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2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就业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其学科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构成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企业经济运作中的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投资分析、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其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广泛,包括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大中型内资或外资工商企业等。伴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则需要大批的高端以及中层管理人才来做为坚强的后盾。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因此,未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根据上述分析,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好,但由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素质不好,导致就业夺力仍然巨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和素养还适应企业的需要。当前,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是有着迫切需求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市场营销的运行等都需要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但是,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却不能随便的接纳刚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纠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应聘企业管理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是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虚心请教,从而无法胜任工作,处处碰壁,或是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意接受沟通技巧运用、心理能力磨练、实战方法掌握等方面的基础训练。企业的发展需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工商管理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当然敬而远之,因此,企业不愿意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应试教育的壁垒,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只会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做习题,因为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多只会“纸上谈兵”,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校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了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经验自然也无从谈起。而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大多不想花费大量和时间和资金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企业更希望所招聘来的员工可以立即投入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给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本来看好的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对策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
1、搭建“立体式”实训平台。职业高校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课的节数和实验设施的建设,通过聘请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授课,提高课堂的实际说服力。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对选定要去实习的单位展开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对企业流程的感性认识。通过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鼓励学生主动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接受公司上岗综合实训,从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实践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索“定单式”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只有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就业找到出路。职业高校应当建立与各大企业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走访问,加强同企业的联系,通过认真归纳梳理企业的需要,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并通过
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只有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才能提高“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必将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打开“方便之门”,也必将成为今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打造“专业化”就业名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同其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这一突出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最佳的途径就是为自己的应聘简历“加码”,其中一个重要的一种方式参加资格考试。
【关键词】面向就业 工商管理专业 培养模式 学生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19-02
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底气不足的严峻形势,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传统专业,要站稳脚跟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2011年,上海市教委通过已经毕业的学生对各个高校的一些专业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研,上海电力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满意度分值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这引起了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关注和深刻反思。因此,从学生需求出发,研究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实证方法,以期了解和把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状况。课题组对上海电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80%;同时,分别对各个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访谈,每次访谈平均为30分钟,总计30人次。其次,在对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反馈信息统计分析的结果上,概括和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洞察和理解学生对就业的期待、诉求和价值观。最后,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现状与学生愿景的对比,提出面向就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思路和改革建议。
一 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反映,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
1.培养目标无法彰显特色和优势
上海电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和较强的创新精神,熟悉生产的基本流程和特点,了解企业管理及市场运行机制,掌握企业管理领域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科研方面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与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雷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不具备差异化就业竞争优势,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创新
第一,课程设置。上海电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行学分制,总课时达到3000个以上,学生普遍反映偏多。(从国外来看,美国和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个左右的课时);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学时分配结构进行梳理发现存在部分课程知识内容重叠,衔接关系不够紧密,逻辑关系不符合知识的递进性等矛盾。此外,学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导致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
第二,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大部分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封闭式的理论教学教给学生的只是纸上谈兵的功夫,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也有部分课程教师尝试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性、启发性教学方法,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的自主性不强,不适应互动式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或管理游戏,互动式教学的成效并不显著。
第三,教材选用。大部分工商管理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案例分析都是借鉴和参照西方教科书,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经济体制的差异,学生对洋为中用的案例舶来品的理解也多是一知半解。另一方面,对我国企业的案例整理归纳工作还很缺乏,教师在授课过程难以使用我国企业管理实际的案例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考核方法。在同质化培养目标的指引下,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也难免偏重知识和理论。目前,大部分工商管理课程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的结构式成绩评定方法。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的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导致指挥棒失灵。
3.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调查、生产认识实习、大型作业、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课程流于形式。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大型作业由于实验室硬件条件,师资力量有限等,两周的大型作业时间,学生真正能利用的时间也最多一周,许多学生流露出实践环节“蜻蜓点水,意犹未尽”的遗憾。
4.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在实际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作经历,在课堂教学中,以单一的讲授为主,由于教师自身对管理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而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大多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兼职并搜集教学案例,也有政府和企业高管转行到大学任职的,这与国内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二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诉求
现有的研究文献都是从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两种角度,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亟需改革。而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洞察学生对就业的期待和诉求,旨在从学生需求侧出发,研究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职业能力
在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领域要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经验,提出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包括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较强的管理职业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86%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无法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管理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无法培养学生以科学思辨为依托的管理诊断和管理改善的核心职业能力。
2.择业价值观
在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也趋于理性和现实,不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80%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是否是管理类工作不重要,只要能胜任就行,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转到管理方向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缺乏工作经验和深层次管理思考的毕业生不可能胜任管理岗位的工作,因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向该专业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学科倾斜,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职业生涯规划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本科学业完成后,面临着报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报考公务员、创业、直接找工作等多种职业生涯选择。在被调查对象中,49%的学生选择直接找工作。其余依次为20%的学生选择考研,在原来的专业方向继续深造;12%的同学选择考研,但是会调换专业;8%的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8%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2%的学生选择创业。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就业市场,因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三 面向就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解决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诉求,就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包括就业导向型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拓展,以及“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目标定位
上海电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该秉承学校“聚焦电力,体现电力特色”的办学思路。随着电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适应电力工程建设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厂网分离对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电力营销人才的需求等,建议本专业目前的公司理财、涉外、人力资源管理调整为公司理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依托电力行业和学校电力优势学科,围绕电力特色定位办学,使本专业具有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色,努力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特色求质量求发展。
2.课程体系创新
根据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贡献度大小,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为:第一,重新审视课程体系的衔接性与系统性。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鼓励开设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类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单向的知识灌输型的传统授课方式和僵化的考核方式,努力探索双向、互动、能力提高型的教学方法和与之对应的动态考核方法。第三,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效性优势,弥补现有工商管理教材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目前,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经济法等课程都建立了网上教学平台,并且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与交流。
3.实践教学拓展
为了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实践教学拓展包括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学科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综合与社会实践平台和自主实践平台五部分内容。各个实践平台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实践手段,涵盖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团队开发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内容。其中,自主实践平台主要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实验室的加速建设、设备和经费的投入、实习基地的积极创建,也为实践教学拓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4.师资队伍建设
面向就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更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软件保障。“双师型”师资是指教师既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工程师资质,又具备教师资格的双重领域专家。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培训和交流,将有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尤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双向交流:一方面,聘请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到学校以授课,或讲座的形式传授行业、企业管理实践知识以及管理前沿;另一方面,派送教师到企业参观践习,教师既能学习管理经验,也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咨询与诊断,将管理理论转化或升华为专业应用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就业,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必须在对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前提下,改革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教学拓展,并且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期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兵、乔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
[2]高向丽.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知识经济,2011(22)
[3]张德升、赵振民.以能力为核心的校内外互动培养模式探索—以潍坊学院的工商管理教育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2
1市场需求压力的启示
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占有较大的需求比例,而各调查数据显示,在此庞大的需求量当中,对于专业性的中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要远远高于仅仅能够专业操作的管理人员,但是,高层的工商管理人员的需求,却相对偏少。由此看来,各大院校重点培养的管理人员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在需求优势的背后,又存在着一定的威胁:首先,在当今市场的就业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初入企业时,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程序化的日常操作管理工作,而此工作内容,对于一些非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员而言,也可以凭借自身其他的素养和优势:如就业较早,入行较早,相关专业的操作优势等,使其优先获得工商管理相关的工作职位。其次,绝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人员方面,多以“有无工作经验”为前提条件,甚至有些企业则直接高薪聘请其他企业的高管来本企业兼职,由此一来,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机率就大幅度降低,就业机会也大大减少。由此看来,虽然现今的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对于此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实际工作经验、管理实践经验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就在无形中,对各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应届毕业人才,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那么,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各大院校在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就要重新定位培养模式,以此来缓解现实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2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各大院校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传统知识的传授模式,而此模式又比较单一,同时无法拓宽知识面,在实践与创新方面的培养也比较匮乏,只是起到牢固理论基础知识的作用。而在理论授课之外,对于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方面也不到位,从而更加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使学生在应用方面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2.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多数并未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导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面对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具体问题。而我国重基础、宽口径的主要培养模式,又造成专业学习没有侧重,虽然拓宽了知识面,但是使得其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并不深刻,从而导致其在就业时,显现出实践能力差,所学知识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等,致使其增大就业压力。
2.3在实习安排方面,时间短、资源少,往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各大院校在努力安排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应用能力低的问题,此类实习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实习只是趋于形式化。
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人才目标的定位。我国的高等院校由不同等级组成,因此要各大院校,要切实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教学水平,生源水平,以及各种综合资源的配置,对本院的工商管理人才新型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定位后所培养的人才,使之能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应变自如。相关教育课题报告显示,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类型需求的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全面管理人才、专才型管理人才、技术型管理人才、其他类型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又将管理人员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等级,而层次高的管理人员,对于其创新管理理念的要求越高,层次低的管理人员,则只是对其基础技术操作有要求。在近几年的企业招聘中,研究生和MBA人员大大增加,使得企业在选择高层次管理人员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与此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本、专科院校毕业生进入中高层的几率。对此,各大院校就应以培养经济管理基层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在该目标定位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与时俱进,赶上社会发展步伐。为了满足社会对综合性全面人才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需要进行再教育、再深造培养,以保证其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4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路
对于一般高等院校,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创建模式的构思:首先,要实现经济管理基层应用人才的目标,就要求各高等院校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所授知识的专业应用性,使所授理论紧跟社会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从而降低就业时的竞争压力。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可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后再从中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爱好,着重专业培养,最后在全面发展又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其次,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专业知识必然要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被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但是,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尽快适应,得到尽快的提高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对工作态度,岗位责任心,人际关系处理等多方面进行培养,才能使其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做到尽善尽美。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同时又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全方位人才,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自我。再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社会的变化,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用人单位的“专需性”人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用人单位进行深造。或者采用“用人试验试点”的方式,为应届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大的就业几率。最后,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途径。目前各院校在这方面还相对薄弱。因此,各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不断成长,从而满足新形势下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综合上述,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工商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只有明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准定位,采用正确的培养思路,拟定正确的培养模式,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解决工商管理人才的就业压力,同时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蒲小彬工作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1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利用知识分析经营形势,处理经营事务并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这导致高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思路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工作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就必须重视课程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许多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突出自己的特点,保持竞争力就更应该以人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好课程建设。
2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路径
2.1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
2.1.1以就业能力为导向
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就是指能够取得工作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既包含得到工作机会的能力,也包含了在工作中持续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及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它的实质是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强调课程建设目标与工作岗位中要求的就业能力相适应。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坚持工商管理学科“厚重性、前沿性”的特点,要体现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不能丢弃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把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同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在坚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学科性的同时,根据市场、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别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
2.1.2以课程模块建设为基础
模块化课程的设置能够适应社会上对工商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并体现工商管理的学科特点。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基础,首先是要高校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以后主要就业的几个工作岗位,然后以这几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课程分为通识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三个大类模块,再分别明确三大模块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及大致的教学层次,最后设置三大模块中具体的课程名称、学时及进度,并确定核心课程,在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确定某些课程内容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2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同样离不开教材建设的支撑。很多高校都在教材建设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教材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材雷同、缺乏特色、案例偏少等。
2.2.1支持校本教材
做好教材建设,应该支持高校教师联合企业管理人员一起组织开发工商管理校本教材。在自己开发教材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较熟悉,再参考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能增强教材的适应性,更多的体现教材的特点。校本教材的建设尽量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校本教材建设。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还应该设置专项基金,评选优秀的工商管理校本教材,适时的开展教材开发专项科学项目研究。
2.2.2丰富教材类型
除了积极支持工商管理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应该丰富教材类型,建议教师和学生以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作为基本教材,在课堂使用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用这些教材。并且鼓励师生多使用参考教材,阅读课外书籍,拓宽专业视野。比如考虑到工商管理课程博大精深的特点,要求教师推出推荐教材名单,由学生自行选择使用一些参考教材辅助课堂教学,比如使用英译本或双语编写的管理课程教材等。同时,将这些教辅材料信息传输到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信息网上,供广大师生查阅、学习。
2.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3.1增加教学案例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进行,也就是充分模拟企业工商管理职位的环境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为了突出能力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案例,以来源于实际工作的代表性案例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经过几个轮次的主讲教师的教学过程整合形成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3.2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要保持先进性必须有创新思维,这方面可以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将他们带入课堂,为学生作专题授课。另外,也可以将工商管理学科竞赛的内容、社团活动的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以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内容作为主题开设专门课堂,将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2.4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4.1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启发性。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即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张以课外学生通过视频、网上学习资料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以师生相互提问、交流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由于这种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同时也比较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面广、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中予以推广。
2.4.2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所谓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即要求注意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带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要探索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在这方面可以大胆采用“微课”模式,以短小精简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讲述进行记录,同时配以课件、练习、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内容精简,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利于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来说,“微课”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讲授各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的教学案例。
3结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许多高校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改革路径。工商管理专业是知识更新较快、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使课程建设向应用化、科学化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黄金梅,张凯,袁金龙.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93-294.
[2]朗春婷,刘楠.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43-144.
[3]郭占元.探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8):129-132.
[4]董治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94-97.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岗位定位;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17?03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一直是该专业争议的焦点。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四种类型: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市场营销类岗位、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以及物流管理类岗位。这与行政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重合,造成了与之“抢工作”的现象。而与其他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度方面还欠缺竞争力。因此,本文以现实企业管理职能为中心,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明晰自身就业定位,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独特职业能力。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定位
一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包括战略规划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研究与开发中心、生产管理中心和营销管理中心等部门。按照学校学科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研发、营销管理都对应各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能够进入的部门为战略规划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
其中,战略规划中心负责对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协调,属于综合能力的应用,对学生的个人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较高,可以设定为就业若干年后的职业定向。生产管理中心主要包括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和采购管理等岗位,相对而言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要求。因此,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性质和各个职能单位的工作内容,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做出了取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职能如表1所示。
二、基于就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分析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定位,通过对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分析,结合高校本科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应用型管理人才可以从塑造学生专业的核心能力、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层次构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如图1)。
(一)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即与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联系而与完成专业任务密切相关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一种从事该专业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诊断与优化,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能力。
图1 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体系
(二)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是指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即学生就业后从事具体工作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岗位职能模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物资采购与管理等业务能力。
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根据相关技术数据与要求合理制定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ABC法、产能平衡),采购计划(订货点、订货周期),保证企业生产有序、协调,充分利用人力与设备。
经营计划与管理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各种资源,合理制定企业的长中短期经营计划,协调与平衡各部门的部门计划,并对经营绩效进行统计与分析。
物资采购与管理能力:能够根据生产需求编制采购计划,平衡生产,进行采购业务的统计与协调,并且能够进行供应商的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指学生无法毕业立即可以从事,但在一定工作管理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今后可以选择发展的方向。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积累,可以培养自己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价值链管理能力。
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能够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及其变化进行企业战略定位和实施战略计划,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
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和制度,能够采用和推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预防和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价值链管理能力:能够发现企业各个环节中价值低效和高效的工作,改善企业作业管理的方式,整合企业各项资源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环节。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围绕职业定位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基本的管理素养和较强的管理优化职业能力,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注意突出未来职业定向与能力要求。
(二)根据特定专业能力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内容的安排上也关注全面,而忽视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毕业时产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又不会”的感觉。笔者建议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严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围绕就业岗位和相关职能要求设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除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外,应从生产组织、计划管理、物流采购、质量控制、战略规划以及价值链分析等能力要求来配备相应的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程则围绕各项业务能力展开,与理论课程相呼应,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论实践课程群。
内容和课时分配上应向实践教学倾斜,坚持理论够用、侧重实践的原则。另外,注意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区别,突出业务能力的培养,兼顾发展能力。
(三)以实际应用配套特色实践教学
基于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统一,并且围绕职业能力重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剔除之前相对务虚、内容不明确的实践环节,增加对职业能力关联性强、贡献度大的实践课程。在所有的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据,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
首先,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附属环节的形式,以培养相应职业能力为目标,系统地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按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结合开设的理论课程,在大二到大四每个学期各设计一门实践教学课,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其次,实践课程的开设依托企业管理软件,通过各种管理软件平台,帮助学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模拟中体会并学习企业运营管理知识,提前了解企业运营环节,熟悉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训练。做到不去企业就可以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并且熟练操作软件,培养企业管理软件操作能力。
最后,通过职场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开展职场训练教学,如学校设立职场训练室,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严格制定上下班制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课程中引入项目课题,通过日常工作来熟悉职场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培养在团队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职场训练课中,要求学生以“组建一个公司”或者“完成一个工程”为项目主题,从总体的规划设计、环境调研、分析、项目定位、组织等方面让学生提出方案,分工完成,最后用多媒体展示。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整门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如何定位该专业的特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以适应岗位职能为培养目标,从核心能力、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并从培养目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建议。
参考文献:
[1] 卢安文,胡明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2] 王小青.基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7).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研究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研究
能力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想要科学、准确地给能力下一个定义,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业能力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不同时期,就业能力包含的意义和研究的视角也是不同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是能力研究中非常独特的领域。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也是不同的。专家认为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和特征: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意愿、自我管理的技能、团队工作、沟通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加。劳动市场所需的人才发生着快速的变化。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学习知识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取的就业理想,既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又可以在社会工作中发挥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应聘者时把应聘者的综合素质高低作为是否招聘的依据。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是比较强的,此专业的学生面对的就业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广,因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综合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一份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从学生就业角度认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人际的交往能力、自我调节和敬业精神对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是必不可少的。
三、问题的提出
当今大学教育存在两个非常普遍问题,第一个是空洞,第二个是功利。空洞具体表现为:教学中没有设立具体的就业能力培训的目标,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性进行发挥,没有能够明确能力点和训练系统。功利具体表现为:为了完成参与和各级技能大赛或者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教学,虽然在此教学过程中有能力点和训练体系,但是对于学生的就业素质、就业精神不重视大大限制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的提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空洞是因为教育目的性不清楚,功利则是因为教育的短期行为比较强。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弱,又因为大学实行的是放养式教育,更加会让那些学习自律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方向及动力。因为大多数教学都是和各种就业技能相连接,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参赛学生身上,结果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掌握相应的就业能力。当真正的毕业来临时,只有少数学生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因此,大学应该找到通用人才的标准,结合工商管理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努力打造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强的大学毕业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构建就业能力模型,就业能力模型是工具,大学教育中,能力模型可以清楚地表明就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认知条件,才可以更好地胜任工作。就业能力模型同时可以作为标准使用,根据模型设定人才就业的框架,建立培养体系,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四、研究过程和方向
一个优秀的就业能力模型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具备教学可操作性,通过培养过程进行观察,还应该具备开放性,让就业学生进行自我进化。为了搭建更合理、更具有教育实践的就业能力模型,让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真正落到实处,建模方法和过程是:利用文献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整理,通过教学实践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从理论教学和用人单位三方面提炼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对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就业阶段的培养任务,构建动态的就业能力模型。
五、模型的研究视角
1.理论视角
当前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非常多,从教育学、教育行为、教育行政管理、企业人力资源角度来讲定义存在不同。综合学者的论述,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具备的综合能力,以就业能力的综合属性为基准,框定工商管理类大学就业的能力范围,提炼就业能力的关键要素。
2.教育实践视角
当前大学就业能力培养分为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两个方面。校内工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为实训,教师授课的重点是知识点和技能点,就业素养、责任感则通过思政和礼仪课程来获取。校外顶岗实习是通过企业实习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就业精神、就业素质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进行整体培训,其中最主要的就业能力要素.
3.企业用人视角
通过对有关企业进行走访和调查表明,企业比较重视就业职工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基础技能。职业精神包括吃苦耐劳和坚持执著,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礼仪和谦虚好学,基础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和文字数据的处理。企业用人的关键要素,如图2表示。普遍来讲,大学生普遍都是吃苦耐劳和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差。
六、模型重视的内涵
一般的就业能力模型更多地注重就业职场人的外在表现,希望大学生的行为更加贴近行业中的专业人士。通过架设职业精神的要素,希望可以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求职的目标,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职场内有一个信念,可以依靠信念勇敢坚持下去。
七、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根据上文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业能力的正确认识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非常重要。为此,高校和个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营造良好的培养就业能力的环境
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中可以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培养就业能力的环境,帮助大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与就业相关的辅导类课程,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有关时间就业的知识,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就业知识大赛、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大赛、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大赛,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此外,大学还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建立用人合作的良好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2.加强全面就业能力的辅导教育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对就业能力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对就业能力体系不了解的原因之一。要想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所提高,必须让就业生对就业能力的结构有全面熟悉的认识。大学中可以根据工商管理类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全面、系统的就业辅导课程体系,这样可以帮助处在不同阶段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相应的能力及素质,这样有针对性的辅导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掌握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注重个人基础技能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性技术不是很强,这是造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及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把握的忽视,而在实际企业工作中对于大学生的基础能力重视程度很高。所以,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应该对自身基础能力的重要性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课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可以通过考取专业的资格证书、阅读有关的知识、参加相关的知识竞赛、同学相互交流等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可以积极寻找途径或者机会进行锻炼,如参加相关科研活动、实习、兼职。
作者:刘畅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
[2]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张欣.深化教育改革适应世界潮流———关于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0(1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调査内容与方法
此次调査的内容就是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市场适应能力,主要从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出发进行调研。职业能力对于毕业生的市场适应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决定了其在工作上的胜任度,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三个部分;职业素质则指的是毕业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二、调査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需求。在回收的有效的49份问卷中,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是不同的,其中有四个是非常需求的,两个较多需求的,二十七个一般需求的,十一个较少需求的,五个没有需求的,它们的概率分别为8%、4%,56%、22%、10%'。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趋势也有高有低,有十六家的需求是呈上升趋势的,二十五家呈现出一种比较平稳的趋势,还有八家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面是很宽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呈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大部分仍然处于上升和平稳的状态的。
(二)毕业生的工作胜任度。从有效的49份问卷中分析可以得到,有8%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有6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比较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还有18%的人认为自己勉强胜任工作需要,认为自己不太能胜任、极其不胜任的分别占有4%。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在进人社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度还是不错的,大部分都能得到自己所在企业的肯定。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虽然适应度不错,但是还是有很多毕业生存在理论知识难以向实践转化的情况,仅有的书本知识难以解决实际中面临的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工作以及企业的需?,虽然就业面比价广,但是宽而不精。
(三)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适应度的要求。一个毕业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根据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对学生的英语四级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还有29%的要求英语六级,要求商务英语水平、雅思托福的各占2%,没有要求的占10%。
三、调査结论和建议
通过调査与分析,我们才能知道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口语、社交、以及商务英语、人文、实践、法律、财务、沟通、计算机等方面很重视,这给我国的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提供了改革的方向。
(一)突出核心课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发展,经济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经济主体越来越多样,经济业务交易也日益复杂。面对极其复杂、而且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的环境,对工商管理教学经验进行分类、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更高水平的实战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与企业接轨,使突出课程内容的核心,在教学中引人企业实际管理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改善传统的考核方式,将试卷考试与实习、案例演讲、项目策划书等全面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其成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完美人才,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二)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改善现有的培养方案,不仅要重视理论的教学,还要重视实践与实习,强化基础理论、以及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与企业合作。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素质的提高以及操作能力的增强离不开亲身实践,为此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切实地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22-02
当前毕业生求职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日益显现。该矛盾反映了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很难与企业职位需求匹配的矛盾,该矛盾突出地体现在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所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和实践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是以经管类为特色的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的重点。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例如,金国峰和董富华认为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要求,改进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项益才认为经管类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唐新平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实现从专业型到复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知识传授到主动知识创新、从封闭型到开放型育人观念三方面的转变;李蓓蓓认为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强化实践教学四方面提出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从校企合作视角出发,对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如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行研究,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希望能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也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之中,以下主要介绍四种校企合作的模式。
1.专题讲座。这种方式是邀请企业管理者进课堂,讲述企业运作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该方式操作较简单,但有明显的缺点:第一,时间限制多。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讲座时间多被控制在两三小时之内,受邀的管理者很难真正把完整的工作流程介绍给学生,讲解多停留在他们对工作的感性认识上,而这些感性认识又是大同小异,对学生在知识的把握和管理实践的理解上帮助不大。第二,流于形式。受邀的管理者本身工作忙,无暇进行充分的准备,其所谓管理经验大都没有明显的参考价值。第三,缺乏针对性。管理者的讲座较宽泛,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关于企业运作的内容,但是宽泛的介绍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都有所接触。
2.实地参观。为了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等环节或者部门的工作流程有基本的了解,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该模式也有易操作优点,但其缺点也较明显:首先,时间限制。实地参观也受限于时间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是对企业工作的流程有一个感性了解,很难接触到具体内容。另外,学习的深度不够。虽然实地参观可以与企业实际工作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操作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实地参观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局限性,在实践学习的深度上也不够。
3.实习项目。目前很多院校愿意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实习项目,期望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第一,管理困难。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从很大程度上讲学生要脱离学校的管理范围,受限于各种条件,院校老师很难对学生做到全面管理,对学生在校外实习中遇到生活、安全等问题难以控制。第二,成本高。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学校不但要支付企业一定的管理费用,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上也要投入人力、物力。鉴于此,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院校就很难组织校外企业实习,即使勉强进行一些实习,效果也不明显。第三,企业态度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实习项目中,大多数企业能较好地完成自己在项目中负责的内容,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但也有部分企业仅利用实习的学生做一些杂物工作,将实习停留在了表面。
4.校企合作校内项目。目前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将其在运营及管理中的问题打包给一些院校,借助学校的科研资源和研究人员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兼顾学生、企业、教师三者的利益平衡。但是,深入了解后发现,该模式还是有很多缺陷:第一,适用范围有限。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为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会慎重考虑,且对参与项目的校方人员也有要求。所以,能参与有实际意义的校企合作校内项目的院校将集中在重点院校,参与学生也多集中在研究生层次。第二,参与程度低。在项目中企业都会有具体的质量和时间要求,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负责教师会把主要的工作分给项目组的其他教师,学生只负责一些整理、排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涉及企业关键问题的项目,学生参与层面就更加初级。在校企合作的校内项目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受限,校企合作的校内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未来就业能力的帮助也不大。结合以上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可知,无论如何强调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都要注意到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或项目中才能有更多地体会,才能明确地了解自己与企业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虚拟企业”模式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参与双方利益的冲突导致在合作中很难实现双赢。学者们经过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虚拟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虚拟企业”是学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相关行业和企业资料,争取一些必要的资金,在学校建立一套虚拟的企业及外部行业系统。教师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质性的工作内容中。“虚拟企业”运作的具体流程具体如下:
第一,以现实企业为原型,构建校内“虚拟企业”。首先要充分获取现实企业和行业的数据资料,基于这些资料构建虚拟企业。该系统将模拟原型企业的专业岗位、业务流程,在仿真实践中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教学活动围绕“虚拟企业”的运作,构建课程体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原型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二,将教学讨论延伸到企业。首先,将校内模拟业务与企业实际运营作对比,发现模拟经营中的问题,敦促学生提高自身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在模拟经营中可发现原型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此展开讨论,并对原型企业管理上的改进建议与企业管理者讨论。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又可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发现自身问题并获得改进的方法。
第三,虚拟成果向现实成果的转化。由企业管理者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虚拟董事会或虚拟评价机构,对虚拟企业的运作做出评价和指导,根据学生在虚拟企业运营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企业可在虚拟企业中选拔人才,表现好的同学可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通过社会调研、企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可以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把“创业构思”转变为“创业行动”。
第四,定期评价,并不断改进和更新。虚拟企业的运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在实际的操作或学生就业等实践活动中会发现其中的不足和未涉及到的内容。因此,应当鼓励参与过虚拟企业项目的学生对虚拟企业的建设和完备提供建议。通过反馈,使虚拟企业日益完备,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工商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与建议
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仅有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一,改进课程时间安排,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部分原因是学校的基础课程安排分散,学生难以获得足够连续的时间去参与活动和项目。
第二,增加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在最初就业时的入门能力。现有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多是以管理者的视角设定的,缺乏学生工作入门能力的培养,故在课程体系中要增加基础课程的安排,培养学生工作入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三,聘用有管理经验的教师。院校应该跳出传统的教师聘用制度,积极吸引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入教学队伍,为学生创造向实践管理者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第四,采取多种有效方式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参与。吸引企业单位的参与需要做好在校企合作中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利益的分配。
第五,建立负责高校、企业和学生沟通的平台。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只能提供就业信息,无法将职位的具体要求传递给学生,故应设立负责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平台。在沟通平台的建设中,让企业充分地参与进来,在获取就业信息的同时,鼓励企业提供岗位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合理择业。
正确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和企业从根本上走出“就业难”和“招聘难”的困境。因此,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运行方案,结合企业需求,紧扣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拉动教学,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课程安排和教师聘用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项益才.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C].中国重庆,2012.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
目前,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最难就业?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这些高考时报考的“热门”专业,短短数年就迅速沦落为就业市场的“冷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表明,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差的11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连续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法学、外语、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竞争依然最激烈,明显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更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推广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整合。特别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从而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现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积极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努力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或起步阶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从市场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是从以前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机构向提供较多个性化服务机构的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建设和运行无法可依。现行的市场建设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滞后于现实实际情况,因而造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缓慢。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单一,不仅造成市场模式单一,更重要是造成了运行机制不灵活,这样,没有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的行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市场主体双方提供的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政府部门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竞争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场的活力与生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然作为一种市场,就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没有竞争性、没有公平性,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这种政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再以这种模式就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办就业市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决定的,高校不可能对本校的学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按市场规则收费,但是高校可以举办很多招聘活动和市场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对学生服务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并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把就业压力变成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也要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实现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也就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度调控,主体自主选择”的模式。其创新点:
1.市场供求调节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要靠市场来调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经营发展要靠市场来调节。要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大体系,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供求调节,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2.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适度控制,在毕业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客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之间、高校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保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与生机和促进毕业生资源有效配置。
3.灵活的筹资和投资机制。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社会多元化的资金进入就业市场,形成灵活的筹资、投资渠道和机制。4.自主选择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中介交流和培训转移三方面的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更,对人才实现培训转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自主疏导。这是保证人才供需优化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控机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是要纳入社会就业的大机制和广泛的协作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观、大市场观,推行诚信服务。市场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灵活、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能力建设,以功能开发为重心,强化各类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和开发人事、猎头服务、人才规划、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等衍生服务产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市场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
2.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形式必须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应该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和小型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不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个性化。随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服务内容将由现在提供的共性化为主转提供个为主。在为毕业生服务方面将主要为个性化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适应和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能力培训服务。三是服务手段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将现代化的各种技术用于传统的就业全过程,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就业过程的现实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服务质量优质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作保障,随着就业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杜会环境。一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在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始终基于平等、公平、竞争和完全自愿,市场中的其它社会组织始终应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发挥为市场主体服务、协调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须复归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应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建立所属区域职业介绍机构、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行业、各种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及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信息互通,
形成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服务体系。
4.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固然有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扩大和形式的多元化,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招聘活动与小型招聘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与不定期市场相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兄弟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相结合,但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建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课程模块为内容,以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顶岗工作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共建,进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成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聘请企业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担任教学顾问和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际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地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外经营工商管理与制作。经营场所就设在教学楼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参与事务所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设计技能。(2)校外实训基地派出教师合作指导,进行学生顶岗工作的岗位锻炼。在“校企合作”制教学平台下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后,要转到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工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工作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挖掘企业在接纳顶岗工作方面潜力,确定各企业顶岗工作岗位、计划方案,同时要主动联系本地区优秀的展示设计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地方院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方针,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地数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加大人力、智力、资金、资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对接互融,不断拓展基地技术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培养人、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点出发,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按照专业群建设需求,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以优化“双师”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湖南“四化两型”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1)和一般课题《工学结合下的高职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1CZJ072)
参考文献
[1]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赖雁翔.浅议广西再就业难点及对策.广西经贸1998. 11
[3]赵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赵晓军(1977-),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雷公塘14号: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邮编:421008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教学模式
一、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行业广泛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能够有企业管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和实践能力,便于解决企业管理方面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这次参与到调查中的企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从这些企业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去年有12.3%的企业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但有87.7%的企业却是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行业还是很广泛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二)市场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2015年,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统计的本年度第一季度部分省市的人才需求结果如下:第一,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在人才需求单位中排名第二;第二,就被统计的省市中的人力资源市场里,在华南、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最高的。
统计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有175家企业,其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其他专业相比占到1%以下的有21.2%,其中在1%~10%之间的有49.9%,在10%~20%之间的有18.5%,在20%~50%之间的有10.4%。由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环境是可观的,有比较好的就业市场。
(三)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调查组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专业本领、拼搏进取与乐于付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九个难度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78%的企业对“协作与沟通能力”比较青睐,71%的企业重视人才的“团队精神”,68%的企业更看重“创新能力”,64%的企业则侧重于“专业知识”,51%的企业对“自学能力”更是重视。通过调查,根据重要性从高往低排,依次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专业本领、适应能力。企业更重视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一)重视理论与技能操作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和实践能力上,能够处理在企业中遇到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学生理论的天平和实践天平要保持平衡。尽管这些年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综合方面的素质能力也在提高。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比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企业中有一席之地。
(二)应该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
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的贯通方面。很明显,仅有“一专”的能力应对当今复杂的企业工作,必然会困难重重,这就需要人才不仅具备“一专”的能力还要有“多能”的本领,这样才会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心应手。据统计,企业分别对管理学、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企业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知识有:个人与团队管理知识、电子商务知识、成功素质训练知识等。计算机基础和英语方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也逐渐成为必备的技能。总之,企业越来越重视“一专”和“多能”兼备的人才。
(三)优秀的职业素质
人才的职业素质备受企业的重视,这也是人才走向职场成功的第一步。一般来说,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与他今后的就业和职场生涯的高度有很密切的关系,甚至说,职业素质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从调查的企业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很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素质有很大关系。
(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永葆活力的催化剂。目前,社会各方面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而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从被调查的175家企业中得出结果,68%的企业要求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
三、据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保持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由于现代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以需求为根本,要掌握坚实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处理遇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天平保持平衡。比如教学中要把模拟实训和企业经营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入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让学生分别扮演企业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能够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真正体会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等,在全真模拟的场景中,真正体会管理的经历,体悟管理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地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二)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学时量
1.以“基础饱满、特色突出”为教学体系目标。学校开设了一些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这些课程仍需要高度重视,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以保证教学质量,着重体现其重要性,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开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
2.在实践课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也可以增开实践技能培训,以保持理论和实践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努力打造一个以综合能力为主体、以专业能力为特色、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系统。
(三)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对企业的生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必要。学校定时举办一些职业素质培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培训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看清就业现状,实现就业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萌芽状态。学校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新奇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代替曾经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第二,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健全评价和奖励制度,举办创新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创新。
四、结论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进行,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高,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但通过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大学生就业都很难,主要是由于这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很长时间都无法独立工作,所以企业也不愿接收这样的学生。因此,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是为企业培养管理型人才,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应用其中,以便做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
1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实践教学工作发现,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独立开展工作,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与以下几项问题有关:
第一,企业管理具有较强实践性,但现实教育中却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而是将企业管理分成几部分开展教育工作,这样不仅割裂了企业管理内容,还让实践教育变为理论教育,即便教师认识到了企业管理对实践性有较高要求,也只是简单的应用一些教学案例,学生依然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无法真正进行实践[1]。
第二,难以将企业管理流程与实际运行联系在一起。由于缺乏实践性,教师只能一味地为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学生也就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将知识与企业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育方式严重与现实脱节,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并不了解企业管理真实情况,所了解到的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再加上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变化较大,现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很可能在一段时间以后就与现实要求不相符的情况。
第三,尽管一些学校在最后一学期会为学生安排实习内容,但所起到的效果却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较少,再加上企业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也不愿让学生到此实习,实习就成为了泡影。
2 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只懂得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能力,并不被企业所看好。加之原有教学方式存在较多弊端,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容易出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所以就需要将ERP系统应用到教学中,将其与体验式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进而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2.1 引入ERP系统
所谓的ERP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用系统化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必要的管理平台,在ERP系统中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与思想,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良性意见,尤其是在市场竞争足够激励的今天,ERP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有必要将ERP系统应用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
在ERP系统进入到企业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与理解好工商管理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该系统进入到企业各个环节中,接触最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还能了解到企业各部门之间最真实的相互关系,掌握企业实际生产运作情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学生就可以对企业工作流程形成基本认识,懂得如何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以便为其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体验式教学所带来的益处
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意外体验,在ERP系统应用到教学中以后,学生将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则是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导,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也可以更真实的感受到企业工作情况。同时随着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学生还可以实现自发性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由于有教师的引导与激励,学生也可以将零散知识串联在一起,更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进而通过合理方式来弥补这一缺憾,这对学生日后学习也有很多好处。此外,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在模拟过程中学习,知识是无止境的,只要学生认真学习一定会从中发现新乐趣,尤其在模拟企业真实情况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企业管理产生新的认识,懂得联系企业实际,利用自己的才智提出创新想法,在增强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3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较强,而传统教学方式却无法实现实践教学,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联系实际引进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就是这种新型教学之一,也就是将ERP系统或其他先进手段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成为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人才,更有效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