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计数法易错点

科学计数法易错点

时间:2023-08-10 17:2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计数法易错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计数法易错点

第1篇

1.精选作业,科学指导。

教育家卡罗尔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越少,学习的达成度则越高,但是不能单纯理解为数学作业量少,学习时间少,效率就高。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教师有准备地选材,针对课程标准的主干内容进行研究,突出知识重点、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注重题目典型性、易错性。精心设计典型练习、易错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新内容,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内容的选择应从新、近、活、精等方面入手。

3.布置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一般在新授课后,采用课外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这种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深化教材―查找资料―动手操作―成果汇报―总结评价。讲授《展开与折叠》这节课后,设计这样一个作业: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交流。(2)你能设法得到如图1所示(图略)的平面图形吗?(3)如图2所示的图形(图略)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形?(4)试试看,你最多能剪出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它们有规律可循吗?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把小组内的结果进行交流,在墙报上张贴。这种知识性的探究作业,既克服了以往作业的缺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作业设计要体现情境性和合作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具体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去完成。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作业融入生活,增添学生做作业的情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过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行程问题时,我把全班同学带到了操场上。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两种形式的比赛。一是每组选出两名同学,绕操场向背而行,看哪组的两名同学能接上头。二是每组选出两名同学,绕操场同向而行,看哪个组的同学最先到达原位。之后找出两种比赛形式中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联系。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数学作业的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是教师的专利。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一个新场所、一个试验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题目,可以有优秀生命题、同桌互选、学生自选、交互命题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同时,合作性的数学作业也是非常吸引人的。通过明确的分工,合作与交流,学生共同完成一项数学作业。对于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都能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观点和结果,适应现实社会对人才的时代要求,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受到交互性教育和发展。

课后,老师不留统一的作业,但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就当天的学习内容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并附答案。第二天再和学生分别交流。

5.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归还学生的主动权。

所谓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

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而数学习题的解决,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

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的点睛之笔。

第2篇

一、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三个年级涉及的知识繁多,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科周课时一般仅有两到三节。这一现实冲突决定了教师在复习课中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处理不能像新授课那样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中考复习过程中,笔者始终将市教研部门统一编印的学科《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与“运用”的知识要素作为复习重点。《考试说明》中“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的知识要点、知识要素及其能级要求如右表:

据此分析,本课主要涉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个问题,对于“我国的人口问题”,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只需“识记”,即能够对相关的基本观点、基本事实简单再现或再认;而“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是本课的复习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或“运用”,其中“理解”是指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转换、解释或推理;“运用”则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实际问题、解释相关社会现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将知识的梳理融入情境探究之中

教学情境的价值,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言:“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

在复习过程中,针对“合理利用资源”这一重点知识,笔者提供了如下情境材料:

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总量

在世界上的位次 人均占有

的水资源量 一美元产值

所耗费的水资源量

居世界第6位 不及世界平均

水平的1/4 是发达国家的

2~5倍

注:“十一五”期间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在学生阅读情境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进而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你从上述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2)针对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我国应该如何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设问一旨在引导学生在情境材料的阅读中再现教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出:我国水资源总量大,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又是水资源小国;“十一五”以来,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但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等现象依然严重,进而表明我国的水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设问二旨在引导学生针对情境材料反映出的实际问题,能够调动所学知识提出对策,以达到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策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依法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等。

2.梳理知识须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综合性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知识本身也是在不断分化和综合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知识间的联系,避免知识点的孤立教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复习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感悟严峻形势表现”“为什么――分析严峻形势影响”“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三个角度,分别构建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各自的内在知识体系;其次,要引导学生构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用右上图表示:

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沟通不同课、不同年级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本课中,针对“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中“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这一现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联系第19课“科教兴国”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其主要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较低。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另外,就总体上为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教材第四单元“情系祖国”的相关知识综合思考,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坚持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二、关注热点,增色课堂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时事热点,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所在,特别是在当前学科开卷考试形势下,“时事搭台,观点唱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围绕教材重点知识引入相关时事热点,可以使复习课走出从知识到知识的空洞说教与简单重复的怪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关心社会、情系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对时事热点的运用可采用如下方式:

1.运用时事热点导入课题

在复习本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梦想是小船的风帆。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各自的梦想。

生:将来能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

师: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但通向“中国梦”的道路并非坦途。请欣赏下面三则材料,思考材料反映出我国在通向“中国梦”的道路上面临哪些严峻挑战。

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资源形势与环境形势。

师:本节课我们就将围绕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复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

“课堂导入”由“学生畅谈个人梦想”过渡到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的时事热点“中国梦”,进而通过漫画呈现通向“中国梦”道路上的“三大挑战”。这样的导入新颖流畅,有利于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自觉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联系时事热点深化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及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笔者引入“雾霾天气肆虐”这一时事热点,创设了如下情境:

2013年1月份,持续弥漫南北、跨越东西的雾霾天气,使全国多地居民陷入对严重空气污染的担忧。由于引发雾霾的主要以PM2.5为主,且含有数百种有毒物,持续雾霾天气,主要有煤炭燃烧污染、工业大气污染、建筑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几大因素,这既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GDP的稳定增长,也关系到就业和社会稳定。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

(1)材料反映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

(2)你认为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我国应坚持哪些发展战略与基本国策?

(3)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为改善空气污染现状,你能做到哪些?

第一问旨在引导学生在情境材料中真实地感受到环境问题会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与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二问要求学生就国家改善空气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再现我国应对严峻环境形势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第三问旨在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为改善空气污染现状作出贡献,自觉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三、矫正误点,减少失分

每年各省、市中考阅卷结束后,一线教师从相关统计数据反馈中总能发现部分试题错误率较高,考生失分严重。分析其原因,笔者发现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知识误点”,主要表现为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特别是对易混、易错知识辨别不清;二是“解题误点”,主要表现在解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或缺乏发散思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误点的矫正。

1.准确辨别易混、易错点,夯实知识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对相似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和辨别,夯实知识基础。

如在本课复习过程中,在知识点的掌握方面,学生容易产生的认知误区主要有:(1)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不是资源或环境问题;(2)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因此有人提出我国当前应禁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种表述是错误的,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与破坏日益严重,据此有人认为:应该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或将保护环境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这种表述也是错误的。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可以为保护环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环境。对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认知误区的易混、易错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观点判断与辨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准确辨别。

2.强化易错试题例析,提高解题能力

本课复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认清我国的人口形势,笔者呈现了2011年江苏盐城中考卷第12题。

注:第六次人口普查同第五次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在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

①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 ②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③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 ④我国人口总量大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本题材料中,第一幅图中“总人口数及六次统计的变化曲线”主要反映了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第二幅图中“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少”反映出我国人口素质偏低;注释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据此,试题所提供的备选项①②③④都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因此,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都误选了D项。误选的原因是学生在答题时没有留意到试题设问的明确指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在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备选项①反映的是我国在人口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应入选。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意识到:解题时必须增强审题意识,全面、准确提取背景材料信息的同时,要明确试题考查的角度与方向。

再如,为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在复习本课时,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时事热点,笔者设计了问题情境:某班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开展演讲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综合所学思想品德课知识拟定演讲提纲(列出要点即可)。

起初,部分学生仅从“我国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的单一角度思考,提出:因为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浪费严重。在肯定学生答案合理性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又有学生陆续说出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勤俭节约活动的意义: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与节约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等要点。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课堂练习应该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复习课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重点知识的梳理还是知识误点的矫正、时事热点的解读,都可将练习渗透其中。练习可以增强课堂的思维含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还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强化教学反馈,促进教师与学生适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这里所说的练习不仅仅是狭义上的习题,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探究。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1)精选习题,着重选择典型中考真题,试题要难易适中、梯度合理;(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切不可迫不及待地给予学生各种提示,甚至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说出答案,要让学生主动体验解题的思维过程;(3)将部分学生的答题错误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引导学生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4)通过更新材料、变换设问、变化题型等方式进行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与发散思维;(5)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和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第3篇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中国,1981年8月,“会计电算化”概念在财会行业里得到公认和发展,随着近年来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高校会计也逐步实现了电算化管理。

一、实现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意义

1.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大量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财会人员可以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2.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会计电算化解决了手工记账不规范、不统一、易漏易错的问题,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3.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有利于提高会计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要求输入数据规范,而且处理过程要得当。在操作上要求财会人员知识结构更新,人员素质提高,从而健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体系,提高管理质量。

4.充分利用会计信息,提高效益。会计电算化的大量信息资源可以及时准确地记录、汇总、分析,使使用者改变了手工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一系列账务处理程序,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迅速传递信息,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系统性、全面性,为领导层面掌握信息提供了保障。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的职能未全面发挥。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的综合性系统科学。会计电算化的学科高校不同于企业,高校不追求经济利益。在高校,会计电算化软件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核算职能,包括记本文由收集整理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职能、分析职能、决策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很多高校往往选择不同的会计软件,比如学生经费发放软件、工资发放软件、日常报销软件,各种软件数据无法共享,妨碍财务最终的统计、比较工作。随着高校业务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在系统的开放性、处理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很多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软件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还未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对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2.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会计电算化,记账、结账、对账等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以前手工会计核算内部牵制制度已经不适合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带动了一些新的财务管理岗位,但是在高校,缺乏对有关电算化岗位的制度约束,有些岗位可以既输入数据,又输出报送数据,也有条件对数据进行修改,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可能。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会计电算化面临着内部人员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及外部不法分子恶意入侵等方面的风险。

3.缺乏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的财务工作人员日常核算业务较单一,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较慢,至于系统分析、设计、维护等复杂的工作就更不可及,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发挥,其工作效率也难以实现。会计电算化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发展对高校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国家政策法规、相关的行业会计制度;其次,不断深化自己的会计核算知识,熟悉会计业务操作;最后,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维护保养知识。如何培养会计电算化复核人才,成为高校发展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完善高校电算化发展的建议

现代社会是高科技信息的社会,财务电算化管理系统能够存储并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够为高校会计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数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会计电算化是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面对高校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与时俱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电算化的管理。

1.重视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近年来从业人员利用电算化系统的弱点进行的贪污、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高校应对财务人员要加大会计电算化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增加电算化系统高级功能的培训,把管理功能、决策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以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加强数据安全教育,强化网络安全技能,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意识。全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的运用电算化系统,以保障中国会计电算化工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中考数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40-01

每次临近中考,师生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出现教师疲惫,学生很累,家长焦虑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提高应试能力、激发应试潜质、调节应试心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应试技能训练

1、认真审题,注重方法

把好审题关是关键,审题时,要抓题眼、题干、题魂;要结合文字背景,对本题的图表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挖出隐含条件;要利用相关的知识储备,检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对于题目中的关键句、难理解语句多读几遍,必须弄清题意.

2、知此知彼,百战百胜

考试时,要充满自信,保持高昂的斗志.遇见容易题,不沾沾自喜;要深知,我易人也易,怎可大意?遇见似曾相识的题,不慌乱,不要老想在哪见过,煞费苦心,,犹豫不决;要静下来,寻求方法;遇到难题,不要惊慌,要冷静、沉着应战,相信我难人更难,从而调释自己的畏难情绪.

3、先易后难,稳步答题

考题的设计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设计的,难易分配为6:3:1.为此要求从前往后依次做,个别卡壳的,不要太纠缠,可跳行,如有时间,再回头攻破.先做简单的、易做的,这样有助于缓解应试的紧张情绪.

4、仔细答题,稳中求快

由于数学试题总题量较多,在时间分配上要注意调控.多数学生感到时间紧,这是正常现象.答题效果在于简单的会做;会做的不失分;难题努力做,争取得点分;难题(大题)不求得满分,唯求总能得点分.平时训练表明:“要想得高分,基础题争取不失分”基础题做得好,就为中档和高档题赢得时间保证.

5、注重方法,讲究策略

考生答题,对于涉及几何图形转化,统计和概率,解直角三角形,方程、函数的应用,图表题,阅读题,合情推理题,操作探究题等,要抓住已知,剖析未知,要抓住主干知识,做到分析对口,理解到位,解题得法.不盲目解答,先找入口,理清思路,才有出路.要特别注意隐含条件;要关注要点,易错易混点;要关注主要的数学方法:换元、配方、待定系数等

6、注重思想,高屋建瓴

数学考试强调解题思想的重要性,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与函数以及划归与转化等.在解题时有意渗透这种思想,能有效地寻求思路,能从总体上得到解题的入口,起到引领考生初步进入解题的关口.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就搭建数形结合的平台,函数图像问题,方程(组)解的问题,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加以解决.判断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质点在线上运动等问题要注意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加以考虑,压轴题,如求函数解析式,要设未知数,用所设的未知数来表示相关的量,运用方程的思想(整式方程、分式方程)进行分析.运用思想找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应该引起考生的高度注意.

7、关注细节,寻求契机

考生在解题时,往往忽视一些细节,殊不知细节决定成败.审题不清;审题疏漏会导致整解题结果报废.数学定理、法则、算法、算理中的成立条件,容易忽视,会造成答题障碍,影响结果.如 的成立条件为a ; 的成立条件为a 0;a 的成立条件为a 0.科学计数法a (1 a

8、循规蹈矩,规范答题

实行卷卡分离后,采取网上阅卷,这对考生来说是一大考验.要规范书写,注意格式,讲究答题技巧:选择题要用2B铅笔涂准、涂好;作图题要用2B铅笔;可在试卷上找思路,做演草,解答题直接在答题卡上做.保持卷面的清洁.

二、抓重点考查内容、整合主干知识体系、强化答题意识

1、注重 “三基”、“四能”,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考查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运用方程解决工程、行程、经济利润,节能减排问题;运用函数解决图表信息问题;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推理、论证解决图形的设计问题;运用统计和概率解决数理问题;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基础知识解决实验操作、开放探究、阅读理解、方案设计与决策、观察与归纳等问题.

3、突出学科特点,加大探究力度,要继续关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合情推理能力、抽象归纳能力的考查.

4、注重知识整合,加强知识的迁移、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启示,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进行组合,选取出与题目的信息构成最佳组合的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教学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地提问能反馈信息,调控教学程序;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巩固所学知识;能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但提问简单随意、缺乏科学性、与教学联系不密切的现状往往被教师所忽视,需引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一、当前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1. 新课程理论与教学实际缺乏联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的对话引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近年来,教师基本摆脱了“满堂灌”,但由于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被动接受的现状仍未改善,课程理论与教学实际缺乏联系,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彼此割裂,课堂教学仍以“师问生答”为主.

2. 教师忽视了提问的重要性. 大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的互动,师生之间缺乏对话交流,提问的时间达不到课堂的三分之一,甚至有一些问题是随机发问的,并未经过事先的预设,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加分析,设计的难度或过易或过难,未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或过于强调纪律,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或提问后教师听之任之,对学生不加管理,使课堂提问缺乏实效. 部分教师注重记忆性问题,而对理解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问题视而不见,无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提问应具目的性. 部分教师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味追求提问的趣味性,为提问而提问,而不去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提问缺乏知识性,变得漫无目的.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困惑点和易错点设计提问,使问题问在“点”上. 如在“观察物体”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用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出如右图所示的图形. (1)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图形?(2)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上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你会如何摆?(3)动手操作演示,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其他摆法?总结一下规律. (4)请仔细从上面、侧面观察,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看到的形状一样吗?教者通过提问,引领学生观察、操作、分析、交流、归纳,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明晰,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而提升学生对实物与视图的转化能力.

2. 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尽可能的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成功的果实. 而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生活背景,设置的问题过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让学生亲历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才能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胜利的愉悦. 如在“认识三角形”教学中,师生交流如下:

师:(出示苏通大桥图片)同学们,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三角形吗?生:(上台指出)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能在哪些地方能看到三角形?

生:空调架、交通标志、自行车……

师:你能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吗?小组合作完成,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生1:用小棒摆.

师:(提示)用小棒摆一定要注意首先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生2:用尺子画.

生3:在纸上分别画三条围起来的线段,形成一个三角形.

师:大家观察这些三角形,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同,但它们有着什么共同之处?

生1:有三个顶点.生2:有三条边. 生3:有三个角.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

3. 提问应具有广泛性. (1)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内容应具广泛性.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生活中挖掘资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图片,想欣赏一下吗?生:想.

师:(呈现)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青翠的树叶,它们漂亮吗?生:漂亮.

师: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它们,发现这三幅图片从外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1:右边好像是从左边翻折过去一样.

生2:对折能完全重合.

师:生活中正是有了这些对称现象,才会变得如此美丽. 除了在生活中,对称现象在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有很多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2)摆脱单一的举手提问方式,提问方式应具广泛性.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齐答或学生举手回答的提问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成灵活多样的题目,如口算题可在快速抢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抽号的方式答题.

4. 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若采取“一刀切”提问,势必会使部分后进生丧失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如在“认识整亿数”教学中,教者提问如下: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万.

师: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呢?

生:十万,百万,千万.

师:谁能一千万一千万地继续数?生:1千万,2千万,……师:数完了吗?10个一千万是多少?生:亿.

师: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生:十亿,百亿……

师:百亿与十亿有什么关系?千亿与百亿呢?

第6篇

2011年12月28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出台,随后,各大版本数学实验教材也相继修订并推广使用,这在一定程度表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向学科本身回归,是这一阶段比较鲜明的特征。也就是说,数学课要更加具有“数学味”,数学学习要能充分地显示出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这种回归可以看成是对前一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修正。《人民教育》记者李帆曾发表过这样的评论:“从本世纪初伊始的新课程改革,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十年间,基础教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和观念的洗礼,选择、多元、个性,人人耳熟能详。然而,观念难落地!”(《人民教育》2014第22期)个人以为,“难以落地”的重要表现之一就在人们对新课程理念始终处在接纳、领悟、理解和实践摸索阶段,其间走了不少弯路,遭遇到很多阻力。有一段时间,形式化、浅表化的东西充斥着课堂,数学课上得不像数学课了,数学课应该承载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被削弱了。

这种回归可以看成是对我国学校教育形态的顺应和遵从。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都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通过一门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学科知识、能力、素养,并最终汇聚成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好每一门学科,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和基础。数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其价值和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应该给以重视,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这种回归还可以看成是对数学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学生为什么每天都要坐在教室里上数学课?老师到底为了什么而给孩子上数学课?数学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到底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这些看似形而上的问题,恰恰是数学教学最本原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思考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怎样的特点,数学学习过程中这些特点是如何得以呈现,被学习者感受,又如何在思考、思维乃至智慧生长方面发挥作用等。把这些想清楚了,数学教学的品质就不一样了。

总之,向学科本身回归,就是要慎重而全面地考量数学学习对儿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充分发挥好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这是数学学习的本真意义,也是数学学科的价值所在。

在回归中超越

追求“数学思考”的理性把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也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实践“数学思考”的教学追求呢?我们将通过几个教学案例,从数学自身的整体性、逻辑性、理性特点,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对“数学思考”理性把握的实践。

一、数学的整体与结构化思维

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思维的整体性、结构性。数学学习,既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也要关注思维的“链接点”。从日常的每节课或每个单元来看,每一个知识点可能是分散的、琐碎的,这样的教学造成了儿童认知结构的脱节和割裂,所以学习要站在系统的高度,运用结构化思维,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集成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

【案例】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P66、67):

师:学完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人民币单位?

生:元、角、分。

师:(出示)这是一个1分的硬币,1分1分地往上加,加到10分就产生一个新的单位,就是――

生:角。

师:如果1角1角地往上加,加到10角,又产生了一个大一些的单位――

生:元。

师:这里有一个台阶,你能把这三个人民币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在上面吗?(生说过程,师课件操作。)

师:刚才数的过程,与之前学习的认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数数的时候,也是一个一个地数,数满十个一就是1个十,数满10个十就是1个百。

生2:老师刚才数钱的时候,一个一个地往上加,就好像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摆满10根就捆成一捆;然后再一捆一捆地摆,摆满10捆,就再捆成一个大捆。

师:我们也可以把一、十、百这三个计数单位放在台阶图上。谁来试一试?

师:这两个不同的单位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满十进一。

师:正因为它们都是满十进一,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台阶合二为一。虽然它们代表的单位不一样,但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10。这样的一个关系,在以后我们认识更大的数、学习其他的单位时还会遇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即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句话点出了数学学科的本质:关系。在这个案例中,从纵向角度分析,将元、角、分这三个人民币单位用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关系建立起台阶图;从横向角度分析,将使用中的货币单位与计数中的计数单位进行比较,融通了计数单位和货币单位的“十进制”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这样的处理,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货币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还融通数学内部联系,体现出数学知识的结构性。进而让学生获得融会贯通的酣畅,豁然开朗的喜悦,自主建构的兴奋,应用自如的徜徉,让数学学习也成为他们快乐的生命之旅!

二、数学的逻辑与联系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通过联系性思维,来开启学生的心智,让他们好好地学习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我们都知道,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让他们对于某个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才能让他们对这个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去学习、去研究其中的奥秘。

【案例】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教学片段(P96、97):

师:刚才,我们以圆的半径r为边长画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得出小正方形的面积是2r2,大正方形的面积是4r2。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生:大约是3r2。

师:回想一下,以前我们推导新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做的?

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比如平行四边形沿它的一条高剪开,可以拼成长方形。

师:这种转化的方法很不错,能不能顺着这个思路,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请小组讨论,再动手剪一剪、拼一拼。

师:(学生演示:将圆平均分成4份)这个图形有点像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有一点点像,但还不太像,能想办法使它更像一点吗?

……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像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份,拼成的图形有点像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8份,像多了;平均分成16份,更像了;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图形开始趋向于长方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随着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最终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导学单】:(1)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的半径呢?

(3)思考: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

师:通过推导,得出圆的面积就是r2的π倍,这和开始推导出圆的面积在4r2和2r2之间是吻合的。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数学思考的核心。从生活化的情境到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也是数学理性发展的重要逻辑。在本案例中,从学生熟悉的正方形面积入手,提供给学生思考、想象、猜测的机会,体会图形转化的前后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思之有“据”、思之有“理”、思之有“序”。从繁杂到简单,学生在追求简约化的数学学习中,感受到转化思想的精髓。这不仅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数学思考,更是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反思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厘清本质,使整个学习过程“数学化”,数学素养得到培养和升华。

三、数学的理性与批判性思维

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师说:“数学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理性是数学特有的气质,数学理性也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思想的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数学理性的参与。而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为主,如何让感性的小学生撩起神秘的理性面纱,让抽象的数学学习更接“地气”,让数学学习不能停留在知道“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这就需要寻求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路径。对“为什么”的追问可以看成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一个方面。

【案例】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教学片段(P64、65):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竖式来计算1.15×3.2的小数乘小数。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写竖式要注意什么对齐?

生:小数点和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为什么在小数加减法中是相同数位对齐,而在小数乘法里又是末位对齐呢?数学上为什么要这样规定?

(学生茫然)

师:我们把1.15×3.2分开来算,1.15×0.2等于多少?(0.230)1.15×3等于多少?(3.45)按照数位把它们写出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学生写)

相同数位对齐: 末位对齐:

师:观察我们按照相同数位对齐的格式写出的竖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算结果是简单的,但是把这个结果写到竖式里比较麻烦。

生2:特别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一不小心就会错。

师:对比这两种书写的格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3:在算的过程中,我们都是把它们当成整数进行计算的。

生4:相同数位对齐的写法,比较麻烦,特别是写竖式时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容易错。

生5:第二种书写格式,和我们之前学习的整数乘法是一样的,只要在最后的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就行了。

生6:末位对齐的书写格式,比较整齐、方便。

师:同学们,小数乘法末位对齐的这种书写格式,它不仅是一个数学规定,更是数学追求方便、简洁的一种思考。

第7篇

本文笔者试图以双曲线的学习为例,将数学阅读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运用系统的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学阅读材料,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以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一、系统规划,统筹构想,激发学生课前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所谓“系统”,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设计数学阅读时,了解本章节在本单元、本册乃至整个高中数学体系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形成知识和能力的“链”,结合实际生活,注意数学知识、基本技能、思维方法等的前勾后连。

比如,双曲线是三种圆锥曲线中承上启下的一种,第一课时笔者设定的重点为双曲线与椭圆的区别。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椭圆,具备基本的解析几何思想――用代数研究几何,以下是学生自行拟定的导读提纲:

①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形状如何?怎么画?

②双曲线的方程怎么推导?是什么样的?

③双曲线和椭圆有没有区别和联系?

④怎么求双曲线的方程?

少数同学提出了对于“双曲线渐近线”的困惑。

分析从此提纲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解析几何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比较笼统,容易忽视细节,对于概念关键字眼的把握不够透彻;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观念比较薄弱;“启后”的工作不够到位,基本没有翻看后续知识点的习惯;很少解题的方法与规律总结;对于知识的深入拓展不怎么感兴趣。而这些乍看很难让学生全部掌握,但教师可从目录,引言,概念、定理、公式,例题,课外材料,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构建、派生出来的思维成果等方面预设阅读探索,让学生从半依赖式过渡到自主阅读,通过外部搜索工具、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对学习有一种基本的了解、尝试和期待,弥补课堂阅读的短时性。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对阅读提纲的反馈更新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二、全面联系,微观处理,提高课堂数学阅读的实效性

课堂阅读是课堂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体教学目标统领下针对学生课前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二次阅读,并渗透阅读方法,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教学的阶段性,并适时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这种处理和安排。换言之,即“全面联系,微观处理”。

1。关注学生心理,创设阅读情境,优化课堂阅读

数学语言通常是由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显得枯燥抽象。为了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教师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或形象的数学事实、趣味十足的数学史料、故事或趣题等,弱化抽象,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双曲线一课,我利用了学生搜集到的埃菲尔铁塔引入了双曲线图形,利用几何画板与flash展示了课本中拉链的拉开与并拢,进而抽象出几何图象进行演示……这一切既让学生感受到搜集阅读资料成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也大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师生合作间增进了感情,实为一举多得。此外,阅读时间要安排合理,不能过长,影响教学进度,又不能过短,学生还没开始思考就急着总结,使阅读流于形式,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2。阅读方法层层递进,丰富数学内涵

(1)双曲线的学习首先应当注重概念、定理等引入的理解过程,通过细致的阅读分析,认识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和每张图形的精确含义,学会抓关键条件,注重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与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分解、组合,形象地展示这种对应的互译和转化过程,强化视觉效果。

(2)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抓住课本的思考探究提示,或对关键字眼或易错遗漏问题作合理的想像、拓展,揣摩其所暗含的数学含义,透过表面深入本质。如,双曲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制“2a

(3)学会找出问题间、新旧知识间的区别联系,如可指导学生观察双曲线与反比例函数图象,双曲线与椭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总结出对比与类比的学习方法的好处。

(4)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创新与探究。多想想:阅读内容编排的思路是否合理?定理的得出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数学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或者加强?数学结论是否可以推广?是否能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习题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作如何的变式,有何规律……

(5)借助纸笔及时将阅读过程中概括归纳出的观点,如数学思路、思考方法、知识结构框图、常见题型等记录下来,提高归纳升华知识的能力。

(6)运用网络技术展示阅读成果开拓阅读资源。如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整理出来,小组用PowerPoint等形成综合汇报材料……可让每组的代表上讲台,把本组的学习成果用不同的方式介绍给同学们,又形成新的数学阅读资料。

3。引入课堂评价机制,提升阅读的思维深度

尽管课前阅读中,学生已解决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但从学习心理上分析,他们依然期待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见解在课堂上发表,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索。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时实际(也可在课后阅读中进行),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采用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零散的知识点优化凝结,成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将阅读时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化、条理化。

三、展开课后阅读,延伸阅读范畴

要想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充分认识双曲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或更深入的知识,仅靠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显然捉襟见肘。为了让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课堂上的研究氛围的迁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注意与毗邻学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数学阅读立体化

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在数学阅读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做好与各学科、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探究实际问题中的双曲线模型,如使用双曲线测定地震震源的方法,精准地发射炮弹等,既训练阅读理解题的解题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探究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生动的互动。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一个阅读专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小组活动等各样的形式围绕阅读专题,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可让学生完成数学日记《双曲线与椭圆》、《我所认识的双曲线》等,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运用,欣赏了数学美,又对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等有很大帮助。同时懂得,数学,只有整合其他的内容,才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成为一本综合有趣的百科全书。

2。建立“数学110”,班级数学论坛等

第8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统计学 教学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为适应新形势而改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更关注学生,更多地注重交流,更强调课堂的研究活动和小组互动的理念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我国各教育领域也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高校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在教学上必须摆脱传统的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要求。本文尝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讨论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建立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主体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此过程中,学习不再仅仅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建构主义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使得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精确模版。因而对教师来说,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科书里学习到的所谓“知识”的很大一部分,几十年后可能会被看成是错误的概念。尽管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并非是绝对正确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从相对正确的意义上去理解科学知识、书本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

二、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本科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实际处理和分析相应财经数据的业务技能。该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统计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论工具。当前,统计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应用的需要,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之外,如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外,还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例如:假设检验、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等。

然而统计学由于相关理论繁多,且重复教学内容不少,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内容枯燥,从而导致畏难情绪,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统计学与前修课程概率论和后修课程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内容多有重复。在教学过程中,相同内容重复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重难点无法突出,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导致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无法培养。统计学涉及大量的计算问题,且计算量很大,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由于计算量大,会占用很多教学课时;而学生在做练习时不能快捷地得到计算结果,会影响后续的教学内容。计算的繁琐使得计算结果容易错误,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统计学的教和学。

(二)课程重要性的提高与教授方法的枯燥

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作为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形式单一,且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存在重概念轻实践、重理论轻方法、重传授轻参与的现象。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从而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处理相应财经数据技能方面存在欠缺。

三、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双向构建的过程。一方面,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学习者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而进行重新构建。构建主义主张教学应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学生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简化,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设计学习情境要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学习过程中强调师生的合作沟通与交流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对同一事物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应用:

(一)抛锚式教学

因为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以有趣、有感染力的实例或真实问题为基础,帮助学习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建构认知图式。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教学及学习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应用于统计学课堂时,可以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将其中实践性的内容作为“锚”,要求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和调查。例如在统计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把握结合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实际的运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进,及时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难点,有助于保持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完整性,使学生积极融入对“锚”的研究过程中。

(二)支架式教学

支架是建筑行业中的术语,即脚手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即为教师的帮助。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支架把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为学生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套概念框架,使学生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和智力,以完成学习目标。具体操作时要先由教师介绍相关概念、演示方法运用和计算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深入。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统计有关的活动,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专业能力、研究方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学生在交往和合作中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习小组展开知识的构建。学习形式包括小组讨论、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旨在营造出活泼生动、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学生小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在统计学的学习中,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专题演示、小组互评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使枯燥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思想的场所。同时,教师还可以由片面地依据“一张试卷”,到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展开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第9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实际问题;数学应用;学习兴趣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一)预设启境

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地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境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二)捕捉启发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随着学生思维的开动,课堂气氛会不断活跃,这时,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

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全等”时,得出“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有学生提出,那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我首先对这名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然后拿出教学用的一副三角板,让学生也拿出他们用的一副小三角板,进行互相比较,结果发现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在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后,我告诉大家,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下次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三、训练多样化,一题多变,培养创新能力

(一)游戏中学习知识,突破难点,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为了训练学生的互动,在读完多项式升降幂排列后,完成游戏:事先将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写在一块硬纸板上,抽几名学生上讲台一人一张面向其余同学,再抽一名学生上来指挥,使他们手中的单项式按某字母升幂排列,组成这个多项式,这样做,学生兴趣浓,交换某些项时,符号也随之交换,因为符号是学生易错的地方,再抽一名学生把这个结果记在黑板上面,老师评价,然后再抽一组同学按此游戏方式完成降幂排列,这样在游戏中学习了知识,也突破了学习的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胆识,组织能力。

(二)变式训练,将知识延伸并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

变式训练就是多角度、多思路地从不同的方面改变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则的应用情境,让学生理解其最本质的东西,它是基于学生熟悉问题的背景,是对问题的现象和本质的延伸与拓展,是师生共同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层次化、灵活化、巧妙化、多样化,因此变式训练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四、数学应用化,适应社会,享受学习乐趣

(一)开展实践活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为了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相似”的例子,可直接应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来解决生活中不能直接测量物体长度的问题(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应用在其他学科之中,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正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

第10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会计 信息化建设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化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不仅要实现实时和自动的核算,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要构架新一代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对企业领导有用、外部相关决策者有用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加工、输出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适时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的会计管理系统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会计信息涉及范围更加广泛。

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以及政府对会计的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系统、全面的发展,涉及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会计教育等各个方面,与传统的会计管理系统比较,无论在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容以及技术手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2,会计信息更加透明。

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日趋成熟,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3,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智能型”系统。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电子商务为手段,由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程序、软件等有机结合的信息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和分析等管理功能。

4,会计信息的获取与披露更加全面。

会计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宽敞,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方式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二、煤电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前景

1,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工作由计算机完成,财会人员可以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提高会计的核算质量。减少误差。

会计电算化解决了手工会计计算中的记帐不规范、不统一易错记、漏记的问题,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3,加快信息流速,促进经营管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及时记录汇总和分析,并通过网络系统迅速传递,提高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及时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共享程度,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决策正确,经营得当,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4,促进工作规范化,提高人员素质。

计量不准、数据不实、收支虚假是我国传统会计核算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用计算机后,这种现象将会改变。首先。输入数据要求规范化。其次,处理过程得到控制,这些保证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同时,更新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人员素质。

5,促进会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来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煤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功能模块

煤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包括了帐务处理、财务报表合并与报告、资金集中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企业分析与绩效考核六个主要基本模块。

1,帐务处理

帐务处理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子公司(分公司)帐务处理的全流程的监控,实时满足集团和子公司的会计信息需求,规范会计核算,忠实记录经济业务活动、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实现各公司之间相互对帐、内部交易的会计协同、帐龄分析、筛选查询等功能。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会计核算可采取集中核算和支持远程查询的分布式核算形式。

2,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管理要求,对煤电企业单位帐户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或者实现分户管理、统一监控。资金管理与应收、应付和总帐系统设置自动接口,实现与银行、内部单位的对帐

3,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集团重要的实物资产进行归口管理,由指定的责任部门承担管理责任,避免造成损失。

4,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指支持集团公司完整的预算管理循环,从总预算目标的确定、分解下达、分预算编制汇总、预算的执行分析与反馈调整至最终的预算考核评价。

5,企业分析与绩效考核

企业分析的主要目标是根据管理层的需要,利用系统内部数据或其他资料,通过对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与预算或其他既定目标值的差异分析,得出分析结论,作为管理层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煤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煤电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外绝对的“滴水不漏”,对内其开放程度也很有限。会计工作的组织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大都由财务部门负责。使他们对实行会计信息化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危机感,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成为不推行会计信息化的借口。有的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也只是从减轻会计人员的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人手,并未充分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的会计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企业财务部门的“固步自封”元法满足信息化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严不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2,煤电企业内部缺乏复合型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目前,一方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不能掌握现代网络、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会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另一方面精通现代网络、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不能将现代技术与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有不少企业、单位组织各种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单位事务及个人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仍然比较匮乏且素质仍然不高。

3,会计信息化安全缺乏保障。

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就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但是,网络安

全、信息畅通等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往往是旧的安全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安全隐患又层出不穷。例如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也会产生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这不仅会影响企业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同时还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同时,我国会计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也比较弱,在多数软件中,数据往往暴露在所有用户面前,许多软件缺乏日记记录功能,对操作人员、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完全记录下来,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使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

五、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1,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2,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库系统。

与传统会计数据存储方案不同,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用户决策驱动的会计数据库的数据存储结构。这种数据库系统面向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它通过定义与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事项以及事项联系的多维经济特征来达到全面系统地记录企业的经济行为。这种区别于传统会计数据模式的数据存储结构,不仅能灵活生成多种会计应用的数据视图,而且在设计中考虑了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的接口问题,使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信息孤岛”。

3,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处理好财务会计信息化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会计信息化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不仅要实现实时和自动的核算,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要构架新一代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对企业领导有用、外部相关决策者有用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实现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或者说,现在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完整意义的会计信息化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信息化。财务会计信息化能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真正实现会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第11篇

关键词:教材;读懂;领悟;拓宽;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90-02

小学数学教材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与发展能力的主要依据,是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一线教师,唯有走进教材,读懂教材,明确编者的意图,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价值,从而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领悟教材,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连和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饶有兴趣地去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名数的改写》这部分知识,教材创设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按身高排队的情境,由此引出名数改写的必要性。对于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例1与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例2,教材虽然都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但细细读来,则不难发现教材对于描述第二种思路如出一辙,都是用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来解决问题的。

例1 80厘米=______米

想:1米=100厘米 80厘米=(80÷100)米

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得到结果。

例2 0.95米=______厘米

想:1米=100厘米 0.95米=0.95×100厘米

0.95×100,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右移两位。

教材的意图很明显,名数改写需分三步走:一想进率,要明确两个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二定乘除,理清是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三算结果,判断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几位。

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对于名数的改写,学生最容易错在第二步“定乘除”上了,怎样做才能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呢?笔者从教材列出的(80÷100)和(0.95×100)这两个算式得到启发,提出“为什么这样列式”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从研读教材中,知道了厘米与米之间进率是100,也就是1米是1厘米的100倍,即它们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再引导学生从解决相关的倍数问题上寻找解题的方法与答案:已知甲数是乙数的100倍,已知甲数,如何求乙数?或者是已知乙数,如何求甲数?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已知“一倍数”求“几倍数”用乘法,而已知“几倍数”求“一倍数”就用除法。

思路理清了,笔者要求学生运用这种“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给“80厘米= 米”和“0.95米= 厘米”的解题思路做个小标记,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解题。学生给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

“100” “1” “1” “100”

80厘米= 米 0.95米= 厘米

80÷100=0.8 0.95×100=95

真的,太直观了!不仅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为什么这样列式”的依据,强化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对培养教师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拓宽教材,点拨方法背后的道理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教师而言,只有真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即运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以及为何运用这种方法的道理,才能在体会数学本身的理性之美的同时领悟探究知识的方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的积淀。

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列表给出4个学生的跳远成绩,要求给他们排出名次,接着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最后通过想一想,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总结。不过,结合“做一做”中编排的习题,再仔细琢磨教材中的“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这句话,你不难发现教材还隐含了这么一层意思: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较”。

一切的数学教学,教师都必须重建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包括方法的迁移运用。有了对教材的这般领悟,课一开始,笔者就引领学生回忆并举例说明上个学期是怎样进行整数的大小比较。同时,把矛头指向了“为什么位数多的整数就大”,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梳理了比较方法:从高位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接下来,结合具体小数,明确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同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一样。但笔者认为仅仅停留在正确运用方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还不是认知的最高层次,因而,笔者又重点结合“做一做”中的习题质疑:(1)6.35米6.53米整数部分相同,两个数仅仅十分位上的数与百分位上的数交换位置,这一大一小能扯平吗?(2)4.7234.79 4.723是三位小数,4.79是两位小数,为什么位数多的小数有没有绝对大呢?这样层层设问,步步为营,学生终于理解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背后的道理,即含有相同计数单位个数多的数就大,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说,比较小数的大小一定要从高位比起。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还让学生自己举例,如>,

数学教学的本质目标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一节看似简单而又无味的教材,只要教师愿意深入读懂它,不断设疑,不断释疑,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思维深处,把“道理”种植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既懂方法又明理,可谓一箭双雕啊。

三、超越教材,创生文本微妙的编排

开发与整合数学课程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理念。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的原始文本,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教材的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找准新知教学的生长点,对原有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与科学延伸,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人教版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关于角的教学顺序是:认识角――量角――角的分类――画角。笔者曾经听过的许多《量角》的教学研讨课,发现都存在这么一个弊端:纵然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一要“点点重合”,即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二要“边边重合”,即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三要“辨明刻度”,即看角的另一边落在量角器的哪一条刻度线上。可是,当学生面对一个个需要测量的角时,似乎都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朦朦胧胧,总是显得那样地无所适从,且不说内外圈的刻度弄混,就连边重合的操作也显得晕乎乎的。

如果班级里只有几个学生,教师通过手把手地教,让学生学会也许不成问题。然而,面对几十来号孩子,难道还这么教吗?笔者不得不思考怎样教才能化解学习的难度,符合学生学习新知的进程。仔细思量教材的例1所安排的两组角,既有开口向左的,也有开口向右的,其中就蕴含了一个要求,学生要学会测量不同方位的角。怎么办呢?笔者决定来一次大胆的尝试:对教材的学习程序进行“颠覆”性的改变,先画角再量角。纵然二者都要通过动手操作,但操作后的体验具有质的不同。

于是,当学生认识了角之后,笔者就发给他们若干张复印来的“纸量角器”,要求他们在“纸量角器”上画各种度数的角,呀!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反馈交流时,同学们津津乐道:“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顶点,即‘点点重合’;把量角器的其中一条零刻度线当成角的一边,而量角器中的几度刻度线就是角的另一边了,即‘边边重合’。这样,同一度数的角既可向左开口,也可向右开口……”我暗喜,本节课的操作是有效的,既巩固了角的形成过程,又为量角规范了操作步骤。

果真,笔者接下去教学用量角器在纸张上画角水到渠成,量角也没有遇到那么多的“无所适从”,乃是胸有成竹。而且,学生会根据不同的角要么延长角的一边,要么转动量角器进行正确的测量,满足了现实生活中对角的度量的需求并享受到获得成功学习的快乐。

第12篇

关键词:书库管理;书架;储备书库;无线射频RFID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14-02

书库是图书馆存放书籍、保护文献,为读者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的场所。书库管理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人性化的管理、个性化的服务,更好地服务读者。目前,地方高校书库管理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把对读者开放的书库当作仓库,馆藏书差不多都排放在书架上。目前,尽管大多数地方高校图书馆经过扩建,书库仍然显得拥挤,留给读者的读书空间仍然不大,书库环境仍然较差。第二,书架上的书排放参差不齐。例如,64开左右的书籍有的夹在大书中间很难发现,有的占用的位置空出太多又显得浪费,8开左右的书根本没地方放,只好随便堆放在书架上,这种传统的书架使得书容易错架、乱架、破损严重,而且影响书架的美观。第三,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书库管理工作繁多,管理难度加大。这主要表现在,借还工作量大,错架、乱架多,管理工作量不断增大。第四,书库服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敬业爱岗精神不够。另外,读者不够爱惜书籍,不够爱护书库卫生及书库设施。

为了提高书库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改善书库环境,更好地服务地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急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储备书库建设,为读者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储备书库是存储重要但使用率较低的实体文献的书库,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其存在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馆藏数量的不断增加,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保存要求的逐渐提高,旧书库的日益老化,图书馆需要重新设计、改造旧书库或修建新的储备书库,并且改造或修建的书库需要具有高容量、高密度等特性,以缓解图书馆日益增长的存储压力,更多、更好地保存实体馆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也有意将其在双流县万安镇的书库扩建成中科院的储备书库和数据备份中心[1],为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服务。许多世界著名的图书馆都正在设计或者已经建好新的储备书库。例如,耶鲁大学图书馆从1994年开始就进行了储备书库改造与修建,至今一共建成了4个储备书库。密苏里州大学图书馆、西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等,在最近两年正计划改造和修建新的储备书库[1]。有了储备书库,开放书库藏书压力减小,既减少了读者找书的难度,也减少了书库管理工作者整理书架难度、倒架次数,增加了开放书库阅读空间,有利于改善书库的环境。节约的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有利于高效利用图书资源。一个高水平的图书馆的书库设计应该多多考虑学生需求,学生经常而且喜欢在图书馆做非图书馆的活动,非图书馆活动表面上看似和图书馆没什么关系,或者说没有增加图书馆的用途,但是图书馆提供的这样的场所将会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且对于提供公共学习空间很有成效。如果节约的空间能够用来提供一些特色的服务[2]。当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那么还要保证图书馆有一个优美健康的环境。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不仅希望在图书馆借阅到他们满意的资料,同样也希望图书馆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优雅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享受阅读、享受生活的美好,因此,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和保持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图书馆书库要保证光线的充足,通风透气、安静舒适,图书要进行定期的杀菌、除湿、吸尘处理,预防螨虫和白蚁。其次,书库内的环境,一方面注重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还应朝着有生态效果的绿色环境发展,书库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绿色植物和花卉的摆放,对读者的借阅心情和学习心情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环境建设应当越来越成为图书馆重点建设的一方面。这些都需要图书馆要有较大的面积,所以建设储备书库,储存借阅量小的书籍以及一些有储藏价值的书籍,为接待读者的书库创造越来越好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

二、加强特色书架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书架空间资源,提高书籍存放的条理性

书架是书库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所以书架的结构要合适、合理,设置排放要考虑到书架能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利用。

1.书架格子大小要与书的大小相匹配。书的大小存在很大差异,一般小的64开左右,中的32开左右,大的16开左右,特大的8开左右,如艺术类的书(J类)就有一部分是八开大小。随着社会发展书籍款式多种多样,书架的格式不能总停留在老模式上,也要与时俱进,构建特色书架。

2.设置过渡书架,把借阅次数很少的书放置在过渡书架上。一般来说,把书架最高和最低两行作为过渡书架,过渡书架上一年以上没被借阅的书就可下架,转移到储备书库,储备书库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借阅频次极低或被剔除的书籍,该区放置书籍的原则是在过去十二个月内没有被借阅的书籍,所以该区的书籍不对用户开放。除非用户在目录系统中找到需要的书籍在该区,图书馆管理人员针对需要的书籍从储备书库寻找并传递给读者。对读者开放的书库,书库管理人员把流通量频繁的和流通量少的书分开存放,可减少书的错架、乱架,减少书的破损,便于读者查找。

3.设置新书书架。因为每天入库的新书数量少,混在旧书里面不容易发现,就算在网上发有新书通知,读者也不太好找。新书书架便于读者及时了解到新书资源,还可让读者了解科技发展现状和学科前沿动态。与传统做法比较,新书书架的设立能让读者第一时间借到新书,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可把书的使用率提高。

4.设置特色书架。目前,高校图书馆书架一般都是六到七层的双面架,最高层约1.8米,这种书架特点是整齐有序、阵势较大,但这样的书架呆板、没有色彩,用起来也不太方便。如果定制高低有致的书架,同样的书采用从上到下的放法,这样保证不同身高的借阅者都能方便借书;定制旋转书架,读者站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便可随心所欲的查阅资料;还可定制水平旋转书架,这种书架读者一目了然书架上的所有书籍,非常方便,虽然浪费了少量的空间,却为借阅者节约大量的时间。

书架摆放整齐有序、干干净净,书籍干净整洁、摆放有序,书库宽敞明亮、环境优雅,书架特色各异、错落有致,试想这样一个无可挑剔、借阅随心所欲的环境对每个读者是多么重要。

三、增强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责任心,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工作中提升书库管理水平

图书馆书库管理,关键在对人的管理,如果对人的管理水平上去了,那么书库基础设施或环境的管理及对借阅者的服务态度就能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来源比较复杂,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图书馆专业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大部分是对教师子弟、教师家属的安置,还有的是社会上招的下岗工人等。学校对于这种素质结构的人员的管理是不容易的。行政人员对这样一个复杂素质结构的人员管理,第一,要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能力素质,同时鼓励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可以缩小差距提高整体素质。第二,在工作分配上一视同仁、机会均等、公平公正,这样平等的情况下容易奖励先进、惩罚落后,使所有员工心服口服,服从管理,同时可提高工作积极性。第三,在生活上要提高和改善书库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要书库工作者是身体健康、心理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团体,那么服务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书库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将会加强。否则,图书馆的管理将会很困难,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人心泛滥,使一部分人在图书馆抱着养尊处优的思想,把图书馆当养老院,根本没有为借阅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所以,对于这样一种素质结构的人员管理一定要慎重。对读者,服务要本着充分服务、区别服务、科学服务的三项基本原则。

四、图书馆书库启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提高借还、管理效率,解放部分劳动人力,便于全面管理

无限射频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且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技术。无限射频RFID基本系统结构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读写器)和计数机系统三部分。电子标签是RFID系统的数据载体,它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RFID阅读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电子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和写入操作,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RFID技术工作特点,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具有穿透性,对环境要求低,读取距离远,无需接触,支持写入数据,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射频标签,有追踪定位功能等。所以,无限射频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意义重大。

利用RFID技术有追踪定位功能,可提升图书馆书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书库工作人员和读者可通过便携式手持阅读器来捕捉图书电子标签的信息,可快速搜索所要的图书,还可进行图书整理,读者无需工作人员参与,从而实现自助借还,还可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对图书馆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另外,利用RFID技术自动识别等技术,为图书馆节约出一部分人力,图书馆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重新调整书库管理人员和读者的人员比例,利用节省出来的人力资源来满足其他部门的服务。

书库管理直接关系图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地方高校图书馆通过重视储备书库建设、特色书架建设,增强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责任心,启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优化书库空间和人文环境,提高书库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图书馆使用和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