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通工程学科评估

交通工程学科评估

时间:2023-08-11 17:2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通工程学科评估

第1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69-02

一、交通工程课程概述

交通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是研究道路交通流(行人、自行车、汽车交通流等)现象与机理及交通问题,以交通安全、通畅、环保与便捷及效率为目标,探索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学问。目前,《交通工程》课程已成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平台课。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与体系不同,对交通工程课程的定位也不相同,因此,不能简单、笼统地进行基本课程教学,而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相适应的交通工程课程建设,设置适宜的课程内容,培养满足特定需求的能力培养[1][2]。

《交通工程》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对于这一有特定行业需求背景的特色型专业而言,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宗旨[3][4][5],有必要首先明确交通工程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二、特色型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与体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联合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校企合作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同时向上海市教委备案成立了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经过十年有余的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获批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1.专业培养指导思想。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为背景,注重知识、能力与实践融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以及“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用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立足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旨在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面向实际运营领域,从事运营计划、行车调度、车站管理、安全控制、应急处置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3.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一个现代管理学科与城市轨道交通有机结合的专业,其特色在于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交通运输组织学与管理、经济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体现交通运输管理理论方法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务相结合。据此,建立本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3大部分。其中,课程教学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管理工程以及轨道交通四个系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设置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等在内的五种课程。

三、交通工程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1.交通工程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交通工程作为“专业特色选修课”之一,属于管理工程系列课程。课程设置初衷是为完善本专业学生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从事交通运输工程的职业道德,具备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运用交通工程学理论和技术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道路交通工程相关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综合交通意识,运用宏观交通理念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问题。

此外,随着专业建设与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仅局限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加深交通专业的学习和理解,选择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业继续深造,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道路交通工程专业方向。因此,将交通工程设定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交通工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建议学生先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运输工程、交通调查等基础课程,为交通工程学习提供基础分析技术与方法;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交通工程与交通规划、交通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仿真等课程之间存在知识与应用交叉。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体系中的定位关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对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一特色型专业而言,交通工程课程的开设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认知交通工程学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学习机会,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综合交通意识,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梳理专业培养体系,构建交通工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既加强了交通工程课程对于特色型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定位和适应性,同时能够有效指导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环节的优化,提升课程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孝慈,尹丽丽.结合专业特色提高交通工程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4,(1):66-67.

[2]齐新宇,魏金丽,闫岩.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大学教育,2013,(24):66-67.

[3]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学,2007,(7):143-144.

[4]任其亮,李淑庆.“交通工程总论”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11):260-264.

[5]韩凤春,刘东,翟润平.《交通工程学课程设计》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实践环节,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93-96.

Discussion on the Orientation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Specialty Major

ZHU Lin,CHEN Ying-xue

(College of Urban Railway Transport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状况的探讨、各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及学科优势的总结,阐述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就业提出如何实现该专业特色发展的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化,专业特色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所有其他学科一样,都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考验。深入探讨专业特色,能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效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开拓精神,达到最终提升专业素质的作用;同时对专业特色的研究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利于专业的不断完善以及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紧密结合。

二、专业特色内涵

所谓特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可以说,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者优于其他事物的表征。所谓专业特色,就是一个专业的建设,在某一方面或整体的实力、声誉明显区别或者优于其他单位的表现。就内涵而言,专业特色至少涉及了三个层面: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优势的实力;三是相对稳定的特色模式。创建专业特色,就是立足校情、发扬优势,创建出该专业的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院校,或优于其他院校在该领域的实力、声誉的表征的总和。形象地说,就是其在交通工程某一发展方向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专业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车辆行驶速度提高,车流量增大,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等现象。为了研究、解决交通中出现的新问题,产生了交通工程学,并逐渐形成一整套体系,包括交通特性、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与环境等内容[1]。

在我国,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交通工程学从无到有,已经在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交通监控、交通安全等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交通工程方面已经建立学术和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和公路网规划理论,研制开发了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技术,充分发展并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将现代新理论、新技术与交通工程理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了交通工程专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高速发达、交通负担却很沉重的城市里,如何正确进行交通预测和规划,搞好交通管理和控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交通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利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建设和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等知识可有效地疏解交通困扰的问题,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帮助,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现代化工具[2]。在未来的许多年内,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事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数量将是剧增的,因此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由于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这直接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在就业竞争中突显本专业的竞争优势,是目前我们对专业特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所包括的学习内容多,涉及面广,这既是此专业的一个优势,又是此专业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目前在我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全国只有63家,而且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通过调查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工作,他们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同样工作,工作中未突出其专业特色,因此研究专业特色具有创新性和必要性,而将专业特色的研究应用于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发展的探讨

1.交通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相比的专业特色国家教育部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的最新调整中,将交通运输类中原“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三个专业归纳为新的“交通运输专业”;原“交通工程”、“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道路交通防治工程”三个专业归类为新的“交通工程”专业;并确定“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互为相近专业[3]。通过对湖南省内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分析,交通运输偏重于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交通工程偏重于交通系统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以及智能交通信息技术,均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交通工程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由于交通工程研究的内容广泛,几乎涉及道路交通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外延至很多其它方面的学科,主要有:汽车工程、运输工程、人类工程、道路工程、交通规划学、环境工程、自动控制、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等,同时它还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于是,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便会出现同一工作性质的部门容纳了多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同一种工作,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在行业中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便需要我们在本科学习当中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不但要求学生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更提倡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侧重培养某方面的素质,包括该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2.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包括信息技术、运输技术设备、组织管理学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的内容。因此,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必须采用厚基础和不同专业化方向的培养模式。只有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再辅以专门化的方向,才能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要充分发扬交通工程的专业特色,就要充分拓宽其专业适应面。只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才能达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对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广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调研,在深入湖南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详细的人才需求方向及能力调查,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本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便是各个学院正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发展特色,确定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对交通规划、管理、控制及安全设施、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施工、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管理与组织以及交通安全分析的宽专业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专业建设积极主动地适应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交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建设要反映出交通运输领域对该专业的共同要求,从而构建专业知识平台,真正从大交通上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3.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目前国内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将专业培养方向与学校的专业特色及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其所在地域特点,利用区位优势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发展方式有如下三类:

(1)依托土木工程学科,以城市的发展为契机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城市的优势区位及地区交通迅速发展的机遇,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利用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平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管理、信号控制方面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依托道路工程专业,以全国公路网的建设为机遇促进专业发展。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国家道路网畅通计划的政策为导向,以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为特色,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3)依托汽车机电专业的优势,以人、车、路的发展为动力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当代交通科学的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在交通流理论和交通网络流理论中引入大量有关环境、安全、信息、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培养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规划、安全管理控制及道路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人才[4]。

各学校通过注重构建专业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扩大学生宽口径就业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该专业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专业培养方向更是以专业就业预测和规划为依据,符合社会和交通结构的发展趋势,也促进了各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

4.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我国城市公路交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发展的基础上,本世纪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公路主骨架及其交通支持保障系统的实施工程已全面展开,交通工程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面临严重短缺,这为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就业市场。

城市、公路交通不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多功能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工程,有别于我国传统的道路建设,现有道路工程专业技术队伍面临知识结构的更新,并对培养道路工程建设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工程设施设计、道路工程施工及监理方面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方向。在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此方向就业的个性发挥很重要,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牢固掌握与道路施工建设有关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试验操作,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感官认知和实际应用能力;参加施工单位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找差距、求锻炼,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在道路施工建设中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他们不仅能参与道路设计与施工,还能将交通设施设计、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有利于道路建设质量的提升。

先进国家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表明,城市道路以及区域公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将永远滞后于汽车数量增加对道路空间的需求,随着现代化进程,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将愈演愈烈。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于交通控制与管理,致力发展智能化交通体系是解决交通需求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也是我国交通行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交通现代化、智能化进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比例将在今后逐年增大,这也势必对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关注城市交通发展的新动态;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和运用;参与教师在交通规划与控制方面的课题,对当前的交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此方面的科技立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性和创新性。

有关统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物资流通量急剧膨胀,物流产业持续以每年20 %的速度迅速增长,并保持上升趋势。现代化交通系统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保障,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当今交通系统技术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交通与物流相互之间有机地促进与渗透,交通物流管理方面也将为交通工程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虽然有了市场的需要,但作为毕业生应该在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需要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本专业的特色。作为校方应该设置具有自身师资特色的课程,并且积极建设各类实验室,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加强某方面的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发扬自己的专业特色。

五、结语

研究交通工程专业特色的现实意义是,一方面能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实践模式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专业特色须依托于该校的师资优势、特色教学和特色实践模式;由于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专业特色,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能有效地推动该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特色形成后,能推进该专业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更具有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胡学忠.交通工程学历史发展状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7,(7):218—219.

[2]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第4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5篇

对我校给水排水专业现状的分析,通过对建设部评估标准的学习。深刻的认识到评估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实验室条件落后;部分教学资料有待改善;教学文件、教学档案等亟待整理,迎评准备时间短,工作任务重。通过调查,截至2010年6月,已有19所高校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司给水排水专业评估,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沈阳建筑大学、长安大学、桂林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扬州大学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一、我院给水排水专业基本情况分析

1招生情况

相比较调研院校,我校给水排水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年平均低于60名。在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和学院较好的师资配备条件下,适当考虑专业扩招。

2师资情况

我校市政学科专职教师11人,高级职称8人,博士8位,在读博士2位。与调研学校对照情况如下图。

3实验室使用面积、资产及实验开设情况

我校给水排水实验室新建面积400余平米,新购置设备总资产150万元,相比原有实验室面积狭小,设备陈旧的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调研院校相比较,实验室资源仍旧有限。

目前开设实验课不能满足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大纲要求,实验开出率仅为50%,实验类型单一,除开设少量操作和演示实验外,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缺乏导致实验教学缺乏特色。在新建实验室落成和新增设备到位的情况下,教学状况将有所改善,但由于实验项目增多,学生小组化,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药品、玻璃器材等消耗必然增加,建议增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

4图书资料

图中1-长安大学;2-扬州大学;3-山东建筑大学;4-兰州交通大学;5-浙江工业大学。由调研发现,给水排水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分为校图书馆藏书和学院资料室藏书。图书资料包括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和工具书(包括规范、手册和标准等)。调研高校中一般校馆藏中外文图书都在2万册以上,我校馆藏图书相对较少,需要进行补充。在调研高校中,学院图书馆藏书数量相对校图书馆少,但期刊和工具书等教师、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资料则较多。我校应适当借鉴这种分布格局,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应该满足教师、学生对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工具书的使用需求,确保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每2-3人拥有一套设计手册。

我校图书馆馆藏与给水排水专业有关图书种类和册数之少,与我校的教学、教育水平和社会声誉不相称,与调研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学校每年的购书投入中将给水排水专业类图书比例放大,或者每年投入10~20万专门用于购买给水排水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并保证中英文图书比例。

建议教师、学生常用规范、标准、设计手册和期刊等资料集中放置学院图书资料室,保证使用方便。在满足建设部给水排水专业评估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毕业设计需求量,建议学院购置一定数量的工具书。

5课程建设情况

与调研院校相比,我校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启动水泵与泵站和水质工程学优秀课程建设,2项教改项目。目前无已完成教改项目,无精品课程,无教改论文,在评估准备阶段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6实习基地

截至2010年,给水排水专业实习均在杭州市开展,实习经费严重不足。

从深化认识、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实习基地需要进行补充,到国内其它省市具有特色的示范工程基地进行实习在目前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形式下显得尤为必要。

7国内外学术交流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浙江工业大学进行讲学或其他教学、学术交流对于学科建设和宣传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评估工作思路

专业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就硬件而言,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我们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学校、学院要加大支持力度;就软件而言,我们要耐心细致开展工作,查漏补缺,完善各种资料。具体思路如下:

1加强实践教学,保留原有实验室

我校给水排水实验室新建面积400平方米,新购置设备总资产150万元,相比原有实验室面积狭小,设备陈旧的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调研院校相比较,实验室资源仍旧较少;且由于新建的实验室是临时建筑,在评估专家看来,学校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要求保留原有实验室。

2补充校馆藏图书、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

调研高校中一般校馆藏中外文图书都在2万册以上,学院图书馆藏书数量相对校图书馆少,但期刊和工具书等教师、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资料则较多。我校应适当借鉴这种分布格局,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应该满足教师、学生对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工具书的使用需求,确保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每2-3人拥有一套设计手册。因此我校馆藏图书和学院图书资料室藏书需要进行补充。

对学校现有图书资料调研,包括中、英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标准、规范等工具书,了解现有图书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已经进行了部分调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库等途径,对馆藏图书提出补充目录,并进行经费预算。

3增加教改项目、优秀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

与调研院校相比,我校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启动了水泵与泵站和水质工程学优秀课程建设,网络课程,2项教改项目。目前无已完成教改项目,无精品课程,无教改论文。因此在评估准备阶段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学院在市政学科该类项目申报过程中,要继续倾斜。

4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

给水排水专业实习均在杭州市开展,实习经费严重不足。从深化认识、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实习基地需要进行补充,到国内其它省市具有特色的示范工程基地进行实习在目前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形式下显得尤为必要。近期计划联系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原水公司、自来水公司或污水处理厂,协商建立8~10个校外给水排水实习基地,聘任基地工程师作为校外专业指导教师,完善实践教学。

因此评估期间,要新建3~4个实习基地,增加实习经费至500元/年/生。

5修订教学计划,适应新的教学改革体系

贯彻落实教育部及全国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学校对于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规定,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注重创新”的办学思路,采纳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参照这次调研几所高校和其它高校的培养计划,对部分课程培养计划进行修订。

按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以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结合学生的个性及就业、升学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尽量增加选修课的类型和数量;增加工程实践环节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协助学院教学秘书进行教学计划修订,进行如下工作(一)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中,将有一定教研成果的教师纳入到授课教师中;(二)实验课学时适当增加,以增设实验内容和项目。

6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和教学档案管理

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包括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和设计(论文)指导书在内的实践性环节教学指导书,制订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包括试卷、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表、课程安排表、教案、学生成绩等日常教学文件,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执行过程中的申报及审批记录等。同时做好试卷、课程设计、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成果的归档和保管。

第6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秦巴山区;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081-02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地下工程应用领域已经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现今的21世纪已经正在成为地下空间发展的世纪,地下工程建设在水电、铁路、公路、矿山、国防等部门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和开发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土木工程已经成为工程界的共识。另外在新的专业目录中,土木工程专业面大为扩展,淡化了原有的各专业界限。它是建筑、岩土、地下建筑、桥梁、隧道、道路、铁路、矿山建筑、港口等工程的统称,它的主干学科为结构工程学、岩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还有,全球高等教育和工程师注册制度的接轨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宽口径下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学科定位上,根据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科特色,考虑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提出了突出建筑工程办学定位,创办具有自己特色的岩土工程专业方向,以此提高专业竞争力。

一、岩土工程方向设置的必要性

第一,宽口径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建筑工程方向(工业与民用建筑)、岩土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隧道工程方向等。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该领域的专业基础及某方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果学生只具备一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满足新设置土木工程专业目录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对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化土木工程的要求。第二,我校自1986年开办土木工程专业(初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以来,近30年一直仅有房屋建筑工程方向,虽然开设的课程涵盖了道路、地下工程等方向,但这都是在原有方向基础之上改造而成,专业面相对较窄,缺乏灵活性,不具有系统性,也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目前这样的一个现实,必然造成岩土工程硕士的支撑作用减弱,对我院申请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产生一定影响,与省内同水平院校的发展也不一致,使学科发展受限。同时,对学生的择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设置岩土工程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专业方向设置构建

(一)设置构想

鉴于我院岩土工程方向师资的实际情况,且专业方向设置初期需要一个过渡期,依托我校结构工程重点学科优势,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的条件,围绕秦巴山区建设有的岩土工程问题,在对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校特色的专业设置方案。即在我院原有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增设岩土工程方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实现学生在学好建筑工程方向专业课的同时,掌握好岩土工程方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实现我校创建省内外知名大学目标抢占学科制高点。新调整后的专业设置增加岩土工程方向后,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建筑工程方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具有岩土工程方向的基础知识,毕业后不仅能从事建筑工程方向的各类工作,也能从事岩土工程方向的工作。1.设置原则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文件和《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学科调整后的专业目录要求,实行大土木方向下的课程设置。同时,本着增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素质培养的办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压缩有关专业课程的课时,拓宽专业课程的门数和涵盖面。结合我校现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在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各专业方向基本按照教学计划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从第三学年开始适当增加岩土工程方向的教学课程,构建具有特色的我校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岩土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岩土工程行业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的学生首先要具备岩土工程方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具备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成为土木工程宽口径专业内岩土工程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优化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和岩土工程方向)的学生应该采用统一的专业基础课教材,统一的讲授内容,统一的课时数,在此基础上,按照我院现有的课程设置原则,确定岩土工程方向的主干学科为:高等数学-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主干课程有: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钢结构、土力学、基础工程、地质工程、岩石力学、地下结构设计、边坡工程、岩土工程测试技术、高层结构基础工程等。特别是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增加岩土工程方向毕业设计选题。这样做既可以发挥我校原有专业方向的特色,又能使岩土工程方向得到拓宽和改造。

(三)实践教学

随着市场的发展,土木工程各行业已经开始相互结合、共同完成项目,比如,建筑公司也能承接一些岩土公司的工程项目等。这就要求我们有侧重的综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对我们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对于岩土工程方向的学生,该环节应包括计算机应用(工程常用软件实训)、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三、结束语

通过专业改革探索,提出在土木工程专业原有建筑工程方向基础上增设岩土工程方向,依托我校现有学科优势及师资力量,提出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改革方案,促进我校办学特色实践的实现。而现有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要求有很多方面亟待我们去探索和改革。比如,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调整及专业方向的拓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拓宽所教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院应加强骨干教师的进修、深造和引进新专业方向的专业教师。为满足增加专业方向后的教学需要,学院应购买相关教学仪器及配套设备;教师应积极主动申请并力争获批有关科研项目等。

参考文献

[1]高大钊.岩土工程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霍润科.土木工程专业中设置隧道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可行性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119-121.

[3]姜秀英,俞亚南.土木工程专业方向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2,45(5):47-49.

[4]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张南.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教学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1999,31(3):39-40.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文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8]刘西拉.21世纪的中国土木工程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95-99.

第7篇

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y-Academy-Research-Application", the management systems of graduation project of vehicle engineering was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which mainly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problem choice, tutoring, operation process, reply and effect of graduation project.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result of this program in improv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pacity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ve capacity of students are evident.

关键词: 毕业设计;产学研用;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

Key words: graduation project;Industry-Academy-Research-Applic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vehicle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78-03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应用的工程方案或设计图纸的人才[1-2]。“产学研用”是一种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3]。毕业设计工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4]。在当前“产学研用”的背景下,工程教育应回归工程,即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强化毕业设计工程性或实用性,在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同时,力争在提高毕业生工程创新能力上取得明显成效[5-9]。

1 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1.1 教师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完成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科研任务的巨大压力,由于扩招导致的师生比较低,教师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上。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承担教师工作,其本身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毕业设计题目的工程实践性不强,或完全脱离工程实践。

1.2 学生 绝大多数应用性本科院校将毕业设计过程全部安排在第八学期,因此,很多毕业生由于面临找工作、实习、研究生复试和公务员考试等问题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毕业设计,甚至出现了抄袭现象。因此,最为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设计并没有完全达到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效果。

1.3 管理 不同于集中式教学,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相对较为分散,且毕业设计历时近四个月,周期较长,再加上学生的就业压力和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客观上给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往往流于形式。

2 产学研用视角下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为规范毕业设计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出台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实施细则》等相关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选题、导师选派、过程安排与管理、成果考核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强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2.1 工作流程 考虑到第七学期学生面临就业找工作的客观问题,通常将理论教学安排在前12周,在13-20周为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第七学期后半部分相对而言时间较为灵活。因此,调整了毕业设计工作流程的时间节点,将图1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流程中“第一项指导教师填写、提交题目”至“第八项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16周至第19周完成。这样,学生提前开始进行毕业设计,缓解了第八学期学生和教师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的状况。

2.2 选题 作为该校七个“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之一,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即依托本专业拥有的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具有多年工程实践经历的企业教师,实行指导教师与校内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共同申报与院系二级(必要时校院系三级)的选题审查制度,要求申报课题数量大于学生人数20%。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要求变更题目(中期检查之后不许再变更)的情况,需填写《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毕业设计题目变更审批表》。严格按照“一人一题”、“真题实做”的模式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由多名学生共同参加的项目,必须明确每名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在毕业设计题目上加以区别)。

由于采用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需求,进而保证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科研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包含实际工程项目、科研项目等类型,如表1所示。

2.3 指导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负责,企业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指导教师要求责任心强,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独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同一组指导教师(双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8名。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要求变更指导教师的情况,需填写《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变更申请表》。

通过校企合作,部分学生到签约单位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与科研生产一线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车辆工程专业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建T-TEP培训中心,“订单式”培养丰田汽车服务工程师,因此,“丰田班”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来自丰田汽车公司生产任务;如签约到北京亚新科天纬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基于油泵油嘴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与过程控制、产品销售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开展毕业设计工程,毕业设计过程在亚新科天纬公司完成。

2.4 过程管理 学院对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进行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审阅(预答辩)等多次检查。开题答辩主要检查学生的对选题和任务书的理解、调研资料的整理和开题报告的撰写质量、主要技术指标和拟解决关键问题的正确性及毕业设计路线和进程安排的合理性等,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主要检查题目或指导教师的变更情况、毕业设计进度情况、过程管理材料的填写情况、学生所做工作与设计任务的符合度及预期达成情况、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途径等情况,重点检查督促在初期被警告学生的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毕业设计审阅(预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进行审核评价,并对是否同意参加答辩及推优给出初步意见。毕业设计审阅(预答辩)主要采取分组答辩的形式,查看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过程管理材料的填写情况、答辩安排组织情况的合理性,并让学生熟悉答辩的流程,在此过程中,近三年还对部分学生的成果进行外审和检查。其中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材料中的《毕业设计指导记录》,是检查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师生的互动情况,指导记录内容包括:指导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指导时间、学生签字、教师签字等,可以评价指导教师的指导到位情况,借此督促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并随时做好记录,认真填写指导记录。指导教师(包括企业导师)检查学生进度每周不少于2次,指导时间不低于2学时/人・周。在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要求定期向学院指导教师以邮件或电话的形式汇报工作,系主任定期检查《毕业设计指导记录》。

2.5 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4]。毕业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占10%)、指导教师成绩(占20%)、预答辩成绩(占20%)和答辩成绩(占5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出勤、开题和中期检查的综合情况,根据考勤表和各小组上报的成绩按照4:3:3的权重给出。毕业设计答辩由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主持,下设若干答辩小组,其成员包括院系领导、专业教师、企业或科研院所技术人员,每组设一名秘书。对于在签约单位完成的毕业设计,与企业导师单独成立答辩小组,小组成员中企业导师人数比例不得低于40%。

各答辩小组根据各项成绩的权重,确定该生的最终毕业设计成绩,成绩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还要填写优秀毕业设计推荐表上报答辩委员会进行审查,答辩委员会从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中,推选“黑龙江工程学院优秀毕业设计”(简称“校优”),评选数量为各教学单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总数的2%。再从“校优”中推荐产生黑龙江工程学院“创新杯”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数量为各教学单位本科生毕业设计总数的1%,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与工程实际结合的毕业设计优先推选“校优”,评选依据为《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标准》。

2.6 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严格且规范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体系,坚持开展毕业设计自检工程,结合学校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体系,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呈现上升趋势,近三年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绩分布如表2所示。

3 结语

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10],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得以保证,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长森.应用型本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122-125.

[2]张长森,吴其胜,侯贵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9(12):118-121.

[3]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9-11.

[4]沈奇,张燕,古秋婷.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方案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167-170.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07):18-21.

[6]尤祖明,迟强.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112.

[7]张健,丛红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22-23.

[8]齐晓杰.实施“零距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7:32-33.

[9]叶树江等.“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10]李万全,高长银,史丽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71-72.

――――――――――――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第8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6-02

我国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入,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校教育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手段、改革课程体系,紧跟科技和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必须的发展方向。交通工程课程属于应用性和交叉性学科,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对于交通工程课程的讲授不应仅仅以课程学习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交通工程的课程性质

交通工程是以道路交通为主体,从交通规划、设计、管理、交通环境等方面系统地讨论影响交通安全、交通通畅性和效率性的交通参与者、交通设施以及交通工具等要素间的定量和定性关系、基础理论和方法。课程主要以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轨道交通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教学对象,讲述交通工程的全貌,为进一步进入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交通工程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强。它是由道路、铁道、汽车、数学、心理学等专业转向交通工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统计与运筹学基础,因此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通工程是将人、车、路、环境四者纳入统一体系统,需要从业人员运用系统思想解决相关问题,因此系统性是它的另一个特点。

二、目前交通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仍以接受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交通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单一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且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近年来虽然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但优越性并不明显。有的教师完全围绕课件讲课,导致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蜕变为主导作用,这反而不利于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陈旧。中国的“交通工程学”创立于70年代后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其发展迅速,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出现。在交通中出现的问题也曾出不穷,相应对策不断更新。而目前的教材中有些内容还是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交通工程理论为主,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3.不能结合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息息相关。除此之外,交通工程对系统思想的培养要求更高。如何在交通工程课程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思想是个难题。

三、交通工程课程的改革方向

1.教学手段的丰富。①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已很常见,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料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收集各种交通工程的动画、视频资料,精心整理、合理编排,形成完整的系列章节多媒体资料,并融入到课件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更直观地展示各种交通设施、存在的交通问题,使学生有更感观的认识。②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在交通工程课程中并不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却更加容易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应设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可以布置一些交通特征统计的课外实践,学生进行实地的交通调查,获得某个实验路段的交通数据,结合数据可在后续课程中进行交通统计、交通预测等方面的实践。③构建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是我们今天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信息工具,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我们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地位、转变教学内容、转变媒体功能、转变进程结构,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当然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不断地积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将有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集、主讲教师介绍、现场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录入网站,便于学生课后自习以及与教师课后进行沟通。

2.教学内容上的更新。当今与交通工程学相关的现代高新技术和边沿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理念不断涌现,包括: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系统、交通行为理论、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现代建模与计算方法、智能控制系统理论、现代仿真技术等。这些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为背景,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系统地提出了现代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介绍相关的应用技术。特别在交通系统设计、现代交通系统分析(包括交通影响分析)、现代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绿色交通系统、现代交通仿真系统、现代道路物流系统等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等方面更具特色。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理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交通工程发展的最前沿。

3.教学思想的变化。在教学思想上,从现代交通工程的新理念出发,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注重以下几方面交通工程教学思想的转变。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理念的变化:将致力于发展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的理念融会于教学之中。包括:①交通与(生态的、心理的)环境协和;②交通与未来的协和(适应于未来的发展);③交通与社会的协和(安全、以人为本);④交通与资源的协和(以最小的代价或最小的资源维持交通的需求)。高新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新理论与新方法的运用。系统思想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考虑人(行人、司机、乘客)、车(机动车、非机动车)、路、环境及其他因素构成的统一系统。对公共交通及人的关注: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公交作为城市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它直接保证着城市经济生活的有序运转。因此,城市公交优先就成为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传统城市交通环境设计的基本特点大多是“以车为本”。因为一提到人车分离,往往先考虑和解决的是车辆而不是人的通行问题。“以车为本”长期以来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交通并不仅仅是车的移动,而是人或物的移动,规划时,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只有把“人优先”作为前提,车辆的通行和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在课程教学中应使学生充分理解公交优先及以人为本的现代交通工程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对交通工程人才的系统运筹思想、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运用等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进行交通工程课程建设中应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理念,不断加强对交通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把握,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丽,等.《交通工程》双语教学课程的探索与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2]李文勇.探讨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J].交通高教研究,2003,(1).

[3]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

第9篇

在经济学领域,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领域。

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它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这样的经济学和数学有很大的关联。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现在大多数人所学的经济学,具有6个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也有一部分学校新增了新型专业,比如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开设的网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开设的企业经济学等等。

应用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它主要运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该专业着重面向各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金融监管部门及大型企业培养所急需的、兼备较强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应用能力、高素质、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田宏老师告诉大家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包含的二级学科有:国民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经济学、数量经济学。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A+,A,A-,B+,B,B-,C+,C,C-公布。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理论经济学中,参评高校共计90所,在此列出了其中一部分,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A+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

A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

A-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

B+ 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B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

应用经济学中,参评高校共计90所,在此列出了其中一部分,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A+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A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

A-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第10篇

那么有效的破局手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电气类专业来说,当前的高等电气工程教育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平均素质没有达到公司、企业的用人标准,二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工程教育国际化是一道良方。只有真正走上了国际化道路,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科人才;同样只有达到了国际先进教育标准,才有可能在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冒”出一些杰出人才。本文将就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的必然性、方式、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探讨。指出我国目前应该从模仿发达国家教学模式、实施全英语教学以及努力加入华盛顿协议做起,一步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国际化道路。为此,政府和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应该尽到责任,大力推进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从工程教育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程师的跨国交流越来越多,跨国工程项目乃至多国合作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出现,“科学无国界,工程有国界”的说法现已受到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更显短缺,应付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巨大需求。

而从全球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现状来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都面临着工程教育的改革和挑战。为了利用全球优秀的工科生源和优秀的工程教育资源,就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国际化才能满足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

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和设备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后,又将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或次发达国家。将研究机构放在海外,就可以利用更优的条件发展自己,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市场控制权。但同时发达国家也失去了巨量的工作机会,只能走向产业链的更高端。因此,对于发达国家,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是工程教育面临的严峻课题。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绝大多数从事制造的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主要是靠引进生产线从事产品的加工,处于制造业的低端。而大量的加工型企业正从我国向东南亚及更不发达的非洲等地区转移。这就对我国以培养工艺型和技能型为主的工程教育构成了巨大挑战。中国的工程教育应紧跟世界潮流,向创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迈进。

除此之外,以可汗学院为标志的网络课程也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走向。网络普及化后在线课程的不断丰富,使人们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收看到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教学视频。有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的使用者中,42%是在校注册学生,43%是校外自学人士;耶鲁大学的情况也类似,校外的资源使用者占到了69%。在做网络课程推广时,前任北大校长曾经着急地说:不能让北大的学生在未名湖畔看哈佛的课程。综上所述,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教育国际化都会很快到来。而我们的对此所抱持的态度――主动去适应还是被动去接受――将对这一进程的推进速度造成极大影响。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将世界上成熟的、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归纳为四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色,但其共有特征是:大学自治与自主办学、教师权力与学术自由、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我国也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工程教育国际化,来逐步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共有特征的中国高等教育模式。

国际化的工程教育是什么样子

教育国际化一般有三条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通用性指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其学术水平在国际上获得肯定,这也意味着该大学的教育研究技能和制度在国际上是普遍适用的,能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交流性就是确立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留学生间的交流交换章程、规则和制度,使之适合不同国家研究者和留学生的要求,发挥相应作用。开放性指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平等看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个人和组织,对外籍教师和外籍学生不分国籍与出身,一视同仁。

工程教育国际化,就是利用全球最优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市场培养大量工程技术人才,进而加速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全球市场并赢得优势。工程教育的国际标准就是按照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制订的,其合格培养标准即为拥有符合跨国公司需求的工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一些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如“华盛顿协议”、发达国家的工程认证机构如美国ABET所制订的工程师人才标准,无不与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高度一致。

很多人认为,大量的学生出国念书、攻读工程学位;教师不断参加各种工程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办各种形式的对外汉语学校;在工程学科开设尽量多的双语教学课程,这样似乎就国际化了。这些行为确实与教育国际化相关,但并未触及国际化的本质内容和主要表现。

工程教育国际化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是师生来源的国际化。只有师生来源的国际化,才能真正说明我们的工程教育达到了国际标准,具有了国际竞争力,能够吸引他国人才就读,同时也能向外大量输送人才。为此,我们的工程教育应该做到:境外学生到中国来念工程,拿到中国的工程学位后,可以在他本国或者就在中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港、台地区的高校在这方面表现优异。表1是台湾几所高校今年来的外籍学生及教师情况,其湾师范大学外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25%,2010-2011学年该比例达到31%。

表1 台湾4所高校2006-2011外籍学生及教师、本地学生人数统计(人)

学校 2006-2007学年 2007-2008学年 2008-200年 2009-2010学年 2010-2011学年

留学生 本地生 外教 留学

生 本地

生 外教 留学

生 本地生 外教 留学

生 本地生 外教 留学

生 本地生 外教

台湾政

治大学 1276 13210 36 1391 13376 35 1356 15589 37 1646 13932 37 1647 14168 36

台湾清

华大学 329 10780 23 389 11079 21 412 11545 23 448 11893 22 471 11994 24

台湾

大学 2150 30062 43 2365 30859 41 2586 31700 42 2841 32066 54 3023 32338 52

台湾师

范大学 3232 11560 7 3497 12341 11 3791 12621 18 4111 12547 19 4072 12905 22

工程教育国际化的第二个标志是学校有足够多的国际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教师,这就是教授活动的国际化。在美国有人将教授分为三类:世界型教授坐飞机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地区型教授开汽车出席地区性学术会议、参加地区性学术活动;学校型教授仅参加校内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如加州大学这三类教授的比例是60∶30∶10。

第三个标志是教学内容与工程教育的培养结果符合工程教育的国际标准。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来说,最具代表性的是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的华盛顿协议。

如何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

在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照搬欧美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但也不要拒绝模仿,即所谓“拿来主义”,适合国情的为我所用,不适合的改为适合的或者直接抛弃。中国文化中历来都有模仿的内容。学习中国书法,首先是模仿,就是描红和临帖,然后不断练习,最后自成一体。要是拒绝模仿,拿起毛笔就随心所欲地写,这样写出来的字,被书法界称之为“官体”。模仿是借鉴的开始,模仿是绕不过去的一段学习路程。台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走过了照搬照抄日本模式、全面模仿美国模式、有选择地模仿美国模式,然后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熟期。香港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国际接轨,除了许多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各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整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客观地说,我国工程教育起初就是“舶来品”。19世纪末以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工学等为起点的近代工程教育,完全是模仿西方工程教育的结果,如交通大学成立之初,校内的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就是直接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移植而来。钱学森院士曾感叹:“交通大学是把MIT搬到中国来了!”其实模仿的过程就是寻求高等工程教育共有特征的过程,一味地拒绝模仿,只能走向更加封闭更加被边缘化的境地。

就目前国内现状来看,将全英语专业教学作为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起点是个不错的选择。具体来说,可以跟踪北美工程教育top10甚至top5的学校,直接使用这些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借鉴这些学校的公开课视频,备课时准备大量符合国情的实例以及互动环节。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教师,应通过试点培养和出国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我国高校教师博士化大致开始于2007年,这些教师在读博期间都接受过国际交流的训练,是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希望。同时,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需求的教师专业标准也亟需通过科学规范的研发流程来完成。

近年来我国接受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长比例为12.21%。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真正到中国来学习工程的工科学生很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工程教育未真正与国际接轨,其教育成果并未在国际上被广泛承认。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工程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标志性内容。

尽快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标准《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性成果。大陆目前承担认证组织工作的是成立于2007年6月的隶属于教育部评估机构的高等工程教育委员会,这与国外多数依赖权威独立或自治的评估机构开展的社会评估有一定区别,例如美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ABET。因此,应积极组建中介性质的专业评估认证机构,承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组织认证工作的职能,同时建立一支由高校、工程界、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专职认证专家队伍。

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方案

工程教育国际化达成共识以后,政府将承担起制定相关政策的责任。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同样有自己的责任,那就是要促进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

一是在电气工程专业认证上做好指导工作。目前我国的认证标准是由一个适用于所有认证专业的通用标准和一个针对具体专业实用的补充标准组成,这个标准在实践中得到了专家和高校的基本认可。但在认证过程中发现部分指标在设计上操作性不强,认证标准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还有一段差距,没有达到与国际认证的互通和同步发展。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这种认证就很难作为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基础。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可以在认证标准上做好防止差异性的工作,使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标准与国际公认的标准差异减小,使认证的结果支持国际电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真正达到国际认证标准做好培育工作。

第11篇

汽车的出现使人类的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工具,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和交通运输的时间。但是,汽车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竟高达25万人。

我国的交通事故基本上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并受社会经济状况影响,每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五、六十年代为几百至几千人,70年展至1~2万人,1984年后事故死亡人数急剧上升,1991年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腾飞,国家总体经济势力不断增强,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汽车等机动车辆保有量急剧增加,拥有驾驶证的人数激增,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又急剧增长,成为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汽车道路交通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经济发达国家从70年代以来,虽然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但是因采取了各种安全措施,包括对人的安全教育,使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是受伤人数持续增加。随着驾驶员和行人行为的改善,公路和车辆设计优化以及交通法规的完善,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保持下去。

二、交通事故技术鉴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交通事故的增加不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汽车等财产损失以及对事故受害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影响社会安定、政府形象以及公共秩序。

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机动车相对人口数量而言比重很小,交通事故量不多,有关交通等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完善,机动车辆的车主主要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公有,无论责任的大小一般均有车辆所属单位承担费用;即使因赔偿发生纠纷,也依靠事故处理人员进行调解即可解决。

上述所有损失的纠纷金额求偿是现行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关于心理和精神损失更是相当巨大,为此求助于民事诉讼或附加民事诉讼解决交通事故纠纷也将应运而生。

三、汽车交通事故技术鉴定机构

1.机构分类。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将是中国21世纪社会需要的新兴职业,交通事故鉴定专业人员的工作有很强的技术性,并且因为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发展历史短,目前可供使用的专业理论体系和方法还局限于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因此,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专业人员应是具有多学科性知识的综合型、知识型专门人才。

由于汽车保有量和交通事故数量的增加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才形成对专业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人才的需求。当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专业人才的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一些专业人才就会把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作为其职业,从而形成交通事故技术鉴定行业。一旦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形成一个行业,就将产生不同类型的从事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

第一类机构将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一类的附属于公检法系统的专业机构,这种机构在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作为职业形成的初期,将作为主导地位而存在。在这类机构,有关法律方面的鉴定直接由司法部门自己的专业人员完成,但由于交通事故技术鉴定需要知识型和经验型的专家,有时需要聘请公检法系统以外的学者或工程师对某些特殊交通事故进行技术鉴定。例如,在北京、云南以及东北就有这样的一些专家和学者。

第二类机构将是由一些大学和汽车交通研究院所的专业人员成立的交通事故研究室(鉴定工作室)。由于大学和研究院所专业人员齐备和设备先进,所以,可接受公检法系统委托的有关技术难题进行鉴定,或为事故当事人进行技术咨询。而在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作为职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接受前者的委托,从事交通事故有关工程方面的技术鉴定业务。在这种机构工作的专业人员由必须法学、医学、心理学和工程技术专家组成,并且工程技术专家应占绝对多数。

2.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作为职业的前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能否形成行业或形成一个职业群体,极大地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汽车的普及率、交通事故发展的严重程度、法律的完善程度以及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与法律意识。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在我国已有逐渐发展的趋势,可能有如下因素。首先,随着汽车和交通业的发展,交通事故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二,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第三,警力及其技术力量的不足,无法应付如此众多的交通事故问题;第四,道路交通条件日趋复杂和汽车技术与交通技术的日新月异,交通警察因业务繁忙而无法适应技术的发展;最后,因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失败而诉诸民事诉讼的数量逐年增加。基于这些因素,才有了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社会需求。四、汽车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业务范围

1.业务范围。汽车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业务范围主要是从事与汽车和交通相关的检验、鉴定、咨询和指导等技术工作。显然,它包括三个业务领域,第一是汽车的质量监督与检验,在我国属于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所)的业务范围;第二是汽车技术性能检验,属于汽车诊断检测站的业务范围,第三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车损鉴定和伤残鉴定的业务范围清楚,并在我国已比较成熟。而与交通事故有关部门的事故技术鉴定却是各个学科的交叉边缘,目前在我国有所造诣并能够适应实际业务素质要求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

2.知识结构。在欧洲要求汽车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从业者至少受过三年以上的高等教育,并依据相关规定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

按着职业的工作性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机动车辆车损与评估,第二类是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所需要的知识也有所区别。

3.专业知识结构

法规方面,包括诉讼程序、司法鉴定的义务、司法鉴定的程序与内容、司法鉴定的依据等;技术鉴定的形式和程序,包括证据、辩护、辩论等;鉴定概论,包括定义、意义、目的、要求、基础、组成和形式、鉴定种类等;委托,包括接受委托、询问、鉴定拟定、价值鉴定、鉴定证明等;汽车评估,包括接受委托、询问、鉴定拟定、鉴定送达、鉴定检验、汽车检验鉴定;车损鉴定,包括接受委托、询问、鉴定拟定等;汽车性能鉴定。汽车技术性能鉴定、证明确认鉴定;特殊鉴定,如毛发鉴定、灯具鉴定、车锁鉴定、车胎鉴定、安全带鉴定、头盔鉴定等;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包括接受委托、询问、鉴定拟定、交通控制技术问题鉴定、视距鉴定、安全咨询、节能咨询、环保咨询、鉴定工作室等。

因此,从事汽车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专业人员,除了必须掌握理论力学、汽车理论、事故工程学、结构力学、汽车构造、道路工程学和交通工程学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心理学、医学(解剖学和外科学)、法学(交通法规学和痕迹学)的一般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作为首批入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认识。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南京工业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教学传统,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学科与专业优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卓越材料工程师。

一、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在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而言,卓越工程师是指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优秀技术型人才。根据从事工作的性质,可以把卓越工程师分为3种类型: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也可分为3个层次: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

一般而言,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术基本特征有:(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有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2)合理宽泛的知识结构与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参与工程方案的设计开发,提出专业的技术见解,能够提出并解决问题;(3)较为丰富的社会知识、经济管理及人文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竞争力;(4)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及行业动态,在专业上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有强烈地竞争意识和创造才能;(5)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一贯倡导的“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一致。重点在于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欧洲模式等。

美国的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等大学是世界工程教育的典范。简单来说,美国模式为注册工程师模式[1],即职业资格认定制度。首先在获得高等工程专业教育相应的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后,参加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工程基础考试,获得相应的实习工程师职称,此时可以在工程师指导下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但不能独立承担业务;拥有4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再通过相应的工程实际等考试后才可以获得正式工程师资质。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工程师培养的摇篮,主要是文凭工程师培养模式[2,3]。即在整个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习和工程师资质认证均在学校完成,学校需把理论学习与实训结合在一起,学生需要在通过专业文化课考试及相应的实习阶段后,才可获得相应学位。该模式相对来说比较传统,需要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

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应的培养模式还在实践中探索,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均对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工程师培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本科阶段主要完成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任务,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在硕士阶段以培养设计型工程师为主,毕业后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在博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传统的工程学科其他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双向互通的并行体系[4,5]。

在“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或实训培养阶段,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如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均采用“产学合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生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环节不分主次,共同构建完整的培养模式。其中,高校与企业、行业要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将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培养过程。重点培养与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和进行毕业设计。本科阶段推荐“3+1”模式,2年工程硕士阶段推荐“1+1”模式,工程博士主要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6,7]。

三、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培养实践

1.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制订了相应的“卓越材料工程师”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该标准已落实到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并聘请足够数量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此计划已基本成熟,并开始在2010级学生中实施。

在学校的本科教学阶段,学院对“卓越材料工程师”采取“3+1”培养模式。学校高度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强、会设计、懂运行、善管理”的材料学科工程师。具体来说,在学校学习3年中,学分要求168学分;在企业学习、实践1年期间,学分要求37.5学分。在基础课教学期间,除了让学生学好基础学科课程,学院组织材料学科内的学科竞赛,并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高水平比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融入实践。

学院本着“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本研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想,在本科阶段组建了材料学科强化班,以提高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促进我院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强化班的每个学生实行导师负责制,以此来培养创新性、研究性材料工程人才,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架构本科生考研平台,将学科强化班建成材料类研究生预科班,并进一步打破各种界限壁垒,加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关联。

学院采用跨专业课程组合模式来培养材料学科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使专业选择离学生志愿更近、离社会需求更近。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按需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少部分优秀同学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或导师课题组,提前进入工程硕士阶段,使工程学士和工程硕士得到很好的衔接,获得更好的工程师能力和素质的训练。

在“卓越材料工程师”的研究生培养阶段,学院对工程硕士采用“1+1”的培养模式,即1年在学校学习硕士学位课程,1年在企业完成硕士毕业设计论文。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硕士学位课程约为28学分,学校与学院的学术报告2学分,导师设置的学术研讨会(Seminar)2学分,其他学分为选修课程。企业学习课程为3.5学分。为了密切与企业联系,聘任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同时,大量来自企业的研究项目除了保证了经费的支撑,更是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工程师属性”。学生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从最初的确定课题开始,到制订研究方案并实施,到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全程参与、主动实施,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与多家材料学科相关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如与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学交替为手段(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 Operate)为模式,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培育“高工级教授”师资为抓手。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培养阶段,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卓越材料工程师的有效路径。

2010年10月材料学院还与全球领先的化工技术和特种材料公司——塞拉尼斯公司(总部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设立了“塞拉尼斯卓越工程师奖学金”,以推动我校工程教育的发展,同时利用企业资源协助大学培养未来的工程师。2011年1月南京工业大学与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签约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以形成“紧密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急需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四、几点思考

(1)工程型师资队伍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工科教师,没有直接参与过生产实践,教师自身工程素质不足,导致了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缺乏。高校应增强工科教师的自身工程素质;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同时,由企业选派一定数量工程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热爱教学的工程师,与学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一起,组成“双师型”联合教学队伍,按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教学和项目设计指导。

(2)实践环节的优化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学生工程实习、实训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和技术保证,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将理论课程重心前移,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强化综合设计训练,增加工程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从注重“知识学习”向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转变。

(3)校企良性互动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要主动向社会和企业敞开大门,使得学校通过企业背景“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环境建设上,企业实践基地要不断完善,包括完善企业教学场所、资料信息、实践设备等,使每名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充分地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根据实际需要,还应对食宿条件、交通车辆等进行必要的完善,以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4)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保障。相关评价评估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正确的评价是全面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机制中反馈的问题不断改进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对企业、社会的适用性,使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伟,吕旭峰,范惠明. 美国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战略——“大挑战学者计划”实施评述[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3):63-68.

[2] 刘建强.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3] 娄平,张小梅,江雪梅. 美、 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 “卓越工程师” 培养的启示[J]. 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75.

[4] 黄熙,张纹祯,殷世宇. 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 2011:794-800.

[5] 余志卫. 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