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绵城市的弊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建设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能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拥有量却非常少。而近年来很多地方也会产生干旱缺水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我国开始大力开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缓解干旱的问题。然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
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就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水资源的利用还是存在很大不合理性。当有大量降雨情况时,不能做到对其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降低了水源的利用率。同时,在对生活用水、工厂用水等污水的排水设施上,也未能进行合理的净化安排,造成河水、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感染干净水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1.2受到传统的清扫方式的影响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公园绿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在进行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时,由于一些细节问题,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那就是,当进行日常的清扫时,传统的清扫模式会有可能将道路中的污垢扫进绿化带,这样就会对海绵城市建设时所收集的水资源产生污染,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限制了它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公园绿地系统对于海绵城市的辅助成效,所以,看似简单的清扫问题也可能会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块绊脚石。
1.3建设海绵城市的制度规划不够完善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需要有完善的规划制度才能够使海绵城市的获得更好的发展。虽然我国对于大部分的海绵城市建设都给予重视,但是对于规划制度的建设还是不够完善。而,不完善的规划制度,会大大制约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不利于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事业的发展。
1.4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海绵城市概念是近些年来新出来的城市建设概念,所以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还是非常短缺的。而人才的短缺,导致建设海绵城市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支撑,就不能将海绵城市达到其应具有的成效。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不能深刻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理解,所以间接的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而海绵城市的主要建设人员就是这些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度和积极度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同时,由于人员综合能力不高,不能真正将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融合,公园绿地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辅助海绵城市的建设。
1.5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不够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而进行利用的水资源不能保证其污染程度,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大弊端。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园绿地中的污染物监测力度不够,导致对污染物的数据较少,不能尽量准确的判断出水源的污染程度,从而确保最后所收集的水资源是否干净,能否供认使用。这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2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策略
2.1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我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时,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极其重要的[1]。只有科学合理的对水资源予以利用,才能真正缓解缺水问题,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脚步,成为海绵城市建立的推动力。
2.2改变清扫道路的模式
由于传统清扫道路的模式会将许多污垢带入绿化带中去,这就会使得在绿地系统的辅助下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2]。如果收集出来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话,就不能供人们进行日常使用,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改变清扫方式,降低污垢进入绿化带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水源被污染,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2.3对海绵城市建设制度的完善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让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制度的完善,会让许多看似疑难的问题变得清晰。科学合理的建设制度,不仅能够让工作更好的完成,还能促进工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出自己的真正价值,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4定期对员工进行综合培训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性人才相对而言比较稀缺,所以,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大限制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4]。所以,应该开展定期的培训,而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受限于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应对紧急状况的心态等内容。注重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退缩,不畏惧,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添一份力,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2.5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
当污染物污染了水资源后,会使得水资源指标不合格,导致不能供需要的人们进行使用,降低了使用率。如果不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海绵城市建设所收集的雨水污染指标就可能出现不合格现象。所以,加强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比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只有加强了对污染物的监测力度,才能确保收集的水资源指标合格,缓解缺水问题,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3结束语
公园绿地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能够节省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这份事业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只有通过完善建设制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监测力度等方法才能使得海绵城市真正为人们所用,成为一项益民的好事。与此同时,还能尽最大的可能,提升我国人均的淡水拥有量,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作者:施岳军 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绿化管理所
参考文献:
[1]马韩乾.园林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分析[J].江西建材,2016,05:241.
[2]刘朝彪,吴相利.“海绵城市”构建规划实施策略分析———以哈尔滨市群力雨洪公园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4:3~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进行的是追求物质效益为主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要转向人口的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同时,这30多年,走的是一种“灰色”城镇化的道路,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累积的结果使中国城市常受雾霾袭击。中国要从“灰色城镇化”转向“绿色城镇化”,就必须从速度、广度的城镇化转向深度城镇化,由此提出深度城镇化的命题。深度城镇化,属于城镇化策略创新,即从地方政府的视角来提政策建议。
新常态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与挑战
1.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人们常用若塞姆曲线来表达大国城镇化的历程。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城镇化率为30%的时候,城镇化开始加速;第二个转折点是70%的时候,城镇化开始减速。实际上此曲线是美国地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描绘的,是以新大陆体系国家(移民为主体的国家)为样本的城市化基本规律形象化。而旧大陆国家(原住民为主的国家)并不是这样,它们的城镇化峰值一般在65%-70%之间,转折点实际上在57%附近。这就意味着中国近几年城镇化速率就要开始转折。同时,根据人口数据分析,中国50岁以上的农民工大部分都存在回乡养老的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际经验显示,中国的城镇化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中后期,这意味着每年从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将开始显著减少。
2.机动化将强化郊区化趋势。国际经验表明,机动化率达到30%,即每百人拥有30辆车的机动化水平的时候,郊区化趋势就会非常明显。中国2014年每百人拥有机动车20辆, “十三五”末期将接近30辆。目前东南沿海已普遍达到30辆的水平。再加上高速公路总里程将居世界第一位,同时空气污染、高房价等因素都将对大城市人口转移产生巨大影响。香港1974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借助其完善的信息分析,可以揭示南方城市雾霾的主因是城市尾气。北方地区则是因为机动车污染和冬季取暖煤烟的双重污染相叠加。
3.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快速来临。通过模型计算,如果按照现有政策不变的情况,到2050年,中国人口中位数将比美国还要老十岁,这无论是对经济竞争力还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4.住房需求将持续减少。主要有两个数据,一个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中后期,进城人口会逐步减少。二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数据,城市化之后的日本、法国人均住房面积约为35到40平方米。中国虽然未经住房普查,但是通过抽样,我们基本上可以估算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5平方米。各地的空城、鬼城不断涌现,再加上最近报道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低于日本,一些城市住房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超过10个月,有的甚至达到50个月左右。即使几年不再建设,库存房产都处理不了。
5.碳排放的国际压力空前增大。在2015年的一次国际论坛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惊呼“中国水泥三年消耗量等于美国一个世纪的总量”;我回应他:“在中国解决住房问题必须依靠水泥钢筋,不像美国靠的是木材,水泥消耗量占全球40%属正常,但当前建筑节能工作进展较好,碳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下降。”现在碳排放为什么压力空前巨大?中国不仅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值,同时总量是当前美国、欧盟的总和。尤其是近10年,中国碳排放增速是美国的近5倍。
6.能源和水资源结构性短缺将会持续加剧。根据世界城镇化经验,中国总体上不会出现城镇供水难。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突发性水污染,能源和水资源的局部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将会加剧。许多江南水乡缺水,均属水质性缺水。
7.城市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加剧。先行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候是三大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在北京周边,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违法用地,这些违法用地就像“包饺子”一样把北京包围了,导致传统的风道被封死。国家气象局给出数据:北京市内地面风速每10年就下降10%。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难度非常大,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往往是排污利润的5倍以上,治理周期非常长。
8.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中国的城市跟国外相比,大城市的光鲜度差不多,而小城镇却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不善、公共品提供不足、生态环境退化、就业岗位减少,十年间,中国小城镇居民人口减少10个百分点,相当于从小城镇流走了一个日本的人口。
9.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当前交通拥堵正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全面扩散,从早晚高峰向全天候全面扩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全面扩散。再加上城市高架桥、大院落都扼杀了绿色交通、步行交通;交通拥堵导致空气污染加剧,又使原本骑车出行的人们转乘私家车,造成了恶性循环。
10.城市特色和历史风貌正在丧失。一大批国外后现代建筑师和具有崇洋思想的决策者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后现代建筑的大型试验场,大量“大、洋、怪”建筑在各处拔地而起。北京有“鸟巢、鸟蛋、鸟腿、鸟嘴”,以致全国都流行,甚至连贫困县都有“鸟巢、鸟蛋、鸟腿”。
11.保障性住房过剩与住房投机过盛并存。当前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没人申请而大量空置,前段时间中央台报道,贵阳有五万套保障房空置,同样的问题在许多城市都存在。许多保障房已经搁置了两年,表现出供给侧机制出了大问题。但是大城市住房的投机过盛也正在成为现实的难题,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将可能会遭遇日本式泡沫破裂的悲剧。
12.城市的防灾减灾功能薄弱。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全球600多个大城市中,有450个暴露在同一种灾害之下。中国这个比例更高,因为中国“城市群”众多,地下管道为“城市的良心”,却因“看不见”而被长期忽视。中国城市领导任期又比较短,再加上城市人口越密集,人口规模越大,对城市灾害的放大效应越明显。中国城市属紧凑型城市,城市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将特别巨大。
深度城镇化主要策略
1.要稳妥地开展农村试点。 “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大城市郊区化活力最高的时期。为保证城市的紧凑式发展和节约耕地,首先必须正视和有效克服农村建设用地平等入市式改革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并使其服从、服务于健康城镇化。应该明确指出,在机动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防止出现美国式的城市蔓延。如果集体建设用地没有规模控制,城市蔓延的局面将难以收拾。这方面的限制政策已出台,有的正在进行更全面的调整,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有体现。
2.以“韧性”城市规划来统领整个城市各种基础建设,提高防灾性能。国际韧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将“韧性城市”定义为“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灾害),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韧性城市应具有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和经济弹性,其中技术弹性是指城市生命线受到外界干扰(灾害)之后,保持其主要功能的那种弹性。这种弹性对城市宜居性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以这种新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的基础设施规划再创新。建议把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示范城市、新能源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统筹起来,用城市弹性的理念加以整合,使城市极大提高防灾减灾性能。
3.推行城市交通需求侧管理。在城市交通空间资源非常有限情况下,增加道路供给往往不易实现减堵效应,必须实行需求侧改革。过去强调满足私家车出行的供给侧项目,比如说建设高架路、立交桥,盲目拓宽街道,取消和压缩自行车道,这已经形成恶果;而且各种交通工具对雾霾和能耗的贡献完全不一样。应该从需求侧入手调整,大幅提高绿色交通比例、倡导可持续的交通模式。
4.变革保障房建设体制,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如果继续放大房地产泡沫,那可能会出现日本式的经济断崖式下降恶果。应该将中国保障房建设模式及时转向欧盟模式,学习欧盟各国动员低收入群体自发开展合作建房的经验,出台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变政府建、政府管为民众合作建、自己管,政府监管扶持的新模式。战后欧盟形成了住房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是中低收入市民自己组织建房的模式。如果市民收入低、无房住、缺房住,才开始合作建设,就不会出现中国保障房供需脱节、工作地和住宅脱节、建设与配套脱节等弊端。
5.全面保护历史街区,恢复城市文脉。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历史街区是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只有传统的、历史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城市历史文化才会成为能不断增值的绿色资源。很多北欧、西欧城市是二战以后重建的,完全按照原有面貌重建。尽管这些城市目前很少有工业产业,但其经济收入的80%以上是靠独特的建筑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旅游产业而来。
6.推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传统村落。中国有约70万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历史上都是先人们精心选址建造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如果错误地把它们整合成小规模城市社区,则我们不仅损失的是文化的软实力,而且损失的是以乡村命名的无数优质农副产品的地理依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把这些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会源源不断增值。
7.编制和落实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雾霾等污染问题不是一个城市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管理机制创新,通过空间规划,城市间协同进行资源共享、环境共治、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布局来解决。许多其他城市问题也都需要从“群”的角度来解决。
8.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固、节能、适老”改造。这类建筑约占城市建筑量的35%。这一批建筑寿命大都已30多年。现在阳台塌下来、结构出现大问题的比比皆是,通过“加固、节能、适老”改造,对这种建筑分批进行统一改造,不仅利国利民、还可以增加有效投资。对于这种改造,大维修基金可以出钱、节能减排国家给补贴、老百姓再出一点资,总体可以形成约十万亿的市场规模。
9.以绿色小城镇为抓手,分批进行人居环境的提升和节能减排改造。小城镇最容易融入到“望得见山水”的美景之中,最容易改造成绿色城市。通过调查农民进城意愿,子女教育和就医资源需求排在最前面。浙江省、上海市已经推行新的模式,动员当地三甲医院、名校对口把小城镇的医院、学校改成它的分院、分校,这样当地的医院、学校一下子提高了质量档次,深受老百姓欢迎。
10.以治理“城市病”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现在的“智慧城市”,十有八九是“伪智慧”“白智慧”“空智慧”,不能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智慧城市”必须有三个导向:一是有利于节能减排;二是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绩效;三是有利于解决城市病。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老百姓生活的丰富化,便捷化。若离开了这三大核心公共品的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就如同隔靴搔痒。
小结
1.城市几乎是我们面临的所有社会和环境病症的根源,但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深度城镇化”,正是解决过去“广度城镇化”所带来问题的总抓手。
2.城市是80%的GDP、95%的创新成果、85%的税收和财富的聚集器;更重要的,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财富隐藏在空间结构中间,若空间结构是引人入胜、是历史传承的,就会是不断增值的,否则就是一堆建筑垃圾。
3.城市“硬件”的改善必须从建筑到基础设施,从小区到城市使其“绿色化”,再加上智慧城市这个“软件”,通过“中西医调治”,才能达到治理“城市病”、扩大内需这样具有双重效应的目标。
4.深度城镇化,要求治理的策略扩大到城市群以及城乡范围,才能奏效。
这一年,Costa中国门店总数是344家,它的竞争对手星巴克已经开到了1700多家店。6年前,Costa仅在北京地区的开店速度就是星巴克的2.5倍,时任Costa亚洲区总裁博斯邈声称“到2018年开到2500家门店”的论调言犹在耳。
这迫使它开始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1月4日,Costa最早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的第一家门店经过重新设计和装修,以全新概念店的形象二次开业。新的装潢风格一改往日木质色彩与红色墙漆配合相成的经典Costa印象,而采用了浅绿色块的方格与颜色更淡的原木材料建构起了新店铺的墙面外观,更具线条和现代感的白色网格状座椅被搬了进来。
“来自英国的地道咖啡,这是我们现在想加以强调的东西。”2014年加入Costa担任亚洲董事总经理的梁玉欢浴兜谝徊凭周刊》说。
原本,Costa和对手有相似的经历。在经营方式上,双方都采取直营这种稳妥的扩张方式,也寻求和本土伙伴的长期合作关系。
进入中国市场早期,Costa和星巴克分别以英式咖啡和美式咖啡的代表品牌自居。在一线城市,除了门店装潢的色彩不同,Costa和星巴克都是舶来的连锁咖啡品牌。在大众消费者的认知中,Costa之于星巴克,有点类似百事可乐之于可口可乐,麦当劳之于肯德基。
随着扩张和策略调整,星巴克已经不再刻意强调自己是美式咖啡,地域属性得以弱化。现在,星巴克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Costa的店员则一直以来都在重复遭遇一段尴尬的对白。当消费者点单时说出“来一杯抹茶拿铁”的时候,他们总是得一遍一遍地纠正“不好意思,我们卖的是绿茶拿铁”。直到近一年前,Costa才悄悄把菜单上的“绿茶”改写成了“抹茶”。
它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出来,重新对品牌特性加以更新和强化。
此前,Costa在很多非一线城市的门店LOGO上标注自己的中文公司名字:咖世家―以突出正宗的咖啡传统。这类“用力过猛”的做法多少会模糊Costa的品牌辨识度。
如今,新的Costa概念店被加入大量英国经典咖啡馆的细节元素。 >> 11月4日,Costa最早在上海南京东路开设的第一家门店经过重新设计和装修,以全新概念店的形象二次开业。
为了重新测试中国市场的潜力,今年2月,Costa第一次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限量饮品。原本的销售计划是两个月,但出乎意料的是几乎两周就全部售罄,甚至一些黄金地段的门店只花费几天时间就卖断了货。这个结果加强了Costa管理层对市场的信心。
3个月后,Costa借助中英文化年的主题,在中国市场特别推出了3款限定饮品。这3款饮品与英国文学相对应,例如从英国学院经典派对鸡尾酒获得灵感调制的康桥特调柠乐,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联想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销售反馈再次超出了Costa的预期。
梁玉桓出的一个判断是,中国市场越来越复杂了。“当市场开始越来越成熟,许多韩国的咖啡品牌也在集中进入,我们在产品口味、服务和创新方面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但一家零售企业必须无条件满足它的消费者。”他说。Costa心意已决。
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更迭不停的喜好,Costa把开发供应新产品的频率加速至每个月调整一次。今年夏天,Costa一共开发了13种新饮品。根据前期的消费者调研和供应商反馈,Costa先形成可以想到的各种不同的产品概念,再花3至10个月时间调整和推出上市。
新产品上市之后,仍要经过两个月的“考验期”,Costa会再根据门店的销售反馈,来决定是不是让它下线,换成另一款新产品。
Costa正在尝试重新定义它的品牌价值。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该产品是不是能让消费者主动拿出手机拍照,然后分享给ta的朋友们。
今年4月,Costa推出了改良版的维多利亚海绵蛋糕―维多利亚海绵蛋糕是Costa门店中最受欢迎的甜品之一,保留了原本的英式外观,但在口味的运用上则结合了中国消费者钟爱的草莓和奶油。“英伦传统贵族式的装修环境,配合产品口味的平衡,这种‘混合’是我们正在努力创造的卖点。”梁玉幌颉兜谝徊凭周刊》解释说。
Costa前所未有地开始加大对季节、节日的重视力度。“鸳鸯咖啡”是Costa打算在圣诞节期间力推的一个新饮品,融合了来自英国的咖啡和伯爵茶的双重口味。而夏天,Costa则推出了“Shake Coffee”,模仿调酒师的做法把咖啡放进一只特制的摇罐里,加入冰块,摇出一杯特调咖啡。
为强化消费者品尝咖啡的体验,梁玉缓退的团队为每一款咖啡设定可供搭配的甜点。今年春夏推出的奶油咖啡,就被设定为跟香蕉和草莓口味的甜点相配。根据不同地域消费者喜好的差异,Costa在不同地区销售的同款产品也有不同口味,例如给同一款三明治配不同的酱汁。针对那些消费者持续热衷的经典核心产品,帕尼尼和提拉米苏等,Costa每过一段时间就更换盛装糕点的杯子,换换形状。
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卖出更多的咖啡―不是甜点,也不是零食。相反,星巴克则售卖能够卖出去的一切,不论它是一只星巴克小熊,一只“装满心机”的圣诞红色杯子,还是一张会员卡。
作为全球炙手可热的“生活方式”公司,星巴克最擅长做的事就是输出一种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好听的名词。
一名老顾客走进他所熟悉的星巴克,刚准备开口点一杯拿铁,店员迅速掐准机会问道,“您要不要试试我们的最新产品馥芮白?”他抬头看向店员身后的黑板,3个中文字下面,是一行对馥芮白的解释说明。
他开始犹豫,要不要试一杯呢?此时店员再次把握时机向他连续抛出几个问题:要不要搭配最新的圣诞芝士蛋糕;如果升杯型的话,两个一起买可以打折;有没有星享卡可以积分。
如果他说没有或没带,对方还不忘提醒他现在有新的会员卡可以购买,或者下载星巴克的App。
没有比星巴克更懂得如何套牢消费者的咖啡店品牌了。它的竞争对手都想成为它,Costa也不例外。
在星巴克推出馥芮白后不久,Costa就给同一个咖啡产品换了名字“醇艺白”,加到了新的菜单上。根据梁玉坏乃捣ǎ接下来Costa也将密集推出会员奖励计划,以及杯子类的衍生产品。
“与其他品牌联合推出食品和饮料也是至关重要的策略,当前的咖啡市场要求咖啡店寻求多变。如果能够提供自己冲调咖啡或举办免费讲座等相关的体验活动,则会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增强黏性。”英国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研究分析师Esther Lau向《第一财经周刊》指出。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目前监测到的公开数据,从2012年至2013年的一整年内,擅长开发衍生产品的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增速达到了45%,而同期Costa的增速则为28.9%。
即便想追赶对手,Costa也不认为有必要做出太多妥协。长期以来,消费者对于Costa的一大诟病就是等待时间过长。但Costa始终坚持半自动半手工的咖啡制作方式―这是它与星巴克形成差异的关键环节。
“提供高质量的现磨咖啡和定期更新菜单已成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两条标准要求。”Esther Lau说。
根据Costa的财报显示,2014至2015财年亚洲区的销售额达到8570万英镑(约合8.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8.2%。
用半手工的方式调制咖啡意味着,咖啡最终口感的好坏取决于每家门店咖啡师的手艺。倘若一名消费者对咖啡有所研究,他很可能在不同门店喝到同款咖啡的不同口味。
为了在不牺牲口感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时间,Costa内部设立了一个叫做“Costa Operation Excellent”的咖啡制作标准。为此,Costa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咖啡师大赛,以修正及更新这些标准。
从全球每家店铺里挑选一名咖啡师参赛,层层晋级,要求是在30分钟内,按照特定标准,调制出最多的espresso。“咖啡的灵魂就是espresso,一杯好的espresso必须保持完美的黄金圈和油脂,我们对这些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梁玉凰怠H球决赛的冠军则会进入管理部门成为咖啡设计师,带领团队培训,向其他咖啡师传授技巧。
与星巴克标准化的自动咖啡制作过程不同,Costa必须使用大量人力确保各大门店的咖啡调制和口味把控是稳定和到位的。
Costa内部有一个神秘的独立部门,负责全年无休地前往全球各个门店监测咖啡制作水准。
每一天,他们都像米其林品鉴师那样“乔装打扮”,像普通消费者那样若无其事地走进一家门店。店员往往认不出他们来。他们点上一杯咖啡,在一旁默默观察和检测咖啡师的调制技艺,对他如何研磨咖啡豆、冲泡的手法、加了多少牛奶、最终的外观和口感等各个方面评分,再向公司反馈。
有时,他们也会表露身份,直接指导。这些品鉴师往往是拥有更丰富经验的咖啡师,或对咖啡有深入研究的人员。“我们从不提前通知店铺,而全年不间断地突击检查,因为不是机械化的程序,所以这种监测是一切工作的意义所在。”梁玉凰怠
这意味着Costa卖出一杯咖啡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要比它的对手更多。尽管Costa中国官方宣称,到2020年,中国的门店总数要增长至900家左右,但如果Costa继续保持这种独特性,势必会成为这家连锁企业加速扩张过程中的阻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osta一直都在不惜代价地“卖旧”。它的两名意大利创始人在创立Costa之初曾设立目标,借开咖啡店来成立一个小的当地社区群体,然后再推广咖啡文化和体验。你会发现在南京东路的新概念店里,桌与桌之间的拼接是以至少4人为组合的,6人或8人座位也是较为普遍的台面设置。
根据分析师Esther Lau的说法,小型讲座、临时会议、培训等社区性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咖啡店应该顺应这样的潮流,做出改变。不过,弊端则是翻台率下降。相比于星巴克,Costa缺乏一排单人座位。
“星巴克和Costa都需要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明确的差异化印象。在我们的分析中星巴克是快速休闲型导向,而Costa则是商务型导向的咖啡店。”Esther Lau说。
“即使一个地方有100家Costa门店,消费者还是会挑选他们熟悉的一家。这是Costa与其他品牌不一样的地方。”梁玉坏囊馑际牵一家门店的员工能够轻易叫出一个熟客的名字,记住他的喜好,提供口味定制服务,多加奶,或多加糖浆,熟客在购买一杯咖啡时会感到轻松。这也类似于星巴克的伙伴。
但Costa瞄准的目标消费者变了。星巴克主要笼络的是年轻人,可能是学生或35岁以下的公司人。过去,Costa将自己的目标客群定位成比星巴克年长一些的消费者,更多的,是喜欢舒适安静的男性客人。现在,这个范围扩大到对咖啡有更高需求的人,而不是咖啡入门者或初学者。年龄和性别这些因素则被彻底排除在外。Costa对自己经营的业务更加明确了。
现在的Costa有太多工作要做了。从去年开始,Costa仅市场营销部门就已从3人扩充至10多人,其他部门则在不断接收和挖掘餐饮等相关领域的人才。11月底,Costa还准备正式建立专门的周边产品开发部门,建构起一个更加庞大的公司结构。
根据Costa零售市场部门经理张家庆的介绍,从产品开发、周边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店铺装潢设计到广告营销等,全部归于市场部。作为一家消费者导向型公司,拥有不同年龄、兴趣爱好和朋友圈的员工至关重要。每一个新品研发,都是由不同部门的员工组成一个团队合作完成。
为保证一线门店的反馈能及时到达管理层,梁玉桓门店经理每周召开一次圆桌咖啡会议。从社交媒体到产品更新,主题不断更换。Costa的新店里,每张桌子上都摆放了Costa的自产矿泉水,供免费饮用。这一想法正来自于诸多经理会议中的一次。一名经理告诉梁玉唬“有一个客人买了杯咖啡,我顺手递给他一瓶纯净水,他对我非常感激。”
“我才应该很感激他告诉我这件事。”梁玉凰怠K随后亲手给这名经理在衬衫领子上别上一颗扣子―扣子越多,代表这名员工服务越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