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营管理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课程 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 ,u3,u4}(1)
ui={uik}(i=1,2,3,4;k=1,2, …,nk) (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 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 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 (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 (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 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 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 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 α 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 项目数 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 7 0.8225
实际操作知识 3 0.6760
经营管理知识 6 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
(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9)
(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3.少量开设研究型课程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中,有33.3%的学生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也是培养目标之一。企业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研究型人才去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综合来说,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大连大学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摘要: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是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的设计原则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项目;设计
DOI:IO. 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08. 03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70-02
一、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项目的设计原则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相结合的课程。在理论方面,课程着重讲解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而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既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酒店经营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实验项目的设计密切相关,实验项目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基本单元,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项目,才能保证实验教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验证、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酒店经营管理中的信息化问题。因此,实验项目的设计一要符合“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认识规律,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也不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那种单纯靠通过安排几次实验就期望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二要从课程目标出发,整体设计实验项目,并形成体系,单个实验项目在设计上要突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能力或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并且要注意单个宴验项目相百间的衔棒与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实验体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系统掌握相应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一致性原则。目前,由于各高等学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立的时间较短,相应地对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也较少,还没有形成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标准、规范以及通用的教学模式,这就为教师进行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在选择实验项目时,一定要注意和遵循一致性的原则,即实验教学内容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实验项目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不能也不应该超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来设计实验项目。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招,而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除计算机基础知识外,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语言、软件开发等课程大多设置为选修课程,因此,实验项目的设计一定要与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酒店管理知识相匹配,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绝不能将实验课程简单地变为计算机甚至软件开发课程。因此,设计出一套与学生知识相匹配、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实验教学项目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应用性原则。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本科专业,其专业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围绕专业目标的课程目标就更要注重应用性。具体到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是让不具有酒店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深刻理解在酒店经营管理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酒店进行经营管理工作。因此,为凸显课程的应用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应该从酒店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尽可能选取酒店经营管理的实际案例及酒店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教学材料和教学软件,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酒店的实际经营管理环境,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酒店经营管理实际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项目的设计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对酒店信息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的清晰框架概念,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考虑和处理酒店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在熟悉对象的前提下,掌握酒店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应用原则和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这一目标,我校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共安排48课时,其中理论讲授16学时,实验教学32学时。根据学生计算机和软件开发知识水平的不同,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设计了一套由三个基本模块和一个拓展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模块一安排的是一个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已学习过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前导课程,以小组为单位,系统地总结和归纳酒店经营运行中的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在各种操作流程中分析资金、信息等流动过程,设计出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内容。
模块二采用目前我国高星级酒店普遍使用的Opera PMS客房管理系统进行演示和操作实验。在教学中按酒店业务流程,采取贴近酒店实际经营中的案例进行软件操作过程的演示,并设计系列、连续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操作,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Opera PMS各项功能的操作,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需要。
(1)文化素质不高成为制约
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采纳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在调查的对象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 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s2. 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3%,中专和大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 2%和12.4%,本科文化程度及以上的仅占2. 3 %,说明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仅仅具备采用技术和学习现代农业基本知识的文化能力,由于多数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文化程度偏低,受过高等教育(专科以上)的人数仅仅为14.7% ,由于文化程度有限,使得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在采纳技术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2)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采纳家庭农场农业技术的心态不同。在调查的177个农场主中,年龄在18-- 30岁的有29人,占16.4%;年龄在30 -- 40岁的有48人;占27.1 %;年龄在40 --s0岁的有89人,占s0. 3 %;年龄在s0-- 60岁的有11人,占6. 2%,其中年龄在30 --s0岁的人数最多。由于每个人从事的家庭农场的经营情况不同,以及各自的生活阅历和农业经验的差异,使得每个人对家庭农场以及家庭农场的技术采纳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年龄比较大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由于有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对经验式交流的喜好相对年轻的经营管理者较弱,但是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其对课堂教育和远程教育等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易接受,在采纳先进农业技术时,由于自身经验比较丰富,缺乏对先进农业技术的了解,加上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困难,其对农业技术采纳存在一定的担忧心理。相反,年轻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和自身学习能力的不同,对先进技术的渴望,具有敢闯敢做的精神,对外出交流等经验交流式农业技术传递方式有很大的兴趣,使得不同年龄阶段的农业技术选择有很大的差异。
(3)受限于传统的农业技术,不敢尝试新技术。中国农业自古以来的特l从就是经验传授,对旧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十分信任且不易改变。在调查的177个家庭农场中,当前使用的技术相对落后。这是由于受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学习使用新技术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传统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被现有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轻松掌握,导致其不愿意去尝试新技术。
PBL教学效果检测设计问卷调查,检测PBL教学效果。一是考试试卷,统一命题,统一阅卷,试卷的题型多样化,难易程度相结合,全面覆盖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主要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及拓展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加强,是否会查阅参考文献、参考资料,是否开拓了创新思维、提升了知识面。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是否培养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进行PBL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哪些能力,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分析考试结果,看学生在知识掌握上能否达到教学口标要求。收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SPSS分析,检测教学效果。
1998年,KIT整合设计、工学和经营三个领域的知识,以培养能够从协调环境和社会的视角创造产品的人才为目标,成立了设计经营工学学科。其学科简介这样写道:“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已经成立了很多对应现有知识领域的各种学科,本学科是以融合现有复数学科知识为目的开拓的新领域”。可见,其教育定位是融合多个学科的交叉性新学科。下面从学科理念、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及内容三个方面分析设计经营工学学科的教育模式。
1.教育理念
设计经营工学学科的教育理念分为三个方面:①把梦想转变为形状。KIT认为,在思考“人工物”(产品、设施、社会系统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首先必须具备将这些思考转变成“形”的设计能力。人类的梦想往往是通过设计力赋予“人工物”以最初的形状。其次,因为设计是通过制造程序转变为“人工物”的,所以在制造过程中工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面对现在复杂的经营环境还必须活用经营学知识。②锻炼三种能力。KIT认为美丽的织物必须由一条坚实的“经线”和各种各样的“纬线”编织而成。“纬线”是人类在悠长历史中积累的知识;“经线”则是认真观察并能够发现问题的“感知力”、深度分析问题的“思考力”和与各种各样人群对话的“表现力”。因此,上述“三种能力”是设计经营工学培养的重点。③提供创造知识的场所。KIT认为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学科而言,“教”和“学”双方的距离很近,即这个学科是一个相互切磋和相互学习从而创造知识的场所。
2.教育方法
设计经营工学学科对应的不单是某一设计学科、工学学科或经营学科。在这个领域中培养的人才既可以是具备经营理念和工学知识的广义设计师,也可以是具备设计理念和经营理念的工学技术者,还可以是具备设计理念和工学知识的经营企划者或者产品企划者。因此,KIT并没有将这种人才直接称为“设计管理”人才,而是取设计(Design)、工学(Engineering)、经营(Management)这三个领域的开头字母D、E、M,称之为Demagineer。基于上述思想,设计经营工学学科在一、二年级从广义上学习设计、经营和工学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并行推进实践课程。三年级将上述三个知识领域划分为设计、经营、工学三个course推进教学。其中设计course是以物(产品)和设施(建筑和环境)的设计为中心,结合经营学和工学,思考如何合理规划、设计以及管理产品和设施;经营course学习以产品和市场关系为中心的市场经营学和品牌管理,此外还培养学生如何在经营中活用技术和设计的方法。工学course以现在环境问题和信息技术以及重视使用者的制造理念展开,重点培养具备设计理念和经营感觉的技术者。三、四年级课程聘请包括实业界在内的各类专家,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是高年级的主要教育方法。
3.课程设置及内容
一年级主要开设科目有设计概论、企业经营学概论和工学概论以及设计实践、经营管理实践、工学实践等课程。设计概论是设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通过建筑、设施和产品三个方面实例学习什么是设计。企业经营学概论是围绕企业和经营的课题为中心,学习企业和经营的基本概念。工学概论主要讲解作为制造业重要要素的各种材料的形成和性质,同时探索在生产实践中材料的科学性应用过程。此外,还将从人机工程学的视角学习人类信息处理模式和人机对话等基础知识。二年级主要开设的科目有设施管理、市场学等。设施管理是以设施的循环利用为目的学习企划、产品管理、运营管理系统和技术体系。市场学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学生将学习市场学的基本概念,并通过企业实践结合理论知识理解市场学的定义。三年级划分不同学习领域,其中设计course的主要科目有设计经营工学实践、设计经营工学事例研究;经营course的主要科目有经营战略论、设计经营工学事例研究;工学course的主要科目有人间信息科学、感觉工学等。设计经营工学实践是上述三个方向均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既存事例为研究对象,从设计、经营和工学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法。经营战略论是围绕设计战略概念,以设计战略立案为目的,学习在设计战略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并学习把设计战略活用在企业经营中的方法。人类信息科学是在思考人、自然以及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受环境影响情况下人类的活动状况,并研究什么环境更能满足人的生理特性。感觉工学是诠释人类感觉以及从人的感觉视角研究人和产品的关系,从而思考今后产品制造的方向。进入第四年,已经取得毕业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根据在设计、经营和工学三个领域学到的知识为基础选取毕业研究课题。KIT通过上述设计经营工学学科(本科)教学经验积累,2002年4月在研究生教育中设立了设计经营工学专业,这是日本第一个在设计领域推行经营管理教育的专业,被称为是对设计新领域的挑战。下面具体从专业化目的、培养目标以及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内容几个方面分析KIT设计经营工学专业的教育方法。
二、设计经营工学专业
1.专业化目的
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资源节能问题、社会成熟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新课题被称为是“21世纪型”的设计课题。面对上述课题,从广泛视角发掘设计的综合能力是现代高等设计教育的方向。因此,KIT将设计经营工学专业化的本质性目的是对下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即①“21世纪型”的设计课题研究和描绘21世纪的生活环境概念;②市场和企业、造型和技术、人类和工学、人类与人工物之间的调和技术的研究;③不同领域间合作的应有方法以及专业领域间的新结合。
2.培养目标
设计经营工学专业作为交叉性新专业,其关键词是“设计”和“经营”,即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单纯是培养设计能力,而是培养设计师具备创造性概念化能力、视觉化和形态化能力、协调•结合•媒介不同领域的项目管理能力、交流和企业管理能力以及高度的信息处理能力。具备上述能力的人才是能够构想提案并予以实施的实用性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能够摆脱传统单一的设计思维,用广阔的视野与不同领域的人才合作,还将在产品制造和空间设计中起到核心作用。
3.课程设置及内容
设计经营工学专业课程分为①主修课程;②专业课程;③设计管理实践科目。其中①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广泛领域的新说以及设计管理事例研究和特别讲座。主要科目有制品设计管理、设施管理、设计管理事例研究、国际产业构造研究、企业经营管理论、全球化市场研究、资源•能源论、特别讲座(包括知识产权论、worklife产品论、生活基础设施计划论)等。②主要包括设计和设计管理不可欠缺的专业课程。主要科目有产品设计论、设计经营、制品创成产业论、色彩设计管理、纺织品产品设计、设计材料论、计算机空间设计、workplace、企划论、假想空间设计工学、生活空间环境论、环境资源经营论等。③主要是经营实践科目,其中包括综合实践和专业实践。一年级以综合实践为主,沿袭产品设计和空间设计展开综合课题实践;二年级以专业实践为主,其中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即产品设计类、经营类和工学类。产品设计类包括概念企划、企划•造型•成型和管理;经营类包括调查、市场学、广告、企业经营、融资;工学类包括人类和工学的调和技术、成型•制造的工学技术、信息技术、生成系统、材料•环境•评价(注: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生学制为2年)。相比之下,我国设计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构建多学科的交叉性新学科是我国高校设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借鉴日本设计管理教育经验,笔者总结了下述几点启示。
三、日本设计管理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在设计教育体制革新中虽然已经开始探讨多学科教育课题,但多数还是局限在单一设计领域的多学科相融合的视角,未能真正从融合不同知识领域的视角开展新的教育尝试。而且,在本科开设的设计管理基础课程内容基本偏向品牌管理或品牌设计,缺少经营学知识点。特别是许多学生进入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后,希望根据对设计不同的理解以及个人特点选择更宽广的学习方向。而现有单一的设计课程无法迎合这些学生的需求。此外,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高级实用性设计管理人才也是目前设计教育的课题。借鉴日本KIT设计管理教育方法,笔者认为我国推行设计管理教育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确立融合设计、工学和经营学知识的多学科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里,高校教育不应该是单纯发展某一个学科,而是应该把创造作为理念,融合各学科共同推进人才培养。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现代社会中的工业设计已经脱离了单纯外形设计和色彩设计,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也应该以Design≠Style为发展主线,开拓与设计相切、相交的新领域。以设计为原点,融合工学知识和经营学知识培养人才是我国推行设计管理教育的方向。
②在本科教育阶段从多学科视角设置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逐步渗透设计管理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应该在本科教育的低年级开设经营学和工学的基础知识,在高年级划分不同研究领域,让设计学科的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更广阔的学习方向。同时,课程内容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如历史、文化、特长等背景合理设置。
③基于以上两点,在研究生阶段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经营管理为核心,培养实用性人才,实现设计管理教育的专业化。设计管理专业应该以广阔性和高度实用性为主,其广阔性不仅应该体现在招收对象的范围,还体现在设置大量培养设计经营能力和实践的课程中。
一、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内部管理层不重视,统计工作流于形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求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因此,企业管理者只注重财务数据资料,忽视统计信息的管理和运用,统计信息仍停留在产值、效益等指标信息上,造成企业统计部门的设立和统计人员配置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统计人员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统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导致统计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
二是企业内部统计工作管理模式单一、老化。现在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仍停留在执行国家的宏观统计报表制度,以完成国家统计任务为目标。导致企业的统计工作形同虚设。统计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职能受到很大局限。
三是企业没有规范的统计管理制度,现代统计技术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应用,统计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造成企业统计数据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影响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四是企业管理和决策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够完善,较多是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决策,忽视了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对手相关信息的了解和分析,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盲目性较大,决策信息与市场不对称,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改进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是设立适合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统计部门,配置具有统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职统计人员。企业统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企业统计工作的质量,也是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的关键。为适应新时期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企业对统计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内容应该涉及到统计基础知识、业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引进激励制度,提高统计人员主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热情。
二是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统计制度。新时期,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要求企业统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和参与企业决策上来。企业统计工作制度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而建立,使企业统计成为各种相关信息的载体,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机制。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求改进统计方式,应用先进的统计技术,对市场动态及竞争对手的各类信息,开展统计分析、市场预测,使统计信息的实效性、准确性建立在科学模式基础上,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共可靠的支持。
三是建立上下贯通、左右相联、内外结合的现代化企业统计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统计信息化管理水平。新时期,统计方法和手段更新较快,网络、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统计信息纪录、储存、传输和交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因此,建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企业可以从市场的多角度、全方位考虑,收集市场信息,对于收集到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统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实现共享。
四是企业统计工作要关注外部信息管理。我国在新时期了统计相关信息与资料,企业必须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通过对新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将其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以便决策者利用统计数据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另外,由于企业内部信息与市场信息相脱节,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因此,企业一定要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信息变化,根据市场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部分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些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不足,在教学计划中不体现或者少体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在教师工作量评估中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工作量标准,导致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根本无法落实或不落实。而对于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授基本理论和方法,实践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因而对专业实践教学不予太多关注。加之学校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少,在教师工作评估中又没有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师付出给予公正体现,导致许多教师感觉实践教学太累,工作量大,但课时少,报酬低,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不愿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太多,或者在实践教学中敷衍了事,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当前许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大多都是基于案例分析而进行。使用案例教学法固然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仅仅依靠它来解决学生对实际问题的体验和考察显然有些隔靴搔痒,影响了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许多高校也开始考虑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用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但综观国内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大多还处于建设初期,实验教学和研究也处于初创阶段,实验项目设计不尽合理,有些甚至是牵强附会,在实验内容方面也显得较为单薄,有些实验课干脆变成了社会上某些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的操作使用培训课。此外,还普遍存在建设投入经费紧张、场地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后续建设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的问题。
3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缺乏社会体验与实践经验
国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大多在任教的同时也兼职于企业做咨询顾问,对工商管理的现实环境与实际问题了解较多,也更加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此外,高校与企业合作也较多,能够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提供很多机会。但在我国,对管理的研究与运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割裂现象。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的讲授大多集中于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偶或阐述来自国外的实践研究成果,却很少能够对我国本土问题提出看法与见解也很难为学生寻找到合适的企业实践机会。
4实践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
由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与要求不清晰,因此由学校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案往往缺乏系统性,与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相脱节。具体表现为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没有根据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没有根据能力发展规律设置分阶段的、阶梯式的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协调性、系统性不够,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过程控制不力,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等多方面问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以企业对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和组合,分析能力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力的发展规律与形成机理,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从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2个维度出发,设计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从企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和集成,并探讨能力形成的过程和机理,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依据111。(2)在实践教学中,强调知识理论,尤其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应用理论,提高素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采用模块化、渐进式的设计思想,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能力训练模块、管理情境模拟模块以及管理实战教学模块,并依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合理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体现能力发展规律与能力形成机理的要求。(4)从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2个维度出发,采用矩阵结构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突出实践教学方案的多样性、协调性和系统性。(5)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中,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践教学开放式、启发式、交互性、体验性和信息化等特点。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体系构建
(一激学模块划分
1管理情境模拟模块。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管理技能的培育,关键在于使学生虽身处校园,但同样能够体验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实况。因此,较为可取的方法就是建立管理情境模拟实验室,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引进各种经营管理决策模拟软件,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现实环境中演练他们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组织的全过程,熟悉和了解各种企业经营管理工具的应用,増强学生的实务认识。管理情境模拟教学可伴随单科课程的学习进度进行,也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多门课程之间的联合演练。
2.基础能力训练模块。该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经营管理技能为目的而设置,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现实运用的体会,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一模块所涉及的能力训练包括工商管理类各类专业课程中所列出的学生必备的基础专业技能。如《管理学原理》中的计划安排、团队合作、行动组织、管理沟通,《企业文化》课程中的文化问题识别、CIS策划技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工作分析、奖酬制度设计,《战略管理》课程中的环境分析、竞争对手调查等内容。对该模块所涉及基础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包括课堂演示,团队练习和游戏,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实验室运作以及实地学习等。而对于该模块能力的培养进度安排则依据各专业课程的实际授课计划与授课需要确定。
3管理实战教学模块。该模块的运用主要针对3种情况:(1)在大学三年级暑假期间,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演练;(2)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由理实战教学中,以培养优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感觉,为社会打造精品人才;(3)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这部分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基于真实企业的特定情况,通过实战参与和演练,使学生深入市场调研,系统运用所学知识,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在管理实战教学模式的运作中,除了学校与真实企业合作,以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技比赛,如企业管理挑战赛、电子商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执行121。
二)教学环节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程整体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除了将实践教学按照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进行模块划分之外,还必须紧紧依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安排,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进度的精心设计。为此,必须要求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从教学目的、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控制、学生考核办法等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和实施。
同时,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要求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企业实践展开,要发挥社会、企业与企业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引导作用,在定位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特质,依据他们的行业特性、管理流程与经营方略对实践教学方案内容进行调整和安排,以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配套策略建议
1.设计并完善各个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编写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书,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教务员进行课程实践安排的依据。要求在实践教学方案与实践指导书中就实践教学的内容、技能培育的所属模块、教学进程安排进行详细说明;同时针对实践教学开展的目的、原则、内容、过程、组织、考核、奖惩等尽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2.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在教学培养计划中体现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对教师的工作评估中重新审定与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工作量标准与报酬支付制度。
3构建与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随着社程教学中系统和自然地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融入到新的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内容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目前,从实际来看,各高校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己经拉开序幕但其在实际应用性与学科适应性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建设、内容完善、后续发展以及运行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以提高专业实验室的实际效用与功能131。
4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人士或相关专家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掘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实习、企业诊断,増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必须合理安排和规范综合能力,提升实践教学内容与过程控制程序,分阶段对实践教学的时间、目标和内容作出详细规定。
6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考核办法,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与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社会大环境应给予高校专业人才的实践教育提供条件一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各部门单位及社会企业积极接收学生实习,企业也应主动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情况与高校展开合作,通过给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教育机会为企业发展谋求人才供给,实现人才培育的多赢局面。
摘要:随着连锁经营的发展,我国连锁企业发展迅猛,各大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但仍然不能满足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本文从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寻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连锁经营培养模式
在“2012中国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会上,克丽丝汀迪奥商业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马震娅女士指出:“人才的发展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速度。”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的显露出来。
一、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2012-2013年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增幅情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中“连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报告”对53家连锁经营企业做调查统计,2012年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的需求为253人,到2013年需求为320人,增幅达到了26.5%,这一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了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预计到2014年增幅将达到30%以上。
(二)高职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岗位统计
从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从事的岗位统计来看,70%的企业在提供给高职大专职员的岗位中都选择了门店主管或见习主管,选择门店基层员工的门店为55%,可以看出,连锁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职生或大专生还是非常重视的,希望他们能够胜任管理类的工作。
(三)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希望其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这八种主要素质能力要求,其中对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视。如图1
图1:高职大专人才素质要求
(数据来源:《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
二、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中遇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缺乏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难、人员流动大。
调查93家连锁企业显示,中层管理岗位平均离职率为5.4%,最高的企业达到30%,离职主要岗位为店长;基层岗位离职率为18.65%,最高企业达到200%。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留住人才的方式,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领导细致关怀和良好的员工关系等成为员工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企业对个人绩效考核中,销售量和毛利额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净利润、基础管理指标、人员流失率、顾客满意度、团结合作精神、营运标准执行情况、周转天数、损耗、服务等考核因素很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也是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已是连锁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2009 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管理人员。”这一问题随着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已越来越突出,也成为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即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不应停留在校园招聘、企业讲座、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等合作领域,还应有更大的校企合作项目,应把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学校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切实建立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校企连锁的培养模式,把学校搬进企业,把企业搬进课堂。
其次,根据上文提到的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第三,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待提高。上文提到校企合作要能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范畴不能局限于“双师型”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要求教师队伍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把实训、实践类课程搬到企业,同时加强校内企业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综上所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除了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外,还应增设相关提升素质能力和业务技能的课程,如开设抗压教育的心理学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演讲与口才相关课程、下企业实训课程等。通过增设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从连锁经营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兼顾连锁区域性特色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职业岗位能力、基本人文素质、创新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基本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创新适应能力则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和人际交往能力。[1]
其次,在校企合作领域,确定以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结合行业、企业,从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内容、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校企合作方式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2]校企合作方式二:相关实训课程可设置在企业中完成,如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课程与昆山万达奴服装连锁企业合作,学生在门店中做中学、学中做,由实训教师、企业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旅游住宿业迅猛发展,旅游业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也日益凸显。旅游院校作为旅游类专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进行着分析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匹配相应课程、研究教学方法并付诸教学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随着住宿业发展进入新常态,住宿业态在范围及边界上不断延伸,广义的住宿概念正在形成,我校培养酒店管理专门人才的目标也在适时调整:培养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的服务精英和基层管理者、培养精品酒店和民宿的策划者、培养“酒店+”新业态中的经营管理者三个方向。目的是打造适应产业新需求、突显云南特色、具有中西文化服务理念特质的、酒店产业“高起点、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酒店管理专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累积也是由初级到高级的进阶。从结构上,本课程是对酒店管理R等年所学课程的总体归纳。在职业教育三年中,我们为学生规划了三大类课程:基本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能力课。基本素质课是教育部规定的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类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毛概》、《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是对酒店行业的基本了解及在酒店行业学习工作所必备的语言、形象等要求,如《饭店业概论》、《普通话》、《职业英语》、《职业形象塑造》等课程,而专业能力课则要学习酒店中各部门工作内容及服务技能,如《前厅运营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管理》、《酒店信息系统运营》、《酒店网络营销》,以及为提升职业兴趣、延伸学习内容而创新性开设的模块课程。从2016级入学的学生开始,《酒店经营与管理》这门课被安排在了第六个学期,也就是大专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四个学期上述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有关酒店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操作,并且完成了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再学习本课程,会对前期所学的全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回顾及系统的联系。
从知识上,本课程是从服务技能学习到基层管理方法学习的提升。在第二、第三学期,学生进行的专业能力课学习是针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基础知识及工作任务的基本操作流程的学习,而《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则提升到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高度,学习的重点不再是具体任务的操作步骤,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站在经营管理目标下安排工作。
从技能上,是从操作具体工作任务到组织策划管理的进阶。前期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某岗位基本的服务技能,能够解决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具备一线服务员的工作能力及职业素质。经过第五学期及假期总和至少半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酒店某岗位已有较熟练的基层服务经验,对酒店的工作性质、部门的运营过程也有切实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第六学期《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开设能够融会贯通酒店管理的理论与实际,提升学习的高度,配合《酒店督导》课程等学习,培养学生能站在基层管理者的视角,运用基础管理工具及方法安排工作流程、组织工作、策划活动、提升工作效率。
二、《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授课现状
很多安排到《酒店经营与管理》这门课的老师都表示该门课的教学很有难度,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学校教师的酒店经营管理实际经验缺乏。学校教师由于工作时间及内容的关系,鲜有机会能参与到真实的酒店运营过程中,缺乏实际的经验和工作体会,只能通过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间接的方式获得《酒店经营与管理》知识点的阐述和案例,很难将一些书面的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表现方式也难以生动。备课过程参考同行已有的教学资料,难以补充新鲜的信息,导致信息落后。
理论课程授课过程单调乏味。由于上述原因,很多授课老师只能照教材、参考书或者按照已有 PPT 内容逐一讲解,理论的内容枯燥乏味,讲解的不透彻,学生依然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授课教师的教学环节也没有精心设计,理论课程的授课将很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单向输出,学生一旦对课程失去兴趣,则不会继续接收信息。一个课堂如果没有师生的互动,只有老师在照书讲,学生无心听,教学当然难以进行。
教学辅助资源不足,没有真实的运营数据做支撑。《酒店经营与管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课程,由于教师的实际运营经验缺乏,授课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实际运营数据,而这些资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取的,市面上的案例等资源已是多年以前编写的,无法跟上酒店实际运营的变化。
学习成果检验方式单一,无法真实评价学习效果。虽然《酒店经营与管理》被定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但教学效果和成果的检验还是过于单一,课程学习之后,只是被作为一门考试课被安排进行笔试卷面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大多围绕教材或授课的知识点进行,考试的内容只做到了一些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察,并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解决思路
学习成本会计已近一学期,在这半年的学习中,不仅对成本会计有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并且学到实用的技巧去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本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有关成本会计的知识,对会计的基础知识进行初步接触。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学习,对会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改正了过往的一些错误认识,改变了对会计的态度。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企业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其次,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再则,会计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正是由于其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把会计学好,学透成为从事财经方面学习的人的不可逃避的任务。
会计的学习特别需要细心和专注,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核算过程中出点小差错就会影响整个操作过程的进展和完美,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次在做资产负债表时,因为丁字型账户中有笔活动只有借方项目没有相应的贷方项目,结果在最后填写报表时没法配平,又不得不回到丁字型账户中去检查每个项目的变动和调整,而且还是检查好几次才查出来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事后算了一笔账,这个查漏就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除去浪费时间不说,还影响了整个工作的进度,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划算。所以学习会计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还要考虑全面防止对一些问题的忽略。如果坚持下去,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出差错的次数,养成一个严谨的好习惯。这样才会在学习工作上表现出色,受人赏识,才能够被人信任去做重要的项目。
尽管现在对会计还只是浅尝,但是会计也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我学会如何把自己日常生活开支账户做的更好,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每个月的开支详情,还懂得该如何规划下个月的开支以使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我觉得这有利于我以后的理财,有利于我形成较好的花费习惯,也是一笔不错的收获。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把会计只是学以致用的,而不是让其束之高阁,而且会计的真谛正是用其科学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社会经济的运行,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45
1 引言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基础技术课程,重点讲授旅行社的建立、产品开发生产、接待管理、质量管理、计调技能、出入境业务等内容的一门必修课程。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更为透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 课程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方面,掌握旅行社基础知识、国内旅行社现行管理法规制度、旅行社建立的相关知识、市场定位分析的相关知识、产品开发的相关知识、接待工作的内容及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外联部工作流程、计调业务的工作流程、出入境业务的办理程序。
技能目标方面,能为旅行社定位旅游客源市场、独立开发产品、推广旅游产品、门市接待、制定与操作外联工作计划、管理部门业务、管理客户信息、管理产品质量、搜集业务信息、设计旅游产品、接待旅游团队(接待计划)、旅行社出入境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等。
态度目标方面,要求具备:刻苦学习精神――思维积极,独立完成作业;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达成目标;诚实守信品格――遵纪守法、认真做事、真诚做人。
3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
3.1 总体设计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1]。依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将课程划分为如下能力体系:旅行社基础理论与知识、经营管理技能、实务操作技能、辅助技能。在此基础上,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操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3.2 理论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完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旅行社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旅游产品的销售、旅游服务的采购、旅游团队与散客的接待、旅游投诉的处理、旅行社财务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2]。
3.3 实践教学过程设计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单项服务技能训练、综合服务项目训练、顶岗实习等项内容[3]。
单项服务技能训练分为门市接待、产品策划、产品开发、产品销售能力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对客交流、产品解说,合同签订的能力;市场调查、产品策划的能力;掌握票务采购能力;具备实施接待计划、团队跟踪控制的能力。
综合服务项目训练是指根据旅行社实际工作中的项目运作流程,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的生产性训练教学环节。本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在校内或者旅行社参加由旅行社提供的生产项目,注重对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
顶岗实习是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注重的是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结合旅行社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岗位,从事实际的服务工作。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
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可以让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专业技能更加熟练,达到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4]。
4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4.1 理论教学模式设计
依据岗位及技能要求,课程划分为如下基础知识模块:旅行社基础知识、旅行社运营、旅行社实务、旅行社经营支持项目。以上四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类、组合,并结合各模块与项目,采取如下方法与模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融合传统教学:针对知识点多、容量大的理论与知识,通过图片、流程图、结构图、影音文件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为学生讲解;对于需要理解、推导的知识,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项目融合案例教学:备课时认真设计项目与任务,准备丰富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让抽象的理论与知识的讲授,变成具体的操作任务。
引导融合分组教学:针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授课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旅行社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分组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做主导,开展“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形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牢固掌握理论知识。
4.2 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以上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分类,实践教学模式以旅游服务技能训练为重点,按以下内容进行设计。
4.2.1 单项服务技能训练
在校内模拟以实训室场地,模拟旅行社实际经营环境训练单项技能。内容包括模拟旅行社设立程序、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销售、旅游接待服务等项目。在校外企业实践基地,以企业环境为依托,重点训练学生门市接待能力、对客服务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导游带团讲解能力等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4.2.2 综合服务项目实训
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学生进入旅行社进行企业生产服务项目实训。结合旅行社,合理设计实训项目,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模式,严格按照企业要求培训学生。综合服务项目实训主要内容包括导游带团服务技能、门市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旅行社产品营销等实训内容。
4.2.3 顶岗实习
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参与到旅行社的生产经营中,为学生分配相关的旅行社实习岗位来完成课程的实习任务。通过顶岗实习,对旅行社的运营、旅游服务内容、旅行社岗位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后就业能力。
5 课程考核评价
通过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易于考察学生对于运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检查课程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技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5]。
5.1 理论教学考核
对于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教研室要与企业结合,建立试题库。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知识性题目,突出必需、够用的原则,着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突出能力考核为主的教学目标。
5.2 单项技能训练评价
教研室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共同制定《旅行社单项技能实训指导书》,重点考察学生单项旅游服务技能水平,单向旅游服务技能的项目设置应符合企业对人才使用的具体要求,体现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单项旅游服务技能的考核要综合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意见,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一份《单项技能考核成绩表》,校内与校外指导教师共同为学生评定训练成绩。
5.3 综合项目实训评价
在校企合作协议基础上,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旅行社综合服务技能实训指导书》,重点考察学生旅行社综合服务技能水平,旅行社综合服务技能的项目设置应符合企业对人才使用的具体要求,严格按照技能标准化体系培训和考核,依据企业管理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企业方式的考核,同时,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结合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考核,综合评定出学生的实训成绩。
5.4 顶岗实习考核
根据学分制教学计划以及学校有关毕业生实习的有关规定,组织学生赴企业参加企业的旅游服务生产项目实践,重点考核学生岗位技能水平。采取“校企合作考核、企业考核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
6 结语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实现这种技能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目标。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笔者在一线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拓展到校内实训室、旅游企业、用人单位,使学生在更贴合实际的环境中开展学习与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达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蕊,边文亮.《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158-159.
[2]孙光.谈项目教学法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0,(8):36-37.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与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徐丽(1965- ),女,吉林延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法学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商务经纪与专业建设实践与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2105,课题主持人:徐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8-02
农产品经纪人,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1年9月提出申请,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8月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正式向全社会颁布职业标准的一个新职业。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经纪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品供应、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农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带到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活动紧密连接起来,使本地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发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作为交易的中介,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对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传递,引导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零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易,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3.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农产品经纪人的市场观念、经济意识、新的信息通过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带到农村,传递给农民,培养和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我国实行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求所有从事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活动的人员都需要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据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调查统计,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一支600多万农产品经纪人的庞大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流通领域,成为经销“菜篮子”“果盒子”“米袋子”的生力军。这些农产品经纪人中,经过长期或短期培训的达70%以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的只有40万人(主要为初级),其中拥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近2万人。以吉林延边为例,全州现有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和新型经济组织630个,产业经纪人已发展到2600多人,这些协会和经纪人遍布农产品产供销服务、技术培训、加工储藏、提供信息等各个领域,为6.14万会员提供着不同类型的服务。
可是,从当前农产品经纪人的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程度次之,也有少量的大专毕业生。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十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已在商务经纪与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经纪方向外,青岛农业大学也开始探索设立农产品经纪专业,培养新型农产品经纪人。可见,高层次、复合型农产品经纪与的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建设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设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性,致力于培养掌握农副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以职业能力、技能为主线,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满足第一线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践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依靠行业,密切校企合作,强化实训环节,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并根据《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为日后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的各级、各类证书做好准备。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的原则。根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农产品经纪人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纳入了国家正规的职业范畴,制定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从事农产品业务的经纪人要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规制会愈加健全。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与农产品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必然要求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对照《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构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村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课程体系设计
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中介公司,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服务与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工商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商务经纪、商务职位。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产;产品收购工作、销售与工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本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农产品商品的基础知识、与农产品相关的基本技能、财务会计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等基本业务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根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为此,本专业学生除基本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预测分析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事物观察、信息筛选能力;一定的社交和应变能力。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把教、学、练、做的效果置于这一框架之中予以衡量,从而形成一套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基础技能。构建本专业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结构框架,即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商品学”“经济原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该模块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框架,即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推销与谈判”“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突出地掌握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与技能及相关知识,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3.专业拓展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即校内和校外实训锻炼。具体实训项目安排如下:第一,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以具体的某一项任务为中心(如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某农产品在吉林省各地的销售情况,并对其明年的市场销售情况做出预测)。从方案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分析与预测,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过程的实践训练。第二,农产品经纪与实务实训。通过带领学生去经纪公司或邀请经纪公司的专家来学校交流等方式,使同学们对经纪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熟悉和掌握经纪业务的流程。第三,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通过实际推销实训,使学生能将所学推销计划制订、谈判策略的运用、顾客异议的化解等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推销与谈判能力。第四,农产品商品基础知识实训。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农产品经纪人实训基地,实地参与农产品的检测、品级鉴定等工作,掌握与巩固农产品商品的基本知识。第五,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训。通过举办商品展销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营销知识,写出基本的营销策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沙盘实训。通过引领学员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模拟行业,分组成立若干“企业”, 要求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感知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第七,电子商务实训。熟练掌握运用网络市场调查、网络推广的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运作,了解网络营销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营销策划的动手操作能力。第八,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训。通过实训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农产品现代营销理念,增加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首先,要界定统计基础工作内容。统计基础工作包括广泛的内容,归纳如下:
一、组织机构建设。主要是指机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统计人员是统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企业信息的传递者。统计工作做得如何,统计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不断充实企业统计力量,并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以便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和基层统计工作的连续性。
二、制度建设。为了保证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企业可以结合本单位具体工作特点制定适宜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细则》、《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企业各级统计人员(包括企业统计负责人、部门统计负责人、企业综合统计人员、企业各级基层统计人员、专业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岗位责任制度》等,做到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业务建设。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内容、日常工作中,根据上级各级统计部门对基层统计工作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在本单位范围内执行。各基层单位依照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统计目的和用途,采用不同的方法,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统计调查、综合统计依据基础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定期统计信息。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相互沟通、信息无阻。为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国家提供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
其次,提高对统计基础工作的认识。统计工作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用数字、文字、图表、曲线等形式进行记录的过程,它具有总结过去、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事物的运行趋势,根据趋势进行预测。因此,统计工作可以用来指导生产、监督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
再次,必须强化统计意识。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统计基础工作重要性认识,统计人员必须强化统计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敬业意识。统计工作是一项枯燥无味、严密、细致、连贯性极强的管理工作。其任务繁重,过程繁琐,又往往不易被人看到成绩。只有树立敬业精神,具备爱岗意识,才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二、是责任意识。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对国家、对企业负责,保证所提供的统计资料和统计信息真实、准确、全面,能如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要以坚强的责任心,自觉抵制各种违反《统计法》的行为。
三、是服务意识。统计工作要实现“从上报报表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即统计人员不仅要会做报表,还要会写统计分析报告,要做到以内为主,内外兼顾。在完成上级各种统计任务的基础上,注重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使统计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并真正成为企业科学管理的工具。因此统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效益观念、服务意识,在依法统计的前提下,一切统计活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创造效益服务。
四、是开拓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竞争的市场。作为统计人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彻底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自觉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做好统计工作。
五、是监督意识。统计人员应具有超前意识,能运用统计资料预测企业生产运行情况,监督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和依据,以增强统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六、是法制意识。当前,统计违法行为比较严重,使统计数据失真,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这些现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改革开放都不利。也有可能助长腐败行为的发生。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与单位领导和统计人员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因此,统计人员首先本身要加强法的学习,并自觉遵守《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抵制各处违反《统计法》的行为。同时,还要积极广泛宣传,使统计人员和各级领导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以维护和保证法律的严肃性。
最后,建立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保障机制。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统计工作高质量的保障。为了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可以制定一些具体措施:
一、依法管理。统计法律、法规是统计工作的法律保障。因此,各个单位可以依照《统计法》制定本单位《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细则》、《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等,督促检查本单位各级统计部门对统计基础工作的落实情况。对于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人和事,将依照本单位统计管理制度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改正。对于问题严重的依法进行处罚。使单位领导和统计人员认识到依法统计的重要性、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二、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基础工作牵涉面广、内容多,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业务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1、组织统计人员参加上级统计部门举办的各种专业知识培训;2、单位内部组织培训;3、通过自学、函授等形式学习专业知识。培训的重点应是统计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尤其是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分析、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方面。对单位负责人应突出《统计法》及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单位应重视统计工作业务骨干的培养,逐步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