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科学专业

管理科学专业

时间:2022-03-31 21:3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科学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科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 ERP系统; 管理科学专业; 实验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乐观,而管理科学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并组织实施的管理学人才。各个学校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有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也被提上日程,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初步综合测试,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

但是,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到企业中实习,从而对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不深。 ERP软件紧紧围绕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精益性,同时体现了现代管理的实务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该软件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方向、新领域。通过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ERP软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都引进了ERP软件及沙盘模拟实验培训器材,旨在让学生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模拟企业管理运作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完善、实用、真实的实践环境。有的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ERP实验教学中心。但目前ERP实验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ERP软件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被割裂从而破坏了其系统性。如有许多高校按照课程设置分别开设ERP供应链、ERP财务、ERP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实验,破坏了ERP系统的整体性,使学生以偏概全,很难对ERP有全面的理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财务管理或供应链就是ERP的全部内容。实际上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各子系统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各系统协调工作,才能体现出ERP的优越性。[1]

2. 缺乏规范的教材

要想掌握好ERP系统,一本适当的教材是必要的,教材内容应对ERP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应用原理、实际完善方法等问题做多方面、全方位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后,不仅掌握现有ERP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还应具有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情况,对原有的设计工作程序进行改进以及完善的能力[2]。ERP实验课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由软件供应商提供的[3],这些教材大多以实验操作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系统地掌握并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单调的软件演示,学生往往容易认为ERP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计算,对复杂的软件操作流程产生厌倦感,无法体会ERP对企业运行所发挥的作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目前ERP实验教学普遍采用理论讲解与软件演示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先将某业务流程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做一遍。许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被动的,虽然实验做了很多,但很多学生不理解实验课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模仿软件流程的阶段。目前对于ERP实验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考核方式,其合理性还有待验证。

4. ERP软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学生学习准备不充分,学习热情不高。ERP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准备,也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熟练掌握。很多学校的ERP软件实验教学,仅仅让学生跟随老师操作一遍,而实际上,即使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讲一遍流程也很难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对于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操作一遍根本不足以了解模拟企业的流程,理解ERP在企业实际中的重要作用。

三、 ERP实验教学设计

ERP软件实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操作,而是管理思想的应用,因此,首先要选好实验教材,该教材不仅讲软件的操作,还应重点阐述ERP系统设计思想,要让学生在对所学管理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上,利用软件完成系统的功能。因此,ERP软件实验应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机房,还应做好实验室外的工作,总体说来,ERP实验应贯穿管理科学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做好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

1. 做好实验规划,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让学生在大一期末就开始了解ERP,在大一第二学期,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让学生开始规划、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查找资料或是实地调查,找出一个实际的企业或虚拟一个企业,根据人、财、物等基本的性质,设计企业的结构。如以制造业企业为例,要有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计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办公室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要有具体的人员,并设计一种以上产品总的流程,要有具体的工作计划, 如产品要有虚拟的清单,生成要有一定的时间等。要有具体的工作流程。手动设计各数据、流程,制成电子文档上交,作为材料保存起来。作为考核的一个参考标准。

2. 各模块基本知识技能练习

大二、大三这两年中,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学各种专业课,如供应链,会计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学习ERP软件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学会按单项模块进行比较简单的实验,掌握必要的操作常识及各子系统的操作流程。以用友ERP教学版U8供应链实验教学为例,学生应学会[4]:

(1) 系统管理,包括建立基本账套及设置权限。

(2) 基础设置,包括系统各模块的启用、部门人员设置、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存货、计量单位、会计科目、凭证类别、仓库档案、收发类别、销售采购类型等一些基本数据。

(3) 期初数据录入,包括采购,销售、存货、库存、应收、应付、总账等期初数据的各参数设置。

(4) 日常业务处理,包括整个的采购过程:采购到货、采购入库、采购发票、应付款处理;整个的销售过程:销售发货、销售出库、销售开票、应收款处理;存货凭证及总账凭证处理。

(5) 期末处理,主要包括各种结账:销售结账、采购结账、库存结账、应收应付结账、总账结账等。

让学生作各模块实验时,不仅跟着老师做,而且要结合大一期末的规划设计,理解各模块电子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将各种数据保存下来。

3. 综合实验过程

在大四课程实习时,让学生集中两周的时间,将前三年做的实验的数据的电子版发给学生,原则上还按原来的分组,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使各组之间配合更加紧密,让学生对模拟企业的结构、流程进行设计,在完成所有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超出老师的要求,结合所学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将系统本身的共性与企业资源管理的个性结合起来,用系统的思想,做出一个完整的ERP综合系统,并附注说明理由,以账套数据包及附注说明的形式完成设计,作为课程考核结果上传给老师。

4. 做好评价、反馈

由各个专业的老师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考核,共同讨论,考核学生操作基本业务流程的正确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评出较好的几组和较差的几组。然后再召集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后让学生再做一次,将两次实验的考评结果按一定的比例折合成总的考评结果。

四、结论

ERP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强化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达到最终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地探索新的ERP实验教学模式,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在遵循实践教学内在规律的条件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ERP人才,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梅. ERP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素质教育论坛,2010(13):19-21.

[2] 汪伟. ERP系统会计教学与实践问题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9(5):90-92.

第2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 本科生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43-02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needs to be improved.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in our school has still some disadvantag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interest and employment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emancipate our minds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l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must explore a new practice mode, which helps student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broaden the professional horizons, and set up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sign.

【Key words】Management and science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增加了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但是,如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管理科学专业实习环节还需不断探讨。

一、我校管理科学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管理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大部分是跨学科的交叉性专业。在本科生实习环节上表现出涉及行业多、实习内容宽泛而不专、感性认知较多而动手实践机会较少的特点。

1.学生实习的行业不固定,缺少行业特色。

2002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正式招生,2002至2006年招生的学生均已完成本科实习环节。

对这5届学生校外实习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学生实习的行业非常不确定,分别在手工制作、化工、机械、汽车装配、港口运输、项目管理等行业进行本科实习。每一届学生实习的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说明专业方向不是非常明确,没有突出学生的行业管理特色。由于缺乏实习的行业特色,学生实习的内容、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每年学生实习以后,教研室都要对学生实习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对2002级学生实习情况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学生对老师选择的实习行业不满意,普遍反映缺少针对性,没有体现管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在实习行业中的运用情况。因此,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相对固定的行业作为实习对象,对学生实习的效果还是有益处的。

2.学生实习多停留在参观、调研,缺少实际动手机会。

目前,很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都勉强或不愿意接受。企业主要从学生进厂后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如人身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考虑,学生实习多数是在固定区域参观,在固定的岗位零距离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2006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到烟台市东岳汽车装配厂进行实习,实习的内容是车间管理、工序优化。由于工厂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外来实习学生不能够在生产车间实习,只能在工厂的固定参观走廊进行观看,很难接触到车间管理的实质性东西,如车间管理方法、制度、工序安排、历史数据等资料。如果学生能够在车间零距离地实习,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对工序安排的效率进行测算,以车间记录的历史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工序优化设计。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科研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渠道匮乏。

学生实习的质量同校企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建立一个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友好的校企关系,根本在于高校要不断地深化服务于社会的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完成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但是这些项目多数属于基础性研究,缺乏应用性,取得的科研成果不能较快地被企业利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出现了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管理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对于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产生负面影响。

4.实习经费投入偏少,加大了实习的难度。

学生实习经费是保证实习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不仅学生实习企业难找,而且实习费用越来越高,出现了实习经费投入偏低的现象。由于主管领导对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同对工科学生的实习看法不一,认为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相对简单、环节少、费用低。多年来,管理科学学生实习经费没有明显的提高,每个学生实习经费为50元的标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1.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实习不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经费严重不足。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加对实习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地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发挥学院横向课题较多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横向课题的研究。由于横向课题都有企业资金支撑,学生作为课题研究人员,就有较多机会同企业接触,从而为学生实习找到了机会,也降低了实习成本;精打细算,为学生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预算,树立节约意识。

2.改革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内容的枯燥、陈旧也是制约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有机地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我们制定了“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即“四层次”指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五模块”指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还缺少具体的内容,如学生在企业具体实习哪些内容,如何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实习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它们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要考虑到其连贯性和相关性。在编写各学科实习课指导教材和专业综合模拟实习指导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践指导的实用性放在首位。各部分应阐明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知识要点,要有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考核标准和实习作业。

3.调整教师科研方向,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企业、社会的能力,扩大校企合作与交流,建立共生模式下的校企关系。长期以来,我校的科学研究更多注重于国家、省部项目的研究,忽视了与地方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管理方法等的研究与推广。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轻视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就不能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一方面,企业看到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手段优势,愿意与高校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高校同企业合作可以增加科研经费来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我院逐步调整了科研方向,建立了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和煤炭循环经济两个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的项目合作,扩大了学生实习渠道。

4.突出学生实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学生实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从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由于管理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导致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于参观、调查和座谈等形式,学生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管理、运作一个流程、车间或企业的实践感。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初步的职业规划。实习的过程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经过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的反复,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欣.浅谈独立学院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60

2 何 斌.关于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6~97

第3篇

关键词: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知识经济体系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必须适时做出改革和创新。其中,课程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完善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一切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改革都应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发展最早的管理学科之一,如今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科学理论基础。发展至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门类中规模最大的一级学科,该学科注重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量模型和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企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步延伸到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大数据等众多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管理科学支柱。另外,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招生较晚,使得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中国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我国一流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分析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之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颁发的学位有两种,即工学学位和管理学学位。鉴于我国大部分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均颁发管理学学位,本文仅聚焦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C9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教学期间不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南京大学的本科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属于工程管理学院,颁发工学学位,故其课程体系对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不具参考价值,予以剔除。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入校后前两年,先由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等理工类专业进行宽口径跨专业培养,第三年起进入管理学院按照学硕连读培养方案培养,其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主题有所差距,故而也予以剔除。因此,从国内C9高校中选择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

(一)总体课程结构分析

对五所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可将其所修课程大致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实践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训练等)四个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课学分及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学校。相较于其他学校而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体现了该校“基础宽厚实”的教学传统。在专业课方面,复旦大学的专业课学分设置比重高于其他学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及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选课而言,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对任选课的学分设置进行明确的划分外,其他高校都对任选课的学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清华大学最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其任选课所占学分比例要高于其他高校。复旦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也设置了任选课,但其所占学分比例相对较小。在实践类课程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相较于其他两所高校而言均设置了较高的学分比重,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整体的学分分布上可以看到,五所学校均较为关注学生基础和专业方面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又各有侧重。与此同时,五所学校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的一种进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内容分析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课同时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在多个专业的选修课中进行选择,对于其内容类型的统计难度较大。因此,选择以专业必修课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课程内容类型将其划分为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理统计类课程及其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计划没有对专业必修课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本部分选择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内容类型进行统计归纳.,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涉及了各个学科;清华大学侧重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和数理统计类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侧重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其学分所占比例达到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61%,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方面的相关课程。对各个课程类型的学分设置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类课程方面,只有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且其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比重较低,均低于15%;管理类课程方面,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均为61%,远高于其他两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方面,清华大学课程开设比例达到63%,比其他几所高校更为注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理统计类课程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最高,相比于其他的学校更为关注学生数理统计方面知识的培养。总体而言,四所高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各有侧重,但都较为关注管理类和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清华大学等5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一流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目标设计未能充分体现职业需求的定位。当前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足量的课程设置做支撑,使得毕业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然而在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得明显不足。②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欠平衡。个性化课程、工科基础课所占比重偏小。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处理不恰当,一些课程设置的内容有所重复,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就一门课而言(如会计学),实践教学部分比重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③现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有的课程体系尚未覆盖新的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云计算等)。④大学生人生发展与规划类的引导性课程设置仍有欠缺。通过对上述五所高校的分析发现,只有清华大学将《人生发展与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而其他高校或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未设置此类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促使大学生对未来有更精准的认知,进而构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三、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1.加快课程内容更新。适应时代进步和学校发展的战略步伐,与新知识、新技术接轨,淘汰旧的内容。2.深挖课程内容衔接关系。理顺各课程间相关性,做到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类课程设置相协调。3.优化现有课程结构。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应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力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设置中找到平衡点。另外,还应适当增加经济类和数理基础方面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应将社会需求作为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依据,开阔课程体系建设视野,进行理论与实践互为交叉渗透的教学。同时,增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的基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

[2]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3(1):1-6.

[3]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2005,2(1):1-3.

第4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2期

[2]张顺堂;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研究热点与选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房勇;杨涛;张超;杨晓光;汪寿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4]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

第5篇

第一,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档案管理构成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所涵盖的内容也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档案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各个单位和组织借鉴过去的工作经验来应对未来工作挑战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能够提供未来一段时间详细规划的重要数据资源和基础。在新时期档案管理水平的科学化水平提升是?n案管理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环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本身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其次,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是档案管理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愈加细化,档案管理的内容也愈加繁杂,种类日益繁复,这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日常需要处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工作难度也有显著的提升。人工的档案管理模式会导致档案管理科学分类的不及时不和不到位,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很多企业和单位的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范围也仅仅停留在档案的出库和入库的登记上,落后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档案管理发展的步伐难以匹配,只有在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上,档案管理效率才能更上一层楼。

再次,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的情况下,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趋势和方向,档案管理工作也要迎合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准。档案的存放地点不再局限在档案室、档案馆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存放在硬盘和云盘之中,方便人们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查阅,档案的存档和查阅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人们群众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档案管理制度缺失。档案管理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无序性倾向很高,标准化水平低下,建成的档案难以实现共享,档案管理举例形成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工作体系尚有一段距离。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档案管理的很多细节工作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一些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职权划分不清,难以追究责任和进行奖惩。由于档案管理的数据繁杂并且管理体系缺失,档案无序和档案丢失的情况比比皆是,档案查找和使用工作受到了加大的阻碍。电子档案管理也因为档案管理制度的缺失而最终出现归档混乱、档案内容无故篡改、档案信息被认为破坏的情况。

第二,档案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理念普遍存在着错误的认知,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附属工作之一,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收集、保管和整理工作,不丢失档案资料就会算做好档案管理的本职工作了。这种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认识和不够重视的态度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敷衍、工作情绪消极,导致了很多档案管理工作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工作方法上,不能适应企业和组织的发展要求,也不能为企业和组织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第三,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电子化档案管理的形势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档案管理工作中,专业人员和综合素养高的人员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经验贫瘠、专业知识储备老化、计算机操作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不强,最终导致了档案管理科学化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要转变档案管理工作思维。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和时展已经渐渐脱节,不再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各个企业和组织需要摒弃传统的档案思维和主观认识,从而作为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和方式能够促使企业和单位加大对档案管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从而使得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得到保障。

第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需要档案管理制度保驾护航,使得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工作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于提升方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大有裨益。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找到适合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管理手段,档案管理部门也需要据此制定出配套的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端正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和热情。

第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管理。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现金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使得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比重在逐步提升,将档案管理工作脱离纸质载体的限制,使得档案在变得信息化和电子化,从而提升档案查阅和调取的效率,节省档案存储的空间和费用,信息技术的引用不仅可以降低档案管理的成本还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学科发展 品牌管理 学科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4-02

一、《品牌管理》课程的学科化发展现状

国外高等学历教育当中的品牌管理科学是沿着工商管理专业(MBA)发展的轨迹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与其发展紧密相连,世界各地开设MBA教育的院校约有半数开设有品牌管理课程,10%左右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设有品牌管理方向,其他一些相关专业也设有,如摩洛哥大学的奢侈品管理专业的品牌管理方向。应该说品牌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近50年,在欧美有37个知名品牌研究学会、企业研究所先后成立,并有68个大学开设了品牌管理本科、研究生教育,如美国普度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等。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品牌管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企业所接受,并逐步向各个行业岗位进行职业化应用发展,从品牌管理理论入门到品牌管理实战均已经被以企业培训教材形式所覆盖。由此,我们看到了国内品牌同国际品牌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的品牌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规模,研究的成果和方向也很分散,一般是在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品牌管理课程,这与方兴未艾的品牌教育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国内的品牌理论发展明显不足,而且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应用理论层面,基础理论的研究很少。在我国品牌管理还只是一门课程,它在现行的学科序列中隶属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学科(一级学科),市场营销专业(二级学科)。有些院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调整课程名称为《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或是《品牌学》等。国内的学者近十年来对品牌管理科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式教学,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关于《品牌学》的教学标准大纲,第一部规划教材《品牌学》是由东北大学赵琛教授编写,但仅限于品牌标志设计的部分。上海交通大学余明阳教授于2006至2009年连续出版了多部品牌管理教程,2011年由中国市场学会品牌专业委员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牵头在我国自考阶段设置了品牌管理专业,并为此配套了完整的系列教材,这也是最完整的一套关于品牌管理专业的教学教材了。2013年周云出版了专著《品牌管理的学科化发展研究》,对品牌管理作为二级学科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构建。此外,中国商业联合会每年都举办市场营销专业《品牌管理》课程骨干教师培训都对我国品牌管理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品牌管理科学在高等教育范畴内总体发展却显得十分缓慢,无法适应我国“以企业经营品牌化发展带动整体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形势。尽快把品牌管理成长为系统科学的二级学科,成为我国品牌管理科学研究人员发展品牌事业的迫切任务。

二、品牌管理课程的学科化论证

品牌管理在现在国内的教学当中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门课程,却涵盖了《品牌创建与运营管理》、《品牌定位科学》、《品牌名称设计与徽标设计》、《品牌个性塑造》、《广告策划与传播》、《品牌公共关系维护》、《品牌哲学与文化管理》、《品牌危机管理》、《品牌延伸管理》、《品牌资产管理》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更重要的是品牌管理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基础原理体系也已经构成,以《品牌关系理论》、《品牌信息本论》、《品牌经营要素的替论》为核心的品牌管理科学研究基础理论框架已经形成,并独立于其他所有学科之外,标志着品牌管理作为科学的范式的形成。

基于上述,品牌管理作为课程的教学意义已经不大,它已经在客观上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对普通高等院校及实践者进行系统理论学习的指导意义,以及对研究人员进行规范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作用。

品牌管理科学由课程能否成为二级学科,其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独立的原理和理论体系,迄今为止,从事品牌管理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机构仍没有统一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没有形成独立的原理和理论体系之前,仍然以工商管理学科其他专业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的体系是很难成为二级学科的。

同时,尽快解决品牌管理科学基本教学框架和内容的论证是从理论上突破国外现有理论束缚,研究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路径,进而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角度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针对国内品牌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品牌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才是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自主品牌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发展品牌管理学科的意义

在国内,品牌管理的教学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伴随着国内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品牌化建设的节奏,蓬勃发展,但系统化、学科化一直是困扰品牌教育界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对专业品牌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最终,人才的匮乏又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

解决品牌发展学科问题的意义在于这能够使得现在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员都接受系统的品牌理论学习,不(下转第226页)(上接第224页)会因自己的经验代替系统教育的完整性,对从事品牌管理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来说,接受系统的品牌理论教育可以防止以营销观点解释品牌的理论深度问题。《品牌管理》作为课程受到营销、广告等专业的影响很大,品牌系统的观点还没有完全被学界和社会所认可,积极发展品牌学科化,可以促进品牌管理科学范式的形成,统一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对品牌管理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但目前遗憾的是很少有研究会提及它的学科系统与依据,至今还没有对品牌管理是否能够作为专业进行过论证的研究见刊。

参考文献:

[1] 大卫.艾格.品牌组合战略.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云,何忠伟.品牌的经营要素替代原理.经济师,2007(9)

[4] 周云,李兴稼.品牌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经济师,2007(10)

[5] 周云,品牌信息本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高.他们与新唐山紧紧地融为一体.中国商报,2013.1.29

第7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35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档案管理科学化的作用及意义

档案是一种具有极大使用价值的历史性资料,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凭证和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其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字,这些都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当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其重要作用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逐步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能够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对档案进行管理,有助于档案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显著增强档案管理的质量。其二,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实质上就是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对档案进行有效处理,使档案从整理归档到使用的整个流程更加方便、快捷,档案自身的价值能够获得最大程度地体现,这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

2 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档案管理的总体情况上看,虽然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现阶段,档案管理仍以纸质化为主,电子信息化管理尚未大范围普及。由于纸质档案资料的载体为纸张,其可能在保存的过程中出现浸湿、烧毁、破碎等情况,同时反复的借阅还可能导致档案丢失或损坏,一旦重要档案丢失,其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其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从而导致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和重要的档案信息去向不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其三,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然而,有些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凭借个人的工作经验对档案进行管理。而科学化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予以保障,这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由此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3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3.1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既是管理者也是参与者,其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可以从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方面着手,通过引入大量专业的管理人才,使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其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采用各种不同的培训方式,如外派学习、对外交流等,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其技能水平。同时,要确保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但要涉及与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关的内容,还要包括与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内容,如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行业内部标准等。再次,应完善管理人员考核制度,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让所有的管理人员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时、高效地完成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

3.2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转变思想观念是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根本保障。现阶段,档案管理已经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向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转变,从而使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认清形势,打破传统守旧的管理观念,转变墨守成规的思想,运用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使档案资料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3.3 更新管理方式

长期以来,档案管理方式均是以馆藏型为主,档案保管是工作的核心内容,虽然这种管理方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却无法满足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为此,必须对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更新。对档案信息的利用是当前档案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应当采取利用型的管理方式,发挥档案资料的价值,实现资源共享,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各类档案资源均应从原本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档案的使用价值。

3.4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基本保障,这要求各单位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从全局到局部两方面把握,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在人事方面应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优奖劣罚,以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应针对行业内的运行管理构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从立法的角度约束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工作方法,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

4 结 语

档案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提升人员素质,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制度体系和更新管理方式等途径,不但能够为档案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而且还能使档案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于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主要参考文献

[1]徐丽.浅谈当前档案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湖北电视广播学院,2012(11):119-124.

第8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管理管理哲学化

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需要应运而生的。总体来说,人类的管理经过本能、经验、科学三个阶段,而当下,正在由科学管理向哲学化进步。

一、从本能管理到科学管理

人类由聚居部族到城邦,最原始的管理,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供参考,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悟性”和个人的地位与魅力。那个时候,大凡优秀一些的管理者通常被视为圣人,他们是“上帝”或者“道”的化身,他们凭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开创了一些初始的管理理念,例如中国的“仁政”。东周“百家争鸣”的时候,诸子开始总结前人的智慧,本能管理已经进入了尾声,开始进入另一个时期——经验管理时期。

当人类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时候,借鉴前人经验成为管理智慧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一般都精通历史,从历史中找到管理的得失和方法,《资治通鉴》也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但是,经验管理容易厚古薄今,而且经验毕竟是前人的经验,不可直接使用。更让人惋惜的是,中国的经验管理因循色彩和习惯都很浓重,以至于没有朝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

科学管理源起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经过工业化的催动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今天为止,从泰勒到德鲁克,管理科学已经成了一门内容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的科学。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从科学管理向哲学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科学管理思想是不是人类最好的管理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中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历史都看到这样的局限,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甚至失败。

首先,科学止于人性。科学管理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原先的所说的科学层面的管理,其实都是单模块的“事”与“物”上的管理,如物流、财务、营销、生产、甚至人力资源的部分内容。当管理上升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科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其次,科学管理是分专业的,是以相对特定的领域和静止的环境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系统,大多是方法和工具,而研究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更高层的规律,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和化无常,确立组织的根本规律,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思辨模式了,这就是管理哲学。

当人类管理进入真正的“人本”时期,进入整体思维时期,进入不是对具体表象而是对规律加以研用的状态,就是管理的哲学化开始。管理的哲学化不是否定科学,相反,管理哲学化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的。

那么管理哲学研究什么呢,有人用企业文化来代替,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按照中国术语来说,管理哲学的内容起码应包括:立心、立制、立人,其中,立心为本。立心,就是确立企业的基本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包括企业在若干问题上的决策依据,如:稳定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知与行,个体与团体等。这些问题与企业文化的理念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绝对的相等。立制,就是建立企业基本的运行模式与规则,尤其包括企业权利体系,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立人,在企业是培养团队,在个人则是安身、立命、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轨迹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罗、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要把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引入企业管理,提高效率,但其实质却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

它忽视了人是富有情感、具有主动精神的主体。这个时期,泰罗尽管侧重研究管理技术问题,但他却注意到了科学管理的本质问题。他认为:“科学管理从本质精髓来说,包含某种哲学。”因此,有人把泰罗看成是首先提出管理哲学的管理论者。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此外,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学科也日益与管理学相结合。在上述诸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管理方法论、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逻辑学、管理伦理学等各门分支学科相继发展起来。管理的研究方法也就由“古典管理”阶段的自然科学数量方法转向理论研究的哲学思辩方法,以探求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和人文倾向。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管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哲学色彩大大加深。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在当今企业经济活动中,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许多发达的国家把聚集培养人才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生存发展的源泉。这就是说,在现代管理中,重视管理主体的价值,进而形成现代化管理的主导力量和核心,是现代化管理思想哲学倾向的重要方面。

四、中国式管理哲学

第9篇

【关键词】提升 档案管理 科学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成绩日益突出。新的经济环境赋予档案管理新的要求。促使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进而让我国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

为何要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档案管理涉及到了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这些方面的内容,档案管理还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所以,档案具有非常高的保密性,还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其可以作为见证历史的正确材料,还能作为发展的一种指导理论,应该科学化地管理档案,大力发挥出它的功效,进而促使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得到巩固,最终充分利用档案的应有价值。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当前的重点任务,给科学研究以及经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种情形,应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行科学化的档案管理,不仅能够把握我国的发展情形以及国内外形势,还能够系统、正确并迅速的出示档案材料,让我国发展目标的确定有了根据。由于新形式给档案管理带来新的要求,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过时,因此应大力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了档案支持。

迅速发展的经济促使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普遍地运用到各个领域范围。技术进步促使档案管理应通过不同渠道,大力创新,与时俱进,强化档案的搜集、保存及其传播。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也促进了网络化、系统化及其数字化逐步的发展,在档案管理之中,通过它们的运用,更能迅速、精确地完成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应积极了解广大群众的实时状况,符合群众的需求,提升本身的科学化水平。

如何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为了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应分析并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要具备科学务实的态度,大力促使工作创新,积极探索合理路径,确保档案管理的时代特色突出明显,更为便利高效,更为科学有序。

1.强化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建设,并提升工作效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没有良好的环境,应该积极改造传统档案管理,能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改造,可以增加我国的财政投入,优化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打造出现代化的档案室;积极成立对应的监督部门,大力强化档案管理的审核;促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正确度得以提升,确保档案管理的自身质量。

2.应提升档案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档案管理者的档案管理理念这一素质会对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进程造成直接约束。由于我国的档案科学化与信息化不停地发展,因此档案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也要提升。针对各个部门与各种能力的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与针对性的培训,把现代化的技术要求当成标准,应抓住重点以及典范,大力提升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水平与技能,进而和档案工作现代化与科学化的要求相搭配,还要专业性培训所有的档案管理者,应熟悉并掌握住档案工作行业标准以及档案法规制度。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实际技能,积极应用现代工具,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3. 积极建立档案管理科学体系与有效的管理机制

由于档案管理的方向是由国情决定,所以管理者应积极建立出适合国情的档案管理科体系与有效的管理机制,根据档案的不同性质,安排各种人员实施管理,合理建设出档案管理的责任制。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基于现代化建设,掌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理念;进行档案管理负责的领导应充分发挥岗位功能,号召下级部门互相配合,最终健全管理体系。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根据档案的重要程度及其性质种类,积极运用集中管理以及分级管理这两种模式,强化进行档案管理监督,进而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

4.积极进行创新

通过先进的高科技工具的运用,同时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促使档案管理科学化及其现代化的水平得以提升。将新背景之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和传统的档案进行合理结合,促使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设,还要针对性地开发档案信息,确保档案的利用能够迈入更为深入的层次。

5.强化档案的信息化,提升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档案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档案信息化,这一手段能促使档案管理一直进步,还能提升科学化水平。高度强调档案管理的强化,促使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使档案管理多样化具备有效的载体。使用计算机,使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及其电子化水平提升,建设电子档案室。通过现代通讯技术的使用,确保档案管理能够网络化。

三、总结

从表面而言,档案管理似乎相当简单,然而由于社会经济一直迅速地发展。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日益重要起来,它的地位也日益突出。所以我们应该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它不被新时展的步伐淘汰。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 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加快,必然要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本文从这一实践出发,结合传统文化、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制度因素,提出符合市场经济本性要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企业家择优机制的形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的关键。

    一、引言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但是,学界仍然在延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为理论基础,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学建构指导思想。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深入探讨以我为“主”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断和选择众学之“长”,怎样才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二、西方管理理论在转轨时期应用研究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但是,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浸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差不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三、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应用分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四、操作模式的建议

    本文赞同在探求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过程中,广泛吸取多种管理创新资源,从中国现代独特的价值、文化视角去发掘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古代以“治国之道”表现出来的管理文化。但是,必须强调这种文化的汲取必须由新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安排来起主要作用。由于该制度的功能机制却在于企业家作用。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需要众多的真正的企业家在实实在在的经营实践中去探索、去博采众家、融贯中西推陈出新。为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不仅要求符合市场经济本性要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而且与完善企业经营者择优机制是不可分的。在这种择优机制的作用下,优秀企业家的涌现不是靠亲情关系的提拔,不是靠行政式的领导赏识,而是靠制度性的竞争,以优胜劣汰的规则产生。因此,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上企业家择优机制的形成是西方管理科学得以真正移植,并能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相融合而达到建构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的充要条件。

    另外,在具体操作模式中,既要极力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又必须强调允中谐协、知权通变。以平等、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管理知识,从西方管理科学和中国古代管理文化中分析、剥离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审时度势,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基础上,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去,最终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 市场营销学 发展规律 趋同

科学研究有三个前沿,所谓的三个“极”:极小,极大和极为复杂。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性。市场营销学作为从管理学中分离出的一门学科,其规律性与管理科学有很大的一致性。

管理科学演进的一般规律

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对象经历了从粗略到精细,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包括要素内涵的扩大、要素之间的整合),从局部到整体,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到一体化的发展历程;管理方法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以人治到以物治(通过自动决策减少人的不确定性,增加对物的控制而减少对人的控制),从简单系统(简单的物的系统)到复杂系统(复杂的物与人结合的系统),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以人为本)的过程;而管理手段的变化则是从人工到利用工具(从利用计算机开始到利用信息手段),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到处理复杂问题(如客户挖掘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超越了人的能力,而不只是替代人),从单一功能的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系统(如从MIS到CIMS),从信息孤岛到互联网(改变了生产和交换方式,使沟通更加方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如同一般科学一样,从三个方向趋于一种极限,第一个方向是不断微观,学科研究进一步分化和继续向微观深入;第二个方向是不断宏观,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组织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着眼点越来越高,甚至超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组织的范围,考虑政治和文化因素,与周围环境连接为一个越来越丰富的网络;第三个方向就是不断的从简单到复杂,进入现代科学后期,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不断向着宏观交叉,向着复杂的综合集成或整体化趋势发展。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越来越完整和系统化,同时不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把组织的人、财、物有效的整合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规律

上世纪50年代,霍华德的著作《营销管理:分析与决策》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来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进,在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学与管理科学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与趋势,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不论是营销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不断微观、不断宏观、不断复杂。

(一)营销对象微观化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企业越来越专业化。在实现明显差异化越来越困难的今天,企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构建竞争优势,那就是找出所有增加顾客价值和满足企业竞争需要的各个环节,不断争取比竞争者做得更好,以至于不断趋于产业中的最高水平和理论上的极限。

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大众营销一直占据着营销模式的主流,它能创造最大的潜在市场,而且通过规模经济带来最低的成本,又转化为较低的售价和较高的毛利。然而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众营销已经愈加不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温德尔史密斯于1958年发表的《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细分》一文首先正式提出“市场细分”的概念。这不是从产品差异,而是从消费者差异出发划分市场的营销思想。目标营销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取代了大众营销的主流地位。

到了20世纪末,顾客的预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产品和服务能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唐佩珀斯于1993年提出一对一营销的理念,认为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满足其特殊需求的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1999年Jerry Wind 和Arvind Rangaswamy提出了“定制营销”的概念,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偏好,甚至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定制服务”。例如戴尔公司可以让顾客自己选择电脑的配置;波音公司更是把客户邀请来一起参与产品的设计。可以说,定制营销已经尽可能把对顾客的满足做到极致。

(二)营销方法宏观化

在日益复杂的市场中,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因素不断增加,仅仅在某一方面追求精确和完美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在营销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营销活动的着眼点越来越高。

在早期,生产者只是把关注点放在产品上,力求产品标准化,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制造和配销成本以获取利润。

1961年,西奥多雷维特发表了《营销近视症》,即行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而忽视顾客需要。产品仅仅是满足一个持久性需要的阶段性手段。市场营销组合4P的理念应运而生,仅仅把关注点放在产品(Product)上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于是逐渐增加了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形成4P组合。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以及被忽略的社会服务,这些情况催生了社会营销观念的出现。社会营销观念要求营销人员在公司利益、顾客需求和社会利益三方面进行平衡。

随着世界越变越小,许多营销人员现在能够与他们的顾客和营销伙伴进行全球连接。现在的公司不仅将自己在本地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际市场,也从国外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企业所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

(三)营销手段复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逐步渗透到组织的生产与经营流程并变得日益重要,营销活动逐步从所有者的利益扩展到最终客户、经销商、供应商、竞争者、社会公众乃至生态环境的利益,从单方利益中心逐步演变到多方利益均衡。市场营销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活动,与营销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营销人员与他们的客户、供应商、渠道伙伴甚至竞争者的连接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许多公司都是公司网络的一员,依赖与其他公司的伙伴关系。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尽最大可能保持客户的忠诚;通过供应链管理,许多公司加强了同供应链上所有伙伴之间的联系。此外,公司发展还需要战略合作伙伴,战略联盟已经兴起。

公司不再是让每个部门追求各自的目标,而是将所有的部门连接起来,以便创造顾客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营销逐渐从一种职能向一种组织文化或理念转变,这种理念是渗透入企业所有职能和层次的价值系统或体系。科特勒指出,营销必须与组织的其它职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真正做到消费者导向。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在不断趋于极小、极大和极复杂。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演进也符合这一规律,而且其未来还会沿着这三个方向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平.从控制论到复杂系统科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必要性;路径

随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指导思想的提出,这也对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不仅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能够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因此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科学方法及科学制度来全面的推进档案管理的开展,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的实现。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档案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档案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央,成不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就使档案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

(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档案作为富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档案是对历史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而且档案涵盖的范围较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前推动文化发展及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建设工作,档案不仅能够丰富区域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利于区域文化品味的提升。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加快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使档案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为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新兴媒体普及程序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网民人数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使档案管理的载体、渠道的样式更为丰富,加快了档案收集、馆藏、应用及传播等方面的改革,档案管理开始向系统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档案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相关政策及条件的颁布实施也为公众赋予了更多的档案知情权,档案管理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增强,对档案管理方式创新及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其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更好的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进行掌握,通过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从而使档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推动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档案建设工作提出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前档案管理队伍从上到下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及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档案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员缺乏,这都对档案管理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当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中整体水平还较低,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许多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模式上。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讲,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相对滞后,档案检索效率不高,档案网络信息安全存在较大威胁。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标准化和制度化体系,在一些基层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和质量要求,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这都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因此需要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为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科学发展观念

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而。要增强服务意识。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创新意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注重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以新的思维对待新的形势,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完善相应制度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和保证。要从宏观立法和微观运行方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推进工作创新、促进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从党和政府来说,要把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一个部门、单位来说,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相应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制,注重发挥档案工作的作用,为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到档案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从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使整个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同时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部潜力,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特别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技术更先进、内容更丰富、分工更专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同时还要具有统筹安排、耐心细致、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基本品质和良好作风。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设学习型档案管理队伍,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拓展优化管理的途径渠道。重视档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建设科技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结束语

在当前档案事业建设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加强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在组织领导上将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放在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来,同时还需要在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和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加快提升,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保障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云.浅议如何推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J].西部资源,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