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报告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8-10 17:2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报告

第1篇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专业思想学习态度教师队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明确指出 “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农村要发展,农业要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教育是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今后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基本平稳,在10个招生人数最多的涉农专业中,动物医学专业一直稳居第三位。但在招生人数基本平稳的现象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和管理遇到了诸如专业思想淡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动手实践能力弱,专业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专业思想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超低价格,导致了农产品的生产者的贫困,以及涉农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之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严重影响了涉农人员从业的职业积极性。传统观念中,人们多把动物医学理解为是为畜牧学服务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也面临着所处的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以及社会地位低的情况。这导致相当比例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偏见。在很多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高校中,多数学生选择理、工等专业。在从事动物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中,有些学生是报考非动物医学专业失利后转学动物医学。以上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缺乏热情,进一步加剧了专业思想淡薄的现状。

2.学习不刻苦

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平时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预习和复习。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所学知识的内容不丰富,从而不能将有关内容融会贯通,直接导致基础知识的把握不牢、理解不透,所学的内容不能与实践紧密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以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为目标,只学习与考研究生相关的课程或只学习与公务员录取有关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表现为缺课、落课,机械执行实践内容。实验报告中,讨论内容不深刻,讨论内容较少。

3.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够完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授课教师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教师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在题目选择、论文撰写方面的指导能力逐渐显露出差别。这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导论选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在大学期间的理论、实践课堂上对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教育。在执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刻挖掘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对专业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相互分工与协作,根据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与多方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使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在养防第一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正确树立择业观。

2.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内容应紧密联兽医、动物检疫检验工作的实际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知识领域,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乐于接受。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严格考试纪律,适当增加试题难度,保障学习热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主动学习,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应转变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并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培养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学术梯队,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从教师年龄、学历、学缘结构等显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从而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要根据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际特点,从专业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牢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才能提升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孟蕾,熊楚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

[3]周靓,董兵,高安崇.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J].2012.

[4]李赫,,李棕松,戚英喜,张西臣.对涉农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2011.

第2篇

    1 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动物医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目前,禽流感H7N9在全国肆意传播,使动物医学专业再次成为一门备受世人关注的热门科学。而动物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序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

    2 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以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专业实践和特色创新技能为重点,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打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近年来,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宗旨,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拓宽学生实践和就业的途径,使学生成为备受企业、社会欢迎的人才。

    2.2 推进校企合作,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鼓励青年老师下到基层企业去实践锻炼,通过零距离地接触企业,亲身体验生产劳动,以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了解的行业的最新动向、企业的需求,提高老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形势结合。

    2.3 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方案、聘请知名企业家、专家来校作报告等。这样既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更使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老师的全程指导,建立健全实习评价体系。通过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利用学校的寒假和暑假,组织一批愿意去基层实习的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迅速使学生了解行业行情等。

    (3)充分利用好企业奖学金,加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大北农集团、北京伟嘉、正邦集团、康地恩集团、加大集团等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和鼓励同学成长成才,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

    (4)促进就业。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于2008年就成立了“宜春学院集约化猪场场长(经理人)培训班”,面向有志于从事猪场生产养殖行业的同学,到现在已经开办5年了,培训班与多家企业合作,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去猪场实习。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学习班培养了许多学生成功的猪场场长(经理人)及创业者。

    3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动物类技能大赛;动物医学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83-02

我国动物医学专业的教育改革,已逐步与国际接轨,推行以官方执业兽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希望通过实施官方兽医准入制度,提高我国兽医从业者的执业水平。这样就对学生的实践动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主办专业技能大赛提供了源动力。2012年11月3~4日,全国大学生第二届“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笔者通过对大赛的观摩,就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做出了综合的评价与分析。

一、大赛的基本情况介绍

由国家教育部动物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兽医协会主办,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了全国第二届动物类技能大赛。大赛为期两天,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等全国31所高等院校参赛,参赛选手132名。大赛评选参赛团队特等奖7个,一等奖团队12个,二等奖参赛团队12个。参赛学校为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广西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延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黑龙江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广东海洋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天津农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甘肃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从高校所在地区域分布上来说覆盖东南西北、中部各个区域,从办学层次上来说,211高校5所,1本高校12所,2本高校9所,3本高校2所,专科院校3所。参赛队伍整体覆盖了我国各层次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具有代表性。

二、大赛的赛事设置方案

大赛内容分为病原菌检查、鸡的病理剖检以及山羊瘤胃手术三个项目。其中,病原菌检查分为取病料抹片、瑞特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和镜检结果绘图;禽的病理检查分为外部、内部检查及尸体剖检记录;羊的腹腔手术分为手术前麻醉、保定等准备,术部处理、羊胃部分切开与探查、腹壁缝合等部分内容。

三、大赛的评分标准

大赛设立总裁判长1名,分组设置主裁判3(每组1名),裁判员30名(每组10名)。外科手术主要从手术前的准备(10分)、腹壁切开(10分)、瘤胃部分切开与探查(16分)、腹壁缝合(8分)、术后护理(1分)、动作的连贯性及无菌(5分)操作六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鸡的病理解剖主要从其外部检查(5分)、体腔剖开(8分)、内部检查(10分)、剖检记录(5分)、检后处理(2分)五个方面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劣做出评价;病原菌的检查着重从病料的采集(5分)、制片(2分)、染色镜检(11分)及结果报告(2分)来考量学生是否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四、裁判的评判及分析

裁判对各参赛队伍的比赛情况进行了全程观察并记录了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当场给予了现场量化评分。成绩评定依据是对参赛队伍现场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配合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从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长用时为97′14″,最短用时33′46″,平均用时67′50″;鸡的病理解剖最长用时67′55″,最短用时21′10″,平均用时41′35″;病原菌的检查最长用时83′20″,最短用时12′20″,平均用时53′16″。总体最长用时223′31″,最短用时109′10″,平均用时170′36″。从各比赛环节得分情况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高得分45.17分,最低得分35.26分,平均得分40.67分;鸡的病理解剖最高得分27.18分,最低得分23.83分,平均得分26.01分;病原菌的检查最高得分18.93分,最低得分13.96分,平均得分17.55分;总分最高得分91.94分,最低得分75.80分,平均总分84.24分。完成比赛时间的长短可以看出选手对参赛内容的熟练程度与比赛得分成正相关。但一味地求快并不一定能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比赛规则明确是在得分出现相同的情况下,再按完成比赛时间的先后来划定比赛名次。总体最长用时的队伍得分为81.05分,总体最短用时的队伍得分为90.13分。前者的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三层次,后者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一次层次。比赛最高得分为91.94分,用时135′51″,用时上处于短时间用时的第一层次,但非最短用时。裁判对参赛队伍的各比赛环节进行了全面考察,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病理解剖环节裁判指出了选手要注意剖解术式的规范、对病理现象只应做出客观描叙不宜直接下定论,解剖应注重系统性,对剖解对象应做全面真实仔细的观察,记录的结果要如实、规范、翔实。病原菌检查环节则应注意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标签填写应完整,显微镜操作应规范、生物的安全性操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图要清晰美观。外科手术基本环节应随时处在无菌状态,器械传递使用要规范,麻醉过程应进行监护,尽可能避免组织损伤,缝合对口要严密规整,注重控制手术速度不能只求快,消毒药及时彻底、强调动物福利。从学生比赛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由于当地所饲养的经济动物为某类动物居多,因此对小动物(鸡)或大动物(羊)接触较少,导致比赛中在病理解剖或外科手术环节中表现为操作不规范,欠熟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跳出区域性,做到对南北方经济动物品种兼顾讲解,以利于学生拓宽毕业后的就业面。大赛裁判组对赛事总体评价为整体水平良好,无重大失误情况,但各参赛队伍之间的水平也存在着一定差别,个别参赛队伍水平还有待提高。

五、从技能大赛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技能大赛的举办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是适应社会需求,能解决在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解企业之所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的有一技之长高素质人才。通过大赛的主办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也可以在认真广泛地听取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基础上,使竞赛内容联系生产实际。这样便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的技能大赛,让教师在本科实践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岗位练兵”思想,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让技能大赛实现“检验实践教学成效、广泛促动学生勤动手、引领规范实践操作技能”的三种功能。在校内举行专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也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检验的试金石。教师、学生和各级领导可通过单项看综合,越过个人看整体,并对受教学生、任课老师、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出一个全方位评价。赛前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拔赛手。学生通过赛事提高了实践技能、发现了自身缺点。而在随后的比赛进程中学生会悄悄产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因此,举办各种类型专业技能大赛应成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也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同时还需对指导老师、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激励,在教师评定职称、学生考研等相关方面作为获得肯定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老师、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来,使技能大赛逐步步入规范、规模、常态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张小菊,鹿路,牛彦飞.浅议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8,200(2):37-38.

[2]张姣姣,王莉娟,何莹,等.以全国兽医技能大赛为契机 提高我国兽医教育的质量[J].中兽医杂志,2011,47(12):50-51.

[3]杨瑾,季宜敬,崔锐博,等.实验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9-21.

[4]彭涛,程天印,贾杏林,等.动物类技能大赛组织与实施初探――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生泰尔”杯动物技能大赛侧记[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171-173.

第4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暑期短学期

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坚持教育创新,其中教育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1]。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及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培养的是既有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一定实践、创新和发展潜力,应用型的公共卫生人才。传统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以教师讲授及验证性实验课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当今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2]。我院于2007年开设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之初,就确立了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多年来也一直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预防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此,我系首次尝试利用学生暑期短学期(4周左右)较为固定的时间优势,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技能、科研实践技能、报告撰写能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团队为核心的暑期短学期实践教学模式[3]。既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也区别于传统的实验课,期望进一步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主动学习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对象、教师配置及时间安排

以我院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为试点,分成4人1组。此年级学生在低年级已完成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目前进入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对专业理论知识已有一定了解。教师指导队伍配备专业教师2名及实验技术人员2名。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清晰的科研带教思路;实验技术人员需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能自如应对并解决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个暑期实践教学为四周时间,依时间先后分为文献查阅阶段、科研实践阶段、科研报告撰写阶段,每阶段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具体实施培养方案见下。

2实施培养方案

2.1文献查阅技能的培养

借助我系在“农药”研究方面的优势,教师以“都是韭菜惹的祸”这个案例,引出公众普遍关注的农药暴露的安全性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问题涵盖环境卫生学、毒理学、食品卫生学、药理学和流行病学等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对外源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过程及实验设计要点进行讲解。同时通过播放“室内装修与白血病”的新闻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实验研究设计中设置对照组的意义,以及需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全面评价。课后教师在我校网络课程教学中心有关“农药”知识的网络作业,包括: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及对健康的危害;通常情况下,普通人群暴露有机磷农药的来源、途径、特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原则以及我国目前关于农药残留的标准及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比较。同时,教师通过PPT进行讲解,并通过网络现场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常用环境毒物数据库、中英文文献检索等工具,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获取农药相关的前沿信息。课后教师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批阅,并给出评语。此阶段时间为一周,注重对学生文献查阅技能的培养。

2.2科研实践技能的培养

以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中学生“照方取药”作出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不善于总结思考,不能积极深入探索实验本质和动手设计实验,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系暑期为预防医学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让学生从熟悉科研实验环境开始,了解每台仪器所能开展的实验种类,对设计方案中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做到心中有数。第一阶段开展关于GC-MS(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人群农药代谢物水平的检测工作,此次生物样本取的是人体尿液。首先由实验室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带教示范,关键操作部分着重讲解,然后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例如在对农药代谢产物的检测中,让学生亲自用万分之一的精密天平称量药品,对样品进行倍比稀释,制作标准曲线,按照操作步骤对尿样本进行浓缩、纯化、上样等,老师在旁边指导,并指出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第二阶段对之前已用不同剂量农药染毒的孕鼠模型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掌握腹主动脉采血、学习分离血清、取脏器、称重的方法等。此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大体解剖、采集生物样本(血、组织)的方法,并逐一对每一个仔鼠的外观畸形进行仔细观察,区分活胎、死胎和吸收胎。最后,对采集到的组织样本进行匀浆,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操作步骤,检测组织中氧化应激酶的活性。学生独立操作时,教师在旁边纠正学生操作不规范的地方或再次作示范,并及时解答疑问,引导学生能理性对待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的措施。建议学生在撰写科研报告时,对所设立的观察指标切勿贪多贪大。此阶段的学习安排为二周,其中第一阶段(一周时间)学习人群生物样本检测,第二阶段(一周时间)学习动物大体解剖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掌握预防医学专业基本实验技术。

2.3科研报告撰写及汇报能力的培养

经过三周的实践,对整个实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最后一周教师给学生确定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建议从人群流行病学或动物实验入手,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农药”方面的实验设计方案,包括立题依据(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创新性等,涵盖毒理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学生根据之前通过文献查阅所获得的关于农药的信息,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确定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方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最后各小组派出一位学生进行PPT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及旁听学生,对设计中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均可提出问题,小组每个成员针对问题,进行回答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再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一份有质量的实验设计方案。此阶段为一周时间,注重对学生科研报告撰写及汇报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意见

第5篇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创新思维指的是思维的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指从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用新颖的思路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首先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是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需要有类比思维、丰富想象和科学预测力。创新方法包括遵从思维规律,打破思维常规,克服思维定式。三者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

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几种:①提出新的问题;②解决新的问题;③发现并纠正已有知识中的错误;④通过实验验证一种理论或假说;⑤用新的方法解决老问题;⑥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过去用复杂方法解决的问题;⑦把特例推广到一般结论。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可以通过录取比例和生源结构来衡量,录取比例越低,招生来源越广泛,质量就相对越高。2005年、2006年招生人数较多,基本为录取比例达到1:1.1,学生来自多个院校,2007年以后生源不足,录取比例低,录取分数偏低,甚至要通过破格录取来满足需求,生源的质量有所降低。

(二)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注重于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论文实践动作的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削弱了其主动思考的动力。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限制了课堂授课的效果,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

研究生教学内容多和本科教学内容重复,新思想、新进展体现少,虽然在授课中对学科最新动态有介绍,但缺乏足够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陈旧老化抑制了研究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激情和欲望,尤其是从本校直接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部分学生仅仅围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的课程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表现为科研经费投入和导师精力投入。科研经费投入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如有的重点学科学生由于经费充足,可以参加一些较重要的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但有的学生在校二三年基本未参加任何学术交流活动,思维受到限制,创造能力差,更是缺少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导师往往把精力用在申请项目课题上,而忽略甚至轻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对学生的指导不足,研究生的内在潜力无法及时发现和发挥。

(五)创新动力

对于研究任务的内在兴趣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完全处于外部动机的驱动下,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研究生要面临着生存、学业、就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巨大压力,缺少平静、宽松的科研环境。

三、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性教学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不同点在于“研究”。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就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动物医学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探究精神。一方面通过开设“研究生讨论”课程,由本方向的导师集体授课,增强不同学科知识的兼容和交叉;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选题目或导师命题撰写综述,参加由学科负责人主持的学术报告会,为全院教师和研究生作专题报告,以此加深学生对学科前沿进展掌握程度,并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运用先进的课程教学手段和研讨式、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着较高学术水平和独特思维方式的教师与具有一定见解、思维活跃的学生之间产生多种思维风格和学术观点的交叉、融会,形成有益于研究生个人研究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得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不断提高。

(二)拓宽课题来源,弥补教学资源不足

培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具备最基本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题开发与研究实现的。动物医学专业导师课题来源广泛,除国家和省级财政资助的课题外,还积极争取地区政府和农垦总局的科研资金,以及来自企业的横向资金支持,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为科研实验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为研究生争取更多参加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修养的机会。

(三)导师管理制度

导师的培养过程就是培养研究生对新问题的寻找和处理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并提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要建立导师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导师的合格评估,实行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及招生、培养、授予学位等情况对导师进行审核,明确岗位需要。

加强学科组内导师间的交流指导,通过导师群授课、实验室共享等方式鼓励研究生在有学术问题时可以向其他导师征求意见,克服了只找自己的导师商量,而很少征求其他导师意见的局限性。教学团队的出现为导师组的共同指导研究生提供了组织基础,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导师各自负责独立的研究方向,相互交叉,导师和导师组成员之间建立互补合作、主次分明的合作关系。

第6篇

【摘要】 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有其必要性、重要性。新疆医科大学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成效。针对该计划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想法。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 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 基础学科阶段,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 第二阶段: 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 进行系统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 临床学习阶段, 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 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 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学位论文, 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 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 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 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3.项目来源:学院自行申报(由各学院教师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学生进行)。

4.教务处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出台《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五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见成效

新疆医科大学从2005年首期推出, 已立项5期, 全校共立项目326项, 9个学院的1289名学生次参加了训练。

通过SRTP训练计划,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博士生、硕士生接触,在这样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集体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 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踏实作风、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六 进一步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想法

1. 改革教学模式,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除了贯彻理论探索,还应有适宜的研究氛围和环境。医学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为有效实施SRTP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学派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材的编排上,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探索和怀疑精神,避免造成学生对权威和书本的被动接受。 转贴于

2. 鼓励科研训练项目学科交叉。

SRTP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的, 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学生如果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 会不利于思维多向发散性的培养, 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立项打破专业的界线, 鼓励不同层次的结合、不同学科的交叉, 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2]。

3. 加强组织, 营造校园科研氛围。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设计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如医学院可举办生命科学节、医学节等,邀请著名专家讲学,开展科普活动、医学知识竞赛等; 学校要为学生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及课件制作竞赛等,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还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等社团,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讨、报告会、沙龙、竞赛等活动[3]。

4. 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创造良好的场所。

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配置适当现代化、高科技的技术装备,建成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基地; 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手段, 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装备条件来建设校外的科研训练实践基地; 也可以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不受人、财、物、空间、时间的限制, 使学生科研训练得以自由开展。

5. 让更多教师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

创造意识、科学鉴赏力、创造原则与方法、科学品质与研究风格等都是凝聚在人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只能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机制来体现。要充分认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实行导师制。新生入学后, 即为其指定一位导师, 导师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的科学训练, 学生必须定期到导师那里去与导师讨论, 向导师作读书心得报告, 与导师交流等, 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潜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

6. 实施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科研训练出成果。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 培养其科研能力, 鼓励其在训练中出成果, 学校可实施大学生科研奖励办法, 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 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进行津贴补助和学分奖励; 对正式和申请专利的给予经费补助;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纪念章, 甚至推荐免试研究生等。要推行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 把学生的科研训练效果直接与综合素质测评、毕业分配挂钩。

七 展望未来

为了使七年制医学生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临床技能等整体素质得到优化培养,必须实施七年制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SRTP作为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有着普通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借鉴国外大学同类项目在几十年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校内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训练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完善其科研素质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类型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95-98.

第7篇

1调整《兽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求,紧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框架,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多层次人才。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官方兽医体制和制度改革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兽医基础理论和技能、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管理理念等健全知识结构的动物医学多层次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扎实的动物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动物医学学科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潜力以及动物生产等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家畜常见内科病,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动物内科病的发病原因、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细致、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该领域的有关工作打好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重新修订了临床兽医专业《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实施该课程时,要注重学生实际诊疗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具体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立足于临床实践,防治常见病、研究疑难病、探索新出现的疾病及其他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山西农业大学深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的改革,把营养代谢与中毒病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分离出来,把遗传性疾病和环境不明的应激性疾病作为内科的新内容加入大纲,将散发性疾病作为了解内容,将群发性和多发性疾病作为重点。在安排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上,根据动物种类、疾病的性质和疾病的群发性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分配教学时数。随着当前反刍动物、猪、禽、宠物和观赏动物等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家畜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势必需要改革。因此,作者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动物常发生的内科疾病上,教学时数也相应增加。

2调整《兽医内科学》的授课计划和课程内容

2·1根据养殖业结构调整,更新授课内容

多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所使用的《家畜内科学》教材中,各系统疾病所涉及的动物种类多为役用型动物,尤其是马属动物,其疾病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而猫、犬、禽、猪的内科疾病述及较少,这与目前猪、禽及宠物养殖发展迅速,而马属动物饲养较少的养殖现状明显地不相适应。同时,其内容虽然包括了消化、呼吸、血液、造血、泌尿和神经等系统疾病,但各系统中所讲述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多年延续下来的罕见疾病,目前养殖业中常发生的群发性新型疾病并未及时地充实进去。要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必须对原有的《家畜内科学》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在教学中补充新的内容,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根据目前养殖业以反刍兽、猪、禽、宠物等动物饲养为主的特点,应该在编写《兽医内科学》教材时,更新传统《家畜内科学》教材以马属动物疾病为主的内容,删除原有教材中一些罕见疾病的内容,补以反刍兽及中小动物疾病的诊疗和猫、犬、禽、猪等内科病,丰富牛、羊内科病的内容,增补一些常见多发的新病,同时,删除一些陈旧的治疗方法和过时的或已被淘汰的药物知识,补充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知识。

2·2根据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调整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兽医内科学》教材中,主要是针对以散养方式为主的大家畜疾病,教材内容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随着集约化养殖的迅速发展,动物内科病的发生有了较大的变化,目前主要以一些具有动物种群特征的疾病比较多发,特别是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以及环境其他因素引起的应激性内科性群发病日益成为兽医及其养殖业中的大敌。同时由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预防不当或失败,继发性内科病也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难治。因此,以往的教材以不能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新变化相适应。随着动物疾病的发展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调整教学重点,安排教学内容。为此,把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来开设,并设有46学时的理论课和18学时的实践教学。应激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加入到《兽医内科学》中,与内科其它内脏器官系统疾病分别讲授,开设理论课46学时、实验18学时。

2·3加强种群疾病观念,强化学生全面兽医知识近年来,随着大家畜饲养数量的逐渐下降,中小动物,比如猪、禽和宠物等养殖业蓬勃发展,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一门鸡病、猪病或宠物疾病的诊疗技术就够了,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作为1名高层次的临床兽医人才,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1种或几种动物的诊疗技术,而应该是系统、全面地学好各种动物可能发生的任何疾病。因此,在《兽医内科学》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全面兽医知识观念的教育,使学生对牛、羊、猪、犬、猫、禽等多种动物的内科疾病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兽医高级人才,毕业生才能胜任更多的兽医临床岗位。

3《兽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3·1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板书来讲授知识,每节课讲授的知识信息量相对较少,且知识信息比较模糊,缺乏形象化。板书既浪费了时间,有时又不很规范,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动画、图片、声音、影像短片等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把学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上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尤其在《兽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对于初次涉及动物疾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疾病都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而多媒体教学则既形象又具体直观。为此,作者通过课程建设,收集并自拍了大量典型病例的图片和影视短片,且制作了一些非常形象的动画,应用到多媒体课件或购置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用于教学。辅助应用一些挂图、幻灯、投影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大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传授量与吸取量。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局域网上共享,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这既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又让学生学会利用电子信息手段,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由于有些典型症状或病理变化在临床实习中很难碰到,教师描述不准确,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如创伤性网胃炎的敏感区域的划分、肺叩诊音的清音与浊音的区分等,若学生们看到示图、动画或影像,数次后便会产生感性认识,容易理解和记忆。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且有利于左右脑和谐发展,故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3·2形成“反向式的思维教学模式”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都是由老师主动按顺式思维授课,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传统式教学模式的课件制作及讲解次序为: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讲解知识,结构较为完整,传授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单向传输为主,照本宣科,“灌注式”或“填鸭式”的教育思维模式造就了一批理论娴熟、能力欠缺的毕业生。

反向式思维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于常规的讲解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已知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取新的知识。反向式教学模式的课件制作及讲解次序为:①临床症状—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引出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的讲解;②检查的异常—提出问题—引出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的讲解;③治疗方案—提出问题(分析原因)—通过对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的认识,分析出治疗的手段及原则;④归纳总结定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具体手段。

反向式思维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注重结论,它不仅要同学们知道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追寻这个结论是怎样来的。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授课内容令人印象深刻,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3·3加强专题讲座建设,增加课堂讨论

对于《兽医内科学》而言,举行专题讲座讲授一些前沿性的疾病,可以取得较好效果。①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重大疾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增长新知识;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及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为以后进行科研工作打良好的基础;③可以向学生讲授科技写作的相关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④可以向学生推荐了大量的专业参考书目、资料和论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从写文献综述着手,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同时安排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以动物内科疾病选题,将自己在生产实习中的一些病例、试验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写成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所以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为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出教学提纲,内容主要包括每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思考题,同时还附有相关的参考书目,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提纲就会在预习课程的时候有据可依,上课过程中也不必忙于记笔记,有时间进行思考,教师的讲授速度可以加快,教授内容相对增多,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讲授到《兽医内科学》各个具体的疾病时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采用以列举实际病例、进行病案分析、鉴别诊断,建立治疗措施和治疗方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一些重点疾病,先写出实际病例,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的教学方式。即将学生分组,课余自己看书查资料,写出病例分析、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然后再由各组选派代表,讲述各自的观点和方法,然后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辩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讲述正确结论,进行总结。这样,在激烈的课堂争论中活跃了学习气氛,促使了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了学习兴趣,牢固掌握了专业知识。

3·4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都是以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只能考查学生对书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对当今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显然是不够的,也是非常片面的。采用综合评定方式,把学生的到课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或实习的报告、实习操作、期末闭卷考试等考核方法,合理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分别占到一定的比例,既注重了学习过程,又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8篇

【关键词】药理学实验课;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98-01

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医学专业,是联系临床与基础的一门桥梁学科[1]。同时,药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课教学必不可少,在整个药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高职高专更具有重要意义。但根据以前的实验教学体会,目前实验课仍刻板的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验证性实验阶段,为了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为临床培养“实用型”人才,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体会,现整理如下。

1实验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为了验证已学过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仍遵循着旧模式,作为一种辅教学。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药理学实验教学必须改革。

2 实验课教学改革具体方法

2.1 教学新方法:课堂之中引入新颖的实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传统的实验课都是教师事先安排讲授,然后学生“按步操作”,实验结果验证理论。改革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开拓思维。比如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讲到毛果芸香碱与毒扁豆碱缩瞳的区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其不同,学生可以设计去神经眼,再分别点毛果芸香碱与毒扁豆碱,能缩瞳的是毛果芸香碱。因为毛果芸香碱能直接激动M受体,而毒扁豆碱抑制胆碱酯酶,间接激动M受体。去神经后毒扁豆碱即不能发挥作用。这样既弥补了验证性实验缺乏新意的不足, 又克服了学生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的不足。

2.2 教学新手段:由于教学设备比较局限,实验手段相对落后,动物实验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浪费了人力、物力。药理学实验可以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制成人机交互性强的多媒体片,这有别于传统的电教片,比如肾上腺素对血压调节,做到动脉插管处,可以特写,可以设计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实现人机交互,同时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极大的弥补实验课教学动物实验资源的不足。

2.3 教学新特色:由于实验室资源的缺乏,各专业实验课大同小意,教师对实验课压缩调整,筛选出经典的几堂课,因此各专业之间缺乏特色。我们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实验课。比如护理专业,我们注重动物静脉穿刺的同时,着重于观察剂型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观察配伍禁忌药物配伍时的变化,比如用盐溶红霉素会析出结晶,为学生走向临床打下基础。社区医学专业我们可以加以处方分析。药剂专业要学习药物的质量控制。总之各专业实验课应各具特色。

2.4 考试与评分新方法:以往药理学实验评分靠实验报告,这并不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实验报告不是随堂交给授课教师。我们选出几个与临床密切联系的实验,可以请学生自主选择其一,先复述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然后学生现场操作,教师现场点评。

这样模拟了临床,增加了记忆。

总之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对实验课进行内容调整、方法调整、增加实验课程的实用性,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其观察力,是高职高专药理学实验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第9篇

一、大赛的赛事设置方案

大赛内容分为病原菌检查、鸡的病理剖检以及山羊瘤胃手术三个项目。其中,病原菌检查分为取病料抹片、瑞特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和镜检结果绘图;禽的病理检查分为外部、内部检查及尸体剖检记录;羊的腹腔手术分为手术前麻醉、保定等准备,术部处理、羊胃部分切开与探查、腹壁缝合等部分内容。

二、大赛的评分标准

大赛设立总裁判长1名,分组设置主裁判3(每组1名),裁判员30名(每组10名)。外科手术主要从手术前的准备(10分)、腹壁切开(10分)、瘤胃部分切开与探查(16分)、腹壁缝合(8分)、术后护理(1分)、动作的连贯性及无菌(5分)操作六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鸡的病理解剖主要从其外部检查(5分)、体腔剖开(8分)、内部检查(10分)、剖检记录(5分)、检后处理(2分)五个方面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劣做出评价;病原菌的检查着重从病料的采集(5分)、制片(2分)、染色镜检(11分)及结果报告(2分)来考量学生是否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三、裁判的评判及分析

裁判对各参赛队伍的比赛情况进行了全程观察并记录了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当场给予了现场量化评分。成绩评定依据是对参赛队伍现场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配合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从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长用时为97′14″,最短用时33′46″,平均用时67′50″;鸡的病理解剖最长用时67′55″,最短用时21′10″,平均用时41′35″;病原菌的检查最长用时83′20″,最短用时12′20″,平均用时53′16″。总体最长用时223′31″,最短用时109′10″,平均用时170′36″。从各比赛环节得分情况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高得分45.17分,最低得分35.26分,平均得分40.67分;鸡的病理解剖最高得分27.18分,最低得分23.83分,平均得分26.01分;病原菌的检查最高得分18.93分,最低得分13.96分,平均得分17.55分;总分最高得分91.94分,最低得分75.80分,平均总分84.24分。完成比赛时间的长短可以看出选手对参赛内容的熟练程度与比赛得分成正相关。但一味地求快并不一定能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比赛规则明确是在得分出现相同的情况下,再按完成比赛时间的先后来划定比赛名次。总体最长用时的队伍得分为81.05分,总体最短用时的队伍得分为90.13分。前者的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三层次,后者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一次层次。比赛最高得分为91.94分,用时135′51″,用时上处于短时间用时的第一层次,但非最短用时。裁判对参赛队伍的各比赛环节进行了全面考察,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病理解剖环节裁判指出了选手要注意剖解术式的规范、对病理现象只应做出客观描叙不宜直接下定论,解剖应注重系统性,对剖解对象应做全面真实仔细的观察,记录的结果要如实、规范、翔实。病原菌检查环节则应注意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标签填写应完整,显微镜操作应规范、生物的安全性操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图要清晰美观。外科手术基本环节应随时处在无菌状态,器械传递使用要规范,麻醉过程应进行监护,尽可能避免组织损伤,缝合对口要严密规整,注重控制手术速度不能只求快,消毒药及时彻底、强调动物福利。从学生比赛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由于当地所饲养的经济动物为某类动物居多,因此对小动物(鸡)或大动物(羊)接触较少,导致比赛中在病理解剖或外科手术环节中表现为操作不规范,欠熟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跳出区域性,做到对南北方经济动物品种兼顾讲解,以利于学生拓宽毕业后的就业面。大赛裁判组对赛事总体评价为整体水平良好,无重大失误情况,但各参赛队伍之间的水平也存在着一定差别,个别参赛队伍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从技能大赛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技能大赛的举办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是适应社会需求,能解决在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解企业之所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的有一技之长高素质人才。通过大赛的主办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也可以在认真广泛地听取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基础上,使竞赛内容联系生产实际。这样便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的技能大赛,让教师在本科实践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岗位练兵”思想,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让技能大赛实现“检验实践教学成效、广泛促动学生勤动手、引领规范实践操作技能”的三种功能。在校内举行专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也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检验的试金石。教师、学生和各级领导可通过单项看综合,越过个人看整体,并对受教学生、任课老师、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出一个全方位评价。赛前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拔赛手。学生通过赛事提高了实践技能、发现了自身缺点。而在随后的比赛进程中学生会悄悄产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因此,举办各种类型专业技能大赛应成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也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同时还需对指导老师、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激励,在教师评定职称、学生考研等相关方面作为获得肯定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老师、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来,使技能大赛逐步步入规范、规模、常态的道路上来。

作者:苏建明 彭涛 程天印 薛立群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法医学;研究生;教学团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67-02

法医学是一门利用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并解决立法、侦查、审判实践中涉及的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1],它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提供依据,为司法机关侦查、审判工作提供科学证据,是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家对法医鉴定工作的日益重视,现在很多政法院校和医学院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设置了法医学专业,为法医学事业培养中高级人才。政法院校的法医学学生有系统、深厚的法学知识功底,但因缺少医学背景,医学实验操作相对薄弱[2]。与之相比,医学院校在医学知识、实验条件、实验设施方面更为专业,法医学实验教学更有优势。

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验教学在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医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接的实验技能,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术、富有创新精神的符合21世纪时代需要的法医学人才。

一、法医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导师数量远不及研究生增长的速度,从而出现了一名导师带教多名研究生的现象。由于导师时间、精力有限,对带教的研究生往往不能进行个别化指导。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在实验教学上通常采用与本科阶段实验教学类似的模式。先由实验教师讲授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教师示范操作或组织学生观看与实验内容有关的实验录像,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种由教师主控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强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化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灌输、演示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学习,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机械性地参与实验,对于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主导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2.实验内容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目前的法医学实验主要以参观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进行血痕检验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多是为了验证法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然而法医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准确、客观地提出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处理解决问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较为重视医学实验,忽视社会实践环节[3]。医学院校的法医学实验教学通常是在实验室里进行,以医学实验为主,较少组织学生参与法学社会实践。法医学是沟通法学与医学两个学科的桥梁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实验技能,还要有通过医学现象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参与法学社会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法医学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

1.更新教育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控制信息传递的教学理念,将注入式教学逐步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教师更多担当组织者、引导者角色,遇到问题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查阅资料,通过学生们自己思考、观察、比较、分析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组建教学团队。首先选拔一名法医学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然后整合整合解剖学、形态学、机能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学科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来开展教学,教学团队组建方式也可采取校内跨学科教师联合、校内与校外教师联合、国内与国外教师联合等,团队一定要注重老中青教师结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集多位教师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凝聚力强的教师梯队。改变以往由一名教师讲授全部章节的传统,实现由教学团队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5]。

3.开展CBL、PBL等实验教学法。开展案例式教学(C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BL教学法)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在法医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并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在上课前搜集,查阅资料,预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并在小组内就问题展开讨论。上课时,由学生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问题的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小组内可以就分析中的错误和疑点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将各方观点进行汇总,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6]。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原理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观察实验标本、切片,完成实验任务操作时可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带着问题和思考充分参与到实验过程。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对该案例和本次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这种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进行指导的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法医学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尸体解剖,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在观察掌握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损伤病变时的病理形态结构的基础上,直接参与尸体解剖,找到并认真仔细观察损伤和病变部位,判断可能的死亡原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形态病理学实验、物证检验、毒物分析、动物实验等实验项目中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如让学生参与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学会对病理组织的取材、固定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石蜡切片和染色的方法[7],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为今后参与科研和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5.拓展校外社会实践,早期接触案件[8]。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法医学是沟通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法医学的研究,其根本基于司法鉴定实践,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法医学知识和技能最终是为了运用到司法鉴定实践中,为案件服务的。除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外,还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到司法鉴定实践活动中,深入到司法部门或者民间的法医鉴定中心、政法院校的模拟法庭,接触真实、典型案例,与法医鉴定专家现场沟通交流,实地观摩尸体解剖、物证检验、活体损伤检验等真实鉴定活动,学习鉴定报告的制作、书写,熟悉法医工作的程序和过程,增强对所学专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将所学医学理论和法学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分析判断案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益鹄.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周鑫.法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规划和教学模式思考[J].科教文汇,2012,(07):137,148.

[3]郭娟宁.新形势下法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67-468.

[4]Zhang Lixia,Gu Yun,Cai Heng.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flicting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aking Test of Postgraduate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J].重庆医学,2014,43(25):3393-3396.

[5]倪艳波,张立霞,金昌洙.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1):54-57.

[6]张妍霞,张立霞,倪艳波,栾希英.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4):10-12.

第11篇

动物病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是基础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一方面以多门基础兽医学学科(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为临床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等)学习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因而在兽医学课程的设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提高动物病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强化直观教具的使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等,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理论与实验并重

动物病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应有所侧重,理论课侧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详尽、透彻的讲解;实验课侧重学生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通过病理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以往的病理实验课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先由教师讲解,复习理论知识、讲解标本切片,学生则是被动地对照讲解和实习指导观察验证。教师讲解得非常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致使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学习兴趣,采取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独立观察标本切片和小组讨论总结病变特点,提出诊断,并结合病理改变分析临床症状出现的原因,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则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总结、归纳为辅,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每堂课都能真正有所收获。从而加强了病理实验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高校理论授课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病理学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空讲理论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采用传统的黑板+挂图形式的教学手段既费时,过于模式化,又很难将真实的病变完全演示出来,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通过多媒体教学以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多元组合的形式,将形态直观的大体标本和病变典型的组织切片图片展现给学生。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大体、镜下结构进行比较,使学生既巩固了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知识,又深刻地认识了病变的实质,解决了教学难点,不仅省时高效而且形象直观生动。

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联系临床病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机结合,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充分表达教学意图,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大节省写板书和绘图时间,改善了教学结构,增加信息量;丰富了病理学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3讲授与自学有机结合,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重点和难点等问题交给学生,提出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先让学生课前自学或课堂自学,再由教师简单总结,并过渡到所讲内容。经过学生自学后教师再讲解,能更好地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道”为方向,重点突出,侧重理解,同时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运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改革考试方法,抓好考试环节

动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为了督促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综合能力,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客观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改革考试方法,由传统的学生成绩的组成,平时成绩(出勤、实验报告等)占30%,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70%,改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考勤、在课堂讨论中能积极提出问题和见解的表现等)占10%、实验教学考核占30%、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60%。通过这种考试方法的改革,将学生平时学习“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均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中,使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参与实验教学考核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搞考前突击,只会背课本、背笔记,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从而公正、合理、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12篇

一、医学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的大多数实验课程是按照苏联的模式,以专业学科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这种实验课程设置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自成体系,相互脱节: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自成体系,相互封闭,造成相互脱节,资源浪费;相近专业的实验内容重复开设,造成实验耗材的浪费;相近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互不交流,重复配置,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没有长远规划,实验教学搞小生产,小作坊,小而全,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一方面是临床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老化过时,其结果是造成教学内容设置更不合理。

(二)医学实验课程内容简单重复

长期以来,实验课的目的只是对理论课的验证,这样对实验课的要求很低,只是简单的重复,实验课内容模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缺乏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医学实验课程对科学素质培养重视不够,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对科研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能力训练有明确要求。但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科研训练要求较低,课程数量少,学时比例低。

(三)医学实验课程内容相互脱节

由于医学各专业分工细、口径窄,附属于各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就显得零乱,各自为政,主要问题表现为相互脱节和重复设置。例如,组胚学安排在第二学期,病理学安排在第四学期,使得相互需要支撑的学科脱节。最简单的显微镜使用方法,在生物、组胚、病理、病原和检验等不同专业的实验课中都要重复;动物实验方法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和外科等不同的专业中也要重复。这样一来既不能使医学实验课自成体系,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与理论课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临床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医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改革的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引入国际标准,深化医学实验课程改革

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2.建立新的比较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和实践新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按器官系统为核心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由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向多样化模块课程体系转变,改变我国医学实验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的现状。

3.完善和优化新的医学实验课程内容

打破学科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探索和实践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将功能性相近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按照器官系统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逐步完成基础医学课程综合化,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统一,最终,构建以系统模块为中心的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1.有机整合医学主干学科,交叉融合相关学科,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将实验课程内容从原有理论课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将过去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课程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实验课程。把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2门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将实验动物学、实验技术学和统计学等的部分内容有机的结合到实验设计中,改善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形成具有基础联系临床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课程的融合。

2.以系统器官设置模式为主线,建立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在目前医学教育总体模式不变的条件下,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模式,制定和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组织学和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按照系统和器官为主线的模式,安排与相互衔接,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联系临床的实验教学体系。

3.以培养卓越医师为核心,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结构

以培养卓越医师为核心,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完善医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展创新实验的基本方法,探索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课程管理上,进行实验教学项目菜单化、教学内容层次化和选课项目自主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4.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实验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通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统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论文的撰写等实践过程,完成科学实验设计,使学生对科学实验设计融会贯通,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同时,建设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师队伍。

三、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从2008年3月开始,研究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及条件成熟程度,将实验课程内容从原有理论课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将过去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课程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实验课程。2010年3月,初步建立了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具体的成果内容是:(1)把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进行重组融合,形成医学形态学和医学形态实验学两门课程。(2)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进行重组融合,形成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实验学两门课程。(3)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融合,形成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把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课程融合,形成医学生物实验学。(3)把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实验课程融合,形成免疫和微生物实验学。因此,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将实践特征强和实验内容多的理论课携实验课的模式改变为实验课主导的模式,改变传统模式中实验课程对理论课程的依附性质,代之以实验课程自成体系兼容相关理论内容的教学组织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根据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要求,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1)医学形态学,医学形态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2)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3)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医学生物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3)免疫和微生物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把握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教学大纲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以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基础结合临床,以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通过教学结合科研,以培养科学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结构

在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的结构,实验内容体系包括:(1)实验基础理论教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知识。(2)基础性实验教学。教学目的着重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实验报告规范写作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综合性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4)设计性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和应用医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5)创新探索型实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接触学科前沿。

(四)建设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实验课程教材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将知识建构和创新能力培养观念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平台,教材的创新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具体的成果内容是编写了:(1)医学形态实验学;(2)医学机能实验学;(3)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4)医学生物实验学。因此,编写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中继承并发展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建立基础医学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