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事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档案管理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相结合,达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目的。档案管理现代化能迅速准确的查询到所需要的档案,进而缓解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造成的人员浪费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任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现代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就目前形势来看,现阶段我国的档案管理还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由于档案管理的管理体系比较复杂,管理比较分散,所以使得整个管理水平比较低。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重视人员信息的管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管理,导致很多资料管理不齐全,很多有价值的档案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导致档案管理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缓慢。
(二)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目前我国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缺少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概念也没有明确认识。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导致很多管理资料不能及时整理造成缺失甚至损坏。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虽然有专业的技能,但是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使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混乱没有规律性,为后期的查阅及使用造成困扰。虽然部分石油企业已经采用了现代化的档案系统,如数据库 E6系统,但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对此进行熟练操作。
(三)档案管理方式落后。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方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落后。首先,传统的纸质文件方式,给档案信息的建立和查阅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这样会使很多重要的档案难以被发现。其次,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也存在着问题,很难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业务交叉时,相同内容的电子档案对接困难。不能共享,也不能覆盖或者替换。所有工作都要手动检查、添加,增大了工作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操作需要。
二、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措施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想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首要目标就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使档案管理得到进一步地发展。首先,从理论与技能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同时也要提升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能够运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其次,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定期的开展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理论的相关培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最后,要结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和部门特点,适时对相关的培训内容进行调整,为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掌握新的业务知识进行教育培训,以科学化、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二)明确档案管理目标。要想有效的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就要在管理过程中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以实际的管理目标为依据,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其定位可以针对本企业的档案管理,也可以针对整个社会工作有序运行提供高效档案信息服务。在进行管理档案工作时,要始终明确自己的目?硕ㄎ唬?与时展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这是当前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以及民众提供更全面、更高品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三)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想要大幅度的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而信息化的提升靠的是加强基础性建设,做好硬件上的保障才能为科学化提供支持。要想提升档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应加大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使档案管理载体呈现多样化,同时要陪让专业的人才,能够对专业化的系统进行熟练的操作,如数据库 E6系统。同时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等设备,以此来推动档案电子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此外,现代化档案管理中应积极的建立起电子档案室,实现互联网建设,以此来促进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利用现代化信息存储技术能够缩小档案的体积,提升档案存储量,对档案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制定出科学化、系统化的档案管理机制。把握规章制度,将档案管理的工作主要放在提升科学管理档案的水平上,逐步落实档案管理中细节性的工作,充分调动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探究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机制,对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科学化、规范化地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激发从业者开展档案管理的工作热情。
一、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完成绿色体系建设。重点以田园风光建设为抓手,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涝抗旱能力,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依托“三区三线”建设,美化农业田园风光,发挥现代化城镇和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全力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园
(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以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农场建设成为机械化水平高、基础建设完善、抗灾减灾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一)夯实基础,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结合、桥涵闸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增加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加大高产创建基础投入,在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高标准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部农垦局、总局水稻、大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高产创建区与示范点、观摩区共同建设,增加科技设施投入,旱田装备滴灌设施,水田提升基础建设。
(二)坚持标准,快速提升,标准化管理提档升级
1.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标准再提升。实行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植保技术、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高质量整地标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集中育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中育秧基地管理以育秧基地为单位成立秧棚管护队,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培育壮苗。
(三)加快技术普及,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观摩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职能,增强试验、示范、展示、田间培训等功能。
(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农场“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域外垦区建设,拓宽农场粮食增产渠道,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同时对在域外从事开发种植的人员进行农艺技能与管理培训,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研究域外垦区的生态条件及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我场农业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
(五)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推进总局“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力度,增强农机力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加强农机管理,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节水灌溉、治涝综合治理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节流开源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七)掌控预测、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统防队伍。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增加投入,提升准确率,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做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做好年度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对生产季节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报。
3.加大相互制农业保险行政助推力度,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我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
围绕总局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促转型升级,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这个新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把我场建设成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及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快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强化标准化供种,快速提升用种质量标准。
(二)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加强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监管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养殖业,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突出奶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奶牛小区项目工程;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及特色养殖户(鸵鸟、貉养殖、杂交野猪等),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业。
四、加快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四)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展示农业信息化管理成果
关键词:现代治理体系 海事系统 水上安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不同于行政和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掌舵而不划桨。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走好海事的发展变革之路,是海事工作者应当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下面以“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为例,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海事改革发展的指导价值,尝试探索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指引下,扎实开展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
融入改革大局,优化“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定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是对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海事系统在执行国家法律、行使执法权力以及实施监督检查等方面都与国家治理体系密切相关,海事系统的执法行为是“国家水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是镇江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镇江海事落实海事“三化”建设要求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国家治理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之下,镇江海事局应抓住机遇,融入改革大局,进一步优化“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定位。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立足海事系统改革发展和地方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按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和科技运用能力”总体目标,统筹规划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扩展目标空间和任务区域,推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中,推进各项目标的高效实现。二是夯实履职基础。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海事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单元之一,全面高效履行海事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责,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此,我们必须引导海事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增强提升履职能力的自觉性,持续提升抢抓机遇、承受压力、推动发展的综合能力。三是抓好统筹协调。海事部门作为中央垂直管理的经济类执法部门,既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各项工作职责,全力确保辖区水上安全稳定;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和海事工作规律,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海事工作与地方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动海事事业改革发展。要围绕海事工作的使命和地方发展的大局,努力实现争创“服务发展先锋区、科学监管样板区、智能管理先行区”与海事改革发展大势、地方经济建设大局的统筹协调和有效对接。
加快职能转变,扎实推进“服务发展先锋区”建设
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要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权力的边界范围。在此基础上,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转变。
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第一个目标就是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基础的“服务发展先锋区”建设。镇江海事局将围绕镇江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助推临港物流产业发展,给力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推动辖区码头对外开放和升等改造,支持新兴港区开发和临港重大项目、涉水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升级,鼓励并支持航运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港口企业向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业转型,服务镇江水运经济发展繁荣。一是简政放权、优化机制。“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新一轮政府改革背景下,简政放权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念支撑和制度取向。海事工作服务航运、服务船员,拥有为数不少的行政审批权力。如何履行好这些权力,事关行政效率和安全效率的提升。推进海事监管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业务运行机制,提高行政审批项目办事效率,按要求及时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审批权,压缩行政审批时限,优化政务办理环境。二是发挥作用、促进交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发挥海事服务作用,服务水运经济发展,不是没有边界的无限服务,更不是要海事部门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要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认识基点,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为企业和地方发展提供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和技术指导等公共服务。三是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简政放权,简的是办事流程,放的是手中权力,要的是办事效率,留的是肩上责任。只有把“管得多”转变为“管得好”,把“管得大”转变为“管得巧”,该放的决不伸手,该管的要责无旁贷,才能达到简政放权的真正目标。我们海事部门必须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强化对涉水工程、通航管理、船员管理等重点事项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强化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积极完善简政放权后的管理制度,强化现场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推进“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转变,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强调限制公权力和合理配置私权利,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保护。依法行政,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方能在转型时期凝聚改革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就是要以“依法行政”为基础,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管控效果。坚持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推进海事管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就是海事系统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海事管理水平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从“法治”角度抓好“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部门岗位职责和分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建全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工作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实、抓细,持续强化重点水域、重点时段、重点船舶的动态监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二要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一直是水上安全监管工作坚持的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安全隐患实施联合执法、综合整治;要积极依靠地方政府开展综合治理,努力将非法采砂、碍航捕捞等影响海事监管的重大隐患整治工作,由单一部门执法工作上升为地方政府层面的统一行动。三要更加注重经验总结。要综合考虑人、船、环境等因素变化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合理制定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评价体系。要固化安全形势分析会等行之有效工作制度,制定并落实针对性事故预防预控举措。要定期分析形势,把握规律性,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监管从事后到事先、被动到主动、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加强创新管理,扎实推进“智能管理先行区”建设
加强创新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政府部门做出前瞻性决策和预见性应对,有利于政府部门增强自身科技含金量和智能化水平,有利于提升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评价反馈和集体监督,对于提升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提高群众满意度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息系统;企业;经济效益
伴随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发展,市场经济飞快成长,企业已渐渐变成自立的经济实体,得面临市场,踊跃参加斗争,努力成长。
一、企业在信息系统方面的认识
在宏观的角度上看,社会中的每个职业,特别是某些对于信息技术有很大需求的职业,全把关注力放在了信息技术上面,还全往信息技术上添加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可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所以有很多公司决定了半途而废。对于这个认识,美国以前开展过咨询,在从前,美国国内公司砸下了很多美元放在了信息技术上面,对于这样多的投资,可以知道那是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关注度,可是,在那之前,美国白领工作者的生产水平却没有出现很显著的提升。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底部工作者虽然在人数上变得少了,可是生产业绩却出现了极大增加的情况,可是在这个时间段,美国白领工作人员尽管在人数上很大程度增加了,可是生产水平却在有着显著的减少。借此我们可以知道,美国公司在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的投资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经济学者在对这个进行解释的时候,把这种状态称作“生产效果悖论”,有些公司也觉得他们在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的投资太过跟风,致使了企业财产的很大的消耗,他们把这称作信息技术“黑洞”。这些公司中包含戴尔企业,戴尔是一家有着巨大规模的跨国企业,它以前在信息技术使用上投资了两亿美元的巨款,可是在努力了两年的时间之后,觉得现实情形和本来预想的差别过大,因此发出了取消某个系统的信息,将眼光放在国内,我国投资了大概八十亿的财产在使用信息技术系统的领域,可是取得的利润很少。
依照现实情形来说,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公司的操作过程上时,应该是可以取得增加公司经济收益的目标的,可是,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信息技术使用的不正确的理念: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并不可以在根由上提升公司的生产结果,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公司上的价值难题,根本不可能到达很大程度上提升公司各个部门成绩的目标。面临信息技术的难题,每个公司都要求对以下难题进行认真剖析:建立信息技术系统的成本主要需求多少?投入的财产主要能够取得多大的效果。
二、信息系统的成本的认识
公司在信息技术系统这一领域的投入一般是非常庞大的,单单对于信息技术系统的内在来说,它是一种规模很大并且操作过程十分复杂的一种高效人机系统,所以,信息技术系统的研究、使用、保护和治理也肯定是一个十分繁杂困难的工作,它除了要求消耗很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之外,还需求很多高端的高技术产品的支持,这些统统叠加起来,就会致使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要求很多的成本投资。在内在上而言,成本就是高科技设备在生产和销售的历程中所消耗的资源,成本一般包含许多领域,所生产的设备不一样,成本的形成也不一定是一样的,可是使用一种不太具体的方法来包括,一般可以分成原材料、燃料、员工管理费等很多的组成结构。成本分类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方式,分类的方面不一样,分类的方法便有很多区别,简单的分类方法对于信息技术系统的成本研究也一样的适合。借由对于现实经历的归纳,并且配合信息系统的内在特点和国家的成本方案,由很多的信息系统成本的形成。
三、信息技术系统带个公司的经济收益剖析
单单就现在的市场情形而言,信息系统也是一种很独特的投资方面,它的很多领域同一般的经济领域差不多,可是它又受到自己的独特性的影响,比如在经济收益领域就很不一样的。信息技术系统经济收益的外面体现方式就会有一点不一样,除了这个之外,加入公司的治理方式、工作能力不一样,也会造成不一样的情形。借由对于信息技术系统实行一个粗略的剖析,可以知道现在信息系统的经济收益大体上有以下几个完成方式:
1.对公司和组织结构实行可靠的治理
这种治理可以向公司的实施过程实行可靠的指引以及监管,而且还有助于实行计划治理工作,这样就能够在一定水平增强了生产效果,协助治理者做出准确的抉择。信息系统可以供给手工所不能供给的资讯,尤其体现在信息的整合处理上。在以前,公司中的资讯全都是依照专门部门实行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咨询交流有难度,而且因此出现的剖析结论缺少整体性,连接性,并且,因为各个部门的利己主义,有些部门管理人一直利用有助于自己部门的信息,遮盖了缺点,使用信息系统协助决策,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系统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口,因为它是相应独立的系统,完成的时候不困难,约束的条件比较少,主要约束条件是成本。成本这个条件,对于大中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约束因素,因此,对于大公司来说,成本制约不会造成公司中的运用十分关注。接着,工作者的素养提升了,并且培训以及接纳了很多信息技术工作这,已经开始入手信息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有助于增强信息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很严重的问题.经过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构建,让很多工作管理者知道了现代信息管理方式在对于公司的治理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影响。
2.对于公司和组织机构的认识
单单就在给外部实体供给信息服务来取得经济收益这一领域而言,它主要是借助对信息进行添加、直接生产方式等来完成的,通常见到的是证券交流信息系统这样的。依照技术设施投入提升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按照信息系统现代水平来提升处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公司现代化处理的思想,经过实践证明,是一个有明显效果并且可行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水平,给组织机构改变、岗位改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让部门管理人将体力主要放在优化工作上。信息技术系统既是一个向顾客提供资讯的系统,也是资讯的一个主要传入系统,在网络市场上,完好的资讯机构,能够飞快的给顾客供给优质的信息服务,这是直接在网上销售的充分必要因素。所以,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不只是公司治理现代化的垫脚石,它自己也具有强大的力量,为公司提供了经济收益。外国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具有它自己独特的因素:基础治理工作很高级,信息管理十分具体,培养以及招收人才非常快捷,人才知识丰富,有过信息管理经验,美国对于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所得到的经济收益曾经开展了探讨,借由数据的剖析,得到了信息系统带给企业的经济收益产值的多少。对于改变许多的市场经济,公司可以将处理现代化摆在主要的地位,利用现代化的处理来应对斗争。
四、信息技术投入“黑洞”的主要因素探究
信息技术使用有很大的优点,所以,它肯定具备提升公司经济收益、提升业务处理速度的价值,这是不用怀疑的,可是目前主要的难题是,要怎样把信息技术使用的所有价值全都体现出来?每一次的发展,全都是在归纳过来人经历的根基上出现的,想要发扬它的价值,挖出它的潜力,就要在归纳以往放弃的主要因素。
大家都知道,有因才有果,才让事情有可能进入恶性循环,肯定也有可能进入好的循环,想要自己突破目前已经有的循环,加快事物的成长,就得影响其中因果的某些细节,添加很多的外在因素,只有这样能够突破原来的循环,构建一个新的企业循环系统。公司要分析自身的现实情形之后,认为在人力以及资讯方面着手,提升所有处理的现代化水平。可是我国目前还有很多的限制条件,比如公司信息管理方面正处在探索时期,市场经济管理的环境很不稳固,所以,公司要使用投资的方式,慢慢优化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前面在摘要中已经指出,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使用某些措施让公司的业务和这个公司的内在治理更加精心具体。第一,公司为什么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毫无疑问是要优化公司业务治理,增强公司市场斗争力、给公司争取很多的经济收益。第二,公司信息化的对象是什么?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改变的历程,它的改变的主要对象就是公司的业务运行以及公司的治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技术知识一种完善企业业务运行和企业治理的方式。假如一个公司在业务、治理角度出现很多的问题,那么在信息技术使用上肯定会有很多的障碍,致使投入很多,可是消耗的时间很长,得到的效果很少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业务、治理会直接关联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收益难题,这样肯定会致使“投资陷入黑洞”的后果。
公司在业务以及治理领域的缺点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无法发挥它的所有潜力的绳结所在,某些公司跟风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可是预备工作没有做充分,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系统所带给的改变,依然沿着以前的行事手段,当使用信息技术系统的时候,最先要改变的就是业务过程,对于其实行重新分组,这样才能充分发扬信息技术系统的优点。
信息技术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给客户供给信息服务,可是就现在的情形而言,这个能力的完成还出现了某些难题,比如有些公司会直接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仿照手工业务的管理历程,可是因为计算机是机器操作的,所以,可能会把手工业务管理手段中的肯定过程自动省略掉,这种只依照计算机的管理规范实行,可是没有思考到顾客所需求的手段肯定是错误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结论:信息系统消耗很大,可是并没有得到它应该得到的收益,所以,某些公司就选择了半途而废。
上文中的很多方面都提及了业务流程分组,所以什么是业务流程分组呢?在本质意义上来看,业务流程分组就是在剖析新技术撞击下信息化管理特征的根基上,找寻处理难题的手段,业务流程分组是充分发扬信息系统价值的需求,在公司信息化建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障碍,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障碍的存在,才让人们寻找提升公司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完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氛围。业务流程分组的重要目标是:让业务的流程中的连接更加亲密,让他们变成一个有着很强工作能力的整体,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数据,打破了以前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的情况,让那些要求在部门之间辗转的业务节约了很多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部门的办事能力。
五、总结
某些公司对于业务流程分组有着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觉得业务流程分组就是自动化,这种观念肯定是不正确的,业务流程分组是把注意力放在里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某个新作业上,主要是使用新型技术设备的方式来做出心动的体会。所以,要关注信息的合作性价值,对以前的业务流程实行一个多角度的分析,密切注重业务流程中的小过程,寻找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知道每个活动的价值所在,从公司目的的角度着手,设立健全合理的业务流程体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滨.有关企业物资经济管理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4)
一、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分析
(一)交通运输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国内有效需求逐步释放和改革开放深化推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持续旺盛的趋势不会改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将是2010年的1.5至2倍。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便捷出行更高的要求,国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力度不会变。2014年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中央明确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交通运输稳发展依然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支撑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换脑”,在增速上要“换挡”:一是中央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落实到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长期以来片面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发展的观念必须加以扭转,把投资和力量尽快转到优化运输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整体效能、改进提升运输服务上。二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相对减弱,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刚性制约明显增强,交通运输粗放型增长将难以持续。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模已难以保持前些年的发展速度,而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当前交通运输发展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城乡和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还比较薄弱,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客货运需求日趋旺盛、多样性明显增强,但运输结构不合理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公路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物资运输的比重过大,铁路、水运仍然是短板,运输服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重建设、轻养护、轻管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场站管理、信息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改进和提升服务品质还需要下更大功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交通运输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客观上倒逼我们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三)交通运输深化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突出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交通运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什么、怎么改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善做善成。中央强调,做好2014年工作,最核心的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这些是我们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在深化大部门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突破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随着改革创新的推进和深化,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会显现暴露,我们要清醒认识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
(四)交通运输惠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交通运输是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之一,以改革促民生改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执法人员吃拿卡要、执法不公,少数窗口单位服务态度简单粗暴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和群众对此意见不小。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兜住底线、补齐短板,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改进政风行风,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群众满意交通,将是深化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检验。
二、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
综合分析形势任务,立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部党组研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综合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要义是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整体效益;关键是通过综合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优化交通运输主要通道和主要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第二,加快发展智慧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智慧交通,要义是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的提升;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运输生产力;关键是完善全行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创新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要义是坚持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关键是在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第四,加快发展平安交通。防止目前阶段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牢固树立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服务民生的最大前提,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平安交通,要义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和一线,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并不断拧紧螺丝扣,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是底线、安全是红线的思想防线和责任防线,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焊牢企业主体和行业安全监管的责任链,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有章不循、有章不依的问题不放过、严查处,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一线、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关键是坚持常、长二字,夯实基础、补强短板,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打折扣、不走过场,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总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通过“四个交通”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公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更加舒适满意,为实现交通运输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为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根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调整的规定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B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关于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的四中、五中全会安排部署,践行“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工作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举措,补齐设施短板,治理城市顽疾,围绕“整齐、有序、靓丽”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目标,助推文明城市创建。
二、工作原则
标本兼治。针对城市管理粗放的薄弱环节,探索研究城市管理长效管护机制,从细微处着手,从具体点发力,逐步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着力消除城市管理的死角盲区。
坚持长效。以“功夫下在平时”作为行动原则,杜绝临时“抱佛脚”、突击迎检的被动做法,进一步提高管理标准,持续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网格定责。固定管理网格、管理标准、具体责任人,推行“网格长”制、街长制、路长制。探索建立“巡、管、督”结合的新型模式,将监督考核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上台阶,三年提品质”的工作安排,用三年时间递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涉项考核标准。营造“洁净、整齐、有序、绿色、美丽”的城市环境。
(一)2021年,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对照创城标准,细化行动方案,全面排查、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销号管理。年底前完成50%以上主次干道整治任务,根据测评标准,创建以益津路、温泉西道、天祥路、裕华道为闭合区域的“美丽街区”、打造迎宾道(朝阳路-东环路)“精品街道”,完成兴华路北段精品路段建设任务。完成综合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二)2022年,持续整治,提档升级。打响市容环境面貌“脏、乱、差”现象总体战,大力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年底前完成全部主次干道和重要节点整治任务,完成综合服务平台整体建设和对接工作。
(三)2023年,健全机制,长效监管。推动市容环境整治向背街小巷、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延伸,完成整治任务,消除“脏、乱、差”现象,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容貌基本达到“洁净、整齐、有序、绿色、美丽”要求。
四、主要任务
(一)严格遵循标准,找准抓好精细化管理细节问题
各大队、各中队要吃准、吃透《省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本着“摁着葫芦抠籽”的态度,对街道景观环境、户外广告牌匾、城市停车、违建治理、施工现场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等涉项内容逐条对照,结合自身职责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倒排工期确保收到预期效果。
责任部门:市容一、二大队、乡镇执法大队、规划大队、大气污染防治大队
(二)强化平台建设,促进城市管理向智能化转变
按照“省级引导,市县落实,逐级对接,互联互通”的原则,建设我省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相关建设管理评价标准、规范等,加强平台数据采集、分析、服务、指挥、监督等功能,探索实践城市信息模型(CIM)、城市管理二维码、“互联网+”等应用,全方位优化城市运行管理。有序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加快拓展升级数字城管(智慧城管)平台功能,强化城市管理属地网格化载体作用,推进多部门网格化管理“多网合一”,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微小破损、缺失问题和城市管理微小违法行为的“双微”快速处置机制,助推城市管理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推动城市管理质量与效能“双提升”。
责任部门:数字城管中心、数字巡管大队
(三)街容街貌整治提升,打造“整齐城市”
一是深化提升广告牌匾整治水平。高标准修订完善城市广告牌匾设置导则、管理办法,强化重点巡查和全面排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抓好存量治理和增量规范工作,巩固城市广告牌匾整治成果,健全城市广告牌匾长效动态监管机制。及时清理城市非法小广告。二是开展城市家具专项治理。清理影响市容市貌的亭、棚和破旧城市家具,规范设置各类道路指示标识、路铭牌等,清晰施划道路标识标线。三是加强街道两侧立面空间管控。定期清洗、粉刷、修补沿街建(构)筑物外立面,加大沿街建(构)筑物立面、桥梁、城市家具、道路设施、广告牌匾、沿街亮化等功能载体管养力度。
责任部门:市容执法一、二大队、乡镇执法大队、政策法规室
(四)城市秩序清理整顿,打造“有序城市”
一是开展影响市容环境的私搭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杂物乱堆、摊点乱摆、绿化乱毁、广告乱设、道路乱挖、车辆乱停、线路乱拉“十乱”整治,严厉打击出店经营、占道餐饮和露天烧烤等行为,极力消除市容环境脏乱频发现象。二是加大占道经营整治力度。按照“疏堵结合、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的原则开展疏导整治,开展马路市场退路进店(市)行动,加强临时便民市场、早夜市和流动摊贩管理,全面取缔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占路市场,杜绝市场外溢和脏乱差等现象。三是规范停车秩序。增加临时停车位5000个,公共停车场增加到20处以上。缓解车辆停放供需紧张问题。四是强化施工工地管理,施工噪声查处到位、工地围挡100%达标。依托科技手段强化渣土运输监管,完善城市道路开挖管理机制,强化巡查力度,着力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监管。
责任部门:市容一、二大队、乡镇执法大队、规划大队、开发区大队、办公室、政策法规室
(五)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平台,弘扬志愿精神,有力补充执法空隙
制定年度志愿服务活动方案,保持活动的常态化。调动全体职工工作积极性,大力弘扬、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不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紧紧围绕我局工作职能,清除乱贴乱画、劝导商户落实“门前三包”、引导交通秩序,规范店外乱停乱放,协助执法人员做好执法工作,为我市争创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责任部门:办公室、人事督查室、政策法规室、党务宣教室、数字城管中心、数字巡管大队、市容、大气防治、规划各大队、中队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创城工作点多面广,涵盖我局工作的全部内容。因此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成,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调度、协调解决创城工作的各项问题,推进工作落实。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对照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要求,进一步细化门前三包治理、违建拆除、综合平台升级、广告牌匾改造、停车秩序治理等专项行动方案,全面安排部署,有序推进创城工作。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与管理,强化人员教育培训和业务能力提升,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城管执法工作效能。
(二)强化宣传引导,着力共治共享
围绕创城工作开展全方位宣传,邀请各界人士真正参与到具体管理中来体验工作;强化入户宣传频次,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方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使被管理人明白自己要履行的责任,不履责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营造共同创建的氛围;紧紧围绕“门前三包”,开展星级商户评选,推出一批示范商户、样板路段;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群众了解城管、理解城管、参与城管。
**年上半年,我们围绕区委、区政府“创造新优势,建设现代化新**”的发展思路,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清水**”建设。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各方面工作全面加强,机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一)实践治水新思路,加快“清水**”建设进程
(二)完善措施,水利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三)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四)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回首半年来,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必须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科学的发展观上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慎重决策。水利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优中选优。要把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建功立业,又要顾全大局,既要有紧迫感,又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第二,必须建立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水利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水。要依照各项法律法规规定管理涉水事务,保证水利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如防汛、水资源管理等。同时,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职能,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水利管理水平。
第三,必须大力促进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对我区水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没有必要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要更好地解决我区水利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水利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数字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在水利现代化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五)存在问题
1水利工程项目储备不足我们要根据水系总体规划,结合我区建设等进一步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2水污染整治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我区水污染状况严重,包括**河、**河下游等水污染问题还需进一步下大力气去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围绕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成功举办**年市运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和区委、区政府“学习‘三个代表’,搞好‘三个优化’,创造新优势,加快‘三化四区’目标建设,建设新**”的建设发展思路,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区水环境污染仍很严重问题,集中精力,争取主动,抓住发展机遇,采取多元筹资、工程治理、依法治污、长效管理等措施,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清水**”建设进程。
工作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环境为主题,以治污为中心,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总体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依法治水,全面推进“清水**”建设。
(一)进一步提升水利建设总体水平,服务经济建设大局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坚持依法治水,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作者:方国华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指导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全面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苏若干典型水利工程进行现场调研;并参考、借鉴有关研究成果[1-4],建立了系统、先进、实用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典型水利工程中[5-6]。
1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1.1构建原则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先进性、系统性与可能性相协调;(2)除了有反映“管理水平”的指标,还有反映“管理效果”的指标;(3)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4)具有层次性和可比性,同一层次内各指标应具有可比性;(5)兼顾代表性与可操作性;(6)具有导向性。
1.2一级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评价指标有9个,分别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合理性与先进性水平,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程度,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水利工程管理法治环境良性化水平,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水平,水利工程设施完好和功能达标程度,水利工程水环境保护水平,水管单位经营管理绩效和发展能力,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和结构性合理程度。其中,前5个指标为定性评价指标,评价全面,但人为因素较多;后4个指标为定量评价指标,评价客观且人为因素较少,数据来源稳定。
1.3二级评价指标
上述9个一级评价指标可分解为32个二级评价指标,其中定性评价指标21个,定量评价指标11个,见表1,表中括号内数字为指标权重。
1.4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权重的合理性、准确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总体要求,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非见面形式的专家意见收集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7]。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邀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水管单位共7位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分值给出意见。在第一轮征询时,基于层次分析法,请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提出意见,综合专家意见,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再次征询专家意见,使意见相对趋于集中,将反馈结果汇总并加工整理,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
2评价指标的内涵及定义
通过对典型水利工程进行调研,并参考、借鉴有关研究成果[8-17],分别针对21个定性指标和11个定量指标给出各指标的内涵或定义。
2.1定性评价指标的内涵
a.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合理性与先进性水平。该一级评价指标可细分为4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准确合理性:为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应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类别和性质。(2)管养分离方案先进性及实施程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开展维修养护项目的招投标,推进管养分离和合同管理,积极培育维修养护企业和市场,择优聘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主体。(3)管理维护经费落实到位程度:按照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等规定,对管理维护经费进行测算,并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将公益性工程的管理维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保证落实到位。(4)管理机制先进性:建立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并优化组合;建立合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
b.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程度。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6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工作制度完备和执行规范化:建立规范的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工作制度,包括对水利工程进行观测、巡查和检查的制度;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工作制度,监视运行期间水工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工程安全运行。(2)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制度完备和执行规范化:建立规范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制度,包括合同管理、质量管理、监理管理和验收工作制度;建立并严格实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项目的实施、结算、验收程序,确保维修养护项目的工期、质量和安全,合理利用维修养护资金。(3)水利工程控制运用方案和操作制度执行程度:水利工程的控制运用方案应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本着局部服从整体、兴利服从防灾的原则选用最优调度运用方案,综合利用水利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并建立水利工程调度考评制度。(4)水利工程各类预案完善程度: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制定超标准洪水防汛、应急供水、水污染治理等应急预案,工程管理部门要提高预案的执行能力。(5)单位行政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程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所管工程的工情、水情和人员结构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6)人才培养机制及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程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教育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规划,并加强考核和效能评估。
c.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4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为加强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库建设,应建立水利工程管理数据库系统,包括机构设置、职能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安全巡护、工程调度、效益统计等,同时规范基础工情信息的采集、管理和上报,并利用工情采集、水文自动测报、远程监控、大坝安全检测系统,将整个工程的管理纳入信息化管理的轨道。(2)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先进性:依据实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设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浸润线监测、渗流量监测、变形位移监测、结构缝张合度监测、坝基扬压力监测等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必须在线不间断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处理和维修硬件设备故障。(3)闸站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先进性:依据技术先进、实时有效、操作方便、稳定可靠的原则,构建闸站工程自动化监控与视频图像监视系统,实时监控各个站点的闸门开度、水泵启停状态、电机状态、机电设备实时运行数据、内外河水位流量等参数,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自动化管理水平。(4)水情预报和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系统先进性:依据实用、可靠、先进的原则,设计并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水情测报及洪水预报调度自动化系统。系统采用现代化的雨情及水情自动采集、传输、处理设施并实现洪水预报和调度的自动化。
d.水利工程管理法治环境良性化水平。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4个二级评价指标:(1)管理范围确权划界完成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完成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工作,明确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2)依法管理完善程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执法手段和监管能力,强化涉河事务管理。(3)水政监察人员素质建设力度:加强水政监察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4)水利工程管理公众参与程度: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水利工程和河湖水域的意识和自觉性,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水利工程和河湖水域的活动,并加强社会监督。
e.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管理水平。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3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利工程反事故预案完善程度:加强与完善水库安全鉴定、注册登记、汛期调度计划审批、除险加固竣工验收、涉河涉堤建设项目管理等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各项行政或非行政许可工作;着重抓好工程运行安全、消防安全、信息安全、特种作业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水利工程反事故预案应急机制,避免事故发生或扩大,确保水工程运行安全。(2)报告制度完善程度: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请示报告制度、检查报告制度、事故处理报告制度等,并严格执行。(3)责任制落实程度: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网络;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严格安全责任追究。
2.2定量评价指标的定义
a.水利工程设施完好和功能达标程度。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2个二级评价指标:(1)工程设施完好率,即水利工程中技术性能完好的设施数量占全部设施数量的百分比。工程设施完好率是工程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基本上决定了水利工程的运行服务能力。(2)工程设计能力达标率,即水利工程目前实际防御洪水(蓄水、泄水、输水、调水改善水质)能力达到设计防御洪水(蓄水、泄水、输水、调水改善水质)标准的百分比。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将邻近江河水或跨流域水引至本地区河网或城区河道,增加水体循环自净能力,以改善本地区河网、城区水质。
b.水利工程水环境保护水平。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4个二级评价指标:(1)保洁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持续保持洁净的水面和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应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河面、岸边护坡、河道周边环境洁净,确保河道保洁率达100%。(2)绿化覆盖率:即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地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它是衡量水利工程绿化水平的主要指标。(3)水土流失治理率:即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土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它是反映水利工程生态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4)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即水质达标的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占全体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的百分比。
c.水管单位经营管理绩效和发展能力。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3个二级评价指标:(1)水费及其他费用征收率:每年实际征收的水费额占每年按水费标准应征收水费额的百分比。除了水费,其他费用包含经批准的河道堤防占用费、水管单位自管船闸的过闸费、水管单位自管的水力发电电费。其他费用征收率为每年实际征收的费额占每年按其他费用标准应征收费额的百分比。这里的水费标准及其他费用标准是指能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收费标准,反映了现代水利的客观要求。(2)可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率:即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占水管单位管理范围内可开发土地面积的百分比。(3)水管单位经营项目盈亏率:水管单位经营项目盈亏额占总成本的百分比,其中,水管单位经营项目盈亏额为经营服务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再减去税金后的金额。在计算总成本时,必须考虑工程良性运行的要求,即保证水利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满足现代水利的经济运行要求。
d.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和结构性合理程度。该指标可细分为以下2个二级评价指标:(1)在岗人员业务技术素质、结构及人数与职能要求适应率:该指标主要考量在岗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与岗位职能要求相适应的程度,以及人才结构的合理性程度。(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在岗人员大专以上人员数占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
3评价方法、步骤及标准
3.1评价方法
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即分层逐级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二级结构相对应,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效果的评析分二级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总体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
a.定性指标评价。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情况,对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内涵,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展进行评价,依据评析意见确定定性指标所达到的等级,即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相应分值分别为0.9~1.0、0.8~0.9、0.7~0.8、0.6~0.7和0.4~0.59。按照指标达到等级所评定的分值被定义为该指标的实现指数。
b.定量指标评价。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情况,对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的定义,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展进行评价,计算定量指标现状值。此外,依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目标,参照相关的法规、规划和科学研究成果确定定量指标目标水平,或根据专家意见汇总确定。在确定指标目标水平及指标现状值的基础上,以现状值/目标水平作为该指标的实现指数。
c.分层逐级综合评价。一级指标评价方法:根据二级指标的考核值、指标权重,采用算术平均加权法确定一级指标的实现指数,对一级指标的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综合水平评价方法:根据一级指标的考核值、指标权重,采用算术平均加权法确定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对该系统综合建设水平进行评价。
3.2评价步骤
步骤1选择评价指标和权重。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可对表1中的32二级评价个指标有所取舍,并修正指标的权重。
步骤2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目标水平的确定是对定量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并具有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价值取向特征,兼具阶段性和地域性。因此,对定量指标确定目标水平值,是评价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步骤3对二级评价指标进行评析、考核。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评价指标是具体的考核对象,对于定性指标可根据其内涵进行考核以确定其所达到的等级,对于定量指标可根据其定义直接计算求得;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二级指标的实现指数。
步骤4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评析、考核。一级评价指标是根据二级评价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一级评价指标的实现指数。
步骤5对系统总体进行评价。根据一级评价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
3.3阶段评判标准
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全面实现阶段。拟定了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评判标准:初步实现阶段,要求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超过90%,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的实现指数分别达到90%和85%;基本实现阶段,要求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超过93%,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的实现指数分别达到93%和90%;全面实现阶段,要求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超过95%,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的实现指数均达到95%。
4应用实例
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江苏7个典型水利工程中,分别是石梁河水库、横山水库、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常熟市长江河道堤闸工程、无锡市太湖闸站工程、盐城市西潮河闸、盐城市大套第二抽水站。对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内涵,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展进行分析评价,依据评析意见确定定性指标达到等级,并赋以相应分值;对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的定义,计算定量指标现状值,依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目标,参照相关的法规、规划和科学研究成果确定定量指标目标水平。在确定指标目标水平及指标现状值的基础上,以现状值/目标水平作为该指标的实现指数。
根据二级评价指标的考核值、指标权重,计算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综合实现指数。然后根据一级评价指标的考核值、指标权重,计算确定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指数。上述7个水利工程的管理现代化水平综合实现指数分别为87%、86%、93%、94%、87%、75%和88%。
依据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评判标准,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常熟市长江河道堤闸工程已达到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水平,接近基本实现管理现代化水平;横山水库、石梁河水库、无锡市太湖闸站工程、盐城市大套第二抽水站接近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水平。
为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笔者认为今后需要大力关注以下环节:(1)促进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到位;(2)完善水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3)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4)加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建设;(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设施的建设;(6)建设高素质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
管理提升是企业做大做强和持续发展的基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常讲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当时就提出,中国必须实现管理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即中国至少要实现六个现代化,没有管理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有专家学者当时提出,科技与管理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可见,大家对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
以色列有一个知名学者叫索尔·辛格,他写了一本书,叫《创业的国度》。这本书主要是论述创新精神与文化的,作者在书中提到,小公司的兴趣主要在于创业和创新,大公司的兴趣主要在于管理和市场。这个观点可能有点绝对化,但是,对一个大公司特别是世界级的大公司来讲,如何实现有效管理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大公司包括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即GE公司、蓝色巨人即IBM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即GM公司以及后来的微软、苹果公司等,都是从小企业成长为世界级大公司的。目前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许多大公司,包括华为、沙钢集团等,也是从小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大公司的。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世界级大企业,不仅管理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而且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也会大幅增加,对管理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大公司由于规模巨大,内部组织结构复杂,所以管理的难度极高,很容易出现“大公司病”,即当企业达到相当规模后,滋生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制僵硬、职责不清、决策复杂、行动缓慢等慢性综合病,导致企业逐步走向倒退以至衰败,铱星、大宇、胜家等大企业就是因为大企业病而倒下的。
如何既能发挥大公司的规模巨大、人才众多等优势,又能保留小企业反应灵敏、灵活高效等优势,避免和克服“大公司病”,这是世界许多大公司都在追求的目标。企业要做到既大而强,要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改进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完善公司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近二三十年来,公司治理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主办了多种公司治理论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于1999年制定了《OECD公司治理原则》并多次进行修改,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的公司年报都要披露公司治理状况。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关于公司治理的讨论也持续不断。所有这些说明,公司治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持续性的重大课题。
公司治理之所以引起广泛和持续关注,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公司治理缺陷是大公司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影响,三是投资机构对公司治理良好的企业更愿意进行投资。
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既重视管理,也必须重视治理。从体制影响机制、机制决定效率这个意义上讲,必须把完善公司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点对国有企业包括大型中央企业来讲,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治理”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已从企业扩展到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写入《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使得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格外引人注目,耐人寻味。对此,国内外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
其实,除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外,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还在多个地方提到“治理”,如,在论述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时,强调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论述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时,强调要健全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论述转变政府职能时,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在论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强调要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学习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治理”问题,在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管理与治理是企业协调运转不可缺少的两个轮子
管理与治理是任何组织和机构协调运转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管理与治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认为,管理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可以包含治理的内容,如经常讲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包含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管理机构等,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管理机构的职权配置和相互关系,具体讲,既包括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也包括国有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在一定意义上就等同于公司治理结构。通常讲的企业管理包括与公司治理相对的管理,是指的狭义的管理。
所谓狭义管理,一般可以理解为企业按照其规划,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各种手段来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说,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它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
所谓公司治理,一般认为是划分所有者与经营者及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责利和实现相互制衡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治理主要是实现权力制衡和相互协调,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当今社会,利益相关者及社会责任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公司治理不仅要解决保护股东利益和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问题,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管理与治理不仅在内涵界定方面有所不同,在工作目标、执行层级、实施对象等方面,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经常讲,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虽然企业的治理结构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断改进的问题,但相对而言,治理结构不可能经常变动,管理总是在特定的治理结构下开展的,公司日常大量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都是管理问题,这也显示出两者的不同。
管理与治理两者之间也有联系。公司治理事关企业管理的体制基础和保障,治理结构不合理,不健全,怎么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治理还事关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保证,组织架构不合理,不健全,怎么能保证企业的内部管理高效有力?管理创新本身也取决于公司治理是否有效。同时,管理又是衔接治理与经营的关键,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决定着治理的效率。所以,企业管理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企业管理,不断推进管理提升,也要重视公司治理,不断完善治理结构。
提升企业管理必须完善公司治理
这两年,国务院国资委着力抓了中央企业的管理提升。通过持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还需要围绕增强效率和竞争力、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持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
为了保证管理提升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派监事会主席到各自监管企业去进行联系和指导。从监管的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情况看,与优秀跨国公司相比,中央企业在管理方面至少有三方面问题需要努力改进。
一是管理的细节问题。人们经常讲,细节决定成败。管理不仅要解决制度问题,解决手段问题等,还要解决管理流程、管理细则等问题,要具体到对每个环节、每个步骤能够进行有效管理。我国企业管理与卓越公司的差别大量在于细节方面。因此,我国企业应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精益管理活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
二是管理的效率问题。这主要涉及执行力的问题,既包括作出的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也包括已有的规章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等。我国这些年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包括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不能说是领导、负责人不重视,也不能说是没有规章制度,从已经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看,绝大多数是违规操作造成的。从管理方面来说,就是已有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三是管理的机制问题。作为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可以一段时间集中解决一个突出问题,管理提升活动也可以集中开展一段时间,但管理提升活动成果要得到有效巩固,管理提升要能够持续进行,必须形成和建立长效机制。不解决机制问题,管理的动力从哪里来?不解决动力问题,有效的管理从哪里来?再好的管理制度,再好的管理流程,都要员工来执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程度需要靠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维系。因此,提升管理必须解决机制问题。
中央企业在介绍抓管理提升的做法和体会时,普遍提到的一点是,中央企业开展提升活动,既要抓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流程的改进等,也要抓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管理机制的改进,国有企业要形成有利于不断改进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这是中央企业共同的体会。
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就涉及完善公司治理的问题。因为,一方面,经营层是否重视和不断改进管理,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机制是否有效与体制是否完善也密切相关。对许多国有企业来说,完善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控,是普遍面临的问题,这既是管理问题,也是治理问题,因为,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防范重大投资风险。因此,国有企业要努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来促进管理提升。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包括公司治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当然,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至少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并强调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具备条件的实现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功能分类,合理确定持股比例和产权结构,为完善公司治理提权基础。实践证明,“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在多元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利益制衡,在多元利益制衡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是要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的《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结构作了法律规范。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层面的公司治理来看,既借鉴了美英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少做法,如独立董事制度,又吸收了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一些做法,如企业普遍建立内部监事会,同时,还有中国特色的不少因素,如党的领导和外部监事会等。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以来,积极探索如何在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健全董事会,开展了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应该说,这些制度安排有其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问题。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看点1 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总目标
各地把在“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总目标,并结合区域实际形成了体现各自特质的个性化表述。
北京
到2020年,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实现教育现代化。
上海
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
江西
到2020年,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确保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浙江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教育,形成更广泛的公平教育,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健全更加多元开放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广东
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高,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的南方教育高地。
湖南
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强省。
重庆
到2020年,形成就学更加公平、机制更具活力、保障更加完善、办学更加开放的教育发展新体系,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
看点2 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在“十三五”规划中,很多省市把“优质均衡”作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实现后更高的要求。
北京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初步建立涵盖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校长发展专业标准、教师教学基本功标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等内容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支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教育集群发展和九年一贯制办学探索,形成有效的配套管理机制。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统筹,精准支持乡村学校发展。
上海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关于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提升义务教育服务能级,形成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实施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计划,引领学校坚持育人本源,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建立城乡学校互助发展新格局。全面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
江苏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和初中提升计划,全面加强校舍场地、设施、设备、队伍和学科内涵建设,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标准,优质均衡发展差异系数低于省定标准。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浙江
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把重点放在加强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建设上,持续推进公办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定期排出一部分教育发展薄弱县(市、区)和薄弱学校,进行重点督促和帮助,持续组织经济发达地区支持相对薄弱地区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抬升义务教育发展底部。完善名校集团化、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形式,支持优质中小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发展,鼓励各地及中小学与省内外重点师范院校及知名中小学合作,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湖南
将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建设比照完全小学以上合格学校建设纳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加以推进,确保2020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学校校舍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到2020年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
重庆
着力实施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百姓身边好学校”“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程”等重c工程,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办学,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县(自治县)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
看点3 普及高中教育,促进高色化多样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各省市在明确普及高中教育的同时提出了促进高色化多样化发展。
北京
逐步实施12年免费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大于99%。促进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巩固和提升“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成效,推动更多学校找准定位,特色办学,多样发展;构建课程优质多样、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上海
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到2020年达到99%。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要和高中学生特点,推动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个性化学程、“走班制”教学、学涯生涯辅导。强化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深入实施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推进区建立跨校选修和学生共育的联盟机制。
江苏
到2020年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高中;完善选课制度和学风管理办法,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完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校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评价方法,促进学校多样特色发展。
浙江
2020年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按照增强个体特色化、群体多样化的导向,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发展。全面推进特色示范高中建设,鼓励普通高中从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着力培育和凝练以课程建设为代表的育人特色。到2020年,全省特色示范高中比例达到80%以上。
湖南
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左右,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计划。进一步巩固与完善示范高中、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办学模式。继续鼓励、支持普通高中分类规划、分类建设、分类发展。分类制定普通高中资源配置、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完善适应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办出自身特色。
重庆
普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高中阶段学校毛入学率达到97%。适度新建部分普通高中学校,改扩建现有普通高中学校,推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
看点4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十三五”期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仍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
北京
加强市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完善市政府统筹推进、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各区政府联动的教育统筹工作机制。切实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依法细化市、区两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权力。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有效地激发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有浴⒋丛煨裕提升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性。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政府对学校的检查评估。拓宽家长、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教育管理、评价和服务的渠道,完善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合作共治机制。
上海
以市级统筹机制和教育现代化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现代教育治理改革。以健全依法治教制度体系、深化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建设进程。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引领,推进各级各类考试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与流动机制为重点,深化师资管理方式改革。以全方位融合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的深刻变革、支撑教育管理能力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江苏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依法健全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加强省级统筹,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证热点高中招生指标的分配比例不低于70%。
浙江
重点抓好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以科学选才和公平选才为目标,以扩大选择、强化综合评价和过程考核为重点,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认真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多类型、多元化高考招生制度。
广东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互动, 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大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推进政校分开, 扩大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章程建设, 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全局工作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推进“三化同步”的紧迫任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市是渔业大市,渔业总产量已连续10多年居全省首位,现代高效渔业规模全省第一,渔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也是推进我市现代渔业跨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意义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性,紧紧围绕目标任务,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发展质量,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繁荣和渔区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作出贡献。
二、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确立“合作、开拓、创新”三个方向,按照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产手段信息化、从业人员知识化和渔业发展可持续化的“六化”标准,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依据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定量测算结果,结合我市渔业发展实际,我市要在2017年底前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具体实现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15年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达20%,高标准鱼池比重60%,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0%,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73%,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70%,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810元。渔业产出效益、科技进步、产业经营、设施装备、生态环境和支持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渔业现代化体系,有条件的县(市)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第二阶段,到2017年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5%,高标准鱼池比重67%,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6%,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1%,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1000元,全市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三、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
在高效设施渔业建设上,继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巩固提高异育银鲫、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等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条斑紫菜和克氏原螯虾产业,加快发展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鳗鱼、滩涂贝类等名特优养殖品种,使其迅速形成规模和特色,提升渔业的集约化水平和产出效益。到2017年,全市要培植2-3个产值过50亿元的主导产业和4-5个产值过10亿元的主导产业,建成高效渔业面积200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设施渔业基地50万亩以上,占比达到25%。
在水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积极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从发展特色产品入手,逐步建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以基地带市场,市场带养殖户的有机结合。组织实施集团战略,引导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组建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品主导型等大型企业集团。在现有基础上,全市要培植10家省级龙头企业和2-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要超现有基础的2倍。努力扩大加工领域,激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加工企业积极开展鱼、虾、蟹、贝类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加快开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着力推动我市水产加工业向科技型、工业化、高端化方向转变。加快推动依托渔港的专业市场、依托生产基地的特色市场和城市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培植1-2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水产品专业市场;鼓励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力争使我市水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到80%以上。
在质量渔业建设上,全面建立养殖日记制度,抓好投入品的督查管理,实行定时定点监测监控,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市级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县级检测站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与大型农贸市场速测点三级质检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质量监控。加快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三品”建设,到2017年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规模加工企业中全面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ISO14000系列管理标准和HACCP管理模式,尽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创牌争优力度,使水产品品牌化,品牌产品超市化,超市产品绿色化,努力提高我市水产品的知名度、覆盖面和竞争力。
在休闲渔业建设上,充分利用我市西部荡滩和滩涂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靠近大、中城镇,交通方便的池塘,或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荡滩、河汊、港口、滩涂和沙洲上,建设、沿通榆河、沿湖荡三条以传播渔文化为主的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休闲观光线。在发展形式上,打破单一产品、单一格局,发展集观赏、垂钓、观光、饮食、娱乐于一体的高层次休闲渔业。
(二)突出推动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建立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切实需要,实施重点科技创新计划,围绕养殖容量与水产增养殖、设施化渔业与集约化渔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自主创新;围绕小龙虾生态养殖与加工、黄颡鱼育苗与养殖、河蟹生态育苗与养殖、滩涂贝类增养殖等我市的优势水产品进行技术集成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在贝类、蟹类深加工和水产即食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及生物医药上协作攻关;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开展生物防病、环保型饲料、安全渔药、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浅海养殖、节能减排等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
2.构建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与名牌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科技成果与生产衔接搭建平台。支持省级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海洋与渔业科研基地,加快推进海洋与渔业研发中心、渔业科技示范区、渔业科技大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再新建2个研发中心,15个新型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区,30个科技成转化平台,增强渔业科技创新能力。
3.提升先进渔业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实施现代良种覆盖工程,建设完善省、市、县级良种场、规模苗种场,配套提高苗种生产基地规模,保证养殖业对优良苗种的需要,实现主导养殖品种纯良化。大力实施“三新”推广工程,通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送科技下乡活动等,推动技术人员与养殖户直接对接,加快集约化养殖技术、立体套(混、轮)养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成果持有单位,通过创办企业,自行转化科技成果;扶持科研部门带课题进入企业,解决企业的生产技术关键,直接转化成果;鼓励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下乡创业,实施成果转化。每年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1-2项,推广渔业实用技术5-10项。
4.加快现代渔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大现代渔业人才培训力度,2017年前,培训现代渔业技术推广人员1000人,培训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专门人才1万人,持证现代职业渔民达到6万人,提高专业素质,壮大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基层渔业骨干人才进院校培训深造,提高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鼓励技术推广机构、大专院校毕业生、水产专家等,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创新创业,提高技术水平。
(三)切实加强渔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加快鱼池改造步伐。组织实施百万亩标准化鱼池改造工程,加快鱼池浅水改深水、土坡改硬坡、分散改连片的标准化改造步伐。加强养殖集中区域中小河流的治理,开展连片养殖区域主进排水干渠疏浚整治,配套完善中、小型进水泵站及养殖用各类闸、涵、洞等,建立养殖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的长态机制。到2017年,全市新、改建高标准鱼池120万亩,高标准鱼池面积要达到养殖总面积的2/3以上。
2.提高渔业装备水平。全面推广“双机一饵”等鱼池配套,完善提高养殖区域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设施渔业建设,大力推广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微孔增氧等先进设备,提高健康养殖水平;积极推广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等现代渔业设施,开展多茬养殖。加快现代规模渔业基地建设,配套建设进排水、环境控制、饵料投喂、疫病防治等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鲜活水产品运输冷链,促进水产品流通销售。到2017年全市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
3.加快五大渔港建设。继续配套完善好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加快建设东台弶港、大丰斗龙港、响水和翻身河港等4个一级渔港,完成码头工程、核心区开发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到2017年,力争在我市建成5个国家级渔港,同时依托港口建设,加快加工集中区和聚散结合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以渔兴港、港城联动战略,建成五个特色渔港城镇。
(四)积极推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渔技推广服务体系。配套完善10个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履行技术推广、病害防治、防疫检疫和水产品质量检测监管职能;重点建设30-40个区域性乡镇渔业技术指导站,加强人员培训,配备必要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基层渔经服务;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市、县、乡、点四级推广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加渔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推广等措施,积极引导渔农民组建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推广优秀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指导、监督管理,有效提高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水平、行业自律能力和竞争优势。到2017年,发展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300个,渔民参加合作组织人数达到渔民总人数的80%以上。
3.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积极推行以苗种、饲料等生产供应和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共同参与渔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使我市渔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60万亩以上,占比达到80%;加大鱼虾病害测报网络、渔业环境监测站点的布设,加快发展渔业服务热线、手机信息平台,及时为渔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海洋环境、渔业环境监测站点的布设和监测力度,做好对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渔业现代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发展渔业作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来抓,重视渔业生产,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于渔业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发展方向和具体部署,务必做好规划,逐步加以实施;对于试点项目,要细化分解,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分阶段验收;在政策引导上,由偏重扶持传统产业向扶持发展新兴产业转变,由偏重产业发展指导向依法强化管理转变,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渔业资源,出台发展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水域养殖开发,发展渔业生产。
开好党代会,对于进一步扩大落实党内民主,提升党代表履职意识,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习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关于学习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新的赶考路上必须完成好的重要使命。南京市应急管理系统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推动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树牢底线思维。聚焦重大风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抓好三年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强化系统观念,着力解决基础性、源头性、制度性突出问题。压紧压实“三个责任”。推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履职纳入干部选拨考察范畴;以部门监管责任“具体化”为重点,衔接执法处罚清单;持续推进“企业安全信用脸谱”体系建设。强化数字治理。加快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分专题开发跨部门风险耦合预警模型,努力实现 “一网统管、智能化联动处置”。严格监管执法。推广应用“金陵联检系统”,开展分类分级跨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强化行刑衔接,集中处罚、曝光一批典型案例。高效应急处置。构建应急指挥四级梯次调度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事故预防响应、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强化预案演练,统筹好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应急救援。强化社会协同。规范安全中介技术服务机构资质、人员及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安全评价质量;强化专家、装备、队伍等资源整合共享,推动社会化服务深层次改革,提升全社会安全水平。
关于学习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明了今后五年安全发展的前进方向、任务要求。徐州市应急管理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坚决扛起“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的政治责任。一是以“应急速度”抓好贯彻落实。准确把握省党代会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高站位、高标准谋划明年各项工作,精准化、精细化制定举措,明确责任和节点,推动贯彻落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让省党代会精神尽快落地见效。二是以“为民情怀”化解风险隐患。以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创建为总牵引,深化15个风险突出领域专项治理,加快推进全行业风险报告、安全生产“网格化”,全力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环节”,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切实消除安全隐患,让百姓安全感更有保障。三是以“系统治理”夯实发展之基。围绕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制度建设、机制完善上下功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全面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工作格局,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压降,为徐州市“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关于学习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无锡市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建设,通过技术革新、行为引导、能力提升,以小切口筑牢大安全。一是聚焦本质安全。借力“互联网+、物联网+”,系统分析设备设施运行状况,快速准确监测预警和响应,并通过提升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本质安全度。二是聚焦行为安全。推广BBS(行为基础安全)活动,在生产作业现场观察员工作业行为,实时规范员工操作,有效压降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率。三是聚焦队伍能力。建设懂技术、会管理的安全专业团队,定期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安全培训,围绕新安法组织技能比武、业务测试,着力构建“培学考赛”体系。四是聚焦应急处置。建立一支228名成员的事故应急处置队伍,每年制定训练计划、每月开展应急训练。建立紧急信息接受、处置、上报“一信通”平台,定期组织夜间作业常态化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