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建设

时间:2022-10-08 09:0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农业建设

第1篇

1.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土地流转、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增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幅达到10%。二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农商协会的组织作用,鼓励跨领域深入合作和同行业联合发展,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力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量达到88万户。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针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层次高、知识新、效果好的专题培训,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今年力争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以上。

2.创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是培育服务主体。构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组织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二是创新服务机制。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财政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项目化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三是拓展服务内容。坚持专业化、全程化、一站式的目标,创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信息、农资供应、粮食仓储、农机作业等生产经营服务内容。

3.创新财政金融支农机制

一是创新财政支持机制。财政资金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高效农业产业、农产品保供等重点领域倾斜。逐步优化财政支持方式,由项目补助向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转变。二是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机械、农业设施等各类权利和资产的抵押质押模式。优化无锡现代农业发展基金运作,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大的现代农业项目。三是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推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完善积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险覆盖面。

二、坚持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保障,推动农业法治建设开创新局面

1.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一是增强法律至上意识。保持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绷紧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这根弦。二是增强权力法定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授权、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三是增强权责一致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作为,坚决克服懒政行为,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

2.全面构建农业执法体系

一是理顺工作职能。理顺综合执法机构和行业机构的关系,做到权责明确、权威高效。行业机构负责产业指导、行政审批、检验检测等事前事中管理职能,综合执法机构负责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事后监管职能。二是增强执法能力。推进农业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下移,加大执法投入,强化执法培训,严格执法程序,统一执法证件,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开展专项行动。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农业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不合格不安全农产品,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户利益。

3.认真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干部队伍的普法教育。将宪法法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依法行政等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相关学习讲座,增强农业干部队伍的行政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普法教育力度。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群众采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三、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推动农林系统作风纪律建设得到新加强

1.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工作责任

一是要深化认识。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形成党组书记亲自抓、支部书记带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关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要精心谋划。坚持党建工作和“三农”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党建工作抓细抓实,成为深化农业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三是要狠抓落实。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管党治党规律,按照树立科学理念、遵循客观规律、积极改革创新、注重实际成效的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严格监督考核,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2.严格强化干部教育管理

第2篇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就“谁来种地”的问题进行专门阐述,他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其关键在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党和国家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外延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2]。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3]。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2.3启动培育试点工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在此建议以启动相关试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专项资金的注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应以建立农民公益性培训制度为目标,重视农村的教育改革,构建我国现代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民学历与培训结合起来、农村职教与普教成教相互渗透、农业推广系统与信息化教育相互合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开展。3结语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强调的是农民身份的职业转变和专业转变,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意义重大,已经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发展战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越寒 王晔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吉林农业杂志社

第3篇

1.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1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几年来,国家、省、市、县财政和民营及个体在多层次、多元化上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大型水利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标准化农田、标准化棚膜园区、标准化牧业小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贮运销体系等建设。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构建了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1.2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粮食生产已连续6年获得大丰收。

1.3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明显改善,功能进一步增强;农业水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各类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工程和农田节水工程,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普及,农业生产从业者素质明显提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加强。

2.我省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多种经营及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农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农村劳务经济的崛起,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加之我省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双层经营体制还不完善,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多方利益的交织和冲突,导致新问题、新矛盾的涌现和叠加,使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构建产业内、产业间生态物质循环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无废物排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农田生态保护条例;广泛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3.2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和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兴办农田水利事业,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和节水工程建设。

3.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一个由政府主导或监管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流转市场。大力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积极发展多方式、多层次的经营体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激活农村内生性发展动力,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土地征用价格机制和农民生活保障机制,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实现城乡劳动力、技术、资金双向流动。

第4篇

一、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打造、三产融合、分步实施”具体要求,对区级园区开展星级评定。原则上,每年评定五星级园区1个,四星级园区1个,三星级园区1—2个。

二、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分为基地建设、设施设备、产品加工、农业新业态、质量品牌、科技支撑、组织方式、保障措施8个大类,建设标准详见《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表》(附件)。

三、组织实施与认定激励

(一)组织实施。区级园区的星级评定工作在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第一年度考评申报工作从2021年12月开始,2022年1月底前评定结束,以后年度按此安排。

(二)申报程序。每年12月,各乡镇按建设标准要求向区农业农村局申报区级园区,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区级有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实地考评并形成考评报告,经综合分析提出区级园区星级建议名单,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区政府命名授牌。

(三)申报材料。各乡镇向区农业农村局提交《区现代农业园区申报书》,对标编写自评报告,提供区级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建设规划、明确承担园区管理职责机构的文件,以及自评报告相关佐证材料。

(四)等级划分与财政补助。区级园区依据《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评分表》打分评级,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3个档次。每年由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进行奖补,其中:五星级补助100万元,四星级补助60万元,三星级补助40万元。对于晋级的区级园区,区财政给予奖补,其中:由三星级晋升为四星级的补差20万元,从四星级晋升为五星级的补差40万元,从三星级晋升为五星级的补差60万元。降到三星级以下的,取消命名并摘牌。

(五)评定数量。区级星级园区评定实施期限为5年,第一年原则上评定数量为3个,其中三星级1个、四星级1个、五星级1个,以后每年根据申报情况确定评定和晋级数量。

(六)评分模式。对区级现代农业园区每年1月底前进行星级考核,实行考核总分制,入围分数为85分(含),其中三星级园区考核总分需达到85分(含)以上,四星级园区考核总分达到90分(含)以上,五星级园区考核总分达到95分(含)以上。若当年对区级园区的考核分值均低于85分,则当年星级园区评定空缺;若只有1个园区达到入围标准,则评定1个;若入围园区个数超过当年评定个数,则从高分取到低分。同时鼓励各乡镇发展粮油产业,对区级粮油产业园年度考核总分酌情加3—5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各乡镇及区级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作,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进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各乡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出台本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设标准、完成时限等。

第5篇

1.1创新了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方式,保证了信息快速、有效地走进农民家中。

宽带入户,网络致富,提高了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找到了“商机”,尝到了甜头,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民上网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这种培训既克服了集中培训方式中存在的众口难调、难以重复、效果欠佳的缺点,又解决了科技下乡中存在时间短、次数少、覆盖面小等问题。农民想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市场前景如何,想学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习、了解;行政部门想推广什么、培训什么、传播什么,方便快捷。现代远程培训为农民提供了有技术可找、有技术可用、有问题可问的一个技术信息平台。

1.2促进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推广,增加了农民收入。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汇集各类农业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各种信息 ,具体指导良种选育、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综合栽培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农民不出家门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真正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四是缩小了城乡“信息鸿沟”,引导农民群众进入文化新生活。一直以来,农村被人们称为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要突破这“最后一公里”,环境是基础,环境不仅指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硬环境就是设备配置、网络稳定和服务平台内容;软环境也就是培养农民了解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上网找信息的学习环境。晋城市的农业信息化使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在给农民带来技术信息转化增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真正缩小了城乡“信息鸿沟”,做到了信息城乡统筹发展进步。

2对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2.1真正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和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当作新时期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2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作用。

目前,各级政府上网工程搞的较多,但其信息资源收集与信息产品提供方式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向上流动的统计信息主要是为“上面”服务的,信息质量与农业生产者的关系不大;向上流动的信息农民感兴趣的也不多,信息流与物资流的分离现象十分明显。因此,政府信息服务引导应当尽可能改变这种局面,提高信息的针对性、适用性。

2.3切实搞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第6篇

韩真发,吉林正业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和吉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理事。

企业简介: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业集团旗下产业。成立于1998年,公司总部位于长春合隆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67万平方米,现有总资产10.2亿元,员工总数14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91人。是集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冷链配送、连锁专卖以及带户经营于一体的股份制公司,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省级猪肉产品出口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机械化屠宰加工优势企业、中央和省储备肉生猪活体(冻肉)储备企业、中国畜牧行业百强优秀企业、中国肉类行业强势企业。

公司现有年产3万吨饲料的加工厂一座、现代集约式养殖场八座、年屠宰加工300万头、生产加工2万吨熟肉制品的生产线及存储能力8000吨的冷库。设备、工艺先进,公司已通过ISO22000体系和HACCP体系认证。其产品有“华正”牌饲料、种猪、仔猪、冷却保鲜肉、冷冻分割肉、高、低温熟肉制品。“华正”肉销往上海、北京等21个省(市),省内市场占有率30%,并出口香港、蒙古、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华正HUAZHENG及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来,东北地区在我国农业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这里是我国重要农业政策的先行先试区,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在人均耕地面积、产业基础、农业机械化程度、粮食产量、商品粮输出等指标上均领先全国。东北三省以占中国近1/6的耕地,提供了占全国1/3以上的商品粮。东北熟、天下足,东北粮仓发挥着巨大的“稳压器”作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讲的是工业,但必须从振兴农业做起。东北发展现代农业,仍面临许多迫切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现代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以现代农业的视野来衡量,东北地区的农牧业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其瓶颈性制约在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小”“低”“少”“乏”等问题。一是总量依然偏小,规模化水平不高。目前全国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规模偏小,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很少。有的县大米加工企业有30~40家,最大的规模年加工能力就2万吨,多数是几千吨。二是精深加工度低,加工链条较短。这是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普遍现象。分品种来看,稻米加工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一般是粗加工产品较多,而精深加工品较少。玉米加工业也处于初级阶段,产品质量水平和档次不够高,精深加工的产品少,附加值低。东北大豆的粗加工生产能力较强,粗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市场需求和当地大豆原料供给明显过剩。畜禽加工目前仍以屠宰和分割为主。由于产业链短、加工程度低、品牌价值含量低,东北地区在国内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品贸易中处于低端。三省中,辽宁省加工程度最高,但其综合加工率也只在50%左右,精深加工的比重就更低了。三是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少。受加工技术不足的影响,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知名品牌少,更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导致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和扩大销路,缺乏品牌支撑效应。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少。肉食品市场熟食产品一半以上来自关内,且还有30万吨以上的市场空间需要填补,很少有全国知名的品牌。四是外向度低。东北农产品包括畜禽产品的质量很好,但是,由于加工跟不上,所以很难出口。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一直很低,这与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五是扶持政策缺乏,自我发展乏力。多年来,国家从粮食安全考虑,只关注于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而对农产品加工没有足够的扶持,导致一些产粮大县一直是财政穷县。

为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现代农业建设放在振兴东北的战略性位置上。对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作为东北地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以得力措施使东北地区尽快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区和先导区。

二、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的我国东北地区,一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在建设现代农业和振兴东北的先导地位。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与东北三省共同确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东北地区主要农产品加工率应当达到70%以上,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 : 1. 5以上。其中精深加工率应当达到40%以上,在东北地区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要把在东北地区尽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专项资金支持和其他扶持措施的重点,集中一切扶持手段,着力在东北地区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特别要支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进行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

四、支持大型国有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去东北地区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引导、支持大型国有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去东北地区,以各种方式与东北地区的企业合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其政策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带动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五、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要大幅度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重点支持粮食、肉类、牛奶、水产品生产大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方向在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实现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对外向型企业要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要支持东北地区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

第7篇

会议指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党的十七大以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共识和必由之路,全国现代农业建设蓬勃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各地采取的重大措施,充分表现出现代农业发展势头的强劲性。

会议要求,要以“深化示范,整体提升”为目标,全力推进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

近年来,农垦系统上下努力开拓创新,着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围绕“率先实现、发挥示范”的中心任务,突出发展粮食生产,优化产品结构,千方百计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构筑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整体上看,农垦现代农业发展已经迈上新台阶,进入新时期。

二、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发展。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农业部农垦局和有关垦区率先开展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引领示范推动农垦的现代农业发展。2006年,农垦系统选择了100个农场和单位,开展了“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各示范区制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创新管理机制,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强化标准化管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加强核心展示区和辐射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创建。各垦区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不同层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活动。目前全系统共有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616个,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2011年,100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示范面积3443万亩,辐射效应为1:1.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1%。接待参观学习人员55万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96万份、培训农民人数36万人、带动农户总数90万户。输出高新技术290项、输出高新技术覆盖面达到2904万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甘蔗、奶牛、生猪等粮食作物和主要农产品单产都创了全国农垦的最高纪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三、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把农垦确定为“农垦规模化农业区”,列入现代农业的“率先实现区域”,要求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规模优势,全面推进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装备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商品粮供给重点保障区,建设天然橡胶、棉花、糖料、牛奶、种子等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提升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并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年初,为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部印发了《农垦现代农业示范提升活动方案》,对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行了再部署,对示范提升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思路,确定了内容,提出了要求。《农垦现代农业示范提升活动方案》提出的“七化”即“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产业化”是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会议强调,要采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工作。各垦区要按照总体提升思路和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一是要充实内容明确方向,狠抓方案措施落实;二是要制定政策争取支持,保障创建顺利开展;三是要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提升工作活力;四是要创新模式强化培训,提高示范带动水平;五是要加强领导开展宣传,扩大示范带动影响。

培训班上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辉向参会代表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情况以及“十二五”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就农垦示范区建设提出建议。

张辉指出,我国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显存主要问题是:第一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急需提高科技含量;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急需提升保障水平;第三支农项目统筹不力,急需形成拳头效应;第四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急需破除发展阻碍。

他认为我国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构建科研合作平台,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构建金融创新平台,扩展资金来源渠道;构建项目整合平台,形成资金使用合力;构建机制创新平台,激发内生发展活力;构建培训交流平台,提升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构建考核评价平台,建立能进能退管理机制。

第8篇

品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品牌对农产品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品牌是一种符号,象征着食品的安全、质量的保障,品牌一旦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确立起来,老百姓就会放心地购买和持续消费这类产品。因此,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满意度,是测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因素,如果产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将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产生消极影响。二是品牌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十分重要。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品牌化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升级,由资源型或者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来转变。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推进品牌化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品牌对农民增收的意义十分重大。品牌是无形资产,其价值就在于能够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没有品牌的产品更容易“滞销卖难”。四是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不少农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居全球第一。但是缺少一批像荷兰花卉、津巴布韦烤烟等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我国不少优势的农产品只能占据低端的市场,无法带来更高的溢价。因此,要研究我们国家农业的独特性,挖掘农产品丰富的人文价值,整合国家的力量来实现顶层设计与品牌的有效组合,创造中国的国家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许多省份已经在农业品牌建设上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索,为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去年,广东省农业厅把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的评选推介活动作为农业厅党组的重点工作,他们选择“米、猪、茶、鸡、虾”等10大系列,以最严格的流程挑选出最优产品,在各地市开展巡回展示,对前三名产品授予 “广东名米”、“广东名猪”、“广东名果”、“广东名茶”称号,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宣传。

陕西省洛川县重点从品牌打造入手,提升洛川苹果产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当地政府除了突出黄土高原特色,还着重打造文化理念并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积极传播洛川“苹果文化”,举办苹果研讨会、产品推介会。目前洛川苹果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40亿元。

湖北省通过做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培育出以“周黑鸭”为首的畜牧业品牌。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到,近些年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品牌培育方式不断创新,农业品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逐渐推进,品牌推介和宣传活动也如火如荼。但还应该看到的是,我国农业品牌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品牌主体不强、品牌小杂乱现象突出、区域品牌理念尚未普及、诚信水平不高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日本、法国等国较早地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时代,他们都把品牌建设作为参与全球农业竞争的国家战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显著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数,每年进入全球最佳品牌的中国品牌寥寥无几,自主品牌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把农业品牌创建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我认为,农业品牌创建要抓好四件事。

首先,要树立品牌战略是国家战略的理念。品牌战略是市场化的要求,农产品市场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逐步走向品牌竞争。因此,应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从品牌培育、扶持、宣传、监管和保护等方面开展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拓宽农业品牌发展思路,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实施。其次,建立国家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立品牌国家目录、省级目录和地方目录,将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作为两个核心衡量指标。品牌目录的指标体系可由政府设定,但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评分由消费者说了算,可以通过网络评价来实现。再次,建立国家公用品牌发展体系。依托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分地区、分品种、分层次推介名牌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农户品牌。最后,培育和塑造国家品牌。着力培育和打造能代表我们国家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让中国农产品真正走向世界。

第9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代农业建设;作用

1农业机械具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

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农业机械对生产力提高的主要保证,农业机械应用于传统农业后农业生产效率会大幅提升,进而增加了在单位时间内和单位资源内的整体农业商品产出率,满足了社会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社会的专业化发展,并实现了促进农村社会加速分化的目的,市场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在这2项趋势的作用下被不断加深。同时农业社会和农业生产结构获得合理分解,并综合提升了整个社会劳动效率、生产效率[1]。

2农业机械有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的作用

单位土地资源的产量在使用农业机械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有效提升,并促进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农业深层次发展的目的。特殊农业生产的需求可以通过农业机械的较大功率、较大速度、负责组合的综合作用得以实现,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把握农业生产时机,还能形成对各种自然风险影响农业生产的防范,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人畜所不能实现的种子精选、农药化肥喷洒、微灌滴灌、深耕除草等一系列农业耕作,都可以利用更为准确、定位的农业机械操作实现。农业机械的使用实现了在相同资源和时间范围内农业生产产出的大幅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集约化发展不断深化,广大农村更加认可农业机械的应用[2]。

3农业机械可促进非农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非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农业的有效发展为基础,同时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以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为前提。当前农业与非农业协调发展需要农业机械的运用,相关产业生产、加工、装配是农业机械生活的必要流程,其他非农业产生的发展需要农业进步的推动。与此同时农业的支撑也是其他产业进步的必要条件,整个农业效率和价值在大量使用农业机械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发挥,进而为其他产业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础。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农业与非农业相互协调实现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生产、更新,只有实现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才能够重新平衡非农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进而为各个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4]。

4使用农业机械能够促进新技术革命

材料科学和其他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农业机械的动力、传统等系统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其他技术和科学的突破也是农业机械其他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只有在相关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不断发展。精准农业技术理念在上世纪美国被提出,通过更为全面的协调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化作业的支撑是其主要的目的。先进的农业机械在精准农业的概念影响下应运而生,而各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仍是支撑先进农业机械产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机械的实际需要通过技术现实性和应用性的转化获得满足[4]。例如精准农业以机电为载体的机械电子与农艺的相互深入渗透为基础,其主要技术包括生物动态监控技术、精准种子技术、精准土壤测试技术、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等,并按照植物不同生长期的实际需要和自然资源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收获、灌溉、施肥、播种、耕作等农业活动。以高新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自然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利用是精准农业的最大特点,进而促进农业向着环保、优质、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

5使用农业机械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业发展上不断加大投入,但是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农业活动经常受到台风、洪灾、冰雹的侵袭,使得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于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影响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抵抗作用,通过有效应对人畜所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为农业生产和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效保证。例如当洪灾或者旱灾发生时,可在抗灾救灾中组织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及早有效采取灌溉农田、抗旱、抽水排涝等措施处置灾情。当前农业部门在应当对农业生产危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方面已经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例如华北地区2009年发展旱灾时,正是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有效的缓解了旱情。本文从保障粮食安全等5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使用的作用,以求为推动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充分运用贡献绵力。但是本文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的科学广泛运用。

第10篇

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但现阶段受我国国情的限制,只有部分农村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多数地区仍旧在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这对农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进行农业机械创新迫在眉睫。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较为缓慢,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是农民对其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随着国家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被农民应用到日常的劳作之中,代替了传统的农业机械成为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耕地的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拥有小面积耕地的种植户在种植时会优先选择使用农业机械[1]。

2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1土地限制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存在人均占地面积少的问题,伴随着近几年土地质量下降的趋势,沙漠化现象越发严重,这就导致部分农民的耕地面积开始减少。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基础设施正在被国家大量建设,部分设施会对农民的耕地进行占用,这也是导致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

2.2投入不足

我国大部分农村存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虽然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陆续出台了诸多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农民人数众多,所以政策无法达到对所有农民进行覆盖,这就导致了农民在收入以及支出方面难以达到平衡,很多农民不具备对农业机械进行购买的能力,降低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2]。

3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3.1实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发展现代农业最有效的措施是将发展和合作相结合,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国内的市场上,更应该关注国外市场,通过对发达国家相关技术进行引进和学习,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进行合作也是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现阶段我国对集约型农业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深度有所欠缺,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可以使工作人员明确的认识到自身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从而促进对农业技术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另外,我国自身所具备的先进农业机械也应当遵循“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其他国家进行输出的方式,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2提升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肥料的大量浪费,这也表现出了现代农业存在对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因此对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的精细程度,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精细化农业,提升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是基础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劳动所需的成本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现代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对农业机械进行研发时,应当着重机械产品的质量,并且对农业控制系统进行完善,达到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使工作人员能够以最直观的形式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分析[3]。

3.3支持公益事业

农业机械产品的出现、发展、推广以及使用均与公益事业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制造时应当以公益性为基础,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促进相关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达到使现代农业以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公益事业进行支持的方式,设立相关的科研项目,最终达到对我国农业的机械技术和核心原理进行创新的目的。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发展和创新一直属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对农业机械进行深入研究,促进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

3.4对技术进行发展和完善

对相关的税收制度进行完善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达到促进相关企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大投入的目的。除此之外,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推广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企业;建设措施;大中农场;2012年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94-01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之年,也是企业管理争当新一轮排头兵的推进之年。为积极应对通胀和欧债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再提升,大中农场围绕“稳增长、促转型、提质量、求发展”目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员工队伍管理,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大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力求经济效益快速增长。2012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含奖利润5 000万元,粮食总产量6.1万t。种植业麦稻产量确保14.25 t,力争达到15 t,效益确保1.275万元,力争达到1.5万元。争取“双千”基础上的稳产、增产和增效;种、林、牧“三业”确保利润350万元,力争达到450万元。

1 调整结构促进转变,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和稳步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一是调整优化布局,力争高产、高效。瞄准高产和效益最大化,实施二次“旱改水”,取消大豆种植;更新品种结构,削减晚熟品种面积,建设优质粳米万亩生产基地。寻求高效和设施农业突破口,探索集体经营模式下高效农业发展途径[1-2],建设以草莓、葡萄、景观苗木为代表的亩效益万元试验基地,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发展基础。完成农业2 000万元投资任务,在继续做好农机具采购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一个科技项目、两个创建项目和三大建设工程”的实施。确保种子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通过科技厅验收,以争取该项目二次资金和进一步的滚动资金;部省麦、稻2个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项目力争再创佳绩;灌渠硬化、河道疏浚、泵站拆建三大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三是振兴“三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打造杂交制种和良种繁育2个万亩基地,提高生产单位留种积极性,买断大麦新品种扬农啤8号,抓好种子生产,不断提升种业盈利能力。严格林政管理,提高活立木蓄积量,加强景观苗木培育管理,培植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养殖管理,做好防疫工作,认真研究市场,争取无公害养殖规模突破1万头,实现牧业效益新突破。

2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为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升团队质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强班组建设。以创建星级“职工班组”和“学习先进、争当标兵”活动为契机,完善班组管理,激发劳动潜能。二是推动绩效考核。全面推动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兑现薪酬分配、岗位聘任、培养培训及兑现奖惩的主要依据。完善机农一体化改革方案,调动机驾人员参与种植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收入水平。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根据生产实际,搞好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管理和劳动技能,激发创造力。加强农机操作工培训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充实职工管理队伍。组织选拔服装加工与培训高级研修班,为劳务加工提供人才支撑。四是推进员工增收。完善员工收入与劳动贡献挂钩制度,继续实施职工增收,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确保公司员工收入稳步增长,收入水平处于苏北领先。

3 推进管理规范年活动,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以开展管理规范年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是深化目标成本管理。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化解通胀压力。种植业单位加大秋熟作物用工投入,实施精细管理,推进增产增效,控制农资投入、降低购销成本。农业“三业”要千方百计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细化成本控制目标,落实节本增效措施。二是加强资金与合同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积极压缩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努力降低资金潜在经营风险。加快滞压存货处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完善企业采购管理,严格招标采购、比价采购制度,科学制定采购计划,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加强合同管理,强化合同评审,严格执行报批制度。三是严格产品质量管理。制定出台质量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和生产工艺管理制度,强化生产过程检验,提高全员质量意识。种植业单位特别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以良好的卖相争取理想的价格。四是提升工作执行力。进一步完善责任制考核方案,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产、供、销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程序管事[3-5]。

4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做大做强目标,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公司经济上台阶。一是加强基础科研,促大面积平衡增产。发挥好中心农科所在引进、试验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及新装备中的核心作用,做好品比试验、品种展示、提纯复壮等工作,筛选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高产高效品种;不断创新栽培技术,加强晚播大、小麦管理,争取夏熟稳产和秋熟高产,发挥万亩片的示范作用,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二是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含量。加快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力争多出成果、多增效益。强化推广运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 参考文献

[1] 刘祺.试论农业企业与企业战略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5):987-989.

[2] 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2):6018-6019.

[3] 李爱民,王淑英,.基于农业企业化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12):4-9.

第12篇

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是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是吸引“三资”开发农业的平台,是农业观代化的展示窗口,是观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转化基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各地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把握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园区的重要意义,按照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观代农业的思维,借鉴工业开发区的经验,切实加强观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我市农业的跨越发展。

二、要立足高起点,准确定位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的目标与功能

我市观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要瞄准农业现代化,以招商引资引智为基本途径,以培植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和农业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为主攻目标,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集中力量,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市和各县(市、区)各建一个能够展示区域内农业发展水平的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其基本标准有五条三一是启动区面积300亩以上,核心区面积3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3万亩以上。二是借鉴工业开发区经验,面向社会招标招商,引资引智,培植市场竞争主体。三是园区内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必须充分体观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四是园区建设要有自身的特色。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业性的,但都必须培植和拥有知名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品牌。五是经济效益高,辐射功能强,生态环境美。

园区建设要重点体观4个方面的功能:一要体观现代农业的开发功能。面向国际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实行,产、加、销综合配套开发,培植新兴产业,争创一流品牌,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二要体观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导向功能。根据现有的和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自身的产业发展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要体现农业观代化的示范功能。按照现代农业要求,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繁育和试验示范,真正,把园区办成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基地和新成果的展示窗口。四要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新机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力争拥有1-2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技术和成果,成为农业科研、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平台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

各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的基本标准与功能,立足高标准,注重特色,整合资源,精心规划,科学论证,制定方案,真正把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带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地。

三、要深化改革,积极创新现代农业开发园区的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开发园区要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土地租赁农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确保园区的营运质量和效果。要按照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观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园区建设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负责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招商引资和协调服务等工作;进园的企业则按观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要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对现有园区要通过法人参股、职i购股、外资嫁接等多种方式实施整体改制,实观投资主体多元化。对新进园区的项目,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进入园区,兴办农业项目,坚持把独资公司、股份制公司、民营企业作为园区的开发主体。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区域、界限的约束,坚持谁有能力谁承办,谁的机制活、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强谁承办。要坚持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要实行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把推行技术入股作为创新园区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果量化为资本。

四、要制定扶持政策,全力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新举措,是推进农业观代化的一项示范工程。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明确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要切实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开发,加大投入力度。要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耕地复垦、小农水资金、农业三项工程、农业科技三项资金中优先安排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园区项目。要处置好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部门除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外,用于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投资,可以作为国家资本金,实行租赁或入股。要创新园区的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二要加强对园区的政策扶持。园区在用地、用电、用水以及金融、工商、税收上,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和工业经济开发区的有关规定,享受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工业经济开发区的同等待遇。要严格按照中发[18号文件精神,重视解决好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除了必须买断的以外,可采取土地租赁的方法,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把土地使用的决策权和收益权归还给农民。三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园区开发。要按照省政府政发[]6号文件、省政府办公厅政办发[]128号文件和市委发[]53号文件精神,规范科技成果入股方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园区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要从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入手,通过入股等各种形式,形成园区与科技依托单位的利益共同体。要鼓励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到园区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