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素质教育 理论素养 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其实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码事,要求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势必过度辅导,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被教师讲述分析所挤占,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所占用,而原本应该用大量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边缘化。如何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热爱祖国,富于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功底,要富于创新精神。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以及文明的行为规范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因为“人的素质跟文化知识是离不开的,不把文化素质提高,就不能领会,或领会不了教育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因循守旧,乐于模仿而怯于创作,热衷于“标准答案”的“唯一确定性”,讲课时照本宣科,虽无错误,但学生缺乏兴趣,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博不精。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在于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而且教学手段陈旧,黑板、粉笔、讲台三位一体,学生感受到乏味,无法启迪灵感,谈不上活跃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知识。为此我们实施了“四循环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开评价,巩固深化。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小老师,使课堂实践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心里鲜活起来,意向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言感悟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语文技能在学生那里发展起来了。
三、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个综合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就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和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鼓励发展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总之,中学要适时素质教育,学校首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克服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这样,在尊重我国目前的社会客观现状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中学的素质教育就能逐步实施,就能够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文摘杂志 2011年第20期
[2]《素质教育》2012年2月上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当做语文课、数学课一样来进行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当我们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从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不应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而感悟音乐才是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事实上,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感悟的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虽然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对相关音乐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音乐欣赏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说学习这些内容不能成为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与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在活动中是通过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还可以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虽然唱歌教学也有技能训练的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是对这些目标的追求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实,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在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总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数量和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的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为此,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对课程目的和任务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的和总任务而进行。其次,要真正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对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以感悟音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小学的音乐教学通过美妙的歌曲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行为的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规律来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音乐教师应将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进行教育。在现代教学理论中,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征之一,它将培养重点放在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上。在当今社会,这一教育内容已经成了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作为音乐教师,如何通过现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发自内心去感悟音乐,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点。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古书云:"观乎天文,以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可见,人文教育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重视。人文素质表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等方面。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素养和品质,它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学会做人,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小学生整体的素质教育大多数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小学音乐除了传授基础教学之外,同时也向学生们教授健康的、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的知识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 小学音乐揭示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观
对于学生而言,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多多的向学生传输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和学习各种各样的音乐来了解到各地的文化差异性,并提高她们的文化素养。音乐教学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我们不能继续采用的传统化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这种传统模式已经被窄化为一种输入--产出,或手段--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完全不能将丰富多彩的音乐感染给学生,无法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音乐,感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本身是有灵魂的,如果我们还坚持这种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就大大的忽视了音乐的多元价值、文化内涵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三、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
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要想真正的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还需要教师的实际行动,身为教师,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是重大的。教师要不断的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行为,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以前的教育方式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而今不仅要抓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因为幼小的原因,所以一直都保持着活泼、开朗、好动的基本个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在学习中抓住这一鲜明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不能反对她们玩,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乐趣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同学间、师生间互动性质强的模块,在提高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以及欣赏音乐。好的音乐可以给学生带来好的启发,可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当要给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心理充分放松自由,要使小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民主、安全、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这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她们充分发挥自己,带给她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文化素质。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要尽力营造出一个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多用歌声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逐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才会大胆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才能够知道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
(三) 音乐教学中要多运用诗歌音乐
现阶段,我国师范院校正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作为师范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期,但是,在改革措施初见成效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多与认识有关,对改革的制约作用十分显著。所以,摆正认识可谓是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基础。本文对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师范院校;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改革;深化对策
一、前言
师范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教师的主要方式,也是落实师范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渠道。出于提高美术教师人才培养效率的考虑,各大师范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消除教学不利因素,改善师范教育效果。
二、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概述
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来讲,此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基于人才培养视角来讲,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培养人才是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在传统模式下,由于过分看重知识能力、忽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大多都不高。素质教育与以往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核心要求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提升,这一点与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对师范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基于教育视角来讲,素质教育代表着不可阻挡的教改大趋势。当前,除了我国以外,其他各国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其实代表的是现阶段教改的大趋势。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是顺应教改趋势的体现,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最后,基于国家发展视角来讲,素质教育是增强全体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师范美术教学是培养美术教师的重要渠道,而教师则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所以,美术教育可借由人才培养影响国民素质。当今,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国家一方面要增强综合国力,抓住机会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提升全体国民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素质教育正是上述目的实现的必经之路。
三、遵照素质教育要求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对策
综合我国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现状来讲,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面窄、技法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不当、实践偏少等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师范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这种情况,师范院校有必要遵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该学科的教学改革。
1.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美的感悟。美术教学中,学生兴趣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美术教师需在充分挖掘教材之美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做可以借助生活中美好事物及现象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也只有在发现事物之美的前提下,才会形成探究欲望,这一点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人们由视觉意识到美术之美,这种意识在传递至大脑之后,便会对人的心灵及审美产生影响,进而促使人产生了解欲望。了解是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对美术了解的越深,便越容易体悟和感受到美术之美。所以,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杰出作品或者深入分析教材知识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进而激发内在动力。美术素养与鉴赏能力关联紧密,在鉴赏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的情况下,美术素养也会随之提升。因而,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带领学生鉴赏优秀作品,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2.优化技法教学与理论教育的比例,合理利用辅助设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技法教学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增强,而理论教育的意义则体现在素养方面,所以,二者的地位并无孰轻孰重之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明确这一点。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计划中,教师应遵照“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大理论教育的比例。这样做有助于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可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同时,美术教学中还需注意不能过分依赖教学设施。现代设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积极作用无可否认,然而,这些设施毕竟只是辅助设施,作用有限。以多媒体演示为例,尽管其生动性优势非常显著,但仅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来讲,其并不一定比现场直接演示的效果更佳。所以,教师在利用辅助设施的时候,应保持理性。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学的目的在于“学”,而非“教”,所以,授课时教师需以方便学生学习为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地位。结合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美术教学要求来讲,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进一步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以达到增强能动性、激发创造性的目的。举例来讲,对于手工教学,教师不应再以相同标准去要求全部学生,而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展示个性的机会,使他们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上自由创作,进而达到在实践和练习中增强他们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还是顺应教改趋势、增强全体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遵照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本质上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值得师范院校增强重视。
作者:黄淑文 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关键词] 音乐审美 能力 培养 感受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一项“人”的教育。当今世界,不论任何国家都在全面的推行素质教育,追求高素质人才,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因该以全新的观念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到首位。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怎样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全方位能力与素质,具有高品位艺术情趣的人,也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审美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认识、音乐技能的实践和情感因素等结合起来,从感性感知――理性感悟――思维能力――技能表现――鉴赏品味几个环节来进行。
一、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受能力指的是学生对音乐词汇的感性理解能力。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创造力,基本上都是在感受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其他音乐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感受音乐的前提,也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这就决定立了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听”入手,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大部分中学生都缺乏对音乐形象的整体认识,所以,培养倾听的习惯,就要在学生所接受的所有课程中同时进行。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更加准确的感受音乐语言,感受音乐的美感。在正确的声音概念指导下演唱、演奏和欣赏,从音乐语汇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学生旋律的美、节奏的美、形式的美等等。由于中学生音乐理论基础普遍较差,所以,音乐作品的倾听和标题的提示,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的情绪特点,从而形成对音乐的较为直观的感受能力。
二、音乐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
音乐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感悟,这一过程基本包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而获得一些情绪上的体验,然后把这种体验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加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最后通过相关音乐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中学生的音乐基础虽然比较差,但是由于接触音乐比较方便,自身经验较为丰富。因此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感悟,比其他的一些审美能力的培养要简单些。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直观感受前提下,可以首先从表情记号开始,加强对音乐表情要素,如速度、力度等的体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感受。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状态入手,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是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三、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所谓音乐创造能力,指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形成较强的音乐创造意识,并且能够主动地进行创造,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审美创造力,一方面要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地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方面进行想象,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拓展和深化。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的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学习。
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让学生尽量客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运用。就一定要重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意识挖掘的空间,而不应该总是强调自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要求,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创作,肯定学生们的创作。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抛弃那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应该发掘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考核中,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创造力。
四、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能力,要求对音乐内容理解的前提下,选取适当方法创造性的表达音乐作品的能力。这也是中学音乐课的难点问题。
要得到最终的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符号的准确再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必须注意读谱的准确性,要将乐谱上的标记的每一个符号都反映出来。另外,要求学生细心研究乐谱,对曲子本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启发学生从旋律和和声两方面对作品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研究,感受作者的意图,比较正确的表现作品的特点。再从技巧上不断去推敲每一个细节,让所有细节不断地完善。最后,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们运用相应的技术、色彩表现上的感受,在作品表达的的共性基础上创造性的表现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最终完成一首乐曲的音乐表现。
五、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指对音乐优美与不和谐的辨别能力和从性质、类型等不同方面对音乐美的分辨能力。音乐感受和音乐理解领悟是它的前提,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音乐的美要我们在反复的欣赏中逐渐感受,所以,培养音乐的鉴赏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让整个课堂都充满音乐,充满讨论音乐的气氛。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可不断扩大音乐接触范围。这样,学生对音乐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喜欢到接受。增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首先对所要欣赏的音乐做好铺垫,让学生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相关知识的展开,为课堂留下想象的空间;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忆音乐,重新感受音乐的美感。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音乐的美的元素,进而扩展到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审美,同一流派的作品审美等。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逐步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有效课堂;习惯
素质教育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有效课堂的构建更是新课改的主题。英语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重知识的传授、重成绩的高低、重“教”,忽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忽视综合能力的提高,忽视“学”等,导致英语教学出现严重的危机。
改变教学现状,渗透素质教育,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倡导“启发”教学、“讨论”教学,提倡学生动起来。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的交流和自主探讨,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如对于现在完成时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讲现在完成时的概念、现在完成时的结构、现在完成时的用法、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不同的“灌输”做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卡通对话中的Have you seen my food?I have eaten it. You have changed a lot.等的体会和感悟现在完成时的意义、结构和用法,通过reading中的Our hometown has changed a lot. We have lived here since we got married.等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进一步把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教师给出几组句子,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体会完成时和现在时的用法的不同……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转变“仓储”的学习方式。
二、重习惯的养成
素质教育下的“以学为主”,要求我们转变“教”为学生的“学”,注重习惯和方法的养成。
学生对英语“难记易忘”而倍感头疼。作为教师,不应该一味埋怨、不断“惩罚”,而应耐心“导之以法”,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记忆诀窍。如比较归纳法、愉快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如学习Pollute时,想到名词形式pollution,由pollution想到动词词尾加后缀,构成名词的方法,除了加tion,还有sion、ment等,由动词词尾加后缀,想到形容词词尾加后缀-ness而构成名词的特点,这样由“点”到“面”,由“面”到“块”的方法,利于学生有效记忆单词和短语,从而避免单词的遗忘率,逐渐增加词汇量,提高记忆效果。
三、重交际运用
审视我们的常态课,多数教师喜欢“单刀直入”式的教学。铃声响起,走进课堂,检查预习后进入新授,忽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运用环节。
教学中,坚持每一节课课前给学生3~5分钟的Free talk时间,让学生每一天坚持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养成用英语交际的习惯。Free talk的话题,可以丰富多彩;可以是值日生报告;可以是自我介绍;可以是家庭情况;可以是喜欢看的电影、玩的游戏,可以是读书的感悟、某个活动的体会;可以是社会热点的启发;可以是学习的经验和教训等。每一天的Free talk,也可以是课文的复述,事件的描述,可以是一人报告、众人听、互相评,也可以是模仿课文,以问和答的形式作简要复述;可以是单一的话题,也可以是几个话题的综合……
如学习八下Unit 1,Free talk的话题,除了以“春节”为中心话题外,可以让学生说说寒假的生活,聊聊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以卡通对话为例,说说Eddie和Hobo的变化,以reading为蓝本,说说阳光镇的巨变,以综合技能、中心任务的主要话题――月光镇、星光镇的变化为例,说说月光镇和星光镇的变迁……说说自己家乡的变化等,这样一来,既复习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轮流值日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养成良好的用英语的习惯。
课堂教学过程,更不能忽视英语的“交际性”“运用性”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任务,给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用英语交际的习惯,提高交际、交流的能力。如增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内容,增加表演的机会。如学习schools时,让学生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图,然后介绍自己学校的主要设施和学校的生活;学习八下的Unit 1 reading时,开展模拟采访活动,以“对话”代替读讲,“Millie”的煞有介事的“采访”,“陈先生”的“镇定自若”的款款而谈,课堂气氛浓厚自不待言,学生的口语交际自然得到提升。
力避“应试教育”、渗透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如何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把学生从“死知识”中解救出来,帮助和引导他们活学活用、灵活交际、善于交流,使他们说英语、用英语成为习惯?作为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推进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并扎实有效地落实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使学生成为会学、善学、创新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加强;提高;读写训练;语文素质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那么,语文课程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那就是“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全面和和高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听说读写全面能力提高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努力在实际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尝试和摸索的做法是:以听为基础,以读为中心,以说写为目的,分层递进,辐射发展,培养素质。
一、以听为基础,读为中心,训练语感,感悟语文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 作为基础能力听、说、读、写是缺一不可的,重读写,轻听说是影响人的基本素质的。在语文教学中,我首先把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作为基础,为了让学生能听清、听懂,还会听记、听辨,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重构信息的能力。我利用各种机会,有意培养听的能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我通过进行各种听的训练活动,加以培养,如举行“道听途说”的游戏等。
为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我注重了学法的指导,联系课本上有关的知识点、重点训练项目。如:如教《桂林山水》时我对第二自然节运用范例“导读”,其余采取“辅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现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和好的表达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激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伴随探究与体验,对材料有着深深的感悟,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力。我认为这正符合新“课标”对语文重感悟,不求甚解,重自读、强调读中渗情、理解,重合作,强调多项互补的要求。
二、以说、写为目的,读写结合,迁移运用,实践语文
说与写是一种运用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迁移、一种运用。语文素养中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而读又是说写的奠基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能说出课文的大意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如:在教学六年制第九册基础训练的板报稿写作时,结合板报稿本身类似新闻报道稿的特点,指导写作后,在班级以“新闻会”的形式,让学生对照板报稿的写作要求进行评议,可谓在读中获知,在读中激趣,在读中提高自改能力,在读中锻炼了说的能力。在评析时,针对涌现出的进步大和优秀文章,自编班级优秀作文集,使学生有追求成就的愿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以活动为主线,内外沟通,发展个性,体现语文
如果说加强听说读写的密切联系,进行全面的能力训练,体现的是“语文整体教学观”的话,那么,加强语文与社会的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的渗透,积极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个性、提高素养,是体现“大语文教学观”,是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以活动为主线,贯穿语文素质提高的全过程,举力了多次朗读比赛,并及时反馈,给予正确评价,当堂全员肯定领奖,并因人而异,由低到高,使班级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竟技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体现“面向全体,使受教育者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良性循环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分层递进,在教学、生活中体现语文。分层递进包括课堂教学内容上的分层递进,学生认识领域及知识迁移的分层递进,和评价的分层肯定,促使学生水平上的分层递进,进而形成整体水平的递进提高。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体现阶梯性、渐进性,使学困生有表现的机会;使学优生学有新意。例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要求学生在逐步认识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把“借”换一词,其中有一学生把“借”换成了“骗”。一石激起三层浪,同学们纷纷讨论,有的说是“骗箭”,有的说是借箭。这时教师不是时机让学生围绕“借”或是“骗”展开一场辩论会。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辩论会开始了,大家各抒自己见。争辩中提高了思辩能力,锻炼了说话能力,正反两方的代表,见解独到、据理力争、思维敏捷。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成效,使语文在生活中得到体现。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特别是以激发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注意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所以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注重和家长密切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校家联谊等形式,在素质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价值观、孩子出路观上形成共识,相互合作,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素质教育的家庭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家里博览群书,与家长交流、交谈,培养读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一些演讲赛、读书比赛等。在具体要求上,给学生创造跳一下就可摘到果实的机会,激发兴趣,使学生无论在家庭拟或是社会在学校,始终处于成功的氛围,畅步于成功的天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注意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创造出新奇的作品,切忌嘲讽学生,还应结合学生课堂听课的情绪表现,进行有机的讲解。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有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有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对任何事物,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更为隐蔽、复杂。无论这种感悟是较成熟的或是极为幼稚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切忌摆出师长的架势,给学生所谓的“指点”,或向学生发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警告。小孩子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运用体验式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高职教育理论,整个课程采用“教育+训练”的方式,通过交叉使用融入课程、独立课程、借助活动、项目运作四条路径进行,四条路径并不局限于某个模块,以提高训练实效为目的。首先是融入课程,实现教育加体验的结合。第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人文、两课和体育教学与素质训练进行结合,实现知识掌握与素质训练并进。如在体育课中融入户外拓展项目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等;在语文课中开展传统诗词与美文朗诵、普通话大赛或专题讲座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安排感知常州、我的中国梦、感恩父母等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责任意识训练等。第二,基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将学生的兴趣小组、技能竞赛、课程秀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进行贯穿联结,建立课内与课外相容互长的平台,使课内外的教育活动相互融合、支持促进,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设立素质训练课程,锤炼全面发展素质。设立礼仪与团队训练、心理训练、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基本流程包含理论导入、主题任务、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学以致用五个环节。再次是借助各种项目活动,进行实践训练。运用心理工作坊训练心理素质;以系列讲座、主题征文等方式培养历史与哲学修养;通过微电影展播、网络公开课、青春剧社巡演等方法培养文学与艺术修养;参与创业实践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践行项目申报立项、运作、项目推广及结项等过程。学生完成一门课程,不再是一位教师而是多位教师的分项指导,同一课程内容也不仅包括课程与实践,还包括文体活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技能大赛、大学生项目孵化和创新创业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虽然体现个性化选择、多元实践的特点,但学生的选择必须体现职场素质、人文素质、创新创业素质三个方面,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素质训练学分。
二、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应是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结合,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发展性的需要。一是人文素质训练。主要分为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演讲与口才四项内容,具体包括语文、普通话、思想品德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内容。二是职业素质训练。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等,以及礼仪团队训练、心理拓展等。三是创新意识训练。采用大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研究、特长生工作室、科技竞赛及创新论坛等方式进行训练。四是创业训练。包括制订创业计划、选择创业项目、尝试与体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创业项目等内容。以上四块内容整体框架结构相对稳定,但具体内容呈动态变化,各模块之间内容既独立成块也交互联系,充分体现多元化设置与个性化选择的思想。
三、高职院校素质训练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建立教师和学生、主观与客观、个人与团体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机制。本课程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考核观察点为参与情况、活动过程记录与结果、活动感悟、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创业项目的注册证书等。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过程考核设置主观与客观、团体与个人两个维度。团体包括班级、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情况,个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主观指对学生素质的主观感受,客观是指学生获得的可以衡量其能力的具体证明,如获奖证书、创新成果、成长感悟等。
四、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学分由教学学分和素质训练分构成
参与素质训练的学生,需要获得素质训练分和素质训练教学学分两类分数。素质训练分是考核学生在素质训练中的表现,教学学分是审核学生完成素质训练的必要条件,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中。教学学分的分配可以是人文素质修炼、团队训练、礼仪训练、心理训练、创新与创业各1学分。其中团队训练和礼仪训练以及心理训练的学分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完成课堂所教授的课程并合格便可以获得2学分。而人文素质修炼1学分和创新与创业1学分由学生参与相关模块活动获得。10个素质训练分别折合1学分构成。凡参与素质训练活动均可以获得素质训练分,按项目规定及一定比例来交换获得教学学分。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会获得不同项目的素质训练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和灵活的学分获取。
五、高职院校构建体验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及效用
首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化建设提供借鉴。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课程化多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各类社会活动以及专业技能活动、社会实践只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活动,在记录这些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管理方面依然是一个问题,这使得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多为边缘性活动或短期行为。构建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体系,是对素质教育的课程化、专业化、规范化进行的有益尝试。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体验式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开放式体系、体验式训练、互动式教学、情境式活动,为德育提供方法和模式借鉴。促进德育由主要的说教模式逐步向活动和体验模式转变,改善德育的实效性。再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训练方法可以运用于班级、公寓、以及大学生科研、创业等项目管理。如许多老师或学生干部常常采用团队以及心理训练的方法召开主题班会、处理人际冲突、解决班级问题,使班级更具凝聚力。
六、总结
【关键词】戏剧教育;课程设置;素质教育;人文关怀
一、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实现学生人格教育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创造美、发现美以及审美,艺术就是通过这一过程来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通过创造美、发现美以及审美最终实现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而戏剧教育做为戏剧的一个教育形式,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剧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情怀的同时也是一种人格教育,而且人格教育超越了表面上的艺术教育。所以在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更高的教学目标,即实现学生的人格教育,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表面的艺术教育的形式上。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一种稳定的、个人独有独特的、内在的心里品质,是由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性感等心里构成的复合体。一个人的人格还能通过一个人的自我调控能力、精神面貌、性感、行为方式、认知能力、外在气质等表现出来。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实现学生人格教育,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的把学生带入到戏剧本身的意境中,使戏剧教育的受众以及参与戏剧参演者体验到戏剧本身的价值,从而实现对参演者和受众的各方面影响。在这影响的过程中,戏剧的课程能够对参演者和受众产生人生观、个人气质、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等全面的促进。对戏剧课程的体验也是在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道德感、审美观和审美情感,对个人道德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戏剧教育过程中的相关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在于培养戏剧的人才,更为重要的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健全和完善的人格。
二、戏剧教育中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及人格修养的教育表现形式,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培养过程,是在当前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取向。人文教育追求个人在人文方面的综合情况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高度,实现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对健全和完善的个性的追求,较高的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人文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及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人文教育在当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情怀等概念被不断的提及,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同样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位置。人文教育的强化,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教育上存在的诸多困境,诸如学校教育的重理轻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等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危机可以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得到补充。人文教育、人文情怀能够弥补和健全科技人才、工科人才在人格方面的不足,健全、完善和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才。
戏剧教育中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戏剧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书法、音乐、美术以及舞蹈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戏剧由于有故事和剧情、有冲突和矛盾、有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所以戏剧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包含着诸多的人文思想和情感。戏剧又不同于摄影、影视等艺术形式,戏剧更加的直观、明了、剪短和富于现实意义,戏剧无论是悲剧、喜剧、正剧还是各种小品,都是社会历史的缩影和人生内容的翻版,所以戏剧更接近现实生活,成语“人生如戏”、“戏即人生”等就能充分的说明戏剧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戏剧教育中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戏剧课程的设置绝对不能是简单的道德宣传教育,戏剧课程的设置应该通过戏剧的展示、角色的扮演和剧情的设计达到教育目的。在戏剧课程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的通过戏剧中的相关剧情、人物更好的认识生活本身,感悟人生,培养和发展人格。戏剧课程设置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通过戏剧学习、参与实现对社会的认识、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戏剧课程设置的人文教育倾向。
三、戏剧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原则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戏剧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戏剧教育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戏剧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原则。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戏剧课程的设置也要帮助学生启发想像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领一方面,戏剧课程设置要明确有意义地运用身体动作、美化身体动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其次,戏剧课程设置也要努力帮助学生之间促进表达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合作的能力和遵守纪律的习惯。
戏剧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丰富感性、陶冶情操、富于意义、培养道德、健全人格、获得知识,还要做到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在公众场合的自我表现能力、才艺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戏剧教育课程设置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 孙惠柱.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J].戏剧艺术,2004(2)
[2] 吴戈.戏剧教育与戏剧专业发展的前途[J].艺术教育, 2007(12)
[3] 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9)
一、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智力素质培养
文学教育是激发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兴趣、培养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教育是不分国界的,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智力拓展、审美提升、道德促进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良好素材。其中,英美文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拓宽大学生日常生活观察的视野,以及训练大学生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首先,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其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掌握了英语语言基础之后,要提高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其掌握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语言学习上获得质的飞跃,那么,包含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在内的英美文学教育无疑是促使大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和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其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充分了解,达到既能够通过英语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文字的形式)与国外人士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生活描述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进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见识,启迪自身的心智。在课堂内外,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英美文学名著和其他文学作品,或者通过积极参与英美文学诗歌的朗诵、戏剧的表演,或者通过潜心编写英美文学故事等形式,能够有效突破和摆脱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时数的极大限制,促进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比如,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大学生选读了英国小说《简•爱》,在阅读该篇小说的基础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主题要旨、主角的性格品质、人物的心理刻画、情节的演化设计、叙述的展开角度、特定的风情描写、独特的语言风格等等,驾驭和运用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用心灵去感受小说《简•爱》所具有的经典神韵和无穷魅力。
总之,接受英美文学教育能够直接促使大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水平,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形成高尚的人文学术素养。其次,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拓宽其生活观察视野的范围。在未接受系统的英美文学教育之前,大学生的生活观察范围比较狭窄,往往仅仅着眼于中国的传统生活感悟与风俗习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人物发展轨迹,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英美民众争取自由、竞争协同的历史进程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境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启迪,拓宽其生活观察视野的范围。西方历史、西方风俗、西方礼仪、西方宗教、西方科技等蕴涵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点点滴滴文化传统和其他学科知识,都可以有效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观,丰富和增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国际视野,使大学生在了解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知生活、领悟人生、追求价值、树立尊严和强化责任。西方文学作品当中所容纳的智慧与情感、经验与收获、原创与想象、健康与审美等艺术思想和意识也可以说是其复杂社会生活的一种高度浓缩,可以充分激发起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再者,大学生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可以训练其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独立思维、自主思考应是当代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英美文学教育凭借其得天独厚、洋洋大观的人文学科优势,在训练大学生独立思维观念的形成方面卓有成效,应成为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的较佳平台。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大学生可以对某种生活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发表不同看法,采取对比分析、甄别鉴定等形式透过事物产生的一般现象来观察本质,探究文学作品故事情节背后所深藏的现实主题,逐步形成带有批评性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尽管这种独立自主思考的过程较为复杂和漫长,但是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视角,培养了他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不但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使他们由于采用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而感知到了乐趣,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科研探究。总之,大学生主动参与探悉西方文学作品内容的过程,就是渐次培养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准确的表达力、独立的思考力的关键过程。
二、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审美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否具备敏锐感知生活、深刻体验生活的主动意识,是否具备较强的文学艺术鉴赏力和文化审美敏感性,是否具备对生活真、善、美孜孜不倦的热切追求,都是评价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修养的关键因素和衡量指标。英美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文学作品,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的真实记录。在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他们透彻理解这些作品的要旨和精髓,获得人生的客观体验和丰富经历之外,也不断通过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化意蕴而扩充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在切身感知和欣赏语言艺术大师们精美语言表达的同时,形成对人类各种心灵意识和精神面貌的深刻认识,最终提高其文学鉴赏力和艺术感悟力。通过接受英美文学教育,大学生既可以学习借鉴作者超强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可以解读感悟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既可以习得到一种认知方式,也可以掌握到一种文学鉴赏方法,这对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功能、文化交流意识、艺术鉴赏能力等都具有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从整体上促进和培养其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
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高尚的品质观、健全的心理观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道德观念和个性品格的形成,是与大学生深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艺术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英美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英美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与道德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识别善恶、分析美丑,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大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以对比分析和相互借鉴的方式,可以识别作品主题与人物品格中哪些是我们所推崇的,哪些是我们所摒弃的,形成开放与批判、包容与舍弃并举的思维习惯和学术态度,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素质教育既包括生理元素的健康程度,也包括思维元素的健全程度,它是人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文明的重视,也体现了现今社会对幼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标准要求。本文将以美术教学中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当代幼师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1)美术教育的概念: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可以作为幼儿的第二语言,幼师基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原则,结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以各种美术活动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1]
(2)美术教育的特点:①培养目标: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画家,而是通过这种幼儿比较喜欢的益智活动,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和灌输一些基础的价值观,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认知。[2]②判断标准: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看孩子是否画得逼真,而是通过幼儿的画,来窥探其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③成长环境: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深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幼师可以通过美术了解幼儿的内心,及时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成长携手共创优良环境。④牵引性:美术教育综合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锻炼其表达能力、感悟能力、计算测量能力、观察能力等,它可以将自信、快乐、健康灌输到孩子的综合能力当中,为后续的学习、生活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二、美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其成为开启孩子思想、情感、能力宝库的钥匙,所以要基于孩子自觉、自愿、自发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先决条件。第一,幼师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觉和思考角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绘画方法、色彩搭配来激发其作画兴趣;第二,就是要寓教于玩,从脑生理功能开发来看,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右半球是视觉、知觉、身体协调、情感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幼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积累,充分开发孩子的各项智力水平。
(2)模仿只是方式,创新才是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依据泛灵论的儿童心理特点,幼师组织美术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地少设框架、模式或要求,让孩子们尽量在无拘无束、相对自由的氛围下作画,要让幼儿的画作完全是其自由想象,主观情绪的反应结果,多鼓励、少要求,开发幼儿敢想、敢画的创造能力和追求新奇特意的冒险精神和求异精神,让幼儿个性和身心发展顺应自然天性。
(3)让美术教育完善幼儿的道德品质。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体现创造者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认同。因此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为幼师引领幼儿人格发展和价值判断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幼师在组织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画作体现孩子的心理及心理感受,还应该注意传达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尤其是城市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父母所有的期望,还有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会直接影响一代人的综合能力水平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幼儿园教学时期,加强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机制对幼师教学提出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