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

时间:2023-08-09 17:3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运行 对策

当前的国际贸易竞争,说到底是一场“质量大战”。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管理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既可作为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的指南,又可作为供需双方评价质量管理能力的依据。我国由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改为等同采用,以促使企业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按国际标准建立并完善质量体系,使之持续有效的运行,是保证供需双方以最佳的成本,最低的风险和最好的效益而获利的主要途径。

邢台矿和许多国有企业一样,八十年代中期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TQC),90年代末期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至今为止,质量管理体系在邢台矿已经运行了12年。

一、邢台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过程和部分管理过程识别不充分

由于邢台矿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不够完整的体系,认证的范围仅仅是洗精煤的生产,围绕洗精煤的生产的管理职能部分与全矿的管理部门连在一起,与洗精煤的生产过程联系相对不太紧密的管理过程识别的不充分,特别是人事管理、机电设备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监视测量装置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过程等,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与过程之间联系和作用方面显得不够紧密,程度不同的影响了管理体系的综合能力。

(二)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制定和管理,忽视过程性目标的制定和管理

邢台矿的战略目标根据集团的战略目标建立了初步的目标体系,对结果性绩效指标较为具体,但是对管理过程的控制目标规定的不够严谨,例如2011年9月生产计划规定精煤回收率应达到55%,洗煤厂在当月生产计划中的措施不能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结果实际回收率仅达到52.48%,没有对各月的回收率目标进行分解,过程目标没有进行有效的展开,所以造成计划目标没有完成。例如供应科的目标是计划采购到货率达到90%以上,重介质粉进货合格率达到100%,浮选药剂进货合格率达到100%,煤油进货合格率达到100%。没有控制过程,结果性目标即使制定了,也会造成考核困难,结果难以达到。

(三)缺乏中层领导干部的支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在邢台矿领导和矿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运行起来的。很多中层干部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怀疑态度,造成体系运行是一部分材料,而实际工作中是一部分资料,造成两张皮现象,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看作是额外负担,当成份外事,开内审会议不到会,考核时不在现场陪同,还把体系运行看成是“形式主义”、“赶时髦”,而不是承认体系运行是一种更有利于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管理形式。中层干部一般是本矿中具有相当经历的人,他们认为不搞体系运行也可以,正常工作也可以进行,所以不积极。思想上不积极,行动起来就不力。体系运行人员往往被中层领导干部的消极态度所挫伤。这也是ISO9000质量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缺乏相应的培训,使联络员无法有效开展正常工作

ISO9000质量体系运行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是质量体系文件已被全体职工学习并掌握。而由于近年来,邢台矿联络员和中层领导的频繁更换,职工的质量意识以及保证质量的技能相对缺乏。即使接受过ISO质量体系基本知识教育的职工,也随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行、改革的深入,煤矿的发展,知识也没有更新,没有继续接受深化教育。不能熟练地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知识,从而有碍于体系的正常运行。

(五)现行体系的“流程性”不强

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际运行中,长期养成的经验和默契起到了很大作用,而管理流程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没有进一步提高。有些管理人员本身就没有“流程化”管理意识,在审核中,有些联络员只是心里知道本部门涉及的工作是怎样做的,可是让他实际表达出来却做不到,更不要说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了。还有就是有的工作虽然已经形成制度,但实际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却不按制度做。这样也造成了体系运行和实际工作的两张皮现象。

二、邢台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可从性质上分为三类,COP-顾客导向过程,是指那些直接与外部顾客连接和着重于外部顾客的过程。SP-支持过程,也称为辅助过程,对COP起支持作用。例如设备/设施管理、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等等。MP管理过程,是由管理层参与一些过程。例如,管理评审,内审,持续改进,资料管理等。首先管理层应对体系运行需要的过程进行识别,要重点结合煤炭企业的性质,并且拆分过程;具体邢台矿识别的过程包括顾客要求确定,产品实现策划,采购过程等,其次能在管理体系改进方面补充识别重要的管理环节并对已经识别的过程在控制措施具体化方面下功夫。分析过程是否满足顾客需要,分析过程是否实现最佳效率和效果,分析资源是否满足过程需要;分析过程是否得到控制和测量;分析过程之间的接口是否合理。最后,按照影响过程的因素进行过程分析,并进行文件化。按照影响过程的因素进行过程分析,影响过程的6方面因素包括,人,机,料,法,测量,环境。

(二)制定可测量目标,便于考核

目标量化对组织活动的控制、成员的奖惩会带来很多方便。部门目标指标的设置,应关注合理性(不偏离职责),适宜性(经努力才能够实现)及针对性(有具体的事项),围绕矿总目标,结合各部门的职责和应发挥的功能,先确定影响总目标的因素,如日常主要业务的完成程度,本部门已经识别的环境因素,危险源,从提高管理效果方面设置经过努力方可实现的控制目标。如供应科可以制定采购及时率达到100%,退货次数为零,库存周转率达到95%。

(三)建立目标主管机构,注意过程性目标的制定

目标的管理主管机构是企管办,负责进行整体性协调和必要的平衡,并由主管领导批准形成主件发放,使各级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和绩效考核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阶段评价。在制定目标时,注意过程性目标的制定,控制过程,才能控制结果。例如洗煤厂控制精煤回收率和精煤灰分,回收中煤数量,介耗数量,供应科控制仓储率,验收入库合格率,采购计划到货率等。

(四)要得到最高管理层的重视和推动,尤其要建立中层领导和支持与鼓励。

质量管理好坏80%在于管理者,20%才是员工的责任。任何成功的质量体系,都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最高管理层和中层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的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重要意义,高度重视、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加强学习,以身作则,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贯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了矿的多个职能部门,质量策划、生产、交付、质量改进等整个过程,只有中层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实现体系持续有效的改进。变传统的“管结果”为“管过程、管因素、管绩效”,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和企业的实际管理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邢台矿的质量管理从最初的“做”标准,到自觉的“用”标准,追求卓越的转变。

(五)组织全员进行培训,使体系工作持续开展。

矿应分批选派员工参加ISO9000宣贯班,最后达到矿全体员工都受到一次ISO9000标准的学习,做到全员培训。工人在厂房、车间应由学习较好的技术人员一项一项的教,一天一天地教,每个员工都应清楚自己在质量体系中的职责和质量责任。另外质量内审员的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的质量体系运行水平的高低,内审员是质量体系运行的检查者,如果检查者都不过关,那这个体系怎谈过关。同时内审员又是各自部门的质量体系实施指导者。矿应相关每年组织内审员培训,同时矿应专门对内审员进行动态管理,竞争上岗,重奖参加内审水平高的,实行水平淘汰,水平高的上,低的下来重新学习,学好了可以竞争上岗。

(六)建立详细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煤炭行业现有一个煤炭企业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行业的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及安全规程。这些标准和规程对于邢台矿来说,在制定质量体系文件时大都可以直接引用,可以省却不少写文件的功夫。另外在重点岗位应建立详细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指导工作正常进行。对各项工作要制定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于不适合的标准,要及时修订,避免工作“流程性”不强。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质量 管理 基础工作 三峡工程

1 概述

三峡总公司为最终实现国家对三峡工程提出的“一流工程,一流的工程质量”的要求,先后组织制定颁发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并与具体协调、统一三峡工程材料采购与供应、工程设备采购供应及设备制造等各方的主要单位共同组织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质管会),全面组织、领导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并详细具体制定了参加三峡建设的各单位质量管理职责,从设计、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与供应、施工、工程质量监督、工程质量事故、质量经济奖罚等七个方面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工程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确保“一流工程,一流的工程质量”,仅靠宏观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必须作好一系列的基础管理工作。

2 围绕“一流”目标,开展全员质量教育工作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条成功经验。

质量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意识和职工道德、质量管理知识、技术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工程质量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首先,应对三峡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三峡总公司质量办法,质量奖惩条例,国家施工规范等。落实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专职质管人员配备,岗位责任制,质量奖惩条例的落实情况以及严格按图、规范、工艺施工及组织均衡生产,文明施工情况。通过培训,克服以施工速度压施工质量的不正确思想,树立“发展靠市场,市场靠信誉,信誉靠质量,质量靠素质”的指导思想。

各单位项目经理真正从思想上摆正了质量、进度、效益辨证关系,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才能扎实的落实到施工单位的班组,才能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

其次,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培训中,三峡总公司可结合各承建单位的施工部位质量规范要求、设计要求,采取自编教材,分批轮训的方法进行,也可组织全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使所有参与三峡建设的施工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全员教育的目的。在轮圳基础上,开展考试取证活动,使所有三峡建设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都能取得不同内容等级的三峡建设者质量管理培训合格证(或上岗证)从而达到所有参加三峡建设者基本掌握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使领导者转变经营观念,使管理者明确企业管理核心,使操作者由被动管理,变成主动进攻的管理骨干;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造就一大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水电施工骨干队伍。

3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岗位责任刺

三峡总公司在三峡质量管理办法(试行)文中,明确指出了“三峡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质量由三峡总公司负责,各参建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所承建的工作或工程项目的质量负有相应的直接责任”。并在第三章中具体明确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为了使总公司质量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各施工单位应在总公司规范的主要职责基础上,尽快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各类人员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

3.1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质量责任制,首先应建立起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体系,详见下图。

3.2 建立企业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第3篇

关键词:压力容器;焊接;质量管理;

前言

目前,随着发展,与其它一些焊接结构不同,压力容器都是受压全焊结构,其焊接接头承受着与受压壳体相同的各种载荷、温度和 工作介质的物理、化学作用,不但应该具有与壳体材料基本相同的静载荷强度,且应该具有足够的塑性与韧性。焊接质量在压力容器的制造质量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焊接质量管理环节是相互制约并互相联系的,任何环节的管理漏洞都会直接造成压力容器的质量缺陷,必须重视压力容器的焊接质量的管理。

1焊工资格评定管理

焊工考试的目的是评定焊工焊出优质焊缝的能力,并对焊工资格进行评定审查。焊缝质量与焊工的操作技能与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焊工培训与焊工评定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应定期检查焊工焊接质量和其资格评定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培训和资格评定。培训和资格评定包括基本知识和焊接技能操作两部分。基本知识考试包括焊接安全知识和规定、压力容器基本知识、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方法和工艺的基本知识、焊接缺陷和变形的防止及消除措施等。焊接操作技能考试包括焊接方法、试件材料、焊接材料及试件形式等方面,通过检验焊工考试试件进行评定。

2焊接设备使用维护管理

焊接设备主要有焊机、焊条烘干箱、保温桶、加热器、钳形电流表及其温度测量仪。为保证焊接质量,应定期对焊接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焊机都应装配电流表、电压表,焊条烘干箱要有温度表等仪器,并定期对焊接设备的电流、电压、温度显示进行校验,确保焊接所使用的工艺参数的正确。另外每次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维护与校验都要做记录,并进行保存,以便备查。

3焊接材料管理

在焊条周转或储存过程中,由于保管不善或存放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发生焊条吸潮、锈蚀及药皮脱落等缺陷,这就会影响焊条的使用性能,造成飞溅增大、产生气孔、焊接过程中药皮成块脱落甚至焊条报

废等。管理不善还可能造成错发、错用,造成质量事故。焊接材料的管理目的是确保压力容器的焊接正确、焊缝合格,应保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焊条的领用有条不紊。焊接材料的管理包括焊接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烘干、发放和回收。焊接材料合格与否由焊材的订货、验收和复验来保证。焊接材料进厂后,检验人员应根据材料质量证明书、采购合同、订货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进行验收。

4焊接工艺评定及焊接检验管理

4.1焊接工艺评定

焊接工艺评定是指为验证所拟定的焊件焊接工艺的正确性而进行的试验过程及结果评价,即通过拟定正确的焊接工艺保证焊接接头获得所要求的使用性能。作为焊接的质量管理,目前没有条件制定以各种使用性能作为焊接工艺评定的判断准则,因此以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作为判断焊接工艺的准则。对于特殊材料,还需要增加化学成分分析及晶间腐蚀试验等。如要评定焊接工艺,首先要拟定焊接工艺指导书(PQR),用焊接工艺评定报告(WPS)来证明PQR的正确性。根据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制定具体的焊接工艺规程来指导具体焊接工作。每个WPS都有相应的评定合格的PQR与之对应,一般应对PQR及WPS编号归档。WPS上应按要求填入PQR号,以证明WPS是评定合格的。WPS是焊接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指导生产的标准依据,压力容器制造厂必须确保焊接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及可靠性。WPS必须是由本单位技术熟练的焊接人员使用本单位焊接设备焊接试件,即焊接工艺评定不允许借用或交换。压力容器制造厂的焊接工艺文件一般分为通用焊接工艺及专用焊接工艺。通用焊接工艺是将厂内常用的焊接材料、结构、焊接方法和典型零部件的焊接汇总成通用焊接工艺文件。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实施,需要不断对通用工艺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新和重新修订。专用焊接工艺是针对钢材的焊接性能,结合产品的特点,对特定产品制定的焊接工艺。若焊接对象是新材料或采用新的焊接方法,就需要按照JB 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对受压元件的焊缝,与受压元件相焊的焊缝,熔入永久焊缝内的定位焊缝,受压元件母材表面堆焊、补焊及以上焊缝的返修焊缝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4.2焊接检验

焊接检验是确保压力容器可靠性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包括焊前检查、焊接过程中工艺执行情况的检查、焊后焊缝的外观检查及焊缝的无损检测。焊前检查的内容包括确认焊工资格、确认焊接材料及其烘干温度和保温时间、焊缝坡口清理情况、焊缝装配质量、预热温度等的检验。焊接过程中的检查内容,主要是监督焊工是否按焊接工艺规程提供的参数进行焊接,如焊接电流大小、焊接电压、焊速、层数、层间温度、后热温度及保温时间的检查等。对于不锈钢制压力容器,由于不锈钢材料对热输入比较敏感,焊前不能预热,焊接过程中的层间温度不能超过100℃,焊接过程中的焊条摆动幅度不能超过2~3倍的焊条直径,以防止焊缝组织发生转变。焊后检查的内容包括焊缝外观成型检查、焊缝后热检查及焊缝的无损检测。焊缝外观成型检查即检查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不得有裂纹、气孔、夹渣、凹坑、未焊满及飞溅物等缺陷,并对角焊缝的焊脚尺寸、对接焊缝的增宽尺寸及焊缝余高尺寸进行检查。对于有后热要求的焊缝,应在焊后立即进行焊缝后热,温度应按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时间宜为0.5~1 h。在焊后立即对焊缝进行加热保温,有利于焊缝中氢原子的大量扩散,大多数有后热要求的压力容器焊缝往往都没有及时进行后热消氢处理,会对焊缝的

抗裂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焊缝的无损检测则根据图样、技术要求及标准规定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并执行合格等级相关条款。通过上述检验的焊缝即为合格焊缝,未通过上述检验的焊缝需返修。为确保焊缝返修质量,要制定相应的返修工艺,对于同一部位返修次数超过2次的焊缝进行返修,应经制造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

第4篇

关键词: 标准化 民爆企业 管理 作用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创新层出不穷,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好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现代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深入,面对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企业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标准体系,用标准化促进管理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人员素质,规范工作程序,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标准化是企业生存的需要,标准体系建设是民爆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真正做好了企业标准化工作,对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更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河南南阳民爆器材发展有限公司始建于1970年,由最初的后工作坊式单一品种的铵梯炸药生产浅发展到现在的炸药品种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民爆产品生产企业。作为民爆物品生产企业,除生产过程自身的安全性外,由于产品的销售、运输、存储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更关系到顾客的使用安全,要为顾客提供质量可靠、性能稳定、安全保障、使用方便的产品,就必须建立相对完备的企业标准体系,以确保产品在流通领域各环节的有效运行。同时,从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企业进行系统、全面的控制管理,也必须建立完备的企业标准体系。

二、标准化是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依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就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生产技术、不断的进行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标准化,脱离了标准化的创新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创新,它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论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或者是新设备,从着手设计到研制样品,从样品到中试生产,从中试生产到规模生产再到鉴定都有相应的标准在把关、在衡量,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有。由此可见,标准化是将创新成果引入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神威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工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公司取得了不少的奖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公司成功运用标准化进行管理是分不开的。

三、以标准化管理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

企业标准化工作方针是企业标准化工作方向的指明灯,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全员参与并理解的标准化方针,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管理科学,优质高效。同时企业标准化发展需要公司上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树立榜样,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和保持。只有全员参与、全员树立标准化的意识才能真正的建设好标准化管理体系,才能真正的以标准化管理促进企业朝着规范化发展。

随着国家对民爆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现阶段我国民爆企业正通过一体化经营模式来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从而提升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而企业规模的扩张,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进行匹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能否有效地实施企业标准化将成为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在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主要原则,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为支撑,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紧密结合本企业的产品规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等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建立起层次分明、目的明确、高度集成的企业标准体系,并在体系管理过程中实现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保持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处于最佳有序状态,以获取最大效益。

四、标准化体系和其它管理体系的协调

由于企业管理标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各方面,不可避免地会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测量管理体系等产生交叉或重叠,但是这些管理标准都同属于标准化建设的范畴,是可以通过整合与协调形成一致性的。

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首先就是理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等企业各类标准与体系的关键所在。企业标准化是企业所有标准、制度、办法的综合与统一输出,它不仅涵盖了企业管理标准、质量标准,也包括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等各类标准,它要求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并且它们共同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企业这个机体上共同发挥着它们的应有作用。简单地说:使所有标准、制度、办法等协调一致、共同作用,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标准化管理。

2002年我公司策划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2005年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面临复评之时,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策划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综合管理体系,并于2006年2月取得认证证书。2009年公司在“三合一”综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测量管理体系纳入,策划并建立了质量、环境、测量、职业健康安全“四合一”综合管理体系,2010年3月公司“四合一”综合管理体系通过了第一次监督审核。在这一系列体系整合过程中公司体系文件编写小组成员充分运用标准化基本知识,对体系文件进行有效融合、整合及修改。最终成稿时,管理手册、管理办法由原来的两套体系文件合并整合为一套系统性、规范化文件,程序文件由原来的28个整合为20个,大幅度减少了文件的数量,提高了文件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文件的交叉性和重复性,不但节约了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体系文件运行的有效性。这些都得益于充分运用标准化进行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五、对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持续发展,必须营造“依法办企业、按标准做事”的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管理的工作制度,形成按标准做事的氛围。

(二)建立、完善标准化管理平台,建立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力求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三)在标准化管理上,从完善工作机制向更有力地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上,从健全标准、内容协调向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方面发展,发挥标准化的先导作用。

(四)通过标准的实施保证良好的产品质量,建立良好的信誉和销售市场,进而逐步扩展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

第5篇

【关键词】疾病控制机构培训管理体系培训绩效的评估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1

实验室人员培训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实验室人员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人员培训作为提高检测人员技能和水平,掌握最新标准和方法的手段,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1 规范的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

对于检测实验室,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人员,这些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教育、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实验室应保证其人员培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实验室应保存其技术人员有关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和经历等技术业绩档案。这些要求要切实做到,需要通过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包括对新近人员的岗前培训、资格确认、培训绩效评估等制度的建立,规范培训管理,使岗位培训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培训的评估考核体系,为更好的完善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培训管理的主要内容

2.1 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管理制度、岗位规章制度、岗位基本操作技能、检测所使用的各类作业指导书、必要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和防护基本知识等内容,对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相关知识的培训也是必要的。通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才能够持证上岗。许多岗位由于专业性强,技术要求较高,大多需要规定实习期,在业务主管的带领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满足上岗的基本要求。

2.2 岗位培训

2.2.1 岗位培训目标的确定

作好岗位培训,要确定合理的培训目标,制定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目标要根据不同培训项目确定,培训目标应可行,可测评。培训目标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工作现状,对工作进行评价和结果分析,根据人员情况分类制订,合理的培训目标可以规范培训,保障培训效果。

2.2.2 培训课程的选择

培训内容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本单位本岗位和相关人员的实际情况,同时要结合检测工作领域的发展,充分考虑与检测人员基本水平相适宜的培训内容,确保人员能够掌握理解和提高。培训内容的选择应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在培训经费一定的情况下,培训课程的安排应避免各部门间平均分配现象,应根据单位阶段性的目标战略,在培训内容及受训者层次等安排上,向需求更迫切的部门、岗位和层级倾斜。

2.2.3 培训方式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培训有长期脱产培训、轮岗培训、短期培训、工作中培训(主管、老员工在工作中的传、帮、带)等等。按照培训的形式粗略地分,可分为外出培训和内部培训两种,一般外出培训费用较高,受训者人数有一定限制,但一般外出培训师资力量较强,授课内容较丰富,参加培训的人员收获大,效果好。外出培训之后受训者可再进行单位内部培训,将所学内容和信息传授给相关人员,可以增加再培训人员数量,节约成本,但由于师资的相对单一,在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3 培训绩效的评估

3.1 培训前期的评估

在培训前期,主要是针对受训者进行评估。对受训者的评估包括受训者的知识、技能、受训者的工作业绩和综合表现,针对受训者的目前绩效情况及未来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培训建议。综合对所有受训者的评估,制订单位培训规划,确定各阶段培训计划、目标、内容、师资、教材、场地等。

3.2 培训过程的评估

在培训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培训对象的参与状况、培训内容、培训进度和效果、培训组织人员的工作质量、培训的沟协调机制、培训教师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项目包括:受训者的培训纪律、参与态度;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强度、培训频率、培训时间;培训课堂的时间进度和资源投入进度、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培训课堂的组织、沟通、协调;培训教师的素质、能力、现场表现等等。做好培训过程评估,可以及时把握培训进程,及时检查培训组织管理者、培训教师、受训者的工作、学习情况,排除不利于培训的一切消极因素,对不适用的内容或不称职的培训教师及时调整,力保培训目标的实现。

3.3 培训后的评估

培训后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培训数量、培训质量、培训效益等方面系统地考察与评估。培训数量包括举办培训班次、参加培训人次、达到培训基本要求的人数比例、获得相应合格资格证书的人数比例、受训者满意和投诉比例等。培训质量包括受训者参加培训前后在知识、技能、能力、工作态度、业绩等方面是否得到提升。可采用考试、考察、访谈、情景模拟、抽样调查、关键事件法、适应性绩效评估法等方式进行。培训效益包括培训的成本投入与所产生的效益是否达到或超出预期等。作为疾病控制体系检测实验室,可适当考虑参加能力验证和开展新检测项目等工作,结合检测报告合格率、客户满意率等指标,为培训的充分性提供尽量客观的评价指标。

3.4 培训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

培训绩效评估的数据和结果作为下一次培训的内容输入到培训管理中,并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积极的指导,为已确定培训方案的实施提供改进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提高单位整体培训水平。利用评估绩效可以为单位核定人力资源成本,确定人力资源规划,合理利用岗位人力资源提供积极保障。

4 对绩效评估体系的评估

对所建立的绩效评估体系应当及时进行评估,所有涉及到评估体系的各方面人员和组织应对所采用的绩效评估体系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所建立的评估体系是否合理完善和适用,在对评估体系的评估过程中也是统一认识,寻找更为有效的评估参数和权重的过程,通过对评估体系的评估,使绩效评估体系更为合理和可行,使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28-31.

第6篇

一、三个标准的异同

三项标准的目的、对象和适应范围不安全相同。ISO9000标准控制的是预期的产品(服务),以防出现产品、服务的不合格,目的是增强顾客满意;ISO14000标准控制的是非预期的产品和服务,以防出现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追求的是社会满意;而OHSAS18000标准控制的是产品和服务的实现过程中各种可能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事故或灾害,追求的是员工及相关方的满意。三项标准的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内容差别很大。三项标准体系要素不一一对应。

三项标准的指导思想兼容或一致。三个标准都声明并不刻意限制一个组织将其他管理性标准要素纳入整个管理体系。三项标准的框架结构十分接近或相似。ISO14000与OHSAS18000

标准在结构、章节上是一一对应的,同时在标准附录部分给出标准之间的章节对照表。这有利于企业按照三个标准建立整合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对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认识

一个组织客观上都有一个“自在”的管理体系,但并非都能保持和有效运行,在一个组织内只应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要求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而这个体系应覆盖组织所有体系情况,一体化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并满足标准要求,在具体内容上应反映本组织的特点,同时满足组织内部管理要求,也要考虑外部相关方要求,应权衡组织和相关方的利益、成本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应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绩效。

一体化管理体系应做到协调统一、简捷高效、优化实用。应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及基于事实决策的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强调预防为主,从管理结果向管理因素转变,因素受控,从末端治理、关口前移、从源头做起,超前管理。强调体系同时满足顾客、社会、员工及组织内相关方要求。强调质量、环境、安全与效益的统一,优质高效、污染预防、减少风险、提高效益、提高效率。

不断追求卓越,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依据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三项标准作为组织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权威性。组织采用这些标准可帮助企业建立一个高效、系统的管理模式。据三项标准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按照PDCA循环规律运作,有利于减少要素之间重复工作量、保证提高效能,使专业性管理可帮助企业高效有序,基础性管理规范完整,综合性管理科学合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管理体系都对人力资源有明确要求,要求规定岗位、职责和权限。单独建立体系往往组织机构庞大,人员设置重叠。一体化管理体系则要求统一考虑人员岗位设置,如一岗多责、一职多能,提高综合工作效率。建立及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对传统管理过程的变革,加强增值的过程,完备支持过程,摒弃不增值的过程,这是过程再造的活动。

三、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

根据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三项标准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个动态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与保持体系运行并无本质区别,均依据PDCA循环管理模式。体系的每一过程或要素也要遵守PDCA循环模式。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针对的是整个组织的运作过程,其涉及的范围以及过程的复杂程度要比单一标准要求过程大的多。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创新工程。组织最高管理者应明确导入3项标准的意图及应用范围。高层管理者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可行性及艰巨性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果断决策。组成一个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领导小组,成立业务工作班子,作好组织计划及协调工作。要明确领导班子和业务班子的职责。制定整体工作计划。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或机构。一体化管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能力较强,为此最好由对组织有较深了解并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应明确一体化管理体系依赖于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工作班子仅担当的是其中很少一部分专项任务。最高管理者及其他管理者应为体系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充足资源、办公条件、信息、资金等。

全员培训教育,提高认识。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要了解、理解和掌握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三项标准的基本知识。分阶段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如贯标培训班、文件编写培训班、内审员培训班、质量过程识别、环境因素评价、危险源识别培训班、体系文件实施培训班、体系运行培训班、管理评审培训班等。

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着手建立体系之前,充分有效地策划和设计活动,对建立一个适用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同时符合标准要求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体系策划设计包括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的制定,更主要的是充分考虑三项标准体系要求之间的关系。确定那些要素可以3项标准后2项标准共享,那些要素是必须形成文件的。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针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3部分组成,也可以由质量方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2部分组成,还可以由3个独立方针组成。制定管理方针要满足三项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并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与指标,要满足各项方针要求,尽量量化,便于考核。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包括5个类型:方针目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在编制体系文件之前要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编写大纲。

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是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在首次外审的一阶段,可称为体系试运行阶段。体系运行和体系试运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都要求按所建立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要求,整体协调运作,循规蹈矩,并记录有关运行信息。试运行的目的是要在实践中检验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组织应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本身具有的各项功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总的根源,纠正不符合,对体系给予修订、以尽快度过磨合期。

四、实现电力企业一体化管理的途径

电力系统每个组织都不可能第一次遇到管理体系问题。电力生产企业、电网经营企业可能同时涉及到几个管理体系的问题。最终要构建一个现代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在综合管理上科学合理,在专业管理上高效有序,基础管理上要完整规范。在实施电力企业一体化管理,有不同的途径。一是,从头开始,建立新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近年来,许多电力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公司化改组和法人治理结构等,原有组织管理体系已不复存在,现有管理体系又很不完善,一些企业参照GB/T19001、GB/T24001、职业健康安全试行标准给出的管理体系要求,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做法其优点就是一次成功、管理到位,为企业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为战略重点和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科学相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其缺点是这种做法过程复杂,如果不把握全局和各种体系的特点,容易导致体系失效,甚至走过场,或者又归为某种单一的管理模式之中。二是先建立单独的管理体系,然后再完善一体化管理。这种做法适用于电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的组织,其优点是由简单到复杂,先建立一个可行的管理体系,待成功后,再把其他管理体系要求融入该体系中。该做法简单易行,容易成功,但耗费时间较长。三是在成功管理体系中融入其他管理体系,发展成为一体化管理。这种做法适用于电力企业中那些已建立了GB/T19001或GB/T24001或GB/T28001

第7篇

关键词:铁路桥梁 施工质量 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客车专线的舒适、快捷、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阶段铁路桥梁事故频频发生,因此铁路桥梁的施工质量管理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质量管理措施是否有效对铁路桥梁的今后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详细的分析了施工质量计划、管理体系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方式,希望对铁路桥梁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铁路桥梁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计划

(一)铁路桥梁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的内容及作用。铁路桥梁的施工项目内容一般比较复杂,主要包含:

1、铁路桥梁施工的特征和施工过程中所要考虑的条件(实地气候、合同条款、地理环境等因素);

2、建筑单位要按承包合同规定的内容完成工程质量的总指标以及各环节质量的总指标;

3、施工单位对质量管理的材料设备、劳动人员、组织结构等设计方案;

4、为保证施工质量所使用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程序等。

铁路桥梁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作用,首先对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分工提供了依据,主要是根据铁路桥梁的工程特性以及各环节的施工要求,设定各个部门,规划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使管理质量人员对整个质量的监管工作变得清晰,在事故发生时不易发生责任推卸现象;其次对对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资源提供了数据,主要是对工程难点、工程量、工程情况及各部分所使用的施工技术、工程进度、工程控制点等进行叙述,并根据此叙述对人员需求、设备采购、材料构件等内容进行详细编制,以便对各项资源什么时候进入场地、进场质量、数量等提供依据,提高了工程规划和资金运转的整体效率,从而保证了工期质量。

(二)铁路桥梁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步骤。

1、对材料进行全面收集,为质量管理制定目标。在对质量管理的编制进行规划时,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勘察,全面了解工程状况,收集相关材料,以便为质量的施工管理计划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其次在对质量目标进行计划时,注意测量目标质量的可行性,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要将施工项目质量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的施工质量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阶段施工目标达成后,制定更高的目标,若目标没有达成要分析其原因,同时重新制定方案,使质量管理目标不断持续改进,从而实现有效运行。

2、对质量管理计划的目标进行分解。

(1)分解的目的:由于桥梁旅客列成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桥梁上,并且桥梁的跨度越来越长,因此对桥梁的平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桥梁的施工工艺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就要按照施工进度对各阶段的质量管理目标进行编制,以便工程质量顺利达到标准。

(2)分解的方法:首先是根据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达到过程建立;其次是根据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或是两种方式相结合从而实现目标建立;三是根据各部门的职责而建立质量目标。

3、对质量管理计划的目标进行编制并下达口令。在施工质量管理编制结束后,经过施工单位总设计人员的审核批准,同时根据承包合同的有关规定提交工程管理或经过建筑单位审批合格后执行。

二、铁路桥梁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策划

(一)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想对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有效的建立,一般要经过5个步骤:准备阶段、整体筹划、创建或改革系统、编写或优化条款、持续运行。这5项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分明的划分,可以协调进行。施工质量管理系统在运行时,要求工程的全体人员根据合同规定,按照基本操作要求,使质量管理保证有效运行。

(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组织机构与职责。为了方便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使各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指挥更加一致,我们对此建立了一个和质量管理系统相符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一定要按照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各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项目经理的职责是掌握工程质量的整体情况,产生的质量问题及时解决、负责;工程技术部的职责是对现场施工的各种材料进行检验,并将检测报告呈报给有关部门。

(三)施工项目质量策划。施工项目中的质量策划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质量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整体好坏,因此我们对质量策划要重点关注。

三、铁路桥梁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及事故处理

(一)铁路桥梁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概述。铁路桥梁施工项目与一般施工项目相比,其施工工艺极其复杂,在操作上难以控制,只要体现在:第一、对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第二,易出现质量变异;第三,由于检测不认真使测量仪武器出现读数错误,将不合格的工程看做合格的工程。

(二)桥梁施工各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检验,这三个阶段可以使施工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变得清晰。

(三)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控制施工质量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对有关技术文件进行审核、对现场直接进行勘察并报告、进行必要的检测试验。

(四)施工项目质量因素的控制。质量因素包括:材料、人、环境、方法、机械设备,对着五方面进行有效控制,是确保有效控制施工质量的重点。

总结:

综上所述,铁路工程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一项全人员全程参加的质量管理,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履行有关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方针,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使交付的铁路桥梁施工项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一项优质工程。

作者简介:男汉族辽宁抚顺人 1976生 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铁道工程工作

参考文献:

[1] 毓芳.郝凤.铁路桥梁施工项目过程的控制与统计技术[J].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32(04):69-74.

[2] 马林.罗国英.全面建设铁路桥梁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J].中国经济出版社(上半刊),2011,18(21):76-81.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我站从 2013 年 1 月到 2014 年 1 月共接纳无偿献血者 5051 例,男2657 例,女 2394 例,平均年龄为 34. 2 岁。

 

全面质量管理的建立:

 

1. 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设立血液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站长领导下,由业务副站长、质量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任、各业务科室骨干组成,负责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监督血液使用的各个环节,针对有关血液质量问题定期反馈,每月提出 1 次改进措施。血液质量管理小组下设培训部由 10 名培训老师组成,在 2012年 12 月之前派培训老师到中国血液病研究所学习,2013 年 1 月开始每月培训 2 次,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第一环节对各岗位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培训,第二环节是对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便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2 严格血液采集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无偿献血制度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献血者电子档案,严格病史询问,采血核对,采集后留置血液标本时要再次确认,各种采血纸质记录应保存 10 年,保证血源的质量[2].对采血车环境每月至少做 1 次空气细菌培养,每月至少做 1 次采血人员手的无菌培养实验,严格采血消毒,无菌操作技术规范。血袋使用前使用理化项目的检测其性能。采集血液放置在层流无菌间进行成分处理,装备低温操作台、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液暂存冰箱等,所有工作人员进入无菌间均更换隔离衣,戴无菌手套,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在血库对血液进行保存,24h 电脑监控,血小板保存在血小板震荡仪内,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发血时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做好血液质量检查及血制品名称的核对,在血液运输过程中防止剧烈震荡以防溶血,温度监视器和报警系统,以保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和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安全用血。

 

1.3 推进网络化管理进程,签字定责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覆盖血液质量管理各个环节的网络平台,献血服务科、质控科、检验科、成份科、供血科等各个环节全部信息上网责任到人,1 年之内血液出现问题都给予记载处理,能够全面掌控采供血等情况,提高了血站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1. 4 血液质量检测

 

保存血液试剂采购进站后,有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的批批检报告,还要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权威实验室提供的标准血清盘再次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对检测记录及报告应按规定归档保存,以备后查。建立完善的血液检测实验室,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 冰箱温度准确;全自动加样器、后处理设备要按规定进行检测保养,保证仪器精密; 水浴箱和孵育箱的实际温度能满足试验要求的温度,并保持恒定; 计时器计时要准确,试验用水应是高质量试验用纯水。

 

2. 结果

 

无偿献血者血液总检测不合格率 4. 71% 与上一年 9. 46% 相比明显降低,血站血液质量显着提高,且成分输血率 > 95%.一针采血率 >99% ,血液非正常报废率 < 0. 5% ,综合服务满意率 > 95% .

 

3. 讨论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建立的综合体系,是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展开和实施为根据。血站首先在于提供安全和有效的临床服务而且必须对体检、检验、采集、制备至发放的各项工作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质控[3].为此,必须确定最佳任务计划,建立检测和控制系统,血站最本质的是编制质量体系化文件、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质量记录。

 

质量审核是检查质量保证系统的管理手段,审核集中注重于特殊区域并进行审核跟踪。比如在检查多个检验结果的同时能成为检验方式本身进行验证,发现任何问题应在审核之前就采取纠正措施。质量记录保证了产品的可追溯性,为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提供依据。记录应包括血液采集、成份制备到临床使用整个过程,可以使每个单位的血液的历史能从病人追溯到献血者,以检查是否存在错误或遗漏,通常应仔细保存一段时间,按一定方式存档备查。本例中采用全程网络,在电子档案记录每个献血者的信息,本年共建立 5051 例献血者档案。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要求全过程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系统管理,不断改进技术与管理并重,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以人为主等指导思想。血站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都事关采供血安全,各环节全面质量管理从宏观管理上要实施法制化管理,微观管理上要实行标准化管理。血站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对质量负责,必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集体以建立并保持适合的质量系统,才能进一步确保血液成份临床使用安全、有效。本例中无偿献血者血液总检测不合格率 4. 71% 与上一 9. 46% 年相比明显降低,血站血液质量显着提高,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为临床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输血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培训教员工具书[M]. 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2002:15 -17.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09 -111.

第9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检测;问题;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公路建设工程数量较多,管理上的疏漏,技术方面的欠缺等原因,我国一部分公路存在大大小小的工程质量问题,路面破坏、桥梁坍塌等工程事故也频频发生。通过公路工程检测,我们能及时发现公路工程质量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来确保公路日后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除此之外,公路工程检测还能帮助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从而进一步帮助提高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公路工程检测对于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本文对公路工程检测的重要性和我国公路工程检测现有的问题作了分析,指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公路工程检测的重要性和意义分析

公路工程检测对于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和发展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有着很高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1帮助保证工程质量

通过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公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路段、每个施工环节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因而,公路工程检测是保证公路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要求,以及实现优质工程的重要保证。

1.2帮助控制工程造价

材料检测对于公路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材料检测,能够发现当地可利用的材料,如砂石、土、碎石等等,以这些当地材料作为公路工程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帮助实现利润最大化,实现最佳的投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对当地材料的检测必须合理可靠,必要时应辅以试验检测等手段,以确保所发现的材料能够真正满足公路工程技术要求。

1.3帮助推广新材料、新工艺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往往能大大提升公路工程施工效率和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因而我们应对新材料、新工艺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推广。对公路工程质量的检测,可以检验新材料、新工艺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运用情况,不但为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也为对新材料、新工艺在理论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积累了实践经验,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其运用,进一步实现公路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1.4帮助鉴定和预防工程质量事故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分项工程、单位工程和分布工程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是公路工程缺陷和质量事故判定的有效依据,是鉴定和预防工程质量事故的有效手段。

2、 公路工程检测现状及问题分析

2.1我国公路工程检测现状分析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工程检测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公路工程检测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公路工程检测体系,掌握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公路工程检测技术,和培养了一批具备科研能力的公路工程检测人才,但是相对飞速发展的公路建设事业而言,这些还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公路工程检测的需求。

2.2我国公路工程检测问题分析

2.2.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虽然近年来,公路工程检测事业得到了一定关注,其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重视,但是我国公路工程检测队伍现有的从业人员还存在较为普遍的素质问题。我国公路建设和公路工程检测都处在发展阶段,对新技术、新材料的需求很大,只有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从业人员,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因而我国公路检测从业人员的整体检测技能和科研能力都急待提高。

2.2.2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检测工作人员对公路工程检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责任心,在工作中马虎大意,检测数据不讲究精确,发现问题不主动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国公路工程检测事业的发展。

2.2.3设备和技术落后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我国部分公路工程检测部门不主动引进先进设备,甚至存在设备老化的问题。一方面,良好的设备是精确检测的重要基础,老化的设备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检测误差,这显然对公路工程的检测十分不利;另一方面,先进的检测设备是推动公路检测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使检测结果更为科学可靠的重要基础,不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就无法实现即时的技术更新,无法提高检测水平。

3、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基础

3.1公路工程路面平整度检测

工程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和验收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标准。路面平整度很好的反映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公路路面的安全性和公路的使用寿命。它的时间稳定性、空间稳定性都很强大,这种特点使得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进行的平整度指标之间可以进行有效地对比、比较,同时,它还和其他指标检测出的平整度之间有着某种相关性,因而,备受青睐。

在现实的公路路面平整度检测设备中,一般主要的采用的都是断面类和反应类。其中断面类是指测评公路路面凹凸情况;而反应类则是通过车辆行驶中乘务人员所感都到的路面颠簸情况来反映路面的平整度。

路面平整度的检测技术有三种,分别是:1.在路面拉动仪器前进,由于路面不平整度不同引起的仪器中位移传感器的有所变动,通过传感器传出的电位大小以及正负测评路面平整度。2.利用有激光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车辆来测评路面平整度,通过激光束反射回读数器的角度测评路面平整度。3.利用机械传感器测评。

3.2公路工程材料的检测

高速公路路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工程材料质量的高低,因而,相关的公路质量监督、检测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要切实的把握好公路材料的质量。下面是一些材料的质量事宜:

水泥:检测时要测评水泥的砂胶强度、安定性、细度、初终凝时间以及砂胶流动性等。

碎石或卵石:检测时要测评其的含泥土量、泥块量,筛分析,压碎指标以及针片状含量,如有需要还要检测气的表观和堆积密度。

减水剂:检测时需要测评其的减水率,泌水率,所含固体量,锈蚀的钢筋以及抗压强度等,如有需要还要检测器的含气量,坍落损失度,凝结时间等。

改良膨胀土:对于这种材料要进行液塑限试验,CBR试验,以及实击及回弹模量等试验。即先调查土场,分类土壤类型,检测土壤的塑性指数分析土壤中的颗粒、含水量等。

4、 公路工程检测改进措施

结合公路工程检测的特点以及结合我国公路工程检测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公路工程检测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建立和健全以公路工程检测为基础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严密的管理体系是开展有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公路工程质量的管理也不例外,而公路工程检测工作的展开,正是要依托于科学严密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鉴于此,我们应建立和不断健全以公路工程检测为基础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应成立专门的公路工程检测组织,并实现检测组织与上层质量管理部门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以便及时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

4.2改进公路工程检测技术

如上文所述,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主要有路面平整度检测和材料检测两部分,因而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于路面平整度检测,我们应积极引进并采用新型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如路面平整度数据采集系统、纵断面分析仪等等;提高检测技术是发展公路检测事业的基础,因而在公路检测工作中,我们应注意积累经验和总结方法,实现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检测方法的有效创新。

4.3增强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对公路工程检测的重视

各级管理部门都应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进行工程的管理,而公路工程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因而应切实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一方面,要使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充分认识到公路工程检测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其具备充分的责任心和端正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管理,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落实岗位责任制,并采取一定的监督措施,监督的执行应与合理的奖惩措施挂钩,以此来激励管理部门及检测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为公路工程检测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4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

第10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绩效考核;示范病区;护理质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省卫生厅实施的“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进一步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提高临床服务质量,我科首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在这一年的护理管理中,有几点体会大家共享。

1 人力资源的管理

作为一个病区的护士长,必须具备改革的意识,超前的服务理念,较强的护理团队协作精神,较高的临床技术风险意识,这样才具备能力,带好他的护理团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首先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和训练:

1.1 护理人员在职教育的内容和训练方法

1.1.1 内容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护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医学伦理学等护理人员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教育,其次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然后对全科人员进行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教育,并进行护理新理论、新进展的教育,推动护理事业不断发展。

1.1.2 常用的训练方法

1.1.2.1 院内培训 通过自学、高年资护士指导,临床实践,定期查房,专题讲座,实际操作训练,科室轮转等方法多种多样。

1.1.2.2 院外培训 利用全脱产学习、业余培训、自学。

1.2 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并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进行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核中,于月底的绩效工资挂钩。成绩差的予以停岗,再次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 护理质量的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要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工作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活动过程。首先,开展护理质量管理,必须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并有运行,护理质量才有保证。

首先健全护士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各级各类护士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护理流程,规范临床护理行为,做到任务明确,标准统一,流程清晰,考核分明,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包干护士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组长负责制。把治疗、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打包包干,落实到每位责任护士,做到患有专护,护有专责,责有考核,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我科每日由护士长负总责,责任小组长分管两个小组的责任护士,责任护士每日对所分管的患者务实推行整体化护理,在病区向患者及家属公开,一、二、三级护理的全部内容,并承诺履行,要求每位护士根据各自职能不同,对所包管患者保证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做实、做细、做到位的基础上,将人文关怀、心理关怀、健康教育、交流沟通渗透到护理服务的每个细节,切实做到用心服务,有声服务,将治疗性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以最佳的方式集于一体,以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硬的专科护理,人性化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及家属感到省心、放心、安心、温馨、舒心。

努力做到无陪化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示范病区应遵循患者无家属陪护的基本制度,有护士进行连续、全程、全面的护理,针对病房内的特殊情况,建立患者家属探视制度,每天要求总务护士在探视接待室接待每位家属,探视时间定在上午10:30以后,家属应拿探视卡探视患者,并由总务护士带患者在接待室和家属见面,保证了病房安静,而且又热心接待了家属,使患者和家属都感到宾至如归,对必须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要公开承诺不让家属为患者做任何事情,做到陪而不护。

保证病区环境温馨舒心。病区和每个病房保持清洁、整齐、舒适、安静、安全,不让闲杂人员进入病区,避免病房噪音,努力营造有利于患者治疗、休息、康复的优良环境。

认真做好考核工作和工作满意度调查,要把患者满意度调查作为检验责任护士和病区护理优劣的全标准,结合病区护理特点,科学遴选调查项,尤其要涵盖患者敏感关心内容,定期不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并不定期召开家属座谈会,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分析和改进,要高度重视现场管理,对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三不放过”,即发现问题没有纠正不放过,解决问题没分析原则不放过,分析原因没让大家受教育不放过,这样做到每半月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使各项护理工作持续改进。并且做好入院介绍及出院指导,患者入院有迎声,由办护热情接待,做好入院护理。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健康教育,并进行出院欢送。

而且制定护理质量标准,有了标准才有依据。我区有整套的护理质量标准,针对每个班次都有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量,按绩效考核进行日考核、月总结。工作质量不达标,根据质量标准,进行相应的处罚,工作质量完成出色或加班将受到奖励。月底一并纳入绩效考核中,作为护理人员的激励工资部分。

另外,对护理过程形成的护理质量各要素,按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才能达到患者及家属需要的目的。我科将每月不定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抽查,示范病区的专项检查每周检查和验收。护理十项表格检查内容仔细检查,力求把工作做到细处、实处,查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各项护理质量都得提高。

3 体会

3.1 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求各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循环,周而复始,质量一次比一次提高,形成一套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才能以最佳的技术,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来达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效果。

3.2 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利用绩效考核的方法,使护理工作真正做到了实处,实行了真正的公正、公开,使全科同志争做护理标兵,我科护理工作名列前茅。

第11篇

关键词:STCW公约 培训机构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46-01

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78/95公约中的STCW公约和STCW规则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的修正,于2010年1月完成对STCW78/95修正案全面修订的初稿。2010年6月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已通过该修正案,该修正案称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本次修订新公约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培训机构需要全面梳理分析本次修订的内容,积极应对。

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1.1 船员证书体系发生变化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高级值班水手、高级值班机工、保安意识、保安职责培训项目,明确了海员健康标准及健康证书的签发要求,新增健康证书书面证明,确定了证书和文件分为适任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书面证明三个层次。

1.2 船长和甲板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强调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应用。新增使用ECDIS保持航行安全的航行值班(操作级)和使用有助于指挥决策的ECDIS和附属系统以保持安全航行(管理级)的要求;简化天文航海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计算软件;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驾驶台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新增按照船舶报告系统和VTS报告程序的一般规定进行报告的内容;新增高级值班水手发证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3 轮机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删除“至少30个月的认可的教育与培训”的要求;提高普通船员晋升轮机员的要求(6个月到12个月);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机舱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和发证和高级值班机工资格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4 技能培训主要修正的内容

明确所有海员的安全熟悉和基本培训及训练的强制性最低要求,增加海洋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船上有效沟通、团队工作、理解并采取措施控制疲劳等新内容。对所有海员的与保安培训和训练有关的强制性最低要求,新增保安意识和保安职责培训,明确船员在基本安全、救生(助)艇筏、高级消费训练项目上“保持持续适任能力的方法”

1.5 明确了过渡期限

STCW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履约过渡期为5年,自2017年1月1日对所有船员的培训、发证和值班按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进行全面实施,届时在船上任职的船员必须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2 培训机构履行马尼拉修正案的对策

2.1 加强公约学习研究,掌握国内履约配套公约、法规规定要求,更好的指导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下发履约配套法规的精神,依据履约期限,统筹安排在校生及社会船员的过渡期履约培训,结合新规则对新入校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和修改,重点要研究新的考试和发证规则及培训合格证书签发管理办法,在专业证书和适任证书的培训、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大纲制定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2.2 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申办培训项目资质

培训机构要认真学习各项目教学人员要求和场地、设施及设备标准,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积极申请项目资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要制订航海类专业教师培养计划,解决航海类专业教师船员适任证书持证和师资紧缺瓶颈问题,对现职教师,新公约的船员相关适任能力标准表中新增了多项适任能力,在相关的适任能力项下新增了若干要求,许多新增的内容对从事海事培训的师资人员是新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在开展履约培训之前,相关师资人员需要提前进行知识及技能更新培训。原来部分培训项目从设备、师资、准入标准等方面做了调整,对对培训机构的设备等提出了新要求。新增培训要求、培训项目需要培训机构补充新设备,诸如ECDIS、ERM、BRM培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演练、模拟器等设备。

2.3 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培训机构需要根据主管机关颁布的新法规,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要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要特别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考虑到航海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的协调统一,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总体教学进程和安排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架构。

2.4 更新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管理,确保履约培训质量

培训机构要根据新法规要求对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吐故纳新,要加强体系的严细实全的运行与精细化的管理,促进各受控部门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持续改进,通过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保证体系的连续性、有效性和符合性,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追求卓越。通过质量体系来规范日常的管理工作,强化按规则办事意识,把“依法治校,以法治教”落实到实处,从而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

总之,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训机构而言,困难与机遇并存,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国内的配套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解读其本质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积极主动的促进履约工作有效开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方敏,范嘉芳.STCW78/10公约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航海技术,2010(5).

第12篇

关键词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19-02

环境监测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的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问题就是健全管理机制。

1环境监测概念

政府的行为就是政府机关和直属的事业单位依法进行管理,并且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环境监测具有执法智能的要素以及产生法律效果的要素。环境监测的内涵包括:第一,环境监测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活动,对污染源的年检、项目验收、污染源治理、污染事故和纠纷等都有强制的特点。第二,环境监测是公正的,执法要以法律为依据,要公正,要科学,要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可靠的信息,不能由于主观意志以及亲情的关系来影响环境监测的结果。第三,环境监测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环境的保护属于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而最基本 工作就是环境监测的工作,所以环境监测有社会属性,而且环境监测能够改善环境的质量。

环境监测的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要对环境污染的因子进行监测,对环境的管理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环境管理的工作基础就是数据监测,管理工作离不开监测的技术支持好监督作用。如果离开了环境监测,就不会有科学的管理。环境监测能够掌握环境污染的及时情况,并且还能够预防污染,对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 环境监测的发展史和现状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国的环境监测开始实施,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级的环境监测网,上下级业务指导的模式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环境监测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为:统计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在环境监测的初期,质量管理的方式就是统计质量控制,这种控制方式是对样品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这些数据的合格情况,对实验室的分析也进行了质量控制,对现场采样的工作质量不能进行控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环境监测系统开始了创优质实验室以及计量认证的工作,优质实验室是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与管理工作以及质量保证等作为考核的标准。计量认证是把组织机构、硬件设备、检验工作作为考核的标准。以上两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很好地推动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强化了进行环境监测的意识,提高了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让环境监测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个世纪末开始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种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更加先进。

环境监测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监测数据滞后,而且没有很强的代表性。实际的工作从人工采样,到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到生成报告,需要大概三周的时间,这些数据缺乏时效性。一旦出现了环境污染的事件,不能进行处理,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并且增加后续环境治理的成本。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是一年四次,每次只有两天的时间,所以环境监测所取得的数据没有代表性也是情理之中的。当前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监督区域,监测机构会随着行政区域进行设置,各级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都有自己的环境监测机构,常规的监测项目以及监测的频率都有统一的规定,这不利于监测的管理,甚至会造成脱节的现象。

3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3.1提高认识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保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客观性能够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的正误。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是监测的成果,是判断环境问题的前提,能够取得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目的。监测样品具有代表性,实验数据具有科学性,监测行为具有合法性,监测设备合格等等都是监测数据的影响因素。所以,要加强重视环境监测的工作,要营造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氛围,落实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工作。并且还要能够做到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当中,环境监测站要进行环境污染的监督,建设项目的监测等等工作,工作内容很多,而且比较繁琐,但是环境监测站在保证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还要加强监测的质量。在监测的各个环节,要从制定方案、采样、制备样品、分析数据、编制报告和数据传输等工作都要严加管理,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标准来执行,从而保证监测信息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在整个的监测过程当中,从采集样品到编制报告都要执行质量体系文件的相关规定,没有质量的结果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且会产生误导,严重影响了环境的质量。

3.2完善监督机制

质量控制涉及到各项工作,每年年初要根据监测站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质量控制的计划,比如检定设备、核查仪器、员工培训、使用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考核。质量控制工作的量增加,但是这些任务能够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所以,质量控制的工作计划很重要,而且从事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要熟悉监测的业务,才能制定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

管理人员要坚持质量的基本原则,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工作当中,要给质量管理员权利,并且配备资源,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提高监督作用。环境监测属于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该有主导权。如果政府不重视,就不能解决资金的问题。各级政府要把环境监测算到预算当中,并且加大投入。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环境监测的对象愈来愈复杂,监测的技术也越来越高,对监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成分复杂,变化很快,所以环境监测工作很复杂。监测能力是监测管理的最基本的内容,主要包括仪器装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的水平三个方面的能力。 培养专业人才是加强监测能力的保证。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方式进行培训,使监测人员掌握业务知识,熟悉技术操作,提高质量管理,还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从而有效地加强监测水平。

3.4加强现场监测

在现场监测的工作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所取得的样品的真实性影响了数据的代表性。现场监测的工作过程要强化采样的时间和频次,提高样品的代表性;还要确保仪器设备完好;加强业务培训,工作人员要掌握基本知识,确保现场监测的质量。

3.5建设标准实验室

为了提供更加准确数据,我局先后投资几十万元购买仪器设备,对原有及新增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对实验室电路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漏电保护措施,增添了实验室所需玻璃器皿,监测分析仪器设备等;在软件方面,结合网络优势,注意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及数据库的开发和研究,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测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为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要加强监测管理, 保证监测工作的运行,提供监测水平,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

[2]杨冬雪.福建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现状及任务[J].中国环境监测,2006(6).

[3]黄健军.浅谈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5).

[4]钱线.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5).

[5]夏新,彭刚华,高尚银,梁富生,张榆霞,洪正昉,田文.重铬酸盐法测定水中COD质量控制指标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0(2).

[6]齐文启,孙宗光,连军,梁富生.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监测中的VOC问题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