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

时间:2023-08-10 17:2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

第1篇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有限:西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12门课程,教学内容多,跨度大,医学专业性相对较强。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同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西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用得上,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具有多样性,如文理兼收,有的学生没有化学和生物学知识背景,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就行,对医学专业课程带有排斥情绪。面对课时少、其他功课压力大以及将来就业等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复杂而精细的医学知识。部分学生经常不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或者上课时学习其他专业的教材,仅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应付考试。

3师资队伍薄弱:基础医学概论设置时间短,基础薄弱,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受财力有限和学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新兴非医学专业的发展出现后劲乏力和生存空间萎缩现象。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措施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由于专业特点和师资情况不同,各医学院校所用的基础医学概论的教材存在明显差异:一种是分系统编写,即把西医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按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另一种是分学科进行编写。

我校组织教师编写的《西医学概论》是采用把几门主要西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分学科进行编写,这有利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基本同步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力求内容少而精,概念准确清楚,突出重点,语言简练易懂,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西医学基本知识。

2优化备课:西医学基础课程存在着知识上的相依、相承和某些内容上的相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对教学内容有大致和全面的了解。任课教师不但要精通自身专业和所授部分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有更全面、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备课时所有授课教师同时参加,大家从总体和细节上深入沟通,如授课内容的先后、内容取舍,相互之间如何协调,减少授课内容重复或脱节等问题。例如生理学的体温调节,微循环,组织液等教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发热,休克,水肿等章节关系比较密切,为避免重复,可以安排病理生理学的老师统一讲解。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教学内容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讲清楚,讲明白。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任课教师积极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如讲解病理学部分“血栓形成”的内容时,我会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术后患者(或产后妇女)不宜长时间卧床休息,以临床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带着问题听课,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加深对“血栓形成的条件”这一医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把抽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案例、生活现象等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的东西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不但激发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的浓厚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希望做医学专业学生的想法。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和图书馆等多种途径,从课本外获得更多的相关医学知识。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大量资料和图片,有几位学生还做了精美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将收集的内容展示给老师和同学。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加深印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满足日益增多的非医学专业西医学课程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体现西医学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我校在2004年初成立了西医学概论教研室,组建了有丰富教学、科研和临床经验的师资队伍。在安排教师承担非医学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安排部分医学专业的教学任务,这些措施保证了任课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前沿问题,同时也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2篇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与普通专业体育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它具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与体育都承担着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责任,体医结合是现代体育及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当前形势之下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现阶段,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医学从传统的临场治疗学逐渐发展成为“预防医学”“健康医学”“康复医学”,体育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人类生存及发展的需求之一,体育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医疗康复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上现代工业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之下,“文明病”已经成为当前时代人类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超过70%的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5%左右属于非健康状态,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将体育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二、体医结合改革方向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体育教学

1.加大研究力度,明确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开展体医结合工作,切实推进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相关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之中要加大研究力度,形成以医为主、体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医学与体育的相互渗透融合。基于此,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体育教学改革小组,由学校领导,相关专家为成员,开展专题研究,为体医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实际的体育教学之中,教师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医学、健康有关的知识技能,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找准体医结合的渗透点

康复医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等其实都属于体医结合的产物,学校在推进体医结合,开展教学改革时,可以以它们为突破口,在体育课、医学专业课教学之中渗透康复医学、保健体育等理论知识,让医学专业的学生切实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通过体育课,开展保健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项目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运动处方、体质测试等知识内容,在未来的工作之中,能够指导病人或者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

3.突破教学模式

为了切实推进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学校必须积极更新落后的教学模式,在安排教学时要增加体医结合内容的知识,打破传统,改变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结合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开展适合医学专业学生身体、生理特点、职业要求的体育教学,课内与课外有机统一起来,课堂之上重视学生体育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课外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自由练习。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培训、医学体检等,以巩固学生的专业能力。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改革进程,因此,学校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要重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要能够利用医学专业的资源优势,针对教师开展与体医结合有关的知识技能培训。比如组织学校的体育教师参加由专家开设的医学知识讲座。学校的体育教师及医学专业教师要加强日常的交流沟通,医学专业教师也要积极了解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熟悉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体医结合工作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强健学生的体魄,国家教育部门就体育教学做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各级院校在实际的工作之中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医学专业比较特殊,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自然也与其他专业存在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学校有关工作人员必须积极推进体医结合,文章主要就体医结合改革方向下的高校医学专业体育教学工作的有关方法进行简单的讨论,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人员的工作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SPSS软件 高校外语 自编教材 医学生

外语教材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它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特征,间接反映了当今国内生产生活水平的发展和变迁。对于医学类院校而言,非常有必要编写一套好的外语教材特别是医学专业外语教材。因为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大部分医学文献的原著都是外语编写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医学专业外语教育培养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编外语教材的特点及运用

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大院校逐步开始实施适合本校各相关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有些大学组织编写的相关专业教材甚至成了专业领域的全国性推广的教科书。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及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为了适应高等医科院校对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2011年赣南医学院组织外语教研室编写了一套共6册的《医学英语文献选读》教材。这套教材的出版缓解了赣南医学院医学英语教育中的教材短缺问题。这套教材的编写目的就是弥补这些不足,利用泛读教材的形式把医学英语阅读技能、医学词汇及医学术语渗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医学专业科技资料的能力。

2.作者在编写教材时尽可能考虑到课文主题与学生专业课学习进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之前,能以生动有趣的科普方式了解医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应用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即用所学的医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教材里根据不同的医学基础学科分别划分了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医学学科,所有节选的课文都选自第一手英文资料,除原文长度过长需要删节及极个别生僻词汇需要替换之外,一律保持原文的风貌,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素材。教材编写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专业性及与其他医学类专业的匹配性,教材每册所选文献与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基本同步,或略先于专业课程,目的是为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做铺垫,从而有利于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教材中还介绍了不少当今医学研究的先进成果,传递了医疗对保健方面的最新理念,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自编外语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为了验证校本教材的可靠性,特别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笔者选用国际通用社科统计软件SPSS对教材使用前后学生阅读成绩的差异做具体分析。我们选取2011级两个临床本科班级作为实验班级,两班一共有108名同学,其中男生60人、女生48人。将两个班级未使用自编教材前的阅读成绩与使用自编教材之后的阅读成绩进行对比,从而验证自编外语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将两班使用普通教材的阅读成绩作为前测成绩,使用自编教材之后的阅读成绩作为后测成绩。利用SPSS软件将前后成绩进行T值检验,得出如表1的所示结果。

表1 单个样本统计量

表2 单个样本检验

从表2中可以发现SIG值0.000小于0.05,则表面两个数据有显著差异,从平均分来看,自编阅读教材的均值比普通阅读教材的均值高出2.6分,则可以证明自编阅读教材对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作用非常显著。

第4篇

1.1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能力的不足

其实全国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都普遍薄弱,缺乏“全能型”的医学英语教师。医学英语课程由医学专业教师教授还是由英语教师担任,意见难以统一。医学专业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未必具备足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教学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相对薄弱,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英语教学,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此比较容易使医学英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医学英语本身复合句较多,句子较长,初次接触会觉得内容复杂难懂,学生容易丧失了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英语专业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语言教学能力,却普遍缺乏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难于教授医学专业理论知识。正是因为如此,我院虽选择英语基础好,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具备全英教学资格的医学专业教师,但在英语语言功底和语言教学能力还是存在“先天不足”。

1.2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匮乏

由于我院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中英文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打基础,因此是在2年级,甚至是在1年级的七年制学生中进行,所以在本课程的教与学也都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由于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所以在教授医学专业英语的时候,学生往往难于理解,接受效率大打折扣,课堂的互动也比较难于进行。

1.3学生缺乏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压力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由于学校可能把大学英语四、六级与学位挂钩,还有将来就业的需要,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有一定的“功利思想”和压力,因此往往投入时间较多,学习方法也往往跟着“四六级”的指挥棒,比较侧重应试教育。而学习医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医学专业全英教学,或者是运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扩展专业知识,为将来能够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学术和科研工作。尽管目标“宏伟远大”,但缺乏明显的压力因素。另外,在公共英语学习阶段,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所选择的内容侧重于文学体裁,文学性和趣味性较强,进入医学专业英语学习时,对医学术语的大量出现以及医学专业文章语法和习惯用法的陌生,加上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学习感到困惑,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兴趣。

2采取的对策及解决方法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对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本人作为药理学专业教师参与医学英语教学二年来,有一定的体会。我们认为担任医学英语的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医学专业知识,然后具备较高水平的英语语言能力,最好能选择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的背景,并且从事医学教学和实践工作的临床医生或者教师。然而,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缺乏既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语言教学能力的专门医学英语教师。基于此,我院大胆起用一批英语能力好,教学经验丰富和具有较高责任心的中青年教师承担医学英语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医学专业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多交流、多沟通,采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等来互相弥补自己的不足。但由于我们医学专业课的教师身兼两职,可能在时间的安排不能完全满足医学英语教学的需要,所以我院拟从现有的英语教师中选择一些年富力强又有志于医学英语教学这一事业的教师,对他们专门进行医学知识系统的培训,然后按照医学英语的听说、阅读、翻译、写作教学的需求,对教师进行专业分工,在工作中定向培养提高。同时,教师之间及时交流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加强提高自身的素质,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提高语言能力,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推进教师的深造和国际间的交流,力争具备自如的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2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侧重点的优化

实事求是来讲,医学英语的教学安排在高年级的本科生,在学生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后,会得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掌握更多的医学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更大程度的提高医学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我院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医学生专业中英文双语或全英教学,是发挥“打基础,引入门”的角色,所以要在“夹缝”殊的“生存”,必须另辟蹊径,不能照搬传统的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尤其不能完全照搬一般医学英语教材开展教学,因为这些教材的编写主要是基于高年级的本科生,甚至是为了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英语水平。因此,笔者在教授过程中,按照课程大纲要求,首先重点是介绍医学专业词汇的构词法和医学术语。其次,介绍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比如在重点讲授的内容之一pharmacology(药理学)部分,本人在课堂中主要介绍了药理学科的一些常用的医学术语以及相关词汇的构词法,如pharmac-是prefix(前缀),意为Drug(药物),由此可以衍生出很多词汇:药理学pharmacology;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制药学pharmaceutics;药师pharmacist;药物疗法pharma-cotherapy;药房,药店pharmacy;药典pharmacopeia。但是,众所周知,有了词汇量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地阅读医学专业文献,准确地把握其内涵。所以笔者也适当选择浅显易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析医学英语中的复合句型、常用被动语态等语言特征,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其次,笔者介绍了pharma-cology(药理学)中的简单基础的相关知识,比如drugnomenclature(药物的命名法),effectsofdrugs(药物的效应,包括治疗作用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等等),drugpreparationsandadminstration(药物的剂型与给药方式),druggroup(药物的分类,按各个系统用药进行分类,以及各个系统最常用的药物和代表药物等),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为以后的药理学科的全英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2.3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深知填鸭式的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不起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充分达到教学目的。若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建立快乐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达到明显的效果。

2.3.1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举动,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建立融洽、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适当释放学生学习的压力,继而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态度和蔼。要尊重每位学生,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表扬和鼓励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

2.3.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会话,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应用英语沟通的能力角色扮演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情景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或表演等等。它可以让学生模仿真实临床情景的各种角色(如初级医生、高级医生、护士、病人等),掌握临床各种句型用法和各种医学知识,获得医学专业沟通能力,以便在真实医学环境中也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医学交流和从事科研活动。例如笔者设计了一个病人在药房前向药剂师拿药,然后询问用药的方法的情景,药剂师告诉病人手中有4种药,一种是螺旋霉素胶囊,每次服用2片,每天2次,最好饭后服。一种是止痛片,感到疼痛时服用1片,但4小时内不能多于1片。一种是溶液,也是内服,用于减轻腹痛,每次1格,日服3次,服前摇匀。还有一种是栓剂,用来通大便的,每晚往挤一些。这一特别设计的临床会话,要求二个学生以角色扮演形式脱稿表演。一方面,学生可以学到pharmacology(药理学)中的一些词汇术语,如药房(pharmacy)、药剂师(pharmacist)、处方(prescription)、胶囊(capsule)、止痛片(painkiller,analgestic)、溶液(solution)、栓剂(suppository),还可以掌握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如取药(haveprescriptionfilled)、每次服用2片,每天2次,最好饭后服(Taketwocapsuleseachtime,twiceaday,betteraftermeal)、内服(internaluse)、减轻腹痛(relievingab-dominalpain),通大便(loosenstools)等等。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发音是否标准、语句是否连贯等情况记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记载下来,同时也可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和表达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传授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3.3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是现代技术运用于教学的重要标志。这些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医学知识的教学显得更为灵活,也能更有效促进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之是语言输入。而听觉输入是该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利斯(Ellis)甚至指出“在通过‘听’形成足够的能力之后。‘说’的能力自然地出现了”。克拉申(Krashen)也认为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大量的“有效性语言输入”而产生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笔者在课堂上均开展了约20分钟左右的医学听力材料的播放。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纯正的外语发音,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记录,复述内容,既提高听说能力,也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还作为平时成绩用于考核。例如笔者从网上下载关于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段听力材料,既让学生听到了地道美国医生的发音,又学到了pharmacology中的有关antibiotics(抗生素)的一些知识,学生也普遍反映此法收获颇丰。其次,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材料等多种素材,教学课件做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在讲授过程中提供多种感官刺激,避免出现枯燥的课堂氛围,增加学习兴趣和增强教学效果。比如笔者讲授dermatovenereology(皮肤性病学)相关内容时,采用临床大量的图片,典型逼真呈现临床各种表现,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演示以及健康卫生生活知识的传授。这一教学方法既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得到检查教学工作的专家的肯定。

2.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英语演讲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就某一专题自己去寻找资料、准备材料,并上讲台演讲。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知识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记得就更牢固,从而对学习更感有兴趣。另外,笔者认为医学英语的教学应以应用为主,课堂教学同样也应为互动式的。课堂上不应该只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以知识的传授向对能力的培养过渡。比如笔者在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下载了一段关于CentralVenousCatheterization(中心静脉插管)的视频,留给学生自学,并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的知识,然后模仿做学术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分组上讲台演讲中心静脉插管的相关知识,如Indications(适应症)、Contraindications(禁忌症)、Equipment(设备)、Preparation(准备)、Procedure(操作)和Complications(并发症)等,并且要求用英语互相问答问题。此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掌握重要的医学词汇,扩展医学专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应用英语、应用知识做学术报告的能力,也提高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5篇

电子资源方面,拥有电子图书、中外文数据库等,其中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疾病知识总库等中文医学专业数据库,以及PQDT国外学位论文全文库、Springer电子期刊、EBSCO-ASP+BSP数据库、OpenAccess开放存取资源(免费)、Nature、EMBO电子期刊等多个涉及医学专业的外文数据库,为社区医学信息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人员配备专业性强医学院校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组成一般为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图书情报专业等,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医学专业的人员进修了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专业的进修了医学知识,从而针对医学专业配备了一批学科馆员。他们能够熟练地查找医学信息,并能加工一次信息,具备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医学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专业人员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可根据社区用户的需求开设特色数据库,为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医学院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设备、多媒体网络设备,建立有图书馆网站,全面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校外用户利用馆藏电子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的问世,上网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社区民众随时随地查询、使用相关医学信息提供了便利。

根据社区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开辟相应特色栏目(1)全科医生专栏。社区诊所配备的都是全科医生,解决社区居民的小病小痛,缓解了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但目前全科医师多是由专科医师转岗而来的,他们的临床知识和技术面较窄,急需充实和更新知识与技能。图书馆可根据这一需求开发出适合全科医师的医学信息产品,一方面,帮助社区全科医师实施继续教育,提升医疗水平;另一方面,为社区全科医生提供临床各学科门类的医学信息,及时解决门诊中遇到的问题[3]。(2)养生保健。社区用户的医学信息需求主要以预防保健、养生为主,需要诸如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养等信息。图书馆可根据社区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养生保健专栏中开辟不同的主题。例如,老年健康保健、优生优育、常见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3)阅读疗法。目前,我国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上升,民众面对来自学习、恋爱、就业、人际关系等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许多人不知所措以致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又不愿承认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忌讳去看心理医生。医学院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医学特色馆藏资源和医学学科馆员人才优势,向社区用户开辟阅读疗法栏目,普及阅读疗法知识,开辟新领域,拓展医学图书馆的职能。图书馆可有针对性地采购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命运》等文学名著及人生哲理类电子图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对于就业压力、交际困难、恋爱苦恼及性困惑等心理问题,订购《中国大学生就业》、《健康心理学杂志》等心理学类电子书刊,方便有需求的社区用户查找并阅读相关文献信息,以消除或缓解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热情和生活质量。(4)求医问药。

网上免费的医学信息资源,由于缺少专业的编辑队伍与标准化的加工流程,对疾病知识的描述缺乏专业性,有时甚至会误导大众,图书馆可提供医学专业数据库来普及专业医学知识。如《中国疾病知识总库》,它将分散在不同文献资源的疾病知识、各类辅助检查信息以及药品知识等集为一体,以疾病为基本知识元素,系统全面地展示疾病相关的所有知识体系。患者及家属通过该数据库可以了解某疾病的病因、各项检查、相关治疗药物、治疗方法等,能更专业、更准确、更完整地了解疾病知识,有效消除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矛盾。广泛宣传,开展系列培训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与社区组织、社区诊所联合有计划地对社区用户开展一系列的信息服务内容和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民众对医学专业信息的认识水平,引导社区民众充分认识并利用医学图书馆的专业信息资源。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社区医学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了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满足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学信息需求,倡导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提高了居民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

作者:杨志 刘英 彭泽华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第6篇

1.1课程内容广泛,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欠缺

临床医学概要包括诊断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内容。内容繁杂、枯燥、且涉及面比较广,加之学生对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理论学习,很多内容不能理解,故学生认为临床医学概要难学、枯燥、复杂,产生畏学心理。教师对于多数知识点不能深入讲解,而学生则很少能进一步钻研。进而造成虽然学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在将来应用于专业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临床工作,学这门课程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所以也不认真学习,逐渐地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如何进行临床医学概要的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一大难题。

1.2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在对高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的教学中,大多数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顺序,从概念开始,依次讲解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而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在一些相关课程中已学过,属于重复内容。而在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高分,这种不能突出实际能力的教学已经在学生中引起逆反情绪,所以,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其次,临床医学概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而相关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教学课程中几乎没有安排临床见习机会,致使学生无法把书本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的感性认识相结合,致使许多基本知识点无法理解。一些典型的体征,如肺部的罗音心脏杂音等,无论教师怎么讲其特点、性质,都不如学生亲耳听到一次的印象深刻和记忆牢固。当前,对于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常规检查方法仅从书本上讲解,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把书本上的知识主动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1.3教学设施及更新滞后

国内高职卫生院校一般无附属教学医院,学生不能及时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从事临床医学概要教学的教师不能经常做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轮回培训。教师知识老化,临床知识动态把握不准确,前沿医学知识及技术手段不了解,造成教学病例陈旧、不典型,这些矛盾均制约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的教学发展与创新。

2教学实践改革

2.1灵活的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注意知识连贯,旁征博引。在课堂讲授时既精于化繁为简,又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语言流畅、旁征博引,恰当地联系临床和基础的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列举生动的病例,尽量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并易于牢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过程,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次,掌握好节奏,采用明快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地授课。精讲多练、递进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适当联系生动的临床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最后,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心绞痛一节,可利用多媒体把患者发作时的表现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记忆深刻,对于理解心绞痛典型表现效果非常好。

2.2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目前,高职医学专业大都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自身办学定位不相适应。卫生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应用性[2]。高职医学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职业特色、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相关医学类专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各专业毕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及时增加新的知识点和实用性内容。我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目标要求,自编教材,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收到良好效果。

2.3强化教师队伍

高职医学教育是否办出特色,教师队伍非常关键。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培养一批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人才[3]。应该组织中青年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见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或在高级学校或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聘请院外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做兼职教师、定期培训、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师生座谈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改进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在教学中,可适当让学生接触临床,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教学讨论。

2.4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界限,对于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临床医学概要课程的教学时数非常有限,实验课时更是缺乏,因此,可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内容放在实验课讲授,或通过示教练习、观摩来完成,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4]。

第7篇

高职高专医学英语临床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医学领域与国际上的接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就给目前的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带来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应这种发展的需求,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中也开设了医学专业语言课程,教授学生相关的医学英语术语、医学英语专业词汇,让学生提高医学专业英语的水平,方便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医学治疗和护理知识,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和学习,以及用英语书本病例和化验报告等,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水平,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方面做了解读和分析。

一、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学习存在着定位偏差

首先,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中,为了单纯地追求更高的四、六级证书的通过率,在英语教学中大多应用应试教学方法,包括使用题海战术、摸索出题规律等,不会向同学明确医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将英语的学习和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实用性结合必修课中的基础科目起来,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将英语作为基础科目来学习,处于被动和盲目的状态,没有方向性。这种教学方法既忽视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需要和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也忽略了学生在求学上的自主性和兴趣,使得学生在沉闷乏味的学习中失去方向。

其次,目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即使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学习,认为临床技能操作才是学习的重点,未来职业需要的重心,从而使得英语课程学习与临床操作实践产生冲突。

2.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倾向不明确,教学方法陈旧

现在还有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只开设了公共英语课程,而没有专门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公共英语课程是通过广泛内容的学习,借助听说读写等手段让学生对生活中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有大致的了解并能达到浅显的应用。比较而言,医学英语则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方向明确的研究领域,它强调环境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更专业,更明确。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也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医学英语的内容,但往往会受课时、进度等教学条件限制,不会太多。

3.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

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英语课程大多数还是由公共英语教师承担的,很少有专门的懂医学的教师进行教授,这些公共英语教师的课程负担较重,大多肩负着多专业、多学科的英语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编写教材和教案,更没有时间进行医学英语方面的专门进修,医学知识的匮乏使得英语教学就成了单纯的英语课堂教学,无法体现医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这就造成了医学英语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缺乏对英语和医学两方面都具有经验的“双师”教师,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难免会有教师自身都“不懂”“不理解”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二、对医学英语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实践的建议

1.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操练,加强教学与临床的有机结合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社会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要既懂医学专业,又懂英语,这就需要在医学专业与英语进行紧密的结合。医学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加强医学英语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医学专业英语时要与目前所学的医学专业进行紧密的结合,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将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

2.更新医学专业的英语教材和素材

现代社会要求医学从业者不仅有高水平的医学知识,同时还应有相当的外语交际能力。传统的医学英语以科普文章为主要素材,以语言分析为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改革后的医学英语课程应包括医学术语学、原版经典医学教科书、核心期刊文献、网上医学资料、医用口语、医学论文答辩等具体内容。

3.加强医学英语科研培训的投入力度,多方位引进“双师”教师

首先,为帮助教师们掌握教育科研步骤与研究方法,可通过开展学术讲座、专题培训班、教师进修访问交流等形式进行科研教育。其次,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其他医学院校的联系,进行师资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再次,和一些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优秀的尤其是海归的医生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到校为教师、学生用英语进行医学讲座。

三、小结

本文从实际出发,详细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中存在着的定位偏差;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师资源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实践的建议,具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语言教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效结合;更新医学专业的英语教材和素材;加大英语教科研培训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方位引进“双师”教师,等等。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所有教学一线的老师,要更新观念,重树理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将英语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源泉,成为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合格园丁。当然,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离不开领导对教学的重视、支持和投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相信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有全体教师的努力和同学的重视和配合,对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水平,促进医学教学改革,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将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篇

    1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

    在解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概念之前,首先解释一下“双语教学”的概念。英国着名的朗文出版社出版在《朗文英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第二语言,也就是通常说的外语作为学科的教学用语,这不仅仅是通过上课学习外语,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二语言来掌握和运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能力[2]。第二语言是一种媒介,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它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由此可以认为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化的研究和实践背景下,教师在课堂

    上通过国际化语言英语输入医学信息与知识,进行医学实验与讲解,用以帮助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下掌握医学相关知识与操练的能力。使用医学双语教学,不仅是我国医学专业走向国际化、增强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最新知识的一条重要捷径。

    在我国开展医学专业双语教学试点的实践表明,开展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3]。首先,医学专业学生用英语来掌握医学术语也是国际医学专业教学的通常做法,符合双语教学的要求;其次,医学专业学生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也是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的有效手段;第三,医学专业学生用英语来阅读医学专业的论文与书籍,积累医学专业的信息知识是医学生迎接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时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国际医学专业对双语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医学专业学生在运用两种语言能力以及医学知识与文化学习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

    对于学习者而言,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是通过教学语言、教学资源达到学习课程教学内容,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为了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4]。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医学专业双语教学习得英语和交流语言,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作用,而不仅仅是教师在医学双语课堂上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医学专业“双语教学”需要特定的语境存在,也就是只有当英语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用的语言时,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这不仅反映在双语课教学上,还反映在医学实验或其它医学实践活动中。

    2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发展

    2.1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3种:第1种是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m),即课堂教学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语言进行专业教学;第2种是过渡型双语教学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即课堂教学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专业教学;第3种是保持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医学专业学生先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学。

    在中国的医学院校由于有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医学专业学生对英语普遍较为重视,而且随着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多医学专业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也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和浸入型双语教学的原因。二者相比较,浸入型双语教学是医学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理想教学效果。但是在医学专业实际双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外语接受水平和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所以对于条件不成熟和部分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情况,可先在医学院校的一、二年级实施过渡型双语教学,然后在三、四年级再转为浸入型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教师选择和运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扩大学生医学英语词汇量,提前讲解涉及医学内容的词汇。(2)医学内容涉及的语法较难理解时,可先讲解语法。(3)教师讲解医学内容所使用的英语句子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的外语接受和理解水平。(4)授课时要利用各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如图片、多媒体、录像等,尽量把医学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专业知识。(5)课堂上双语教师可以用母语回答学生问题,如有必要教师也可以使用母语讲解,但母语的使用要控制在20%的限度。

    2.2 注重医学专业双语教材的开发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原版医学教材,目前国际医学界进行双语教学的普遍做法是引进原语言目的国的医学教材[5]。如引进英美、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等国的原版医学教材用于专业课教学,这样医学专业的学生就有机会接触原汁原味的外语医学教材,但是不利的因素是如何选择具有先进性、学术性、易接受性的原版教材,因为医学专业双语教材的选取决定了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还有一种方式是医学院校与外语出版机构合作编写适合于自己的双语教材,这里可以采用对医学专业双语教材进行专家评审和教材立项的方式开展,这样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够保持自身的教学特色。授课教师在双语课上也可以参照国外的教材、结合国内的教材编出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讲义。

    2.3 采用病例教学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采用病例教学的方式来学习英语或专业课知识,比如教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提出有关病例(如黄疸、呕吐、便血等常见病例),通过病例教学引出医学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对医学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实践。

    采用病例教学要结合运用计算机、投影仪和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医学双语教学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增大课堂信息量,同时还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病例照片与模型再加上教师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在双语课上迅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再有一种病例教学就是模仿国外医生与患者就诊程序,要求学生用英语问诊患者,而模拟患者的教师则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问诊,然后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医学知识迅速做出诊断,达到临床知识和医学英语的双语教学同步提高。教师采用病例教学需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虑,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2.4 建立医学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在建立双语课程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又要考虑学生外语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医学专业本科学制是5年,在双语教学的初始年级(如一、二年级)一般不宜将医学学科双语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评价体系要顾及医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应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这样评价体系具有循序渐进的导向性,因而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激励手段。构建双语教学评价体系,需要重视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要改变评价中重知识、重书本的倾向,要将外语听说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列为评价内容。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的外语发展评价,笔者认为在明确总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原有的医学生外语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制定分年段双语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包含医学学科专业用语和专用句型。而在学科目标评价方面,应对双语授课的医学学科进行研究,调整其发展目标和相关评价标准,使之与外语学习相适应。

    3 医学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目前中国医学院校难以适应全英语教学,因此构建医学专业英语资源库势在必行,可以为医学“双语教学”铺路架桥。以往的医学英语资源以科普文章为主要素材,在课堂上以语言分析为教学方式,这并不能发挥医学专业英语资源库的优势。构建医学专业英语资源库应包括医学术语、原版经典医学教科书、核心期刊医学文献、网上医学资料、医用口语、医学科普演讲等等。这样在双语教学中才能进行系统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医学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服务,也是加强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实施医学专业双语改革的措施。

第9篇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才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医学院,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重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口腔医学生是医学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口腔医学知识,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从而为口腔医学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保障。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人的大脑与医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口腔医学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口腔医学这门学科具备很强的严谨性,也有一定的逻辑性,而且跟其他医学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有助于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还能够促进口腔医学相关学科的学习成效。第二,站在社会层面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让发散思维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者与实施者,学校的责任非常重大。对于口腔医学专业来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还要明确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把这些固化到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去。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要从口腔医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要求学生人文科学知识与口腔医学知识之间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发挥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导作用。要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需要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在引导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本身已有的结论方面,还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知识的补充以及方法的介绍,鼓励学生质疑。在知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跟学习成效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下,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成效。在教学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问题,也愿意花费精力去探索知识点,这样的求索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过程。从这可以看出,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多么重要。比如,案例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口腔医学经典案例教学,教师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产生良性互动,大家在一起讨论、探究教学案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再比如,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学生根据实际特点分成不同的小组,这些差异化明显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出自己对问题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3.注重教学反思,培养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主要是口腔医学教师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的总结和反思,从而明确教学优势,查找不足,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重复问题的再次发生,让教学成效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口腔医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一定要转变认识,重视教学反思,决不能因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而麻痹大意。通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跟同行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先进典型。事实上,教学不是单向活动,而是双向活动,教师需要关注的不只是自身在教学中的方法和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不在教师的备课范围之内。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比教师预想的多,这些都给专业教学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所以,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要把学生的创新点和闪光点记录下来,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口腔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还要实现“做中学”。对于口腔医学来说,其实践性与操作性都比较强,要求这个专业的学生具备临床诊断、技工以及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实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育活动跟实践结合在一起,正确把握基础教育跟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口腔医学实践的时候,要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不能因为单纯的实践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在实施的时候,要结合教学目标,建立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的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发展,能够科学有效的?M织实践活动,,从石膏牙、蜡牙雕刻到印模制取、灌注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口腔医学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都要结合不同的学生实际,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方面给予相应的启发与指导,进而扩展其专业知识,进而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第10篇

1.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政府指示,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应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人才建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将专业目标定位面向社区和农村医院的助理执业医生。基于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是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并且能够积极应对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还需保证其能够长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

在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科学分析学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确保其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还需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与其医学继续教学和再教育相符,为学生创造出与基层卫生工作相符的氛围。结合通科培养、全科理念和院校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学年完成,第一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在周末安排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医院实习,让学生熟悉临床的常规操作;第二学年应让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和患者多接触,在此基础上提升专科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第三学年的学习主要在于提升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操作能力,应让学生到城乡医疗机构实习,进而让学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确保学生熟知群体卫生知识和全科理念,促进其康复、护理、药事和理疗等各方面技能的提升,保证其能够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用人需求。

2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改革实践教学

2.1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结合我国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其次,应注意学生全科能力的提升。农村和社区的卫生网络建设的重点在于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为此,应将全科教育作为主线,而将通科的培养作为基础,可适当将基础医学课程压缩,并在原有的医学临床课程当中,加入适当的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临床常见急症处理和康复与保健等课程,进而将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和营养与膳食等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的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和医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确保其能够适应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应用需求。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目前的医学模式已被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该模式强调疾病的产生是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单纯采用传统方法,应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学好自然科学知识,还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入该方面的课程,通过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形式,加入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科目。并在每个学期开设中外名着赏析、中国传统礼仪、中外名医之医德医风和中西方价值观评价等讲座。

2.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促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注重实训考核和实习带教,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重学校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对实训时间进行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应结合实习医院和附属医院的实际。尤其需注重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实习,确保学生的实习能够真正面向农村、社区的基础医疗活动。同时,为提升实习效果,还应让校内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定期辅导。

2.3促进教师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下,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学校可结合引进和培训,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要求和建设规划,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包括青年教师的培训、双师素质和学科带头人等方面的培养方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第11篇

在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模式是把其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与医学专业的特点相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具体如下:

1.1教学过程灵活

在网络背景下,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不只是在课堂或者是实验室里,也可以通过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机房等有网络资源的地方,在或者是学生个人的电脑都可以学习医学知识,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和内容,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通过回放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全过程反复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时间的安排在任何有网络的地点学习医学知识,教学不拘泥于课堂中,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基础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1.2临床教学

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学习的主要知识大都是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因此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对具体的临床操作技术有印象,降低失误率,而且有的病症极其临床表现和手术过程在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了解,让学生都能增长见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也可以解决自己在网络资源中的疑难问题,把网络和课堂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课后的网络背景中,学生还可以在专业的软件指导下进行模拟实践,例如可以对有些手术不拿活体做实验,而是通过模拟的场景,成本低,如果失误了,也不会承担医疗风险,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对不满意的手术可以反复操作,不会由于活体的限制而只能操作一次,能让学生提前对手术有所了解,也可以把实际的手术过程中的实例让学生观看,增加实际对手术的认识。总之,针对医学教学中的临床操作过程多可以利用网络背景让那个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知识。

1.3网络资源优越

网络资源在电脑中存放所占的内存不大,传送和接收的过程方便,操作便捷,只需要简单的电脑操作知识,而且不只是文字形式,还可以是图片和视频形式,从视觉、听觉共同感受,和其它背景相比能够更加多样的学习资源,而且资源共享方便快捷,只需要简单的沟通对话工具或者是便携的优盘就可以完成资源的共享,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

1.4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新课改的标准,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在网络背景下,医学教学就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网络上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对于知识的要求不同,而且基础也不同,在网络资源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差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2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把所以的医学知识一股脑的传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接受多少,教师的职责就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且课堂都已教师为主导,突出教师的“教”,就算有的高校应该多媒体技术,可是也仅限于把传统的教学板书换成课件而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生的主题地位没有凸显,没有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不了解,没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采取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教师对于教学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也会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

3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医学教学和其它专业相比,起步较晚,这就造成了有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不会尽如人意,尽管随着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成型,可是有些问题仍旧存在:

3.1学校和教师的认识程度

尽管随着时展的要求,许多高校对于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有所资金投入,可是没有端正思想,没有把在这个问题制定专门的制度去管理,而且投资都是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没有对其余的后续设施和其它服务功能的开发,而且有些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由于自身的网络水平限制,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应用,认为这种模式会浪费原本就不多的时间何经理,事倍功半,当然这和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到位。

3.2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

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发起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以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基础,可是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大都是对医学知识精通、临床经验丰富,可是年纪较大,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也不愿意去学,更愿意把时间用在专研医学知识上面,因此就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进行教学工作,也就没有带动起学生在运用网络学习,没有一个为学生的学习做好背景建设,这种教学模式就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

4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模式创新

4.1建立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根据校园网的医学信息提供网络版的教材,也包括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版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录像,也有工学士操作的模拟临床系统和练习题。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可以对课堂中模棱两可的内容找出课堂录像反复学习,直至融会贯通,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自由以此,可是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可以反复观看,反复揣摩,而且对于某些棘手的问题,没有办法拿活体进行操作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模拟临床联系来操作,并且配有练习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题目难度和数量的要求,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于不太常见的医学问题和临床内容进行了解,运用了网络这个资源宝库,能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而且在这其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和教师沟通,在线提问,教师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把普遍性的问题汇总,一起答疑,而且不受外在因素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自己掌握时长,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4.2课堂教学的丰富

教师可以把教材和自己收集到的其他教学资源相融合,知识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完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要求,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答疑,而且教师在这种模式中的作用也是要引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是说有了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就可以在电脑面前坐着等着学生质疑了,有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监督不会自觉的学习,这套系统对于他们就不会有任何作用了,而且还是上网的借口,因此,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网络教学系统是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而且专业的医学教师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职业操守,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还是医学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找寻,以自己的专业的视角能找到适应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学习,避免了学生在网上独立学习知识的稂莠不齐,也能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防止有的学生课后不学习,而且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效果,在折基础上对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改进,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也可以讲述自己在医学方面的新的和经验,让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是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屏幕,而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通过监测结果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给学生虚拟的病例和病症,让学生自己设计手术方案,再进行操作,作为作业交上来。总之,网络教学系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但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4.3教师的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系统培训来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让教师既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拥有者,也是高计算机水平的享有者,学校加强重视程度就会让教师把网络资源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资源的应用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现状,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多次观看课堂教学的视频,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也会从多角度对课堂所需要学习的直射进行了解。教师也可以把板书换成精心制作的课件,这个课件就相当于提前写好的板书,能够节省课堂的时间,学生就能多些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没有把学习固定在课堂中,而是各种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高教学效率。

4.4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的完全的接受医学知识,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就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而且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资源都很丰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而不是让那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应那么多的学生。医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让那个学生学习妆也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一切和医学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责任有担当的医学人才,因此就需要满足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状、知识的薄弱地方和想要学习的方面进行学习,自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要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自己安排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成绩。

5结论

第12篇

Abstrac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are used for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SP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SP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is far from satisfaction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关键词: 医学院校;专业英语;调查与思考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ESP;survey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211-02

0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强,医学生的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医学英语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能成功阅读和翻译各种医学专业文献,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并能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临床病历、撰写学术论文等已逐渐成为医科学生新的需求和目标。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1]。”秦秀白(2003)指出“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ESP教学。[2]”教育部、卫生部最新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临床实际,……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3]。在我国各级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也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EMP教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选用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确切地了解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对河南省5所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

1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河南省5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大三、四、五年级的部分学生,其中教师120人,学生280人。

1.2 研究工具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问卷调查两份(教师用和学生用)和一份访谈题目,在新乡医学院进行两次试测后修改形成。主要内容是关于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和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教学模式等。

1.3 数据收集和分析本研究共发出教师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收回率92.3%);学生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收回率93.3%)。在对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在统计分析过程中,笔者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与访谈结果进行了核对。

2研究结果

2.1 课程设置在我省的5所医学高等院校中,有4所已经开设了专业英语教学,均为医学英语阅读必修课,开设在大三的两个学期,主要以讲授医学英语词汇为主,每周2-4个学时。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应开设课程的调查结果见下表1。

2.2 师资配备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课均由英语教师讲授,而对医学生医学英语应由谁来授课的调查显示(见表2),81%的教师和67.5%的学生认为应由外语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我们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目前承担医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医学专业知识欠缺,学校又没有相关的培训和师资的补充,医学英语教师力不从心,56%的教师认为师资匮乏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最大困难。

2.3 教材选用关于医学英语教材选用问题调查显示,62.7%的学生对目前所用教材比较满意,但在访谈中笔者得知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陈旧单一。传统的医学英语教材由于从选材、编辑到出版发行耗时较长,时效性差,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学到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和发展状况,和专业实际脱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从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得知,目前河南省4所已经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基本一致,均以大班授课(180人左右),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把文章中的新单词一一罗列讲解,然后再对文章进行逐段翻译,由于教师的医学知识的缺乏,并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英语的交流,对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能力培养促进不大。虽然目前我省各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很显著,各种硬件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到位,每个院校基本都有省级或校级大学英语精品课程,但医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为零。专业英语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只有部分院校辅以多媒体教学,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思考

3.1 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合理化、多样化课程的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基础,Taba把“课程的需求”列为课程设计中的第一程序[4]。专业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见表1),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医学英语课程。可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选修课或者讲座,采取小班(60人左右)授课形式,实行学分制。根据我省医学生英语水平的基本情况,可在大三年级开设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课型,如医学文献阅读、医学英语听说、医学英语论文写作,医学文献资料翻译等供学生选择。

3.2 加强专业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学的实际执行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毕业于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数量极少,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难以胜任英语语言教学;而英语教师又普遍存在不懂医学知识的问题,二者授课均感力不从心。这就使得医学英语教师选择面临两难的境地。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各医学院校应该为基础英语教学教师创造良好条件,激励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按照医学英语的听说、阅读、翻译、写作等各门课程的教学需求,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分工,对青年英语教师轮班进行医学专业知识培训,解决不懂得医学、只懂英语的教学问题,这些大学英语教师就会成为懂医学知识的医学英语教师,绝大多数英语教师(71.7%)认为“英语教师接受专业知识培训之后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是切实可行的[5]。另一方面,对医学专业教师,尤其是英语能力强、能胜任医学英语教学的,由英语教师给予英语语言教学方面的指导,实行英语教师同医学专业教师的联盟与合作, 外语教师可以和医学专业教师一起承担医学英语的教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来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3.3 科学选择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6]。 医学英语课程既是语言技能课,又是语言应用课[7]。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选用应注意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切实满足医学生的不同需要。一方面,为满足未来医务人员临床、科研、对外学术交流和医疗服务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 增强信息性,建立资料库,努力涵盖各类实用型医学英语文体,另一方面,要注意新颖性和时效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及时增补国内外医学科学发展中的最新科研成果,把传统教材中所涵盖的医学英语基本知识和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结合起来。

3.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英语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当中[8]。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9]。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借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确立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2]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2-14.

[3]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教高[2008]9号.

[4]Fraida Dubin & Elite Olshtain. Course Desig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2,2.

[5]刘利梅,赵贵旺等.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100-102.

[6]唐崇文,武一娜,迟洪华.医学院校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2):42-44.

[7]刘志辉,徐育年.中国医学英语教学发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7):2078-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