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技术的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理学士;人才培养模式;“校院企”合作
1 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传统的影像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清楚影像技术岗位需求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而医学影像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层次低、系统理论知识缺乏、专业设备的操作单一、缺乏创新精神。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内容陈旧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设备的研制、开发、引进和应用,各项业务技术的开展,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断开拓医学影像科学的新领域。而早些年出版的书刊对这些知识介绍的不够全面,许多高校开设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都处在建设发展阶段,学生接受最新知识的机遇和方式者非常有限。而在迅速更新的知识面前,由于受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局限,致使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对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等方面均立足于陈旧的观念,不能适应专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还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跟不上时代步伐,这也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从业队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材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单纯将书本上的内容“ 灌注” 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实践能力与 理论知识不能有机结合,使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缺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专业知识单一
影像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电子、机械、数字技术、光学工程等专业综合发展的结果,各专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从业人员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加上分学科、分专业学习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很多单位根据医学影像设备而非学科系统来进行专业划分,从而使很多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一,成为只懂某一种检查设备知识的技工人员。这样既割裂了专业知识的立体联系,又束缚了个体思维,必然会扭曲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影像学从业队伍学历结构不尽理想,尤其是在县、市及其以下级别医疗单位,招工、顶职上岗者不乏其人,而技师中则更多见。中专、高职学历者所占比例过大,本科以上层次学历者为数不多。大部分从事人员缺乏钻研精神,只管操作,只管维修,脱离思考,就事论事。没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想要较好掌握、运用医学影像新技术并使之创新和发展,并非易事。为此,加强医学影像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四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只在不多的高校刚刚开办,由于在对医学影像学理学学士培养认识上的差异, 致使出现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及方向不明、 培养模式混乱,大多数学校都是借鉴甚至沿用原来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医学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时也很难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生“医师、技师”就业尴尬的现象。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四年制)更改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制),专业类别也于原来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部分)”改为“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这就更加确定了其专业方向,即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研究、管理、流通、客户服务等,以及能在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校于2010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本科(理学士)专业学生,2013年9月将招收第一届医学影像技术(更名后)本科专业的学生,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在不断的促进我们思考,建立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目前医学影像本科专业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办学情况,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教学方案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向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用人单位对近5年招聘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的质量评价及实际工作中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理学士)的服务面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2)完善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就应围绕培养目标来确定。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医学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理、工、医相交叉,因此完善的课程设置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根据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医学物理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模块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三化”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方向。CT,MR,DSA,CR,DR,PACS等技术的应用需要集医学、医学物理学、现代信息技术、成像技术等知识与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更侧重于理学和工科的内容,如:先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基础。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种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之后,着重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软件方面,完成计算机应用和基本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后,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培养医学图像分析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达到在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水平。
(3)建立“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之前国家没有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的培养目标,很多高校都沿用原有五年制医学影像学(医学士)的培养思路,因此,除了学校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外,就是在医院进行实习与见习。显然,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医学影像技术(理学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若能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与医院、企业构建三位一体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实现“零距离”就业,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而且大大地节约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优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及时了解当代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实现“按需”培养,提高就业率;同时,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程师“请进来”,把教师“送出去”,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能力。此外,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结合可让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地发展。
(4)编写活页教材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医学影像学设备也随之日新月异,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要与时俱进,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开展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受教材需从编写、出版到定购这个时间周期的限制,很难满足要求。因此,高校可与医院、企业一起编写活页教材,与定购的材配套使用,不断更新、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结束语:
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影像的新要求,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办学思路,积极推动“校院企”三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提高办学能力,扩大影响力,优化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主要是按照课本的顺序介绍各成像技术的成像理论、原理、影像操作技术、正常影像的表现。讲授过程中穿插示教典型的影像图片,很少涉及相对应的其他影像技术图像的表现优势。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影像检查技术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手段诊断该疾病的优缺点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于医学生即未来的临床影像技师来说,这关系到他们日后是否能正确选择应用对疾病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与课时有限有关,教师授课很少延伸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去比较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特点;另一方面比较影像内容不是考试考核内容,学生对这方面关注不多,没有引起师生对这方面的重视。因此,正确转变认识,授课过程中适当地添加其他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对被检部位显示特点,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必要。
2.比较影像教学插入的时机和度
在讲解一些影像检查方法的适应症时插入比较影像教学法,讲授完本检查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后,要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一些检查项目在讲解临床应用时详细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范围、灵敏度和特异性等。如SPECT 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急性脑血管病变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急性脑梗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 对脑外伤急性期的敏感性也高于CT 、MRI, 而对后期随访中敏感性低于MRI 。而CT 和MRI 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则很高, 阳性率高于SPECT 脑血流灌注显像。
3.比较影像教学法插入的方式
比较影像学教学的方式很多,根据比较的内容可分为新旧知识比较、正误比较;按照知识点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根据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可分为实物比较、图形比较和列表比较。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常常需要多种比较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等方式, 将各种影像检查技术操作图片及影像照片一起显示, 结合图片介绍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范围和诊断价值,被检部位技术及影像显示异同。在讲解CT扫描时,将其与X线平片摄影相比较,如讲述CT胸部平扫可与X线胸部后前位摄影相比较,可以知道CT胸部平扫为了防止肩部组织及双上肢产生线束硬化伪影,需要被检者双臂上举,而胸部后前位摄影为了减少肩胛骨对肺组织的重叠,要求被检者双臂内旋,手背放于髋部,两肘尽量内旋,双肩下垂;除此外还有中心线不同,其他要点均相同。通过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突出各项影像技术能早期、灵敏、功能性特点, 同时指出它们各自优势和应用限度, 使学生对各种影像检查方法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4.体会
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课堂提问发现,学生普遍认同比较影像学教学法,认为比较影像教学可以“温故而知新”。此外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成绩也明显提高。比较影像教学具有如下优点:
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知识的横向对比
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检查技术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检查手段,运用这种影像比较方法可以找出该疾病不同影像成像技术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找出影像表现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然后有针对性的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像表现,促使学生知识横向间的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综合能力,同时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和教师探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比较影像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作者:杨明,马志庆,谭薏,魏征
【关键词】 功能性成像技术;SPECT;功能性MR1;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穴位进行疾病治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赞同,但用现代医学来解释针灸经络现象的观点仍存在较大的分歧,特别应用西医现代解剖学技术尚无法看到经络的存在。按照西医的理论,机体的所有功能活动都是由脑的相应功能区来支配完成。各种大量实验研究资料表明,针灸的作用正可能是与神经中枢的调节有密切关系。针灸对机体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激发穴位深层感受器的神经末梢,然后沿着外周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传入的冲动经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和调制,再经神经或神经体液途径作用脏腑器官而实现的。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将针灸的治疗效应客观化、可视化,已成为针灸与国际接轨的一大热点问题。
功能性成像技术主要指SPECT、PET、功能性MRI(fMRI)。SPECT、PET属于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药物选择性地分布于特定的器官或病变组织的特点,将放射性药物引入患者体内,在体外描记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分布图的方法。可以显示人体某一系统、脏器和组织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特别是能够提供活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脑在代谢和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功能的信息;功能性MRI是根据神经元兴奋后局部氧耗与血流增幅不一致,用BOLD效应机制成像,间接显示神经元活动,把神经活动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目前人们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手段,因此SPECT、PET、fMRI在研究针灸疗效的信息传导规律和机制、经络的实质、穴位的特异性等方面具有其它研究手段无法取代的优势。
我国的SPECT临床应用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在脑神经系统的应用取得很多成果。SPECT类似PET也是一种直观、无创伤的功能影像技术,同样适合研究针刺疗效的人体信息传导规律和机制。因此,SPECT仍然是现阶段研究针刺原理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PET的出现是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重大进展。与SPECT相比,PET有比较高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但其昂贵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在针灸学领域的应用。虽然PET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但有关针刺原理研究的报道并不多,主要是研究针刺状态下不同的观察对象其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中枢系统起不同的调节作用,针刺的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病理状态下(主要指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改善局部葡萄糖代谢率, 提高脑组织的功能,与SPECT所得结论基本一致。毋庸置疑,PET在脑科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需要指出的是,PET空间分辨率不足,目前用于临床的示踪剂很有限,而且很多由示踪剂所显示的脑内变化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因此,尽管PET成像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原理的可能性,但其结果仍有待于检验。
fMRI在医学研究应用虽刚起步,但已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成为研究视觉、认知、记忆和运动功能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利用fMRI技术进行脑功能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中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应用fMRI在人脑功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有关针灸作用机制的fMRI研究也有相关报道。临床上常采用光明、外关组穴治疗青少年近视、视神经萎缩等视觉紊乱疾病,但相关机制还不清楚。方继良[1]等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3例正常人左侧太冲、丘墟和假穴,手法采用捻针和不捻针,利用1.5 T MRI仪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99b分析图像。结果发现只在真穴捻针针刺时有更强的激活效应,真穴捻针时可能对皮层神经活动有较特异的作用,而假穴未观察到此种现象,推测这可能是针刺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邱明国等[2]通过穴位电针刺激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观察电针刺激光明、外关组穴时对人脑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穴位电针刺激的治病机制。电针刺激右侧光明及外关穴可使受试者双侧大脑枕叶距状沟附近的视觉皮质及顶下小叶皮层区fMRI信号显著增加。结论:特定的功能组穴与相应皮层兴奋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fMRI影像技术结合SPM分析是研究电针作用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肖叶玉等[3]采用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技术了解针刺足三里穴时脑的反应,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变化,与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足三里穴有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精神及睡眠状态的作用密切联系。针刺足三里穴时能引起双侧特定脑皮层的反应,但以同侧为主,表明经络独特感传道的存在,且与周围神经不尽相同,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功能性MRI在研究脑功能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功能性MRI还不是一项非常成熟的研究工具,存在着一些有待优化和扩展的问题,同时,大脑本身工作的复杂性以及针灸效应的广泛性决定了仅根据功能性MRI信号的改变来推断针灸作用机制及腧穴的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医学影像学进行针灸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医学影像学在针灸学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方法学,有些研究结果相差较大,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其研究结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证实,同时,医学影像技术自身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相信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逐步完善,功能性成像技术必将在针灸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继良.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脑功能MRI[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1281-1282.
[2]邱明国,王 健,谢 兵,等.电针刺激光明、外关组穴fMRI脑功能成像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9):1970-1971.
[3]肖叶玉,吴仁华,裴仁全,等,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06-107.
【关键词】 DICOM;PACS; 接口
【中图分类号】R77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58-01
一 DICOM和PACS简介
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标准(DICOM)是在医学信息学领域中有关医学图像的国际标准,是目前国际国内研究开发的热点。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pitc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 tion system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2]。
二 非DICOM设备标准化的提出
基于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应用现状以及短期内不可能大范围更新换代的现实,我们提出了非DICOM设备标准化的方案,如下所示:
非标准设备获取接口PC
DICOM310 DICOMPACS
为了将不支持DICOM 3.0标准的医学影像设备接入合乎DICOM 3.0标准的PACS网络,在PACS和非标准设备之间,接入一台PC,在PC上设计图像获取接口,将获取的图像转换成DICOM 3.0标准格式并赋予DICOM 3.0标准中的某一角色,使非标准设备能通过PC间接接入合乎DICOM 3.0标准的PACS网络。
三 实现途径
有一部分非标准设备,其厂家已经为其设计好了DICOM标准化的方案,如GE公司的后期出现的非标准CT,只要在CT工作站里加入一块集成电路卡,安装相应软件即完成了标准的改造。但仍有大量非DICOM标准数字接口的CT、MR、ECT等设备,对此我们通过INTERNET或厂家查询有关图像格式及通讯协议信息,分析研究各主要厂家自定义标准及ACRNEMA 1.0/ 2.0标准,以便向DICOM 3.0标准转换[1]。
四 实现方案
我们认为,将非DICOM设备标准化有如下四个步骤:
(1)图像获取接口的设计
对支持FTP协议的系统,可以通过NFS文件共享系统,使PC上能读取设备上的图像文件;对不支持FTP协议的系统,我们可以考虑打断其硬盘链路,接入自己的数据读取模块让图像文件存入PC的硬盘中。对无法进行数字通讯但具有视频输出的其他影像设备,采用视频采集方案。将以上途径获取的图像信号转换为DICOM 3.0标准存贮格式,并使其支持DICOM 3.0标准通讯协议。
(2)角色的确定
DICOM中有12个不同的服务类,例如打印、传输、存储、存档等。某一服务类中又分为使用者和提供者,某一设备可能仅符合DICOM 3.0的某一个或几个类。比如通常CT机的操作台仅符合DICOM的存档服务类及传输服务类,它仅作为User而不是Provider,且不符合DICOM 3.0的打印服务类。因此,我们对PC在PACS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就是存档服务类和传输服务的使用者,而不需配备打印服务类的功能。
(3)格式的转换
把接收过来的图像转换成DICOM 3.0标准的图像。以GE9800CT为例:对文件头部分,我们根据DICOM 3.0文件头的需要从原文件中抽取必要的信息构造相应的DICOM 3.0的数据元素。对图像数据部分,我们得区分是否压缩。未压缩的图像,GE9800CT使用了边界编码,它只记录有效图像信息,抛弃背景。我们要根据这点来得到恢复后的图像并同样使用未压缩的格式存放DICOM 3.0图像数据。对压缩图像,GE9800CT采用如下的DPCM编码:第一个字是象素值,从第二个字开始,如果第一个字节的最高位为1,则后面7位是第二个象素与第一个象素的差值。否则整个字都是该象素的值。根据这点我们可得到解压后的裸数据。对裸数据调用JPEG算法,形成一个JPEG文件,直接附在DICOM 3.0文件头后面,就形成了有压缩的DICOM 3.0格式文件。
(4)DICOM 3.0通信能力及其角色的实现
接下来的工作是赋予PC机按DICOM标准进行通信(收发图像)的能力和按DICOM标准中的存档服务类和传输服务类的要求去实现PC的功能。我们通过自行开发的DICOM的几个基本服务类包括STORAGE SERVICE CLASS,实现了图像的DICOM标准传输。
五、结束语
通过本实验室对GE9800CT的改造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随着我国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放射科为核心的PACS、HIS、RIS等相关系统的发展和融合是大势所趋[3],作为关键技术基础的医学影像设备标准化接口技术是各医院须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可以预见此技术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极为丰富的市场潜力。
参考文献
[1] 江贵平, 等. DICOM虚拟设备技术与实践.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0, 17 (3): 199~200
[2] 林天毅, 等. WWW和DICOM网络的实现. 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1999, 16 (3): 333~338
关键词 高职 医护行业英语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有效衔接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辅相成
学生到了高职学习阶段主要就是为今后的工作进行巩固性学习,以便在今后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面对。高职学院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时应树立面向社会,符合岗位需求,辅助主修,加强应用的理念,以岗位交际为中心,开展分类教导,充分体现出职业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该重视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也要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同时,为使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又要指导学生通过一些英语水平考试,如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和B级,以及相关的高级职业英语证书等考试,甚至可以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对外语应用能力的实际要求,使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有效对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的内容设定
(1)专业定位。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以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为导向设定课程内容。比如,职业卫生学院比较具特色的专业有:护理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该依据各专业的职场特点和职业技术重点设定针对性强的专业英语课程,并且应该以实用、适度为原则;(2)重构高职英语课程。过于多元的目标容易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因此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重点,找准关键,有所取舍,放弃那些不必要的内容,瞄准核心的目标,追求最适用的价值。
高职学院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前最关键的学习阶段,通过高职学院的学习可以将自己培养成为技能型、运用型人才,为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个专业专属的英语教学在开展前都要进行全面准确的市场调研,清楚知道英语教学所要发展的方向。(1)护理专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护理+英语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品牌护士,既能适合本土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能达到国际护理行业标准,适应全球护理人才市场的流动要求;(2)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也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每部分精选最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为重点,“用什么,学什么”,并且其内容尽可能摘选于国外优秀教材。最初级的学习应该掌握常规检验项目的英文缩写、检验常用名词缩写等;(3)医学影像专业英语也必须围绕医学影像专业知识,在影像技术应用、操作规范、诊断标准和依据四个方面给学生创造听、说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语言实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并能摘择医学影像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理解和运用英语国家有关医学影像专业学术文章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常用描述习惯。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专业课程自身涉及大量的图像和动态影像,面对具备了一定医学及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一些难懂的词和段落,通过“看图说话”或动画演示等方法,只要恰当放慢语速,多使用简单句,就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3课程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现如今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高校教育的需求,因此,要全面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而翻转课堂则是当前学生比较热衷的教学方法,刚好与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模式相反,非常适合高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答学生在日常学生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先学后教的目的,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把课程内容的讲解视频及其辅助资料通过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给学生(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和补充拓展相关知识),明确任务,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对于有听课疲劳症的高职学生,有较好的刺激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能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减少课堂的束缚感;其次,PBL案例式教学法。BPL教学法特别适合技术类医学生。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以及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下,能激发出自身的潜能,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由被动的听说读译变成主动的听说读译,学生自主形成多角度、多侧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专业教师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把课堂由教室转移到实验室。用英语讲授实验仪器的原理、基本参数、使用方法等,使学生不但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更掌握了一些与仪器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最后,小组活动。在优化各种英语教学资源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一些与未来典型职业活动相关的任务或项目来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小组成员经过讨论,运用教师提供的词汇及句型,进行情景会话,并分角色表演出来。某些章节牵涉到重要操作技能,如验光、调节镜框等,则可以鼓励学生边实施操作,边用英语描述过程,真正实现技能与专业英语的完善结合。
4结语
高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课程建设是否着眼于高职学生这个群体。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创设适合于资优学生发展的高端课程,也要创设适合于广大高职生群体的实用型课程,因为高职学生将来会渗透在社会各行业的最前沿,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发展基石,他们可能不是飞得最高的,却应该是可以走得更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4).
【关键词】数字化X 线摄影 图像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8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442-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
飞利浦公司数字X线机(DR);万东公司X线机;万东?500mAX线机。
1.2 分析方法
①DR和传统X线机摄取同一部位的摄影条件取得的图像进行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②通过应用中的技术操作、图像质量控制模块与后处理技术、被检者检查及医师发报告时间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两者的优势与不足。
2 结果
2.1 DR的图像清晰,动态范围广
DR的空间分辨率高达2.8~3.6线对,密度分辨率可高达1000万像素,所以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传统X线机。
2.2 DR 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增大图像信息量
DR强大的质量控制模块和后处理技术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操作的简易性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X线机。
2.3 DR的数字化,改变传统放射科模式
DR 从工作流程登记―投照―直接成像―传输到影像储存器―传输到医生工作站―医生阅读影像图片并发报告,其检查时间比传统X 线机摄影减少了70%,DR检查的平均时间明显少于传统X线机,具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DR和传统X线的成像原理
DR 将穿透被照射物体后的X 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灰阶由胶片的256级提升至2048级,因而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功能实现图像的优化,图像质量大大提高。DR的核心技术是它的主板(FP),采用一个带有碘化铯闪烁器的单片非结晶硅面板,将吸收的X光信号转换成可见光信号,再通过低噪声光电二极管阵列吸收可见光,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低噪声读出电路将每个像素的数字化信号传送到图像处理器,由计算机将其集成为X线摄影,因而其图像层次丰富,影像边缘锐利清晰,细微结构表现出色。DR强大的质量控制模块的后处理技术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性,避免了散射造成图像的畸变、模糊与失真。图像质量提高,提高了诊断医师的满意度,大大减少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1]。DR条件设置自动是根据患者部位、体形等级统一设定,曝光时应准确把握患者体形分类,将照片个体化,方便工作,得到满意图像。传统X线能使人体在荧光屏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主要是由于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作用和感光作用等特性,同时也因为人体组织结构有密度和厚密的差别,导致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导致X线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X线片上的X线量出现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X线片上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传统X线摄影时曝光参数范围小,需要准确掌握曝光参数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影像效果,增加了曝光条件选择的难度。由于受传统X线成像设备限制,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平板探测器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普通的X 线摄影上[2-3],使普通X线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该探测器集影像采集和转换于一体,直接输出数字图像信息,成像环节少。系统成像时间仅为5 s左右,X线采集时间约几毫秒,可减少摄影中运动及呼吸伪影影响。胶片直接干式激光打印,省去暗室冲洗,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环境改善,深受临床欢迎。
3.2 DR能显著降低患者照射的X 线剂量
摄影同普通摄影基本一致, 摆放患者时动作轻柔、迅速准确,选择适当曝光条件、照射野、焦片距,这是图像质量的根本,并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照射剂量。传统X线投照患者接受的X 线剂量明显高于DR。DR很低的X线量就能成像,通过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能获得理想的诊断图像,而传统X线需较高的X 线量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诊断图像。
3.3 DR质量控制模块和丰富的后处理功能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性
在影像处理站可以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不同处理及图像对比增益法功能可用对比度控制、细节增强控制、动态控制,窗宽、窗位调节,辅以图像切割、局部放大等处理,使图像显示结果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影像对比度和分辨率,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降低了漏、误诊率。DR所具有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其原理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探测区域,在曝光前准确测量了打在患者身后X 线胶片上的辐射剂量,当达到屏幕胶片联合使用的预定剂量时自动关闭X线系统,这保证了只采用最小的所需剂量。结果图像表现出一致的黑度,由于图像中的错误而使X线检复进行的可能性也得到减少,间接地减少了患者的照射剂量。
3.4 DR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 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DR 是直接式数字摄影,在曝光后26s即可成像,再通过PACS 网络约10s的输送存储,即可供影像工作站即时调用,调用时间为2~4 s,从摄影到影像生成共需2min。而传统X线摄影中,从患者检查至发报告,共约7 min(以一名患者照完片马上冲洗计算,若多人时此时间会更长)。DR和传统X线摄影比较将检查时间减少了70%。由此可见,DR能更有效地缩短病人检查和获得报告时间,从而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
3.5 DR与普通X线成像技术的不足
DR 影像与普通X 线影像一样, 所得也是二维平面影像,缺乏立体效果,而且对被照体的设计要求高,对呼吸和肢体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敏感。摄影参数过高或过低会对影像结果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摄影条件过低时,图像噪声大,影像颗粒粗且均匀性差,使影像对比度、分辨和清晰度下降;条件过高,图像的对比度反差过大图像显示较差,甚至因图像信息丢失而不能得到组织影像。多级图像对比增益容易夸大图像增益,过高反而各项参数值或搭配不当,就会失去显示优质图像的意义。传统X 线采用屏-胶成像,其增强效率受增感屏的种类、质量的影响很大,且易发生散射造成图像的畸变、模糊与失真。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很多,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传统X 线成像系统没有后处理功能,X线胶片一旦曝光就无法对影像进行补救, 图像动态范围小,因此,要想得到理想的图像,就必须掌握曝光条件,否则图像显示较不理想。DR 应加强操作者的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和医师对增强影像的适应和认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对细节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DR摄影在放射科使用中以其功能强、性能稳定、图像清晰、投照成功率高、能量减影、组织均衡、断层三维合成等高级应用功能进一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而备受医务人员青睐。DR 的临床应用实现了放射科无胶片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美好前景。在科研、教学方面为放射科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方便的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因此,数字X线的优势将越来越被医院所认识。
参考文献
[1] 尹志军.马彪.漆兰,等.数字X 线摄影技术的进展[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3,25(12):5-6.
【关键词】超声成像;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 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40-02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影像学作为医生诊断和治疗重要手段已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它使得临床医生对人体内部病变部位的观察更直接、更清晰,确诊率更高。而超声成像技术在医学成像领域中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40年代初就已探索利用超声检查人体,50年代已研究、使用超声使器官构成超声层面图像,70年代初又发展了实时超声技术,可观察心脏及胎儿活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与传统二维超声成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直接显示脏器的三维解剖结构;其次还可对三维成像的结果进行重新断层分层,能从传统成像方式无法实现的角度进行观察;再有还可对生理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对病变位置精确定位。因此,近几年来三维超声成像已经成为医学成像领域备受关注的方面。
1 三维超声的成像技术
可靠的数据提取是得到精确三维超声图像的前提。采用二维面阵超声探头,使超声束在三维扫查空间中进行摆动,即可直接得到三维体数据。但二维面阵换能器的制作工艺限制了阵元数,使得三维图像的分辨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已有使用二维阵列的超声成像系统面世。目前三维超声数据的提取仍广泛采用一维阵列探头。用一维阵列探头提取三维超声数据,需要外加定位装置,如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一体化探头。该探头是将一个一维超声探头和摆动机构封装在一起,操作者只要将该探头放在被探查部位,系统就能自动采集三维数据。还有一种新型探头专门用于解决定位问题。该探头有三个阵列,中间的主阵列用于超声成像,与主阵列垂直的两个侧阵列用于提取定位图像。由于探头移动的连续性,所以定位图像两两重叠部分很大,可以通过两侧的定位图像确定两次采样间的位移、旋转,从而确定图像的空间位置。此外,还有一些文献提供了通过相邻图像的相关和图像的斑点噪声统计规律来确定探头侧向位移的方法。
2 三维超声的临床应用
2.1 三维超声在空腔脏器中的应用
2.1.1 胃、肠道疾病 嘱受检者适量饮水或灌肠后可建立良好的透声窗。清楚显示胃肠道隆起性病变与溃疡的大小、深度、边缘形态,观察恶性肿瘤的浸润深度、范围及与邻近组织、血管的立置关系,进行术前TNM分期,对协助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3D-CDE对溃疡出血和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也可提供较大的帮助。
2.1.2 膀胱疾病 膀胱充盈后可形成极佳的透声窗,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一样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内部回声,同时三维超声还能显示病变的整体、表面形态及肿瘤对膀胱壁的浸润情况,从而提高了其诊断的准确性,并有助于肿瘤术前方案的抉择。对慢性膀胱炎症、憩室、结石、凝血块等膀胱疾病的诊断,也显示出优越性。
2.2 在实质性脏器中的应用
肝脏疾病 肝囊肿与肝脓肿二维超声诊断准确性较高,而肝癌与肝内其它性质占位性病变相互间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三维超声可从不同方位观察肝表面和边缘轮廓,肿三维超声成像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精确测量和定位在产科临床上,三维超声成像可用于鉴别早期胎儿是否存在畸形以及检查各个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可用于多种心脏疾病以及血管内疾病的检查。随着实时三维超声成像(一般要求帧频必须大于20帧/s)的研究成功,三维超声有望在心脏疾病检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如此,由于价格和技术上的原因,目前三维超声成像尚未达到临床广泛应用的水平,也还有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
2.3 在妇科的应用
三维超声对子宫实质性肿瘤的断,有一定辅助作用。对卵巢和输卵管病变(特别囊性变),可清晰显示其立体外形轮廓、内部结构、有无分隔与性突起、液体浑浊度等。对盆壁转移性病灶合并腹水的人,三维较二维超声的诊断价值更大。文献报道三维超声诊断附件区恶性肿瘤时,其敏感性由二维超声的80%增87%。此外,三维超声于术前可清晰显示恶性肿瘤浸及围脏器的情况,评价肿瘤与子宫、盆壁及髂血管的关系,为中能否切除肿瘤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与此同时,应用3CDE可以显示肿瘤内血管空间结构,并计算单位体积内的瘤血管密度,为肿瘤的定性诊断增加新的参考指标。
2.4 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心脏为具有复杂三维形态的动态器官 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提供心脏的三维立体结构,直观显示心脏内部结构的解剖形态、空间关系、立体方位及血流变化等,为各种瓣膜疾病、心肌疾病和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RT-3DE能实时总体评估一个心动周期心脏的解剖、功能及活动状况,测定心腔容量,估测心室重量及各项心功能指标,分析室壁节段运动等,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心血管疾病的定性和定量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结论
超声成像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成像模式,在某些场合甚至是最好乃至唯一可用的成像模式。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和利用,使超声仪器的检测和诊断更为有效,应用范围也不断延伸,如用于观察病程的发展情况、细胞的代谢情况等。超声成像技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医学影像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新发现和新技术用于超声成像。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颖,龚渭冰.超声诊断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程自峰,李永勤.超声医学设备原理及其发展趋势[J].常规医疗装备.2006,2(6):11-13.
一、计算机化病历
计算机化病历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指存在一个系统中的电子病历,这个系统可支持使用者获得完整、准确的资料;提示和警示医疗人员;给予临床决策服务;连接管理、书刊目录、临床基础知识以及其他设备[2]。电子病历的优点如下:完整的电子病历存储系统支持多个用户同时查看,保证个人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网络,医师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获得患者的电子病历。同时可根据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资料查询权限,从而保证了病历的安全性。授权用户在适当时间才能查看合适的病历。
此外,电子病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医疗记录。论文通过与图像信息的整合,可提供实时医疗监控,药物剂量查询等多种功能。电子病历已成为新兴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的基础。
电子病历目前可大致分为单机电子病历和网上电子病历两种。网上电子病历的优点是采用了ASP服务器提供全球,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则由ASP供应商解决;缺点则是数据不在医师所工作的计算机上。
虽然医疗界投入巨资,电子病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首先,病历数据的输入界面仍不够简单;其次,电子病历需要统一的医学用语标准。目前,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已制定出统一医学用语系统(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UMLS),这一系统包含了近一百万个术语描述医学概念。一旦该系统得以推广,将极大地促进全球医学用语的标准化。
二、医学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系统与其他工业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毕业论文不同的部门对信息的要求不同,这是对医学信息系统最大的挑战。例如,信息系统用户可分为基本用户和二级用户,基本用户包括医师和其他护理人员;二级用户则包括医疗保险公司、政府医疗保险机构等。不同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同,导致信息管理的复杂性。同时,如何有效地利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解决不同的医疗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重视的课题。
信息系统包括实验测试系统、医疗设备订购与维护系统及影像图片存储与交换系统等,存储于不同的计算机和不同的信息网络中。对于特定的用户来说,前端界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后端数据必须是一体化和标准化的。
医学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患者关系管理系统(patientrelationshipmanage—ment,PRM)、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系统等|4J。ERP技术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近年来,其在医疗机构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将企业信息整合为一体(整合的数据库),所以各系统都提供一致的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有效地降低了输入费用,并保证各系统得到完整、实时、一致的数据。其次,ERP系统可用来决策医疗设备订购、管理和维护,例如通过一个整合的数据库,根据病床的使用率,ERP系统可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PRM是侧重于患者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PRM记录患者生活习惯、个人病史、家庭病史以及过敏反应等,医院从而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PRM,患者也可向医院询问医疗方案。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管理上也日益重要,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降低成本,为医师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医疗诊断的质量。Bresnahan[5]指出,上千种的服务、多种治疗方案以及相互关系使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而这种复杂性推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上的使用,已远远超过其在银行业和零售业的应用范围。
三、医疗决策系统
医学实践最重要的是作出正确的医疗诊断,因此医学信息学将研究重点也放在决策系统上。硕士论文决策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工具,而且需要理解医师如何利用推理知识作出医疗判断。
当前决策系统主要基于两种方法论:着重于统计分析的定量分析法,以及侧重于逻辑推理的专家系统法。定量分析法产生于上世纪50和60年代,主要用于解决心脏疾病和异常疼痛等临床问题。早期系统以概率决策理论为解决问题的依据。最新的此类系统以美国Stanford大学PANDA项目最为著名[6]。PANDA项目使用了决策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胎儿期诊断,根据概率分析方法对胎儿期中的问题作出最有利于患者的选择。专家系统法以逻辑推理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最著名的第一代专家系统是MYCIN系统[7]。此系统主要用于对多种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的医学知识不是包含于工具中,而是存储在规则中。第二代专家系统则以Asgaard系统最为成功[8]。系统大大扩展了MYCIN的功能,并补充了一系列的推理方法,其中包含了所有相关领域中的复杂知识。通过与数据库的连接,系统可自动提取带有时间标志的数据,而这种功能则使系统可针对某个患者作出特定阶段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另外通过反溯法可比较不同的医疗护理,并作出相应的质量报告。
四、影像信息学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随着数学、生物物理学和工程模型学蓬勃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各类学术会议侧重于影像,而忽视了信息学,导致医学影像信息学科发展缓慢。
直到近年,界面友好的医学影像数据库与二维、三维结构及可视化的结合将医学影像信息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于1990年的“可视人”项目提供了大量的人体模拟图像,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各类解剖学教育软件的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引发了关于模型、摸拟及大型数字化图像搜索等一系列的信息学问题。同一时间开始的“人类大脑”项目则直接导致了大量关于大脑数据图谱登记、分ShanghaiMedJ,2004,VoI27,No9区等课题的开展。新的信息学、生物计量学、计算图像学的结合,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影像信息与模拟学的重要性。
现代影像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图像传递标准、传递规则、医学术语、信息压缩、图像数据库索引及图像病例传递安全等。从“虚拟细胞”[9]到“虚拟人”[10],当前影像信息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到个体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医学信息学面临着更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像信息的完整化需要更深层的科学、技术和医疗实践的结合,包括对二维和三维图像自动分区与注册的新技术;数据抽象与概括;图像数据库中生物多样性来解释群体图像数据和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开发医学信息数据注释语言整合高级图像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等。
五、远程医疗与互联网
随着宽带网进入千家万户,远距离传递诊断和患者管理信息成为可能,远程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通过网络电视和无线技术,使医师及患者能随时传递相应的医学相关信息,从而为远程医疗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远程医疗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其现阶段只限于特定的人群。
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图片和文字传输的介质,而且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数据。英语论文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医师不仅可以全球共享医学资源,而且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病例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提供医药在线(MEDLINE)数据库,其成员可查看、打印各类文献资料;医学网(CLINICWEB)则提供所有临床信息的索引,是医学界常用的搜索引擎。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一些身患相同病症人群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此类患者交流组织的形成有利于自我寻找最合适的治疗。
六、数据标准的重要性
电子病历和病案的大量应用、医疗设备和仪器的数字化,使得医院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地膨胀。然而简单存储信息只是数据库的低端操作,数据的集成和分析以及医学决策和知识的自动获取才是信息学研究的重点。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数据必须以特定的结构方式来存储。数据结构允许计算机轻易地传递符号和像素,并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然而,这种数据结构不是仅由输入来决定的,医护人员必须有一约定俗成的数据标准,并为社会所公认。这一数据标准明确了数据库中存储的特殊符号所具有的涵义。其作用正如字典一样,起到咨询和定义的功能。数据标准又可分为文字标准和信息标准。
文字标准是指标准必须以文字形式表示,而不能以图像形式表达,国际上称为医疗数据系统,它包括一系列有特定涵义的单词。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医学和信息组织参与到此标准的制订中来。其中最著名的为美国病理协会制订的人类与兽类医学系统术语标准SNOMED和英国健康中心制订的医学系统术语标准ReadCodes。
信息标准则同时定义文字和图像数据。当今最通用的信息标准称为HL7(HealthLevelSeven),也可称为标准卫生信息传输协议,其中又包括医学数字化图像和传递标准(DICOM)。HL7标准确定了数据库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顺序和格式,涵盖了实验测试术语、药品设备采购术语、收费术语、出院转院术语及电子监护术语等,并提供了一种类似于数据库的结构,利于患者信息在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系统等多种数据系统中传递。
DICOM可明确图像在数据流传递过程中压缩和加密的格式,并确定CT图像或B超图像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方式。
七、结语
医学信息学是计算机技术、生物物理学、统计学等与现代医疗结合的新兴学科,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这一学科需要多领域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大力合作。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医学信息学将在医院管理、教学和科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带动整个医学界的革新。
参考文献
1GreenesRA.ShortliffeEH.Medicalinformatics:anemerginga-cademicdisciplineandinstitutionalpriority.JAMA,1990,263:1114—1120.
2SteadWW.HalrlmondWE.Computer-basedmedicalrecords:thecenterpieceofTMRMDComput,1988,5:48—62.
3McDonaldCJThebarrierstoelectronicmedicalrecordsystemsandhowtoovercomethemJAmMedInformAssoc,1997,4:213—221.
4SiauK.Healthcareinformatics.IEEETransInfTechnolBiome-di.2003.7:1-7.
5BresnahanJ.Dataminging:adelicateoperationCIOMag(on-line).1997.
6OwensDK,ShachterRD,NeaseRF.Representationandanaly-sisofmedicaldecisionproblemswithinfluencediagrams.MedDecisiMaking,1997.17:241—262.
7YuVL,FaganLM,WraithSM,eta1.Antimicrobialselectionbyacomputer:Ablindedevaluationbyinfectiousdiseaseexperts.JAMA,1979,242:1279—1282.
8ShaharY,MikschS,JohnsonP.TheAsgaardproject:ataskspecificframeworkfortheapplicationandcritiquingoftime-on-entedclinicalguidelines.ArtifIntellMed.1998.14:29—51.
目前, 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依然是肝穿刺活检的检查, 虽然肝穿能够从组织学层面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但是肝穿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肝穿是有创诊断, 存在一定不良反应, 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其次, 存在取样误差, 影响病理结果;第三, 无论费用还是患者的接受程度上, 无法用于定期随访。因此, 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肝纤维化的超声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对于肝脏肝实质回声、肝被膜、脾大小、门、脾静脉内径等进行一系列研究, 对于肝纤维化的超声诊断推进了一步, 但此种方法缺乏量化指标, 而且受到观测者的诊断水平等影响, 只能为临床提供辅提示。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超声组织定征成为超声检查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探讨组织声学特性与超声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它着重反映生物体本身的声学参数与组织状态间的相互关系。在二维超声检查时出现肝脏回声增粗、增强等改变。此复杂化的界面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回声改变, 为用视频法测量肝脏的灰阶值诊断肝纤维化提供了重要的病理学基础。国产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是应用计算机对于肝脏二维图形进行分析, 计算机处理, 得出肝脏回声与纤维化相关的灰阶值。
超声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内部或外部的压力, 在弹性力学、生物力学等物理法则作用下, 组织将发生一个响应, 例如位移、应变、速度的散布发生转变[6-10]。运用超声成像方式, 联合数字信号处理或数字图像处理技巧, 可以预计出组织内部的相应状况, 从而直接或间接反应组织内部的弹性属性的差别。
依据肝纤维化程度越高, 肝组织越硬的理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作为对生物组织弹性(或硬度)的研究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近年开展的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则将受压前后回声信号振动幅度的变化转化为实时彩色图像:弹性系数小的组织受压后位移变化大, 显示为蓝色;弹性系数大的组织受压后位移变更小, 显示为红色;弹性系数中等的组织显示为绿色, 以颜色对不同组织的弹性编码来反应组织硬度。
弹性成像分加压性弹性成像、间歇性弹性成像、振动性弹性成像。加压性弹性成像是通过操作者人为施加一定的压力, 对比组织受压前后的变化得到相关的弹性图, 主要应用于浅表器官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本文就不累述。
利用振动性弹性成像是依据软组织的硬度值与弹性剪切波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的关系, 组织硬度越大, 剪切波的传播速度越快[11-18]。目前已推广临床的肝脏硬度测定方法:FibroScan, 就是应用瞬时弹性剪切波, 依据组织硬度越大, 剪切波的传播速度越快, 得出肝脏硬度值, 在常规超声诊断基础上的快速非侵袭性测定肝脏硬度的技术, 通过检测波速来提供肝脏硬度信息, 得到Stiffness(硬度值), 通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推测出肝纤维化程度。
间歇性弹性成像的原理是运用一个低频率的间歇振动形成组织位移, 而后用组织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去测算组织的位移。通过这种方式可得到感兴致区中不同弹性系数的组织的硬度图。
日立公司的组织弥散定量分析单元为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无创分期提供可能, 通过应用弹性成像探头, 利用心脏搏动产生的肝脏变形成像, 得出弹性成像所示的硬度分布情况, 通过应变测算取得11个弹性图像的特征量, 得出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超声弥散定量分析的弹性值。
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检查, 实时弹性超声越来越显现出其优势, 超声诊断具有无痛、无创、可反复操作, 可得出定量值等特点, 对于监测肝脏疾病的进展, 评估抗病毒治疗或抗纤维化治疗疗效, 都有十分远大及积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第五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31-40.
[2] 袁光华.超声组织定征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89, 5:229-231.
[3] 他得安, 陈启敏.非均匀软组织声散射模型的研究概况.声学技术, 1999, 18:91-94.
[4] 王志刚.超声组织定征的研究、应用进展.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9, 15:70-72.
[5] 王志刚.超声组织定征:射频法与视频法的临床应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 10:325-327.
[6] 徐智章、俞 清.超声弹性成像原理及初步应用.上海医学影像, 2005, 14(1):3.
[7] 丛淑珍, 裴书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2:134-137.
[8] Arhip O, Cijevschi-Prelipcean C, Manole A, et al. Non-invasive markers of esophageal varics in 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Iasi. 2010, 114(3):671-676.
[9] Boursier J, de Ledinghen V, Sturm N,,et al. Precise evaluation of liver histology by computerized morphometry shows that steatosis influences liver stiffness measured by transient elastography in chronic hepatitis C. J Gastroenterol. 2013(17).
[10] Gelsi E, Dainese R, Truchi R,,et al. Effect of detoxification on liver stiffness assessed by Fibroscan in alcoholic patients.Alcohol Clin Exp Res. 2011 Mar;35(3):566-70.
[11] Mireen Friedrich-Rust1, Mei-Fang Ong1, Eva Herrmann1, et al. Real-TimeElastography for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Hepatobiliary Imaging,2007,188(3):758-764.
[12] Liana Gheorghe,Speranta Lacob,Cristian Gheorghe.Realtime Sonoelastography-a New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Liver Disease. J Gastrointest Liver , 2008,17(4):469-474.
[13] 俞清, 徐智章, 王文平, 等.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11):1612-1614.
[14] 罗葆明, 欧冰, 智慧, 等.乳腺肿块超声弹性成像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4):259.
[15] 罗葆明, 欧冰, 冯霞, 等. 乳腺疾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病理对照的初步讨论探讨.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5, 21(9):662-664.
[16] 赵子卓, 罗葆明.超声弹性成像基本原理及技术.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 14:6-8.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099-01
1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大约1950年医学领域就已出现计算机的身影,最近十几年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医学领域中计算机随处可见,不论是医学教学和科研,还是医院管理和办公。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仅仅用于医学研究,到了70年代它的应用范围就扩展到了药品监督,病案书写、门诊医疗、卫生统计、病案管理等。所应用的范围几乎覆盖了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另外据美国医学信息学会网站统计,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70余所大学和国家保健研究所、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疾病控制中心等3所科研机构,设立了专门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或培训班,对进行临床医学研究、医学教学、医院管理等部门中所需的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学习,大大的提高了医疗系统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了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我国也相继成立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对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00年以后各类医学院校都意识到了计算机在现代医学中提供的方便于快捷,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医学相结合的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等等。
2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2.1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HIS是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所属各个部门的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各种信息及自动化的管理服务的信息系统。HIS对于现代化医院的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录入的准确性,达到信息精确化。
2.2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
电子病历就是把传统的病历计算机化。它是用计算机、储存卡等电子设备存储、查找、提取患者的诊疗经过,替代传统的手写病历。电子病历的内容与传统病例一样,包括患者所有的诊疗信息。 病历记录着患者病情演变的详细过程,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制定诊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医务人员之间交流的一项重要文件,又是探索疾病规律及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病历对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而电子病历于传统的手写病历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
1)易于存储。患者可以将自己的病历保存在一张小小的储存卡里,方便且易于保存;医院可以将患者们的病历存储于计算机无限的存储空间里,节省空间也便于管理。
2)提取便捷。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快速的查找提取患者的病历信息,医务人员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病史,为及时准确的制定诊疗方案省下宝贵的时间;此外,电子病历方便医务人员调取大量的临床信息,为科研提供便利,节约人力物力,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3)方便共享。因为有网络的支持,即使相隔千里,医务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病历系统对同一患者的诊治情况共享,为医生们进行患者病情的讨论和研究提供了方便。
2.3 临床支持决策系统
决策方法对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决策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能通过网络收集全面地信息,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临床支持决策系统可以预先输入正常范围的医学数据,从而向医务人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发出警告。例如在监测某患者血常规时,发现白细胞升高,则可提醒医生注意排除该患者是否有感染。决策系统与医学知识库的连接可以帮助医生解决临床诊断问题。临床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医生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明确诊断。医学知识数据库可以为临床上疑难病例提供案例参考和解决建议,是医生的好帮手。决策系统通过网络与其连接,为医生临床决策提供帮助。决策系统还能够及时将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疾病的联系反馈给医生,帮助医生更好的进行诊疗。
3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计算机的潜能依旧有待进一步开发,我们坚信,在未来,计算机和医学结合,一定会产生更先进的应用,推进医学的进步,造福人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1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又称基因芯片,是DNA杂交探针技术与半导体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结晶。是将大量生物分子,如DNA分子、寡核苷酸探针、蛋白质等固定于硅片等载体支持物上后与带标记的样品DNA分子进行杂交,通过仪器检测分析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例如通过基因芯片,可以检测同一个个体在正常生理及病理情况下基因表达的不同,借助基因的检测,为临床诊断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对于基因诊断、药物筛选,给药个性化方面的突破也会有重要推动作用。现在生物芯片在临床疾病诊断、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应用还很局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芯片在医学领域一定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2 医学影像学的应用
时至今日,医学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影像技术,临床医生借助影像技术更好的作出诊断及评价诊疗效果。例如,心脏内科行CAG,借助影像技术,直视下直接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为下一步是否需要性PCI提供金标准。现代影像学已发展为MRI,CT,DSA,PET,SPECT等多种技术的组成的医学成像体系,必将对医学的进步做出更大的奉献。
4 结论
计算机对科学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对医学的推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nternet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骨干网络,必将促使网络与医学信息连为一体,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现状的改善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强,李润花.论计算机在医学实验中的作用[J].科学之友,2010(05):134-135.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2009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