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影视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教育活动已经离不开专门从事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软件开发、教育过程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和远程教学组织的专门人员,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专门培养这类专门人才的专业。
一、什么是教育技术学
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但只有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逐渐产生一个用于专门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谓源远流长,但那主要是针对它所涉及的教学媒体而言的。人们真正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并围绕它形成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则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的教授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可再现性、可测量性和可控制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在既定的目标前提下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规律与方法。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可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所开设课程主要为教育学类及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如教育技术学导论、远程教育、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传播学、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等。根据不同院校培养模式的不同,该专业一般还设置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以及网站制作、摄影、摄像等方面课程。此外,不同学期还会设置包括课件制作、网站制作、多媒体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实习等形式在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培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信息化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各级电教馆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需要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综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学过程追求形声并茂、色彩逼真和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使教育技术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有如下几个大方向:各类高等院校、中小学、培训机构、网络教育机构、各级电教中心、软件公司、电视台、电台、出版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宣传等部门或信息产业领域从事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或开发等相关工作,也可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作者:张翠萍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关键词:科学技术;全球问题;社会价值;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国家及地区间的竞争更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竞争。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在人们的心中打下的深刻的烙印,却逐渐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主宰意识与无限摄取意识。随着这种意识思想的蔓延,越来越多的问题凸显出来,例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然而人们没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却把责任归结于科技的发展。甚至将科学技术比作“潘多拉盒子”。这种对科学技术妖魔化的论调几乎抹杀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诚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挥舞这把利剑却是我们人类。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和控制好这把利剑,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一定会惠及子孙后代。当人类变得理性时,科技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二、科学技术带来的全球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出现了革命性的飞跃,这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步伐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科技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人类还没来得及享尽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时,就已经受到一些全球问题的威胁。
(一)人口问题
1.人口剧增
19世纪后的人口数量骤然增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口出生率提高和死亡率降低,是现代社会人口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为控制人口增长而降低人口出生率的行为,势必带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造成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其次,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方面实现了人的寿命的延长。
3.粮食问题
面对日益庞大的人口数量,粮食问题自然成为全球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虽然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率,但是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粮食的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依然不容乐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更让人堪忧。
(二)资源环境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这些资源的采掘和利用上的能力加强了。但是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超量消耗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整个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由于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片面地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的自我修复,同时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并且向自然界排泄、抛弃废物,恶化了自然环境,构成一连串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这些危机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消耗过度;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二氧化碳增加和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三、实现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1.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从历史的角度看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他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推动社会制度的转换。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
2.合理的控制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尤其是技术都是双刃剑,问题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人的应用。用得好能推动社会发展,用得不好就会阻碍社会发展。人类首先要控制好自己,而不是抑制科技进步;其次要进一步发展科技,既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正面效益,又要尽量消除由于技术不完善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不断扩大消极的后果,当然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社会的实践和社会的改革,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也就是说,还要依靠社会的进步。只有通过社会的变革,通过正确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弱和避免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消极方面。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但它不是万能的,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当然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还需要依靠社会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
现如今,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1.转变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
走出全球问题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约束,而更重要、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的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要形成新的道德观念。
人与地球上一切生命体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必须树立的新的自然观。这种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完美地实现当代科学和伦理学的结合,这不仅适合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代科学或学科发展的趋势。
2.深化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新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
3.把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自然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而自然生态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的综合效益。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曾带给人类以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带给人类以灿烂的明天。我们要从容地挥动科学技术这柄长剑,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繁荣的、和平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刘大椿,何立松.现代科技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霍宗浩,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安徽建筑,2006.
[3]傅长吉,刘铁骑.技术开发要有生态文化意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4]胡林辉,金剑.解读科学发展观[M].研究出版社,2004.
[5]陈敏豪.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 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 [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 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关键词:科技;伦理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3)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谟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科学的王国与正义的王国是不交叉的。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
(4)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善恶并进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既非等同,亦非排斥,更不是无关的,而是善恶并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既能促进伦理道德进步,也能导致道德退步。我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道德思想却非完全直线发展,是苦乐并进、善恶兼行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既认定人类由新发现得到的利益将会比害处多,但又有些忧心忡忡。后来,爱因斯坦、维纳等人也同样表示了这种忧虑。这表现出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关注和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运用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①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为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为缓解上述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冲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强化社会伦理责任,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伦理责任。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是受政府、企业集团和组织资助的,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成为社会职业角色,科学已不再纯粹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它成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赞助者(政府和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以发现和发明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政治和军事控制。无论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和标准。科技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规范,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这就要求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客观公正地提交科研成果,更应该对某项即将诞生的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充分评估,向公众说明其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公众应当享有广泛的知情权。
虽然由于科技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科学家难于对其科研成果的负面效应有完全的预见性,但科学家应尽可能考虑到其成果的应用可能造成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科学家还必须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更新观念,包括科学发展观,文化观等。
传统科技发展观既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割裂了科技与社会、自然紧密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科技发展观的狭隘性,要么相对孤立地只是从科学系统内部“为科学而科学”要么只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为经济而科技”,从而纵容了科技负效应的日益膨胀,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恶果。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科技发展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中轴,在此基础上探索真理。科学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活动,在其活动过程中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功利与审美的关系。②对高科技的应用进行人本主义的规约。这样既可以克服科技双刃剑的特征,最大限度地遏制其负效应的作用,又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对人性的挤压。
新文化观就是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大文化观。也就是说要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在科技理论中,同样蕴含着逻辑的、直觉的、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信仰的因素,科技成果无法超越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前提。为此,要探究有利于科技健康发展的社会总体精神,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体现了科技中的人性、人道、人生等的人文指向和尺度蕴含,表达了人的情感世界,它为高科技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指导。
(3)建立完善法律机制。
保持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进行两项立法:①立法律之“法”,即行政立法;②立道德之“法”,即自我立法。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德则是非强制性的规范,也是一种立法,以人类特有的内驱力的激励,达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律,一是“自律”,二是“他律”,二者缺一不可。
法律侧重在于惩恶,而道德侧重于劝善,防患于未然。从事科技活动的专家,违规或失范的行为大多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要靠本人的自省自律和公众舆论的谴责去克服、防止和净化。但我们看到,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它只能解决人们在科技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当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时,其规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技术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但是,也必然有人以基因技术为恶:如根据基因组工程学,达到治病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此技术使人致病,更有甚者,有些国家正准备或正在研制基因武器,如果使用这种武器必然产生可怕的后果。像这类问题仅靠道德是解决不了的。道德的下限就是法律,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律己或律人时,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的威严,通过立法禁止。
总之,科技道德与科技法制都是规范和调节科技活动的手段和机制,法制是通过法律制度,以强制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则通过道德教育和舆论教育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使人们遵守合乎道德的准则。显然,科技法制的强制性约束是不可缺少的,而道德的非强制性规范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它对科技工作者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也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2]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大椿.在真与恶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
科学技术哲学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学界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渊源。如学者任元彪从学术渊源上指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2)哲学自然辩证法传统;(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而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源在“自然辩证法”,他们比较突出“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笔者认同郭贵春等人的观点。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
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富有争议,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学者黄顺基、黄天授和刘大椿在1991年编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科学技术哲学作出了明确的定位。他们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新问题为依据,以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是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的一门新学科。学者刘大椿在2001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又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而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它是具有的特色和色彩的诸多科学部门的总称,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学者于棋明据此认为,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汇集或孕育、成长以至分化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分支学科。学者陈其荣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这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范式在当生了改变。从以上众多学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不同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要想对科学技术哲学进行学科定位,至少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否从“哲学”的范围内界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内容,第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第三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性问题。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
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般都趋向认同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尽管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但学界关于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差异,但是有一点比较明显,那就是学界一般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科学与技术的本质问题”、“科学与技术的价值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问题”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热点。
五、新时期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哲学的发展也面临相同的境遇。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哲学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其未来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学者庞跃辉则认为,以现代科技变化发展规律和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技哲学,无论是从推进现代科技良性运行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从科学技术哲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来看,科学技术哲学都必须下功夫解决面临的三大前沿问题:(1)如何认识现代科技和科学伦理的内在关系;(2)如何认识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内政关系;(3)如何认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内政关系问题。
学识渊博成就卓著
袁冰教授是北京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4岁开始跟随外祖父学习中医,198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取得中医学士学位,其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研习内科杂症,开发专家系统。曾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多年,他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成就卓著。现着有《中医学现代方法》、《整体医学》等专着四本,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获国家专利八项。
2008年,袁冰教授以“优秀人才”身份,移居香港,在这片土地上,他继续以其精湛的医术造福众生。他至今已有30多年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尤其对肿瘤、肝病及过敏性疾病经验丰富,是目前香港著名的肿瘤治疗方面的中医专家。2008年,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特邀,在“纽约中医峰会”上,作“中西医和生物免疫疗法相结合治疗癌症”专题报告,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现在,袁冰教授是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香港中西结合肿瘤研究中心首席医学顾问。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于2008年1月,是集医学理论研究、医学技术发展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中医药的综合性研究发展中心。香港中西结合肿瘤治疗中心则致力于结合中西医和自然医学治疗肿瘤的优势技术,发展一套集众家之长,从整体上治疗更有效的综合疗法,给更多罹患癌症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袁冰教授以此为平台,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兼容并蓄的态度,认真研究和临床实践,为病人送去健康。
在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这个专业平台上,袁冰教授和众多专家竭诚尽智、精诚合作,应用复杂性科学的理念、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建了现代整体医学(现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中医学理念的指导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袁冰教授主持研发的双花解毒胶囊、桂苓百消胶囊、小金丹胶囊、乳结灵胶囊、牛黄降压胶囊、尿石灵胶囊等药品,已通过香港卫生署的注册,获准在香港销售。
其中,双花解毒胶囊的研制成功并上市销售,标志着香港中医药界,在用中药治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方面的研究,具有与内地相当的水平。据了解,“双花解毒胶囊”与2009年北京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组织120多位专家,经过六个多月的努力研究的防治甲流的中药“金花清感颗粒”,在处方原则、主要成份、适应病症等方面基本一致,而“双花解毒胶囊”早在2004年就已申报了香港中成药的注册,且由于兼顾了南北气候及传染病发病特点的差异,“双花解毒胶囊”更适合南方的气候特征和流感的发病特点。
袁冰教授领导的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不仅致力于理论研究,中成药品、健康食品,以及医疗保健器具的研发;更对疑难病治疗方法研究投入心力,在针对良恶性肿瘤、肝病、过敏性疾病以及中医治疗病毒性感冒等方面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方法,为许多现代西医认为“不治”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袁冰教授以其深厚的中医学根基,结合西医理论和技术,全心全意为疾病困扰的朋友,提供最佳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尤其为患有疑难杂病、久治不愈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这是他身为医者的良心和责任,救死扶伤,任重道远,袁冰教授必将坚定笃行。
融贯中西继往开来
近年来,西方医学在临床治疗上的局部性和化学药物的几乎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避而远之,起源于东方的自然疗法、天然药物重新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医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与此同时,对中医科学性的争论也日趋升温,人们也在思考,中医这门为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古老学科,是否只能保持在朴素、经验的水平,与现代科学风马牛不相及?
人们企盼着:现代西医能够克服分析方法的局限走向整体的综合,传统中医学能够脱离朴素的思辨和经验的直观,上升为严格科学化的理论体系,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科学体系!
袁冰教授,早在30年前,就开始致力于中医发展和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理论研究,1983年,就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未来的医学结构――对未来医学发展趋势的探索》的专题文章,1986年2月,袁冰教授探索现代化的中医学体系的专着《中医学现代方法》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面世。当时大力倡导“人体科学”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院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书是“第一次认真运用系统科学观点和方法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引发了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不再把复杂系统分解为简单的系统,孤立地进行研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隐喻”、“类比”的方法,建立系统的模型,从整体上按照它的本来面目进行研究。而“隐喻”和“类比”,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比类取象”,正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主要方法。
袁冰教授注意到,近几百年,西方医学是遵循现代科学的理念,采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今天,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已成为主导现代科学发展的主流理念,如果西医学遵循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从整体上研究人体时,就会发现,这样建立的理论体系与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
显然,按照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现代西医有可能与传统中医学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将有望走向统一,这标志着“现代西医的整体化”、“传统中医的现代化”、“建立中西医统一的理论体系”这三个近百年来几代人梦寐以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理想将得到完美的统一。
这样一个融贯中西的医学体系,袁冰教授称之为现代整体医学,《整体医学――融汇中西医学的理论医学》,已于2010年10月在由现代医药出版社在香港出版发行,简体版《现代中医学导论》也于2011年5月在内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袁冰教授期待着,现代整体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将作为启动中医现代化研究和西医整体化研究的新开端,聚集起一代在中西医领域工作的有识之士,在不久的将来,构建起整体医学的大厦,把人类维护健康与应对疾病的能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创人类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生命和健康的新时代。
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以“优秀人才”身份移居香港的袁冰教授,当被问及他对香港的印象时,他微笑地回道:“感觉还不错。内地是中西医结合,而在香港中医不能开西药,应当说是各有利弊。这里,中医没有病房,中西医结合方面显然不如内地,但香港对传统文化人为干预较少,一些在内地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传统的东西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他三句话不离本行,视线始终关注中医。
袁冰教授一直致力于癌症治疗方法的研究,并在几十年的探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中西医配合生物免疫疗法的肿瘤综合疗法,成为了21世纪人类战胜癌症的新希望。袁冰教授解释道:“在癌症的治疗中,我们面对的是患癌症的人,而不仅仅是癌症病灶。中西医结合的癌症新疗法是从癌症患者个人的整体状况着眼,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核心,辨证论治和针对癌症的辨病施治相结合。把现代西医手术、化疗、放疗等针对癌症病变的治疗方法,与中医化瘀消症和针对胸水、腹水等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并列作为‘急则治标’的强有力的手段,适时适度地进行运用。”
目前中医在内消治疗良性肿瘤、结节、慢性炎症等,效果均得到了充分肯定。对于恶性程度不高,增殖发展较慢的患者,在采用西医检测手段严密监控和把手术作为备用疗法的情况下,也应该尝试中医内消的方法,如果不见效再行手术。袁冰教授补充说:“肿瘤初期可以考虑采用中医内消的治疗方法,中医内消可使瘤体软化、缩小,最终完全吸收和消失,并能控制肿瘤发展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及并发症。中药内消,使病人免除了手术之苦和手术带来的副作用。”
西医治疗肿瘤是将癌细胞当做敌人杀死,通常情况下,它是以损伤人体的正常细胞、人体正常功能和抵抗力为代价的。“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癌细胞扩散,而是死于抵抗力下降和人体机能失调。”袁冰教授如是说,“对于手术、化疗、放疗或中药‘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后的病人,癌症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患者的抵抗力在上述治疗过程中受到了较严重的损伤,体质相对较弱。这一阶段,治疗的主导思想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恢复病人的体质,同时防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结合起来为病人服务。”
尊重生命才更加懂得医治,袁冰教授沉重地说:“看到晚期危重的癌症病人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救人,而不是治癌,如果这个人死了,杀死了癌细胞又有何意义呢!”因此,不能把眼光只放在癌细胞的增植和转移上,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顾护人体的体能、免疫力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杀癌细胞,同时以中医配合生物免疫疗法,培植人体的免疫力,及时清理少量新生或转移的癌细胞,防止癌症死灰复燃,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行医几十年,袁冰教授遇到了很多难忘的病人病例,有的甚至从他的病人变为了他的“助手”,正所谓“久病成良医”,其中一位“区先生”就是如此。区先生是一位69岁的晚期癌症患者,2008年经朋友介绍,慕名而来接受袁冰教授的治疗,经过三年的治疗,他的癌症病灶已缩小到不足原来的1/3,并被包裹,良性化了。看着眼前这个貌似只有四十多岁的区先生,我们根本不敢相信他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更不敢相信他是被西医宣判“死刑”的晚期癌症的患者。区先生说:“袁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我现在就在这里现身说法,为前来求医的病人建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从区先生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医术超群,而且有良知、有道德的医者。
区先生只是袁冰教授救死扶伤的一个案例,在数十年的行医过程中,类似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袁冰教授的中西医配合生物免疫疗法的综合治疗法是切实可行的,是能给患者带去更多生的希望的。
袁冰教授常说“用药如用兵”,人类进入21世纪,应该抛开门户局限,将中医、西医、生物免疫疗法这几种互相补充、各有所长的治疗手段,在现代中西医疾病信息检测的基础上,有机的结合运用,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癌症的治疗水平,造福患者。袁冰教授开诚布公地说:“整合中西医学的优势,将治疗方法用到恰到好处,乃医生之责任,患者之福音。”
袁冰教授现在周一、三、五、六为患者看病,剩余时间则以理论研究和研发中药药品、保健品及医疗保健器具为主。在袁冰教授的研究中心,我们见到了他们最新研发的医疗保健器具――透明弹力硅胶拔罐器。这是一种采用透明奶嘴硅胶制造的拔罐器,它是靠硅胶受压变形产生的回弹力而产生吸力,达到“拔罐”的目的,与传统的拔罐比较,不用点火,不会烫伤,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借助橡胶弹力的拔罐器具是袁冰教授于20年前率先发明的专利产品。这种简便有效的大众化医疗保健器具,既适用于医院、诊所,亦可作为居家健身的常备工具,目前已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与以往普通橡胶制造的弹力拔罐相比,袁冰教授研发的新产品,采用达到食品级的新型硅胶材料――透明的奶嘴胶制造,耐酸碱、耐高温、清洗方便,与玻璃罐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拔罐后局部皮肤的反应。
袁冰教授以兼容并蓄之态度,博采众长,奋斗于人类健康的事业上。全方位推进中医学的现代化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药学,以及推进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的融合,最终建立一个融汇中西医学的统一的整体医学体系。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上下求索,融贯中西。
关键词:问题意识;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李约瑟难题
问题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和生长点,问题意识是促进创造性活动的内在驱动力。[1]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成长,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本科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生不愿意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正在丧失极为重要的思考能力。[2]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可以说是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发展经济学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单纯以教材知识讲授为目的,教学内容从固定教材出发,缺乏将教材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相联系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对我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案例教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李约瑟难题这一案例教学进行探究,并结合发展经济学相关教学内容予以拓展,为实现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有益素材。
一、李约瑟难题及其“问题”价值
在充分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础上,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人类的近现代科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首先产生于拥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中国?为什么与系统的实验和自然假说的数学化相联系的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兴起?这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le或NeedhamProblem)。众多学者试图对李约瑟难题做出解答,比如比较典型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说、官僚体制说和系统结构论等。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典型的启发式问题,它能够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对李约瑟难题不断地分析、论证与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各种思想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过程,这显然是其研究意义所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意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不断演进,而且还受到社会结构、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复杂影响。所以,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将科技的发展置于更复杂的系统环境下,这样才能够加深人们对科技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的认识。
二、李约瑟难题的探究与发展经济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专题教学目标,结合发展中国家某一方面或某几个需要解决的与教学目标相符的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虽然国内《发展经济学》教材版本较多,但一般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二是发展要素分析,三是结构转换与城乡发展,四是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分析。就上述内容来看,李约瑟难题这一案例具有广泛适用性,比如它可以放在第一部分作为开篇导论,让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的主题,以及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对于第二部分的发展要素分析,李约瑟难题可以作为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资源、人口和技术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对于第三部分的结构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和主流经济学的两部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第四部分的制度分析,李约瑟难题的制度决定论回答可以很好地佐证相关原理和结论,比如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一)资源、人口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要素分析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3],又称人地比例假说,是从资源、人口和技术之间内在联系的视角来解读李约瑟难题的。其认为中国古代技术发展没有引领现代技术革命,是因为我国人地比例失调,充裕的劳动力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少。与此同时,人均剩余的减少也导致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不足。高水平均衡陷阱说利用土地、人口、技术之间的内在经济关联解释了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分岔,但是,上述假说是以技术不变或进步极端缓慢为前提的。如果出现持续的技术进步,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的情况则很难出现。事实上,如果用中国的疆域变化来代替中国耕地面积的数据,那么高水平均衡陷阱只能解释明清后半期的经济发展困境,却不能解释两朝中期以前的情形。[4]此外,这种假说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资源和技术决定论,忽视了李约瑟难题的制度重要性以及人口与技术、资源之间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的特征。
(二)结构决定论与结构分析结构决定论强调中国和欧洲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系统在理解李约瑟难题中的重要性。一般是将中国和欧洲分别看做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各自系统的结构、内部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的比较中来解说李约瑟难题。[5]政治组织结构是众多研究的重点。从政治组织结构出发所做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大一统体制说和官僚体制说。大一统体制说认为传统中国古代帝国的意识形态的统一,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成长。官僚体制说认为中国特殊的官僚体制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中的农业生产发展,但却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成长。相对而言,西方世界的贵族式庄园制却有利于商人阶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上述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也属于制度功能视角,这将在下面的制度决定论中再予以进一步阐释。
(三)制度决定论与制度分析制度决定论认为,相对于西方世界,李约瑟难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由于技术产权保护不到位,激励了寻租创租,这显然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广义制度来看,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深刻影响着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结构决定论中提到的官僚体制说认为,传统中国的官僚体制没能产生出适合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具体来看,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从而导致科学革命无法产生,而科学革命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传统中国无缘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6]
(四)各种答案的述评上述分析问题的方法可被称为“因素分析法”。[4]比如,上述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论、结构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等都有一定的单因素分析色彩,而事实上,大多数的观点都应该重新审视问题本身的性质,即李约瑟难题所代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或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历史、社会、政治等相互交织,个人与集体、组织相互作用,社会和社会相互影响,资源环境、人口和技术相互关联的宏大问题。而学者们要理解这类问题,就必须给予其所具有的非线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以充分的认识,否则难免就会陷入各说各话的逻辑陷阱当中。这显然不仅不利于学者们对李约瑟难题的继续研讨,反而会影响甚至误导学者们对问题本质的探讨。鉴于李约瑟难题这一开放式和启发式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延伸相关问题。比如韦伯疑问———较早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为何没有发生工业革命,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大国之谜———如何才能成为大国,等等。这些教学案例可以通过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结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的尝试,为当代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素材,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能力。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之外,一个平等、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和学都需要目标统一,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机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论点进行寻证而整理、研读、分析案例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难问题进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及证据。这些问题可能是先由教师提出的,但学生内生的疑问才是根本。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自学、表达的能力,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霞.高校何以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问题意识的视角[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3.
[2]秦春华,林莉.学生评价与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57-59.
[3]ElvinM.ThepatternoftheChinesepast:Asocialandeco-nomicinterpretation[M].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3.
[4]赵.李约瑟之谜:经济学家应接受旧解还是新解?[J].经济学(季刊),2009(4):1615-1646.
[5]汪川,赵亚奎.重视“李约瑟之谜”:“统一增长理论”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1(12):61-66.
历
层
次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本
科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2
02324离散数学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26操作系统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42通信概论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198线性代数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7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2钢结构
00015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9训诂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0016日语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会计
020204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60审计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8资产评估
00015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10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3质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78银行会计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79保险学原理
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3消费经济学
0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844国际商务英语
03709基本原理概论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99涉外经济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9 国际私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险法
00167 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00865证劵法 05557物权法
05560破产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61刑事侦查情报学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监所管理
030109 00929劳动教养学 00931矫正教育学 00934中国监狱史
00930监所法律文书 00927中国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逻辑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0015英语(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学
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1认知心理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6230小学艺术教育 00542文学概论(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2比较教育 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
040102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24普通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学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会学概论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201护理学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学概论 01868民族文化概论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基础教育
040120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78中国小说史
04577中国通史
应用化学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306环境分析与监测 08291环境影响评价
软件工程
080720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7171项目管理软件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英语教育
050206 00830现代语言学 06425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0高级英语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2遥感概论 02105地理教育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34社会学概论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0775历史教育学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组织胚胎学 02088 生物教育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02076 遗传学(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规概论 00227公司法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制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方 01141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 0434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 05181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0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0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2326操作系统 02336数据库原理 00015英语(二)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数论 02011复变函数 02014微分几何 00015英语(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03218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6仪器分析 00413现代教育技 02059化学教育学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00732简明配器法 07976音乐欣赏(二)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0742美术技法理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3体育教育学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94制冷技术与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5英语(二)
06541现代通信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384科技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55商务英语翻译 05351高级英语笔译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4汽车鉴定与评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7汽车维修工程 04946汽车发电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031药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9药剂学 03026药理学(二) 07781药事管理(一)
药学
10080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义务教育
040125 09338课程设计与评价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9288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概论 09290初中语文学科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行为;培养;大学
1、 引言
发展才是硬道理,人生无一不是漫步在发展之路上,许多成功人士也就成为了发展的象征,他们的经历、经验,他们的辉煌,包括辉煌时的感受,几乎都成为了时尚,成为人们的向往。于是,创业也就成为了最有前途的成功路径,自然也就最有前途的自我发展途径。
创业,时下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姿态,尤其是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周围世界,各种因素、各种动力都在吸引和推动着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可以说,大学生是敢于憧憬、敢于向往、又敢于幻想的新时代的生力军,是富有激情,同时又敢于超越的一代。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已成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的资源特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源优势,因特网的普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信息优势。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知识经济造就了这批“创业英雄”。大学生虽然渴望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但是创业并不等于成功,甚至常常失败,甚至惨败,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开创性的个性和开创性的群体,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创业意识的培养
现代创业意识包括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进行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开发信息资源意识、寻找和抓住创收点的意识、挑选优化环境意识。
2.1创业主体意识
创业是艰难的事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迅速,国家政策的深入,我们大学生一样能成为创业大潮的主力军,能够在风险浪尖上拼搏出巨大力量,所以,我们要在心目中树立创业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观念,这种力量能够鼓励我们大学生抓住机遇,迎接风险,拼命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明天、美好的未来。
2.2迎战风险意识
风险经营意识是我们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急需培养和增强的一种重要的创业意识。所以,作为有志的大学生,要具有风险经营意识,从害怕风险、不敢迈步之中解放出来,敢于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风斩浪,又要在敢于经受商海的历练和锻打之中,善于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使自己在迎接风险的过程中站立起来、成熟起来,成为商海的精英和栋梁。
2.3知识更新意识
知识恐慌是创业者面对的最普遍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作为具有较强领悟力、自主学习能力强、接收新鲜事物快、思维活跃、年富力强的大学生,我们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为企业补充新鲜学业,才能适应和满足繁重的创业需求。
2.4资源整合意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可能把创业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解决好,把一切创业资源都备足。所以,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资源整合,它不仅是创业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在创业中借势发挥、巧用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重要方法。
2.5进行创业战略策划意识
策划是一种智力引进,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它是辩证的、动态的、发散的思维来整合行为主体的各种资源和行动,使其达到效益或效果最佳化的一个智力集聚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讲,策划就是对其进行战略设计的过程,也是对每一个具体事件和行动进行战略思索的过程。所以,我们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在时间上用心,更要善于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善于进行市场策划。
2.6开发信息资源意识
信息是资源,是财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是繁多丛杂,并呈现出高速化。因此,作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要具有开发信息资源的意识,及时了解国内外技术、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并加以借鉴吸纳,从而保持企业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2.7寻找和抓住创新点的意识
创收点是企业的获利点。现代商业中知识的含量、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获利点。作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一定要认识到,商机是商业模式设计的着眼点,创收是经营运作的落脚点,好的创业模式都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创造商业价值才行。因此,我们在创业模式设计中不仅要找准创收点,而且要紧紧围绕实现创收点进行商业运作和拼搏。
2.8挑选优化环境意识
创业环境是重要的创业要素,也是创业企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撑要素。一个十分优越的创业环境,对于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大学生要不断培养细心观察的特点,培养挑选优化环境意识。
3、 创业行为的培养
创业行为就是指某种构筑好的目标、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了解,认定后自己所付之的行动,用行动来完成这个目标的完美化。
3.1正确认识市场机会
创业的市场机会是指市场变化产生的创业机会,市场机会具有客观性和一定的时效性。因而,要仔细分析市场信息,从中捕捉市场机会。
捕捉市场机会,就要善于从常人忽略的小事中细心观察,善于运用市场细分的武器,善于运用市场信息资源,更要善于创造利基机会。
3.2明确创业目标
要进行创业,就要明确自己的个人创业目标和企业目标,弄清追求创业目标所要冒得风险。个人目标的实现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创业者的目标要尽量清晰明确、易操作和可实现;其次,创业者的目标要合理;再次,创业的目标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创业的目标应该是符合自己条件和个性化的。对于企业目标而言,创业者要明确要建立追求生活方式的创业还是寻求资本收益的创业。
3.3选好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的选择是创业策划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创业企业的成功与发展。因此,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并进行全面考虑。
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包括行业环境分析,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特定项目对于企业技术价值成长性的贡献;第二,要进行财务评价;第三,要警醒产品与技术评价,包括产品的创新程度及独特性评价,技术先进性评价,技术可靠性评价,技术的成熟程度评价,拟用技术的规模经济性评价,特定项目的投入要求和生产许可评价;第四,要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经营地点和网络联系;第五,要明确风险及退出方式;最后,要了解致命的缺点。(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
参考文献:
[1]王国红.创业管理[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论文摘 要: 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广播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广播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广播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一、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广播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
理论界与广播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声音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广播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广播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广播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二十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广播新闻是利用广播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广播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收音机里的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概括地说,广播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广播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人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二、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广播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广播新闻采编过程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广播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即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编辑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录制系列(连续)报道、发动听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广播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播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广播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现场录音,编写了文字稿,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录音的剪辑;2.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3.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微羽,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手机进人广播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人。
三、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广播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重要客人访问当地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广播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广播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广播时间。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巩固的时空里,而且根据广播节目制作所需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了方寸。广播新闻,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广播编辑最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时间的限制,7: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1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详细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录制的许多素材,白白浪费;在广播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减少了,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就有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节目中,消息、新闻节目专题以及现场直播、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听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听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广播收听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录音或制作“成套的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稿件由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者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广播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广播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哈艳秋等.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
[2] 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
[3] 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建筑风格;发展趋势;回归自然化;整体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新中式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和建筑的含蓄。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建筑的含蓄。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割与有机协调等。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处理中,也吸纳了更多现代生活流线的创新之笔,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内游廊等,让中式建筑以一种更自然、更现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现。
新中式建筑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了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续了传统住宅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但不遵循守旧,根据各地特色吸收了当地的建筑色彩及建筑风格,能自成特色。
新中式建筑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大派系:北方的合院派和南方的园林派。北方的合院派建筑在外观上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顶、筒子瓦及一定高度的墙院围合方式;材质上多选用地域色彩浓厚的灰砖,形成雄浑、宏大的气势;空间结构上则是尽可能多地设计庭院空间,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围形式。南方园林派则以其“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精致的景观和空间处理手法独步天下。该派建筑多以苏州园林为主要传承对象,亭、台、楼、阁、轩等也多仿造苏州园林样式。景观营造手法借鉴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处理方法,如借景、漏景、对景、隔景等。白墙青瓦、高大的马头墙、飞檐是建筑中的突出特色。整体建筑形象可用“粉墙黛瓦”来形容,如同中国水墨画,淡丽清雅,诗意油然而生。
2.现代建筑风格特点
(1)简洁明朗
将设计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显露要求很高;空间设计非常含蓄,以期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效果;而国际主义将这种“少就是多”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具有造型美、象征美、和谐美。
(2)民主色彩
现代建筑从产生之初就坚持面向大众的基本立场,为改变传统的、昂贵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它选择了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大幅度的降低了建筑成本,而国际主义更多的通过建筑来迎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是独断的、象征权威的。
3.建筑风格未来发展趋势
(1)回归自然化
回归自然主要体现在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是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这一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课题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耗太大,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更加匮乏的境地。怎样节约资源,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建筑师们有两点考虑:一是建筑材料;二是造出来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从绿色环保建筑的趋势看,一般认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建材和饰材将是市场消费的热点,其中室内装饰材料要求更高,绿色观念更强。具体要求是:绿色墙材,如草墙纸,丝绸墙布等;绿色地材,如环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绿色板材,如环保型石膏板,在冷热水中浸泡48h不变形、不污染;绿色照明,通过科学设计,形成新型照明环境;绿色家俱,要求自然简单,保持原有木质花纹色彩,避免油漆污染。
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兴起一股绿色环保建筑的热潮。我国也已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建筑的开发与建设。如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在加紧建设我国首幢生态办公楼,它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采取节能降耗技术,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环境优质,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60%。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我们建筑环境的不断优化下,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2)整体艺术化
建筑艺术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是通过建筑形象表现出来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建筑审美的提升,建筑形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筑的形象包含客观形象和审美的双重含义,它构成手法多样,对人的感染力也多种多样。不同特性的建筑要求具有与之相配的建筑形式,比如纪念性建筑或者其他需要表现庄严的公共建筑应使用对称的建筑形式,它给人端庄、雄伟、严肃的感觉,而不对称均衡较之对称均衡显得轻巧、活泼,对于庄严的建筑就不适用了。不仅建筑本身存在韵律,建筑和建筑之间也存在韵律。韵律是任何物体各要素重复出现所形成的一种特征,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艺术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来取得的。不同建筑物之间的韵律能够赋予城市以音乐美,从而给城市规划注入了活力。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新的空间和造型以体现其时代的特征,现代建筑师突破传统,从绘画上吸收发展的营养,未来建筑艺术逐渐走向抽象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张九根,丁玉林.智能建筑工程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