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

时间:2023-08-10 17:2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道德与政治实践报告

第1篇

目前,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学实践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道德课的基本原则。如何指导学生应用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现实问题,是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但由于招生数量日益扩大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堂内教学任务而无力顾及社会实践,致使许多学生还不能自觉地运用学过的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考核方式也过分体现目标管理。尽管任课教师在考试方式方面做出了种种探索,运用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方法核算学生的最后成绩,但由于日益增加的学生数量,使得平时成绩考核的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动力不足、市场经济短期效应的副作用影响、目前的就业机制对大学生的考核没有与思想道德有关的内容、大学生的入党条件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思路探讨

(一) 指导思想

适应新时期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主渠道和多途径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方式

1.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

针对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和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根据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解决真学、真懂和真做的问题,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在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面前,如何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改革,即保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有的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将每门课的教学分解为课堂教学、读书、社会调查与实践三环节。

课堂教学部分:贯彻“精讲”、“管用”的原则,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关系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联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各种困惑与迷惘,使“两课”教学更具吸引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读书研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读书。每门课程都要制定读书目录,学生要做出读书笔记或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成绩。

社会调查与实践部分:根据各门具体课程的特点,提倡实践形式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教学片;搞开放式课堂,请劳模、专家、企业家进课堂,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开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的健康心理与人才成长、心理咨询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训练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讲(系统讲课)、读(读书)、听(听报告)、谈(讨论交流)、看(看录像)、走(参加社会实践)、写(读书心得、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多途径的结合。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校内网络教学。

(2)课堂内教学与大学生读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结合。

3.考核与评价方式

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采取口试、笔试、客观题、主观题、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等多种考试方式。(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择优决定)

4.增设与“两课”相关的选修课程

为适应“两课”教师的转变,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作用,增设与“两课”相关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拟开出的主要选修课如下: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咨询学》、《人际关系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大学生心理问题咨询》等。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充分体现意识形态中的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志红.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期

[2]乔春梅.略谈如何提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期

第2篇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林彰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高级政工师,湖南湘潭41110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6―0199―03

高职教育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开办时间短、办学经验少,高职的德育教育起步也晚。而当前我国又处在转型时期,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开放的日益扩大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模糊或消失瓦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使高职生的道德观念也深受影响。网络是高职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高职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是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另外,面对高职教育这样一种新兴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社会用有色眼光看待高职教育、看待高职生的问题,加强高职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时效性,突出德育教育的高职特色。这就需要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创新,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都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当前,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转型期的变化。给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就业方式、交往方式、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信息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高职生在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大量消极因素的影响,对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正面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以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高职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也赢得了高职生的认同。网络给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对高职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高职生人生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人世界一体化进程,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日益凸现。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生在大学生就业大军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强高职生就业谋生的竞争力,各高职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相对而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略松懈一些,有的院校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淡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训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这种“够用”原则,是建立在压缩基础课的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基础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属基础课,自然也在压缩之列。由于这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 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高职生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生源上就是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一般而言,报考高职的学生,是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课较本科生要低一个档次,这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因此而自卑。而我们目前使用的德育课教材,是对整个大学生而言。没有顾及到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和他们独特的心理感受。高职教师按本科教材圈定的内容灌输道德伦理理论,很少关注学生个人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尤其是缺乏实践性养成教育和训练,把本来生动、具体的道德养成教育变成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在行为上,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自律意识和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也差了许多,使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

其次,从高职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这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从国家教育政策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上看,高职教育一直排在低层次之列。一些人认为,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他们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对用人单位的“歧视”。这种偏见,给高职生造成心理上不小的压力。这些心理问题,使得高职生在处理问题时不冷静,有的甚至走极端,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道德“知”“行”分离。

最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对学生道德评价考核侧重于德育理论知识的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德育好坏的标准,这种重理论教育、轻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做法,导致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相分离。在实践中,造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分裂,言行不一。一些本应在中学阶段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敬老爱幼、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等,到了高职院校。还得重新教育,这又使那些没有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高职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现在是大学生了,老师还把他们当中学生对待,心中不平,从而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综上所述,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实现创新,必须从高职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

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要从基础性环节人手,应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1 从发挥离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上创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照搬本科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做法,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创作,提倡编写院本、校本教材,深化教学内容,或搞专题式教学,不要面面俱到,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采

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如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新农村、现代化企业参观学习,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英雄劳模到校作报告等,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创新,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教学体系,凸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2 从教育内容上创新。不仅进行政治理论教育。还应加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学生是主体,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高职生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他人的不公正评价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走上犯罪的道路。几年前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报复杀人案,便是典型的例子。因此,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 从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大社会观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这是高职德育工作者的共识。事实上,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潜心钻研学问和专业。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指学校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上来的,硬件不够,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得不到大的改善,校园占地面积少,人均建筑面积不达标,师资短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因为上高职之前,有的学生把高职院校设想得过于完美,而现实的高职院校没有他们设想的那么完美,因而产生失落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千方百计在硬环境上花些气力,引进人才,提高办学水平;美化校园,绿化环境,建设宽阔优美的校园。在软环境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各项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如开展学术交流、演讲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第3篇

[摘 要] 同理心是道德教育实施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对道德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同理心

>> 高校道德教育的症结与大学生道德感培养研究 浅议大学生道德教育 大学生道德教育浅论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浅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启示 以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探讨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培养 通过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探讨 大学生底线道德教育和超越性道德教育的分离困境 论传统思想道德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浅谈传统道德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5-

09.

[7]刘德平.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8]杜 英.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价值工程,2010,(09).

[9]王亚鹏,董 奇.脑科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2,(9).

[10]王亚鹏,宋欣泽,瞿佳佳.同理心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5,(24).

[11]刘春梅.浅析高校人才培养中同理心教育的渗透[J].时代教育,2009,(2).

[12]郑 玮.同理心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运用[J].高校辅导员,2013,(4).

第4篇

我校一直把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广泛开展了“读中华经典、记励志名言、学党史、跟党走,唱红色歌曲、做有道德的人”教育实践活动。

一、深入学习和领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刘永平校长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积极组织广大教师专题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优化校园环境,培养文明学生

2021年3月1日开学后,少先队大队部王金翠主任和班主任立即组织学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及我校各种规章制度。

三、以校园为主阵地,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

(一)通过升旗、班会、板报、宣传橱窗,强化了德育功能。

(二)以班级竞争为动力,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三)以家校联系为纽带,充分发挥“家校”联系作用。

(四)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重点,注重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结合我校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1.感恩活动

我校结合重大节日和突发性事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利用“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开展活动。

2.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3.读书活动

通过读书活动,我们还相继开展了演讲比赛、写读后感等,让读书真正成为一种兴趣,更进一步的养成一种读书习惯。

4.我校开展防震、防火演练活动

5.结合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帮扶活动

第5篇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探索

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让人们应接不暇。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深感: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又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变化的缩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我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新变化。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变化

(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2012年,我校对600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背对背”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如有82%的同学选择医学这一专业的原因是:今后的工资待遇,个人发展机会,可以有更多得谋生机会。可见对于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来说,亟须正面引导,否则会受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风气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少数大学生中有所表现,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快,各式各类的教育方式方兴未艾,学校不断升级,原来中等专业学校不少升级为职业技术学院;不少大专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等等,这让学生们“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对自我的定位也略显不够准确。再者,各地都在建设大学城,学校之间少了围墙,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际范围,同时也发生了不少校园安全事件。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商业化色彩更浓,隐性地助长了学生们的“拜金主义”。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由原来固定性的学习生活方式被上大课、住公寓甚至租房住等流动性的学习生活方式所代替。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人人都不能离开网络,网络具有较强大的社会功能,有娱乐、学习、交流等功能。大学生善于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获取的新信息,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应该这样说:没有大学生是不上网的!

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再使用网络时加强自制力、自律能力,这无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挑战。

(三)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及就业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往往被看成“天之骄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寄予了重任,被视为“时代骄子”“天之骄子”,考取大学就意味着有“铁饭碗”。而今天,就业矛盾和困难更加突出,就业与学生的前途、利益直接相关,因而成了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们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有的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热情下降。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打算毕业后自主创业;有的到了毕业时,还不知要何去何从;有的甚至准备毕业后,就回家“啃老”。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方法

(一)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亲社会”行为

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我校每年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增长才干,为国家建设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既能增长才干,又能不断培育学生们奉献社会的意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颠覆了传统重智轻德教育观念下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加大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注重对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深造,改革思想道德理论课的考试方法,避免考“死知识”,而要突出素质和能力的考试,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根据社会需要并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我校与本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德钦县部分医院结成对子,利用暑期时间,组织学生到相关医院见习、实习。学生们实习回来后,学习更努力,更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中出现了升学热(许多同学参加专升本的考试)、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的出勤率也逐步提高、图书馆座无虚席等现象,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学风有了明显好转,更有甚者打算毕业到德钦工作。可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接受教育是砥砺心志、发挥才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给力”的方式。

(二)加强法制、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的培养

近年高校校园违法事件频频发生,这再次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敲响了校园法制工作要常抓不懈的警钟。务必要确实提升法律素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树立权利意识,在法制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要依法享有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依照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依法制止各种侵权、违法行为;采取正当合法的方式维权,不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争做“知法”“学法”“护法”的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法律己,从而自觉维护国家尊严,捍卫自身自由和权益。

在价值判断方面,让同学们明白:我是社会、国家的一员,我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人民服务,才能改变国家现状,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古今中外,纵观历史,大学生是追求理想最热烈的时期。大学生树立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前进就有了充足的动力,人生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

我校组织“感恩、励志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主题的讲座和报告会,同时向学生推荐书目104本。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组织校园艺术节。去年,在艺术节中我校连续组织了16场系列文艺擂台赛。

作为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德”教育,要让大学生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在网上有恶作剧的举动、上网聊天时语言要文明、自尊自重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营造全社会关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现在,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学校。

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要为青年学生导航,要为学生准备营养的“心灵鸡汤”,才不枉费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怡.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 北方经贸,2003(3).

第6篇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市妇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在这里举行全市中小学生“感恩母爱”演讲报告会。这是大力加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扎实推进我市孝德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非常有意义。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演讲比赛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母亲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的广大母亲致以节日的问候!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弘扬中华民族孝德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崇高的。广大母亲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科学教子、敬业奉献,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为国家培育人才、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神圣的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社会文明、推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母亲,才有了世界上最无私、最崇高的爱,才有了一个个家庭的幸福融洽、和谐美满,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社会的发展进步。母亲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大力弘扬母爱精神,尊重母亲、关爱母亲、感恩母亲,让每位母亲幸福安康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行孝感恩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孝德观,跳出狭隘的孝德圈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对母亲感恩。要让孝德不仅仅作为一种美德,而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软实力发扬光大。

二、强化责任,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进行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在内的德育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掌握工作动态,解决突出问题;文明办要切实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加强沟通交流,形成整体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通过开展各类有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真正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的。关工委要发挥好“五老”作用,继续深入开展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使更多的老同志发挥优势,更多的青少年从中受益;妇联组织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各类家长学校,帮助广大家长提高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教育资源,积极改进德育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征文、演讲比赛、主题队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和谐友善、博爱无私等优秀品质,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母亲要发挥好未成年人第一任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并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好的品行修养为孩子作出表率。社会各界也要广泛参与,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校外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格局。

三、学会感恩,儿童少年要从小养成自觉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儿童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和伟大使命。同学们要从小树立感恩生活、奉献社会的品德。今天我们举行感恩母爱演讲报告会,请6名同学结合自身感受,从不同的角度作感恩演讲,这是对同学们进行感恩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好机会,希望同学们要认真听、认真学。希望你们要时刻不忘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怀揣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不断继承和发扬先辈为我们留下的优秀传统美德,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小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者基本一致的认为主要包括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公平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等内容。大学生是公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公民身份及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突显差异性并突出针对性。经过调研掌握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后,我认为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德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四个方面。

(一)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

一般来说,公德意识是公民对公共道德的认识、理解与态度。道德品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道德品质的最低层次要求是公德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②公民的公德意识状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公民对他人的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是民主法制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公民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是社会的精英,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能促进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高。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形象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逐步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公德意识。

(二)强化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学生能否拥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科学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格,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公民对他人、社会集体和国家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实现和中敢于担当、敢于献身。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四)强化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始终贯穿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之中。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使大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教育的路径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尚未建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等。但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大学生具备公民意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其别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综合运用政治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科学教学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设定的预期成果,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取向的影响,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为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很少有教师意识或者关注到该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制约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基本都成长在传统环境中,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授课教师公民意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授课教师除要不断提升自身公民意识外,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应该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其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

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2006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统编教材虽然多次改版,但基本内容变化不大,主要包括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分别是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在不过度打乱教材章节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达到重点穿插和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在入学教育模块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教育模块中,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强调要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立志;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中华民族的“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辱”优良爱国传统为引导,以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骨肉同胞和自己的国家为基本内容,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人生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为中心内容,强调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模块中,将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育大学生公德意识。在法律教育模块,通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权力和义务观念教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在课程结束时,适当安排一定时间总结这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系统地向大学生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第8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全面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67-02

现代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必然要遵从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一个教师不管其理论水平有多高,知识多渊博,但如果缺乏感情真诚投入,学生往往对所学内容就会缺乏兴趣,学习就会消极被动,知识就难以内化,更谈不上转变为其能力和行为了。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探索情感教育模式的构建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并非是舶来品或是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处处闪耀着情感教育的启蒙思想,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等等;西方的情感教育思想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雅典的和谐教育。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情绪心理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情绪理论,才为教育基本理论向情感培养方面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由于没有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的支撑,我国现阶段的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多的是在借鉴、学习西方。

在我国近现代的教育理念中,知识技能的培养一直被当做中心的内容,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被凸显,遮盖了教育的本质。原本应该是充满意义、丰富多彩、人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千人一面、标准划一的知识传授过程,学习成为一种人们适应社会被迫的行为。由此,“应试教育”在中国得以不断强化,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目标被背离,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高度抽象和概括,如果只片面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就更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产生畏难逆反情绪,从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人的全面发展是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同时也具有逐步实现的现实基础。把人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让人幸福地生活,这是教育的理想。只有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情感教育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情感教育突出了学生独立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品质,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社会、自然及三者之间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质,实现学生个体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二、情感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阶段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众多的情感教育因素,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仰,还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法律素养,都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大学生对此有着现实的需求。这种自觉自愿的需求,是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最坚实的情感基础。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论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事实穿透”的基础上,引起“情感升华”,从而达到“理论贯通”的效果。

(二)教育规律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实际上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情感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会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在人的生理机能变化上。所谓人的情感体验,是指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在教学中表现为知识及其教学活动)满足主体(指教师和学生双方)需要的状况所引起的主观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生理激起(神经系统、内脏器官、新陈代谢等变化)、外显表情(面部和体态)的总称。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活动必须以大脑皮层相关区域因外界信息刺激而形成“兴奋灶”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人性发展的需要

继“草莓一代”、“鸟巢一代”之后,80后、90后又得到了一个新的称谓,“玻璃化一代”,意指体质和心理双重孱弱,大事小情轻轻一撞,就有可能粉身碎骨。2011年初,广州市团校、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共同的《广州青年发展报告》蓝皮书出炉。书中显示,有57.9%的广州青年感到“压力很大”,工作压力已经成为广州青年最主要的压力;其次是钱不够花。面对与时俱进的压力,青年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够完善,有80%的青年认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少或没有,而朋友则成为他们求助最多的对象。无论是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抑或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看,这都是亟待改变的教育人性化的缺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不足的关键。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重建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包括两个方面,既要转变教师教的理念,也要转变学生学的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性的课程,学生具有学好课程的情感基础,教师应不断巩固和扩大这种情感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合法正当利益的追求本身并没有错。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回避,还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获得利益的方法。这是使受教育者相信思想政治工作所宣传的东西的根本前提,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传递的是真情或假意的试金石。事实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是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个中心展开的,而成长成才恰恰是大学生最根本的利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始终与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相结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多出主意,多想办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

情感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手段,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都要贯彻“以情育人”的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主体等多方面深入挖掘情感教育因素。这样的教学方法创新才是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应该具有的本色。

首先,要注重丰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蕴含丰富感彩的文化,但是,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情感因素却又长期受到压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符合人性规律的发展。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情感因素更是被压缩到犄角旮旯,灌输理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为自己辩解的最好借口。理论需要灌输,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应该是科学的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穿梭于思想政治课堂和现实之中,学会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看待与时俱进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人格。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离开了社会实践,再完美的理论知识也无法内化成人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激感,感悟社会,体验人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师生的社会情感都会得到丰富和发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目标就能较好地融会贯通于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中。

其次,要注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水平。

教师的言行富有情趣,高度的教学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热爱全部倾注到课堂上,真正进入教学角色,就必然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经过实验曾总结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第一要素,书本语言比不上教师富有情感而又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这种丰富的美感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和巩固都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要想把课讲的好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上下工夫。

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词汇。因为词汇是语言的物质材料,美妙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只有通过丰富的词汇才能表达出来。没有丰富的词汇,不可能有丰富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词汇贫乏,讲起课来语言就会苍白无力,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时代语言的变化更加迅速,从“给力”到“hold住”,教师如果不注意更新自己的话语系统,就可能被学生觉得“out”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使用这些网络热词的时候,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有了丰富的词汇,还需要苦练语言基本功。

教师还应自如地掌握运用非语言符号(如表情、手势等)的能力。因为,语言虽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但它的表达往往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语言在表达人的情感上有时会非常烦琐,有时可能又会辞不达意,还有时可能会因为是“说出”而非“悟出”难以引起共鸣。动作和表情是情感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传递信息的特殊效能。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掌握和运用非语言符号,不仅可以使其语言表达得到支持和修饰而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而且能够更自然、亲切、真实、丰富、细致入微和感人肺腑地表达某种情感、态度、意向和感觉。

参考文献:

[1] 毛豪明,等.西方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06.

[2] 吴丽兵,等.人的全面发展视界中高校德育理念的思考[C]//钟玉海.理论课教学新视域.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96-97.

[3]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

第9篇

同志们

县以“六百工程”统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近年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有力促进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次命名表彰的397名道德模范都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发挥聪明才智、贡献力量,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儿女的优秀品质和良好风貌,为全县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下面,就继续推进“六百工程”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更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改革发展的有利形势没有变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积蓄的发展能量正在持续稳定释放,后发优势明显。但同时,受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等因素影响,县域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关键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顺利完成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西部百强和宁夏县域争先进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凝聚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激励广大干群坚定信心、务实苦干,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产业突出、环境友好、民生幸福”西部百强县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

通过持续不断实施“六百工程”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另一方面。全县人民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不断彰显,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社会文明程度和公共道德水平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世界范围多元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市场经济给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不讲诚信、缺乏正气、人情冷漠、丧失公德等现象时有发生,广大群众对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存在突出问题反映强烈,对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愿望十分迫切。这就要求我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心设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组织引导人们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塑造高尚人格,提升文明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注重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

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雄心和魄力,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树立什么样的标杆,最能彰显一方干部群众的境界和追求。要及时挖掘和树立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褒奖平民英雄,推崇凡人善举,切实让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平凡的事迹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一要注重推树典型。牢固树立面向群众、贴近实际、公平公正的原则,把开展“六百工程”建设与深入推进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评模范、学模范、当模范”活动,真正让那些道德素质高尚、群众基础广泛、时代特色鲜明的模范典型脱颖而出,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使道德楷模成为人人向往、人人效仿的标兵、榜样。二要注重示范引领。道德模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要探索建立道德监督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大力营造尊崇、关爱道德模范的社会氛围,谴责不道德现象,曝光不道德行为,形成“好人有好报”价值导向。要通过举办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开办道德电视专栏等形式,运用道德榜样开展道德教育,切实做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群众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接受榜样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三要注重舆论宣传。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能够体现新时期道德准则的新事物、新成就、新典型。要注意发挥各种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扩大公益宣传橱窗覆盖面,组织策划好公民道德宣传日等重大宣传活动,大力实施公民道德普及教育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使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流传,使基本道德取向深入人心,形成有利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努力形成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合力

开展“六百工程”评选表彰活动,实践证明。引导全县人民大规模参与道德实践的成功探索,新形势下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之举,必须不断探索,创新完善,永葆生机与活力。一要统筹推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带来宝贵机遇,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各乡镇、各单位要牢牢把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工作方针,经常分析和研究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六百工程”活动扎实推进、富有成效。宣传部、文明办牵头部门要严把关口,主动做好宣传组织协调服务;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在各自领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为民、务实、清廉。二要打造队伍。各乡镇、各单位要把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坚持虚功实做,强化实践锻炼,及时了解精神文明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发现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使“六百工程”评选过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能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三要改革创新。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决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评选工作的组织、领导、内容、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评价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机制,强化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表彰激励机制,使评选活动有章可循,评选工作常抓常新,逐步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第10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道德教育;困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06-02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逐步发展,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由于科技的力量,信息能够被迅速传递,从而使得每个置身社会中的个体面对的不再是某种单一文化形式,而是多种文化糅合的一个过程。多元文化的出现有着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人们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各种国外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都随着国门的打开涌入国内,这些“舶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存,共同形成了我国现有的文化多元色彩。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过去的传统道德思想和生活模式、价值观念被强烈的冲击着,尤其是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工业污染、环境恶化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革命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信任和西方文化中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等,使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易在这种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迷失自己,他们感到困惑、迷茫、孤独、无所适从,甚至行事离经叛道,崇尚暴力,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安全隐患。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二、传统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很难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教育氛围

社会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践场所。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甚至远远高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传统说教,但社会文化意识良莠不齐,其道德教育作用表现出以下两点:

1、社会现象的表象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由于新的思潮不断涌现,外界良莠不齐的文化意识大量涌入,从很多方面影响了社会行为。很多思想观点与以前大相径庭,甚至“黑”“白”颠倒,一些现象让我们感到困惑、不解和迷茫,很难区分其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无法用统一的道德标准进行简单的评判,更不用说对于还处于懵懵懂懂中的学生了。

2、正义的道德力量在社会中并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却并没有表现出与之协同一致的进步,相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大量存在,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导致的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更是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传统道德的认知,使人们开始以审视的态度重新评价过去所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因此,“知识无用论”、“权力至上论”,“唯钱是图论”等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悖的思想和理论大行其道,并借助一些运用这些思想和理论大获成功的实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极大地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加之,青少年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非理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喜欢追求刺激、新鲜事物;逆反心理严重,不听劝告,行事偏激、不加思考,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心理特征和表现都和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不相融合,因此,也导致错误的思想和理论趁虚而入,占据他们的心灵。

(二)家庭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式没有得到强化

面对激烈竞争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状,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家长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表现了太多的功利性色彩,既过分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主观上淡化了家庭的育人作用,客观上对子女的成长形成了不良的引导。同时,子女还背负着父母未能实现的人生愿望,他们无暇思考有关道德方面的是是非非,只能简单的接受。

此外,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对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巨大冲击,使得单亲家庭子女,非婚生子女数量呈现上涨态势。再者,传统家庭面对的较大的生存压力等,都使得家庭在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时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了家庭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切实发挥

由于旧的对学校的评估体制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有的学校都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也是无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生家长,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首要标准。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仅仅局限于在政治课上的一点时间,学生其余的时间更多的是被升学压力的科目所挤占,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了教学质量的附属,日渐失去了应有的位置。

1、整个教育体系,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国家教育部要求在每节课的讲授中都要设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必要性,甚至认为这只是语文教师和政治教师的工作,还有的认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会影响到知识目标的正常完成,因此,并没有在每节课中有效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对于大学教学来说,由于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分辨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较少在课堂上涉及,因此,形成了自下至上的整个教育体系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2、学生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无论大中小学校均设有政教处或类似学生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另外还有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但这些组织往往并没有在平常发挥出其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一般都是在学生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时,进行一定的处罚了事,而缺乏日常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教育内容陈旧,方式简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没有一个完全的模式可供套搬。但很多教育者并没有紧跟时展脉搏,仍旧利用老套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因此,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认同,甚至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

4、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在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是纯粹的接受体,而是一个道德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离开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任何道德教育都显得空洞、苍白、无力,也只能做到“口服”而不能使其“心服”。学校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

三、多元文化下道德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某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也没有深入贯彻并且有效实施,所以,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区等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体系。

(二)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的永续机制

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应努力建立起一套永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机制,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出现。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些运动式的刷标语,喊口号对人的思想的形成毫无益处,因此,应注重教育工作者平时的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应注重树立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应注重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和大众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总之,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携手,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得在较短时间内思想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学院

作者简介:张鹏蕊(1964― ),女,宁夏海原县人,宁夏大学学院教学办工作。

参考文献:

[1]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

[2][日]牧野笃.现代教育学的批判性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2000.4.

第11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二、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运用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 年 11 月 29 日,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月 25 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中国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与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它的教育目的与中国梦主题高度契合。我们可以将中国梦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时代性,教学主题更具有深刻性,教学过程更具有生动性,从而带领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中国梦,在行动上践行中国梦。

(一)教学内容上的结合

1. 用中国梦引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内容就是要引导同学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要想在理想信念篇的课程教学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探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国梦”是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发展,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具有价值引导意义。同时,中国梦把国家和民族的远大理想建立在每一个人梦想实现的现实基础之上,更加可知可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找准方向,明确目标。教育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联系起来,鼓励大学生从入校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用中国梦深化人生价值教育的内涵。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要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因此,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追求科学崇高理想的实践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从现实来看,人生价值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理想与个体价值没能很好地统一起来。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社会理想遥不可及,个人在社会理想的实现中似乎微不足道,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国梦的提出,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社会理想对个体价值的包容与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3. 用中国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前提就是要每个公民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用中国梦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个人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要把爱国主义与时代相结合,科学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例如,可以联系中日“”事件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4. 用中国梦指导择业就业观教育。个人梦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职业为载体来实现,树立什么样的择业就业观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当前,有不少大学生择业时以自我为中心,只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发展的空间,往往忽视或淡化社会价值,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七章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引导学生先择业再就业,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努力奋斗,把青春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二)教学方法上的跟进

1. 利用新媒体拓展教育课堂。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教师可以把中国梦的相关资料以专题教育的方式上传至网上,甚至做成精美网页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也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与学生实现实时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中国梦的讨论与学习中。

2. 注重实践课环节的设计。实践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计实践课将大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针对中国梦主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赛、征文赛、微电影创作、微信传递等活动;\要求学生立足所学专业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让学生立身践行中国梦。

3. 进行授课语言风格的改变。从文字上来讲,中国梦这种话语风格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亲和力,使晦涩的概念通俗易懂,有助于教师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精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使之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生硬的语言方式,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采取讨论或者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积极发言,带领同学们融入到中国梦的美好蓝图中去。

参考文献

[1] .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

[2] .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