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的知识体系

工程管理的知识体系

时间:2023-08-11 17:2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的知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的知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知识体系

工程管理信息化把整个工程生命周期内的效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而不仅仅是在建设阶段的效益最大化。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后,要充分考虑整个工程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部门、不同组织间的沟通协作。整个过程涉及工程生命周期所有阶段,整个管理阶段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与有效合作的过程。

一、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分析

工程管理信息化把特定工程与各相关组织整合到统一的信息架构中,制定统一策略规划并进行实际操作,整个过程就是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对工程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管理,信息化坚持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内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信息化并不追求阶段性最优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分析工程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对各方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仔细调查各种可利用资源,针对可利用的资源展开信息化管理规划,并不只是在自身资源基础上进行信息化规划。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规划是一种跨组织规划,要对不同地域、不用阶段、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进行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工程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技术都是目前通用且成熟的技术。信息化不只是技术进步,更是对工程业务流程的优化,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寻找组织内外部能够可以被利用的有效资源,最大限度提高组织竞争优势。

二、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

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共有四个层次:服务、应用、资源、基础设施,简称为SARI。这四层架构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二十四层架构的数据存储、系统应用、同一网络具有一体化特性,是一种通用架构。信息化对组织具有项目管理与战略管理两个层次方面的影响。组织战略与项目应用的充分结合进而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模式是工程管理信息化整个过程的重要任务。

集成和共享是二十四层架构的核心理念,涉及到数据、网络、界面、流程等方面。集成包括逻辑上和物理上的集成,物理集成主要形成公用的平台,逻辑集成主要形成各种系统。在共用平台上各公用系统相互交互,共享各类资源。二十四层架构坚持尽可能保持应用系统现状、实现数据存储与恢复机制的原则。不同系统在服务层进行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远程应用与跨组织沟通。

项目管理方面,要始终围绕项目生命周期进行。要确定与合作伙伴的应用模式,由于各合作伙伴对组织的影响、投入的资源不尽不同,使得各项目激励机制、协调机制、沟通机制也不尽相同。战略管理方面,工程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时要对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的规划。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项目。基础设施层能够实现设备共用与网络整合,从而即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应用效率,又减少了建设中的重复脑力劳动。

三、知识体系的构建

工程管理信息化有两种构建知识体系的途径,一种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借鉴,另一种是归纳整理与分析研究各种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目前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对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工程交付前,在招标、设计以及建设各环节中,成本控制、项目管理、招标管理、风险管理等理论在工程管理中已得到大量应用,在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也得到较多关注。对上述理论及其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与整理,与信息化理论与方法进行结合,是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型的重要且有效途径。工程交付后,在各运行环节中,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用设施管理等领域都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与丰富案例,各领域应用范畴与研究对象比较相似,但是都只关注各自领域。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如果把两部分理论整合,便可构建工程管理信息化知识体系。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关注工程交付前后所使用信息系统的转换情况;要研究信息资源的存储、查询、转换及处理方案,以便确保信息资源的可用性与延续性。除了对理论体系的借鉴与整合外,对现有的各种工程实际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挖掘,构建工程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案例库,也可以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才可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实现途径与实施方式。

以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可以把工程管理中需要单一控制的信息技术从单体、分散的运行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多环节、多流程、全程管控的并行模式,把零散、散乱的信息孤岛整合到统一、全面的信息平台中,实现各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运作流程、高度集成的业务数据,进而可以对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协同、任务协同、地域协同、组织协同、流程优化,加速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以及信息系统集成化的步伐。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真正实施,需要把特定工程与相关各组织共同整合到信息系统的架构中,制定统一有效的规划并付诸到实际应用中。有效实际的战略规划能够帮助用户与信息系统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不仅节省了对信息系统的投资,还使得信息系统得到深化应用。

结语:

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推广还没有非常广泛,任务仍然艰巨。在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落后的方面不能忽视,要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对管理信息化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发展,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前景非常令人鼓舞。

参考文献:

[1]孙凯,刘人怀. 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

第2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

第3篇

【关键词】财经院校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是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广的专业覆盖范围,但在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性和应用型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已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财经类院校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是薄弱环节,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实训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工程技术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基础薄弱,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中的案例很多来自书本或者有关的参考书,大多已过时或与实际脱节。

1.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分析

我校是一所以经、管、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史学、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财经院校。工程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下设专业,结合我校的财经特色和我院的工科背景,学科基础课设置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设置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30周。

实践性教学环节要突出工程管理的特色而不是工程特色,财经类院校具备培养较强的政策敏感性和经营意识的学生。纵观国外工程领域的情况,工程管理公司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服务,而对工程管理人员并不要求太强的专业资历,但要其有过硬的管理知识和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水平。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凭借较强的经管类学科和师资优势,初期设置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方向,随着就业环境的需求变化,教学计划修改后改为工程造价和工程项目管理两个方向,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也在筹备中。

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课程设置层层递进,由简入难,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任选课,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人文素质、艺美体卫、专门史、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信息技术等模块。结合工程实际教学,扎实打好经济类和管理类知识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工程造价方向,则充分利用我校丰富的财经类资源,开设一系列基础课和专业课,另外,我院拥有的信息技术等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关软件的教学。总的来说,我校在理论教学方面颇有特色,但实践教学环节还很薄弱,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2. 就业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据建筑英才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二季度的招聘职位数较2011年同期增长了27%,企业招聘需求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五大热门招聘职位分别是项目经理、室内设计师、测量员、建筑师/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其中,项目经理需要熟知项目管理之道,熟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熟练运用项目内外各种资源,实现工程项目目标。招聘需求岗位增长较快的以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基建专业为主。从区域看,二三线城市的招聘职位数还是要低于一线城市,但在招聘需求的涨幅上明显胜过一线城市,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建筑业人才需求增长明显加快。随着各地基础建设的推进,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致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中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然而,企业普遍反映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好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差,因此,专业培养要面向实际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路有所更新与发展,更应面向工程实际,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更适应工程市场的变化。随着我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工程技术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取得必要的执业资格证书,如全国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建筑行业人才的特点是门槛高、起步低、成长慢、流动大、人才培养的周期长,用人单位需要招聘一部分储备人力资源来维持公司的长期发展,但储备饱和后就会停止相应岗位的招聘。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要求工作经验外,还需要应聘者有相关的资质证书,提高了进入门槛。

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有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校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进一步优化。

3.1 完善实践教学的制度化

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要做到有据可依。首先,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其次,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旨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校外导师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可参与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最后,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和反馈制度。一方面,对于每一门实践课程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考核方法应量化、可行。另一方面,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对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

3.2 实践教学内容要面向工程实际

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适应工程市场的变化。如《房地产政策与法规》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补充一些宏观政策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些适当的调整。或者组织学生到项目部实地调研,当实际情况与法规政策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解决。又如《工程招投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招标大会,让学生了解在招投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而不是单一的招投标方法、过程等理论介绍。

3.3 开设模拟实践课程

例如可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增设《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突出直接参与及体验式的教学特色,以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为载体,构建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的仿真环境,将施工项目“搬到”学校课堂中,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业务流程和现场情况,自行决策,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体验真实的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另外,可以增设《工程招投标模拟实训课程》,使学生亲身体验招投标全过程的主要工作及其职责,掌握实战中的一些策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面向就业市场开展工程实践教学

目前,与工程类有关的执业资格证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可以围绕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尽早的了解相关的备考信息,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能通过考试很快拥有执业资格证,从而做到持证上岗。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也可以考取相关的资格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3.5 构建校内外实训平台

一方面,建立校内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计实验项目。如在《工程造价》实验课中,以综合性实验项目为主,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编制实际工程预算,培养和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购买成熟的教学软件,如《房地产估价》课程的实验软件,并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训平台。目前,我院正在与蚌埠市荣盛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有望实现“3+1”的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后,就可以去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后达到考核要求即可留在用人单位。

3.6 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总结,也是对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结构的模拟训练与检验。而现在大多的毕业设计都流于形式,改革势在必行。毕业设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去完成。一是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选取其中一个模块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由校内指导老师全权负责;二是由校外指导老师定题目,在实训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由校内指导老师审核。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也要做出调整,在大学四年期间都可以进行,毕业前完成即可。

总而言之,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以经济和管理知识和综合素质见长。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方向和工程造价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在加强工程实践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建筑英才网.http:///

[2] 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3):107-108

第4篇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偏重理论,侧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操作的运用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很熟悉,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4]。另外依附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割裂,不符合实际工程状态,不便于学生工程整体概念的形成,也很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综合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存在着如设计(论文)课题形式单一,课题陈旧、与工程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另外此阶段学生正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干扰,故常有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等现象产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环节,因为诸如实习场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等种种原因使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对现代工程技术不熟悉、对现代工程企业运行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的设想主要为:将实习性环节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化整为零;尽可能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改课程实践为实践性课程,加强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强化毕业设计管理。目前工程管理的专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此期间其他课程均不安排,这样的安排方式便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也便于管理,却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最佳发挥,如生产实习时间有3周,3周的时间学生只能了解工程某一施工阶段,而且现实中学生也不能进入工地的外业作业。因此可将实习时间划整为零分散下来,如每周固定1~2天的实习时间,学生可在工地上看到工程的进展,在项目管理处通过管理资料了解项目管理过程,熟悉某种结构型式全部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与组织。这样安排教学计划是可行的,只是指导教师工作量会比较大。指导教师需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进展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任务,同时需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并检查实习效果。改变课程实践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现状,开设以工程实践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促进不同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间知识的融合,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多模块的课程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基本技能,前者包括如工程认识识别、工程图纸识读、工程测量与工程制图等,后者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在安排实践课程项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为目标,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突破课程的局限。如进行房屋建筑构造实践课程时,可采用:现场教学—实地测量—资料查询—设计制图的教学模式安排,以掌握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与要求为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理论知识,实践学习过程变成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专业运用实训课程也应以工程咨询业(如设计、勘察、监理、造价、保险、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等)的职业能力与要求为依据,以工程建设程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现代工程管理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工程造价实践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包括项目决策阶段所做的投资估算(它是制定融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及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概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施工图预算,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款结算,以及在竣工后进行工程项目决算。根据以上造价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个真实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对该项目各个阶段进行造价确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工程经济、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也可按工程实施单位来考虑,如从施工企业角度,在工程实施阶段开设的工程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施工预算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等。专业运用型实践课程在实训中以组为单位安排,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合作精神,在一个项目团队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真实工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任务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任务组合起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发展型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工程管理发展某些前沿问题所作的深入实践,如有些学生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作相关研究工作,或针对中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就将来发展情况作针对性专业实践训练等。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可通过设计课题选择、过程考核管理、成果考核等多种手段开展,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不仅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成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加强毕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者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应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方针,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增强系统综合性,体现实际工程特点。实践项目内容只有增强系统综合性、提高关联程度才能更接近、更符合实际工程的特点,才更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与工程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对接,更快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决策管理。第二,依托具体工程,增强实践效果。实践表明,依托某真实的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具有更好的实践效果。第三,仿真模拟实践,突破空间限制。合适的典型工程往往受到空间、时间的局限而变得可遇不可求,而仿真模拟工程实践不仅突破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空间的局限,而且可使学生了解规范与传统的不同要求,掌握一个完整工程核心业务的手工与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软件工具更好应用、服务于工程管理实践。第四,针对执业资格制度,实践目标明确。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国际化的要求,相应的资格考试有很多,工程管理专业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当前开设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这些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在实践项目内容安排上也有意识地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五,课程考核方式、标准应根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的,因此,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不应一成不变,如可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教师根据学生在以上过程中的表现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打分。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锻炼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形式上打破了原实践教学体系的格局,但它并非是横空出世,它建立在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对现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合优化,也是在学院教师近年实践工作基础上的经验提炼。新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能满足实践要求的实习基地,而学院借助校友会等途径建立大量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管理试验室建设方面也花费了大量资金,拥有现代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各种软件、硬件装备以及相关培训设施,可供我们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时使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将会使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指导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与指导经验,而专业教师基本都参与过工程实践,有深厚的工程背景,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如教师近年来自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参加江苏造价员考试和全国算量大赛等活动,成绩斐然。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以学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其实施也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所欠缺的是教学计划制度的正式制定。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程管理 课程 P6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3-01

一、P6项目管理软件简介

P6软件是一套由美国Primavera公司研发的适合项目级和企业级推广应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供应商,从事项目管理软件的研发有30年的历史。现被orcle公司收购。在美国,十有八九的工程项目使用Primavera进行项目管理,中国有4,200多用户,分布在700多个公司。目前已推出P6V8.3版本,个人版为免费使用。

P6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多项目、多用户及多权限设置管理

2.项目进度计划及进度管理

3.资源的使用分析及平衡

4.项目预算、费用计划,跟踪实际成本支出

5.项目文档记录

6.项目风险分析及跟踪

二、工程管理课程主要的知识内容体系

高职高专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固定,大部分教材都沿着体系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经理责任制

2.项目管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3.项目进度计划,流水施工及网络图

4.施工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控制

5.施工项目合同管理

三、P6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预算课程应用

P6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离不开项目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工程实例的实际应用加深理解。在工程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引入P6项目管理软件,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有应用对象,也使得原来比较难以操作的P6项目管理软件在教学下学生易于理解,以下是工程管理课程与P6项目管理软件课程安排点。

1.工程管理课程中的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P6项目管理软件内设置的权限管理,使学生更加清楚理解权限的概念。P6软件内设置了诸多权限选项,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配置项目经理权限,施工员权限,材料员权限等。

2.项目进度计划,P6项目管理软件是按照关键路径法进行参数计算的软件,所以在进度计划安排上可以反映出网络图的参数计算,包括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总机动时间,自由机动时间等六个时间参数。对于流水施工,可以通过计算后在逻辑关系上进行延时来完成。

3.项目的成本、进度控制,P6项目管理软件通过“赢得值”这一参数对工程进行实际的成本分析控制。通过输入预算值,实际值,软件自动进行赢得值的计算,通过分析费用差值(盈利)和时间差值(进度指标),对项目进行动态的控制。

4.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P6软件内包括文档管理,可以给每个工作任务加以合同文档,进行合同文档管理,同时外接专业的合同管理软件Contract Manager进行专门的合同管理,相关数据可以直接导入P6软件内。

5.项目管理规划,通过上述的几项可以完成施工进度计划,通过在软件资源加载可以完成资源需求计划,在P6软件内有EPS及OBS,EPS(企业项目结构)和OBS(企业组织结构),通过EPS和OBS的一一对应,可以完成项目管理规划中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并且通过权限设置,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

四、实际的课程运用案例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在《工程预算与管理》课程中应用了P6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讲解,引发了学生较高的兴趣。在工程管理的课程内容穿插结合实际的P6项目管理案例(新校区图书馆工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五、总结

目前高职高专的工程管理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和实际结合进行管理,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完之后还是比较模糊。通过与软件的穿插结合教学,通过实例使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用在实地,学生增加兴趣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际的应用,一举两得。

第6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0.引言

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所以就需从系统化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也要能和时展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这样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将会以最佳的姿态呈现。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现状分析

1.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现的,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建设部所牵头负责。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细分与否在各高校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处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积极的转变也是适应时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是工程管理专业得以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1]。

当前是知识型经济和科学技术生产等为一体的重要发展阶段,一些高新科技的出现使得生产向着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方向转变,所以在实际的受教育过程中也有着多元化的选择。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复合型学科,对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就是要能掌握多方面的技能知识,在管理以及法律和经济等诸多领域都要能够具备,从而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1.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类型过多以及数量过多,设置工程管理的高校不仅有各类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有建筑土木工程类的专业院校等。从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所设置的专业类型还有林业以及师范类专业院校,这样就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了阻碍[2]。

另外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来源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在办学历史以及条件和定位方面也有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来源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如此,在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力量层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教师的年轻化现象较为突出,一些老师在经验上严重不足。

再者是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一专业设置的学校类型不同造成的技术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还有就是工程管理和学科的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和快速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有着诸多不合,在这些方面要能够充分重视,并及时的将这些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实施

第一,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强化,将知识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以应用。对知识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课堂理论学习基础上进行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而对其能力哦培养方面则是对学生的知识独立获取的能力进行加强,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将其转化为知识独立获取能力。最后就是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将学生文化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要能够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层面得到加强[3]。

第二,要想将工程管理人才进行积极的培养就要能够对人才加以引进,将师资队伍的质量进行提高,只有在师资队伍上完善建立才能将工程管理的专业先决条件得以具备,这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先对高学历以及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进行引进,并对和工程管理相近专业的老师安排其进修,这样在师资队伍的强化方面就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比较有利。

第三,对执业资格要得到重视和国际相接轨,工程管理系统所实施的工程师制度使得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程度提升,我国也要能重视建筑从业资格证的认证制度。而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面要能够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动态化的呈现,课程教学是随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变的,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也要能及时的更新,通过教学的实际案例来促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适应能力,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才能够得以体现。

第四,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最为主要的就是将培养目标合理化的定位,综合考虑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要培养复合型的以及职业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另外就是要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构建,在满足教育部的要求外,要精心提炼突出办学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内容以及课程体系[4]。再有就是要能将工程管理的学科定位进行提升,并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在实践的投入上要能进一步加大,主要就是经费的投入以及实践途径的建设等。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系统化的工程,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施相应的策略,优化创新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程管理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此次的理论研究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3(03)

[2]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03)

第7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存在问题;新策略

1 关于铁路管理模块的分析

在现阶段铁路工程运作中,影响其稳定运行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铁路行业的设备问题、技术问题等,都影响了铁路工程管理的稳定运行。这就需要进行铁路工程管理机制的健全,保证新型的工程管理理念的更新,保证工程管理体系的健全。这离不开铁路工程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这需要进行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健全,保证铁路管理模块的有效开展,从而符合铁路的标准需要。这就需要进行铁路管理研究的深入发展,进行铁路管理局面的控制,保证铁路施工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针对铁路工程的运作现状进行分析。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缺陷。由于我国在铁路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现今铁路管理的局面不太乐观,这些缺陷也影响铁路施工的质量,下面就通过现今的铁路管理上一些现状分析,向读者介绍现今的铁路管理体制的不足。

为了更好的进行铁路工程质量的控制,进行良好的管理机制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进行管理意识的提升,进行专门性管理机构的优化,满足项目的高效运转需要,这需要进行企业的先进性管理模块的优化。这离不开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块的优化,进行企业管理的成本控制,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的重视。这需要保证其合理性的施工控制,保证施工制度体系的健全,满足现阶段施工工程的混乱控制。要想保证铁路工程能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管理体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企业应当及时意识到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项目的高效运作产生发挥作用。但是在我国先进的企业中,对企业管理重视还不够,尽可能减少管理人员,更甚者,有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就没有设立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内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在现阶段管理模块中企业进行工程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必要的。在当下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企业面临的机遇是非常多的,面临的竞争挑战也非常多。正是因为这种高压力的调整让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企业需要进行新型的管理理念的应用,避免对技术模块、管理模块等错误理念的应用。这就需要新型管理模块的优化。这种高压力的挑战让一些只顾眼前发展利益的企业还抱着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企业运行方式,企业中的资金配置不平衡,在技术研发和技术人员招聘上花费了大量资金,但是对管理机构的架设和管理人员的召集却兴趣缺缺,这样使得管理理念也极大限制了企业中管理工作的开展。

2 新时期铁路工程管理方案的应用准备工作

在当下工程管理模块中。领导者要做好自身的任务,要按照铁路的特点进行分析,落实好当下的实地考察工作需要,进行经验主义的避免,要避免对传统的经验模块的应用,要避免其原计划的应用,要保证其计划的先进性,从而更有利于实际施工模块的开展。保证实际进度的控制,保证与原计划的符合。这就需要进行进度计划的优化,进行先进性的网络计划内容的控制。

对于进度计划的制定表示并没有采用先进网络计划技术,还是沿袭了古老的横道图编制,在对结算款的处理上也不够合理,为避免业主与企业的矛盾,结算款通常都不能及时结算,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一点,在工程控制方面也缺乏手段,日常控制和前期控制上都缺乏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和正确方法的实践。

在现阶段的铁路施工模块中,主要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受到其自身素质及其文化的限制,农民本身对于施工的专业性需求比较低,不利于施工整体安全性的控制。这就需要进行专业性操作体系的健全,保证现阶段施工安全性的控制,更好的解决现阶段的铁路施工工作需要。同时,新设备不能顺利运用也使施工的质量和速度都受到影响,同时,这种不正确的设备操作也很容易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因此,企业方面的管理不足和对专业化人才招揽不够都是企业缺乏人才建设的重要原因。

3 铁路管理方案的创新

在现阶段铁路管理模块中,进行铁路工程管理现状的分析是必要的。从而针对铁路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难题进行分析,保证相关的解决策略的应用,实现铁路工程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其内部各个模块的协调,更好的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铁路企业要想持久发展下去,要有自身的发展理念,这些新理念要保证新而合理,保证企业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相应的,企业也要做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这种新管理理念的建立,最根本的创新还是要求企业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对铁路管理重视起来。

在现阶段铁路施工模块中,影响其稳定运行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铁路施工模块的人员、工序、物品等的限制,这些模块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管理模块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工作人员,从而保证其有效性的管理。这需要进行管理技术的创新,保证铁路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新型的管理形式的优化,进行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健全,针对其铁路工作模块的图纸、管理信息等进行控制,保证资源的共享。在旧的管理体制中,对责任分工不明确,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施工时做到各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把明确的责任分布到各部门甚至个人身上,这样详细的规划,不仅使责任明确化,同时也督促着各方面人员工作的完成效率,并在施工的各个时间段制定不同的计划,保证施工有条理的完成。

在现阶段铁路工程管理模块中,进行铁路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是必要的。毕竟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进行铁路运作策略的更新,进行先进性的工程管理方案的更新,优化铁路的工作管理模块。更加顺应铁路工程的开展,保证管理层面的更新。在现阶段理论模块及其制度创新模块中,进行人员素质的提升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保证素质体系的健全。这需要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性素质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素养,都需要提升,也要保证其专业培训工作的开展。保证人才队伍的健全。

4 结束语

铁路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这需要进行铁路管理问题的解决,进行存在现状的分析,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机制的应用。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做到创新化建设,保证铁路工程管理做到更完备,更顺应时代要求保证铁路施工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参考文献

[1]许飞.论铁路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0,15.

[2]潘朝文.论铁路工程管理的关键要素[J].中国科技纵横,2011,13.

[3]项志丹.铁路工程管理与经济学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1,4.

第8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每种工程职业都有一个职业基础知识体系及其推荐的实践。这一知识体系多数情况下可以组织成正式文档,并为理论指导文件、教育程序、培训程序、专家认证或职业执照等。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

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2]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3]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4]。国内有过较好实践的有南京大学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5-7]。

本文在分析SEEK和CBOK的基础上,求精与重构软件工程专业学科教育知识体系,包括:1)按照“新视角、新认知、新方法”确定计算基础部分在教学中的重点,解决SEEK对CS知识单元的“鸵鸟”化处理问题;2)基于教学实践总结求精本科阶段软件工程最小核心教育知识点。该项工作试图能够更好指导各个层次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适应从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工程型软件人才到面向具体应用领域的基础软件开发实用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需要。

1SEEK分析

SE2004[2]定义了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包括知识领域(KA)、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个层次,采用Bloom分类法,并在知识单元级别给出了最小核心课时数。SEEK共有10个知识领域,42个知识单元,最小核心学时数为494,详见表1。

SEEK历经5年实践,其系统性、全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均得到了较好验证。但作为确立软件工程专业的第1版教育知识体系,SEEK过于强调新学科确立的知识领域,忽视了对继承学科的相关知识领域的描述,从而影响到相当一部分教育机构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执行。如:1)计算机科学基础拥有140个核心学时,占SEEK总核心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但仅仅作为一个知识单元存在,如何执行?SE2004建议去参考CS2001,但是CS2001中的知识领域仅对应于SE2004中的知识点,大多数教育机构很难理解SE如何调整求精CS,因此很难对CS的核心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革。2)很多教育机构反映软件工程相关知识领域的核心学时数比较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应该允许教育机构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适当削减本科阶段的软件工程核心学时数,也有益于培养面向某一应用领域的实用型软件人才。

2CBOK分析

GSwE2009[3]给出了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CBOK。CBOK以SWEBOK的组织和内容为蓝本,但进行了一些修改。包括:1)加入了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两个新的KA。2)重新安排或修改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如人机交互设计被加入到软件设计KA;工程经济学单元被加入到软件工程管理KA;风险管理单元被加入到软件工程管理KA;

软件检验和有效性验证单元被加入到软件质量KA;以及部分名称的改变和知识单元/点组织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即将的SWEBOK2010也在进行同步修改。

GSwE2009 指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面临宽泛的入学准备条件,包括:1)获得过相关学士学位;2)学习过SwE相关课程;3)具有2年的SwE相关经验。CBOK则具体组织为预备材料、核心材料、大学特有材料、选择性材料、顶点经验等部分。学生对每个KA所应该掌握的程度,CBOK使用了K(知识)、C(理解)、AP(应用)和AN(分析)等4个级别。

CBOK预备材料指出了学生在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时候所必须具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从大学本科的教育、软件开发经验、机构的认证课程中获得。表2给出了对预备材料的分析,SE2004是这一部分知识元素的主要来源,但在组织上与SEEK有所不同,反映了对SEEK 5年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对我们更好地理解SEEK有较大意义。

CBOK核心材料给出了研究生课程所应该覆盖的核心知识体系,按照相当于15学分的教学时间来定义。即核心知识体系的学习由比总学时数50%略少的时间来达到,其他时间和课程将会被分派去提供加深核心领域(Bloom级别的提高)和专注于某个选定的应用领域。表3给出了对核心材料的分析,其中百分数表示在总课时数内所占的比例,相加不超过50%。

3研究目标

本文结合最新的GSwE2009中CBOK教育知识体系和即将的SWEBOK2010,总结SE2004中SEEK教育知识体系在我国高校5年的教学实践,从加强实用性的角度重构与求精SEEK以与CBOK接轨,适应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定位如下:

1) 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保持CBOK的灵活性与可伸缩性,允许高校针对多入口情况灵活设置教学体系。

2) 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既适应高水平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高层次工程型软件人才的需求。

3) 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又适应应用型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面向各个应用领域的基础软件开发实用人才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力图使得学生具有如下能力:

1) 掌握核心知识。

2) 熟悉某个应用领域。

3) 知晓职业道德。

4) 能够利用系统工程原则指导软件工程。

5)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

6) 具有协调折中能力。

7) 具有综合能力。

8) 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9) 具有对新技术的分析应用能力。

10) 能够在某个KA上追求深度。

在教学知识内容设计上,我们的要求如下:

1)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扎实宽泛的知识基础。软件工程师在工作环境中需要广泛地了解涉及产品开发的诸多知识领域,并在具体产品构造中灵活运用该领域的前沿技术。

2)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实际体验。在教学实施中应该重视体验实际软件开发工作的过程,熟悉实际应用的方法与工具,以使毕业生能够更快地融入今后的工作。

3)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构造、实施、维护实际工程问题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围绕实际工程问题的组织、协调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4)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与实际应用领域的结合能力。软件的应用无所不在,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将其与软件工程核心技术相结合,是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5)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工具并有效集成,是构造软件产品的重要能力,再学习能力是对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要求,选择与决策是一个软件工程师的核心素质。

6)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工程观、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树立工程理念,在工程原则和方法指导下遵从职业要求,以团队方式完成软件项目,是一个软件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4工作路线

在技术路线上,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的重构与求精遵循以下途径:

1) 用软件工程的世界观统一审视和重新组织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回避了计算机科学基础相关知识,通过直接借用CS2001,导致SEEK在教学实施时成为CS和SE两种观点的混合体,各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传统课程改造时遇到较大困难。求精后的教育知识体系试图站在软件工程的新视角来重新编写和组织计算基础相关知识领域,站在软件系统构建的高度全新认知计算系统知识的教学,运用解决具体软件设计问题的新方法来处理计算机科学传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达到在软件工程专业有效改造CS传统课程的目标。

2) 求精本科教育阶段的软件工程知识,适应更多教育机构多层次教育的需求。根据我国高校5年教学实践,多数学校普遍认为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偏多。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来说,重点是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思想指导下的针对应用领域的软件开发技能。CBOK定义的研究生准入条件和准出条件也在另一方面印证了SEEK的部分软件工程知识可以移入研究生阶段。因此笔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领域进行求精,设置核心教学课时最小值,作为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最低要求;同时把SEEK规定的核心教学课时取为最大值,作为高水平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参考;有关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两者之间浮动,实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3) 适应我国高校教学的具体诉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联考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产生影响。因此在重构计算基础相关知识领域时,把SEEK中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和网络相关的核心课时数设置为最小值,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把联考要求规定的核心教学课时取为最大值,作为部分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参考。

4) 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采用CBOK。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程序面临相对宽泛的入口。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需要在某个KA、某个应用领域和实践上得到深造;信息类专业本科生或接受过IT培训的学生需要在软件工程知识和实践上受到良好训练,并把这些知识与他们原先的工作领域或以后想从事的应用领域相结合;在SwE方面有过两年工作经验的人,严格的软件工程训练则更加重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诉求,因此在建设教育知识体系与相关课程方面,良好的灵活性与可伸缩性尤其显得重要,CBOK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诉求。

5) 遵从SEEK与CBOK。本文给出的学科教育知识体系以SWEBOK为基础,是用软件工程视角统一规整、重构和求精SEEK与CBOK后得到的,其基础和知识产权均属于SWECC。

5重构和求精后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部分,其中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完全采用CBOK,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在SEEK基础上重构与求精。

重构的方法是采用软件工程视角全新组织SEEK中的计算基础、数学与工程基础等两个知识领域,重新划分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系统基础和工程基础4个知识领域。此外,原计算基础中的软件构造升格为知识领域,原计算基础中构造工具与分布在软件工程各相关知识领域中的工具知识点合并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后者与系统与应用知识领域一样,不设核心教学课时数要求。

求精则依据CBOK的研究生准入条件和我国高校对SEEK的五年教学实践。首先,求精软件工程各知识领域和工程基础知识领域中各知识点的本科教学要求;设置核心教学课时数最小值,作为本科毕业生最低教学要求;把SEEK原先核心教学课时数设置为最大值,供部分高校在教学设计时参考。其次,针

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一级学科研究生联考的现实,对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组织结构、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等知识单元进行扩展,SEEK原先核心教学课时数设置为最小值,作为本科毕业生最低教学要求;联考特别要求作为核心教学课时数最大值,给有研究生考试需求的高校参考。

表4给出了重构和求精后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知识体系,采用Bloom分类法,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用k(知识)、c(理解)和a(应用)标记;重要程度用E(核心)、D(推荐)和O(选修)标记;共有13个基本知识领域,52个知识单元,建议核心学时数最小值为381(E),最大值为520(E+D);另有软件工具和系统与应用两个扩展知识领域。

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参考第二节关于CBOK2009的描述。

6结语

本文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SEEK进行了重构和

求精。用软件工程的统一视角组织、细化和求精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从而使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适用性和可伸缩性,并较好地与CBOK衔接,共同组成完整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知识体系,从而能够有效指导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体系设计。

参考文献:

[1]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EB/OL]. [2010-10-11]. /.

[2]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EB/OL]. [2010-10-25]. /ccse/.

[3] Graduate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9 (GSwE2009):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EB/OL]. [2010-10-25]. /.

[4]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ism[EB/OL]. [2010-10-25]. /about/se-code.

[5] 骆斌,丁二玉. 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张大良,骆斌. 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增刊1):1-5.

[7]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32-33.

Analysis, Reconstruction and Refine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Knowledge Body

LUO Bin1, ZANG Bin-yu2, DING Er-yu1

(1.School of Softwar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 2.School of Softwa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向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转变。在我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水利工程的管理也逐步由经验管理过渡到现代化管理。

1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⑴现代化的管理思想

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必须具有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在开展工作时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第一出发点,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合理开发,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

⑵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管理,如在跟踪水文情况时,采用自动采集系统来收集水情,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使水利工程的管理更加合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设施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立自动监控系统来对水利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的监控管理;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做好对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维护。

⑶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是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它明确了水利管理部门的权限与职能,确保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优化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的改革,同时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建立一个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水利工程管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⑷现代化的管理队伍

现代化的管理队伍是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中的成员不但要有较高水平的管理技能,还要熟练掌握水利工程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这样才符合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2 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2.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制[2]

我国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制起步比较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因此,必须在不断完善、改进现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制,以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

首先,要在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内部建立起一套高效、务实的运行机制,并加以贯彻实施。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在执行过程当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彻底激发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同时,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个人,并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职责。

其次,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实行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各种考核制度、条例及技术规范,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全面考核,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我的目的。

再次,建立水利工程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以应对紧急情况,以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使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得到全面的强化与提高。

2.2 加强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观念的认识与贯彻

首先,改变“重建轻管”的传统落后观念。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水利工程的认识,彻底了解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过去只重建设、不重管理的管理思想,将水利工程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以管理来促进和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其次,明确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核心观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对水资源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来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使水利工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个方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使服务意识得到彻底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防洪防涝提供保障。

2.3明确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目标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安全、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管理来使水利工程设施得到保障,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长期的安全运行。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不仅符合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了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也适应了当今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二是实现水利工程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对水利工程实施现代化的管理,使水利工程设施的使用期限最大限度地得到延长,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水资源服务,并推动了水资源的生态化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2.4加强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激励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更加主动的去吸收新的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其次,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型的管理队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提供便利,鼓励他们不断借鉴与吸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对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与改进,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全方位提升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二十一世纪,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是既有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又拥有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

2.5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是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我国的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于国际上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使用,而是要在传统管理模式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达到优化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目的,真正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3]。

首先,要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软件和硬件的现代化水平。

其次,要加强国内水利工程管理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水利工程管理行业的共同进步,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再次,在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加强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建设,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

2.6拓宽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思路

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思路一般局限于对水资源量的管理和水土保持方面,而对于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思路,应当在传统思路的基础上,将管理的思路拓宽到对水资源流域内人类活动的管理、水质的管理以及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的管理上来,并最终通过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水利工程的管理也向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迈进,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使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董肖丽.浅析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J].建筑遗产,2013(17).

第10篇

我国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学位(AcademicDegree)和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两种。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2]。根据“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精神,我国研究生教育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并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等方面的改革,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国际上工程管理专业队伍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从大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以短期管理培训的方式培养;二是从工科大学毕业、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收研究生,类似MBA或MEM方式培养。据统计,前者主要担任现场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而工程项目经理人员则主要由后者承担,后者已成为国际上培养高层次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渠道。这是因为,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在技术方面或者管理方面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立即胜任重要的管理工作。我国的情况也很类似,本应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岗位却被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占据。以建设领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例,据调查,工程管理队伍中,工程技术专业占72.46%,管理类专业占17.39%,经济类专业占5.8%,行政类占4.35%。可见,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出身于技术专业。这些工程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管理和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管理能力基本上来自于经验,这样形成的管理能力显然有限,且很难得到提高,亟需补上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学历方面,62.79%为大学本科学历,29.21%是大学专科学历,中专学历占7%,另外有1%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称方面,9.68%具有高级职称,77.42%具有中级职称,12.9%具有初级职称[3],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人才较少,无法满足工程实际需求,需要通过专业学位教育提高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比重。放大到广义的工程和工程管理方面,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量约为1600万人,按10%估算管理人员应有160万人。全国高校工科在校生共有803万人,其10%约为8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工程管理队伍之庞大,提高工程管理队伍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为在职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帮助他们掌握管理和经济类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旨在通过以在职教育为主的针对性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能够推动工程领域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使其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获得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所必需的管理能力和出色的协调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组织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能够进行重大工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当前,工程技术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一定实践经验后攻读管理硕士研究生比较受欢迎,需求不断扩大。设置MEM专业学位,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对于加速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工程领域的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工程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产品、物资设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工程的成功离不开高水平的工程管理。我国对工程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指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广义的工程管理则取大工程的概念,既包括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等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领域范围[4]。MEM专业学位教育着眼于广义的工程管理,旨在为各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管理人才。MEM专业学位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在培养目标、层次类型、服务的行业领域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别,其学科覆盖面更广。

工程管理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工程管理学术型硕士相比,MEM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1]。工程管理硕士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性,仅靠工程技术或管理单一学科的力量难以实现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发挥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优势,共同参与MEM人才培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分为全日制学习和在职学习两大类。由于对报考者有工作经历的要求,大部分生源为在职学习。其优势在于工作岗位为其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且无需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问题。而劣势在于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监控。#p#分页标题#e#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入学要求、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确定了MEM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总体目标。在此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各高校应结合主客观情况、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各高校行业背景及优势各不相同,宜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各自的行业优势及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所侧重,合理确定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5]。同时,培养目标的确定还应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甚至可由导师或指导小组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各自不同的、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层次标准,差异化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项目是在对世界一万多名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知识调查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代表工程管理最佳实践的系列知识体系,是首次在全球推出的专门面向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工程管理师的资质认证项目。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考核的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生源主要是有若干年工程领域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有的甚至就是管理者。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作为高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基于此背景合理安排。EMCI为合理组织我国培养MEM知识结构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数学、统计学、系统论等是基础。在合理组织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能力训练,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科学发展观、工程伦理观等理念的灌输。课程设置宜采用模块式体系,即按照培养目标及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要求,将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6]。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模块课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以不断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个性化,要求每一模块的课程覆盖面较大,以供学生选择。例如,某些学生本科毕业于技术类专业,目前在管理岗位。他们擅长技术,但对于如何管理好团队缺乏系统知识,则其可以通过更多地选择管理类课程加以弥补。这种弹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MEM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突出应用、突出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1)以案例为平台组织教学。按照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构建并完善MEM教学案例库,基于案例组织教学活动和考核活动。案例应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横向上与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相结合,纵向上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逻辑线索。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软件仿真等经验学习方式,使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专业基础训练和管理综合训练相互结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以学生完成具体工程项目相应管理活动的绩效为主要着眼点。(2)以实践环节统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平台。学生所学的核心知识体系,都应在实践平台上亲自动手实践,且将实践效果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3)以课程设计为手段深化教学。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课程设计按工程管理全过程进行有序安排,以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投资与融资、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等课程设计为主线,使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对工程管理的认知逐渐深入,最后实现知识的全面融合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4)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工程管理属于交叉型学科,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参与。从国外情况来看,多数MEM专业学位由工程学院开办,但教育过程由多个学院共同完成。如美国杜克大学MEM由普拉特工程学院开办,商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等都为MEM提供课程。我国的MEM专业学位也有相当一部分依托技术学科设置在工程学院。MEM专业学位要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相关技术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参与。因此,应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由工程学院与商学院联合开展MEM教育,发挥商学院在MBA教育及经济、管理理论教学方面的特长,提高学生管理方面的“软技巧”,促进MEM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是保障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顺利进行、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虽然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各高校的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这与教学管理和评估制度是否健全直接相关。由于专业学位生源多为在职攻读,且多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用于课程学习、论文写作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无法保证,甚至少数学生攻读专业学位就是为了“混个学位”,对学习过程不够重视。如果缺乏严格的培养质量管控评估制度,则人才培养质量势必无法保证。在这方面,美国的专业学位课程考核制度值得我们学习。美国课程考核制度非常严格,课程成绩一般由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各占1/3。有的课程每周都进行考试,最后汇总;有的学校课程考核没有补考或重修。如果期末成绩低于一定水平,则该生将被认为没有培养前途而被淘汰。我国的MEM专业学位要实现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评估制度。培养单位层面,应建立符合MEM特点的导师遴选、课程考核、学位论文评审、培养过程质量自评估等制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性组织,MEM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应从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办学模式等多方面对各培养单位进行规范化管理,强化监督和评估作用。#p#分页标题#e#

第11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技术文件;建筑信息模型(BIM)

0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课几乎每个大学都开设,在工程管理以及土木、建技、道桥等相关专业中都处于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地位[1]。这门课程来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因此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由此可见,此课程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甚者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对管理人员能力要求涉及项目投资前期与建设期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等方面,在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按照“七大模块”展开教学活动,即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与协调。然而,具体到《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庞杂,且综合性很强,而先修课程一般为单一模块如《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或少数模块组合如《施工技术与组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应用型高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困难[2]:①工科类学生习惯于公式推导,这在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中不影响学习效果,但该课程都是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数学公式理论推导。②书中很多条文都是对国家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制度、项目实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实践性强。③学生上课普遍感觉字面意思简单,但应用于实际案例却无从下手,深入掌握很难。④该课程教学效果差也是由于普遍高校学生都缺乏实践锻炼,导致很难深刻认识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以及各种制度的设定。本文在分析论文传统教学模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案例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BIM技术和工程技术文件引入课堂教学,基于4D模型构建项目管理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并基于4D模型与工程技术文件重新设计模块化案例体系,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1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1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层级包括: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创造能力,其中专业技能的核心是独立编制及有效执行相关工程技术文件的能力,即在工程实施中能够正确合理地执行相应政策与规范,且应在入行阶段具备,因此《项目管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可认为是掌握基于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制与执行方法[3]。

1.2传统知识结构

当前《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主要有两种:即PMBOK体系和C-CPMBOK体系,均有较强的理论与学术属性。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PMBOK体系[4],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启动、计划、实施、控制、收尾;以及九个可分成不同数量管理过程的知识领域: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CPMBOK)[5],其知识体系框架的主线是工程服务过程,内容是各管理模块,分别是项目与工程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等概念,策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项目管理模块内容。

1.3传统教学手段

由于传统工程教育的巨大惯性,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仍是基于2D图纸的技术与模型,其突出问题是即使采用案例式教学,由于工程实体的综合复杂性及缺乏直观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案例背景并提炼工程参数,故而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效果,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由《项目工程》课程知识体系和2D工程技术的双重叠合现状,最终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在进入工程实践时,“毕业不等于就业,上班不等于上岗”。因此,为了更能适应普通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以往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手段。

24D模型简介

目前国家住建部正大力推广实施BIM技术,其内容涉及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造价以及其他各方面。BIM模型是一种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是以工程制图和AutoCAD构建3D模型为基础,赋予项目几何、物理、空间和功能等信息,最终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体与功能进行数字化展示[6]。为了使3D静态模型可以随时间轴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运行,以便能更深入具体模拟动态的施工过程,需要在3D模型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构建BIM-4D模型。4D虚拟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检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计划安排的合理性、施工场地的布置以及各专业的施工顺序等是否合理,还能可视化模拟项目施工阶段工程中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的动态集成管理[7]。根据建模的目的需求与表达深度,BIM-4D模型可分为精细化模型与概念化模型,前者多用于复杂工程的技术难题处理与交底,后者则用于方案演示、目标控制及工程教学等。

3串并联式知识结构体系设计

3.14D模型及案例设计

4D进度模型即动态演示工程虚拟建造的过程,可由如下三种方式建立:收集典型工程实施中阶段各层级的模型;教师主导、学生辅助设计完成;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收集或设计4D进度模型不仅将《项目管理》与先修课程有效关联,且表达出对工程技术文件编制与执行的要求,相对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知识体系与2D模型的教学客体,4D进度模型成果还兼具直观性、可视化与专业性,在寓教于乐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设计的参与度与互动性,模型质量还可以作为教学考核评价的参考指标。基于4D进度模型成果,将进度控制模块按照知识单元进行案例设计,案例体系包括进度计划、进度检查、进度纠偏等,以突出关键问题为原则设计参数化案例,即将综合复杂的工程问题演变成具体可控的典型参数化问题,教师设计出参数系统后,可引导学生按照分组模式开展进度控制模块案例的参数对比及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在学生小组中设置不同角色(即组织因素),基于角色在各典型案例设计与分析中的重要性(即技术因素),可有效结合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于是案例分析的过程还可以与教学考核评价紧密关联。

3.25D模型与X-5D模型

基于4D进度模型,可增加费用维度以建构BIM-5D模型[8],结合进度模块的案例体系设计方法,将费用控制模块按照知识单元设计成参数化案例系统,形成基准5D模型,包括:施工成本构成与控制、工程造价构成和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合同价款、预付款及进度款、工程竣工结算等。参照基准5D模型的参数化案例系统设计方法,在4D进度模型上增加质量维度、安全维度、合同维度等模块,形成衍生式X-5D模型,每一个衍生5D模型均由各知识单元的参数化案例体系构成。

3.3串并联式知识结构

基于各阶段模型与案例体系的设计形成过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可改造为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即4D模型(进度模块)基准5D模型(费用模块)衍生X-5D模型(质量模块、安全模块、合同模块、信息模块、协调模块)。各模块中案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完全工程式案例(以介绍工程背景及模块任务为目的)、工程问题式案例(以突出关键问题及模块参数为目的),通过背景分析及问题设置将各模块知识点设计成“模块学习准备问题分析与参数提炼工程技术文件”的渐近过程。

4结语

随着BIM技术发展,工程领域正在进行着3D模型的变革[5],为从根本上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本文针对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进行了与工程技术文件相接轨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即基于各参与方的项目管理,通过案例式教学,将BIM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先建立3D模型,然后与虚拟建造过程结合构建4D模型,形成可视化立体式项目管理的基本模型,并以进度控制模块为主线,进一步构建基准5D和衍生X-5D模型,进而可推行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互动式教学评价模式。于是,基于4D模型与工程技术文件的《项目管理》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开展案例式教学与评价,既可把行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又契合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成虎,陈群.工程项目管理[M].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董新平,蔡迎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7-60.

[3]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22-124

[4]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PMBOK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蒋时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73-75.

[6]吴吉明.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3):45-52.

第12篇

收稿日期:2013-11-18

作者简介:王爱民(1973-),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践能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TU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88-03

一、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回顾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个新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110104) 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101) 的二级学科。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广的专业覆盖范围[1]。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工程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多所。多年来,工程管理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也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管理的专业化、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如何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适应现代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在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设置的专业,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 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3]。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同时,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方面与市场脱节,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二)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都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学术水平、工程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所厌恶,而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工程实践或者结合工程实践的讨论分析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这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现有教学体制,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发展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年的分配流向,主要是在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和建设甲方。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数年后都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希望拿到与工作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目前,中国建设领域的各种注册职业资格有十几种, 其中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各类考试虽然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但考核的知识体系有着共通的地方。然而学生普遍反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的知识面到知识掌握的程度都无法满足这些考试的要求,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重新学习各种已经学过的知识。

尽管本科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但各相关专业课教学应从教学内容到考试要求等各方面,尽量结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各种资格考试,这也是各专业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本科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此时许多学生正面临就业的压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得奔波于各招聘会,或者在就业单位实习,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大大减少,以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4]。另一方面,一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陈旧,和工程实践结合得不紧密,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不高,毕业设计大多流于形式,设计质量不高。

三、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培养方向,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有别于其他一些行业的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作为基础,不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特点,是无法完成组织各专业工种和不同部门来进行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样,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建设经验,而缺乏相关管理科学理论和知识仅能成为一名技术员,而不能成为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

在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应该严格遵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允许各高校结合该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设置一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例如一些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土地评估管理”“物业管理”等特色课程,将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师资力量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专业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安排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课程设计的题目一定要选择和工程实际相关的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产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或将长期合作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程实习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的流程,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制约因素和影响条件,认识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环境和特点,掌握常见建筑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在课堂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和思考。

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地方建筑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制与条件,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了解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出更多合格和优秀的毕业生。

(三)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于职业资格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知识点,如资金的复利计算、单双代号网络图等内容,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介绍,习题和考试试题也应尽量采用职业资格考试的真题,达到职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和深度要求,让学生尽早适应毕业后所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加强学生对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 可以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 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职业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眼界,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四) 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充分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像在实际工程中一样真切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以前所学的各科知识,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则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和规范,需要向专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咨询请教,需要同学间的团队协作,即便在受到各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也能解决好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的从业范围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设计格式的规范性、计算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工程实际操作的要求严格把关,培养学生对待工程问题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在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可适当选择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参与答辩小组,让学生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了解来自工程一线的信息和需求。

四、结语

培养符合工程项目管理市场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是每一位工程管理教育者的职责。教学中必须认真了解行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才能为中国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祝连波,任宏. 21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4):59-62.

[2]曹小琳,晏永刚,刘玉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3):95-98.

[3]祝亚辉,佘渝娟,黄志.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93-194.

[4]程敏.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回顾、现状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第25卷第2期:75-77.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ANG Aim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