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课教学计划

地理课教学计划

时间:2023-08-10 17:2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课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课教学计划

第1篇

1改革地理课程结构

在农村,多数学校只开设地理必修课,课程结构单一。这种单一的课程结构,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

农村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既要考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农村中学应构建地理必修课、地理选修课和地理活动课相结合的地理课程结构。这三类课的课时配比可以控制为:在教学活动总量中,地理必修课约占60%,地理选修课约占25%,地理活动课约占15%。

考虑到我国目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偏难,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实,不能也不应该再呼吁国家增加地理课的教学时数,只能通过调整地理必修课,优化地理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必修课教学质量与效率,适当降低必修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为地理选修课和地理活动课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地理选修课要适应升学与就业两个方面的需要。为此,我们认为农村中学可设置如下两类地理选修课:一类是面向大多数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生开设的地理选修课,这类选修课以使学生掌握应用性强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为目的。其课程内容以反映乡土地理环境、乡土地理环境与当地人类活动关系为重点,可以微型课的形式设置。如可根据当地实际设置乡土气候、乡土地貌、乡土水文、乡土植物与动物、乡土自然资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乡土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乡土环境污染和保护、乡镇企业布局、村镇规划等课程,课时可长可短,让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自己实际能力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类课程初中、高中均应设置。另一类地理选修课面向少数能够升学的学生开设。如可为将来报考经济、财贸、外语、历史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人文经济地理”,为报考地理、水文、地质、交通、测绘等理科专业的学生开设气象与气候、水文地理、地图学、地质学等课程,为培养特殊领域的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这类课程宜在高中开设。

地理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行为选择能力为基本目的,可围绕地理观测、地理野外考察、地理调查、访问等内容开设,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获得地理实践能力。

2优化地理教学内容

80年代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进行了几次卓有成效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确定了以“人类、资源、环境”为线索加以选择与编排的原则;新的高中地理确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编选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这些改革举措实现了由传统地理学科向现代地理学科的转变,地理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时展要求,反映了地理学当今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地理课程内容在许多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农村,这种问题更显突出。

最突出的是,地理课程内容偏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地理课程的“学科中心”倾向仍很突出,它更多地关注学科的发展,更重视“地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忽视实际应用;部分知识教学要求偏高,过繁地讲分布,过多地阐述某些地理现象,记忆性内容比重过大。虽然地理课程也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为一项教学内容的编选原则,但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往往仅能起到诠释某些地理学术思想的作用,而对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以及他们的经验未予足够的注意,导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应有的适应性。对不能升学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获得有关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发生与发展规律、当地人与环境关系等方面重大问题的原因和改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这些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智力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关注现实问题意识的内容却难以接触到。因此,从农村学生的现实背景出发,优化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我认为,优化农村中学的地理课程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2.1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农村公民必需的地理观念为主线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

2.2删减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过繁、过难、陈旧和实用性差的内容;增加那些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的内容。

2.3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比如,突出区域热点问题,突出地理观念和意识,突出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区域的显著地理特色,不面面俱到介绍区域的位置、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居民、宗教,交通路线、国际贸易等等。

2.4突出联系农村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编写乡土地理微型课教材。如当地存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等问题,可编写有关乡土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面的微型课教材;当地自然灾害频繁,可编写乡土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2.5适当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学内容。

3改革地理课堂教学,加强地理活动课教学

改革地理课堂教学,关键是要注意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协调达成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目标上,地理教学存在如下不良倾向。①重认知性目标,轻情感性目标与技能性目标。存在此问题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把识记地名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成因、特征、规律等认识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标,而其他教学任务如向学生渗透地理科学观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或笼统抽象,或只在教案上附带表述一下,仅起一种点缀作用,并无真正的地位。②认知性目标中重知识传递、轻能力培养。③情感性目标一般是大而空,表述不具体,课堂教学难以操作和评价。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学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全面体现各不同层次与侧面的目标,而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是地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学仍然普遍采用以感知、理解教材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严重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了纠正上述偏差,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吸收现代各种教学模式的优长,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地理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准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索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应用能力、地理理解能力、地理创新能力等得以发展;课堂练习有合理的数量与较高的质量;课堂教学信息反馈通畅,教师适当点拨启发、指引思路,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偏位 突破

中学地理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对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的教学。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教学任务[1]。它是中学爱国主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标志。面对新一轮的高效课堂改革,在高效课堂改革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拓宽自主开放的空间,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是搞好教学的关键。然而,在近段时间如火如荼的高效课堂课改教学中,出现了地理课教学的“偏位”,即没有把地理课教学摆到应有的位置,偏离了中学地理课标准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材资源聚合的偏位。

高效课堂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说明了课程观的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主要的课程资源,这为教师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开辟了新时空。学生既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又是教材开发的主体,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课程意义的自我解读,使教材由“文本教材”向“体验教材”转化[2]。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互动交往,促使课程内容不断生成与转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理解不能片面,对学习目标只能预设。有些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是平铺直叙,没有,知识点的讲解倒是很详尽,还时不时地让学生翻到某某参考书的某一页,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是反应平平,无精打采的大有人在。在评课时,这些老师很坦率:“我平时就这样上,不热闹,但实用,因为这些题型、这些知识都是要考的,把知识点给他们讲明白不就行了吗?花招没有用,一切还是以考试成绩说了算。”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把开发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教学资料的搜集,练习题目及其类型的多样化,可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能做几道题外,又从中能得到什么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远胜于学生的学。无论是学习内容的确定,还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都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教师指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棋子,对于这盘棋是如何布局的,下棋的过程又蕴涵着哪些思维过程、哪些技能技巧都一窍不通,学生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按照老师的意志按部就班,事实上学生无从感受下棋带来的欢乐,体会不到生命的自然,引不起对地理学科情感上的共鸣。

(二)多媒体教学的偏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也为学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之地理课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与学生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3],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地图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然而,在课改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公开课、课改交流课上,多媒体教学大多成为老师表现的亮点,很多老师认为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就是最大限度优化了教学。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老师既注意了图片的选用、路径的设置,又在音乐选择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这样似乎教学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然而老师也经常感受到:“自己备课十分认真、准备的资料十分丰富,力图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堂上大显身手,但没有以前上课时那样放得开。”还有的老师欣喜于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化、便捷性,只注重课前备好的图片视频,大部分时间花在“点击式”呈现上,只沿着课改设计好的思路走,这样的情形,导致了老师牵着学生走,力图让学生跟随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而有些学生早已因跟不上老师而游离于课堂之外。更有甚者,有的讨论式课堂成为基于多媒体的“师生问答”,并且这个“问与答”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完全主导控制着课堂,学生探究思索的过程被挤占了,大部分学生没有质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构化的课件与以往“灌输式”课堂教学一脉相承,表面上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实际上是一种新时期新技术下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导致了学生资源的闲置,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也就无从谈起。

(三)把上好课局限于“磨课”的偏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每天的工作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而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领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高效课堂改革深入推进,不仅关注高效率的教学,而且聚焦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改革现行的教学研究体制,把教研的重心回到教学一线,这不仅仅是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实现“经师”向“人师”的转变。下面的一则案例集中体现了教学研究的不足。两年前,刚到我校任教的一位地理老师在讲到“走进大自然”时,让学生说出走进生活的感受,一时间,感情上共鸣,事理上明晰。那时,学生多么羡慕他的活力。可现在最近的一堂公开课,他整节课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一步步有条不紊地给学生下指令,学生也在紧跟着他的思路走,其中一个活动让学生说出对新生活的看法,一位男生说他讨厌初中生活。学生的意见和表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老师应沿着学生的思路倾听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做好教学工作。谁料这位老师只说了一句:“下课再谈这个问题。”课后这位老师说:“这节课我打磨了好几遍,如果解释这个问题,多花时间,所有的课件和时间是安排好的,课就上不完了。”这种“磨课”后的上课,事实上把教师放在了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绕过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界面,只是按旧路线磨时间。

针对地理教学中出现的上述现象,我认为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地理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大胆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突破。

(一)突破教学中只把题目设计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倾向,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学资源,都应是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了解,特别要认识到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对教学起着一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理课中摆脱考什么教什么的情况,才能使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课程的开发技能。

(二)突破多媒体课件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在许多情况下利用实物教学更直观、更形象,但没有必要全都用课件形式呈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优化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新条件下的单向灌输。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只是被动的受体,这种教法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

(三)突破“磨课”的教学局限,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那种看似热闹非凡、标本式完美课,实则把学生创新与探究的思想火花掐灭了。所谓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教学过程还有一种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学生的一个创造性的思考,一个不可预料的错误,都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把学生的观点甚至错误当做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创造性地使教学既不脱离教学主题,又朝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向发展,但在过度的磨课中,教师会渐渐失去创造性和对待课堂突发事件的灵活性。况且各个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有的教师活泼开朗,有的则温文尔雅,因此他们的教学可以是热情似火,也可以是行云流水,然而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舍弃了教学中最亮点的一面,一次次地作秀,他们肩负着所谓教研组、学校甚至某个市区的荣辱,于是他们收敛了张扬的个性,假装沉稳或强迫自己学一些夸张的动作。于是他们就成了道具,传声筒,有了荣誉就有了痛苦,就失去了教学热情,使教学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沼泽。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和技术,反复进行教学实践,再加上自我反思与诊断,从而获取合理的教学经验,为教学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修订本).

[2]马明中.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甘肃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5.

第3篇

地理作为高中文科类的重点科目,对于学生的知识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新课标准中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法上的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教师要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探明学生学习地理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积极调整教学方式,提高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从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看,新教材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通过教学实践和反馈,我们发现,尽管新教材在知识难度上比以往教材有所降低,但学生学习地理的理解障碍仍相当突出。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感到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学生们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理解不清:缺乏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能力;对现象缺乏了解,缺乏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通过我们教师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了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就十分利于我们调整教学方法来提高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良好互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打开良好教学局面的前提条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地服从教师“指令”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求知欲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有效地掌握新教材内容。

二、克服脱节式教学方式,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导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地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不同的学习问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整理好教学计划,对现有的结构体系进行完善更新,这些都是确保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教学安排,把每个部分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再实施有效的整合处理,让学生能够打好地理知识基础,搞好各个方面的基本功。例: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要让学生弄“懂”内容;人文地理要“精”,结合通俗易懂的言语开展教学,这些都能为今后的地理教学科学安排。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加地理实践课程的安排

地理素养既包括学生学习地理的各项能力,又包括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与情感素质的过程。以往的地理教学和评价体系过分追求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片面追求教育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创造、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无疑“高分低能”。新课改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地理课教学中,我们利用课外时间从山中找到“岩石、矿物标本”,在课堂上展开“辨别岩石”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亲手触摸各种岩石标本,运用眼睛、手指、小刀、稀盐酸等,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纹理、硬度、与酸的反应等情况,辨别岩石的种类。这次实践体验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期末考试中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同学的得分率较高,证明了实践体验活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这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更快速和扎实的获取知识。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掌握好不同地理概念的差别,把握地理学习的规律,根据获得的规律情况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式。地理概念是学习过程需要高度重视的,只有把握好不同的理论概念才能指导正确的学习,这些对于学习理解地理重视的意义重大。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要下意识地把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等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实现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第4篇

实施合作学习前应选择恰当的地理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内容。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广大教师要“吃透”整本地理教材的内容。老教材客观性的内容比较多,实际让学生动手能力的章节很少。目前,正在试用的新编教材很好地改变了以往死板的教学内容。新编教材的核心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的好习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容,把课本带进我们的生活中去。现在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的省份雾霾天可以持续半个月。我们一定要倡导学生爱护环境,这不只是对我们自己负责,更主要是的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蓝天白云和纯洁的水资源。因此,广大教师要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合理科学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广大学生。

二、营造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指挥者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目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地理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有的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而教的课程,这正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在。

三、个体尝试

在地理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搭建互动平台,有助于增大互动的频率,增加课堂容量,进而拓宽交流互动时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内容时,由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比较复杂,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用不同的颜色,通过闪烁来逐一展示十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同时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短时间内掌握十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然后,通过对比显示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加以区分辨别。同样再将容易混淆的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对比显示出来加以区分;同时显示对比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异同来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这样,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了互动的频率,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组内合作,感受合作学习的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还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能利用自己的主动性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性,教师可以从旅游景点的介绍、各个地方不同的特产等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使他们能以高度的热情来进行互动。地理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思考,只有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在面对地理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随着学生地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分析能力,这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地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口头表达对地理问题的看法能流利地表达出来,在对地理问题进行阐述时也能用文字有条理地写出来。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这个问题刚一提出来,学生都感到疑惑,地理课上怎么会给出塔的问题,万寿塔和地理知识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快速地对课堂教学充满好奇,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他们积极地讨论之后,得到了如下答案:万寿塔的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为长时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通过学生反馈信息反思自己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负责知识的输入,学生负责知识的接收,属于单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传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完全了解。在没有针对性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属于盲目性的,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全面发展全民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使他们能有效地获得知识,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馈调控。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利用课前小测验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真实有效的反馈调控,教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和强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来对学生形成信息反馈,从而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六、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21-02

地理教育对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国民素质教育意义深渊,为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强化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地理教育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对农村初中地理教W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仍处于劣势地位,教师资源匮乏,硬件设施条件不尽人意,教学效率低下,学校重视度不够,难以贯彻落实地理教育,加强地理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1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1 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学科社会认可度较低

地理学科的社会认可度极低,大多数人认为地理学科并不重要,实际教育意义不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只需要在结业前突击即可获得优秀成绩,不重视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高。许多初中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将地理学科边缘化,地理学科课时少。

1.2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没有灵活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侧重于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相应地理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制约,缺乏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教学甚至没有展示基本的挂图和模型,单纯的理论和概念讲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效能较低。另外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评价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学过程反馈,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教学评价方式手段单一,仅凭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法过于片面。

1.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处理不到位

尽管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内容和阅读资料,但是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到位,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材知识内容的教授,对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的教材内容忽略不提,忽视了新教材编排中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未能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发掘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处理较为粗糙,甚至只将考试考点勾画出来供学生回去背诵,或者组织学生使用题海战术进行练习而忽略教材内容学习。

2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2.1 农村初中学校整体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地理教师资源匮乏

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整体师资力量不足,存在教师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大多数农村初中专职地理教师数量稀少,地理教师基本为兼职教师。兼职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往往把地理课视为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启用主要负责行政教务工作的教师兼顾地理学科教学。

2.2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基础设施和资料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难以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甚至缺乏相应的教学道具和教学辅助书籍,校内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不利于优化地理教学质量。

2.3 优秀的教育成果未能及时运用于教学工作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攒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领悟了一些教学手段,获得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成果。但是这些教育成果难以得到认可,学校对地理学课的不重视,并不关心作为辅修课的地理课教学质量如何。再加上教学基础硬件条件不够理想,使得这些优秀的教育成果难以及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难以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2.4 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我学习觉悟不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学习,习惯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开展地理学习,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习方式有待转变。

3 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

3.1 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义重大。教师应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讲解初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有关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和空间分布内容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行政单位名称的记忆口诀。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口诀最好记,教师可以适当奖励获胜的小组,开展小组竞争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人口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对策,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归纳总结完毕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锻炼学生搜集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地理学习离不开对地图的应用,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概念,在讲解中国地形特点有关内容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地图上分析地形特点而不再是死记硬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简略地形图画法。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2 坚持地理教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坚持地理教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去,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讲解中国气候类型一节时,应侧重于讲解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地理学课的重视度,帮助学生树立农业发 展需因地制宜的观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环境污染类型一节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鼓励日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学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

地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对教学质量,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必须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自身地理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加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富有教学热情、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始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地理学科被日益边缘化,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不重视地理学习。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强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坚持生活的理念,鼓励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牛峰.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上旬,2014(5):142-143.

第6篇

【摘 要】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操作、应用和实践的能力,法理学的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还要通过一种趣味性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微课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很好的手段,微课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法理学;实践

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高职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应用技术操作为重点;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法学的职业教育,尤其是法理学的教学,带有很大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所以高职教育中法理学的教学,应当以高职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并且结合自身的理论性的特点,制定授课计划和授课方式。把理论性的东西讲透彻,并且应用到实践,这是法理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不失成为一种适用的方法。

微课是指按照教学目标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通常由文字、语音、画面三部分组成,画面可以穿插动画、教师讲授、媒体画面、庭审现场等题材的内容。语音可以包括教师配音、音乐等多种形式。微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要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微课的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能启发思考。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它可独立使用,也可做为教师组课使用,还可以独立成系统,综合使用。它的起点很低,基于PPT技术,后期转为视频文件,人人可做,简单易学。

微课做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使用在法学理论的课程中。法理学的主要内容多是概念、特征的理解和掌握,通常给人会留下枯燥、无味、无用的印象。理论内容是法理学的核心,但是实践性不强。要把一个理论知识讲透彻,需要抽丝剥茧的层层理解和大量知识的运用。即使理论本身学习的很扎实,学生也没有办法直接运用到实践中,不会指导实践操作,这使得法理学显得苍白、无用。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一般。但是微课可以大大改观这种局面。

首先,微课可以很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法理学课程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有针对性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微课的形式就使得课堂模式焕然一新,图像、声音、动画的运用使得相同的内容有了不同的表现力。正如广告一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受视者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学习某一知识点的时候,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也会提升的很快。

其次,微课对教师的组课有很大的裨益。微课制作简单,只要稍作功课就可以熟练的运用。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会大量的收集材料,把最精华,最具表现力的手段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是一次很好的提升。在课堂运用过程中,解脱了讲授、讨论、提问这样老的套路,给课堂注入了新鲜感,学生更加配合,教师所得到的回馈就更多,使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更能够有的放矢。

再次,微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出最多的信息。法理学的讲授,需要大量的诸如历史、文字、社会背景、人文知识的贯通,才能将某一知识点理解的透彻并掌握。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抓紧时间抓住重点,法理学很容易成为历史课、地理课等课程的大杂烩。最终并没有达到明确的教学目的。微课的要求是短小精悍,由于文字、图片、声音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介绍到最大量的信息,并且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不仅能将理论讲透,也能抓住重点。同时课堂运用微课的手段不会将整堂课的思路打断。

最后,微课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和指导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微课可以直观的介绍理论,反过来说,也直观的将理论运用到了实践。法律本身具有理论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没有实践性的理论是没有生命的。微课可以通过一件事、一个案例、一段历史,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微课运用于法理学的课堂有相对的优势,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微课知识点零碎,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轴。微课的中心目的是将某一知识点的知识表达清楚,相对来说,系统性就弱。课堂既要讲究各个击破,也要连段知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如果教师运用微课“满堂灌”,简单的将知识点罗列,就会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连贯,到最后不知所云。并且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微课量多反而效果不好,所以建议一节课的使用量不要超过两个到三个。

(2)法理学的微课制作,要以理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单单成为讲某一个案例的形式。法理学有自己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如果简单的将某一个法庭视频和庭审现场搬上去,就失去了法理学课程的教学特色。微课的内容不能简单罗列,要有逻辑性。

第7篇

[关键词]专业双语课 专业能力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88-03

教育部201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对高等学校开设双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自此以后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文件要求,陆续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各种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以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形势。虽然十几年过去了,很多高校也为了适应专业双语课程的开展将教师送到国外去培训,但是专业双语课程开展的效果依然有待改进,水平也参差不齐,此外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不多。因此,本文主要在总结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专业双语课的学生开展了问卷和访谈调研,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了一些专业双语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平衡的建议,以提高高校专业双语课的教学效果。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回顾

国外目前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年龄段的双语教学的普及和开展上,这跟国外实际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关系(Steven S.Martinez,1982;Müzeyyen Sevin?s,F.Lemis ?inkol,2009;Victor Moin,Anna Breitkopf,Mila Schwartz,2011)。另外,在一些非英语国家,有些教育学者主要针对本科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方法等进行问卷调研(Melor Md Yunus,Gan Ek Hern,2011)。

(二)国内研究

国内,从研究领域范围看,基本上均侧重在专业和课程两个角度上,有些是研究某一个专业如何从整体上规划双语教学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徐磊,2010),而且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与经济(龙凤,2013;徐磊,2010;张春洁,2013)、金融(崔蕊,2012;程皓,2008)、旅游管理(项萌等,2010)与会计学(杨夏,2012)等相对少数的几个专业上;有些则主要针对某一课程的双语教学如何展开的问题进行研究(阎志军,2011)。此外,还有少数综合性的双语教学研究(陈冬纯,2005)。

国内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刘添才,2009)、双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周志霞,2012)以及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或双语教学改进模式(阎志军,2011)等方面。

(三)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的共性问题上,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的个性分析比较少,尤其是经济理论课的双语教学研究;结合目前高考降低对英语测试的要求背景下的研究较少;多侧重于如何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的方法研究上。而事实上,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做到两项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双语教学中有一定的侧重,从而做到学生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平衡,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

二、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基于问卷和访谈调研结果的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专业双语教学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找到专业双语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改进专业双语教学的方法,平衡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笔者与同事对开设专业双语课的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专业和社会保障专业的部分大三和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发放42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在有效问卷中,按照年级分,大三学生19人,大四学生22人;按照英语水平基础分,其中28人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3人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按照双语课的学习经历分,其中25人曾经接受过双语教学,16人不曾接触过双语教学;按照课程来看,主要涉及“劳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2.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经过了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在高校中实践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专业双语教学的作用均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学生对专业双语课堂教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的认可程度均有所提高,但是显然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二)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经验

专业双语教学获得认可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约6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约2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一定必要,有15%的学生认为无必要。

其次,目前学生对专业双语课堂教学的接受程度尚可。在41位调查的对象中,只有3位学生对目前的专业双语教学内容完全不能理解,占总数的7%;有19位学生对目前的专业双语教学内容可以完全理解,约占总数的46%;另外有18位学生(约占总数的44%)对于目前的专业双语教学内容难以完全理解,但是他们认为只要做好预习和复习还是可以做到理解和接受的。

再次,专业双语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中有很大帮助。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双语教学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在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平衡问题,有30位学生(约占总数的73%)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有8人认为专业双语课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最后,目前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基本获得了认可。共计39人,即约95%的学生对目前专业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表示了认可。

(三)专业双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专业双语教学获得了一定认可,但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认识不够、教材难度过大、全英文课件令学生难以理解等方面。

虽然对于双语教学的开展,多数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但是有41%的学生认为针对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双语教学是没有必要的。这一点在访谈调研中也得到了证实,访谈中有学生几次提到了关于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问题,认为对地理课、文化课或其他与生活相关的实用性强的简单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为合适。对于专业理论课,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既要理解相对深奥的专业知识,又要克服语言理解的难关,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较大压力。

针对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有将近5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目前的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清楚。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的选择比较被动,近一半的学生(共20人)选择专业双语课的主要原因是该课程本身就是专业必修课,不得不选;有29%的学生选择专业双语课程是因为从众心理,大家选,所以自己也跟着一起选了;只有约27%的学生(共11人)选择专业双语课程是出于喜欢或者是想提高自己的双语学习能力。

对于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难易程度,虽然多数学生觉得目前的双语教材难易适中,但是还是有18人(约44%的学生)觉得自己在英文教材的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共有18人认为教材的选择问题是目前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对于专业双语教学的课件,虽然有18人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适应全英文的课件,但是依然有14人(约34%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完全理解全英文的课件,尤其是在课后单独复习的时候。

(四)访谈调研的结果分析

在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一致的,比如对于专业双语教学的课件、教材的选择以及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平衡问题。由于访谈调研在问题的细节分析上显出了一定的优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解决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关于专业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选择,很多学生在访谈中建议专业双语课程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即在有英语课的学期开设,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打下了一定的英文知识基础,英文学习的环境也比较好,如果到大三或大四阶段才开设,很多学生几乎忘记英语知识了,那么语言能力的退化必然造成专业双语课程学习的困难。

三、专业双语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平衡的建议

在对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结果以及在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在专业双语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以及平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改进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1.完善专业双语教学设置计划

在专业双语教学设置计划中把握好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及课程开设的时间两个方面。首先,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开最为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可以利用双语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直接接触一些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宽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面,为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也可以利用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

其次,在专业双语课程的时间选择上,尽可能将第一门专业双语课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这样不会因为开设过早而导致没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困难,也不会由于开设过晚而失去英文学习的最佳环境和时机。

2.激励教师开展专业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因为专业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除了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双语教学的能力,在课程的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较大,倘若没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教师激励机制,就很难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应适当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课时系数或者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单课时课酬等。

其次,通过系统的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体系来激励教师开展专业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跟其他行业一样,一套良好的培训制度对于现代职工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有时候甚至比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的激励作用更大,有利于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二)优化专业双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平衡

1.重视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择除了难易适中之外,应该注意两点:其一,尽可能选择国外相同层次、相同课程的主流教材,以保持跟国外教学的同步性以及实现一些教学资料的共享性;其二,尽可能选择国内出版社已经引进使用的原版教材,这一方面可以节约学生的书籍成本,另一方面,一般这样的教材会有对应的中文教材,可以方便部分学生在专业双语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克服语言学习的困难和障碍,在课外更好地独立理解专业知识。

2.在课件中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

为了突出及更好地把握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双语课件的制作除了达到精美和丰富的要求之外,还应该在加强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最新的案例和数据。由于专业双语课教材的更新相对比较慢,因此教材中的一些数据和案例往往只具有典型性而不具备时新性,需要在课件中加以补充。此外,专业双语课程的课件可以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双语的注释,以便学生更准确理解专业知识。

3.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专业语言能力的锻炼

虽然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双语教学能力是专业双语教学的重点,但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能忽视的,可以通过语言能力的加强来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能力锻炼的兴趣。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教学:其一,通过课堂的提问环节或者案例讨论和数据分析的环节,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二,课外提高学生阅读相关外文文献资料的要求,比如采取分小组的方式,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就某一专业知识的相关外文文献进行梳理和分享。

4.丰富考试方式,平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

改革传统的书面考试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以平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比如,可采取口试的方式,以平衡学生的两种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项萌,伍进.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双语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2010(9).

[2] 阎志军.《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 陈冬纯.论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双语”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4] 龙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教纵横,2013(3).

[5] 徐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0(5).

[6] 程皓.国内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比较优势[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7] 刘添才.高校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8] Victor Moin,Anna Breitkopf,Mila Schwartz,eachers’ views on organizational and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o early bilingu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bilingual kindergartens in Germany and Israel,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olume 27,Issue 6,August 2011,Pages 1008-1018.

[9] Melor Md Yunus,Gan Ek Hern,Malaysian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n bilingual education,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ume 15,2011,Pages 2618-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