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要点

知识管理的要点

时间:2023-08-10 17:2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的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的要点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高校教学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逐步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知识资源正逐渐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知识资源作用的日益凸现,社会的各种管理活动也将重心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与增值,通过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在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知识资源生产,传播、创新、应用的集散地,也是知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必将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未来的生存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成熟。在此背景下,本文就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结合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最初是由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PeterDruck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管理的诞生虽已有二十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被社会各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存在不同的界定,但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还是能从其中找到共同点,比如说: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等。本文在借鉴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引用著名的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ArthurAn-derson)对知识管理的界定,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通过比较通俗化的公式来表述什么是知识管理,如图一所示:

根据公式所表达的意思,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以实现知识分享(共享)的管理过程,分享的深度、广度、速度越大,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就越大。从以上公式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

(1)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公式中“P+K”并非人与知识的简单累加,而应强调人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知识来自于人的思维,唯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任何组织都无法不藉由人而自行创造知识,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应是人,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一分类最初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提出的,也就是把人的知识分为能够表达出来且易于传播的那部分和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不易传播的部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较难实现的往往是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因此,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知识管理应用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3)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式中的“+”代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与知识的有效结合更多依赖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4)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中人对知识的有效分享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组织最终管理目标。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志。

2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结合上述知识管理的内涵,高校知识管理应指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学校各成员充分共享和创新知识的良好环境,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最终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高校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的传播、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应用知识管理能够较好的发挥出知识管理的效用和价值。高校教学中应用知识管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2.1个人知识管理

高校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当其冲应是个人知识管理,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时刻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能独立思考,具有更高知识渴求的大学生,教师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教与学是相互的,不仅教师个人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学生个人也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现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善于积极思考,未能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在学生中开展知识管理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知识的不良现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组织知识管理

高校知识管理仅靠个人知识管理还难以实现最终管理目标,还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成员需要学校组织为个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为教师和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学校组织知识管理应首先体现在学校领导及各级中层干部对知识管理的认同与支持,领导层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等政策方针具有重要影响力,而中层干部又较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具体情况,只有领导层和中层干部先具有强烈的知识管理意识和实施决心,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促进知识管理的成功。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各部门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果各部门都各自为阵,形成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即使部门内部知识管理再强,也很难依靠个别部门来带动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只有各部门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整体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此外,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知识管理。

2.3信息技术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实现了全球知识共享的格局。现在各高校都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如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利用校园电子数据库搜索和获取知识资源等。学校各部门也都通过信息技术如电子教务系统来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除校园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有效共享外,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有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3.1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在这里着重分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参考执行。作为教师个人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l)树立知识管理意识。很多教师有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识,但却缺乏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从而导致自身在专业教学上一直停滞不前,未能有新的突破。教师应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习惯,对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整理、加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知识体系,进而在教学教研中取得成就。

(2)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知识。教师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如有些教师有写笔记的习惯,就可以通过笔记、日记的途径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有些教师擅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各种计算机软件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

(3)善于与他人共享知识。获取知识过程的本身即是知识共享的结果。与人交流,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知识管理目的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与同行、与家长和社会的交流,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2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师生教学营造一个和谐上进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求学校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严重阻碍高校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和畅通,容易扼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能够提高学校成员对知识的反应和决策速度,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因此学校应坚持撤消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减少中层管理阶层,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其次是树立共同愿景。学校组织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师生勾画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有效结合,调动师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样师生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活动。最后学校应为师生知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为促进知识管理建设发展,学校应采取具体措施来满足师生知识管理的需求。如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业务培训与进修机会,不定期的开展教研室、系部内外的教学思想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师生之间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为学生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学习沙龙、头脑风暴等形式的校园活动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师生获取新的知识,促成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3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围绕知识管理所开展的技术很多,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文档管理技术等。这些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帮助组织扩大知识采集范围、提高知识采集速度、降低知识采集成本,高效可靠地存储和积累知识,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简单快捷的通道,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学校在对知识进行采集、交流、共享、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软、硬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避免盲目选择错误和不适当的技术,认为越昂贵的软件与硬件就越能解决问题;避免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视技术为唯一的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技术能否真正发挥效用,关键还是要看人对技术的有效驾驭.因此,学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技术时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知识管理提供服务的轨道上来。

第2篇

【关键字】: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知识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关注程度加深,高校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并然对自身有更高要求,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知识的象征,图书馆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也需要根据新的时代形式进行转变。知识管理是知识服务的前提和保障,知识服务是知识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是促进图书馆面向终端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或缺。

一、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对图书馆的必然要求

(一)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涵义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但是知识不等同于信息而是信息深层次的升华,是浓缩的系统化信息。知识服务的概念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形成的。因此知识服务不是简单的信息服务而是对信息服务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知识服务有别于传统信息服务,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知识服务是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信息资源中将信息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知识服务给高校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管理是在文献和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中心,以往传统信息服务和管理主要针对文献的显性信息提供服务管理,而在现在知识经济形势下主要是通过隐形信息提供知识服务和管理。

(二)新环境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冲击或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信息化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用户对于高校图书馆的需求方向也不在局限于单一、显性的公共性需求而是向更深层次、复合型和专业化的方向转型。在新的环境下,知识与网络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高校图书馆职能的转变,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发展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知识管理是前提,知识服务是目的

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是目前高校图书馆进行实践的两大任务,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对图书馆所收藏或掌握的知识资源的发掘、整合、创新和交流来满足人们对知识资源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一)知识服务的层次定位

在知识服务层次定位中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准确层次、质量层次和拓展层次。准确层次中主要强调的是定位服务,一般情况下用户由于自身知识构架不同,所从事的行业不同导致其对知识结构需求也不一致。但是很多用户可能对一个方面的知识没有全面了解,甚至在对知识需求理解上出现偏差。对用户知识需求的定位就是通过对用户心理、素质、所处社会地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作出正确定位。

质量层次主要强调用户的满意程度,高校图书馆利用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将各类信息通过数据网络跨越不同的知识库,按照知识概念和学科门类在知识信息资源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关系并且帮助用户获取知识信息,对知识信息进行重组、整合最终形成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服务手段达到用户满意程度。

知识服务中最后一个层次则为拓展层次,主要在于增值服务上。知识服务中最大的一个创新点就是个性化服务,在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敢于开拓知识服务市场,通过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来建立知识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在个性化服务的指引下根据用户个人爱好、工作性质等随时更新信息服务模板,使得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直接实现最大意义的零距离。

(二)知识管理的考量水准

在知识经济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标准从传统的信息化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为了适应知识服务的要求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也要相对进行提升向知识管理方向创新。知识管理要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对社会客观知识的数字化存储、信息化加工、网络化传递生产过程的管理即显性知识的生产与组织管理;其次是要求管理者具有对隐形知识资源开发的能力;最后就是建立知识库与知识联盟,促进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系统的几个要点

(一)知识管理知识服务模式

知识是由信息构成的,没有信息来源知识只是一个空架子,在知识服务中信息源将会更加的宽广,对各类信息和各种介质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是知识管理的一大显著特征。提高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水平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图书馆要涉及到本校学科知识的不同领域和如何使知识能在更大的范围被使用并有深一层次的了解,同时还要求图书馆馆员转变其工作角色,从传统单纯对图书进行管理的角色转变为对团体记忆进行管理的角色。

(二)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

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网络科技的基础上,近年来由于数据网络等新科技发展快速,对于数据和信息的管理软件开发层出不穷,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影响下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就要借助新科技和新软件的使用,将数据库技术、文档信息等新技术应用到知识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最终会为用户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各个用户的需求和兴趣。

(三)开展网络咨询服务

开展网络咨询服务是知识管理最有力的体现,这要求馆员具有一定学科知识背景,在深入了解到专业知识资源的前提下利用网络技术主动向用户提供信息知识保障服务,将服务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重组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

重组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形成网状结构的“大一统”管理模式,将传统的网络系统部或技术部以及其他辅部门进行合并成为“运行保障和辅助服务部”等。经过重组的新型组织机构通过发掘图书馆的优秀人力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

总结:

高校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是一个新概念的提出,需要专业人士不断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的实践分析这个概念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也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戎军涛. 图书馆信息服务新走向――知识服务[J]. 情报资料工作. 2006(05)

[2] 梁克可.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 情报资料工作. 2006(03)

第3篇

总经理徐龙对此非常关注。在他的支持下,广东移动成立了集团客户部,并任命徐刚为集团客户部总经理,专门负责集团大客户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了推行集团客户协同运营知识管理项目,广东移动成立了以徐刚为组长,华国晖、郑任、钱鹏等为小组成员的项目小组,试图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到集团客户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沉淀最佳业务推广方法,完善集团客户线条内的知识经验分享。因此,广东移动与上海源天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集团客户协同运营知识管理平台(Corporate Customer Dept. Co-Ope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CCOS)。该平台系统管理全省的集团客户,在广东移动范围内首先试行,并逐步在广东各个市公司推广应用。

在企业生活中,即使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它也只是个体的老师,而不是集体的老师。组织中的成员总是集体行动,却单独学习,这是目前组织学习的重要特点,也是最大的障碍。

下面,我们来看看广东移动如何解决业务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两张皮”的问题,实现“流程管道,知识活水”,从而构建可积累的管理体系。

三思而后行

在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之前,首先需要想清楚下面三方面的问题:

1.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会决定究竟什么知识才是企业需要的,关乎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究竟有哪些。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策略已经十分明确:从单纯的话音服务提供商――“移动通信专家”,转变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提供商――“移动信息专家”。

2.企业有哪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

集团客户部管理的对象是集团大客户以及相应所产生的项目、项目跟进的不同阶段的产品以及行业解决方案。集团客户部在实际运作中,按照职能的划分,以为客户提供整体移动信息解决方案为导向,将售前经理分为产品经理、行业经理和客户经理。客户经理负责客户的需求沟通,行业经理根据客户所在的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产品经理根据解决方案配套相应的产品。此外还有综合业务经理分析业绩达成和企业经营目标之间差异,并提出改进意见。

集团客户部服务的对象主要有跟进阶段固定、跟进周期相对较长、不稳定因素较多等特点,适合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集团客户的管理。每次集团客户跟进过程中的各类文档以及解决方案便是与集团客户部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

3.如何积累核心竞争力知识?

集团客户线条内的很多工作具有项目的特点,以项目管理的思想对工作进行管理,能够更好地掌控工作的进度、资源的投入,促进工作中经验的沉淀和人员的协作交流。目前,项目小组已经为客户销售项目、产品开发项目、资费制定项目、营销策划项目、行业信息化活动项目、重要活动项目制定了项目的计划任务模版。

对于集团客户线条内的知识沉淀与共享,广东移动建立了以“四库全书”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四库包括客户需求库、信息化专家库、解决方案库、合作伙伴库;同时建立岗位类、产品类、业务流程的知识地图体系,将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集,从而保证获取到最新的知识点和最佳实践经验。集团客户部还提出了以行业经理应用为核心的“动静结合的知识地图”的知识分类管理体系。

同时,集团客户部还进行了一些把部门管理工作用IT实现的新尝试,将工作周报管理、新员工入职指南放到CCOS中进行记录。

两阶段实施

知识管理理念的提出和知识管理系统的推行在业界已经有数年的时间,但在行业内成功推行并产生实际效果的并无太多先例可循。因此,为了使知识管理的实现更有针对性,项目小组采取了以下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是咨询起步。在建立“四库全书”体系的指导意见下,项目小组首先通过《集团客户线条知识管理》软课题的研究,对集团客户线条内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了CCOS的建设模型:在全省集团客户线条内,以“四库全书”的知识共享应用为基础,用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来提升销售、行业拓展等各类工作的运作效率;同时建立行业的虚拟团队,加强省市公司专业队伍的沟通学习和团队凝聚力。

第二阶段是CCOS系统的开发实施。首先进行需求访谈,细化业务需求,明确核心的系统功能需求点,然后完成知识文档、项目管理、虚拟团队管理模块的二次开发工作。开发成功后,先在广东移动层面试用,再进行全省推广。

仅靠激励无法持续

但是,如果仅仅是引进一套系统然后靠激励制度来引导大家分享,业务管理和知识管理终究会变成“两张皮”。

员工在做完日常工作的同时,不得不需要再找些文章录入知识管理系统。这种游离于日常业务之外的知识管理最终只会让办公室的文员或者文档管理处的职员成了知识管理的最大贡献者,让知识管理系统成了文档管理系统,而这些文档往往跟实际的业务运作没有必然联系。如果员工不能从系统中得到对日常业务的帮助,又如何能有持续的热情来对待知识管理系统建设?

这种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思路最大的问题点就在于把知识剥离于实际业务体系之外。要让员工愿意用并且想用,一方面要让知识管理系统首先是业务系统,日常的工作必须要靠它完成;另一方面就要让知识管理系统里面有不断积累的受控资源可以让员工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把知识管理系统当成一套业务管理系统来建设,那么同时沉淀下来的知识便是与员工自己业务息息相关的知识,也是真正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至于系统建成以后是否还叫知识管理系统,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帮企业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所要寻找的知识管理是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能够有助于核心竞争力持续增长的咨询和系统方案。

从业务出发 拉动式管理

广东移动业务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通过实行集团客户销售项目管理,应用虚拟团队管理、知识地图、移动终端来实现的。

集团客户销售项目管理

集团客户销售项目是一个涉及进度、质量、人员、风险、解决方案文档等多方面的工作。

项目管理的优点在于对一项具体的工作可以从目标、进度、质量上进行有效的控制。集团客户的销售项目同样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了解销售的推进情况,了解一个具体销售项目的开展过程,还可以促进客户经理与行业经理的协同工作,沉淀客户销售过程中的文档与经验。

虚拟团队管理

虚拟团队管理是集团客户线条走向专业化的一种新尝试。

广东移动的集团客户主要是广东省的集团企业或单位,在客户应用推广时经常会面临跨市或者跨区域协调的问题,这时候就必须要协调省市公司来共同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涉及到的售后服务。但由于省市公司在地域上的分散性、组织上的松散性,导致很多信息传递产生偏差或者遗漏,致使内部沟通成本增加或者无法对客户提供统一高效的服务。而虚拟团队就是将这些同时连接起来的新模式。

虚拟团队的支撑内容包括了基本信息、知识库、团队协作、专家问答、报表统计、团队维护等。“基本信息”主要描述团队的目标以及基本职责,建立与本团队相关的项目,储存与本团队相关的文档;“知识库”则是建立本虚拟团队的“动静结合的知识地图”;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专家问答”就相关项目涉及的专业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省市公司行业经理通过“团队协作”可以与本团队相关的公告、通知或召集会议,实现资料采集任务的短信发送;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人员变更等维护则在“团队维护”中进行。

知识地图实现知识沉淀

在日常业务工作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提供的方案文档的格式无法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每次都要找不同的人协调,客户经理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内部的沟通而不是客户上。

如何更好地对现有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始终是集团客户部在知识管理建设上面临的大问题。

知识分类体系的建立梳理了业务经理日常所需的各类文档,但如何让行业经理以客户的行业移动信息化应用为导向,在客户跟进的各个阶段都能快速找到所需的参考解决方案?集团客户部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行业经理应用为核心的“动静结合的知识地图”分类管理体系。“静态知识地图”主要放置行业经理在销售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行业解决方案模板,这类相对比较静态的文档,一般隔一段时间或者有变动的时候才进行更新;而“动态知识地图”则实时收集与行业经理相关的点击率最高或者最新的各种文档(如行业最新动态等),让知识来找到人。以行业经理的纬度进入系统后,接触到的相关文档都是与本行业相关的文档,以此来确保获取最新的知识点和最佳实践经验。

和移动终端管理系统的结合

移动终端管理系统与集团客户协调运营管理系统结合,能充分发挥信息源的共享,也是管理工具的延伸。该系统以集团客户协调运营管理系统为后台,通过安装在手机终端的软件,实现与后台系统信息共享、互通、输入等功能。

传统的知识管理目的是为了梳理并沉淀与企业相关的文档以及自身的经验积累和沉淀。其核心理念是从企业的自身需求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我们称为推动式的知识管理。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服务客户过程中的问题为指引进行的拉动式知识管理,是我们此次知识管理建设的整体思路。

第4篇

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因此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分析日益成为企业制定未来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5-6】。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可有效提升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积累独特性的核心知识,创造一种隔离机制限制其他竞争性企业对竞争优势的侵蚀,使本组织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7】。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对知识管理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还很少,如何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至今尚未得以清晰的揭示。因此,研究知识管理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无论对完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还是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知识管理生态位的内涵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生态位思想逐渐向经济管理领域渗透融合,把生态位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研究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8】。企业间相互关系的本质是企业生态位的相互关系,体现企业的生存状态及竞争地位。Baum【9】认为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资源需求和发展能力方面的特性,是企业与环境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颜爱民【11】界定企业生态位包括态和势两方面:“态”指企业的状态,是企业过去创建、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资源控制及其它无形影响力之和,“势”指企业对环境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能力,它决定企业的未来走向;万伦来【11】认为生态位体现了组织的生存、发展、竞争能力,用“态”表示生存维,“态”和“势”的界面表示发展维,“势”表示竞争维。薛晓芳【12】将知识生态位划分为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等四个维度。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知识管理生态位界定为:组织以一定的知识基础、资源基础为支撑,通过组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活动。其中知识资源基础反映的是知识管理生态位的“态”属性,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的程度和技术基础设施的完整性,是企业有效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力反映的是知识管理生态位的“势”属性,描述企业通过有效的评估、使用和配置知识资源而形成的知识管理能力。

(1)知识资源基础。知识资源基础体现在扩大知识存量、更新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和完善组织环境三个方面。具备充分的知识资源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内部积累和与外部知识源的合作是扩大知识存量的有效途径。完善网络数据基础平台、系统功能程序平台、组织业务管理平台,升级组织的技术基础设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保障。设计良好的政策、管理、激励系统及部门分工等,形成促使员工高度参与的企业文化是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

(2)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等四个方面能力的增强和提升。知识获取能力体现在组织员工通过智能检索,多途径、多模式、多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既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共享知识的能力,也包括与供应商、客户、战略联盟成员之间共享知识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是指组织员工对获取、吸收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到工作流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组织创造竞争优势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整合内外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提升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3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

对于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特别是可持续竞争优势,有着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中产业结构学派和资源基础学派影响较大。以Porter【13】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学派坚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性,尤其强调市场结构不完全性的决定作用。但学者Lippman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这说明企业表现为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于是出现了以Bar⁃ney【14】和Teece【15】为代表的资源基础学派,该学派坚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提出异质性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资源基础学派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是经过众多学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即: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长期积累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在短期内无法形成,有些资源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形成,并与其他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不可分离,因此难以模仿,从而形成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本文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因其独特的资源、知识和技能而在市场上持续获得高于平均盈利水平的市场表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并不是特指或局限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某种优势,而是指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够适应组织系统的演化,持续突破优势发展中的均衡态,并能够适时地实施相应的创造高度顾客价值的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竞争者都无法同时成功的实施这些战略,而且也缺乏进行模仿或复制这些战略所带来的全部收益,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该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平均盈利水平的表现为股东和客户创造现实和潜在的价值。②构筑模仿障碍的能力。构筑竞争优势的隔离机制是企业长期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因其异质性资源和能力形成高度专业化和差异化,增加了模仿的复杂性和障碍。③持续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了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扩展性,而且创新的速度要快于或者同步于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速度。

4知识管理生态位与可持续竞争

优势的内在关系模型当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本质上就体现为企业的知识竞争优势。知识竞争优势来源于知识资源基础的积累和知识管理能力两个维度。知识资源基础是从知识和资源支撑的实体性角度来说明企业知识、技术与技能的独特性和价值性;知识管理能力是从知识的过程性方面显示企业转移、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从而使其物化成能为客户提供特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两者的协调匹配和有机统一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1知识管理生态位中“态”与“势”的关系

企业实行知识管理首先要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状况,建立知识库并对其进行维护更新以扩大知识存量,知识存量的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挖掘内部知识的潜能和获取外部知识的合作。知识存量的扩大使知识产生作用的范围增大,而在内外部知识转化为知识存量的过程中,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技术资源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支撑平台和物质载体。主要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网络以及共享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库等组成。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能在各个层面上与知识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形成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和知识管理能力。包含了流程、组织结构、培训教育和激励在内的管理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载体,如果组织管理体系与知识管理的精神相违背,即使具备充分的知识资源和较强的技术条件,也难以有效的推进知识管理。因此,组织内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环境氛围,员工团队精神、企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等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推动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反映“态”属性的知识管理基础平台和反映“势”属性的知识管理能力是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①知识管理基础平台是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前提和载体。只有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基础设施,并且具备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后,才有可能形成知识管理能力。没有知识储备和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知识管理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②知识管理能力对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和技术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又起着促进作用。知识管理能力越强,组织知识沉淀和扩散的速度越快,技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知识管理能力越弱,获得的知识越有限,技术基础设施的功能就越难以发挥。

4.2知识管理生态位对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路径

在企业已有知识转化为企业价值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内部化尤为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即组织将从内外部所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存量的时候,才能为组织成员所共享并运用这些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知识才能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知识具有相对不易流动和“粘滞性”的特点,在知识扩散过程中很容易形成粘滞知识,使知识得不到充分的转移和共享,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完善企业所建立的组织记忆系统和传播网络等基础设施,才能使组织通过学习所吸收、积累的知识在组织成员间得到有效的激活和使用,使组织知识存量增加,知识产生作用的范围扩大,从而实现持续不断的为客户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当已有的知识存量为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那么这种价值创造能力随着增量知识的产生得以保持和增强,从而也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或扩大。熊彼特认为,任何市场中都存在相对静止的阶段,此时具有优势产品、技术或组织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正利润。当旧的优势源泉被破坏并代之以新源泉时,这种相对静止阶段将由于基础性“冲击”或“不连续”而发生中断。只有利用冲击创造机会,在下一个相对静止的时期继续获得正利润,才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即企业应该在前一个竞争优势开始衰退之前,就着手构建另一个新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过程开始于解决问题的新思想的出现,这种新思想往往来自于创新人员以外的信息或知识交流带来的启示,企业通过知识获取和辨识机制的筛选后,形成分类知识沉淀于组织之中,进而创新人员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获得来自于企业知识库的知识,并通过自身的选择、吸收与集成,有意识地寻找将新思想转化为创新目标的途径,在与创新团队成员经过思想、智慧的碰撞达成共识后,将新知识成功用于解决创新中遇到的问题,至此完成了整个创新过程。创新成果通过知识管理机制沉淀于组织之中,强化了知识创新能力。随着创新过程的反复,基于技术基础平台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持续创新能力就可为企业构建起相互连接或继起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的知识积累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赚取“李嘉图租金”和“张伯伦租金”,而且还可以通过不断知识创新,为企业创造出“熊彼特租金”。但是该观点依赖于一个关键的假设,即企业能够保护它的知识不被盗用或者被竞争者所模仿,显然积累具有难以模仿和排他性的知识就成为赚取租金、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则可以创造一种隔离机制和较高的模仿壁垒以限制其他竞争性企业对竞争优势的侵蚀。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过程通常涉及到核心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管理方法和组织成员洞察力的高度集成,促使个人和团队的隐性知识得以群化,使组织整体思维变得越来越默契,从而形成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这种知识结构体系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增加了“原因模糊(causalambiguity)”,形成一种有效地隔离机制来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竞争对手模仿或盗用,从而使组织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5结语

第5篇

【关键词】WAP;移动学习;个人知识管理;Jsp; MVC;Wml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97-05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PKM,最早由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在1998 年提出: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t a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at have both a logical or conceptual as well as physical or hands-on component.”,译为中文即“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1]。尽管个人知识管理目前有多种版本定义, 其本质却都在于整合个人的知识资源,提高个人工作学习效率和竞争力。通过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个人可以快速有效地存取所获知识,提高效率。

随着个人知识管理越来越得到认可和重视,相应的知识管理系统近年来也已经出现,典型的如:针式PKM、magicflu中文信息知识管理平台、Microsoft OneNote,同时很多基于Web2.0的社会性软件(Blog、Wiki等)也被用做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平台,虽然这些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人的知识管理,但用户还是摆脱不了电脑终端或网线的束缚。实际生活中,有时候突然的灵感或体会等重要知识都不能及时记录,即使记录下来,但终因缺乏良好的管理而出现无法找到的尴尬局面,不仅不利于知识掌握,而且做了大量重复的知识存储过程,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Wml和Jsp技术结合,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存储和管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为移动学习研究者开发移动学习站点提供参考。

一 WAP技术简介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即无线应用协议,是由一个称为“WAP论坛”的公开组织提出的,其定义来自无线工业界。WAP是移动通信终端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它基于现有的XML和IP等Internet技术,主要为手机等无线移动终端能够访问各种服务和信息(特别是Internet上的服务与信息)提供规范[2]。

1998年5月,WAP规范1.0 版推出,并于1999年9月了1.1 版,当前版本为WAP2.0,它通过WML技术使得手机浏览器可以识别浏览WAP网页。

目前WAP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服务信息、商业、娱乐、理财等领域,而且近年来随着移动学习(M-leaning)的兴起,开始被应用于移动教育资源和信息站点的开发。

二 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分析

1 系统的设计目的

(1) 增加个人的知识储量;

(2) 使个人的知识成为良构性的知识,有利于知识存取和知识系统体系的建立;

(3) 促进同学、同行知识的共享,有利于通过共享交流转化为个人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创新。

2 系统的设计原则

(1) 良好的远程接入特性:基于WAP的开发,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入系统。

(2) 体现个性化和简易性:每个用户通过自己注册的帐号,应该可以建立不同于别人的知识体系,而且由于手机等移动数字终端屏幕有限且可操作不多,因此系统应简单易用,易于操作。

(3) 体现知识管理中的可良构性:知识应具有不同的类别,便于检索浏览。

(4) 体现积累性与可管理性:知识点内容可能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有所修改,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管理功能。可以对知识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体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同时将管理功能与浏览功能集于同一界面,便于管理。

(5) 体现一定的知识共享特点:个人知识管理区别与企业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个人的知识能力,但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具备一定的共享交流功能,更能扩大个人知识储量。但要注意系统设计在使个人和他人进行交流、共享知识的同时还应考虑对个人不愿共享知识的保密。

(6) 强大的知识检索功能:强大的检索功能是个人知识管理必须具备而且要求较高的模块,良好的检索应提供多角度的检索方式并能对检索结果按不同要求进行筛选。

三 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1 根据以上提出的原则,可将功能模块划分为图1所示:

详细功能介绍:

(1) 注册登录模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数字终端访问系统进行注册并登录,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 浏览模块:用户进入系统后可以选择自己建立的知识类别来进入各类别的知识点列表,从而选择可浏览的知识点,查看知识点的内容;同时若该知识点被设置为共享且有其他用户评论,则用户可以查看别人针对该知识点的评论并可以回复,进行一定的交流;

(3) 知识类别/知识点管理模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点和知识分类进行管理和扩充,建立良构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点设置上,可以设置是否为共享,保护隐私知识内容的同时便于共享;

(4) 检索模块:用户可以通过按标题、标签、内容三种方式对知识库进行检索,同时可以按“时间”和“是否包含别人共享知识”等筛选检索结果;

(5) 共享交流模块:该模块汇聚了所有用户共享出的知识,用户可以浏览并对其进行评论,还可以给共享知识的用户留言。

2 数据库的设计及要点

根据以上功能要求,利用PowerDesigner工具可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如图2所示:

对于知识点表(Knowledge)中的是否共享(isshare)字段和用户信件表(Message)中的阅读状态(readstate)字段应该设置为bit型,以达到逻辑判断的目的;对于内容较长的字段使用text类型,而诸如用户名等字段则用varchar类型,使得满足存储要求的前提减少存储空间。

四 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

根据以上对系统的分析以及设计,可将该系统的主界面设计如图4中的右图所示,包含四个主菜单供选择:进入知识库、检索知识库、共享交流、收发信件。

对于该系统的开发,这里以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为平台,以Tomcat 5.5为服务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以Jsp和Wml相结合的方式,按照MVC-Model2来设计:

MVC(Model,View,Controller的缩写,分别为模型、视图、控制)是Application开发的一种设计模式,它要求在开发中把业务逻辑、界面显示和数据进行分离以利于组件复用和开发分工,而MVC-Model2具体是指使用Jsp+Servlet+JavaBean技术方案: Model层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这里使用DAO模式封装对数据的操作;View层用于与用户的界面交互,采用Jsp、Wml结合实现;Controller层是Model层与View层间的纽带,使用Servlet来完成有效控制,具体如图3所示。下面具体介绍下后台数据库的连接并以MVC-Model2实现系统登录模块为例介绍系统的实现。

1 后台数据库的连接

后台数据库是存取用户信息及其各自知识类别、知识点等信息的关键,这里使用可跨平台的MySQL做为数据库,Jsp与数据库的连接可以通过JDBC或ODBC方式,而ODBC依赖微软平台,移植性不强,所以这里采用JDBC方式,在对数据库的操作上通过建立一个ConnectionManager类来提供对数据库的连接,然后通过DAO模式来调用,ConnectionManager类的关键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nnectionManager {

public static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定义取得到数据库PKM连接的方法

……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Connection dbConnection = DriverManager .getConnection("jdbc:mysql://localhost:3306/pkm?user=root&password=fujian");

……

return dbConnection; }……}

2 MVC-Model2实现登录模块(界面如图4)实例

(1) 在视图层(View层):利用Jsp和Wml相结合生成手机可以浏览的页面,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Jsp中的out.println()方法动态生成WML,另一种方式是将Jsp代码和Wml代码分离,Jsp负责处理会话,Wml负责显示Jsp处理的结果,这里以第二种方式为例,Login.jsp关键代码如下:

……

<%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vnd.wap.wml");%>

<!―上面为头部分和JSP操作部分,以下为WML显示部分-->

<wml>

<card title="移动PKM">

<p>用户:<input name="name" type="text"/><br />

密码:<input name="password" type="text/>

<go href="LoginServlet" method="post"> <!―调用LoginServlet-->

<postfield name="name" value="$name" />

<postfield name="password" value="$password" />

</go></do>……

</p></card></wml>

(2) 在控制层(Contorl层):接受视图层Login.jsp传来的用户名和密码,使用Servlet进行控制,LoginServlet关键代码如下:

……

public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name = request.getParameter("name");

String password = request.getParameter("password");

if (new PKMdao().checkUser(name, password)) //调用PKMdao()类的checkUser()方法验证用户

{……

this.getServletContext().getRequestDispatcher("/main.jsp").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3) 在模型层(Model层):使用DAO模式封装对数据的操作,提供操作数据库的checkUser()方法供控制层LoginServlet调用,PKMdao类关键代码如下:

……

public boolean checkUser(String name,String password){ //操作数据库、验证用户的checkUser()方法

boolean flag=false;

Connection con=ConnectionManager.getConnection();

……

PreparedStatement ps=con.prepareStatement("select * from pkmuser where name=? and password=?");

ps.setString(1, name);ps.setString(2, password);

if(ps.executeQuery().next())flag=true;

……

return flag; }

……

通过以上MVC-Model2模式,可以实现强大的WAP应用,系统的其他功能模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案来实现,其中几个主要模块的界面实现效果预览如图5和图6。

五 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与测试

对于WAP系统的和测试,和普通WEB站点存在一些区别,下面从和测试两方面介绍WAP系统的和测试方法:

1 系统的

若要将WAP应用至外网,必须将代码应用到服务器平台上,WAP服务器与普通Web服务器架设方法相同,若只想进行简单的WAP内容服务,仅需修改当前服务器的MIME类型,MIME(多用途因特网的邮件扩展)是用来定义互联网上传输数据的规格,当使用浏览器浏览一个页面时,服务器将告诉用户浏览器将接收到文件的类型,设置MIME则设置了服务器传给浏览器的文件类型,与WAP有关的主要有五种MIME类型,具体如表1:

可以使用微软的IIS或Apache的Tomcat作为服务器来系统,为了便于移植和高效,这里操作系统选择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服务器选择Tomcat5.5,将WAP的MIME类型加入到Apache服务器可以按照下面步骤:

(1) 添加五种MIME类型到服务器的主配置文件中: Linux系统安装Apache服务器后,系统的/etc目录下会新增一个httpd目录来存放所有Apache的配置文件,可使用命令“vi /etc/httpd/conf/httpd.conf”编辑Apache的主配置文件httpd.conf:定位到AddType区域,按a进入插入模式,以“AddType text/vnd.WAP.wml .wml”格式将五种MIME类型添加进主配置文件,保存退出;

(2) 重新启动Apache:使用命令“/etc/init.d/httpd restart”重新启动Apache服务。

通过以上操作即可将WAP的MIME类型加至服务器配置文件中以提供完整的WAP服务。

2 系统的测试

WAP页面不同于普通WEB页面,如果要在电脑终端上测试和浏览Jsp实现的WAP应用除需要安装Java虚拟机(JRE)外还需安装支持WAP的浏览器(即手机模拟器),目前常用的WAP浏览器有WinWAP、Opera、M3gate、Nokia WAP Toolkit等,其中M3gate测试的最为严格和标准,因此本文采用此软件进行测试,图5和图6为该系统主要模块主要页面的测试效果图。

结语

当前不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和个人对个人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视,扩大个人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成为人们加入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动力,采用当前主流技术开发的基于WAP的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PKM)提高了个人对知识的存储、获取、转化和创新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学习者知识管理的需求,同时面向手机等移动数字终端的开发使个人知识管理更为便捷,用户的灵感和体会等重要知识不再流失,实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效便捷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力.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课程开发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知识资本在当代已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竞争力,而知识管理则是提升知识资本的有效手段。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以领先的生产技术,运行、维护和管理着国内独一无二、世界少有的结构坚强、科技含量高、驾驭难度最大的现代化电网。在各项生产活动中,一方面生产技术人员的岗位变动频繁,经常需要进行快速地学习和积累,以适应新的环境及技术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各类技能专家在挑战性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诀窍,但常因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阻碍了知识在组织和队伍中有效沉淀和传承的速度和效率。业务的实际需要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根据这一思路,超高压输电公司结合一线生产岗位在生产、培训考核中的实际需要,研究形成了一套内部课程开发新模式,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企业内部培训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目前,对电力系统生产技能类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实用性程度较低

电力系统涉及范围较广,一般的培训课程都偏重于知识原理介绍,而没有有效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供培训内容,与各生产岗位业务直接相关的课程不多。与此同时,不少课程缺乏完成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软性技能的经验总结、典型案例的提炼和分享,致使其实用性表现不佳。

1.2 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

一般的培训课程即使与各生产岗位工作相关,但都缺乏把培训工作提升到知识管理、沉淀经验、能力传递的高度,往往偏重于业务流程的讲解,缺乏针对岗位工作的经验传授、典型案例和操作练习,课程的针对性较差。且传统的内训师培养主要是对培训师演讲培训技巧的训练,不能帮助内训师有效提升其核心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成果转化率较低。

1.3 课程开发缺失规范可行的共享传承机制

对电力企业而言,多年积累的事件处理经验与核心技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这笔财富被分散地隐藏于各地域、各部门、各专业,甚至是各技术技能专家之间,以致当同样的问题出现时,曾经积累下来的经验未能有效共享和传承,容易造成各单位的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

2 知识管理视角下培训课程开发的定位

知识管理的视角下,教育培训工作肩负三个重要职责,即业务部门服务商、员工发展顾问和企业战略推动者。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是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和重点,是肩负起上述三个责任的重要支撑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训课程开发过程就是帮助业务部门发现、积累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2)通过为员工提供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支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3)培训课程开发是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有效复制到员工身上的重要手段。根据这一定位,结合对一线生产业务的梳理,借鉴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应用的案例和最佳实践,超高压输电公司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新模式―“三位一体”培训课程开发

模式。

3 超高压输电公司内部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思路、方法与工具

3.1 “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思路

“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认为,课程开发要抓住“课程开发就是对组织知识和能力进行管理”这一核心,即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使开发人员(一般为内训师)掌握最关键的培训课程开发能力,使用时要懂得传授最关键的工作经验。在开发课程课件时,融入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使内训师在完成培训后懂得如何总结工作经验,持续开发课件,达到从培训课程开发的源头上保障课程有效、可用的效果,同时解决内部培训中经常遇到的“内训课程与基层、一线的需求脱离”难题。知识管理是现代管理中提升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岗位能力标准为基础,以项目制为推进方式,以岗位培训规范和关键技术技能培训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同时实现“建立一套培训规范,培养一批内训师,开发一批培训课程”的工作目标。该模式采用项目制,每个内训师都分配有具体的课程开发任务,保证每个受训人员在完成课程开发任务的同时,完成能力的提升,使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主要的培养步骤

如下。

3.1.1 人课匹配。在选拔课程开发人员时,除对学历素质、职业资格、工作经验等资格进行考量外,还需要根据将要开发的课程确定适合的候选人,使其可在课程开发前准备好课程素材。

3.1.2 明确任务。在课程开发工作启动前,明确学员在培养课程中应依据的岗位培训考核大纲和课程体系,以及需要开发的课题。培训中由授课老师讲解培训课程开发要求和技巧,使学员明确如何进行课程内容梳理和课程文件制作。

3.1.3 课程审核。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开发标准,检查课题内容的编排和组合,对课程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学员共同修改完善。

3.1.4 课程试讲。授课老师对内训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结合内训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进行提问与反馈等授课技巧的锻炼,提高培训能力;结束前组织内训师使用自己开发的课件进行试讲,并对课程质量和授课技巧进行审核。

3.1.5 课后跟进。内训师在培训中完成的课件还需要在课后补充完善,授课老师在课后将对内训师修改过的课件进行再次审阅。此外,项目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课件质量持续改善以达到标准。

3.2 课程开发技术方法与工具

超高压输电公司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深入一线生产业务核心,并采用一套以先进的QUICK快课?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方法及工具。该方法通过帮助技能专家运用“问题导向思考”、“差异导向思考”和“改善导向思考”三种思维方法整理自己的经验,再运用问题启发、练习运用、说明解释、案例示范去展开核心的技术要领,从而有效地帮助开发者将内隐知识经验显性化,成为可以传递的知识。

3.2.1 隐性知识显性化。内训课程的关键贡献在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技术手段方面,QUICK快课?课程制作软件采用了Key-Value队列、关系二维表及有序树等核心数据结构,有效存储技能专家根据来自作业标准等的显性知识和结合自身技能工作经验的隐性知识。

基于课程框子开发超高压输电专业课程的流程如下:第一步,规划课程的基本信息。根据快课软件的提示,内训师对将要挖掘的隐性知识进行规划,圈定应知应会等课程目标。第二步,搭建知识逻辑架构。运用快课软件的“结构助手”功能,内训师对所要呈现的知识进行自顶向下逐步分解,通过“步骤法”和“序数法”,对要点的结构按照先粗后细的顺序进行梳理,使知识点形成树状的金字塔结构。第三步,细化知识点的描述。按照快课软件的提示,内训师对树状结构中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化描述,提炼知识点对应的口诀、添加文字描述、插入示对案例和示错案例。第四步,构建知识考查体系。快课软件的“出题助手”功能支持内训师在课件中形成结构化和标准化的题目体系,以达到考查目的。考查题目包括“过关测试”和“总测试”两部分。过关测试按照树状知识结构的不同章节,有针对性的考查相应知识点。总测试则着眼全局,对课程的知识覆盖进行全面考查。第五步,参与专家评审。内训师开发出课件的初稿后,需要对课件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审。在课件形式方面,快课软件支持辅导老师对已形成的知识架构和知识点进行批注。在课件的内容方面,由同行专家提出针对性改善意见,由内训师给出相应的修改。在工作方法论方面,技能专家运用三种思维方法整理隐性的经验知识,使用QUICK软件使其显性化:(1)从问题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是新手容易犯错的。(2)从差异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是专家与新手在完成工作中不一样的。(3)从改善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改进做法可以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3.2.2 显性知识结构化。QUICK快课?课程制作软件基于知识管理的理念而设计,采用问题启发(Q)、练习运用(U)、说明解释(I)和案例示范(C)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KNOW-HOW(K-关键诀窍)。存储在核心数据结构中的显现知识,通过软件的前序遍历有序树的关键算法,并经由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ActivePresentation、ActiveWindow等基础接口,直接形成可用于授课使用的PPT课件。超高压公司生产岗位技术技能课件的课程框子主要包含七个部分,分别为前言、基础介绍、主题切入、技能诀窍、整体测试、视频回顾、示范练习。前言部分主要针对课件的基本信息,如课件的作者、课程目标等信息;基础介绍提供信息准确理解及定位所讲解的操作。主题切入部分利用真实案例有效设置课件悬念,提起学习兴趣。在课件的技能诀窍展示中,主要通过对技能诀窍进行有效的结构分解,并对诀窍点通过符合快课要求的具体说明,以及对易犯错误和异常情况处理进行立体阐述。最终,还将通过整体测试及视频回顾部分对课件内容进行重温,达到总结回顾的目的。利用“课程框子”工具搭建出一个技术技能课件的结构,帮助学员迅速形成课件,课程结构突出体现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并通过运用口诀法、步骤法、序数法、嵌套法等条理化方法整理出知识诀窍,内容编排分类及次序得当,便于学习者的学习和掌握。

3.2.3 结构知识共同化。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设计完成课件开发,同时开发交互评测方式以满足技能考核的要求。课程通过增加集成界面(视频、图片等)供学员更方便地开展自主学习,同时结合课间练习让课程更加紧凑,并根据学员所学给予即时反馈。

4 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超高压输电公司通过上述的实施思路和实施方法,经过实践和创新,逐步实现了对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为公司带来了三大价值:一是将优秀员工未编码的技术技能技巧剥离出来,成为可复制的知识,为技术技能的保留与传承奠定基础,实现知识提炼价值;二是通过标准化的课件制作和内训师现场培训,将内训师必备技能有效而广泛地传递给基层员工,实现知识传递价值;三是通过PDCA的流程,持续改善培训课程质量,最终达到技术技能标准化,实现知识进步价值。

在实际的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4.1 课题的规划

课题是课件内容的核心概括,课题范围的准确定义将有助于课程开发者在既定的框架下清晰阐述所需要传达的知识和经验。一是要避免因为课题太大而导致内容空泛,二是要避免范围太小而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从实际项目经验得知,课题所传达的内容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员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进行学习,同时保证学习质量。

4.2 质量的保证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质量需要通过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实施不同的质量控制手段达到。开发前,需要课程开发人员正确理解所开发课题覆盖的范畴,防止出现偏差;开发中,课程框架保证符合课件的逻辑结构并且完整后,方能进行内容的填充;开发后,需要反复经过同专业专家的共同评审,反复修改完善才能确定课件的内容。

具体而言,新模式实现了以下三点管理效益:

4.2.1有助于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所开发课程围绕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开发建设,并通过对关键岗位关键能力的全覆盖,使员工能力提升与组织要求保持一致。

4.2.2 有助于提升员工技能标准化水平。所开发课程将标准化的技能固化下来,使位于不同地点的相同岗位人员在学习课件后,或使用电子课件进行现场培训后,不仅是能够用正确的步骤做正确的事,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做。

4.2.3 实现了内部知识沉淀。课程将富有经验的员工(课件开发者和课件审核者)的诀窍与经验转化为可以积累和传承的知识。

5 结语

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从对培训定位的重新思考开始,对能力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探讨,分析一线生产员工培训现状,将知识管理应用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研究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开发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培训体系中培训实施标准不一、培训资源匮乏、培训师资分散、培训手段有限等问题,盘活了培训资源的运作,解决了培训体系中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为达到“培训为生产服务、培训与员工发展紧密结合、培训资源系统运作、培训资源统一标准”的目的创造了资源基础,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Rodrigo Ribeiro.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J].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12.

[2] 魏永军.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路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 管理能力 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12-02

一、经济时代需求与中专学校图书馆馆员能力

1.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社会的选择,知识与技能是他们走入社会的资本,面对经济时代的挑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操作技能,同时,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目前,我国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技工型人才培养,给予优厚的扶持,但技工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许多工作由熟练的农民工替代着。为此,社会亟需技术工人和技术能手,这给中专教育发展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新闻网报,当今的美国大学排名以学生入职场起薪为依据,教学与社会已经成为一体,检验标准不单单是一本毕业证书了。

2.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学生的需求使图书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不再局限于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而是对知识信息分析、归纳、提炼和创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主体的服务与被服务上,为此,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与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3.学校图书馆已然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汇集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馆员的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使图书馆在学识方面支持学生从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这就需要图书馆员付出艰辛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此,首先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综合管理能力。

二、馆员能力体现

(一)文献、信息收集、编辑、提炼、创新的能力

1.馆员不再是简单地收集、整理藏书,而是要针对学科专业进行知识分类、综合、分析、加工成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内容,通过各种渠道高效便捷地使学生接触和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其完成课业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也在最短的时间里“爆炸”般呈现,需要馆员快速、大量地利用馆藏文献、网络进行搜集、分类、归档后上传,为学生及时掌握相关联的信息知识提供服务。这就需要馆员具备网络技术和自身的知识素养,将知识、信息编辑归类易于检索等兼顾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时效性。

3.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并举,强化服务的深度,利用校园网将信息与文献上传,使学生在课后及时得到第一手资料,减少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设立专页,解疑问答、讨论争鸣,丰富学习园地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定期与学生互动,馆员可将知识信息综合整理后加以创新,鼓励学生效仿,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为参加社会实践准备好更具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同时,仍需要兼顾专业知识的宽度,多了解相关知识和相关专业,拓宽视野,应对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变化。

(二)知识转化与输出管理的能力

1.馆员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筛选、编辑能力,将学生需要的知识、信息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变成学生的解题方案的有力支持,直至转变为经济成果和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知识变成生产力和学生的基本素养。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馆员综合管理能力的标尺之一。

2.了解熟悉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主动引导学生及时掌握信息与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需求,将坐等学生来查阅资料、文献与信息变成主动输出,引导与启发直至创新,这就需要馆员做大量的转化工作,也就是要强化馆员参与教学的能力。

(三)参与学科教学的能力

1.馆员应当成为教学助理员。有一到三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提供图书馆服务的同时可指导、启发学生阅读或完成课业。

2.可凭借自身的优势,编写范文供学生参考,重点在知识的存量、质量、相关性方面给出较大的指导。

3.针对学科重点或学科主要技能培养的,可做课前预备课讲座,介绍知识要点,馆藏文献、学科发展信息,社会需求与发展前景等帮助学生预习,为学生奠定学科学习兴趣与了解专业技能的价值有充分而广泛的了解,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信心与愿望,同时也明确了学科的教学目的。

三、馆员综合管理能力训练

(一)专业培训与兴趣爱好的培养

1.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只有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价值,才能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图书馆馆员应当系统、定向地学习和参与专业培训,形成自身的学术知识结构以便在工作中有效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如学校可根据馆员的兴趣爱好,结合教学与学生需求,确定某个专业课程,让馆员参加函授、广播电视大学、报考研究生等在职教育,系统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还可以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班、专业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

3.图书馆馆员自身兴趣爱好培养是做好图书管理员的基本要求。当学校把社会功利与其结合时,当馆员看到自己辅导的学生出了成绩,当自己的工作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时就会有追求梦想的动力,这动力将会使馆员更加热爱这份知识管理工作。

(二)主动介入教学一线

1.馆员参与教学旨在了解教学中学生、教师对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与盲区、相关联知识及其重点,是否有引申出某些课题,或是书本没有而社会中企业需求的,可提前或课后为学生准备相关文献资料与有关信息,及时为学生解决课业问题。同时,也可利用校园网将相关联知识、信息直接转入课堂,让许多问题可第一时间得到学习、了解、解答。

2.课前与教研组联系,提前将相关信息、知识准备作为课堂教学之需。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逐步培养学生对掌握知识与问题的思考的习惯,也结合到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集中一个时间快速地思考、解决问题、加强记忆、训练思维,从而奠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

(三)图书管馆员的自学

1.自学是每一位图书馆员作为个人素质提高必须自觉进行的,只有不断自学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要求,这是馆员能力实现的重要途径。馆员可根据自己负责的学科与文献资料,结合参与教学服务对象,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料、信息系统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归纳整理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炼,在形成自己学识的同时,为教学做了准备。可以说是一边学习一边备课,转变了单纯收集、整理的工作,因为明确了自身学习和提高能力的学习目的,因为有参与教学的任务,馆员的自学就有了方法和动力,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综合能力与业务精专的符合时展的人才。

2.学校给予馆员更多的自主空间,凭借自身的喜好与知识结构,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培训、外出学习、参与教学交流等社会活动,拓宽馆员的视野与接触,在活动中发现不足与不断加强学习。

四、馆员激励机制

(一)特殊馆员

1.学校应当鼓励任课教师充当特殊馆员,凭借他们的知识结构优势带学生入馆,介绍讲解阅读,解决馆员对学生需求的专业知识不熟悉的问题,同时将教师与图书馆工作结合,告诉学生,许多知识可以在这里寻找,这个课堂更大、更有魅力。

2.聘请阅读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入馆担任临时馆员,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方式方法或是他们认知专业知识的角度、层面以之相互传递,这样会让许多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不单易于接受也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馆员可随时掌握这一动向,让自己工作更接近学生。比如学生学习时同学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是通过读书笔记、交谈、讨论、网站查阅、信息栏等,发现是否有兴趣爱好小组等,均可加以利用、复制以传播,这也是馆员的一种能力表现。

3.请企业专业人才兼任业余馆员,利用夜间和休息日辅导学生针对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丰富学生的社会一线知识。这一特殊馆员可以给学生带来企业竞争信息,完全处于实战要求,也直接检验学生的知识、思考、课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不但促进了教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为他们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馆员地位

1.馆员地位除了职称方面的重视之外,还应当介入教学,兼任教研室职务并参与教学规划、教学方案等研究与确定工作,从实际教学工作中体现馆员的重要地位。消除馆员只是简单整理书籍,开门打扫卫生的普通管理人员的形象,定位为一个教师,而且是具有关键性的辅导老师的角色,是学生依赖的知识导航员。

2.在学术、思想、福利等各个方面提高馆员的待遇。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图书馆馆员是学校安排职工家属就业或由其他非教学工作的人员来兼任的局面,整体素质相对教师队伍低,工作也局限在图书保管的范围,所以待遇较低。随着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需求,需要学校提供符合时展的人才,迫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社会要求一致,为此,图书馆工作被重新认识与界定,馆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切实支持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兼任特殊馆员工作,提高馆员形象。

(三)与教学业绩挂钩

馆员与教学科目或教学班级挂钩,分享教学成果。在学生论文、就业率、就业起薪等方面经评比、考核,给予充分的奖励,如奖金、加薪、评优晋级等。

图书馆馆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学校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更是学校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时代特征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学生的更多能力在他们的自我认识中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任务由教师和课堂已远远不足以完成,为此,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管理能力,直接为学生服务,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个有效而可靠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

[2]刘静.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网络教育资源库

一、面向信息化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断更新、完善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恰恰为小学教师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资源,本人认为可以从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等方面来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内在动力:自我发展意识引导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

就人的一般发展来说,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要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首先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二)外在动力:建立专业发展的教育、考评及激励机制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还需要运用外在的驱动力来推动。

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一套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与考评机制,从制度层面来推进、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内容,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评审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等。

二、基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

在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可以借助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智慧,结合教学实际以及专业发展情况开展学习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更新和丰富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最终推动其专业发展。

资源库依据存储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公用库和个人库两部分。本研究中资源库的使用者教师是资源库的主要建设者、资源的评价者,还是个人库的管理者,教师依托校园网,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或策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一方面促成了资源库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专业知识内涵,增进教学经验与智慧,从而推动其专业成长;资源库的建设还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要、个性以及自主性;资源库的建设过程应是动态扩充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所提供的服务应是智能的。

(一)网络教育资源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内涵,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抽象概括学习、研究和实践。学习现代思想和教育理论,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理论联系实践去寻找教育发展的突破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在精心设计的教育实践中去探索,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只有在学习、研究、实践中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可以跨越时空、地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网络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备课效率和教学效果;网络教育资源由于其特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自主性问题,满足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教师能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研究者和自主的发展者;网络教育资源的及时更新,使得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等。可以说,网络教育资源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二)网络教育资源库可以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条件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多样性的,比如:营造学校进修研究风气;培养教师开放态度;与专家合作开展教学研究;行动研究;自我反思等等。通过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及案例,本人认为,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比较有效、应用相对比较广泛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有: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等。分析并提取各种发展途径的核心要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知识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关键途径。知识建构可以定义为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的产生与不断改进的过程。在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知识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共同体中大于个体贡献之和的集体贡献来实现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要想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就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适宜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同伴的帮助,还有个人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网络教育资源库完全可以担当此重任,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资源库能够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条件。

(三)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自发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是自主发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独立完成,还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

实践中知识建构有两种方式,即个体建构和协作建构。尽管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则各不相同,其间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知识经验背景等,这种加入个人经验的建构就是个体建构。个体建构的知识未必是合理的,因此,个体需要与群体进行交流,在协商的过程中追求知识建构的合理性,这就是协作建构。一言以蔽之,教师的个人成长需要一个交流的氛围,需要同事的帮助。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资源的选择、审定、编辑以及后期管理都需要教师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共同协商解决,协商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共同交流、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共享个人知识和教学成果、促进教师群体知识的良性流动和增值的过程。久而久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这将促进并带动教师的整体发展。

(四)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唤醒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需要

资源库的建设过程其实也就是专业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过程。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并发展个人的综合能力。教师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意识、系统地管理知识,并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有效的反思活动,进而强化专业知识的取得、转化、组织、分享、应用与创新,拓宽视野,充实专业知识内涵,增进教学经验与智慧,提升教学推理及行动力。这样"应用-管理-反思-再组织"的知识管理循环过程有利于唤醒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需要,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袁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核心及其专业结构

[2] 杨辉祥.网络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6(10): 21-22.

第9篇

关键词:地铁工程 风险 管理 体系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交通拥挤状况进一步加重,国内很多城市为了改善交通逐渐修建了地铁。但是地铁工程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造成了地铁工程安全风险因素大等问题。地铁的设计、决策、施工都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地铁工程因为工程性质原因多修建于城市繁华地区,周边复杂的环境影响制约地铁工程的建设。如果工程决策有失偏颇,在工程规划、施工以及后期运营的过程中,将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将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大量浪费。

一、我国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地铁施工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施工安全。由政府编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促进了我国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也促进了地铁工程施工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促进了我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

1.周围环境复杂, 各种建(构) 筑物和地下管线多, 且对施工变形要求高。地铁大多选线于城市道路下方,这样的施工场地资源紧缺,必须提前规划交通疏导。地下管线多且复杂又是导致地铁工程风险的又一因素,地下污水、雨水、及自来水、电信电缆和煤气很容易形成管线断裂和爆炸等事故。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杂不确定因素多。有些线路临近江河,地质条件复杂,土层自稳能力极差。若加上连日降雨,砂层含水量会加大,加重连续墙背后的土压,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大量渗水地基会被吞噬,最终会导致塌方。

3.结构形式较多, 施工方法交叉变化多, 施工难度大。施工工期压力大。地铁施工涉及到土建工程、装修工程、安装工程、试运行等四个相互衔接的工期,要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因此,地铁工程施工工期长,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工程整体规划不仅要考虑拆改移、围挡与交通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另外,还要考虑的是单位工程互为条件的需要。突出重点兼顾附属工程施工的需要,从全局出发,照顾大局又要避免因小失大。

二、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措施

地铁工程众多高风险性的特征,为了地铁工程安全和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建设,要求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1.完善科学合理风险管理全程策划。当地铁项目立项之后,具体实施工程之前,要系统研究地铁施工的全过程,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安全风险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当然,地铁施工单位可以委托给有资质有能力的咨询机构,或者自行完成,但必须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工作实施目标以及具体的阶段目标,从而确立安全方针。明确安全职能和责任,逐步完善安全组织机构,实行安全工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项目合作模式和组织体系,明确项目管理各方安全责任和任务,明确各自管理工作要点。在制订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结构图的过程中,要对地质、水文情况详细调查,按照不同地质单位划分若干单位,明确各自单元内重要地质风险内容,并进行风险分级和评估。同时,还要明确风险的应对措施。地铁工程地质特点、城市环境、施工工法都不同,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施工措施,在风险发送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应对。

2. 重视知识管理在地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由于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灵活性的动态知识管理过程,要想实现知识的再次运用, 消除或减少由于经验不足或是操作不当等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必须认真分析项目工作流程基础, 仔细研究知识的流动, 提炼知识, 并把知识共享于每个项目成员, 将个人知识系统化,作为项目组知识, 并将知识融入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或是知识获取建设单位,而他们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取知识。第一,采集一些现有的显性知识,如国内外己建成地铁项目的设计、勘测、施工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个方面是通过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捕获, 然后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项目组知识,形成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知识传递主要通过培训、专题讲座, 将知识传承化的传递给需要的人, 从而规范项目建设者以及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从知识管理整体上提高他们的总体水平, 以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在地铁建设过程中, 知识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过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这就需要业主或咨询单位为主导组织召开技术交流大会, 通过知识交流总结归纳问题所在,以便采取更为高效的解决问题措施。知识利用知识是知识汇集、传递、交流和再次利用的目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业主主要是通过各种合同,激励机制,外聘专家进行咨询服务等手段来利用不同知识主体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地铁风险管理中。

3. 开发地铁施工安全反馈控制系统。地铁施工务必要考虑安全问题,地铁施工安全反馈控制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采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与预警,整体性的解决地铁施工的安全问题。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其实质是发现安全事故隐患、预警并解决问题。具体而言, 它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是信息采集系统, 第二是数据分析、评估与预警系统,第三是辅助决策系统。其中信息采集系统是该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通过建立地铁施工安全信息采集平台, 由远程监控系统, 自动或人工接收、处理施工现场和各地与地铁施工安全相关的各种资料和技术监测数据, 实现对现场监测对象(如地铁施工沿线地表建筑物与地下施工和隧道施工等情况)的及时汇报。数据分析、评估与预警系统,是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将检测到的数据传至数据分析、评估与预警系统中, 然后该系统将各工程点的监测点位移至警戒值或是临界值,以此作为状态评价的依据。预警人员根据已建立的预警机制做出相应的预警, 及时反馈给工程实际。辅助决策信息系统,是指在数据分析以及评估的基础上, 再根据系统报警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形成高效、快速、有序的反馈控制。 决策支持子系统、应急指挥子系统、GIS子系统等共同构成了决策系统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朱胜利,王文斌,刘维宁,等.地铁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J].都市快轨交通,2008,21(1):56-60.

[2] 曹萍,丁士昭.地铁项目的建设实施策划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1):20-25.

[3] 钱七虎,戎晓力.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4):649-655.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组成;存在问题;强化措施

科学的经济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切实可行的经济管理体系,可以系统地发现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促进企业利润的稳步增长。那么一般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目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呢?以下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述。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企业制定经济管理方针和经济目标,管理方针与企业的宗旨相适应,确保经济管理所需资源的获得,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策划,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一个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对于体系中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包含内容暂不做详细分析。

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经济管理体系文件、经济管理体系评审、资源管理、内部审核、不符合控制、数据分析、持续改进、核算和计量装置的控制、材料采购过程的经济控制、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控制、遵循法律和法规。以上十三个部分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环节。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严格按照以上十三个要点去处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经济和人事上的各种问题,则可以优化企业的内部编制、加强日常工作的严谨性,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切实地推进企业的发展步伐。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几乎没有企业可以在经济管理方面做到尽善尽美,不管是哪一个管理环节,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下我们就分别从审核、人力资源、生产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控制与审核

企业管理一直都存在因循守旧的保守束缚。伴随着电子、数字科技的发展以及思想意识的变更,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控制与审核方面还是太过传统。注重以“管理效益”为中心,过分重视“短期目标系统”,没办法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全部的相关因素进入通盘考虑的范畴,这就无法实现企业系统功能等于或者大于各子系统的功能之和。

(二)人力资源

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使得各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结构不能够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经验的教育、培训,造成企业难以整合和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出现核心员工离职的现象。

而激励机制的缺乏,也是造成人力资源不稳定的因素。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使人才的成长落后于企业的发展,让员工感到缺乏公正性,对企业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企业出现没有凝聚力、逼迫优秀人才走投无路只能选择离开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面临人事危机。

(三)生产

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不管是前期的采购还是真正投入生产的过程,都存在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目标的实现。在普遍采用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当中,所使用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和其他的电子设备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故障,而很多企业都缺乏应对这些临时故障的策略。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来降低企业生产的风险。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管理水平?

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以及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从理论上对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升和创新作出探讨。

(一)找准切入点

首先,要注重战略的创新。战略创新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展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持续发展。当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的方式,使自己永远走在最前列。

其次,要调整和创新组织机构。要调整、创新组织机构,首先要扁平化,即通过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层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智能机构,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就是柔软化,即通过建立临时性的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的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增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第三,虚拟化,即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和人才等联系在一起,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建立学习型组织。高度重视建立全体人员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经营使命。

另外,管理上要以人为本。知识经济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首先注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重视培养人,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素质;重视激励人,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使用人,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舞台,使个人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最后,重视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将超过资本的价值,成为核心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强化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技术知识看成一种商品,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对知识的使用获取利润,在市场上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实现知识价值增值。其次,要善于利用垒球信息网,不断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进行知识的积累、优化组合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再次,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开发人才。最后,要建立知识主管业务,其主要职责是引导员工共同分享知识,鼓励员工把信息与认识和能力结合起来,以创造新知识。

(二)创新策略

要提升和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创新是可行且高效的手段。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创新观念。思想观念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经济管理最大的障碍。因而,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的思想,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

另外,创新新经济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经济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问题,也就是建立其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以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

第11篇

一、知识共享的概述

1、知识共享的分类

对于知识共享的分析大多是从三个层面来分析的,分别是知识共享的对象一一知识内容,知识共享的手段―会议、网络或者培训学习,知识共享的主体一个人、团队及组织。知识共享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规章制度、合同条文等,显性知识的共享能够通过日常学习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率,而隐性知识的利用则成为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隐性知识有可能仅为组织中的个别人员所拥有,只有通过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促使隐性知识的传播,可以节约组织获取知识所投入的成本,进而上升为组织知识资源组织的无形资产,成为组织知识储备,有效知识的储备能够相应地提升组织的实际竞争力。

2、知识共享在实践应用中的约束

在实际组织管理中,知识共享依然具有一些实际条件的局限性,最为主要的原因有四个:第一,知识具有隐蔽性,很多成员将知识视为自身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素质,这也是造成阻碍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组织中管理制度的制约,目前企业中职能式管理依然占有很大份额,因此,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收到很大的限制,部门之间知识的流动也收到很大的约束。第三,知识共享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是组织中人员在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只有相互之间取得信任,人员之间才能够就组织中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并深入的探讨,知识共享机制才能够良性发展。

二、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共享

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共享的定义为项目人员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不断地沟通和交流,使彼此之间的知识进行传播和转化,促使项目总体知识容量增加。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共享层次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项目内部各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项目中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项目各参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表现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两种类型。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于显性知识的共享方式有合同、文件、制度等,隐性知识共享的方式有师徒制、团队及组织培训、例会、经验交流会等。下面主要针对于隐性知识共享方式详细地进行阐述。

1、师徒制。在组织中常常设置师傅带徒弟的制度,因为建筑施工组织中存在很多的隐性知识,如有的工程人员拥有很丰富的施工经验、技巧等,但是这些丰富的施工经验能够被显化的知识比例非常小,因此,采取师徒制能够通过师傅和徒弟之间的相互交流、口常跟随、旁观、模仿等方法达到有效传递隐性知识的效果,如此即达到了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

2、团队及组织培训。在建筑施工中,组织及团队的培训内容包括有各种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要点分析、施工技术指导、安全施工技术指导等,培训人员可以采取现场指导的方法、理论传授等。培训人员可以邀请施工现场的工程师、经验丰富的施工工人、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等。培训能够促使施工人员快速高效地吸收施工经验,并且培训能集中的对大批实际的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辐射的范围比较广泛,知识共享群体面积大。

3、例会。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中通常会指定例会制度,所谓例会,就是指固定时间段举办组织内部的会议,会议内容通常会涉及到近期工程进展结果以及工程进展的下一步方向。例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定期对于组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组织成员碰到的疑问能够在例会当中提出并通过与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以解答。通常例会的间隔时间一般比较短,常常会设定为一周左右,有的工程项目遇到紧急施工段或者工程的非常重大的情况下,例会的间隔时间也可能会更短。通过例会这种对于工程项目知识共享的方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做到对于工程问题即遇即答的效果。

4、经验交流会。现在很多的工程企业和工程项目团队都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邀请的都是业内经验丰富的专家,可以从组织内部邀请也可以从组织外来邀请。这些专家会专门针对工程项目中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并且会结合本人在业务上的一些高效的技巧,因此经验交流会对于项目组织中的新人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良机,能够学习到一些处理业务的精粹。

总而言之,知识共享己经越来越受到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重视,知识共享能够不断地使项目组织的知识存量增多,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而有效的知识积累能够转变为项目组织能力,进而影响到项目组织的绩效。

三、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网络性

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共享与社会网络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发现,组织中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时会根据个人的关系偏好来选择交流沟通的对象,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共享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得以传播和转化的。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网络可以分为组织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以及跨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下面分别来阐述这三种关系网络形式。

1、组织关系网络是指组织之间通过建立合同、制度等所维持的正式关系,一般合同中都会明确甲乙双方的安全责任,并且明确提出项目施工中所应达到的安全要求或者安全技术标准。在合同和制度中涉及到具体的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时,都会明确要求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度来执行。组织之间的安全知识共享一般都是针对于显性知识或者易识别的隐性知识。

2、个人关系网络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根据个人的人际关系偏好来选择交流和共享对象,从而建立起个人之间的内部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是组织中隐性知识得以显化的主要途径。施工过程中无论是现场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之间都会经常根据个人人际关系进行交谈和讨论。如口常施工过程中遇到安全问题,个人选择请教与个人关系良好的经验更丰富的施工人员得以解答等。这样一种个体之间的关系是补充正式关系中的不足的最有效的共享方式。因此,个人关系网络在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共享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倍加重视。

3、跨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是指组织中的人员与其他组织中人员之间的沟通交

第12篇

〔关键词〕SNS;知识管理;知识社区;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80-04

1 SNS和知识社区

Web2.0技术在改变网络世界的同时,也给知识信息服务行业的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是人们根据六度分割理论[1]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作为Web2.0的延伸,拉开了互联网由网络虚拟关系向社会真实关系回归的序幕,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将SNS理念应用于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将会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突破传统模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传统的以超链接为基础的互联网世界中,人们通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等去获取信息,了解新闻。而在SNS的互联网世界,人们慢慢不再通过搜索去了解新闻,而是让朋友告诉你最新的新闻消息,朋友们会跟你分享他们最新在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以及感想。SNS网络结构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和工具。这种结构通过建立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知识管理”一词来自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88年的一段话。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个人通过这一过程学习新知识和获得新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经验表达出来,进行共享,以用来促进、培养、增强个人的知识和机构组织的价值”[2]。

知识社区是组织中具有相同的工作经历或共同兴趣、目标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通过一定的基础设施建立人性化、技术化的社区环境,使内部以及内部与外界同时达到信息互换、知识共享的目的。知识社区按功能可分为实践型社区、项目型社区、兴趣型社区和无确定形态的社区。通常认为,知识社区可以以实体和虚拟两种形态存在。实体知识社区就是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社区,虚拟知识社区就是存在于网络的知识社区。知识社区的建立,无论是虚拟讨论还是现实的培训,最终都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3]。

从SNS和知识管理的定义与内容中不难看出,SNS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一个天然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两者共享一些共同的元素:社区/虚拟社区、协作/合作、信任和知识共享、共享理解。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社区是很重要的知识共享的场所,因为一个组织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小规模的、非正式的、自组织的学习性网络所创建的。社区也被认为是动态的、丰富的知识创造和共享的学习模型,社区里所有的学习都包括文化适应、知识共享、协作的过程。

对于SN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国内已有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将SNS作为一种工具[4],很少对SNS中的信息或知识传播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并应用于图书馆的。本文则从SNS社区中信息传播特点这个视角出发,就其传播方式、传播路径、传播行为和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了SNS在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知识社区,创建一个让读者乐于分享学习和经验的环境所需要的条件。

2 SNS社区信息传播分析

和传统的网络社区比如BBS和BLOG比较,SNS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不单由传播过程的某一部分决定,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源、信息、信道和接受者共同决定,信息传播模式会随SNS功能设置的增多和媒介渠道的复杂而从单向到双向再到多向。以SNS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是一种互动式传播,是网络人际传播。它的传播手段趋于多元化,可以使用文字、生活照、分享喜欢的东西、附加程序等。在SNS中,内容的释放和接受都首先经过了关系的洗礼和筛选,这种过滤比RSS更具智慧、更加精确、更为人性[5]。

通常来说,SNS中信息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6]:

2.1 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行为

SNS本身的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都是通过个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圈来传播的,内容的组织也是以关系为组织的,“我”看到的信息都是我的朋友创建和分享的,用户能够控制自己好友或者关注对象对信息传播进行调整。SNS这种关系模式,不管是对于熟人关系还是非熟人关系,在互相确定身份或者某方面的信赖关系个体之间,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交流的广泛性和信息的有效性。

2.2 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

SNS网络结构中,每个信息主体都是对等的,一个“点”可以和整个网络空间中的其它任意个“点”形成交互关系,最终形成了多维度的,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和“多对一”这几种组合的信息传播方式。

2.3 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现代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效提升了信息传播途径,使得传播媒介和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这不但能促使用户更加及时充分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同时推动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和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2.4 即时互动的交互传播特征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和信息,而SNS网络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媒介的集大成平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而丰富的交流手段。其基于人际关系的特点也保证了传播的及时互动能够充分有效的进行,在互相确认身份或者一方面的信赖关系前提下,人们更加容易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反应也会非常迅速。

2.5 弱关系结构及“中心式”传播路径

图1是一个典型的SNS信息传播路径图,这条信息在SNS社区中被转发了500多次,我们可以看到其清晰的传播过程。首先,围绕两个中心点的传播构成了这个传播链上最主要的内容,所以其传播非常依赖于信息源本身和某些关键点的影响力。其次,众多节点的传递和发散不断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图中最长的传播子链由11个节点构成,而一半以上传播子链的节点都超过了5个。

在SNS社区中,众多的信息渠道有效地降低了应用门槛,同时信息显示的异步性使得用户的重要性得到加强,信息的快速聚合以实现对信息传播的即时需求,使用户在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际关系圈里和他人进行信息交互及沟通,充分满足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对社交的需求。

3 SNS信息传播特点对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的启示

关于SN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对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的作用,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大多数研究都将SNS视作一种工具,很少对SNS中的信息或知识传播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并应用于图书馆的。同时SNS在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处于刚起步阶段,大多数的图书馆仅限于利用SNS的某些应用提升现有的服务功能,和建立真正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符合SNS理念的图书馆知识社区还有一定距离。

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建设不单是对图书馆软件和硬件上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它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流的理念。在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知识社区中,图书馆需要进行服务的升级和功能的转变,致力为其中人们的关系网构建提供技术和信息上的支持;图书馆员在信息的和传播中,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对信息的有效组织以便于其传播;读者也需要重新认识并适应一种新的角色,读者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在SNS知识社区中,他既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筛选和传播者。

基于对SNS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为构建和完善图书馆知识社区,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多维度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要求图书馆知识社区和公共SNS社区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对接,充分利用各种SNS中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断扩展自身的影响力,并从公共SNS社区中收集整理各种最新的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

已经有非常多的图书馆在SNS上建立站点。以MySpace为例,布鲁克林大学图书馆、丹佛图书馆、美国图书馆等纷纷在MySpace中建立自己服务站点的基本架构图。在国内,很多高校和公共图书馆都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了空间,包括杭州图书馆、新疆图书馆、厦大图书馆等。同时在SNS上也有很多图书馆群组,比如豆瓣网上的“我爱图书馆”、“上图生活”、“首都图书馆”等。

而随着SNS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除少数几个大型的综合性SNS外,大多数的SNS将垂直化发展,各自提供专业的信息交流和社交服务,同时以统一的服务定义和数据接口和大型SNS进行对接。现在很多SNS社区,包括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和新浪微博都提供各种对外的接口,包括应用软件、插件或者微应用等。在Facebook上,已经有图书馆和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了各种应用,用户安装后,在账户页面左边会显示到达此服务的链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直接点击链接,就能获得不同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比如查询馆藏、查询数据库、在线帮助和学科导航等。

再进一步的,在现有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上,导入SNS功能,构建一个基于社区关系网络的多维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这样图书馆知识社区将拥有更好的人机交互体制,并能够快速的通过“小众移植”,逐步建立起稳固、可信的人气网络。同时将这些图书馆知识社区和社会性SNS网络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对接,彼此共享某些资源和服务。图书馆知识社区作为拥有大量信息资源和高素质知识人群的专业SNS社区,能提供非常专业的信息服务,成为整个社会信息链中重要的一环。

(2)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行为和“中心式”的传播路径,要求最大程度的鼓励和吸引读者参与到知识社区的建设中来,并且组织和引导知名教师学者积极发挥关键点作用,推动信息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传统的图书馆,只有馆员和读者是信息传送的两端,且是单向的。而在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读者,都是作为网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节点而存在,共同服务于信息的组织和整理以及热点的推动。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其广度和深度,是依赖于知识社区中各个点形成的合力。

从SNS信息传播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活跃用户特别是影响力大的用户对于信息的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让读者参与到知识社区的建设中来,特别是要加强知名教师学者和活跃的学生,发挥其作为重要的传播点的作用,活跃知识社区的沟通和讨论氛围。高质量的评论和推荐,积极有意义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多种形式的线上和线下的交流,都将有效推动整个校园和社会的文化发展。

知识社区平台鼓励用户用最简单的方法内容,如鼓励用户撰写书评、影评,上传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源,通过用户自我标签或者系统标签为内容提供索引,将每一位用户贡献的内容整合到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中,提供给所有用户分享。

知识社区平台允许用户对网站内容、资源内容甚至是馆藏目录增加标签,并将添加了标签的文章、视频、音乐、图片等的内容文件关联到网站相应标签的内容页面中,方便用户快速查找到使用了同样标签的文章和同样标签的作者,还可以此作为建立群组的依据,扩大社交范围。

(3)即时互动的交互传播特征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要求图书馆知识社区能够提供随时都可以访问的服务,包括移动访问校园终端等。同时,各种个性化的服务是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加强知识社区粘性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知识社区将成为无处不在的关系网络,为读者提供各种便捷而又周到的信息服务。

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3G应用的逐渐普及,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上网冲浪或阅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主动在各热门站点建立具备传播、交流、行动能力的虚拟主体(形式可以是ID、账号、档案、频道、页面等),从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动权,对于在以关系为核心的网络信息传播,非常重要。图书馆也需要构建无处不在的虚拟主题,使图书馆成为学校乃至地区的学术信息资源中心,其提供的信息服务能成为读者获取学术信息的首选。随着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依赖的增强,图书馆就能“粘”住读者,从而实现“无处不在的图书馆”[7]。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提升知识社区用户活跃度和加强知识社区粘性的重要手段。“新书介绍”、“热门阅读排行榜”、“名师推荐书目”等是当前比较常见的推送内容,而基于读者个性化信息和日常行为的信息服务也有比较多的研究[8],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很多学校图书馆正在开展学科服务,基于课程安排并结合相关研究、讨论,为师生提供历史资料和最新情报信息,帮助跟踪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及一些前沿的知识,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个性化信息具有针对性,向读者推送时,过滤了很多与之无关的信息,节约了读者检索和浏览的时间,方便读者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和读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和谐。

以上从SNS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的几个重要内容。概括来说,一个高效实用并且能在信息网络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图书馆知识网络社区,要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筛选和高效传播,要能够充分体现以人和人关系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和结构,要能够满足在移动互联时代读者实时沟通和交互的需求。

4 结束语

从SNS信息传播特点的角度出发,深入地研究如何加强SN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有利于我们了解和熟悉SNS的特性,准确把握技术的要点和实际的需求,不断完善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建设。随着SNS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图书馆中应用的日趋成熟,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去研究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建设,包括传统的编目和社会性tagging的关系[9],对于用户行为和活跃度的分析,如何改善和推出各种切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等等。图书馆知识社区将成为公众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社会信息服务和传播的重要环节,成为文献作者、出版商、信息供应商和读者联系的媒介。同时在图书馆开展SNS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隐私和版权保护将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需要特别加以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Duncan J.Watts.Six Degrees: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3.

[2]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秦鸿.知识社区——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信息空间[J].现代情报,2007,(3):93-95.

[4]宋蕊.SNS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9,(10):83-86.

[5]詹恂,彭涛.SNS对人际传播中行动过程的影响[J].传播学研究,2008,(6):36.

[6]郭海霞.新型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模型分析[J].现代情报,2012,(1):56-59.

[7]寇小文,吴剑霞.基于SNS的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