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风控措施

金融风控措施

时间:2023-08-10 17:2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风控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风控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洗钱风险等级 划分标准 评估方法 风控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是金融机构按照客户涉嫌洗钱或恐怖融资活动的特征,通过识别、分析、判断、评估等方式,将客户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风控措施的制度。作为反洗钱风险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对有效监测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实践层面看:金融机构客户数量众多,反洗钱资源却十分有限,不可能真正做到对所有客户实时跟踪监测,客户洗钱风险等级的划分有利于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监控,对一般交易客户常规管理,对重点可疑对象强化管理。从宏观实践层面看:反洗钱监管部门出于控制监管成本的考虑,不可能将金融机构所有客户都纳入关注视野,客户洗钱风险等级的划分有利于反洗钱监管部门研究分析洗钱高风险客户的数目总量、风险特性、结构分布和关联程度,全视角的及早发现洗钱风险苗头,提示洗钱风险,部署反洗钱调查。然而,由于受各种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缺乏代表性,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风控措施缺乏操作性,这直接影响到划分制度的有效性,为此尝试构建差异性的划分标准、科学化的评估方法、可操作的风控措施将成为反映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国际经验

无论是专门的国际反洗钱组织或是在反洗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国际组织,无论是发达经济体或是新兴经济体均对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基础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评判和管理有着纲领性和具体性的要求。

(一)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主要经验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通过的《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国际标准》(新40条建议)建议各国适用风险为本的方法,洗钱风险较高时确保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体系能充分化解风险,洗钱风险较低时在特定情况下可采取简化措施,金融机构应识别、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客户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在高风险国家、政治公众人物、行、资金或价值转移服务、新技术、电汇、跨境交易等洗钱高风险领域采取强化的风险控制措施。沃尔夫斯堡集团(Wolfs-berg Group)提供给成员银行的《反洗钱原则:全球私人银行指南》强调了对不同风险客户区别对待的原则,并将洗钱风险划分为地域风险、客户风险和服务风险三类,提出判断洗钱风险增减的五个因素:客户交易规模、客户受反洗钱监控的程度、客户交易往来历史、客户对反洗钱规则的熟悉程度以及客户交易媒介的透明度。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公布的《防止为洗钱目的而非法利用银行系统的规定》要求银行必须基于风险考虑是否与客户建立关系或持续交易,对客户身份背景、所在国家、交易账户、经营行为和其他任何与风险有关的因素都应列在尽职调查范围之内,对高风险客户必须实施增强的审慎措施。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主要经验

美国《爱国者法案》规定判定客户洗钱风险的方法首先是业务品种,其次是客户和交易种类以及地域范围,高风险业务一般包括私人银行业务、现金存取款、行账户、贸易结算和国际汇款,高风险客户一般包括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金融机构、现金汇款者和兑换商、珠宝和贵金属销售商、车船飞机经销商、地产商及房屋买卖业主、进出口公司、律师和会计师。欧盟《反洗钱4号指令》指出客户尽职调查程序应建立在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判基础之上,判定的因素涵盖客户背景、出生及主要活动地、职业、关联账户、商业行为和其他风险因素,客户被核定为“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凡被列为洗钱高风险的客户都将受到金融机构更为频繁的跟踪监测。中国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在银行、证券期货及保险行业的反洗钱指引中均要求金融机构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判定客户身份,保险业监理处的《防止洗黑钱及筹资活动指引》中详细规定保险公司判定客户风险时应充分考虑保单性质、交易频密和规模、客户来源地、社会背景及缴款方式。

三、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国内实践

国内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任重而道远,从制度层面看虽有着立法规定,从执行层面看虽有着业内实践,但在实际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小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国内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的有效性。

(一)划分标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是立法完善、行业治理、义务主体自觉履行的系统性工作,但目前我国反洗钱法律法规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规定较为简单,不利于金融机构在实践中操作运用。同时,除证券期货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外,银行和保险业尚未制定统一规范的指引,呈现出各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办法的局面,划分标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与规范性。

(二)划分标准反映行业特有属性的少,缺乏针对性和区分度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除应囊括行业间共性特征的风险因素外,更应立足本行业固有特征、机构经营特点和产品服务属性,增加并考虑不同与其他行业的特殊风险因素,但实际中不同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办法雷同较大,划分标准反映行业间共性的多,行业特有属性和机构自身特点的少,缺乏应有的行业针对性与区分度。

(三)划分多采用定性评估方法,缺乏定量评估和数据实证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定的准确性,因此选择操作性强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定量方法来充分利用有限的客户信息资源,解决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人为不确定性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实情况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估多采用定性描述和分析的方法,缺乏相应的数据实证和定量分析,判断的随意性、分析的主观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较大。

(四)划分结果风控措施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风险为本的控制措施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终点,但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对不同洗钱风险等级客户适用不同程度的风控措施仅做了原则性要求,针对低风险客户没有制定简化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和异常交易快速判断机制,不能有效降低反洗钱管理成本;针对高风险客户即使制定措施也仅是善意劝告,没有实质性措施防范洗钱风险,风控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四、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指标方法与风控措施探索

(一)划分标准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的构建应立足行业间的共性风险因素,结合各行业的特殊风险因素,考虑直接判定的例外情形,按禁止类、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风险等级,分行业适度和客观地衡量客户洗钱风险程度。

表1 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表2 证券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表3 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接判定为禁止类客户的情形:

1.被列合国安理会及反洗钱国际组织的反洗钱监控名单及类似名单的客户;

2.被列入我国的反洗钱监控名单及类似名单的客户;

3.涉嫌或已立案法律调查和反洗钱调查的客户;

4.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采取监管措施的账户;

5.被保险行业核保核赔联席会议认定的骗保骗赔名单。

(二)评估方法

金融机构受内外部经营环境制约,获取客户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再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定量评估方法,增加了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判断的随意性、分析的主观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法相对专家判断法等主观赋值法,客观性强,精确度高,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并通过定义加权广义距离表征划分的差异性,得出隶属度矩阵测算出较为客观的客户洗钱风险评级结果。以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为例:

客户群由4个客户组成,C=(c1,c2,c3,c4)

风险分低、中、高3个等级,G=(g1,g2,g3)

评价指标体系由7项组成,V=(v1,v2,v3,v4,v5,v6,v7)

V1国别地域:国内一般地区,国内敏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反洗钱薄弱国家和地区,分别取值0,1,2,3。

V2行业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及事业单位,农业和生产运输企业,商业技术及服务行业,FATF规定的特定行业,分别取值0,1,2,3。

V3业务类型:保障型保险产品,储蓄型保险产品,投资型保险产品,分别取值0,1,2。

V4业务渠道:机构直销渠道,兼业渠道,网销电销渠道,专业渠道、个人渠道,分别取值0,1,2,3,4。

V5保费金额:20万元人民币或2万美元以下,20~50万元人民币或2~5万美元,50万元人民币或5万美元以上,分别取值0,1,2。

V6退保金额:1万元人民币或1千美元以下,1万元人民币或1千美元以上,分别取值0,1。

V7缴费年限:5年以上期缴,1~5年期缴,1年以下趸缴,分别取值0,1,2。

客户相对于风险评价指标的特征值矩阵为:

X■=■

指标体系标准矩阵为:

Ω■=■

广义距离取欧氏距离,使用MATLAB对相关矩阵规范处理得出指标权重为Wj=(0.18、0.13、0.18、0.25、0.05、0.16、0.05);客户群C对于风险等级G的隶属度矩阵U为:

低 中 高

客户1 0.332 0.320 0.348

客户2 0.362 0.302 0.336

客户3 0.296 0.398 0.306

客户4 0.237 0.396 0.367

即1为高风险客户,2为低风险客户,3和4为中风险客户。

(三)风控措施(见表4)

第2篇

继2015年6月的股市崩盘,8月的汇市波动,债市在2016年经历了大起大落、一波三折的震荡。2016年原本的债市牛在10月24日遭到逆转,之后一路起伏下行,致使不少投资人仅数日之内便从浮盈转为浮亏。如果拨开债市的乱象仔细观察,不难发现,2016年的债市和2015年的股市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前半段的上升有赖于场外配资或代持等杠杆手段的助推,后半段的暴跌则与市值下降、穿破平仓预警线随后大量资产抛售(或抛售预期)有关。一个金融市场,固然不可纵容杠杆的过度使用,但风控手段的失当反而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风控管理是顺周期的,到头来,当原本各个参与人“精致”设计的风控措施合在一起时,便可能成为加剧系统风险的“推手”。事情常常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一面是杠杆助推资产市值的攀升;另一面是顺周期风控措施,加剧资产价值的下跌;如果杠杆加得很高,风控又强顺周期,后果一定是一个泡沫快速产生、随后又迅即破灭的“灾难”。

形形的杠杆

金融杠杆的使用有许多种形式:以少量自有资金撬动其他融资,比如按揭的首付加银行贷款是一种,利用衍生工具投资是另一种;此外,运用多层结构如资产证券化手段投资,或利用收益曲线的一般形态借助期限错配、融短投长等都是杠杆的形式。如果杠杆是“矛”,可以“盾”而防之。例如,用出资对资产价值比率(LTV)可以控制第一种形式中的杠杆倍数;依靠保证金账户、收取抵押品和规范交易规则可以抑制衍生品中的杠杆使用;提高外部评级标准和约束基础资产可以间接控制资产证券化投资中杠杆的使用;最后,依靠央行货币政策推升短期利率,增大短融成本,可以间接制约融短投长中的杠杆使用。然而,有一种杠杆形式比较隐蔽,就是国海2016年通过代持所使用的那种。这种杠杆通过一级级彼此信息隔绝的代持方式,会使杠杆达到数倍之高。从“国海事件”涉及22个券商来看,取决于LTV的比率,四五倍的杠杆甚至更高都有可能。

国海的代持至少还是一种收敛的杠杆倍数的做法,危害更大的一种杠杆形式,是用自有资金加杠杆之后,用总投资再算一次“自有”资金,撬动新的杠杆。比如,同样是80%的LTV,代持的做法无论如何会由于LTV的大小收敛至4倍杠杆,而这种新杠杆的玩法,会以发散的方式急剧地将杠杆扩张下去。比如,仅需三轮的叠加,就可以将杠杆推高到99倍!不难想象,带着杠杆的资金,就像斗牛中红了眼的公牛,会疯狂地追逐一个个狂奔的资产价值。

顺周期的风控措施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提供杠杆的一方是要承担风险的,其风险就是抵押或代持的资产市值跌破LTV设定的值。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杠杆提供者通常会设一个高于LTV的平仓线,一旦此线被触及,平仓将立即启动。在股票的情况下,杠杆提供者可以借用股市平仓;而在债市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往往会要求杠杆索取方按原价赎回债券。可想而知,面对债券下跌、杠杆累累的杠杆索要方恐怕正处于困境状态,赎回债券的能力会被大大地打了折扣。这样一来,如果债券市值跌破LTV值,而杠杆索要者又无力赎回被代持的债券,杠杆索要方便会出现违约,因此而引起市场的恐慌和随后的抛售也就在所难免。问题在于,下跌的资产市值,有可能触发新一轮风控措施设计下的平仓,从而进一步打压资产市值,这就是所谓的顺周期现象。不幸的是,就个别杠U提供者看来,这些设计精致的风控措施,合在一起竟成了加速资产市值下跌的推手。而这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不正是我们过去两年对股市、债市的一次次见证吗?

如何应对?

历史上,许多大大小小金融风险的发生都源于杠杆的过度使用,比如,1998年LTCM对冲基金的瓦解、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等。然而,危机的惨烈和深度又常常和顺周期风控措施不无关系。比如,没有顺周期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Constant Proportation Portfolio Insurance,CPPI)交易策略被投资人的广泛使用,就不会有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没有衍生品交易对手纷纷要求解除交易,就不会有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如果不是信用评级被降低,被交易对手要求提供资产抵押,AIG公司也不会濒于破产,最终被政府救助。而这一切又都可以看到顺周期风控安排的影子。在遏制杠杆方面,当前,全球各类金融监管都在推出限制杠杆的措施。例如,巴塞尔协议Ⅲ的补充性杠杆比率,规定了无风险加权下银行杠杆的绝对上限。美国证监会则提出了基金行业使用衍生品时对杠杆限制的建议。在欧洲和美国,资产证券化中发起人风险自留的规定也是对杠杆的一种限制。巴塞尔协议Ⅲ对衍生品交易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各种风险敞口互抵规则的收紧,都对杠杆起到了限制作用。

风控措施中的强行平仓是顺周期管理的最激进形式之一,它常常会释放资产市值大幅下跌的压力。相反,如果采用每日调整LTV比率、辅之增加抵押资产的做法,会很大程度上弱化顺周期风控中“顺力”的释放,同时仍可以满足风控措施的要求。夺路而逃,会因为出口狭窄而出现踩踏,势必自伤无数;不如有秩序地退出反而能拯救众生。2008年,美国高评级市政债券基金曾一度出现前所未有的下跌。面对背后大量杠杆的应用,依靠每日调整LTV而不是一次性强行平仓的做法,减缓了即时、大规模打压市政债券市值的局面;虽然,这些基金一度难逃净资产值的下跌,但下跌的幅度相对温和。不久,随着市场的反弹,投资人的浮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逆转。

第3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管控 难点

一、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难点

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受跨国公司集团资金管理经验启发,积极在集团内部推行资金集中管理,盘活内部闲散资金,加快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资金效益和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

(一)资金集团化管控程度不高

企业集团大多存在着资金集中管理要求与内部法人单位资金分散的矛盾,资金集中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突破,但集团众多企业中多头开户、多头融资现象仍然存在,资金集中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影响了集团资金合理配置,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资金成本仍然偏高。

(二)集团资金风险管控亟需加强

从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性来看,集团财务的首要职责是风险控制。由于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伴随着资金流动,各项风险最终都会反映到资金风险上。通过一些企业资金风险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可以看出,资金风险的形成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运作环节密切相关。企业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完善,资金使用流程不够合理,在合同管理、客户管理、经营方式管理、存货管理、赊销预付管理、投资管理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或是基层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导致经营项目出现风险,最终导致资金损失。

二、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集团资金集中度不高,资金集团化管控程度不够,一方面原因是各分(子)公司对资金集中管理工作在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上不尽一致,对资金集中管理规定和部署落实不到位,各单位之间资金归集率差距较大,造成闲置资金沉淀,不能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也直接导致了资金集团化管控能力的弱化;深层次原因是,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集团企业在治理结构、资金管理机制、资金集中相关制度措施等方面能否与集团管控的要求相适应,对资金的集团管控有着深刻影响。

(一)集团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由于我国集团企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大多数存在着企业各级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晰、权责不对等、机构设置与经营管理不协调、集团理念淡薄、总部控制乏力等问题。集团成员单位分布相对分散、运行相对独立、风险控制比较薄弱。从部分企业实际资金运作情况看,由于成员单位多、都有独立的经营和管理权,企业账户多、资金分布仍较分散,资金的实际运作风险仍然突出。

(二)集团化业务运营模式尚未有效建立

从一些集团企业业务运营模式来看,由于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整合不到位,成员单位处于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状态,统一经营、集团化运作程度不够,自我应变和风险防范能力弱,集团公司网络化、规模化、协同化运营优势远未发挥。人财物管理的分散导致了业务经营和资金运作的分散,存在难以控制的风险隐患。在分散经营模式下,集团业务管控能力薄弱,部分成员单位可能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出现一些偏差,甚至上当受骗,最终导致风险事件,使企业资金蒙受损失。

(三)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相关制度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集团企业推行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如何确定资金集中范围和程度,合理确定成员单位账户备付金余额,企业预算管理能否为资金集中管理提供有效支撑,资金信息化系统能否满足资金集中管控需要都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许多企业尚未做到全部账户集中管理、存款集中管理、贷款集中管理、票据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措施也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和集中管理工作实际逐步完善。

(四)集团资金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影响企业资金活动的因素很多,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强,集团资金管理和控制面临的风险很大。一些企业在资金使用的具体环节方面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要求,特别是对应收款项、存货资金、投资项目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不够严格,可能因基层企业出现的资金周转问题影响集团资金的良好运行。

此外,在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资金风险管理与企业业务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管理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涉及到集团总部、分(子)公司和直属企业等各个层面,系统资金风险管理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衔接与协调配合。

(五)集团资金管理模式有待优化

集团企业应当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目前主要有财务公司、结算中心、财务部门管理等形式。由于财务公司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门槛较高且需银监会批准,多数集团企业以内部职能部门或结算中心承担这一职能。随着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许多集团企业面临着资金集中体制机制、管理手段、结算工具、融资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制约因素和障碍,在规范性、专业化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六)资金集中管理机构人员不能满足需要

从队伍建设来看,资金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需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对从业人员和素质有着较高要求。随着资金集中管控的推进,资金管理工作面临着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风险防控压力,对资金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集团各个层面普遍面临着人员不足、队伍素质不能适应的情况。

三、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控的措施建议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进一步推进资金集中管理

推进资金集中管理是加强集团化管控的一把金钥匙,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树立集团全局观念,完善管理制度,继续推进资金集中管理。积极宣传引导,细化具体措施,严格制度执行,强化监督考核,促进各级企业做好闲置资金的上存归集工作,提高资金集中度。严格银行账户统一管理,由控制账户实现控制资金;由主动上存逐步到自动归集资金;由定期归集资金逐步到按日实时归集资金;由账户资金限额管理逐步到零余额管理。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集团债务集中管理。充分发挥集团信用优势、统一融资优势,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争取最高的授信额度和最优惠的借款利率,为集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推行统一结算管理、统一票据管理和统一担保管理等,逐步实现更为全面的资金集中管控。

(二)建立适应集团化运作的管理体制

目前许多集团企业面临着数量众多、管理链条较长、控制难度大等实际情况,经营管理及资金运作风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必须从集团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和集团化管理的公司治理与组织体系,实现集团战略牵引体制,增强集团决策力与控制力。大力推进专业化经营、板块化运作和扁平化管理,完善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业务运营机制,改变成员单位分布相对分散、运行相对独立、风险控制比较薄弱的现状,从根本上提升集团管理与风险防控能力。

(三)提高集团资金信息化管理水平

集团企业推行资金集中管理,一方面要解决资金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另一方面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信息化手段。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资金资源整合,有效管控资金风险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设银企直联系统,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网络系统功能,实时查询企业资金收支、流向、结余及其他信息情况,实现资金的统一管控、在线监控和自动预警。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使资金运行与业务信息系统相衔接,变事后监督为过程管理,完善业务工作全过程的监控,最终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管理。

(四)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完善资金风险监管体系

集团企业应当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结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针对主要风险来源和关键控制点,特别是在风险易发的合同管理、客户管理、存货管理、委托经营、赊销预付等环节,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明确的职责、程序及相应控制措施,做好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才能有效管控关键风险点,提高企业资金风险防控能力。加强资金风险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合理划分集团各部门各层级资金管理权限,逐步建立在线监控与现场监管相结合,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和奖惩力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确保资金安全。

(五)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第4篇

关键词: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1日

一、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15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51家,贷款余额9,594亿元,其中江苏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36家,贷款余额1,119.76亿元,从业人员6,324人。江苏小额贷款公司无论从机构数量上还是从贷款余额上,均一直处于全国领跑地位。

江苏省的小额贷款公司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原因很多,政府的支持不可忽视。在江苏,小贷公司背后的省金融办不但是一个主管机构,而且同时还组建了一家金融公司――江苏金农股份有限公司,与每一家小贷公司合作,既是监管者,又是服务者,还是合作者,三重身份于一体,有力地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此外,在税收上,江苏小贷公司的整体定位是惠农金融,所以统一品牌形象为“江苏农贷”,政府对相关小贷公司提供了特别的税收优惠,仅收取3%的营业税,比其他地区的5%以上的营业税有明显的优势。

二、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的问题

(一)法律定位模糊,法律保障不够健全。从2005年以来,在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方面,除了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制定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地方政府关于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外,没有任何关于小额贷款公司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低层次的指导性规定虽能提高办事效率,化解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的问题,但也导致了小贷公司法律身份的模糊。小贷公司不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不适用《商业银行法》,同时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经营货币特殊业务,也不能完全适应《公司法》,无疑在工作中会带来一些政策风险。

(二)资金来源受限,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包括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同银行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及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的其他资金来源,而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此外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业务特点是“只贷不存”,这些融入资金的限制和出资者的资金有限性,使得小额贷款公司面临贷款资金匮乏的局面。

此外,江苏省目前还没有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评级体系,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系统不完善,这些导致银行无法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分类管理、差别化授信,风控水平好的小贷公司不能及时获得资金快速发展。

(三)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不足,危及贷款安全。一是在贷款时未能对关联客户实行统一授信。不少小贷公司客户存在关联关系,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在审贷时都是以单个个体进行考察,为把他们视为集体客户进行统一授信,无法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二是小贷公司从业人员整体风控水平有待提高。小贷公司主要高层大多来自银行业,具有很好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但是大多一线人员来自工作经验不多或没经验的高职学生,不熟悉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贷款过程中存在控制不规范现象,例如未办妥抵质押手续即放款、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等情况。

(四)缺乏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措施。与银行不同,小贷公司没有真正的央行,没有资产管理公司,出现坏账时,除了股东承担风险之外,没有一个资金池来帮助小贷公司渡过难关,或在遇到不良资产时,无法快速的进行资产处置和剥离。这方面如果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小贷公司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大多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且不够稳定、财务不透明等情况,小贷公司在遇到不良贷款大幅提升时,没有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措施,往往会带来立即倒闭风险。

三、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性质,维护其合法权益。鉴于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法律定性模糊的现状,应提高立法层级,尽快出台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主体的法律,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性质、业务范围等。监控部门应明确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是否可以参照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地位,才能确保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和降低小额贷款的政策风险。

(二)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政府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为小额贷款公司设置了“只存不贷”的制度安排,但从长远考虑,有必要放开不能吸收存款的规定,因为小额贷款公司若长期受制于规模,难以真正转化为专门为“三农”服务的独立的金融机构。政府可以根据各个小贷公司服务于“三农”的程度和规模的不同、小贷公司评级级别的差异,对服务效果好的小贷公司可适当提高向银行融资的杠杆比例,可以让大额资金如200万元以上的(该资金拥有者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存入小额贷款公司,或者时机成熟时允许小贷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拆借资金。

(三)完善风控平台,提高小额贷款公司风控水平。一是借鉴以往经验,完善小贷公司风控平台。江苏金农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小贷综合云服务系统,在2010年上线,相当于小额公司的核心业务平台,江苏省6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小贷公司每笔业务、每项数据都录入系统中,形成江苏小贷公司的大数据,这有利于监管部门对小贷公司行业进行有效监管。该系统还有很大改进空间,例如依托该大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将信誉差的贷款客户及时在平台上公布;也可以在该小贷综合云服务系统基础上,开发一个小额贷款公司评价系统,把小贷公司分成A/B/C三级,每级再进行细分,当把小额贷款所有数据输入后,可自动生成该小贷公司的评级级别。级别好的,可获得分类对待,从银行、政府获得优先、优惠地支持,级别差的受到严重警告,限期进行整改,提高风控水平,否则清出小贷行业;二是加大小额贷款公司人员引进、培训,强化合规性经营和风险防控意识。通过人才引进、培训,借鉴商业银行成熟的贷款流程,提升小贷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和风险防控意识。

(四)支持和鼓励多样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措施。一是支持农贷公司采用债转股形式处置不良资产,不断提高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质量。例如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按不良贷款总额一定比例,如30%实施债转股;二是支持股东在有意愿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展不良信贷资产打包转让。借鉴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方法,探索开展不良信贷资产打包转让试点,支持有实力的大股东回购、小额贷款公司受托清收不良资产,降低农贷公司账面不良率,提高资产质量和运行能力;三是引导支持小额贷款公司不良信贷资产在省内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转让,提高运用市场手段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姜鑫.浅析小额贷款公司现状及发展建议.山东大学经济研究所,2013.

[2]银监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2008.23.

第5篇

一、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运营现状分析

1.中小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优势分析我国传统银行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确存在一定的潜在问题,只不过社会中的人们已经适应了银行的业务模式以及运作流程,尤其是当国家通过政策限制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门槛以后,市场中对于资金的需求就存在了一些不对等的现象。在这种状况之下,地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其在地方“关系型”贷款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相对而言,对于农村经济及地方企业的发展来说,从本地区所设立的中小银行取得贷款更容易一些,因此,我国农村及村镇企业大多是通过本地区的中小银行取得的“关系型”贷款。这样一来,由于在银行贷款的环节中,省却了一些国家大型银行的繁琐步骤以及信息核查过程,那么,在银行经营风险管控方面就较为薄弱,但既然是地方的中小银行将款贷给了本地区的经济实体,这些中小银行也会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近距离地考察地方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持续跟进,这在理论上是十分可行的一种银行风险管控手段。

2.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地区中小银行运营之间的关系研究商业银行是支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银行,它是股份制性质的商业银行,也是目前地区规模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农村合作银行也快速发展起来,为农村经济的崛起助力。从以往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该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民间借贷”的现象,实质上,这可以通过搭建农村中小型商业银行来实现,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农村中小银行的风险性较低,银行风控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银行本身的经营状况是紧密联系在一体的。因此,需要通过考核贷款人的资质、监督贷款使用情况等管控措施,来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的质量及其效率。

二、探究我国农村中小银行执行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1.从我国国情来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因此,该地区所设立的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也相对良好。但无论如何,国家在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以后,将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影响较大,这将意味着,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银行要采取有效手段,改善自身的经营业绩,避免产生坏账。那么,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在放贷方面的管理要加强,需要严格考核农村地区经济实体的贷款资质,并且按科学化的标准流程发放银行贷款,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农村中小银行借贷风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农村中小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风险。

2.考核地方经济实体的贷款资质,按流程发放银行贷款从浙江鹿城农村合作银行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可以看到,该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较为良好,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数据指标均维持的正常的水平值范围内,但仍存在一定的贷款风险。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农村中小银行借贷风控体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快速搭建,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模式涌现出来。对于农村中小银行的发展而言,同样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发展的快车,积极构建农村中小银行系统的借贷风控体系,连接地方银行以及企业资信考核等信息,强化银行借贷管理。在传统金融领域中,融资是主流的业务模式,在互联网经济的促动下,融资形式有了本质的变化,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整合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思路下,传统金融机构纷纷走向了金融创新之路,并且,依托“大数据信息模块”的运作以及科技手段将传统金融业务的优势突显出来,促进我国农村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以银行业作为主要支柱的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实力十分强大。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地方中小银行的发展极为快速,为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而言之,我国农村中小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格外重视自身的风险管控,降低银行坏账率,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提振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陈世斌刁心雷单位:兰州商学院

第6篇

2017年年中,玖富集团连续收获了多项行业大奖,其中包括“最佳互联网金融平台”“年度值得托付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成立11年来,玖富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移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10年积累打造立体产品矩阵 

自2006年成立至今,玖富致力于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风控技术为近4000万用户提供简单、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创造优质、便捷的财富增值服务。目前,集团已形成了以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理财、大数据征信、移动海外证券四大业务为核心的综合布局,旗下产品包括悟空理财、玖富钱包、玖富万卡、玖富等。 

悟空理财专注为1300多万用户提供多元的投资选择和优质的投资服务,多样化服务计划满足各种资金投资需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个性化组合投资多个账户,最大化满足个性投资需求。 

玖富钱包致力于构建开放新金融服务生态圈,构建与用户金融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为700万用户提供各类投资、分期借款等移动金融服务。玖富钱包自上线以来,推出“橙色10:30”,打造用户喜爱的投资特供服务计划。 

玖富万卡是玖富推出的个人数字信用账户,为1200万用户提供信用借款、在线购物分期、代还信用卡等业务,实现信用成长体系建设。通过玖富集团独有的“火眼分”风控体系,动态定义用户信用水平,即使是信用小白用户,也可以通过使用分期等服务,逐步演变成信用優质客户。 

玖富是玖富证券推出的社区化、智能化的投资理财平台,为用户提供港股、美股投配置服务,帮助用户解决资产全球配置的系列问题,包括开户、交易甚至是智能投顾,让投资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大数据+AI打造智能金融服务 

成立11年来,玖富不断在金融科技领域加大技术投入,尤其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在提供流畅的体验服务的同时,为用户的投资安全提供保护措施。 

在大数据领域,玖富集团打造了“火眼分”风控系统与“彩虹评级”风控模型,从四大模块、六大维度对用户进行评估分析,提升风控审核效率和效度,初步实现了风控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第7篇

在众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P2P小额借贷公司中,上海诺诺镑客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诺镑客”)―直都很低调,从2009年成立之初,已在市场“潜伏”了近四年。

“公司刚成立,我大部分力气都花在搭建网站,研究如何安全地给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诺诺镑客董事长黄大容跟记者侃侃而谈。这个认真又实干的经济学硕士,精通英语、德文和经济学,却放弃了可以进安稳的大型金融机构拿高薪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投向了P2P小额借贷领域。

在去年末,公司获批金融信息服务资质。黄大容松了一口气,终于能够放开手脚、迈开大步了,如今的诺诺镑客已经比之前扩大了好几倍的规模。

只做金融信息服务

扩张速度快得惊人,但仍在黄大容的意料之中。早在2009年,她就意识到P2P借贷平台的前景。

“当时小微企业主融资十分困难,月息达到15%~30%的高利贷泛滥成灾,可见市场需求的旺盛。然而市场却很不透明,有闲钱的出资人借给庄家,再由庄家借出的这种模式,没有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同步流通的问题,多属非法集资。”

黄大容感觉,这样的局面一定会改变,新的合法模式才会有生命力。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哪里处于春秋战国,哪里就孕育着做大做强的机会。

虽然银行外的资金中介还不被社会认可,收受中介佣金也暂时没有法律规范,但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诺诺镑客开始进入市场。

“不吸储,不放贷,坚持只做帮助借贷双方撮合交易和控制风险的中间方。”按黄大容的设想,诺诺镑客要走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路线,只提供借贷信息,不涉及资金流通,钱款全部通过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公司划拨。

在模式方面,公司选择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即P2P网络借贷占主导地位,线下传统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作为补充。

黄大容认为,线上模式有天然的优越性:在线上设计理财产品会更加灵活,投资方200元起投,融资方可以对金额和期限做更灵活的选择;同时,由于客户的信息都在网上平台公布,双方自由选择,使得信息更透明,覆盖的人群也更加广泛。借贷平台获得信任之后,网上的客户更具粘性。

不过,线上模式所依托的网站建设和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诺诺镑客三年来已投入近2000万。

黄大容介绍,平台上借出方的收益一般为10%~12%,有的可以达到18%。诺诺镑客则向融资方收取融资金额6%左右的信息服务费。她同时透露,公司现在每月贷款需求超过3000万~5000万元。照此推算,公司每月的收益大约在180万~450万元。

屏蔽风险行业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诺诺镑客为小微企业主提供贷款类和理财类两种金融产品。由于线上交易居多,风险控制始终是P2P小额信贷公司的核心。

在风控的把关上,诺诺镑客聘请了多名外部顾问、法律顾问和风控顾问,力求把系统风险扼杀在最初的状态。

2012年初,一些钢贸业、房地产、建材业(玉、石、木)的企业主频频向诺诺镑客申请借贷,而诺诺镑客则将这些行业列入禁止行业。

“经过分析和查实,我们认定这些行业的风险已初露端倪,为了安全,只好将这些企业主屏蔽了。”

而且到目前为止,公司只做在上海地区的业务。这不仅是为了保障更为优质的债权,同时也为了方便控制。诺诺磅客还做了一个风险分散系统,把每一位客户的钱分散借给众多的借入方。此外,它尝试引入担保公司,对交易进行必要的担保和赔付,以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

仅有这些还不够,客户进行P2P网络借贷的交易环节虽然简单,但由于客户背景的错综复杂,使得风控也需要有多层次的保障。“目前我们通过实地核查系统以及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对借款客户进行多维度把关。”

目前,诺诺镑客实施渠道备案制,开发了前置审批系统,客户身份状况、户籍信息、婚姻信息、教育信息、法院信息、刑罚信息、不良习惯信息、房产信息、征信信息等都包括在内,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对上述信息实现系统核实。信息不真实的客户,系统会自动拒绝,杜绝人为因素对审贷的干扰。

对于单笔借款数额超过8万元的客户,诺诺镑客采取实地核查机制,核查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邻里关系等80余项信息。黄大容认为,随着借贷情况的复杂,贷后管理也需要系统自动预警,一般是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协助出借方催款。“如果是借入方恶意欠款,在沟通无效后,我们有可能诉诸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线上交易模式在风控上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坏账率过高,小贷企业将没有存活下去的基础。“到目前为止,诺诺镑客将坏账率控制在2,5%左右。”黄大容介绍,借鉴阿里巴巴的交叉检验金融技术和渣打银行风控的一些做法,诺诺镑客注重从基础数据中去挖掘企业的资信。“只要是从基础数据里发现企业哪怕存在一点点资信问题,都坚决放弃。”

第8篇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差异,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目标间的互相脱节。管理指标形式上的不统一,引起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之间表面上的目标不一致,最终导致部门岗位间的协调不充分。风险意识两极分化具体表现为:宏观层次风险意识突出,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领导干部风险意识相对强烈,一般员工风险意识相对淡薄。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

2.内控制度不够严谨。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加大,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性质等早已超出了当初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信用风险逐渐演化成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合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日趋明显。从宏观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而言,监管力度逐渐严格,市场变化日益加速,来自电商及其他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不断增强。

3.管理层未正确认识到金融衍产品的潜在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是交易双方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其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政策、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风险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无法对整个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过程和交易细节进行合理管控。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巨额的交易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金融机构监管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金融衍生交易可能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二、创建科学的合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必须从观念上、产品设计上、管理流程上、风险管控上等方面重视风险管控的各项因素。通过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等各种方式,向全体员工培养内控管理理念。对促进银行的经营发展,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各级高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良好风险管控对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由于对商业银行危害甚大,故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必须还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流动性风险。为此,应实实在在地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治理机制,对于银行所能发生的风险真正建立起必要的约束。同时,还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分层次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完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控制、处置、稽核检查等各项业务程序和工作环节,编制涵盖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零售、金融机构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通过定期开展内控综合评价,对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定期进行分析,做好风险提示与预警工作。其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在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中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起有利于内部控制运行的良好氛围。商业银行还应当将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列入必经的考评范围,积极落实风险考评等相关内容,力求考评标准科学化、具备可操作性的原则。

3.建立金融衍产品监管体系。金融衍生产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基础现货产品,并在这一基础上,又形成了很多流动性较强的衍生产品交易。运用衍生产品交易规范地开展业务竞争的需要,是指导和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开拓衍生产品金融业务的需要,是指导我国金融机构规避衍生产品风险健康发展的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个人客户之间的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通过理财产品进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

三、结束语

总之,效益和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两难问题。在中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内压和国际金融一体化深化的外挤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日益暴露并急剧扩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第9篇

在近6年的发展历程中,村镇银行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持无重大违规案例多年。然而, 2012年12月下旬发生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湖北某行长涉嫌诈骗1.2亿元潜逃一案,让村镇银行第一次以违规案例被曝光的形式为公众所聚焦,也让监管者、投资者以及经营者三方在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等问题上拥有了更多的警惕。然而,在明确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的前提下,主发起行如何对村镇银行实施有效管控至今仍处于摸索阶段,这也为未来村镇银行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村镇银行管理模式面临问题

结合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看,监管部门在村镇银行管理模式上所提出的几类方案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管理总部、控股公司还是子银行,三种模式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希望借力于村镇银行批量化集中设立,进而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然而,从当前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实际的管理运行情况来看,监管部门在不同程度上意图施行的管理模式,均存在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管理模式不利于激发多数银行的设立意愿

现有的几类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其逻辑起点均是希望通过批量化的村镇银行设立方式来增强村镇银行的投资收益,进而激发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意愿。在此意图之下,现行管理模式的着力点在于村镇银行的增量,并将主要的希望寄托在大型商业银行之上。例如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原则上需要主发起行设立10家(含10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子银行模式更是对注册资本的起点要求达到20亿元人民币,这些标准显然不是大多数中小型商业银行能够轻易达到的。

但是,对于大型银行而言,自身净利润规模庞大,即便是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从单纯的财务回报上来看,依然是微乎其微的,激励效果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而大型银行在设立村镇银行之后所面对的风险却不仅仅是经营失败而带来的财务损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的难以估量的声誉损失。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现行管理模式虽然初衷在于激励发起行设立意愿,却最终效果欠佳的症结所在了。

二是当前管理模式不能解决主发起行在管理上的两难局面

从法律关系上来看,村镇银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与主发起行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母行对非全资子公司的管理并不能直接实现对其战略、决策及财务等重要事项的日常监管。也就是说主发起行对于村镇银行的管控,依照公司治理的原则,只能通过委派董事来实现。但是,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最低持股比例不能低于20%。这项安排,主要是希望通过主发起行的经验来控制村镇银行可能发生的风险,实质上具有兜底的用意。在村镇银行实际运作过程中,主发起行如果粗放照搬母行模式,则易导致村镇银行管理“支行化”;如果不对村镇银行进行必要的支持和管控则与监管意图相违背,一旦发生风险更可能出现声誉损失。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主发起行往往会陷入既要充分尊重村镇银行的法人独立性,又要注重对村镇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的两难局面。而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现有的几类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并没有给予很好的答案。

三是当前管理模式难以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管理模式,是沿着规模化、批量化、短期内提高村镇银行设立数量和覆盖范围的思路行进的,希望借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设立数量,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活跃农村金融。但单纯通过村镇银行外延式的增量扩张难以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其一,村镇银行的商业化属性制约了其支农功能的发挥。根据《村镇银行暂行管理办法》,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并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村镇银行实质上是以完全的商业化为其根本属性,核心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风险控制为根本,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在严格的产权约束之下,参股各方,尤其是私营业主和自然人股东不可避免地会对收益和盈利情况更为关注,而扶持社区、支持“三农”等目标则属其次,长期来看,农村金融机构“脱农”趋势难以避免。据此,村镇银行近年来“增量”式推进思路并不能解决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其二,村镇银行自身发展成效有待时间的检验。从主要指标上来看,村镇银行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良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绝大多数村镇银行一直保持贷款不良率为0的纪录。但村镇银行从2007年产生至今,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目前经济下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的现状之下,村镇银行未来能否保持现有的良好态势还有待检验。同时,较之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规模小,且不具备政府的隐性担保背景,自身发展历程短暂,信誉积累普遍偏低,目前还很难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这也是决定村镇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

监管部门需改变村镇银行发展思路

针对目前村镇银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首要举措是监管部门改变村镇银行的发展思路,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摈弃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管控的形式之争,改由通过制度体系的优化提升,切实提升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控水平,防范农村金融机构历史上曾出现的各类风险。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着力于差别化制度设计,推动村镇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监管层角度来看,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不应当将着力点放在设立更多的机构之上,而是应当通过差别化的制度设计,来支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外延式扩张,而不能增强村镇银行内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势必将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走上过去的发展老路,甚至重现危机。

差别化的制度设计应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专项扶持措施,引导村镇银行差异化发展。监管层应强化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正向激励机制,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税收优惠以及专项奖励等措施,鼓励村镇银行在业务品种和目标客群方面切实向“三农”倾斜。同时,对于“三农”业务发展良好,风险管控措施得力的村镇银行在网点设立、新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便利。

其次,尝试探索存款保险制度。为有效地缓解村镇银行流动性压力,减轻村镇银行的吸储困难,监管层应加快建立针对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让本身不具有吸储优势且规模偏小的村镇银行拥有存款保险制度这张“安全网”,可以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度。

最后,配套村镇银行发展的绿色通道。目前,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在开办诸多业务时所享有的“待遇”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一致的。如村镇银行在发行借记卡过程中,往往受制于村镇银行自身经验不足和后台人员数量有限的制约,导致业务开办缓慢。建议配套适宜村镇银行发展的绿色通道,强化支持指导,简化部分程序,因地制宜地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增强主发起行的参与积极性

结合目前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制度的特殊性,村镇银行的发展必然要受制于主发起行的参与积极性。如果主发起行的参与意愿不足,客观上将影响到村镇银行的发展。这一点实质上不仅存在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更体现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相关监管政策的要求,主发起行在设立村镇银行之后,要在村镇银行IT建设、人员培训、风险控制、资源支持、沟通协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这其中包括帮助村镇银行开发先进适用的IT系统,帮助村镇银行做好流动性管理工作,帮助村镇银行培训人员等事项。然而,主发起行均是具有明显商业属性的银行机构,具有盈利的刚性约束。如果在强调尊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的前提下,要求主发起行承担诸多支持义务和风险兜底责任,同时还要面对可能出现的难以预计的声誉风险,其效果恐怕是难以达到预期的。

为此,应构建多元化的正向激励机制,而不是仅仅依靠规模化、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可能带来的规模效应。对于扶持有力、管控得当、发展良好的主发起行应该增加多元化的激励措施,诸如专项贷款规模上的倾斜、跨区域发展政策上的激励等,以此来增强主发起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参与积极性。

三是构建和完善并表管理制度体系,提升主发起行的管控能力

村镇银行的管控模式应遵从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目前可行的路径是率先通过构建和完善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并表管理制度体系为契机,并以此为抓手,有效提升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控能力。

根据银监会2008年下发的《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对并表范围的规定,有三类情况应纳入集团并表管理,一是集团持有50%以上股权的被投资机构;二是集团实际控制的被投资机构;三是集团拥有重大影响的被投资机构。从目前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应纳入主发起行并表管理范围。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政府“金融要大发展、风险要严防范”的总体要求,全面排查地方金融风险隐患,及时堵塞风险漏洞,健全完善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我区地方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合理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促进全区金融业稳健运行、科学发展,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排查对象和内容

这次风险排查的对象为全区地方金融机构、境内上市公司和民间融资组织。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及我区境内上市公司。

这次风险排查的重点内容:一是地方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风险情况,重点检查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完善,管理层和高管人员内部控制能力是否具备;内控机制是否健全,各项基础性、系统性建设是否存在缺陷;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是否到位;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是否依法合规等。二是民间融资领域风险情况,重点排查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风险隐患。

三、方法步骤

风险排查采取自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一)动员发动(4月8日以前)。制定风险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议进行部署。各街镇政府和相关行业监管、主管部门及各法人机构按照有关要求,分别制定本行业、本单位具体的风险排查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排查目标、细化排查任务、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全面启动排查工作。

(二)自查自纠(4月8日至4月22日)。各法人机构对照排查内容和标准,进行拉网式风险自查,全面查找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自查自纠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形成书面报告,报送区政府和相应监管、主管部门。各街镇政府、行业监管、主管部门要组织、指导和督促各法人机构切实搞好自查自纠。

(三)现场检查(4月22日至5月10日)。区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根据行业性质和特点对法人机构自查自纠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同时配合做好上级相关行业监管、主管部门对各法人机构组织的复查活动。

(四)整改提高(5月11日至6月20日)。各相关行业监管、主管部门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和问题,要认真研究分析,逐个限期整改,切实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同时,对风险排查发现的一些共性、根本性的问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五)总结验收(6月20日至7月5日)。整个排查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各行业监管、主管部门分别对本地区和本行业风险排查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写出总结报告,于7月5日前报区地方金融风险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区地方金融风险排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风险排查工作。各街镇和行业监管、主管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上抓,抽调精干力量,全力组织实施,确保风险排查工作不走过场、取得成效。

(二)落实责任分工。各街镇是防范辖区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风险排查工作负总责,全面配合做好有关部门的风险排查工作。各行业监管、主管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对本行业风险排查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督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区金融服务中心在发挥好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搞好组织协调的同时,具体负责全区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境内上市公司风险排查工作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区公安分局负责民间融资领域风险情况排查,重点排查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风险隐患,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区工商分局要配合做好全区民间融资中介组织风险排查工作。区委宣传部要加强对这次风险排查的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我区已上市公司、相关银行机构要主动排查金融风险,做到自查自纠,并将自查自纠情况及时上报监管部门。

(三)加强沟通协调。各街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情况交流和信息沟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尤其是对一些跨区域、跨行业的重大风险隐患和问题,坚持条块结合、左右联动,妥善予以化解和消除,避免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风险排查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各街镇、各有关部门在风险排查中发现敏感性强、容易诱发重大案件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11篇

一、前言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取得了前有未有的跨越式大发展。但人民币与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当地币与国际主要结算货币以及国际主要结算货币之间频繁而剧烈的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研究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对于指导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跨国公司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国公司面临的主要汇率风险

跨国公司面临的汇率风险是指跨国公司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取收益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三类。

(一)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取收益的可能性,一般为短期、一次性风险。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主要发生在信用贸易、资金融通、直接投资和外汇交易过程中。对跨国企业而言,影响交易风险的因素主要是计价收付的时间和计价收付的货币种类。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汇率波动,特别是意外的汇率波动,通过影响企业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从而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收益或现金流量异常变动的可能性,一般为长期、深度风险。经营风险是一种潜在风险。对跨国企业而言,影响经济风险的主要因素在于各子公司的产品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三)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对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呈现账目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一般为短期、一次性风险。会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未实现的损益,不会对现金流量产生直接影响。对跨国企业而言,影响会计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会计折算方法、货币种类以及子公司的所在地。

三、跨国公司应对汇率风险的策略

跨国公司要实现有效应对汇率风险,必须在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下,对业务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控。

(一)建立汇率风险管控机制

规避汇率风险,首要要提高全体职工、尤其是公司领导层的认识。只有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才能降低汇率波动对跨国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一是要明确汇率风险管控的战略目标,跨国公司要在合理的战略目标下实施稳健的汇率风险管控措施,避免盲目追求高风险收益;二是要明确汇率风险管控的原则,这是建立汇率风险管控机制的基础;三是要明确汇率风险管控的机构和职责;四是要明确汇率风险管控的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测量、管理方法、管理实施、事后评估等。

(二)稳健策略下的事前管理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对汇率进行敏感性分析,并把汇率变动因素纳入经济评价体系。在商务谈判、合同签署过程中,要把汇率贬值风险计入价格,并优先采取人民币结算或采用易货贸易,次之选择美元、欧元等国际通行货币结算,如必须使用当地币结算务必争取货币保值条款。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人民币或美元作为记账本位币,降低会计风险。

(三)稳健策略下的事中控制

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内部单位间的外币资金调剂使用,减少当地币资金存量和货币兑换,降低汇率风险。通过合理安排外币收付款的时间或增加外币债务等方式,在币种、规模和时间上实现外币的货币性资产和债务匹配,自然抵销汇率变化对账面损益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国际结算方式,优先使用电汇和即期信用证方式收款。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贸易融资工具方面,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进出口押汇、福费廷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利用中资金融机构海外代付方式,获得成本低廉的资金,提升资金运作效益。衍生工具方面,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离岸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与在岸的远期结售汇。跨国公司应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四)稳健策略下的事后管理

汇率风险管理事后评估,主要是结合汇率走势分析,提出汇率风险管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规避汇率风险方案和相关制度规定,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跨国公司无论采用上述那一类型的避险方式,其根本还是取决于本企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独特性。因此,跨国公司必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产品和服务结构,进一步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谈判中取得优势,提高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大宗商品;授信风险管控

一、前言

我国大宗商品需求旺盛,大宗商品贸易发达,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铜、铁矿石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大宗商品融资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决定了大宗商品贸易市场风险大的特征明显,尤其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缓慢,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企业尤其是贸易类企业盈利空间下降、持续经营困难,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提出了大宗商品授信风险管控措施。

二、大宗商品贸易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授信挪用风险。企业大宗商品贸易从开立信用证到货款回笼平均为4个月,最长5个月。银行为企业开立远期信用证期限一般为3个月,信用证付汇时银行又为其押汇3个月。一笔业务银行授信期限为6个月,比企业实际营运周期多出1-2个月,而企业若不及时归还银行押汇,银行就会面临授信被挪用的风险。

(二)价格波动风险。任何市场操作都存在风险,点价操作也不可能完全对冲掉市场风险。因此,在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企业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

(三)下游分销商信用风险。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虽然企业一般都与下游客户签订预售合同,但如遇价格下跌幅度过大,若下游客户执行合同将出现巨大损失时,下游客户可能会爽约,给大宗商品进口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四)政策性风险。以大豆为例,国外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农产品的出口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我国年均消耗大豆6000万吨左右,国内大豆产量仅为1000万吨,刚性缺口较大,对国外进口依赖度达80%以上。若国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会对企业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当中国大豆产业衰退并完全依赖进口大豆时,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绝不会这么便宜,甚至跨国公司将会限制对中国出售大豆,直接影响大豆贸易企业经营状况。

(五)汇率风险。目前人民币总体上仍处于升值通道,长期来看对进口企业有利,但即时在总体上升的通道中,人民币汇率在某段时间内仍可能出现较大波动,存在汇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大宗商品授信风险管控措施

1、严格客户准入退出管理,择优筛选客户

客户准入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意义重大。当前,对新客户准入可适当提高准入门槛,要求信用评级原则在BBB级及以上。对存量客户,B级及以下客户予以退出(除非有足额财产抵质押,下同);BB级客户授信金额予以压缩或维持存量,严格控制新增。如果信用评级较往年下降,除非补充部分财产抵质押,否则应予适度压缩。

加强对授信额度执行情况的后评价,动态调整授信策略。对授信额度效期内未发生业务的,原则不再核定额度,实际有业务需求时,视同新准入客户掌握,可酌情实行单笔审批,根据合作情况和后续业务量决定是否核定额度。对信用评级、风险分类下降的,严格按照要求压缩授信额度。对上次授信评估报告中销售收入预测不准的,也应分析原因,严格按照规定对授信方案进行调整。

2、持续优化授信产品组合,增强授信方案的针对性

授信产品组合既可以解决客户的需求、为银行带来业务和收益,也能有效地控制风险。综合授信产品特点、风险收益等因素,当前阶段,银行对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应优先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固定资产贷款(含租赁保理)、银行承兑汇票,适当控制流动资金贷款和保函等产品。

一是鼓励叙做固定资产贷款。对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投资固定资产项目建设的,银行应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择优叙做固定资产贷款,同时使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期限与实际经营周期相匹配,避免银行授信被挪用项目建设。

二是针对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粮油加工、设备制造等行业客户,在大力发展贸易融资的同时积极推广租赁保理业务。租赁保理业务是出租人将对承租人的应收租金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出租人提供保理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丰富银行授信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综合收益。

三是转变对贸易融资的管理理念。要注重对客户整体资信和发展趋势的评估,将授信份额作为核定总量的重要依据。授信方案设计要有灵活性,找到授信产品的切入点,以产品控制风险。要侧重于对企业物流、现金流的掌控,针对企业不同的交易环节,提出明确的贷后管理措施,而不单纯依赖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加大应收账款质押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应收账款与存货的管控,全程动态控制风险。

四是维护贸易融资业务的自偿性。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虚假交易背景套取授信资金或者在货款已回笼的情况下办理押汇、丧失第一还款来源,对银行权限内客户优先应用“五单联动”授信模式,保证贸易融资业务的封闭运转。引入监管公司,对赊销客户可签定四方协议,确认货物有效转移。

3、深化销售回款精细化管理,保证货款可控

货款回笼是贸易融资循环最重要的环节。对货款缺少控制,则贸易融资就变成了一般授信,自偿性丢失,风险增加。因此,加强对货款回笼的管理至关重要。授信企业与其下游客户贸易结算方式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商业承兑汇票、一般应收账款等,并具有不同长度的期限。银行应根据应收款项到期日与授信到期日的匹配程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确保贸易的自偿性。

4、落实大宗商品盯市制度,推广风险控制的标准化模式

要改进行业调研模式,落实逐日盯市制度。公司业务部门负责分品种建立大宗商品信息台帐和趋势图,及时记录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情况及发展趋势,并进行有效提炼和分析,动态监测大宗商品行情并及时予以提示(每周至少一次)。通过对经营不同商品客户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类,建立起该类客户的风险控制标准化模式,并推广到新老客户,真正做到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快速发展。

5、转变“重总量、轻单笔”的观念,加强单笔风险管控

目前,业务发起部门往往注重授信总量的审批,而对单笔业务的控制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单笔业务的审批,尤其是贸易融资,审查的重点首先是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必须关注其上游客户的违约可能性,实际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的符合度,该业务的下游客户情况、支付方式等,用什么方式控制现金流等。在当下市场背景下,注重对单笔业务的审查,是控制风险的关键。此外,贸易融资贷后管理一方面要关注企业整体经营财务状况的变化,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单笔业务的执行进度和全流程监控。

6、充实完善风险缓释措施,不断提高RAROC、EVA绩效水平

在内评法下,为授信提供抵押和担保措施能有效地改善RAROC、EVA指标表现;同时,在与客户交易层面也能有效抵御风险。对此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落实到贸易融资业务。对特定客户或有贸易融资业务的一般授信客户,保证货款封闭回笼、避免销售收入被挪用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而抵御企业自身市场经营损失带来的风险则需要财产抵质押或第三方担保措施来缓释。为提高缓释效果,应要求:至少有一个担保人信用评级不得低于申请授信企业的评级,民营客户要落实企业法人代表及实际控制人个人连带责任担保;新客户须提供部分财产抵押,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房屋、机器设备、车辆等公司或个人名下财产或贸易本身应收款质押,力争保证抵质押授信占比不低于50%。

四、总结

本文以银行的视角,在对大宗商品交易风险进行过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宗商品贸易过程中的诸多风险因素,并提出了上述大宗商品授信风险管控措施,希望能够给银行在此类交易的操作上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控探讨[J].福建金融,2010(8):44-46.

[2]单悦.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7):87-91.

[3]庄永友.刍议企业流动资金需求测算与授信风险管控[J].福建金融,2011(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