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

时间:2023-08-10 17:2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方向

第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大学生

一、当前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1.择业观存在偏差。(1)过于看重薪酬待遇。部分毕业生把薪酬、福利视为找工作的第一要务,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对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认识不足,职业价值观缺失,就业价值评价体系混乱,就业行为盲目。(2)过于看重社会关系。部分同学过于看重“社会关系”,导致个别同学对有家庭背景的同学有嫉妒现象,对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及没有“社会关系”产生抱怨,而不知现在虽人才机制尚不健全,但应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时忽略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积极心态。相反,有家庭背景的同学则觉得毕业后靠“社会关系”很容易就可找到工作,于是学习不主动。(3)过于看重专业对口。很多同学认为毕业后一定要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才觉得不白费这四年大学,还有同学因所学专业是冷门专业,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心存抵触,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2.就业心理存在落差。(1)求职受挫引发心理困惑。因专业、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困惑包括:对踏入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对社会充满不安感,面对竞争压力紧张、烦躁、情绪低落、失眠。在面试没有下文的情况下产生自信心大跌的现象等。(2)求职技巧欠缺,缺乏心理准备和自信心。大学生在求职时由于缺乏经验和信心,容易出现诸如对用人单位情况了解不足、求职时情绪过于紧张、语言表达不得体从而错失良机的现象;有些学生求职时盲目自大、好高骛远,择业时拈轻怕重、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有些学生却过分自卑、胆怯、局促不安,让用人单位失去信心。

3.职业道德存在缺失。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善的情况下,社会道德规范还有待提升,毕业生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与民企、外企之间的违约更为严重。如何规范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如何保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严格履行就业协议,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

(二)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1.对做好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就业率成为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部分高校只是满足于将学生送出去,对送出什么样的学生缺乏思考,这就片面地造成了对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忽视。

2.对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在低年级开设,在高年级除了一些形势政策与就业指导教育外,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这就造成了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使得毕业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甚明显。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集中指导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益。现实生活中,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选择不同,需求也就不同;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个好不同,需要帮助的问题也会有差异。实际工作中应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避免简单化、一刀切。(1)对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的学生强化相关服务。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及人才市场的发展,使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社会回报率显著增长,所以大学生希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获取更高学位的愿望日益高涨,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惟学历论”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毕业生对更高学历的追求。近几年,全国考研、出国及公务员不断迭起,大批毕业生选择了考研、出国或公务员。急他们所急,先他们“之忧而忧”,将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举办相关的经验交流会及讲座,定期召开座谈会,指导学生做出理性的报考选择,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自身专业优势、正确选定专业用书和专业参考,帮助学生了解竞争态势及往年录取情况,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料,协助联系调剂单位,积极填写推荐信等。(2)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加强择业指导。根据学生大三时所填写的“准毕业生信息表”进行分析汇总,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类是自身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学,他们需要的不是给他推荐岗位,应是帮他们分析哪份工作对自己更有发展空间。第二类是缺乏一定自信心但对工作有一定要求的同学,这就要重点做思想工作,劝其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告知他们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第三类是性格较内向,不擅言谈、不擅与人沟通的;还有家住郊区,生活较贫困及单亲家庭,这些学生就业难度相对较大,给予重点帮助、关注,包括推荐单位、联系单位、指导面试,直到落实单位。

2.探索建立一套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家长要发挥好基础性作用,帮助子女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好就业准备。(2)社会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给予毕业生一定的包容。(3)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直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也涉及专业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要实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化推进。

3.探索建立一套贯穿大一到大四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模式。在专业教学、假期实践的各个环节渗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第一阶段:就业启蒙教育阶段(大一年级第一学期)。除了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三观”教育,帮助其实现角色转换外,更要帮助学生了解校史校情、专业课程设置,介绍本专业社会地位、历年就业情况、职业前景等,使学生得到就业启蒙,激发就业意识。第二阶段:就业定向教育阶段(大一年级第二学期)。通过开设《职业发展》课,请一些成功就业或创业的校友开设讲座,配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测试等手段,尽早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职业体验教育阶段(大二年级)。由于学生缺乏对就业的直观理解,职业规划不切实际。这一阶段可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开展多项与提升职业能力如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职业特点和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第四阶段:职业反思教育阶段(大三年级)。注重鼓励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鼓励其培养职业能力。做好考研、考级、考证、出国留学、考公务员等群体的引导工作,以满足学生各类成长的需求。鼓励大三学生多参加各种模拟人才招聘会,多到企业实习,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五阶段:择业与岗前教育阶段(大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政策解读、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劳动法规、谈判签约等就业技能培训,进行岗前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对于特群毕业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文锦枢.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大众文艺

[2]章冬斌.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杨金荣.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4]杨东.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第2篇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及技术强国创新战略中的重要拼图和战略目标。把研究生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和趋势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截至2011年,我国在校研究生(硕士)人数达400-500万左右。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做了系统的分析,极大地改善了各大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氛围,对提高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十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条件、技术条件、智力条件上都有了充分的保障,开展工作可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国际国内少数敌对势力遏制我国和平崛起的企图一刻也未曾消停。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青年学生的特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性格特征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影响。当前一些不良风气可能造成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产生迷茫、困惑乃至失望、仇恨的心理状态,难以成为政治合格、业务精良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到位

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是培养的核心,不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实,研究生阶段更需要有效、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些甚至忽略了不同教育层次的区别,不注意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照搬照抄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2 打造一支高水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许多高校在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有导师、院系和研究生院共同完成,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专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能存在一个“三不管”的真空地带。另一方面,打造一支高水平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十分必要的,要搞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育团队。

3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我国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政治态度主流化;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现实化。虽然对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应对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思想变化方面效果还不够理想。

4 研究生主体参与意识不够强

我国研究生主体参与意识不够强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多元化。当前在新旧思想观念碰撞下,研究生群体自主能力大大增强,主张自主与自立,采取兼容并包的思想认识和多重选择的人生态度。这就造成了一是个人的唯我倾向明显,集体意识弱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二是道德伦理趋向功利化和自由化,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一张看不见的网,缺乏“真诚”这一基本道德品质。往往对他人要求近乎苛刻,但对自己的举止言行却不太注意。

5 研究生思想教育中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

在新形势下,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我们更应该探索出新形势、新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从近来的一些情况来看,不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够精细、工作流于形势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理论创新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1 认真学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成功国家的经验

首先通过对国际上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成功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充分结合国际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结合有代表性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系统总结他国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分析其优缺点,以期获得有益于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

2 系统考察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得失

建国以来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之初至1966年,为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1967年至1977年,为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停滞与混乱时期;第三阶段为1978年至1988年,可称之为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顿与恢复阶段;第四阶段为1988年至今,是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时期。通过对这四个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工作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系统思考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成功,应该如何与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 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第三步是对与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影响作用的宏观环境包括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不同阶层的价值取向、民族之间的沟通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等大时代背景。宏观环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搞好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把握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背景因素是关键。因此,对微观环境的把握可以说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途径。

第3篇

关键词:微博 高校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达1.95亿,微博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1]。年轻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亦成为了微博的重要用户群,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充分认识微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发挥其优势,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新挑战

网络交往具有虚拟、开放、互动、自由、平等以及资源丰富性和观念多元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思维方法、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和资源的日益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产生。网络的人机交往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方式,形形的吸引眼球的信息和动感刺激的游戏,以及网上与现实的角色冲突等,容易导致他们忽视和远离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人际关系淡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多重人格、网络成瘾等问题,甚至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很容易因网络的使用而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担负起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预防和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网络的主体隐匿性,也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网上的言论能够更直接地体现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同时在网络交流中,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更容易把握大学生的真实心理[2]。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其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并未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认识和使用率的提升同步,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高工作水平,深化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政治情感、引导政治行为、传播政治意识、和谐政治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在于引导政治方向、塑造个体人格、激发精神动力、调控品德行为等[3]。这两方面价值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年学生是网络应用的一个巨大群体,他们在网络应用中的主体性高度提升,信息渠道更加广阔,社会文化思潮、价值观念越来越多样和差异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只有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效果得到相应的发展。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间,而且这种趋势会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形成更大的影响力。随着学生网上虚拟生活的大量增加,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适应了校园文化的这种需求,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的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同时为校园文化提供一个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便于在网上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是要在高校网络中营造一种浓郁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满足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知识文化和精神需要,引导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构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伴随着E一mail、BBS、QQ和博客、微博这些网络工具的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应用这些网络工具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三、利用微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和教育者陆续将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然而,如何使微博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得到充分重视,如何有效的解决并防止微博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其充分发挥微博优于其他网络媒介的特性,从而科学有效的将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进一步探讨。

1.正确认识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通过微博,不断校园新闻、校园动态、活动信息、服务咨询等,为同学们提供信息服务。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与同学们实现课外的交流,走下严肃的讲堂,走进同学们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难题;也可以通过微博,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利用微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实践

建立学校微博平台,使其成为校内信息交互工具,发挥微博服务学生、改善学校管理的功能。高校作为人才库,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校园微博平台。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它在信息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务处可以各种教学通知、教学文件;可以自习室开放楼层及教室的空余座位信息等等。图书馆可以借助微博平台新书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借阅提示、信息咨询、图书检阅等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就业部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由于微博“背对脸”的交互方式,学生和教师可以选择性的跟随相关部门的信息。比如,大四的学生可能只关注就业信息和考研信息,而有些教授则更关注国家基金申报和科研项目进展之类的信息。除此之外,针对学校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微博投票和话题会的方式进行舆论监测和民意调查,从而得出师生的真实想法并采纳师生合理的提议,从而可以为学校的建设做出更好的决策。

3.发挥微博作用的工作方法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微博,在微博的过程中加强对微博的认识和运用微博的能力,增强微博与思想政治学习相结合的思维意识,逐步形成一种完善的区域微博学习体系的文化氛围。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布置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开放性的可以由团队通过组织、讨论而共同完成的学习项目,使处于同一团队的学生对学习项目自主地进行任务分配!资源收集和写作性学习。随着学习的深人,教育者应当更加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与其在平等互助的前提上进行交流沟通,充分利用微博作为学习的工具、方法、经验和网络资源等。随着学生的逐渐成熟,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以建议的形式引导他们开始学会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这个阶段的教育者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教育者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如何学习。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育效果往往比简单灌输来的明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所以,高校完全可以模仿新浪,在自己的微博上推出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枯燥的说教化

为生动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教育。高校可以在一些特别的节日(比如学雷锋日、世界献血日等)设计一些适合大学生参加的微博活动,在学生参与的同时,适时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认识和确认基础上的实践活动[4]。

总之,利用高校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需要系统地规划与管理,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微博作为一个年轻的媒体,还有很多潜能尚待开发,在未来,一定有更多的新功能可以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当善于发现二者的契合点,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45-01

一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极易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其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开展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广泛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逐步认同,从而坚定信仰、增强自信、提升自我。

2.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是综合性的,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信息高速发展和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现状时,理性地解决心存的疑虑和思想的混乱,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明确学习目标,提高综合素质。

3.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不足,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反馈。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帮助其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

1.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纳入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学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引入日常教学计划,安排专职教师负责,在教学时间和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向学生全方位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

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上,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实际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摆正努力方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3.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创新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在平时,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化和专业化,整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开展,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强、思考研究能力强、业务熟练相结合的专业队伍,从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思路,解决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

三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点

1.紧密结合形势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形势不仅要符合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还要把握时展的特征,真正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神圣职责担负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的创新。

2.坚持基本原则

一方面,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切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建议和行为;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活动不断进行规划和改进,确保每一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

3.构建科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和组织体系。一方面,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加强对党的理论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上级机构领导,各级单位负责,具体小组实施,人力物力齐保障的组织体系,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

4.吸引广泛参与

第5篇

摘 要:新媒体发展促使高校辅导员工作产生新的变化,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使学生思想多元化倾向加剧,辅导员话语权受到冲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挑战。分析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措施,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辅导员 新媒体 学生工作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构成了宏大的网络体系, 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厚、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方式多元等优势。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大量包括文字、图像、语音、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使辅导员能快速地在网上搜集到所需的教育资源,通过微博、人人网、QQ群等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也能够应用新媒体信息量丰厚、便当快捷的优势,经过新媒体的各种媒介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同时,新媒体发展的两面性又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问题和挑战。

一、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情况

在开展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能够主动学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提高了解、引导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能力。通过微博、人人网、微信、QQ等阵地和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

1、指导班级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辅导员老师能够指导班级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将学生吸引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来,与学生形成广泛、有效的互动,加强学生思想引领。通过班级微博发起线上话题讨论,通过微信群,qq群等进行各类信息的分享,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时事热点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形成正确的观念,发起榜样典型选树、活动作品评奖等投票活动,使学生们能够广泛关注与支持。

2、通过新媒体开展见习实习学生远程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一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向学生通知,传达学校学院文件精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考察培养,做好党员学生的教育督促;对在校期间就已经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指导与服务,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健康守护,避免其在见习实习期间出现问题发展严重化;还可以通过QQ召开网络班会,进行班级整体的教育引导。二是做好日常管理服务。辅导员能够运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收集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常规性工作的前期报送公示和后期结果公布,保证班级事务公开透明,评优评先公平公正,增强师生间的信任。三是开展学生考研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对国家就业政策、基层就业学生工作事迹的宣鳎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向学生及时推送招聘信息,指导学生进行考研报名、联系导师、复试等,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

3、通过新媒体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存在诸多不适应问题,通过在新生班级QQ群上开展工作,既节约时间,又能重树学生信心与信念,包括:安全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办事流程指导、学业指导、科研创新指导等。同时,通过与学生个人QQ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避免了学生面对面与老师谈话时的紧张与局促,形成轻松愉悦的谈话空间,使学生能够彻底打开心扉,畅谈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4、利用新媒体进行学生毕业后教育与发展跟踪。通过毕业班QQ群收集毕业生联系方式,整理共享,为毕业生班级学生的相互联系、信息共享提供帮助。与毕业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收集意见与建议,用于学生工作的改进。鼓励未就业学生勇于面对就业挫折,查找问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就业。鼓励二次考研的学生,积极备战。收集毕业生就业相关材料,促进学校学院就业工作。

二、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1、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存在不足。辅导员尚不能够全面有效的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不仅存在新媒体使用技术层面的欠缺,更主要的是不能有效掌握新媒体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研究探索,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弱。

2、辅导员的话语权受到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以正面教育和引导为主,具备权威性、感染性和可控性,辅导员为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特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持续和集中教育,以期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但是,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丧失了对教育内容选择的优势,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都可以推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感兴趣的话题、信任的媒体人物等,这对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话语权产生极大地冲击。

3、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想多元化倾向加剧。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凸显,易于接受新兴事物,乐于运用新媒体平台自主学习娱乐,各种社会思潮、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社会文化通过新媒体相互交错,同时,大学生的真伪辨识能力又比较有限,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甚至误导,严重影响对学生传统的固有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学生思想多元化倾向不断加剧,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4、新媒体改变学生传统学习生活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便捷,打破了原有的校际、专业学习界限,拓展了学生学习领域、范围,另一方面又使得许多学生24小时不断网,网络娱乐时间占据了学习生活时间,既影响学习,又影响休息,这给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的改进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新媒体时代要求辅导员必须正视网络对学生思想行为等产生的影响,充分认识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辅导员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身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紧密结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有效的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创新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创新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增强“两课”课堂吸引力,充分发挥课堂对学生思想、文化、价值的正面教育引领作用。二是加强第二课堂体系建设。要从思想引领人文关怀、科技创新能力锻炼、实践服务个性发展、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等方面入手,根据学生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认识、普及、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提高育人水平和成效。要制定第二课堂管理考核等相关制度规定,保障第二课堂不流于形式、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3、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一是加强新媒体运用方面的培训。学校应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对辅导员进行新媒体运用方面的知识传授、实例讲解、问题分析,外派辅导员参加新媒体相关会议、培训课程等,重点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新媒体使用技巧、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网络语言艺术、网络思政工作开展途径等方面的内容,增强辅导员对新媒体内容了解的即时性、对媒介形式掌握的熟练性以及对媒介传播过程的敏感性,切实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工作能力。二是鼓励开展新媒体运用方面的工作研讨。一方面通过辅导员课题立项、工作沙龙等形式促进辅导员进行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调查分析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探索如何使新媒体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发挥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研讨促进辅导员对网络信息的正确研判。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辅导员要提高对信息价值的研判能力,要学会筛选,善于透过表层信息,认识到不同媒介所持有的不同立场、所代表的不同利益群体,理解其背后所蕴藏的各种因素,把学生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整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强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网络的前提下,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高校应开设系统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课程,将其纳入大学生入学教育、思政课程体系,组织专家写教材,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信息辨别能力以及抵御不良信息侵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俞贤辉.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职业倦怠防范路径的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56-57.

[2]刘君.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政治辅导员媒介素养的价值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8):123-126.

[3]索秋平.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79-81.

[4]麻丽.提升辅导员问题意识完善新媒体时期学生思政工作[J].高教论坛,2016(6):42-43.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引言:辅导员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主要特色之一,实践证明了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实施是符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高校教育规律的。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全新定位。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由于高校辅导员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及繁重的工作压力、职业标准高、职业待遇低等因素,会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出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一种衰竭状态。造成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多,辅导员配备不足,工作超负荷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多数辅导员要负责400―500学生,甚至600-700名学生。辅导员配备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学校领导存在认识误区。长期以来,有不少领导认为辅导员工作很简单,随便管管就可以,只要保证学生安全就行了,不需要太多辅导员。但是,辅导员工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二,学校编制有限。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出现辅导员队伍缺编现象。编制有限直接导致了辅导员的招聘数量减少。

2.心理压力过大

高校辅导员不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双休日和节假日,同时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警惕性,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前高校公共事件频发,导致高校安全和稳定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旦出现不安定和不稳定问题,辅导员往往是“第一责任人”,以至于有辅导员慨谈自己每天像坐在“火山口”上,惟恐出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3.工作绩效平淡,成就感降低

辅导员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工作效果的长期性及隐蔽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人才培养特别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不止限于学生在校期间,是通过学生终生的状态来体现的。也就是说,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较难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这样一来,辅导员赢得肯定和赞赏性评价就很少,其成就感也就越来越低。

(二)高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1.工作侧重点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政管理,也就是管理学生;另一方面是专业研究,研究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法等等。管理学生是高校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但是专业研究关系到辅导员职称评定、工作考核,辅导员们不得不重视。因而在行政管理和专业研究中间,究竟该侧重于哪一方面,很多辅导员迷失了方向。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在“凡是学生的事就与辅导员有关”的观念下,许多工作的落实都是由辅导员操作。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往往成了“代职”者。这样就造成辅导员在各部门的调遣下疲于奔命,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工作摆在了次要位置。有的辅导员戏言: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我什么工作都做了。

2.重学历轻专业,造成能力缺口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有了很大的改进,有些院校为了提升本校的高学历人数比例,在招聘辅导员是不看专业,只看学历,出现了“英雄不问出处,唯有学历解忧”。但是,学历的提高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的提高。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生,不仅要管理好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高学历毕业生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与实践经验,能力发展片面,缺乏必备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都形成了能力缺口,无法胜任辅导员工作。

3.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素养不足

有些辅导员知识结构单一,对所辅导的学生专业前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考研指导、就业等不甚了解,无法培养或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导致学生缺课、逃课、退学等现象经常发生。另外,有些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应有的爱心、细心和耐心。

(三)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小

目前高校教职工的职务晋升途径主要是专业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但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可升为院(系)党支部领导,但到达这级干部的实际人数很少。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又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如每年的教学授课量,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这使得长期从事学生具体事务的辅导员望而却步。同样是10年工龄的同一批分配进校的教职工,一毕业就搞专业教学的基本都评上了副教授,而当辅导员的最多是讲师,发展空间比专业教师小得多。

二、对策

(一)推进高校辅导员体制机制改革

1.实施辅导员级别制,明确辅导员考核机制

辅导员可有相当于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等一系列的级别,专职辅导员既可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确定相应的行政级别。提高辅导员地位,可以避免队伍流动性大,增强稳定性。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与专业教师有很大不同,考核标准上不能搞“一刀切”。对于专业教师可通过、做科研项目、教学质量等进行考核,而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学生日常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辅导员也可进行学术研究,但主要工作还是管理和德育,因此对于辅导员的考核与专业教师有很大不同,要从学生学习生活及其道德品德的长远发展方面考查辅导员的工作绩效。

2.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

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充实高校辅导员队伍,按学生比例引进辅导员,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充足的辅导员数量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按《十六号文件》精神要求,师生比应严格按照1∶200配齐辅导员;同时,可以采取专、兼职两种办法配备辅导员。

其次,对辅导员的选拔上,要严格把关。

在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基础上严格考察辅导员自身其他素质,将对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纳入选拔辅导员的标准中来,尤其是要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点,重视审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再次,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教育部门与高校都应当提高重视并加大投入,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和岗中培训,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优化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鼓励专职辅导员通过培训学习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鼓励、支持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课题的研究,探索设立科研基金及专业化建设。

3.解决辅导员出路问题。

切实解决好出路问题,是稳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平衡、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辅导员工作到一定年限后,要有计划地把他们适当分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同时要适当补充政治思想品质好、有一定经验或学历高的“新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到新进一批、稳定一批、流动一批,始终维持这支队伍的动态平衡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高校辅导员应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我完善

1.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多重定位。

古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辅导员角色的明确定位,是改进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个管理者和教育者,辅导员应以德育为中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题。另外,辅导员还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研究者,研究学生管理规律与方法,也可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些问题。

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与对自身的多重定位,在引领思想行为上,当好“指导员”;在融入日常生活上,当好“家庭成员”;在规范学习秩序上,当好“管理员”;在树立良好学风上,当好“监督员”;在发展学生骨干上,当好“把关员”。

2.完善知识结构,克服因专业问题造成的能力缺口

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和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非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方面的学习,了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切实做好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同时也能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要加强所辅导学生的专业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以便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考研问题、日常的学习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这样一来也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另外,辅导员迫切需要充实的就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生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每一个人的想法不同,其行为模式也不同,这需要我们要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掌握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特别要做到提前预防意外事件发生。

3.切实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工作要有爱心、细心和耐心

爱心是做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保证。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心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工作细心,能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也能帮助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辅导员工作细心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留心,做有心人;体现在对全班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详细了解;体现在处理问题的周密性。

辅导员工作是针对一个群体的工作,对于全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有耐心。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各种思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做学生思想工作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下苦功夫,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三)更新学生工作模式,理顺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倡导以大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新理念,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1.要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从学生干部入手,找准学生工作的切入点。

班干部是一个班级的龙头,是实现班级有效管理的中流砥柱,是同学们学习生活的风向标,同时也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实现学生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班干部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班级管理的成与败,因此作为辅导员对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要慎之又慎。[2]

2.要规范学生事务,提高工作效率。

明确事务性工作的时间、程序、要求等,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机械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总之,辅导员作为与高校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教师,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十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新的形势下,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高、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以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N],人民日报,2007,5,5(1).

第7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员育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9-01

当前,我校在校生学制层次较多:四年制本科(联合办学)、二年制专升本、三年制(高中起点)专科、五年制(初中起点)专科并存,学生层次多样,起点不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相差悬殊。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及思想教育中很难采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难度逐年增加。为此,旧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学校及学生管理人员需要研究、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提高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不同年级、不同学制学生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是一个由不稳定向稳定,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逐渐丰富,身心逐步趋于成熟。

一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与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实现梦想,迈入大学校园。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等,往往使他们在心理、思想及行为上,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但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自立性不足,不能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他们开始大都盲目乐观,既好奇又兴奋,而一旦在思想、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挫折,又会产生自卑和焦虑,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对学校的环境、人际交往、集体生活都已非常熟悉,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目标更加明确,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随着新一届学生的入学,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会随之变化,普遍存在一种适应感和自豪感。随着心理和年龄的进一步成熟,一年级时那种对大学生活的神秘感、约束感和远离家乡、亲人的孤独感已经消失。作为“过来人”,他们更愿意去帮助新同学,参与学校和系里的工作,有的学生已经成为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加切合实际的思考。

三年级学生:进入毕业年级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趋于成熟,关注的事物较比以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更加关心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大学生活到了收官的阶段,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最终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他们会更加的理性和现实。一部分学生通过前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对本专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专业思想稳定,有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要求,会选择继续深造,参加专升本考试。总之,不同年级、不同学制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不同,其心理、生理和思想行为的特征表现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需要管理者去深入研究。

2分层管理,分类指导

基于我校的学生整体状况,要想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需要建立一种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2.1按年级进行分层管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我们主要从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入手,从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导生制,指派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和学生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承上启下,应重点培养学生骨干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实现自我管理;毕业年级的学生,则主要抓好学生的升学、就业和考研等工作,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和精神上的减压,让他们抱着健康的心态去参加各种竞争。

2.2按学制和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管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通过专升本考试录取的本科班学生及四年制本科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好,应在学业上加强引导,鼓励其考研深造,在专业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日常行为及各方面表现中应该要求他们为专科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和带动作用。

3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的育人模式研究

全方位即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养成、学业指导、行为引导、生活管理、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人、成才、成功,一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

全员化即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尤其是学生管理队伍和一线教师更应该把教书育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全校上下应创造一种多方联动的合作氛围,将“牵手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关注特殊群体,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等,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做到实处。

全程化即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任务着手,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就业教育等,最终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4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要素

首先学校的学生主管部门、各系部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各系部的学生具体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机制,达成学生管理模式的共识。

其次,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要充分认识到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落实这种管理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及自己的工作来探索研究这种模式,形成理论支撑。

面对多种层次、几种学制、不同类型学生并存的现状以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学校自身发展、生存的需要,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树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思想观念,为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莉娟.大学生分层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J].世纪桥,2011,04

[2]齐昆.分层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4

第8篇

关键词:选配;高校教师;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48-02

1起源与当前形势

1.1 国内起源我国于1862年,由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中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后经过20世纪初的废科举、兴学堂,才在全国逐渐推广并沿用至今,成为我国目前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当班级授课制在20世纪初的中国被广泛推广采用的时候,班主任制也随之孕育而生。1938年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把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导师,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班主任。

1.2 当前形势进入21世纪,高校在不断大规模的扩招,原有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表现在学生管理干部数量短缺及管理理念的相对落后。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素质教育质量下降、高校学生心理不健康、专职辅导员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工作效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效补充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动员高校教师全员参与教育将是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扩招后,各高校应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高等教育的重要位置。

2合理选配高校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必要性

2.1 弥补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不完善的空缺,与专职辅导员优势互补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数量配备不足,专职辅导员的学历普遍要低于专业教师,而且辅导员的专业化低,好大一部分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且后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又比较少,导致教育学生的理念和政策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不强。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可以做到以情感人,但不一定能够做到以理服人;而合理选用专业教师,更加注重和强化了高校对学生学业、就业、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考研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和专职辅导员开展高校学生工作形成了优势互补。

2.2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高校教育的模式往往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中学时代是少之又少,这样就不能全面充分体现和发挥高校教师全方位育人的作用,师生间的感情淡化。合理选用专业教师可以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教与学完美结合的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对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了更大的帮助。

2.3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有效性面临当前高校一些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学科态度、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当前高校教育的目标,就要这种培养学生应具有适应社会生存和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全体教师是教书及育人的主要力量,“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列宁论国民教育》。

2.4 更好地发挥教学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最用,有力地推动教学部门完善教学任务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教师是桥梁,磨损了自己,载过了学生,奉献了自己,方便了学生。选择高校教师担任班主任,保证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正常衔接,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顺利完成学业、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3如何选用

3.1 来源

3.1.1 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具有年纪轻、思维活跃、专业知识较强等特点。青年教师刚走出高等学府,年龄与在校大学生非常接近,思维方式、个性、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与在校大学生相仿,因此他们与大学生交流起来应该比较轻松,大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教育。其次,让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可以锻炼他们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为人处事能力,一方面使得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到新知识,也使得青年教师在当代大众化教育模式下更好的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

3.1.2 在校优秀硕士研究生在选拔兼职班主任时,适当选用与本专业接近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党员或学生干部,是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他们具有勤奋、知识面广、专业知识强、责任心强、便于管理等特点。在担任兼职班主任的过程中,他们会在顺利完成自己学业之际,将积极参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优秀的研究生和党员学生干部会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向老师要求自己一样,将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优点传授于学生。

3.1.3 资深专业教师作为高校教育者的精英,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成功育人的经验,他们会向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自己的学生。“十年磨一剑”!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辅导和学习方法引领,特别是在就业、考研、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3.1.4 社会知名人士近年,一批优秀的社会知名人士,诸如孙海英、李湘、陈晗等优秀演员或成功知名人士受聘担任高校客座教授或研究生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社会许多宝贵经验和社会经历所带来的收获。2011年9月,毛新宇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应邀担任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法政系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新生班兼职班主任。

3.2 兼职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

3.2.1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及相关专业知识素质思想是先行,一个缺乏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用党的思想和理念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名学生;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那么,作为兼职班主任的高校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使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和探索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得到他们更多学业、考研等方面的指导。

3.2.2 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道德情操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工作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学工队伍肩负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奖助贷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学风建设等非常繁杂而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人员必需长期培养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做好关爱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刻。大学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学生的个性、需求、学习方法、为人处事能力和特点各有不同,我们必需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创新,这样才能使的学生工作做的有条不紊。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的好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中的表率和楷模。

3.2.3 有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善待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每一名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只有不怕牺牲自己、勇于将自己的一切投入到教育中,才有可能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做到知己知彼,要求兼职班主任在教学的同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对学生的了解上,善待学生才能和学生成为知己,才能让学生满足更多的需求,也是做好青年大学生心理辅导、贫困生的认定、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3.2.4 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当代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各方面的能力等个性差异明显,那么如何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社会实践、创新科研、学校各项文体活动等,使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在大学期间全面锻炼和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能力,要求广大学生管理队伍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量材施用,让学生各施其职,在学生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锻炼。

4完善兼职班主任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兼职班主任在晋升专业职务时,要充分考虑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专任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时,原则上要有担任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各高校要在计算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时予以适当倾斜,将兼职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也计算一定的工作量,注重考核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加强对优兼职班主任的表彰奖励,并纳入各级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要为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创造必要条件。合理计算兼职班主任的工作量,要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等,兼职班主任在晋升专业职务时,要充分考虑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和业绩。

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深化和改革,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背景复杂化,专职学工队伍呈现数量相对减少、管理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求教育部门应当与时俱进,逐步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模和提高素质,合理利用广大教师资源担任兼职班主任,让更多的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结合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焦洁庆.论高校选用优秀学生担任班主任的必要性.文教资料,2009年3月号上旬刊.

[2]马思周.充分发辉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2).

[3]杨燕,石加友.对高校教师兼职班主任制度的思考.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8月,第七卷,增刊.

[4]李海萍.高校班主任工作漫谈.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5]张亚峰等.高核兼职班主任的素质[J].南都学坛,1995,15,(5).

第9篇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统领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理论探讨入手,分析两者有机融合的内在基础和现实需要,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维立体式”的工作路径,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做出积极尝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维立体式;大学生

基金项目: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研究项目“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社会网络与创业学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szh201401)。

作者简介:尚雪梅(1979—),女,满族,吉林通化人,博士研究生,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理论探讨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的理论探讨在学界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陈德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导、价值主导和趋势主导是职业生涯辅导顺利开展与正确发展的有力保障。[1]王晓红提出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2]彭娟等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阶级性、人本性、层次性特征的启发,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以社会目标为主导,致力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有层次、分阶段的目标体系。[3]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从内在基础和现实需要探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统领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理论可行性和实践可操作性。

1.1 内在基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两者无论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对象的同一性、教育内容的相通性、教育功能的互补性、还是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等方面都具有相互融合的基础。但是,两者的有机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因此,要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的始终。一方面,职业生涯教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始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强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主观发展目标和社会客观需求目标的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融合;一方面,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生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培养从基层做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2 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更加关注自身成长,这就需要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目标相互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而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根据教育部2007年7号文件精神指示,本文提出的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既是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生迫切希望接受专业化、科学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需要。

2 实践探索

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工作目标与思路、实施方法与过程、工作成效与思考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2.1 工作目标与思路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一套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三维立体式”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具体工作思路如下:

(1)纵向维度:分段阶梯渐进式。学院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一直到毕业教育,始终贯穿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阶梯式逐级渐进的教育方式。

(2)横向维度:核心辐射网络式。学院从培养人才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将以课堂为主的“显性教育”过程与课外的“隐性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从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内化需求向外辐射,利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形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网络覆盖式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完成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外化过程。

(3)个体维度:生涯规划成长式。学院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形成以“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指导服务为保障”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教育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发展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辅导工作。

2.2 实施方法与过程

根据以上工作思路,学院利用多种教育手段,从三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过程,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如下:

(1)分段阶梯渐进式教育过程。马克思讲:“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的人的本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但是在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学院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有侧重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做到分阶段、有重点、阶梯上升,使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始终贯穿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①大一阶段——职业生涯之适应期教育

针对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转变使许多大一新生从入学就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学院开展以“适应大学环境、把握大学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由点及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全体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形成“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教师——心理协会”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开展班级的“团体适应性培训”、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活动;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自控力较弱、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等特点,开展养成教育——对大一新生实行一年的半军事化管理(早操、晚自习和寝室内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职业生涯的导入教育。

②大二阶段——职业生涯之探索期教育。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进入探索阶段。学院在这一时期侧重对职业生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职业理想、职业方向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创新性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自己的职业定位,通过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的整合使自己的“职业锚”逐渐清晰。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举办多样的职业探索活动,例如法学专业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经管专业的学生开展的“赢在校园”实战营销大赛、“未来之星”导游大赛,广播电视专业的自拍DV作品展,车辆专业的车模设计大赛等;另一方面,开展以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③大三阶段——职业生涯之尝试期教育。根据学院的“2+2”课程设置,进入大三阶段,各个专业的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这一阶段通过专业的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过渡,深入思考职业实践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一方面,学院依托燕山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院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余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多项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学院联合燕山大学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园建立“里仁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秦皇岛建龙自卸装置研究所等三家学生创业公司, 2013年成功注册第一家学生公司。学院设立的“里仁味道”休闲吧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的创业模拟实践基地,锻炼了20余支学生创业团队。

④大四阶段——职业生涯过渡期教育。针对大四学生即将面临从“校园”向“职场”的过渡,学院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模拟面试等形式帮助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院加大力度开展各种就业政策、就业法规的宣传工作,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帮助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心理调适工作。

(2)核心辐射网络式教育过程。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上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深入三本学生的实际需要——渴望良好的教育、渴望成长成才,而职业生涯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学院从培养人才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通过核心辐射网络式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使里仁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就业综合竞争力,成功走向社会。

①职业生涯之“显性教育”。一方面,学院为保证教学质量,依托燕山大学优质的师资,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结构奠定坚实基础;学院设立教学质量与评估部,成立督导团,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估;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学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技巧、求职心理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学院开设了“电子精英班”、专业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②职业生涯之“隐性教育”。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领下通过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展职业生涯的“隐性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一方面,学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纳入必修课程,每年暑期在一、二年级全体学生中开展关注民生热点、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提交社会调研报告,开学后进行答辩,通过才能取得相应学分,优秀作品汇总成论文集,在学院网站开通“启明星网”,将优秀作品(论文、图片、视频)进行网络分享。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学生社团这个载体来开展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

专业文化素质。大学生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等能力。一方面,学院大力支持学科竞赛的开展,配备专业带队教师组织参赛,每年都有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比赛中取得名次。另一方面,学院积极鼓励学生组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学生申报获批的课外科研立项达百余份,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屡获殊荣。近五年学院学生累计获批45项国家专利,发表期刊论文39篇。

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学院要把学生塑造成人格健全、拥有健康身心的人才,因此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目前,学院已经打造出一系列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里仁杯”足球、篮球赛、辩论赛等;“里仁之星”风采大赛;院刊——《华年》;院报——《里仁为美》;周末音乐会已经举办百余期;学生代表队连续几年在国际大学生健美操精英赛中摘银夺金。

(3)生涯规划成长式教育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十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人文关怀视阈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尊重个体差异,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成长。

①职业生涯教育之辅导员引导。学院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使辅导员经过培训都拥有了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入学初指导每名学生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手册》,让学生通过探索大学目标、职业目标进而思考人生目标,通过学业生涯管理进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准备,使学生从自发走向自觉,在辅导员的引领下开启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大门。

②职业生涯教育之就业指导服务。学院的就业指导咨询中心积极推进“四三二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即“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体制;采用“三见面”方法,分别与单位主管、毕业生和毕业生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全员全方位参与就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学教务系统密切协作,实现“二配合”,强化就业引导手段;构建“一平台”工程,有效利用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畅通就业渠道。

2.3 工作成效及思考

(1)工作成效

学院近几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20%左右;初次就业率均在90%左右;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使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影响力独立学院”等荣誉称号;在由中国校友会网等媒体联合推出的“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连续多年名列前茅。201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开展的实名调查活动中,学院进入“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行列。

(2)工作思考

人文环境营造。营造一个适宜的人文环境,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至关重要。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也只有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民主自由氛围、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学识,还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行作为学生现实的榜样,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而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辅导员还要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不断在新的知识领域中学习并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为解决新形势、新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而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陈德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辅导中的主导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0,5(5):29-31.

[2]王晓红.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9,5(2):139-141.

第10篇

论文摘要: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对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重大影响的学习.它不仅能让学习者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原有认知材料来建构新知识的学习。这类学习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容易倾注感情,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学习的内涵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与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出了一个意义学习的理念即知识、意义和理解不能离开有意义活动而存在。在当代,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教学法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机械记忆学习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也同样获得了肯定,它是积极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它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网上宣传、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电子信箱、服务热线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不是实行灌输的思想权威,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形式上则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教育内容上变得丰富而全面;教育方法上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为思想教育所使用的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方法输入了现代科技的含量。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学习的特征

(1)信息的广泛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掌握最全面的信息,了解社会的最新知识是基本的素质。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从网络中找出自己所需的海量的信息。网络有可能提供两种有价值的信息:实时动态的消息,全面深入的数据库。前者具有高的更新率,后者具有无限的存储量。大量的信息为使用者展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利用,勇于探索,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2)传受的平等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网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网上。传受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点击某一信息源;另一方面,受众也可以简单地成为传播者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传播特征使得公众对网络有一种先天的信赖与亲近,同样的内容分别通过党报与党报办的网站传递出来,教育效果都会产生差异,后者更容易让受众接受。

(3)交流的直接性。思想政治工作要做人的思想工作,深入细致的交流是基本的要求。在前网络时代。这种交流只能靠面对面的方式来体现,这必然导致工作覆盖面有限的结果。而在网络上,使用者可以便捷地与多个使用者交流,再加上不参与讨论的旁观者,其影响就更大。而且,网上交流经常是匿名、开放的,这使得交流者之间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征,用平和的心态直接参与,切实掌握工作的主导权。

(4)引导的及时性。思想政治工作要疏通学生思想,稳定学生情绪。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消极的情绪倾向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言论与抒感更无障碍,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内心深处的一切欲念都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表达,这既是一种意见表达,也是一种情绪发泄,如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密切关注网络,这些表现都有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重视,善于捕捉,从细微处发现问题,从正确的方向及时引导,就可以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学习的属性

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为人们的有意义学习开辟了一条无限广阔的路径。为此,我们还必须正确把握有意义学习的基本属性,使有意义学习在现代科技载体中发挥最大效益。

美国学者戴维.乔纳森认为,有意义学习有五种属性:①有意义的学习是主动的,它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②有意义的学习是建构的,它要求学习者从学习中寻求意义。③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它要求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清晰地表达他们学会了什么。④有意义的学习是真实的。它要求学习者的学习是联系实际的。⑤有意义的学习是合作的。它要求学习者的学习能实现相互之间意见或方法的交换,实现知识的共享。这五种属性中,主动性强调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建构性强调了学习者的计划性,意图性强调了学习者的目的性,真实性强调了学习者的客观性、实在性,合作性则强调学习者的协调性、共享性。五种属性的有机统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全部内容、方法和过程,为我们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学习的现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高效和方便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消极不利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甚至对大学生的争夺、分化、利用和毒害的危害性日益明显。西方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也会被无意识地模仿,并有可能逐步将感性上的欣赏向理性上的追求转变,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混乱和偏差.进而淡化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精神支柱。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1.网络信息多元化的挑战。网络已成为一个无地域、无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它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多元化使许多内容良莠不分、泥沙俱下。大学生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生活阅历浅、政治辨别能力低,极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影响,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摇,导致价值观发生扭曲。

2.网络信息隐蔽性的挑战。网络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场所,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进出各种虚拟世界,有的人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逃避承担必要的责任义务。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大学生意识受到的影响非常大,一旦失控,将导致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逐渐弱化。

3.网络信息交互性的挑战。交互性是网络的一大特点和一大优势,也是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之一。漫无边际地寻找网友,寻找刺激。寻找玩乐,成为一部分人成为网隐的主要方面,交互性积极方面可以拓宽视野。消极方面可以追求低俗。

4.网络信息虚拟性的挑战。由于大学生迷恋网上交友,喜欢用虚拟人际交往替代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回避直接面对面的矛盾。这样,他们的交往范围比较窄,往往多限于同龄人,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与他人、社会接触交流的机会,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和冷漠。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学习的对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意义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学生的学习应当是自己的事,但很多学生把学习当成了家长的事、教师的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当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学习的责任才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仍把传统教育的内容照搬到网上,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只会导致网站访问量低下。如果用引导式教育方法,使网站具有互动性,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和学生能够平等、深入地交流。在网络上,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如果能够发表一些见解深刻的帖子,就特别有号召力,就能够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这种平等自由的交流讨论,不仅可达到宣传爱国主义的目的,而且能够引起同学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栏目,增加网站的互动性,能让学生通过网站便利地获得所需资源和信息。另外,网站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具有新颖性、价值性,要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总之,要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易传播、易交流的特点,多开设论坛,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利用网络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起到为学生服务的作用.才能吸引其注意力和兴趣。

2.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学生应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1)信息查询是意义制定和问题解决所不可缺少的。因此,网络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培养学习者掌握查找解决问题的信息的能力。在创建有意义的网络政治教育教学环境时,应当改变由教师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模式,改为由学生主动查找信息并为下一步建构学习作准备。主要是通过开办讲座,举办演示会、网上讨论等形式。教会学生怎样从网络媒体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违禁的言论,如何确立正确的上网动机。

(2)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要针对学生群体.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时事和社会焦点、热点的报道。其次,要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在网站中设立学习和答疑专栏,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有教师在网上高层次地分析和阐述学术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及时各类诸如学习、考研、就业等信息,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注册进行即时查询和与教师、他人交流。再次,设立心理咨询栏目,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疑难问题。

3.构建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刨设一个积极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和合作的有意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任务。在与实际相联系的情境中自我决策、自作、自我反思,主动地实现经验的建构。

(1)创设情景教育,以求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认同,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和心理特征来确定目的、选择方法、考虑过程,更多地发挥“潜移默化、自然效应”的主体内化作用。有利于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自主认同。促使自主性探索。以求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的认同。学生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会激发出正确的思想和信念,在原有的认知结果中重新形成经认同后的政治观体系。坚持主体性原则,以求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认同。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并把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真正有效的教育才会发生。

(2)充分利用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网络新闻、网络游戏、博客、播客等技术平台的真实情境。一方面,使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和休闲方式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习惯化、经常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效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终端将无所不在,将不断延伸。可以预料,随着人们生活网络化,学习自主化的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习惯化、经常化将得到不断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临床实习 医学生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14-02

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对在临床实习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的思想、行为更快地适应社会。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1 加强医学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起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

这些变化同样给即将成为医生的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进入了实习期,他们对社会的变化最敏感,对各类信息的吸收也最快,对政治方向易把握不定,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的错误。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教育,预防行业不正之风势在必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实习结束后能否成为一名素质过硬的执业医师。将产生深远影响。

2 实习生现状

近年来医学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和层次不断增多,学生思维能力、适应能力、道德修养、工作主动性、责任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比以前都有较大的差别。

2.1 实习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目前学生基本为80末甚至90后,从小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有较强的优越感,对食宿等生活方面要求条件苛刻,适应性差。

2.2 沟通能力欠缺(包括与老师及患者之间的沟通);由于长时间习惯于在学校中填鸭式被动接受教育,在医院新环境中工作、学习缺乏主动性。

2.3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遇到挫折适应能力差。

2.4 考研和就业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敷衍临床实习的局面。

3 医院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要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加强管理者的自身修养,掌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变化规律,不断充实新的内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有效方法。

3.1 加强入院教育 入院教育是每批实习生到我院必须经历的第一节课,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其内容应广泛,可包含医院规章制度、纪律督察及奖惩,医院文化基本情况,科研发展,技术层次、医德医风,实习生活环境,医院发展,实习生管理制度和对实习生的希望及鼓励。讲当地的人文地理、治安情况,住宿区的基本情况及管理[1]。

3.2 引导实习生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是入院教育另一个重点,是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培养自己的良好医德医风。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应学会与带教老师相处,如何与其他老师、其他学校实习生、患者及患者亲属相处,要以“经验之谈”讲给实习生听,因为这看似平凡的工作细节都直接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与成败。让他们明白工作中相互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实习中一个重要环节。

3.3 加强带教老师自身修养带教教师除对学生专业指导外,同时负有引导学生思想的责任,最好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影响人,以精湛的医术感动人,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良性的医患关系塑造人。

3.4 建立政治思想教育的激励措施

一是鼓励措施:对于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得好的实习生,要表扬,在评选优秀实习生时优先考虑。二是鞭策措施:对于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实习生,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处分。通过鼓励措施在实习生中树立高尚思想道德的学习榜样,鞭策措施则约束实习生的不良行为。经过实施鼓励措施和鞭策措施,可以普遍提高实习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 加强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工作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要内容。由于学生面临繁重的实习任务,对新的环境缺少一定的适应能力,同时面临考研就业的双重压力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无心实习,纪律涣散,这期间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对实习生的管理就需要我们既做他们的老师,又做他们的朋友,经常谈心、交流,建立实习生信息上报表,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从学校到临床实践的心理、观念、角色的转变,正确对待就业形势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使他们能安心实习。

总之,医学生是未来履行救死扶伤任务的执行者,所以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便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为培育具备高尚医德的未来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其更好的为广大的患者服务。

第12篇

关键词: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在这特殊的六月,毕业生的心态错综复杂,起伏不定。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既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对踏出校园的恐惧,还有同学间复杂的感情恩怨和对学校的抱怨。总之,毕业季的各种矛盾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毕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特别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预案,分析和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径,做到以人为本,提前预防,整体引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为此,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实际总结出“六维一体”的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一、开展“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上好一堂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课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务员省级联考逐渐开展,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都还在考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纠结中,对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我们要认真传达和落实学生处的就业形势分析,积极寻找信息,帮助毕业生客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用准确的数字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学生找工作、考研与考公务员的关系,宣传当前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毕业后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我们每年四月份都会邀请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观念,克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初步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步骤,使毕业生对接下来三个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就业、择业、心理等困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每年毕业季,除了毕业、离别等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普遍问题,如毕业前的消极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达、毁坏公物,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而自杀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程。这次心理课程的针对性要强,要通过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对正常的分别情绪,正确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适当的发泄途径。总之,要通过特殊的心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毕业生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

三、法制安全教育——举办一场法制安全讲座

举办法制安全讲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置校纪校规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以校园“老大”自居。在校内不遵守作息时间,擅自离校,冲动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校外,频繁的“散伙饭”导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为了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出校门后能够遵纪守法,顺利融入社会,我们特意举办一场法制讲座。例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师,每年五月份,学生实习回来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系的律师讲一堂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所有毕业生都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四、党员离校教育——再举一次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党员的离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行一次正式的党员离校教育,通过“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增强党员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树立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做好模范,带好头。

五、感恩教育——再说一次感谢

毕业的季节除了即将分别的悲伤,在网络留言里还有毕业生处处可见的感谢话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引导好同学们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体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毕业之际还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文明离校。学校也积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便利温情的服务,让学生对母校留下美好回忆,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进一步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关爱。

六、未来有约——写一封给未来的信

毕业生群体虽然心态错综复杂,但都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的信。在写信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展望未来,还能对大学做一个总结,重新梳理大学的点滴路程。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反应“写着写着眼泪就流出来了”。班主任将这些毕业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毕业生再相聚时将这些信再交给学生。这封写给未来的信能让毕业生们沉静下来,认真思索那些读书日子的得与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规划,鞭策他们为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

“六维一体”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还只是一个探索,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离校。针对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