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侧重为社会培养技能出众,素质突出的旅游管理专项人才。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借助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及岗位实操演练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构建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场所,是旅游管理实践课程的重要教学设施,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生产实践平台,可培养出专业素质较为全面,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双优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纵观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构建实践,其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各高校及职业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数量及规模上趋于增大,这就给旅游管理专业的经费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制于高职院校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够重视及旅游管理专业硬件设施购置经费短缺等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内设立的实训室及实训基地更多地只是以仿真训练及岗位模拟演练为主,一方面实训设备较为落后陈旧,另一方面无法全部覆盖学生的实训需求。
(二)从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情况看,校外实训基地稳定程度不高,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室的重要补充及拓展,是学生与日后工作岗位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实践技能的主要路径。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与旅游企业、酒店宾馆、景区方进行实训基地对接时,出于各方不同的利益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承担的校企合作职能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接待、岗位安排、岗位调岗及实习制度保障上都不够稳定。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构建策略探究
(一)对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加以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素质能力全面的专业型人才,需要首先建立并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藉此来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演练提供必要的场所及平台。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营造真实的实训氛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除了要在设备设施上满足旅游管理专业需求外,还应致力于通过实训环境的改善,将旅游管理企业的相关制度及企业文化加以突出,使学生能够经由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操练,掌握旅游管理企业的工作步骤流程,促使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及标准化要求。第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化和多元化。作为高职院校而言,为缓解其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紧张等问题,可以借助社会旅游管理资源,在校内打造具备一定实体属性的旅游管理企业,如酒吧、宾馆、旅行社等,通过吸纳社会资金,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的实操环境中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企业资金力量,填补院校创建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缺口,实现多方共赢。
(二)对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予以强化
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较多地采用“2+1”的模式,其中的“1”指的是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演练及上岗实习。要充分发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效果,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社会旅游资源及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借助社会旅游企业的力量,强化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3]。相关要点如下: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在构建时要着重提高其稳定性,优选校企合作企业,通过院校与旅游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定单等方式,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加以明确,调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实体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实践场所中不断提高其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为后续的就业衔接做好铺垫。其次,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流程,通过校外实训前的动员会、校企交流会等,使实习学生能够对实习企业管理规定加以理解及熟悉,然后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步骤予以明确,并划定相应的实习指导教师及企业实习向导人员,一方面及时解决学生实训中的各类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后续学生实训评价的全面性。
三、结语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伸,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企业给专业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它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来进行运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等负责人担任。通过随时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旅游管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
一些中职学校对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停留在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上,实践性教学的架构体系没有形成;中职旅管专业大部分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模式理论灌输为主;旅游职业教育思想仍然落后;部分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缺少教学与市场相结合的意识;实践教学配套教材中的实践内容与传统教材大同小异,没有突出自身技能特色等。
2.课堂实训时间不足,效果不佳。
中职旅游教育以培养一线服务管理人才为主,旅游管理涉及面广,综合性、系统性强。但许多中职学校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比如,目前的实践教学往往只能针对其中的某一项内容进行实习,不能达到系统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全面锻炼其专业技能的目的。学生对旅游管理还是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同时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训时间严重不足,而且分散,无法保证专业技能的掌握,往往是在某项专业技能还未掌握或还不熟练的情况下,实训就结束了。学生看似面面俱到,什么都学了,但往往学得不深不精,实训结束后就抛到脑后去了,这就大大降低了中职旅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毕业实习内容单一,技能要求不高,侧重酒店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部分技能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中职旅管专业的毕业实习都放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以找工作为由往往对学校的实习安排熟视无睹,而是自己找单位实习。由于学生实习地点不固定,致使正常的实习计划无法贯彻落实,毕业实习目的要求难于达到,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即使学校安排了到酒店集中实习,而酒店服务实习内容过于低层次,以低技能的简单劳动为主。在酒店实习环节中,学生的整体满意程度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酒店实习在执行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所学与所做不相一致,四个月的实习期间里,总是重复的从事类似低技能的工作,同时实习期间正值旅游旺季,劳动强度过大,影响了学生实习积极性的发挥。
4.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不是很长,众多学校在师资、实训设施都不具备的条件下办旅游管理专业,使此专业的教师捉襟见肘。众多旅游专业的教师要么是改行过来的,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少从事旅游工作的实践经验,很难胜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师资力量的这种状况,使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实践教教学的对策
其一 建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旅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实践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一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培养学生服务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其二 调整教学环节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立,应符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的教学规律,切不可将教学秩序打乱。而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因此,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应根据旅游管理不同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2.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学生、市场、社会和学校四个方面,且以当前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各方面的需要为依据进行调整和完善。学生的兴趣是实践教学过程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市场、人才需求和社会有要求是实践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投入资金的力度是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的关键。
3.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一方面,是学校应建立教师实践教学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三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协同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 实施路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我国旅游行业迅速发展。然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和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旅游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旅游高校和旅游管理专业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旅游教育体系,然而协同创新理念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符合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新要求,能够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政府等多个部门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真正培养出符合旅游行业需要,受到旅游企业欢迎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1协同创新理念的内涵
协同创新理论最早发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该理论主要是指在整体事物的基础上,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协调和合作,实现1+1>2的效果。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中,同志提出了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形成协同合作同盟,共享资源,展开多方面的合作,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协同创新理念是通过协调、共享、合作等方式,实现学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多方面的合作,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把协同创新理念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2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运用效率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通过实验、实践、实习等多个步骤,让学生真正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职业技能三方面培养上的协调。在内容上,强化实验模拟、专项训练和实习三者衔接性和连贯性;在教学方式上,加强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学生职业技能上,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三者的逐层递进、协同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各部门协同性不足
从目前大部分旅游高校或旅游专业来看,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外的实践基地主要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为主,而在旅游行政部门、科研单位或者旅游院校进行实践较少,从而产生了校外实践基地协同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企业、旅游部门、科研单位等多方面的实践效应。
2.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各环节协同频率较低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不是相互割裂的,需要各环节之间相互协同,实现实践教学的效果最大化。(1)课堂环节的实践模拟得到了旅游管理专业较为广泛的应用,且效果较好;(2)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短期专业实习方面时间或频率较低,更为严重的是有一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习活动;(3)虽然很多旅游院校或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或实训室,但是从整体利用率来看,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整体利用率较低,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4)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频率较低,更为严重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上学期间未参加校外实践活动。
2.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协同性不强
从目前大多数旅游院校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来看,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中占比较低,主要开设了导游、餐饮、客房方面的实践教学课程,还有一部分开设了前厅、酒水、茶艺和插花等方面的课程,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不完善和不严密,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
3实践教学协同创新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施路径
3.1在实践教学教材方面实现协同创新
实践教材作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支撑,科学系统的实践教材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材比较缺乏,实践教学多数依靠教师的经验和专业理论课程,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教材,所以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解决实践教材的问题。首先,要成立以专业教师、企业实践人员、科研专家和旅游机关人员为主要成员的教材编辑委员会,从社会旅游行业发展需要出发,针对提升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发展,编纂科学系统的实践教材;其次,要加大对实践教材编写的鼓励和奖励,引导更多的专业教师、旅游企业专家等多方面的人员投身到实践教材编写;最后,根据实践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反馈实践教材的不足,逐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材。
3.2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方面实现协同创新
教学课程内容关系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出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实训课、校内外实践实习等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训课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内外实践实习上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3在实践师资队伍培训方面实现协同创新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依然处于成长发展期,且发展时间短,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力千差万别,特别是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更是匮乏,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重视讲课和科研,轻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一是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资质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去旅游企业或单位锻炼,且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二是积极引进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和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充实到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
3.4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实现协同创新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先进、科学、系统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充分保证学生在学校期间基础技能的培养,为去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做好充分的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准备;二是积极选择具有责任感、实力强、规范化的旅游企业、旅游行政部门、科研单位等实习合作单位,让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真正学到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3):175.
[2] 邱瑛.高校旅游类专业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J].市场周刊,2015(5):119.
[3] 谢苏立,余李丹,杨洁,蒋幸恩.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J].亚太教育,2016(4):100.
文章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BAG法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支撑保障体系、目标体系、管理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分析总结之后提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BAG分析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大量增加。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正在成长的新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满足社会需求,必须不断完善教学资料,提高教学能力,重构教学体系。进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也称为BAG分析法。文章利用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国家经济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好转,旅游业在我国又迅速发展起来。但从许多研究旅游业的官方数据中发现,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发展还不能完全跟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步伐,还不完全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每逢节假日旅游高峰期报道出来的旅游服务人员的不文明行为,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旅游人才。然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用,实践操作能力不足,高分低能及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较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仍采用传统理实分离的教学模式,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要求与严格训练。对于“铺桌子拆餐绢、整理床铺叠被子”的基本技能训练做得太多,缺少贴近旅游业现状的创新型、综合型训练。甚至只针对书本上旅游相关的简单知识进行再现演示。2)许多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实一体化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寻找出操作技巧。3)许多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认识和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相关文件中曾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仍存在校企较少的问题。4)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都年轻化且教学任务繁重,每学期平均承担的课程较多,老师们学习时间较少,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无法很好地去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术,加上相同的学历在学校工作与高级酒店工作的待遇相差很大,高职院校留不住人才。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普遍有限。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1)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以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为核心设计教学计划,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构建教学内容,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所有教学环节中。其次对学生制定“三证换一证”的毕业制度。最后由学校和相关旅游企业双方共同制定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结合。2)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把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优化设计。针对教学内容的“三个模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建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技能应用训练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等教学“三个平台”。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和学年周期,把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与教学平台按“学一一做一一思一一实践”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机地接合。3)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改良教学考试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4)教学支撑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后加强与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的合作。
3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旅游业不断发展,产生了对旅游专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极大需求,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应要满足人才需求,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作者:罗燕春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洁,范丽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月刊,2015.
关键词:能力本位;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54-02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教学脱节的问题。目前大部分院校只开设基础英语或大学英语课程,与学生的职业需要关联不大,无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以能力为本,对传统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把行业需求分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对学生语言基础能力强化训练的同时,突出旅游工作环境下英语听、说实用技能的训练及旅游专业技能的培养。经过四年多的课程改革与实践,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逐渐形成了能力本位的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改革的原因与背景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既相对统一又看似矛盾的困扰。基础英语或大学英语课程侧重学生基本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行业英语或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某一行业或专业的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仍然以普通基础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需要关联不大,无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学模式仍然以“满堂灌”的形式为主,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其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难以实现。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对传统的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内容精要和授课方法有机整合,把行业需求分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在对学生语言基础能力强化训练的同时,突出旅游工作环境下英语听说技能的训练及旅游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提高英语听说的能力,而且能掌握有关“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夯实语言基础,增加行业英语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入校英语基础,在三年的在校学习期间,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第一年重点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通过开设《情景英语训练》课程,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尽量帮助学生摆脱“聋哑英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同时能使用英语进行涉外的日常生活和业务交际活动。根据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第二学年起开设《旅游英语听说训练》课程,以英语为交际工具,模拟岗位工作情境,构建英语加专业的有效教学模式,将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和旅游专业技能训练有效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得到延续,另一方面可使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英语媒介得到交流和巩同,并为他们适应英语导游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考核采用等级分制,学生个人成绩由各项评价维度加权,按照ABCDE分级评分。课程考核以检验实训成果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学习成果展示、英语导游讲解等过程性评价内容,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为了突出企业在课程考核评价中的作用,课程将学生考核时的对话录音和视频录入电脑并转换成WAV格式,除教师当场给出评价外,还把相关资料发给企业兼职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考核最终由教师、企业、学生共同完成。
3.创新与提高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授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特点,以任务驱动为主,综合运用了讲授、情景模拟、导游案例分析、组织英语导游业务技能竞赛以赛代练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改革的特色与亮点
1.兼顾基础,突出专业。旅游专业英语课程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有机整合,既兼顾英语语言基础的培养,又将旅游专业技能与英语语言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旅游行业工作能力,又能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的应用型人才。改革后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课程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及旅游专业技能的教授,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及旅游行业从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提高英语听说的能力,而且能掌握有关“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所涉及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行业工作的技能。
2.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根据旅游职业岗位对英语语言技能的需求,校企联合建设课程。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企业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讲义编写、课程授课的全过程,符合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课程自编讲义以突出岗位实用能力为主线,坚持区域性特色。在英语导游词训练课程中,重点针对山东省代表性旅游景点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改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课程整合后,《旅游英语听说训练》课程在2008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在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着力培养英语课程师资团队,重点建设英语课程资源库、网站和实训室,有力带动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
4.通过以赛代练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实用英语的能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以英语大赛培训为契机,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旅游院校英语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和青岛市英语导游电视大赛等各级、各类英语实用技能大赛,促进了旅游专业学生整体英语能力的提升。
四、课程改革的成效与社会辐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5]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J].旅游科学,2000,(6).
论文摘 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教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通过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企业主体,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2015年8月,青岛市被确定为全国17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唯一一个试点计划单列市。身负打造“大国工匠”重任的现代学徒制,开始了在青岛的全面试点之路。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们学校的重点专业也是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作为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的专业,构建以“技能为本、能力为重,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实施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构建实施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框架
1.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各类展览馆等旅游企、事业单位,打造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文化素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应变能力和信息素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强,能胜任导游(讲解员)、计调、营销、会奖、电子商务、出境旅游领队等基层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适应新形势、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基层管理人才。
2.确定全新的培养模式: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按照“学生学徒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与青岛市旅行社协会、青岛和易国际旅行社、山东华商国际旅行社、青岛中海国际旅行社合作,实践现代学徒制四段递进式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是新生入校第一学期,进行公共基础文化课与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重点培养行业所需的基本人文、思想素养和基础素质。
第二阶段是第二、三学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依托校企合作,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初步构建对企业的认知及行业了解;第三学期还将适当引入企业文化,企业人进课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
第三阶段是第四、五学期,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岗位轮训,1个师傅带5个左右徒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体验式”实训,帮助学生发现特长,了解个人适合的岗位,提升适应能力,为步入实习岗位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是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创造意识,形成专业综合能力,通过企业的考核,最终完成身份上从学生学徒准员工的逐步转化。
3.确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最终确定支撑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课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拓展课程四大类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课程结合,并且充分考虑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4.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评价是衡量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尺。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专业技能学习考核和轮岗实训考核两方面,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按学分进行考核评价,分为过程性学分、基础性学分、应用性学分三部分分开考核,合并计算。
轮岗实训考核,按照“课证融通、证岗衔接”的要求,以学校专业教学为基础,旅游行业标准为参照,结合企业岗位实际要求进行第三方考核评价。组建现代学徒制第三方评价考核小组,科学制定第三方评价考核内容及标准,规范考核工作流程与方法,有序开展评价考核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现代学徒制”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专业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1.专业与岗位需求对接
学校与企业共同对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考生进行面试,面试合格者方有资格报考该专业,最终进入该专业的45名学生将分组与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对接,定期到旅行社进行跟岗实习(见习)。
2.n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旅行社和旅游市场的各种变革,可以拓宽和增加专业课程,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适当增减,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要求,适当增加选修类课程。教学项目完全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开发,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教学任务。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学校与旅行社共同设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一体化教材,共同建设一体化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对接。
(2)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走进学校,将实践的案例以及带团技巧带入课堂,弥补理论知识的单一和不足。
(3)将旅行社的服务流程、服务标准规范和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将真实生产运作的业务系统引进校园,以“校中企”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训课程的效率,校企高效、优质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4)开展和完善实地实践教学活动制度,增加现场教学课程,鼓励学校组织和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景点景区义务导游活动。
4.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创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是判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取得政府颁发或行业认同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取得学校学历的前提,从而有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提升学生上岗从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学生只有不断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的职业岗位的要求。选择了旅游行业,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终身学习。
三、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保障条件
1.双导师制是核心
学校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聘请教育教学和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来校讲课,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授课,教学任务将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实施。校企导师共同负责开发基于学徒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制订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及岗位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标准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手段。学校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培养,并根据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定期的授课形式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学校将在试点班级安排专业指导教师不少于4人,合作企业将安排8名业务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每位师傅所带学生不超过5人。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项目实训和企业实训,要求具有专科文凭学历以上,从业年限不少于3年,现任职岗位执业时间不少于两年,教育教学和实践操作经验丰富,具备执教能力。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项目实训和企业实训,要求具有专科文凭学历以上,从业年限不少于3年,现任职岗位执业时间不少于两年,教育教学和实践操作经验丰富,具备执教能力。
2.选好企业是关键
多年来,学校与青岛市旅游局、青岛旅游协会、青岛市旅行社协会、青岛市导游协会等政府、行业协会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与港中旅国际旅行社、山东万达国旅、中旅总社青岛公司、中国国旅(青岛)国际旅行社、青岛华商国旅、青岛中海国旅、青岛远东国旅等三十多家旅行社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人员定期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走进企业实训实习,校企每学期召开校企座谈会,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要求,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些企业基础好,信誉度高,热心职业教育,学生的对口升学率和对口实习就业率均达95%以上。
3.建全机制是保障
学校从政策、经费、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充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有效实施。
(1)组织和政策: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学校分管校长和市旅行社协会会长担任副组长,学校教务处、学管处、招生实习处负责人、青岛市旅行社协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及合作企业负责人为主要成员,负责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校企共同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方案》《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等实施性文件。
(2)经费:学校和合作企业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从经费上保证试点项目各项工作开展。
(3)实训基地:旅游管理R涤猩枋┫冉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内有模拟导游实训室、中格微格专业教室、录播教室等,校外有30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现学生对口就业。
近几年,“现代学徒制”在国内职业教育界的“名头”越来越响。但是作为新事物其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现代学徒制发展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如与现代学徒制相关的政策法规、相关制度的不配套等。但是,我们坚信,通过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一定能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中国品牌。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将上下求索......
一、改革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对以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相对封闭、僵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进。根据学校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的要求,我们对2008级及其以后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采用了通识课程与模块式课程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总体上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17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师范专业方向50学分、非师范专业方向3分)、专业教育课程(师范专业方向74学分、非师范专业方向80学分),个性发展课程(6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又包括学术型课程模块(师范37学分、非师范3分)、应用型课程模块(师范25学分、非师范27学分)、复合型课程模块(师范12学分、非师范14学分)和实践教学环节模块(23学分,主要包括专业技能、专业见习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二、打造优秀师资团队
我们考虑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少接触旅游行业实践,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针对这种现状,旅游学院可考虑联系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同时,利用寒暑假的机会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以熟悉旅游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另外,除引进外,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外派访问学者、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三、实行主辅修制与双专业双学士制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在主修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旅游业综合性强的特点,跨学科辅修另一专业,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或培养其他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我校从2010年6月开始实行主辅修制,这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有积极意义。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讲,考虑到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旅游行业国际化视野的需要,可引导学生首选外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2008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给了23学分,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实验)、专业见习或实习、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内容。为了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需要给予配套支持。首先,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相关制度;其次,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酒店餐饮实验室,并保证有关课程购买实验材料的经费。我们学院已投入资金建立酒店餐饮实验室,未来还需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第三,保证学生专业课程外出的见习次数;第四,强化毕业实习,加强实习环节的管理。目前,每年的第六至第七学期之间(每年7月至12月),我们安排学生在实习酒店实习半年,使学生熟悉酒店管理业务,效果较好。
五、规范教学管理与改进教学方法
规范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要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包括教材使用、教学进度表、教案检查、听课次数、期中教学检查等。我们每学期在全院进行两次公开课教学。对于教学方法,则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认真总结和改进。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目前,旅游专业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效果良好。尽管如此,笔者仍然建议与粉笔板书结合,效果更理想。至于教学方法,应结合课程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操作示范法、情景体验法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职高旅游 实训技能 教学工作
中等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是旅游企业的主力军,应具有综合的职业能力,是旅游企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然而旅游职业教育中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现象,注重理论课程,忽视旅游基本技能、技巧训练,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不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实际岗位、实现角色转变,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旅游教育应从目前存在的旅游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中吸取教训,把“重实践,强创新,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我们旅游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和重视中等职业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技能课程的教学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重视专业技能操作课的开设
旅游企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实施科学现代化管理的能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特征,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这里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等普通基础教育的人文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修和辅修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的相关理论课程,如《饭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修和辅修技能)包括校内技能基础素质训练和在生产一线顶岗实训课程,如模拟导游、餐饮服务实训、客房服务实训等涉及专业技能等级考证。例如我校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设置比例为1:1:1.5,从根本上防止学生在校学习时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象,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
二、努力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专业教师本人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因此,作为一名旅游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综合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职业实践经历,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所以,笔者认为旅游专业教师不应封闭在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内,而应走出校园,进入到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从基层一线员工到中层管理岗位轮岗实习学习,让自己获得行业一线工作和管理的经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旅游专业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等级培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专业教师具有熟练的技能,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注重技能操作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笔者认为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教学中,可将现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专家所推崇的现代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运用于旅游专业实训技能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技能要求。例如饭店专业的《中餐服务》课程教学,先将整本教材内容分为十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在每个任务中设计情境导入、基本技法、强化训练、效果评估、知识链接、个人感悟等,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线,教师指导学生做,做过了学生才不会忘记。平时,旅游专业教师实施技能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因材施教。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速度快,记忆力好。性格上,有些学生活泼开朗,有些学生则沉默寡言。在授课中,我们就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中餐服务》的台布铺法有推拉式、抖铺式、撒网式三种。实训教学中,对于个儿小、手臂短的学生我们可采用抖铺式方法训练,个儿高、手臂长的同学选择推拉式训练。学生对于一种方法掌握非常熟练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铺台布方法――撒网式,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练习兴趣。
(二)循序渐进。每个人刚接触一种新技能都有一个消化,吸收,提高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适应这个规律,采用循序渐进原则,由简至难,有慢到快的过程,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技能训练马上达到要求,只能让他们在训练中逐步提高,慢慢接近所定的标准。
仍以《中餐服务》餐巾折花技能训练为例,学生刚看到老师的餐巾折花作品时很兴奋,那时学习热情最高涨。此时教师应以涉及技法较少的餐巾花型切入,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单荷花、双荷花、凌波仙子、冰玉水仙等,涉及技法为常见的折叠、直推折、翻拉,学生最易掌握。学生通过第一节课技能训练,看到自己成功的第一个餐巾花作品,对于接下来的学习餐巾折花会更有信心。反之,假如第一节课我们安排的是难度系数比较大的孔雀开屏、相思鸟等花型,学生可能会因难以完美完成这一餐巾花型折叠,对接下的餐巾折花学习失去信心。
四、走出校门,工学结合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从业能力;思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
所谓从业能力是“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完成职业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技术和能力”[1]。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从业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关系到职业发展前途。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第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对于旅游管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善于与游客沟通不仅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重要的工具和途径,而且是其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表现。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通过导游实务与技巧课程教会学生如何与游客交流,要注意语气自然流畅,在语速上保持匀速表达,任何时候都要心平气和、礼貌有加。其次,要在旅游接待礼仪课程中教会学生恰当地使用身体语言,避免出现机械客套和被动应付的状况,使游客能感觉到一种比较自然但又真心诚意的礼遇。再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通过旅游体验实习学会表达时机和表达对象,即根据需要的服务项目、游览地点、游客身份、游客心理状态等具体情况采用适当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尽可能避免因沟通失误而带来经济损失。第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实质就在于能想游客之所想,将自己置身于游客的处境中,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学会观察游客的身份、外貌、语言,以此了解其心理状态、喜好及兴趣,进而判明其服务需求。不仅如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在定岗实习过程中学会观察游客的情绪,要注意通过游客的行为、动作、仪态等无声语言来揣度客人细微的心理,做到使游客感觉导游的服务无处不在、游览活动轻松自如,感到自己被尊重,能够时时体会到导游的服务。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校为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着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且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通过观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其从业能力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同游客沟通、交际能力存在明显欠缺等。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6级旅行社管理方向学生为例,2018年秋季学期,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始为期半年的专业综合实习。在专业综合实习过程中发现,由于在校学习期间对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习不够,学生不知道如何与游客沟通,在旅行社接待岗位的学生面对游客的咨询时茫然无措、答非所问,甚至游客多问几句都觉得不耐烦甚至暴跳如雷;在计调岗位的学生自以为是,安排人员和线路时以偏概全、固执己见等。这些问题不仅说明了学生没有适应从学生到旅游服务者的角色转变,而且还充分暴露了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也是未来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不够。2018年春季学期,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5级酒店管理方向学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到杭州某五星级酒店实习。众所周知,在五星级酒店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但是这些学生却不知如何观察顾客的外表、言谈举止,就好像“看见佛光就以为取得了真经”[2],不会从细节中研判顾客身份,因而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还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以为是,无视游客和单位的整体利益,盲目追求“我个性、我快乐”。由此可见,要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尽快进入角色,必须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着力提升其从业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从业能力的策略
对于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从业能力是生存之需、价值之求。因此,高校要从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为重点,努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以旅游服务本领为核心的就业竞争力得到真正提升。第一,高校要积极优化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环节,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对学生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力度,使学生有能力、有信心胜任旅游服务工作。2018年秋季学期,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提升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为重点,打造以吉林导游、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为代表的一批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并将专业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做到了“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旅游行业无缝对接,形成了以实践为中心、立体开放的专业培养体系。第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细化实践环节,将从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认识性实习、体验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过程中。在实践中,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就业实习基地的教育资源,通过聘请行业导师采取“学徒制”方式一对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不仅有机会深入工作第一线,尽快熟悉旅游行业,而且使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为走进职场、实现自我、服务游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旅游业提档升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不仅关系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因为如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深刻认识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重要性,从行业发展需要和学情实际出发,扎实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使之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宝桐.证券期货从业道德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