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素质训练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学;初中数学;课时教案;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68-03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般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教材并进行教学,对教材中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造。教师要想让学生亲近数学,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有教学经验教师也必须备好教案。
一、文化事实
课时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材料。从文化传递角度看,教师的课时教案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好数学而做出来的精心设计。下面就某学校的教师课时教案为例来探讨。
教案1: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封面设计(图案设计)时,边衬的宽度与内(外)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2)能根据图形的面积建模。(设未知并列方程)(3)能独立解决与图形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十”字型,“#”字型等)
2.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①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9∶7)②中央三角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2)合作交流:(27-18x)(21-14x)=3/4×27这个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上下边衬、左右衬之比。(2)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与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1)(27-18)(21-14x)=3/4×27×21这个方程的解法。(公式法)(2)方程的取舍(舍负取正,舍大取小)。
教法、学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2.自主探究(5分钟)。(1)上下边衬、左右衬的比。(2)利用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建立方程。
3.合作交流(5分钟)。(1)整理方程;(2)解方程(公式法);(3)根的取舍(舍大取小)。
4.后教(5分钟):(1)彩色边占封面的1/4,中央长方形占封面的3/4。(2)代入公式时注意符号。(3)取舍根时,根据实际意义。
5.引导小结(3分钟):图形设计(问题)用面积分析长宽找关系。
当堂训练:第48页第8题;第49页第9题。
1.指名汇报。
2.集体订正。
课外练习:《点拨》。
教案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学习了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对点的坐标及原点的有关概念已经比较清楚,在前面学过中心对称知识后,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节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已知点A和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
2.过已知点A关于已知点O的对称点A′。
A.
.O
3.引入新课——《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二)探究活动一
1.建立平面真角坐标系。
2.自主探究(第66页)。
3.指名汇报。
4.引导归纳: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三)合作探究(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作已知三角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1.找对称点;2.连线;3.边演示边引导归纳。
(四)当堂训练
第67页练习,第68页第3、4题。
(五)引导小结
1.你有什么收获?
2.还想知道什么?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笔者借用田野工作方法,把某学校教师的课时教案作为田野工作中考察对象。以上的两个案例给读者一个文化展示。下面以人类学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特点。
二、教案特点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得出它们的异同。
(一)共同特点
1.它们都有教学目的。教案1和教案2都表现出三个目的。它们分别是知识性目的、技能性目的、素质性目的。教师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我们就称它为知识性目的;教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顺序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称它为技能性目的;教师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我们就称它为素质性目的。
2.它们教法中都有相同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①。“先学后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了学生整个精神水平。从人类学角度说,这种教育模式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它们教学过程中都有“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使教学活动人性化和灵活化,使教学活动充满爱。对课堂来说,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对教师来说,把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融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和谐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条件。
4.它们教学活动中都有“合作交流”。“合作交流”,使学生除获得一般能力外,还要让学生获得学会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不同特点
1.数学文化渗透。教案1把建模文化思想渗透在学生建立方程中,而教案2把数学对称美渗透在学生作对称图形中。
2.数学文化属性。在教案1和教案2中数学文化某些属性不同。教案2中“学情分析”体现文化的“地方性”,而教案1没有“学情分析”这一块,就不能体现文化的“地方性”;教案2以学生为本,其中人性化比教案1较强烈一些。
3.数学问题意识。数学问题是数学文化的灵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都有问题意识,然而,教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意识。教案2中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提出问题,其问题意识比教案1中的较强且较明显。
三、思考与建议
“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这三个问题始终伴随教育活动中。“为什么教”在教师的教案中用教学目标形式出现。“怎么教”用教学手段或教法表现出来。“教什么”用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但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个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感到在教案1和教案2中都存在文化缺陷。这里文化缺陷主要表现在文化情感、文化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等方面上,而笔者就比较分析出来的结果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的人格与其文化
对学习文化知识而言,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学会,要会学,要乐学。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三角关系
如图所示:
“学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会学”表现在“过程与方法”,“乐学”表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会学”“乐学”三者构成的面积,笔者称其面积为学生的“文化感应区”。学生如果落在这个“文化感应区”里,那么其人格得到尊重,其文化被获得进步。
(二)文化缺陷
教案文化就是文本文化,是课堂教学理论。理论指导教师实践,因此,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一堂课,必须在备教案下功夫,也就是说教案尽量不要存在文化缺陷。教案1在教学目标缺了文化情感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块内容。教案1和教案2都缺了文化信息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笔者不想一一讨论教案的方方面面,就教案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反思两方面论述一下。(1)教案需要文化情感。运用情感教学可以体现教育的人性化。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人就有各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某种需求或不能满足某种需求,那么必然就产生情感反应。因此,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那么就要防止情感倾斜。(2)教案需要文化反思。我们需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什么叫文化反思?其包含文化辨别、批判、调整、理解与支持等意义。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简称课后反思。许多教师在写下一次课时教案时,那么上次课时教案课后反思没写,就留下一个空白或有些教师根本不写“反思”两个字。这种现象是我们教师当中的通病。
注释:
①洋思学校,是江苏省的名校,也是全国的知我校之一,而其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参考文献:
[1]徐仲林.文化教育概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学生主体
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而设计的一种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案。教师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更加明确化,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式学习,而变成以学案为引导的主动学习,因此,这种导学案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虽然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但是比起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很少,而历史教学的内容又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效率上保持较高的水平。教师通过在课前设计导学案,然后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到了上课的时候,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教师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条件。当然,导学案要想发挥好的效果,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师在设计历史导学案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让学生对导学案感兴趣是首要的一步。如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上来就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类的东西,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教师能够在导学案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一段小故事、一个小游戏等来引导学生认真地把导学案看下去,这样,才能让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得以愉快进行。
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往往把导学案当作教案来编制。在学案中,总是强调教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应当怎样来学,这样一份以教师为主的导学案实际上只是披了导学案“外衣”的教案而已。由于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样的学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效果必然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为学案设计的初衷,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使用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卡通图案,运用一些温馨的话语,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比喻修辞等,这样一份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的导学案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拿到学案以后才有兴趣去用。
三、注意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每个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往往体现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方方面面。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活动采取的都是大班制教学,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出现分化。如果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一些具有层次性的导学案。例如,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基础训练,主要是一些熟悉教材以后就能够回答出来的基础类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能力训练,主要是一些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总结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拓展训练,这部分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涉及到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在课下思考和探究。这种具有层次性的教案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班制教学“一刀切”式的不足,使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
四、注意问题设计的探究性
在历史导学案中,问题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能否设计好问题,对学生的导学效果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之所以要实施导学案式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改革开放”这课内容时,设计问题就从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入手,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歌词,然后从歌词中提出问题: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故事为什么会出现,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春天的故事是出现在“南海边”,这个“春天的故事”给我们的国家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就这样,借着歌词,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计,逐渐将学生引入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之中。这种需要思考一下才能答得出来的问题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对待导学案的设计工作,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导学案设计,努力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导学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J].新课程学
习,2011(11).
[2]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
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3]段学会.简析导学案模式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
一、 在教研、教学方面:1、 加强教研组的备课工作,高、初中部分别确定一个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每星期的备课活动,并且具体落实到人,根据体育课的几大项目,每次确定一个主讲人,使活动内容充实,同时,还提高了个人的业务素质。教研组还坚持定期检查教案,要求大部分老师以详案为主,教案编写要认真,明确教学目的,要突出重难点,并且要有教学反馈等。
2、 在教学上,除了要求老师要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外,本学期还初步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教改试行工作。3月份,市教委视导组来我校进行视导,对体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指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观念要改变,体育教学的目的以健康教育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教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要求体育老师在完成主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机会和内容。基于这种精神,体育组在教学上进行了初步的教改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学期将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
二、 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初中部举行了拔河比赛、广播体操比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效果很好。
三、 组织、训练教师参加阜阳市教师健美操比赛,获得女单、六人操第二名,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
四、 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教研组主页比赛,协助学校搞好展示会期间的体育工作。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模式;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应用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真正能够拉开学生学习层次的阶段,也是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性的阶段,此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帮助他们建立英语学习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为后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阶段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于确保初中英语教学的高质量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的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分析思考能力,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教育目标。
一、何为“导学案”教学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目前教育领域新兴起来的教学模式,通过近年来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其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一定的合理性、效率性以及科学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自行设计教学方案,但是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适当的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领导者”,而是向着“引导者”的角色发展。教师对教案进行优化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延伸等科学化的学习步骤。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优势
初中英语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英语这门学科打基础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生对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着厌倦感与抗拒性,机械的背诵单词以及语法等,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通过将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能够将英语知识融合在学案上进行展示。以此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建立起英语学习的逻辑思维与知识框架,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学习素养。通过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不仅改变了以往英语教学单一性的“满堂灌”教学结构,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初中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对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共同实现理想化的教学成果。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师生通过对话沟通引导课程进度
此阶段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单词,熟练地完成拼写与发音任务,并且对单词的基础用法与课文有一定的了解。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熟悉课文,教师可采用领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明确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读音,让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利用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纠正自己的发音并了解单词基本的用法。然后关注学生对于新单词的理解记忆情况,使得学生能够克服文章中的单词难关。然后让学生练习文章对话,并在对话中变住处自己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语句,在对话过程中思考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最后,教师在设计导学教案时需要严格的按照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并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设计出能够有效刺激学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的导学教案,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2.学生借助学案开展自学模式
自学模式是初中英语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中的重点内容,能够促进英语教师教学的效率性。教师在整合课堂教学知识的时候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学案的形式,主要有句子语法结构、固定搭配以及新单词的基础用法等,通过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进行规划能够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对后续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进行预先学习,进而能够显著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英语教师需要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词组、单词以及语法等内容都编写进学案里,便于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开展自学。
3.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的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就是通过对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小组进而开展教学活动一种教学手段。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在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基础上还能够适当的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通过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英文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国新课标改革的响应。为了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科学性的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的成绩都比较平均,在进行导学案教学时能够充分的发]小组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对知识进行当堂与课后训练
当学生理论学习完成之后,需要对所学知识通过及时的训练进行巩固。教师根据导学案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题中对知识点的灵活处理以此促进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以及单词用法等方面深入理解。教师在设计与选择学案练习题时,需要考虑到英语学生的差异性,题型的难度应由浅入深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练习题的需求。与此同时,练习题也不用设计过多,要注重练习题的质量,可以根据每节课的重点内容依据单词考察、词组搭配使用、句子结构分析以及语法的顺序进行设计,例如,可以现对学生考察“inform”这一单词的词义,然后考察关于“inform”的固定搭配短语在具体语境下的使用,还可以考察“ informabout和informof sth ”的不同用法等,通过这样的有目的性的考察能够帮助学生以单词为中心建立英语学习逻辑,进而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随着导学案的应用规模越来越广泛,导学案也会随着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性与科学性,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兴裕. 论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17):165-165.
一、口语分层教学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的口语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因此分层应注意:自主选层、动态调整,保护学生自尊和学习热情。
2.层次性原则:学生口语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对待,及时灵活地调控教学安排。
3.激励性原则: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教育,多给学生一些激励,可以唤起学生的上进心,是一种费力小而见效大的好办法。
4.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只要向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口语条件,对具体学生的学习障碍采取针对性的矫正策略,所有的学生都将有提高。
二、口语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1.学生的分层。
(1)整体分析了解学生。首先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兴趣和智力水平等;其次是性格特征;最后是人际关系。
(2)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把学生划分为 A、B、C 三个层次:A 层为优等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喜欢表现自己,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英语语感强。B层为中等生,学习态度端正,有上进心,能完成正常的英语学习任务,但学习英语方法不恰当,语言交际意识不强。C层为学困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上进心,对学习缺乏兴趣,畏难情绪较大,无法用英语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3)小组搭配。4人一组,每组都有三层学生。A层生当组长,辅导C层生,与B层生对话。尽量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相互帮扶。这样,既让A层生“吃饱”,又让B层生“吃好”,并让C层生“吃了”。
2.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英语口语分层教学的保证。在准备口语课的时候,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口语教学目标,激发各个群体的积极性。C层目标: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英语口语的自信心,能使用恰当的日常用语参与简单的对话,描述图片。B层目标:在C层目标基础上,能听懂教师的英语指令并做出适当反应,能复述故事、情景表演、与他人讨论、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A层目标:在B层目标基础上,能听懂话语的深层含义,有较强的语感,能自编对话,参与讨论并报告结果,能运用较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备课的分层。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层次有别,教师不能再搞“一刀切”的教法,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层备课:①“一大多小”教案。即一个大教案,2~3个小教案。大教案面向一般学生,小教案针对个别学生,有的放矢地多备一些个别学生参与的活动。②“多元一体”教案。虽然只有一个教案,但一个教案之中隐含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教案。与“一大多小”教案相比,能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易于长期坚持施行。
4.提问的分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策略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问题和操练顺序:针对A层学生,应设计yes/no问题和选择性问题,按A层B层C层顺序操练;针对B层学生,应设计理解性和应用性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按照B层A层C层的顺序提问;针对C层学生,应设计分析性和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解释问题,对人物、事件等作出评价,问题的提出顺序应为C层B层A层。
5.训练的分层。口语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目标语言,做好准交际活动向交际活动的过渡。因此,教师应依据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具体差异,因材施教,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难易比例适当。既要有一些基础性的简单题,也要有一些开放学生智力、引发学生思考的综合题。即第一层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层为简单综合题,面向A、B两层学生,鼓励C层学生尝试;第三层为探索性题目,面向A层学生,鼓励B层学生尝试。这样就可以使基础较弱的学生不致于由于题目过难而没有练习的机会,从而丧失信心,同时又使优等生有发展的余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6.指导的分层。要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指导,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对A层生来说,指导要精,少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B层生来说,要根据特点具体辅导,因为这层学生人数相对多,问题较庞杂。同时,要适当施加压力,因为这层次的学生是有一定能力,但不刻苦,要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才能。对C层生来说,重在进行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指引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会话,使他们从想说到敢说再到会说。
7.评价的分层。口语测验时,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办法:对C层学生,多采用表扬式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要揭示不足,又要指明努力的方向,让他们进步的更快,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式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以求让他们发展得更快更高更强。
三、口语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分而不乱。分层,是为了全体学生的进步。因此,在口语练习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淡化各层间人为的界线,避免分层带来的负效应。
2.分层教学要转变观念。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时间、空间和方法,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会合作。
关键词:学教案;探索;困惑;思考
一、背景
本校于2011—2012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始施行学教案模式,是在借鉴铜都双语学校的学道基础上推行的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当初去铜都学校取经的校领导、骨干教师把铜都学校的高效课堂向全体老师介绍了一下,使我们对“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对于铜都学校所取得的惊人成绩羡慕不已,也想体会那种轻负担高质量的滋味。为此,学校提出了遵循教学规律、大力实施有效教学的课题,确立学案与教案一体化的思想,以备课组为单位实施学教案教学。
二、探索
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模板,所以我们只能去摸索,逐步形成了由五个板块构成的语文学教案,那就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小展、班级展示、强化梳理。备课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课学教案。在上课之前把要学习的课文的学教案提前发给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种做法存在一些困惑,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
三、困惑
1.由于当时实施学教案模式的时候是初二,学生对这种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记笔记,老师要提醒他们在学教案的什么地方,这样就会显得非常被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是不知所以。
2.学教案充当的是学生的作业、复习讲义、笔记本,书上不再有笔记。而讲义的保存是个大问题,粗心的孩子总是会丢失,这就给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初设想学教案可以完全充当复习资料,但到了复习阶段发现仅凭几张学教案也不能替代学生的复习工作,因为它毕竟题型、内容比较单一,复习的时候也必须进行一些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接触各种各样的内容。
3.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它随时都有新的生成出现。学教案的出现,使目标变得更明确,但同时束缚了老师和学生的手脚,心里总想着怎么解决学教案上预设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课堂将因此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被老师牵着走。课堂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如果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那么是否语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呢?
4.要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对中学生而言,强迫命令性学习,远不如用兴趣吸引学习效果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利用学教案(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有时是在形式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热闹有余,而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不足。那么,如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四、思考
1.教师在编写学教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初中语文学教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求知的欲望。
3.培养学生使用学教案的良好学习习惯。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如果让学生接受,单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总会经历由热情高涨到平静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我们强化训练学生掌握一些良好的学习方式,并让这种学习方式制度化、常规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使用学教案成为学生的一种常规学习习惯时,学生接受、使用和保管学教案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复习时只要看看学教案上的错题和批注就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4.学教案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小展、班级展示、强化梳理五环节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五个步骤,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包括的,“五环节”可在一个或多个课时内完成,也可以在一课时内交替进行。
一、从第一个实验起就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特别是学生第一次上生物课,第一次进行实验时,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第一次实验做好。比如说,第一次的实验可以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材料也很简单,这个实验对实验器材与装备的要求较低,如果发动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效果更好,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很轻松地选择非生物因素,比如阳光、空气、水分、土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是很简单的,在实验设计时,要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轻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因为变量可以控制,可以分给不同的组不同变量的任务,得出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实验之后,进行全班同学的交流,老师对各组的实验进行分析与对比,对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会对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同结果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二、了解实验过程,学会做实验的方法
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在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练习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就有《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个专门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有一个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怎样追上自己的食物的,并介绍了几个实验的步骤。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不注重对学生的理解与学习方法教学,而是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住这七个步骤,那么,这七个步骤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却没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即使学生记住了,那么,他们由于不理解,所以也会很快忘记。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时,不要急于让学生记住这些步骤或者一下子完全做出完整的实验,而让学生让探究实验,让学生了解教材示例中各步骤的意义和步骤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思路,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不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这种训练,难点得到了分散与突破,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在生物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老师感觉难,学生在学习时也感觉最难,很多学生对实验并不喜欢,或者在实验课上一点收获都没有,所以,很多老师为了省事,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一实验中,进行了认真的设计,想一下子把重点教完。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可能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或者一点也没有掌握到实验中的知识,实验也是白做了。
三、通过正确的训练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探究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了探究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当然,学生的探究是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的,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材中的很多实验都是考虑到大多数学校的情况,而尽量通过最简单的操作来得以实现,所以很多条件差的学校通过努力也可以完成实验。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的探究性的实验没有完成而被老师抛弃了呢,很多原因是教师观念没有更新,实验没有得到重视,老师怕麻烦,怕创新,教学方法懒于革新,没有责任心。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可有必不可少的科学训练。首先要完成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安排,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当然,对于教材中的实验要求或者器材,我们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进行适当的重新设计,比如,“解剖观察鸡翅”的这一个实验中,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由组织构成了器官,如果没有鸡翅,可以换成柑橘,价廉这样,器材不贵又有效果。再比如,在“探究影响鼠的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实验时,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怎么去研究,如果我们没有老鼠,可以用苹果来代替,进行“探究苹果果皮的作用”的研究。其次,可以用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练习,两样可以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方面的训练试题较多,老师要选择合适的题目,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基础,让学生感觉实验很简单有趣,也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进行训练等。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而是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的,从第一个实验开始就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生物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生物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生物规律。例如:冰箱里的食物也会变质;过多食用冷饮和冷藏食物影响消化;清晨不宜在树林中晨练;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五、运用学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师工作计划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资料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教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所以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经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成。经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归纳、总结分析本事;经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确定和利用本事;经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本事和评价本事;经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本事、发散本事和迁移本事;经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团体备课,定时间定资料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资料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团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完善讲授、训练资料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业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到达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取制作课件,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进取参加互联网互动平台,进取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团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10、规范实验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项文档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此刻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资料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景,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景,教案要有自我个性化的改善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本事、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
(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的评价;
(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景能够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本学期教材资料分析
生物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而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科学家访谈,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部分。具体资料分析如下:
1、走近细胞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资料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资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3、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化学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细胞的能量ATP;ATP的主要来源(ATP),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6、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资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资料的重点。因为本部分资料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资料的深度和广度。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资料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资料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职责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明白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进取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本事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本事。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事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十分差;与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涉及更广泛,资料更丰富也更抽象,知识的层次更深,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造成学生感觉高一生物难学,教师感觉高一生物难教,针对以上具体问题,教学过程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所学知识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资料,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资料,了解章节资料的地位,使自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资料。将章节资料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研究,使教学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资料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十分人文的一门学科,自我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仅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4、加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策略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进行探讨。
1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兴趣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并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出挑战者把错误题写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暴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2 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和的课堂气氛。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他们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她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后者老师也用心备课,教案无可挑剔,目的明确,内容完备,方法科学,上课有条理,但学生却没有反映,老师只是一个现场播音员,把教案中所写的从头到尾讲一遍,与学生无关,甚至似乎与学生有仇,整节板着脸,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然后上完课大叫“学生不配合,没办法教”,而事实上是教师本身没有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前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有问题的学生,而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和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生任务。
3 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教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互相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理顺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4 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首先要抓思维速度的训练。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是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题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其次,要重视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解题方法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第三,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加强合作交流,倡导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轻松学习,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在连续几届初三毕业班复习中,实行“分层教学,分组指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小组集体学习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小组的划分与要求
教师确定素质较好的学生为大组长,他们在老师规定的12名中上游同学中,分别自愿结合2人,这12人为小组长,各个小组长再自愿结合其他同学3到5人(因班级人数而定)组成12个学习小组。这样在班里形成了二个维度的学习组,纵向上6个大组,12个小组,他们对应辅导、答疑。横向上,6个大组长组成学习较好的A组;12个小组长组成学习中等、中上等的B组,其他人组成学习有困难的C 组。
每位A组同学分别负责两个小组的答疑和组织工作;每位B组同学分别负责一个小组的讨论和答疑,代表本组同学反映复习中的问题;C组同学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承认差距,努力钻研,不会就问,问小组长,问大组长,问老师。
二、对组长的要求
对A组学生要求严格,这部分学生以自学为主,按照教师的复习程序,可以比教师早复习一两课时。他们独立阅读,概括内容总结所学知识的结构,探索解题规律,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授课时,着重听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难点,老师强调的重点及注意事项。对于每天老师布置的选做题一定要做,同时加强分析问题、解题技巧的练习。
对B组学生的要求是,紧跟教师复习进度,上课认真听讲,课下独立完成作业,疑难问题及时解决,要熟练掌握当天复习的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方法及技巧,选做题可以选做。
对智力稍差但非智力素质很好的学生,要求多讨论问题,多提问题,加强灵活性训练;对智力较好非素质稍差的学生加强规范化训练。
对C组学生的要求是,紧跟教师复习进度,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可通过讨论完成作业,但一定要理解当天所讲的基本概念和例题,会做一般的习题,不做选做题。
三、教材的处理
把全部初中数学内容分成十五个课题,如《平面几何》包括《直线、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十一个课题,最后加上一个综合练习。将每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点、重点、难点、典型习题编成含有选择题、填空题或判断题的教案(也是学案),刻印成讲义,并把课本作业也刻印出来,再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演题。
四、 三种复习课型
第一种课型:自学辅导课。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第一步自学,就是以教学印发的教案为提纲,进行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完成选择、填空、判断和计算题,记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用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第二步讨论,即大组长或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答案,同时对有争议的答案或不清楚的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第三步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各组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若某个问题只有个别组提出就对个别组讲,若具有普遍性就给全体同学讲,课上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可抽时间给小组长讲。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研究
近些年来,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国家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此外,相关课程标准也要求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国外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国外虽然没有明确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念,但许多国外教育专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有很多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谋而合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如早期的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就主张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夸美纽斯提出教师可尝试探索一种类似于教师所运用的学案的教学辅助工具辅助其教学。借助它,教师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任务的授课,学生也有学习的依据,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他试图探索出一种“教员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模式。
关于导学,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它能帮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有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建立联系。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以供他们准备和组织。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提出的,该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首先,学生先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随后进行独立资料收集、自学、研究等工作,最后回到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并由教师进行总结。
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在科学教育领域进行了改革。自主探究学习(Self-exploration learning)受到人们的关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做为学习主体,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1991年,美国数学教育家尤锡斯金(Usiskin,Z.)教授出版了《芝加哥大学学校数学设计》。在这套教材中,他设计了许多探究性的问题和项目,用以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此外,基于“学生中心,教师引导”,国外还产生了许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如结构主义与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教学与发展理论、暗示教学法、合作教育学等。根据这些思想和模式,主体参与、自主发展、合作互助、探究创新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二、国内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中国,“学案导学”是一个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许多学者及一线教师都在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如何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在日常教学中。
1915年,江苏第一师范学院的附属初级学校采用“自学辅导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资料,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新的知识。当时,“自学辅导教学法”被普遍地使用。自1949起,“自学辅导教学法”的研究中断。196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卢仲衡在数学教学领域重新启动了“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首先,他在北京两所初中的个别班级做了实验。80年代后,该教学模式仍主要用于初中。
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洋思初级中学开始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他们创立并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绩进步很大,引起了轰动。《中国教育报》文章《每课堂教师只讲4分钟》报道了洋思中学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固然“4分钟”有一些夸张,或者说只是个别现象,但有实际考察者指出,在课堂上教师真的讲的不多,一般讲10分钟左右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杜郎口教学模式,又称“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起源于杜郎口镇初中1998年以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这一教学模式注重预习,因此,在课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学案来指导学生的预习。课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营造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1997年秋季,金华中学首次提出了“学案导学”,“导学案”对应于“教案”,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这种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被称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999年5月25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金华中学的研究,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高度赞扬了这一自主学习模式,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高中各学科,讨论和改进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训练,但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所谓的讨论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一、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仍然没有得到改变,社会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死盯着不放的硬指标,教师不能不靠繁琐讲授、频繁练习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师生为了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疲于奔命,早就忘却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要求了。为了考试而学语文,为了考试能得高分而不顾语文教学中应该做的事情,让学生整天置于繁琐的语文考试中,忽略了学生的其他爱好、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打消了。
(二)教学因循守旧,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凭借着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本现成的教案,走上讲台就开始传统的辛苦讲授;教师所讲内容全面繁杂,从新词的释义到生字的音形,从句子的含义到修辞的妙用,从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到中心的概括写法的分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教学中,导致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意识不强,即便有这方面的愿望,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初中语文创新方式探索
(一)民主集中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与空间。 师生间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温馨环境,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实践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点滴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出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拥有成功的体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观,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开放、多元化原则。初中生对语文学习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初中语文教学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兴趣活动,加强课外阅读,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他们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中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如何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教案,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地研究分析,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按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所倡导的那样,语文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思维,听讲时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时能说出新颖独特的见解,阅读时善于对课文进行比较、联想和发散,作文时能从多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坚决摈弃“独唱”,弘扬“众人拾柴”;要甘当配角,让学生担当主角,让学生享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活动的时间。那些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这种原始的创新意识,多肯定,多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创新,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新力,尊重自立促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解读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由,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