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知识编码
知识编码就是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分析加工和二次开发,发现险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通过标准化形式表现出来。一般而言,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很容易将其编码,可转化为书本、图表、文字等,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而隐性知识一方面存在于显性知识中,另一方面存在于馆员的头脑中,不易使人直接获取,但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编码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知识和信息很重要的差异就是知识是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书本不能给予我们现成问题的现成答案。但是我们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的这些隐性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眼前和现实的问题。知识的产生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编码的方式很多.如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挖掘、知识发现、群件、数据融合、推送技术、智能搜索等都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用得最多的是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
知识仓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库,库中元数据有相关的语境和经验参考,它记录着知识的条目,与此相关的事件、知识的使用记录、来源线索等。它与数据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知识仓库中的知识是动态的,它的知识可随时更新,知识仓库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各种信息的使用情况随时进行评价,确保仓库中的某些信息失去收藏价值时,立即更新,以保持知识仓库的生命活力。知识地图类似于报刊索引,它主要用于帮助、指导用户查找所需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从知识地图的形态来看,无论它的最终指向是人、地点或时间,都必须指出在何处人们能够找到所需的知识,通过知识地图可以将知识和人类联系起来。知识地图能有效组织图书收藏知识和专长信息,用户在需要时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信息,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二、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后智力型服务的范畴,就是根据各类型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聪明才智,根据知识编码的特点,提供恰恰符合读者需求的知识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它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品最大的特点是产品的数字化,知识服务也主要是向用户提供二次开发产品,它的服务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高层次的,它包含知识参考咨询,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专业化和对馆内咨询资源的集成,重视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工具来解决用户的知识需求。知识也产生引导教育服务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识别、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是图书馆员的重要职责,它体现了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在知识转移与共享中,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知识转移的数量和质量、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效率、知识转移覆盖面、受益人群的满足值、知识的共享程度等,均为衡量知识服务水平的重要尺度。
三、知识管理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核心和最大目标,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和获取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并进行深入研究,它不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和知识更新,而且能不断促进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就是使信息或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的过程以及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网络系统的管理,它曾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机读目录。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成为一个结构复杂、数据冗余、字段重复、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图书馆自动化事业发展需要的落后的数据交换格式,现在需要以全新的概念和最新的信息处理方法去设计,例如全文数据库如何编目,网络资源怎样搜集和整理等等。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整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管理活动。
知识管理下的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网络工作环境。首先,个体用户可以在网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选择知识的范围和层次;其次,个体用户可以拥有自由活动空间;再次,个体用户可以享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交流场所;其四,个体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远程教育课程。
个性化服务继承、深化和发展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理念,图书馆通过各种渠道提供专门学科、专业课题的信息,以用户为中心,全面贯彻“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的思想,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与知识管理理念中“最有用的信息在最需要的时间传递给用户”的思想一致,其中还包括对读者隐性知识的整理组织,以使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信息,同时图书馆也可根据读者的信息对读者的行为作出判断,从而更有效地为读者服务,使知识管理理念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得以体现。
综上,知识管理带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方向发展。数字图书馆只有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真正运用到服务工作中去,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有效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最终达到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和创新、知识传播与利用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隐性知识管理 制造企业 核心竞争力 突变级数法
[分类号]F062.3
1.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被公认为是世界四大制造业国家之一,然而我国还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低下,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瓶颈。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制造企业的经营和持续发展不再主要依赖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多地依赖专业知识、想法和洞察力这些智慧资产。21世纪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管理正逐渐成为现代制造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按知识的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可将制造企业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就知识而言,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所以,显性知识显然难以形成制造企业持续的经营优势。研究表明,制造企业中经验、技能、心智模式和组织惯例等隐性知识具有巨大的客户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难以复制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其看成企业的战略资源。
2.理论回顾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新颖的概念。1959年Penruse就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得企业更好地分配和利用资源以获得经济租金。在此基础上,Hamel和Prahalad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为开端,使用“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描述那些具有中心地位以及战略地位的竞争力,并把其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迥异的产品技能以及整合不同的技术流知识。自从Hamel和Prahalad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后,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各类文献,虽然相关提法不一致,但都强调了企业中这些特殊的知识和资源对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在关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研究中,学者们对隐性知识管理与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进行的考察中,偶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 jiro Nonaka)强调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调用和转化,并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模型;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不可用言语来形容和解释,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知识唯一的方法是领悟和练习。纳尔逊和温特等学者从组织理论的角度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他们认为隐性知识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也存在于组织中,如企业文化,团队的默契、融洽和协同,组织惯例等知识;还有很多学者如Alvin Toffier、LubiI等也从不同角度对隐性知识进行了分析。尽管很多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隐形知识都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隐性知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的探索研究不是很多,如何发掘企业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研究隐性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企业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3.1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隐性知识更胜于显性知识,是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隐性知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手段主要通过隐性知识学习、隐性知识整合、隐性知识共享以及隐性知识创新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有效运行和管理能够使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制造企业内部得到最大程度的积累和复合,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和扩充知识储备与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隐性知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动态的、内在的和持续的。
3.1.1隐性知识学习 制造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隐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有效完成,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我充实,而学习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转化后逐渐形成的。制造企业组织和接受培训的能力、人均知识学习时间与费用的安排以及获得有效知识信息的广度和速度,都是制造企业通过隐性知识学习所要成长的重要衡量因素,通过不断“学习-修正-学习-修正-学习……”的循环,隐性知识才能得以沉淀和积累,从而延续与扩展企业的竞争优势。
3.1.2隐性知识整合 制造企业的隐性知识体系具有复杂的系统特征,是多元知识资源要素融合的体系。但是这些多元知识资源的无序性会造成知识融合的困难,而条理性秩序化的知识便于知识的融合。知识整合的最开始离不了组织中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的参与协作,这是制造企业知识整合的组织基础。知识的整合从最开始的知识“源”体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受力动态活动,摒弃无用的知识,使制造企业员工和组织的隐性知识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知识系统的新旧知识、内外知识和零散知识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满足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知识需求。
3.1.3隐性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共享比显性知识共享更富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更有赖于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以使隐性知识资源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四个知识共享过程,在企业内部螺旋状发展和延伸。
社会化和外部化主要是通过制造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利用水平体现,整合化和内部化主要是通过知识共享制度的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措施的制定和事实来形成助推作用力。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组织实现跨部门、跨团队、跨项目、跨产品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流通,企业藉此实施专业化战略,将优势覆盖多种产品领域,并向其他经营领域延伸,体现范围经济,实现知识的流动性价值。
3.1.4隐性知识创新 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更专注于技术和知识的转移和扩散,帮助企业填补在市场上的“知识结构洞”(structural hole)。“结构洞”原指“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隐性知识的创新目标主要是在企业家精神的带领下完成新知识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制造企业的研发努力形成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以及通过知识创新奖励的实施等手段弥补市场空白的知识空缺,形成企业独
特的知识资源,通过知识重组和商业化运作,协助制造企业改善其内部的创新流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
因此,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知识的学习、整合、共享和创新,制造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促进知识创新和流动,使知识在流动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3.1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中,为了减少主观随意性,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以采用经验确定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筛选指标。参照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等理论研究方面的结论和成果,并参照我国2010年统计年鉴的条目,结合上述隐性知识管理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在充分考虑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及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4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的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4个二级指标包括知识学习、知识整合、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15个三级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隐性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具体如表1所示:
4.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变级数评价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Rene Thorn)创立了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这是突变级数法的理论基础。突变理论是研究不连续现象的一个新兴数学分支,一般所讲的突变理论实际上是初等突变理论(包括折迭型突变、尖点型突变、燕尾型突变、蝴蝶型突变、双曲型脐点、椭圆型脐点和抛物型脐点),其主要数学渊源是根据势函数把临界点分类,进而研究各种临界点附近非连续态的特征,即为有限个数的若干初等突变。把这样得到的知识与对不连续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观察资料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突变级数法是利用模糊数学与突变理论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对问题进行评价的方法,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计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中不需人为确定权重,只需考虑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对解决多准则评价问题精确、易行。在评价问题中常用的突变模型有3个,即:
尖点突变:f(x)=x4+kx2+lx (1)
燕尾突变:f(x)=x5+kx3+lx2+mx (2)
蝴蝶突变:f(x)=x6+kx4+lx3+mx2+nx (3)
f(x)表示一个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的系数k,l,m,n是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系统的状态。使用该方法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递级突变模型(也就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用突变系统的分歧集方程导出归一化公式,利用归一化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4.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结合评价目的对总指标分解,直到某一层次指标的下级子指标容易被量化,停止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分解过程中每一层次指标的下级指标数量不要超过4个。在层次结构确定后,需要由评价者结合经验(如专家经验或参考相关文献)对同一层次中同一属性的指标,即这些指标的上一层次指标是同一个指标,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3种模型控制变量的作用和主次地位如表2所示:
4.2建立递级突变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起来后,要确定同一层次同一属性的指标所属的突变模型类型。确定递级突变模型的主要原则是: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两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3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4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
4.3归一化公式的确定
为了便于评价的进行,需要对突变模型的分歧集进行归一化处理。尖点突变、燕尾突变、蝴蝶突变的归一化公式如表3所示:
4.4综合评价
这里所谓的评价,就是利用最底层指标已得数据,结合归一化公式逐级计算出各层次的指标值,最终得到对评价目标的评价结果。正如步骤(1)中描述的那样,一个系统中的上级指标为状态变量,下级指标为控制标量,状态变量可以由下级指标通过归一化公式计算得到,在计算状态变量x的值时要依据情况选取归一公式计算得到的值中的最小值或平均值:若系统的各控制变量不可相互弥补不足,按“大中取小”原则取小值,反之取其平均值。
按照上述步骤建立起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如下:
・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前文已经构建了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与方案层组成的系统基本满足突变级数评价要求的层次结构要求,而目标层与准则层构成的系统中,控制变量的数量为6,与突变级数评价要求的层次结构要求不符,同时知识的学习是企业从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获取和挖掘知识的基础能力;制造企业在获取和挖掘了充足的、新的组织需要的新知识以后,需要通过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将这些新知识进行分类处理、消化和吸收,以便能使企业的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知识的整合和共享是更高一层级的能力;最后,制造企业要想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完成知识的创新,以便能够占领更广阔的市场,这就需要对知识进行创新,因此知识创新是辅助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级能力,为此我们在原有目标层与准则层之间再引入一层: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及高级能力。建立起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递级突变模型。由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级指标所处的突变系统模型。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中,知识学习指标B1、知识整合指标B2、知识创新指标B4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知识共享B3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二级指标中,中级能力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一级指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
・由确定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递级突变模型,结合表3给出的各突变模型的归一化公式,很容易得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应的归一化公式,如表4所示:
・综合评价。这里只需要根据收集来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指标体系在设计的时候遵循独立性的原则,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控制变量在取值时应该利用平均值来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只需要知道底层的信息就可以对制造企业做出评价,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都是正向型指标,为此在利用该模型进行实证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单项的指标最高值设为一百分。
在计算结束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判断。突变级数评价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开辟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具有不需要对评价指标赋权的优点,而是根据各自目标在归一公式本身中的内在机制决定,避免了专家赋权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准确。本文基于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与以往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不同,此评价模型更具针对性,重点评价制造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分别如何,以及每种能力构成因素的现实状态及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1文献调研
1.1选择数据库。本文选择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从期刊来源、论文年代、核心作者等方面对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进行分析统计。
1.2数据的检索和选择。数据选择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3年。为了提高查全查准率,检索项限定为题名,确定的检索式为图书馆知识管理计量。
1.3检索结果。根据以上检索条件和检索式,于2014年2月对国内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出1708条记录。这些文章主要分布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教育、医学卫生等,通过分类检索,可分别在图书情报学、科学研究、教育分别检索到1506、26、22条记录。
2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结果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统计与分析。要了解某一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首先可以通过该领域学术的时间分布。根据表1来看,从2000-2013年,13年来图书馆知识管理文献量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00年以来共发表相关文章1708篇,其中2000年发表的只有7篇,2001年有24篇,2003年增长到近100篇,至2005年达到峰值(全年发文量196篇),2006年文献量与2005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07年和2008年又回升至接近2005年发文量,在2009年略有下降之后,2010年和2011年发文量又有所回升,近两年发文量比起2011年有所减少并趋于稳定。据统计可以得出,2005年发表的论文数是2000年的50多倍,这说明研究学者增加还是比较迅速的。
2.2文献学科类别统计与分析。对本文检索到的1708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共有50多种学科期刊发表了此类文章,其中表1知识管理论文年代分布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即信息与知识传播学科)发表的有1506篇,占88.17%(见表2)。
2.3发表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图书情报学期刊分析由表2可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等期刊上。其中发文最多的是图书情报类期刊,说明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最为关注,故本文特别分析研究了图情类期刊。通过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表的1506篇论文进行分析统计,发文量20篇以上的有18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8种),发文量为692篇,占46.1%。发文刊物相对集中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和《现代情报》,发文量约占29%。其他的10多种期刊发文量差别不大,大多数都在2-6%之间(见表3)。核心期刊中,《情报杂志》,《图书馆学研究》的发文量比较高,而《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大学图书馆学报》相对少很多,只有3、篇左右。可以看出,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文章出现在核心期刊的频率并不是很高,显而易见,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
2.4核心研究机构分析。本文以作者所在单位的总发文量确定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机构。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发文较多的机构中,以高校信息管理系为主。从表4中可见,郑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15篇以上。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者居多,公共
图书馆的作者甚少。可见公共图书馆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不多,说明知识管理的核心机构的分布还不够合理,知识管理的研究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2.5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被引情况与分析。本文检索到的1708篇文献为统计分析,发现被引次数大于20次的论文共15篇,其中以邱均平,盛小平居多。其一,文献被引情况与分析。表5列出了被引次数大于20次的文献,其中包括被引论文的篇名,著者,来源期刊,关键词,被引频次等。其二,通过被引情况统计出的研究偏少,仅占总统计量的0.83%。
4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前景展望
4.1知识服务的研究应深人、细化。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将情报定义为: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知识,即:K「s|+AI=K「s+As|,其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I为吸收的情报量,K「S+AS]为新的知识结构。图书情报机构提供的服务要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应加强对知识转移、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
4.2加强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要根据自身的实践来研究知识管理,结合宏观和微观层面,使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
4.3重视对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我国知识管理研究起步相对发达国家比较晚,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把握世界知识管
核心著者群。本文就在图书情报学刊物上发表知识管理相关文章的作者进行统计,发文在10篇以上的作者共有6人,其中发文最多的是邱均平,共20篇;随后是盛小平,发文15篇。对比表5可见,他们的论文被引频率也很高,可以推断他们应属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他们推动了图书情报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3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3.1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深度和创新。图书情报界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关于应用研究不多,并且没有突出学科特色。
3.2对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不够。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知识管理的理解还局限于显性知识的管理,忽视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并且大多文章都是进行理论探讨,列举实例不多。
3.3知识管理人才缺乏。图书馆比较缺乏实施知识管理方面的人才,这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进度、成本和效果。将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将会侧重于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建议加强建设学科馆员制度。
[关键词]知识管理 反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 竞争优势
[分类号]G353
在激烈的市场知识竞争中,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做好竞争情报工作的同时,做好反竞争情报工作,积极抵御竞争对手获取自身的核心竞争信息,充分利用情报的“矛”与“盾”。另外,企业还要有效利用知识管理的管理方法、工作成果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反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概念
1.1 反竞争情报概念
目前对反竞争情报的翻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counterintelligence,指反竞争情报是针对竞争情报活动而开展的一种对企业自身信息,尤其是秘密信息,如商业秘密的保护方法:另一种是defensive intelligencecompetitive,指反竞争情报是模仿竞争对手监测和分析企业自身商业活动的过程,对其中的信息流进行管理,保护企业的核心信息不为对手所得。 企业反竞争情报(anti-compehhve mtelligence)是指针对竞争对手或第三方的合理、合法的情报搜集行为,事先采取措施保护企业自身信息,尤其是关键的秘密信息,并通过掩蔽和迷惑等手段减少或抵消竞争对手或第三方对企业自身的一些行为、计划、意图等的情报搜集活动,从而保证企业自身在情报方面的竞争优势。
1.2 知识管理概念
知识管理最早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知识管理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它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创新力,主要包含3方面内容:①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②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人的管理;③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换的管理。
2 反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2,1 知识管理与反竞争情报的相同点
2.1.1 共同的运作主线:信息的序化和转化 知识管理侧重对行业知识、竞争对手知识、客户知识等方面的管理。这与反竞争情报研究相似,它关注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经济动态、市场动态、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情报。
2.1.2 共同的服务主体:企业 反竞争情报主要是企业为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积极抵御竞争对手获取自身核心信息,及时掌握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知识管理注重企业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以企业为主体加以实施。
2.1.3 相同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获取隐性知识,利用网络技术、群件技术确保知识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创造知识共享、创新的环境。反竞争情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反竞争情报系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反竞争情报。
2.1.4 相似的实施策略:信息收集方式、交流机制等
两者都属于信息活动范畴,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如专利、管理文档等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似。两者都注重信息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两者都采用电子讨论板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
2.1.5 共同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在反竞争情报中,情报工作者是主体,他们具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对情报进行智力分析,积极参与工作。知识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让员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及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性,注重个人知识的创新,为知识的共享。创新等创造环境。
2.1.6 共同的终极目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反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知识管理与反竞争情报的不同点
2.2.1 时代背景不同 反竞争情报主要产生于物质经济时期,而知识管理则主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2.2.2 外延差异较大 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共享激励机制等都是它的管理范畴。而反竞争情报工作则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明确,即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2.3 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知识管理主要是企业内部员工显性知识的获取、共享及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等,知识是核心所在。反竞争情报侧重企业内部核心信息的保护,它对信息进行搜集、转化,形成决策报告,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
2.2.4 工作实施主体不同 反竞争情报工作涉及领域广泛,要求情报工作者具有很高的信息敏锐度、信息获取能力及快速分析能力等。知识管理者除了将显性知识共享外,关键是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2.2.5 工作实施方法不同 反竞争情报应用的方法主要是如何抵御竞争对手获取自身的核心信息,如通过“示假”来迷惑竞争对手,而知识管理主要运用管理学、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
2.2.6 工作周期不同 知识管理的工作周期一般比较长,它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的共享需要长期进行。反竞争情报主要是服务于企业短期的战略发展规划,工作周期比较短。
2.2.7 研究成果价值的时效性不同 反竞争情报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研究结果只在一段时间内具有最大价值。知识管理存在于企业的整个运行中,服务于长远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有价值。
2.3 反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与融合
2.3.1 知识管理与反竞争情报工作内容上的互相补充 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知识信息,但反竞争情报主要是在“知彼”,即在了解竞争对手的情报活动信息的基础上,保护自身的核心信息,获取竞争对手的知识情报。知识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内部知识。反竞争情报构筑企业外部知识平台,知识管理构筑企业内部知识平台,两者内外互补,共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2 知识管理与反竞争情报工作过程中的交叉融合 两者的工作过程都以信息的形式在交流中实现知识情报的价值,通过知识情报库实现两者的互动、交融(见图1),建立知识情报库可以加强对企业智能的管理。
2.3.3 知识管理与反竞争情报实施方法的相互借鉴
反竞争情报的分析过程是情报工作者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可以借鉴知识管理中以人为中心的人格化方法。知识管理可以借鉴反竞争情报中情报搜集、加工等所用的方法对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
2.3.4 知识管理与反竞争情报管理目标的互动 反竞争情报增强企业的阶段性竞争力,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两者存在着良性互动(见图2)。一方
面,反竞争情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情报者的智能开发,而这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盘旋上升的过程,只有若干次阶段性竞争优势的提升,才能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反竞争情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能大大促进知识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管理目标的逐渐实现,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能为反竞争情报工作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企业下一阶段反竞争情报目标的实现。
3 知识管理型企业反竞争情报理论模型构建研究
3.1 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模型构建的关键要素
企业知识管理和反竞争情报工作的高效率运作,离不开如图3所示的四大要素:
3.1.1 核心构成要素――人 人是企业知识管理和反竞争情报工作的纽带、核心所在。按照“人”的不同职能。主要划分为如图4所示的几类:
・总裁或首席执行官(CEO)。CEO在公司内部拥有最终的执行管理决策权。CEO对公司的一切重大经营事项进行决策,主持日常的业务活动,对外签订合同或处理业务等。
・首席知识主管(CKO)。CKO是知识管理者的最高职位,是提高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灵魂人物。CKO应扮演战略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信息协调专家、决策专家。
・首席信息/情报主管(C10)。C10是全面负责信息工作的主管,直接向CEO负责,其主要负责挖掘潜在情报,促进情报共享,开展全面的情报工作等。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人员。他们对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包括Internet平台情报服务体系、企业Web站点和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日常维护等。
3.1.2 保障要素――组织结构、组织资源
・组织结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其组织结构必须具备很高的柔性和市场应变力。本文构建的组织结构如图5所示:
创新点主要有下面几点:①核心反竞争情报部门。由专业资深的情报人员组成,根据决策者的情报需求,利用知识地图,将具有收集、分析情报能力的有关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开展反竞争情报活动,确定工作对象,负责协调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等。②情报动态小组。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需要将具有信息、知识、技术等技能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反竞争情报动态收集小组和动态分析小组。③企业外部情报联盟。在激烈的市场知识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闭门造车”,企业通过构建稳定和动态的企业外部情报联盟,了解竞争对手的情报活动、行业环境变化和第三方的商业情报信息等。
・组织资源。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前者主要包括企业拥有的网络、通信、电子等技术和设备;后者主要指组织的知识情报,它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主要管理内容。
3.1.3 支持要素――关键知识管理技术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系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Compaq公司在工作实践中,将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利用和知识拓展,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如图6所示:
3.1.4 规范构成要素――企业制度建设 企业制度建设对企业的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建设企业核心信息知识资源的保密制度、流通制度等。
3.1.5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要营造一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文化,使员工意识到知识情报的价值所在,使人人具备反竞争情报意识。
3.2 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系统构建
3.2.1 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模式
基于前面对系统构建要素的深入分析,本文构造出反竞争情报系统构建模式(见图7)。
3.2.2 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系统的特点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从CEO的大力支持到CIO的全面规划,再到实际参与工作的情报工作者,均体现着以人为本。该系统中的组织结构是保证,文化环境提供高效的运作环境,规章制度则规范员工的情报行为。
・整个系统体现着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知识情报共享。这样,可提高员工的反竞争情报意识,提高竞争力。
・在知识情报库中,知识信息得到有效整序,用户检索到的是经过加工的知识情报,提高了检索效率。
・知识地图可以为情报工作者和用户提供指引功能。所有获取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概括和精炼。
・知识社区为情报者提供一个与其他人员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密切他们与业务人员的关系,消除情报源与决策者之间的隔阂。
・将反竞争情报系统与竞争情报情报系统相融合,使情报“矛”与“盾”的两方面相辅相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2.3 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系统的整体功能
・利于情报知识的交流、共享。反竞争情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借鉴其成功的管理方法,制定有效的知识转换机制,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的转换,促进知识共享。
・促进知识情报的创新应用。反竞争情报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根据情报知识产生、创新及应用特点构建知识情报库,储存从企业内外部获取的知识情报,为反竞争情报者的知识创新提供条件。
・提高工作的效率、质量。反竞争情报应用知识管理技术,对知识情报进行深层次的整理,为情报工作者提供密切相关的知识情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质量。
・动态监视、评估竞争对手的情报活动。对企业的竞争对手进行动态监控、评估,了解他们的情报获取渠道、获取能力。情报策略,评估可能构成的威胁性大小等。
・提供反竞争情报工作的早期预警。系统通过对环境进行实时的动态监视、评估,使企业及时了解行业环境及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做出分析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预警对策。
4 实证研究
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系统实践应用中,壳牌国际服务公司(Shel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Group of Com-panies,SSI)是走在世界前沿的。
4.1 SSI的知识情报流程
SSI总结多年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实践经验,将知识情报融入到公司的核心流程中,推进知识情报活动从低层次的增值活动到高层次的增值活动演进,如图8所示:
4.2 知识情报部门的主要工作
SSI情报部门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四部分之间相互联系、逐步递增,由战术到战略,价值由低到高,每一环节的具体工作如图9所示:
4.2.1 临时需求 临时需求分为主动性和反应性两类,内容广泛。前者是指在用户提出要求之前就已经准备好答案的需求;后者则是指需要情报工作者作调查研究,才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4.2.2 市场预警 情报工作者每天浏览很多情报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形成新闻快报,传递给核
心用户。新闻快报为管理层进行情报决策提供依据,提升了领导和员工的反竞争情报意识,使他们积极抵御竞争对手获取企业的核心机密。
4.2.3 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情报库 情报部门将加工整理的知识情报,建成知识管理系-~3V知识情报库,实现竞争对手情报获取的自动化和效率的最大化,并设定用户身份和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竞争情报作用。
4.2.4 战略模拟/决策支持 情报部门战略模拟竞争对手为获取核心机密信息所进行的情报活动,由有经验的管理者和员工参与战略模拟,以制定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反情报策略。
4.3 商业情报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情报库是SSI商业情报知识库的构成之一,它与顾客/前景情报知识库、市场情报知识库、技术情报知识库和合作伙伴情报知识库一起构成了SSI的商业情报知识管理系统。主要由3个主要部分、16个内容模块组成,如图10所示:
4.3.1 知识情报库 SSI研究部分,功能类似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系统中的知识情报库,包括六部分内容:
・执行官主题:根据与处于各核心的执行官们互动交流中获得的用户的需要而设定,并以宽广的视野勾勒出竞争对手的情报状况,从而分析出SSI的竞争定位。
・情报新闻快报:该模块储存了所有通过情报新闻快报发送给核心用户的信息。
・竞争对手文档:知识情报库的核心,包括主要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区域竞争对手、特定领域竞争对手的情报信息。
・人力资源管理:情报工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政策、组织构成、员工雇佣与解雇、员工培训等方面分析竞争对手的情报活动。
・黄色文档:即竞争对手无力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及失误的事例。
・maicom@competitor:主要收集了竞争对手如何与外部市场沟通的情报信息,情报工作者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预测出某个竞争对手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从而制定反竞争情报策略。
4.3.2 知识地图 SSI的框架设定部分,类似于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系统的知识地图,主要有两个模块:
・知识经济人:这是用户使用知识情报库的一个工具。内有一个电子报亭,列出SSI知识情报信息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竞争对手人口”和“最佳情报实践”两大内容。
・注释:该模块包括整个知识情报库中所使用术语的详细定义(如潜在对手),可以帮助用户理解知识情报方面的知识,更好地利用知识情报。
4.3.3 知识社区 SSI的知识管理部分,功能类似基于知识管理的反竞争情报系统中的知识社区,主要包括八部分:
・情报实践社区:详细列出了参与和推动SSI的情报工作者名单及从其他公司跳槽进SSI的名单,他们参与提供有关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情报。
・出击/应对战术:情报工作者试图模拟竞争对手最可能的情报行动方案,并制定针对性的反情报策略。
・个人讨论:让用户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知识情报,并传递给决策者。这样将情报系统发展成一个人人积极参与情报工作的中心,共同提高企业情报工作力。
・定标比超:围绕竞争对手定价、顾客满意度/,质量/SLAS、人力资源能力和宏观产业指标等对竞争对手进行定标比超。
・信息技术鸟瞰:勾勒出所有潜在客户及与他们有业务往来的竞争对手的情报能力,如他们正在推行的计划、他们与谁合作、他们与其客户的关系状况等。
・第三方研究:详细论述信息技术服务市场的信息供应商,包括SSI所购买的所有报告。
・会议与事件:详细论述那些可能引起核心用户兴趣的会议,如由信息技术分析师主办的会议及搜集到的与会核心成员的书面报告。
・需求网:分析公司员工提出的所有临时需求的特点。
关键词 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 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我国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百年企业及发展势头强劲的后起之秀,已经拥有了相当的技术实力、质量、品牌和信誉,靠着这些资产一直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被“中国制造”刷屏,“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无处不在,可见其发展态势。但是,任何企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在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在攀登到一个高峰时还能具有攀登另一个高峰的能力,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企业界,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
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企业为了持续发展,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总理说:“没有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土壤。”各企业争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6S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综合平衡计分卡;建设学习型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发展过程中蓄积、沉淀、创造了大量的知识资产,并享有大量的核心知识资产,这些知识资产有些是以书面形式(档案形式)存在,有些是以隐性知识形式存在,隐藏在个人(尤其是企业的专家、骨干)的头脑中,这些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对企业有很大的贡献价值。但这些知识资产所处的领域目前大多还游离于技术管理、制度管理的范畴之外,没有被企业所重视或者没有被系统地管理起来,处于分散、凌乱、不集中状态,企业随处都可以发现闪光的“金子”,但没有人去识别它、挖掘提炼它。没有系统的管理,个人或部门形成的知识资产就得不到共享,企业就经常从事重复性的投入和工作,甚至犯重复性错误,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有一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员工的需求旺盛。在变动频繁的时代,知识工作者的流动性格外强,关键岗位员工的离开往往意味着公司核心知识的流失,人走了知识也带走了,这种情况会严重制约组织的发展。
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资产,尤其是企业的核心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的控制、系统的管理和共享,确保知识资产得到重用和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20世纪90年代,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已经成为企业积累知识财富、创造更具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
所谓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取、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积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回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的形象理解:可以按照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来理解知识管理,组织的知识管理类似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需要血液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送达,会引起缺血死亡;需要知识的时候如果不能送达,即便不会引起组织的死亡,也会导致组织效率的低下。血液浓度太高即为血脂高,这是现代人的常见病。大多数企业都会有信息和知识的传输,但信息和知识质量不高。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血液送达需要的人体器官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信息和知识送达需要的人也是组织知识管理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特点如表1。
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来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中国各类组织中,不知道、不了解、没听说过知识管理的占大多数;知识管理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关键业务、部分业务做起的占大多数。理解知识管理的都认为知识管理对于自己企业有价值,但不知道如何做;已经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不能叫成功:在路上!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在2000年的里斯本欧洲理事会上,知识管理更是被上升到战略的层次:“欧洲将用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对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都已经成为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这是1998年在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中提出来的。
知识管理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是一种必然的需求,是一种倒逼形式的迫切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论对知识经济以何种态度,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企业的生存要素已经发展为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我国各企业现已拥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实力,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们应具有持续的、不断攀升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为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最初起源于商业和管理领域。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许多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利用知识来进行产品、服务、管理等的创新,因此,对信息知识的管理研究逐渐为企业所重视,知识管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决定和提高个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以知识管理促进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就是注重图书馆内外的知识共享和创新。图书馆要在社会发展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强化知识管理,这种发展需求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了改进空间,使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成为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统一体,这种良性互动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目标,逐步培育图书馆自主创新,开拓发展的机制。
1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指利用组织智力或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包括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为管理对象[1]。图书馆知识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集成管理,重视效益模式转变。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在社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握的能力。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这使图书馆在文献信息管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和长期处于不可替代地位的独特资源优势[2]。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良性互动的统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机制的形成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使如何获取、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培育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重要课题。
在图书馆的环境中,核心竞争力以不同的形式发展,但人是最为关键的。绝大多数竞争力来自于个人层次,个人运用所掌握的图书馆技能和知识在实践及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如果把图书馆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称为能力“基因”的话,那么,图书馆中一个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图书馆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建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图书馆的整体核心力。
2 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知识管理是使图书馆的个体能力向组织能力转化、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知识管理有利于人们产生共同使命感和奋斗目标。这种使命感和奋斗目标源自图书馆领导团队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3]。当对图书馆组织行为出现疑虑时,明晰使命感和奋斗目标可以使组织成员主动调整自己,抑制冲突,可以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成员走到一起。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如果在领导者和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就会产生新的目标,激发新的组织愿望和学习动力。知识管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越位、本位、各司其职等提出全面的挑战,激发了图书馆组织强大的创新能力,因而在环境日趋复杂、需求旺盛、发展快速的信息时代,为图书馆发展之旅带来了缕缕清风。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管理和内部协调联系越多,竞争对手模仿越困难。这就要求图书馆对知识的学习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遵循知识交流原则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理论和技能及相关学科知识理解、知识传播和利用、知识存储和精细化。它是图书馆为实现自身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更新、创新,并实施科学的管理与维护,在最恰当的时候,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保持和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在图书馆中工作人员和业务网络结点、成员不能与其他员工和网结点、成员互通、交流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他们的退出。从自主创新活动加速化的要求看,时间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些部分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互通需要较长时间,那么知识价值链连通就可能时过境迁,失去了效力。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还要遵循互动和快速的原则。
2.2遵循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共享是指将图书馆内部的信息和知识尽可能公开,使组织内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接触和使用图书馆的知识和资源。它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交流是传播和利用知识,进行知识创造的有效方式,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知识只有进行交流与共享,才能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发展,才能实现增值,才能持续地派生新知识。在知识共享上,我们可通过分析梳理图书馆业务流程,构思拓展新业务所需要的知识系统框架,将分散、孤立、庞杂的信息变成知识资源,避免产生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之间的鸿沟。同时,应该将众多的“孤岛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实现知识的快捷流通和共享,并且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库。要将知识管理的落脚点落实到人的层面上,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主体,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培育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建设机制
要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将图书馆竞争力优势从传统的图书文献的收藏和服务决定性转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能力决定性上[5]。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有真本事,有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表现为你所拥有的资源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别人想学也学不会,是你独家的。图书馆的文献收藏、服务品牌、技术手段、读者占有、资金投入是一个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但管理也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图书馆资源效益的发挥。因此,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决策、管理和服务等活动方面的作用凸显。图书馆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工作模式,正确认识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认识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应遵循和运用基于知识管理的机制来建设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3.1建立知识生成机制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知识生成的平台,为图书馆的知识积累、知识利用与知识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其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关键,它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平台,构成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实现对知识的快速获取,方便快捷的找到图书馆需要的知识资源;就是能在许多知识中确定哪些是图书馆真正需要的知识,那些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就能把那些有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知识存储好,让需要知识的人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这些知识,使知识得以利用于业务工作之中。这样的系统,有利于图书馆知识的“内生”和知识的“外取”,有利于从总体上提高图书馆的知识含量,成为具有持续创造新知识能力的图书馆,保持自己在行业的竞争中的优势。
3.2建立知识交流机制
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通过网络建立博客、电子公告栏(BBS)、聊天室等,或组织开展一些专有的知识交流的活动,比如,举办一些座谈会、讨论会、知识沙龙等,围绕图书馆发展的某些议题或业务技术难点进行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分享最近工作心得,目的只是交流知识。这对寻求工作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分享隐性知识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3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过程离不开知识共享这一环节。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LkujiroNonkaka)把知识共享看作知识创新的首要阶段,他认为,一个组织本身并不能创造知识,只有在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财富在集体中经过共享、讨论、分析之后,才能激发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的共享,就是使显性的知识能够让图书馆每一个成员方便的得到,隐性的知识也知道去那里寻找。要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建立和依靠知识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使图书馆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4建立员工培训机制
核心竞争力是由人来创造的,人才是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建立有效的图书馆人员培训机制,对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我们要以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培训重点,让图书馆适应从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让图书馆人员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要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从对书的管理转变到知识管理上来,让图书馆人员向学者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实现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5建立学习创新机制
按照学习创新理论,图书馆的发展力最根本的在于它的学习能力,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图书馆比其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更强。具体说来,使图书馆成为学习型组织有这样几点好处:一是有利于在图书馆内部传递和分享知识;二是有利于在图书馆内不断创造新的知识;三是不断增强图书馆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四是带来图书馆行为或绩效的改善。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和有效学习必然带来图书馆知识的积累,必然有利于图书馆人员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创新的工作理念,有利于图书馆人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提高,有利于图书馆人员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知识量的提高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带来图书馆行为或绩效的持续改善,带来图书馆竞争能力的提高。
3.6建立业务与科研互动机制
从创新分析的视角看,科学研究对促进和解决图书馆工作领域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图书馆创新提供知识支持。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图书馆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它不仅要对已有的图书馆学形态进行反思性研究,更是对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可能的展望和前瞻。只有在继承传统图书馆学理论和借鉴不同时代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特点,结合中国图书馆变革的实际,大胆进行超前性研究,创造性地发展图书馆学理论,才能使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业务工作一同发展。要加强对世界先进国家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确立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是网络化、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创新的观念,打破封闭、保守、拒变的思想束缚,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以超越型图书馆思维方式进行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新的科研方法,注意做好与先进技术设备和研究手段的结合,搞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多出、快出科研成果,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7建立图书馆文化机制
图书馆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影响下长期形成的群体意识,包含这个群体意识产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融合等功能。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机制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图书馆业务开展、技术手段和服务的改进等“器物”层面,尽管竞争力的成果最终表现为业务开展、技术手段和服务等“器物”的改进,但在这种表象背后还有更为深层的文化力量。文化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人的作用需要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启发来实现的。图书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形成图书馆的价值观,即形成图书馆的基本思想和信念;图书馆的价值观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代,往往有不同的诉求和侧重,在网络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知识创新,因为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价值标准,知识创新能力成为图书馆竞争能力构成中的核心能力,如果将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制度和文化贯穿并渗透于图书馆内部,缔造的必然是一种创新型图书馆组织,而正是这种组织的创新活力才是自主创新成果源源不断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力.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与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7(3).
[2]杨广锋.国内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7(1).
[3]韩玲.浅谈知识管理[J].天津科技,2007(1).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新企业;隐性知识;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09-01
1 相关定义与内涵
1.1 高新技术企业
按联合国组织的分类,高新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1.2 知识管理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仍不统一,仅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就有20种以上。综合各位管理学者的观点,结合笔者的理解,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知识主体针对知识客体实施的一系列知识活动,具体说来即企业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实现知识创造、共享、应用和创新,以形成知识优势并最终提高组织绩效的动态管理过程。
2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企业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并以硬数据的形式保存学习。所以,显性知识通常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一般是指经验、灵感、诀窍类知识,很难表述,不容易收集共享。所以需要用知识管理来合理地开发利用。
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知识创新活动使企业内部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使得其产品因具有较高的知识附加值而变得更有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崇尚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交流,也有助于建立与企业目标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隐性知识社会化顺利进行。
高新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可简单地用下图进行表示:
企业通过领导、控制、激励等管理措施,促使内部员工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从而有助于获得作为有形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无形产出的企业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误区
知识管理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有重大的意义,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并给予重视与实施,但误区和问题仍普遍存在。
(1)混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在很多企业看来,知识与信息是等同的,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信息管理。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看法。事实上,后者主要管理显性知识,它的基本任务在于将收集整理的信息作为免费资源提供给企业员工;而前者更多关注隐性知识,追求知识的增值。它将知识上升到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高度,重视的是对知识活动过程和人员的管理。如此看来,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非全部,知识管理也不仅是信息管理的发展和延伸。所以企业要从概念上将二者进行区分,避免进入误区。
(2)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在很多企业中,知识管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遇事只是少数几位高管人员决定,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如何让普通员工也积极地投入到此过程中去,并最终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管理组织结构。
(3)管理方式缺乏自主创新。
良好的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得成长的必备条件。尤其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新,一个企业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一味盲从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模式,而不从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式,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最终也将会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4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新思路
4.1 开发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实现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开发一套具有高度适应性且不易为对手模仿的知识管理系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尤其对于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这套系统应包含三个部分:知识管理规划、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评价。知识管理规划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对企业的现有状况进行分析,明确知识管理目标、策略、机制和实现途径等。
4.2 加强企业网络和知识库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实现知识管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要注重企业网络和知识库的建设。企业网站面向所有用户,目的在于宣传企业形象和提高效率,是外界了解企业及进行网上交易的窗口;而企业知识库则为企业内部实现信息查询和知识共享提供支持。加强企业网络和知识库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库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它集知识获取、组织、传播、共享于一体,是一个智能知识处理系统。它使得知识的输入输出更为方便,为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企业各部门之间学习和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企业知识库能使杂乱的知识更有序,有效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知识管理,从而促使企业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并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4.3 设立知识主管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知识的极大依赖性,其获取、共享和应用知识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企业很有必要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来设立岗位,知识主管是其中一个重要职位,他主要负责知识与信息技术工作,组织企业员工获取和运用知识并提供激励,将知识转变成效益,使知识在应用中实现增值,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主管是企业知识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也给出了一个信号,企业是重视知识的,是重视知识管理的,这样有助于知识管理过程的有序和规范运行。
4.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源,而其承载物是人才,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管理和激励知识型员工,促进他们实现知识创新。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它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员工培训机制,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创新和善用知识,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知识管理条件下,企业知识即核心利润源掌握在企业员工手中,所以将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企业建立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所有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要提高企业所有知识的共享水平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
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kujiro Nonaka曾说:“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蕴涵在企业员工中的巨大知识潜能就不可能被开发利用, 企业创新就失去了原动力。”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是知识生产和使用的主体。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包含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隐性化两种转化模式,人的活动就将知识从一种模式转化为另一种模式。(2)人是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人的智能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和共享知识的作用。(3)人是知识积累的主体。零散的显性知识和深层的隐性知识,只有通过人的行为将其收集、整理、加工,使其系统化和外在化,才能为人所使用,成为企业知识。(4)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是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突破。它通常建立在人的三种核心行为上。
三、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1.管理理念人本化。知识管理突破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呼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强调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满足人的合理需求;重视企业经营目标与员工个人价值的结合;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2.管理地位战略化。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保证企业的各项日常事务能正常性进行即可。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参与或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还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可见,知识管理使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3.管理重心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劳动方式正在由劳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知识型员工正在逐步取代设备、资金等物质资产, 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 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所以,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
4.管理方式柔性化。知识型员高度的工作自主性,决定他们在工作中更需要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必须是柔性化的管理。要减少刚性的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强调结果而不是强调过程,来管理知识型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措施
1.构建学习型企业。知识生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学习,组织必须不断补充、更新、创造更多的知识,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这就需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用于修正自己的行为。构建学习型企业,一是要建立组织学习的制度,组织内部的个人、团体乃至整个组织都要学习与创造;二是要设立知识主管,形成综合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便有效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2.建设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新型企业文化。企业必须建立开放而又信任的合作环境,要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在知识传播上,要形成开放式的沟通渠道,让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人作交流,要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知识、分享他人的知识。首先,要提倡知识创造和共享的价值,对员工拥有的知识要制定相应的补偿制度,从而激发员工积极地积累隐性知识并在其认为恰当的时机贡献出来。其次,企业文化必须要把“尊重”放在重要位置,要尊重员工个人人格。只有受尊重的人才愿意奉献自己的知识。
3.采用柔性的绩效考核及激励制度。知识劳动不容易量化绩效,它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创造精神、自觉性和责任感。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单纯将其量化作为考核依据,可以采用全方位评估法,让每个人参与进来, 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反馈, 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进行更为准确地评估。在激励制度方面,要从员工的需求与成长出发。首先,通过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 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其次,要依靠感情的力量,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再次,要制定富有挑战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不断为员工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
4.建立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内部知识网络也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网络主要传播显性知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企业要实行知识管理,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信息网络,作为联系员工、交流信息、共享知识、合作创新的媒介。无形网络主要传播隐性知识,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无形网络的管理,要不断消除在学习和交流上的等级观念,不断构建学习型组织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启发健康的心智模式,营造互相学习、敢于创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董红娜: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 2006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增值;企业管理
0.前言
知识资本是企业发展中继资金资本、人力资本的第三大核心资本。通过知识的获取、积累、整合、创新谋求企业管理和服务的进步,既是对企业职工拥有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地开发和管理,又可以对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知识化地变革,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最终实现企业的增值。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单纯的使用软件系统,为企业和员工获取、积累和分享知识提供便利,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管理与整合,实现知识的传递、利用和创新。能够真正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因此要提高知识管理工作水平,首先要了解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问题与需求,确定知识管理实施的目标。其次要制定知识管理实施体系,包括组织架构、制度体系、运营体系等。最后对知识管理体系进行反思,确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部分并对之进行优化。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成员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达到职员个人知识的不断积累,企业内部知识的循环与提高,最终实现企业增值。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单纯的使用软件系统,为企业和员工获取、积累和分享知识提供便利,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管理与整合,实现知识的传递、利用和创新。能够真正地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
2.我国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管理上,虽然我国引入时间较短,但是国内所需企业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2.1知识分享方面的不足
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许多的环节,因此每一个职员的头脑中,都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知识和内容。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分享平台和分享机制建设,员工之间就无法互相学习、分享他们在工作中所产生的经验及解决策略。各个管理环节、各个业务之间的员工就无法将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共享给他人,只能在同一小组或者同一业务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这就阻碍了员工经验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推广与应用。
2.2知识创造方面的不足
在任何企业日常工作过程中,员工总会遇到各种不知道如何合理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参照各类政策和规定也无法得到答案。员工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结果是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但是员工思考的解决措施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只是其工作经验的一种积累,需要更为专业的人才来进行解答。因此在知识创造方面,必须以企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建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和问题反馈机制。让员工创造知识的过程更加符合企业需要,更科学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企业。
2.3知识传递方面的不足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中,员工的岗位及其岗位职责是相对固定的,而且不同的岗位都肩负着不同的内容和职责。一旦出现岗位职工流失的情况,员工所携带的知识、生产经验等随之流失,导致知识传递的断层。新补缺的员工却因此失去学习的目标,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整理、整合,也就无法有效传递。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而言是十分致命的。
2.4职员培训的不足
对职员开展业务和知识培训,是提高职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促进职工迅速掌握和积累知识最快速的方法;也是实现员工成长、企业增值的快速途径。但是在许多企业管理中,对于职员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是很重视。加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产品、规范、信息交流等等等方面的知识更新较快。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职员知识培训和知识结构的更新。
2.5知识应用方面的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目的是服务于管理,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企业的增值。许多企业在引入知识管理后,虽然重视员工培训、员工知识交流等,但却忽略了对知识的应用。例如员工在学习知识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将新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导致知识管理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达到企业增值的目标。
3.借助知识管理实现企业增值的路径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但是却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知识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强化知识管理,实现企业增值才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3.1提高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脑终端设备的普及,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建设成为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的关键。信息化知识管理平台建设,既可以让专业的软件公司代为设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独自量身定制。目前针对企业知识管理与内部信息交流,有企业OA系统、ERP系统等,都很好的实现了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实际使用中,要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导向进行知识管理。例如一线岗位职工在获得经验知识,对生产提出一定的优化措施后,可以经过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将新创造的知识上传给岗位主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对这一技术进行核实与检验,确实起到效果后再将这一改革措施优化、上报并在企业内部推广。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管理与企业增值问题,对提升知识管理效率和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知识管理成果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则起到上传下达,传递企业信息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更好实现企业增值,首先必须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企业知识管理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2优化企业知识管理流程
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员工将所获取的知识通过整合,将之融入到实际工作。只有如此,才能让知识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也是在企业中开展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坚持知识管理要为企业发展的原则,更加注重知识管理的实效性、将知识管理不断地向生产经营环节渗透。因此要通过加强知识管理的流程,让企业知识管理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增值这个大局,贴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传递员工经验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管理的实用性。固然,知识的获取、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知识管理中,缺乏了传承这一环节,那么获取再多的知识也是枉然。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融入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业务流程,必须要梳理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知识点,将之应用到具体生产流程中。例如出现关键岗位职工流失、流动之后,也可以借助知识管理上传平台,解决员工离职后的知识传承问题,让新入职员工借助知识管理平台,更快速的、详细的了解岗位知识,进而提高新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企业的运行效率。
3.3构建知识创造的激励文化
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分享与创新是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如果员工的隐性知识不分享,那么就无法提升全员素养和知识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创新,那么就难以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革新,难以实现企业的增值。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知识分享与创新激励机制,成为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效率的重要课题。对此,必须建立激励文化和机制,促进员工知识的分享与创造。例如可以将人本理念理念融入其中,采取各种措施,物质的或者精神的激励方式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员工的知识、经验有效的传承和创新,最终转化为企业效益,实现企业增值。例如建立企业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员工分享知识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行为,给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这个过程中,物质奖励既可以是实物的,也可以是现金等方式;而精神奖励则是各种荣誉、升职等。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也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分享知识的氛围。在企业许多岗位中,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导致员工不愿意将自己独有的知识进行分享,显然这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形成一种人人分享的氛围,避免出现因竞争导致员工不愿意分享知识的困境。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积极的进行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的态度,才能真正提高知识的获取、传承和创造力。这是实现知识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
3.4强化知识的应用,实现企业增值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服务,实现企业增值,因此如何实现企业增值才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前几项工作的基础上,在员工积极进行知识分享、知识创造的基础上,要对所创新的知识进行应用,落实到生产和管理中,实现企业增值。例如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产品与产品价格。而知识创新与应用可以提升企业管理、生产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帮助企业不断改善生产流程,确立企业产品技术、知识在整个市场中的核心地位,提高企业成长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在知识管理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增值,关键是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借助知识管理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进行知识管理和创新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的自组织管理,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4.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针对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是保障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目标的关键。本文研究中围绕知识管理与企业增值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知识交流、流程管理、知识创造与知识应用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亚楠,姜华珺,张贺.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6(12):82-84.
[2]盛革.基于价值网的知识管理模型及IT架构[J].中国科技论坛,2009(9):92-97.
1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特性分析
1.1生产要素知识性装备制造业的成长依赖于多种知识,而企业为了不断地发展,在激列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整理、学习,吸收和再创新的知识管理活动。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知识特点主要有以下三要素。1.1.1组织知识组织知识是组织内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知识,也是组织外部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形成的有用的知识经过吸收内化而成的知识。它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的关键知识。1.1.2信息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在知识收集过程中需要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需要进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现有的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它的不断地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1.1.3人员构成装备制造业创造和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专业人员、技术专家、管理者、员工。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集中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进行的。通过协作,装备制造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使用,对装备制造业知识进行发现、学习、吸收、创新和再创新,进一步促进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1.2过程知识性装备制造业集群可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但是无论装备制造业集群处于何种阶段,知识资本始终处于支配性的重要地位。装备制造业集群必须实施知识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其发展趋势要求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1.3能力构成知识性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以具有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为前提,倘若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机制,但其不具有相应的能力去实施知识管理,不能称这个企业形成了知识管理。实际上,装备制造企业中己体现出知识性特点。
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
2.1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在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由许多的知识节点构成,知识节点由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咨询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组成。其中网络的主要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在不同的类型节点之间,以知识流动角度来说核心企业与高校联系较为密切,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实际上装备制造企业更倾向于独立研究,并不与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研究。②从网络空间布局看,在知识流动的过程遵循着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地理位置距离越远,在知识交流和学习中的成本就越高。在许多经济模型中,地理距离与知识交流和学习的成本是正相关的,说明了知识流动具有较强的空间局限性。③一般情况下知识网络规模越大,知识的中心节点的中心性就越强、网络密度就越低。网络联结效率与规模之间成负相关。即装备制造业密度大的知识网络联结效率也高,知识网络中相应的节点联系越强,其越不利于网络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到知识流动的范围。2.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设计宽松的知识交流的环境对知识网络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来实现知识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间知识共享,从而构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集群知识网络的内部结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中起到主导作用,核心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网络的主体。其它企业与核心企业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扩散,首先是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依托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与技术共享。其次是上下游企业关联关系。社会网络体现集群外与其它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外层关系。其它要素主要包括: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政策支持、相关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等。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任务是负责培养相关的基础人才、专业人才和传递知识;可以促进知识的流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主要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通过开发新技术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集群内部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同时装备制造企业首先需要加强自主研发,然后注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来辅助自身的研发能力。
3装备制造业集群知管理过程
通过以上对装备制造业集群与知识管理的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相关因素的制约,与受到企业外部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3.1知识管理过程核心环节知识管理过程主要是对知识的存量、增量、存在方式、存在范围等知识属性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成败。其分为五个核心环节,即知识获取、知识扩散、知识固化、知识评估和知识创新。在五个核心环节中,将知识看作是应用的资源、固化的资产、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同样有这五个核心环节:①知识获取:是指企业的各组织对知识收集的活动,是组织知识的根本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知识的获取和外部知识的获取。②知识扩散:是将知识传送给潜在的接受者,及接受的个人或团体对知识的吸收的过程。③知识固化:是对集群知识的获取和占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内化。④知识评估:评估装备制造业集群现在的知识设计状况,采取相应的知识管理措施来解决知识设计中的问题,保证设计知识的准确性。⑤知识创新: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对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形成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新的知识状态。3.2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设计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模型见图2。装备制造业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集群内外部知识活动的价值。反映了在集群内外部实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及集群内知识互动和集群外知识资源,知识流之间的交流与转换;并反映集群内外部知识内化与外化的流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知识交流中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是至关重要,它们持续不停的运作,保证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流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知识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4结论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装备制造业集群成长中,知识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成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集群各类特征的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内外知识流模型,并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进行了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应根据知识管理过程的五种状态,选择相应的强化重点,以期满足知识共享目标和任务完成的需要。
作者:张永宾姜明君杨姝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一、知识资源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管理是知识生产力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知识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是企业运用集体、团队的智慧提高自身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已全球化、现代社会已信息化、经济生活已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背景下,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资源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商战中获胜,就必须在竞争中赢得市场,谁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谁就赢得了胜利。企业靠什么也赢得市场?只能是靠不断创新。而知识资源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资源。因此,企业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开展全方位知识管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知识资源,分为隐性知识资源和显性知识资源。潜藏在企业内各个体身上的为隐性知识资源,个体身上的隐性知识资源发挥了出来,形成了企业能力,就由隐性知识资源变成显性知识资源。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实现个人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进而达到知识共享,形成企业特有的隐性知识。知识作为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是因为企业的隐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且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决定的,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差别是不大的,但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由此形成的创新能力的不同,才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差别,分出了胜负。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能力上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是一企业内处在核心地位并能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具的竞争优势,它能够使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长期积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而形成的基础性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文化凝聚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研究性知识和开发性知识的释放,体现在企业的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研究性知识和开发性知识的释放,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上。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化的能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尤为重要。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制度的科学安排上。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一个企业如果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创新活动,在制度安排上经常推出一些非常新颖的,而又能够和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制度,企业就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是企业知识和企业智慧的展示,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知识和智慧谋取规模优势的结果。企业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实现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其本身就是企业知识能力的表现。企业的文化凝聚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独特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在文化上的自我塑造。它通过蕴藏在企业内部的知识不断的凝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竞争力。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管理能力,一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和新产品。一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但最根本的要素是知识管理能力。
三、知识管理是提高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今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且,明天还会更激烈,为了不在今天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企业就要重视和强化知识管理;为了不在明天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企业就要通过重视和强化知识管理提高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企业战略
对知识的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人知识经济时代。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
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企业创新,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二)知识管理也是网路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
所谓知识管理是在企业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
(三)知识管理是技术,因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管理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知识收集分类存储标记技术,知识搜索技术,以及辅助的交流沟通技术:即时通信,电子邮件,企业门户,等等。我们在直观上感知的,能够把握的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这些技术和技术的产物。正是这些技术,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为了实践。
(四)知识管理是管理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一样,发现了企业中的稀缺和关键的资源,并将它们管理起来,以求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利用这些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企业拥有的知识。既然是管理,自然就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对知识这种资源的规划与组织、导向与激励、评估与控制,以及不断的创新、演进,就是知识管理。
(五)知识管理是哲学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管理理论的不同还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同的,以往的管理哲学、管理理论看什么是企业,同知识管理的观点是不同的,如科学管理就把企业看成是一部自动化的机器,各种生产资料从一侧进入这部机器,另一侧则源源不断的涌出产品和服务,机械性和自动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知识管理看企业,是把它当作关于自身规律和顾客价值的知识的聚合体,如果不拥有这些知识,企业就不存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被理解为企业寻找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就表现为围绕企业知识,进行组织的运作,各个层级的人员都依靠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业务、管理企业。
(六)知识管理是文化
在组织中实践知识管理,就要培养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强调共享,强调协作。组织的文化就要围绕这些作强有力的导向,让每个人都了解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一定要把做事的知识共享出来,每个需要的人都有机会学到它,寻找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围绕着知识管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事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知识管理导向的价值观。这就是知识管理是文化的涵义。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带给企业的好处为创造企业新竞争价值,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建立企业新文化。
(七)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
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是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个人知识资本的保值、增值,信息技术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知识创新注人强大的动力,实现企业健康持久地发展。
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八)企业知识管理对员工的作用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
(九)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
三、结语
1.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往往在于恰当地运用知识管理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相辅相成,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只有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实践都很成功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