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持较高的客户保持率,对客户收益和潜在收益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利益的追求极大促动了客户管理管理的市场发展。面对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内部需求,国内高等院校及各类职业教育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院系纷纷开设了客户关系管理(以下简称为CRM)课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已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集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传统实验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本文认为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验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
1.传统实验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跨度大造成教学内容设计的不科学
CRM课程的学科交融性主要体现在CRM基础知识涉及领域广泛、文理交叉、具体内容跨度大以及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涉及的主要学科有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面对这个特点,CRM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具有同样的挑战,仅具有单一知识背景和技能在全面掌握系统知识方面会有相当的难度,加之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会各有取舍,造成CRM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随意性现象严重。
1.2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着重强调教师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全部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师而展开的,学生的学习是限定在教师教学范围之内。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来加以传授的,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创造性应用的能力。
1.3 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起,只有真正引发学生真切感受与内心认同、切实激发学生思维活化与知识增生、真切促发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活动才被认为是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内化、个体知识向个人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向个性品质升华即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精神与生命成长的有效教学。传统实验教学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公共知识的灌输和验证性学习,很少能激发起学生的真切感受和思维活化,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因而教学效果较差。
教学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提升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手段与途径。教学设计就是旨在促使教学活动更具生命、发展性与有效性的一种活动。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通过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来实现的,并最终以教学效果的形式表现出来问。
2.1 内涵
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以学习体验的生成为重心来构建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行为是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所在。体验式教学设计正是一种以引发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重心,通过围绕学习体验的生成来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并对师生的教学行为进行设计的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
2.2 关键
体验式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参与实验的状况,让学生全员、全过程、全身心地参与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体。如由学生自己设计CRM项目,拟订实验方法和步骤,教师只提出任务和目的并帮助论证,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判断问题所在,最后进行解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自己学会并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CRM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3.1 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CRM软件系统
从目前市场的销售和使用情况来看,CRM软件产品主要有TurboCRM软件、用友CRM软件、金蝶CRM软件等品牌。以用友CRM为例,用友CRM软件是用友U8产品线的一个子产品,采用Java开发,支持跨平台的应用。用友CRM软件的功能包括系统管理、客户管理、市场管理、销售自动化、CRM统计分析五大模块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要密切联系实际,选取适当的行业,以企业实际的业务数据为实验基本资料。
3.2 根据实验内容区分实验类型
CRM实验课的内容主要包括CRM理论知识、CRM软件操作和应用、CRM项目模块实施、CRM数据分析四个方面。过去CRM实验教学偏重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生验证性操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就CRM实验课的内容而言,应首先对实验类型进行区分,就不同实验类型进gS-@学设计。
(1)验证型实验。CRM理论知识模块可以进行验证型实验。但这种类型的实验不是CAM实验课的主体,在安排课时时应注意时间安排的适当比例,主要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操作的模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CRM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CRM理念上的总体认识。
(2)体验型实验。CRM软件操作和应用、CAM项目模块实施、CRM数据分析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适合设计成体验型实验。体验型实验应构成CRM实验课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是重点安排的对象。主要采取学生组建团队学习组织,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方法,形成实验结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实验评价的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获得真切感受和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团队人数、实验任务、实验实施过程、实验实施结果等。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可以对实验的实施进展过程和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回顾,经由实验过程的真切感受形成真实体验,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公共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
3.4 进行实验效果评价
对于实验的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及教师点评三个层次。评价指标至少应该包括该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实施的过程情况、实验报告的分析情况、团队成员对该生实验实施的情况评价、教师对该生实验实施的情况评价等。
4.CRM实验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方法
4.1 情景模拟法
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验中,每个学生可以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针对一个特定系统的业务,由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真实模拟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局域网完备的环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摒弃了一般专业课实验仅仅是按某一子系统功能展开的思路,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便于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把握。
4.2 案例教学法
在CAM实验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首先应注意精心选择案例,突出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代表性。案例可以由教师经过筛选选取,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在实验中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开展案例分析。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自行确定案例分析的题目和内容,自行分工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实验室为案例分析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情景演练的环境,使理论课堂上实施困难的案例分析变得有形化、可感化,加深了学生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和体会,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项目设计教学法
项目设计(Proiect)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真实性,与情境式模拟教学不同的是项目设计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并独立完成的。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进行监控和释疑,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项目设计与实施通常是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的,团队实际上属于模拟体验型学习组织。
(1)首先应组建学习团队。团队人数一般以5-7人为宜。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协助分组,并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在CRM实验中既可以组成单一的模拟企业学习组织,也可以组成具有竞赛性质的学习组织。
模拟企业学习组织。即模拟企业环境,将团队成员进行角色分工,通过模拟企业的运作,使每个学生既能全面把握企业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又能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体会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真实体验。
具有竞赛性质的学习组织。以各学习团队为基本单位开展竞赛式学习,学习过程由各学习团队联合策划与自主实施,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能力。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真切感受和产生内心认同,激发知识增生。
(2)制定项目任务。即把项目进行细分,确定各个阶段的相应任务,在实验过程中以一个项目的阶段拓展和任务推进来带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受理客户投诉,及时响应处理好投诉是改善客户关系的重要内容,投诉管理就是要帮助企业记录投诉处理的全过程,并针对投诉原因进行分析、改进,从而减少客户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将客户投诉管理这个项目进行分解,确定为四个任务:确认客户投诉的有效性、对客户投诉进行分配、由投诉处理人员解决投诉并记录全过程、由投诉管理人员进行投诉结果验证。
1.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教师视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建构主义要求教师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将问题设计到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要求教师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把理论融合到含有问题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相关理论;要求教师不仅是讲授者、设计者,而且是引导者和评判者。建构主义的这些要求提高了对教师理论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2.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
学生个体有差异,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生惯性地适应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教学设计不当会使这些学生不知所从,抵消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3.课程内容的限制
西方经济学虽然本身是问题导向性的,并且对现实经济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抽象出各种理论模型的,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一门公认的比较难学的学科。学生很难自主掌握其理论体系。难度大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仍然依赖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讲授法。
4.课时的限制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的参与,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现象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讲授,每学期48个学时。这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有的放矢,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避免学生因课下负担加重而产生抵触情绪。
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1.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虽有种种限制,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仍然对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构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地方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和参与式的案例法、实验法、情境分析法等,并建立有效的考核反馈机制评价教学效果,不断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2.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框架
第一,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在对理论知识透彻把握的基础上,发现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充分考虑这些要求。
第二,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和建构主义参与式教学方式。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特征决定了,地方高校学生难以自主掌握其理论体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因其理论知识传递上的准确、快速而不可或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应融合进建构主义的参与式的理念,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此外,在复杂理论的讲解之外,应充分运用多种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建构主义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宣判者,对于学生的参与不能单纯地以对错来评判,而应该在互动的对话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知识。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支架式教学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并阐述了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化学教学;概念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直沿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书本的现成理论。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学生的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这些显然跟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违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协作交流,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搭起问题支架;再次,也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3.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一能力的形成须以教师正确的引导为线索。探索开始可以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问题的过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框架逐步攀升。
4.鼓励协作学习,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个学生团体进行协作学习,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讨论,相互协作交流,相互启发,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解释自己探究的方法,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石蕊为什么又褪色了?他们讨论后提出猜想:猜想1:一定有物质使石蕊褪色了,这一物质具有漂白性?猜想2:溶液中有H+和C1-,是不是盐酸使石蕊试液褪色?猜想3:Cl2氧化性很强,是否是氯气使其褪色?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验证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素分子破坏变成无色物质,故可做漂白剂;消毒剂等。
三、支架式教学中几种不同类型的支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图表等。
在实践中该怎样具体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对不同类型的支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分别用案例加以阐述。
1.范例支架:范例即举例子,举出已知的类似知识点。好的范例能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运用案例:Fe(OH)2的制备。因为Fe(OH)2很容易被氧化,所以在制备Fe(OH)2要考虑隔绝O2,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时老师提出已学过的钠和白磷的保存知识,让同学们据此找到Fe(OH)2的制备方法,最后让同学们总结出隔绝O2的方法。这一教学设计中,利用已学到的知识作范例。
2.问题支架: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运用案例:离子共存的判断,老师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题目(有生成沉淀的,有生成气体的,有生成弱电解质的,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有生成络合物的等)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应的问题。
四、支架式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法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师讲生听”代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学生在支架式教学中,参与学习、互动、探知、解惑,能力得到提高。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和主体。(二)在支架式教学法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和指导者。(三)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更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也能得到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毅强,乔敏.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08(06)
[2]胡久华,乔敏.例谈化学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J].化学教育.2008(05)
[3]林肃浩.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8(03)
体验式学习是综合了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框架。其中大卫•库伯提出的学习循环模型影响最大,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分为四个步骤:(1)实际体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2)观察和思考———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实际体验活动和经历;(3)抽象与归纳———通过观察与思考,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4)积极的试验———运用这些理论去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学习周期开始于我们的实际经历和体验,这种经历和体验和通过阅读获得的第二手经验是不同的,它是学习者对真实世界的体验。而要从体验中学习,就必须要对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并且还要对反思出来的结果进行概括归纳,提升出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最后还要在实践中积极去验证,从而使我们又获得新的经验,又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而整个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参与活动获得经验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和交流,最后加以成功应用。因此,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这种学习方式具有这样的特点: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寓教于乐,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情境化学习。综合了上述两种学习方式的多模态体验式教学,就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从体验中感受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态、教学方法来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强化学生自身的体验,转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操作、实训,在体验中获取技能、提升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
二、管理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知道,管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因此,要求必须传授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其他专业的管理课程打下基础。而管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管理对象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又决定了管理者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因此管理学又是一门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这些特点,使得教师在教学当中很难去把握,致使目前的教学呈现这么一种状态: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抽象难懂。且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教师仍然以“教”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越学越不想学,甚至之于他们而言“管理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另外一方面,对于某些高职院校来说,也注重实训教学,但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好像使得每次管理学的实训就是“分析案例、讨论案例”,除了案例习题就没有其它的实训方式了。案例分析教学一两次效果还好,学生还会挺感兴趣,但新鲜度一过,又提不起积极性,也达不到实训的目的。并且这种案例教学,多是一些经典过时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说,那些案例离他们太遥远,无法与他们的生活相对接,所以也没有多大的意思。这些过时的案例同时还有一个弊端,比较脱离真实的管理环境,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与时代相脱节。再者,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具有这些特点:理论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强,自主性差、个性突出,对自己有兴趣的就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没有兴趣的懒得理睬。特别是随着学生群体越来越多是90后,这种特点会更加明显。90后生活的环境,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轻易得到更多的方便快捷的信息。他们更倾向于网络阅读,而非纸质版阅读;他们更倾向于自我表达,而非单纯的听。准确来说,他们更注重动态的多种感官上的刺激享受,而非静态单调的感官刺激。每次的教学调查,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希望老师少讲理论,多讲时事;少搬教材,多放视频,多增添学生互动环节等等。总之,听课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来。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去灵魂的教学。而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以就业能力为本位,全方位创新教学模式,以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培养出胜任社会岗位的要求的人才。综述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把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去是一种必然选择。
三、管理学多模态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和完善,教学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为多模态体验式教学引入课堂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也使得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
3.1多模态体验式的课件
采用多模态教学,首先是在课件制作上灵活运用多种模态符号(如颜色、声音、图片、动画),增加课件的丰富性,强调内容的针对性,直接为课堂服务。其次是在课件内容的表现性上,也可以采用多模态符号来体现。比如根据上课内容,运用图片、视频甚至表演等,就学习主题给出背景知识介绍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便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再者,教师还可以事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来制作课件,并且允许课件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创造性,为课堂增添更多的内容。实践证明,由于声音、图像、文字多种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从而收到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效果。
3.2多模态体验式的教学设计,突出提供真实管理情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定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突出以学生体验为主。在教学设计之前,最好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要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有充分的了解;二对确定每一块内容的教学目标,哪一块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的,哪一块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三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基本特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甚至是专业特点等;四是对教师本人的了解,如教师的性格、个性、能力等;五是考虑教学的条件和场所,比如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传播渠道等。只有对上述方面的准确把握之下,才能定位出合理的教学设计。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模拟真实的管理者实际工作职能的过程与实务开展教学内容设计,以项目任务为形式,设计系统的实训体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3多模态体验式的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全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的探讨上,应注意以学生体验为主。1)案例教学法。在多模态体验式模式下,应该创新案例教学法。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教师提供实际生活中的最新最热门的真实案例,通过视频、图片、语音等形式引入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情景中去,分析与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汇报成果,最后总结和点评。第二一种形式是由鼓励学生从生活寻找案例,并允许学生用多种手段比如PPT演示、表演或者视频等方式表现出来,由于案例贴切学生生活,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他们在分析和讨论中会插入自己的体验感悟,会使得分析更加全面和生动,也能拉近管理和学生自己的距离,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2)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法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因此,采用行动导向法最适合不过。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行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与导入阶段(分组、情景导入、名片制作)、执行任务阶段(分工合作,角色扮演)、展示与评价阶段(展示成果,适当点评)、考评阶段(教师、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行动导向法强调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的领悟感受,融合了多种模态(视觉、听觉、触觉等),并且能够模拟真实管理情景,能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掌握管理的职能。3)辩论赛。辩论赛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其主要操作流程是: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出一个有争议的辩题(这个辩题最好结合时事),然后抽签选出正反双方、观众、评委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去搜寻资料,做好辩论准备;各就各座,展开辩论;结束后评委点评、观众提问和老师总结点评。辩论赛的特点是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辩论赛中允许通过表演、视频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观点,效果会更好。4)PPT演示法。这种方法具体操作是把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组长轮流上任),分别设置不同的“学术专题”,并将其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由各团队成员自己主动探索,自主解决,最后用PPT形式(也可以辅之以视频、歌曲、广告等)把学习成果汇报,最后答观众提问。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为日后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准备。5)游戏教学法。玩中学习,寓教于乐,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式学习手段。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是老师事先制定好游戏计划(包括游戏的目标、评价标准、游戏流程)、游戏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游戏)、游戏规则的说明(参与者和不参与者的具体要求都明确说明)、编组活动和进行活动评价(最好还有一个学生活动总结)。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理论学习之际,放松一下大脑,还可以通过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四、结语
【摘要】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应用于该课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面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康复护理学;教学方法
【Abstract】Rehabilitation nursing is a practical subje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y interest and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we apply participating in teaching approach to the course.The approach promotes the personality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fosters the creative ability ,liven up the atmosphere of the class,increa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But the teacher will face up to more higher reqirements.
【Key words】Participating in teaching approac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eaching method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 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WHO列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对象主要是残疾者、老年人、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的是使残疾者的残存程度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心身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2]。作为现代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学习和掌握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及技能,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识别、了解和解决患者功能维护与促进的问题,在各自领域开展康复护理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康复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尝试应用了参与式教学法,旨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际操作的技能。现具体介绍如下:
1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它在观念、方法、模式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式教学,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已逐步应用于多领域、多学科的教学。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互尊互动,共同设计课题。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3]。
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小讲座、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多变、集思广义、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通过运用“参与式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够在紧张活泼、忙碌有序的氛围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并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 在合作交流中生成自己的新经验[4]。从而真正领略到培训的要义, 在行为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鉴于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优点、效果,应该更快更好地运用推广、改进、丰富、提高,使这一新式教学方法更加完善,对改进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参与式方法”教学过程
2.2.1分组: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分组。我们有意识根据性别、民族进行搭配,每个学习小组10人, 这样可以保证小组讨论效果,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2.2.2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些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与教师互动学习,互动研究,共同提高。教学设计要明确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以及每个章节内容的参与式过程和方法。在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使用各种参与式教学方法。
首先,使学生明确康复护理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了解康复、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等。
其次,整个教学中穿插各种“小组活动”的方式,即围绕一个需小组成员互相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或是需要讨论才能形成正确、全面认识的话题展开。一般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布置任务, 然后进行小组活动。
如教学设计“做一天残疾人”活动,由各小组扮演不同类型残疾人,上课之前完成一天的残疾人角色扮演,深入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并考虑我们和社会能为残疾人做什么?创建无障碍服务设施的必要性?如何从自身做起,改进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各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写出小组讨论意见,最后推选1名成员在课堂进行汇报,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使学生们充分思考,积极讨论,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次小组活动,学生们感到相互间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凝聚力有所增强,有的小组甚至深入到临床康复科,更加深刻的理解康复的意义和重要性,对课程产生较强的兴趣。通过辩论和演讲,可以丰富学习内容,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和观察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康复护理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
案例分析:组织授课教师共同收集和整理康复护理学的经典案例,编写案例集。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也可将案例和相关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撰写分析报告。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可先应用理论课教授相关知识,使学生完全掌握理论,课后将案例交给学生,让其分头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病人的相关康复护理措施。在其后的实验课中,通过游戏、小品、实景练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逼真的临床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或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问题,模拟使用康复护理措施。全班学生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并共同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握管理讨论过程,通过提出启发式的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总结,演示正确的处理方式。例如,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由学生根据案例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实施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角色扮演可较为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临床实际” 问题,以便更好地学习运用康复护理措施,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正确的康复护理。
2.2“参与式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需要对现行的考试方法进行改进,建立新型的教学考核体系。可采用综合素质测试——笔试成绩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法,把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综合测试:教师从案例库中选取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撰写分析报告,教师评分。综合测试主要测试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试:采用闭卷形式,教师从试题库中选取试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康复护理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平时成绩: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和演讲) 给予一定的分值。最后将学生的综合测试、笔试及平时成绩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得出最终的考试成绩。
2.3“参与式方法”教学效果评价: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参与式教学的效果。
考核成绩评价:对学生综合测试、学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及平时成绩进行量化评分,评价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态度、兴趣、自觉收获、自学能力等。
教师主观评价: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对每堂课知识点的提问回答正确率、课堂气氛、护生参与及互动程度进行主观评价。
3参与式教学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同样面临诸多挑战。本次教学实践中发现, 增加学生的参与实现教学互动, 需要教师具有充分控制现场和把握时间进度的能力。同时, 在短暂的时间内如何将丰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是参与式方法在教学中的另一挑战。另外, 参与式方法经常采用小组活动、快速反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学习, 这些方式中经常会受到场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和限制, 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因地制宜, 灵活选用相应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教师的中心地位,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更多地只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中,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表现欲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红.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刘玲玲.开设康复护理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J] .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68-69
[关键词] 程式教学设计;传统课堂教学;心理调适课程
[中图分类号] G26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96-04
1 干部培训需求的新变化对传统课堂教学 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干部所处的行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有效快速应对复杂、多变、突发的局面是摆在广大干部面前的严峻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干部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自身素质方面不断更新提升。这都促使干部培训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一些新要求,相对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参训干部对“怎么做”的需求更为迫切,能力提升和技能习得成为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的重点和关键,实效性和操作性成为评价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主要标准和重要尺度。
能力的发挥和技能的施展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这就决定了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对特定现实情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由于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情境等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承载的是信息传递的功能,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员是信息接收者,课堂环境脱离问题解决的现实情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员不能真实体验和切实感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学员的学习成果始终停留在书本上和记忆里,从而失去了在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应用于能力提升类课程时存在的致命缺陷,传统课堂教学开始逐渐滞后于干部培训需求的新变化。
2 改良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教学设备的整合成为可能,真实情境的模拟变成现实,在此基础上,以学员体验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仿真实训室为依托,注重学员能力塑造和技能习得的实训课程逐渐成为现代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各地干部教育培训实际的不同,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持续存在,对于一些基层党校来说,仿真实训室等现代化的实训教学设施并没有得到较大范围和规模的普及,课堂教学依然是各级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流教学组织形式。
实训课程的核心是在仿真情境下通过对知识、能力和技能的体验帮助学员实现心理和行为上的持久改变。从这点来看,现代教学器具只是辅助模拟现实情境进而实现实训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区分实训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根本。同时,器具和设备在营造仿真情境的功能价值上并不具有唯一性,恰当的教学设计同样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能力实训方面的不足。因此,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良使其具有实训功能,就成为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注学员的现场体验和真实感受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造的主要方向,这种体验和感受的集中反映就是学员的参学动机。因此,围绕学员参学动机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设计是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现代实训功能的主要路径。
3 干部心理调适课程学员动态参学动机的 分析
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的设置目标是提高学员在压力情境下的承受能力、应对能力和调适能力,这也是干部参加心理调适课程的核心需求和主要动机。长期以来,由于大众心理健康教育偏实践应用而不重理论宣讲,偏症状表现而不重机理病因,使得广大领导干部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获取和掌握方面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入的问题,进而导致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的开展面临学员“心理知识储备不足、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等现实障碍。课程设置的终极目标与参训学员的初始状态之间的差距,决定了学员的参学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问题参与动机-问题感知动机-问题明了动机-问题解决动机”的动态变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级性,学员培训需求与知识掌握现状的差距和矛盾是阶段性参学动机存在的主要形式,而学员阶段性需求的实现是参学动机不断递进上升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如图1所示)。
3.1 问题参与动机
问题参与动机处于学员动态参学动机结构的底层,也是整个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进而实现教学效用的动力基础。对课程的兴趣和对教师的信任是决定学员该阶段参学动机强度的两个重要因素。“课程内容对自身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授课教师对自身问题是否具备解决力”是学员参与课程之初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学内容对学员个性问题的关切程度越密切,授课教师给学员营造的第一印象越权威,学员的问题参与动机就越强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员参与问题讨论的兴趣,建立与学员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
3.2 问题感知动机
在学员的课程参与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初步建立之后,学员不断增强的心理健康意识开始寻求在理论知识上的落脚,学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与自身知识积累匮乏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构成了这一阶段的核心参学动机,即问题感知动机。理论知识的获取和认知成为学员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诉求,课程内容对学员真实生活状态的关切程度决定了所授理论知识的解释力,而理论知识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价值是影响学员参学动机强度和知识接受程度的基本要素。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授课表现理论知识的问题解释力,建立学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信任关系。
3.3 问题明了动机
在问题感知动机的引导和驱动下,通过充分、到位的课堂讲授,学员对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心理问题临床表现有了必要的认识和基本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准备充裕与心理问题分析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并逐渐上升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构成学员参加心理实训课程过程中的第三层次的动机,即问题明了动机。学员对心理问题生成机理和自我诊断分析技术的需求是问题明了动机的主要内容,简单化、规则化、程序化、操作化是学员对该阶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员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生成机理和个性心理问题的自我诊断技能。
3.4 问题解决动机
问题参与动机驱动下增强的心理健康意识,问题感知动机驱动下获取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问题明了动机驱动下掌握的自我诊断技巧,在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学员对自我心理调适技能的需求愈加强烈,构成了整个课程中最高层次的动机,即问题解决动机。这种动机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一是心理调适方法在理论上的效力与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的效力之间的矛盾,二是心理调适方法在课堂上的短期效用与在实际生活中的持久效用之间的矛盾。“坐在教室感觉有用,走下课堂感觉没用”是学员参加传统心理调适课程后的普遍感受。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学员更加希望能够现场体验到方法技巧介入后心理问题临床症状的缓解过程,更加希望能够通过方法技巧的习得实现个人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员充分感受心理调适方法的效用,帮助学员将心理调适方法技巧内化升华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4 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程式教学设计
学员参学动机的阶段性动态变化决定了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逐级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这也符合斯金纳程序教学中关于“小步教学、即时反馈”的理念。
所谓程式教学设计就是按照学员的参学动机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按照参学动机的层次结构安排课程模块的呈现顺序,以参学动机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学员体验感受为中心,以阶段性需求的实现为基础,以能力提升和技能习得为目标的一种小步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程式教学设计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激发-实现-重新激发”学员参学动机的过程(如图2所示)。
4.1 基于学员问题参与动机的课程引入模块设计
这一阶段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普通人群-干部群体-学员个体”的顺序,以事实讲述为主,依次呈现一般人群心理问题具体案例、干部人群心理问题详实数据、学员个体心理问题自测结果,不断增强学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逐步营造心理健康导向的教学氛围,增强学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员的课程参与兴趣,进而激发学员的理论知识获取动机。
例如,在课程引入模块,通过产后抑郁症案例的讲述,说明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诱发和恶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干部自杀等典型案例和详实调查统计数据的讲述,强调干部群体心理压力过大的事实,通过心理压力现场自测和对测验结果的详细解释,在帮助学员全面了解自身心理压力状况及潜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基础上,激发学员获取心理压力理论知识的求学动机。
4.2 基于学员问题感知动机的感知压力模块设计
“单一、抽象、枯燥”是传统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所授理论与学员的真实生活状态关联度较低,缺乏针对性;二是学员在课堂上无法现场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缺乏实效性。这就导致学员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已有的认识图式,面对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只是被动接收,而不能主动接受。
在讲授理论时,用案例来说明理论,用理论来解释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融合,提升理论的可信性,增强学员对理论的接受程度。例如,用某干部自杀案例诠释心理压力的本质,通过假设情境和心理游戏帮助学员体验心理压力的产生过程,透过一则多疑躁狂症案例详解压力的心理模型,借助考试压力的举例透析压力强度由低到高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依托一例梦境的精神分析展开心理压力的预警信号。
在讲解知识时,借助知晓度高、生活味浓、参与性强的课堂活动,接近学员的真实生活状态,贴近学员的真实心理感受,引导学员参与知识发现和理论建构的过程,提高学员的知识理解水平和理论接受程度。例如,在干部心理压力源部分,引导学员编写、吟唱《蓝精灵体(领导干部版)》,不仅能帮助学员整体把握心理压力源,同时也是心理压力宣泄的一种有效渠道。
4.3 基于学员问题明了动机的透视人格模块设计
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员一般偏好多维角度呈现的课程内容,丰富化和多样性是这一阶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而在讲授技能技巧时,学员更加偏好单维角度呈现的课程内容,简单化和单一性是这一阶段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强调个体性格特征和人格特质在心理压力产生和应对中的作用,认为其是决定个体压力承受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的关键要素,并将其作为诊断分析个体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线索。相对于环境刺激事件,学员对自身性格特征的可控性更强、兴趣更高,且更容易掌握,学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心理分析,会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机理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在透视人格模块,为学员列举各种不良心理压力易感人格特征,通过案例的现场分析,详细讲解各种性格特征的原因、表现和作用,生动演示“环境刺激事件-个体性格特征-心理压力反应”的心理压力产生机制,深入解析心理障碍的生成机理和诱发病因。例如,通过某恶性杀人案件犯罪心理动机的分析,说明A型人格在自卑心理倾向和偏执障碍产生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某公务员被检方询问后精神失常案例的分析,说明担忧心态的特征及其在心理障碍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在图画心灵模块,引入H.T.P.(房树人)测验,通过参与趣味性和科学性均较强的图画测验,能够显著提升学员自我剖析的动机水平。在对绘画测验的结果进行讲解时,首先按照所反映问题的性质将收集到的画作案例进行归类,然后以“解释规则-案例说明”的内容组织形式向学员呈现图画心理分析的方法和程序,最后引导学员对自己的画作进行透析解读,在帮助学员全面认识自己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强学员的成就动机,这也构成了学员继续参与课程的源动力。
4.4 基于学员问题解决动机的疏导压力模块设计
“操作性强,现场体验,适度拔高”是该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操作性强”是指提供给学员的心理压力疏导方法要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等,如呼吸技术主要应用于突发性应激障碍问题,冥想技术主要应用于思维阻碍问题,有氧锻炼主要应用在频率、强度和时间等方面的标准等。“现场体验”是指提供给学员的心理压力疏导方法要能够在课堂现场实施,让学员切实体验疏导方法应用前后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通过引导学员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使其快速进入浅睡眠状态。通过引导学员进行想象训练,使其感受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通过引导学员进行肌肉放松训练,使其感受身心放松状态。“适度拔高”是指在向学员讲解具体疏导方法的同时,还要提供形而上的人生哲学和生活哲理,通过寓言、故事、名人传记等说理方式,帮助学员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产生持久效应。
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程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个人经历、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授课技能以及对学员的观察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都是影响程式教学设计效用发挥的重要因素。科学的教学设计,辅以较高的教师素养,即使在器具、设备和仿真室等实训条件缺乏的情况下,传统课堂教学同样可以发挥出现代实训功能。
参考文献
[1]Herbert L P,等著.动机心理学[M].郭本禹,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宝志.以问题为中心的程序教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2):103-105.
[3]张秀芳.程序教学理论的形成及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6):51-52.
[4]杨芳凝.体验式培训与高职管理实训课程的有机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9):92-93.
[5]郭京红.模块化实训课程设计与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74-76.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学习模式以探究性为主,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传统的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能有所改变,从而提高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课堂学习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离不开良好的教学设计,但是一直沿袭的那种教学设计从理论和实践都难以满足探究式教学设计的需要,因此,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探究式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成绩的进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是正确教育理念的表现,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的出发点。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个性和发展潜能的人,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确信他们身上是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以个体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1.2探究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以往那种机械地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与科学家进行研究的相似方法进行学习的,会经历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系列情感变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获取印象并正确认识科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最好要有挑战性,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过于困难。最合适的是要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愿意为之进行努力,并且课程结束后对于所探究的主题能够达到较高的探究水平。
1.3合作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在获取知识时是按照自己的固有经验建构起对于事物的理解的。再加上每个人原有的知识构成的不同,以及思考方式的多样性,因此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出发角度和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这种差异性状态下的合作交流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在合作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解,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应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对课题进行科学探究,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教互学的氛围,通过学生共同的观察和问题处理等环节,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和自我反思,更好地分享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这种合作性的学习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探究式教学实施的环节
2.1创设问题情景
要创设积极的、能够对学生产生驱动性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形成对于问题价值的正确认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集中其对问题或者情景的注意力。这个由关注到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并做好准备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主要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在问题和情景创设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固有经验和知识,做到切实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从而使教学任务清晰明了。问题任务的提出者,问题任务的意义何在,问题任务的诱发性和可研究性等都是用来对这个阶段的教学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
2.2进行问题的讨论和实验探究
在课题提出之后,先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和自觉地进行问题讨论环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和挑战,从而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在问题的讨论结束之后,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的形式,就问题开始科学探究和实验。明确自己所在小组的观点,设计制定合适的实验方案,以此为依据进行对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所发生的变化,注意对有关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辅导者的作用,提供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进行鼓励和支持,帮助并指导每一个小组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其探究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并能取得一定成果。
2.3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并整合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能够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更加清晰,来感受各个小组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教师在听取各个小组的结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也可以通过介绍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学生原有的认识。当学生获取了新的知识之后,还要经历知识整合优化的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之前在实验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注意,充分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固有经验导致的认识偏差,从学生在技能的获取和应用、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合,并针对个体差异性进行个别优化,从而使学生的新旧经验能够得到联系和融合,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发展,新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
2.4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
反思和评价不仅仅只是学生自我的评价和反思,在小组之内也要展开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发现
(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4页)
自己常常忽视的不足之处。另外,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要给与学生带有指导性质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方式以及效果进行自主评价,还要给出作为教师的综合性和相对权威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探究式教学案例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为案例。
3.1教学内容的处理
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在组织结构和编排上比较注重知识的逻辑性,探究了金属和非金属单质代表――氧气的反应,重点是介绍了金属和酸的反应以及和盐溶液的反应,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于这是第一次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研究,若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处理为: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金属(铜、铁、铝等)――提示铜、铁在空气中被氧化的速度,学习铝在氧气中的反应――推测铜、铁、铝与酸反应的快慢、能否与相关金属盐溶液反应――设计实验验证――应用。
3.2教学目标设计
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说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能力目标为:认识提出假设和验证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为:通过推测、实验和讨论,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3.3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组成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达成铜、铁、铝等金属和酸反应快慢的共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并解释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铁能从盐酸中置换出氢气,能否从盐溶液中置换出铜――根据置换反应的学习提出假设――进行金属和金属盐溶液的实验并解释结果――应用提高。
4.结语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动力进行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和成长,在课题的探究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逐渐在中学课堂的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l]张发新.化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内容”的教学处理[J].化学教学,2007(4)
[2]姜淦萍.化学实验型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探究思路[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4(3)
大学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不是单纯传授既定的结论,更多的是引起思考。并在师生交流中或补充、完善。这种教法的实质是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延伸式提高,也是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层次上的最大分别。
二、反思教学法
反思教学法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课后思考,主要倾向于老师的反思。教师的备课情况、讲授水平、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课堂纪律、思考水准、课程安排等各种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学实效。反思教学法需要根据讲授内容,采取灵活的策略激发学生反思意识,最终形成双向互动的状态。
三、情感交互教学法
情感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重在情感体验。这个阶段是大学生理性、道德、审美等高级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学生、形成交互模式,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以情感促认知,以情感促行动,体察每个学生独立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而学生成为交互的探索者,彼此理解、消除偏差、达成共识,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双向沟通的实质转化,使知、情、意、行诸品德要素协调发展。
四、模拟实践教学法
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由课堂转换到模拟实践场所进行。使学生“从理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促使其加深对理论与实践辨证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在法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合模拟实践教学。如:讲故事、演小品剧、模拟法庭多种方式,强化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分析。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最为普遍,优势在于生动形象的描述,由可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抽象、理性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形象、感性的教学体系的有效介质。往往用于辅助解析理论难点、激发探究欲望、讨论分析、情境体验、寓教于乐。选择案例必须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
六、开展跟踪式教学
跟踪式教学可采用个别谈话,小集体探讨等方式。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正面教育。既轻松又具有随和性,更易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相关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听取教学意见、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实际问题,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是最好的践行道德课的模板。
七、视频式教学法
视频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播放视频案例的形式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方法。它以其直观、真实的特点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突破了以往传统文字案例教学的局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收集和精选视频案例、课中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课后调查,改进教学策略。同时也应注意到,相关视频要具有时代性、政治性的特点,需要实时更新。在时间上,一个视频案例时间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在技术上,还要求教师提高软件操作的能力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反馈调查教学法
反馈法是教学过程中充分收受、处理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调整的方法。它能保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对学生表情、体态、语言和行为观察,作出针对性的反应,提高讲课效率。可以选择章节专题调查、整体性调查、课前与课后比较调查,专业对比调查。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反馈时间、迅速、准确把握反馈含义并作出回答。
九、专题式教学法
(一)情景式教学法的内涵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记住听到内容的20%,记住看到内容的30%,记住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记住所说内容的70%,亲身经历可以记住知识的80%,教授他人可以记住知识的90%。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渐渐探索情景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情景式教学法又称为情境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声音等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以增强他们的感性体验,从而使他们理解抽象知识或掌握复杂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情景式教学法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与教学相关的场景,这些场景包括如教学器具、相关知识点的背景素材、案例、图片、视频等,也可以在教学前联系好实地场所,带领学生体验实地场所的情景、操作实际工作的设备,以直观地理解和感悟场景,形成必要的知识镜像。通过教师对知识启发、引申和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找到答案,理解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辨的良好习惯。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往往是我国高考独木桥上的“战败者”。经过我们的观察总结,独立学院学生在传统考试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兴趣持久性弱、学习自律性较差、独立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们在传统课堂学习之外表现出兴趣多样性、性格外向化、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强、乐于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文艺特长等优点。
(三)情景式教学法与独立学院教学的结合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如果以传统教师主讲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效果不理想。采用情景式教学法,通过各种“情景”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目标对应的知识点在课堂前部分展现,将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参与为主,教师由“讲授”的角色变为“教练”的角色,带领学生体验和感受实际工作等场景,以“动手练”来体会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设置场景、各种角色扮演、实物展示、案例研讨、虚拟工作目标驱动等具有情景式教学法特点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激发和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兴趣,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四)情景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应用的评价
对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结合独立学院教学评估系统的结果分析表明,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后,学生对课堂设计的满意度、学习的自觉性、过程的积极性指标上,均比非情景式教学法对照组的评价高。情景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课程考核采用非闭卷技能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运用项目组编写的情景式教学实训教材,针对建账、记账、审核、报表编制、装订凭证的等业务单元逐项考核,结果表明,学生对原理掌握程度、操作规范性、过程参与度方面表现较突出。
二、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运用情景式教学法的过程
(一)教师“双备”,按教学目标设置情景
情景式教学法脱离不了情景,要求教师教学前结合情景式教学法,对“备学生”和“备课”的“双备”要求做好情景设置。此类情景包括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场所、人物、事件、器具等。教师要提前准备好适合的教学场地、案例、故事、PPT素材、教学器具、人物、角色等。针对“基础会计学”教学,教师所展现的情景要能和学生生活经历相关,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历、社会新闻事件、案例、道具、人物角色设计等,在课堂前部分进行背景的铺垫,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以“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记账方法”定义和分类为例,通过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目的是归纳出记账方法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交易和事项”“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的含义和差别。具体过程如下:1.情景设置一。课前联系某学生由其准备家庭某月份日常开支记录情况,或由学生准备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开支记录。步骤一教师请学生介绍其家庭或其个人某月一定时期收支的记账情况,展示记账用的实物及具体内容。假设,学生甲提出其个人9月1日—9月10日的收支记录为:收到父母给的学费5000元,生活费2000元,学费5000全部交给了学校,饭卡充值了500元,买东西花费了400元,截至9月10日,学生甲的银行卡里有1000元,手中有现金100元。步骤二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甲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甲所采用的这种方法有哪些元素?这个方法有什么特点?步骤三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记账方法的概念,即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与规则,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的方式。2.情景设置二。教师请学生都拿出手机,现场上网下载一个记账手机APP,要求学生就“步骤一”中的日常开支在手机上进行记录。步骤四教师提出问题:使用时兴的网络记账手机APP和学生甲个人所采用的记账方法,二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二者都是一种记账方法,只是采用的介质和工具不同。步骤五教师进一步总结:上述记账方法仅设置了部分账户,反映了该学生收到款项和开支款项的交易,该方法是单式记账法,即通过设置部分账户,记录交易涉及的资金变化的一个方面。3.情景设置三。在学生甲前述的基础上,假设9月10日,学生甲从银行ATM上取款200元,准备9月11日交班费。步骤六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甲9月10日从银行取款的这笔业务,需要记账吗?引导学生讨论该业务的性质,并归纳得出“交易”“事项”的概念和区别:“交易”与“事项”都是“经济业务”,但“交易”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如购买产品、销售产品等。“事项”范围更广泛,“事项”不仅指发生在不同的会计主体之间,像“交易”,也发生在一个会计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如企业的生产车间到仓库领用原材料等。“事项”包括了“交易”,“交易”只是会计主体的一种外部“事项”。步骤七教师提问:会计记账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交易”,还是“事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交易”和“事项”是否该记账。教师总结:如果仅记录“交易”不记录“事项”,则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信息不完整,所以会计应该记账的业务是会计主体的“交易”和“事项”。步骤八教师归纳:针对学生甲9月10日从银行取款的事项,需要记账。继续提问:如通过前述的记账方法,应该如何记账呢?教师引导学生在纸面或手机APP上进行操作,并当场展示其操作结果供学生讨论。步骤九教师在前述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复式记账法”的做法,引导学生对“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做比较。教师最后总结:复式记账法是对一笔“交易”或“事项”涉及资金变化的两个方面进行记录,不仅对外的“交易”需要记录,对内的“事项”也需要记录,而且可以根据记录检验其正确性。4.情景设置四。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由纸质记账凭证记录的会计分录和账簿记录,同时,在多媒体设备上演示。教师介绍:今后会计的工作都是采用“复式记账法”,通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来记录“经济业务”,这是会计记账的主要“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会计核算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
(三)教师归纳知识点
教师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对课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阐述“记账方法”“交易”“事项”“单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并比较“交易”和“事项”的差别,归纳会计记账工作需要记录“交易”和“事项”的要求,对比“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得出二者的优缺点。
三、应用情景式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情景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情景式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它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方法而偏离教学目标。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情景营造要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并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以激发其参与积极性;情景选择需要和课程知识点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以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知识的递进关系,得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理解。
(二)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带着“真情”去营造场景
要实现情景式教学法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带着“真情”对待课堂。教师在课外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和准备,细心留意身边的素材,有针对性地探寻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做法。掌握学生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点精心运用素材、场地,将热点、兴趣等融入到情景中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三)改善教学条件以适应情景式教学法的需要
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法,首先需要将大班教学分散成小班制,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次,为展示会计工作需要的场景和实物资料,需要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第三,为便于学生校内操作,可运用模拟工作场景开展教学,这需要有全套会计工作业务所需的实物资料、器具和财务教学软件做配套。最后,为更加贴近真实工作情景,可以穿插着将一些教学场所安排在大学生创业基地等校内公司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的会计工作场所。
(四)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定位为“教练”
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从“讲授”转向“教练”的角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上的具体做法,还需要结合知识点营造情景,掌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技能,掌控课程整体进度与知识衔接的关系,是兼作“导演”和“演员”于一体的“教练”。教师的“教练”角色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但又不能失去指导作用,以保证教学的整体质量。
(五)要兼顾课堂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独立学院均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从教学对象上看,该课程主要受众是大一的新生,其他年级学生一般是按需要和兴趣选择对应的选修课;从教学形式上看,大多高校都采取以大型公共课的形式集中教学,课堂大多以传统的传输式教学为主要授课手段。总体来讲,当前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方面一般存在缺乏规范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随意,师资力量不足,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切身体会等多方面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五个密切关联的环节组成:(1)体验,学生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参与设置好的活动,这是整个过程的基础;(2)分享,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3)交流,把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 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4)整合,从经历中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5)应用,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具体来说,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基于心理学的知识背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并相互分享,引导学生审视、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领悟积极和正确的心理行为模式,使心智得到改善与提升,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行为上的改变。
三、体验式教学的条件和要求
(一)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体验式教学一般以行为训练和心理游戏活动为主,常规的固定座椅教室对于活动的开展就有很大制约影响因素,因此,最好是可以自行布置活动场地的教室好团体辅导活动室。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适中,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是充分给予学生体情悟境的机会,让学生在去活动中有所体验,在揣摩中有所领悟,在情境中有所体会,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走进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不断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基本内涵是以 “情境”作为情境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认知活动会因为个体情感而受到影响,突出表现在情感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与强化功能。把情境教学理论引入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就是以“情”为经,重拾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以“境”为纬,将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具体教学情境的体会,优化培训学生心理技能的现实途径,最终优化整体的学科教学环境。
(三)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体验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专业素养,更主要的还在于其本身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精心设置学生体验的机会,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组织有效的心理教学活动,既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以适应教学的新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课程教学中应如何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应以创设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基本切入点。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体验性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情境教学的本质在于情境教学始终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各种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特点,也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内应充分结合各个专题学习, 开展切合实际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不仅如此,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实现教学生态的优化,通过构建教学平衡、协同教学活动、和谐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指导助长”有机结合的理想教学情境。
(二)体验式教学设计是关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核心在于课堂,而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则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教学设计是教学思想和现实教学的联系的桥梁,是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保证。具体在做体验式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和实践活动,以情感为纽带,以对话和活动为主线,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心灵对话,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活动,如案例分析、团体辅导、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悟-体验-认知-改变-成长,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的目的。
(三)体验式教学应多采用体验活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当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授课方式,单纯依靠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来讲授该门课程,对于这些思维表现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的三本学生来说,这种“重说教,轻体验”,“重讲授,轻情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对心理教育的兴趣,只有充分利用多种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操作,用心去体会,用情去领悟,让传统课堂的“说教课”变成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内化课。而对于教师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发现或遇到特殊问题学生, 还应另外予以个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模式 学生主体性 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所谓建构主义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心理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过程是对客观世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人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同化意味着个体将新的知觉行为和概念融入已有的图式之中;顺应意味着个体改变已有图式以适应新事物的过程。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孤立进行,而是互相影响并引发个体认知图式不断更新,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作为认知主体,其认知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学习活动同样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建构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而不断构建内心。
开放式教学模式立足于个体的自我构建,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包含多元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以及多维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最终达到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开放”,该“开放”包含多个层面的含义:教学观念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目的和过程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除了课堂教学方式外,还有案例式教学方式,情景模拟教学方式以及实习、实地调查等学习方式。
一般来说,作为大学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但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根本性改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从一言堂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放弃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而是在知识的传授中,将知识的讲授变为方法论的讲授,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一步进行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而将课堂交给学生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从学生的接受现状出发,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理解的起点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学生也才愿意呈现自己的真实状态,也更能接受教师的观念并愿意与其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很多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和情境模拟教学方式。其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为了特定的学习目标而选择的案例,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对案例分析和思考,设定具有逻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给出案例材料时,要提供较为详尽的背景信息,尽可能还原案例最初的现实语境。学生则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讨论和分析,并清楚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案例教学方法一样,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同样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兴趣,使其思维和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并且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所谓情境模拟教学方法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社会实践操作中的问题,请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情境模拟教学中学生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要求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角色的对换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进行审视,并因为角色之间的辩论都可以使得学生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能力得以提高。
开放式教学要求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师生的多向深入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上述教学方式之外,可以带学生进入相关单位参观学习,了解行业运作的基本模式。还可以进行实地调研,设定问题请学生进入相关单位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调查工作,使其对行业的特定问题有深入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该问题的思考从而起到强化其学习动机的作用。对于具有一定学术研究潜力的同学,教师可以鼓励其进行课题的申报工作,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 为之后系统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奠定基础。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不能脱离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其中存在诸多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要根据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践的调整。这些因素中,首先是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问题,教师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讲授能力,设计开放式教学情境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等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教师是否能真正尊重学生,能够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批判意见, 以及是否能真正正向的激励和引导学生等都是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其次,对于采用的教学材料提出更多要求。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参考材料,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而合适丰富的教学材料是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在教学材料的确定上多下工夫,通过多样渠道寻找最合适的教材,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如一些视频材料、相关图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问题。应该改变一张嘴一支笔一节课的单一手段,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将PPT制作地生动丰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板书教学对于问题思路、重点问题清晰展示的作用, 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最后,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要改变传统以考分来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单一评价体系,建构知能并重,智德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全面素质评价,这样才能从制度上激发起学生参与开放式学习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深入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从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J].机械管理开发,2009,(8).
问题对话幼儿教育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效率永远是众多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家长学生时刻关心的内容。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的问题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在提问与对话中能够激发学生,特别是幼儿的思维,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灵活性,控制出学生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下面,就关于问题对话式教学与幼儿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与探索。
一、对问题对话式教学的认识
何为学习,从根本上说,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与科学研究中,学会从知识的角度去思考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一些具体现象。那么,问题对话式教学就正好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在思维锻炼中提供了机会。
何为问题对话式教学,就“对话”二字来分析,对话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以平等、理解为前提,对某个话题某个内容进行交流与沟通行为。对话式教学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的平等理解的交流式教学,在这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是互动平等的,是以人为本的,否则教学将无法进行下去,因为对话过程中会出现肯定与反对的不同意见,会出现问与答的角度转化,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它的态度应该是虔诚的对发现真理的无限期待,它的本质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二、问题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在问题对话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到几个步骤,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内容具体时间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问提问、让学生与老师对提出的情境问题进行对话讨论分析总结。在问题对话式教学实施的三个步骤中,每个步骤都对幼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幼儿对各种事物都是相对敏感好奇的,容易被其它东西吸引了注意力。确定教学目标,就是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慌乱的情况,只有目标明确了才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要怎样做,每步结束后要达到什么的目标。若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就不会出现对话过程中偏题跑题的现象,不会出现小孩东张西望不集中精神的情况,不会出现对话中夸夸其谈却没有结果的糟糕情况。
2.适当的情境设定与问题提问,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思维锻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幼儿的成长环境、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程度,设定有价值的情境与问题,能够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当中,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真实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案例分析
诚然,从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上看,其在幼儿园开展确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幼儿教师如何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实现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最优化呢?“实践出真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下面笔者就以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弹性”为例展开设计与分析。
1.定准靶心: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科学领域提出,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用途,并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自制弹性物品或玩具,激发创新思维,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宗旨。因此,笔者对本次科学活动的学习目标具体描述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让幼儿在真实的探索操作中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了解物体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活动,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物体的弹性,清晰记录讨论结果。
2.激趣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在对“有趣的弹性”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对此活动进行了教学情景的设计,设计注重幼儿学习的“探索兴趣”的调动、“探究空间”的准备等,保证学习环境中蕴含宝贵学习资源与机遇。在本活动准备上,主要有:视频、幻灯片、橡皮筋、弹性玩具若干、弹性物品和非弹性的物品若干、幼儿制作弹性玩具或物品的材料若干等。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上,建议在科学发现室或活动室里进行,以方便幼儿操作有关弹性物体材料。比如,通过观察玩具模型,可以激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通过玩弄橡皮筋,可以促使幼儿更直观地感知弹性、理解弹性。在对话场景的设计上,主要采用视频、谈话、观察和提问等方式,在活动引入时采取了谈话、视频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准备和小朋友们一起寻找物体弹性的秘密,小朋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带有弹性的物体,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用嘴吹一吹等。下面我们先看看视频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玩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把握焦点:设计对话问题
若教师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幼儿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水平,幼儿就很有可能对参与的活动不感兴趣。反之,幼儿则会将乐于探索,参与对话。基于笔者对执教班幼儿的了解,主要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看一看:通过视频拉不同物体你发现什么?(2)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弹性的?它有什么特征?(3)想一想:弹性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应用?(4)动一动: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物品或玩具?这些问题贯穿于本节教学活动的始终,它不是机械式的提问,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适时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幼儿思考、讨论。
四、结束语
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幼儿教师成功地演绎了“指导者”“帮助者”角色,通过其精心思考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大缩短了讲授时间。与此同时,幼儿的自主探究、交流探讨、协作学习占据了“主场”,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本文笔者试图完成“有趣的弹性”教学活动设计,给出基于问题的对话方案、流程及教学活动思考等,一方面,可以供幼儿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笔者也加深了对“基于问题的对话”为指导的教学设计的解读与品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