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时间:2023-08-10 17:2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46-02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涵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给人以美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必须以当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针、原则作指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不是以党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针、原则作指导,就会偏离方向,就不会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只能是一种权术、骗术。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必须以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前提。一个不熟悉、甚至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不会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可言的。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种高超的思想教育技能。这种技能来源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精湛的知识、广博的阅历和丰富的经验。它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使之独具一格、恰到好处、驾轻就熟、机智巧妙地解决各种思想问题,不仅能使“老大难”思想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令人有一种幡然顿悟、心悦诚服的感觉,可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理论基础

每一门学问,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也不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也是。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整个社会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取决于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分析,来源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和总结,反映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就是认识过程两个飞跃的循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为一门学问的确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运用,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不断发展,说明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不断循环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赖于与客观实践活动,只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原理,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就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只有坚持这一科学的方法论原理,才能寻求出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把握思想脉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紧密相连

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去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难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熟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且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认识、把握教育对象,为解决思想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技巧的总和。在认识世界中采用的方法叫认识方法或思想方法,在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法叫工作方法或行动方法。因此,广义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产生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确立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对于思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同志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用过河要有桥和船的形象比喻,生动而又深刻地说明任务和方法的关系,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无数实践说明,思想问题的解决,都是同正确的工作方法分不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取决与有没有科学的方法。这个道理,不论过去还是今后,都是相通的。今天,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更新更科学的方法,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把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

四、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造性地运用,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自身的特点上。

第2篇

思想政治教育是哲学发挥作用的“阵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哲学取向,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也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1、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对人进行道德的教化,鼓励个性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顺应人的本性要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完整发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而培养真正的社会人、全面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从哲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行反思和考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的有效举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对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援。

3、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得论文长足和发展。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在一些问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不高、忽视受教者的利益、个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现实脱节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导下,从哲学的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解决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脱节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哲学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厚的哲学底蕴,有着自身严密的一套逻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规定、认识论构成和方法论形态三个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研究,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基问题的哲学研究,解答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从而揭明“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之维,是其存在的现实根基,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建立在人学立场之上,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具有自觉性、先进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思想教育过程具有决策与实施功能、说理与管理的功能、言教与身教的功能、输出与反馈的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其主体构成、外部环境、方法结构等等都必须立足于现实这一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建立良好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相融一致,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构成

认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用在于道德教化和政治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基础,是社会意识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社会人”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道德观是人类道德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各种进步道德观的升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即对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塑造。透过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改进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更新人们的思维观念,通过说理使教育对象理解、接受并认同道理,进而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活动。方法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连接着主体和客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灌输式与启发诱导式相并举方法。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灌输理论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灌输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启发诱导诱导式方法,重视教育对象主体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有效良性互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偶范畴,就必须实现灌输和启发的有机融合,才能取长补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层次分类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方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要对不同层次类别人员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还要求有所侧重。层次分类法,是指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区分层次、分类施教,建立不同教育对象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特殊与一般相统一方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是指对一个人或者较少一部人进行单独教育,需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分别加以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教育方法,主要是进行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一般教育方法和特殊教育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结语

第3篇

恩格斯曾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且思想进程的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由此可以推断,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集体主义内涵的嬗递式发展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演变过程自然是分不开的。因为,就其本身来说,集体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具有理论形态、实现途径、目的指向等多个层面和维度的相关性。

1.集体主义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承载者

关于教育理念尽管学术界众说纷纭,更没有形成共识性的内涵界定,但是如果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概括,教育理念无非是指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思维活动中,对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务、内容与原则以及方法和规律等方面所持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也有学者干脆更加简练地把教育理念概括为:“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2这种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由于受特定时空和内外条件的限制,具有历时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哲学特性。根据逻辑学定义的原则,移植教育理念的概念范式,照葫芦画瓢就可以由此推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根据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界定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相关思维活动当中,并要通过或借助思想、认识、价值观等观念形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宗旨、原则等思维表现物得以直观化和具体化。集体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和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道德要求和价值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教育原则、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集中凝聚者和生动体现者。因此,从集体主义理论的内涵界定中,根据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和由此派生的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相关阐释,就能直接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应该为阶级斗争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三种相异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即体现和承载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此,集体主义内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承载者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扮演就可见一斑。

2.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中轴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即,“要素说”、“板块说”和“三观说”。根据要素说的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部分内容3;“板块说”则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划分为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五大板块4;而“三观说”则简练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括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类方法的异同主要是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是由分类者的立足点、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造成的。但是,不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如何的归纳和分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却始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主轴项目,而在这一主轴性内容当中,集体主义则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担着支撑主轴脊梁的重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主轴项目的中轴。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轴项目,它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这一主轴性教育项目链条当中,集体主义处于中间环节,其地位和作用尤为特殊。作为一种道德观教育,它向前承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之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深化,并最终使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值观,集体主义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与此同时,通过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达到帮助人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最终巩固和强化社会主义教育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集体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轴项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贯串这一主轴,使这一主轴链条前后相继、融为一体的内在中轴。

3.集体主义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异曲同工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犹如人的灵魂之于人的肉体。每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支撑、统摄和指引下进行的。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赖以存在的载体和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得以兑现的证明和体现。具体到集体主义这一思想政治内容的中轴项来说,集体主义教育的指向和结果无非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塑造,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恰恰有着某种共同的属性和天然的联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集体主义精神的塑造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异曲同工。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既是构思、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标准”,也是明确、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的“指示明灯”,更是证明、量化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完成状况的“测量仪器”。但是,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管扮演何种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其本身的内容和构成来说却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是一种阶段性目的和终极性目的的统一。这与集体主义内涵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6,以及其理论自身集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理论特性刚好吻合。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集体主义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仅异曲同工,而且这种效果还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想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学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还存在许多认识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新的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重要根据就是它的特殊研究对象。目前,人们共同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主要是人的政治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按照人们思想活动规律以及科学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

当我们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目前的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存在狭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狭窄这个提法比较宽广和模糊;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这个提法比较狭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两个规律也不恰当。

2.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价值观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主要工作都是在思想价值观念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引导,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转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价值观。首先,思想价值观的提出要比思想和思想政治的提法更加和思想政治相吻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成为思想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再次,用思想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将会使得思想价值形成发展规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能够充分体现出理论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特点。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体现了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发展规律,这个提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提法相吻合。

3.思想政治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过程的思考

(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和他的研究对象以及任务都联系的比较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思想价值观念。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自身思想价值观。围绕着思想价值观就能够对其核心内容进行政治思想价值观教育,道德思想价值观念教育以及人生价值观念三个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观、道德观以及人生教育观。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教育对象都应该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具体化。在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明确。在明确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教育内容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还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应该从两个层次上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核心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其他工作内容相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统一性要求,具体内容应该体现出它的灵活性。

(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以及规律。当我们围绕着思想价值观念思考政治教育^程特点以及规律的时候,需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对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的过程,使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社会主导思想价值观相互统一。这两个过程有着历时态以及共时态的特性。

4.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过程中的规律存在一定的关系,还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定以及学科理论建立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还关乎着这个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科学化,更好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互吻合。这个学科应该得到理论界以及理论工作者们的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在阐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以此更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人的主体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这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及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交互主体观来统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坚持教育者和大学生同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研究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基本涵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纯理论思考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般来讲,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从受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通过主体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新质行为。同时,还会以其行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式螺旋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客体,也是积极认识和主动行为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必须将教育者的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

(二)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深层次理解

1.大学生是能动地认识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的主体。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就在于他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不是像容器那样消极被动地接收教育者及其教育的影响,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社会要求移植于自身内部,而是以自己积极的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能主动、积极地作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大学生又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动地影响着教育者的认识、情绪和活动。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思想与教育者的思想发生矛盾时,总要申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力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乃至改变教育者的思想。

2.大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响这一特殊外因作用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够在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在自我教育中,大学生以主体的姿态能动地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并按照社会要求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思想、道德。其次,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者的影响。

3.大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客体还具有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将主体所传达的思想以及内容,加以吸收、认同、内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更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精神产品,甚至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因此,客体必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积极发挥客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客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创造能力。现代大学生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元的文化体系,其中必然存在着复杂的思想政治品德问题和频繁的思想政治品德冲突,这就需要他们创造性地执行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并不断地创造出合乎时展要求的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规范。

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发挥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理应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使然。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任自流,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发挥和发展的。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发动者与领导者。教育者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形形的社会思潮,教育者应当具备强烈的阵地意识,“唱响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如果教育者放弃了主导地位,放弃了主阵地,各种不良思潮便会乘虚而入,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并努力巩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便可能丧失其主动性,从而偏离正确方向。因此,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以保证自己在现代高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二)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而且要把受教育者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要课题。这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因而,在坚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一种民主、愉悦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受教育者保持最佳学习心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

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问的和谐互动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方式多采用外部灌输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果不与其他教育方式有机配合,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断裂。

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即由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灌输转向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重视和提高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问的互动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单方面地传递或灌输思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而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仅仅是教育主体的单边单向活动,而是教育主体客体的双边参与双向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启发觉悟、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主动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受教育者通过参与教育过程,选择接受教育或拒绝教育影响,并进行信息反馈,以影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和教育效果的评价,从而调整教育活动。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2.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要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原则。(1)内化阶段。在强调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客体的主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客体主动接受、适应主体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2)外化阶段。一方面,主体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采取积极行动对客体实施外部引导和控制教育,加深其认识,激励其情感,增强其信念,锻炼其意志,训练其行为,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思想品德认识相平衡、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主体要注意激发客体的主动作用,引导客体以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训练、自我控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第6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并逐渐成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现有成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相对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和任务,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互动的中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武汉大学学院熊建生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有效地填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这一研究空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极为关键的课题,涉及的问题繁多,研究难度很大,作者凭借自身坚实的理论功底、扎实的知识基础、踏实的研究态度,将这一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转化成理论成果,选题前沿、思想新颖、结构精巧、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算得上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拓荒之作。这一研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视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意识,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科学含量,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理论体系。

第一,选题前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理论为指导,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专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政治性、实践性等特征的一门应用学科。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已达成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是核心价值之所在,但理论界对此少有涉及。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都显得相对薄弱,只有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才可能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并做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能量效应的决策。任何理论研究都应该站在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进而以理论的前沿性开启创新性。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具有基础理论性和理论前沿性意义。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及其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全面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著继承、借鉴、消化、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关联、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实时分析与价值分析相交融,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矛盾分析、辩证分析、要素构建、结构优化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展开了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探讨。

第二,思想新颖。创新是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才具有吸引力和征服力。作者在这本著作中展示了一系列新颖的思想观点和独到的学术见解。论著在立足当前对于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性认同的基础上,从“结构论”的视角,自觉而又自信地运用结构思维方法,系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显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而不必局限于条条框框的内容本身,从而使得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和实践更富于理性,也更接近科学和艺术。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与范式,对于我们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制定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性和引导性。这本著作思想新颖,贵在说理,既有高远立意,从整体着眼,又从细处入手,深入浅出,把研究的重点难点落到实处,自圆其说,杜绝说大话空话套话的现象,敢于说真话实话新话,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使之富于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三,结构精巧。论著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结构思维的视阈之中,在自序的基础之上,用七章展开正文,依次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原则,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接受,形成了一个富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系。而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有着各自特定的范围和客观内容,构建了十分完善的子系统,它们彼此关联,不仅从特定的角度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理论的层次性、关联性、复杂性,而且在论述中展示出了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应然性的统一,在相关理论的展开过程中,在各章知识点的安排上,层层递进、衔接紧密,内容多而不乱,使读者能顺畅地理解其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之间的脉络。最后以结语作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目标、学理要求、内生动力、应然品性、检验标准进行探讨,形成了内在联系紧密的完整体系。论著所构建的框架、所提出的观点、所得出的结论,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说服力。

第四,可读性强。这部著作是在作者同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充实、修改、润色、完善而成的,是一部深思凝练,逐渐深化、不断成熟的作品,由此可见作者非常注重作品质量,即作品的可读性。论著脉络清晰、文笔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简练易懂,将灰色的理论演绎得色彩缤纷,既注重专业性,又不失生活性,避免落入一般理论文体呆板枯燥的窠臼,给人以真理的力量和美的享受,极大地增加了学术著作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还穿插了20多幅结构图表,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特质及其作用机制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结构图等,把体系众多、内容庞杂、分支繁复的内容通过图表显示,使文意表达得更加清晰直观、简洁明了,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引言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目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原则、观念与内容有了诸多的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随着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和对象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社会思想呈现出独立性、趋利性、多样性、非理性等新特点。[1]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渠道更多、程度更深。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结合社会改革的实际,推动和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又要在改革中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确立新思想、新观念,实现社会思想观念的正确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型的系统工程,只有采用新的手段、运用新的方法,才能达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加快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并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才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理应对人才资源开发、对个体素质的优化及需求予以积极的回应。[2]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较以前更为繁重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方面,还是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方面。

(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实现的需要

伴随着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建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党的战略目标服务,便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在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需要不断充实新经验新内容,并创造性地运用一些适合当今时展要求的新方法,才能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 转变教育者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

思维方式作为人们思维活动工具,是人们在抽象思维活动中所运用的工具,也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对象的思维工具。只有采取正确的现代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质,提高认识科学性。转变教育者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方可认识到落后的思维方式有碍于教育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方可恰当地选和运用教育内容,方可正确地认识教育对象,方可从单向型的思维方式向多向型的思维方式转变,由被动式思维向主动式思维方式转变,教育者应具有系统性思维、立体型思维和超前性思维。

(二)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应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部分,深化原有被证明是科学的传统方法, 包括深化外来优秀的文明成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主要是教育的方针、原则方法和一般方法,是以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并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检验, 证明它是科学的,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对它进行吸收和深化”[3]。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也不乏通用的理论精华,像杜威社会性学校生活教育法、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拉思斯的价值澄清法等都具有借鉴作用。“实践证明,固守旧有的传统,一概排斥外来的文明成果,即使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也难以得到弘扬。吸收来的来文化若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使是先进的思想也难以为本国人民接受”[4]。

(三) 充分利用高科技教育平台和教育方法技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现代化、最优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网络政工’, 积极创建教育互联网平台, 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 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 占领网络思想意识阵地, 积极探索校园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重视心理教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工作节奏得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大, 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越发软弱, 这些心理异常现象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阻力。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这种影响会不断加大。如何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 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是思政治教育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6]。心理咨询方法作为高科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仅需要精密先进的仪器设备,更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思政人才。教育观念实现由“堵”到“疏”转变,教师要实现由“我讲你听”向“双向沟通”转变,教育内容由“空洞无物”向“具体实在”转变,对教育对象上因人施教,教育形式单调呆板向生动活泼转变,在教育效果上实现由单一渠道向综合作用转变[7]。

参考文献:

[1 ] 王秀阁.新世纪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4月

[4] 宇文利.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和方向[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4)

[5] 吴宝权.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

第8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04-02

马克思曾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是人们从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发,对客观现实和主观行为产生的一种偏好的情绪态度。情感教育是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改进情感教育的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手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保障,更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本质

“情”与“理”的辩证统一是情感教育的本质。人的情感和理性原本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作为人的非理性部分,是构成个体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理性作为人的认识系统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人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人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正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情与理的辩证统一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结合,重视情感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结合。以往,我们在情与理的辩证关系问题上存在割裂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误区。一方面,片面强调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中生硬的讲授“概念”和“理论”。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实现从概念到信念的转变,无法发挥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只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之情。另一方面,片面强调感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重视情感教育并不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放弃理性。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所谓“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情感一经产生,便能促进并巩固与情感有联系的理性认识。没有理性的支撑,情感就会变成盲目的冲动和激情。不能把情感教育变成片面的激情教育,不然不仅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甚至会导致受教育者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观的否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是情感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规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要把握情感教育规律。情感教育规律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复合型规律,既包含人的认识规律又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情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规律的特殊性是人的认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情感教育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情感因素对人的感性认识起着很大的作用。人对客观事物、思想观点的认识程度往往受人的情感因素的制约。如果主体对某种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观点有好感、有激情那么主体就会主动的去认识这些事物,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这些认识内化到主体的思想中指导实践。反之,则不会取得这样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情感教育规律的另一个影响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采用“说教”和“灌输”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生硬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主观情感体验,导致受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在讲授脱离情感、脱离实际的大道理。这种忽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很强的负面影响。随着近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主体间性”理论逐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认同。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哈贝马斯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行为是主体间,交往行为应该建立在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基础上,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虽然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是其对情感教育还是具有定的借鉴意义。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双方处于一种平等、共生的交流对话关系中,因此,二者的情感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之后,受教育着就不是单纯的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有了认识,而是从情感上接受这些认识。只有受教育者情感接受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的内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外化为其自身行为与实践。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教育方法的选定要把教育内容和情感结合,把情感性因素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需要设计教学方式,以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出现会减少障碍和阻力,增强教育效果。完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情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贯穿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研究情感教育的方法论问题,不能脱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教学,以景生情

创设与情感教育相匹配的情景教学是实施情感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情感教育的教学情景应该包含融洽的课堂教学情景和良好的教学内容情景两部分。融洽的课堂教学情景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友好、平等、信任、尊重等关系的基础之上。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下,受教育者容易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促使他们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激发出学习热情;教育者同样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实现用自身的形象气质感染和教育受教育者。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情景下,教育双方能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教学内容情景的创设主要取决于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育者可以选取发生在受教育者生身边真实的道德案例、感人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情景、通过多种生活角色的体验,让受教育者触景生情、换位移情。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情感教育也了便利的条件。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使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渲染课堂气氛,实现有利于情感教育的课堂情景。

(二)实施实践教学,以行践情

任何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都必须付诸于实践,因此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和生活紧密结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情感问题来选取社会实践主题。教育者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和锻炼受教育者的交往行为。通过志愿者服务、爱国主义演讲、角色扮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活动,去体验道德情感,践行道德情感。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 误区 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有着“生命线”的地位,发挥着“灵魂”的作用。然而,由于受种种外在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价值及其根本目标的实现。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探析,把握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有效应对之,无疑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误区的含义

误区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形成的不正确认识和做法”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是一个介于“实然”与“应然”、“自在”与“自为”之间的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现实的种种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会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即产生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寻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以及现世的存在意义。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表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存在这些误区并不代表要完全否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廓清、全面化、合理化、科学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与谬误相对而生,并无绝对之分,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为我们走出思想政治教育误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误区探析

误区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施加”。由于受过去阶级斗争的思想影响,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中,大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或旨在培养阶级和阶级社会需要的人才,或在于教育引导人们形成阶级、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两种说法只是文字表述与侧重点上的不同,实质意思一样,都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阶级或阶级社会需要的满足。”②在这种认识中,教育者是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客体,尽管有主观能动性,也只是在教育者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这种认识对维护阶级统治、社会稳定以及实现个体社会化曾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它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促进人以及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性,从而出现“人的空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迎合”。由于受“顾客是上帝”的市场经济法则影响,以及当代教育对“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强调,再加上学校“学”评“教”机制的压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味迎合受教育者的趋势。一定意义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迎合受教者的心理期待,重视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受教育者本位”理念的体现,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以上影响和压力则选择了不作为,一味迎合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于是课堂成了表演场,一些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被运用上课堂,一些八卦娱乐新闻、英雄伟人的轶事趣闻开始在课堂上传播,虽然达到了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学生抬头率的目的,营造了强大的“人气场”,然而,这种新式“填鸭法”却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政治性和思想、道德、精神的建构本性和原则,而萎缩成教育者应对考核、谋生以及增加人气的工具。

误区三:“思想政治教育是‘钢尺’与‘皮尺’”。在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目中,思想政治教育被形象地视为“钢尺”和“皮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和“灵魂”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把“钢尺”;二是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功利主义”等思想影响,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易量化等特点,他们又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把“皮尺”。于是,在这两种思想认识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钢尺”与“皮尺”、强化与软化之间摇摆不定。具体到工作实践中表现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被教育者赋予极高地位,被列为头等大事来抓,甚至把各项工作的成绩都归功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被置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之后,被其他相关工作所取代,严重缩水,从而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这种形式主义的误区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地位及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两张皮”、“假大空”的批判。

误区四:“教育者权威”。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自己作为党和政府政策的宣讲者、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以及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具有权威性,受教育者会信服,甚至言听计从。其实并不尽然。在当代社会,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环境的开放、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大受教育者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教育者的信息垄断被打破,知识权威受到挑战,甚至出现了教育者被反哺的现象。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受教育者的个性、民主意识以及批判精神得到增强,传统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与传统的由职务、资历等建立的权威不同,在当代社会,教育者的权威则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权威效应’是存在的,但师长并不必然都是权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权威效应,师长们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内行,并做到:一是传播真理、讲真话,二是以身作则。这样教育才会有效。”③

误区五:“授”即所“受”。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授”即所“受”,即凡是教育者传授的,都是受教育者应该接受的。潜意识中,他们将受教育者视为空的容器或抽象的“理性存在”,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是真理,受教育者就会乐于接受”,于是课前他们认真备课,课上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然而,事与愿违授课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对此他们常常感到疑惑不解或情绪失落。出现以上“授”非所“受”的结果,除了语言在传达过程中的局限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以及教育者基于“前理解”的传导变形等外,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仅看作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而缺乏对受教育者生存境遇的实践智慧启迪以及精神世界的建构;二是受教育者的接受并非被动的、机械的全盘吸收,而是基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前理解”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功利性等特点。

误区六:“受教育者知行脱节导致教育效果低下”。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对话”思想影响,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容易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过程,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发展人的实践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不利于受教育者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育传统影响下,受教育者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应对考试取得学分的工具,最终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脱节现象严重,教育效果低下。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媒介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便是受教育者的接受也是受教育者内在的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所以把教育效果低下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受教育者的知行脱节,有失片面。

误区七:“竭力消除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见”。基于知识论的认识视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见是消极的,它会影响或阻碍受教育者对思想文化信息的理性认知,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消除或克服这种先入之见,使人们对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合理正确的认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于是教育者在实践中总是试图消除和改变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见,而不是首先尊重和承认受教育者先入之见的合法性,最终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和改造的关系。然而,哲学解释学从本体论的语境出发,认为消除先入之见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先入之见是理解的前提条件,是人们理解活动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先入之见不仅导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理解结果,而且有利于克服理解中的教条主义。

误区八:“将灌输理论等同于灌输方法”。以列宁的灌输理论为依据,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简单地把灌输理论等同于灌输方法,他们认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政治觉悟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教育者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内地将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以及社会发展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于是就形成了教育者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上而下向受教育者单向灌输真理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由于重理论说教、轻实践体悟,重单向灌输、轻双向对话以及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原因,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然而,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硬灌,而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人们群众的政治觉悟”④。当前,灌输理论或原理在我国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推进大众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但是,我们不能把灌输理论混淆为具体的灌输方法。

误区九:“大众化等于化大众”。受精英主义思维影响,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大众化是一个由少数理论精英或领导干部对大众进行自上而下理论灌输的活动。如有学者认为:“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⑤然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大众的实践,受到大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大众实践的需要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化是与大众的双向建构过程,一方面大众在的理论武装和指导下,促进了社会现实的合理变革;另一方面通过大众丰富的实践经验,保持了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走出误区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彰显目的本性。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受时代本身的阶级斗争影响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本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成为实现和维护阶级统治的“代名词”,出现了“人的缺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注人本身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既要坚持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工具本性,突出阶级性和政治性,更要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其引导人、促进人以及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本性,从而实现“人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本性与目的本性相互依存,工具本性是目的本性的前提,对目的本性起着保障作用,目的本性是工具本性的归宿,对工具本性具有制约和支配作用。“相较而言,工具性是较低层次的属性,目的性是其终极属性。而以人为本、建设人自身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之使然,是其教育职能的深层应用,这不仅没有违背工具的效能,相反却使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放置于更坚实的基础之上。”⑥

教育者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走群众路线,使自己成为受教育者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认真学习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此外,还要学习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规以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科技、生产等业务知识,做到既懂知识,又懂业务。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深入受教育者的生产生活实际,把理论与实践,服务与教育,灌输与对话,言教与身教,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尊重、关心、理解受教育者。

相关部门应通过严格选拔,注重培养,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水平。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队伍成员的工作水平。一是严把入口关,把那些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知识广博、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队伍中来,是队伍建设的关键。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养培训,是队伍建设的根本。如制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知识、心理、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培训计划,通过脱产学习、在职进修、挂职锻炼、社会考察等途径,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是队伍建设的保障。如通过职业化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通过政策化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等。

综上所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提高认识,努力走出这些误区,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开展,增强实效性。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学院讲师;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法律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MYB-059)

【注释】

①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39页。

②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和本质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③韩向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误区”,《教育评论》,1989年第4期,第23页。

④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⑤陆仁权,杨宝庆:“大众化三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6期,第7页。

第10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它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具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的价值理念支撑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的和根本的观点,决定了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人生观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教育等。

(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政治观是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决定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道德教育。道德是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能够判断社会成员的行为是否正当。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合格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引领和提升作用。在我国,道德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四)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是是维护政治原则和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法纪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使其对象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功能,因此,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内容。在我国,法纪教育包括法制观教育和纪律观念教育。

(五)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发挥心理潜能、增进心理成长。心理教育通过对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其它内容的实施提供赖以依靠的基础和平台。在我国,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心理现象知识教育、心理健康与调适的基本知识教育、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咨询教育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定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要很好地解决复杂的思想问题,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运用多种内容要素,发挥“合力”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以整体的形态存在,并且构成有机的系统,是整体功能优化。只有这样教育内容才能较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充分注意教育内容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各环境因素进行着不断的交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相协调,与各种环境因素密切联系、协同作用,才能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三)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时,要注意到它的层次性;在进行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中,每个层次的要素都有从系统中分解出来的目标。

(四)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内容和每一项内容的实施,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各要素的目标都是这个目的的展开或具体体现,都必须与这个目的相一致,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受教育对象的层次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授这些内容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内容体系的确定就受到目的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身是一个系统,其内容具有层次化、系统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受到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的影响。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处理方式或呈现形式也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在思想道德价值引导下的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从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实际、心理特点等前提出发。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53-02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得以不断深入与完善。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工作重心所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迎合经济建设的需要,其功能逐步转变为培养经济建设所需人才,以及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此种功能上的转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但需要我们认清的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其功能的转变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内容,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存在功能错位的现象。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细致的探究,以此找寻出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究”分析,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错位

(一)对政治功能的过度强调

作为时代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用到的思维模式应当做相应的转变,即以经济建设与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以培养适合经济建设所应用的人才为其教育目标。不能仅依靠传统教育方式中的有利手段而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此种守旧现象,必然会偏离教育主线。同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可认识到其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这使得其虽具备政治功能,但应在教育方式上进行合理调整,并拿捏好分寸,不应对政治功能一味过度强调,更应明确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具备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因此,应充分且明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能使其演变为政策的解读工具,同时,其也不完全具备党的政治思想喉舌功能。此种做法,只能是将其科学性与独立性淡化[1]。

(二)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过度加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秉承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经济建设做出相应的服务工作,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经济功能。然而,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为经济建设做出服务经济的功能,但却不能将服务经济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部,此种认识是极为片面与主观的。在此形势与环境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更多的体现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的引导和矫正,并非是对市场需求做出全方位的服务与迎合。此种功能错位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功能性错误认识而导致的。

(三)缺乏业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阶段的企事业单位中还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认知。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者均未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企事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能真正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增加员工的收入。同时,在众多高等院校中,不在少数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既枯燥乏味,又缺乏实践的结合,且在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减少明显,这些都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难以得到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职业自信缺失的现象极为普遍且严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的原因多样,但主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的偏差和局限。从本质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四点,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2]。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功能认识错位,也便是对其功能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言,其虽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但任意单一功能却无法涉及到人类全面的活动范围与内容,更无法使单一功能包含全部功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特性,且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主要功能也各不相同,比如,在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的政治功能得以凸显,而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功能便能够发挥出相对主要的作用,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中错误或片面地认识其功能性,便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现象的发生。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明确定位及完善工作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建设发展影响的。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政治教育,提升到法治与道德教育层面,且针对的教育主体也应是具备完整人格的自然人。由于教育主体的诉求在新形势下产生了变化,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并针对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方向,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整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并且,在工作中还应明确教育主线,切勿因主次矛盾以及主、支流间的关系而导致教育方向偏离,若存在此种情况,则会导致不能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做出积极的应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性降低。新形势下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信仰危机带来的思想意识松动,又有因道德滑坡而导致的政治思想沦丧。对于道德滑坡现象而言,其是现阶段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其具体表现是: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占据了思想意识的主要方面,而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则极为忽视,或在与物质追求衡量后,对精神追求做摒弃处理。具有此种道德问题的人,很难以明确的法律与道德作为基准,不仅会演变成具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个体,更会导致道德与理念的缺失。对于此类问题,唯有通过以思想素质角度为切入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其逐渐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同时,也会使其政治素养得以提升,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阶段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做对比,便不难发现两者所进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截然相反,且天差地别。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其出发点为“大家”,即国家与社会层面,而现阶段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以“小家”即个人或个体为出发点。这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长期的发展,虽未出现本质性错位,但却逐渐认识到此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与约束性,不仅不利于个体思想的发挥,更会对个体的人性起到压制作用。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则能够表明此种现象是时展所需要,且教育者应做出积极应对的与时俱进理念呼应。但这仅意味着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明确受教育者的教育诉求,且与其教育工作不发生实质上的冲突,更不会影响到教育者的道德基准和所具有的政治立场。此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点,既能增强教育者的教育意识,又能较为客观地帮助受教育者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4],并且还能够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从而便于教育者达成教育效果。

(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工作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逐步树立起坚定的理论与学科自信心,这不仅是其从事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更是促使受教育者提升道德意识与增强信仰的积极手段。其中,教育者所应树立起的学科自信由三点内容构成。首先,是学科基础理论科学性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论为指导,并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科[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随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逐步转变与完善,具备极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的指导,愈加具备科学性与价值性,这便为其学科理论基础做出了进一步的夯实。同时,在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以理论为指导,更要结合市场经济的现状,并将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与精髓做深入且细致的探索和挖掘,以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其次,是学科价值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其所创立的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时间来逐步的打磨和验证,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检验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对此,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逐渐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弊端与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尤其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将与时代和现状脱离。因此,应积极探索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使其符合且满足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变、错位的成因以及所做出的有效应对措施,可以清晰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教育目标、方向、理念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与完善的。同时,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观念、方式还是目标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需要,唯有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进与变化,才能确保不同经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符合时展需要,进而为此学科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正为,秦正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100.

[2] 董海涛.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再定位[J].鸡西大学学螅2016,(12):4-7.

[3] 朱晓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网络财富,2009,(1):175-176.

第12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是入青年大学生的头脑,能否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的改造起到促进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这些教育内容能否内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思想意识,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积极推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从而为外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论文百事通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如果只强调“灌输”而不注重学生接受与否,不注重激活学生的内因系统,则外部的输入便无法与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形成有机融合,即使勉强“灌输”进去,对青年大学生而言也只能是“空洞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并成为学生的自觉思想意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由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所决定的

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培养内化机制,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而且还有助于他们走向社会后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条件与要求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需要学校、社会、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高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为实现这种内化创造条件。

(一)改变认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双向交流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主动协调好与大学生的关系,使青年大学生感到自己处处受到关心爱护、尊重与信任,从而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消极态度定势。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主动接受而不再是表面的被动的服从,是在内心深处的真正的认同和接受。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提供内容与方向保障

必须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并以之为突破口,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提供内容和方向保障。同时,改革教育方法,使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容易被青年大学生接受和内化。

(三)加强高校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趋势的加强,大学生接受思想影响的渠道已发生很大变化,过去大学生们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国内传播媒介,现在他们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接触新的思想和知识。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营造一个良好空间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势在必行。

(四)实现纪律规章约束与大学生自我约束的有机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大学生自我约束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将纪律规定约束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规章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需要与思想信念,才能使外部纪律规章发挥效应,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服从遵守的客体转化为能自觉遵守和主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新风的能动主体。

(五)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提供一个社会舞台

大学生正确政治观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光靠理论教育,光靠知识上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和教育。“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进行教育,在分析实际问题中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在学习理论知识中正确判断和认识实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做深、做透的内在需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的建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要求,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因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引导大学生确立自我教育意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前提新晨

作为有较高觉悟和素质的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是社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自我教育法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工作对象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身内部思想矛盾运动,主动接受外界积极影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培养自己良好思想品质的方法。”

(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基础

必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基础。同时,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青年大学生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程度、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