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时间:2023-08-10 17:2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第1篇

家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使用行为服务,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美学法则来设计家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家具与室内其他设施构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环境,只有满足和完善人们对家具的各种使用行为要求,才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如要完善当代家具的设计,整体来说必须遵循当代家具的设计原则,更新传统的设计观念,以全新的设计思维观念去创造家具文化。当前,创立这种新的观念仍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挑战,也就是说,在新世纪的家具产品开发活动中,要创造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要求且具时代文化发展特征的设计理念,才能引导家具设计潮流健康地向前发展。那么,这个全新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有哪些内涵呢?笔者认为在家具设计中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满足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行为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好处,注重保护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平衡,深层次的体现各种文化特色和风格,这就是当代家具设计新的思维理念。

一、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

任何产品的设计,其核心都是创造,创造是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家具的设计也是一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美的产品形式是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践证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家具设计过去整齐划一的纯功能主义设计风格已被证明其最大的弱点是桎梏人的精神,这种格调固然不可取,但没有时尚文化特色也是不能经过时间考验的。

文化时尚的时代特征不仅是文化的差异,除了具有审美意义,代表对流行文化的艺术表现以外,还表现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追踪和表达,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能够通过对产品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的差异性而表现出来。如产品造型与结构中最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水平就标志着家具文化的时代特征。这里有许多的例证,如上世纪60年代我国通用木工机械和机械弯曲模压胶合技术的运用,所创作的家具风格形态和结构现在尽人皆知。现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广泛地使用组合机床和计算机仿形技术,使木制品、家具的加工能力和工艺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家具的造型、结构创作的自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家具形态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时代特征就更明显了。如金属家具中原始社会的铜制家具和现代的金属家具体现的就是两个时代特征的概念,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表达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内涵。

因此,家具新的设计理念要以能够体现当代文化背景为基础,以新功能的拓展,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运用为主要创造要素,强调各种设计元素综合能力的运用,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创造出美的造型形式。

由于美的观念是社会历史形成的产物,美的造型形式是最具时代特征的要素之一,所以家具设计构思一定要掌握流行性原则,要求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最强烈的表现出时代文化的特征,符合时代审美趋势的发展和认识,只有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才能使作品符合时尚美的要求。

二、满足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行为要求

要以人的使用功能、行为需要为基础,采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指导家具设计。如在确定家具各项规格尺度的时候,要根据人体的整体和局部尺寸,人的生理特征,人体的动作尺度,人体的肢体行作为活动范围的尺度,作为家具的设计尺度设计依据;根据使用功能的性质,如休息、工作的不同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处理。要尽量减弱疲劳、紧张、忧患以及环境生态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寻求人与家具之间的一种最佳和谐关系;注重家具功能设计上使用个体的安全、舒适性,避免减低工作效率和降低生活质量,从而满足生活与工作的对家具的要求。

除此以外,我们知道现代家具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我国稍晚一些,但世界各国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背景去诠释现代家具的理念。家具的设计虽都充满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痕迹,但还是有一定的地区特色,这是地域文化和群体文化在起主要作用。现代家具所表现的这个“人”,是指群体的人,是大多数人的共同需要,因此,其文化特征是群体文化,强调的是共同文化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同种层次文化集团的人群思维。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后现代的家具设计思想在设计领域蓬勃地发展起来。与其他产品设计一样强调当代风格的表现,虽然同样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其设计理念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化,人体工程学已不仅是滞留在测量学的意义上,同时还要跨越生理学阶段,进入到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与应用层面上,实际上就是将产品的功能与人的审美特质相结合,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这里虽然同样强调的是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为主的“以人为本”,实际上,这里的“人”已经由群体的“人”转化为个体的“人”,产品设计在满足人们基本生理行为需求以后,更注重要以个人的心理需要为主,重视人性化、个性化设计,提倡个性解放和个性的表达。要求每个人在使用家具的过程中,感觉要自然、方便舒适,并与心理感觉相协调,将人体工程学从简单的测量学、生理学层面上升到心理学的审美意识层面上,融当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真正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行为需要。

三、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好处

现代家具产品的设计应以现代先进的科学工艺为生产手段,在产品中体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将进入一个高科技、智能化发展阶段。所谓高科技是指在这个阶段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将大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如光电技术、遥测感应技术、遥控技术、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智能化是指在利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延续人的控制思维,使家具功能进一步完善和舒适。这些技术在家具的设计和生产中应用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从现在来看,室内家具和设施的设计上已经出现了这种倾向。人们使用智能化家具时最主要的要求是对人在使用家具状态下,对人体健康状况和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保护和管理,如各种保健、按摩床、按摩椅和为残疾人生产的计算机控制的轮椅等,因而家具功能和形态将来可能出现一些我们目前还没有考虑到的家具形式。家具设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是提高家具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从而适应现代工作节奏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当然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既包含家具产品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也包括产品加工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机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

四、注重保护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平衡

在家具产品开发过程中是否注重产品生产、使用和淘汰的全过程实现环保无害化设计;是否在产品中采用一些不破坏生态平衡、无污染的新材料;能否减少加工污染与节约社会资源等,这些对保护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一些家具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对人有损健康,对环境形成有害的污染或公害。因此,为提高生活质量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求家具产品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以绿色、安全,对人体和环境无污染、无危害为主要设计理念。

也就是说,应在家具设计中广泛应用无污染公害的材料,基本材料应以使用各种天然材料、有利于回收或能够二次加工的材料为主,如选择各种材质的天然实木、人造板材、金属等。虽然人们越来越趋向于选择天然木材,但由于天然森林逐渐减少,木材价格越来越昂贵,尤其是名贵的稀有树种的采伐更加受到限制,完全采用天然材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个挑战,因此,在生产中既要考虑环保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对于自然资源,要尽量保护,要提高天然材料的利用率。

达到无污染公害比较容易,但是要达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现在的木质家具虽然是天然材料的,但在淘汰后的处理同样是比较困难的,似乎只能采取部分燃烧的办法,别无良策,没有一个理想的分解或再生办法,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在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到的。引导家具设计考虑到淘汰和最终的再生利用的问题,是现代家具设计新的设计理念之一。

另外,可以立足于现有的家具基本生产材料,改进这些基本材料的性质,使之能够安全的进行物质再循环。否则无论从那一个角度去看,不能无害回收的材料都将会被淘汰,一旦形成公害,就会对人身和环境构成永久性的伤害与破坏。总的来说,绿色环保家具除了要求在家具的使用过程中,选用不能对人有任何污染危害的原辅材料以外,还要采用各种先进工艺技术,保证对家具的原辅材料的选择、加工、使用淘汰后的回收等各个环节都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公害。

五、深层次的体现各种文化特色和风格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家具设计除了要随时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以外,更要有意识的、深层次的体现各种文化特色和风格。

当前由于跨国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文化交流更加开放,世界文化的发展主流是特色与融合。特色是指各种文化理念思维上的差异,各具特点,争妍竟放,这些文化理念既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也有强调人的作用的群体和个体文化。而融合则是各种文化特色的融合,如地域文化之间、历史文化之间、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各种文化与现代的科学技术之间的融合。现在广泛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倡个性思潮的展现,追求回归自然。而追求回归自然、提倡人性化设计首先就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其次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最后在心理上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追求个性化设计,强调人性的发展与过去的功能主义、新古典主义、构成派和仿生学派一样,是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在这种强调人性的发展也是在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等条件下,时尚文化潮流的表现,它所派生的出的家具形式自然是人们最推崇的,是适应现代生活的。

第2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运动训练;作用;教练员;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物质层面支持着运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体育运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带动了运动训练方法、测试手段、预测选材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因此,有人说,今后奥运会上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这些作用的主要表现,结合教练员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力求使更多的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寻找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科学、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文献,对现代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现状进行研究,详细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2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法,对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现代科技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能帮助教练员提高运动员选才成功率

“运动员选才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选才为什么如此重要呢?现代研究表明:人的运动机能中有60%来源于遗传因素,40%受制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科学训练可以在身体发育敏感期内激发身体内的潜能,因此,教练员把那些遗传因素优越的少年儿童选之后进行科学训练,能打造出未来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近些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选才研究,许多专家采用大量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针对我国一些项目特点,对运动员的第二性征、骨龄以及发育期持续时间等相关指标的研究,制定出了田径、游泳、体操、排球、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心理方面的选才评定标准,可以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挑选出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提高了选材的成功率。

3.2能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科学预测

现代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对运动技术进行科学预测,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运动技术的未来给运动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制订运动员的技术发展规划以及训练计划提供信息,以确定研究运动最佳化规划。深入研究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预测的准确性。在体育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开展时间尽管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通过运用先进的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成绩预测方面,已获得较大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利用收集到的运动员的各类身体素质数据结合运动项目特点,编制出对应的预测软件,能够有针对性地预测出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成绩区间,为下一步的训练比赛提供了决策依据。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综合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对制定符合比赛规律的决策部署和规划提供高效的科学依据。具体到每场比赛中,教练员需要在赛前对对手的技战术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根据比赛的时间、场地、观众以及裁判员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掌握主动,赢得比赛。

3.3能在训练过程中尽快了解运动负荷和战术的传递与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1]。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在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一个技术动作后从各个方面得到的有关其动作完成情况的信息。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身反馈和外部反馈。自身反馈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运动感觉等渠道得到信息。而在这其中,视觉和本体运动感觉的作用尤为重要。运动员可以通过它得知自身肌肉的活动状况、收缩速度、关节角度以及肢置等[2]。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就不会按既定目标笔直地走,往往会产生错误动作,出现失误。既有错误动作,就有个纠正的问题,这就是反馈。实际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仅凭教练员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越来越强调科学化训练的今天,教练员就是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研究运动员学习掌握最佳技战术的“捷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运动员技战术掌握情况进行研究,并在训练中和赛后对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以便下一步让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精确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在运动训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效率,从而能够对运动训练相关单位和人员及时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以训练中采集处理生物力学的信息为例,开始阶段是用高速摄影机根据不同需要以每秒64到10 000格的速度拍摄技术动作的三维图像,然后用电脑控制的解析装置对胶片上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方向、角度等信息。最近国外还出现了一种自控耐力训练器,只要把运动员的有关信息及教练员的指令性信息输入电脑,就能自动监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负荷不足或过头时,训练器便自动发出信息,便于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

目前,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有条件的教练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样教练员不但能立即掌握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检索出运动员以往训练比赛的信息,以及可以进行有效对比的相关国内外运动员的资料。此外教练员还可向电脑讨教主意,帮助确定下一步训练内容,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3.4能帮助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4.1能提高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科学诊断水平

运动训练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使运动员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以便在比赛中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取得优异成绩。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每一次成绩的大幅度提高,都会承受极大的负荷。训练中运动员的高负荷会与其本身机能间产生不平衡,据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局部机能功能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机能紊乱。因此,教练员需要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跟踪诊断,而不能简单依靠运动员自身感受或者教练员的经验去做判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练员提供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身体各项机能变化进行即时、科学的诊断。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电子遥测技术,包括遥测心率仪、遥测心电仪、遥测肌电仪、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运动员训练中乳酸、尿蛋白、酶、新陈代谢产物等各类指标进行测定等。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中、比赛前后机能检查测定,通过采集的数据差异,来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并通过调整更为合理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3.4.2能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

在运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一些技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教练员需要对队员的动作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力图在同次训练课上加以改进解决,使运动员能掌握自身力的信息。因此,教练员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战术基础之外,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的测试手段,自己或通过专业技术团队将测量出的数据运用生物力学理论科学分析,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科学诊断。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的参数进行客观测定。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通过目测或者用秒表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动作进行记录,这只能表现出运动员的表象,而不能反映出运动员体内肌肉发力的状况。现代训练中教练员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借助现代化的电子测量和视频采集技术,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分解动作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训练效果帮助很大。对运动员身体数据采集的越早、越多,对训练的指导价值越高。二是可以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最佳化的模拟。教练员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筛选采集到的各类信息中能对运动技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数据,对那些关键技术进行模拟,以起到最佳训练效果。现代训练中,教练员多数还采用高速摄影机等技术手段将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拍摄下来,并运用电脑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以方便从各类数据中得到最佳运动训练参数。由于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最佳化认识不同及运动员个体差异,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进行模拟,以期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三是教练员在进行技战术训练中也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技战术进行模拟,能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教练员要善于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指导训练,确定最佳训练目标,提高运动成绩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运动训练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适应高水平训练中符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练员要在训练中尽力去引导运动员达到自身的生物极限,而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更为合理的现代方法。教练员要采用科学方法达到训练目标,以使运动训练最佳化。教练员根据比赛的需要和运动员身体状态,设定系统定量的最佳目标,按照系统论原理科学划分出训练的各个阶段,使训练的整体结果服务于训练总体部署。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借助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设定出最佳的选材、训练负荷、技术、恢复以及运动员营养等各方面的最佳方案,并在训练中应用实践。这种方案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案,可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训练状态和规律的。运动训练最佳化在目前虽是新的课题,需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在一些体育强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4.2教练员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知识更新力度

随着纳米技术、仿生学、高速摄像技术等在训练中越来越多地运用,教练组成员中也相应增加了一些非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对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赛后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如若还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肯定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因此,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紧跟时展步伐,掌握尽可能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只懂得运动训练学,而且要掌握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教练员的知识积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最佳化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是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前提。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运动训练中的各个环节,谁要想在奥运会或世界重大比赛中获胜,就要看谁能在运动训练科学化上占优势。

参考文献:

[1]反馈-科普技术-地理百科-中国地理网,http://.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分析仪器;文物鉴定;应用

【分类号】:TU-80

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能够通过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反应出来,通过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被人类发现,这就需要对文物的年代以及性质等进行准确的鉴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文物都被伪造,并且难以用肉眼或者传统的鉴定方法进行鉴定,为了保证文物能够被准确的鉴定出来,就需要应用现代分析仪器进行文物的鉴定。

1、文物鉴定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依靠传统方法或者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的真伪、用途、质地、年代以及价值等进行鉴定的过程就是文物鉴定。文物鉴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做好文物鉴定的工作。需要鉴定的文物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传世、流散文物以及文物藏品等都属于可移动文物,而遗迹、文物遗址等都属于不可以的文物。广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文物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工艺美术知识等都是文物鉴定者所必需具备的,这对文物的鉴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文物鉴定者为了能够准确的对文物进行鉴定,就需要对作假手段进行全面的掌握,并熟练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测试法与传统鉴定方法进行文物的鉴定,保证每一件文物都能够被准确的鉴定出来。应用现代分析仪器鉴定是文物鉴定的主要手段,能够弥补传统鉴定方法的不足。对文物进行鉴定分析能够得到非常丰富的信息,对历史发展与文物保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做好文物鉴定工作。

2、现代分析仪器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2.1 文物年代的测定

文物鉴定中年份的测定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准确的对文物的年代进行测定,可以借助现代分析仪器进行鉴定分析。在对动植物化石文物进行鉴定分析时,通常采用的就是 年代测定法,这种鉴定方法也是非常标准的一种方法。在生物体的生命期间中,体内的 原子量进行两种变化,一种是保持生物的一定水平,即能够在大气中得到充分的补充,另一种就是无法得到补充,从而不断的衰减。生物在死亡后,原子量就不能够得到补充,从而不断的进行衰减,但是衰减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因此,对生物化石中 的放射性剂量进行准确的测定,就能够得出化石的年龄,从而推断出年代。电子自旋共振年代测定法是一门新的年代测定技术,不仅能够对化石等进行年份的测定,还能够对火山岩石、硅酸盐等多种矿物进行测定。电子自旋共振年代测定法主要是通过测定样品中ESR的信号强度来计算出受辐射的总剂量,并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样品的年代。ESR信号主要是借助ESR普仪进行检测的,样品在宇宙射线与γ射线的照射下,能够产生顺磁中心,并且能够被ESR普仪检测到。电子自旋共振年代测定法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能够拓宽文物年龄的测定范围,并且测定的种类也很多,这就使得该方法也常用于文物的鉴定之中。在进行文物年代的鉴定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测定技术,例如热释光法、铀系法等。因此,为了能够准确的鉴定文物的年代,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物选择合理的现代分析仪器进行鉴定。

2.2 文物的分析

在进行文物鉴定时,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测试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鉴定方法,主要是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进行鉴定。在对油画等珍贵文物进行鉴定时,采用的就是多种射线成像技术,例如中子活化成像、γ射线成像以及X射线成像等。油画上存在的树脂层与油膜曾都能够被这些射线所穿透,并且将油画层中存在的特征以及画笔风格清晰的展现出来。仿造的油画中则不存在特征以及画笔风格。例如,在进行油画的鉴定处理时,可以线采用中子活化对油画进行一段时间的处理,之后油画中能够与电子辐射和γ射线进行反应的元素就会通过相关的反应全面的展现出来,可以看到有二十多种元素参加反应。为了能够清晰的展现出反应的特征,可以将记录胶片放置在油画表面上。不仅能够通过记录胶片来展现出油画活化后的辐射空间分布,还能刚刚借助固态检测器对油画进行监测,及时准确的辐射的γ射线信号记录下来,从而能够对油画总含有的特定元素的量进行计算。利用中子活化射线成像技术能够准确的得知油画文物中各种原则的浓度分布与空间分布,对画家原来所画又被覆盖的部分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界线进行准确的确定,从容充分的展现出油画层中蕴含的笔画风格。在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中,陶瓷的鉴定也是经常用到现代分析仪器的一种文物鉴定,主要依靠现代分析仪器对陶瓷的类别、时代以及窑址进行准确的鉴定。在鉴定陶瓷文物时,主要采用的就是热释光法,借助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陶瓷进行无损检测,准确的鉴定出陶瓷的年代。

2.3 文物的组成、结构分析

在文物鉴定过程中,文物的组成与结构分析通常应用现代分析仪器进行鉴定。铜镜是古代经常用的一种文物,为了确定古代铜镜的组成与结构,不仅需要应用扫描电子探针、莫斯堡尔普、电子能谱以及金像显微技术进行鉴定,还需要应用X射线荧光与中子活化分析进行鉴定。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铜镜的结构与成分,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铅、锡与铜,并在在铜镜内部,以铜锡合金的形式存在,而在铜镜表面,则是以锡的四价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的。在不同的年代,铜镜的组成部分也有很大的区别,并且能够通过表面组成成本来确定铜镜制作的驻澳工艺与配方。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的鉴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的鉴定出文物的组成与结构,就需要针对具体的文物选择合理的现代分析仪器进行鉴定。

3、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文物鉴定时,主要的鉴定手段就是应用现代分析仪器进行鉴定。现代分析仪器能够准确的对文物进行鉴定,鉴定效率也很高。在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进行鉴定时,主要是对文物真伪、用途、质地、年代以及价值等进行鉴定的。文物鉴定对社会的发展以及考古学等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文物鉴定的准确率,就需要加强现代分析仪器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曼.浅谈现代分析仪器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7):104-107.

第4篇

【关键词】兴趣 初中物理 教学

教师必须考虑到可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因素,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点燃兴趣之灯,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提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 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就从观察实验出发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物理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从观察实验出发,探求物理知识的习惯,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新课引入前,先演示针筒下吊板凳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学生就会思考:倒立的针筒不用拉,中间的活塞部分就会滑下来,而那么重的凳子挂在活塞土而现在都滑不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教师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作用的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还可把抽去空气后的马德堡半球,叫学生推举出的两个力气大的男同学来拉,两个男同学使出浑身解数,结果还是拉不开,再换两个不服气的同学,当然也是拉不开;当教师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容易地把两个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存在,而且很大”的结论深信无疑了。

象这样通过教师演示,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进行讨论,再用实验作定性验证的实验改革课,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学生普遍反映,感兴趣印象深,有意思,易理解,从而掌握了物理知识。

2 重视社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开展社会调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这也是提高学生物理素质的途径之一。平时,我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树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物理知识应用的社会调查,努力去解决一个问题。许多学生到工厂或工场调查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其中有位同学在某大型养鸡场参观后,做了一个给鸡自动喂水的装置,方法是:把长颈玻璃瓶灌满水后,口朝下固定于支架上,使瓶口浸没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瓶内的水是不会流出来的,(如图一所示)。当水槽中水面降低而使玻璃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从瓶口进入瓶内,瓶中的水就会动流出来,当槽中的水面时瓶内的水就不再流出,使槽中的水面保持在浸没瓶口处。这样鸡就能经常喝到清洁的水了。这种将书生产和活实践相结合,使书本知识学得很活跃,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的技能。

3 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论文的第二课堂,发展学生的兴趣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创造精神。物理课外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有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举办科学讲座,修理或自制仪器设备,观察自然现象等。如,成立课外物理兴趣小组,并请有经验的老师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专题知识讲座和有关家电维修的“电脑原理”、“广播与电视原理”等专题知识讲座,比较好动手的同学同时还可以亲自做小制作。

4 结合物理知识的教学,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5篇

关键词 数字测量图;地质测量;煤矿生产

中图分类号:P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5-0135-02

数字化测量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测量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测量技术,具有高效、准确、便捷等优点。矿山井下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测量工作,关乎煤矿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贯穿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但由于矿山井下环境比较恶劣,地质比较复杂,过去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满足现代煤矿生产的需求,随着数字测图的应用,使得煤矿井下测量能够准确高效完成。

1 煤矿数字测量图概述

煤矿数字测量图是指测量人员在煤矿井下进行实地测量,并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利用CAD软件进行绘图和加工,形成具有具体数据和形象图案的“图纸”。它是以井下巷道导线点为核心,以导线网为管路,按照1:1比例绘制的井下地质实测图。

1.1 数字测量图的特征

数字测量图的特征主要有:1)测量精度高。在矿山井下测量地形时,可以将测定物点的距离误差控制在3 mm以下,极大的避免了从输入数据到绘制成图过程中的精度损失,从而有效减少了展点误差、方向型误差、视距型误差,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精度,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自动化程度高。数字测图在绘制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图,可以实现自动计算、自动选图示符号、自动识别等,同时还可以实现动态修图、无痕修改、多次复制等,相比传统手工绘图,其图形更加规范、精确、美观;3)图形信息丰富。数字绘图是在绘图软件窗口上准确定位坐标,并可以通过实测数据的编辑,设定物点的连接信息,包括定位信息、属性信息、实测数据信息等,使得绘图内容丰富完整。

1.2 数字测量图的内容。

数字测量图的内容主要包括:测量标记、收尺标记、巷道碎部酮室、巷道特征、地质标记、边界标记等。绘制人员应当根据测量数据、地质特征、周边环境等标记相关内容,比如各种主要保护煤柱线、村庄轮廓线、河流线等。因此,绘制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制图,采用标准图形、符号、线条,按照标准比例进行绘制和标记,不断丰富图纸信息和内容。

1.3 煤矿测量数字成图方法

煤矿测量数字成图有两种方法:1)原图数字化:该方法需要配备的仪器有计算机、数字化仪、绘图仪,是在数字化绘图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手扶跟踪数字化或扫描矢量化的方法对测量图加工出图,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扫描矢量化成图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点,通常被优先使用。但该方法受原地图影响比较大,扫描成图精度比原图效果略差,为了获得更精确的成图,通常采用修测、补测等方法提高原图的精度;2)现场数字测图。现场数字测图是内外业常用的方法,需现场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现场地质地图进行测量后现场绘图,最大限度的确保了测量的精确度。但该方法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较大。

2 数字测量图在煤矿井下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测量图的产生和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煤矿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它是测量人员手工或仪器测量井下地质数据后,采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处理数据并成图,为煤矿生产提供依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测量图的技术也获得较大的发展,其在煤矿生产企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字测量图是煤矿企业创新技术的具体体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才能在竞争激烈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数字测量图是作为现代高科技产物,其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测量技术等,其在促使企业不断朝着技术化、标准化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字测图企业改革传统经理念和创新生产技术的具体体现。

2.2 数字测量图是煤矿企业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

煤矿井下测量工作是煤矿生产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其贯穿于煤矿的探测、煤矿的开采、安全维护等各个环节中,而测量图是煤矿井下测量工作的具体成果表现,其精度准确与否对煤矿生产整个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数字化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量精度高、测量信息完整等优点,可以为煤矿井下作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促使煤矿生产安全、持续、高效进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 数字测量图在矿山井下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煤矿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影响,加上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煤矿企业深刻认识到创新技术的重要性。矿山井下测量是获取煤矿生产基础资料的主要途径,过去主要采用人工检索、分析和处理数据,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和技术管理的要求,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引发社会强烈不良反响,为了准确预防和快速处理矿井危害事故,就应当从提高井下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入手,利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实现井下地质情况的数字化反应,为企业高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数字测量图在矿山井下的应用主要包括:1)跟踪井下作业进度。测量人员可以根据数字测量图对井下作业进行跟踪,实时掌握井下作业的进度,以便于及时调整和优化作业方案,提高生产效率;2)为井下作业提供准确的数据。测量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图的标记,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快速量取直巷进尺和剩余进尺,避免盲目作业,减少作业错误的现象发生;3)指导井下施工方向。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图相关数据和标记,预先模拟巷道施工进程,在线分析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为井下现场施工提供建议;4)实现自动计算。在测量图上,可以直观反映地质相关数据,为施工方案设计自动提供测量数据,避免人工计算的繁琐,减少人为因素的误差,确保了工程数据的准确性。

总之,数字测量图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生产实现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手段。煤矿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尤其是生产环境恶劣的矿山井下作业,更需要应用数字测量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数字测量图相比传统方法,其具有诸多优点,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人工手段产生的误差,提高绘图的准确率,为矿井作业和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强,申家国.试论矿山测量数字化的应用技术[J].科技资讯,2010,11(09):11-12.

第6篇

1.1能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科学预测

现代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对运动技术进行科学预测,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运动技术的未来给运动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制订运动员的技术发展规划以及训练计划提供信息,以确定研究运动最佳化规划。深入研究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预测的准确性。在体育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开展时间尽管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通过运用先进的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成绩预测方面,已获得较大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利用收集到的运动员的各类身体素质数据结合运动项目特点,编制出对应的预测软件,能够有针对性地预测出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成绩区间,为下一步的训练比赛提供了决策依据。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综合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对制定符合比赛规律的决策部署和规划提供高效的科学依据。具体到每场比赛中,教练员需要在赛前对对手的技战术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根据比赛的时间、场地、观众以及裁判员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掌握主动,赢得比赛。

1.2能在训练过程中尽快了解运动负荷和战术的传递与反馈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在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一个技术动作后从各个方面得到的有关其动作完成情况的信息。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身反馈和外部反馈。自身反馈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运动感觉等渠道得到信息。而在这其中,视觉和本体运动感觉的作用尤为重要。运动员可以通过它得知自身肌肉的活动状况、收缩速度、关节角度以及肢置等。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就不会按既定目标笔直地走,往往会产生错误动作,出现失误。既有错误动作,就有个纠正的问题,这就是反馈。实际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仅凭教练员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越来越强调科学化训练的今天,教练员就是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研究运动员学习掌握最佳技战术的“捷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运动员技战术掌握情况进行研究,并在训练中和赛后对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以便下一步让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精确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在运动训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效率,从而能够对运动训练相关单位和人员及时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以训练中采集处理生物力学的信息为例,开始阶段是用高速摄影机根据不同需要以每秒64到10000格的速度拍摄技术动作的三维图像,然后用电脑控制的解析装置对胶片上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方向、角度等信息。最近国外还出现了一种自控耐力训练器,只要把运动员的有关信息及教练员的指令性信息输入电脑,就能自动监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负荷不足或过头时,训练器便自动发出信息,便于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目前,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有条件的教练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样教练员不但能立即掌握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检索出运动员以往训练比赛的信息,以及可以进行有效对比的相关国内外运动员的资料。此外教练员还可向电脑讨教主意,帮助确定下一步训练内容,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1.3能帮助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1.3.1能提高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科学诊断水平

运动训练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使运动员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以便在比赛中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取得优异成绩。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每一次成绩的大幅度提高,都会承受极大的负荷。训练中运动员的高负荷会与其本身机能间产生不平衡,据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局部机能功能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机能紊乱。因此,教练员需要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跟踪诊断,而不能简单依靠运动员自身感受或者教练员的经验去做判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练员提供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身体各项机能变化进行即时、科学的诊断。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电子遥测技术,包括遥测心率仪、遥测心电仪、遥测肌电仪、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运动员训练中乳酸、尿蛋白、酶、新陈代谢产物等各类指标进行测定等。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中、比赛前后机能检查测定,通过采集的数据差异,来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并通过调整更为合理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1.3.2能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

在运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一些技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教练员需要对队员的动作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力图在同次训练课上加以改进解决,使运动员能掌握自身力的信息。因此,教练员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战术基础之外,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的测试手段,自己或通过专业技术团队将测量出的数据运用生物力学理论科学分析,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科学诊断。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的参数进行客观测定。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通过目测或者用秒表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动作进行记录,这只能表现出运动员的表象,而不能反映出运动员体内肌肉发力的状况。现代训练中教练员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借助现代化的电子测量和视频采集技术,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分解动作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训练效果帮助很大。对运动员身体数据采集的越早、越多,对训练的指导价值越高。二是可以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最佳化的模拟。教练员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筛选采集到的各类信息中能对运动技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数据,对那些关键技术进行模拟,以起到最佳训练效果。现代训练中,教练员多数还采用高速摄影机等技术手段将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拍摄下来,并运用电脑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以方便从各类数据中得到最佳运动训练参数。由于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最佳化认识不同及运动员个体差异,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进行模拟,以期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三是教练员在进行技战术训练中也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技战术进行模拟,能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2结论与建议

2.1教练员要善于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指导训练,确定最佳训练目标,提高运动成绩

教练员要在训练中尽力去引导运动员达到自身的生物极限,而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更为合理的现代方法。教练员要采用科学方法达到训练目标,以使运动训练最佳化。教练员根据比赛的需要和运动员身体状态,设定系统定量的最佳目标,按照系统论原理科学划分出训练的各个阶段,使训练的整体结果服务于训练总体部署。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借助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设定出最佳的选材、训练负荷、技术、恢复以及运动员营养等各方面的最佳方案,并在训练中应用实践。这种方案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案,可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训练状态和规律的。运动训练最佳化在目前虽是新的课题,需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在一些体育强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2.2教练员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知识更新力度

第7篇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建立现代中医学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中医药医疗卫生保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医学在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层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而在技术层面的弱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近几十年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现代研究过程中,没有充分按照中医学理论观念去发展中医现代技术,使得目前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存在着要么几乎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要么脱离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没能有效地促进中医学术进步和中医诊疗的能力及水平的发展,导致中医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这也是制约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1  技术在中医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从社会发展上看,所有关于发展的理论都承认技术变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如何评价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个十分复杂的工作。有学者认为,“技术是社会过程之一;它一方面是技术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或过程。社会由技术变革定形,反过来,技术变革又受社会影响。有人设想……(技术)只是在人不想控制它时才失去人的控制。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既由那些它决意优先应用和发展的技术来决定,也由那些它所创造的技术来确定”(萨洛蒙,1981年)。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而技术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由此,技术包含了手段、方法、工具和应用规则几个方面。有人也将技术划分为软技术和硬技术。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人类在判断科学和技术进步时,往往以所运用的生产技术的物质手段为依据,即以硬技术为依据。换言之,就是以物质手段为依托的技术往往是判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对于具体学科而言,有的学科长期没有进展,其根本原因是技术上的创新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门学科、一个领域,抑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大趋势下,注重在中医科学原理下,融合现代适用技术,发展中医现代技术,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从医学发展的角度看,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医学技术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赖以实现社会职能的物质手段。医学技术具有常规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它的研究、发明、应用与推广是医学科学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医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对医学发展和医疗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人们一般将医学技术硬件看成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医疗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的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以来,在医学技术的价值导向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现代医学也因此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层次上,从客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规律,寻求更为精确、便捷、有效的诊疗手段。从中医学历史发展上看,中医学的产生并不是从理论开始的,而是从原始的、朴素的、简单的治疗手段开始逐渐积累、总结、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通过不断实践和创造,历经数千年演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与方法。从砭石到九针,从神农尝百草到丸散膏丹汤饮酒露的制剂技术,从推拿正骨手法到小夹板的应用,从三部九候到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都是时代的创造,都是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医学领域的领先技术。几千年来,直至18世纪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医学就是依靠这些技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技术与方法,中医的理论观念就无法在医疗实践中体现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医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中医学的优势是通过中医技术来体现,也将通过中医技术发扬光大。

2  影响中医技术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50年来,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特别是在脉象诊断技术、舌象诊断、经络诊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甚至有些技术的研发被列为国家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过近50年的努力,取得了20余项中医技术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注册专利的中医技术与仪器共100余项。但目前在中医临床所应用的诊疗技术几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所研究开发的现代中医诊疗技术没有被行业认可并得到推广,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单纯成果或专利的状态而束之高阁;没有攻克一批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影响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影响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中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作用的发挥。分析其历史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2.1  尊古尚古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中医技术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人立论的习惯是言必称尧舜,言必称三代,法古、崇古、尊古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素养。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中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言必称岐黄,法必尊仲景;加之传统的“师承授受”教育模式,导致中医从业者在尊崇传统的社会心理基础上,更加崇拜和维护“恩师”的技艺水平,并以能达到恩师的境界水平为追求的目标。这种尚古思想和习惯本无可厚非,但正是这种极端尊重传统的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创新和发展欲望的萌生,影响了技术的发展。

2.2  中国古代“学”与“术”不分和轻视技术的观念影响了中医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学”与“术”不分和轻技术的观念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①中国古代“学”与“术”没有明确的分工是十分明显的。凡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人,便什么理财司法都可作得,但凭你个人的心思手腕去对付就是了。②中国古代有辉煌的技术,如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但是这些技术都是经验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而不是基于科学理论或原理而发明的技术。而且,无论是打铁、炼钢、做火药、做木活、做石活、建筑房屋、桥梁,以及种种的制作工程,都是靠工匠心心传授的“手艺”。换言之,技术(手艺)源于经验的积累,传授也靠口授和弟子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再积累。③自古以来,人们在观念上是轻视技术的,是“奇技巧”。因此,便使其学术思想在工商科技发展上驻足不前,而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的形态上。在这种环境下,中医的诊疗技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是可以理解的。

2.3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较强的实用性影响了中医技术升级

  

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本身特点看,虽然理论性不强,但偏重实用,而且大多技术具有以不变应万变、一专多能的特征,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能够应对实际中的任何问题,不需要有新的替代技术产品。如起源于周代,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象征的筷子(箸),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但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可这种虽然简单、原始的筷子,直至今日仍然是能够胜任国人饮食所需的主要工具。

   

中医的诊疗技术也是这样,无论舌诊还是脉诊,无论针灸还是推拿,几乎亘古未变,仍然是中医医疗实践中的主要而且是有效手段。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这种较强的实用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医疗实践的需要,但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医技术升级。

2.4  软技术的特性限制了中医诊疗技术向以物质为载体的硬技术方向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把技术区分为“获得术”和“制造术”两大类。获得术包括学习术、知识获得术、利润获得术以及斗争术和狩猎术;制造术包括农耕术、医疗术、建筑术以及生产工具和艺术品的制作术。近来,有学者提出应该“回到柏拉图的技术原点”来认识和发展技术,并依此将柏拉图的两类技术归结为硬技术和软技术。对于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操作被归结为硬技术,而对于人类之行为和心理的操作被归结为软技术。软、硬技术如同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方面,硬件配置相同的计算机由于软件配置不同而具有截然不同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效能的软件在硬件配置低的计算机上运行会受到很大限制的。

   

一般说来,硬技术是以“物质”为载体,而软技术是以“人的心理和人的行为”为载体。软技术作为技术属性,首先必须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各种工具、程序和规则体系,是以实践为目的,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服务”。其次,软技术的操作知识根植于人的内在的操作意识活动;其操作领域包括人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及被心理活动(感性、情感、价值观等)所支配而体现出来的行为,因而“技术参数”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参数;软技术提供服务的方式,除产品外,更多的是以服务、过程、规则、制度等无形的形式;各种软技术的内容、功能和特征,根据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根据内在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环境得以表现、塑造或改变。因此,软技术是围绕人的思维、思想、情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和组织的行为、人类社会进行创造和创新的智力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中医的技术是属于软技术范畴。首先,中医通过四诊获取人的健康状态的信息后进行辨证、立法、处方的过程,是通过感知和理性思辨认识疾病、确立治疗方案的过程。其次,从操作对象和思维方式看,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其基本的思维形式是区别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具象思维,即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的具体感知,是医生的主观感知病人的客观。数千年来,中医注重的是内在的、个体化的洞察力、感应技术和思辨技术。第三,从技术参数上看,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看作是自然、社会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人的因素、社会因素、时间因素、地理因素等都是中医技术的重要参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自然也就成为中医诊疗实践中的重要原则了。

  

鉴于此,在几千年中医发展的历史中,历代医家更注重卓越的思辨能力和体验技术,并且这些能力和技术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中医临床实践的需要,因而就影响了以“物质”为载体的硬技术的发展。

3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30-01

幼儿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幼儿学前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第9篇

1.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二难困境的必由之路

面对科技发展的二难窘境,我们该如何进行抉择?还要不要发展科技?如何发展科技?无论是科技的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把一切都归于科学技术本身,从而走向了两个极端。然而,事实上,科技的悲观主义阻挡不了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前进的步伐,科技的乐观主义也不能使人类摆脱二难的困境。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因此,遏制、取消科技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放任科技的无度发展,听凭人类危机的加剧,同样也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这就是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谓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人类的内在尺度与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以及人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推进人类文化的整合,一方面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增进人类的福利;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减少、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2.文化的整合: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

既然科技发展的二难困境的根由深藏于社会文化之中,根源于文化的破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失衡,那么,走出二难困境,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就在于文化的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这是因为: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失却前进的动力,而没有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科学精神弘扬人的理性,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理性是人类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知和行的指南,是确定已知与未知、可知与不可知,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基本思维依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本质、规律的永无止境的追索。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任何进步,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的发生。其次,人文精神是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导航仪或保证。这是因为:人文精神为科技发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思想自由的环境,开阔人的胸襟,拓展人的视野。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弘扬理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从而为自然科学从神学统治下解脱出来开辟了道路。可以说,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就不可能有近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最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撑。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诸多争论,诸如:未来的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的争论、有关克隆人的争论,甚至媒体有关“人造美女”的争议等等,其实,不过是人对高科技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或情感反应罢了。

作者:王声涛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工程训练中心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天人合一;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60-02

依据的观点,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年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及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的文化的发展。相反,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通过影响经济基础,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今全球化影响下的科学技术与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也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华民族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具有稳定的特征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11。数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断通过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及时吸收来自各方各家的时代精神要义,长期领先于世界。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生产经济形态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最基础最深厚的经济基础便是农业。与此同时,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2]337这样,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然科学知识而注重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中国传统文化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认识对象,同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进行体验,从而“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体现。由于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比较自由并没有屈从于独立王权,这是“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的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的顺从与崇拜”[1]71。在封建时代“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的时代的成熟发展。汉代时儒家讲的“天人合一”建立在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中,这里的“天”即“理”,是精神、心性,这种“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东汉王朝的经典《白虎通》中便反映了这种思想:“天子至尊”,精神与天地相通”,与董仲舒所说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而魏晋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心灵的世界,是对整个世界做出的心灵上的情感肯定,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反映,将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和而合一。“天人合一”的观点虽说是一种人与宇宙的关系,但中心却是“人”是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考虑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3]70圣人不只是符合“天道”之求,更应力行实现“天道”,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宇宙大化的流行,体现人在宇宙生活不是消极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便是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为实现这一理想,人们便要求自己,并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而“天地造化之功”中体现的便是实现理想应有的创造力,表现为人的精神境界。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整体相关”观念,整体思想由来甚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尤其在《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书的编排上,整体的观察世界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影响。另外,在八卦中,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自然事物。《易经》从整体中把它们列为宇宙的组成部分。“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1]93作者从所闻所见所感出发整体上进行思辨感知,形成了一种观察与思考问题的重要方法。

变化运动的规律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黄帝内经》中清晰描述了人体全身结构和经络的运行情况,“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方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4]1。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是古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部深奥的精辟反映。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黄帝内经》中揭示了“宇宙及天体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活动及生理活动规律的密切关系”,这不仅适用于今天,值得今天中外人士探索学习,而且已经被称为“人类的一门新兴的现代科学”。事实上,我国古代认为气分阴阳,以及所说的“道”,也揭示了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直到汉代的王充,唐刘禹锡,乃至北宋张载,明清的王夫之等众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这种学说,可以说,中国古代人文、农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都建立在这种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规律的指导下。用整体的统一的运动变化规律看待自然,把自然看成是不断变化发展按照规律运行的统一整体。

近代西方科学作为后发之势领先世界,但西方传统文化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心性与知性的背离,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文化,解决西方难题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下人性道德背离以及科技发展中需要追随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天人关系”正是从唯物唯心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重要性。从先秦的“性天同德”到宋明的“性天一理”,充分显示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主客体之间,以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的思考,促使人类道德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现代科技使工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日益严重。“‘个人’、‘阶级’、‘家庭’曾经是指还没与已确立的生活条件一体化的那些领域和力量――紧张和矛盾的领域。随着工业社会日益发展的一体化,这些范畴正在丧失它们的批判性含义,而趋于变成描述性、欺骗性或操作性的术语”[5]5。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成员避免不了的选择。“在相对的需要、欲求和愿望不再由统治和匮乏中的既得利益者来组织(这种组织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破坏性斗争形式永恒化)的条件下,‘生存的和平化’意味着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斗争的发展”[5]15不仅是个人、社会,“从思想领域看,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思考方式、单向哲学的胜利”[5]206。在马尔库塞看来,由于人们批判的、否定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内心向度的丧失,要从单向度的整体跳出解放出来是十分黯淡的前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逐步走向整体化和复杂化。如李约瑟分析“机械论产生于西方人所特有的几何形抽象思维,而整体性则根源于中国人所特有的代数性抽象思维”,“中国的伟大贡献或许可以通过恢复基于一切人类经验形式的人道主义社会准则,而从这种死亡的躯体之上解救我们”。

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2]338。也许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契合了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宇宙、看世界万物,避免和弥补了现代科学技术一些形而上学的不足。一种先进的文化观念,必将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使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哲学家怀特海曾说“在创造的过程中,蕴含了两类终极存在,即这些永恒的形式具有双重性的存在:一个在潜能的欲望,一个在现实的事实中,而且现实的事实也具有双重的存在方式,一种是存在于现在中的过去,一种是存在于现在中的当下性。现在的当下含了指向尚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思想者如何对待这四种经验方式,决定了哲学的面貌及思想对生活实践的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自然观的存在方式是对“一种潜在的欲望”的限制,重视“存在于现在中的过去”,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对“尚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采取长远的观点。西方文化传统则不同,对“潜能的欲望”采取放任自由发展的态度,更多的考虑“存在于现在的当下性”,忽视“对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

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6]47反过来,精神的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前导不容小觑。在今天世界众多著名科学家也重新回过头来,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宝贵价值重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成果在一些学科已初见成果,必然在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从而实现东方文化理念的价值转移,使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作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邵士梅.大学・中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呈茹芝,邵士梅,蒋筱波.白话黄帝内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第1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scientific sports training from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educa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supporting conditions, social environment etc., using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reasoning etc. And it provide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scientific sports training,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nd promoting understanding of coach and athletes to scientific sports training.

关键词: 新时期;科学训练;影响因素

Key words: new period; scientific trai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84-02

0引言

如何认识运动训练科学化这一客观现象,决定着人们如何组织实施运动训练实践活动和在推进运动训练科学化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卢元镇教授认为:“训练科学化,是指对训练全过程的科学控制,是训练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全面、广泛的运用。”其“本质是不断加大训练过程的智慧投入,提高其科学含量”。田麦久、武福全等人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既表示一个运动过程,也表示一个特定的水平。当表示一个运动过程时,“是指运用科学理论、目标的动态进程;”当表示一个特定的水平时,“它表示人民已经能够成功的将科学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于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能有效地控制运动训练的全过程[1]。”这两种理解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视角,一个是动态追踪,一个是动态观察,两者是高度统一的。

运动训练科学化问题的研究涉及的面很广,许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过比较多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仅从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影响因素方面做一些探讨。

1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成果和强大武器,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体育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性质与发展趋势上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潮流,只是体育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发展更为同步,相互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从我国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它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科学化的历程是紧密相关的,或者可以说,我国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科学技术属于渗透性动力要素,它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主要作用方式主要通过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先进的方法手段的推广应用,达到不断提高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的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通过适用性技术的运用不断改善运动训练的仪器和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通过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优化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过程,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和效益。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第一动力要素[2]。

2科学教育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影响

科学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对运动训练科学化实践活动而言,科学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直接或间接参与运动训练科学化活动实施者的科学文化水平。

2.1 提高教练员素质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工作对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2.2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科学技术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第一要素,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这一要素最重要的载体,科学技术是通过科技人才的中介作用将其渗透到其他各个动力要素中,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创新、突破,研究水平的高低、发挥动力的效果,也是由科技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所决定的。

2.3 改善管理者队伍状况运动训练过程是靠人来组织和实施的,如何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将人、财、物优化组合起来和谐的运转,需要通过科学管理来实现,而要实施科学的管理就必须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3科学管理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影响

现代管理学理论将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以有效的方式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去实现组织的目标[3]。”科学管理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方法、和手段,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去实施管理。

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由多个要素影响的、复杂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它有自己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各种动力要素实际上就是多种力量作用其身,又催近期进步的动力,也有妨碍其进步的阻力。在这种复杂的系统中,如何把握全局,抓住有利因素、化解消极力量是运动训练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管理的科学方法。

3.1 增强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在科学管理中,各级领导和训练管理干部的科技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实施科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科技意识是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

3.2 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在影响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变化的动力要素中,体制和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动力要素。在宏观上,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和机制的因素;在中观上,有体育事业各方面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训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关键;在微观上,有体育科学技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运动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等。

4保障条件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影响

要使运动训练科学化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就要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给与保障。罗超毅博士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第一个环节:体育科学技术的创新。第二个环节: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第三个环节: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推广应用。

4.1 体育科研机构的条件保障体育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体育科研机构,我国的体育科研机构是一支专职的体育科研队伍,一方面受到省市区的领导,同时又受行业领导,这支专门的体育科技队伍在体育行业的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研业务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水平。

4.2 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条件保障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当前推进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点和难点。影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因素很多,有推广应用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有科技工作如何通过科学教育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实施者的科技意识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等等。

推进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主要场所是运动队,而直接实施运动训练活动的教练员、运动员、运动队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等构成了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核心动力层,它们之间的有效配合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5社会环境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对竞技体育发生重大影响。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基础,社会政治是宏观的控制系统,社会的文化是对人们精神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要素。

5.1 经济基础的影响体育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动力要素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经济体制决定了运动训练的管理体制;二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物质保障条件决定了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5.2 社会政治的影响者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本质是阶级之间的关系,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围绕着国家政权为实现自己利益而进行的活动。”这一概念山名了如下几个基本要点: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政治的实质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阶级性;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的和新的问题。

社会政治是人类社会和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最宏观的控制系统。陆元铮教授通过对奥运会历史的考察研究认为“体育与政治的关系(结合、相互服务、冲突、对抗)日益密切,并与日俱增,体育运动成了没有军事装备、没有硝烟的”战争“,出现了体育运动进一步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向政治靠拢的现象”。[4]运动训练作为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体育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它的发展和变化也不言而喻地受到政治的影响。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表明,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是与国家政治生活休戚相关、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而也是运动训练科学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5.3 社会文化的影响体育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运动训练又是“在教练员的指导和运动员的积极参与下,为不断提高或保持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在这个概念中,将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育过程”的定义十分关键而丰富,事实证明,我国运动训练实践所具有的这种“教育过程”主要任务。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也说明了竞技体育,尤其是运动训练实践活动中的文化建设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是有重要作用的,体育战线在多年实践中形成的“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6结语

运动训练科学化是运动训练近年来研究较热门的一个问题,其影响因素涉及面较广,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保障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科学技术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发展制约并影响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进程;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其科学管理就是要改革旧体制和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并直接或间接提高参与运动训练科学化活动实施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教练员的科技意识、应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科技人员的攻关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运动训练实践中采用的仪器的先进程度等都是影响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很直接的要素,也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罗超毅.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周健临主编,工商管理丛书.管理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第1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现状;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

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3.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5.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业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他们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