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思想政治笔记

大学思想政治笔记

时间:2023-08-10 17:2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思想政治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思想政治笔记

第1篇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普通的知识传授课,学过便算,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而上学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处理成彼此隔膜的“两张皮”,认识不到其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意义,因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呈现出上课记笔记,下课印笔记,考前背笔记,开卷抄笔记,考后扔笔记,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市场经济引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导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来自客观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无法规避,导致今天的高校过度关注于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理工类院校与市场对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础本就薄弱,所以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滥。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生为理科生,知识结构和基础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赏经典名家缜密优美的思想体系、辩证严谨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不足,对触及的宏大主题、关注视野的高远和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理解程度不够,在将理论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引入社会科学思维模式补正、纠偏,促成个体思维完善的敏锐性明显欠缺,从而轻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与己关系不大的陪衬课,并因之“需死记硬背”而“敬而远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①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学生学养素质提升了,才会基于热情和兴趣而努力学习,正视物欲而树立健康充盈的价值目标,惟有如此,作为深刻关注自然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加具备打动人心的强大魅力,获得学生的热切关注和主动追捧。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以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因而,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的关键问题,贫富悬殊的加剧,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官商结合、权利寻租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回答,融生活与教育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现实生活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细致入微、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第三,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之道,向思政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和学习延伸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促使学生自然内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得,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所以,仅有课堂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不再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处理成“两张皮”,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课堂之外的拓展和延伸,深入触及思政课堂之外学生生活和学习。生活原本即教育,从实际生活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素为理工类学生所喜闻乐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学习之中,以弥补其科技伦理和价值理性的缺位更是现实所需,所以,对于喜欢以感性事实为依据的理工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现实生活、专业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融为一体,其所带来的效果甚至超过课堂教学。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课堂上的教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引领者,不仅是学术渊博的“经师”,而且要善为“人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上的成长,而且要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以教师的有所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促使其理想信念的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读、研、写、演”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24-04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生追求趋于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心理承受力较低,价值取向物质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的矛盾冲突比较激烈;每年数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因为就业困难而产生的矛盾、失落心理凸显;互联网的渗透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的虚拟性、封闭性加大人们之间感情隔阂,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有些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乃至国家大局意识淡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相对滞后,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存在片面的社会或国家至上的价值定位,忽视大学生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淡化大学生主体性和心理特征,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导致教育目的过于泛化,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教育方法、途径缺乏有效的变革,教育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保证监督措施不力。面对大学生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特点,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和成长规律入手,在心理上取得他们的认同,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采取变革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重教书轻育人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性、知识性较强,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规定的课程内容,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使得部分教师或学生都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教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讲课时只讲考试内容或在临考前复习点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好评价而降低考试要求。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前背笔记,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都是知识性和经验性的,与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加之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师授课以讲授知识为主,考试也以基本知识的记忆为主,学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即使加强学生的技术训练,也是为技术而技术。因此,学生走出校门后如果只有知识和有技术,没有思想,那么最终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三)课程教学教师与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各自为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思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以及认识问题与判断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相应的综合能力。因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有的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忽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没有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是追求自身的高学历高职称。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爱岗敬业精神,很难成为学生的表率,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教学以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为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知识性和技术性教学;管理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从而形成两个阵地两张皮,各自为政。负责教学的教师容易忽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与学生交流不多。如果学生纪律差,旷课迟到,他们认为是管理人员没有把工作做好,而对学生学得如何,则以考试成绩为准,只教书不育人。负责管理的人员则手段比较落后,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欠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盯住学生是否旷课迟到、是否参加集体活动、是否遵守校纪校规等方面,只要学生不出任何违纪问题即可,如果学生不去上课,则认为是教学的教师没有把课上好,学生不愿意去听。

二、“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 思路 与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这种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收到了实效呢?大学生是不是“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美誉度呢?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呢?对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相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一初步分析探讨,旨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测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三进”工作,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置的问题上。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三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问题。

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测定和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感受和收获与其希望收获和感受的比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它是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感觉状态,是大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效果与自己原来的期望进行对比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对自身目的性的关照及确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旁者无法取代的基于特定价值关系的价值属性。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和教学因素外,还有非教学因素,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职业稳定、个性、未来预期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水平并不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唯一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将各种因素定义为:课程设置A、课堂教学B、教师风格C、考试方式D、教材E、社会环境F、经济发展G、政治状况H、个性I、未来预期J,等等,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M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M=f(A、B、C、D、E、F、G、H、I、J……)

我们可以把A、B、C、D、E、F、G、H、I、J或者更多的变量,运用等价的概念转换成相同的福利水平,用希望的收获来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程度的公式。即,

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实际收获/希望预期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际得到的收获总是其希望得到收获的一部分(大喜过望的情况也会有,但极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系数一般大于零,小于1。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1,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满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系数越是接近0,表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是不满意。显然,满意度是一个能够比较科学、全面、深入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科学指标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我们选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欢迎程度、满意程度、美誉程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五个指标来分析获得群体满意度的结果。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公式所涉及的因素,2008年12月,我们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作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具体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13份,回收率为96%,调查人数占园区学生总数的2%。计算结果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8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85%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52%(良好率)91%(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誉程度=51%(良好率)86%(满意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程度=68%(优秀率)

如果套用学生考试标准,即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100分优秀,那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满意度应该处于良好水平。

二、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期望的程度。当然,制约和影响这些产品、服务及大学生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性因素,也有非教学性因素;有学校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由于非教学的社会性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专文进行论述,这里我们将主要对其中的教学性因素进行分析。故此,我们认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教学性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高中阶段雷同重复,学生已失去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心理学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需求度决定行为的态度。由于相关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过,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复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

多数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缺乏严密的结构和规范,几门课程之间或内容重复,或课程体系庞杂。给学生的感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什么内容都讲到了,但什么内容都没有讲透彻深入。所以,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正在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越来越像专业课了。下表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意见和看法。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多项选择) (单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空洞呆板,语言枯燥,大道理太多,对大学生缺乏亲和力。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强,所以,现有的教材都比较严肃。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训人的语气多,引导人的话语少,读起来不可亲可近,拿起来一看就犯困,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下面的两个调查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意见。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意见和满意度(单位:%)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满意程度?摇(单位:%)

(四)教学安排有违教育规律。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制于师资和场地等多方面因素,基本上是混班编排的大班上课,并且还多数安排在下午和晚间上课。少则70―80人,多则150多人,这样的大班型教学,师生互动、辩论演讲、答疑提问都很难进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戏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最不应该上课的时段安排学生最不情愿上的课程。这样,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理论教学离社会实际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越来越激烈。社会的上述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来,也会反映到高校政治理论课上来。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缺乏变化就成为一对现实矛盾。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片面求“稳”,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于是,讲台上老师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打瞌睡或者看课外书的课堂生态,让一些学生“忍不住想逃”,怎能期望大学生会满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下表调查结果很说明问题的所在。

表4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要行为(单位:%)

表5 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单位:%)

表6 学生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单位:%)

(六)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陈旧,难辨良莠,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进头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能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起到激励、约束和检验的作用。完善的考试形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样,考试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其方式方法也就应该灵活多样。但现有的考试操作比较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情况。其结果必然造成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丢”笔记,学生的真正收获不大。由于考试的方法单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很难反映出来,结果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学生成绩的高低关键是临时突击的效果怎么样。长此下去,学生怎么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学习这门课程。

表7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接受程度(单位:%)

(七)教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关联度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要交费上学,自然对自己的投入回报比较关心。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更是比较实际。对那些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课程往往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这样的课程。学得好,专业技能不见得就高;学得不好,专业技能业不见得就低。很多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从来还没有听说哪个同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好而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实用”,“没有分量”,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

(八)学科建设滞后,难以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名师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公共课教学,而愿意从事专业课教学。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留不住人才,更难聚集人才,总是处在失血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到师资队伍和课堂教学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队伍中缺少大师和名师,课堂教学缺少更多的精彩课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会下降。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对策选择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才能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完成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使大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真正的接班人。说它任务艰巨,是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担当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改革以来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内容,难以留住有些学生的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一成不变有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所排斥的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理论灌输。应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灌输本不应该是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善用说理、启发、引导的方法,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靠理论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课题讨论、专题辩论、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力求做出自己的见解。要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种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从相关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学校要把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做法应包括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设计学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纳入课程成绩并将优秀报告汇编成册等。

此外,还要延伸课堂教学的范围,加大教师教育的长度。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建设网上课堂和网络教育体系,让它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导和先进思想教育渗透功能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应该说,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一般和一般以下的占到74.7%,未回答的占到14.6%。学校要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大学建制、学校人才引进的整体规划当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现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动很大,教师应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形象的代言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只有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强化敬业精神。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境界,也就不会下功夫花气力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一个知识和理论贫乏的教师,是难以说服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再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优秀的口才、适度的自我表现令学生叹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减少抱怨率;最后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保持教师本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其所授课程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爱屋及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欣赏,不断强化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认同。作为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善于旁征博引,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耐心的教学态度,有饱满的讲课热情,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把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搞好宏观指导,加大领导力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措施,重点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确实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的现象,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突出表现是:课程定位低,资金经费不落实;师资编制不足,课时往往受到削减,等等。处于这样一种不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无疑加大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的难度。

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媒体课件 设计与思考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却常常生硬死板,本应生动活泼、关系学生发展的内容,常常因为教材的限制而成为理论说教。实现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运用,多媒体教材不但可以把生活中很多新鲜的相关材料呈现给学生,而且能够较好地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上的斗争,促进道德意志的形成。

一、现有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刺激同时作用比单一感官刺激作用获得的信息量要更大,印象更深刻。

1.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新颖的授课方式,为课堂知识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够把抽象的教材知识通过图画、影像、声音等媒介转化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各种媒介语言,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声色光电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方式教学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优势也会转变为缺陷,在日常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中,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信息含量大、呈现内容多,操作必须很快才能赶上教学进度,授课过程中若没有给学生预留时间做笔记,则学生容易陷入是专心听讲还是抓紧时间记笔记的矛盾之中。同时会因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听不懂、不理解,进而放弃学习。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班(学生多,教室大)授课,学生本来就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后,课堂互动就更加困难。老师坐在讲台后面操作电脑,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讲解课件内容上,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接收情况。加之大学课堂流动性很强,老师上完课就要赶着去别的教室上课,则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老师沟通交流,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熟悉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多媒体课件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笔者认它具备以下特征:

1.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场景设计、材料选定、名词术语等)的选择上,要符合教育规律及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各学科教学体系的特殊规律,做到以学生为本、师生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2.适用性。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受国外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最为强烈,自主性意识、竞争意识和个人主义意识表现突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仅要涵盖专业知识,还要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构成提供相关例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认同感。

3.技术规范性和美观性。

多媒体课件不管是制作还是应用,都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所以多媒体课件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要求。另外,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越来越重视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既不能是简单地照搬教材,又不能过于繁杂、花哨,干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感知。

三、思想政治理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思考

1.重视师德,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教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起到榜样教育作用,在道德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专业业务和教学基本功的学习训练,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提高个人素养。只要教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尽力做好每一节课的授课工作,不管是用传统方式授课还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现代化教学,都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同时,那些认为现代化教学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当成电子板书,只是把教材内容照搬到屏幕上,把需要讲述的知识字幕化;以及那些工作态度不端正,课件从网上下载,生搬硬套,完全不考虑是否符合本校学生认知构成和心理需求,使课堂变得教条、呆板的“拿来主义”者,都应该好好反省,重塑师德。

2.遵循教学规律,明确教师主导者地位。

教育是一个过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把书本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的手段,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桥梁。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为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老师不能完全生搬教材上的课件,再把课件搬给学生,成为教材的“搬运工”,使课件因过多的文字而失去应有的魅力。教师亦不是设计大师,过于注重画面的生动性、形象性;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美,声音的美妙,色彩的炫丽;插入过多无用的音、影、图、画,会喧宾夺主,忽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使课堂演变为“音像厅”,教师沦为课件的解说者和播放者。

3.突出实效性,遵循应用适度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向学生传递、灌输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政策、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相信、遵守和信仰国家的主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法律要求,积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志,外化为实际行为,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①。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多媒体课件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构成,从学生的角度和身边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还要详略得体。过于华丽和信息含量过大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会浪费老师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和心理反感,不能为“粉饰”课堂而使用多媒体,更不能为“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盲目使用课件,特别是年轻的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合理的选择,实现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课件材料选择要真实切题,紧贴学生生活。

精准的案例材料选择是设计制作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的重要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例证材料的选择要科学切题,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并且贴近学生生活。

课件知识选材要科学切题,即材料的收集选择要紧扣教学主题,案例能够准确反映课件所有体现的知识点或者重难点。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用漫画或者动画短片,精准地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存在的不适和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其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和生活态度,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课件知识选材要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紧贴学生生活。案例材料的选择更多地还是要选择贴近生活,最好是近期发生的真人真事,让学生感觉没有较强说教,而且还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课件材料选择中,可以利用反面教材广州“小悦悦事件”,正面教材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让学生做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恪守社会公德。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材料案例,日常生活中通过隐性教育使课堂知识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

多媒体课件不管多么声形并茂、绚烂多彩,也不可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上以手势、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等表现取得的教学效果,缺少教师用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参与和理解的教学,都会陷入教条、呆板、“填鸭”式教学的范畴。因此,教师需要认真掌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注释:

①周中之,王亚娟.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应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7):61-64.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教学与研究,2006(8).

[2]雷宇,李勇.多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9).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5篇

一、教育平台要全面深入虚拟世界

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随时随地上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虚拟世界”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现实世界”,前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有时甚至大于后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大学生口味的转变,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转向网上虚拟世界,以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接受。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微信等),发挥教育者主动性,加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具有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可以缩短教育工作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消除心灵隔阂。在实时交流互动中,教育者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到大学生喜欢的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大学生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迪他们的智慧,引导他们的政治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不仅如此,由于虚拟世界具有隐匿性特点,学生没有面对面交谈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教育者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发现他们存在的真实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如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等),吸引学生去自己的网络空间进行学习和思考,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这个舞台上表现自己。这里的“网络空间”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博客,不是各种网络信息的大杂烩,而是一个容教育性、思想性、观赏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网络工作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实现教学、教育、管理的有效结合。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发表自己对学生生活、学习等的建议,使这种交流的平台能够常见常新,以自己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让学生浏览完这些网络平台后有所收获。除了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经常浏览学生的博客,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在博客上表露出来的困惑和问题,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网络建立网上学生组织,如建立网络班级、网络团支部、网络党支部等,引导学生去参与进去。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化传输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对一”的弊端,实现“一对多”,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更加便利。以往辅导员或老师对学生传递信息时,往往花费很多的时间,而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一载体,他们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有什么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手机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将会大大的提高,教育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教育内容要切实贴近时代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传输优秀正确思想,并应用于生活实际,只有当教育的内容能够真正与时代生活同步的时候,才能真正展现其吸引力。但是,与五花八门、热辣新鲜的网络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育内容空洞而抽象,重视理论而忽视时代内容和社会实际状况,和现实越来越脱节,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分析研究大学生感兴趣的鲜活话题。比如,通过追踪“微博热搜词”、“热门微博排行榜”等,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现大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热点问题加入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然后通过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生活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和对比中可以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及其对自身成长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方式要更加注重平等交流

第6篇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全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新老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上。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年长的辅导员工作方式陈旧,依靠单向的教育灌输,缺乏实际灵活的教育方法。他们难以掌握复杂的媒体技术,缺少时代感。相比之下,年轻的辅导员群体工作方式新颖,效率高,懂得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然而,他们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学生,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同时也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尤其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并不能很好的协调学生老师学校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实践经历较少,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学生工作中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热情,难以实现自身进步,更难以带动高校学生整体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老辅导员的交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显混乱。

(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滞后。教育模式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当前辅导员在教育活动上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指向性,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和生动性的问题,无法广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辅导员自身事务较多,精力有限,难以以一人之力,促进整体教育计划有序的进行,精力与时间的投放呈现不规则性。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同一化与青少年思想状况个性化之间的矛盾。现有教育模式依靠于传统的规章强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性,不能很好的适应90后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管理。冲突产生于互不理解之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能顺利展开、有效推进。

(三)网络时代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许多新途径与新方法,但是也使学生的诉求变得更加难以捕捉和控制,新型平台的出现,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一是大学生容易沉溺于媒体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而忽略现实的真实性发展。二是媒体传播手段的泛滥,导致传递出来的信息的复杂性较大,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产生误导,这时候政治辅导员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探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新老辅导员工作方式的交流与创新。政治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首要前提。要坚持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针对不同的辅导员群体,在制定好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之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技能。特别是对于新任辅导员,一定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项培训。对于老的辅导员,要使他们了解新事物,主动接受新事物,鼓励工作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定期组织辅导员工作方法交流会,树立先进典型,只有将新老辅导员的工作优点结合起来,将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建设。

(二)创制精细化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干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制定系统的教育规划、完整的教育体系、精细的教育方案,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规划性、全面性[1]。我国高校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单向灌输的模式,与青少年的个性化要求格格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于精英教育,以精英带动大众,通过进步群体的带动和辅助,点燃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日常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甚至是考核,加强学生干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应转为指导与监督,定期查看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并做好反馈信息的统计,真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以原则服务,以规则要求,以情感交流。

(三)善用新型媒体,打造权威信息平台。如今,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青少年大学生活的必备产品,平板电脑也逐渐走进更多人群。掌上办公、网络办公已成可能。这就有必要把新型网络媒体引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提高效率,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而权威信息宣传平台的打造,需要在辅导员的指引下由一批专门团队进行管理,常规化运行,同时更要注重平台宣传的内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同学是学而不精,特别是时事政治、国际形势,很多人只是停留在了解层面,而不去更深入地思考,权威信息平台的打造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引领同学肩负起时代使命。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改革发展的有生力量,大学生是青少年人中的先进集体,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也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在高等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而辅导员老师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处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采取新的适合社会需求和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辅导员工作要始终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的理念,确保辅导员工作不失职,不出错,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经得起考验,承担起引导青少年人的重责[2]。

作者:王业超 单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兴趣;手段

所谓德育就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与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1]初中思想政治课恰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如何把德育自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教师要注重时事理论学习

政治课教学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强烈时事性的特点。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对时政热点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政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发挥重大时政热点的德育功能。为此,政治教师理应关心时事,注重时事理论学习,并把时事融入教学,让学生如呼吸新鲜空气一样了解世界,了解国情、政策,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灵活性,而不是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如我在讲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列举了公安部原部长助理郑少东严重违纪违法被、辽宁省原人大副主任涉嫌严重违纪,被、开除公职处分;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因受贿、贪污、被判处死刑,,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法制教育。

2.课堂教学要创新方法,改进手段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如展开辩论会、召开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利用多媒体、举行听证会等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依据具体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课堂情境等,加以合理地选择。例如我在讲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框时,首先展示了“感动中国――2012年度十大人物”的相关事迹,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生活在社会中,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达成了共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课后我还趁热打铁给学生重播了这场晚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名学生在感想中写道:我一直以为现在拼命读书就是为了将来上大学找好工作挣更多的钱,现在我明白了,人活着不单是为了挣钱,还要对这个社会心存感激,对周围的人施以爱心,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刻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老师不停地讲,讲了一节课,写了满黑板,学生在下面不停地划书、记笔记。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缺少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试卷发下来,老师总是牢骚满腹,“这些题我都讲过”“现在学生不易教了”……所以,我有时就想,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思想政治的德育渗透首先就要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喜欢政治课,认识到政治课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变幻的国际形势,多启发、调动学生,多开展一些讨论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比如事件,学生是踊跃发言,气氛热烈,这些探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辩题。在新教材中,教材设置了很多讨论的题目,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再及时地加入一些时政前沿的热点,中国足球、中国房价、物价膨胀、有偿家教等,这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渗透作用。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2]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保证育人方向,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卢毅(1991-),男,辽宁沈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谢海江(1992-),男,江西抚州人,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物理教育方向。

郑姗姗(1992-),女,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任伟(1991-),男,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摘要:公共选修课为社会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指出师范类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师范类高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师范高校;问题;对策

一、公共选修课概述

“选课制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倡导“学习自由”、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1872年,艾略特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后,在其“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支持下,选课制从哈佛大学开始并相继在美国广泛流传,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1]我国大学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历史悠久,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成立时就有选修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全国一大批著名高校的大力倡导下,公共选修课应运而生。

公共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非本专业必修的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它承担着使高等教育向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化、素质化方向发展的重任。教育部2007 年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课程的平台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的日趋完善公共选修课,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近些年研究研究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的文章不少,大体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设置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成果颇丰。但是,这些文章都没有结合师范类类院校进行分析。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2]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承担着培养教师职责的师范类高校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本文是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指出师范类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为师范类高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公共选修课的问题及现状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公共选修课占有不小的比例,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情况去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提高,也使其作用不能够很好的发挥,甚至背离了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初衷。

(一)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1.课程开设过于随意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一般是由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自主申报,经过一定的考核而开设。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开设的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随意性很大。由于某个教师擅长某个领域,就可能开设一门课程,没有科学性,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另外,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资格考核也不是很严格。有的教师甚至将某专业的必修课改头换面,成为了选修课。这导致专业性太强,学生听不懂,影响教学的效果。

2.课程整体设置不够合理

以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秋季选课为例,公共选修课共开设了四大类,分别为:人文社科、美育健康、科学技术、教师教育。一共开设了120门课程。其中人文社科类占44.2%,科学技术占29.2%,美育健康占15.8%,教师教育占10.8%。四大类课程的比例相差悬殊。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公共选修课中教师教育所占的比例过低。并且,教师教育类所开设的课程理论性过强,如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中国教育史、考试统计与测量等,缺乏教育实践性的课程。在其他三类公共选修课中也同样存在理论性课程过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关心的论文书写、面试礼仪、自主创业等都没有提及。

3.课程开设的容量、课时不够合理

课程容量缺乏规划。有些课程受学生的欢迎,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导致选课的时候选不上。反之,有的课程选的人少,却占用了大教室,浪费了资源。

课时规定的太死。不管什么课程,只能一学期或者半学期上完,导致很多课程只能虎头蛇尾。

4.设置的课程缺乏相关的介绍

对于设置的课程介绍缺乏,造成许多学生“望课生义”,降低了教学效果。在对公共选修课的介绍满意程度的调查中,600人中竟有421人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介绍不满意。选课伊始,面对众多选修课程,学生是眼花缭乱,系统中关于课程介绍也十分简单,不少人望文生义,随波逐流,而开课后才知道选非所愿,备感失望,于是激情随之低落,逃课的次数也随之增多,一学期下来,教师的模样都十分模糊 。

(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远远低于必修课。个别教师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上不够认真,主要体现在:第一,虽然主讲一门公共选修课,但备课不认真,准备不足,有的干脆就没有讲义和教学计划,与学生“侃大山”;第二,个别教师上公共选修课就是念书或是念PPT,讲解敷衍,学生昏昏欲睡。第三,个别教师为了增加选课的人数,常以播放电影为上课内容或者是承诺期末考试同学全部通过,导致学生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第四,个别公共选修课教师教授多门选修课,但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变换课程名称,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五,个别教师随意调换公共选修课的时间,提前下课或者没有任何理由下缺课,大多数老师从来不补上由于自己原因造成的缺课。

(三)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不足

1.旷课现象严重

高校课程设置中虽然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都有相应的学分,但在实施过程中,必修课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公共选修课,这就使得公共选修课的处境越来越边缘化。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600位学生,在回答“您公选课的出勤情况”时,只有26.7%的人选择了“从不缺勤”,这也就是说其余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逃公选课。在随机抽查的走进二十间公共选修课的教室中,出勤率在50%以上的只有六间。

2.听课质量太差

许多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只是“选而不修,应付考试”。即使是人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同学。一般教室的前三排都空着。听歌、看书、玩手机、上网更是家常便饭。在不少学生的观念中,公共选修课就是用来逃的,或者是用来睡觉的,他们来上选修课的目的就是混学分。

3.考核质量低下

公共选修课教师偶尔地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下,以备课堂讨论。但学生常常是充耳不闻。很多人把公共选修课当成是可上可不上,一种消遣课程来看待。公共选修课的期末考试多是考核,形式有上交笔记、论文或开卷考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大多是找个人借笔记,突击抄写;网上下载相关论文,改改名字而已;如果是开卷考试,那秩序就更加混乱,抄袭作弊现象严重,甚至出现全班都在对答案的现象。

三、解决对策

(一)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设置,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1.科学统一规划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公共选修课体系,不能够由教师自由申报,要有统一规划。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力开展通识教育。对于本校没有能力开设有十分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可以考虑招聘校外老师或者网络远程教学。重复开设或者意义不大的课程及时停止。

2.充分运用网络,为选课工作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第一,要争取早日将选课服务器放到INTERNET公网、减少访问端IP限制,以充分利用家庭、网吧等网络环境减轻选课登录压力,应当考虑分专业、分时段选课。第二,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硬件水平和宽带资源,满足选课工作需求。第三,要加强对所选课程的介绍,充分利用网络,适当加入往年课程的视频资料,以供学生了解。第四,开发新的选课软件,实现网络自动安排上课时间和教室,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3.突出师范特色,丰富所选内容

由于师范类高校以师范专业为主,所以培养教师是首要的任务。这一点在公共选修课上更要予以体现。首先,要加大教师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充分挖掘师资力量,满足需求。其次,要多开设一些教师工作中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比如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与家长的沟通技巧等。再次,开设一些关于当今教育发展前言的课程,比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最后,邀请一些一线的基础教育教学名师来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直接指导学生的在校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加强对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监控

1.重视选修课的课程建设

对待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标准要一致。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公共选修课调研监察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听课,评课,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讲义以及教学课件。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是绝不能浑水摸鱼,放任自流。教务处应当及时抽查学生的考试试卷,杜绝教师随意改卷。

2.对于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资格和课程要严格审查

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够及时清理不受欢迎的课程,是公共选修课真正做到使学生学到知识。

3.应该激励优秀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负责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还要承担起科研任务,任务十分繁重,在此情况下,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多加体谅和支持。如每学期评选“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教师”,并对获奖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和嘉奖。这样更加促进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强化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加大对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学校对每学期即将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对选修课的内容、目的、作用等进行详细的介绍,指导学生选修理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与必修课应该同样管理,建立起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样的出勤上报制度与考试制度;加大学校对公共选修课课堂秩序的检查等。(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子项目,项目名称:关于师范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以部属六所师范院校为例,项目编号:CX12137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中学思想品德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有些学校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让一些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中学思想品德课老师。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跨学科教学的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呈递增关系的,跨学科教学的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教学有效性偏低,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教案,无法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透彻的讲解,甚至有些内容自己都无法讲清楚①。

(二)教学方法不对。

由于思想品德课在中考中是开卷考试科目,某些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单纯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只讲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划重点,考试的时候力求准确迅速地找到答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记,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下,中学生的三观是无法得到更好的培养的。

(三)教师在教学中语言方面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学,尤其是乡镇中学教师的普通话是极不标准,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这种不标准的发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地接受知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费力地思考教师的话,哪还有时间思考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标准的发音也会对学生正确地学习标准普通话造成很大的干扰②。

二、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态度存在问题。

一方面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带有功利性地学习,认为思想品德课在中考中分数占的比例不高,学不学无所谓。在学习态度上存在懈怠心理,不能主动完成作业,靠抄袭完成作业或者直接不交作业。不是自己愿意学的,只有在家长和老师的管制下才勉强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态度的敷衍了事使得他们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老师都不重视,我们更没有必要学习,反正是开卷考试,考前划划重点就好。

(二)学习方法不对。

学习没有计划,消极被动地学习,基本上都是老师说要看哪里要做哪些题,听话的学生会按着老师的要求做,不听话的学生直接不理会,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预习和做好课后练习。学生只会记笔记,然后背笔记,完全不思考,学习时通过死记硬背达到,不是通过顿悟主动有效地学习。这种消极的学习方法完全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任务完成,完全是机械化的形式,没有一点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主动性的学习是无法吸收的,他们可能只是一时明白,根本没有内化。

(三)学习习惯不良。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很多学生喜欢上课东张西望、走神、分心精力不集中,甚者上课随便讲话,开小差,写作业不专心,边写作业边讲话、玩手机、听音乐、看电视,不能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能独立学习,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经常完成不了。

三、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很有必要。教育素养决定教育质量。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生的反馈直接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得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得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对他们有吸引力,才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才能更好地学习③。

(三)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关注。

要解决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仅仅靠老师和学生本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关注。国家应该完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体制,改革评价方式,不应该只看成绩,还应该看其他方面的发展,侧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学好思想品德,不是说成绩高就学好,应该侧重情感价值观的转变。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极重要的,因此,家庭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想的提升。

注释:

①傅洪健.曹兴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新闻界,2008.

②李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③颜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难点、成因及解析[J].专题研讨,2010.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傅洪健.曹兴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新闻界,2008.

[4]王静.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J].中学思想政治教育,2004.

[5]程士安等.未成年心理特点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第10篇

Impact of Internet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XIE Zhewei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mobile Internet, develop in the global at a rapid pac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but also affected the students ideolog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ais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trategies and programs.

Key words internet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诸多机遇

(1)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传统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曾经、正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高效新载体的遴选范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领域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较强的影响,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2)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二是对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效果如何,其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网络以其便捷、开放等典型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动向。网络文化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刻,包括在思想观念方面、思维模式方面、价值取向等方面。网络文化软件环境直接关系到当前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发挥网络的功能,展示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用新媒体新形势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教育,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长足发展,使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新动向。

2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

(1)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内容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长久以来,经过多年相关工作的沉淀,我们已经探索出较为系统化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体系,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体的“三观”教育等。网络文化袭来,严重干扰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使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受到挑战。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党团活动等为主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中,教师通过课堂宣讲、谈心、座谈等直接、直观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启发、说服,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信息化校园时代,网络信息丰富,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移动互联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信息。互联网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之对应的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带来挑战。

(3)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思政工作者综合素质带来了挑战。网络是人来创造和管理的,大范围、高效率的网络传播,需要有一支有足够数量、稳定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思政工作队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亟待进一步提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网络环境相对开放,学生便捷地通过互联网获取、查询到各类信息,教育者往往处于劣势的被动境地,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和时代要求。

(4)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传统工作媒介,我们有较为成熟的群体舆论的掌控管理机制和方法,始终掌握有舆论导向的主动权。但在网络时代,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在宣传和传播等领域的工作来应对新的情况和挑战。一方面,在网络中各类信息的个体数量庞大,各种信息未经辨别就被大量转载和传播,各类观点、言论未加筛选就泛滥于网络,严重影响到了社会舆论和干扰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服务,其渠道广泛,更具有选择的空间和自主的权利,很多感兴趣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上网搜索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舆论引导工作和舆情控制工作的难度。

3 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正视网络产生的思想渗透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工作。要落实好教育并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评判网络内容。网络文化内容信息十分丰富,每个上网者肯定都会面对取舍或者是对错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 引导大学生能够自主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

(2)利用互联网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限,有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载体,同时也要求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能熟练掌握网络工具和技能(特别是新颖、便捷的多款式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增强开展网上思政工作的技能,提升全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数据化,开辟专门的宣传教育渠道,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新的网上教育阵地。

(3)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构筑并完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网络信息过滤和排查系统,健全备案及信息追溯机制,主动出击抵御不良信息。我国的网络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当下,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和不断的自主创新,构筑高质量的信息网关,构筑抵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渗透的保护系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进入,还原纯净的网络空间。

(4)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完善网络文化的监督机制,使网络规范和政策法规更加系统化。突出工作重点及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和数据分析工作,形成严格的网上新闻备案管理制度,把网络文化纳入法制轨道,保证我国信息产业及早得到规范化发展,防范不负责任的、混淆视听的内容和信息在网上传播,及时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教W 困难问题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5;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82-03

引言

虽然多年来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高度重视,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深度还不够。大量的研究文章,一方面重复党和政府有关的文件精神和词句,以此确立文章的理论高度和依据;另一方面又反复研究常规教学方法的得失,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深度越是不够,就越依赖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作为理论依据,而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和政策反过来也只能依据这样的研究成果,这近乎行成了一个封闭循环,空洞的理论说教导致思想政治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本课题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困难的因素有国家、社会背景、教师以及学生各个方面,因此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对策建议主要从教师因素谈起,与国家、社会背景以及学生方面相互配合,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建省部分高校2014、2015、2016级在校学生,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合理性,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均采取网络问卷,采取抽样调查即选取2014、2015、2016级部分学生进行问卷作答。我们项目组老师联合其他学校合作老师要求学生务必用手机点击链接,并以此次回答问卷作为平常考核的加分项目,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配合。本次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性达100%。

一、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在回答“思想政治课开设是否有必要”时,回答“非常有必要的”占44.28%,回答“有必要”的占35.01%,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89.29;回答“如果思想政治课是选修课,你是否会选”,回答“绝大多数同学会选”的比例为14.84%,认为“大部分同学会选”的比例为41.85%,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56.69%。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能力素质外,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大学生成才之前先要学会成长,而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发挥起导向作用,而这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必要意义之所在。

(二)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让大学生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回答“你为什么来上思想政治课”,回答“可以提高理论素质的”人数比例为55.72%,占了绝大多数。回答“您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您未来有什么影响”时,选择“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比例为47.69%,“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比例为37.96%。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还是会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让自己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大学生是建设未来中国的主体力量,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才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评价为满意居多

在课堂上表现认真的同学占大多数,但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气氛稍显压抑,学生积极性不强,部分同学会逃课旷课。回答“你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是什么”,回答“非常满意”比例为19.46%,回答“你在思想政治课课堂的表现如何时”,回答“认真听讲做笔记”比例为42.43%,“只听不做笔记”比例为52.38%,二者相加比例为94.81%。在回答“您觉得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气氛怎样时”,回答“学生在课堂没有什么积极性,气氛压抑“比例为43.55%,回答”请假旷课逃课”学生比例为2.68%,回答“学生自做自己的事情的”比例为4.62%。三者相加比例为50.85%,超过了一半。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整体还是满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上课认真的学生也还是占大多数,但同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能算很高,旷课逃课的现象不容忽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形式有待优化和提高。好的课堂教学通常座无虚席,而成长中的大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都很高,学生都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有其必要性,也承认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对学生有积极的意义,但课堂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思想政治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存在不足,也警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和学生思想与时俱进。

二、大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而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

(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教学课程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你认为什么是教学效果时”选项时,选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的占23.84%,“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占31.39%。调查数据说明学生认为开设一门课就是能够通过上课让学生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才是教学效果好的标准。

(二)好的思想政治课课应该是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不是因为是必修课程,要拿学分,被学校课堂纪律约束而不得不上

在“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项时,“必修课必须上”占到了31.14%,“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占”4.14%,“受学校课堂纪律约束”占1.46%,三者相加比例达到了36.74%。调查数据说明很多学生上课并非出于对思想政治课的喜欢,而是学校的纪律和学分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思想政治课还远未达到让大多数同学发自内心的喜欢。如果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也就很难成为让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之所以不够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提高,它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选择社会环境问题”占25.55%,“选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比例分别为15.09%、14.11%、16.79%。三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45.99%。上述调查数据说明,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不高的一个制约因素。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课的忽视,而在高校环境中,是否为教师认真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激励机制,是否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提供了足够完善的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W方法都属于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范畴,它们的比例占到了45.88%,说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影响力,对于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是否是一堂高质量的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效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抓好教师这一环节。

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也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在“你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这一选项,这是多选题。从高到低依次是:理论素养深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占77.62%、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占76.89%、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占50.61%、语言风趣幽默占74.45%,激发同学的课堂参与感66.86%。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遇到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功底扎实的老师,还是会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如果老师对时事能有独到的见解、语言风趣幽默、能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种老师也比较受学生欢迎,由此说明思想政治课上好的关键在老师,而这就需要老师认真研究,紧跟时代,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通过多种方式形成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关心和了解学生,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二)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

在“您所希望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怎么样的”选项中,对教学内容要求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取材于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教学内容能够时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不要太抽象。它们的比例分别为83.45%、58.88%、53.53%、42.82%。在“您对当前上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何感受时”的选项中,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的感受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感兴趣;理论知识过多,不贴近实际生活,枯燥无味;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内容深奥,难以理解。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5.72%、40.63%、26.76%、19.22%。调查数据说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来上课并认真听课。他们喜欢那些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他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有共鸣,能够学到东西,也能让他们懂得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思想政治课是紧跟党和时代的,所以要时时更新,与时俱进,不要太深奥,不要太抽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疲惫,因为“政治的空谈往往能淹没一切。”{1}

(三)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

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2}在“按优先顺序选择您喜欢哪些教学方式”一题中,选项“纯理论性教学”的只占16.3%,“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比例为61.07%,“课堂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学”占到了51.58%,“主题讨论式教学”比例为51.58%,“交流座谈”为37.23%。调查数据说明除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能否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影响手段。在这些手段中,开展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占的比例最高,说明相对于深奥枯燥的课堂教学,学生更渴望走出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理解运用理论。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言堂,学生更喜欢老师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不管是主题式讨论还是交流座谈,学生都希望能有机会参与进来。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启发,能够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好的社会宣传和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单纯政策性宣传的工具印象,而更多地关注思想政治课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除社会环境的因素和教师素质决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您认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选项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占到了50.45%,”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占到了47.2%。在“您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选项中,答案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6.45%、53.77%、51.58&、49.88%。调查数据说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认为更科学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比如理论考试加学生实践成绩,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深奥的理论只有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体验和理解。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课和科技化,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采取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手段,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组织能力,又能在志愿者服务当中感受帮助人的喜悦。在社会考察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比单纯上课听老师讲述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会让学生更有同感,也让他们更接近社会的本质,以后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四、综合调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

总结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师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与整体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具体表现:一是师资队伍的人员增加的缓慢,知识结构以及学历机构的不均衡。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要求,因为本身承担的教学任务量繁重,常年用一成不变的内容与方法授课,只为完成表面的工作量而忽视教学质量。三是部分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认真钻研党的文件和理论,认真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的博学,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提到思想政治课几个字就觉得反感,学生的漠视反过来打击教师上课的积极性,继而造成教学效果恶化的恶性循环。

2.学生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更多关注在校期间专业课学得有多好,获得的奖有多少,取得的证书有多少,过分关注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对德与做人的认识,“思政课就是在垃圾的时间上垃圾的课”的流行就是鲜明写照。与成为一个有德的人相比,学生更关心是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人的标准就是实用意义上的能不能成为有钱人。对于思想政治课给予学生“三观”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意义和价值学生认识不到,充其量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课只是让他们完成所修的学分就可以了。

3.高校管理层面。高校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课的相关配套措施也不尽如人意,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未能落到实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比如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时间的安排、授课班级的分配、多媒体设施的质量以及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经费,诸多限制导致教学手段只能单一化操作,再加上以课题文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标准,必然导致教师以重课题为倾向从而轻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4.社会环境方面。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困境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引起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多以实用主义为判断,结果就是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只对主科、专业课程感兴趣,对非专业课不感兴趣,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想学习。

另一方面,W校不良环境和家庭不良环境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教育的欠缺;社会上的少数领导干部以及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上在暴利驱使下的餐饮、网吧、歌舞厅等学校周边环境恶劣,都让学生的思想深受其害。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高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对于刚刚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批判思考的学生来说,他们并非天然地讨厌思想政治课单调的灌输,而是这方面缺少环境方面的有效引导。在这方面高校领导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而不是上面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才重视一下,其他时间都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抛之脑后。对于教师上课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配套措施等环节都有一系列的制度加以落实。

2.教师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以及教学魅力,因为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理解透彻经典理论,能够用接近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需要的语言,深入浅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三观”的培养以及对德和做人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这就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博览群书,要关注社会动态,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上的生动、有趣并具有方向性。

3.教育环境方面: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也就是国家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也就是校园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结论可见,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与时俱进,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成大学生终身受益、终身喜爱的课程;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JAS151506)的课题成果。]

注释: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N]人民日报,1978-12-13

{2}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5(1)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第12篇

【关键词】创造性 使用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4-01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反映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工具,是每一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必备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不是对教材的机械复述,而应该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科学、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做教材的主人。

一、为什么要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第一、创造性使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灵魂。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因此,教师教学必须基于课本,但并非完完全全地再现课本,而是高于课本,是忠于教材的创造和发展,即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滞后,没有树立新的教材观,这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与更新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有的教师没有认真地研究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特点,讲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字字句句不离教材,基本照着念了事;有的教师搞所谓的“三遍”教学:教师挑要点大声念一遍,学生划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念一遍。这样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也无法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实现从“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向“以学生为本”和“用教材”的新理念转变,就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教材精心细致地研究和钻研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三、学生方面的因素。学生对传统模式的教学不感兴趣,不少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原因是他们感到内容抽象、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基本和自己思想中的问题对不上号,引不起兴趣。若教师不进行引导、不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学生就不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甚至觉得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联系。他们即使死记硬背了一些概念原理,也是在非常被动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既无法释疑解惑,更无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二、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

第一、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要求教师在认真分析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资源进行灵活处理。这样既不脱离教材,又能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一是自编实用的教案,教材毕竟不是教案,不可能把所有教学过程都列出来。教师在依据教材的前提下,可以在自己分析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下编写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便于学生听课、作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二是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点、难点。教材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重难点作了表述和论证。但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还必须有教师的讲解和发挥。

第二、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是我们教学和高考的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研读、领悟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系统地把握课程内容目标要求,并把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做到对教材的再创造。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把每个知识点讲到怎样的深度都做了一定的规定,有的是了解,有的是观察,有的是理解,有的是说明等。不同的规定对学生掌握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教师授课讲解的程度也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选择、补充、调整、重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师教学如果过分依赖教材,会造成教学过于枯燥、单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受到束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因此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选择、补充、调整、重组是必要的。补充教材的理论内容,由于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时效性,基本理论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一些新的理论成果、地区特色或时事热点可能是教材中缺少或论述不够的,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脱离教材,离题万里,另搞一套,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紧紧依据教材,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体现了教材使用的灵活性。总之,教师要做到在宏观上和微观上用教材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也只有达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思想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