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职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职业定位

时间:2023-08-09 17:3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一体化职业定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职业定位

第1篇

(一)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同根据人才培养分类,可分为学术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峰论坛表示,我国将实行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两种高考模式。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师、高级技工,以及高素质劳动者三种。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专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为机电行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即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包括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技术含量的革新和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鲁昕指出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作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是应该在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水平发展对就业岗位所带来的各种变化。目前,应用本科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其定位比较模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关系上,过分强调科研研究,强调理论教学,没有突出社会服务的方向,更多地定位于教学科研型大学,许多应用本科院校一心向往建成“一流本科院校”。应用本科目前的定位主要是受当今社会“重学术轻技能”思想观念和等级观念的约束和束缚,也是社会对大学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所造成的。由于应用本科的定位模糊,因此,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的定位也相应的比较模糊,造成了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偏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考核,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定位和培养目标上,与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是制约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实现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应用本科本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差距,使得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的衔接,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衔接,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应用本科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组装、调试、维护维修等能力。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以学科为导向,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效果考核往往以笔试为主,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灌输理论知识来实现。由于应用本科院校的定位以及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及应用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使得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不重视,实践条件不足,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不强。这是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妨碍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程体系衔接存在问题课程体系是高职专科、应用本科各自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为机电行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培养机电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即高级机电维修维护技工和高素质机电设备操作者。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应该在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机电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时,应该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生进入应用本科相应专业后,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学习。目前,专接本模式,课程基本与高职专科相同,不同的是教材不一样,一个是高职高专的教材,一个是本科教材而已,基本上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专转本模式,应用本科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前两年基本上是机械方面课程,后面两年是电方面的课程,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入本科后,主要就是进行电方面课程的学习。无论是专接本,还是专转本模式,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完成三年专科学业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课程衔接得不是很好,这是进行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素质由于许多应用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科研型大学,许多教师科研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许多教师都是直接引进博士毕业生,这些教师是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缺乏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经验,没有在企业经历过职业锻炼,因此造成部分教师职业应用能力不强的缺点。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与一般学术型本科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同,高职教育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职业背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否则怎么来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许多应用本科院校由于定位教学科研型,在人才引进和教师素质培养方面,注重教师人才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许多应用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明确要求引进博士,强调引进人才的学术能力,同时,应用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都是强调学术能力,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及一定的科研项目,而几乎没有对教师的职业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定。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应用本科院校的教师们更愿意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形成了“重学术轻应用”的风气。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应用本科教师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强,而职业应用能力欠缺的原因。这是应用本科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不足。机电一体化作为一名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门技术的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包括机械图纸绘制;机械设备的安装、维护维修;电气线路的设计、检修;程序的设计、编写等能力。因此从事机电一体化高职教育的教师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目前应用本科从事机电相关专业教学的教师应用能力的缺乏,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障碍之一。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将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的机电专业进行衔接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对机电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机电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应用本科应定位职业教育要想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关键就是要将应用本科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许多应用本科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希望向一流本科学术型大学转型,这同现在社会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关,同时也与当前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关。由于历史等一些原因,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思想,特别是本科院校,认为重视实践,进行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事情。这种思想不清除,应用本科就不可能真正向高等职业教育靠拢。应用本科的定位也与目前大学的评价机制有关。目前对大学的评价考核以及排名,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成果,例如论文数量与质量,科研经费量,博士点、硕士点数量等。这就造成了许多应用型本科将学术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学术论文、科研课题数量作为考核教师标准。要想应用本科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扭转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还必须对应用本科建立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一些应用本科在资金、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应用本科教师,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与职称评定标准,加大对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减少学术研究方面的考核,让学校和教师的重心向应用能力培养,向技术技能教育转移,使应用本科真正地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使应用本科机电相关行业真正向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挺进。

(二)加大实践教学量、改善实践条件由于高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只靠理论传授,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验、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实践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目的。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都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手段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还有所不足,主要也是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应用本科院校机电相关专业作为机电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转变思想,将定位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上来,加强实践实验条件的建设,同时,通过实验、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调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量,对机电设备的设计、操作、维护维修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同时也应改善实践条件,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衔接由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作为机电行业高职教育的两个阶段,应该从整体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衔接。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能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提高。针对专接本模式,应该设置好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采用相同的课程,不同教材,应该在满足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理论知识更高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课程体系设计。针对专转本模式,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从重视理论知识,向理论和实践并重方向发展。由于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的机械方面课程,以及电气方面的一些基础课程被安排在前两年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对进入本科学习阶段的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机械、电气方面的选修课程,让他们能补上这些课程。

第2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工业机器人 课程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及柔性生产线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其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向着成套技术和装备的方向发展,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机器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装机容量的直线上升,对这类技术人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机器人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涉及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为此根据辽宁地域特点并结合本院的实际资源情况,确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常用机电设备为基础,以工业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涉及的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建设思路

作为高职院校,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七三四”的办学模式。七即“七对接”,即机电专业与装配制造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载体与工业整体设备对接、具体课程载体与设备部件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三即“三围绕”,即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绕企业转;四即“四岗定位”,设置“岗位基础知识+岗前技能训练+选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四岗定位”职业岗位导向课程培训包。

二、课程模式

(一)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确立以机器人和柔性生产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1.以机器人技术涉及的操作机和柔性生产线中的机械本体为载体,将各部分分解,确立机械技术学习链。

2.以机器人技术及涉及的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为载体,以柔性生产线技术中涉及的可编程技术、变频器、传感器及触摸屏为载体,将各部分分解,确立自动化技术学习链。

3.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对机械技术及自动化技术涉及的知识、能力、技术应用进行综合的训练和强化。

4.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完成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训,实现对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设备改造、升级、开发等各个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

(二)依据上述四岗定位原则配备课程训练包。

技能训练包1:岗位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基础知识训练;加强英语能力训练及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所需的数学知识的积累及普及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技能训练包2:岗前基础型技能训练。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岗前基本能力训练;包括机械、电子、电气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技能训练包3:定岗加强技能型训练。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固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技能加强训练。

技能训练包4:校企合作课程――选岗实习及顶岗实习。

选岗实习课程安排:依托本地企业,围绕市场,追踪技术的更新发展,不断调整、构建选岗实习课程体系,确立了以下四个选岗实习方向:工业机器人+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气动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可编程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单片机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

具体安排:每个工厂设置一名教学工程师,学院每个方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在企业内部的厂中校内完成训练任务;每周四天上午在企业学习工作,每周五布置任务在校内自主学习,指导教师每周五汇报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洪涛.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2]周宇,陈一峰,张晶.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第3篇

1我国机电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机械制造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行业,是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当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制造业结合后,就是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就有4.3万家之多,总资产高达28000亿元,在岗职工总数己超1700万。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入,对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的专业性人才需求不断增多。国家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已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纳入人才紧缺专业。

2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很多学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改革,但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很好地突出就业为导向和社会需求的要求,存在专业方向单一,市场适应能力较弱的不足,大不到地区经济发展、行业发展与就业岗位的要求。采用的一些机电一体化专业类教材内容陈旧、落后,实用性不强,不能适应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的内容的反映不多,且各门课程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强,相关知识不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为了追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了课程内容的有较多的重复,理论性强,忽视了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对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机电专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和企业进行合作,设计出校企业互动的“对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构建课程体系,对考核方法方案进行科学合理改革,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考核能真正反映学生和教学的问题,从而不断进行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4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从市场需求,岗位能力要求作为切入点,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以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表1。

5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还处在向大众普及的初期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质量、专业方向都将出现新的变化。要求人才的培养标准也要多元化,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不仅需要工程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但为能更好支撑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更需要专业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推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但是也反映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矛盾,使得技术应用型人才养的研究显得极其必要与紧迫。高校应科学定位,积极探索,努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史洁 张福琴 田云 耿沙沙 刘宁宁 李宗山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尚志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第4篇

作者结合职业教育思想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情况,对社会市场以及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到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人才需求及对企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为后续专业培养提供有力证据。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面宽,应用广泛,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领域广,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情况,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特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

1专业设置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目前扬州正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以汽车、食品机械、智能交通、化工机械、传动关键零部件等专业和成套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型制造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前进步伐并且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更新,因此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教育业和服务业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机械、汽车、化工、船舶、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千亿产业产值增幅全年均保持11%以上。上海大众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新增10万辆车、尤妮佳二期、江淮10万辆皮卡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投产。清华扬州智能装备科技园、东大科技园、扬大科技园开园运行,促进机电行业深度发展。

2015年,扬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5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5.19亿元,增长13.9%,增幅列全省第二;其中税收收入242.22亿元,增长13.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0元,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5元,增长11%。产业层次提高效果非常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调整优化,而且建立健全有区域特色的机电类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加科技、人力、知识等重要环节的投入,成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市场为导向、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的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教合作新”计划深入推进,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496项,新引进高校院所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54家。

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推动“长三角”及扬州地区经济繁荣,对五大千亿产业做大做强,对向高端发展、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更是扬州区域经济建设、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扬农集团、牧羊集团、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随着石油化工、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机电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高端技能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的高效性从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员工,然而在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型员工。总体上看来,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员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变成了,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的方向发展。因此,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行业生产及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随着企业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引进、嫁接以及改造的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十分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成为现代设备制造和生产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从简单的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FMS)、机械加工中心以及机械手发展到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无人生产车间和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集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涉及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人民生活、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集成电路自动生产线、激光切割设备、印刷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化、微型机械、飞机、雷达、医学仪器、环境监测等。

(2)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的用人情况作了调研,从收集的数据分析来看,受调研的企业只是全市机电类企业的一小部分,但有的企业在规模、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等一些基本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数控机床操作仍占较多的份额,而一些机加工的市场需求仍在加大,尤其是对熟练机加工人员需求很迫切。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逐渐出现了上升倾向。另外,对懂得机电知识并且能从事机电产品营销的人员也有大量的需求。生产线的操作工的需求却在下降,大大小于前两年。企业对产品质量更高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专注于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不仅全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而且更关注人的社交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明确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敬业精神,培养吃苦精神,有纪律性,有责任心,并且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3)高职层次机电人才需求量。在传统行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产业的革命渐渐开始,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确是在传统产业革命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科学新兴领域。目前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具有强大先进的功能,在精度、速度、动力的优势下,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具有柔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同时向先进的控制管理过渡,如自适应控制、自组织、资管理等模式,最终向智能化发展。当今,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有着大量的市场前景,所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国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量是有增无减。目前省内高等技术工人严重紧缺,而且中年人较多,制造业工人中具备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多。这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调查显示,针对目前在职的机电技术人才的现状,大部分单位对此的满意度很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和工作实际能力较弱,在工作后通常需要职业培训;另一个方面是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的发展滞后于现代技术的革新,在新技术面前无所适从。绝大部分的企业表示对技能型机电人才的渴望。同时,在江苏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级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所占比重很低,因此厂家不得花重金邀请国内外机电专业人员来服务,但是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需求本地区人才市场的这种巨大需求,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专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加看重的是工作、学习态度还有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对于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是: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要太深,但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配备多个技能模块。专业课程种类与课时的合理搭配。就本专业而言,由于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维修等方面,所以在技能训练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而在必备技能方面需要达到应有的职业资格等级工的基本要求。

(3)对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配置的建议。为了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场所、教师上的统一,充分利用已建国家级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和电气工程实训中心,最高限度地建设与生产实际条件相吻合的实习环境,对机电专业特别加强液压与气动、电气设备维修、PLC、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钳工工场、机械拆装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并在校外加强机电类实习基地建设。

4结论

在未来发展和发扬有特色的机电专业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好十分充分的社会调查,并结合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学生的专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1(21).

[2]王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11):251-252.

[3]张刚,张晓东.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67-69.

[4]吕栋腾.高职机电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54-55.

第5篇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以及自动调节功能的实现。本文通过对传感器的常见类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检测技术;应用

传感器的应用能够清楚的展现对象的状态和相关特征,并且给予待测对象一些关键的信息。传感技术能够起到放大电信号的作用,并且可以对标度进行加工处理,将一些物理量变成对其相对应的电信号的一种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人们通过引进传感器和传感检测技术的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目的。

1传感器类型及传感器技术分析

1.1传感器的类型分析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信息并且将这种信息通过独特的方式转换为了输入信号的电器装置。这种装置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与作业环境的基本状态,进而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在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中,测量模块是系统结构组成的核心部分,组成测量模块的除了变换电路之外就是传感器最为重要。传感器的输入数能够确定机械结构模块的整体性能,由此可知,传感器是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首。它的作用就等同于系统的感受器官,如果缺少传感器,系统信息处理和控制决策的功能将难以实现。传感器具有多种类别,按照其测量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传感器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内部信息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用来检测机电一体化内部的状态,包括系统内部位置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以及异常变化等;另外一种是外部信息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检测外部环境的状态,外部信息传感器当中有接触式的触觉传感器以及非接触式的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仪以及激光测距仪。

1.2传感器技术分析

在基地那一体化过程中,监测技术的基础内件就是传感器,所以说,传感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监测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操作的对象进行监测,并且对系统运行的环境以及系统本身的状况进行监测,为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监测技术能够为系统提供一些关键的信息。传感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逐渐产生,电子信息呈现爆炸式的状态,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不断提升,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播速度已经赶不上时展的脚步,需要对传感技术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才能够满足时代对信息传播发展的要求。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中主要是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产品当中,例如,工业机器人以及汽车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对传感器都有应用,以下就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

2.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准确无误,是因为机器人身上安装的传感器能够感受其自身的状态,同时还能够感受操作对象以及工作环境的状态,通过内部传感器能够获取其自身的位置、位移、速度等信息,通过外部传感器能够完成操作对象以及外部环境的感知,内外部传感装置同时为机器人提供反馈信息,协助它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此外,机器人的每一个关节上都有安装微动开关、光电开关等各种形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帮助机器人进行零位和极限位置的检测,零位检测能够保证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和轨迹精度,极限位置检测能够保护机器人的安全动作。不仅如此,机器人的关节上还有安装位移传感器,对于机器人的位置移动和位置控制起到很大的作用。机器人的手腕位置以及抓手位置有安装触觉传感器,通过触觉可以让机器人准确的确定对象的位置,通过手抓传感器就可以使机器人抓住对象物体。

2.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汽车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随着传感技术以及一些新型技术的发展,将现代汽车工业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汽车机电一体化的实现由自动化控制系统取代了原有的机械式控制部件,不仅仅是汽车的发动机上应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汽车身体的其他很多部位也应用了检测和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上使用的传感器是整个汽车传感器的核心部分,应用了多种类别的传感器装置,通过这些传感器的检测,能够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提供发动机的工作状况信息,方便ECU对发动机工作状态进行精确的控制,对于发动机动力性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汽车的重点控制部位使用了曲轴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汽车的性能,实现人性化服务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增强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例如,现代的汽车都有导航系统,通过汽车导航的开启就能够让驾驶员清楚的知道前方的建筑物以及车辆的状态,该系统中不仅仅应用了GPRS定位技术,同时还应用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通过传感器能够感知到一定距离以外的物质运动状态,然后给予驾驶人员准确的提示,帮助他们了解车辆行使的轨迹和阻碍物,从而为车辆行使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结束语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自动检测系统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传感器检测的分析,研究出一种能够用于连续检测和瞬时检测的传感器,促使自动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在工业系统运行中不断开发新型传感器之外,要需要对已经使用的传感器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传感器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发展,从而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促进机电一体化更加顺利的进行运行和操作。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获取准确的信息,还需要引进传感器监测技术,利用其独特的功能实现信息获取和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峥.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02):71-72.

[2]解观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机械,2014(09):23-24.

[3]薛令甲.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3):1621-1621.

第6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机电一体化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各院校纷纷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最早出现的一体化教学雏形,给一体化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各院校在专业定位、教师资源、教学模式、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有待我们认真的思考,深入研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从一体化专业的主要特点、搞好教学的基本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要特点

在认真研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相对于机械类传统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1对生源的要求较高

机电一体化专业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而技工教育基本上是面向一些初中毕业生 ,而且学习成绩都比较差,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在设置该专业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的提高其门槛,对生苗规定必要的条件,如,我校在设置该专业后,在生苗方面,征得齐轨道公司的支持,招收高考落榜生以及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齐轨道公司的委培招生。这样做,既提高了生源的基本素质,也为企业培养和储备较高素质的工人,事实正是如此,他们在校的几年里,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习训练以及文体活动等,都是佼佼者,都是其他班级的榜样,他们到齐轨道公司就业后,普遍受到各分厂(车间)的好评,以至于出现还没有毕业,各分厂领导就来要人的良好局面。

1.2专业复合性较强

与传统专业车工、钳工、铸工、锻工、铆工等相比,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较强,它涵盖的工种有装配钳工、机修钳工、维修钳工、电机维修装配工、电气设备维修工,数控机床操作工,PLC程序设计等多个工种,如何抓住重点,这就需要准确的专业定位。

1.3资源配置要求较高

1.3.1师资方面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技工教学中理论课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理论课的现象,使教育本身产生脱节,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来解决教师缺乏的问题。

1.3.2教学实训方面

总体看来,各技工学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

2.搞好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基本途径

2.1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科学合理

从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上看,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我校本着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牢牢抓住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能培养这个要点,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其中包括电器设备维修员、机床维修员、机械手操作员、数控机床操作员等。同时我校学生在05年省数控大赛中取得第一名1人次,第二名2人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取得了全国第十六的好成绩。

2.2理论与实习教学要合理定位

实习教学环节是决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形成技工教育特色的主要方面。实习教学质量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也是技工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证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学校还必须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我们学校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围绕学生技能形成和提高这个中心,建立实习教学、理论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是将实习课和理论课的开设比例调整为6:4,二是建立一体化实训课堂,三是设立一体化教研组,四是编制一体化课程表,五是使用一体化教材,针对企业实际,编制四新讲义等。

2.3搞好实训基地建设

从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政策来看,技工教育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宽广的,但目前技工教育发展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紧实训基地基础建设,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我校建立了综合性的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3595m2;其中车间:2005m2;教学楼:1590m2;拥有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其中包括电工电子实训室、模电/数电实训室、PLC实训室、CAD/CAM实训室,数控编程室等,所有实训室集教学、培训、生产性实训、机电产品开发四大功能于一体,能完成电工、电子、电气控制、PLC控制、单片机等多个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素质。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古人云:“兴育贤才,为政之先;能安天下者惟有用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基础的基础。我们学校积极响应黑龙江省劳动厅组织的教师培训工作,安排理论课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实习课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还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大大增加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而且我们还高级技师,进行一体化教学。学校还从企业聘任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以师傅带徒的方式,手把手传授学生技术。实践证实,这种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效果十分明显。

2.5教学基础管理要到位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而艰辛的工作,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我校组建教学督导小组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督导检查,教学督导组还负责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堂秩序情况、教师的教学工作运行情况、教学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等,以监督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办好一体化专业除了牢牢把握其专业的主要特点,采取较为正确的建设方案外,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方能收到更好地效果。

(1)要根据每届生苗的实际情况,本着缺啥补啥,啥差补啥的原则,在开课之前和初始阶段,组织补课,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层次和水准,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2)要针对本地区企业的需求和需要,设置具有企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就业打通路子,只有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实际,专业发展才能更顺利、更广阔。

(3)要加强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使他们在具备精湛技艺的同时,在爱岗敬业、道德修养、工作作风等方面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岗位

当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负有培养机电技能型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也随之成为热门专业,发展速度很快[1]。为全面掌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新形势下用人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与岗位需求,课程团队选择了区内外十多家生产、制造企业以及历届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与能力需求开展了调研。

1调研过程和方法

团队历时一年多,调研了14家区内外的企业,采用深入企业与人力资源部、生产管理部门及技术骨干座谈的方式,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对82名往届毕业生采用了电话和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

2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

2.1机电设备操作员

机电设备操作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17%,该岗位的常规工作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及设备日常保养,如日常点检、、班前班后的清洁。该岗位需要具备看懂机械原理图,熟悉工艺流程,能根据设备温度、噪声等判别设备的运行状况的能力。

2.2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员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24.3%,该岗位工作是负责设备的管理和日常检查,包括设备维护、保养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设备资产管理;协助编制设备管理工作计划、设备维修计划;制订设备操作规程,点检作业指导书和日常点检、巡检表;指导完成设备日常点检、巡检及定期检修作业;协助制定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和维修工具。

2.3产品装配调试员

产品装配调试员占调研就业岗位20.7%。该岗位主要是在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以及协助客户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该岗位需要具备阅读机械装配图、电气原理与安装图、工艺文件、作业计划书的能力。

2.4机电产品设计员

机电产品设计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9.7%。掌握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工艺设计、工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学生也有机会进入研发设计部门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工作。该岗位需要懂得机电产品的典型结构,轴类零件绘图,套类零件绘图,箱体零件绘图方法,机电设备的原理与应用,简单电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方法。

2.5机电产品销售员

机电产品销售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7.3%。此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是机电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需要熟悉机电产品性能和工作原理,产品市场渠道开拓与销售方法。能与客户高效交流,签订购销合同,收集一线营销信息和用户意见等。能协助客户处理机电产品的一般故障。

2.6设备维修工程师

设备维修工程师是机电设备管理员的晋升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2.4%。主要负责制定设备维修和设备改造的方案并指导实施;指导设备疑难故障的维修和关键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制定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参与大型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工作。相比设备管理技术员有更丰富的管理、维护维修经验,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对各项工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3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就业机遇与挑战

3.1就业机遇

国家的发展和富强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机电一体化设备是落实第一生产力的载体,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方面起步较晚,目前还有些应用需要依靠进口设备技术,处于稳步追赶的状态,相关人才的需求整体呈上升趋势。现阶段国家提出了中国智造2025发展战略,是“中国智造”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需要更多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3.2就业挑战

新形势下企业为增强竞争力,已开始广泛使用各种先进的机电设备和先进的方式进行生产,如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使机电设备从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相关企业需要大量掌握机、电、液和控制技术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来对设备进行研发、制造、组装、调试、操控、维护和管理。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另外,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定位相似,毕业生之间本身也存在着就业岗位的竞争。如何才能培养符合新形势下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4结语

本次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调整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课程体系更合理,有助于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作者:刘东海 方小菊 方韶珍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增平.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职教研究,2013(4):1~21.

第8篇

【关键词】核心能力;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1.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如何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学生掌握的具有独特的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此能力可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机电一体化技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也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点。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按企业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来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机电设备拆装、机电零件加工能力:表现为机械识图与制图能力、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开发的能力、制订加工工艺能力、CAD/CAM软件应用能力和查阅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2)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表现为能够利用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熟练地对电机设备进行控制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与维护能力:表现为对机电设备性能检测能力、机电设备拆装调试维护能力等。

结合上述能力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1)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比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识图和制图能力,对于机械原理、机械结构、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因为求特色而放弃最根本的东西,如不能做到这一点,必将造成培养的学生华而不实,后劲发展不足。

(2)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研究如何使专业核心能力的获取依靠专业基础平台,而非专业方向平台;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具有更宽的择业就业面、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保持其专业竞争优势。

(3)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独特性体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面向周边辐射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掌握现代设计制造先进技术的创新人才。

3.以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灵魂和核心,所有的课程不必求得自身学科的完整性,伹都必须提高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更新教学内容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十分必要。

(一) 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按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为重点,达到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由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和专业选修课共同构成课程体系。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根据职业岗位的性质,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形成综合能力的职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明确学习领域中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实训环节,每一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每一教学情境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式方法。

第二,对各个学习领域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方法及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第四,学习领域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由综合化学习领域和专门化学习领域两部分构成:

(1) 综合化学习领域

机械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学习领域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学习领域完成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学习领域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

传感器技术:主要包含检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编程三大部分内容,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主要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等。本学习领域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2) 专门化学习领域

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一般在毕业实习时完成。专门化学习领域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必须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

(二) 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

实践实习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及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根本条件,也是学生的生存之本。因此,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可通过以下培养措施来实现: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强调机械类专业教师和电子控制类专业教师的互动。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的专业水平也需要通过多渠道的学习和培训得到提升。

(2)改变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制约学生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直接原因。传统教育思维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错位,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应当重在实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最佳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实践交替进行,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必备的两个素质,两者都不可缺,培养学生两方面素质都要硬,就更好地发挥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如果学生能够经历“实践——理论——实践”反复的磨练与积累,在实践中总结心得,在课堂上再充实自己,学生的专业能力必然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 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涵盖了机械和电气控制两大学科门类,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了解,把一些相关知识能够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通过开放灵活的选修或辅修制来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柘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职教通讯,2011(10).

[2] 耿惊涛,赵占雄,杨辉静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商情, 2009(1).

[3] 张文明.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与改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9,38(2).

[4] 李五坡.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9(2).

第9篇

摘 要: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其推动下,工程领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机械领域的管理体系、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结构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生产正式步入到机械电气化朝着机电一体化的过度阶段。本文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现状 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处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开始在社会当中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有效推动了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同时促进了各个学科的有效渗透,对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1]。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当前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针对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关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第一个部分,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尝试应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性能。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促使电子技术与机械产品进行结合,战争时期的军用技术最终转化为民用技术,该时期的研究基本上处在自发的状态。因为该时期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机电一体化无法实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所开发的产品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使用。

上个世纪70-80年代是机电一体化的第二部分。处在这个时期,通信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控制技术都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Mechatronics最早在日本被人们所接受,直到80年代其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为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第三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其一,通信技术与光学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开始逐渐推广,开始出现微机电一体化、光机电一体化等相关的分支领域;其二,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集成方法以及建模设计,众多专家与学者开始针对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学科体系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与此同时,在光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突破,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起步较晚,但国家在80年代末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政策,提出了在汽车电子、数控机床以及工业机器人等6项共性关键技术与15个优先发展领域的研究课题与方向[2]。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获得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正朝着国际先进水平努力。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光机电一体化

所谓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指的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有效整合与交叉,是现阶段众多高兴技术设施与高兴技术产业的基础。其主要包含技术与产品两个层面: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整合了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以及光学技术等新兴技术,具有极高的附加值与功能;相关产品具有操作便捷、寿命长、适应性强、重量轻以及体积小的优势。通过合理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产生极高的附加价值与功能水平,能够为广大用户与生产商带来良好的经济利润。未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热点包含光能驱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激光快速成型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

(二)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针对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当中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的智能化就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该“智能化”是针对机器行为,主要是在控制理论的体系上,充分吸收混沌动力学、生理学、心理学、模糊数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以及人工智能等,使其具有自主决策、判断推理以及逻辑思维等基本能力,以此来获取更高的控制目标。虽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获取与人基本相当的智能是不大现实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然而,高速、高性能的微处理器给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低级智能则是非常必要的。

(三)绿色化

上个世纪是机械工业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然而当时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耗费巨大能源与资源的基础上。然而许多能源与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传统的高投入、高输出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要避免传统粗放型的模式,必然朝着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集约型模式,绿色化的发展才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网络化

当前这个时代是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网络化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但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要进行网络化控制,并且技术服务在鲜花、消费行为网络化、产品销售网络化以及产品设计虚拟化等都会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趋势。而机电一体化的新产品一经开发,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畅销全世界。当前基于网络的监视技术与远程控制技术方兴未艾,远程控制的终端设施本身就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此外,局域网技术与现场总线技术的普及使得家用电器正在朝着网络化的趋势进行发展,应用家庭网络把各类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得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各种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快乐与便利[3]。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必然会朝着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并非孤立的,其是众多科学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晶,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要求与趋势。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各个技术进行整合的趋势必然会越来越多,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必然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余仕彪.机电一体化精确定位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2]贾启升.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1:195-196.

第10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是行业、企业选拔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的有效手段,也是各类职业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学校把握市场脉搏、达到学用对接的有效途径。自2010年起至今,笔者作为机电一体化项目参赛选手与指导教师已参加多次省级和市级技能竞赛,所指导的学生分获省市多项奖项。通过技能竞赛,各职业院校在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的同时,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随着技能竞赛的深入开展,如何将技能竞赛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实现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化转变,是技能竞赛者与职教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1.课程开设现状

随着近几年“广州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推进,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课程在很多专业院校中逐渐采用项目式教学,但不少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实质并非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有很大比重,教学遵循着基本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的顺序进行,偏重于理论教学,其效果是学生在学量指令时,印象不深,容易混淆,到了学习编程应用和实际操作时,又需要回过头来重新熟悉相关指令,效率降低。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浪潮,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要求,如果无法实现学生技能“零距离接轨生产实际”,就更谈不上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了。

2.课程定位向导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科技、新功能、新模块不断融入PLC中,PLC技术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把PLC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气动控制技术、变频器控制技术等集成于一条高仿真度的柔性化自动生产线之中,其项目是基于工业现场真实生产线的典型设备,体现了工作任务导向、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符合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因此将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项目融入教学环节,使之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引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课程教学质量。

3.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融入竞赛内容。传统的PLC教材在编写时一般按照概述、基本指令、功能指令等分立章节,需要在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才进行技能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PLC实践应用能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项目不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还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将学生的专业所学进行了集中的检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的紧密结合。职业院校要想在大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在授课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放弃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内容,选择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和其他专业课程衔接,拓展课程知识应用范围。把竞赛内容纳入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将本课程的内容熟练掌握,学以致用外,还要求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主要针对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气动与液压传动课程等知识进行复习拓展,在电工电子技术方面,主要学习PLC硬件接线及检测;在传感器应用技术方面,主要学习磁性开关、光电式、电感式、电容式接近开关和光纤传感器等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接线和调试等;在气动与液压传动方面,主要学习气路、气缸、电磁阀等基本原理。

(3)引入行业标准规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也给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信息,竞赛任务书中的评分标准是行业标准的直接反映,不仅对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强调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在以往的教学内容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电气线路安装的基本规范,而在机电一体化技

能竞赛中,越来越严格执行国家电气安装规范,这就充分体现了“以赛促改”的竞赛引领性,通过技能大赛推动教学

过程中电气线路安装的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有其特殊性,所涉及的项目一般技术含量较高。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有机融合,还需要团队的有效沟通与通力合作。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传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按照大赛模式采用分组教学,考虑学生能力差异优化组合。每节课课前先集中讲解,分配任务,对于复杂的任务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分阶段进行。教师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巡视、答疑,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教师都要把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学生通过分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1)以竞赛模式实行考试评价。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采用一体化教学后,传统人手一支笔、一份试卷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该课程特点,而改为一套工具、一个工作台、一份任务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书上要求的实际操作与理论考核,这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理论、实操技能水平和职业规范素养。

(2)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并举的过程性考核。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考核,实践操作主要考核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包括实操流程是否符合规范、程序编写是否正确、调试步骤是否科学等;理论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6.促进“双师型”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需要熟练掌握PLC、变频器、触摸屏、步进伺服电机等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对一体化教师的知识存量和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通过外派专业教师学习、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专家引领,参与公司企业项目设计,积累现场工作经验,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引进一批在企业中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员工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快速实现人才互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三是以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为契机,专业教师加入教练和参赛选手行列,以大赛为参照,对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职业技能竞赛已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以技能竞赛的综合能力要求培养学生,通过竞赛引领教学,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学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黄淑琴,宋正和.如何通过技能大赛促进《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和创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1).

第11篇

【关键词】就业率; 岗位群;调研;机电一体化

Research of clusters of posts of graduated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tronics

Zhang Yonghong1, Wang Jixin2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100176)

【Abstract】In order to know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 of clusters of posts of graduated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tronics,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lusters of posts, job tasks and requirement pertain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Mechatronics from employers, we did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f students’ employment whereabouts in recent five years, interviewed employees from 14 companies or enterprises in Beijing on the topics like the time of joining the workforc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major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post after graduation, current professional posts and titles, etc. Employment rate and employment index of stability were compared, the situations of distribution of clusters of posts within 5 years after students’ graduation and the rate of students’ hopping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within 3 and 5 years after students’ graduation were made clear. Through investigation, we cleared our mind, provided the pre-requisites for better locating th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properly formulating the education program and designing the course contents, and offered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for colleges which have this major of Mechatronics.

【Keywords】employment rate, clusters of posts, investigation, Mechatronics

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企业(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需求情况,把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办学方向,找准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我们特对北京地区部分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案设计

本次调查选择北京市14家公司或研究所(包括民办、公办两种性质)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被调查的单位包括:北京三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触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北研兴电力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不莱迪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北京格雷维尔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和利时自动化驱动技术有限公司、乐金化学显示器材料(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路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12篇

随着我校不断的发展壮大,以及教学改革的需要,作者对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点建议和探讨。

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学生起点低,基础差。初中起点学生居多,高中学生起点少,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生活及学习习惯不好,厌学情况严重,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难度大。

2.专业定位模糊,需要准确定位。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即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技校学生短短两年里系统的掌握两大学科理论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使他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3.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法单调,手段落后。目前很多学校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的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必须分开的。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单科独进,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

在教学管理模式上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以班级为中心。学习的内容是,大纲、教材及教学进度是“一刀切”,强调统一性。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一个人的卷面分数为准,课程知识部分考试是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采用的是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人为的分开。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落后,校企合作不够,时间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总体看来,大多数学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型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因此我认为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学改革入手,除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更重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课堂教育当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融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践为一体的理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理技一体化教学策略

1.整合课程,使理论和实践在结构上一体化。对专业理论课程实行整合的过程中,决不能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应针对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内在要求,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时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

2.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使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一体化,采取理论课实践课拼进,穿行,即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后,学生就动手操作,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照实物边讲边做,使理论学习与技能 训练在时间上有机的融为一体。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和专业技能课真正融和在一起,可以把专业课集中时间放到实验室,实训基地,甚至到工厂去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会大大增加,动手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3.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使理论知识与能力水平一体化。通过整合教学目标,使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合为一体。确立为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导向,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4.整合教师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要整合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即将专业课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由一名专业教师,(可以是理论教师,也可以是实习指导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讲理论后实习的方式进行,或一边讲理论一边实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用实践去验证,而实践教学则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

三、依托企业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顺应这些特征,在总结传统和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应按照教会学生生活的本领,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使学生进校有收获,毕业有岗位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与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当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实时调整深程设置,满足企业需要,要随着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随时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