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8-10 17:2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论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进行探索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作为人类的育德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在非阶级社会,随着原始意识和社会交往的形成,只不过是一种德性的萌生,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这种德性是维持原始社会的一切习惯。到了阶级社会,道德教育才与政治生活相联系。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道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没有科学揭示人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认为,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总而言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认为: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此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实践性和阶级性。任何社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政治,坚持一定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的再生产和分配,就是要为一定得经济基础服务,正如所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观点纷呈。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过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

其一,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形态发展

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包容非意识形态性要求和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内容。

其二,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发展

这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

因此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不要割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化的时代特性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划分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层次,并能揭示出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体系是可取的。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划分出层次,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贯穿的层次,在基本规律中体现具体规律,在具体规律中反映基本规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根据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规律,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制度、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附于时代任务而发展变化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鲜明的独立个性,以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会有强制性的灌输色彩。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2篇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效性不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科学内涵,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实效性 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主体人教育好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科学内涵

概念辨析是科学认识的逻辑起点,要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质,首先就应当厘定和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科学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实际的功效或实践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与结果的之间张力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结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设目标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即实际效果问题,人们对如何实践活动时效性的感知与批判。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是这一实践结果的有效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来看,其实效性的内涵与标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是人们是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提高程度。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和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在于主体如何引导客体践行预设的目标要求。四是从社会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在于要素齐全,功能互补,运转协调。

二、国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做法及特点

第一,固化宣传内容,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教育贯穿两个主旋律:1、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2、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第二,国家加大投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投入的,重视加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国外加强思政教育时效性的措施之一。

第三,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通过无意识教育增强效果。除了运用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灌输方法外,国外也很注意在宗教教育,政党与政治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公民教育中渗透,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努力营造合力,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学校、家庭、社区、社团、宗教、企事业单位以及大众传媒都从不同的方面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三、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就业状况等都发生了变化。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系进一步加强,这些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过程中立足于回答和解决现实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所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次,要弘扬主旋律,切实打牢“树魂立根”的理念。

第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深化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外延要进行科学的界定。另一方面,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使其在地位、作用、指导思想等多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2、加强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是社会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中最需要的一种研究方法。3、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是一个宏观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研究者应坚持多学科的视角,积极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效性不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工作方法简单,表面化、形式主义、脱离实际、不符合不同人群的心理要求,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服务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上下功夫。特别要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的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及加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这几方面做起,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与队伍建设。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保持自己教育文化的先进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要有公正的态度之外,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也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这就要求教育者除了具有一般人才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外,还应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内容;超越性

[作者简介]路雪(1992-),女,贵州六枝特区人,中南民族大学学院研究生。邓纯余(1973-),男,江苏泗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隐性课程视角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HB14009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45-03

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引导和帮助人们建构美好未来并赋之于实践行动的特殊教育活动。正如列宁指出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①,促进人的超越性存在,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切近而又高远的实践主题。由于“人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自己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之中”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理论逻辑、结构层次和建构过程上具有了鲜明的超越性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根源于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

超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本质。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打破环境和现实的束缚,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超越发展。德国社会学家舍勒深刻地指出,使人不再是“病态的动物”并马上变得美好、伟大、至尊的正是精神的超越性本质。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永远在想方设法打破他的此时――此地――以此方式的存在和他的周世界的樊篱,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当时的自身现实。”③美国神学哲学家赫舍尔在阐释“人是谁”的命题时也指出,“对于动物来说,世界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正在被创造的世界,而做人就意味着处在旅途中,意味着奋斗、等待、盼望”。④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生成了超越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的不断转化中实现着对现存状态的超越。

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是对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的理论反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依据人与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求,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的有效运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社会的向前发展。在实践生存论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提升其思想境界,规范其实践行为,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及其社会超越发展的特殊实践活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思想境界,规范实践行为,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适应和超越现实社会、现存状态的能力和智慧,引导他们形成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由自我到社会、由现实到理想、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发到自觉等不同维度的发展,不仅具有生命超越的实践意蕴,也是实现人类社会超越发展的主体性条件。一方面,超越发展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实践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内核,贯穿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不同的内容体系当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反映人与社会面向未来发展的超越性特征,形成与受教育者及其社会发展保持适度张力的问题情境和目标要求,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理论先导、价值引导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逻辑具有面向未来的超越性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结构丛林”中,无论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还是理想信念教育、政治道德人格培育,其内容的主题在理论逻辑上都展现着面向未来的超越性向度。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意识形态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作为社会观念的综合,意识形态从总体上表达了全社会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如何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意识形态通过观念的力量、社会改造方案、行动计划提供了人们社会治理的理想模式。作为“一种具有行动意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⑤,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理想化成分、社会超越发展的反思与建构、社会超越的乌托邦精神,都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上的超越性。

理想信念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理想教育最终体现为受教育者是否能够以前瞻和预见的方式洞察自我与社会的未来发展。信念教育通过生命价值观念的传授、理解、认同和践行,成为激发生命潜能,实现主体生命意志超越的特殊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建构理想自我、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稳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为特征,以形成受教育者面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思维和超越精神为目标,本质上是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确立理想信念的超越性生长过程。

道德人格是个体生命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健康的人格能够促进个体不断地开发潜能,实现人生更高的价值目标,没有人格、丧失人格的个体不可能确立超越发展的生命意识,更不可能获得生命境界的提升。道德人格培育通过教育和指导受教育者理解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理想、道德人生的完整内涵,最终使道德人格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德性力量。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⑥,道德人格培育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而是为了发挥道德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训育和解放功能,引导个体实现对现实生命状态的不断超越。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层次具有边界拓展的超越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和实现形式的特殊的政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为特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需要服务,以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为实践逻辑,在“文化化育”中探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方法路径。政治教化、人文引领和生活涵育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目标层次和价值序列。这些不同层次和序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的边际和圈层。不同边际、圈层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拓展边界的超越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具有逐级上升的超越性特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其中,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规范性教育,重在内省、养成和自律;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保障性教育,重在强化、自制和他律;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自励性教育,重在劝导、激励和体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认知性教育,重在启发、说理和引导;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信仰性教育,重在灌输、主导和控制。⑦不同内容形态的地位和作用表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处于基础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思想教育处于中间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教育内容,通过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政治教育是最高层次、最为艰巨、最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内容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构成的体系,“政治教化、人文引领和生活涵育”的统一决定了内容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廉洁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自存”,而是指涉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存在”,任何一个方面内容的选择和建构都必然会触及到内容结构体系之中的其他部分。即便是同一层次和序列的内容也并不是单一的层次结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容集合体。如,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理想有着不同的内涵、性质和作用,形成了政治观教育内容的结构层次。此外,受教育者及其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环节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的超越性要求。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居于同一目标层次和价值序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上也必然有著不同的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过程坚持实然超越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其现实性上,是对不同所有制、不同社会条件之上耸立着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描述和阐释;在其实践性上,是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造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并创造客观世界的理论诉求和行动指南。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在“稳定与变革、实然与应然、封闭与开放”的相互统一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描绘出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超越性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对受教育者及其社会生活的总体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观念意图去设计自我与社会的未来,总会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目的追求对自我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超前性引导。相对于人们不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诉求,现实总是处于不理想、不完善的状态之中。只有根据变动不居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实践创新中建构“静有其位、动有其规、协调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先导作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阔空间和无限生机,将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引向更高的层次、水平和境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是要抓住“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从人与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和“理想目标”出发,努力建构与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及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保持适度张力的内容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能够“踏着人生的实际说话”,又能够把握住受教育者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五、遵循时代逻辑,加强前瞻性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

超越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然品性,规范着思想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创新。科学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的有效运行,也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性本质的实现。遵循时代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是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超越性的关键。

时代逻辑规定并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系建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实践逻辑。作为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超越发展的丰厚意蕴,兼具着思想超越、实践超越的真理品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视角去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根据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权,分析当前人们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以受教育者的视野、眼光、触角了解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在人们思想行为发展的前面,引导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和解决自身的思想行为问题基础上超越发展。

加强前瞻性研究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超越性的根本要求。前瞻性研究是对预设的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持续地追踪研究的科研方法。前瞻性研究注重把握研究对象的关联性、潜在性和可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始终受到社会发展与个人进步的双重规约,只有及时关注人与社会发展的潜在变化,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未来趋势,才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变化的规律,不断地充实、调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结构体系。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观愿望及其超越发展的社会事实,引起人们思想行为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工作者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自我扬弃的同时,更要自觉地提高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建构“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生成有序、张弛有力”的内容体系,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实践体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超越发展、创新发展的态势和活力。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②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36.

③(美)A.J.赫舍尔.隗仁莲,等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

④(德)马克斯・舍勒.李伯杰译.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28.

⑤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

⑥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C].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0.

⑦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5.

第4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失范现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归属显得无所适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如以“启发式”、“渗透式”、“隐蔽式”取代“填鸭式”教育;以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讲真话、实话,取代“空谈”、讲“官话”、“套话”;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红色网站,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我们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内容也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创新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关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目标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决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在教育内容中的中心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体现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但是这种理想,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实际,才具有科学性。再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过高”、“过空”,跟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精神需求反差太大,就会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真正挖掘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创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体现现实性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应该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注,注意研究个体现在到底需要什么;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等,这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容,就应该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个层次。我们应该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地确定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从文化知识层次上看,教育对象有知识比较渊博、知识水平较高、知识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从思想道德状况上看,教育对象有思想先进、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质差之分。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刀切”,势必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地域上看,教育对象有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这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体现层次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具有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及时解决人们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人们的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主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社会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比如,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法制观念等;针对目前网络化引起的负面效应,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的性罪错行为,我们应该注意加强性道德教育;针对现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针对现在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实际,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国家意识等等。

第5篇

对于选择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其理解不一。在本文中,教育与选择应当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一个是“教育”作为一种代表社会大众发展利益的活动而存在,其符合社会性利益与发展方向的选择,即为当前关注的“教育选择”;另一个是选择教育,即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一群体作为选择的主体,对自身教育的能动地、有特色地选择。从教育的形成发展史看,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活需要,本身无能动的选择性。因此,教育的选择过程是落实在真正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中,一切与教育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个体和组织才是教育选择主体。但这并不代表教育选择是个体意志的体现。教育选择不能忽视甚至放弃本有的价值追求,要关注个体存在价值,关注更多的差异性存在,让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可以从自身文化环境出发,进行选择教育,彰显教育本性,回归自己价值本位。

二、文化选择

何谓“文化”,对此有着各式各样的回答。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能够达成共识的大概只能把文化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凝结于客体,使客体成为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加工对象,这是一种‘人化’的‘内化’形式;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智慧和思想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通过世代的遗传和积累,淀积而影响主体的发展,这又是文化‘人化’的‘外化’形式。”本文认为,文化选择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遵照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人的存在发展为根本旨趣,基于对各种文化的评判分析,对某种或某一部分文化的吸收或舍弃。首先,如上所述,选择是立足于实践的对象性活动。文化是本质力量实现的自我证明“,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之总称。”相应地,文化选择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次,选择是合规律性的实践,文化选择就是主体按照文化客体的内在规律,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比对和筛选。郭建宁从文化选择规律出发,认为文化选择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文化发展规律进行的文化筛选和过滤,本质上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必然产生的一种文化调节与适应机制。最后,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人化的东西,就是文化。”选择,从深层意义上说,“本身就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体现着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因此,可以说,文化选择就是最终目的是指向着人的发展。综上所述,文化选择就是主体按照文化内部的逻辑结构和基本规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对某种文化作出的甄别和选取。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较早,也比较多,但大多数是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不多。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论文只有约七篇,且对于思想政治文化选择基本停留在功能和价值研究上,层面对其探索分析,目前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缘由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不仅在文化影响教育,“文化的发展制约和影响着教育”,而且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也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点,即:使文化代代相传的是教育,开辟文化道路的也是教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的代代相传。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日益多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发生对原有价值观、习惯等的排斥和舍弃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工作,它善于攫取文化中的精华,传递适应于社会生活的理想、态度、知识,借助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传递给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学界将文化一般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核心是精神文化即为思想观念。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价值观念既是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概括,又是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依据,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文化,从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和以及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从动态角度来认识,这种“力”,是人类能力的凝聚与体现,反过来,又通过人的文化生活而实现对人的“以文而化”,即塑造人的文化性或社会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内涵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一般说来包含三个基本命题,即“为什么选择”、“选择什么”、“怎样选择”。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从文化选择的主体与实践关系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据教育目的,按照教育原则,对教育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及其成果,进行整理、筛选并创新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层面内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据一定思想,遵循一定思维方式,解答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关系问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以什么思想和内容为核心、沿着怎样的道路和方向前进。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标准、类型、方式和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进行文化选择,同时又利用被选定的文化对思想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选择。正是由于这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为重要,并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政治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传播政治文化,巩固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首要特征便是讲政治,坚持政治性。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尤其是以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特性,即人文性特征。二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有文化价值的文化中选择“合乎一定社会需求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但一旦涉及真善美与假丑恶、有用与无用的辨别,就同文化所依据的社会条件有关,同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有关。一定社会的教育体制中所吸取的文化不仅反映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文化,还总是与社会发展现状和历史传统有关。那种帮助民众很好地认识到自己面临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能够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文化,总能得到认同。因此,文化选择一定要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的特点和需要,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三是扬弃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哲学认为,否定所实现的发展,而是在扬弃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即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才会有事物的不断发展,扬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反思、批判和借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发展中价值观、生活观、社会思潮等文化思想进行有目的反思、批判和宣讲,目的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宣讲的主渠道作用。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首先要坚持批判和继承的有机结合,积极研究探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制约性的不利因素,对其进行理性判断和舍弃。对于其中具有积极性和可持续性的理论内容和文化结构要继承发扬。其次,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利用其优秀的方面推动主流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任何积极有价值的的文化选择都是一种创造,而创造的文化选择又总是以扬弃已有文化成果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须秉着创新发展的基本态度,在对传统继承发扬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突出体系创造性的价值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原则

教育承担着选择文化、传递文化、塑造人格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形式之一,同样具有文化选择作用和功能,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的需求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性质进行。具体说来,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须立足于基本原则。一是科学的尺度。文化有优秀文化与劣质文化、精华与糟粕之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带目的性地文化价值引导工作,理应承担着从一般文化中选择“有文化价值的文化”,撷取文化的精华,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原则,接纳科学的文化,抵制反科学的内容,去伪存真,除恶扬善,避丑向美,取有用之文化。二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对文化做出强有力的选择,而被选定的文化反过来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点去选择文化,顺应时代脉搏,才能真正地实现其价值。三是教育的尺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要从适合于特定社会需求的有价值的文化中挑选“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只有被受教育者体验了文化创造过程并纳入其人格的文化,即真正被他们内化了文化,才称得上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而只有经过教育者依照一定社会需求,对有价值的文化进行特殊选择、提炼和整理了的文化,才可能使受教育者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受教育者内化吸收。四是民族的尺度。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本国传统文化中经过历史的筛选而积淀起来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对于促进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可以抗击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铸成了伟大的民族品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善用民族的尺度,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内容,把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中,促进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抵御当代西方文化的负面消极影响。

(五)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的路径

第6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都是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的,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将校企合作模式纳入到教学管理中,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这种教学模式却仍然没有改变,依旧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为主,却忽略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学生在此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是学生在校期间感受不到的,比如说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等。在此情况下,如果学校和企业不能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失望、自卑以及易怒等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实习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学校与企业应该从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入手,不仅要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状态的培养。

2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考

为了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加大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力度

虽说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鉴于此,学校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力度,对于辅导员的任用,必须确保其自身的政治觉悟,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思政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这里所说的培训工作,并不单单指的是政治觉悟的培训,而且还要重视教师的企业文化培训,应该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当中,对企业的文化和业务进行系统学习,使其能够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全面认识和掌握,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指导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2做好顶岗实习之前的动员工作

在开展岗位实习活动之前,学校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期间和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是不相同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身份的转换,做好动员工作不容忽视。进入企业之后,这种动员工作也不能懈怠,尤其是辅导员和思政导师,更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转换期和适应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2.3充分发挥企业育人作用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中,与其他正常员工一样,实习的学生也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学习,也要遵守企业对员工的各项制度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用人需求都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为了将企业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应该选择一些爱岗敬业,具有风险精神的员工作为学生的实习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在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2.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思政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确保思政教育能够符合企业发展对用人的标准。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高职院校必须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不断完善和整合,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除此之外,思政理论课内容的设置还应该结合专业与实践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把优秀的企业专家请到学校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把枯燥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现实案例,丰富了教学形式与教育内涵。

2.5确保校企双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之外,还会明确意识到,想要获得成功,单纯的依靠过硬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思想觉悟,从而知道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及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从而促进个人成长。

3结语

第7篇

1.1人本主义教育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社会的其他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的社会环境也对高校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带来的道德滑坡、信仰丧失和诚信危机都对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础和价值标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一切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为最终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2人本主义教育观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人本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人本主义中,学生会加强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自己的无可替代性,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传统被动输灌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育的目的无法达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3人本主义教育观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客观地了解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大学生人性的引导。人性的引导是一个深层次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教育的优先位置,以人为出发点,这样的观点在学生心中的认同度高。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功能,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对教育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加。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措施

2.1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而已,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将受教育者当作“人”来看,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改变原来两者的不平等地位,教师应该被尊重,同样学生也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建立良好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树立自己的个人理想,理想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好“为人师表”的形象,以高尚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示范作用。倡导言行一致,教育别人与教育自我相统一。

2.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相统一,过于强调政治的功能,而不重视教育的作用。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必须进行转变,新的时代要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包容不同的个性,尊重个性,尊重人才,尊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可以在社会的支持下,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因特网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主流社会价值观,营造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舆论环境和氛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人为本进行优化设计,要联系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以前过多的“高大空”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以具体的事实来认识同类事实的意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多做解释性的工作。增加具体的案例教学,注重案例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对各种文化的包容才能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各种文明礼貌的和谐共存,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高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潜移默化地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思想影响,最终取得寓教于无形的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个体的差异性,如果进行“一刀切”的教育是不合理的。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认识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个体的成长环境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导致认识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主张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对不同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教育从来都是师生互动才能完成的一个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客体。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需要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信息自由流动,积极探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结语

第8篇

1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长期以来,高校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钟情于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认识不足、缺乏准备,转变这种现状,需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媒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已离不开网络。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单向灌输模式,习惯了舆论环境的单纯和“大一统”,而新兴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报道员和评论员。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更加高效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对高校党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善于在网络环境下、使用网络话语体系开展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怪圈。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激情和活力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改革创新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要着力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代感和实效性。坚持以重大事件、节日和纪念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爱国学生运动纪念活动、演唱会、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组织京剧、话剧、杂技、歌舞等剧团到高校演出,积极推进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建先进典型报告团,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创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创新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高校要认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不断开创网络育人新局面。要认真研究制定本校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壮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队伍,建立督查督导跟进措施,加强本地本校品牌网站建设,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要精心培育网络典型项目,大力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形成网络育人强大合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在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突破

始终坚持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心理、就业等困难。设立奖学金、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措施,使得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为有效应对因物价上涨引起的高校伙食问题,实施高校临时性伙食补贴办法,在物质资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精神的激励和引导。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调查,使得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力量不断加强。高校要遵循网络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明确推广思路,引领带动高校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增强校园网络吸引力。要以把好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内涵,加强互动性、弘扬正能量。

4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力支撑。必须始终把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思政工作队伍作为推进工作的基础工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整体素质。高校要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队伍培训、提高素质上,基本形成以骨干培训为重点、心理健康培训为特色、岗前培训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进校作专题报告。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广泛,接受能力强,当下在网络中流行并被大众接受的“热词”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既“接地气”又能够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要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并伴以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思想境界的升华。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还要抓住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旋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代特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品德高尚,首先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经过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群体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其眼界较为开阔,对是非曲直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无论多么娴熟的语言艺术如果不以教师高尚的师德为前提都不会获得大学生的信任,而学生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是运用语言艺术的根本所在,否则就成为哗众取宠。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做一个有坚定立场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抱有“坚守”的精神。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才能在思想上“不跑偏”,在面临是非问题时才有底气,才能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再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拥有更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有扎实学识的人。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运用语言艺术。在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需秉持其通俗简洁、真诚理达、音量适中、语调亲切、语气委婉、风趣幽默等艺术特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驾驭语言能力的保障。最后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和创新,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信息时代,他们知识面广阔,思维活跃,鉴赏力较强。坚持学习和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脉搏,关注大学生所关注,“能听懂”并“会讲出”属于大学生的群体语言。

5注重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网上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大部分已悄然变成今天的“网民”。充分运用新技术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要建设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微博、qq、微信、电子信箱等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势,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建设,把它们建设成为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利益诉求表达的通道、下情上传的新渠道,成为汇集大学生意见的强有力平台。用数字化手段全面整合学生资源,构建好服务学生的信息化体系,对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要善于运用网络进行多维度宣传,要建立网上网下的联动保障机制,对于学生反映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进行关注并予以解决。

作者:金少斌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时期,对于时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思想教育体系必须要不断完善,开拓创新,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功能,构建以人文本的文化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切实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第一,进一步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在肯定人们逐利思想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从崇尚“无我”转向更多地追求个人利益。从一定程度来说正是个人这种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冲动,形成了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的思想基础,并进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市场竞争的压力,又使这种追求和努力变得更加持久和执著。这种驱动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比起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命令和思想动员推动的经济运行更加有效,也更能把千千万万人的潜力真正调动起来。

第二,在尊重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发展集体主义。过去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是以集体为本位的,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无条件服从。其结果,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进取精神的发挥,同时助长了个人对集体的盲从和依赖,造成了个人权利和责任意识的淡薄。这种不健康的人格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为,社会的进步不仅有赖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还有赖于全体国民从心理到行为都发生转变,建立现代人的人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机制上的支撑,而个性的自由发展又为集体主义在新的意义上的发扬光大创造了条件。肯定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第三,承认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但由于在长期的旧体制下对个体利益和价值的漠视,习惯于用政治的衡量取代思想、道德、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判断,用理想化设计的人格模式去规范每一个人的言行,结果造成对现实的、具体的人视而不见,只能面对概念上的人进行政治灌输和空泛的道德说教。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思想基础,它能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将和谐因子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追求目标,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体现。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不仅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诸要素的和谐发展。如果各素质发展不均衡,就如“木桶定律”,因某一要素缺失而导致整体功能的减弱。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元素的人的有机结合,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能有效调整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个人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并通过自己的修养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和谐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他认为,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也是提倡人人和谐的仁爱精神。荀子指出,君子是“善群”的,他说:“群当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生,群生皆得其命。”这种“善群”的君子人格扩充成为人们的处世信念,就能够使人间的事物达到和谐中庸的状态。人际和谐通过有效社会制度的规约有利于形成社会和谐的局面,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塑人的思想观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化人的文化心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等重要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实现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是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培养健康的人格,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必须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 弘扬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族的复兴与繁荣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要把先进的理论、思想、观念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就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而必须通过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精神文化, 用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去塑造人, 挖掘人的内在潜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如推崇仁爱原则, 以倡导社会成员的厚德载物, 促进人际和谐; 重视人生价值, 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育共同精神理想与文化; 追求理想人格,以强调社会成员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2):57-60.

第10篇

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已被社会各界及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着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忽视主体的差异性。一些心理教师习惯于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自居,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对学生不进行认真调查及心理测评,不进行综合素质摸底,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智力状况、个性特征与气质类型、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等不仔细了解。在心理教育中,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目标要求学生,使用单一的雷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不能有的放矢,使教育带有很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脱离了学生的教育实际。

第二,课程和教育割裂,方法单一。心理教育在有的学校变成了一个脱离德育、智育、体育的单独领域,使之从完整的教育中被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配备专业的老师,或设立单独的机构来实施,这使得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个或某一些教师的任务,造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的脱节。同时教育方法局限于课堂讲授、心理辅导与咨询几种。并且有的学校的心理教育采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心理教育就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的,把心理教育的老师看成是心理医生,学生怕被当成有心理疾病的病人,不敢找老师沟通,心理教育被人为的设置了障碍。

第三,心理教育的师资水平、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有些心理教育教师自身存在心理素质问题。学生的素质是由教师本身的素质来培养和塑造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有健康的心态。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学校没有素质较高的心理教师和建立起心理教师的考核机制。因此,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和健全心理教师考核机制,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强化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

1.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作前提,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心理教育新理念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前提,学生的主体意识表现为有较强烈的内在的心理需求和外在行为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自我教育就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自己对自己实施的主动教育。自我意识强的人,对自己的认识比较得体,其心理发展就比较健康、比较完善。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指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它是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总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离开了自我教育这一环节,任何教育都是无法奏效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剖析,全面正确地评价自己,善于“以人为镜”,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

2.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合力作用

首先,要注意培养多层次的合格的心理健康的师资队伍。心理教师要政治性强、业务精、作风正派,要具备咨询素质及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心理学工作者为主,配备适当教育、管理人员、医务工作者壮大心理咨询队伍,使他们善于观察、分析和诊断学生的精神状况,并能给予实质性帮助。其次设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门诊。负责对那些自感问题较多或有较明显的人格障碍,不能自我调节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再次应按照《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开发潜能。

3.对学生进行教育调查和心理测评,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对学生基本情况、智力状况、个性特征与气质类型、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等进行综合素质摸底,建立每个学生的个性档案。在对学生的个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系统记录后,可以使教师比较科学地了解学生,以使心理教育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积极创造条件,运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评,以便于对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

4.积极营造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心理教育应以教育辅导模式为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大力开展有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同时也可以用信箱、信件等进行书面方式的心理辅导,学校有校园网的可以设立相关心理辅导网页或论坛,开通“心灵之窗”电子信箱,进行网上心理辅导。利用学生会或社团内刊物、校园广播站和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加强心理教育宣传,创设良好心理氛围。努力帮助青年学生把握内心世界,化解心理冲突,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大部分学生的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并不多。他们中有不少人,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主动多与学生家长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让家长遵循青年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尤其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再次,要呼吁媒体和社区配合学校教育。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付长海.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求实,2004,09.

[2]唐凯鳞.思想道德修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侯占英.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探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1.

第1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典型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典型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型教育法即示范教育法,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示范,帮助和启发教育对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典型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典型中,通过对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告知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

1典型教育法的类型

根据典型性质的不同,典型有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两种。正面典型是指人或事物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相一致的典型,反面典型则是指人或事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背离的典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法按照典型的不同性质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两种类型。

1.1正面典型示范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典型教育法的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正面典型示范教育。所谓的正面典型示范教育是指教育者选用正面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此让受教育者认识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教育内容,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正面典型示范教育也可以称为榜样教育,因为通常榜样也就是正面的典型,是通过宣扬榜样的先进事迹来达到教育人的教育目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榜样的树立,开展学习榜样的教育活动,往往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增强。

1.2反面典型警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存在正面的先进典型,也存在反面的典型,所以典型教育法的另一种类型就是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反面典型通过对社会和集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坏人坏事进行批评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警醒,认识到反面典型的错误和不足。反面典型教育通过反面典型的事例让受教育者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反面典型应用得当,能够从反面促使人们从正向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收到正面典型宣传收不到的教育效果。

2典型教育法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中典型教育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以引起人们的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进行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所以,典型教育法具有具体形象性和生活性。第一,典型教育法通过典型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生动的先进人物的鲜活事迹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得抽象的说理灌输教育变为生动形象的典型教育。第二,典型教育法通过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迹进行教育,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3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典型教育法有效性的措施

典型教育法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典型教育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的典型有时过于完美和单一,只注重正面典型的教育而忽视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等都使得典型教育的效果受到了限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时要避免这些问题,以提高典型教育法的有效性。

3.1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

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时要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不同群体、不同的层次、不同范围的要求出发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切忌搞成一个模式、单一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合适的典型进行的典型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3.2选用可比性、可学性较强的典型

选择恰当的典型是开展典型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多种多样的先进典型中选择可比性、可学性较强的典型进行典型教育。所谓的可比性、可学性强是指选择的典型要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特点,典型的思想道德水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适中,这样受教育者一个方面会比较认同典型而有学习典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典型的水品。这样可以提高典型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开展典型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

开展典型教育时要切忌形式主义,不能生搬硬套地学习先进。要通过典型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典型所体现的精神,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思想和品质。不能当时感慨万千,过后就全抛之脑后,这样就违背了典型教育的最初的教育目的。总之,开展典型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具体灵活的开展学习典型的活动,使典型教育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能走过场、走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12篇

(一)价值引导作用

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价值引导。针对受教育者思想境界的不同,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甄选先进的榜样先锋人物,进行模仿、学习、践行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在自我反省之后构建思想道德内在品质的新模式,根据时代要求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鞭策大学生积极向上、精益求精。

(二)心理激励作用

当前,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情感敏感、丰富,独立自主,但是,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乏常常导致其在判断正误的时候出现迟疑和偏差,更有甚者走向了极端。榜样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大学生,使其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行为示范作用

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其行为示范价值,这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挑选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进行宣讲,让大学生通过自省发现不足,使其向着榜样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将榜样的事迹转化为自我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道德品质的飞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榜样形象选择缺乏时代性、公信力

时代需要榜样,这也就决定了它的价值。实践证明,想要榜样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就要使其具有时代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内涵,从而放大示范和激励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榜样过分夸大了其地位和成就,显得不切实际,没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不能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赢得大学生的认同感,这些高大上的榜样只能被仰望,却无法触及或是超越,过于理想化的状态脱离了现实,远离了生活,甚至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抵触心理。

(二)榜样类型选择单一,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年龄、专业、性格的差异导致其现有的价值观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这些个体差异也会对其在榜样的选择上造成影响。因此,榜样教育的选择类型要多样,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求,让拥有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都能选取到适合自己的榜样。但是,高校在选取榜样的时候,大多只选择了英雄式、模范式、先锋式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太过于高大,难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在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对于榜样的评判标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没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作用大大减弱。

(三)榜样教育方法枯燥,宣传手段单一

部分高校在实行所谓的榜样教育时只是走过场,并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通常来说,高校在宣传榜样的时候会采取思想理论课堂教学、宣讲会、报告、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但都存在着应景式和突击式的弊端,虽然会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的形式上,过于肤浅,而没有实质上的内涵,榜样教育基本上没有获得大学生较多的认同感和共鸣,效果不够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榜样教育也应该寻求新的途径和模式,但高校在对榜样的宣传上没有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法上,榜样教育形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注重榜样的时代性、真实性与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每个年代都会出现各行各业的榜样。榜样崇拜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所有榜样崇拜中的情感也是具有时代烙印的,所以,要开展良好的榜样教育,必须在选择的过程中带着时代的眼光去审视。每个时代由于其不同的发展特色,都会出现一批具备着时代特征的模范人物、先进集体,我们在选择榜样的时候不能让榜样脱离时代背景,因为只有在具有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榜样才能产生更为深刻、久远的影响。同时,榜样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人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为了榜样教育的目的而凭空捏造榜样人物和榜样事迹,唯有真实的榜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模仿欲望。最后,在选择榜样时还要重视榜样的层次性。由于大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对榜样会有不同的需求与认同,可以接受的榜样影响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等特点进行榜样的选择。

(二)注重宣传方法的多样性、层次性与实效性

对榜样进行宣传,首先要注意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宣传手段要不断推陈出新,多渠道相结合,不能一种宣传方式针对所有的榜样人物。在运用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栏、报告会、广播、报纸等媒介进行宣传的基础上,还需要灵活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体系,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其次,宣传过程要循序渐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榜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一步步引导和深入。榜样教育所依靠的并不是“捧”和“压”,更重要的是“疏”和“导”,思想工作本身就应该潜移默化,而不是疾风骤雨般流于过场。最后,要意识到宣传的实效性。通常来说,人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周围的人身上,也容易对其产生情感上的倾向,受教育者最熟悉的对象应该是身边的同学,他们的事迹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虽然这些事迹往往不是很伟大,但却充满生活气息,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可。

(三)注重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性、影响力与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