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时间:2023-08-10 17:2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第1篇

代号

专业

名称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

代号

第2篇

关键词:医学硕士生 自然辩证法 教学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05-02

根据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改革和经验,要使医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各领域中最富创造力的科研群体,充分发挥自然辩证法课程在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必须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的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教学途径使医学硕士研究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辩证思维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科研能力。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更有利于在教学中联系学生专业、联系科技发展、联系社会现实,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实践相结合

作为医学硕士研究生特有的创新能力需要系统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自然辩证法的授课对象是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工作阅历和思想认识方面,更为成熟,有强烈的知识求知欲,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前景更为关注与重视。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自身特点,着眼于把握的自然观、科技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实际,及时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有关学说、理论的新进展,及时概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介绍相关学科领域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在准确介绍学科发展中成熟、稳定的内容的同时,评介在学术界产生影响的学术观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的宁夏医科大学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与医学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在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同时,关注科技发展的现实,积极探索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然而,由于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分为基础型、科研型两大类,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广博,教学时数偏少,于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开辟自然辩证法第二课堂,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具体做法是:将研究生中按照基础型、科研型和各专业情况后组织起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联系社会现实、联系科技发展、联系专业实际,以现代医学学术讲座、专题科研讨论、参观访问等方式,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有限的课堂教学以一种新的形式延伸至课外,并做到以点带面,推动全体研究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增加新内容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结合得相当紧密,它特别注重广泛吸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新思想,同时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具有大跨度的交叉性、融合性、综合性。以往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倾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单纯的继承、单一的思路,造成了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偏离现实生活实际。致使部分学生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与以往的政治理论课同样是一门公共课,往往是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形式。同学们普遍要求,作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以往的模式,要求在授课过程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与现实生活接轨,减少教条灌输,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注意把握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力求与时俱进。讲授有关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时,在引用科学家史料、传记和取得成果的同时,与国际国内相关情况相结合,注意贴近学生所能感悟的现实事迹。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及时介绍本校获得国家自然科技奖项目“西北地区包虫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学校各系部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绩和科研心得体会,多年的科学和教学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果,而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某种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师和研究人员对现代科学的规律和方法有许多切身体会,他们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治学精神为研究生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进行自然辩证法最贴近现实、最鲜活的案例分析素材。

第3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4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5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发展;海洋开发技术;海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2—01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一)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海水盐度差等所蕴藏的能量,人类的发展必须照顾到环境的制约,海洋能源以其清洁能源的优势也成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海洋资源以其污染少、能量高、蕴含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著称,一度被称为清洁能源。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海洋中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而现阶段人们常说的海洋能开发利用是指把海洋能转化成电能的转化利用[3]。其中潮汐能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中技术与成效均相对成熟的能源。应用已经建成的潮汐能水电站已投入使用,并获得电力。

(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从可食用角度出发。海洋中鱼类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海藻等其他海洋动植物也可成为人类的粮食来源,逐步成为海洋生物开发热点之一。除此之外,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在逐步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所特有的一类化合物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海洋生物药的研发得以重视并发展[4]。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海洋是构成我们生存的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可能,并在逐步的实现中,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成为各国的科技发展重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待自然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才是一条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利于人类后世的理念,亦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路。在开发利用海洋时也应时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海洋开发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使之持久的为人类服务,进一步真正的实现海洋开发持久化。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埋下伏笔,也为学生今后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开展工作奠定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技术也不断发展,因此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步伐。

1、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上仍然以讲授为主,辅助少量实训,师生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将很难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队伍自身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在技能实践环节,只能利用实验室模拟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只会按模拟软件的固定流程走,却不懂灵活应用,面对真实环境的操作无所适从,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2、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2.1、内容的选择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应该体现出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知识内容的前沿性。整个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基础,又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课程实际开设过程中,有良好上述知识基础的学生少之又少,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中,添加部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弥补学生相关知识基础差的不足。教师可以尝试将相关内容分块讲授,将原有分离的电子商务各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关联性有机的整合起来。比如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电子商务理论、电子商务技术和电子商务应用。理论部分包括概念、术语、基本框架等;技术部分包括电子商务的实现、安全技术以及支付系统建设等;应用部分包括营销管理、网上服务及供应链管理等。

2.2、教材的选用

作为高职类院校应该尽可能多选用实践性较强的高职教材。同时,并不是十一五、十二五的规划教材就是最好的,那些由本地区或本校教师参与编写的教材可能更适合本校教学使用。同时任课教师也应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和业界动态,在教材之外及时补充最新的行业信息完善整个教学内容。

2.3、把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学生,将来很可能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所以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围绕助理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来组织教学,将职业资格考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

3、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通过多年《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作者发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比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实践教学法

高职学生对单纯的理论讲解十分厌烦,因此采用理论教学+上机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每次理论课后,辅助一到两次相关的上机实践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3.2、参与教学法

许多课程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开课初期兴趣很高,但随着理论教学的深入开始厌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是一个保持学生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好方法。比如每次课后安排学生查阅和整理一些资料,在下次上课前几分钟让他们谈谈自己查阅资料后的感想,并将这种发言记作平时成绩加分项目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3、实例+讨论的教学法

现在很多教材每章都有开篇案例,且多为经典案例,但要想学生能真正吃透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需要任课教师选取最新的、发生在学生身边、有真实感受的实例来配合教学。可以是互联网上最近热门的事件,也可以是学生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这些实例根据授课内容,设置讨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寻找解决方案,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能让学生对电子商务产生浓厚的兴趣。

4、考核方法改革探讨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考核成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笔试考察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理论部分的掌握程度,另外一部分就是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 刘慧娟.《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2]刘永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3-135.

[3]赵礼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6):93-95.

[4]白丽.《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28).

第8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给排水;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就,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当今社会的城市建设尤其如此。城市给排水建设是城市基础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城市供水、排水、净水于综合利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城市给排水建设必须与城市主体建设协调规划和发展。

1.城市给排水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给水建设存在的问题

1.1.1长距离供水系统的建设导致供水不足和供水损失严重。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工业建设的发展,原有的供水管路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且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地下水源的萎缩都促使供水水源向城市发展,致使城市供水输送距离增加,长距离饮水严重影响供水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另外,有的城市输水管道使用时间过长,加上管道的设计安装和铺设不合理,施工工艺不规范,导致管道锈蚀严重,水管爆裂现象屡见不鲜,经常造成大面积停水,严重浪费水资源,同时也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1.1.2水污染问题严重,于日益提高的水质要求矛盾日益激化。据调查研究,我国有河流流经的城市中,大约78%的河水不能作为饮用水,甚至有25%的河流因为污染严重已经失去使用价值;全国五成以上的浅层地下水都已经受到了同程度的污染,据估计,其中大约40%的浅层地下水已经不适合做饮用水。另外,由于输水管道的铺装和建设问题,我国城市用水的二次污染比较严峻。人们对于水质要求的提高迫切使供水企业完善供水系统的改造;

1.1.3水资源浪费严重。尽管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奉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并且城市节水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水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长距离输水管道造成输水效率不高,且容易造成管道的滴水漏水问题;工业用水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且不同企业用水效率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另外,我国的水价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1.2城市排水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排水建设投入资金不够,导致设施相对落后,城市部分地区容易严重积水。如今年夏天北京、武汉等地区连降暴雨,由于排水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部分路面严重积水,导致交通瘫痪。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城市建设的部分地区是在原有旧城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改造后人口激增数倍,同时用水量和排水量也会相应增加,加上一些路段和管道的排水管路技术改造不到位,导致排水管路超负荷运行,影响排水效率;

1.2.2排水建设规划不合理。现代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非常快,城市规划也应该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城市排水设施规划建设的难度,要使排水管道的规划布局具有前瞻性,为以后城市建设时的管路改造做好铺垫,尽量提高排水效率的同时节省管道建设的投资。另外,由于管路规划不合理以及改造不到位,容易造成排水管路堵塞,加重城市积水;排水体制的改革不彻底,一些城市由于管路改造投资大、施工难等原因,仍然采用污水和雨水合流制,降低了排水效率;

1.2.3排水设施建设的质量控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施工和后期养护两个方面。施工时的材料检验不达标,不合格的材料容易腐蚀,造成二次污染、漏水等问题;施工方案和技术控制不到位也容易导致长距离输水管道出现疏漏;由于输水管路基本都在地下铺装,加上后期养护时管道监察力度不够,当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浪费或污染了大量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还必须严格控制垃圾等杂物进入并堵塞输水管道。

2.强化给排水工程建设,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问题

2.1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

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2广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

改“封闭运作”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融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2.3完善各项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确立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2.4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水资源问题普

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特别是最近几年,多数城市旱情严重,缺水情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威胁。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2.4.1全面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全面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缺水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及用地结构,限制大耗水工业的发展,提倡实行节水工程与企业新、扩、改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全面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二是对与城市供水存在一定矛盾的上游农业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使之与资源条件相匹配并推行节水灌溉,为下游城市提供丰裕的水资源环境;三是在城市用水规模预测中把工业节水指标考虑进去,不能老像过去那样把“节水”停留在口号上,应把软指标变为硬指标。

2.4.2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开发的原则应是兴修水利,拦河筑坝,调节径流,蓄丰补枯。城市积极主动地去开发水源,不仅符合水资源开发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往往还与水利部门的开发计划不谋而合。由于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及其影响面的广泛性,因此在考虑水资源开发的同时,或者是农业水库改变性,增加向城市供水的功能时,除对其城市供水效能予以论证外,还应认真仔细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4.3严格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污染不仅造成水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可能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饮用的水源减少,间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首先在给水规划中要根据水文水力关系及环境容量,划分出城市水源的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有关治理现有污染源、清除排污口的措施;其次城市在规划中要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的产生,流域性的水污染问题,应通过城市规划提请上级政府部门会同有关城镇予以综合管治。

2.5合理预算水量规模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从各规划阶段到具体项目实施,确定其水量规模是首要内容,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合理确定水量规模十分重要。一是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二是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三是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四是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

3.结语

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研究,我们要科学研究,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给排水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风格;智能化;自动化

从工业设计的发展史来看,工业产品设计的趋势,是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分不开的,工业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是随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变化着的,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随之又感到不满足,于是产生了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刺激新的欲望,从而又产生新的设计,所以消费者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制导工业产品设计趋势的几个主要因素。

1 设计风格的多样性

第三次设计浪潮的到来,对第二次设计浪潮的工业社会陈旧的经济和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白领”阶层的人数开始超过“蓝领”阶层。人们的种种观念也在改变,人们力图突破工业社会的种种束缚,努力做世界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人的个性得到了空前的舒展和张扬,工业设计领域内关于设计的评断准则也在改变,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适用性已经不再是衡量设计水平的主要标准,而艺术上的趣味性和风格个性化,重新被消费者所重视。人们要求工业产品需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在人为环境中能产生审美的感情效应。另外,二战后那次“生育高峰”所诞生的婴儿,到20世纪60年代已成长为青年,他们大量涌进社会,加人劳动行列,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作为有收人的一代人,他们在经济上的独立又自然成为工业品的最广阔的消费市场。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这批人不仅从数量上改变了消费结构,在需求口味上,也改变了消费方向。他们追求新奇与变化,讲究享用,注重自我,从而导致了这一时期不少工业品一改“经济耐用”的设计原则,转走“易损”型和“豪华”型的道路,以满足年青一代为追求“时髦”而不断购置新型产品的欲望。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情趣,越来越强烈

地表现出个性化、畸型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这也促使了这一时期设计风格朝人性化和多元化方面演变。

2 自然主义设计

现代普遍推行5日工作制,旅游热、运动热开始在各先进国家掀起。这股热潮又带来了工业设计上的新潮。各种适应旅游、运动、休闲用的轻便、简洁的折叠式、组合式用品相继出现。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已经进人全盛时期。日本的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不仅汽车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设计上也进人了领先行列。汽车的种类型号繁多,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各种车型,如上班车、旅游车、运动车、越野跑车、沙漠车、沙滩车等,每年一度的国际大型汽车拉力赛,也是各大汽车厂家竞赛的大好时机,体育运动也促进了汽车设计的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压抑人性自由发展的不满情绪的蔓延,一股回归自然风于年代悄然掀起。经过工业社会成熟期的长足发展,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环境,都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冷酷的工业机器和机械制成品,这种冷淡的环境越来越令人不安,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形容它是“令人感到压抑,无所适从、到处充满宗教祭品的精神超级市场”。由于对工业制品的厌恶和抵制,人们开始怀念旧日的手工制品。一股回归风在设计界日益炽热,不少人转向致力于挽救和整理、复兴古老的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如手拉坯陶艺、手工漆艺、手工刺绣、编织等。同时,在英、美等国出现了以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大批量的模仿手工艺产品的设计风格。这一风格具有个人风格与现代设计风格相互渗透的趋势。回归风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对自然材料的提倡上,它们出于对充斥生活周围的钢铁、塑料、电子、化学纤维等人工材料的抵制,转而提倡使用对环境没有或较少污染的自然材料,如木、竹、布、陶瓷、玻璃等。不少用自然材料设计制造的生活用品,如食品容皿、家具、服装,大量面市且深受欢迎。例如英国设计师劳拉・阿德维尔率格(Lawla Adverising)设计的食物盒,完全用传统的木板材料做成,手工十分精细,具有浓郁的自然风味,在波灵顿的设计大赛中获奖。在服饰方面,人们开始抛弃追求了半个世纪的化纤织物,重新燃起对麻、丝、棉、羊毛等天然纤维材料的热爱。那种采用天然材料裁制的宽松、舒展的服饰,深受男女消费者所喜爱。不少设计大师如皮尔・卡丹、克雷查、米索尼等都推出不少宽松型的设计佳作。

3 自动化设计

21世纪,对工业设计影响最大的是电子技术的开发及运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电子技术就已开始向微型化、集成线路化发展,不少家用电器产品如电视机、电话机、收录机、冰箱等已大量走进人们的生活。但那时,电子产品的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品种、使用功能,还是外观造型,都还比较简单、粗糙。80年代智能型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工业产品设计步人电脑时代,从而使工业设计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高度技术化的风格体现在设计上的另一个方面,是不少节省人力的设计相继问世。大的有自动驾驶飞机、自动驾驶汽车,小的有全自动洗衣机、自动洗碗机、电饭煲等,自动化产品的问世及盛行,使人们从某些危险或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生活因而变得更为轻松和随意了。

4 智能化设计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空前丰富,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交通、旅游、饮食、娱乐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教育从技术型转向修养型,全社会文化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均衡发展。就工业产品设计而言,设计界不但重视产品实体的设计,更重视工业产品与社会的组织、秩序、经贸、文化活动等环境及相关因素的和谐关系。工业设计师对设计的追求已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即设计时,考虑的已不再是工业技术的进步、产品和利润的提高,而更多考虑的是以和谐的方式保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增长,使产品成为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双方面功能需求的综合体现,使世界更好地成为人们生理的和心理的、科学的和美学的和谐发展的理想环境。

总而言之,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趋势,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变化同步同向的。它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着科技的发展;它受人们生活口味及欲望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引导着生活方式的转换。科技的进步为工业产品设计提供新材料和新方法,工业设计使科技成果变为生活财富为人们所享用,并在生活中检验成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工业产品的设计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将会越来越多地考虑与自然相谐调,与人的本性、本能需求相谐调,从而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高级、更完美。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相互的关系

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设计的任务是要实现设计者的意图,设计者的意图就是要表现美.创造美。所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它融合了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作品经常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迹。传统文化影响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传承并表现传统文化,设计是一个载体,体现着文化的发展。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却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这块土壤,更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者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才能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文化中的中国风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 “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而今在眼花缭乱的作品背后是设计元素的 匮乏、传统文化的缺失。因此设计不仅仅需要我们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要在 设计中得以体现,并且要有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不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有不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它们又都同属于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设计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那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此——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

西方文化与艺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艺术与设计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两种文化与艺术碰撞引发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常常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现代设计,藉此找寻出一条中西文化与艺术融合影响下的、现代设计的正确之路。如果我们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很多元素可以为设计带来灵感。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例如水墨画、剪纸艺术、中国书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良好运用。

面对全球设计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流失是每一个设计师的劲敌。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冲击的同时,要学会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使我们设计在“国际化”中大放异彩。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不要墨守成规,有的设计师背着沉重传统文化包袱,对新的东西作了否定,这是不利于设计发展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甚至达到了农业文明所能及的巅峰,但是也正是这些令我们陶醉不已的伟大遗产,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民族文化艺术的前进。因为我们的肤浅和无知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盲目陶醉的后果只能导致一种文化的衰落。

总言之,我们的设计理念应是“继承传统、取精弃粕,与时俱进、个性鲜明”。如何在设计中融入传统艺术是促进现代设计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设计在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特色,从而更好的在对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同时促进现代平面设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1997.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2003.

第11篇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项目管理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1)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即自身优势(Strength);(2)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即外部机会(Opportunity);(3)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即外部威胁(Threat);(4)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即自身劣势(Weakness)。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1)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并填入Ⅰ。(2)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并填入Ⅲ。(4)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J].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第12篇

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室内装饰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其建筑的功能、投资的差异与使用对象的不同已表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其中“多层次、多风格”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室内设计与尊重自然;室内设计与科学技术;室内设计与地域文化;室内设计与经济发展;室内设计与以人为本等关系上;而室内设计与以人为本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美学规律,尤其是居住要从适用和经济的原则出发,力求室内空间布局合理,通风采光良好,利于家具陈设布置等,用合理的资源打造出理想的室内环境。不论是什么样装饰设计风格,软装饰都极为重要。所谓软装饰,是指装修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再次陈设与布置。目前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主打“轻装修,重装饰”的风格,这便使软装饰材料的优势得以完全发挥。

目前市场上软装饰材料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使人们应接不暇,就是这些琳琅满目的软装饰材料,在不同风格的室内环境中能够有效地实现设计师的目的和满足居住者的要求。与硬装饰材料相比,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软装饰材料更容易达到艺术效果,而且在经济性和易更换性上也略胜一筹。

所谓软装饰,其中“软”就是相对与“硬”而言的,而“硬”指的是硬质的材料;软装饰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指室内装饰品与人之间的一种互相协调的关系。由于装饰物本身的图案、色彩、质地的不同,往往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色彩的明暗、饱和度,对人们视觉感官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装饰物,比如说沙发抱枕的颜色,与沙发的搭配是否和谐,不同花色的取材,也可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精神上的追求是否有满足感,现代家居生活是否能有温馨、惬意、舒适的感觉。

软装饰最早起源于现代欧洲,兴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软装饰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最早人们往往以贵重材料为主,装饰物多择于繁复造型;到现在,节能、环保、实用的简约型,是现代人们生活的新的追求。现代的软装饰追求实用性,在形式上追求简洁、舒适、人性化,无论你喜欢的是华丽古典的还是现代简约的,我们只有了解软装饰的设计风格才能更好的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完美的应用,然而每个人对装饰风格的要求都是有所不同的,软装饰的设计也有很多方面的不同,随着时代的不同,软装饰也需要有新的设计理念,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追求的是昂贵的材料,或是在传统形式上的照搬。但另一方面软装饰和硬装饰是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硬装饰为软装饰的设计做铺垫,而软装饰会美化硬装饰,使整个空间看起来更精致,使人在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软装饰的加入可使空间的某个地方成为亮点,增强空间的视觉感受。

现在的设计师往往只看到硬装饰,而忽视了软装饰,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正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住在装修过后焕然一新的家里,却没有归属感,当人们发现现在的生活不适合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寻找另外一种方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样,软装饰就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利用软装饰去改变,把植物、阳光引进室内来营造出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使人有置身世外桃源的感受。由于软装饰是这个新兴行业,很多人觉得还很陌生的,但是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它会给生活增添许多的乐趣和美感,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过程中,它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它的发展前景是不可忽视的。虽然软装饰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是它投入少、利润大,今后将会是许多人想要从事的行业。现在有关部门还出台了职业配饰设计师的标准与资格认证,说明市场对于软装饰的需求正在以狂澜之势席卷着今天的家装市场,而软装饰的地位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意义上的“软装饰”已经不能和“硬装饰”分割开来,人们把“硬装饰”和“软装饰”设计硬性分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者在施工程序上有前后之分,但在应用上,两者都是为了丰富概念化的空间,使空间异化,以满足家居的需求,展示人的个性。而“软装饰”可以更好的根据居室空间的大小形状、主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各自的经济情况,从整体上综合策划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体现出主人的个性品位,而不会“千家”一面。如果家装过于陈旧或脱离了现代社会的艺术追求,需要改变时,不必花大把金钱重新装修或更换家具,仅利用软装饰风格的改变,就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现今的家居装修中软装饰的设计不容忽视,一副画一个摆件无不体现居者的品位及个性,软装饰如何在家居空间合理利用,来为你的生活空间增光添彩,就成了居家装饰的重要环节!

在追求人性化与个性化的今天,现代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已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需要着眼于对环境整体、文化特征以及建筑物的功能特点等多方面的考虑。人身价值的回归得到关注甚至成为焦点,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将更加关注软装饰材料,这必将极大地促进软装饰材料行业的发展,从事这个行业必须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在不久的将来软装饰一定会备受瞩目,也会发展的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简名敏 Jasmine Jean.软装设计师手册[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2]杜丙旭.室内灯光设计[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3]黄艳.陈设艺术设计师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