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2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方法
一、什么是素质
素质既是指一代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上、心理上、生理上所达到的各种水平的总和。具体来说,人的素质,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
二、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做人,就是培养人的品德。良好的品德体现我国新时代文化道德观念盼要求,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学会发展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团结合作、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精神。
具体说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指什么呢?
现做如下简述:
(一)文化素质方面
能够掌握教材上出现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初步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
(二)思想品德方面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心理素质方面
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欲望;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坚毅的意志。
(四)生理素质方面
促进英语“四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在进行语言习惯和语言训练时的身心统一,使身体、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怎样才能推行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探讨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
(二)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英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与研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的方式。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与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教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在英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背。要改变这一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英语教师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教学 能力
郑州大学生物工程教研室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连续数年开设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校素质教育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该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地史的生命,审视过去35亿年以来主要生物类群的延续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来探索它们的起源、分化与绝灭问题。学生选学这门课不仅热情高,而且课后还能饶有兴趣地向同学、家人、亲朋好友讲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方面的知识,达到了增强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的预期目的。
作为一门校素质教育课,我们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教学中,自始至终努力渗透科学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结合《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方法与建议
(一)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物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例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之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能丰富课本知识体系,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根据减数分裂知识微观抽象的特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将其直观、形象化。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真实、艺术地再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活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乐学情绪。总之,正确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握好度,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需要强调的内容可以给以板书,适当时候加上肢体语言,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只有生物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学生的提高做好前提条件。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迅猛的学科,随时都会有新的研究出现,如果生物教师数年重复讲述教案,只会使学生如井底之蛙,停滞不前,并且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教好这门课,需要生物类教师不断地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运用现在的网络技术不断地查阅资料,更新教案,要跟上学科的前沿,跟上时代的脚步。
二、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探讨
学生对探索生命的奥秘,了解人类本身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充满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客观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科学方面的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本身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本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将生命科学研究前沿与现实生活如何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怎样更好的将学术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在措施上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命科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学科,面向非生物类学生开设有关生命科学的通识课程,对于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论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时空,2009,(2).
[2]闫前荣.浅谈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25(3):81-82.
[3]党金鼎.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44-245.
[4]王莉.运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课件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计. 辽宁教育研究,2002,(3):92-9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素质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 Quality Education Exploration
Chen Xiaoyun,Qian Fei
(Jiangsu Dongtai Secondary School,Dongtai224225,China)
Abstract:In the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in a computer integrated quality education,and great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foster a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talents,so that students in the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s comprehensively push forward China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ural choice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is an urgent task.Article explores the basic courses in computer application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Quality education;Exploration
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分工要求越来越细,对计算机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化。那么如何顺应时展的要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全面融入素质教育呢?下面简述之。
一、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计算机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也要把这任务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职业道德。
首先,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中重视这个问题,教育学生爱护机房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杀,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比如,教育学生不浏览黄色网站、不黄色信息,不在计算机上输入不文明的语言、不充当“黑客”攻击计算机安全系统、不随意删除文件等。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不仅应传授计算机知识,而且更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学习了上网知识后,学生就可以从网上获得容量更大、范围更广的多媒体信息,就可以发送邮件、上网交流、购物、接受远程教育等。又如在讲授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可以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张学习小报,让他们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收集信息,然后在计算机上编辑处理,最后存放到磁盘上(考察信息储存能力),或通过网络传递给其他同学(考察信息传递能力),或打印出来供大家分享(考察信息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教学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信息分析处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计算机课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例如在WINDOWS操作的教学中,文件复制操作就涉及到利用剪贴板、使用鼠标拖放等多种方法,一旦上机练习,情况就会各有不同。教师往往要对不同界面的操作一一讲解,时间用了不少,效果不一定好。其实WINDOWS操作学生比较喜欢,它特有的图形化界面让学生乐此不疲,特有的“帮助教程”提供了自学的机会,我们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强调文件复制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随后指导学生“看帮助学操作”。通过帮助文件,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进度,边阅读边练习,对自己不熟悉的操作可以反复练。
四、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对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我们要结合计算机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创新教育。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 注重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著名的实验等,都是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这些范例经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可以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用多媒体做成动态效果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形成自己的推想,再将学生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比较。之后激励学生大胆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也可设计证明学生的推想),学生提出方案后,大家讨论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等。讨论后再与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方法作比较,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使学生既有成功的喜悦,又学习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能激励学生创造的热情。
二、 加强实验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操作是一种技能,操作强调动手,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种技能需要足够的刺激――反应才能形成,要让学生多动手,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高中生物大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能够正确使用解剖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等操作技能。高中生物上册有10个学生实验、2个研究性课题、1个实习,要求对实验材料处理的也较多,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有些材料可以由学生采集,如观察叶绿体实验中的藓类)。学生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三、 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
1.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
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 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 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 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 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2.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 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3. 科学提高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能够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 剧的变化。为此,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科学地对待自己体内发生的一切生理变化,愉快地接纳自己(不管是男还是女,是胖还是瘦),并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有阐述,教师 应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同时也要指导学生了解绿色食品、各类补品,正确对待减肥药品及增高妙方等等。
四、 组建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共同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作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更是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加以把握,以至做好与课程改革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教学,笔者简述一下个人管见。
一、注重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主要是看教学是否真正建立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建构,这样的学习都是事倍功半,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忌。所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要尽可能的回归社会生活。让其充分体验、充分经历、充分的感受生活。
在观看一位教师教学录像片时感触很深,他在教学课文《雨点》时,正好教室外面下着小雨,他要求学生面向窗外,声音响亮、尽情的朗读,看谁能把雨点逗笑。
学生朗读一段时间后,教师拍手叫停并鼓励学生说:“小朋友们真棒啊,老师听到雨点笑了!大家听听是不是啊?”同学们安静下来,认真的听着。
一位女生说:“雨点在小声笑”、一位男生站起来说:“雨点在嘿嘿笑”、而有一位女生却说:“老师,我什么都没有听到?”
“好吧,我们排好队伍一起到室外听听”,老师说。同学们有秩序的到室外,抬起头面向天空,一会儿大声说:“老师我们听到了……”
教学主体的双主体原则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教法,广泛阅读和理解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引言,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指导,开拓学生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参与,积极思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切都不可能离开已有的生活实践和经验。
二、注重人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两全的教育思想是创新教育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同等重要。创新离不开智商的支持,更离不开情商的支配。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举足轻重。为创新而创新,把教学看做知识的传递,看不到是“人性”的养育,这样的教学不具备“教育性”,创新教育也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从创造的角度讲,知识为创造提供了材料支持。获取知识的能力,即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非智力因素,即情商为创造提供了动力支持。这一切正是创新的源泉,是个人发展不竭的动力。进而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育是以育人为中心,是以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人格为中心。例如笔者在教学《生命桥》时就遇到一件事情,教学结束了,为升华本课情感教育因素,我让孩子说说在家父母对他们的爱,结果大出我的所料,部分学生说一时想不起来了。为何会出现这样尴尬失败的教学局面,我反思再三。最后决定家庭作业就是回家给爸妈讲这篇故事。同学们听了很高兴,第二天上课时,举手踊跃发言:“我们爱爸妈,爸妈更爱我们……”
让父母的感受感染学生,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老羚羊的真实想法,对于揭示课文主题,升华爱的教育更为深切和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习过程及教学内容的生成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暴露矛盾,又展示学生的个性,它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是重过程、轻结论。当然,这个探索过程充满挫折和失败,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师课堂设计应当遵循学生目前的认知结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适应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设计和实施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鲜活的生动的事例、图片、教具等,从而丰富小学语文内涵。在观看名师教学视频《一粒种子》教学时,教师叙述着:“种子由于有春风的吹拂,睡梦中醒来,喝了一口水,舒服的把身子挺挺……”这时一位同学站起说:老师,种子从哪喝着水的?”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答案有:“是浇的水”、“冰雪融化”、“春雨吧”等等……并且有的孩子还说,“不知道种子在哪里怎么浇水啊,这个答案我有疑问?”
提问时,虽然回答的结果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准确抓住时机,让学生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研究,学生发现了问题思考的正确方法和待于进一步探讨的答案。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讨、创造的过程,虽然前一次失败了,却为下一次成功奠定了基础。具体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相信人人都有才,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不是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感悟上都是姣姣者,有的同学甚至感悟能力很不理想,但他(她)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思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平等的对话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关于教学内容的生成,注重讲究自然而然,还是课文《雨点》的教学实例,在小雨淅淅沥沥的上午,教师走上讲台说:“大家听听外面天气咋样?”“下小雨了。”同学们说。“我们一起说一句,谢谢天公作美,我们来说课文《雨点》。”教师回应说。教学内容不留痕迹、过度自然、生成自然。
四、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 英语 提问 教学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形式。它的首要目的是鼓励和指导学生从认识的现实阶段向潜在阶段发展。是认识事物的必要途径。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对促进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输入通过听和读两个途径,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学习通过阅读获得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比通过听输入的机会要大得多。它的重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旧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其程度如何,以便于我们教师对今后教学的指导。提问既适用于学新知识,也适用于知识检查。现在很多教师进行课前5分钟提问训练,复习旧知识,导入新内容,承上启下,使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也为学生构建了讲英语的氛围,创造了大量的课堂实践机会。实现教师用英语教英语,学生用英语想英语的基本目的。实践证明,运用提问教法,会使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消极被动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变成精力集中,积极主动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处于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交替时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强烈,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但心理发展极不平衡,凭兴趣爱好而专注某一事物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学科(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去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作为教师,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开发提问教学中的兴趣点,如,在提问内容方面激趣、开展竞赛激趣、做游戏激趣、连锁问答激趣和角色表演激趣等。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什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漫无目标地泛泛提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既达不到目的,又耽误学生时间,对教学毫无意义。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其年龄大小、知识面的宽狭和心理需求的各不相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提问要注意方式
目前最常用的提问方式是教师的主动提问,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其实,提问既可以是师生间的提问,也可是学生间的提问。但要把它运用得恰当,还是要讲很多技巧的。在英语教学中有五类行之有效、由浅入深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下面以《Go for it》八年级下册二单元课文为例,简述如下:
(1)机械性问题:此类问题简单、机械,答案是固定的或是课文里现成的,学生只要记住所学内容,将答案与问题对上号即可。
例如:How many children does Cathy have?
Are their school days busy enough?
(2)理解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评述。答案分散或暗含在课文中。
例如:What do her children do after school?
Why are the children tired?
(3)应用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在新情况下加以运用。
例如: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
What’s the meaning of “not…until”? Make a sentence with it.
(4)创造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综合分析,判断正误,作出创建性回答。
例如: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children didn’t do as their parents told?
Can you tell us how you deal with after_school activities?
(5)评价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个人判断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Why are the children under too much pressure?
Do you have any pressure? Why or why not?
在前面五类问题中,(1)(2)比较简单,易于回答。(3)(4)(5)较为复杂,回答困难,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
五﹑关于提问的几点建议
(1)注重提问教学。初一学生开始接触英语,有一种新奇感、胆大、不怕羞、敢开口。从最简单的How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What’s this in English?开始,抓住每一个提问的机会,走好第一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提问教学要持之以恒。一般一年级容易做到,一是教材提供的内容便于提问,二是学生敢于说。到了二年级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教材难度加大,教师重笔头,轻口头,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学习出现分化。面对如此状况,要求教师树立信心,早作计划抓好一年级,培养良好习惯,以使学生平稳度过分化阶段。
(3)要把握问题的深浅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适合学生水平,问题太简单,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难,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恰到好处,让每个学生都“吃饱。”提问的时机,一般先就机械问题,理解问题提问,待学完、熟悉课文后,可就应用问题,创建问题,评价问题提问。提问的对象,一定要面向全体,全面开花,首先向全班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再一一回答,切忌弄成“一锅粥”。
(4)多用换位方式提问。在常规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常用模式。其实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向教师提问,比如:在学习有关家庭,人的外貌时,学生问一问教师的情况,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注意听提问内容。现在中考英语听力测试都有提问理解题,提问理解是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或情景中所表现出的快速反应、推理判断能力。提问理解需要掌握一些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年代、价钱、数字等,这些信息对理解提问,把握提问主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要听清,听懂信息,要对所听到的信息做简单的处理,体现了一个人对口语的理解能力。提问理解需要理解领会提问的观点、态度及意图。能测试出学生在听力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了输入的有效性,老师必须帮助学生养成听问题的习惯。
提问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练习实践机会,利于教学操作,便于学习上路,只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们完全有能力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使英语成为学生乐学、爱学、努力学的学科,以完成素质教育所赋予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和提高新一代公民素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199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职业素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会计教学为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途径,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教师需从全方面、系统化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笔者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对会计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方法进行简述,以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的适应会计专业的发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1.中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与会计职业脱节。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所使用的课本或课件还非常的落后,对当前的会计热点问题把握不准确,不能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解,导致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太过于概念化,实用、吸引人的案例较少。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反映当今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阻碍了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实践课程内容定位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有很大出入。这说明现实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没有按照培养研究型人才模式进行教学,其仅仅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会计应用技能的训练。这说明目前会计专业教学并未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并应用到工作中的目的,这对会计专业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中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目前,居于落后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对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讲解粗浅,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只一味地强调学生需要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让学生深知会计做假账的严重后果,但是却没有重视教育学生如何保持节操,不做假账。这就会导致会计学生在遇到此类情况时无法依靠自己所学习知识来应对,使得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较低。
3.中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效果差。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解为主要形式,教师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会觉得枯燥,学习不感兴趣。学生机械地进行听讲、记录,对学习内容不善于思考,导致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职业素质教育收效甚微,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法
1.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职会计学教师应积极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引进或采用新型、高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需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逐步淘汰滞后的教学思维与模式,使学生更加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职业素质。教师可应用情境教学、案例讨论等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沟通协作的能力。
2.对课堂教学及课程内容设置进行科学设计、改革。在课堂教学及课程内容设置设计上,学校应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来进行课程的合理安排。当前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相关技能培训严重缺乏,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较差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要配合必要的技能课程设计,以针对性进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思维能力。通过在会计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案例的实证教学,可以发现其对于枯燥、抽象的会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大帮助。通过列举生活化案例,能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化案例中设计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部分,不但能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还能加强学生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生活化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知识灌输性的学习,通过对一些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方法,创新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案例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活化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章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全面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对不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3.注重教学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对接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岗位的实际变化情况,将新知识、新标准等纳入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在教材编写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简化、删除空洞的不相关的知识,满足社会企业中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的特色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须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投入社会工作,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ρ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锻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完善,以获得更大发展。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技能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此外,中职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将会计专业学生带到实际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学习,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以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各项技能。中职学校也要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目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选拔人才的相关标准,以便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专业型人才。
4.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言谈举止,讲解的内容,会将自己的社会情感、个人品质等传授给学生。会计学教师对职业素质的认知、对于职业活动的判断、处理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会计学实践经验与技能,还需要注意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积极组织授课教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法律意识与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结语
中职会计教学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有重大意义。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会计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会计学生步入社会、适应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方法、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学习,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浩容.中职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浅谈[J].新课程・中旬,2013,25,(10):67-68.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早就明确的指出,要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就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本文主要是以《食品营养与保健》课程为例,很多学生都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来完成学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学习这门课程,严重影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简述了如何才能更好的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1 提升课程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学好一门课程,必须喜欢这门课程,如果对学习的课程没有一点点兴趣,甚至厌恶,那么是永远都不可能学好的。因此在《食品营养与保健》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知识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去按部就班,向学生介绍六大营养素以及它的作用,那么大多数学生都是不可能学好的。这就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介绍某个营养素的时候,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在讲到营养学与预防疾病的联系时就可以介绍肥胖和脂肪、糖的关系,缺乏维生素会造成哪些疾病,通过举出一系列的实例去简述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很好的诠释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这样的教学氛围也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教学模式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2 改变固有学习模式,优化学生知识结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的学习模式都是比较固定的,都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出来的课程和内容,学生只能去被动接受。在大学期间增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其他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多方面发展。学生们可以自己去选择喜欢的科目,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多样化人才。在课程的设立上,一般都会包涵文史、自然现象、电影拍摄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在如今的社会人才需求上,很多著名企业大多都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人才,随时可以去解决会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刚从学习出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中很多事还是比较陌生,由于自己专业的单一性,涉及的知识范围也比较狭窄,因此在大学里多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多去学会社会中的一些生存法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自己以后从事工作是有很大的作用。况且很多大学生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想要去从事的,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表现得比较出对专业中所学的不够重视,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因此改变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3 增加学生课间讨论和师生互动
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要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间的时间去讨论,之后老师去点评。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积极的去参与,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到饮食和防癌食品时,可以问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生活中如何会引起癌症?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们通过借助一些外来资料去查阅、去讨论,再从课堂中一起去讨论出正确的答案,在学生提供答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提出的答案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相关问题,比如:哪些食物容易致癌?如何防止癌症的产生?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课堂氛围也更加轻松愉悦,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分析能力,也增长了更多知识。
4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首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在学到一门知识时,可以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食品作为道具,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播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视频,通过视频的播放,将书本中的知识表现在短片中,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原理,并针对所看内容进行提问和解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三,课外的功课,根据所学的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完成思考,不仅仅可以让学生课外复习了所学的内容,在下一次的课堂上,也可以去表达出自己所想,和大家共同分享。第四,在课堂中,对于一些具体的知识,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出来,尽量避免全是理论化的教学,这样很多学生都难以听下去的,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去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第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减少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多增加一些室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任务型教学方法
1.概念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一种以任务为组织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参与、体验、交流等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应用语言,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型教育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种发展,它的出现给世界语言教育界带来了变动,引起了教育家的广泛关注。任务型教育法不再单单只是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上进行教育活动,它还包括我们在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结果。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单单围绕语言知识,还要围绕特定的语言交际,由此设计出一个具体的,且可进行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表达、交流、沟通等方式来完成任务,来达到促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经验和优点而产生的,它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产生冲突。
2.优点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非常多的优点,以下简述其优点:
(1)任务型教学法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来说,它可以完成许多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在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将语言知识和技能充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方面都优于其他教学方法;
(4)任务型教学法所涉及的活动内容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方法要更加广泛,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上只是任务型教学法优点中的一部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在语言方面的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个性化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小学生接触英语的年龄大多都在十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日益趋向成熟。我们在小学生的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兼顾,这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教师在实施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循几项要求。
1.必须遵循素质教育中所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来设计教学任务时,所设计的教学任务必须充分具有素质要求当中说的需要具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意义。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拓宽学生视野,以达到学生能够合理运用英语介绍中外文化的初步能力,该教师运用4A Module 1和4B Module 1这两个话题来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以完成这两个话题为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同时,也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
2.根据学生能力来设计教学任务
教师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任何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我们都不可能要求每一项任务都是具有运用性的。因为,不管任何一个人,在没有任何语言积累的情况下去运用语言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在学生掌握好一些基础的语言能力时,才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需要真实运用的教学任务。
3.设计的任务应该具有运用性
摘要:本文简述了高等院校开设田径课的必要性以及我国高等院校田径的几大常见现象,包括(田径教学内容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田径教学往往重技术而轻能力、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不足等),并简单阐述了我国高等院校田径教学的发展方向,如:积极响应教学改革,将更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重视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适时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运动及其价值等希望对基层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田径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兴趣
田径运动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田径运动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长期得不其应有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指导思想,田径运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一、高等院校开设田径课的必要性
田径项目因其本身的特点,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有着其他运动无法取代的作用。且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田径训练与比赛发现并挖掘出一些有天分的学生,将其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其一可为国家培养一批田径后备人才,其二则是不会造成有天分的学生被埋没的现象出现。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却因长期缺乏体育锻炼、锻炼方式不当等因素而呈下降趋势。而高校有计划的开展田径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缓解文化课的学习所带来的压力还可以通过田径训练和比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优良品质,在其走上社会之后有强于一般人的拼博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我国高等院校田径教学现状
(一)田径教学内容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教学内容杂乱、教学方法单一、运动量过大等情况。这些传统田径课的特质很显然不符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常常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而不断对学生进行反复、高压的训练并且乐此不疲,而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与接受能力,往往适得其反,而起不到预期效果,更不利于今后田径课程的顺利实施。因田径项目本身的局限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很难做到像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一样,使课堂气氛轻松、欢乐,也因此使更多学生对田径课程有所抵触。
(二)高校田径教学往往重技术而轻能力
传统田径教学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关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在我国不断深入的今天,这很显然是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因其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不足
提到田径运动,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田径比赛联系在一起,而在学校体育这个体系中田径运动和田径比赛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要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以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首要位置,而在田径教学活动中,教师则往往会将其忽略,将教学重心放在传授学生竞技技能方面,久而久之,学生则会因缺乏正确引导而对田径运动本身产生误解,而其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各方面优良品质等价值因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得不到体现而使学生失去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
三、我国高等院校田径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积极响应教学改革,将更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而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则很难提起兴趣,教学收效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教学方法是否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影响教学收效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应勇于实践,将发现式、探究式、启发式等符合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并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总结,将其不断完善,使其日渐成熟,并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已的教学模式。
(二)重视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目标也随之从之前的应对教学考核逐渐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过渡。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对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在田径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组织田径比赛、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训练等,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在教学活动略显单一枯燥时,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开发一些既可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不失趣味性的练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其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适时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运动及其价值
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田径比赛,或是奥运会的比赛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通过讲解与总结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减少对技术技能的传授,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做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通过学习田径项目的收获,如学生体质的增强、毅志力的增强等。
参考文献:
[1] 杨鄂平.论高校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与课程结构改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2] 张华,张智新.北京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3] 徐阳.山东省普通高校开设田径选项课情况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质量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在精神思想的成长方向上给予指引,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与课程重要性相反的现实状况,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学生不感兴趣等现象从而造成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初中品德课教学探讨自己的看法。以期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进与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政治修养,处处为人师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思想品德课理论观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一个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实践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课堂焕然一新,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积极加入教师的教学活动。最后,作为政治教师,能够以德服人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自身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道德的标杆,通过高尚的言谈修养来影响学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克服不足,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特别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一些风趣充满哲理的说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心悦诚服,从心中认可这位教师。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离不开创新,而教学创新离不开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创新的着眼点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要加深“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年龄段、性格成长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视、听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形下学习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再如实践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无疑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教育意义。如“体验生活变化,领略现代文明”及“和谐社会”等教材内容的讲解,便比较适用实践教学。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宗旨,以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方向。“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如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初三阶段的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实施关系,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当我们在学习有关“积极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内容讲解,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能帮助学生们深刻认识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科学习的热情。
五、积极开展反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