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09 17:3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大学生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下进行各项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研究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企协同育人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内涵和气质。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学习企业创业历史和优秀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可以唤起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踏肯干、敢为人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

2.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今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使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亲身感受新时代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人才的必备条件。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组织大学生进入企业和实验室,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在实践操作中温习学过的知识。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素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当今时代正需要创新型人才引领社会的发展,将来的社会也注定更加需要人才的创造力。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能够打造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二、校企协同育人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实践

我国高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比较重视课堂上的单向灌输,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大学生被动学习,知识面窄,质疑精神缺位,总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当作权威,缺乏创新能力,造成书本成绩很好、实践能力不强的状况。立足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能够通过制订对称性互惠双赢合作方案,不断探索实践,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校企双方借鉴实际案例,达成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的共识。通过系统学习,高校可为合作企业培养潜在的未来员工,也可培养潜在的未来客户。

2.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验班的日常管理与理论教学。邀请企业高管走进课堂,可以提升授课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增加课程的针对性。通过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企业高管可以直接了解青年学生职业规划、就业诉求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学校也可以派遣教师,参与企业市场分析、产品推荐、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校本部教师与企业的互动,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验班的实践操作训练。实践操作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依托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企业实习交流,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工作流程,在实践中温习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类是依托高校的实验室,加强校企之间的课题科研合作,并将实验班纳入项目,让学生真正融入与合作企业相关的科研活动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对企业产品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为合作企业节约科研成本。

第2篇

关键词:综合测评;素质教育;系统化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入市场,企业在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对选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用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合理性的、科学的评价,这是企业在用人评定中颇为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现状

目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各个阶段均为人为操作,包括原始数据的人为收集,活动登记卡的人为记录和数据的手工汇总,存在着可操纵性和不可避免的工作失误,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最终的结果呈现也仅限于分数的大小显现,缺乏直观性的图表对比,使得学生及家长不能很便捷清晰地得出关于该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结论。

我们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网站针对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了全新的系统化研究,建立一个健全的综合测评网站,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大学生的素质水平,才能真正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提高人才质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真正改变以学习成绩代表综合素质的现象。

二、建立体系作用

当前,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对构建学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院,必须综合分析本校各职能部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措施,结合学院实际,制订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强的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从而实现校院两级评价体系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角度,通过对现有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改进,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呈现的系统一体化,减轻学生干部的工作压力,克服获得数据不全面和人工操作失误性的弊端。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本院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培养。

三、建立监督与反馈的模块

本体系将从江西财经大学的角度,通过对现有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修改,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呈现的系统一体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会克服获得数据不全面和人工操作失误性的弊端。为了避免以往信息录入有误的现象,本体系也将设立监督与反馈的模块,通^此种方式,在确保信息正确的同时,也可使学生互相监督,更可培养其诚信的优良品质。

四、可行性分析

在支持政策上: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在经验方面上:结合江西某高校实际,在学校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自2014年8月21日起,会计学院已初步制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网站的建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评价体系框架且拥有一定的经验;在技术支持上:我们有往事易公司的技术支持;

五、特色与创新点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制网站体系的设计与建设能够给学生更为直观且贴心的数据反馈。课题所设计的综合测评体系系统将会在最大程度上把握好“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做好大数据分析。力求区别于传统测评方式,改变仅仅给出学生具体分数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一份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在此建议中,秉着“客观、简便、价值”的原则,学生将会看到更为直观的相关图表,阶段性总结,自身成长,系统建议等内容。此外,借助这一测评系统,将达成学生、老师,社会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化其学习外的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帮助学校更好得推进教育方面的改革,实现培养人才多元化培养的目标,更快完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与过渡。

六、项目意义

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大学生的素质水平,才能真正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提高人才质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真正改变以学习成绩代表综合素质的现象。

在实践价值方面,本项目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通过一小方面的研究可以触发更多方面的想法,将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及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苏,史会丽,张可,张朋飞. 基于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2007(11).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思考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与大学学习内化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其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所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状况、审美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诸多方面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高低进行综合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起到评价、反馈、激励、导向等作用。对于高校而言,良好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而且能够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评价体系令人担忧,其不合理的引导已使教育回归传统教育或趋向应试教育。本文将从目前医学院校综合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的成因、解决的策略进行阐述。

一 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为“学生学年综合素质测评分数=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惩罚)得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1.评价标准不够清晰

在每个新学年开始,各个专业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便陆续开始对过去一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标准的不清晰,常常令辅导员陷入尴尬局面。例如,有一项对思想品德的评价项目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举止文雅,仪表端正,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者等加0.2学分。我们会发现此评价项目很难界定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高与低。如果没有清晰的标准,很容易导致学生间功利性的钩心斗角,同时会对评价者的公平性进行质疑。

2.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组成的。目前大多数综合素质评价者都将学习成绩的权重设为70%以上。仅仅从专业学习的突出,就评价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非常不客观的。众所周知,中国学生不缺乏对智力因素的关注和培养。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过多的提高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往往被忽略。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社会,也是一个变化速率日益加快的社会,需要大量的理解能力、处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当今社会更需要会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健全的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

3.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

评价者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而对专业课学习过程的兴趣,创新能力不予评价,更何况医学院校的考试信度和效度有待于斟酌。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理论成绩的高低并不与临床专业素质成正比。平时实习、技能实践的考核尤为重要,而在执行过程中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却低于20%。

4.重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

医学本科大多数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比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在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5.缺乏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又找不到科学的评价模型。所以在现实操作当中,评价者强调全面考核学生,但是评价体系对学生具体表现范围的界定缺乏标准,从而令学生干部和辅导员老师头痛。因为现阶段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有所加大,进而导致大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关注度增高,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

6.教育观念改变滞后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12年,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经常发生冲突。大学本应该是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场所。然而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已使老师、家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即一位同学是否优秀主要看他学习成绩。故而在综合测评中,专业课成绩给予很高的权重。学生的思维被考试束缚,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是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基本条件。

学生整天为考试而焦虑,经常忙于各种考试,而实际应用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7.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考评的难度

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各类学校的在校人数,这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学教学过程中,面对大规模的学生,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这样就导致学生期末考试成为唯一可量化的评价指标。

8.缺乏配套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每学期的期末校园变成学生演习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朗朗。大学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察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却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二 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思考

大学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化的教育。理想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具有导向作用;综合测评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道德意志和智力智慧的发展潜质。为此,本文提出对现行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修改的几点思考:

1.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教育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前提,如果教育得不到改革,大学教学育仍然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必将造就一批没有活力、创造力的高分低能大学生。教育改革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现代教育更需要注重启发式、探索式、案例式的教学。如果教育得不到改革,仍用传统否认教育模式,即使使用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评价,也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考试方式的改革也同等重要,教育者可以改变传统单一考试模式为多元化的考试模式,因为多次考核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

2.实行动态考核与学生自评、他评相结合

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动态的过程,应该把平时的考核作为重点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对学生平时的科研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进行测评。如果学生参与科研,那么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情况、获奖情况、参加研讨交流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鼓励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可考察学生的读书笔记,撰写的读后感及以此的情况,参加的音体美比赛结果,大学生宿舍文化交流情况,大学生论坛等大型交流活动的表现。平时的考核需要保密管理,要规范大学生考评资料的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必须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考核。学生参与考核的过程同样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一种锻炼。

3.要将学校测评和社会测评密切联系起来

学生素质的考核目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快速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现代医疗对新一代的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把那些“叛逆”的学生误认为是差学生,在学校不受老师欢迎而在社会迅速立足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灌输的场所。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四 结语

完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测评出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优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对大学生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大,如果不会做人总将一事无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开拓能力、有志有为的德才兼备的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应该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应更注重思想道德评价,同时还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不断探索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测评体系,逐步修正现行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使学生综合素质在评价体系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桂兰.浅谈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J].魅力中国,2010(14):196

第4篇

1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3.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3.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3.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本研究的缺点

第5篇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poses some new methods and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途径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comprehensive quality;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47-02

作者简介:王丽秋(1978-),女,吉林农安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专业定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都紧紧围绕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为落脚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日益受到培养主体的关注,综合素质不仅能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竞争会愈演愈烈,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懂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用得上、沉得下、留得住”的人才,就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使得大学生能够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1.2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融合和统一。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可以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及对工作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促进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拥有积极向上的、正确乐观的动力,有利于学生今后事业的再发展,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有更多的选择。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分析

2.1 思想道德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围绕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中专业素质更加突出,文科类课程较少,特别是一些工科类高职院校文科弱化现象更加突出。在改革开放大潮和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进步、独立、创新意识更加明显,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但在集体主义、道德选择思维方式、言论和行为方面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集体参与意识不强、考试作弊现象严重、读书带有功利性,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等。

2.2 人文素质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然而企业在招聘时,不仅看重学生“做事”的能力,更看重其“做人”的水平。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识度不够,对人文知识的获取意识不强烈,实践和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工科类院校专业和技能大行其道,人文意识不够浓厚,获取途径单一,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2.3 身心素质 现代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很大一部分学生刚刚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网络当中,忙于聊天和游戏,加之体育爱好较少、课程教师要求不高,这些影响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失衡,变得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常常会发生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造成了人格的扭曲。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4 业务素质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大部分学生看重专业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和英语的学习,缺乏对课程的融会贯通,使知识与能力脱离,影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高校实践难以跟上社会的需求,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又囿于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第一线岗位工作,期望值过高,就业现实与就业理想存在严重偏差,导致个人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低落。

3 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3.1 更新观念,落实德育主体工程 德育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变化和特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印记,西方思潮、网络诱导、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都可能影响和左右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以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企业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集体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此,高校要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德育工程。将理论教学与学生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凭借“两课”、时事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会等载体,在德育实践中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和体验,使学生知、行相一致。

3.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要满足岗位的需求、学生技能的培养要依托企业的需求,通过产教相结合的形式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高校三方联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认真研究社会所需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实践培养方式,将理论、实践和企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战和锻炼,实现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3 发挥活动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加大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重视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重视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重视对学院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和投入,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体质。在心理素质方面,要积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手段做好大学生的发展性咨询和障碍疏导工作,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消除阴影、走出困境。

3.4 树立现代人才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材的主要途径。通过举办人文讲座和学术讲座,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素质教育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艺术活动及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利用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从而构建美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满足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等.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彭美云,李素贞.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与结论[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

[3]卫荣凡.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就业能力;就业质量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报告中明确了未来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各高校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差别,影响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职生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1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高职教育开始由以规模发展为主转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发展阶段。文件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表现、参加学校各种各类活动所反映出的能力和素质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能力及较强事业心、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较高者,但综合素质与高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去甚远者也不在少数。存在的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因为没有明确的素质教育(除“思政课”外),实践上的素质教育队伍还没有形成。高职院校只注重教学,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素质教育的后果是:政治思想正确,但心理不健康;爱党爱国,但对职业不忠诚;终生从事的职业,却缺乏职业道德;外表象“绅士”,但不爱护公共卫生;知识丰富,但不会打理生活;思维有条理,但家里乱糟糟的;自尊心强,但不知道尊重他人;追求幸福,但不会享受生活;技术高级,但家庭水电小事解决不了;尊重上级,但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工作努力,但不知道自己的追求等等。

2 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而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青睐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高学历并非录用的惟一标准,企业需要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刚刚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各种各样的压力会迎面而来,必须要快速的适应变化,并做好心理调整,以期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各种困难。

2)创新能力:现在的企业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有敢为人先的意识,要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保持独立的思想,不轻易的附会他人想法,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3)独立的工作能力:企业关注一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要求员工分解目标,确定自己的工作要求,不但要具体实施工作,而且还要具有为保证自已所负责工作的顺利完成的能力。

4)团队合作能力:企业提倡员工要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但也同时强调员工应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的工作能力。集体的力量最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是所有企业希望看到的局面。

5)成熟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挥员工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作为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的员工,一定要具备正确审视自己心理状态、调整其心理及行为的能力。

3 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修养,必须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为基础,夯实素质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大纲、进第一课堂的教育改革,不断完善与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体系,加快高职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扮演角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毕业生的就业预期适应社会需求与现实,切实做到自食其力。要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都要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等相关选修课程,通过案例剖析、典型介绍、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宣传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通常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教育,以及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利用社团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4)大学生从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之日起,注重自己的就业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要坚持共同育人的指导理念,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创造条件,搭建舞台,提供空间;高职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发扬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身竞争优势,促进动手实践能力自己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

总之,高职生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应用技术性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才能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立武.西北民族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J].2010.

[2]陈向平.素质教育与能力训练:高职人才培养的两翼[J].江苏高教,2010.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

本文着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状况、审美观点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诸方面的素质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高低进行综合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

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检验,是对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检查,是对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很强的导向性,如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那么通过这种全面检验、检查和综合评估,就会使学校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加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2.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和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更有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系统地对大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处理,长善救失,更好的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每年新学年的开始,各高校陆续开始了对过去一年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然而经过调查、咨询、访问发现,这一项在很多高校已经运行多年,曾经作为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分配重要参照的措施,由于对人的思想、品德、技能等方面进行人为的完全量化,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一位参加了多年评价工作的老师谈到:“评价的具体方法实在有待商榷。像现在这种把所有项目都分数化的做法确实不妥当,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而容易使他们在勾心斗角的功利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重智力因素的评价轻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组成的,仅凭专业学习的突出,就评价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不客观的,我们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素质会发现,我们缺少的恰恰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毫无疑问,我们中国学生不缺乏对智力因素方面素质的关注和培养,但对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素质的培养挖掘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3.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标准、规范标准、量化标准的矛盾性

所谓原则标准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指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则标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以原则标准为根本依据,依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们又对何谓“德、智、体全面发展”,怎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具体要求,这就是规范标准。

量化标准就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校制定的大学生必须遵守的或必须达到的守则、规定、准则、公约、条件以及对大学生进行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等等。有了量化标准,不同的人评价同一个大学生才有可能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不同的大学生也只有在同一量化标准下才有可能被合理地评出优差。量化标准作为规范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具有丰富性、明确性、细致性和易操作性等特点,对大学生能起到比较有效的导向、激励、鞭策和规范作用。但由于其过于细致和明确,再加上量化标准必然会含有维护学校正常生活秩序的内容,因而,它极有可能同原则标准、规范标准发生矛盾而起负作用。

4.评价判断的导向性和宽容性之间的矛盾

评价判断一般有两种方式:定性评价判断和量化评价判断。

定性评价判断是评价主体对大学生内在整体素质(或某方面素质)所做出的在性质上相对较为明确、在程度上相对较为模糊的一种评价判断方式。这是高校评价主体对大学生评价所运用的最广泛、最普遍的方式。如评价主体对大学生的印象,对学生某种行为的看法,给学生写的学期、学年、毕业鉴定评语等,都属于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既可以是一次独立的评价活动,也可能寓于与学生的交往、谈话中,甚至体现在老师分配给学生的工作任务中。

量化评价判断即由评价主体制定出明确的测评指标体系,把客体的相关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分值,从而对客体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程度上都做出较为明确结论的评价判断方式。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进行量化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品行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一方面,测评体系的指标项以及各项分值比重的确定,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充分的科学依据。再一方面,大学生客体的某方面信息究竟转化为多少分值,也难以找到明确的标准。因为所有这些靠的主要是感觉,量化评价的“明确”结论是通过模糊的方法得到的,因而这种“明确”的结论实质上是模糊的。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搞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指标体系制订的是否完善合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和水平。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要与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模式相结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培养规格与模式提出相应的素质要求。无论是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审美素养都应有不同层次、类别学生的要求,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素质标准体系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素质要求。

(2)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重视智力因素评价,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如前所述,既然我们在这方面存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轻非智力因素评价的问题,那么理应在指标体系上既有反映知识、能力等智力方面的内容,也应有反映智力因素方面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容。

(3)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指标体系中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求的内容。因此,学校要为学生素质提高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要以艺术节为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以科技节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同时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要充分调动各院(系)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风格的文化活动,为学风展现自我,培养各方面技能创造条件。

(4)在建立的指标体系中,要能反映出全员育人的理念。全校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积极支持这项工作。教学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培植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情操;学、团工作系统是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要为广大学生完善、展现自身素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广阔舞台。

2.坚持评价判断的导向性和宽容性相统一

评价主体对大学生评价理当发挥导向作用,但在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要有宽容的态度。导向性就是明确引导大学生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而宽容则是认可、接受大学生实际如何。导向和宽容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两者具有不同含义和指向而互相对立;另一方面,导向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宽容,宽容为导向服务,两者又具有一致性。

其一,评价主体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思维方式要有宽容的态度。一般来说,评价主体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或常规的思维方式为标准来衡量大学生思维方式的优劣,对于与自己或常规思维方式一致的比较容易认同,而对于那种比较独特或违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往往不能理解接受,甚至持蔑视、嘲笑的态度。然而这是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不能否认常规思维方式具有很多的合理性和优点,容易和现实生活合拍,依常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易于得到大家的认可,易于取得事业的成功。但另一方面,人若囿于常规思维方式,则往往较多保守性,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意识,因而虽然容易取得小成绩,但却难有大的突破。高校评价主体对那些敢于“离经叛道”、挑战权威、不按常规走路、能提出独特见解甚至富于幻想的有典型个性特征的“非正常”同学,一定不要视为洪水猛兽,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认可,甚至给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否则,极易造成对其创造性思维的扼杀。

其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有宽容的态度。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受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不可能都是集体主义的一元取向,而必然呈多元化特点。高校评价主体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履行这个职责,绝不意味着采取强制手段硬性迫使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其三,对大学生不涉及原则问题、本质问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没有给集体和他人带来危害的一些违纪行为可持一种谨慎的宽容态度。

3.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其目的应该是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然而仅对素质定量评价的做法却易导致一些大学生违心地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是一个虚伪的大学生。素质本身很难科学、严密的量化。不能量化不等于不能描述和表现。因此,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如将很难量化评价的品德和能力采用描述性、评价性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2)采用激励个性大发展的评价方式

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大学生也不例外。从鼓励张扬个性出发,可以设置思想品德奖、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科技创新奖、文体活动奖、社会工作奖和见义勇为奖等若干个单项奖;以此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之一,充分激励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3)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察评价方式

以促进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德和智为评价轴心,配套考虑其它单项奖,综合评定出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

(4)建立引导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成长记录档案

大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大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这种记录档案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发展概况,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基本的依据。

以入选材料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大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三种。在制度实施上,强调由学生自定个人目标计划,自主申报,对照目标计划考核评定。

(5)形成科学利用考试结果的评价措施

考试评价仍然是教师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为判断课程目标是否恰当、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提供了信息依据,是教学的“导航器”。对考试结果如果能进行合理地解释,合理分析利用考试的结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呢?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折线图”的方法。“折线图”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趋势,以纵向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而不是时时将他与其他学生作横向比较,避免了直接或间接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这种评价方法能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自我评价,不断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孙平.浅谈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3,(8).

第8篇

Abstract: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and 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llege education,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referenc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eacher satisfaction, appli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make th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quantified,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 大学生;层次分析法;综合素质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omprehensive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62—02

1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1]。而衡量大学生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条件又包括许多方面,要完全定性或者定量很难对其进行评价。因此,考虑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使判断目标量化,可以定量研究决策。

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考虑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其方法可分为4步:

①分解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②收集数据,构造对比较阵;

③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④计算组合权重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

2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2.1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指标体系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其一般层次分析结构由上向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本文以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层(A),根据教师对大学生素质的一般感受,选择大学生思想素质(B1)、知识素质(B2)、身心素质(B3)、能力素质(B4)为准则层。同时考虑教师对学生素质的感受细化,构成包括政治素质(C1)、法纪素质(C2)、学风表现(C3)、学科知识(C4)、专业技能(C5)、科研能力(C6)、身体素质(C7)、心理素质(C8)、创业能力(C9)、组织能力(C10)、交际能力(C11)、活动能力(C12)和实践能力(C13)等13个指标的方案层。从而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2 建立对比较阵

从图1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第3层,其中1—9比率标度法(见表1)。

由相关教育专家对各影响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

2.3 计算权向量

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采用和积法,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2]。

其计算过程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A的每个列向量归一化得到:

B=(bij)n×n,bij=aij/■akj,i,j=1,2,…,n;

②wi=■■bij,i=1,2,…,n;(1)

③?姿max=■■■;

其中:(Aw)j为Aw的第j个分量,

w=(w1,w2,…,wn)T。(2)

2.4 权向量一致性检验

利用公式(3)对每一个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如不满足需进行修正。

CR=■

公式(3)中,RI表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具体数值为表3。

2.5 计算组合权向量

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根据以上方法建立模型,并计算出13个方案层指标组合权重向量w依次为:

0.3819,0.0852,0.1141,0.0286,0.0089,0.00804,0.033,0.099,0.066,0.0608,0.0208,0.0139,0.009。

2.6 计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

将组合权向量带入公式(4),计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

Z=■Wi·Qi(4)

其中:

Z为大学生综合评价值;

n为目标因素的个数;

Qi为各目标因素的实际评价值;

Wi为各目标因素的合成权重值。

由计算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参照表4评出的大学生素质等级,供教育管理者参考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3 结束语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因此该方法除在本文中应用外,也可在其他不同领域如经济、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合适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科技创业月刊,2010,(11):133—134.

[2]吴祈宗.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大学;音乐欣赏;素质教育;功能;问题;对策

一、前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还承载了中国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素质教育工作非常的重要。大学阶段属于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欣赏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教育来看,高校忽视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对学生未来就业没有造成有效的影响,因此,忽视了音乐教师。实际上,音乐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原则

1.思想性

音乐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寄托情感,还融合了作者思想。因此,在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体味到作者传达的艺术美感,同时还需要深入体味到作者所想要寄托的思想。在音乐尖山工作中国,作品内容具有乐观性以及积极性,在音乐欣赏教育工作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艺术与音乐欣赏之间的有效统一,实现培养音乐艺术与音乐思想之间的平衡性。在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工作中,过度关注思想性,那么音乐欣赏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艺术性,那么会流失音乐本身特性,课堂教学缺乏积极性。

2.深入性

在大学生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音乐听觉方面的享受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听中体味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听觉感受,促使学生更好认识音乐,进行更深层次审美。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心理角度分析音乐,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结构以及音乐风格。总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深入了解音乐意义,提升学生在音乐欣赏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

三、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日渐深入促使高校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素质,音乐教育成为了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素质教育仍然是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过程,音乐教育并没有真正纳入到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中,我国大学欣赏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着重重阻碍。

1.高校音乐欣赏课程设置与学生发展存在着不一致性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作为国土面积全球排名第三的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非常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的问题。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方面限制促使该地区大学缺乏资金支持,因此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音乐欣赏教育。从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角度分析来看,由于教育时长以及教育偏好方面的差异促使我国大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实际的效果受到了影响。从目前教学来看,我国大学的音乐欣赏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工作部门高度重视高校的音乐欣赏教育,但是在设置课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存在着工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内容,艺术教育管理工作机构需要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为强化师资队伍提供保障。从目前高校音乐欣赏教育来看,部分高校并没有构建较为完善的音乐管理机构,使得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一直处于无意识性的发展状态,这就使得学生在选择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障碍。总之,由于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教育缺乏专门性的管理机构,造成相关工作部门在工作方面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各自为政状态,浪费了非常多的音乐资源。

3.高校音乐教学师资较为薄弱

从我国高校发展来看,音乐欣赏教育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较为稀缺的问题,一部分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没有设置专门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师也存在着设备不完善的现象。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需要兼职并不属于本专业范畴选修课程,针对较为专业的知识,教师往往是在教学中摸索掌握的,针对一些疑惑也无法有效解答,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作为对学生影响力最高的人,教师专业素质直接的影响学生音乐素养。从目前高校教学来看,部分高校为了能够降低音乐欣赏教育成本,往往选用一些非专业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欣赏教育工作,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工作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碍。

四、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功能完善对策

1.把握正确的音乐欣赏教育方向

在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工作中,素质教育属于发展大前提,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学科发展特点来提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发展工作方案。高校需要重视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高校在之前工作中并没有重视音乐欣赏教育,因此对于教学水平、教学目标等都存在着认知方面的误区。高校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加深对素质教育认知,了解高校音乐欣赏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实现素质教育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有效结合,教师在提升自身音乐鉴赏水平的同时,提升高校音乐欣赏教育质量。高校在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大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音乐欣赏性教材,因此,音乐欣赏工作与音乐授课相关联,教材缺乏丰富性,先进性方面也有所缺乏。高校需要结合学生具体特点,设置专门化的音乐欣赏板块,选出一些代表性相对较强并且个性较为突出的音乐,加入现代化音乐元素,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现代化的音乐元素,音乐赏析对象选择更加具有代表性并且个性较为突出的,转变过去的教学内容,为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2.提升音乐欣赏教育资源实际利用率

从目前发展来看,高校针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资源比较少,大部分学生由于教育资金方面的有限性促使高校无法提供较为完善的音乐欣赏课程。音乐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有效利用高校资源,结合音乐欣赏教育内容,提升高校音乐资源利用率。例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音乐欣赏资料的下载平台以及下载资源,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搜集与欣赏作品有关信息。同时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提升音乐播放质量,给予学生更好的欣赏条件。作为文明古国,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这对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音乐欣赏教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将高雅音乐纳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消除不良思想以及不良情绪,精华学生思想和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高校在音乐欣赏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突出音乐道德的教化作用,了解到中西方存在的差距,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理念的限制,重视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改革,提升实际的教育效率。

3.构建高素质教师工作队伍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重视音乐欣赏教育,缺乏教学知识以及经验方面的支撑。高校为了能够有效落实高校欣赏教育,需要认识到教师队伍对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高校需要定期组织高校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教育工作,有效弥补教师在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高校可以鼓励教师交流经验,尽可能避免在音乐欣赏教育中出现问题。高校音乐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参与到学生问题讨论以及思考工作中,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提升对音乐欣赏认知,缩短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音乐关注度,实现赏析音乐的目的。例如,高校可以鼓励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专业进修工作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音乐欣赏教育培训工作以及进修工作,提升音乐教师综合素质,促使教师结合学生心里特点选择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课堂教育有效性,不断推动高校素质教育。

结语

经济社会的日渐发展促使文化艺术不断进步,作为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音乐对经济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日渐深入促使高校更加重视音乐教育功能。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正确认识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挥音乐欣赏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的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实际上,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高校素质教育具有共通性,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疏导大学生心理状态,实现音乐欣赏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结合,有效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亓磊.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及其素质教育功能研究[J].北方音乐,2011(10):20-21.

[2]季永会.关于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分析[J].才智,2015(31):11-13.

[3]陈洋洋.关于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分析[J].戏剧之家,2016(06):22-25.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拓展学分;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52-02

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生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是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的重要标识,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抓手和载体,应和学业教育共同形成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完整体系。为此,我院围绕课题研究,经过几年对“素质学分等级认证管理办法”的建设和实践,依托素质拓展学分和学分认证工作的全面实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有效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得到有效实施,改变了注重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发挥了育人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和认定,是引导师生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风向标

现有的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法,还处于由普通教育发展演变的传统模式,体现在由教务处统领下的任课教师制定和实施评价标准,通过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来完成。因此,长期以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主要表现在课堂的课程上,使广大师生一致关注和强调结果性考核的学业成绩,忽略对职业能力、思想道德水平、拓展性素质等过程性软指标的评价。

然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全部通过课堂反映出来的,他们的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团队协作素质等,必须延伸到第二课堂才能体现出来。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和认定,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被全面评价和提高的关键平台。通过融入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工作,实施素质拓展活动和学分认定,引导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导师生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第二课堂各种素质教育资源和平台的整合,激发学生潜能,倡导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二、构建好素质学分认定管理体系,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素质学分认定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必须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充分考虑构建此体系所涉及的相关部门(组织)和配套制度,有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供各项素质拓展活动在时间、场地、经费等保障条件,科学、简化和通畅认定渠道。

1.完善素质学分认定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学分应融入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工作。教学系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素质选修毕业学分,以及各类素质教育课程,负责审核各类技能大赛、技能证书的认定加分,专利和科技创新项目、小制作,课外科技活动的应用成果加分,公开出版刊物和报纸上的发表文章加分等。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励志人才、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大学生年度人物等的认定加分。团委负责“挑战杯”赛、创业、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类文体或综合性项目的竞赛比赛、“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认定加分。依托学院现有的《素质学分等级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算细则》等制度,保证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提供科学的活动平台和充足的条件。首先,根据“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有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推行院级活动品牌化、系级活动或社团活动特色化、班级活动常规化的原则,开展各类创新、创意、创效的活动,以及常规的大众化活动。可将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进行分类整合,如建立“课外自主学习平台”、“养成体验平台”、“竞赛获奖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每个活动平台以若干重点活动为载体,拓宽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性与参与面。其次,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人员、时间、场地和经费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素质拓展活动的顺利和有序开展,鼓励各级组织和个人募集社会资金用于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尤其在经费保障上,素质拓展活动相关经费应和教师课时酬金一样,纳入学校预算,每年应按照一定标准给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实施部门下拨一定的活动经费。

3.科学、简化和畅通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渠道。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实施,涵盖大学生的各类创新实践平台。然而,根据学校《素质学分等级认证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素质学分年的认证采取二级管理模式,学生所在院系进行初审,学校团委进行复核认定。通过这个渠道认定的实践,出现因部门活动交叉造成的对活动内容、质量和效果不清楚等问题,影响对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削弱学生干事、立业和拓展自身能力的积极主动性。

学校应以教务处牵头,完善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渠道,按照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分工,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审核和认定,不但使师生明确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情况和认定过程,而且使得认定程序大大简化和畅通,还能促进各部门自觉调整和完整认定体系,使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体系良性运作,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衔接好素质拓展学分与专业课程学分,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1.建立系统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每年一次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都重点考虑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将人才培养学分分为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素质选修学分,同时,提供丰富的素质选修课程资源和第二课程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素质毕业必修学分下限,学生可通过选修素质教育课程,或通过认定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相应学分。为了将素质教育全面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学校应积极支持二级院系按照专业设置,对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设计第二课堂的内容和体系,形成具有专业特点、专业岗位和职业特质的专业拓展活动。

2.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自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人才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我校也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在深入分析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系统化教学模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职教育也将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尽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和成绩,但仍有很多课程和教师的教学停留在传统模式,常以“满堂灌”或纯理论性手段和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注重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形式理论与实践课、第一课题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构建课堂、校园和社会有机衔接的教学模式。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的一体化。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借助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全员参与,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各类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自主学习形式,增强学生文化积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调研,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丰富学生社会知识;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科技文化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挑战杯、技能大赛和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融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

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共培养超过1.3亿名的毕业生,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经过十几年的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已不再是“落榜教育”。尽管职业教育取得了不错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这种需要,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不管是教育系统、学校领导,还是广大师生,以及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中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条件保障体系、活动项目体系和认证评价体系,均须认识到实施素质拓展学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形势下,须形成党政领导牵头,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建设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实施工作管理队伍,加强对学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素质拓展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素质拓展学分实施过程中,注重实行毕业关联、学分认定置换、必修与选修结合、奖励与惩罚结合等系列配套措施,激发学生潜能,倡导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李国桢.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月下):50-52.

[3]刘德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学分体系探讨―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恩施职业技术学报(综合版),2011,(3):85-88.

[4]刘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探索,2013,(5):195-196.

第11篇

【关键词】形象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一、引言

形象是素质的外化,素质是形象的支撑。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大学生更加看重的是自身的形象。形象与素质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形象的好坏是素质教育成败的最直观的“晴雨表”。形象意识也是启导学生素质意识的最生动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可以把两者连接起来,用“形象教育”来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素质,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用提高素质来丰润自身的形象。新的大学生形象将是标志高校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份答卷。

大学生形象是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所形成的总体评价和大学生所在院校形象附着在学生本人身上的形象的总和,由软件形象和硬件形象两方面构成。软件形象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自身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间接表现出来,如自立、自强、自信、自爱、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富有牺牲个人利益精神,自学、科研、管理、应变能力、心理健康、明礼诚信、耐挫力等。硬件形象是可以直接表现出来,体现为大学生外在的精神风貌特征和具体的可视证件。如形体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学历、学位证件,各种培训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政绩,各种奖励证书,特殊技能等。硬件形象和软件形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软件形象是硬件形象的支柱和根据,它决定了硬件形象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礼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而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素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审美的伦理教育。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礼仪水平的高低,是其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人修养如何,是其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从近几年的《大学生形象塑造》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网络传媒社会报道,我们知道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遇阻现象时有发生。纵观校园不文明、低素养的现象时有所见。一些用人单位抱怨如今有的学生过于傲气和散漫,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身素养、文明素质令人失望。面对学校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挈机,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引用相关事实阐述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大作用。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加强形象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乃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作用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形象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形象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象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

(二)形象教育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需要

形象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形象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形象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自觉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年青气盛,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在校打架斗殴,做出暴力倾向的行为;有的同学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身高、长相不满;有的同学追求时尚,过于个性等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对他们说:这是一个个性的时代,但不是一个个体的时代;这是一个独立的时代,但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不是一个自私的时代;这是一个浪漫的时代,但绝不是一个散漫的时代。因而通过形象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做到:坦然地面对生活,自然地面对自己;欣然地面对过去,悦然地面对将来。

(三)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多数大学生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重要,而对自己这一点满意的人却很少。虽然注重程度有提高,但自己的处理能力有限,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确实很重要。

然而,形象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形象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这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是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否则我们将“无礼而寸步难行”。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宽容、豁达的胸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进退自如的交往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融洽相处,能够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互帮互促的事业盟友。

(四)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习到,而这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形象学习能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形象学习中强调对内在品德的修炼,所谓的“修礼先修德、塑相先塑德”。这里的德就包含三个层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良好的形象修养能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形象在今天,不仅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知识,也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在形象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学生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往往还在学生不经意处设置形象考题,考核学生的形象修养。

三、提高大学生形象修养的途径

如何加强形象教育,训练学生的整体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形象课程,寓德育教育于形象教育之中

形象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而良好的形象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形象又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就是说,读书和人的气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形象素质与形象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形象只是具备了一种深层的稳固的理性思维基础,才能升华为生动完美的形象。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形象活动,促进校园崇尚礼仪的风气更浓烈

比如,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不文明的行为寸步难行;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如学生形象大赛;号召师生开展修身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形象的自律作用;还可以通过广播、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为人处世的良好的性情修养,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恰当确切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有效地规范行为,体现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妥善的处世风格。另外,学校可多举行礼仪活动,让学生来策划、组织、参与,以此推动整个学校的文明建设。

(三)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考评。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应该制度化

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非常重视形象教育,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从而形成良好的形象习惯和形象环境。革命前辈同志正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塑造出良好的性格,成为一代楷模。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改掉学生一些不良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形象修养。

(四)为人师表、身正示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要正人,首先正己。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且形象教育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这也要求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形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在今后的求职及工作中有着莫大的帮助,大家应更加重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提高形象教育的行列中去。

参 考 文 献

[1]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形象塑造[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2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国务院.2010(7)

[3]包涵.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肖璐.我国经济转型下的大学生培养初探[J].企业导报.2009(3)

第12篇

【关键字】素质测评;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

新乡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承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为社会服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

一、概述

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的是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操作技艺与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的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传统的本科教育有显著区别。因此,建立一套能够符合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能力和学校培养特色,体现社会、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有利于加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此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新乡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

(一)测评理念落后

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综合测评没有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很多学校把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划分为德、智、体等方面,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等的测评。同时存在诸如应用技能型专业和其它专业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相同;注重学习成绩考核,不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评;注重结果的考核和奖励,不注重过程的引导、指导、监督和考核等问题。

(二)测评指标体系不合理

一是创新实践能力测评指标的缺失。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个别院校甚至仅把德育、智育作为两个基本指标,通过确定权重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框架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心理素质测评指标的缺失。受中学阶段学习压力、高考压力以及对新环境不适应、经济贫困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会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违反校规校纪、影响他人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危害他人及自己生命安全等严重后果。同时,心理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因此,心理素质测评也是综合测评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三是人文素养测评指标的缺失。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素养、哲学素养、艺术素养和历史素养等几个方面的培养。对人文素质进行测评,有利于大学生遵守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高哲学素养,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开阔思维、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历史素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和方向,增加科学专业学习研究的兴趣。

(三)测评方法不科学

一是课程成绩计算方法不合理。大多数综合测评系统对学业成绩的计算方法是:平均成绩 =∑课程学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与对策研究业成绩/课程数。使用简均数作为学业成绩,课程之间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没有体现,容易导致评定结果片面性、不合理性。即使有些院校按课程的课时数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学业成绩进行综合排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缺乏学生间互评。测评中定性的评价多为主体自我评价和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测评小组的核实评价,评价中缺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同班、同宿舍学生之间具备共同生活和学习空间,他们之间更加相互了解,互相评价成绩的高低,更能真实地反应该同学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测评缺乏针对性

一是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的专业导向以及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综合测评中对于学生考察评定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来构建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二是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不同,这就要求针对每学年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特点分别制定各学年合理的测评指标,引导学生合理的分配时间,有效学习。

(五)综合测评标准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低

我们在多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的标准正由学历资格取向、能力取向向人格素质取向发展,对毕业生个人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道德法律意识、社交能力等素质要求甚至高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同时,不同

行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如:纺织服装行业对毕业生吃苦耐劳、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等方面比较重视,物流、营销等行业对毕业生的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交往合作、社交礼仪等方面比较重视,艺术设计类公司对毕业生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比较重视。

(六)测评结果运用存在功利化倾向

从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践来看,很多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运用不当。测评主要为高校评定各类奖学金、评选各类先进甚至是推荐入党等提供参考依据。高校开展综合测评并不是为了甄别和评选,也不是为了在学生中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通过测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而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和实行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发挥测评的指导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综合素质状况,鼓励大学生积极向上,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发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