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培养方案

医学影像技术培养方案

时间:2023-08-10 17:2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技术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影像技术培养方案

第1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校院结合 工学交替 实施方案

医学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卫生事业服务、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特点。而影像技术专业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且该课程涉及理、工、医等领域,课程技术种类多,学习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因此,此项学科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现在培养医学影像复合型人才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界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数据存储与处理的硬件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等学科的发展,又为数据处理提供了有力的软支持。因此,借助于已有的各种计算方法,更加充分、高效和客观地提取出医学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己势在必行。计算机辅助医学图像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产生的一门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

为了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我们对周口市市、县、乡各级医院医学影像科室进行了调查,确定临床对中职影像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使“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顺利进行,以更好地与临床影像工作对接,特制定了符合中职教学特点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各级医疗机构X线、CT等医学影像技术岗位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课程围绕医学影像技术岗位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及医学影像设备学进行设置,课程改革基于影像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最终形成“校院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年的基础课程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在校内进行;第二年的专业课教学在我校医学影像实训基地和临床教学医院(周口市中心医院)交替进行,且学生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分批次进入教学医院完成专业课技能见习,强化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医院临床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对学生开展真实病例教学,学生直接接触患者进行临床实践,这使见习效果明显得到增强,既缩短了学生进入医院实习的适应期,又为其临床顶岗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通过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课堂教学改为临床真实教学环境,利用先进齐全的仪器、设备,加上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充足的临床病例资源,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和临床实践,以增强教学效果。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在实习医院进行,由实习医院实训指导老师带教,按照实习的教学大纲,明确实习操作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实践,指导学生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并接受医院和学校的双向考核。实习结束以后,由各科带教教师按照项目操作给出各科成绩,医院根据学生的操行表现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实习返校后参加毕业综合考试,这样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医学影像岗位的工作。

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应为临床实践服务,学好该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总趋势和最终目标,应将目前医院检验科常规应用的检验技术与开展的检验项目作为检验岗位需求的技能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需求的接轨,使理论教学更好地适应当代临床的发展。

医学影像领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教学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连续性和系统性。例如,应先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然后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种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之后,重点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软件方面,完成计算机应用和基本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后,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培养医学图像分析技能。因此,要合理安排以上相关课程的顺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达到在具有较广知识面的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水平。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借助各种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医生能观察到肉眼不及的人体内部器官结构,并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活体标本,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因此,基础专业理论和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和突出重点至关重要。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结合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其获取的丰富影像资料、体现计算机强大后处理和图像重建能力都是传统放射学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影视资料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设备的检查过程,部分甚至可代替现场实习,缓解教学实习与临床工作的矛盾,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真正做到“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我校特指定了本学年的实施方案,我们将组织2011级学生进行阶段培养,通过理论教授,实验室练习,到实习医院实地操作演示及练习,医院实地操作考试等途径,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易于理解。

总体框架如下:

第一步:2012年9月~2012年10月15日

进行理论教授与实验室实践练习

第二步:2012年10月15日~11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现场教授与独立操作

第三步:2012年11月15日~12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现场操作考试

第四步: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月

第2篇

摘 要:实验教学是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1] 。由于设备昂贵和放射污染等原因,目前有些医学高专院校并没有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的实验课,而已经开设了实验课的部分医学高专院校往往也很随意,彼此开设的实验课程差别很大。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系统及教材的出现,加之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教学全新模式在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大力推广,结合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选择适当的仿真实验课程通过空间教学开展实验教学,建立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仿真实验;空间教学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与其相关的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无不依赖于实验结论。同时该课程实验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高专院校,在开设这样一门理工结合性很强,实验依赖性很大的课程时,往往忽略了实验课的重要性,甚至有许多医学高专院校不能开设该实验课程,主要原因有:①医学影像物理学涉及知识面太广,而一般的医学高专院校缺少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导致课程教学难度很大。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设备耗资大,许多医学高专学校实验室并没有购买相应的设备,由于仪器的缺乏而直接阻碍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的开展。③医学影像物理学中部分实验涉及射线的辐射,这对师生的身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导致部分师生对该课程实验产生一定的排斥和恐惧心理,这也制约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的开展。 此外,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的实验课程,但是由于实验仪器昂贵且精密,学生也不可能随意反复调整仪器,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理解仪器的性能与结构以及实验的原理与方法。正是这种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医学高专院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难以开展起来,或者实验课程往往是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参观实验室或者医院的影像设备为主,这样学生对医学成像技术的原理难以掌握,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困难。

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利用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这方面的缺陷。而整个的仿真实验包括了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成像和红外成像,对于课时数较少的医学高专院校来说不可能全都做到。因此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出发,针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最贴近临床的一些仿真实验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以及超声成像的一些仿真实验。

通过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教学,首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理工知识薄弱的医学专科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想要理解掌握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就显得非常困难,而利用空间教学平台开展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整个的实验过程,开展实验教学不再受到昂贵的实验仪器和有放射污染的实验环境的限制,可以重复操作,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不再受传统实验条件和经费的制约。其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强烈的真实感。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比较复杂,学生有普遍畏难情绪,而通过空间教学,把仿真实验置于世界大学城,学生通过空间随意访问实验资源,整个的实验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仿真成功后,可以直接得出实验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更佳。最后,丰富了师生互动活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空间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交流互动模式,学生进入老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实验,老师进入学生的空间检查实验情况。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通过空间教学仿真实验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几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构建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 1] 张瑞兰,吉 强.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 [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 2] 仇 惠,丁 晶,周志尊,等.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教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 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5).

基金项目:本文系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的研究 [课题编号:xJ12010]。

作者简介:王 林(1985―),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

第3篇

医学影像设备学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过程包括:设计实验模式、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下面,以“X线机综合故障排查”为实验课题进行说明。

1.1设计实验模式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结合自己兴趣自愿组合,以5~8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并推选一名学生作为组长。首先,由组长带领各组成员讨论X线机的常见故障及排查方法,并拟订、设计出排查方法;然后,各组依次交换实验台,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查找故障原因,进行维修;最后,各组成员一起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讨论。

1.2实验前准备首先,组长带领组员在实验前查阅有关教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交流,开展协作学习,并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现有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及步骤、注意事项、参考资料等;最后,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订的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并提出整改意见,各组成员对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3实验操作按照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在领取实验器材后,正式进行实验。对于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能完成的项目,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现场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1.4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独自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故障排查的方法及过程。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性实验效果评价

为调查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收获很大,92%的学生认为开展设计性实验提高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操作的能力,91%的学生认为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9%的学生认为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

3设计性实验教学体会

3.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是设计性实验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实验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医学影像设备学设计性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开拓创新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综合性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既有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也有工程和电子学的线路系统分析及基本框架结构,在仪器使用过程中,还涉及各种性能评价指标和参数。因此,要求从事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的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院校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青年教师到附属医院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与临床一线的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实习;临床工作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a)-123-02

放射科是临床医学一个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部门,其主要包括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两大主要部分。影像技术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给影像诊断提供通过影像技术检查所获取的图像,影像诊断则通过阅读图像进行疾病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但即便如此,影像技术工作给人们的印象依旧是机械的操作影像检查设备,摆一摆摄影的看似简单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如影像诊断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本院的医学本科生到放射科实习安排计划中,近年都不再有安排影像技术的实习部分。那么影像技术是否真如人们表面看的那样毫无技术含量不需要重视、而医学本科生也真的不需要进行影像技术的实习,本文探讨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性及与临床的关系

在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医学影像技术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担负着来自临床各科室要求的影像技术检查工作,负责为影像诊断和为临床提供客观的、真实的、准确的图像资料以及准确诊断疑难病变的依据,因而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获取图像的质量,也就影响到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必然也影响到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效果[1]。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临床医疗工作中,90%的诊断和治疗信息来源于医学图形和影像[2],因此影像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如今高新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X线摄影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早与多年前X线刚在医学上获得应用时只具有单一功能的普通X光机不同,各种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不断开发应用,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摄影(CR)、直接数字X线摄影(DDR)等,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已发展到能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上,对疾病的检查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并能深入到人体各系统、各器官上,所获取的图像不再局限于平面二维的截面图像,已能获得所检查部位的断面图像甚至可利用影像设备的多种后处理功能重建出三维、四维的立体图像等,从而为影像诊断及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数据资料,并深刻影响到临床对疾病诊治方案的制定[3-4]。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治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影像技术检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影像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因为要灵活运用这些先进的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并让其发挥最大效益为诊断和临床服务,亦即为诊断和临床提供能真实反映所检查部位情况的优质图像,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其所涉及的知识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电工学、摄影学以及计算机学等领域。如进行DSA检查,不同部位的血管造影检查,所选择的程序以及注射造影剂的流量、流速、压力等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要行三维重建的造影,其相关参数的选择涉及的内容更多,不仅要依据导管的型号、导管插入的血管及进入血管的深度、患者本身的各种情况以及所用检查设备的功能特点等来综合分析制定,来保证获得优质的图像[5],同时还要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保证三维重建的进行;而对于多参数成像的MRI检查,扫描方案的制定及扫描参数的设置就更为复杂,没有较深的物理学知识、较广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是无法正确选择成像参数的,那么扫描图像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对于仅使用单一的X射线吸收成像参数的CT扫描则需进行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螺距等扫描参数的科学选择,对这些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参数的设置,在考虑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受照的X线辐射剂量尽可能的低[6]。所有这些都离不了影像技术工作,而仅靠简单的操作影像设备、摆摆摄影是无法达到目的,更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潜能,可以说没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就不会有医学图像,那么医学影像诊断就无从谈起,一味的轻视与漠视影像技术都是不应有的态度。

2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意义

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的是为了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为其日后真正走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实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并可能影响其一生。而影像医学与临床关系密切,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通过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检查来获得人体各组织结构的影像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并已成为临床医疗越来越倚重的影像学检查。同时由于在我国医院里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的申请,实行的是由临床各科医生提出,并强调放射科无权更改临床医生所要求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因此面对各种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技术检查项目以及开具正确的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单,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对各种影像技术检查原理、方法及其优势和局限性、临床适用范围缺乏了解,要作出正确的选择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由于不完全了解各项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使得不合理的、过度的甚至滥用影像技术检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或延误患者疾病的确诊,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那么对于未来将成为临床医生的医学本科生来说,在实习阶段进行医学影像技术的实习实在是意义重大。

3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重要性

医学生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学理论教育,但影像学的课时并不多,影像技术所占的比例就更少,加上影像技术的理论抽象晦涩,单凭死记硬背很难理解记忆。例如由于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尽相同,虽然反映到图像上都是以黑白的不同灰度呈现,但正常器官与结构及其病变在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上的表现就会不同,如骨皮质在CR或DDR、CT上显示为白影,在MRI上则显示为黑影,对于这些单凭在课堂上的听课就很难想像和理解。再有在普通的X线摄影检查中,各种摄影的设计,是基于最大化地显示所要观察的检查部位的实际情况,而对摄影的命名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单单依靠书本上的理论也很难真实感受到这些摄影的命名对观察摄影部位的实际情况的反映。如手掌正位、斜位的摄影主要是观察手掌部位情况,但临床医生常对手掌部位外伤的检查开出的是手掌的正位、侧位的申请,而侧位对于观察手掌部位外伤的情况价值不大;又如锁骨的摄影,常有临床医生同时开出什么锁骨正位、轴位和侧位的摄影申请单等,让影像技术人员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医患矛盾。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因此医学本科生到放射科实习,除了要学习影像诊断的知识外,也应重视对影像技术的实习实践,通过影像技术的第一线工作的实习实践,如到CR、DDR、CT、MRI、DSA等技术岗位的实习实践及带教老师的讲解带教,巩固和强化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论知识,了解各种影像技术检查方法的工作原理、成像原理,并实实在在地感受各种影像技术的不同成像原理在图像上的真实反映,从而更好地理解各种影像的异同,明白同一种病变在不同的影像技术检查下的表现可有不同;了解各种摄影对显示所检查部位的实际情况的关系;了解各项影像技术检查的应用范围及优势和不足,掌握各项影像技术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正确理解影像技术检查的正当化原则,避免日后走入临床工作不能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7-8],避免开具错误的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单,防止延误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医学生到放射科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是极其重要的。也因此建议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中安排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时间,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了解常见病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成像原理,熟悉部分常用检查技术、操作程序等,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世传.放射技术在放射科工作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09,29(5):60.

[2]秦宇红,李春燕,黄福灵.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改革设想[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5):270.

[3]邵为景.浅谈医学影像学的检查原则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37.

[4]李坤成.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前进论坛,2010,50(8):54-56.

[5]张延成,张翠燕,耿静羽,等.3D-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6):83.

[6]任庆余,杨星,赵进沛,等.加强医用X线、CT临床合理应用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1):69-70.

[7]邓爱平,李新文.X线检查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护[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2):151-152.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16-01

我院自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后。根据全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1 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1.1 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1.2 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1.3 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2 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2.1 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2.2 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2.3 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3 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时效。

第6篇

关键词:骨科学教学;影像资料管理库;教育模式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5.12.056

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其内容丰富,且抽象、复杂,因此骨科临床教学一直是学科的难点。其中,尤其是解剖学和影像学与骨科关系较为紧密,骨科以运动系统解剖为基础,以其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的形态结构为依据,通过医学影像学的有机结合,对疾病进行定位和定性的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干预方法的实施。只有熟练掌握运动系统组织结构的正常生理与病理解剖形态及其对应的影像学表现,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评估预后[1]。影像学教学是骨科临床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数码X线片到多排高精度CT平扫、CT三维重建、高精度磁共振等,影像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临床中骨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这些影像学设备。近年来,许多医院将骨科学教学与影像学知识巧妙结合,将骨科影像学的资料(X线,CT及MRI等)保存,并与手术录像结合制作成动态的骨科影像资料库,学生和临床医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有了较大提高。吴少科等[2]将骨科影像学教学课程设计成三部分:影像学种类和各种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培养医学生掌握正确的的阅片技能;介绍骨科常见骨骼、肌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三部分教学法应用于骨科临床教学多年,培养出大量临床技能过硬,阅片和诊断能力较高的临床医学生,而且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三部分教学的效果满意,学习兴趣较高。王瑞等[3]根据骨科临床教学的特点,训练学生将合理的临床思维与选用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准确的影像学读片相结合,广泛用于临床教学中,使学生的临床诊断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1骨外科教学与医学影像学的关系

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含炎症、外伤以及肿瘤等实质性疾病,而且涵盖了人体基本力学知识以及骨骼,临近组织的生理,病理,解剖学方面的基础信息,专业知识强,基础知识量大,临床学生掌握常规的诊疗手段十分不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使用影像学资料融合并渗透实际教学工作中。普通X线片,三维CT矢状面重建,CT平扫,B超,MRI,血管造影等通过不同方式人体成像来发现疾病,恰恰是骨科学教学所必需的。由于骨科传统教学的枯燥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将骨科学的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与影像学资料结合,通过多媒体的视听效果,使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们有图可看,有音可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对理论的接受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们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更多的感官意识,促进学生在临床理论和影像学资料间产生关联,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并且在逐步的知识积累中使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升华[4]。

2我院骨科影像学资料管理现状及反思

我院近年来随在骨科影像学资料库建立上做出了一定探索,但这些资料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的分类标准,并未最大程度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临床医学生,实习生大多反映临床理论知识缺乏,对影像学缺乏了解,阅片和临床诊断能力不足,这都是由于在临床教学和实习过程中上级医生只注重一味讲解理论知识,忽视对影像学的教学,究其原因:(1)缺乏先进观念的引导:我们大多数教师对骨科影像学资料的使用仍停留在一种比较随意的阶段,往往只把影像资料作为一般教学方法的补充或附带。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很难激发学生兴趣;(2)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影像学资料珍贵性同保存的完整性形成了很大反差,管理标准不规范,没有对骨科影像学资料库提出探索性方案及改进维护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料库形同虚设,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5]。

3骨科医学影像教学资料建立的必要性及优点

3.1有助于提高骨科诊断,诊疗及教学水平

我院是一所具有8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教学医院,拥有先进医疗检查设备和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影像学具有较强的真实感,所传达的信息形象而直观,结合影像学的教学是骨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可以将骨科疾病的病理生理、解剖基础、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资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骨外科教学课件中,提供形象而直观的病例案列,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影像学图片可以使骨科疾病变得形象,加强了学生对疾病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6]。另外,运用一定准确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能使医生获得更多的疾病资料,减少了对疾病的盲目猜测,使临床治疗方法更加科学,疗效更加显著,同时也有助于医生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积累,最大程度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几率。因此骨科医学影像教学资料建立可以使医院的资料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能,既能使患者获得最佳诊断和治疗,也能使骨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得到更加直观理解[7]。

3.2影像学与骨科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骨科教学属于“填鸭”式教学,知识枯燥,学生缺乏兴趣,如果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转换成文字、图像以及X线片形式描述出来,制成骨科影像学数据库,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直观理解骨科学理论。因此诞生了很多结合影像学的骨科临床教学法,如运用对比方法、基于影像学资料的案例中心教学法(CBL)[8-9]。近年来,互动式读片成为大型综合医院多学科交流的一种新的模式,对提高读片质量,扩大学科间交流,促进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方式是骨科与影像学科互动,包括主持人读片,参与人讨论,回顾并总结等,这样做提高了读片的互动性,增进学科间的交流,也使得学生对骨科疾病有了更充分深入的认识。目前国内大型教学医院普遍采用临床互动式读片,要求所属学科的医生,护士,硕博士研究生及临床实习生参加,轮流担任主讲人,将平时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临床病例,影像学资料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做为读书心得介绍给参加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组织影像学阅片会,主讲人汇报临床疑难病例的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并说明理由并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方法等。参加人对该病例的相关问题提出疑问,主讲人答复,参加人可予以适当反驳,最后由高年资医师和相关专家教授进行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单一的“示教式”方法变为“讨论式”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及早融入临床医生的角色,获得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10]。朱剑华[11]研究提示,骨科临床教学中,只要将神经根的走行特点,结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表现和临床分型以及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向学生讲授清楚,学生记忆深刻且会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如何建立资料库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医疗领域的今天,传统影像学资料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临床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国内多个大学开发和研究的基于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12]的电子化教学资源库对推动骨科影像学教学有着突破的意义。教师利用PACS系统可以建立一套资源丰富,信息覆盖面大的电子化骨科影像教学资料库,其中涵盖了教学教案,临床病案及相关影像学资料,临床治疗方法,疾病愈后等,这种高科技的信息教学资源的建立,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资源,使教学的互动性得到显著加强,学生们边理解变记忆,改变了“填鸭”式教学的瓶颈。高绪仁等[13]采用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PACS系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和主动,学生们掌握影像学读片和骨科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大的飞跃,培养出了一批理论知识过硬,临床技能突出的医学生。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建立电子教案,补充和丰富教科书内容。教师根据临床教学和课本大纲的要求,从资料库中选择合适的病例,并详细标注出病例的相关信息,并附上最后的治疗结果包括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的具体过程以及病例,影像等资料,做成WORD文档,按教材章节和教学要求分类。其次,建立电子化的病案追踪系统,由教员负责将收集的病例资料的愈后,随访资料一一登记在案,并定期更新。定期召开病案追踪读片会,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通过读片及骨科基础理论的学习来理解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鉴别诊断非常有帮助。对我院来说,建立影像资料库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经费、人员、硬件、观念等方面都有限制,但我们必须体现特色教学的路子,根据我院的实情及国内各兄弟院校的发展状况,一步一脚印,使我院的骨科教学走在国内前列,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

参考文献:

[1]王永丰,常巍,王达义.等.结合解剖学和影像学知识提高骨科临床教学质量[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639-641.

[2]吴少科,曾荣,钟环.等.在骨科临床教学中进行专科影像学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59-260.

[3]王瑞,郭子城,洪刚.提高骨科临床教学质量的实践探讨[J].中国病案,2012,11(18):64-65.

[4]唐龙轩.有关影像学诊断和治疗在骨科的应用及其发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1):875-877.

[5]吴兴旺,王乐,刘斌.等.非影像专业的影像学教学体会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3):534-535.

[6]赵波,白富梁.骨科临床教学中进行专科影像学教学的探索[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4):193-194.

[7]孙永强,艾进伟,和艳红.骨科影像学数据库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8.

[8]王东,孙彤.运用对比法学习骨科影像学[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增刊):368-370.

[9]王浩.基于影像学资料的CBL教学法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增刊):349-351.

[10]张劲松,葛雅丽,宦怡.放射影像互动读片新模式[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2,11(3):109.

[11]朱剑华.影像学资料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61,89.

[12]邓晓娟,张伟国,陈蓉,等.建立电子教学资料库革新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J].重庆医学,2012,41(4):509-510.

第7篇

【关键词】虚拟手术;网络教学;认知反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27―03

前言

虚拟手术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目的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指导医学手术所涉及的各种过程。它在时间段上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在实现的目的上有手术计划制定、手术演习、手术教学、手术技能训练,术中引导手术、术后康复等。

在传统手术教学中,主刀医生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术前的手术模拟,以确定手术方案。作为结果,手术方案质量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医生个体的外科临床经验与技能,很难被手术小组的其它成员及临床医学学生所共享。虚拟手术则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三维手术模拟,以制订出较为完善的手术方案,且可供手术全体医生每一位成员共享[1],并应用于医学类院校医学教学当中。

临床医生的培训是一项投资大、时间长、且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工作,在病人身上练习手术风险大且不可重复,在标本上练习则存在数量有限、成本昂贵的缺点。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构建了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较好的解决了手术实验解剖教学的问题,使临床医生可以在虚拟手术环境中,对计算机生成的人体器官反复进行手术模拟,研究手术方案,练习协同手术。该系统快速提升了对医学院的学生及低年资医生的培养水准,极大的缩短了医生培训周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一 虚拟手术实验系统的体系架构

我院是全国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美国分会GE Hispeed NX/i多层螺旋CT、美国综合GE Signa T核磁共振仪(MRI)等高精尖诊断治疗仪器,为有效的利用现有医疗影像,结合影像特点,构建了本院的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系统,医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将三维手术模拟和手术计划的资料输入到临床教学系统中,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科研课题的学术交流等。图1为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架构图。

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可同时支持100个以上不同权限用户并发操作,能够将CT,MR,3D超声及其它医疗设备获得的DICOM (医学数字影像通讯)3.0文件或影像重建为多种影像格式(slice影像,MPR影像,曲面影像等等)。它支持3D医学模型的创建、存储、编辑、手术计划、手术模拟等功能,并可以方便的为网络中的师生提供观摩和实验操作。

Fig.1 Virtual Surgery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framework

二 系统功能

本系统利用医学影像数据,重建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手术交互操作来帮助医生及医学院校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手术的过程、预测手术的效果,最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并可辅助观察者对靶区和周围组织进行分析和显示,可以准确地在确定靶区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以及与周围生物组织之间的空间关系。它包括如下功能:

(1) 容积重建(VR):提供交互式的操作方式,医生可以自由的添加和去除各种组织,动态调整各种组织的透明度。

(2) 快速表面重建(SSD):依据所用的数据不同,根据组织的密度或组织的信号差别和空间位置,定义不同的重建目标,重建后的各个对象可以任意的组合、旋转、平移、切割等。

(3) 任意平面(曲面)重组(MPR,CPR):将多个连续的平面断层图像组成三维模型,再将模型沿冠状面、矢状面或者任意斜面甚至曲面断开,并形成新的断层图像。

(4) 虚拟内窥镜(Endoscopy):使用先进的分割、重建、显示和自动路径规划算法,使用医学影像数据,生成器官的3D内表面模型,模拟视频内窥镜的功能。

(5) 最大(小)密度投影(MIP):类似X线透视的效果,可以任意的选择角度进行观看,模拟出三维的效果。

(6) 手术模拟(Surgery):手术模拟是在SSD的功能基础上,可以让医生方便的对各种组织进行切割和组合,完整的实现手术过程的展示,过程中会给出精准的手术数据。

(7) 测量(Measure):系统提供方便的测量功能,可以测量距离、面积、容积和角度等。对于容积,系统会根据目标自动计算,也可以手工选取的面积进行复杂结构的容积计算。

系统同时提供师生在线交互功能,学生在观摩手术实验的同时,能够自行反复进行虚拟手术入路模拟,研究手术方案,练习协同手术,并将结果动态保存,反馈给老师,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不同指导,增强教学互动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三 虚拟实验中的师生

1 虚拟手术实验中的学生

虚拟手术实验中的学生是虚拟实验活动的主体,根据手术的相关要求,选择手术器械、设计模拟手术方案、进行虚拟手术实验操作,观察每一步手术实验的现象、环节,分析实验过程数据,得出虚拟手术结果,确定真实手术的方案,并能做出手术评估,从而培养了医学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虚拟手术实验活动中,影响学生实验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认知的和非认知的因素[2]。外部因素有:系统的真实还原性、稳定性、反馈环节、探索空间、教学组织形式等;内部因素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自我监控等。

在虚拟手术实验活动中,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实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明确手术实验的要求,设计模拟手术实验的方案,选择变量参数,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系统则根据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予以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手术实验的任务,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实验。学生在虚拟实验过程中的行为结果借助外部反馈返回到认知系统中,以便学生调整实验参数,重新生成手术实验方案,通过这些过程的多次反复,最终获得与实验要求相匹配的实验结果。

虚拟手术实验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同时也取决于虚拟手术实验所提供的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虚拟实验环境持有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重视虚拟手术实验中的体验和手术过程,有助于促进虚拟手术与真实手术情境迁移的有效发生[3]。

2 虚拟手术实验中的教师

本网络教学系统的使用可以让教师从仪器设备的准备、设备的使用指导、实验演示等环节中解放出来。然而虚拟的手术并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的手术,如果学生在虚拟手术实验中学习和经历的东西不能与实践相联系,就有可能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差距拉大。因此,教师要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对支持这些虚拟手术实验的概念、技术和原则意识,从而对自己所处的每个实验环节都有一个较直观的了解,在虚拟手术实验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在虚拟手术实验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使用虚拟手术实验的目的,及在真实手术过程中应注重的关注点,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计划、观察和调控。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因材施教[4]。

虚拟实验系统的使用,是在训练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获取的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探索与总结获得科学知识,通过应用与延伸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论证,以培养医学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延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探索能力。

四 虚拟手术实验教学的相关结论

虚拟手术实验与真实手术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学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虚拟手术实验网络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业务知识的更新,使得医学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在虚拟手术实验中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主动参与的程度较高,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虚拟手术实验的应用,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手术解剖课程变得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拓宽了实验方法和设计思路,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医疗工作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使虚拟手术实验辅助医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束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验设备和空间,节约了资金,改善了实验条件;虚拟手术与真实手术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的克服真实手术过程中盲目操作的现象,为真实的手术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工具。同时虚拟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现性及可逆性,允许学生对同一手术进行重复不同操作,增强了临床手术实际应用能力 [5]。

针对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院引入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根据病人的放射影像资料的二维片,比如CT、核磁共振等成像设备采集来的信息源,通过网络中心服务器的智能处理,真实的还原成三维动态的医学影像资料,让临床医学系的学生通过网络做虚拟手术实验,模拟各种复杂的切割手术,尝试解决临床医学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的各种问题[6]。系统的交互性和快速响应足以保持学习者的兴趣,替代真实的医疗实验环境,同时可以为真正的实验做准备,是真实实验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曼.虚拟手术系统对实践教学的作用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3:72-73.

[2] 吴奇,程薇曦.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手术中的实现与应用[J].重庆医学,2008,21:2489-2492.

[3] 罗伟,李珊珊,田夫,罗胜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12):837-838.

[4] 杨铁路.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控制,运输,2003,6:251-255.

第8篇

[关键词]讲座式教学;基于病例的教学;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实验课;本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2014级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85名,分组前进行1次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模拟考试,按考试成绩顺序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人,其中男18人,女25人;观察组42人,其中男20人,女22人。2组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同,理论课和实验课授课教师也相同。2组在年龄、性别、医学影像诊断理论模拟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机分为6个小组,每小组7人。对照组43人为一大组,不分小组。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白人驹、张雪林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第九章“骨骼肌肉系统”的实验课为教学内容,共授4次课(总论、创伤、感染、肿瘤各1次课),每次课4学时,共16学时。

1.2.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法,每次实验课第1学时由带教教师根据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典型病例讲解,第2、3学时学生自行在阅片灯上阅片,第4学时教师集中答疑,最后每个学生书写1份影像报告上交。观察组采用CBL教学法,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教师准备。上课前2周带教教师收集合适的典型病例(每组1个病例,共7例,小组间病例不同),包括病例影像图片、临床资料及相关要求,制作成Word文档,上课前1周分发给每个小组。(2)学生准备。由各小组组长分配内容给每个成员,如:影像技术、影像描述、影像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病理机制、病史分析、总结及课堂发言等多个内容,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其中1~2项,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必须参与,学生通过书本、图书馆及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各小组长将资料汇总后于上课前1d交给带教教师,汇总材料的每一部分后面注明相应组内分工同学的姓名+学号。(3)课堂讨论。每次上课第1、2、3学时由各小组的发言人对病例进行讲解,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讨论,每个小组发言讨论时间约20min,教师根据各小组上交的材料及发言讨论情况进行评分。第4学时,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师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和重点、难点内容需进行详细讲解,以保证所有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1.2.3教学效果评价

“骨骼肌肉系统”章节的实验课结束后,采用实验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教学效果。(1)实验考试。考核形式为教师选取8个典型病例分析题,2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考试内容分别为正常病例1例、骨及软组织创伤2例、化脓性骨髓炎1例、脊柱结核1例、骨肿瘤2例、股骨头坏死1例。同一教师对85份答卷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阅卷、记分,评价标准见表1,并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对2组共85名学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如下问题:①对本章节内容是否有学习兴趣;②学习时间是否充足;③学习过程是否有难度;④该教学方式对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如何;⑤是否能提高学习效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5级评价方式,5分:非常肯定;4分:肯定;3分:不确定;2分:不肯定;1分:非常不肯定。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x±s表示。对实践考核成绩采用成组t检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实验考核成绩为(86.4±10.2)分,对照组为(78.5±12.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组问卷调查评分比较

共发放85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在学习时间是否充足方面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学习难度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部分学生认为占用了过多课余时间,上课时间紧张。

第9篇

学生主讲点评法是指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有关问题进行主讲,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同学参与互评的新型教学方式。近年来,知识呈爆炸性的飞速发展,其广度和深度无限扩展,知识容量极速扩大,知识中所蕴含的技术含量也大幅提升。医学影像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CR(计算机X线摄影)、DR(数字X线摄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MRI(磁共振成像)、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数字化图像信息日益丰富,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医药院校及其教师对医学影像学教育亦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关注,陆续组织编写了多个版本的《医学影像学》规划教材,在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安排上也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医学影像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是越来越突出,学生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很难充分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与医学影像学相关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多,但也良莠不齐,更有似是而非的知识误导众生的倾向。因此,课题组通过前瞻性的设计,将本科《医学影像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合理分解,提前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配合,共同解决所面对的教学问题;学生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的偏差和结果的误读均会在其主讲时得到呈现;授课教师通过点评以及组织同学互评的方法,以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纠正其认识偏差,帮助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并转化为实用技能。

2实施方案

采用分组对照、问卷调查和考试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从可操作性角度,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取方法,实验组选取一定的教学内容,采取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同学互评的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组的具体教学方式,是在课前与班长(或课代表)面对面交流协商,共同建立与学生能够良好互动的平台(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等),以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引导学生参与提出教学问题;基于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建成互助学习小组(每组8~10人),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探索解决其所面对的教学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通过互动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提出所派生的新问题并尝试解决;课堂上,首先由互助学习小组派代表(可为1人或多人)围绕其负责的问题大胆地在课堂上主讲,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进行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质询。教师认真记录学生主讲过程中的各项细节,全面剖析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在后续的点评环节,教师针对各个学习小组的主讲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完善其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融汇多学科知识并进行新的建构,形成良好的影像思维。课程结束后,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组织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评价各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预期、学习效果、对教学和教师的意见等,并进行形成性评价。用Excel数据表格和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的多元统计分析。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发挥教研室主导作用,并动员部分学生协助调查,注重团队协作和配合,以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

3效果评价

3.1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对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大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统一应该成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实验组有不少学生能够主动要求与教师建立微信、QQ等网络联系方式,部分学生还积极参与在线答疑和互动,而对照组则缺乏这种主动性,基本上没有通过网络沟通方式向教师进行咨询、请教的现象。课堂上,实验组的互动气氛比较热烈;课间和课后,实验组也有更多的学生围绕在教师周围参与讨论,甚至是请教与课程内容无关的知识,师生关系显得更为融洽和和谐。学生主讲点评法的实施,让学生直面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角色,而教师则成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双方的目标更为一致,共同的关注和参与成为和谐关系建立的“催化剂”。

3.2符合“基于问题的学习”教改趋势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也常被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是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麦克玛斯特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有针对性地去探索新知识,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新知识。PBL教学法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笔者设计的学生主讲点评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再通过学生主讲和教师点评,达成收获新知识的目的,符合PBL教学的基本趋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主讲点评法的应用,激励和帮助学生建立了基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互助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他们共同面对的学习问题。有研究表明,即使是随机分组,基于团队的学习亦有助于学生们相互熟悉,并相处融洽。在教师点评和同学间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和实际贡献直接影响同学间的评分,而教师对于学习小组的评分又直接与整个小组的所有学生相关,这也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起到一定的正面激励作用。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学生们也比较普遍地“同意”或“非常同意”主讲点评法更“有利于建立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有利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的实施细节及数据分析,限于篇幅将另文介绍)。

3.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传统的医学影像学大课教学方法往往都是“重讲述,轻导学;重课堂,轻课外”,使医学影像学的学习过程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形成,导致医学影像学的知识链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阶段不能衔接,知识传递效率降低。对于医学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主动的学习能力比被动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要重视让他们“学会学习”,在“知识爆炸”、电脑、网络和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广泛普及的新历史时期,更应该注重提升大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讲点评法的实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新时期海量的知识资源,学会查阅、检索、筛选各类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而这些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通过互动平台的有效引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点评,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甄别知识的真伪,帮助学生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批判性的学习。

3.5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对于坐在台下听教师授课的“听众”来说,作为“讲者”上台讲课是对学生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对其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主讲者对教师和同学们讲课,也是展现自我的一个好机会,学生们也会自觉地进行相应的探讨和自我培训,以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为了保障主讲的顺利实施,学生们制作好PPT课件是必要的功课;制作PPT过程中所需要的框架布局、素材选取和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势必受到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同学们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学生们也会反思在演讲过程中着装仪态、语言表述、节奏把握、肢体语言应用等各方面的得失。总之,学生主讲点评法的实施,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6学生主讲点评法的缺陷与不足

第10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即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第11篇

摘要:本文针对我校《网络防御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分析其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本科生《网络防御技术》课程在实践

>> 面向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海洋遥感课程教改初探 《中药生物技术》本科生课程教学研究初探 本科生“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 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现行培养方案的分析 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本科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分析及预防干预对策 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 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上) 艺术类高校本科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下)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生网络平台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的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意义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创新思考 浅析信息技术对本科生教学活动的影响 教育技术本科生多媒体课件的ARCS评价研究 提高材料成型专业本科生CAE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探索 CFD技术应用于本科生“气体动力学”的探讨 浅谈培养本科生实验技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编号:省201227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编号:2012FFB00601);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RESTFUL Web服务环境下自主学习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编号:校2012015)

第一作者简介:徐慧,女,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

第12篇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1-02

随着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不断的发展,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弹性成像、腔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诊断与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超声影像成为一种全新的诊疗学科,与外科学、肿瘤学、微创医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对超声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以及诊断范畴拓宽,导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大幅上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和专业学科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从事超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一、改善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法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可采用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启发、实习等多种方法,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过去多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超声影像学内容学生不易接受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不高;当前以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方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各系统、器官的理论基础和超声图像的识别,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内在联系,不能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初次接触超声图像,很难把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联系,可视化超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单纯平面思维概念,帮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转变。为了真正体现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特点,不断的丰富超声影像图库,插入大量的典型超声声像图、对比结构解剖图,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三维超声动态图像。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一对一互动操作练习,通过自身练习来体会和学习正常声像图。对于异常超声声像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超声图像库和可视化超声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组成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充分利用学生第3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软件系统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用于�W生示教。

二、改进超声影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来评价,首先我们应明确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制定评判标准,结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成果),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采用纸笔评价或网络评价。对于医学超声影像学课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过去多采用理论课考核成绩占100%,现使用考核形式为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占30%,包括上机动手操作、典型病例思考与分析、以及检查报告的书写完整性和规范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常见教学模式类型有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松散放任型、以程序模式为主的管理型。医学超声影像学理论课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听懂,对超声图片的理解难度大,所以需要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我们通常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结合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融合教学模式。

过去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一年进行实习。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总体培养方案,为使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及本学科教学实践,安排第七学期学生在接受理论课学习的同时,穿插性的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专门配置超声诊断仪用于教学,老师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教学演示和指导,学生可以随时亲自动手操作,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更加密切。

在第八、九学期实践教学实习,比传统实践教学安排提前一个学期,不仅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又避免了学生考研、就业等社会因素对实习的影响,第十学期采取个性化强化培养,使学生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师资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师资是关键。师资力量建设应满足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满足专业和专业特色凝练的需要;满足科研工作上水平的需要;满足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们师资力量薄弱,仅2―3名理论课教师,现师资队伍不断强大、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加强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积极引进超声医学高学历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加强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及时掌握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还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工作,充当教育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实验室和医院,医院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临床工作,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沟通和交流,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