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时间:2022-05-17 16:1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教育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教育科学

第1篇

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培养“四自”能力促进德育发展

构建校本课程网络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开放教学活动日的有效探索

运用多种渠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立足农村校现实 关注学困生转化

浅谈贫困地区的校本谋程开发

农村小学乡内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合作 提高 发展——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提升的策略

揭下校园“软暴力”华丽的外衣

小学卫生保健工作之我见

学业成绩与人格之间的正确抉择——由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

小学生家访不能忽视

当今孩子教育是否矫枉过正——关于兴趣班学习的一点思考

名师培养应植根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关键事件是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

浅谈教师的基本功

铸就教师人格魅力之“三多”“三少”

语文教师更要多读书

教师“下水”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精心设计练习 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要有“三性‘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习惯成自然——《书写习惯》案例浅析

课后小结刍议

小学英语培训学习心得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师爱无疆德者永恒

让爱在教育中熠熠生辉

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学生学会宽容

是什么弱化了我们的教学——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

班级管理艺术浅谈

论班级管理艺术

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

“多动”学生的管理方法浅析

发生在课堂上的事

信息技术支持下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探索

同伴阅读——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

作文教学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探索

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让手抄报成为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

读中学仿中练评中悟日中累

用有效生成绘出语文教学的美丽图景

数学教学要培植创造力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创造学生幸福生命

三角形认识中的“三部曲”——浅谈小学数学体验型教学

让课堂游戏化 使效果理想化

根植实践沃土 绽放创新之花

集智备课——新课改中亮丽风景

减轻课业负担 加强能力培养

杜郎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启发

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实到教学中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三要”

第2篇

1.1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变革的需要

教育的优先发展需要有先行的教育科学研究作保障。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变革的先导,是教育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通过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变革教育生产关系,从而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渗入教育生产力要素,从而提高教育生产和管理水平。只有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准确认识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并预测改革结果。因此教育科学研究作为先决条件越来越成为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在教育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先导。

1.2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社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而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则是教育专业化的标志。就目前看来,教育的专业化最少包括教师的专业化和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取得职业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既是职业资格的认定,也是持续学习、不断追求的自觉行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方式,在教师个人发展中起到极大的作用。教师作为职业要想提升到专业化的水平,就必须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研究。教师职业化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育问题,通过研究进行知识更新和学习越来越成为培养专家型教师的主要途径。而立足岗位的行动研究则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关教育的决策问题越来越重要和复杂,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本质需要,要求教育管理向专业化发展。一方面,科学的教育决策要依靠专门化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管理者也需要加强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立足实际、面向决策的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支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基础,成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1.3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质量问题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没有质量作保障和检验标准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改进教育行为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教育科学研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立与现代教育制度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研究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科学研究体制,解决教育领域的宏观和微观问题,是实现管理科学、培养专业化优秀教师的现实需求和紧迫任务。

2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守科学研究准则

科学研究是运用系统和实证的方法探索知识的活动和过程,具有调查思考、去伪存真、反复提炼、不断深化的特征。科学有共同的准则,第一是规律性,第二是普遍性,第三是可验证性,第四是有利用价值。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共同规律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起到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

2.1教育科学研究服从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要求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教育现象,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就要研究真问题,就要以事实材料为基础,通过各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逻辑分析和推导得出结论,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运动变化的规律。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类,教育科学研究要求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进,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既然是社会实践活动就需要做出理论说明和逻辑验证;需要科学假设和如实陈述研究问题;需要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的系统观察设计和可靠的资料数据收集;需要科学和适用的研究方法;还需要依靠科学的逻辑性获得并呈现出可靠的研究结果。

2.2教育科学研究遵循社会科学研究规范

教育科学研究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具有不宜观察、因素复杂、普适性差、误差较大等特点,这是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无损于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研究者遵循社会科学研究规范。1)科学性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首先应当正确认识研究课题的属性和研究目的,针对问题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要采取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再次,研究者要处在中立的立场上,还原事物和现象的本来面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结果呈现上要如实表述,不能单纯追求标新立异。2)创新性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教育科学研究普适性差的特征决定了研究中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观点和创新的手段不可能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3)实用性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教育科学研究是针对教育问题有意义的探索活动,其研究结果要应用于教育实践、指导实践,切实做到研以致用。

3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它在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1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实践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科学研究因此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决策、教育实践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共同构成完成的教育体系。从教育的发展形态看,教育活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教育机构越来越专门化。现代教育发展成为制度、活动、内容和成果的复合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使任何人和组织都难凭传统经验和生活常识从容应对,必须依靠专门化的教育科学研究和专业人士。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决策者、实践者对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增长,教育工作成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广泛而持久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源泉,从微观的教学活动到宏观的战略管理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不再是少数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专利,而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3.2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具有人化特征和复杂性

教育科学研究是研究教育行为中施教者和受教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人既是研究的主体也是研究的客体,既是研究的方法手段也是研究的目的和服务对象,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人化特征。教育现象充满复杂性,这就意味者不同的要素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的复杂性,许多研究项目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研究才能取得成效。

4结论

第3篇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教育科学,教学科学的研究方向又是什么?”教育科学其实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它包括属于基础学科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属于基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教学原理、教育管理学原理。而现代教育科学所研究的方向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对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大家已经熟知它的发展历程,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中如何贯彻教育科学,如何进行教育的测量和评价科学研究,其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群体的风格不尽相同,所以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这都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和调整。

1.提前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对象是婴幼儿,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是理解能力较低,行为控制力不强,好奇心极强,因此,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制定。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安全性。其中,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教育性则是教学过程中的根本目的,“寓教于乐”是学前教育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另外,学前教育中,大部分学习者都是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低龄儿童,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在制定学习内容时,要考虑教学活动的安全隐患,切实保护好学习者的人身安全。

2.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在根据既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变化、兴趣变化,并据此调整学习内容的顺序和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另外,还要着重利用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吸引注意力,这样可以带动学习气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注重成果反馈,总结经验。学前教育的成果往往没有系统考试类的衡量标准,所以需要细心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和各项能力的提升程度来确定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并通过变换教学方式来对比学习成果的优劣,总结教学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让学习者在学前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知识储备,加强性格塑造力,让学前儿童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二、借鉴国外成功的学前教育经验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发展动向,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表明,幼教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是推动幼教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教育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的必经之路,因此,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苏联于1960年建立了学前教育科研所,内设早期幼儿教育、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教学法、年龄心理学、生理学、美育、体育等实验室,研究所把全国学前教育问题的一切科研工作都统一起来加以分析和评价。国外的教育科学水平发展比较早,这种类似的教育科学实验在国外不胜枚举,而在国内却屈指可数,那如何借鉴国外的教育科学经验来丰富我国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

1.借鉴与修改。在观察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模式后再加以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了解它有哪些缺点和优点,然后进行改造再利用。这种做法的根据是:每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分国家的,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当然可以拿来运用到我国的学前教育中,但前提是不能照搬照抄,要灵活地改良和修正,并在方法运用中反复总结经验,让国外的先进学前教育经验落地本土,并发挥它的优势。

2.创新改革。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加以改造和创新,结合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地改造,以达到先进水平甚至实现超越。但是创新模式实现起来很难,不仅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性,还要能够找到彼此结合的创新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洞察力,要能够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找到学前教育的新思路。

三、我国学前教育的教育科学未来发展趋势

第4篇

作为一位老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以下是我培训后的几点体会: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教师“教”向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二、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动向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产生

(二)、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

(三)、美、英及台湾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体系

(四)、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从以上四方面了解到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我们建构科学教育的改革思路。科学教育应将科学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现代科学教育大都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应当是一位引导者,强调儿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积极参与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探究法的运用。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他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若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而课外、校外、家庭又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们可以为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在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的视野还比较狭窄。

三、小学课程科研课题的选择及科研课题的研究的基本程序

科学探究首先,要了解:

1什么是教育科研

2教育科研的类型

3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每当我们在教育工作实际中碰到一个疑问或问题,总会想到要去寻找一个答案或解决方案来回答、解决这一疑问或问题.教育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要给所遇到的疑问或问题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探究的一类活动,旨在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

教育科研方法是指以科学的手段和途径探索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它包括系统的搜集和评价信息的过程,或者对教育情景与教育事实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由此而获得科学的结论

四、新版小学科学4年级下册教材教法

第5篇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学生成长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使他们一个个都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研究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科学,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是清贫的,但我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无怨无悔。

【关键词】教师 桥梁 人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对教师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原因就在于教师劳动的特殊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的成长,有赖于家庭、社会、学校,特别是学校教师的辛勤培育。儿童的成长,不是三天两日之功,而需要教师几年几十年的长期耐心教育,因此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人梯!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朴素论断,精辟准确地分析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有现代教育理论概括,教师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学生成长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学生总是对学识渊博、方法灵活的教师喜欢到羡慕,由羡慕到崇拜,由崇拜到效仿,可见,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学识渊博、认真钻研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作为肩负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我们又当如何挑起这副重担呢?我认为,担当这副重担,需要教师以一颗火热的心去爱自己的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涂抹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不易变化,所以教师必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栽培剪线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对于千差万别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教师要付之于慈母的爱心,我们对学生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琐碎;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安慰,少一些煞威……我们很多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出色的,他们和风细雨,苦口婆心,绝不让一个孩子落伍,转化了无数的后进生――这多象辛勤的园丁培育花朵呀!培育下一代,精心浇灌、悉心护理,从幼苗到绿树成荫、开花结果,使他们一个个都成长为社会的栋梁。有人把教师称为手拿金钥匙打开儿童心灵大门的人,可谁又知道在开启儿童心灵大门时我们的教师付出多少心血吗?赵朴初同志在《金楼曲》中这样说:“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概括教师何等的全面,何等的恰切?

新世纪、新形势,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了广大教师亟待探索解决的课题。“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归根结底还依赖于我们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有赖于我们教师渊博专深的学识。社会变革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这些教师学生时代掌握的那些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学的需要,“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研究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科学,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劳动是辛苦的,教师的收入是微薄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虽然我们认不全宴席上的山珍海味;虽然我们穿不起高档名牌服装;虽然我们没有洋房汽车;虽然我们终日忙碌没有上歌厅下舞池的潇洒;虽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虽然……”,但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我们祖国明日的繁荣,也为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苦了我一个,兴旺我民族”,我们甘于清贫!

总理历来关怀教师,提倡“尊师爱生”,为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定下了格调。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我们更需要自强、自尊、自爱,为人师表,扎实工作,吃苦耐劳,“弘扬良好师德,铸就高尚师魂”,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光荣使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同志们,爱岗敬业,甘为人梯,无私奉献,舍我其谁!

(作者单位:河北省围场镇中学)

第6篇

【关 键 词】教育概念;发展历程;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37-03

在社会文化教育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中,文化教育始终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是教育的共性是没有改变的,育人、促进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是教育在变革历程中的共性,也是其特殊属性,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种应用性的人才,注重人们素质的提高。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世界文化处在一个相互交融、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培养人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注重人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教育内容正是教育概念的核心思想的体现。

一、教育概念的历时性

(一)早期的教育概念

在我国,“教育”这个词语最早的出现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教育”一词的意思是“教”和“育”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的。据资料显示,我国古人,经常用到“教”、“育”、“学”、“习”等与教育相关的语词,这也就是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含义追溯。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古人教育生活中,“教育”一词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只是到了近代社会,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才根据我国古代对教育的普遍提法,来进行教育文献翻译。随后的20世纪,我国才从国外引进“教育”一词,“教育”一词才在我国广泛的使用开来。

著名的毛礼锐先生称《学记》为“教育的雏形”,《学记》深入探讨了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问题,这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但也存在一定缺陷,没有清楚地表述教育的概念。在文中表述教育概念的时候,作者用了“教学”、“教”以及“学”词语。这里的“教”重点指的是老师的教学,“学”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达到教育概念的高度集中与浓缩性,缺乏教育概念的外延性。

在14世纪之前,国外并没有注重教育实践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发展速度非常慢,没有人愿意深入分析教育概念,其长期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教育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这时候对教育的理解与分析经常带有哲学韵味,教育并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多半倾向于德性培养,教育与道德密切相关。

(二)展期期的教育概念

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人性发展的思想,被鲜明地提了出来。现实中,教育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重要改革,注重教育在社会中的实践运用,逐步提高了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制度出现变革是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将教学的方法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教育者的面前。增加接受教育的人数,普通民众也能接受到教育,为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许多教育家进行教育改革或著书立说,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看法是,每个人都有学习知识的天性,但是这种天性是要通过后天学习教育开发的。洛克主张“人心是白纸”,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并使其成为习惯,使之成为绅士。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其核心是回归自然。同另外的教育学者相比,赫尔巴特给出的教育定义却很不同: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使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在身心上得到成长,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还有裴斯泰洛齐的“完整的人的发展说”和斯宾塞的“教育即为未来人的理想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著名的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概念做了深刻的解析,使教育的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获取其核心思想运用到现代教育中,为研究现代教育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熟期的教育概念

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奠定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基础。在这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了形式完备的班级授课制,应用了几个世纪至今仍未完全失去其历史作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教育思潮不断出现在欧美等国,随着这些思潮的不断发展与融合,一场大范围的教育革新运动出现了。这一时期的人们更深层次地、广泛地理解了教育的概念,逐步延伸到教育概念的外延。教育概念的外延包括正式、非正式教育两种,其中正式教育又由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组成。20世纪初,在教育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的是世俗教育。国家统治阶级把正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杜威学者对“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答:教育相当于人们的生活、相当于认得成长。其对教育做出的定义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形成了教育。这个时候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则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他主张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会思考能创造的人。由此可看出,人们理解教育冲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正式的教学教育的束缚,把眼光更多地放在社会生活、个人的范围,解读什么是教育,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概念的外延。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概念。

二、现代性教育概念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应该是同步的。社会发展到现代,现代社会应该有现代教育与之同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现代教育从传统教育中逐渐脱离出来,在整个现代社会发展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现代教育概念地位的确立

教育是在完成两种转变的基础上确定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 教育从依附于宗教和政治,转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从原始社会解体,正式学校的出现,教育开始从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但是在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中,宗教和政治思想逐渐渗透到教育思想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逐渐开始不为政治和宗教所独占。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若干经济、社会和文化知识的变动,扩大了学校的责任。它使社会需要更多的有文化的民众。20世纪初,工业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日益加速,也带来了教育上的变革。在社会教育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渐联系起来,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加强了教育的独立地位。

2. 教育从过去代表阶级与等级地位,转变成为代表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地位。过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长期占有学校教育,其主要代表了皇权贵族身份地位,如我国古代的唐王朝曾广设六学、二馆,但是能够进入六学、二馆的人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子弟,平民百姓很难进入。在欧洲也是同样,一个人的社会等级和等级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受什么样的教育;而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并不能决定他的社会地位。在过去,教育双轨制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是欧洲的主要教育经营模式,普通群众和上层人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上层阶级比普通群众的教育水平要好得多。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主要是人们知识的不断发展,科技越来越注重知识,科学技能主要依赖与知识。

(二)现代教育概念的基本特征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实践。现代教育的成功,主要是其对现代教育目的的实践。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把这一目的放在现代教学实践中,这是以往的教育无法企及的。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提出了教育即培养现代人,或者认为教育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学会生存》中提及“培养完人”的观点,其目的是为社会不断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人们形成的普遍共识是21世纪社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创新思维的人才。

2. 科学、人文精神相结合。科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核心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是科学知识。科学教育与经验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打破了传统经验常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束缚。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进去精神。当然,片面强调和发展自然科学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在新的社会文化形势下,应该力图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结合起来。

3. 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自觉性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理性活动。这是超出感性范围的理论。现代教育科学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地升华。

4. 不断加深民主化程度。在不同的时期,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其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第一,普及化的教育。第二,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特别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普及教育的年限呈现延长的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等,逐步转变为积极地教学参与,在深度上完美的表现了教育民主化。第三,现代教育更多地注重民主、民族以及国际教育之间的联系。

5. 存在形式不断变革。不断对教育进行变革又不失其本质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如果教育的概念固定不变,那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变革的产物。在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社会大变动和教育大变动的时期。后来,争取普及教育和实科教育,争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争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争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都是经过或大或小的变革。所以,教育只有经过不断的变革,迎合主体的需求,教育概念才会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总之,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深入解读教育的概念,从中外教育史料的变革中进行(下转36页)(上接38页)深入分析,概括现代教育的变革历程和特点,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我国现代教育实践起到推动作用,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对教育概念的界定都比较宽泛的现状,研究者应该考虑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度,根据实际需要,对现代教育概念做出界定,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

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来源期刊,所发表文章均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网站全文备查。

为了提升办刊品位,提高本刊服务质量,特将2014年组稿计划公布如下,诚请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2014年本刊主要栏目设置及刊发内容: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引领性的优秀论文。

【学术前沿】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中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局长论丛】创新教育管理、促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

推进区域性教育均衡发展等论述。

【专家访谈】专家论述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教师发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发展、成长理论研究。

【争鸣广角】聚焦基础教育的某些焦点、热点问题,展开论辩与争鸣。

【课题研究】国家、省级立项课题中取得重要成绩,并具有较普遍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促进教育改革繁荣与发展。

【典型实践】宣传介绍创新发展学校、办学特色学校、科研优秀学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课程与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与研究。

【教育科研资讯】国内外基础教育科研方面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讯息。

四封征集:本刊向全国中小学和教育机构公开征集四封宣传文稿,详情请咨询我刊编辑部。

内容包含: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彩印)和若干内文版面的组合式宣传。

联系方式:

地 址: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期刊出版中心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邮政编码:130022)

长春大街1165号(邮政编码:130041)

电 话:0431-85336138

0431-85336718

第8篇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教育科学研究需要从思辨哲学的怀抱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自主的、内在逻辑一致的学术研究领域,就目前我国教育研究的状况来看,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一、“有为”与“无为”:教育科研的作用

以人为教育的对象和核心的教育科研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解决关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毕竟,功用和效用是人类探究活动的重要维度和动力。

1.重建教育的时代精神

教育科研旨在考察人类及社会存续、发展的一般问题,预设人类的应然未来,构想“社会理想国”的图景,它涉及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建造什么样的社会和伦理价值秩序。因此,从广义上看,教育科研探讨的问题、取向与一般哲学理论的思考向度有相同的旨趣,所以,就其目的在于培养和规范人的一般素养来说,教育理论属于一般的哲学理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永葆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智慧资源。教育科研正是基于人与社会的视角,丰富和具体化着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反省与思考。观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尽管教育研究不能直接有效地作用于物理世界和社会现实,但却可以在人类精神层面和观念领域营造起一个知识、伦理、信仰三位一体的人类精神生态圈,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始基。它所引领、铸就的社会和时代教育的精神力量必将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生命信念、价值观、伦理操守,实现教育的改造价值。

2.积累教育知识

人类文明进化的最大成就在于两类知识的自觉积累、分化、分离,即理论知识的公共性和实践知识的境遇性。公共知识与境遇知识的分化与分离成为日后认识活动中理论与实践之关系问题的滥觞。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发现和创造具有传承和累积特征的公共理论知识,为学科成长和发展提供较为普适的一般指导;另一方面,特定社会状况下的教育研究也将探究和分析教育实践现象,生成更具操作性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体知识,尽管这类知识的境域、亲历特征使得实践知识的传承表现出主体间的“辗转相传、递相祖述”的性质,难以形式化为系统的命题表述,但却是教育理论行使其功能的实践形式,日益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并在与公共理论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建构出既具有理论解释力,又显示出实践效能的教育模型,丰富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应当说,只有当教育科研真正摆脱了感性的、经验的、先验思辨的、线性类推的低级试误阶段,走向理性的、实验的、本体反思的、改造化的学科领悟阶段,教育研究才有望在知识世界里实现有效的组织和积累。而一个学科是否建立起了自己的系统、稳定的知识资源和研究传统,标志着该学科的发展程度和学术化水平。

3.引领教育实践

有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决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是自发自在的,还是自觉自为的。教育科研无疑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度认知和自觉体认。虽然任何教育研究都是主体移入、价值关涉的,但“价值关涉和价值中立相协调”的理想科研取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结论具有普适参照和广泛迁移的功效,引导教育活动走向“人学”意义上的和谐与自由,教育科研是“有为”的。当然,学科性质和目前教育科学化水平使得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回应、指导、解释能力还不能达到理性的效度,这不仅是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至今都未能很好地解决的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问题,这提醒我们是不是要重新认识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构关系。因为形而上的思考可以把握客体对象(本质层面),但却不可能彻底符合客体对象(表象层面),所以,任何研究都只能是“后实践的”,所谓的“前实践的”的未来学思考也不过停留在预测层面。因此,我们既不可以视教育科研及教育理性为徒具虚表的事后解释行为,也不可对教育研究寄予其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万灵妙药的期望,教育科研是“无为”的,其作用是有限的。

二、“去伪”与“存真”:教育科研的真实性问题

什么样的研究才是“真”研究?这可能既不是一个理论标准问题,也不完全是实践效度问题,更不是一个研究主体个体理论兴趣的偏爱问题。在教育科研领域,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学科化始终是使教育科研真实性日渐提升的有效路径。

1.走向基于实践的教育研究,观照日常教育实践,从实证研究中归纳出具有理论含量的结论

我们之所以首先提出走向实践的教育研究,主要因为当今中国的教育状况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逻辑,也区别于西方理论视野下勾画出来的现代教育形态。源于中国现代革命和建设的独特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现实正在经历着一场“非古非西”的重组和变革。同时,新时期教育研究已经在理论领域经过了相当长时期的探讨,尽管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但数十年努力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这些理论积累和观点共识为今后深入开展实证、实践探讨,以便提炼出有学理解释力的教育范畴和命题奠定了基础。此外,寻求表征价值规范的教育观念的存在依据,证实、证伪、修正教育理论假说也要最终诉诸实证研究。

因此,要敏锐捕捉教育活动中闪现的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个案,对其加以深入的学理与实证分析,抛弃理论先行和先验思辨的研究定型,关注教育个案追踪与实证描述。我国的教育研究向来存在诸多悖论现象,举凡注重理论探讨,但不能致力于提炼高度概括力的学科范畴;热衷开展教育实验,但疏于对实验现象作深度理性的思考和提升,不由之归结出新的理论问题和结论,不能将之自觉融入先前积累的理论知识之中,没有沿着问题实验反思推演理论新的实验这一人类探究活动的基本脚本进行下去;注重教育实践考察,但却为实践而实践。我们似乎形成了教育研究阵营里的“理论学派”与“实践学派”的分野,且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教育学术终归是一门“时代学”、“实践学”性质的学问,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是交互并进的,我们找不到哪个可以成为教育理论上的巨人,却是教育实践上的矮子。缺乏理论素养的实践研究者和没有实践体验的理论学问家同样不可能对教育问题给出什么新的思考,于是“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便成为这类研究的典型话语特征。

抛弃理论先行、先验思辨的研究定型并非要拒斥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沉思。任何研究向来需要一个先设的框架作为思考特定问题的逻辑起点,不要动辄以拒斥“本质主义”的借口(这是一个西方理论界特有的研究传统和旨趣)忽视甚至抵制关于教育问题的本质探讨。在我国实际的教育研究传统中,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基本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本质主义问题。

2.革除“坐而论道”的研究习气,把教育科研引向学校和课堂

教育研究要遵循不同的研究范式,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术研究方法有两个层次,一是求得不同名家著作中的“方法通则”,从中萃取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术方法通则;二是在不同的学科和学科分支之间求得“方法通则”。我们并不是断言“坐而论教育”就不能生发出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只是强调教育是一个实践性、时代性、社会性很强的探究领域,其本质与内在构成更多地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规约和限定,不存在稳定不变的研究对象和理论空间,即便表述相同的教育命题或问题,随着时代和文化演变、碰撞也会赋予其不同的内涵,随之需要不同的诠释和回答。因此,教育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依赖性和本质流变性,这印证了对教育现象难以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原因。正是由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社会诸因素的联动,教育研究者务必立足于丰富的教育田野,采用相应的方法论和分析模式旁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领域的现实状况,做多视角、跨学科的多元整体思考,才能对教育问题给出有社会价值的有效解答。

3.着力探索、回答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

拒斥依照国外框架“接着讲”的研究时尚,着力探索、回答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提出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命题和体系设想。为此,要深入探究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殊关系及转化方式、实现条件,理出中国教育政策和体制下教育研究与应用之关系的演进及相互制约的特有逻辑。

我国近现代教育研究无疑是后发展型的,因此,借鉴“他山”思想是我们理论自主、独立、成熟的必由之路,但这绝不意味着“接着讲”的研究路向是合情理的。不同民族、社会、国家的教育理论之间的通约性是不大的,也许总体框架大略可以类比,但越是具体的对教育实践有直接影响的微观理论则更多是特定运作情境和社会状况的产物。宏观理论的普适性与微观理论的社会建构特点提示人们,异国理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贡献于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单纯的“接着讲”的结果往往是“为别人讲”。在我国的教育决策机制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遵照行政—理论—实践的复杂互动程序,因此,教育理论不一定会有效地作用于教育实践。如何理出我国特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政体上形成的转化规则,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最大限度的指导作用,就成为教育学者面对的迫切问题。

三、“本土”与“世界”:教育科研的基础

任何对别国思想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与引进,都可能付出丧失自我创新能力的代价。提倡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研究也许对于我国这样后发展型国家的国度来说是艰难的、缓慢的,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但科学的进步和突破需要传统和积累,这些传统和积累不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以完成的。从长远来看,没有“本土”、没有自主,就没有“世界”、没有独立。

1.教育研究的民族本位

研究历史就是要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今天,我们要打破“取范经典”、“述而不作”的古老治学理念,改造民族传统教育思想,提升为现代教育智慧,这涉及到古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和研究古代教育文本?对待的态度肯定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研究”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中国教育史学一贯的研究范式和理路来看,基本尚未走出“注疏体例”式的研究——多阐述少发明、重评析轻创造、重批判少建设、重微言少体系,尤其未能运用现代先进的理论批评方式和手法厘定、钩沉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核。古代教育遗产大致可以离析出两组成分,一是基于特定社会实践而生成的具有时代色彩的学说,它们无疑与今天的教育实际相距甚远,其理论解释价值有限;二是教育思想稳定的理论内核,它们在一个文明单元中是超社会、超时代的。在价值和信念上,我们的先哲具有优先的发明权和行动机会,对古代教育思想研究的宗旨和任务就是剥离理论的表象,拈出教育智慧的“永恒要素”,再以现论建构原理去推演、补充它的理论外壳,并加以系统化,构建成言说古典民族教育智慧但却彰显出现代社会时代气息和活力的教育理论,以服务于今日的教育实践。众所周知,用现代批评理论提升古代文化遗产而使之现代化、国际化的杰出代表首推国学大师王国维。他采用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创造性地将中国古代诗词理论的一个特质升华为“境界说”,在古代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了一个交流平台。毫无疑问,他阐发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理论的《人间词话》是现代的,但也是世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教育史研究者借鉴的。

2.加强对世界教育的理解和对话

加强对世界教育的理解和对话,尤其需要在教育文本解读、“舶来”理论的原初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学理渊源、演进轨迹的分析,还要对特定教育理论适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加以理性研判。同时,对理论移植的本土适应、修正、发展也需认真求索。我国源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所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教育的春天”使教育战线开始以“春暖花开”的心态和学术豪情面向世界,教育研究的国际视野和教育比较研究全面启动。多年的耕耘为我国滞后的教育科研注入了异域的新鲜气息。但回顾教育研究国际化的过往路径和方向,还是值得反思的。目前,一个亟待着手开辟的研究领域是对国外教育理论谱系的系统考辨,以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究和梳理出国外教育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思想流派的发源与传承谱系,避免对理论原旨的断章取义的理解,也能洞察其潜在的缺陷。这种基于思想源头的批判可以使我们的研究不至于亦步亦趋,而是尽快实现与国际教育研究界的深度交流、理解与平等对话,也才谈得上“识其软肋而超越之”的可能。

3.创生基于“本土”的原创成果

教育科学研究要走向世界,必须有基于“本土”的原创成果。一种本土文化经验在充分掌握现代世界视野之后,还存在着深度开发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使之成为他者文化的世界视野的必要和可能部分。原创性教育理论必须本原于我国的教育世界。理论的建构材料必须大量地来源于本土教育领域,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素材,而不是向其他国家、领域或学科的直接移植。由此而言,原创性教育理论具有国别和学科本体特征,它可以汲取相关学科的营养,但却是把理论之根深深扎在民族教育世界的土壤中。教育理论的建构基础和研究对象必须是本国范围内,而不能是从别的国家移入的。只有在本国研究范围内寻求理论生成的起点和视野,才能使理论成分和结构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问题是构建理论的起因,原创理论的创建必须立足于国内产生的问题,避免以国外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问题,以别的学科问题为本学科问题。对学科和本土基本问题的探讨和回答为理论原创奠定了“本土化”基础,进而形成内源概念和范畴,缔造起原初命题体系,通过逻辑推演形成原创理论。中国教育原创理论既要符合普遍理论标准,又具有中国视角:既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又在微观层面上表现出属于中国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构路径,它的基本辨别标准应该是具有与现有理论不可通约的核心假定。

教育理论是一门价值关涉的、负载着民族性格的学科。遵循民族学术传统,沿着民族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找出与世界学术平等对话的接口;批判性地模仿,为我所用,逐渐剔除非民族性的理论成分,纯粹教育理论的民族结构,增加理论的民族性含量,由模仿到创造再到原创;积极变革民族的“征圣”、“宗经”、取范经典的思想依附性和创造惰性等古老而沉重的民族性格弱点,变“述而不作”为“但为开先”。同时,理论必以失败而告终,这是科学发展的逻辑,研究者要提高证伪意识和批判精神,这些都是提高教育理论民族原创性的有益之道。

四、“事功”与“责任”:教育科研的价值诉求

任何一种人类探究活动都不是一种职业,而首先是一种事业。即便是职业取向的,研究者本人也应当秉持“责任”先于“功利”的信仰,在内心深处筑起科学精神特质的认知警戒底线。

1.保持学术良知,敬畏教育

怎样使教育研究者保持学术良知,敬畏教育这一神圣的研究领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沉重话题。教育研究者必须树立两种学术伦理和良知,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事业心怀敬畏,虔诚地持守思想先于功利的学术心境,将研究追求定位于为这块尚未完全学术化的学科献出一点绵薄之力;二是对自己所提出的看法、主张勇于承担起学理批评的责任,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的学者。不能以获取某种利益或达到某种意图为目的,发表一些不负责任、不合学术事实的言论,制造语言混乱。“不善”的自然科学研究充其量制造的是物质废品,而教育研究的“不善”则潜在地为人类自身制造悲剧和苦难。

2.自我反思和学理追求

教育研究者的自我反思和学理追求对于教育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伦理与信仰是一个合格的教育研究者必备的个体研究品质,它们的获得无不是研究者深度的、批判性的自我剖析和反省的结果,也是通向学理追求而不是功利竞逐的必由之路。目前,教育研究界“商榷”文章式微了,“唱和”文章兴起了;争鸣之风似亦不再,溢美之言屡见报端;对自我反思及治学弱点缺少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术进步和研究者的自我批判是密不可分的,理性的论争和批评永远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的动力。

3.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

教育研究者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纸上回答很容易,那就是“知识”与“育人”。教育研究者的学术使命是不断探究并完善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教育科学的进展,争取早日理直气壮地迈入学术学科之列,成长为一门真正的教育科学,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并非任何门外汉都可以对教育问题行使同等的话语权。教育研究者肩负的社会责任既决定着社会精神特质的引领和重建,也规划着社会群体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愿景,所谓根除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恐怕是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民族重托。

注释:

[1]杨义。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5, (3).

第9篇

大到教育专家、教育部门对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小到每位一线教师对每一堂课导入的思考,都体现着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研究行为无处不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要求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应努力成为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能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研究力便是让教师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家的强大助推力。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教育研究应当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应当富有创造性,应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最终解决教育问题。

科学研究容不下“大概”“似乎”“差不多”等模棱两可的字眼。因此,研究力能促使教师形成精准、细致的工作作风。现代教育科学在继承过去“定性研究”思辨式的归纳演绎等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突显数学统计的“定量研究”。这是因为统计学可以比较准确地说明教育现象间的关系程度。要做到这个水平的研究,教师必须告别马虎和急躁,工作中坚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古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教育者来说,很有积极意义。研究力帮助教师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教师要在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科学成果,离不开敏锐的感知和缜密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不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它是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在探索中获得前人所没有研究过、或前人所未知的新见解、新理论。

一线教师做科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教师置身于师生共同构成的学校“教―学”情境当中,对客观情况最了解,最有感触。其次,教师科研的目的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问题及其解决具有具体性、即时性和应用性。这样的“行动研究”可以克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另一方面,一线教师通过教育研究,对自身而言,有利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对学校和教育发展来讲,有利于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力是集中反映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广大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由单凭经验向依靠理论指导实践过渡,通过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家。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手段;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

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知识的过程和教师学习吸收的过程。在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并且促进了教学思想的积极转变,通过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已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知识传递,并且促使教师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小学生因为年级偏小,所以性格活泼好动,纪律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使用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更加偏重于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辅导、意志力的培养等方面,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桥梁,要巧妙开发学生家长的教育心理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德育教学培养中的运用

德育教育是目前素质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通过对德育教育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乐观积极地学习态度、积极勇敢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班主任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有效促进德育教学的成果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爱心关怀

班主任应该认真的管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通过逐步完善自我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用心的跟学生沟通,小学生年级较小,常常注意力经常的分散、性情活泼好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学会采用全新的现代教育手段,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通过德育教学思想的传递,让学生感知到德育教学内容的具体深意,在教学是通过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让学生感知到家长挣钱的不容易,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并且通过教学情境的建立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加强了学生对于父母的理解,能够有认真的听班主任和父母的话。通过学习能够促进班主任基本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促进学生的思想健康[1]。

2.现代教育手段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信心的养成,并且鼓励学生不断的超越自我,使学生的将来能够更加实用社会发展的进步,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信心的养成,班主任可以在德育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方式,比如学生扮演教师讲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教师的辛苦,在发现了其他同学的错误时及时纠正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让学生做交警,指挥交通,向学生传递安全法规和遵纪手法的意识,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融合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共同使用,角色扮演更加真实有代入感[2]。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可以完成,并且能够完成表演,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增强,并且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积极参与性,有效促进班主任的工作树立进行[3]。

二、培养学生家长的健康教学心理和全新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手段能够促进健康四线观念形成,改变功利、世俗的落后^念,全新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有效促使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熏陶[4]。家庭是学生得到教育开始的地方,所占的教育时间是所有教育时间的三分之二,所以父母是学生重要的教育对象,通过父母的思想熏染,能够是学生的精神层次和知识拓展的程度有所不同,不同的家庭采用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使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和价值观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因为家庭教育方法不科学而产生的教育漏洞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班主任应该经常通过家访、班会等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家长教育心理成熟化、教育方式科学化,在班主任开班会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家长能够有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并且通过教学视频、短片、图片的能够形式促使家长能够更好的了解教育学生的正确、科学的办法,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促使学生家长调整原有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5]。

三、结束语

在全新的教学时代背景下,班主任的教学工作严峻而艰巨,班主任应该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且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更好的培养学生,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培养学生家长的正确教育观念,学生能够在健康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是班主任的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五虎,刘学花.用现代教育手段助力小学班主任工作[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1(5):37.

[2]金会玲.如何优化小学班主任工作[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5.

[3]德吉.论小学班主任工作[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6):12.

第11篇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全面素质,起到骨干带头和示范辅射作用,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以适应创新教育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培训要求

1、提高教师修养,铸造师德师魂。不断提高青年骨干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养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师德师表风范。

2、研修现代教育理论,提高专业教育理论水平。帮助青年骨干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分析现状,反思教学实践,明确教育改革方向,掌握本学科教改动态,不断探索总结掌握教学规律。

3、拓宽学科文化视野,建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知识结构。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帮助参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和幅射作用。

4、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参观考察与交流学习,以及自主研修,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能主持或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三、培训内容

1、新理念

了解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修养,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理论与技能。

针对学科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实践与考察。

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评议交流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参观考察,取长补短,发展自我,为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打好基础。

4、课题研究。

开展教科研专题讲座,参与本校现行课题的研究等活动,使青年教师牢固树立“科研兴教”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能主持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促使课堂教学更趋合理、规范、科学。

四、培训、管理模式

培训中运用“集中授课——听课评议——实践提高”的培训模式,贯彻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技能提高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培训模式设计思路

1、广泛调查研究参培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培训方案,坚持“开放、互动、实践与反思”的运作模式。

2、培训形式:以课题研究、自学、专题研究等形式为主,充分体现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

⑴、坚持自学为主原则,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集合,以个人钻研为主;阶段性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以分散研修为主。

⑵、理论联系实际,为实践为主。

⑶、重视个性差异,加强个别指导与培养。

⑷、培训和考核相结合。

第12篇

摘 要:我国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更为关键。我国加大力度投入信息化教育以适应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生多媒体的设施,增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体制变革;学校;发展趋势

一、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研究面临的问题

现今,我国将注意力着重于发展教育信息化研究,这将成为我国教育与国际中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等这样有关教育的策略和原则。我国的教育已经不能够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对教育信息化多加研究,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全方位的多媒体形式教学,使学校和学校之间实现网络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这些方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随着各种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现,我国在发展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学质量上都有了很多经验。在不断地运用中,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已经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改革和研究,教师们应该利用信息化这一技术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逐步形成一套新的教与学的体系,促进学校管理系统的改变和组织的发展,这也是多年来教育方面最大的需求。这一切的前提则是政府、教师、学生和工商业的支持。

二、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近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我国都在从无到有、以点到面、由弱变强中不断进行信息化发展。我们从各国吸收经验并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案。信息化教育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自从2003年农村中小学生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朝着整体化发展,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这一举措也为以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信息化渐渐进入我们的教育中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程度上都发生着难以阻挡的变化,但是就这种结构被信息化社会、教育中的运用就没有那么普遍,所以对于教育的创新、变革以及使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就成为教育界目前关注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