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一切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目标,是现代大学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引下会更加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有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认真搞好三项教育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应该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三者在本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升华,我们要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2、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钟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用高尚的职业精神来武装自己,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职业理想教育就是要教育广大学生要敬重热爱自己选择的职业,要以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职业,要以一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态度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以自己的职业为荣, 以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乐,在工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要以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创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3、心理健康教育
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主导作用,通过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二、深入打造三个平台
1、课程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加强实践教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活动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的载体,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改变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的局面,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高雅性,从而使校园文化得到提升和优化。
3、网络平台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需要加强校园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建设专题网站,构筑网络阵地,必须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及时了解和认真分析校园网上动态,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定期总结论坛上的主要观点,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积极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上合力和正面舆论强势,以努力消除负面影响,积极扩大正面影响。
三、切实抓好三支队伍
1、学工干部队伍
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对于学生工作干部专业化的推进。一方面建立和运行培养教育机制,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讨和实际调研,使学生工作干部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理论水平。要抓好学生工作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道德修养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突出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党员干部,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 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让学生党员干部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来。其次,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党员干部的需求, 关心他们的发展。再次, 必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为学生党员干部提供锻炼的舞台。
3、导师队伍
对导师的选任和管理既要有明确的考核遴选标准和程序,又要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的作用,尤其是院系一级要严格把关。导师也应“能上能下”,克服以往只有年老体衰才退下来的现象。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评标准。建立学生向导师定期汇报制度,既要汇报学习科研情况,又要汇报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院系或教研室(研究室)也要建立导师定期汇报制度。这样可以促使导师将育人工作真正重视起来,又可促进导师间的交流学习。学校各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教书育人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把实施教书育人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高效课堂;对话
以人为本的教育时代精神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大多包括哲学、政治、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就业指导、创业理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含量,还要求教师依据大学生新时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构建主体间性课堂教学新模式。完成主体间性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形成“三个走向”,即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单向化”走向“多面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启迪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智慧,塑造大学生的信念和信仰,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推动大学生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课堂话语权:从“独白”走向“对话”
“平等对话”逐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不同的视域“权力话语”渐趋弱化,对话日益勃兴。对话映射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领域,那就是把崇尚“独白”让位于对话。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克服把学生只作为像静物一样的客体,克服我讲你听,我演你观“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无形中要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对话机制。曾经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流于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不乏是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本质上就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自然就处于受动地位。无形中把老师与学生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导致结果是:第一,思政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独白,仅仅是对思维逻辑和理论的枯燥陈述。第二,思政课堂教学课堂仅仅是教师“话语霸权”的场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学生只是课堂教学这幕戏剧中的“观众”,而不能融入到剧情中,成为不被承认、不被接纳、不被欣赏的角色。学生的思想和表达同样希望得到教师的欣赏,教师每讲授一个观点、概念、原理等都需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和真诚表达的机会,激起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单单是讲与听的关系,‘叙述者’与‘聆听着’往往融为一体”。[1]为了增强思政课堂的高效性,应当彰显教学课堂的“对话”范式,平等对话是对独白的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从独语的理性转化为对话的交往理性。假如,把课堂教学当作一幕戏剧,教师是“表演者”,学生也是“表演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和谐的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在听课中自求其得、自取其乐,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信心和乐趣。
二、授课形式:从“单向化”走向“多面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形式应该不拘一格,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能动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旨趣,对一些新理论、新焦点焦点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和分析,真正将学生由剧影中的“旁观者”变为“演员”。比如,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让学生清楚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的背景,理解其基本内涵及其关系,学生可以收集学习资料,对新问题进行追根寻底。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指导和讲解,让学生的不知和不解达到理解和掌握。”[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涵比较丰富,不能光靠老师讲解,也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问题意识去消化。
2、小组讨论法
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务必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的相似度进行划分小组,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对观点内容进行梳理,进行自主讨论,由各小组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和分析,这就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小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小组的构成是临时的,可以随着课堂的进展和需要重新安排和分组,不断重组,不断讨论,逐步提高,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角色互换法
教师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状况,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充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促使学生体悟教与学不同角色,深刻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不易,学生不断体会教师教的“奥妙”。教师充当学生在课桌上重新体会当学生的角色,感悟学生学的困境与出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不断加强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学手段: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手段务必去单一化,将单一手段转向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高效教学的现实要求。
1、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用板书的手段定会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功底,板书的缺点在于无法彰显重要的直观的“画面”,学生不易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历程。运用PPT的教学手段,将文字、语言、声音、颜色、图像彰显到课堂上,在感官上刺激学生,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将思想政治理论抽象的逻辑思维通过课件呈现出来,重新改变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沉闷与乏味的局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乐趣。黑格尔说:“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优越性:哲学不是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3]我们也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缺乏这种特殊的优越性,就应该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更多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产生兴趣,利用板书和现代的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论的案例融入情景,让学生感觉不单调或不枯燥。
2、运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新时期,互联网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源泉之一。课堂教学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不是学生唯一获得知识的途径。我们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开设QQ课堂、微信课堂、微博课堂等,学生可以在此查询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信息等,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通过积极参与热点、焦点的问题讨论,提出思想政治理论中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生与教师进行网上互动交流,解决要解决的问题。
3、生活实践教学
生活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路径。通过实践教学,激励学生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利于了解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开拓课堂之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建立新的课堂,让学生融入农村、山村、社区、国企、民企、事业、部队等单位进行参观考察,把思想政治理论发展背景与新时期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理论同当代现实实践场景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达到教学活动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强.叙事及其现实向度[J].教育评论,2010(5)87-89.
[2] 杨权利.论哲学史研究型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育评论,2011(6)87-89.
[3] 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37.
关键词 高校 贫困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further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he number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Poor college students become a group which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poor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or students, help them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focus on po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目前,全国在高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总人数占所我国整体高校在读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根据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目前普遍重视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何帮助贫困生增加生活方面的经济资助,而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十分重视。重经济补贴不重思想教育的现象,对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发展并不十分有利。因此,近些年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1 高校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
1.1 自尊心强,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困难,生活水平低,在学校常常为了生活费和学费苦恼和发愁,特别是好不容易来到城市上大学的贫困大学生,发现城市的生活远比自己家庭的生活好,周边大多数的同学都比自己的经济条件好,不自觉的将自己和家庭与周边的同学和环境进行对比,无形之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他们会对涉及家庭或自己的问题特别敏感,情感十分脆弱,情绪容易波动,觉得自身没有优势,凡事不如别人。强烈的自卑心理同时也让贫困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对于周围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总有一种被可怜和被施舍的心理,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故意置之不理,假装坚强和清高,甚至将老师与同学们的关心看成是一种“羞辱”,甚至不愿和广大同学交往,躲避辅导员和老师,缺乏与周边人们的沟通和交流。①
1.2 好逸恶劳,吃苦精神不足
中学阶段国家和政府对中学时期的困难学生很少有学费和生活费的经济资助,很多高中生因家庭贫困,大多会利用假期去勤工助学,靠自己辛勤劳动赚得钱以此来贴补不足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在高校,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有很多的奖励机制和学费绿色通道,在校贫困大学生只要学校申请国家奖助学金,都竞相去争取奖励名额,有的贫困大学生为了争取到贫困生补助名额不择手段,编造家庭贫困事迹、胁迫辅导员老师、诋毁其他同学,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很多贫困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利用课余和假期去辛苦勤工助学的贫困同学倒不贫穷,他们认为真正没有兼职,没有外来收入的贫困生才是真的贫困。②因此,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拒绝利用课余和假期时期勤工俭学,而坐等国家给予的贫困补助,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丧失了吃苦耐劳的好品格。
1.3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诚信和责任感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家庭情况困难的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制定的一项具有政府行为的贫困助学手段,为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便利快捷的经济借款服务。目前,很多高校却遭遇国家助学贷款收不回来的境地。由于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思想上缺乏正确科学的信贷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在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资助面前,不择手段,违背诚信原则,甚至出现违背法律的行为。再者,高校还存在对贫困大学生重经济补贴,不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没有具体和特殊化,整体德育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诚信意识和责任感及其缺乏。
1.4 理想信念日趋迷茫
刚开始进入高校入学的大学生普遍都是信心满满,对大学生活和未来充满憧憬。特别是新入校的贫困大学生,刻苦努力考上大学,背负着改变自己和家庭几代人命运的使命,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未来的自己目标更加明确。但事实上,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许多差距,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和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产生了很大差距,思想产生巨大压力,很多贫困大学生为了保证在大学学习的学费和维持日常的生活费,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思想负担日益加重,身心疲惫得不到良好的休息,不免产生负面心理。面对现实,很多贫困大学生认为现实与理想相差太遥远,逐渐对未来失去信心,生活在焦虑和迷茫之中,理想和信念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消退。
2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方式主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奖励、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奖励和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等。国家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这些经济资助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经济上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贫困大学生本身就属于一种特殊的群体,而目前高校往往只重视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而忽视在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使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空洞化,贫困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和特长爱好没有得到重视与尊重,使他们在思想上的根源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心健康发展。
2.2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无法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不能顾及和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贫困大学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由于家庭的贫困让他们形成了很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正视自己家庭窘迫,往往封闭自己,自卑心理严重,不善交往,甚至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不予接受,精神上长期处于逆反、焦躁、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这种不良的心理问题长期存在,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高校要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专门制定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达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③
3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不但要重视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有针对性的构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行之有效,有针对性的教育的方法,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有效,落在实处。高校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新生入学时进行全面心理测试,根据测试情况建立问题学生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跟踪表,使各班掌握好问题学生和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一手资料,及时有效避免和遏制心理不良倾向的产生和恶化。同时,要在各班级,各宿舍设立心理班委,加强对心理委员的专业培训,在生活中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汇报班级和学校。④
3.2 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
高校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多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椭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要客观、理性、勇敢的面对现实和分析问题,疏通心理障碍,扫除心理误区。通过学习原理,形成良好理论和道德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班级要多开展一些针对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活动,各系团总支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课堂讲座、专题片播放、社会实践等形式,给大学生讲事实,讲道理,将正确的人生观融入到活动之中,从而起到教育警示的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乐观的面对和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3.3 提高贫困大学生法律意识,加强诚信教育
高校要重视加强全校贫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利用法律途径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通过正确的法律观念引导贫困大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坚决抵制外界带来的不良的经济诱惑。同时,还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诚信教育,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国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培养,教育贫困大学生要诚实守信,言口必一。要带领贫困大学生认真深入学习国家奖、贷款的相关政策,遵守个人信贷规定,告诫贫困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对于他们步入社会就业创业极为有利。⑤
3.4 为贫困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要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多开展积极向上的互助互帮团结友爱的社团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多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关怀和温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帮助与尊重,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互助友爱,平等友善,人人关注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各班级通过生活上的相互帮助,学习上的相互鼓励,思想上的相互交流,从细节方面去关心和重视每一位贫困大学生。平时,学校要多开展系列讲座,向新入学的和即将毕业的贫困大学生宣传国家的相关资助政策,通过讲解一些“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细节,告诉大学生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就学就业,在资助方面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人力,保证已经录取和已在校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注释
① 黄向真,陈祖标.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1):129-132.
② 孔德生等.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5-8.
③ 林胜平.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其对策初探[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6-17.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使我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能够努力拓展多种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我认为自己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目标和政治立场,不断增强政治把握力和政治鉴别能力。
2、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3、其次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努力工作,提高教学能力
工作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工作目标,设计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担任旅酒系国酒班的班主任,我能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服务育人工作,用心管理好学生和学生班级建设工作,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这个班级体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学生和我都处在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国际酒店管理这个专业,更重要的是对酒店的热爱和学生个人未来的就业趋向。因此也要要求规范自己的师德行为,时时处处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特别是关注和帮助那些在思想、行为或其它方面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时刻关心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温馨的笑容、一声热情的问候、一句诚恳的提醒都表达了我时刻关心每一个正在成长道路上享受阳光的孩子的心愿。
在班级里,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需要,适时恰当灵活的教导学生使用相关文明用语,用表扬、鼓励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还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爱护学生、导引学生使用文明用语。不得丢开思想鼓励而去批评、训诉学生,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和损害教学。
三、下学期工作计划
1、自觉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做违规违纪的行为。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不迟到,不无故缺勤。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生个人自律系。
【关键词】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建设;涵义;精神;意义;新路径
一、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的涵义
高校辅导员团队是指在高校中由有共同愿景目标、知识技能互补、能够互相协作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促进自身发展的辅导员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笔者认为双师型辅导员团队是由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共同目标,以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为基本要求,在学历、知识结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优势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各专业和不同年级的辅导员组成的一支正式群体,强调团队辅导员既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辅导员基本职业能力,又具备指导学生专业发展的一定专业水平,指导学生成才,更强调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政教育水平,能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善于立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开展细致的思想教育,教学生做人。
二、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精神的意义
1、建设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对大学生的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都有了深刻变化,辅导员所面临的受教群体也具有更趋复杂和多元化的特征,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对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职业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他们的教育引导工作,需要辅导员以“经师人师”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切合实际的给学生引导。
2、建设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将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团队建设强调的不仅仅是辅导员个体的发展,更着眼于相互借鉴以弥补个体差异和不足,促进团队成员的整体发展。建设“经师+人师”辅导员团队,能把不同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学术方向、性格互补的辅导员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到一起,在相互交流和学习过程中提升工作技能。
3、建设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教育形势,让辅导员从以往单纯的“政治引路人”转变为承担学生专业发展、心理咨询、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管理者、服务者和人生导师。双师型辅导员团队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搭配,可以让辅导员逐步摆脱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参与到团队工作当中,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团体中加速辅导员个人成长,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工作典范和学术骨干,提高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三、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精神提升的新路径
1、建立和完善团队工作机制。(1)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制度是团队建设的首要保证机制,只有建立了适合当前辅导员队伍现实和学生工作形势,同时又真正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团队制度,辅导员团队建设才能拥有持久稳定的秩序保证和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团队工作制度,使团队日常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好经师人师辅导员团队工作的长效机制。(2)建立条件保障制度,落实办公条件和建设经费。学校要为团队提供独立的办公场所和舒适的办公环境,并根据团队建设配备基本的办公设备,以利于团队开展工作研讨、交流学习、团队辅导等活动。同时,要维持团队建设的正常运转,必要的经费支持也是关键,同时完善辅导员津补贴制度,将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与工作评优、岗位聘任等实际问题相挂钩。
2、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经师人师水平。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性培训体系,提高团队成员经师水平。要打破以往固定、集中的单一学习培训机制,统筹考虑辅导员岗位培训、模块工作培训、辅导员专家化培训的需求,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精心设置学习培训的内容,提供全方位、多渠道、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和各种专门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指导以及讲座培训等形式,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可以通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提升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能力。还要拓宽辅导员学习培训的形式和途径,如将定期交流研讨和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汲取优秀高等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做好经师人师。(1)紧贴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多途径引导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做好经师。系统学习和领会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学习特点,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规律,了解学生实习就业政策与形势及相应的素质要求等,为学生学业发展起好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增强专业能力。团队成员要结合学生专业汇报、技能竞赛、见习实习等教学制度,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入学汇报、毕业汇报、专题汇报等各项专业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2)紧贴学生成长成材需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做好人师。“经师+人师”辅导员团队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学生专业学业发展给予引导,更要凸显团队工作特色,鼓励学生参加德育实践,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所以团队成员要在指导学生专业提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伟人故居等,让学生瞻仰伟人风采,树立学习典范,砥砺言行,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双师型辅导员团队建设需要提高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和“经师”水平,提高团队成员的精神境界和“人师”水平,同时,团队建设要将辅导员自身水平的提高付诸到指导学生发展的实践当中,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从而促进团队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叶利军.徐特立的师德观及其特征[J].福建党史月刊,2011(02)
关键词:博客;大学教育;思想政治
网络时代,博客用户大幅增长。对于大学生用户来说,博客畅通了多元化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能够在心理健康疏导、拓宽眼界、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提供便利。快捷的沟通交流和海量的各类信息中也隐藏着一些隐患,这一新载体体现着革新教育方式、融合教育资源上的独特优势,高校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消减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博客。
1博客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1.1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课堂拓展向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养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使青年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社会,实践于社会,课堂上宣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领大学生从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并用所学理论和精神指导实际的人生。博客具有随时随地快捷浏览和交流的特点,能够在一定成度上顺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博客可以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教育大环境中达到教育目的。
1.2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师生平等高效的互动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大主体之间及时交流沟通,能够优化教育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课堂上受到课堂时间短、高校扩招班额过大等条件局限,师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滞后。在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政治教育通过博客突破“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不为时间、地点、场合所制约,能够实现平等、高效、便捷的交流互动,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博客中,学生能够以虚拟身份相对自由的发表观点、记录心情、选择博客版式。教育者能够从这些细节深入把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变化、各自的性格特点,在进形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据此因材施教。
1.3架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阶梯
博客能够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广度,使专业学科领域内最新的信息传递、资源获得、学术成果讨论更加及时,提升了专业发展的时效性。博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渠道,即大众传播媒体,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新媒体产生碰撞与融合,引发了诸多新思想、新创意的“火花”,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供了新的思考、研讨方向。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突破,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新议题。
1.4提升大学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学习自主性
博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这个渠道突显了民主精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具体阐释。不仅改良了以往只有教育者作为信息来源的单一渠道,使每个受教育者也能够随时分享自己获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和学习心得,而且受教育者个体间互相影响,教育影响更加多元化、广覆盖。这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延续,而且符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特点,容易获得大学生的兴趣和好感,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
2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2.1博客上信息杂乱,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博客作为综合复杂的网络系统,其网站上展示着各类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官方观点与民间声音、有效信息与垃圾信息混杂,共同构成良莠不齐、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正处于从在校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阶段。部分大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力还没有完全定型,自控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原本在课堂上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存在冲击。
2.2传媒大众化,挑战教育者权威性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知识传播、道德教化上处于权威。以博客为代表的传媒大众化,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知识量,展现了不同立场的观点,大学生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具有接受新信息、新知识较快的特点,在传媒大众化的风潮中首当其冲。大学生可能掌握更多的各类信息,关注到教育者忽略的知识和内容。在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撼动,大学生容易对教师观点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3扬长避短用博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1宏观上完善制度管理,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博客使用制度是妥善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学要对思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博客开展教学工作,给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应当组织教师参加关于博客知识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会。建立校内博客工作小组,有针对性的负责博客平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优化博客体系、充实博客内容、保证博客质量。建立教育对象的学习记录电子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使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之间,也应当适时交流博客的使用经验、教育心得体会、学术成果等,分期定时向学校提交教学报告,汇报在思想政教育领域使用博客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3.2微观上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促进有效交流
除了统一的校园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各自的博客中,应当以专业知识和校园动态作为吸引,精选正能量的资料与学生共享,辅以相关教育实例有效引导学生思想。教育者利用博客发表自己的论点、分享有教育意义的新闻和资料、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想所思,以身作则,以自身形象作为教育影响的正面典型教育学生。由此,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氛围。博客是双向反馈的渠道,学生在此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4结论
在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众媒体应给予充分重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利用博客等新渠道开展教育工作,并充分认识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博客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玉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几点认识[J].前沿,2013(6):46-47.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90后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成长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结构转型剧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多元化文化强烈冲击的时期。特殊的成长环境,赋予他们深刻的时代烙印,塑造了90后大学生有别于其他年代人的思想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根据其思想特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教育。
1 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1.1 社会环境
1.1.1 丰富的社会物质生活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极大改善了90后的生活状况,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优先享用者,信息时代的率先体验者,90后大学生未遭遇过社会重大变革,他们安于享乐,缺乏抗挫折能力。
1.1.2 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活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伴随着文化意识全球化,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网络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对90后大学生形成了种种文化冲击,导致其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发展。
1.1.3 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趋提高,加入世贸组织、成功发射神舟八号、圆满举办北京奥运等,都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民主政治的背景下,社会由人治转向法治,使90后大学生更注重维护自身权益。
1.2 家庭环境
目前,很多90后大学生成长于“4+2+1”的家庭环境,四个老人与父母共同养育一个孩子,过多的关怀导致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体感受,缺乏团队合作意识。90后大学生承受关爱的同时,也担负着家长的重望和期盼,沉重的压力下使90后大学生具有敏感的性格特质。
1.3 教育环境
90后成长的年代,稳定的政治环境保证了青少年培养目标和教育政策的一致性,使得教育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教育环境的软件和硬件的进一步提高,使90后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网络的迅速普及,改变了90后受教育的途径,从原先被动接受老师的“填鸭式”教育,发展为主动接受网络源源不断的信息。
2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构成了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赋予他们区别于其他年代人的鲜明思想特征。
2.1 个性自由,过于自我
90后大学生出生赶上改革开放,成长遇到国际化,交往碰到互联网。在家里有长辈宠,在学校有老师爱,在社会有大人护。由于信息渠道的增多,90后大学生掌握了大量信息,在言谈举止上,90后大学生希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毫无顾忌地表现自我,有时不分长幼尊卑,甚至为坚持已见,在老师和长辈前表现粗野、无礼的言行,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90后身上逐渐消失。
2.2 追求物化,价值取向功利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90后大学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尺,作为价值取向,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容易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思想。90后缺乏对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已淡出90后大学生的思想。
2.3 时代感强,易于接受新事物 (下转第65页)(上接第28页)
信息时代的变革,深刻影响着90后的思想观念,网络的普及,使90后大学生无时无刻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海量网络信息,及时全面的信息大大开阔了90后大学生的眼界。开放多元的社会为90后大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他们展示自我能力创造了更宽阔的平台。90后大学生不喜欢因循守旧,渴望标新立异,突破传统,张扬个性。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途径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行为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特征,探索教育对策,量身定制,以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应用相结合
90后大学生对网络有较大的依赖性,网络在学生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发挥网络的渗透功能,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了解和引导学生,借助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的掌控。如建立思政工作网站、班级主页、班级空间、学生QQ群、飞信、微博等形式,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除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疑虑和困惑。
3.2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辅以生动活泼的案例,言简意赅的教育语言,注重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通俗化。9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动手能力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学校要拓展社会实践渠道,组织动员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社会管理,调动9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和谐社会的真谛,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大多高职院校只选取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但就是这两门课程的基本课时也很难保证。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而通常第二学期的时间较短,且上半年国家法定假期较多,导致这门课授课时数严重不足,很多内容没有讲授,致使学生连基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等内容都无法掌握,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更无从谈起,且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少则一百多人,多则几百人,上课人数多,学生思想散漫,缺课、迟到、早退、睡觉、说话等现象比较普遍,教师课堂管理困难,在这种氛围中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想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为天方夜谭。
1.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缺乏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待遇、地位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工作不稳定,频繁更换;在人员的选定上存在随意性,导致一些政治素质不高,也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员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岗位,在教育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与专职辅导员、学生管理等学生工作各司一职,各管一方,没能统一协调。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人员懂理论但缺少工作实践,理论教学与研究脱离实际,脱离教学和研究的对象,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从体制改革创新的高度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稳定队伍,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2.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不当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所用的教材是国家统一指定的教材,与本科院校所用教材相同。这套教材侧重于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联系不多,没有贴近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也未贴近社会和生活;未能体现学生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向学生灌输的几乎全是“正面”的东西,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消极现象相冲突,学生对教材的认同度较低,学生对教师灌输的这些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极大的怀疑,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导致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难以实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政治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现实性,而简单化为政治教条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
3.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思想影响较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相冲突。一些庸俗文化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滋长,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甚至道德沦丧等问题,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极大冲击。各种文化意识泛滥,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都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影响,部分高职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观念越来越淡薄,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倾向越来越突出。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育人功能的策略
总书记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说服和灌输为主,忽视了人的个性化差异,同时缺失服务理念,这些都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瓶颈。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优先的理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应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中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被学生接受,得到学生的欢迎,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全校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队伍建设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日常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逐步养成遵纪守法、严守道德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学院党委牵头,组成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队伍,互相配合、师生互动的局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等人员的实践教育相结合,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按照学校领导部门的部署,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开展具体的实践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将后勤管理和服务也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来,后勤部门要确保必要的后勤服务保障,增强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进一步鼓励后勤部门吸收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加强专门的大学生帮扶机制和贫困助学岗位提供服务中心的建设,在解决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艰苦朴素、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3.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时数,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施行
首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时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逐步精简理论课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实践上,合理适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生活态度,也可以与专业课的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实习或锻炼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提高他们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和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明确自己日后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4.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更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的困惑和难题,让他们迅速走出阴影和谜团,重新以一种昂扬的斗志和客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所以,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组成的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培养他们良好的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5.创办以人为本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世界巨大的变革,也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积极开展包括党建信息、精神文明建设、心理咨询、勤工俭学、就业信息等内容的互动网站建设,并辅之以相应的形势政策、法律法规、道德建设等内容;联系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6.建立专家型学生管理师资队伍
在课堂外打造一支专家型、职业化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队伍。可从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中选取、培养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作风扎实的学生管理人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也可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来帮助实施。
7.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估和考核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型互动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88)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变革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文化上,西方国家四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竭力策动“”,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散布各种版本的“中国”,利用涉藏、涉疆、涉台和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抹黑渲染,千方百计腐蚀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市场经济发展中不规范行为引发的负面影响、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潮涌动、非健康文化在网络上的泛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聚集和裂变等等,都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新时期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引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应看到,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本本主义”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充分;课程的考核评价环节还不够科学,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机制还未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存在“大帮哄”的形式化倾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应积极引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课程教学关注的目光从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移向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上,由双向交流变成多边交流,从双边互动变成多边互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指向
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理论教育。理论是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也是价值观体系,这决定了的理论教育必然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教育的三维统一。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只能用真理的、科学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影响或征服受教育者,使得他们自觉地接受相关的正确价值观”。[2](P.5)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价值教育,简单的真理灌输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的,也是无法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特别是在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身处开放环境中的大学生面临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既定的结论遇到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失去其现实作用。”[3](P.34)如果学生只知道了既定的结论,而没有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难免产生对真理的怀疑,从而表现出认知与践行的错裂二重性,真理也就失去了其指导行动的本质意义。
探究型互动式教学理念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理论,更是以认识论和实践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的。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中的思想碰撞,共同完成对现象和问题的解析,共同完成对真理的探索,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进而完成科学理论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与固化,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提升其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追求的逻辑起点是对现实现象中隐含问题的体察和提出,它追求的内在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对真理的共同探寻,它追求的外在表现方式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思辨,它追求的教学目的是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把握和能力提升,它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现象解析、问题提出、思维思辨、真理探寻、实践检验,共同探索真理,从而真正信服真理,用科学真理指导实践,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框架路径
构建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要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为手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一)树立科学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要把握理论教育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增强双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互动意识、能力培育意识,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实现“灌输式”、“注入式”等刚性教育模式向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思政课教师要以国家材为根本,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热点、难点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整合优化成基于问题式的鲜活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宜进行探索研究的问题式案例教学专题,以提供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思辨探究,共同探求科学真理。在整合优化内容上要坚持理论自信,敢于面对社会现实,不回避主要矛盾,从而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发展了的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使用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专题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样式并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要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自身思考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要创造如研读经典、撰写论文、师生对话研讨等具有问题探索性质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运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延伸教学课堂。
(四)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要建立以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为主,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产学合作办公室、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国家要求设立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要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划拨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思政课教学部门要设计具有明确教学目的指向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提交成果与现实表现相结合、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样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多采用面试口试、现场答辩、师生研讨、论文撰写、操作演示、小组汇报、现实表现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将知识灌输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建立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系统
高校要建立思政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立体式、多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统筹设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实践衔接融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做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相结合,挖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研究理论教育和传播的特点、规律及其特殊性,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用科学理念指导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要提高驾驭理论及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打牢理论功底。要提高对当代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观察、提取、分析、研判能力。要提高与学生交流、思辨的能力,要深刻了解学生的期待与困惑,能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碰撞。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高尚的风范为学生树立标尺,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6.
In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o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ANG Han, LIU Qiaozhi, WU Xiaohui
(Xinjiang Shihez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Will be in the position of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表示,2015年毕业生达到749万,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号召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实地调研走访,认为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来引领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75.9%的学生毕业后只想着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只盯着“精英岗位”,而不愿意俯下身来走向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有些毕业生“宁可在城市中失业,也不愿意在基层中就业”,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毕业生们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造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够弥补这方面教育的缺失。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于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思想的熏陶则略显单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及良好品德的培养,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势融合,既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又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找到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引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惑,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和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没有这个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指导作用。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入脑又能够使学生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
3.1 在管理上实现管理部门及教研室的有效融合
据调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一般都是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也都是设在该部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工处来负责,思想政治教研室也就由学工处进行指导开展工作,那么,这两个部门之间就应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就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两个教研室也应该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研讨商量解决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共同备课,进行相互融合教学重点内容,以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3.2 教学设计及内容上实现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分阶段、分学期进行。在大一阶段应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让大一新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基本了解,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二阶段可以讲职业的评估和生涯规划的制定及职业目标的设立,同时,讲形势与政策,大三学生进入了顶岗实习(下转第98页)(上接第87页)阶段,应该在学生毕业前进行短期的综合教育,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要重点讲述就业指导、职业准备、职业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上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与政策的再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3.3 师资管理与培养的有效融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教学内容有一个经常的变化和更新,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应该成为一个常态,在教师的专业进修结束后,可以组织两个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听进修学习老师的汇报课,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融合的效果。
3.4 学生校园活动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众多的社团组织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成长和发展空间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而现实的作用。在社团文化的开展与组织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能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3.5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寒暑假及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目标任务来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专题辅导,进行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教育,让大学生在基层和社会实践中接地气,充分感受个人发展同基层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要紧密结合起来,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要相一致,只有扎根基层,立足基层,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大有作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人生,规划职业理想,放飞梦想。
一、我国灾难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目前,虽然我国设立了全国防灾减灾日,建成了143处公共安全教育基地,但是大学生的灾难意识还很薄弱,灾难教育内容缺失,宣传教育渠道较少,教育资源匮乏,灾难教育体系呈整体性缺失状态。
针对高校灾难教育的现状,有学者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部分高校开展调查。谌丽[1]对北京5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防震减灾的态度积极,但是对于灾害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学校灾难教育的薄弱。张健和齐秀强[2]选择华北和西南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内心渴望接收灾难教育,但是学校缺乏相关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课外教育的诸多内容亟待改进。屈朝霞[3]对京、津、冀16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仅仅初步了解防灾减灾的知识,但防灾减灾行为和防灾减灾态度相互不协调。对185个访谈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某些高校建立了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高校灾难教育现状堪忧。
二、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灾难教育的SWOT分析
1.优劣势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存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培养与塑造人、发展人,使人趋于完善。思想政治的理论中,也包含有对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作为现实关怀,它关心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能否合理与健康地发展;作为终极关怀,它引导着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的一系列思考。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领域里开展大学生灾难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中国教育体制“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使某些中小学教育只重视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轻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另外,思政系列人员生师比的严重失衡,导致辅导员难以觉察到个体的情感波动。
2.机遇与挑战分析。
近年来大量的灾难报道,使人们在悲痛的同时,也将灾难教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上海九年级新生使用的二期课改新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主题为“面对灾难”,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在这一单元的“综合学习”部分,便引用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公益广告辅助学习。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都已经有了较完备的大学生灾难教育体系,而中国在这方面则较薄弱,研究此领域的人员数量也较少。思政人员,特别是大量的辅导员,活跃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某些在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比一般教师要深刻。由此可见,思政工作人员具备进行灾难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我们已经建立数百所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然而并非都在正常运营。这样的现状,给灾难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使高校思政人员失去了很多实践教学的机会。
三、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灾难教育的方法初探
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己任。然而,现实却是,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国家的需要,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远,认为教育不能很好地契合人的生命节奏。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1.利用新生转型教育的机会,宣传在灾难中的自我安全保护策略。
大学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自身面临一系列的角色转换,学校和院系往往会组织一系列的转型教育,引导新生正确认识中学与大学在教育和管理上的区别,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型教育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安全意识的培养。然而,这些关于安全的教育,往往集中在生活层面,例如宿舍安全、出行安全、学习安全等。如果将灾难教育的内容嵌入新生转型教育中,在新生入学初期开展一系列的灾难教育活动,就可以弥补中学期间此方面教育的缺失。
2.利用思想政治系列课程,进行课堂集中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这些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老师可以涉足与设计的范畴。笔者在多年上课的实践中发现,传统的这些课程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学生更期待一些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接地气”的课程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灾难教育的内容加入思政课程教学,是顺理成章之事。
3.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开展专门的实践活动。
一年两次的假期社会实践,是与社会对接的很好机会。这三个月,除去回家探亲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无所事事,如果加以利用,无疑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目前,学校对学生都有实践学分的要求,如果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拟定一些与灾难教育有关的课题,组织一批调研小组或实践小分队,深入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体中进行调研,相信能够收集到一定量的鲜活数据。同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接触到一个与他们专业完全无关的领域,亲眼看到社会上形形的现象,亲身体验一种课堂所给予不了的教育和锻炼。
4.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开展主题班级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活动,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受到辅导员认可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题活动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手段。学者张锐[4]归纳了“主题班会的十二种形式: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专题报告式、节日纪念式、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成果汇报式、才能展示式、专题辩论式、实话实说式、娱乐表演式、总结归纳式”。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灾难教育,有利于改进灾难教育的方式,使之更常态化;有利于充实灾难教育的内容,使之更丰富多彩;也有利于促进灾难教育形成效果,使之更生动持久。因此,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开展灾难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正能量
作者简介:孙飞飞(1987-),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上海 20139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87-02
信息时代条件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新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经由新媒体中介的传播活动具有开放、多元、瞬时、互动、无障碍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它已然成为大学生在网络世界表达意见、建立认同、塑造行为的工具。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语境下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何有效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作用,使它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索的重要议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1.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迅速的阶段,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正确的和谬误的价值观念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共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多角度、多层次、多取向、多程度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总体状况。加之大学生个体的社会经济背景各异,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参差,因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可谓千差万别。既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也不乏相当数量的拜金主义、享乐至上、冷漠无情、理想缺失和私欲膨胀等消极现象,甚至出现为一己之私而不惜践踏法律,严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极端负面案例。
但鉴于大学生心智还未成熟,价值观还未定型,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教育,使他们坚定信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辅导员如果能够抓住契机,有效应用教育资源和平台,就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2.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体系中实现的一种媒体形态,例如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网络等。最近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一是社交功能进一步强化。二是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功能提升明显。三是新媒体的商务应用发展迅猛。四是新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稳步拓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和娱乐平台。[1]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盛行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20世纪末,新媒体被有意识地用于国家间政治文化渗透的工具,并作为全新的政治传播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崛起。[2]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西方价值观尤其影响了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大学生群体,使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日益动摇。其次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和网络世界的道德虚无主义。另外,过度的娱乐化方式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例如通过网络渲染畸形的消费观、精神世界内容低俗化等。
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引发一场社会变革。作为一把双刃剑,必须辩证地看待新媒体的存在,并且合理地应用新媒体,使它能够更好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载体。
3.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好声音的意义
全球兴起的互联网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数字广播、电影、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都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以互联网为例分析其特性,其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具有通讯功能,同时也具有广而播之的媒体功能;既有产业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辅导员要占领网络阵地。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曾经提出了风靡全球的“软实力”概念。2004年,他将“软实力”进一步描述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是一种令其他国家以美国为追随的榜样,“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发的水平”的一种力量。奈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代表着其他国家所期望信奉的价值观念”,它的“领导(世界)潮流的成本就会降低”。[4]因此,为了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合理利用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能量是当务之急。
具体来说,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空、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信息传播即时、开放,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的跨越。[5]辅导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展开即时的沟通与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新的思路。
二、凝聚新媒体正能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重视新媒体舆论引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党的十的顺利召开为社会主义的前进指明了道路。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树立坚定信念。其中,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引导已是大势所趋。
首先,通过新媒体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培养爱国意识。新媒体能够提供海量、及时的信息。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机等其他平台有效接受各种时事信息,及时掌握国家路线方针。
其次,通过新媒体提高大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培养政治情怀。交互性是新媒体的另一个特点。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在线交流平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可以献计献策,一方面既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可以及时进行疏导。
2.利用新媒体寻找时代榜样,弘扬榜样力量
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寻找时代榜样,弘扬榜样的力量。
第一,利用新媒体寻找大学生心目中的同辈榜样。以大学生年度人物为例,首先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平台,让大学生选出心目中的年度人物。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和责任。以清华大学双胞胎姐妹马冬晗和马冬昕为例,她们的事例曾一度轰动大学生群体,和她们有关的故事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被广泛传播,在大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和极高的口碑。大学生们通过网络自觉转播和分享有关她们的生动事迹,学习她们刻苦求实、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并以她们为榜样。
第二,新媒体的出现能够进一步挖掘各种“小人物”,发挥“小人物”的时代精神。“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抗震救灾的消防战士、台风暴雨中的交警和普通市民、奥运会与世博会中的可爱志愿者等等,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们以自己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内心抒写着一部部宏伟的史诗。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学习时代榜样的精神,使自己意气奋发,倍受鼓舞。
3.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的一种实力,它强调大众文化对于各国人民的影响。《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强调以柔克刚、以柔克坚、以说服战胜武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这里的“柔”就涵盖了“软实力”的意思。[6]如果说过去的“软实力”只是“硬实力”的一种补充和辅助,那么当今的“软实力”更注重国家政治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吸引和影响,这其中,新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提升民族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认同和政治追求,逐渐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具体来说,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传播具有思想性和导向性的内容。以北京大学为例,它们的“研究网”下设研究、列宁主义研究等十多个分网,另外还有与各地的研究基地相连接的网页,可以让大学生随时了解各地的研究进展。[7]除此之外,高校易班、论坛等也是大学生日常活跃的场所。以高校易班为例,在十召开期间,上海电力学院易班上掀起了学习十精神的热潮,“寄语十”、“微言大义话精神”等活动为大学生们抒发感受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使大学生们也能够积极参政议政。
三、机遇与挑战:加强新媒体建设和监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1.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
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要抓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在思想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新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依托校园网建立党建和团建网站,通过红色网站的建设,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他们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使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反过来进一步增强新媒体正能量的色彩,形成良性互动。
除此之外,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的另一个目的是要继承和重塑中华民族价值观。西方殖民者带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使人们被迫纳入了西方主导的近代化过程中,而人们传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坍塌。因此,要重塑中华民族价值观首先要通过新媒体占据教育阵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进社会和谐、遵守公民道德。
2.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主要是提高他们运用网络的能力以及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解读、批判和应用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他们理性地利用网络资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8]新媒体应该传递更多真善美的东西。媒体是党最重要的宣传阵地,是,因此要发挥好新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媒介素养的培养也要求受众能够合理地运用媒介,学会辨别信息,理性分析媒介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不要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新媒体正以其开放性、匿名性、参与性等特点让大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得到充分施展,尤其是微博、论坛等平台的设立使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畅所欲言。但网络的匿名性会使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不负责任地传播各种谣言,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定。
由此可见,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从某个角度而言,新媒体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法治和德治护航,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3.传递新媒体好声音,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也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通过新媒体的力量,既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又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好声音的传递。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新媒体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切实解决自身问题。以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为例,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及时把握国家方针,了解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能够在第一时间申请补助,尽可能不让一名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而退学。
第二,新媒体能够及时传递福音,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易班、微博等平台,大学生可以及时发出救助,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泛的特征,及时为大学生们送去温暖。
因此,要凝聚新媒体正能量,传递好声音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引导他们,更需要切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多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且呼唤更多的人献出爱心,以此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新媒体的正能量。
四、结语
新媒体的盛行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触角延伸到了网络世界。大学生们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工具就可以即时掌握信息、发表言论。这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高对新媒体的应用,凝聚正能量,传递好声音。通过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需要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将新媒体建设与传统媒体建设相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余源培.更好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N].文汇报,2012-10-31(5).
[2]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10.
[3]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194.
[4][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7.
[5]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120-131.
[6]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