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0 17:2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

德育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德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沟通和交流,使教师充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激发并运用生成性资源,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开放性的显著特征。

一、动态生成性教学在职 业院校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1)动态生成性教学能够增加德育课堂的吸引力。就德育课堂的内容而言,书本知识的枯燥乏味是多数德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这些现象虽然有所改观,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育课程知识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动态生成性教学使德育课程的每一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带着期许和发现的心态去寻找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期间不断迸发的“惊喜”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2)动态生成性教学能够提高德育课堂的效益。通过多次教育改革,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经历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使知识保持鲜活生动,使之充满生命力是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

二、职业院校德育课堂中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整合

德育课堂中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否有效运用,其作用能否有效发挥。按照不同标准,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1)学生生成性资源。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个体的情况千差万别,其学习能力、认知特征和价值观念会受到经验、情感、态度、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课堂教学进行当中,学生们在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和评价时会出现思想碰撞,产生重要教学资源。

(2)教师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中的各种状态和表现都会成为教学资源。具体来说,教师生成性资源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能力素养;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教师的性格、爱好、情感、态度;教师的言谈举止、职业礼仪、服饰着装等。

(3)个体生成性资源。

个体生成性资源是指师生课堂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出现的个性化解读。例如,学生对教学文本的个性化认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和经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解释,教师运用独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

(4)群体生成性资源。在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鸣达到特殊的群体效应。随着教学活动在特定情境中的进行,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知识收获。

三、职业院校德育课堂中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1)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加大教学设计弹性。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其教学设计往往具有按部就班的特点,因此传统的德育课给学生造成僵化、呆板的印象。在德育课堂中尝试动态生成性教学并不是说轻视教学预设,反而是要更加注重教学预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达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之外,还要注意不可过于生硬,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生生互动时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要留有发挥的空间,增加教学设计的弹性。

(2)创设情境,引发动态生成。

第2篇

1 德育新课堂要符合新的课改理念

很显然,当前德育课堂改革要取得突破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当前,大家公认的新课改理念有:①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②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③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④实现学习、训练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理念是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 什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由学生本人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老师应该起到的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支持者,通过设计合理恰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把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引向更高的区域,以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 德育课堂如何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4.1 作为教师必须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渗透到每节的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新的设计,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采用新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德育教育的功能。

4.2 实践探索。在这个阶段,让我感到最为困惑的就是怎样把先进的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为此不断学习、借鉴、思索、尝试,逐步形成以下思路,我把教学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尝试:

4.2.1 第一阶段:教学分析阶段。

4.2.1.1 教学目标分析。对整章内容及每节内容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知识内容,也就是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立体目标。

4.2.1.2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必须了解学习者。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即初始能力)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即学习者特征),为了下阶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学习者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性别差别、学习者风格、学习者动机水平等几个方面。这些分析过程正好突出体现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4.2.1.3 教学媒体分析。媒体条件分析的任务是了解哪些教学媒体适用于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且这种特征在哪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得到体现。针对德育学科,主要媒体方式:教学案例、网络信息、探究讨论、视频资料等。

4.2.2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现状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4.2.2.1 情景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于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确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创设恰当的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顺利通过最邻近发展区,到达更高区域。对德育学科来讲,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2.2.2 教学策略设计。①教学媒体选择:即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习者的。②学生活动设计:是指集体授课、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同时也是完成三维立体目标的载体。③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成为我在这个课题中研究的重点。

4.2.3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具体操作,记下实施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4.2.4 第四阶段:课后反思阶段。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以学为主,课堂具体实施情况如何,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如有同行听课,还应认真记录同行点评,为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

5 实际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以学为主,恐怕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问题。

5.1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越来越显得重要。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以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教学中进行的初步的尝试,在中期对课题进行再研究时,通过与有关指导老师的交流,发现课堂教学要想真正实现以学为主,除前期研究的内容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既然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空间就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的阅读等学习行为,这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掌握学习的本领。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预习,也不知道该怎样去预习,也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对此,我对学生课堂预习作业也进行了设计,选出了部分章节中的课前准备作业形成资料。并向大家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交流。在新教材全面推开实施的过程中,新课改理念的贯彻执行至关重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又重新回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中去,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高分低能,没有真正学会学习。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政治;新标准;教学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简称《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更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注重创造性与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作为中职政治教师,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思考和探讨。要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有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创造力培养和专业思维培养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学生专业实际,目标明确、具体、准确;

(2)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应重点突出,难度、深度恰当,并注意与已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联系,注重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3)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应合理,有合适的密度、速度和强度,作业量适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专业实践性;

(4)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内容匹配,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思维过程,新旧知识联系自然。教学组织管理民主,气氛宽松。反馈及时、交流多向,评价激励科学有力;

其次,在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做好上课的准备,比如对第二天要讲的内容,要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

再次,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提前预习教材、搜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各种资料等。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政治学科内容比较抽象,政治课教学既没有数学的严密逻辑,也没有语文的优雅动人,更没有专业实训课的实践性。政治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虽然说打开这扇大门,内容也是精彩纷呈,可以容纳下与专业学校相关的“旅游法”修订、“劳动法”修订、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鼓励中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等。也可以容纳生活中的买卖关系、人际关系等等。但大部分学生心中打不开这扇大门。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要精选案例,以例说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生活到理论的升华。例如,教师在讲解就业指导与创业时,可以旅游专业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新闻媒体曝光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分析。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我们不应该把文字和形象对立起来,因为真正的现代教育,从小学的识字阶段到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都应该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计算机多媒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它不受时间、空间等客观要素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及过程,全部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又可刺激学生进行思维,还可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觉能力。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理论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只凭教师讲解即只凭听觉通道的作用,学生较难掌握。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老师善于利用先进教学设备,精心选材,提高了视觉效果,更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中职德育课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不能只是向学生传递结论,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即设疑引思。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

中职教育大发展呼唤新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呼唤新教法和新学法。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每一位教师都正在接受着考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就肯定能走进一片灿烂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8年。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8年。

第4篇

一、研究对象及工具

(一)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笔者于2013年6月对广西南宁市区内三所国家重点中专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选取三所学校不同专业的2011级学生共300名,发放调查问卷表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7.3%。

(二)研究工具

为本次调研设计的问卷为行为测量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方面的问题,即学生个人情况、德育课教学环境因素、德育课教学模式评价。调研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1.学历方面。详见表1。

表1中职学生生源学历情况

初中毕业生 普高毕业生 职高毕业生 社会青年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72 93.2 10 3.4 2 0.7 8 2.7

(注:数据仅限抽查样品,以下同)

从表1可看出,由于国家及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职教育招生制度,扩大招生的范围和规模,中职的招生对象已经从单一的普通应届毕业生推广到了招收普高、职高、中技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等范围人群,中职生源的多层次性日益凸显。中等职业教育要实施的全面素质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如何有效衔接,是中职德育课教学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年龄方面。在本次调查的292名中职学生中,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人数为27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2.47%。中职生身处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心理状态差异大,很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能对他们采取“成人化的标准,知识化的形式,课堂化的模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德育课教学,而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生源状况。目前,各地中职学生生源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同时还伴随出现生源素质低、在校生流失严重、学生就业难等诸多问题。以广西某国家重点中专为例,2013年,该校计划招生1800人,实际到校注册新生1250人,仅完成招生计划的69.4%。该校在新生注册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流失新生152人。生源减少,学生基础差,流失严重,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面临严峻的挑战,进而使得学校的教学难度增大,难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课教学环境分析

1.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详见表2。

表2学校对德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

重视 不重视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82 62.3 37 12.7 73 25.0

调查结果显示,从德育课受教育者的角度,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课教学重视不够。在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课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课时少,内容多,经常被调换课,总有一种德育课是一门副科课程的感觉;教师不重视,师资力量不强,对教学考核不够严格;与专业课相比,几乎很少安排社会实践课,一些实践课安排流于形式;学校对德育课的硬件投入少,等等。

2.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详见表3、表4。

表3学生对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

非常重要 不重要 没有才能知识重要 不清楚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58 88.4 15 5.1 14 4.8 5 1.7

表4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喜欢程度

喜欢 不喜欢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5 25.7 27 9.2 190 65.1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德育课重要的占88.4%,明确表示不重要的仅占5.1%。从中可以看到:处在成长期的广大中职学生对德育的认识还是到位的,也渴望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为中职德育改进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通过调查,我们还可以看到:明确表示对德育课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人数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学生处在有条件喜欢的态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看教师是怎么教学的。这一条件恰恰就是德育课教学改革需要改善的地方,即要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好感。

造成学生对学校德育课教学的这种态度与哪些教学要素有关呢?调查进一步从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展开。

3.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安排。详见表5、表6。

表5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内容的整体评价

合理很实用 基本合理实用 不合理脱离实际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82 62.3 37 12.7 73 25.0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内容安排总体上还是认为比较合理实用的。这说明目前的德育课内容能反映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需要,基本上能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表6学生对德育课最感兴趣课程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 政治经济与社会 职业生涯规划 哲学与人生 心理健康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12 38.4 15 5.1 60 20.5 13 4.5 92 31.5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这三门课程最感兴趣,大多数学生对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这两门课感兴趣程度较低。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更乐于接受贴近自身生活实际的德育课内容,而往往对那些远离生活的内容缺乏感知,这也能反映出中职学生的学习个性特点。由此,可得到这样的启示:要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增强德育课内容的生动性、吸引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强调:中职德育课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而,各中职学校纷纷加强了对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分析详见表7。从调查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已经开展 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相当满意,觉得受益匪浅,这与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积极性相吻合,这就提示我们: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表7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分析

满意,很受益 不满意,没什么效果 一般满意,效果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49 85.3 8 2.7 35 12

4.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详见表8。

表8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差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6 26.0 94 32.2 70 24.0 52 17.8

德育课教学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是衡量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调查,发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达到良好以上的不到60%。这说明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可程度并不高。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加强对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是改进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德育课教学模式分析

1.当前德育课教学模式效果。学生对当前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详见表9。

表9学生对当前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满意,能吸引兴趣 不满意,很厌学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1 24.3 59 20.2 162 55.5

教学模式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寻找一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德育课教学改革努力的一个方向。从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不高,这恰恰就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不满意任课教师的授课,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上课讲理论太多,枯燥无味;一些教师照本宣科,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学生无法融入课堂。后面的调查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详见表10。根据调查,在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到一半的人数,另一半为很少参与,少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参与课堂互动。这说明: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课堂教学还是突出以教师为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理念不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学频率与质量均有待加强,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刻不容缓。

表10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经常参与 较少参与 不参与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33 45.5 142 48.6 17 5.9

2.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学生最喜欢的德育课上课方式选择详见表11。

表11学生最喜欢的德育课上课方式选择

满堂灌式 讨论交流式 场景体验式 对话聊天式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0 0 48 16.4 189 64.7 55 18.9

当前,不少德育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突破传统的上课方式,在教学设计上还不能统筹兼顾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强烈需求。他们更愿意通过场景体验、讨论交流、对话聊天等开放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德育课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德育课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学软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革所倡导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得以初步彰显;教学活动能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下转第51页)(上接第20页)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利用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的统一,总体上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效果。二是中职德育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德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不够,教学设计还是传统的“说教为主”模式;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不明显等。因此,探索适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对此,笔者建议应建立学生主体性、探究性、亲验性和开放性的德育模式,这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基于当前中职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中职德育课中引入直观开放的学习教育平台,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采用 “法律诊所”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使当前宣导式、灌输式和封闭式的德育,通过具体直观的教育平台转变为学生主体性、探究性、亲验性和开放性的德育模式,使多元化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德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直观开放的学习教育平台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和实践操作参与实际的德育知识应用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缩小学校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针对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中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变不良现状,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开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9)

[2]李晓华.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2)

[3]董菲.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5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教学模式 技工院校 课堂活动

技工院校是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技校教育存在特殊性,主要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技校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应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更新德育教学方式,以便在提升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新时期技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技校偏重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以开展专业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技校领导意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但因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限制,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师生缺乏互动

古人云:“尊其师,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德育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师缺乏教学探究意识,德育课堂教学仍然以知识传授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差,课堂师生互动难度进一步加大,德育教学缺乏实效性。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远,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增加了德育课程活动开展难度。

(二)教学内容较为片面,实用性不强

技校德育课程使用的是固定的教材,但这一类教材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没有根据技校实际情况来编制教学内容,教材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技工院校德育课普遍存在偏离实际现象,不能紧密联系生活,没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忽略学生内在的道德与情感需求。很多技校教师角色意识还没有转变,延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学生方面来说,技校学生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未能正确理解德育课的重要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技校德育课实用性教W模式的途径

构建技校德育课实用性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构建实用性德育课程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创新德育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德育课实用性

德育课程应作为技校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首先教师应创新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角度出发,创新德育教学方式,重视德育课堂的实用性。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定期为学生播放社会中的好人好事,弘扬正义,彰显社会的正能量。如近期的“神州十一号发射成功事件”“山东医护人员事件”等,让学生通过身边事受到教育和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工作责任意识。

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教学情境”“361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方式[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分享朋辈的想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技校学生而言,德育课程是较为熟悉的,但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德育活动,认为是教师“讲道理”的课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实用的道理融于活动中,如《德育》第二册“信用卡”,以教材“活动天地”为话题,由学生讲述使用信用卡出现的现实问题,教师适时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获取德育知识,升华自身的素养。

(二)整合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实践联系

整合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学校在确定教材前,应深入了解学生专业课程、认知特点、兴趣爱好[2],为学生选择实用性强的教材。同时,教师也应创新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丰富学生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将技校建校以来成功的校友事迹引入课堂,如82届电气专业毕业生林克清,以在校学到的知识为实干的基础,刻苦钻研,敢打敢拼,现已成为深圳维思集团董事长。以此为契机,与学生一起探究成功人士具备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及时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用德育课提升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加强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根据国内外最新德育教学动态,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的德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教师应立足于学生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与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相比,技校应更加突出德育活动的实用性,教师应借助虚拟工厂的软件,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的精神,强化学生工作责任意识,将专业课程学习与德育教育有机统一,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三)增强德育课程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师生互动是提升德育课程实用性的重要途径。在创新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师生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课程的学习中来,降低德育活动的开展难度。首先,教师应转变课堂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师生互动;其次,在进行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及时为学生解答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最后,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丰富德育课程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构建实用性强的德育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不仅仅依靠课堂45分。教师必须丰富课后实践活动,多让学生参与社会与职业相关的德育活动,延伸德育课程教学的外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德育》第一册“拒绝沉迷网络世界”,就可开展“告别网络游戏”的实践活动。技校学生年龄偏小,部分男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德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通过参与校内社团组织、校外社区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有益的娱乐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五)落实德育课程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德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使学生感受教师的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如部分技校学生自制力较差,教师应通过表扬的方式,如“你今天上课回答问题都对了,一定要继续保持!”“你今天听讲很认真!”等。教师可使用动态评价机制,结合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多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多维度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对课堂个别淘气的学生,教师需在课后进行单独谈话,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并用自身行为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构建实用性德育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实用性强的德育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式与手段,采用因材施教等多种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坚持活动体验教学模式。坚持活动式体验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现,选择恰当的德育教学活动。如“面向成功的职业规划”,教师可以先模拟上班场景,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大约持续工作一周后,再让学生分享工作体会,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其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专业操作能力、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于德育活动的理解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的想法,加入投其所好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必须尊重学生独特想法,在价值观念正确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大胆活动,大胆创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校德育课程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用性强的德育活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为祖国培养工匠大师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任宾.浅谈如何上好新形势下的技校德育课[J].价值工程,2011,30(6):298-298.

第6篇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要应时而变 首先是教师的应时而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书育人的执行者。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来传达完成。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教师一定要做到:1.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学习,让知识结构体系、知识面等得到提升,以便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2.要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多开展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教学手段应时而变。除要熟练掌握传统的手段方式外,要逐步地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4.要吃准教学目标、内容、考核等方面和教学大纲精神。做到定位准确难易适中,绝不能墨守成规。其次,新教材中的“事实聚焦”“知识链接”“视野拓展”等栏目,应结合本地或身边事例引入教学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又能促使教与学有效互动。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拓展延伸性。

再次,学生应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认清市场经济形势,摆好自己的位置,扎扎实实的学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力争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2. 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多开展合作性学习

2.1科学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科学合理构成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应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按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分为若干个小组。组内成员人人都有分工,让其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

2.2强化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身边材料的能力

德育课教学的基本要素一是观察二是材料。传统教学中材料通常由教师提供或教材提供。学生只是接受材料,并用材料印证观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细心观察生活,积极搜集身边的材料。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观点分析材料,观察掌握原理和观点。即教材中材料分析理解掌握观点,又用原理观点分析生活中的材料。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3依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习内容是固定的,但教法、学法可以灵活多样。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因此,合作性学习方式也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法。同一方法不能连续或单调地出现,否则,学生就会厌倦和反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但要整体设计课程,可按计划将课堂活动项目提前布置下去。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活动平台。这样让学生感到亲切,达到了分工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行为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 “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21-03

2015年1月,教育部正式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新修订的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并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评价更加完善。要“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上述规定,直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加强中职德育课的地位,它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二是德育课教学要解决理实一体、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问题;三是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改进与目标定位问题提出具体指引,主要是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由于生源和教师素质、学校与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社会认同等原因,职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态度、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又阻碍其技能上的学习,影响其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并进而导致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态度、就业素质都无法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从德育课的地位和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来看,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职业学校各种德育问题。也因此,职业学校德育问题的症结最终还是要回到课堂、回到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去解决。

华东师大崔允t教授认为,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他认为,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美国教育学家加里・D・鲍里奇则更加直接提出了有效的具体教学行为。他认为,有效教学有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确保学生成功率,这五种关键行为其本质上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因此,中外教育专家都比较认同的一点就是,必须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机入手去解决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从遵循教学规律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解决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效性问题,需要以解决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为前提。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做好准备,从而较容易发生学习行为。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解决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低效问题的重中之重。

动机来源于人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所以,既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也决定了人的动机是多层次的。

一、“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

“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设计的学习动机模型(ARCS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满意)头写字母的缩写)。该理论认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应围绕包括: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满意)等四类动机策略来设计,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如表1所示。

凯勒教授认为,注意、相关性、信心、满意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充分考虑这四个要素,忽略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教学失效或无效。

根据凯勒教授理论,我们试图从相关动机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在《哲学与人生》中的实践研究

(一)以《哲学与人生》为起点进行学习动机研究的初衷。从学习动机入手,对《哲学与人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哲学与人生》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它对学生认识、解决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与行动的智慧,构建学生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该课程知识结构和体系相对比较严密,知识和原理较之其他德育课程也更为抽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整合,很难有效地开展教学。再一方面,德育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意识,并且为学校德育教师开展其他德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科研路径和实践经验。

(二)运用“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对《哲学与人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则。研究中,教师始终要贯穿这几个要素: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式地学习;二是通过行动把所授知识融合于实际生活或者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又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和运用知识;三是行动导向教学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来开展设计与组织,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四是学生在学习中应实现主体地位最大化,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和评价方式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起到行动中的组织、督促者和对话伙伴作用;五是通过团队拓展活动把哲学知识与生活感悟融合在一起。

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中职学校二年级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第一框题《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本课经过笔者对教材内容整合)为例谈谈对该模型的实施路径。

第一,关于“注意”的策略实施

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教授认为,“学生升到高年级阶段,内隐学习越来越多,外显学习越来越少。由于缺乏机会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需要被动而抽象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都缺乏学习动机”。坎贝尔认为,在课堂上,身体的活动使学生集中注意,通过身体的神经编码―― 肌肉编码学习能增强记忆。

因此,激发学生注意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学习注意力?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非常强调运动智能的作用,他认为,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因为它来源于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经验。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笔者非常注意运用运动或游戏活动来构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或者持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矛盾”一课中,笔者以“心心相印”的拓展游戏来获取学生的注意力。从二年级学生的能力而言,他们对哲学“矛盾”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该游戏以及分享交流活动,获取学生注意力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自己切身的参与去感知:输与赢、快与慢、合作与非合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相反相成的关系。这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地突破了“对立统一”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逐渐深入和时间的延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呈现下降的趋势,笔者时刻运用不同的方式:以三分钟为限度,或者以唱歌,或者以某种短时的运动短时间消除学生的疲倦,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力。在严肃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两次这类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常常能为师生提供教学的乐趣和值得记忆的学习经验。

通过一连串的“注意”策略的设计,实现了知觉唤醒、激发探究和获得变化的目标。

第二,关于“关联”建立策略

凯勒教授认为,所谓关联,就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在上述课例教学中,笔者通过关于生物链事例中动物间的联系来论证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与区别。通过使用与学生以往学习经验相关的语言、事例、概念等,帮助学生把旧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整合起来,实现熟悉性策略。在作业布置环节,笔者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结合母亲节的来临,请学生撰写“三行诗”,并在诗里适当呈现今天所学知识。用轻松、富有创意的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关联能力。

还有,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关联策略随时都在运用。例如课例中《医生给猪打脉》漫画、《量体裁衣》动画片以及《白马非马》的故事,实际上都是围绕“矛盾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培养“关联”性思维。

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为了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观点的连接、动作的连接乃至思想的连接。这种连接,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信心”策略的运用

中职生普遍对课堂学习尤其是知识性的学习缺乏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建立和保护学生持续性的学习信心尤为重要。在课例中,笔者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在上面的课例中,笔者改革了德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达到激发学习信心,维持注意力的持久性的目的。实际上,教学评价始终是教学有效性最终成败关系的关键,对保证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与持续有着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兼顾平等与开放原则,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激发点创设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生活德育”的理论,“合理需要的尊重与满足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原动力”。所以,在德育课要实现“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满足”,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获得自身的尊重与满足外,更重要的是让他懂得将来入职后需要面对怎么样的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价值观教育在“无痕”中进行。例如以扑克牌数字作为分数,每次课堂的小活动后让学生随机抽取扑克牌作为小组分数,每个月进行小计,对在分数上有优势的组进行适当的鼓励。可以说,抽取的扑克牌的数字作为分数,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欲望与参与动机,团队合力积极挑战各种学习情境的意识明显增强。评价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学会归因: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人生机遇、勤奋努力与团队合作三者的结合,要学会坦然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并能持续保持积极的人生信念。“牌如人生”,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它在引导学生学会充满信心地淡定面对生活的种种机遇与困境挑战上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评价方式的改变,让期望成功、挑战情境和归因方式等原则逐一得到实现。

第四,“满意”策略的实现

模型中,满意的策略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实际上,我们的教学常常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个策略。如何实现“满意”中的“自然结果”?相关理论认为,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种模拟情境中运用新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这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激发的重要手段。课例中,笔者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矛盾”的知识解答古代的各种成语,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善、鼓励的语言,以及辅之以“扑克牌”评价,对实现“积极的结果”和学生的公平感的产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按照“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开展课堂教学的流程图如下:

三、相关教学反思

强调通过动机模型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经验的积极行为,实现有效德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实践应用,自己去感知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会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同时,拓宽学科学习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对人生的自信心。实际上,通过两年教科研式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收获了专业成长的同时,学生对每一堂德育课的热切期盼以及学科知识的愉快获得,是教师幸福的最大根源与动力。这也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改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3]崔允t.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美]斯腾伯格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美]理查德・I・阿伦兹,丛立新、马力克・阿不力孜、张建桥译.学会教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赵志群,白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课型改良 思想政治课

高中新课程实施已有多年,思想政治课究竟如何开展实践教学,仍然是一个让教师头痛的问题。尽管在认识层面,实践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在操作层面,实践教学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课内的实践教学鲜有可供借鉴的有效方法和成功案例。

近年来,我致力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型结构的改良,收到较好的效果。基本思路是:与课型结合,谋划教育内容;依课型特点,设计训练步骤,把优化教学设计、改良课型结构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就是以主体式体验课模拟实践,以导学式认知课指导实践,以探究式践行课参与实践,以自律式德育课评估实践;通过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升华品德来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的要义,以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以主体式体验课模拟实践

主体式体验课是以发展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学生必需的知识与经验为主要内容,设计一定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其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强化和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课型。

主体式体验课的课型结构,是思想政治课加强实践教学的最佳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脱离课堂教学而专门去解决实际问题,那样做既无必要也不现实。据此,我采用这一课型,设计了“案例分析”“时政论坛”“模拟法庭”“课堂AB剧”“生活中的经济学”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其中尤为成功的是创设了案例模拟教学法,即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让学生在已发生了的“事件”中充当角色,进行“实践”操演,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运作技巧。案例模拟教学法的教学依据是相似原理,采取的是表演形式,追求的是形象直观的效应,获得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极具魅力。

二、以导学式认知课指导实践

“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是思想政治课常规认知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导学式认知课是对这一常规课型的改良。为了让学生明确实践意义、弄清实践要求、掌握实践方法,我以导学式认知课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实践予以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我以“导学”为核心,通过“自读法”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认知进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质疑问难、发散求异,通过“发现法”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考量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实,从而深化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确定实践的目标、探寻实践的方法、追求实践的效果。通过对实践的有效指导,学生实践观念、实践意识得到了很大增强,实践方法、实践技巧有了较大提高。

三、以探究式践行课参与实践

在教学中,我以探究式践行课为途径,扩展课内教学的时空,挖掘参与实践的深度,将课堂与社会接轨,让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发展自我。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划:内容上,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障。形式上,设计了兴趣小组、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措施上,与学校德育处联手,建立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并制订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细则。要求上,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除特殊情况外,不能按要求完成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任务的学生,政治课成绩不能算合格。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每学期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校内外条件,拟订可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方案。以月为阶段,每个阶段确定一个中心,围绕中心设计一个阶梯式活动系列。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特别需要做好时间、内容两个层面的结合。在时间上,强调课内专门实践时间与节假日实践可行性时间相结合;在内容上,强调集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与日常的个体实践行动相结合。

四、以自律式德育课评估实践

思想政治课从本质上讲是德育课。就内容而言,是落实中学德育内容的主要途径;从特点上看,其“课程”特征有着独特的优势。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由此,我设计了自律式德育课,以此为支点来“撬动”实践这辆大车,并籍此对实践教学及其效果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估。

第9篇

关键词:提问;现状;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推进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我表达的成就感。所以,对德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是当前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预设过多

部分教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上来,造成尴尬局面,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只允许学生遵循自己制订的教学设计步骤来探究问题,生成自己想要的结论。这样过多的预设,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就会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这样的课堂就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

2.提问过于肤浅、随意

基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很多德育教师上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只围绕教材展开,问题的答案很多都可以从书本里直接找到,不需要学生思考。还有一些问题,教师在设计时总以“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来提问,使学生成了“应声虫”。

3.提问时机把握不好

提问应该是成系统的,跟着课堂进度走的。但是,有的教师整节课一直在进行“狂轰滥炸”式的提问,学生疲于应付。有的教师在提问前没有做好铺垫和有关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进行提问,学生反应不热烈,导致提问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4.提问对象界定不准或过于集中

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不该集体回答的提问变成集体回答,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不再独立思考,“随大流”现象严重。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上课能配合老师的基本都是优秀学生,很多德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早已将问题出发点设定在这些好学生的水平线上。所以,在上课中,无论题目难易,总是倾向于让这部分学生来回答,导致面对优等生的提问较多而面向一般学生的偏少,学困生得到的表现机会更少等问题。长此以往,导致这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不感兴趣,上课不积极。

5.不能及时、准确、到位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未及时做出评价,出彩的地方没有加以褒奖,错误的地方纠正不够深入细致,起不到应有的鼓励、点拨作用。或虽有评价,但老师只是简单的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没有进一步深究,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提问倡导的是陡与缓、深与浅、直与曲的结合,其目的是能正确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精彩灵动,引人入胜。基于以上思考,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就中职德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谈点浅见。

二、中职德育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教师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如,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看准时机,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进行有效追问,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我们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储备。如问题偏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会望而生畏;如问题太易,又无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让学生能“跳起来,摘得到”,德育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恰当把握好提问的难易度。

2.课堂提问要灵活,忌过多过频

课堂环境是多变的,我们德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已经进行了课堂教学预设,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却沉默不语。这时,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灵活地调整课堂提问的预设,适度点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当然,德育课堂的有效提问在注重灵活性的同时,还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多过频,即“满堂问”。“满堂问”表面上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但实际上却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对学生来说也在热闹非凡的一节课中度过,教学看似充满了互动,其实很多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疲于奔命,最后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在我看来,课堂提问需要注重问题的质量,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达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3.精心设计,目标明确,提升问题水平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修饰。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看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深浅难易,想问就问。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的乱问,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满堂问”,不仅于教学无补,而且浪费时间、降低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善于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问内容太难,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结果答非所问,同样收不到效果。所以,问题要精心设计,让提问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课堂提问切入点要好,角度要新

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希望老师能经常带点新东西来上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直来直去地问,而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兴趣与教材的契合点,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用新奇“黏住”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创新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创新设想大比拼,说说一支笔可以有哪些用途?这个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班学生集体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比直接讲述更容易激起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5.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专业,渗透德育理念

中职学生的德育课区别于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因为它更强调要结合职校学生的所学专业。建立在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德育课,是时展和素质教育向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如,在讲授职业道德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说说作为一名会计在工作中应如何做到办事公道,航空专业的学生说说将来作为一名空乘人员在工作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服务乘客,教师将课堂提问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

6.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并重

教师提问应该区分课堂情况,分别采取集体回答和个体回答的形式,两者穿行。在一般的讲课中,教师往往只提问学习好的学生,忽略大部分学生,使这些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只能当“听众”,得不到教师的激励,被无意地冷落,思维处于消极、停滞状态。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德育教师在提问时应兼顾到各成绩段、不同座位的学生,甚至还有些不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同时,在确定由学生单独回答时,我们德育教师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比如,对于比较容易的题目,可以留给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则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否则,若教师只盯着班级中为数不多的优秀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定式,即经常答问的会有准备,经常没有机会的学生则会自动放弃思维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普遍发展。

7.课堂提问要教师评价与学生反馈并重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更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回答得很好,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学生回答得不全面,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就要及时进行纠正。因为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回应,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及时、准确、真诚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被老师“激励与赏识”的喜悦和成功,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他们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就在探究成功的喜悦中对德育课产生兴趣,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8.提问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很多人看来,课堂是单调、索然无味的,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可能会左耳进右耳出。其实不然,成功的课堂是由一个个的教学情景共同编制而成的,特别是课堂的问题情景,对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比如,在讲授“正当防卫”时,关键是要求学生能把握构成正当防卫的五个要件。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如创设情境:我抓到入室盗窃的小偷,将他打晕后,再拿刀将他刺死,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印象深刻,通过该情境学生更容易理解正当防卫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这种问题情境比教师纯粹的说教让学生更感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9.合理安排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立即回答,由于时间短,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么不断重复问题,要么加上一些暗示,或干脆自己说出答案,要么让学生“坐下!”“谁来帮帮他?”之类迅速出口。试想一想,在这一两秒钟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多深呢?这更像是脑筋急转弯,而学生在匆忙中肤浅回答又有何意义呢?然而,如果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等待时间过长,教师仍然不找人回答,学生的注意就会转移。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多次思考尝试失败,教师又不能及时引导,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陷入混乱、盲目的状态,从而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可见,提出问题后,等待时间的长短对于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同时思考的时间又有时间的限制),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思考。

10.要结合时代的焦点、热点提问,做到知行统一

中职德育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密不可分,这也是德育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在提问时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焦点以及与人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在讲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时,列举一些当时的社会焦点――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搜寻马航失联客机MH370,说明了什么?学生对这个事件也非常关注,能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人权保障问题,这样一方面符合德育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每位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科学地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在优化中职德育课堂结构,探索德育课堂有效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本文理论到实践对中职德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其实效性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践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1

中职教育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一提起实践教学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专业课的实验、实训课,认为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劳动者的重要环节,但对德育课的实践教学却认识不足。其实,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而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各门课程不仅仅是理论性内容,同时也涉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实践教学也不容忽视。

一、中职德育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所谓德育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直接参与和体验,使其增加感性认识并更好的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固然重要,可是面对中职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通过诸多的实践活动为他们今后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就业、走向创业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从理论上说,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变,因此理论教学和道德实践环节都必不可少。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为普高淘汰下来的初中毕业生,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无心上学,产生厌学心理与行为,上课迟到、早退、随意逃课;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觉得低人一等,极易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等。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德育课承载了从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道德修养的艰巨任务,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实践教学则以灵活的时间(课外)和开放的空间(社会)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具有它独特、新颖和生动的特征,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就业形势,那就是“难”!至于难到什么程度,我们带领学生考察劳了动力市场,在人头攒动的招聘大厅中,学生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市场就业,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就业形势,该如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我们带学生到法院参加庭审,使学生清晰而直观地了解了案件的审理过程;结合《哲学与人生》课程,我们带学生到附近的企事业位去调查,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结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参观,使他们认识什么是现代企业,职业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中职德育实践教学重在实效

中职德育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参观访问、“模拟招聘”、与创业成功者座谈、市场调查等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所以注重实效就成为德育实践教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人认为提高中职德育实践教学的实效要从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成了德育实践教学成功的第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组织和引导作用的教师提前做好功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要有得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带学生参观企业,目的是使他们认识什么是现代企业,职业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并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准备一些想要弄清的一些问题向企业的工作人员求教。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简单的把实践教学当成一次课外活动,就必然会导致实践教学盲目性和无序性,甚至还会让学生把其当成娱乐活动。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德育实践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因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可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探究式学习法,即学习的八步法: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3.以评价促提高

中职德育实践教学既然是教学活动,就存在着如何评价的问题。不同的是课堂教学基本以考试分数为依据,侧重结果评价;实践教学则以体验感受为依据,侧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应该包括:正确观念的接受;行为方式的改变;良好习惯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这样的评价仅仅靠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把全体同学的互评权重加在其中,因为共同学习生活在同一集体中,他们彼此间的认识才是细致和准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的结果全面和客观。而评价本身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以此督促学生把把正确的理论观点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而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德育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可在提高中职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技工学校如何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德育工作 《中国校外教育》 2008年30期

第11篇

德育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是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前提条件。当然,这种融入,并不只是走出去几次的融入,更是一种心的融入、情的融入。

1.夯实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

源于对文化育人功能、高职优势竞争力打造、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行业企业用人信息反馈、高职生就业准备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及德育课程教改的思考,近几年来,我们关注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尤其是与学院校企合作比较紧密的单位的建设类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调研所了解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所见证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所把握的企业用人理念及对人才职业素质中观念态度精神类素质的要求,夯实了德育教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从而为探索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才素质培养信息,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这是增强德育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德育课堂的育人资源与内容。

优秀企业有着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因素于一体的品格,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基地。尤其是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更是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职业体验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舞台。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风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品,就如“亚厦”装饰总经理丁海富在评述公司总部大楼办公室的装饰效果时所说,这里的每一件装饰用品乃至灯光的配置都在无声中展示着亚厦、彰显着亚厦的品位,展示他和亚厦的奋斗历程、经营理念和未来蓝图。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是很接地气的德育资源。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在一个个优秀企业中都有比较全面的涵盖和体现。如歌山集团的“豪迈如歌,诺重如山”、“务实,诚信,向善,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如亚厦装饰的“装点人生,缔造和美”的企业愿景,“为员工创造平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美丽”的企业价值观;如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的“两富五洲人:知识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的企业目标,“想做好,不想混”的核心价值观”,“廉洁是最好的信用”、“廉洁自律,干净从业”的廉洁文化;绿城的“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的生动实践,是增强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德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二、融入课程设计

在德育教育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整体设计,是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的重要路径。我们尊重高职教育不同参与主体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探索和谐德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教改思路,以“校园人”与“社会人”、“职业人”的结合,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的统一为主线,从课程的基本定位,到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个结合。

1.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我们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强调德才兼备,以德提才、以才强德,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2.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

我们从学院所依托的建设行业发展对建筑人的素质要求及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如就业准备、

创业实践、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文化适应等。我们配合专业教育,实现职业指导的零开始,服务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3.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以及高职教育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对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参与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三、融入教学过程

遵循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自然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各种元素,是实践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最便捷的通道。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情况,学校应从加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及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相统一的育人目标,多视角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内容与要求。

2.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不仅把调研中所汇集的行业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课程教学的五个模块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与融入,而且还将理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问题放到行业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积极引导学生直面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去感知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企业的愿景使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内容,有效地实践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工学结合”,是比较“接地气”的德育课程教改探索。

四、融入活动开展

第12篇

德育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培养、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学在教学理念、课堂模式等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信息化、网络化的冲击,中职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不足,与教育需要、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一是教学方式单一呆板,师生缺少交流互动。目前,中职的德育教学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采取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灌输得多,引导得少,抽象道理说得多,实际行为指导得少。这种上课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不爱问也不想问“为什么”,甚至不知道要问“什么”的麻木习惯,学习兴趣自然不高。同时,德育教材虽然经过多次修订,直观性、可读性均有所增强,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仍有差距,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少,不能给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体验,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削弱了德育的教化效果。

二是教师认识存在误区,信息技术有待提高。目前,不少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信息化教学,把德育课变成媒体展示课。其实,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中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更为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如果教师没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只是过分追求多媒体的形式,单纯的将知识由黑板上搬到多媒体电脑上,然后“塞”给学生,那么德育课堂将重新陷入单调、乏味之中。同时,有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无法将信息资料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课件大量堆砌,照搬教材内容,缺少图片、动漫、声像等多样化内容;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课件的美观复杂,没能准确反映教材重难点,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只会紧盯课件讲课,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课堂的气氛。

三是学生存在厌学情绪,信息分辨能力较弱。中职学生大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经历中考失败后,对文化学习和考试有厌恶心理。而德育课,大多是对初中德育内容的延续,缺乏新鲜感。有的学生还认为,进入中职主要是学习职业技术,为日后参加工作做准备,而德育与将来的工作无关,因此缺乏学习动力。同时,在网络化的今天,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觉得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并不重要,通过网络自己能学得更多。面对空前丰富、多元的信息,由于中职学生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等方面的不成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理想的迷茫和道德的彷徨,甚至用怀疑、否定的眼光看待社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情绪。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践应用

中职德育引入信息化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枯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解决上述不足的重要手段。如何围绕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我们每一个德育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德育课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信息网络为教师收集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渠道。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多选择社会热点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扩展充实,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抽象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资料的搜集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搜索分析、归纳综合能力。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讲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杜绝不良行为”这一教学内容时,我结合当时发生的北京奶西村少年围殴一少年事件,收集了新闻报道、律师分析、访谈视频等资料,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将这个事件以图像、声音等形式展播出来,通过详实的资料和多角度的评论,使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有了深刻的认识,既掌握了知识点,又得到情感上的认同,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在预习阶段,笔者还布置开放性探究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料的收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报,通过老师引导快速把握学习重难点。

二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课件做得再华丽、漂亮,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切身体验和自觉追求,那这堂课就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要改进导入方式,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形象生动的视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授课内容上来。要注意掌握节奏,避免因多媒体的大量、连续展示,使学生产生疲劳感,适当采取板书等传统手段,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要增强师生互动,及时对多媒体演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讨论探究。可以发挥计算机人机互动优势,设计相关表格或选择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解答,如果回答正确,计算机第一时间反馈结果,如果回答错误,计算机及时纠正,让学生有玩游戏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第四章第一节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杜绝不良行为》的教学中,笔者先播放了一段今日说法的视频。当学生们对奶西村少年群殴事件感到震惊时,笔者随即设置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有何危害?由于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感同身受,学生看完后就展开热烈的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探究效果,大大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这一案例,将抽象问题形象化,采取“提问—回答—质疑—解答”的循环反复,层层推进,使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等重点内容有了充分了解,同时也达到反省自身的目的。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播放了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曲《心声》,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触动、升华,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要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加强课外分享,巩固教学成果。中职德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网络技术特别是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工具,使师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得到拓展,将德育课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建立小组、班级或者年段的讨论群组,交流学习心得,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评价、分析,进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行有效的调整。中职德育老师还承担着指导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任,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及时将当前的就业形势、国家的相关政策传递给学生,及时答疑解惑,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拓展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交流平台,推荐好的电影、电视节目、网站等,鼓励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享、讨论,从而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纠正学生不良思想倾向,提高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的鉴别、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