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项目知识管理方法

项目知识管理方法

时间:2023-08-10 17:2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项目知识管理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项目知识管理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知识背景

图书馆作为知识收集和知识传播的中心,是知识在读者之间进行有效传递的重要桥梁。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这就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图书馆积极转变观念,及时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积极拓展自身的教育与服务的作用。本文以阐述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一些图书馆对于要加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目前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加强措施,旨在改进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 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病不是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管理的对象,反而是把知识作为管理的资源,也就是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针对对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和完善,那是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交流以及利用均能去实现高效、畅通。对于知识管理必须实现对知识本身的管理以及对人的管理的和谐统一。从本质上说,知识管理是要以知识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的一种管理。图书馆应将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实践有效的相结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资源动态管理方式。

2 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的管理对象与知识管理需要不一致

在当代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馆外的管理应该集中在图书保护和流通还有普通的读者服务上管理对象是知识,目前来说大部分的图书馆的管理对象依然是非知识的人和事务。对内的管理主要应该停留在人事管理和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外的管理应该集中在图书保护和流通还有普通的读者需要服务上。不管是对内管理还是对外管理,都不是直接与知识相关的,这与知识管理的需要不能,图书馆在知识管理方面的优势也并没有表现出来。

2.2 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与知识管理的匹配性不良

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依旧保持在传统管理方面;做到知识管理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能够满足知识流通的各种要求,能够突出图书馆在知识整合方面的优势,更好的使图书馆管理成为一项具有创新的、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的管理,但是目前的管理方法,和知识管理不匹配,甚至有些管理内容与知识管理相悖。

2.3 图书管理的结果没有充分展示知识管理的价值

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中心大部分都指向如何正常运行,而并没有体现出知识管理的优势。知识管理效果能够展示出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机构的职能,这就说明了图书馆管理不但要能够为读者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环境,还能够为读者的学术科研提供帮助平台,还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议,而且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没有能够发挥这样的价值。

3 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的管理策略

3.1 扩展图书馆的管理范围

图书馆作为教学和查阅服务的文献服务中心,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一种重要支撑力量。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范围要扩大,才能符合知识管理的需要。建议图书馆以知识管理背景下自身的职能发挥为基础,分析都有哪些职能是可以通过管理行为达成而尚未达成的,从这些行为的产生或问题的解决着手,扩展管理范围。例如图书馆的指示服务可以影响读者的错阅量,那么应该对图书馆服务范围进行扩展,不仅只存在于图书馆内,也扩大到图书馆外,比如设计为入学新生开列推荐书单,组织在读者范围内进行“好书排行榜”活动,提升图书馆内一些藏书的“知名度”,激励读者进行借阅。

3.2 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方法

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一定要有所创新。对外的管理创新要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行为主,例如图书馆可以以院系、年级为单位建立数据库,帮助读者进行图书馆检索与此同时实现内部转借、通过网上的转借办理来实现缩短图书流通的时间;对内管理可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为主,图书馆应当有效地对馆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馆员具备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帮助读者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也能他们进行知识鉴别和分析。

3.3 以用户的知识服务为主展示图书馆的管理价值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价值体现在于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少便捷与知识的获得和疏通、增长相关的资源方面,这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读者知识服务,通过一些图书馆自产的资源来满足读者借助图书馆进行求知的需要,可行的方法包括:由图书馆的管理员分时间段组成文献参考查阅工作组,针对某一专业或本校正在进行的某一项研究的资料进行统一收集和整理,撰写出相关时间,减少检索工作量;由图书馆主办,定期举行“阅读交流”活动,给全校读者们一个空间,给读者能够交流阅读心得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形成了读者之间的知识置换,也有助于知识管理的价值实现。

3.3.1在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要的情况下,图书馆应建立完善有效的知识管理保障礼制,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建设,精确地反应和评估图书馆服务运行状态和效率,指示出需要改进的环节和项目、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策略,争取图书馆服务内容做的更广泛,更深,更活。

3.3.2还要建立起知识管理项目评估系统,制定出合理的知识管理体系,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将实际达到的和定制预期的目标进行对比,寻找差距,以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使知识管理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

3.4 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是指要根据读者的喜好,习惯针对读者个人开展独特的信息服务,是针对读者在科研方面的不同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服务,还是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的特定指示服务,针对读者特点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将有助于把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和学科专门服务详细的提供给相应的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4 结语

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图书馆的范围应该有所扩大,管理方法必须创新,管理价值的体现也要满足于用户的知识服务,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个性化服务是在读者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出现的层次较深,主动性较强的新型服务,具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本职功能,为高校学术和文化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兰香.论图书资料室的知识管理.《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1期

第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知识管理;相关问题

知识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就是利用各种知识进行管理,将已有的知识进行保存,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巨大压力下,档案可以承载人们珍贵的记忆,和知识管理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档案工作者需要明确知识管理理念,在工作领域中运用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一、知识管理的特征和核心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在当今的管理领域中属于创新管理,当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以网络的定义为基础,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知识、知识创造过程、知识应用等各种活动,从而可以使组织共享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二)知识管理的特征对于知识的流动性和共享性给予重视,对于集体智慧进行利用,从而提高组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一席之地,对于组织的职工给予精神鼓励,使员工自身享有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从而将员工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等充分的发挥出来,组织对知识和人才给予重视,在组织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三)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主要就是识别组织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并且进行全面的收集和科学的分类,对于各种相关的知识进行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并且不断实现知识增值,这样才可以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建设有关知识运用和创造的组织,知识是组织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更好的和其他组织竞争,组织要更加严格的管理知识资源,可以利用知识共享的方式将知识的价值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来,使组织的知识资源得到丰富,从而建立有关新知识共享的机制。组织为服务对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当中也要蕴含着知识,在组织的实际经营管理模式当中利用知识管理,创新组织管理。

二、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信息化环境的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指的就是档案管理模式的重心为实现档案实体数字化信息化形式,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利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耗费时间而且耗费人力,工作效率较低,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将服务质量提高,使档案管理具备宽广的发展空间。档案管理不断发展,需要建立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创新档案管理,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用需求,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将档案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二)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档案工作人员缺乏档案意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需要得到提高。档案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档案保护的意识,没有制定具体的保护政策和措施。除此以外,档案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也需要得到加强,切实改进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获得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当前档案工作的硬件设备比较差,相关的设施也没有配备齐全,需要改进库房环境。

三、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一)细化档案管理保管过程。在网络化的背景下,在档案管理中利用知识管理,需要档案管理的细化。在档案管理中,基础工作是档案的保管,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单位就是立卷,其中存在很多隐含的问题,档案人员对于档案材料信息无法主动的了解。关于信息的查阅也不够方便,变动过的档案很难进行查询,如果需要查阅的内容包含在内,整卷的查阅,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上述的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当前我国办公自动化技术不断得到普及,开始广泛的利用网络信息存取技术,档案管理细化了保管单位的运用过程。知识管理的基本单位就是知识元,具备行政指令、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等各个单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实现知识元管理,这样会更加便利。与此同时将档案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并研究解决,从而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深入的开发。(二)再造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就是再设计组织当中的工作流程和程序。再造档案管理业务流程,以文件生命周期设计为基础,使组织文件和档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突破传统的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存在的界限,从而可以促进组织的文件档案工作实现一体化,统一设计业务流程。这个流程当中包括文件的生产、归档、保存等一系列过程,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组织档案,将其服务功能得到强化,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知识管理不断发展,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自身的管理当中利用知识管理新技术,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更多的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使其作为强大的支撑,引进各种现代化的工作方式,从而实现有序化的档案管理。(三)拓展档案的管理职能。不断加强组织的知识管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档案管理的职能,组织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这种需要。要想转变职能,首先需要实现知识的归纳,并且大力开发档案知识,从而针对档案管理实现智能化的服务,可以共享档案知识资源,这就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以组织知识管理的整体要求和规划为基础,将档案管理职能进行完善。转变职能的同时也要转变档案人员的角色,使其成为档案知识的管理者。(四)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修养。当前在档案管理工作者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专业技能不够熟练,知识也比较匮乏。主要是因为管理者专业培训不足,自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主要利用的还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部门要想更好的进行运作,需要将档案管理技术进行更新,定期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领导需要更多的利用鼓励政策,创造出互利的氛围,可以使员工之间进行情景演练,使员工可以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加努力的工作,为组织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更好的利用最新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档案管理知识。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档案工作应该明确传统管理模式对于档案管理的不利影响,抓住机遇,实现创新,结合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档案管理,使用户可以尽快的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在知识管理模式中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

作者:郭璐 单位:吕梁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尧伟.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3(4):86-89.

[2]刘跃杰.知识管理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6(2):128.

[3]卢爱凤.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及未来趋向[J].中外企业家,2016(14):200+202.

第3篇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管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5-03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1.1 知识管理的产生

作为专门概念,“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一些管理公司开始在其内部推行知识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几家著名的公司也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

1.2 知识管理的涵义

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多种,无论是在内涵的界定上还是在语言表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分歧,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事实上,知识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1.3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 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 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地方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人类能够以一定符号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体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在波兰尼之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于隐性知识的理解。哈耶克(1899-1992)从法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所谓“阐明的规则”(articulated rules)和“未阐明的规则”(non-articulated rules)的区分。所谓“未阐明的规则”是那些尚未或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加以阐明的,但实际上为人们所遵循着的规则。哈耶克认为“我们的习惯及技术、我们的偏好和态度、我们的工具以及我们的制度”,它们构成了“我们行动基础的‘非理性’的因素(non-rational factors)”,这些知识就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他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

克莱蒙特(Clement,J.)在实验的基础上将隐性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unconscious

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 but non-verbal 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 and verbally described knowledge)。

综上,大家对于显性知识有比较统一的看法,而对于隐性知识则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释。总之,在此我们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与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并且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

野中郁次郎等人在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一书中提出了SECI 模型。SECI 分别代表Socialization (社会化) 、Externalization (外在化) 、Combination (组织化) 、Internalization (内在化) 。

Socialization (社会化),个人间隐性知识的分享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模拟和亲身实践来传递隐性知识。最典型的方式是师传徒受。由于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来源于个人,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知识运动的起点。

Externalization (外在化),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类比、隐喻假设、深度交谈等方式进行。目前一些智能技术,如挖掘系统、专家系统为隐性知识的外化提供了帮助。

Combination (组织化),外化产生的显性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只有通过汇总结合才能形成能够被更多人共享的结构化知识。目前,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都是实现结合的有效手段。

Internalization (内在化),将结构化的显性知识变成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结构化的显性知识可以更加流畅地被组织成员共享,内化为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中。目前,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为知识的内隐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Combination(组织化)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管理,我们在次只讨论隐性知识的管理,故对这个方面不详加分析。

2.1 基于项目团队和实践社团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实践社区的概念是由Etienne Wenger在1998年正式提出。从本质上说,实践社团是一个非正式组织,其基本目标是学习和交流内部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

实践社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团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一个实践社区不是一张简单的关系网。社区成员是因为共同兴趣而走到一起的。

(2)社团就是因为对于知识领域的共同兴趣,而参加一些相关活动和讨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另一方面,社团成员不一定要每天都工作在一起,他们可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讨论。

(3)实践是实践社团的核心内容。社团成员通过实践来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实践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现有的知识,还包括知识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且要通过实践创造出有价值的知识产品。

企业是利益综合体,虽然每个员工利益不同,但总是存在诸多员工利益的结合点,因此就会形成利益群体。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员工就会在无形的接近中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实践社区相类似,项目团队的成员是基于相同的项目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在项目由建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层面和团队层面之间,各个层面内部都发生着员工之间的交往、沟通、协作,形成了层内互动和层间互动。另外,从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发展大致分为形成、整合、完善、实施、转型五个阶段。在前四个阶段,项目团队的密切性在不断加强;而到了项目转型阶段,随着团队的解散,密切性相对弱化。但是整个项目的合作使得团队成员彼此认识,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知识达到了共享,并且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知识。

2.2 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及知识载体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为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工具。它主要是依靠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动态描述和整合。在知识地图中,有两种图可以用于隐性知识的管理:(1) 认知地图(也称为方法图或过程图),可以帮助隐性知识的表达;(2) 专家图,可以帮助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认知地图是一种用图表反映某个人或是某些人的思维模型。它是由想法节点和想法间的链接两部分组成的,而这种链接是有方向性的,而且通常都是一种动态链接,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和添加。链接的两头所连接的想法之间一般具有解释关系、因果关系或是手段目标的关系。认知地图可以将组织内部成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逐一记录下来,同时将其反映为一种思考过程图呈现出来。具体过程如下:通过文件收集已存在的想法收集建构认知地图的信息将所有的想法用一种合理的顺序串联出最终的地图。由于构建信息通常都是隐性信息,所以并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交流模式。

认知地图能够实现思考模型的形成,能够使想法澄清或者直接架构起来,它是一种适合交流想法的工具。因此认知地图可以使隐性知识得以清晰地表达,可以被准确记录和再学习。

专家图的节点是一个个的知识载体―――人,链接所表示的是通往每个知识载体的路径和交流的环境,并且可以用链接的长短和粗细来表示可获取知识的便利程度和知识载体的相关知识保有量。

专家图对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

(1) 专家图直接表示组织的知识、知识载体、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清晰地表示了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组织促进知识流动提供了依据;

(2) 专家图描述组织内部的智力资本,有利于组织对其所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维护、开发、利用,尽量防止隐性知识的无端流失;

(3) 专家图为组织内部成员的知识交流提供了方向,也为成员的相互学习提供了途径。

3 中国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依然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无论是基于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首先都需要能够把隐性知识识别出来,这是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中国人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而不是书面形式。这就使得我国的显性知识很少,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而损失掉。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次,基于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可是如何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将它们贡献出来,与其他员工共享,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员工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企业内部的竞争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和协调。现在我国所缺乏的不是知识共享的工具或者说是知识共享的平台,所缺乏的是让人们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友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另外,在中国企业,真正最后定都的都是高层领导的意志,下属员工的建议并不能得到真正采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企业的一线员工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4 对策建议

4.1 创新企业文化

(1)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知识经济中的实践,其根本立足点是将人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融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知识管理提出以知识为管理核心,但由于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实际上是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从这点上看,企业文化与知识管理有着共同的特征,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将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开辟道路。

(2)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促成机构组织和运作向着“学习型”发展。只有当组织的专业人员主动认识到不断学习和管理知识资源是个人以及组织机构可持续发展唯一“发动机”,知识管理才能成为主动的日常活动而非被动的形式活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离开了学习,知识共享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应大力宣传学习对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培育以学习为荣的浓厚风气。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组织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溶入员工的“共同愿景”。

(3)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知识应用是主体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存在不可预测的因素,就要求领导要充分的信任员工,能够容忍失败。高度信任的企业文化是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人人工作认真,诚实正直,有敬业精神,有责任心,尊重他人,讲信用。企业知识交流和共享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应该在企业内营造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共享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必须有相应激励和惩罚机制加以引导和约束,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来保证实施。

(4)跨文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跨国、跨文化的各类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企业间员工的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除了语言的障碍外,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企业如果缺乏跨国、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文化之间的差异常会产生误会和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工作效率,增大内耗。因此,企业应设法加以协调,因势利导,尽力使这些差异得到融合,在企业中注意营造一种有利于跨国、跨文化管理发展的企业文化。

4.2 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改善企业组织结构,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传统的企业组织是“金字塔型”的,从决策层到操作层要经过很多环节,各自为政、信息壁垒,严重阻碍知识在组织中的传播。改革组织结构,减少组织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建立柔性、适应性强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缩小知识链,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使组织员工利用共享的平台,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促进成员间的共同讨论、掌握、吸收、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知识的效用。建立跨职能团队,适时进行人员轮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或降低组织内沟通不畅、互相推诿、误会等现象发生的频率,有利于部门间的信息畅通,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利用。

4.3 改革企业的运行制度和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是一次难得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契机,企业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对企业运行制度和运行模式进行彻底的革新,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做到以人为本,以智为源。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奉献者,也是知识的所有者、获益者,应该以尊重人的知识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主导观念,与人力资源管理和增强团队合力有机联系;把知识创新和智力开发紧密结合、知识资产运营与培养爱学习善思考的人才紧密结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紧密结合,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调动员工的生产和工作热情,营造一个和谐人际氛围和生产工作环境,让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重氛围,这样必然会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4.4 建立有利的激励政策

在企业中,无论是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组织学习过程都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激励制度,使知识管理活动与人们的利益挂钩,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例如员工的绩效考核与隐性知识分享挂钩;建立隐性知识参与分配机制,将隐性知识作价折股;规定隐性知识可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奖励条件;激励公司员工对公司的一系列隐性知识进行挖掘,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激励制度,调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5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运用程度将成为企业之间经济效益较量的决定因素。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及其实践的丰富将会为我们扫除这些障碍提供条件,最终使知识管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佟贺丰,申莉.对企业知识管理内涵的再认识[J].现代情报,2004,4:158-160.

[2]詹杰,张华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7,1(下):55-56.

[3]柳曼曼.企业隐性知识挖掘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下):6-7.

[4]侯莜蓉,郭吉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概述[J].现代情报,2007,4:199-201.

[5]孔庆杰,李贺.中美日企业知识管理特征浅析[J].中国信息导报.

[6]罗吉文.试论商业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与方法[J].商场现代化,2006,12:50-52.

第4篇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最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证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结语

第5篇

关键词IT项目 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障碍因素

在项目日益普及化的今天,IT项目是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组织活动最重要的形式,越来越多的IT企业主要通过一个个项目目标的实现完成组织目标。

项目一次性和独特性特点,使得项目本身充满风险,项目的失败率是非常高的。美国Standish集团1994年对8400余个项目的调研表明:只有16%的项目实现了其项目目标,50%的项目需要补救,34%的项目彻底失败。IT项目的成功率更低,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软件工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大约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因此,如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是IT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项目管理是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项目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促进该学科的发展。国内外一些研究与实践也表明,在项目管理活动中加强其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方式。然而,总体而言,目前IT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状况不尽人意,就项目知识转移而言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项目知识价值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

一、IT项目知识转移概述

知识转移既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知识转移的主要涵义是:(1)知识转移是一个活动过程,包括知识主体双方――知识转让者和知识接收者;知识客体――转让的知识内容及形式;知识转让的方式――显性知识的交接或隐性知识的传授。(2)知识转移强调知识的有用性,即转让者让渡给接收者的知识应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接收者能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通过获得的知识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改善管理等;不同于知识共享的无偿性,知识转移过程中转让者也应获得相应回报。

项目是解决革新和跨学科任务问题,因而项目被认为是集中学习的组织形式,项目的开发过程就是项目知识的形成过程。IT项目中产生的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很多现象来描述:

在项目分析和需求设计过程中被识别和记录的与业务进程及属性有关的知识和洞察力;

公司新开发的软件或软件升级版本研制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知识和开发经验,如对被注释的运行代码、软件尖端的设置内容、项目研发过程说明文档、可重复使用的模板和对软件的评估内容等;

项目管理计划与实践成果内容比照形成的知识。如预定目标的完成状况说明,项目计划总体情况说明,包括按计划实施的内容和出现变更的内容;

项目活动过程中与外部伙伴(供应商、客户、转包者、研发伙伴)的合作知识和经验,以及关于合作企业的详细信息;

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总结回顾和评价。即IT项目完成过程中主要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开发小技巧;等等。

毋庸置疑,IT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有项目显性知识和项目成员开发经验等隐性知识的联合运用。因此,项目知识和经验是未来项目的重要知识资源,如果能有效转移给企业未来项目,可避免企业在后续项目中“轮子重造”和错误重犯,节省项目开发时间和资源,提高后续项目的成功率。所以现有项目知识和经验能否有效转移,对后续项目的成功开发非常关键。

项目知识能否有效转移,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知识内容能否运用于未来项目;二是转移的方式与途径是否通畅有效;三是知识接收者对转移知识接受能力。可以看出,项目知识转移最便捷的方式,是项目团队成员把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直接运用于未来项目(也就是所谓的知识连续转移)。然而,项目是一种临时性活动,项目组织是一种临时型组织,项目任务完成后项目组织就被遣散,原有项目组织把项目知识和经验直接带入后续项目的机会很小,因此,企业需要承担起知识转移的任务:项目组织将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及时形成项目文档(转化为显性知识)或标识出成果责任人(不能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经验技巧),在项目组织遣散前及时移交给企业,后续项目开发时由企业负责提供知识复用。IT项目知识转移过程如图1所示:

IT项目知识转移涉及知识转让者让渡其知识使用价值,作用是促进后续项目组织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为体现知识的等价性或有偿性,知识转让者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需要获得相应回报,且这种回报企业要从程序上或制度上确立下来,如预留部分项目资金用于办理知识移交手续;建立奖励制度用于知识转移促进后续项目成功等等。这样,知识转让者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将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并形成可移交的项目知识文档,从而在源头上确保转移知识的有用性和系统性。因此,知识转移是实现知识价值非常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IT企业项目知识转移现状不尽人意。姑且不论转移的方式途径和接收者的接受水平,就知识内容而言,IT企业很少能从项目中系统识别、管理和转移有价值的项目知识,方便项目组织之外的企业成员能在今后的项目任务中查询和运用。很多项目开发完成后,企业组织仅保留一份用户手册,很多对后续项目开发有指导意义的知识未能得到有效保存,致使所转移的内容没有很多利用价值。另外,IT企业很少组织开展项目总结评估活动,绝大多数IT企业不能从项目总结评估中学习,造成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未能有效传承。

为什么项目知识转移这种能提高项目成功率的有效方式未能让IT企业充分重视?其根源是很多IT企业尚未能有效克服项目知识转移的障碍。IT企业项目知识转移障碍既有客观上的原因,又有主观上的原因。

二、IT项目知识转移障碍的客观因素

IT项目知识转移障碍客观方面的原因,归因于项目自身特征。IT项目的知识集约性和项目组织形式的临时性等特点,造成项目中容易产生大量知识但又不易于进行系统管理;亟需运用已有项目知识和经验却又无法有效转移知识和经验为后续项目所用的客观状况。

1.项目一次性特点使知识积累与传承存在先天不足

项目被定义为一次临时性活动,需要运用有限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为保证项目在计划内达到预定目标,项目管理注重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资源。虽然大多数软件开发要求采用特殊的工作补丁,以获取相应知识和经验,然而由于时间和经费预算的限制,这些步骤在项目计划里很少建立和定义,即项目计划里很少留存时间和资源用于项目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临时性项目组织由于过于强调项目成果的一次性,项目组织成员因而很少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致使项目组织在项目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方面关注不够,项目开发中产生的很多有用知识未能沉淀下来形成可移交的项目文档给企业组织,导致项目知识未能得到有效传承。

2.项目临时性特点容易导致知识分散,形成知识碎片

尽管IT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非常多,但是项目组织和项目团队的运用客观上导致项目知识分散,形成知识碎片。项目组织作为一种临时性组织,大部分项目在软件移交后项目任务就算完成。项目结束后,项目团队成员或分散于公司的各个部门,或者很快进入到下一个项目中。项目成员没有机会系统修改和记录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而最多将知识和经验保留作为他们的个人知识,而不能有效传递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给企业,致使知识和经验的保存与转移因错过了时机而被忽略。企业如果没有系统保存这些对后续项目有用的项目知识,将冒着一些有用知识和经验随着项目结束而丢失的风险。

三、IT项目知识转移障碍的主观因素

项目的一次性和临时性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有效的项目知识转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承担组织责任。IT企业应认识到项目知识集约型和临时性的客观状况,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项目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移。然而很多IT企业目前在此方面仍关注不够,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及项目管理方式不能满足IT项目知识有效转移的需要。

1.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不能满足项目知识转移的需要

IT企业的常规组织结构一般是按职能设置的,如市场部、开发部、销售部、服务部、后勤部等。这些常设机构形成的知识,无论是文件、档案、能干员工或者隐藏在工作进程中的知识,都容易被获取、存储和转移。如知识被请求快速提供和直接获得帮助的最简单的情形:“谁知道关于ABC的材料?”“去问市场部的同事。”“谁知道日常计划系统?”“开发部的同事知道。”“东部分厂有文件。”“执行部知道。”“工作程序中必定有一些信息。”

然而,这些解决方式不再适合在项目和项目组织背景下产生的知识和经验。项目组织被定义为有特定目的、详细任务和时间和预算限制的临时性组织。项目结束后,项目组织就解散不复存在。当一个项目完成后,不像常设机构有知识存储的集合点,一般情况下没有机构或资料库集中存储项目知识提供利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一个特定项目被存储的资料地点都不知道,更难查明哪些员工在近期完工的项目中工作过,谁对特定的任务负责,这些员工现在企业的哪个部门等等。因此,项目知识随着项目组织的解散而分散在各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失。

2.企业现有的项目管理方式不能满足项目知识转移的需要

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注重计划、组织和控制项目活动以达到预定目标,重点在单个项目的有效性和高效上,对如何积累项目知识提高后续项目的成功率上做得不够,致使项目知识未能得到有效传承。列举两个例子来描述现有项目管理方式不当引起项目知识丢失的细节。

比如公司以项目的形式研发一个新的应用系统,该系统以一项非常新的技术为基础。项目开发期间团队成员与某大学研究所取得联系。项目团队与该研究所进行了大量合作,交流合作通道非常畅通,这种合作对项目的完成是非常有价值的。然而,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下,除了一些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用户操作指南、最终程序设计等项目文档得到保存外,项目结束后,关于这次接触、成功的研究合作,接触伙伴,交流通道等知识,以及有关外部的合作伙伴、人员、专家,他们的技术设备,交流方式和相似细节都丢失了。且一起工作的经验、响应时间、工作质量等知识隐藏在项目团队相关成员的头脑中,没有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评估和确认。

又如公司开发了一个软件新版本,该版本与老版本的开发内容有很大不同,因此企业有必要掌握这个新版本的开发工具手册。这个工具手册时仅显示一些新特色是不够的,如果显示一些项目开发小技巧的话,就非常有价值。在软件研发工作期间,如果项目成员用日志或模板来记录如何处理软件开发疑点和难点,这样,与软件开发有关的一些知识和经验就得到沉淀,这些小经验和技巧对其他项目非常有用。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沉淀这些知识和经验,项目文档没有包含这种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内容。一般情况下,文档的典型目标群体与未来项目成员不同,软件开发项目文档记录的内容重视用户和管理者的需要,如软件操作指导、手册、插图等,却没有记录项目团队成员的开发过程及开发技巧。除非一个熟悉项目软件开发的团队成员恰好又成为下一个项目的成员,带来必要的技能处理技巧,从而实现一些项目知识的有效转移,否则这些知识和经验消失在解散的项目组织中。目前移交的项目文档很少包含对以后项目开发有价值的知识,未来项目团队成员不能从已有项目文档中得到任何好处。

事实上,知识价值的实现有一定的时滞性,即与项目知识产生是不同步的,项目知识价值在后续项目中才能体现。显然,随着开展项目数目的增加,各种问题也逐步增多,项目知识和经验在企业多项目管理中更加重要。然而,企业现有的项目管理方式不能满足项目知识获取与转移,致使项目活动进程中不断出现知识丢失和重复生产的恶性循环之中。

3.企业缺乏一种开放和建设性的氛围来表达和分析错误和教训,造成一些重要项目知识缺失

IT企业如果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不断的项目知识学习和项目经验教训总结,这不仅仅是为了某个项目,更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一些失败和错误的程序设计和分析非常有价值,因为成功的项目仅仅能证明运用的方法恰巧满足那次特定任务,而失败的项目能发现更多的不确定和不可行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学习可帮助后续项目少走弯路。事后经验和教训总结如同一个失败的球队在回放那场比赛,将让人感到很不自在,但如果球队能注意到自己的错误,下次比赛时将会表现更好。然而,大多数IT企业很重视创新项目的投资,对项目评估和项目学习方面关注不够,组织缺乏一种表达和记录个人经验和教训的氛围和环境。这种状况下,很多职员因担心负面影响揭开伤疤而逃避承认错误,致使这些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丢失,从而不能有效转移给企业组织。

四、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 IT企业如果能通过知识管理方法和技巧项目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后续项目中,无疑能降低项目风险,提高开发效率,提供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给未知领域,这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有积极作用。通过对IT企业项目知识转移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促使企业充分认识IT项目组织的知识开发优势、临时性项目组织知识积累的客观劣势,并运用全新的管理方法发挥项目组织的优势,规避劣势,使项目知识转移首先在内容上保障其转移效果。这是企业项目知识有效转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一步。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指出了中国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提出了建议措施。

1知识管理的概念

1.1知识管理的产生

作为专门概念,“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一些管理公司开始在其内部推行知识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几家著名的公司也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

1.2知识管理的涵义

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多种,无论是在内涵的界定上还是在语言表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分歧,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事实上,知识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1.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1891~1976)于1958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地方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谚!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人类能够以一定符号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体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在波兰尼之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于隐性知识的理解。哈耶克(1899—1992)从法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所谓“阐明的规则”(articulatedrules)和“未阐明的规则”(non—articulatedrules)的区分。所谓“未阐明的规则”是那些尚未或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加以阐明的,但实际上为人们所遵循着的规则。哈耶克认为“我们的习惯及技术、我们的偏好和态度、我们的工具以及我们的制度”,它们构成了“我们行动基础的‘非理性’的因素(non—rationalfae-tors)”,这些知识就是“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他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

克莱蒙特(Clement,J.)在实验的基础上将隐性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unconscious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butn0n—verbal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andverballydescribedknowledge)。

综上,大家对于显性知识有比较统一的看法,而对于隐性知识则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释。总之,在此我们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与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并且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

野中郁次郎等人在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一书中提出了SECI模型。SEC1分别代表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在化)、Combination(组织化)、Internalization(内在化)。

Socialization(社会化),个人间隐性知识的分享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模拟和亲身实践来传递隐性知识。最典型的方式是师传徒受。由于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来源于个人,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知识运动的起点。

Externalization(外在化),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类比、隐喻假设、深度交谈等方式进行。目前一些智能技术,如挖掘系统、专家系统为隐性知识的外化提供了帮助。

Combination(组织化),外化产生的显性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只有通过汇总结合才能形成能够被更多人共享的结构化知识。目前,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都是实现结合的有效手段。

Internalization(内在化),将结构化的显性知识变成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结构化的显性知识可以更加流畅地被组织成员共享,内化为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中。目前,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为知识的内隐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Combination(组织化)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管理,我们在次只讨论隐性知识的管理,故对这个方面不详加分析。

2.1基于项目团队和实践社团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实践社区的概念是由EtienneWenger在1998年正式提出。从本质上说,实践社团是一个非正式组织,其基本目标是学习和交流内部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实践社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团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一个实践社区不是一张简单的关系网。社区成员是因为共同兴趣而走到一起的。

(2)社团就是因为对于知识领域的共同兴趣,而参加一些相关活动和讨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另一方面,社团成员不一定要每天都工作在一起,他们可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讨论。

(3)实践是实践社团的核心内容。社团成员通过实践来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实践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现有的知识,还包括知识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且要通过实践创造出有价值的知识产品。

企业是利益综合体,虽然每个员工利益不同,但总是存在诸多员工利益的结合点,因此就会形成利益群体。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员工就会在无形的接近中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实践社区相类似,项目团队的成员是基于相同的项目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在项目由建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层面和团队层面之间,各个层面内部都发生着员工之间的交往、沟通、协作,形成了层内互动和层间互动。另外,从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发展大致分为形成、整合、完善、实施、转型五个阶段。在前四个阶段,项目团队的密切性在不断加强;而到了项目转型阶段,随着团队的解散,密切性相对弱化。但是整个项目的合作使得团队成员彼此认识,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知识达到了共享,并且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知识。

2.2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及知识载体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为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工具。它主要是依靠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动态描述和整合。在知识地图中,有两种图可以用于隐性知识的管理:(1)认知地图(也称为方法图或过程图),可以帮助隐性知识的表达;(2)专家图,可以帮助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认知地图是一种用图表反映某个人或是某些人的思维模型。它是由想法节点和想法间的链接两部分组成的,而这种链接是有方向性的,而且通常都是一种动态链接,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和添加。链接的两头所连接的想法之间一般具有解释关系、因果关系或是手段目标的关系。认知地图可以将组织内部成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逐一记录下来,同时将其反映为~种思考过程图呈现出来。具体过程如下:通过文件收集已存在的想法一收集建构认知地图的信息一将所有的想法用一种合理的顺序串联出最终的地图。由于构建信息通常都是隐性信息,所以并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交流模式。

认知地图能够实现思考模型的形成,能够使想法澄清或者直接架构起来,它是一种适合交流想法的工具。因此认知地图可以使隐性知识得以清晰地表达,可以被准确记录和再学习。

专家图的节点是一个个的知识载体——一人,链接所表示的是通往每个知识载体的路径和交流的环境,并且可以用链接的长短和粗细来表示可获取知识的便利程度和知识载体的相关知识保有量。

专家图对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

(1)专家图直接表示组织的知识、知识载体、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清晰地表示了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组织促进知识流动提供了依据;

(2)专家图描述组织内部的智力资本,有利于组织对其所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维护、开发、利用,尽量防止隐性知识的无端流失;

(3)专家图为组织内部成员的知识交流提供了方向,也为成员的相互学习提供了途径。

3中国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依然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无论是基于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首先都需要能够把隐性知识识别出来,这是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中国人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而不是书面形式。这就使得我国的显性知识很少,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而损失掉。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次,基于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可是如何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将它们贡献出来,与其他员工共享,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员工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企业内部的竞争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和协调。现在我国所缺乏的不是知识共享的工具或者说是知识共享的平台,所缺乏的是让人们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友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另外,在中国企业,真正最后定都的都是高层领导的意志,下属员工的建议并不能得到真正采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企业的一线员工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4对策建议

4.1创新企业文化

(1)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知识经济中的实践,其根本立足点是将人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融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知识管理提出以知识为管理核心,但由于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实际上是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从这点上看,企业文化与知识管理有着共同的特征,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将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开辟道路。

(2)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促成机构组织和运作向着“学习型”发展。只有当组织的专业人员主动认识到不断学习和管理知识资源是个人以及组织机构可持续发展唯一“发动机”,知识管理才能成为主动的日常活动而非被动的形式活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离开了学习,知识共享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应大力宣传学习对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培育以学习为荣的浓厚风气。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组织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溶人员工的“共同愿景”。

(3)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知识应用是主体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存在不可预测的因素,就要求领导要充分的信任员工,能够容忍失败。高度信任的企业文化是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人人工作认真,诚实正直,有敬业精神,有责任心,尊重他人,讲信用。企业知识交流和共享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应该在企业内营造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共享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必须有相应激励和惩罚机制加以引导和约束,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来保证实施。

(4)跨文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跨国、跨文化的各类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企业间员工的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除了语言的障碍外,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企业如果缺乏跨国、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文化之间的差异常会产生误会和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工作效率,增大内耗。因此,企业应设法加以协调,因势利导,尽力使这些差异得到融合,在企业中注意营造一种有利于跨国、跨文化管理发展的企业文化。

4.2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改善企业组织结构,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传统的企业组织是“金字塔型”的,从决策层到操作层要经过很多环节,各自为政、信息壁垒,严重阻碍知识在组织中的传播。改革组织结构,减少组织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建立柔性、适应性强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缩小知识链,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使组织员工利用共享的平台,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促进成员问的共同讨论、掌握、吸收、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知识的效用。建立跨职能团队,适时进行人员轮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或降低组织内沟通不畅、互相推诿、误会等现象发生的频率,有利于部门间的信息畅通,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利用。

4.3改革企业的运行制度和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是一次难得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契机,企业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对企业运行制度和运行模式进行彻底的革新,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做到以人为本,以智为源。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奉献者,也是知识的所有者、获益者,应该以尊重人的知识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主导观念,与人力资源管理和增强团队合力有机联系;把知识创新和智力开发紧密结合、知识资产运营与培养爱学习善思考的人才紧密结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紧密结合,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调动员工的生产和工作热情,营造一个和谐人际氛围和生产工作环境,让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重氛围,这样必然会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4.4建立有利的激励政策

在企业中,无论是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组织学习过程都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激励制度,使知识管理活动与人们的利益挂钩,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例如员工的绩效考核与隐性知识分享挂钩;建立隐性知识参与分配机制,将隐性知识作价折股;规定隐性知识可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奖励条件;激励公司员工对公司的一系列隐性知识进行挖掘,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激励制度,调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第7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人才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首先应根据自身行业的结构特点以及面临的市场机会考虑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而制定与实际实施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

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

1.1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实施知识管理,可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企业必须依托知识管理所提供的技术支撑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战略实施。

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旨在利用知识使用成本和知识差异化方面体现出的竞争优势差异来分析每种规划对应的竞争战略。然后依据竞争战略的特点分析各自应选择的技术。

技术创新知识信息依据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行为的影响侧重方面不同,可以分为市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经济知识信息、人才知识信息、法律政策知识信息和社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信息能够引发创新设想,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反应出的知识管理水平与企业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而动态的知识管理是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关键。

1.2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策略

技术创新阶段信息及知识的不足必然会对创新过程造成制约。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而言至关重要。知识管理应做到有效贯穿技术创新工作从获取到处理、从传递到应用的全过程,既体现为对知识信息的积累管理,又包含知识信息的扩充、传播、应用和管理,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集中处理,力求让大量的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并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网络,组建知识库。企业从知识管理创建的知识库中捕捉到创新点,并依据知识信息保证创新课题的建立、创新任务的实施顺利进行。知识库的建立也可防止出现因核心创新人员流动带来的创新知识断层的现象。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高效完成知识管理工作。一是认清知识管理工作,建立知识管理人员机制。知识的主体是人,知识管理的主体也是人。知识管理人才是企业完成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实现知识管理需要大力培养知识管理人员。二是搭建知识管理基础平台。知识管理基础平台包括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和知识管理实体平台。知识管理信息平台由互联网等高效的计算机技术支持搭建,为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构建虚拟平台,提供辅助的知识保障。三是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合理模式。

2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

2.1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与企业其他类型员工相比,技术创新人才具有科技知识渊博,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等特点;创造欲望和创造冲动强烈,有较强的主体和竞争意识;善于在工作中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并会配合新方法、新思路来解决问题,勇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另外,企业技术创新最关键的主要是技术可行性、已存在的目标市场以及可完成研发任务的业务资源。项目人员需要有能力分析三者的现有状况,清晰地洞悉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资源,快速有效地完成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2.2创新人才的资源管理

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管理需要提供公平竞争、择优选拔的发展平台。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公平竞争,使各人才充分发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同时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

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想结合为原则,培养创新人才对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加强对企业创新人才资源的管理具有战略意义。

3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

3.1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保证。良好的项目管理是有效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加强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有利于理清项目管理中人、才、物的关系,明确工作责任,确定技术创新的率先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的创新模式。

许多企业会存在技术战略模糊不清的现象,项目管理只停留在形式上,忽略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管理上的相关性,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企业在众多技术创新项目上需要有涵盖全局的把握,将技术创新活动看做一个整体来管理,注重单一项目间的产品和工艺的关联性。力求战略规划和实际技术创新相互匹配。

3.2规范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一般由企业管理者主导,从战略目标出发,依据企业制度、相关计划及工作任务对技术创新的研发项目制定管理机制。合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管理范围、设定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建立项目考核的奖惩制度。企业需要对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各个阶段提供规范的管理制度:针对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应相应的制定“项目(课题)申报立项制度”、“项目进度跟踪考核制度”,将项目的研发管理工作划分到各个项目主研人,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资金进行控制管理;项目成果突出的项目团队应进行奖励措施,项目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创新团队也应给以适当的惩罚措施。

4结语

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需要有较高的敏感性,注重技术创新的基础研发,培养企业的核心研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都必须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的深度关系到企业目前的技术存量和资源的投入规模,其广度则涉及企业的战略姿态和涵盖新领域的多样化,需要根据预期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决策。企业应从知R管理、人才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细化管理工作。

做好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是企业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保证,有利于企业降低研发风险,保持企业技术能力的动态发展和领先水平,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吕华.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激励机制研究.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第8篇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第9篇

Chen Li

(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 050000)

(Hebei Construction & Investment Group Co.,Ltd.,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摘要:分析了基于协同的多维度组织知识管理的六个基本特征,研究建立了知识协同管理模型。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multi-dimensional organization, it studies its knowledge synergy model.

关键词:多维度组织 知识 协同

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organization;knowledge;synerg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29-02

0引言

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多维度组织主要依靠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及管理,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准确、高效的决策必须以知识管理为前提,企业若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因此,多维度组织是以知识管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基础,组建知识协同管理系统,使组织、团队、员工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坚持创新理念,构建企业特有的竞争能力,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1多维度组织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来不断更新知识资源,将信息技术作为依托达到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充分施展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都得以发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方法。

1.1 复杂性因为多维度组织包括各种相互交叉的组织单元,同时也和外部组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因此组织空间跨度在持续增加,知识管理中的成员、结构及其相关内容都越来越复杂。

1.2 全面性基于协同管理的知识获取,主要是通过组织内的成员间和组织外的环境两种渠道来获得组织及整体成员所需的知识。

1.3 选择性共享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基于协同的管理知识更强调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在业务方面,由于多维度组织构成的各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都可以互补,因此知识的传递和共享能够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知识水平,以及提升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使用效率和知识创新的效率。同时,取得的这些进步也能够提升供应链及组织的整体竞争优势。

1.4 协调性基于协同管理的知识的运用,注重供应链中协调企业之间的知识水平,协调的内容涉及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存量、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和吸收能力,旨在确保所有阶段的最终产品,均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促进协同优化的目标的实现。

1.5 增值性在基于协同的知识管理过程中,输入的新知识和原来的知识经过系统的整合而进行知识的更新,运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同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资产的价值实现了增值,也有助于知识的发展。

1.6 合作性基于协同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组织内其他管理系统的互动性都比较强:一是其他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使其获取知识和知识应用的前提,而且知识管理系统创造出的知识也为管理系统服务。所以,基于协同的知识管理系统比较侧重于和其他管理系统的合作性。

2多维度组织的知识协同管理平台

2.1 基于业务的知识管理基于业务的知识管理,具体是为解决在一项实际工作中通过何种途径达到知识管理目的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组织的知识协同管理的过程中,各类工作都应将由知识库中获取的内容和目前最佳的项目实践做到有机的结合,也就是将现有的知识库最为目前工作的指引,经实践后再对现有知识库进行更新,其流程如图1。

根据图1可知,第一,项目知识升级是组织知识升级的基础,而组织项目知识升级关键在于团队中的各个员工。第二,整个过程涵盖了与项目结果相关的信息,如用于项目建设的资源以及项目起止时间的记录等;同时也包括了与项目过程相关的信息,也就是在项目建设中的的某个阶段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比如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以上信息必须有相关记录,除了上述显性知识,也要设立专家库来积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隐形知识。图2阐述了各个员工在具体的项目工作中实现知识升级的过程。

对图2进行分析后得知,首先,通过知识协同过程的知识需求产生业务驱动。员工利用三种方法来获取知识:一是通过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如和他人的交流、知识地图和知识社区等,由外部知识中获取有关于业务的知识;二是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获取和业务相关的组织和业务方面的知识;三是研究以前的解决方案,找出目前问题应该改进之处。其次,获取知识以后,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员工实现最终的知识升级:根据相关的业务规范,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方案,以前的问题解决方案要及时更新,并对过程信息做好记录;此外,将结果信息分发给相关的组织知识及业务知识,同时利用实时交流和外部人员实现共享。

2.2 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实际是解决各条供应链通过何种方式做好知识管理的问题。进行项目建设时,项目(团队)按照项目进程,适时进行项目知识管理,可确保多维度组织知识协同管理的连贯性及系统性。

如图3所示,项目流程涵盖了五个阶段,即研发、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而知识的获取、积累、传递、应用、创造及团队学习共同构成了知识的整个流程。知识流程贯穿于项目流程的各个阶段,而团队学习则使知识流程中的其他阶段达到了有机的结合。最后在模型内构成两个管理闭环。

在知识流程的各个阶段中,知识的获取,由专业背景不同的成员组建的项目团队,能够使成员之间做到知识互补。对于项目协作的过程,团队成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其他成员获取新知识,通过组织的内、外部两种途径来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知识的积累,因为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和暂时性,对于工作,团队成员需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做好知识的累积。这种措施能够促进知识的存储、共享、传播。可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描述及整理显性知识,同时将其储存到知识库;隐性知识,需要把知识丰富的专家纳入专家库。知识的传递,项目成员不同的专业背景,减少了成员间的竞争,促进了知识分享氛围的形成,成员之间就很容易对自身的专业领域及其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探讨,进而使团队整体的知识水平得以提升。知识的应用指的是使融合团队中各多种域的知识,使所有成员构成一整体,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把法,利用相互匹配的知识要素实现优势互补,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的创造,即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项目团队需要使拥有各种价值观、专业背景和各种技能的成员紧密结合,利用不同成员间的沟通和探讨,共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团队学习,即为使团队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团队成员应该坚持吸收新的知识技能,共同营造一个有助于所有成员学习的氛围及环境。所有成员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相互交流经验,一起进行工作总结,从而使工作和学习做到系统地、有机地结合,促进后续项目的建设。

2.3 基于战略的知识管理基于战略的知识管理,具体来说是解决组织中以何种方式实现知识管理的问题。知识是多维度组织中最关键的资源。因此,一定有从战略方面对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图4所示的基于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型中,首先是按照平衡计分卡的途径,把组织战略分解成企业学习与成长、企业内部流程、顾客和财务四个目标,分解后利用项目间学习来连接四个目标之间。项目间的学习是通过项目,将项目(团队)成员个人和项目(团队)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在利用上述知识进一步支撑组织内的其他项目,从而实现组织的整体战略。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大型制造企业;进度管理

生产进度管理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首要内容,其目的是在既定工期内完成客户所需的产品。大型制造企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以及经营管理复杂等特点,因而其生产进度管理也比一般企业困难。

在实际的生产进度管理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网络计划技术、甘特图、S型曲线比较法和香蕉型曲线比较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够反映实际生产进度与计划生产进度的比较信息,而不能回答诸如如何才能缩短生产周期、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返工情况的出现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生产进度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恰当的知识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有必要探索研究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将这两者的管理过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一种高效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1知识管理的基本概要

1.1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形态,且比其它生产要素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

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的研讨日益频繁,但管理学家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观点是:在适当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传达给适当的人员,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概括起来,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以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对知识的生产、组织、转换、获取、传播、共享等活动的各方面,这些活动的开展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学习与激励机制等密切相关,其特点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通过知识的开发、组织发展、分发、使用等步骤,改进传统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绩效逐步改善。

1.2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促进企业审计、获取、生产、吸收、应用、保护知识以获得竞争优势与实现竞争目标的组织能力。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关键工作。

(1)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知识管理不能独立于企业的业务之外单独存在,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功效。知识管理是企业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脱离企业业务的知识管理是无效的,也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

(2)知识的转换

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显性知识是以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示的知识,可以很方便地用形式和系统的方式传递给他人。隐性知识是一种难于编码和度量、存在于个人头脑与各种组织中的属于经验、诀窍、判断、直觉、灵感以及组织惯例的那部分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人化,深深根植于个人的行动和切身经验以及价值观或情感中。

在知识管理领域,关于知识转换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是日本学者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1995)提出的SECI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中知识的转换由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完成。社会化是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完成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外化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完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综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为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完成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内化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将综合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成员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变速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换达到良性循环。

2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2.1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生产进度管理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一般过程是:信息资料的收集、产品结构分解、生产加工时间估算、生产进度计划编制、生产进度跟踪、偏差分析、进度调整,同时通过规范标准的方法对进度状况等信息进行沟通和文档化记录。目前大型制造企业对生产进度管理方法大都是一种基于过程控制的方法,它们主要侧重于对生产进度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步骤进行标准规范且细致的控制,来实现生产进度管理的目标。

同上述基于过程控制的生产进度管理方法不同,基于知识的生产进度管理更侧重于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进度管理过程,通过对影响生产进度的知识因素进行分析,形成生产进度知识的运行过程,同时与生产进度相关知识库进行集成(如图2所示)。

生产进度知识运作过程包括: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其中,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生产进度管理的目的,即产生新的生产进度控制的思想、方法、技术,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生产进度管理。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内部化,而生产进度知识共享促进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显性化,生产进度知识沉淀、应用促进显性知识内部化。因此,生产进度

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是实现生产进度知识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生产进度知识运作,产生新的生产进度控制的思想、方法、技术和体系,不断补充完善生产进度知识库。基于生产进度知识库,企业中各部门、人员就可以共享一致的生产进度管理术语、指导原则、技术知识以及进度的控制过程等,实现企业生产进度管理过程的重组与优化。

2.1.1生产进度知识沉淀

生产进度知识沉淀是指新的生产进度知识和新文化在大型制造企业扎根,内部化为企业知识和员工个人知识,并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企业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的扩展。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型制造企业不断地吸收外界新知识、新文化,同时在生产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内部也会产生大量新的生产进度知识,这些新知识、新文化是大型制造企业改进生产进度管理的关键要素。如果新知识得不到有效利用,那么这些知识只是短暂地留在企业。学习是实现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的重要手段,企业员工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知识的主要载体。为了使新的生产进度知识和新文化能够较好地在企业沉淀,大型制造企业必须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文化,建立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

2.1.2生产进度知识共享

生产进度知识共享是指通过企业员工之间共享交流个人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并以文字等,方式记录在企业的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生产进度知识共享实现了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向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转换。在大型制造企业内通过交流,实现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生产进度知识不会因为共享而减少,却能使整个企业的集体智慧增加。若只是强调个人知识的增长,无法最大化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也无法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换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并长久保留下来;相反,强调成员的协作,实现成员的知识共享和流动,就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增强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能力。

在实际生产进度管理过程中,由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知识,存在于个人脑海中;而且隐性生产进度知识能够衡量自身的价值,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利益。因此,建立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例如,麦肯锡公司为了促进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内的充分共享,打破了以往建立在客户规模和重要基础上内部科层组织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贡献率为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这样组织内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成员都受到知识贡献的压力,企业可以使用物资和其他激励措施,来奖励那些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企业知识库的员工。

2.1.3生产进度知识应用

生产进度知识应用是指大型制造企业利用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去解决生产进度管理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内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储备的扩展。随着员工把企业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运用到进度管理工作实践中,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便被内化为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知识管理促使大型制造企业重新思考,如何整理起零散的知识更有效地实施生产进度管理的问题。知识管理把生产业务流程与知识应用结合在一起,更加强化个人经验的迅速产生和快速积累,这实际上是对生产进度知识编码化、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升华,从而提高了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能力。

2.1.4生产进度知识创新

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指大型制造企业基于已有的生产进度知识,包括企业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和储存在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提出生产进度管理的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实现企业生产进度知识储备扩大的目的,它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水平。它具有多个侧面,有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组织知识等方面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新工艺的创造应用,而且包括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机制的重构等诸方面。

2.2支持环境

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过程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大型制造企业的环境支持。大型制造企业的支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域和内容。

2.2.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如果缺乏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生产进度知识管理注定要失败。得到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使得成立一个跨越各个部门的核心团队成为可能,同时使生产进度知识管理更容易得到员工的认同。大型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和推动生产进度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

2.2.2信息技术平台

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知识管理实施生产进度管理离不开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得信息系统提供的文档管理、知识地图、专家地图、协作空间、全文检索等功能实现了生产进度知识由数据、信息到经验、知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完成基于二维综合知识地图的生产进度知识管理,同样也能够对大量的一般生产进度知识,包括隐性生产进度知识进行集中管理和多维度分类,并利用协作空间、知识社区等功能完成对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到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转化过程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加速交流,提高生产进度知识收集和利用的效率。

2.2.3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生产进度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大型制造企业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来说,生产进度意味着效益;而生产进度对于员工收益没有太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建立与生产进度相关联的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到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中。另外,在知识共享阶段,员工一般不愿将其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与他人共享,企业可以采取压力和奖励并举的措施,促进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

2.2.4企业组织结构

生产进度知识管理要求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和开放化,改变传统的层级结构,有利于实现相关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现代工程项目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程度较之以往大幅增加,生产进度需要通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这些客观现实要求大型制造企业必须向知识型组织转变,积极构建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体系。

2.2.5生产进度文化

成功实施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大型制造企业需透过企业文化的改造,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并培养生产进度知识分享的文化。企业的“生产进度文化”,是大型制造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沉淀,不断总结形成的由领导决策层倡导,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本企业的生产进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在企业生产进度知识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11篇

奥雅纳1946年在英国创立,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的工程顾问机构之一。1999年,奥雅纳正式启动了知识管理项目,先从试点开始做起,后来推广到整个企业范围内,目前已通过各种网络将全球多个办事处联系起来,形成了有效的知识管理,成果显著。

一、奥雅纳知识管理分析

1.奥雅纳的共享文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基础。奥雅纳从建立之初就重视知识共享。其创始人Ove Arup在管理中非常重视人的因素,注重培育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他认为最优秀的工程师也可能了解所有技术。新知识、新材料、新流程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这又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实现的,必须建立一个组织,整合集体的智慧,才能实现。同时,公司把他所做的工作、经验记录下来,写入书中。后来员工也秉承这种理念,将经验记录下来形成文档,供经验交流和日后查看, ARUP员工非常愿意共享知识,这种文化为知识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奥雅纳的知识管理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推行动力。奥雅纳的创始人及后来的高层领导都非常重视,公司董事会认为知识管理与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致的。通过讨论“公司是什么,公司应该做什么”确定了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此外,公司重视各种知识管理活动,并为其提供财政支持。如,公司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公司与外部智力机构合作;并且对实践社区中那些有可能成为公司未来业务的小组和团体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促进其成长。

3.奥雅纳的知识管理与流程相结合,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落实。奥雅纳通过各种方式将知识管理活动嵌入到人们的工作活动中,通过各种措施,为人们进行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方便。如公司发现,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反思这样一项知识管理活动,并不像公司想象的那样频繁。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公司开发了知识收集模板,由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并在所有员工中推广。

4.奥雅纳为知识管理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激发了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热情,保证了知识管理的质量,促进了知识管理的不断改进。一方面,奥雅纳将知识管理与员工的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在知识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肯定与奖励,还给予晋升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了评价体系,通过各种措施保证所共享的知识的质量,如在实践社区中组织竞赛,并提供竞赛标准,实际上引导了员工应该共享什么样的知识,保证了知识质量,避免知识社区成为一个聊天场所,而违背设立的初衷与意义。此外,奥雅纳通过回顾知识管理战略,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评价人、流程与技术运行情况,判断知识管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二、奥雅纳知识管理的启示

1.知识管理依赖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奥雅纳知识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自创办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员工重视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企业文化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共享型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2.重视人,重视隐性知识。在工作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技术和经验并不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时只能依靠人才能解决。在知识管理中,除了要把人身上珍贵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如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此外,知识管理要重视人,还需要从员工的心理出发,善用各种激励措施,如奖励、晋升、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发员工共享知识。

3.重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因而必须要与业务活动结合起来。要与各部门沟通,了解他们的业务活动、需要的知识,以及在哪个流程会产生知识,哪个流程需要以往知识的支撑,从而更好地收集知识,更好地为其提供知识。任何脱离业务活动、业务需求的知识管理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此外,知识管理活动必须嵌入到人们的工作流程中去,成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从人们的工作过程中捕获知识,让人们注重知识积累,才能够保证知识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4.重视知识的质量。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过量和混杂不仅不会给人们以帮助,还会给人带来困扰。 知识管理旨在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所共享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产生更大的价值,也就是说所共享的知识必须能够帮助增值,因而必须重视知识的质量。

第12篇

【 关键词 】 Wiki;知识管理

Wiki-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Room

Zhao Wei Chen Zong-ren Wang Rui

(China Patent Information Center Bei jing 100088)

【 Abstract 】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information era of knowledge explosion, knowledge has become the first resource elements, through the Wiki platform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collection, integration management for computer room power and environment maintenance knowledge resource, make originally distributed knowledge content of the formation of a database, a mor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share, exchange, make the staff fully use of team knowledge power efficient completion of the practical work, and new employees to training effect.

【 Keywords 】 Wiki;knowledge managemen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目前全球信息化大趋势下,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竞争力,人们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进行经验的积累,知识是社会实践经验的升华。知识在企业竞争中,逐渐成为第一要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构成了知识管理发展的大背景。

知识管理迅速发展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是知识管理的发源地,对于知识管理,大家比较公认的一种看法是: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梳理整合,使知识发挥其价值,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方法和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合适的时间,将符合要求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使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1.2 研究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解决我所在机房运维管理部门师传徒受旧的管理方法,通过Wiki知识管理平台收集、整合、管理机房动力及环境运维知识资源,使原本分散的知识内容形成数据库,更有效的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交流,使部门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团队的知识力量高效完成实际工作。

通过Wiki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对新员工起到培训作用,新员工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并进入工作角色,不知道什么知识是工作中需要的,遇到问题需要请教时,不知道什么人能起到帮助作用,有了Wiki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帮助新员工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始终在对知识管理进行探究。如何高效的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由失去优势的土地、资金等转向知识。

Wiki技术在知识管理方面有其独有的技术优势,近几年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Wiki技术的出现对知识管理的普及奠定了一定基础,Wiki具有开源、分类、协同的特点,参与者对于Wiki可以很快上手,不需要有太精深的计算机技术,Wiki技术使知识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增强。

2 知识管理理论

“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这是从哲学角度对知识进行的定义。

Harris认为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数据层,中间是信息层,顶层为知识层,人们把数据整理加工后,数据形成有意义的信息,信息再与积累的社会实践经验结合最终才能形成具有价值的知识,独立的数据没有太大价值。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进而对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通过人们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实践得到了对知识作用的不同认识,从而才有了人们对知识的不同分类,这是建立在人们对知识认识不断加深基础之上的。

知识分为应用知识、学术知识和精神知识三大类,这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结合化(combination)以及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3 Wiki概述

Wiki是一种以知识库文档为中心、以共同创作为手段,靠参与者不停地更新修改这样一种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全新模式,多人协作、内容逐步积累、网状知识链接是Wiki的特色。

3.1 Wiki技术具有的优势

Wiki是开源的、易于维护的,Wiki使用了简化的语法,能够做到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

Wiki是开放的、安全的,它允许参与者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同时它有历史版本控制,并可随时找回先前的版本,这使多人协作成为可能,并且保护了数据的安全。

Wiki是可定制的,企业使用Wiki,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创建自己的管理平台架构。

3.2 MediaWiki

MediaWiki是全世界著名的Wiki知识管理平台引擎,运行在PHP+MySQL环境下,全世界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使用的是MediaWiki,在世界网站排名中,前10名中,有一个使用的就是MediaWiki,MediaWiki能够做到不断完善,为系统升级打下了基础,因此受到很多人喜欢。其工作原理如图。

4 系统平台结构

机房运维知识管理平台是用开源的MediaWiki搭建的平台,参与者可以在Web基础上,通过机房运维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共享、积累、交流。参与者与新入职的员工可以通过平台快速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指导日常工作。系统功能如图。

通过导航模块可以查看最近更改、当前事件;通过搜索模块可用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知识;通过编辑、保护、讨论、历史、删除等对知识页面进行管理;通过知识库主题分类模块实现对空调、电气、消防、土建、弱电知识的管理;通过工具箱实现上传文件和后台管理功能。

系统硬件架构为在主机房放置一台服务器做为主服务器,在容灾机房放置一台服务器做为备份服务器,两台服务器之间可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当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备份服务器接替主服务器的业务,从而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5 机房运维知识管理方法

为实现机房动力及环境运维知识库统一管理,制定如下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知识库文档格式标准》、《知识库问题文档提交与审核流程》、《数据库备份管理办法》。

设置知识主管1人,知识工作者5名。知识主管由部门主任担当,负责对知识库文档审核。知识工作者由知识库各板块负责人担当,负责信息的整理、内容筛查、数据更新。通过知识管理组织实现对机房动力及环境运维知识管理平台有效的管理,使知识管理平台发挥最大的价值,正真给日常工作带来帮助。

6 结论

本文在当前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结合Wiki自身优点,针对机房运维知识管理进行了讨论,并由此开发了基于Wiki的机房运维知识管理平台,使原本分散的知识内容形成数据库,更有效的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交流,使部门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团队的知识力量高效完成实际工作,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对新员工起到培训作用,使新员工可以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参考文献

[1] 加内什・纳塔拉詹,桑德娅・谢卡尔著,赵云飞译.知识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 [美]保罗・S・麦耶斯主编,蒋惠工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珠海出版社,2003.

[3] 王伟军,孙晶.Web 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2007.9.

[4] BoLeuf,WardCunningham.The Wiki Way:Quick Collaboration on the Web.Addison-Wesley Longman,2001.03.

[5] Wagner.C.WIKI:A Technology for Convers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Group 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13).

[6] 梁海燕,黄艳娟.基于Blog的企业知识共享的探讨.情报探索,2005(1):76-78.

[7] 奉继承等.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8] 廖开际等.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赵伟(1969-),男,本科;研究方向:机房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