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技术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医院高层重视,提高对医学影像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
四、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五、明确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七、加强医学影像的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化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印少的手段。当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影像学。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的引进和发展,我国各级医院从事影像学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数量不足、层次较低,影响了各种现代化设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级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便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对学生培养方面进行探讨。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化的影像诊断思想一改传统的平面式思考方式与静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强调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静止与变化的协调,使立体辨思及析因意识等成为主导观念;体现着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系统性、横断性、精确性及综合性等特点;要求式们必需对影像多视角地认知、全方位地把握;要求我们有更加坚实、宽厚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应有一支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级人才。老一代放射诊断学的老师,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努力,已成为本专业的专家和教授,但面对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仍感到力不从心,落后于形势,存在着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问题。目前从事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师(教师),毕业于医学专业,对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甚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适应日常的医疗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攻读研究生或派送到国内外有技术特长的单位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逐步成长为医学影像人才和具有培养高级人才能力的教师。
另外,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验证科学假说,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充实提高教师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人才,为医学影像学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供良好条件。
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
1993年,我校开始招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学生人学前,我们便组织教研室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参考国内兄弟院校开办本专业的经验,拟定出我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培养目标
国家教委要求医学影像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工作的临床医师。1990年4月25日卫生部医政司第27号文件指出:将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医院放射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这意味着放射(影像)科室由原来只承担疾病诊断,转变为既诊断又治疗疾病的双重功能,这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这是形势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样,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影像学医师,不应单纯满足于诊断疾病,而应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了解疾病的性质、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病变所处的阶段,如何选择与制定治疗方案(手术、介入与内科治疗等),病人的预后如何等等。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应该根据自己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既重视实践,又不轻视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是以讲解X线、CT、MRI、超声、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及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等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员专业操作技能为前提,其重点是提升学员专业思维及操作能力。当前,面对新形势下人们的法制意识、医疗保健知识的不断增强,更加要求医疗人员对患者的检查、诊断及治疗,在借助各种先进的检查、诊疗设备的条件下,具有高超、娴熟的操作技巧和准确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减少、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这不仅是全体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任,更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准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医学影像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医疗及教学设备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训练的方式,侧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前就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参加本次教学模式改革的是张家口教育学院08级医学影像系三个班级,其中: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4人、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9人、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39人。作为对照的是张家口教育学院07级医学影像三个班级,其中:07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班40人、0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二班17人、07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6人,采用旧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突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分为两部分。
1.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由教师制作PPT课件,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充分利用医院的各种影像临床病案资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直观式形象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方法,达到使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临床见习示教,则组织学生到本院实训室、附属医院影像科参观、见习、模拟示教。如在讲完总论以后,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结合理论,建立直观印象,消除神秘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崇高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本专业的极积性和自觉性。
1.2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时间模拟实训教学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生操作实训机,模拟各部位的扫描过程,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操作技能[1]。临床实训教学,集中一段时间将学生安排到教学医院,开展技能实训,按照详细周密的安排,学生到医院影像科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训。一方面学生亲临实际的岗位环境,感受岗位气氛,增强学生的道德感、责任心,激发了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增加实际的操作机会,学得好、掌握得快[2]。表108级医学影像系各班的教学安排
2结果
对于08级和07级各专业班分别进行理论笔试考试及实践能力测试,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
2.1通过教学改革,08级各专业班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均高于07级各专业班,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评价高于07级各专业班,学生对自己的技术能力信心十足,游刃有余,在医院实践中可以熟练操作,即使遇到不常见的病例,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实践知识仍可以很快接受新的知识,融会贯通。
2.2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的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高于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和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班。
通过学生各门课程成绩综合分析,教学改革后学生成绩和能力明显提高,且成绩与实训情况有正比的关系,有实训安排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无实训的班级,实训时间长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实训时间短的班级。表308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表407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3讨论
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技能锻炼、经验积累和专业思维的培养。影像技术专业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实现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往的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只管教,学生只是做笔记,这种填鸭式教学,学生是被动学习,目的也是应付考试,忽视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后感到力不从心。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
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既可使学生获得对于解剖结构的清晰直观的立体图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在课后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融合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易于掌握那些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4]。
另外我们提倡医学模拟教育[1],医学模拟教育是通过实践技能培训、医学模拟中心乃至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我们有完整的影像设备,例如:影像检查技术及放射X线室,数字成像及PACS室,影像设备室,影像诊断阅片室,CT操作室,设备储藏室;超声诊断室,通过模拟教学,既解决了病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系统完善的操作机会。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更多的研究和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是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责任心,把临床带教教学作为重点,组织教学大查房、各种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学管理和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狠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措施的落实。临床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患者不让实习学生“碰”的尴尬处境,涉及到患者隐私的医疗活动时,情况更严重,带教教师通过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同时监督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增加模拟实践技能培训及临床见习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技术操作技能,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巧和能力,才能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远,秦俭,王晶,等.医学模拟教育的发展状况\[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70-171.
2郭劲松,张东华,薄红,等.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的建立和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10):77-79.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特点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各种成像技术,反映人体解剖、病理与生理的一门医学桥梁科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均有密切联系。目前已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扩展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等多种影像诊断治疗手段的综合性学科[2]。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已从解剖成像发展到功能成像及分子成像,其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自如地选择各种影像技术和方法,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二、职业学校教学的难点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中却有较大难度。由于涉及的影像技术种类繁多,且不同的影像技术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时普遍较少,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一大难题;对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自身薄弱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要理解和掌握这门桥梁学科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进入乡镇级卫生单位或是做乡村医生,因此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视不够,兴趣不足,增加了教学难度。另外,卫生职业学校在医学影像学师资方面存在不足,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掌握影像学各门技术及其进展的教师较少。这些都是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三、职业学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少,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调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护理专业和临床专业的影像学教学,重点应放在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在不同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学会如何选择最佳影像学方法,并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而对各种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特点及发展等内容仅作了解即可。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基本完成教材目标培养的要求,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教学特点,以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点。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大要点,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授对象的实际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教师对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采用问题式、启发式及讨论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医学影像学进行教学,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结合临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再由浅入深,逐步讲解影像学知识,同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对各种疾病产生的影像学表现从产生原理到临床表现,甚至治疗加以讲述,使学生对该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连贯、深刻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加深对影像的认识。此外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提出典型案例,指导学生从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等提出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以及在相应的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及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医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图像的具体情况,快捷方便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在单位课时内,获取较大量的图文信息,可高效率地培养分析思考和读片能力[3]。总之,多媒体课件的成功运用,可使医学影像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信;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2,G7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2-0001-0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02.001
医学影像继续教育(medicalimagingcontinuingeducation)是实现医学影像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更新,紧密联系现代医学影像发展的重要途径,举办各类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是开展医学影像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1]。然而,传统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受专题讲座授课学时限制,其传递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常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2]。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免费应用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服务技术,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大众网络信息传递平台,在辅助教学中优点已得到初步证实[3]。然而,利用微信平台辅助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教学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采用微信平台辅助在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中的应用优势和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参加我院举办的国家级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项目编号:2015-09-01-163)的医学影像从业人员,随机分成两组,甲组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乙组为传统模式教学组,事后通过微信平台回顾分析参与电子问卷调查医学影像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39人,其中73人来自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66人来自传统模式教学组。
1.2研究方法
1.2.1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以脑梗死影像诊断及进展专题讲座为例体实施如下:(1)授课前准备,按脑梗死分类,分别选取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病例,提供患者详细临床病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等完整临床资料,同时,提供CT(ComputedTomography,CT)和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平扫、增强扫描、灌注成像(CTperfusion和Perfusionweightedimaging,CTP和PWI)、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和MRIangiography,CTA和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BOLD-f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1H-MRS)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等影像学资料以及脑血供图谱和上述功能性影像技术成像基本原理以及在中枢系统疾病中应用典型案例,通过事先建立微信帐号将上述资料以视频和PPT电子文档形式存放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供学员浏览学习,同时针对学习过程遇到问题进行在线交流互动。(2)现场授课,根据讲座预案对脑梗死影像诊断及进展进行现场专题讲座,如按脑梗死临床和影像分类、脑梗死分期、脑梗死影像检查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诊断、影像缺血半暗带定义及研究进展、急性脑梗死后结构以及功能网络改变和重组等进行串讲。(3)课后辅导,通过微信平台对专题讲座学员遇到问题,进行交流解答,并设置相应知识点典型影像案例,进行互动学习,进一步加深学员对脑梗死影像诊断新技术应用价值的学习和掌握。1.2.2传统教学模式组。按传统专题讲座方式进行,采用同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相同的现场授课方式,但不提供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开展的微信平台授课前准备和课后辅导环节。1.2.3效果评估。通过微信以电子问卷并结合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进行,电子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广度、知识结构更新程度评分,单项采用1~10分方式进行评分,总分合计30分。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采用用百分制评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影像诊断基础知识占37分,新技术占63分。1.2.4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学员基本信息用双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t检验,电子问卷评分和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得分采用双样本t检验,显著性标准为P<0.05,Bon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分析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学员电子问卷评分和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得分相关性,显著性标准为P<0.05,Bon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同时,为了增加上述电子问卷评分和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得分数据分布的正态性,在进行上述统计分析前,所有数据均进行z变换,公式为:z=1/2×ln(1+r)/(1-r)。
2结果
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和传统模式教学组学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广度、知识结构更新程度等电子问卷评分以及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新技术部分得分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P<0.05,Bon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比较次数为:5×(5-1)/2=10,校正后P<0.005),且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学员的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广度以及知识结构更新程度评分与其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新技术部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9和0.47,P<0.05,Bon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比较次数为:5×(5-1)/2=10,校正后P<0.005),但两组教学模式下,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缺乏显著差别(P=0.15),如表1、2所示。
3讨论
3.1传统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模式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和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医学影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医学影像学知识结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原先医学院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医学影像从业人员实际临床工作需要。这就要求医学影像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自觉的、不断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才能紧跟医学影像发展需要。同时,结合影像从业人员临床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问题,短期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已成为影像从业人员获取新知识,更新医学影像学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4]。然而,现阶段各类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学时通常十分有限,大部分专题讲座授课时间仅为30~60分钟,在如此短暂学时内,涌入大量新知识,简单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学习常很难达到熟练掌握应用的预期目的。因此,改革现有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模式已成为医学影像学继续教学亟待解决热点问题之一。
3.2新技术结构体系在医学影像继续教育中的特点
新技术,尤其是功能影像在医学影像诊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学已从过去传统单一依靠器官解剖结构的形态诊断学,发展成为结合分子病理、分子代谢以及器官微结构的形态和功能诊断并重的局面。如脑梗死影像诊断,利用DWI和PWI技术不仅为超急性脑梗死诊断提供了可能,而且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为进一步认识脑梗死发生的血供机制指导脑梗死溶栓治疗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同时DTI以及BOLD-fMRI技术的应用,为从结构和功能网络上揭示脑梗死后脑功能损害和重组机制提供了途径[5]。可见,这些新技术影像不仅为临床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而且在指导个体化治疗上也扮演着较为重要角色,已成为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的重点。然而,这些医学影像新技术,设计理论复杂,涉及大量分子病理和基础生物医学知识,信息量庞大,对临床影像工作者短期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建立恰当的信息交互平台,对医学影像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3微信平台辅助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教学的优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免费智能终端服务系统,具有免费下载安装、操作界面简单、支持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的快速传递以及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大众网络信息传递平台,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等功能,易于实现多人同时、互动和大流量信息交流,建立在微信信息交流上的网络教学或网络继续教育课程已有初步应用[3]。该交流平台具有以下优点:(1)大众化,微信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大众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已经为广大学员掌握和习惯应用;(2)受网络接口限制有限,专门网络教学平台由于受接口、流量限制等因素,实际使用过程中效率远远低于微信平台;(3)实时交流方便,微信交流可以在任何智能终端手机上进行,该技术可以说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实时、在线交流,而且微信私聊功能也为针对性、个体化辅导,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本研究中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对新技术掌握明显优于传统模式教学组,可见,利用微信平台辅助为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总之,利用微信,搭建实时、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各类医学影像新技术在临床医学影像从业人员中的掌握和应用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交互途径,必将促进医学影像继续教育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军,张向阳,袁为标,等.基层医院影像医师继续教育形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0):1130-1131.
[2]李振辉,潘军平,杨岷,等.中国影像医师网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4,29(12):1360-1364.
[3]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44-47.
[4]史军华,史军丽,王亚男,等.探索影像继续教育学习模式的心得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17):8.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1、 强化精品课程教育的意识
精品课程指的是以当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条件、通过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建设的课程体系[3]。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其教学理念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识则决定课程教学的结果和产生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意识,对教学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设计好课程的教学流程、目标、内容以及方式,通过系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推动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 加强精品课程的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1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关键,也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我课程小组成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其中拥有教师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1人,硕士1人,教师队伍的年龄架构分布非常合理,平均在39岁,其中大部分的教师理论教学经验超过8年,课程小组中的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与课程开讲。基于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估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以及素质的提升。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讨会和专题讲座,并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
2.2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4]。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二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两方面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影像学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当前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逐渐成为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影像不但能够显示出宏观的生理结构,还能够指示分子以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过去的形态观测发展到功能的观测,由之前的诊断进步到治疗。在本校,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内容放在:医学影像学的总论,各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影响学表现、疾病诊断。
2.3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总称,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影像学课程最为注重的就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小组基于教学理论,配合各种参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5]。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资料储备,建设医学影像学教学资料库,使用多媒体设备实施集中讲课,辅以实践操作的演示,有目的的教会学生临床病变的诊断以及治疗新技术相关理论;实践教学采用见习和实习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在在带教老师的指引下进行读片、参观设备以及学习教师的实际操作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后者则是指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对影像学实施读片诊断、实际操作和检查以及书写临床诊断报告书等,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不论是见习还是实习,都应当重视对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通过读图分析的教学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水平。
2.4成立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评价一定突出体现精品课程的变革与教学研究活动,强调对于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该得到体现。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强调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流程,积极讨论和探索问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制定的学生的评价内容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投入一定的热情和经历,着装和谈吐是否得体;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维护教学活动的秩序;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流程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一致;授课的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能够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善于引导学生,利用问题和其他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够掌握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2.5与生物医学工程等相结合
医学影像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含着各个学科的内容,尤其是医学学科和理工科,完整的医学影像学拥有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学以及医学影像工程四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医学生进行理工科方面知识的培训,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缺陷。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及计算机以及相关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使用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敢于创新和批判的学生才能够胜任医学影像学的工作,顺应学科的发展而进步。
[关键词]诊断显像;教育,医学;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微视频
1资料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选择重庆医科大学2013级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学生171名,按照学号和教学日历安排的上课时间分为研究组(单周上课,91例)和对照组(双周上课,80例)。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及设计
选择白人驹、徐克主编的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医学影像学》第2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2个知识点作为主题进行翻转课堂示范教学实践探索,包括脑损伤中的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以及先天性畸形中的胼胝体发育不全。
1.2.2教学过程
1.2.2.1课前准备
根据选择的主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胼胝体发育不良这2个主题制作精简的微视频,时间在3min左右,包括简单的解剖知识的介绍,病理及影像学的关联,同时,在视频最后提出2个与临床相结合的问题,建议学生查阅相应资料。将微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上。
1.2.2.2课堂实施
研究组学生在大课结束后,通知其可利用碎片时间观看视频和查资料自学,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解答问题。在示范教学课堂上先利用PPT巩固知识点和重点及难点,然后就学生关于微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和示教教师以互动讨论的方式,针对重点及难点进行点拨式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照组学生则在示范教学课堂上只按照本教研室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PPT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和重点及难点,对疾病进行较系统的讲解,强调对重点及难点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带学生一起阅片,认识基本影像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2.2.3课后检测
2周后对2组学生一起进行读片题的测试,共包含4题,其中2题为微视频中的脑损伤和胼胝体发育不良;2题为神经系统其他内容,要求学生书写阅片报告。8周后进行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记录2组学生的总成绩。
1.2.3教学效果评价
1.2.3.1理论成绩的客观评价
本教研室组织5名不同层次的教师对2组学生的读片报告试卷进行盲法评审、打分,取5名教师的平均分数记为最终成绩。期末考试试卷按本校要求统一阅卷、计分。
1.2.3.2学生对翻转课堂的主观评价
课程结束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计无记名关于此次翻转课堂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前预习情况、理论大课及示范教学后知识点掌握情况、对翻转课堂的了解和认识、翻转课堂对学习效率的改善、对微视频的兴趣和感受、示范教学阅片方式等19个问题。课程结束后,共发放171份,回收问卷152份,有效问卷152份。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学生测试理论成绩比较
研究组学生测试成绩及期末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观评价
仅有37.5%(57/152)的学生对现阶段课前预习资源较满意,另外有38.2%(58/152)的学生感觉现有课前预习资源一般。理论大课上78.3%(119/152)的学生感觉上课时间太长、精力不能完全集中。97.4%(148/152)的学生认为在《医学影像学》的大课学习中会遇到不懂或需要讨论的问题,且61.8%(94/152)的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选择在小课示教的时候向示教教师提出讨论,仅有2.6%(4/152)的学生会自己在网上查资料。37.5%(57/152)的学生认为观看微视频完全没有影响和耽误复习时间。79.6%(121/152)的学生希望《医学影像学》有更多的知识点的微视频供其观看。
3讨论
3.12组学生成绩差异原因分析
《医学影像学》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课程,主要根据病变引起的物理信号和形态改变推断疾病,教学中更强调借助大量影像学图片指导学生学习。大课课堂教学学时有限,能展示给学生的只是几张特别典型的图片,因此,小课示范教学就承担起了大量影像学图片学习的重要任务。在多年的影像教学中,作者一直不断地在摸索前进。为能将大量繁杂的示教片条理清晰、顺序明确地展示给学生,作者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宝贵的教学片按系统、病种、甚至典型影像表现进行归类,并打印上含诊断结果的标签,希望能初步搭建学生对影像学的感性认识和诊断思维。问题是这种“标签”式的示教模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示教片上的标签已标明诊断,学生无需经过科学推理即知道了答案,易忽视对基本征象的观察,更缺乏对影像学诊断步骤的训练,而这两部分恰恰是影像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捕捉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临床问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影像学教学改革中有必要引入更能体现上述教学目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觉观察、推断影像学图片中的阳性征象,培养其临床影像学诊断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6]。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因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受到了教师的关注。2013年以来,慕课的流行更是掀起了高校开放教学资源的热潮,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契机。国内一批高校教师开始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7]。赵阳等[8]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医学影像学诊断学的教学中,结果显示,教改组学生对教学模式喜欢度,其学习主动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及临床问题解决能力者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王乐等[9]研究了在医学影像学科轮转的52名住院医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85.0%以上的住院医师认为,翻转课堂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更加贴近临床,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研究中的2组学生均为随机划分,进行翻转课堂示范教学实践探索的知识点内容也是相同的,即所处的外在环境和拥有的条件一样。在相同的示范教学时间内,研究组学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对照组则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经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2组学生进行测试,即测试成绩是采取公平、客观的评价方式。翻转课堂结束后2周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测试成绩及8周后的期末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作者认为,翻转课堂对《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明显,翻转课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捕获、归纳和总结能力提升,对长远的学习能力具有明显帮助,也就是所说的“授人以渔”。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不同的教学模式肯定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质量,翻转课堂教学针对性强,教学目标明确,在医学影像学的示范教学中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及难点,培养检索、知识捕获和归纳的综合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觉观察、推断影像学图片中的阳性征象,培养其临床影像学诊断能力,对远期的学习提升更明显。因此,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使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扩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影像学和临床知识的延伸及学科交叉内容方面均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医学影像学》示范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能促进教与学的目标在课堂上有效的统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教学效果,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1]。
关键词:放射诊断学 综合课程改革
《放射诊断学》是医学影像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以X线诊断为主。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放射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改进和完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临床医疗实践,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这也引发了《放射诊断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1、教学内容方面:
随着彩超、CT、MRI在国内医院的广泛应用,导致常规的X检查中的一些项目由于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而逐渐被淘汰。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理论教学不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学教育明显滞后于该学科的发展速度[2]和临床需求等诸多问题,课程改革提出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实用性、高浓缩的特点,突出一个“精”字;减少目前基本不用或即将废弃的内容,相应选讲一些学科前沿内容,使教学保持时代性;努力遵循影像学教学规律,科学的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能力培养,使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达到整体优化。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
在放射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该学科的发展,依照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综合课程改革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结合 “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基础”、“角色互换”等的多种教学法,是教学形象、生动、高效和图文声像并茂,不仅可以把一个病变的不同影像资料同时显示出来,还可以把同一种病变、不同时期的影像资料相互对比。将大量的影像资料、病案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教学互动,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知识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运用能力。
3、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见习课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架桥梁, 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当引起足够重视[3]。以往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许多同学围着一张片子,经常观察不详细,接受的信息量有限,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好。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见习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将电子阅片、传统阅片教学,PACS系统以及病案讨论等形式融合在一起,逐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某些新技术或重点教学内容可选择性开展专题讲座,注重学生影像诊断思维的培养,探索出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影像学教学过程和提高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影像学教学模式。
4、考试评价方面:
传统考试评价“一张考卷”定成绩,对所学知识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基本忘完,走上实习岗位只会纸上谈兵,实际操作能力差。针对医学影像专业的技术性、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综合课程改革将理论考核、实践技能、作业考勤的比例制定为:6:3:1,在考核方面突出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临床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有就是将学生活动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大赛、兴趣小组、学术报告会、病例讨论会等,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积极建立医学影像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自学指导、课后练习和大量的典型病例,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也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游箭,黎海涛,陈伟.实行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传统X 线诊断学教学和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0(3):195-196.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我很高兴。”谈到获奖当时的感受,卢光明脸上洋溢起一丝自豪:“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我国已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肯定,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一个科技工作者及其团队工作的最佳认同和最大的褒奖。”
卢光明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1985年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起在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工作。
谈到选择医学影像作为自己主攻方向的理由,卢光明说是因为组织分配。当时相关人才缺乏,不少人害怕X射线对健康的影响。但卢光明将组织分配变成了个人意愿,他说:“做好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对病人、对临床医师都有非常大的帮助。”1983年他开始接触CT,并参加了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引进与研发研讨会,开始逐渐爱上这个有许多新奇技术、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
十六年磨一剑
1997年,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引进电子束CT(超高速CT),该技术可以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以及一些血管的三维重建,但当时冠状动脉的精细解剖图像还难以实现。
为了研究、解决CT血管成像的诸多难题,卢光明团队决定从技术难度、诊断精确性及辐射安全性等三大方面进行立项。同时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联合开展研究。
“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接受采访时,对于十六年间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卢光明说:“遇到困难、矛盾和挫折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必然过程。”反复提到的是对同事、同行的真挚感谢。他说:“感谢我的合作伙伴和科室诸位同志的默默奉献和鼎力支持。”
“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课题,在重大心血管病关键CT技术上,取得了三大主要创新性成果:
一是研发应用心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CT关键技术,构建了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规范体系。卢光明团队研发了期相优选及心电编辑等多种技术,使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99%,从而提高房颤患者可评价血管节段比率至96.8%,扩大了适应证,为冠心病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系列研究(包括48533例CTCA),总结出了中国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分布规律,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以常规血管造影为参照,应用4D-CT技术将心肌桥检测敏感性从5.7%提高到30.2%;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应用CT定性诊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敏感性达97.4%,为CT评估斑块易损性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结果被纳入美国和加拿大3份专业指南。
二是研发应用双能量CT技术,提高小病变检出敏感性,实现心脑血管病精准诊断。从实验到临床,研究团队对双能量CT技术进行系列创新研究。通过该技术提供的解剖与功能信息,实现了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量化和心肌灌注一体化评估,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达100%。此外还获得肺动脉解剖与肺碘图(肺灌注)同步信息,诊断外周肺栓塞的敏感性比常规CTA提高了22%(从67%提高到89%)。同时改进了双能量和数字减影等CT新技术,将颅内小动脉瘤(≤3mm)检出敏感性从61%提高到91%,证实了CTA是颅内动脉瘤可靠的首选检查方法,研究结果以封面于Radiology、AJR,并被纳入美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三是大幅度降低了CT检查的辐射剂量,提高了CT检查的安全性。团队倡导低剂量CTCA理念,提出根据体质量指数制定CTCA个性化扫描方案。通过低管电压的综合应用,以及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等降低剂量技术,使CTCA 辐射剂量从平均15.4mSv降至平均0.94mSv,降低了15倍。该项研究结果纳入《2010年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心脏CT适应证标准》和我国《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敢为人先的科研路
在31年的科研路上,卢光明一直敢为人先。他是国内最早应用MRI的医师之一,1986年,他就开始尝试与胸外科和病理科联合,率先在国内将MRI应用于肺癌诊断与术前分期研究, 并于1988年获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卫生部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二等奖。
卢光明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心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与技术创新研究;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肿瘤分型、分期研究;重大脑疾病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接触MRI之后,卢光明和同事们开展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准确率;通过将功能MRI研究癫痫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癫痫认知功能受损与静息网络的功能变化有关。除此之外,卢光明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开展铁蛋白报告基因的研究;采用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肿瘤血管新生。其研究成果――癫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心血管影像及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卢光明也因此成为我国目前MRI临床应用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我特别注重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以及多中心合作,开展结构、功能和分子影像相结合的研究。”在接受采访时,卢光明向记者强调说。
据统计,卢光明共在国内外近30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8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3.29,5分以上者18篇。自2008年以来,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目前以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973”项目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人民“十二五”医学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各1项;曾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军队及省级科研课题。
挑战永不停歇
临床之外,卢光明也带学生。在学生眼中,工作中的卢教授严肃认真,而对待学生,他事必躬亲,像是慈爱的父亲。
“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瞄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在学生培养上,他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要给学生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得益于这样的育人理念,卢光明科室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有潜力的后备科研型和临床医学人才。谈到青年力量,卢光明难掩自豪之色,他说:“期待他们在未来的5~10年内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
近些年来,国内医学影像学发展很快,机器设备基本能够实现与国外同步。更加让人欣喜的是,中国医学影像工作者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正逐步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代表了中国医学影像学事业的进步。
“尽管有这些可喜的成绩,我们仍应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开展高质量的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医学影像学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原始创新的技术和研究还有待加强。”面对成绩,卢光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LBL;TBL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48-03
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但由于其内容庞杂,理论抽象、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临床知识与影像学知识联系起来,知识链接存在断点;其次,医学影像学涉及较多的物理知识,而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又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图像,与传统的临床课程知识体系不同,对学生的理解、领悟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更新,如何让学生在较短学时内,对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知识有整体的感性认识和较深刻的印象,一直是医学影像学教学的难点。因此如何改进和完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临床医疗实践,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LBL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是一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 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 learning,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它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2,3]。它是PBL教学法的发展和升华。虽然TBL教学在许多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已得到普遍认可[4-6],然而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应用的文献报道不多。鉴于医学影像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尝试教学中引入LBL/TBL双轨教学模式,以探索可行性及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
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系本科学生共96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根据学号随机分为A、B两组各48人。A组为对照组,实行传统LBL教学,B组为实验组,实行LBL+TBL双轨教学。
二、方法
根据医学影像学的特点,将医学影像学分为理论课及见习课两个学习模块,理论课与见习课的课时比例为1:1.3。因理论课为大课,需统一授课,因此在理论课的教授中A、B两组均采用LBL教学模式。见习课相对授课自由,可较容易进行教学改革,计划对A组中学生仍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对B组学生运用新型的TBL教学模式。
1.理论课LBL实施。理论课分为X线总论,CT、MRI总论,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泌尿系统,神经、五官系统及介入放射、DSA八个主题,均由副高以上职称,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老师讲授,进行统一备课,教学要点、难点均重点标示,多媒体授课率达到100%,双语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
2.传统教学模式组(即A组)见习课LBL实施。将学生分为16个人一组,每次见习课每位老师带1个组。进入见习课后,老师先复习本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提出本节见习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该时间段约为20分钟。然后学生进入示教图片数据库及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自行学习阅片,老师予以指导,学生自学时间约为120分钟。自学结束后,老师分析、总结本章学习内容,总结时间约30分钟。老师总结完毕后,留10分钟为学生提问时间
3.LBL/TBL双轨教学模式组(即B组)见习课TBL实施。①课前准备将所有学生分为8个人一组,并指定一名小组长。每次见习课一个老师带2个组(16人)。每次理论课结束后,授课老师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5个问题。相应的教学图片挂在影像学精品课程网站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每组同学在一周之内运用查阅参考书、文献资料或网络等学习手段,讨论、总结问题答案。②课堂测试。a个人能力测试。测试题为10道选择题,选择题来自影像学标准题库,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病变及常见病的影像特征等。个人能力测试时间约为15分钟。b团队能力测试,每个小组将派5名代表分别解答理论课上提出的5个问题,回答不完全的或错误的可以由其他成员补充和纠正。回答完毕,另一个组的成员亦可对其答案进行讨论、评价,老师最后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让全体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加明确、系统的掌握。团队能力测试环节时间约为60分钟。c实践能力运用测试。老师开放影像学示教图片网络系统,学生在示教系统内根据自身情况阅片学习,遇到问题,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老师予以指导。同时,老师从PACS调阅一例病例分析题,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回答问题。自由学习阅片时间为60分钟,病例分析解答时间约30分钟,由老师主持。
4.效果及评价方法。在学期中及结束前进行两次阅片测试(总分为100分)和一次理论考试(总分为100分),对各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试题目由教学办在医学影像学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统计每组得分情况。授课或见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完成对老师教学的评价。这一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共计总分为100分),以利于下学期改进教学方法及细节。
5.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用(χ±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三、结果
1.不同教学模式组阅片考试成绩比较。由表一可见,完全采取LBL教学模式学生组(A组)的阅片考试分数明显低于采取LBL/TBL双轨教学模式组(B组)的学生,提示后者对于提高学生阅片能力有明显的帮助。
2.不同教学模式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由表二可见,采取LBL/TBL双轨教学模式组学生(B组)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采取传统LBL教学模式的学生(A组),提示LBL/TBL双轨教学模式能明显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3.不同教学模式组学生对教学评价比较。
由表三可见,采取LBL/TBL双轨教学模式组学生(B组)对教学的评价明显高于采取传统LBL教学模式的学生(A组),提示LBL/TBL双轨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四、讨论
1.采取LBL/TBL双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LBL教学模式在中国已使用多年,学生初中、高中时均接受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而TBL是一种新型的强调人的自主学习性的教学模式。当学生进入影像学学习阶段后,如果突然完全照搬TBL模式,学生一下难以适应,容易产生厌学及抵抗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医学影像学以阅片诊断能力的培养为主,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基础,而LBL教学的优势就在于传授知识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过渡缓冲的过程,同时又能系统、连贯地学好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的教授上我们采取了LBL教学模式。而在见习课上采用LBL教学模式已实行多年,学生被动学习基本病变及常见病的影像学特征,学习效果欠佳,往往换一张同样疾病的影像学的片子,学生就不知所云。因此当见习课引入TBL教学模式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增强了团队精神;同时TBL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同时在讨论中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影像知识的运用能力,知道了基本病变的定位、形成的病理基础、影像学特征以及最可能的疾病诊断。从A、B两组的阅片成绩和理论成绩来看,LBL/TBL双轨教学模式组不论是阅片成绩还是理论成绩都明显高于传统LBL教学组,解决了医学影像学中的一个教学瓶颈,使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来看,LBL/TBL双轨教学模式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而最终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与TBL在其他医学学科中教学取得的效果是一致的。
2.完善LBL/TBL双轨教学模式的措施和方法。LBL/TBL双轨教学模式仍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为了更好地完善这一教学模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及方法。比如为了充分调动理论课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加强了对授课老师的培养,在最近三年全院的教学比武中,我教研室老师均获得了第一名。同时在PPT课件设计中充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件生动、有趣,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理解。在见习课的TBL模式中,为了使设计的提问及病例分析具有代表性及难度梯度,团队能力测试的问题及病例分析题是组织相关系统专业老师集体备课,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下来的。同时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见习示教系统及PACS,帮助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分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重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做到人人参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TBL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例如将学生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逐项量化,并建立长期追踪调查数据库。
总之,LBL及TBL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如果我们能根据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将LBL教学法与TBL教学法有机结合,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游箭,黎海涛,陈伟.实行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传统X线诊断学教学和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0(3):195-196.
[2]Larry Michaelsen,Michael Sweet,Dean X. Parmelee. Team-Base Learning:Small G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 NewYork:John Wiley&SonsInc,2008:1-99.
[3]Stuart J Beatty,Pharm D,Katherine A Kelley,et al. Team-based Learningin Therapeutics Workshop Sessions.Pharm Educ,2009,73(6):100.
[4]景玉宏,尹洁,刘向文,等.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在局解教学中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96-98.
[5]李晓南,池霞,童美.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应用TBL模式的探索与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