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税收风险防范

企业税收风险防范

时间:2023-08-11 17:2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税收风险防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税收风险防范

第1篇

自20__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地税局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武汉地税工作实际,将风险防范贯穿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始终,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以风险识别为基础,以风险推送为纽带,以风险应对为重点,依托信息化支撑,通过成立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区两级实体运作,分级分类税源管理,前置所有涉税事项,变管户为管事,依托税收情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高了税收风险的预警、应对和处置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风险识别为基础,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风险分级,实现风险应对的最优化

我国目前的税收风险防范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把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作为税收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以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税收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落实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源监控、防止税款流失”。

武汉市地税局敏锐地意识到税收风险管理是提升征管质量、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市局党组果断决策,于20__年元月组建了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局局长任指挥长,市局副局长任副指挥长。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新组建的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在税收风险防范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武汉市地税税收征管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以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监控评估为主要流程环节的税收遵从风险控管体系基本确立,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绩效评价诸环节的逻辑关系得到进一步明确,并通过制定各类规章制度予以固化,为税收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成立机构,打牢风险防范的关键点。在税收风险防范过程中,武汉市地税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设置了综合管理岗、风险信息管理岗、风险分析识别岗和风险应对实施岗,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确保了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按照单项性税收风险的管理、系统性税收风险的管理、涉税情报信息类税收风险的管理、依申请或依职权办理涉税事项风险的管理进行分类,制定了启动、办理、处理、反馈的工作流程,为税收风险防范夯实了现实基础。

同时,打造“一个体系”,全面推进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行政执法岗责体系是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突出作用。今年,在新的岗责体系应用推广过程中,武汉市地税局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岗责体系之中,修订了《风险管理办法》,按风险类别分级、分类、过滤、筛选、排序、推送和应对,出台了《武汉市地税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征管与稽查协作工作规范的通知》文件,进一步理顺了与市局各处室、重点办、零散办、评估办和稽查局的关系。通过组织专班到各基层单位调研,认真听取基层一线的意见和建议,归类整理并认真回复,优化风险管理系统与行政执法岗责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传递,推动了风险管理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融合。

(二)进行风险分级,打牢风险防范的参照点。武汉市地税局在按照规模、行业、事项对税源进行分类的同时,又引入税收风险的大小这个参照系,科学确定一级、二级、三级税源户,将有限的征管资源应用到税收风险最大的纳税人上。并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合理分工,重构税源管理岗责体系,从而形成以规模管理、行业管理和风险管理为特点的税源分类模式。如2013年以行业管理为突破,以分级分类推送为重点,初步建立了房地产行业税收风险指标体系,探索性开展了行业性的风险防范工作。通过数据生成、风险等级排序,优选生成了81户房地产涉税风险企业,并推送至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建立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分级应对的行业性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市局评估办的评估任务审核,共计查补81户房地产涉税风险企业地方税费1.3亿元。

(三)搭建平台,打牢风险防范的支撑点。紧紧依托湖北省地税局税费征管核心软件,搭建市局、区局、税务所(办税服务厅)三级应用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他们自主研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子系统,其主要内容涵盖了涉税事项的前置办理、日常税源管理、涉税基础资料信息等方面,并与减免税、行政处罚等税收管理业务进行了有效对接,从而形成了以涉税事项管理为基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流。行政岗责执法平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闭环管理为目标,全面梳理岗位职责和流程,建立起涵盖涉税事项前置办理、“先办后审”事项任务分级推送、日常税源管理、电子征管资料、行政执法文书的应用平台,并与风险管理平台对接,形成了以涉税事项管理为基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流。挖掘梳理了税源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78个风险点指标,通过税收风

险特征库与原始基础数据库的标准化筛选,实现了税收风险数据的自动化、定时化生成,并将全市各级税收风险管理部门的日常风险应对,全部纳入到了管理系统中,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全程信息化,完善了税收风险防范评价体系和应用体系。

(四)建立机制,打牢风险防范的着力点。武汉地税通过制定《税收风险防范管理实务手册》、《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工作方案》以及《税收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分级分类处理机制,对于税收风险大、对税源影响大的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稽查部门进行应对;对于带有行业性、普遍性的税收风险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纳税评估部门进行应对;对于风险较小,带有一般性或个体性的基础性风险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基层税源管理岗位应对。系统在相应数据推送至对应部门应对后,实现对应对处理结果的自动统计汇总,为下一步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形成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完整链条。比如,针对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管理,通过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的风险识别和比对,共计核实应补税人数1706人,补缴个人所得税1309万元。针对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通过对企业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及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申报表的深入分析,预先设定报表间的逻辑公式条件,通过系统进行批量数据筛查,共计推送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风险668户,共计880条数据,核实应补缴企业所得税户341户,共计补缴企业所得税1515万元。

同时,抓好市局、区局、税务所“三级联动”,严格把关风险防控的管理质效。在风险任务推送环节,紧密联合市局各业务处室,优选风险事项,严控风险总量,着力抓好市局、区局、税务所的“三级联动”机制。在市局层面,做好风险事项的分析、推送和考核工作,与各业务处室紧密合作,确保风险事项一个出口、绩效考核一个标准。一是在任务分析阶段,人工对风险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尽可能将风险任务的误伤性降到最低程度,并明确税收风险防范中心与各业务处室的考核职责和范围,严格把控任务总量,实现风险任务过滤式推送。二是尝试在某一时期,将同一纳税人的不同风险在系统中进行汇总,实施风险任务的捆绑式推送,减轻基层和纳税人负担。三是严格把控风险推送的完成时间,实现风险任务的均衡式推送,避免基层在某一时期内超负荷运转。在区局层面,抓好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在风险任务推送时,各区局税收风险防范中心明确工作任务,明晰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配合,严把质量关和考核标准。在税务所层面,抓好把关责任人。风险任务推送至税务所后,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可按照各税务所责任人的分工,预先在系统内明确风险任务回复的审核人,由系统进行连带锁定,在回复事项时把好质量关,建立了风险任务在市局、区局、税务所的“三级联动”机制。

(五)实现“五大功能”,着力构建税收情报的聚集点。今年以来,为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税收征管的科学化水平,武汉市地税局党组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在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筹建武汉市地税局税收情报中心,全面发挥“五大中心”功能(即文献中心、期刊中心、数据中心、情报分析中心、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于2013年10月21日召开了税收情报中心的模拟运行汇报会,相关的税收情报分析工作已按照预定计划开展。作为税收情报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北省数字图书馆武汉地税分馆已建立,通过汇集全国一流的税收专业数字图书资源,将实现图书期刊借阅、数字图书阅览等功能,并承担涉税数据管理、税收理论调研等多项工作。税收情报中心的建立,将实现从情报分析到风险应对的全面升级和创新,为风险管理迈向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风险推送为纽带,分级管理、人机结合、信息管税,实现过程控制的最优化

武汉市地税局将风险管理的流程确定为税收风险特征库建设、数据审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推送、风险应对处理、风险决策分析和绩效考核八个环节,并以风险推送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动运行机制的纽带。

一是税收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化。通过税收风险防范管理平台,对内部、外部涉税数据开展税收风险防范指标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评估,生成税收风险纳税人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建立指定税收风险各指标专项管理流程。全市地税系统以风险任务工作流的形式,按照市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局相关处室区局(市直属局或市稽查局)区局各科、税务所(市直属局和市稽查局相关业务处室)相应管理岗位操作人员的推送流程,从上至下进行税收风险防范任务数据的分层解剖,通过风险防范管理平台与税费保障系统、税收清结评审系统和税收征稽协作系统的工作任务流转,系统开展纳税评估、涉税调查(检查)、催报催缴和税务稽查等税收管理工作。同时,市局各级风险管理部门对税收风险防范工作任务流转及其反馈信息进行跟踪,全程监控税收风险任务的处理流程和处理结果,及时统计和汇总税收风险防范任务的处理情况,从而形成风险防范、日常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整体联动,全程监控。

同时,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着力抓好内部、外部信息的比对分析。通过数据的挖掘比对,实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监控。一是做好内部现有的各子系统内部数据的关联性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内部数据之间的逻辑比对分析,查找风险事项,加强风险管理。二是做好外部信息数据与内部信息数据的对比性结合,加大对外部信息的监控力度,实现风险管理向外部延伸。一方面,加强对来自政府其他部门的第三方信息的筛查比对,强化对风险事项的监管。通过取得的土地登记主管部门的第三方信息,对全市共计356条新增土地登记信息,开展了土地登记基础信息的核实及补充录入工作,全市共计补录相关土地登记信息356条,补录土地面积825万平方米,补缴土地使用税5392万元;通过从省公安交管部门取得的车辆登记第三方信息,与全市保险机构代收代缴的车船使用税信息进行比对,共计导入车辆信息近96万条,分析识别比对13.33万条,比对不一致12万条,核查补缴车船税1076万元。另一方面,加强对来自新闻、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媒介类信息的信息监控,并以《风险信息专报》的形式,实现风险任务网上全电子化推送,及时进行跟踪监控,强化风险管理。截至2013年11月底,已编报了《风险信息专报》12期,共计推送风险任务602条,累计查补各类税款2.4亿元。

二是税收风险分类管理层级化。对全系统的税收风险识别在操作层面分为市、区两级进行。市局主要针对全局性的、方向性的风险进行操作,对全市风险数据的完整性、逻辑合理性进行审核,建立统一的后台技术支撑, 确定风险数据的等级、类别、规模、推送应对的部门以及处理方式,确定市级风险数据的推送方式、频率及各环节完成时限,并运用风险防范管理系统推送至相应部门进行处理。市局下属各区局建立区级风险管理模式,侧重对从市局流转的风险具体应对,结合区局自身管理需要设置的税收风险点,并进行风险处理。同时,按照市、区两级风险管理的界限,建立区级风险指标和任务数据的产生机制、处理机制,应用系统开展区级税收风险基础数据的分析,设计区局风险管理任务模板,将分析结果纳入风险管理平台,生成风险待办任务,并在网上流转,与纳税评审系统进行对接,通过具体应对处理形成上下联动,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是风险推送预警信息化。每个风险管理任务流转环节,市局都确定了风险管理的采用系统自动预警提示和手机短信提醒两种方式,风险责任处理人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及时查看到最新需要处理的风险信息,即使不在电脑旁,也能通过短信查看消息,以便及时处理。对于机考类税收风险指标,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将直接对风险应对情况进行审核,自动计算工作进度,以此作为下一步考核依据;对于公示类税收风险,各应对部门需在规定时间内,将风险应对情况人工输入风险管理平台,平台将自动汇总人工反馈的处理情况,由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审核完成情况,给予最终评定。

四是风险应对考核标准化。他们将风险防范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以税收风险管理平台为依托,市局税收风险防范中心按月依据风险指标的特性,将当月生成的风险数据分成机考类风险指标、人机结合类风险指标以及突发性风险指标三种。凡是能够通过系统生成的结果,一律以系统数据为准,不得采用人工数据代替,保证每一条风险应对记录都有迹可循、有案可查。在此基础上,系统对每条风险数据的应对完整性和及时性都做及时审核,确保税收风险得到及时有效化解,风险应对真正落到实处。今年,市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共计推送各类风险任务23.10万条,通过风险事项的核查,累计查补各类税款已达4.65亿元,并已全部入库。

以风险管理为重点,分层响应、差别应对、考核评估,实现征管机制的最优化

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实施差别化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点,也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为此,武汉市地税局分级分类进行了税源的科学化管理。

第一,多层面监控重点税源。一级税源户由市局重点税源办公室和市局直属局直接管理,二级、三级税源户按照“规模+行业”模式,由区局重点税源办、重点税源税务所与行业管理所实施重点税源集约化管理。利用重点税源管理平台,实行按月跟踪调查、审核、分析,市局、区局、科所“三级联动”,作为重点税源管理的实体,实时全面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源税收状况,实现重点税源监控由管户为主向管事分岗管理为主转变。2013年,纳入市局三级重点税源管理的企业共有3898户,占全市企业登记户的2.17%,入库税款488亿元,占当年全市地税税收收入的68.40%。

第二,多方式监控一般税源。对重点税源、零散税源以外的一般税源,按照属地、分事项团队化、协作化管理的要求,从提高税源监控精准度入手,由一般税源所实行专业化分工、团队化管理、流程化控制、优质化服务,变单兵式为团队流程化。各区地税局除重点税源所外,其他税务所为一般税源税务所,将管户与管事相协同,按管理环节和事项,进行专业化岗位分工管理。构建以管事为主、管户为辅的分事项、分岗位专业化管理格局。在一般税源所内,按地段分类管理,实行属地与分类管理相结合,以管事为主,努力把税源监控管理做精、做细,促进管理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三,多渠道监控零散税源。在市、区两级成立零散税源管理办公室,对17万户个体工商户和近8万户零散税收户,实行社会多方联动的社会协税护税管理方式。按街道(乡镇)设立97个税务服务站(点),将办税服务厅服务项目搬到了街道办事处,将办税服务厅的大部分功能都延伸到了服务站,每个服务站派一名税务人员驻站,负责票证管理、代开(代售)发票、电子完税证开具等服务。其他服务,如催报催缴、户管查询、信息采集、调查摸底等工作,则由协税人员管理。同时,在部分重点市场(卖场)建立税务服务点,探索实行市场集中代征税款的控管方式,实现了零散税收社会化、公众化、全民化的大协作,社会效应和管理效应明显。截至11月30日,全市个体零散税收入库34.5亿元,同比增长14.32%;全市私房出租征税户数也从28600户上升到62069户,增长了117.02%。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网络税务;风险防范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也带动了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变革与创新。但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型产业。这也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税收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导致税收体系存在较多的风险。这些税收风险如果在后续时间里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就会直接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全面探讨互联网金融业行业中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方式。

一、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整体水平。结合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整个行业的税收风险还是比较显著的。比如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填写税收相关数据,并且通过互联网渠道完成纳税申报活动。但是这种模式也给互联网金融的税收监管带来了较多的风险,容易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逃避缴纳税款等情况。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内部环境也比较复杂。目前我国还没有结合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点,制定一套完善全面的税收管制体系。这些情况都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税收体系存在比较显著的风险,必须要在后续时间里充分引起重视。

(二)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实际表现。前文已经指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水平比较高,这里也结合行业实际情况,综合探索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实际表现。第一,互联网金融税收内容并不清晰。互联网金融在近多年时间里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其他行业的金融业态带来了显著影响。但是互联网金融由于其灵活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互联网金融征税项目很难进行界定,给合理征税带来了较多困境。第二,计税依据确立存在显著困境。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产品服务。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都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征税活动很难获得完整全面的金融信息。这也使得部分纳税人会选择隐藏真实金融信息,最终也就更容易发生逃避缴纳税款等问题。第三,主观性税收风险比较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合理纳税筹划的理念,发生了线上宣传业务,线下渠道交易的情况。这也使得征税活动无法确定企业需要缴纳的真实税款,最终导致税收风险比较突出。

(三)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现状来看,做好税收风险防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近多年时间里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行业内部还比较混乱。而通过税收风险的防范活动,就能够较好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内部交易活动,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能够变得更加规范,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第二,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金融交易活动,同时也会带来较多的税收。而税收风险的普遍存在直接降低了税收水平,使得本应该缴纳的税金留存在纳税人手中,损害了我国的公共利益。第三,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防范体系的贯彻开展,也有利于我国不断推动网络税务申报平台的建设。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税务体系本身就已经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元素,逐步将税务业务转移到互联网环境中。而大力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也能够较好实现网络税务申报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我国税务体系建设实现不断的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纳税人诚信意识不足。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部分纳税人,自身诚信意识存在显著不足,导致他们过度看重企业利益,容易发生逃避缴纳税款问题。事实上,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我国传统诚信文化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出现了显著的缺失,拜金物质文化已经影响了很多民众。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纳税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会抛弃诚信文化,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税收风险水平比较高。

(二)纳税筹划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很多企业都开始制定纳税筹划方案,依托于此降低自身的税负水平。但是部分企业对于纳税筹划的战略认知水平比较有限,导致纳税筹划出现了过度节税的情况。而过度节税也直接违反了我国现行的税法法律,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税收风险。不仅如此,不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还有可能会提高企业纳税成本,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较多不良影响。

(三)相关税收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税法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与调整,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存在非常明显的欠缺与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全面发展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使得我国税法法律法规调整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在缺乏完善税法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指引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税法风险水平就会变得非常突出。

(四)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过于隐蔽。互联网金融交易活动在网络环境中展开,相关交易信息更容易被隐藏。目前我国税务部门在建在用的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还无法应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网络交易活动被掩盖,导致税务部门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金融状况,也就给后续进行税务征收活动带来了非常多的困境。

三、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切实提高纳税人的诚信意识。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中,诚信道德文化的认可度还存在一定不足,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纳税人,由于自身诚信问题引发了较为突出的纳税风险。因此在后续时间里,我国应该切实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纳税人的诚信意识。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平时展开自身工作的时候,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从业人员,进行专项的纳税道德培养,使得这些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纳税活动的重要性,避免出现逃避缴纳税款的情况。与此同时,我国税务部门也可以考虑制定一些税收鼓励政策,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纳税人能够通过诚信纳税获得较好的信誉,并适当降低他们的纳税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在后续时间里还应该通过互联网渠道,面向社会开展一些诚信纳税的活动。在这之中,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中,一些关于诚信纳税的话题讨论,同时跟我国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纳税人的诚信意识与水平,降低行业主观税收风险。

(二)保证纳税筹划的战略成效。对于我国各个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在后续时间里也应该加强自身对于纳税筹划体系的认知水平,合理通过纳税筹划活动降低纳税成本。这也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高层领导者能够明确纳税筹划的战略价值,并且正确认识纳税筹划的作用。在后续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也应该立足于当前的财务部门,组建专门进行纳税筹划的团队,结合当前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合理进行纳税筹划活动。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税收法律还不完善,因此纳税筹划活动在进行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税法风险。基于这种情况,纳税筹划人员也应该结合纳税筹划活动和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纳税筹划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控制纳税筹划活动存在的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法律法规。我国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之所以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也给我国在这方面的税法法律法规不完善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在后续时间里,我国也应该结合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不断完善与调整相关税法法规。一方面,我国税法部门可以先对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的基本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结合税法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完善税收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税法部门也可以在后续时间里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实现互联网金融税法体系的完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国情比较特殊,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我国特殊国情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充分保证税收法律体系跟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四)全面建成网络税务申报平台。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金融交易活动都已经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因此我国税务部门在后续时间里也应该更加积极地融入现代信息化技术,最终逐步建成网络税务平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税务机关一方面应该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水平,切实提高网络平台运作的稳定性,保证税务机关能够提供完善全面的网络税务服务。另一方面,税务机关还要结合网络税务平台的运作现状,构建完善全面的网络管理制度,实现网络税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在构建监督制度体系中,税务机关也应该联动信息化技术,实现平台智能监督和线下审计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避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税收风险。

四、结语

综合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税收风险,直接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的税收收益。因此在后续时间里,我国应该充分重视互联网金融税收体系,并结合行业特点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金融主体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并充分认清纳税筹划体系的战略价值,能够在后续时间里结合相关税法法规,合理制定节税策略。如此,互联网金融税收风险水平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索福祥.互联网金融的税收风险及其防范探索[J].纳税,2020,14(2):34

[2]辛怡.互联网金融的税收风险及其防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6:31~32

[3]梁宇宸.互联网金融的税收风险及其防范[J].纳税,2019,13(4):42

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并购重组 财务风险

一、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因素

(一)并购重组的动因风险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风险是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的动因不明确导致并购重组过程困难重重,效绩不明显。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存在一定的政治干预,政府为了发展劣势企业减轻财政负担,强制性指导劣势和优势企业进行合并重组,这不仅不能创造出更高的利益,反而会降低企业资源流动性。企业双方在并购重组前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只关心对方的资源和优惠政策,并购动因不明确,这实质上并没有改变两个企业的产权,并购融合效率低,因引发企业财务风险。

(二)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确定目标并购企业时,双方企业应对自身资产负债进行评估,供双方参考,作为成交底价。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国有企业不能客观公正自我评价,甚至出现故意隐瞒负债状况,导致后期合并重组时出现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并购重组前采用的是重置成本法,将目标价值企业等同于企业价值评估,忽略并购重组后企业整体价值,不能对比并购价值,这种并购行为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并购企业税收风险

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对象可能是国企,也可能是民营企业或外企。众所周知,国企和外企管理相对规范,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许多需要完善、提升的地方。无法否认,众多民营企业存在“两本账”的情况,其大多采取隐匿收入、现金交易等手段偷逃税收;国有企业在并购该类企业成功后,可能面临被补缴税收的风险。

(四)融资支付风险

国有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资金,而资金的支付存在一定风险,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融资风险,并购资金通常包含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方面,内部融资不需要企业偿还,但因占用企业大量资金,会降低企业资金周转率,无法应对企业突发的财务风险。外部融资可能会分散企业所有者权益,造成企业对外负债累累、内部资本结构混乱,其造成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二是支付风险,这种风险表现在因支付现金而产生资金流动性、汇率、税务等的偿债,所造成支付方式、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发生财务风险。

(五)整合期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整合期在整个并购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企业对企业并购重组后的整合期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国有企业并购的成功率较低。企业并购整合期包括战略整合、人力和组织整合、财务整合等,涉及面较广,若没有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很容易造成企业财务运作不当,造成企业发生财务风险。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

(一)明确并购重组目标动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根本动因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和市场占有率。所以国有企业在并购时应时刻关注这两个目标,规范政府行为,适当干预并购企业,关注劣势企业的优势企业合并的关键点,关注合并后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负担,增强合并企业的发展能力。注重合并企业的产权变化,保障企业并购重组的实质性,才能够有效推展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工作,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创造更多价值。

(二)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完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建立企业评估法律政策,保障企业并购重组自我评估的真实性、合理性。国有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并购价值评估、杠杆融资等方面工作。价值评估体系是以企业并购战略为思想目标,定性、定量的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行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企业营运情况,确定目标企业范围。同时国有企业应认真做好自我评估工作,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状况,客观公正自我评价,为并购重组后的价值计量做基础,避免企业财务风险。

(三)税收风险防范

认真履行并购尽职调查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和评估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和并购过程中的作用,在资料数据完整的情况下,评估税收风险,提出并购实施的具体方式。为彻底防范并购后的税收风险,可建议被并购企业补缴税收或采取收购资产的方式来完成并购,避免股权收购完成后的税收风险。

(四)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防范企业融资支付风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科学构建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支付成本。首先国有企业优化企业融资管理,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合理运用企业内部资本和外部债券,能够提高融资弹性,切实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注重融资工具的重要性,在会计评估、工商注册促进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五)重视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首先应提高领导对企业并购重组的整合期的财务风险重视,重点关注并购期后的财务整合,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招聘专业财务人才或实施委派财务负责人制度,配备专业设施,为合并后的企业做好债权、债务等财务整合。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度,改善国企存量资金、资金流失等问题。同时对不良资产、获利能力弱的产业进行合理处置,明确并购重组后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完善企业风险防控体系,企业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建立奖惩机制,规范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行为在国内愈演愈烈,为扩大企业经济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竞争力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财务风险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国有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应合理分析可能发生的原因,及时提出防范措施,才能使国企并购能够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第4篇

Tang Yujie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221000)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Xuzhou 221000,China)

摘要: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理论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理论,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手段、工具,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使风险和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最大限度的管理效能。

Abstract: Risk is the uncertainty about the future. Risk management theory is to study the law of the occurrence of risk and risk control. It combines various risk analysis methods and tools to analyze and forecast a variety of possible risk, and on this basis to optimize various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 develop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risk, so as to minimize risk and harm and achieve maximum management efficiency.

关键词: 风险 税收风险 企业集团

Key words: risk;tax risk;enterprise group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28-02

0引言

税务机关在代表国家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也会有造成税收损失的可能性,即税收风险。那么如何识别并防范这种风险呢?笔者分析如下:

1什么是税收风险管理

1.1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税收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由于税收制度和征税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税收损失的可能性。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主要由三个方面形成:一是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法规、政策的规范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矛盾,造成法规或政策、特别是税收法规和政策不能对每种情况进行明确规定,致使其存在一些缺陷或漏洞,形成法规层面的风险,可称之为政策风险;二是由于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政策理解偏差、信息缺失,或者执法人员不作为以及内外勾结违法等等情况,造成执法层面的风险,称之为执法风险;三是由于纳税人对政策认识不足、工作疏漏等情况造成无意不遵从,或纳税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等不正当方式恶意不遵从,形成纳税遵从风险。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收集风险管理信息――风险评估――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包含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在内的税收风险评估。

1.2 税收风险管理和税务风险管理税务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评估――风险应对――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不难看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主体不同:税收风险的主体是国家,风险造成的结果是国家税款的流失。税务风险的主体是企业,风险造成的结果一是由于少缴税款而受到罚款处罚声誉损害等,二是由于多缴了税款而造成企业资金的流失。二者目标相同,都是综合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手段、工具,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使风险和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最大限度的管理效能。

2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利用征管资源,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根据风险等级高低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以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循环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始点,也是提高风险管理针对性和效率的关键,风险识别对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税收风险识别是在数据集中等税收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围绕税收风险管理目标,应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模型以及指标体系,利用税收系统内部以及其他第三方的各种涉税数据,从税收经济运行结果入手,深入研究,探索规律,寻找、发现可能存在税收风险点,帮助科学决策,指导税收征管工作的分析活动。以江苏省国税局为例,目前省级风险特征库中包含104个风险特征指标,其中基础风险指标15个,动态风险指标89个,以省局风险特征库为基础,根据各地区纳税人产业分布结构状况,及遵从风险发生的主要特点,各省辖市也建立了本地区的市级风险特征库;这些风险特征指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识别出一般企业在生产经营、纳税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信息,并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度划分风险等级,从而开展相应的风险应对,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针对企业集团,现行税收风险识别方法的局限性

企业集团是指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变化,组建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资产、产品技术等为纽带,母公司通过投资及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与众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事业法人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企业集团的组建,不受所有制性质、地域和行业的限制。企业集团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必须有一个实力强大,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集团核心。②必须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除核心企业外,还有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和松散层企业。③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之间,要通过资产和生产经营的纽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④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各自都具有法人资格。

从税收管理的角度分析,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方式与手段日益科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其集团规模日益扩大化,一般是跨地区多元化经营,员工多,业务量大,经营管理复杂,涉及大量繁杂的税法问题和会计处理问题,一般税务干部在管理这类企业时,会面临“管不了”或 “管的粗”的问题。借用现行的风险管理理念,通过一般的风险特征指标、数据模型等工具,能识别单一企业的风险特征,但在管理企业集团时,仅仅依靠风险指标进行风险识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识别出企业集团整体的风险信息,表现在:①企业集团内部关联交易频繁,按照交易类型分为有形资产的购销或转让,有形资产的使用,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融通资金,提供劳务等,这些关联交易,价格是否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制定,企业之间是否通过人为转移利润,偷逃转移税款等风险,通过风险特征库无法进行风险识别。②企业集团组织架构复杂,内部成员企业经常新成立或注销,企业成立或者注销原因或目的是什么?是否存在纳税筹划税款流失等风险,运用风险特征库无法识别。③企业集团一般都会有专门的税收筹划方案,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企业是否存在变相利用国家政策偷逃税款,或者重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风险,如利用集团内企业间税率差别转移利润、偷逃税款,此类风险运用现有的风险特征库无法识别。④企业集团的重大事项较多,合并、分立、改组改制、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以及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等事项频发,企业一般不会主动告知税务机关其涉税信息的变动情况,传递到税务机关的信息也往往存在严重失真现象,单纯运用风险特征库亦无法识别。

4加强企业集团税收风险管理探讨

针对现行税收风险识别方法对于企业集团管理的局限性,以及企业集团税源管理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对企业集团的风险识别途径应是多元的,除了依据计算机的数据比对,还要靠“专家型”人才职业经验的判断,既有上级机关识别的税收风险点,又要有一线管理人员管理经验反馈的。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税收风险识别不能局限于对系统数据的分析,着重要加强人工经验的识别。人工经验识别和机器识别相结合,二者互相补充、互相验证、互相提高。依靠机器识别要构建专门的适用于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模型,采集交易价格、相互间合作关系变更等信息;严格集团企业管理,加强关联交易监控,具体如下:

4.1 加强宏观税收风险识别。充分应用税收风险能力估算这一宏观税收风险识别方法,采取自上而下估算法,利用GDP等宏观统计数据、根据税收政策、应用税收经济学、统计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等学科相关原理、模型和方法估算企业集团税收能力,与实现的税收收入数据比较,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变动趋势。

4.2 配备高素质、责任心强的“专家型”税务管理干部。企业集团内会计人员财务水平都较高,财务制度健全,如果税务干部没有高度的责任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日常管理中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应配备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家型”人才,工作方式上以团队式为主、知识结构上以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为主。

4.3 对大企业的管理在理念上要以事前预防和事中及时发现为主、在内容上以所得税和国际税收为主、在手段上以优化服务和强化企业内控为主。

①加强组织结构监控。通过编制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图,全面了解企业集团相关组织结构及股权结构,各关联方适用的税种、税率及相应可享受的税收优惠,如有组织结构变更的情况,了解变更的原因与目的,是否存在纳税筹划等,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反避税调查。②加强对关联交易的监控。在关联交易确认的基础上,检查的重点是关联交易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主要检查关联企业间的购销业务、融资活动、劳务供应情况以及担保、抵押业务,对高新技术企业、免税企业、弥补亏损期企业,如果发现其某一时期利润水平明显提高时,应注意检查有无从关联企业转入利润的可能。严格按照《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监控关联交易的业务流程,包括各个环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与非关联交易业务流程的异同等。③建议加强对其税务风险内控体系的测试。总局2009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建议大企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税务风险内控制度,作为税务机关应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在实施测试工作的基础上对企业建立与实施税务风险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对其税务风险内控制度有效性发表意见,在对企业税务风险控制能力深入了解及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税收管理措施。④建议加强延伸管理。新《企业所得税法》实行国际上通行的法人所得税制,允许企业集团汇总纳税或者合并纳税,那么对企业集团汇总纳税或者合并纳税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审核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实行汇总纳税或者合并纳税的企业集团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进行“延伸管理”,重点监控其关联交易情况,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2009.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3]程明红.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对澳大利亚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考察.江苏国税调研,总第19期.

第5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税务风险 管理

由于企业集团具有组织结构庞大,信息化程度高,业务相对复杂,税收筹划意识强等特点,因此涉税环节、涉税种类、税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税收管理的难度较大。为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

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2013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又先后组织对所管理的定点联系企业开展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这无疑都体现了税务风险管理成效已经成为检验企业集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集团税收风险的定义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有关负责人对《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解读: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不来自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而更多地来源于相关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纳税态度和观念不够正确,相关内部控制的缺失或不够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

二、企业集团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税务管理手段

目前,企业集团往往更偏重财务指标,尚未树立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尽管各单位一直开展税务管理工作,但大多数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兼办税务事宜,因此职责相对淡化,税务管理观念较为落后陈旧,缺乏涉税合规目标。这不仅导致相关岗位人员对税法及相关税务法规的认识不足,往往会由于政策把握不到位或政策执行差异受到税务部门的相关限制和处罚,而且各单位对税收事务的管理仅停留在被动执行税法规定的水平上,税务信息相对屏蔽,距离真正意义的税收筹划还有较大差距。

(二)各地政策执行标准不尽相同,企业集团税收风险的管理难度大

企业集团普遍规模大、层级多、分布广,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各单位在平时工作中不能及时梳理和传递涉及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方面的税收法律法规,企业集团内部涉税信息传递方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造成同样的业务,在全国各地的执行标准可能不完全统一。

(三)税负受地域经济影响较大,部分行业税负较高

受所处地域经济条件影响, 企业集团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单位承担着调节当地政府税收收入的重任。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或是较为落后的省份或地区,当地政府税源非常有限, 企业的税收执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当地财政收入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集团往往多元化发展,涉及的行业、板块较多,从而导致税负不均衡。以水电行业为例,水电企业的平均综合税负超过20%,其中增值税税负占整体税负的三分之二左右。部分大型水电企业作为国家标志性工程,除了发电效益外,还承担着防洪、航运等巨大的社会责任。由于这些水电企业的建设、投产期正处于国家增值税转型的特殊时期,没有享受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进项税无法抵扣。而在后期运营过程中,水电企业的成本费用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折旧及财务费用,维修材料费很少,可抵扣的增值税更少,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企业集团配合国家税务总局做好税务风险管理的方案

(一)高度重视,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大企业司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是继2009年对定点联系企业开展税收自查后的又一次系统性、全面性税收风险管理检查,是对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纳税的再检验。因此,各单位应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自查工作的重要性,将税务风险管理作为梳理税收法规、理顺税务管理制度与流程、完善税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契机,按照要求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二)加强领导,明确工作程序,确保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

各单位应加强组织协调,严格按照大企业司要求全面开展各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要制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相关人员要确保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及时、准确完成,并在规定的时间节点报送工作底稿及相关资料。

(三)深入开展工作,如实反映问题,确保税收风险管理见到实效

企业集团系统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逐级报告制度,确保畅通的联系渠道。总部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小组要将掌握的税收自查有关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各二级企业要加强对所属及所管理企业的了解,及时向企业集团总部汇报;各基层单位要对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提纲,按照相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对全部涉税事项进行合规性检查。

四、加强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内控,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税务风险内控机制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防范税务风险而建立的税务风险防范自律性制度和程序,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集团承担税务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应科学、合理防范政策遵从风险、准确核算风险、税收筹划风险、业务交易风险,力争实现“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上,创造税务价值”的目标。总部税务管理部门要研究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紧密跟踪变化趋势,指导、协调所属各单位开展税务管理工作,以规范集团纳税行为,规避税务风险;要为企业集团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提供税务风险管理建议,对资本运作事项做好税务风险分析和税务风险控制,并跟踪监控相关税务风险;要不断加强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依法妥善处理集团各项税务事宜。各单位的税务管理部门则要准确把握、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在按时编制纳税申报表,按时缴纳各种税费的基础上,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税务影响分析,提供税务风险管理建议,并组织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日常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二)提高意识,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化工作标准

企业集团应始终坚持“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经营理念,高度重视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综合运用信息系统,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降低企业税收风险。同时,企业集团还应对目前税收管理的流程进行再分析,对可能形成税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加强控制,不断提升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企业集团应分别在生产资料归集、生产资料消耗及销售环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化工作标准,特别是在合同审查、采购和付款、存货管理、销售与收款、基建工程与固定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工资薪酬和个人所得等方面建立符合企业集团实际需要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如在合同控制方面建立合同会审制度,在合同拟定以后、正式生效之前,由合同关键条款涉及的各个专业部门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合同正式签订以后,企业税务管理人员会同合同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所订立的各种合同、单据进行分类,划分印花税应税合同,建立合同台帐。在采购和付款方面,通过设置控制点,准确计算进项税额并作账务处理;对采购发票、结算凭证、验收证明、订单合同等相关凭证严格把关,保证从外部取得票据的合法合规;准确划分可以进行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费发票等。

(三)加强学习,提升税务管理岗位人员素质

企业集团应制定计划、完善制度,积极鼓励不同层次税务管理岗位人员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升税务管理岗位人员素质。税务管理人员一方面要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正确核算和反映经济事项,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税会差异,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计算、申报、缴纳各项税款。

(四)有效沟通,维护税企关系和谐发展

企业集团各级企业要始终以认真学习的态度虚心向税务机关请教,主动接受辅导与帮助;要加强与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联系,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信息,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的设置及更改与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相一致。对纳税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及政策不明晰事项,各单位要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缩小政策理解偏差带来的税收风险,为企业的合规经营保驾护航。

第6篇

一、建筑企业行业特点

建筑企业固有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财务核算特点决定了其涉税行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之各地税务机关对其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发票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不尽一致,导致潜在的税收风险增加。

建筑企业具有以下生产经营特点:工程施工周期较长,经常跨越数月甚至数年;工程涉及水电暖通、木工、泥瓦工等多个工种;工程分包、转包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企业跨越企业注册登记市(县)承揽工程;工程设计收入与施工收入经常捆绑在一起,建筑劳务可能涉及构件或材料等增值税应税劳务;企业会计核算沿袭收付实现制;接受无资质的企业和个人挂靠现象比较普遍。

在财务核算方面,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建筑企业自动化程度不高并且偏重人工体力劳动,生产率偏低,利润率不高;许多员工来自流动性大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税法意识不强;部分原材料过于零碎,难以取得符合规定票据;按工程项目开展成本核算难度较大;工程跨月甚至跨年施工而且工程款项往往分期结算,财务核算复杂;部分企业集团采取总、分机构经营模式,涉及异地经营和汇总纳税等事项。

二、建筑企业税收风险分析

税收风险是由于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税收征管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相对于税务机关而言的税收收入的不确定性、征管执法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相对于纳税人而言的面临处罚的不确定性。因此,税收风险实际上可以分成征管机关的税收风险和纳税人的税收风险两种类型,后者又称纳税遵从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交了税,或者少交了税。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只关注纳税遵从不足导致国家税款流失的税收违法行为,即狭义上的纳税遵从风险,这也是建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范畴和本文讨论的重点。

纳税遵从风险是由于企业在税收政策遵从、纳税金额核算、税收筹划三类涉税行为的处理上没有有效遵循税法规定而形成的。其中,税收政策遵从将要回答现行税法条件下企业应该缴纳什么税、何时缴税的问题;纳税金额核算就是基于现行税收政策准确计算企业应该缴纳多少税的问题;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遵循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通过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达到降低税收成本即尽量少交税的筹划行为。因此,纳税遵从风险可分为税收政策遵从风险、纳税金额核算风险和税收筹划风险三种类型。这三类纳税遵从风险在建筑企业内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其一,税收政策遵从风险。虽然税务机关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并初步构建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但仍未完全形成有效的税法公开披露机制。由于现行税制的不断优化、完善,税收政策的频繁变化,加之建筑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导致税收政策遵从风险增大,具体包括:

(1)违反税务登记行为导致的遵从风险。根据税法规定,建筑企业跨县(市)在非注册登记地承揽工程时,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否则,不仅会因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验证事项受到税务机关处罚,其企业所得税也会要求在工程劳务发生地随同营业税等一同缴纳,并且容易被认定为账务核算不健全的临时经营纳税人,按工程收入金额3%甚至更高税率附征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建筑装修企业因市场推广需要向客户赠送商品或材料可能涉及的视同销售业务,或因承揽工程向客户销售铝合金门窗等金属结构件、铝合金门窗等产成品或为客户代售合同以外的其他施工材料可能涉及的增值税应税劳务,往往会忽略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并申报纳税。

(2)混淆税种、税目或错用税率导致的遵从风险。将增值税应税劳务错列营业税应税劳务。根据税法规定,建筑企业从事建筑安装劳务提供的活动板房、钢结构房、钢结构产品、金属网架等金属结构件产品,铝合金门窗,玻璃幕墙,机器设备、电子通信设备,建筑防水材料、水泥预制构件及其他构件等产成品化的构件及材料,属混合销售行为,对其取得的应税收入照章征收增值税(除非在工程合同上清晰记载建筑劳务和材料销售)。建筑企业不能很好把握或容易忽略产成品化的构件及材料所适用的税收政策,往往将其并入建筑劳务申报缴纳营业税。

兼营营业税不同税目未能正确核算。部分工程尤其是装修、装饰工程可能包含设计劳务,虽然建筑劳务和设计劳务都属于营业税应税收入,但分属建筑业、服务业税目,分别适用3%和5%的税率。如果不能在账务上分别核算,并按适用税率计算和申报纳税,通常税务机关会要求套用其中较高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套用错误税目或税率。由于建筑企业中木工、泥瓦工、水电暖通工等基础工种往往聘用流动性大的临时用工人员,财务人员若对相关税法掌握不准,容易将应按“劳务报酬所得”扣缴个人所得税的人员,按“工资薪金所得”税目扣除2000元后计税,导致少扣个人所得税。

另外,对于员工奖金的个人所得税适用政策问题,税法明确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它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许多财务人员仍对政策理解有误,导致少扣缴员工个人所得税。

印花税税率使用有误。前述营业税建筑劳务和设计劳务未能准确区分,同样会影响到印花税的准确计算,因为设计业务适用 0.5‰的税率,建筑劳务将按0.3‰的税率计征。另外,建筑企业大宗材料采购合同或视同合同使用的采购凭证是否贴足印花税票,以及部分税务机关对于视同合同使用的采购凭证按购销金额一定比例核定征收印花税,也是财务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

(3)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不准导致的遵从风险。由于建筑企业普遍采取分期收款模式预收或结算工程款,会计准则和相关税法在营业税纳税义务确认时点上规定并不一致。对于施工期间按照工程进度或合同规定分期结算的工程款项,财务人员仍习惯按收付实现制申报纳税,尤其是在预收账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上存在困惑。

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建筑企业预收款项营业税纳税义务时间做出了比以前更明确、更清晰的规定。自2009年元月1日开始,建筑企业向客户收取的预收款项应作为当月营业税计税收入申报纳税。对于工程施工期间按工程进度或合同规定分期结算的工程款项,不论工程结算款项是否按时收到,均应按合同记载日期或实际结算日期在当月计算缴纳营业税。

(4)少计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导致的遵从风险。由于建筑企业财务人员习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工程收入、成本和费用,导致应该计入当期应税收入的工程款项长期挂在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科目中,未能及时确认。而与本期应税收入无关的、按照权责发生制应该在后期确认的施工成本和期间费用提前在当期扣除,从而少计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对于税法规定了扣除限额标准的广告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费用,未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进行正确的纳税调整,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计算。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相关的、合理的支出,必须取得符合规定的票据方能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否则,也会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计算。上述三类行为均会影响建筑企业正确计算当期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导致隐瞒利润或虚报亏损的遵从风险,因此受到税务机关处罚。

(5)其它遵从风险。未及时、准确办理纳税申报。现行税法明确规定了各个税种的纳税申报期限,按月申报的营业税、增值税为次月15日以前,个人所得税在次月7日以前,企业所得税季度纳税申报应在季末的15天内完成,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截止时间为次年的5月31日以前。未及时、准确办理纳税申报,将诱发相应的纳税遵从风险。

未按规定办理涉税事项审批或备案。税法要求纳税人将银行账号、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和财产损失扣除等事项及时报送税务机关备案,对于减免税申请、审批亦有相应的规定。纳税人若违反相应规定,可能会受到税务机关处罚,或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财产损失税前扣除。

未能将营业收入全额纳入财务核算并申报纳税。个别建筑企业采取非常隐蔽的手段,如不签订装修合同,用内部收据收取客户现金结算工程收入,并且不将其纳入财务核算。同时,将上述未纳入核算的工程耗用材料、费用等部分或全部在账外流转,不仅增加了税务机关查账核实其收入、成本、费用的难度,而且达到了少计收入甚至不列收入或多列成本、费用的目的,从而导致了少缴税款的遵从风险。

其二,纳税金额核算风险。建筑企业纳税金额核算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工作疏忽,纳税金额计算错误,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风险。如在填写申报表时因为逻辑审核错误或没有正确引用财务报表数据、其他计税数据导致计算错误。二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够熟悉、掌握不够或理解出现偏差,造成纳税金额核算不准确,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风险。纳税金额核算风险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税收政策不遵从导致的结果,基本可以从前述税收政策遵从风险的各种形态中找到具体表现形式。

其三,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需要对现行税法精确理解,并且通常在税收法规的边缘上操作,即使是考虑非常周到,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的筹划风险。税收筹划风险是指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导致税收筹划活动失败而可能付出的代价。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在日常涉税事务的核算、处理上,因为筹划不周,导致没能依法纳税的风险。从核算、处理的表面或形式上看符合税法规定, 但实质上有违税法。如刻意将在同一建筑工程合同上记载的材料费(非资产材料和前述构件性产成品材料等)和劳务费分开核算,试图分别计算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事后被税务机关认定应全额计算缴纳营业税。

(2)在特殊涉税事项税收筹划过程中,因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的筹划风险。如对捐赠行为的税收筹划,本意希望捐赠支出能够在税前全额扣除,但因为受捐对象不符合税法要求而导致纳税调整。

归根结底,税收筹划风险依然属于税收政策遵从风险的特例,只不过这种行为是因为纳税人希望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而刻意操作的,而且是因为考虑不周或操作失败才导致的税收风险。

三、建筑企业税收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分析及风险规避措施

税收风险可能导致纳税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存在纳税遵从风险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以后,纳税人信用等级将会下降,从而导致名誉损失,并会因降级增加纳税人未来的税收遵从成本。建筑企业主要纳税遵从风险可能导致的经济处罚或损失情况如表1、表2所示。

全面地认识和分析税收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对于降低建筑企业纳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树立防范意识,严格依法纳税。建筑企业要教育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税收风险防范意识,并将其落实到每名员工、每个岗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分析并评估各项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依靠依法纳税、照章经营去规避、排除或化解税收风险。

同时,要选择与纳税信用等级高、模范遵守税法的客户开展交易,尽可能地规避税收风险。尤其要注意大宗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及大额材料、劳务发票的真伪识别,争取杜绝因取得不符合规定票据等低级错误导致的税收风险。

第二,规范业务操作,提升员工素质。规避税收风险一靠制度,二靠人员。规范业务操作是降低税收风险的重要基础。建筑企业要制定严格的、涵盖处理、核算、申报、缴款等涉税业务的操作规范,督促、检查涉税有关岗位责任落实情况、质量控制遵循情况、考评奖惩兑现情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教育、岗位培训,提升财务人员和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工作质量,降低潜在税收风险。

第三,加强沟通联系,融洽税企关系。税收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对于税收政策法规掌握不够、理解不准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企业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动态,融洽与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以便及时获得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如对于没有把握的税收政策或涉税业务处理方面的困惑应提前咨询,谨慎操作,避免酿成税收风险。发现税收风险时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尽快、稳妥地处理,降低税收风险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或处罚,如在目前没有发票真伪鉴定手段的情况下,可以定期携带大额材料或劳务发票前往纳税服务大厅请求税务机关协助辨别。

第四,依托专业服务,提升纳税遵从。随着税制的优化和税法的完善,税收政策变化频繁,复杂程度也日趋增加,企业现有财务人员的业务积累和知识水平已远远满足不了类似并购、重组、非货币交易等复杂涉税业务处理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应借助外部高水平的税务专业服务机构或人员的帮助,有效规避税收风险,既避免纳税遵从不足导致少交税而蒙受经济处罚带来的损失,也要及时纠正纳税遵从过度导致多交税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纳税遵从成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纳税遵从的准确性、及时性、合法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诸多的生存风险。而税收风险在企业的生产以及管理过程中都会存在,可以将企业税收风险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点,分别是税源监管风险、涉外税收风险、税制改革风险、税收执法风险等。

1.1 税制改革风险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同国家的税率以及税收总量都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中国而言,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当初的并不完备的税务体制到现在的相对完善的税务体制,中国人经历了几代人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景象。当前必须要建立同市场经济规模和税率相符合的税制体系才能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要建立税务风险指标体系。建立这一指标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合理的对税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因而税制改革风险是企业税收风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涉外税收风险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地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并且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经济成果。但是在引进外资以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国家在引进外资时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有的外资企业享受的待遇已经比国家的企业还要好,而且有的外资企业还在寻求避税或者是逃税,这样就导致国内的企业处在一个不公正的环境中,国家的税收得不到保证,总体税收量减少,从而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因而涉外税收风险 也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税源监管风险

经济发达的社会,税源往往比较丰富,但是并不是税源丰富就一定等于税收多。国家征收企业税必须要通过合理的监控才能将税源变为税收,但是税源监管往往存在风险,因而将纳税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并进行合理的评估,将不同企业纳入不同的监管体系,有利于降低税源监管风险,并保证国家的企业税收流失。

1.4 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在税收的登记、结算、查验等环节中出现错漏或者舞弊等行为,导致税收的征收出现问题。建立合理地税收评估体制能够减少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收效率,并且可以有效预防税收的流失。

二、企业税收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2.1 法规不规范,税收政策变化大

我国的企业税收种类繁多,而且税收的执法主体同样多种多样,税收的执法机关包括了国家国税局、地税局以及各级海关,各个部门之间的执法范围经常出现重叠。而且在税收法规上还不尽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其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并且税务机关对税务法规具有最终解释权,因而企业纳税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苦说不出,从而导致税务风险增加。当前中国的经济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同时一个经济的转型期,税收政策也是处在一个不断地变化中,因而,企业税务人对于税务政策的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损失是难以预料的。信息的不及时性更加加大了这种风险,有的时候今天某个企业的业务是不需要纳税的,但是有可能明天政策变了,如果你不及时纳税,那么你就违法了。

2.2专业素质不足导致的风险

企业的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整体运作以及发展战略的制定,但是在税收上一般都是由专业的办税人员去完成的。但是由于办税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错漏或者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而导致的问题,给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带来风险。如办税人员没有理解税收法规的规定或者是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去操作,虽然在主观上一个企业不想去偷税漏水,但是由于人员的素质问题而导致的既成事实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存在税务风险。

2.3税收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税收管理体制必须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当前的税收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并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税收管理体制不灵活,无法及时根据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而在政府机构中,把税收计划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税收征收过程中的规范性,并且加大了企业税收的风险。

三、实行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3.1税收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公平性

通过实行企业税收的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平性。只有公平才能让纳税人在缴纳税收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完成企业税的征收。税收管理必须要透明、公平,并且具有高效性。公平并不是绝对公平,对于不同的纳税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如上文中提到的引进外资时在前一年或者前三年给予的税收优惠措施。税务机会有义务并且有责任在企业缴纳税收出现问题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解答,以帮助企业纳税人及时完成纳税过程。

3.2 精简政府机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行公共财政

在市场化经济中,政府对于经济只能起一个引导作用,而不能进行过多的干预,要不然只能适得其反。政府的职能必须要根据市场化的原则来确定,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要合理的确定各级政府及机关的职能,并且实行精简机构,改变原有税收机构过多,解决职权范围重合的问题,并对于税收管理中出现的盲区要重新划归机构管理,把企业税收这一头等大事解决好。

3.3规范政府收入机制,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一直在调整,正如前文所介绍的那样,政府税收政策以及收入机制一直缺乏规范,这是当前GDP中税收收入所占比例低的原因,同时也是实际宏观税负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企业税收而言,目前有很多是不合理的税收,因而当务之急是取缔一些不合理的税收,对于剩余的收费项目也要进行相应的审核,尤其是对该项目的税率进行审核。根据市场化的规则,在国家预算中将国家所有的财政收入以及政府收入纳入其中,并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由财政部门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税负水平,再根据全国的地区差异进行局部调整,这样才能在总体上把握好企业税收的整体风险。

3.4进一步完善我国税制

当前我国税务系统以及税收制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问题在初始设计时已经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因而必须要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去研究解决办法,并将这些措施付诸实施,在企业税收的征收工作中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应当注意国家的经济结构改革和调整,防止泡沫经济的出现,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完善国家的经济体制以及地方经济体制,解决好地区保护注意等问题,完善地方的税种。在地区发展经济过程中,中央政府赋予一定权利,使其能够使用税收杠杆来发展和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引进投资等。

第8篇

一、引言

建筑安装企业具有工程点多、面广、施工周期长并且工期交错,纳税环境复杂多变,在涉税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的特点。多数大型建筑安装企业都跨省(市)经营,使企业面对较多的税务机关,而各地税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系数。探讨建筑安装企业运营环节的涉税风险问题及其防范措施对建筑安装企业的安全运营意义重大。

二、建筑安装企业涉税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挂靠经营业务的税收风险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以下统称承包人)发生应税行为,承包人以发包人、出租人、被挂靠人(以下统称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人。基于此规定,被挂靠人是挂靠业务的营业税纳税义务人。一旦被税务部门发现偷税、漏税问题,将由被挂靠企业承担这种税务风险,遭受经济上和信誉上的双重损失。

(二)预收账款环节税收风险建筑安装企业从工程施工前就陆续发生预收款,直到最后的工程竣工结算,这中间不仅时间跨度很长,而且预收款的金额也很大,如果形成纳税义务后不及时纳税,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建筑安装企业不仅要缴纳大额滞纳金,而且还要被处以大额罚款。因此,如果对预收款不及时纳税,将会给建筑安装企业构成很大的纳税风险。

(三)收入结算环节完整性涉税风险问题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建筑安装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其特定的组成,除了常规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外,还包括了工程所耗用的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但排除了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如果企业能够及时主动并完整调整应税营业额,将会大大降低纳税风险,否则很可能在营业收入的完整性上构成纳税风险。在收入完整性所涉及纳税风险的问题上,建筑安装企业存在以下两种常见的问题:一是故意降低税基。由于税法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而且还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是,一些建筑安装企业往往想方设法不将价外费用以及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作为营业额纳入申报,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甲供材”工程项目。由于“甲供材”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由发包方购买,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约定,供货方将材料发票开给发包方,发包方再将购买的建筑材料提供给建筑安装企业用于工程施工,但是至工程结算时,建筑安装企业往往都不将“甲供材”并入营业额一并开票给发包方,从而少缴了营业税,由此带来纳税风险。二是“以物抵款”不记收入。发包方往往会与建筑安装企业商定,发包方以其土地、房屋或其他相关物资抵算工程款。如果建筑安装企业不将相关资产及时入账,不仅可能延迟建筑安装企业对营业收入的确认,而且可能带来潜在的纳税风险。

(四)税前列支环节的合法性涉税风险问题由于假发票猖獗,且有的假发票已经到了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员往往无法判断的地步,一些建筑安装企业也很可能“被迫”获取了假发票,从而使得成本、费用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受到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建筑安装企业的行业特点,难免会发生一些没有合法票据的支出,如因在边远地区施工支付的农民工工资,租赁当地农民的房屋、场地而发生的租赁费,向当地农民购买沙石材料等,这些情况都很可能影响到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并由此给建筑安装企业带来纳税风险。

(五)外出经营环节的规范性涉税风险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第一条和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等一系列的规定,建筑安装企业外出经营不仅涉及到需在经营地纳税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税务管理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外出经营的建筑安装企业不仅不能全面领会和严格遵循上述各项规定,而且也不能及时、完整和规范办理在异地经营的相关涉税事项,往往造成在异地经营多缴税,或在经营地缴纳的所得税回注册地后主管税务机关不予认可抵扣,甚至被税务机关处理处罚,增加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由此产生纳税风险。

三、建筑安装企业涉税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建筑安装企业存在的上述涉税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防范措施,降低建筑安装企业潜在的涉税风险。

(一)挂靠经营行为的风险防范第一,要完善挂靠经营的方式、明确法律责任。挂靠企业要对被挂靠企业的经营状况,资质水平、经济实力进行调查分析,在相互了解,充分信任,责任明确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合作。第二,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内部监管、控制措施。被挂靠企业对挂靠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让监管不留死角,不让挂靠人有任何可乘之机,以消除挂靠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第三,要统一会计记账标准,由被挂靠企业设立总账,对挂靠企业组织施工的工程,应定期进行财务清查。

(二)预收账款环节的风险防范一是提高财务人员税收知识,熟知《营业税暂行条例》以及《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不管是预收款还是应计营业收入,都有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问题,即到了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的截止时点就应该在截止时点前履行已经发生的纳税义务,自觉及时履行纳税义务。二是财务人员应该熟悉工程承包合同内容,合同明确规定付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未明确付款日期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凭据(如竣工结算报告)的当天。

(三)收入结算环节的完整性风险防范“甲供材”项目在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的原材料成本税前扣除的会计核算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障碍,为排除障碍,建筑安装企业应尽可能与发包方协商签订“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应与发包方商妥,对建筑材料的采购由建筑安装企业负责签订合同,合同需加盖建筑安装企业的公章,相关发票也开给建筑安装企业,但实际采购仍由发包方具体负责,同时,建筑安装企业、发包方及材料供应商三方之间必须签订协议,即建筑安装企业委托发包方将材料采购款代为支付给材料供应商。这样,表面上看是“包工包料”的建筑合同,但实际上仍是“甲供材”合同,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全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后扣除原材料成本没有发票的障碍,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能产生的纳税风险。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税务风险 风险管控

党的十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2.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5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27.1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5.6万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新签合同额1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6%。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我国民营企业如何把握好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新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稳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尤其是我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规避税务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1 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税收风险

1.1 “走出去”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形式潜在的税务风险 许多民营企业家习惯了国内经济环境、政府关系、税收法律环境,往往喜欢用国内的管理经验来处理国外税收事项,不注重“走出去”事前税务筹划和税务风险评估,等发现决策错误时造成的税务风险已为时晚矣。加之,民营企业中一般较为缺乏跨国经验人才,尤其缺少国际税务专业人才,许多第一次“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派驻海外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税务筹划经验,也很难熟悉和掌握投资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使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违反了投资国的税收法律法规,造成多交税、不交税或少交税的税务风险,使企业遭受到不必要的反避税调查或惩罚。同时,民营企业“走出去”时,还要认真考虑在海外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在目标国是设立分公司,还是设立子公司,不同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如果没有根据目标国的税务环境考虑好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将增大企业税务成本和税务风险,有可能造成“走出去”企业的投资失败。

1.2 各国税法制度差异及税收协定的税务风险 各国由于税收基本征管制度明显不同所带来的税法遵从风险,在对外投资税收活动中因税收协定理解不同或其它征管因素的干扰,难以避免各种税收争议引发的税收风险等。比如美国现行税法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法体系之一。美国税收管辖权分属联邦政府、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及各县市。所有美国公民、在美国从事经营和投资业务的外国个人和企业都受美国税法的约束。美国现行税制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辅以其他税种构成。美国联邦政府主要征收联邦所得税、财产税与赠与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征收州所得税、消费税、使用税及财产税等。美国的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根据权责划分实行彻底的分税制,联邦与州分别立法,地方税收由州决定。三级分开,各自征收。因此,美国所得税率各州千差万别,各地征收税种并不统一,各地税负均衡不一。在美国投资的“走出去”中国民营企业如果不了解当地税制的话,不可避免带来税务风险。还有比如欧盟税收政策由《欧洲共同体条约》确立欧盟委员会在贸易中财税中立原则。各成员国仍保留除关税外其他税收政策的制定权和行使权。1992年为防止税收差异影响欧洲内部成员国贸易流动,避免内部贸易投资壁垒,欧盟委员会统一制定了欧盟增值税最低基本税率标准为15%,其中社会文化性质产品或服务最低基本税率为5%。这个税率是目标性质的,具体执行以成员国制定为主,且各成员国规定各异。比如卢森堡税率最低为15%,德国、西班牙为16%,而瑞典、丹麦高达25%。正因为各国税种、税率和税制与中国税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了解和掌握投资国的税收制度,就会给“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和税务风险。

1.3 “走出去”民营企业投资规划的税务风险 在投资模式上,企业“走出去”方式的不一样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也是不同的,如果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是产品销售或劳务输出,这时需要考虑关税、增值税退税、对劳务分摊的所得税可能发生的反倾销税等税收风险;如果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是资本并购,这时需要考虑资本利得税、股权投资增值产生的所得税等相关风险。在投资布局上,很多的公司都会选择一些避税地设立中转公司,因为这些避税地不仅税率很低,还有着很宽松的外汇管制措施,然而也有弊端,由于这些避税地很多都不具备商业实质,各国的税务当局都其的利润存有疑虑。在投资方式上,为了限制本国企业向国外关联公司转移利润,很多国家都会规定债务与股本比例,所以必须掌握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适当比例及相关国家的具体规定。

2 “走出去”民营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民营企业“走出去”必定面临着一些风险,要想降低这些风险,必须合理降低经营的税收成本,形成一系列的措施体系,形成完整的税务管理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从战略设定到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应该与企业的发展荣辱与共。

2.1 民营企业“走出去”前要做好涉税风险战略控制规划 民营企业在实行“走出去”计划之前必须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税务筹划,把相关的税收战略制定出来,从公司层面控制好税务风险。这说明企业在选择投资国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税务方面的因素,对各个国家的相关的规章制度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税收成本尽量最低,同时也应该注意规避各国越来越严格的反避税措施。比如,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国家并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上市,二是短期套现,企业首先把目的定下来,然后才能为此制定相关的战略,考虑将来上市或脱手阶段能降低税费来进行现在的架构设置。此外企业在选择投资国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对投资资本回收、资金汇回等方面。如果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是通过国际并购进行,需要聘请可靠的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对被并购的企业展开全面彻底的调查,对该企业的各相关实际情况组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有利于确定合理的并购价格,采用合适的并购方式来降低企业的风险。

2.2 民营企业“走出去”合理选定组织机构和投资目标国 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投资架构和交易安排。应该考虑:一是通过设立一定的海外投资架构,让中间持股公司进行投资并参与运营,可以降低整体税负;二是通过供应链安排、交易安排等合理进行功能分配,运用包括贸易、服务、融资等方式在内的转让定价安排降低整体税负等。这些安排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是要在投资地设立子公司还是分公司?假如是子公司,那是直接投资设立还是通过中间持股间接投资设立?这些问题需要考虑投资目标国(地)税收法律体系和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与东道国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等等,从税务角度衡量得失。因此,“走出去”企业要善于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税负水平选择最适宜的组织形式。

2.3 “走出去”民营企业要搞好企业内部控制和税务管理体系 企业要做好税务管理,控制税务风险,对于“走出去”民营企业做好以下工作尤为重要:一是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相关制度规定,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特点、行之有效的内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和税务管理机构,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从而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投资目的国(地)的税务法律法规而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产损失和声誉损害;二是设立专门国际税务管理岗位。由专业人才根据投资所在国及国际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从集团整体层面设计、构建税收框架体系,对经营过程中各个项目进行税收统筹和规划,并确定相关业务流程和业绩考评,降低“走出去”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供应、生产、销售及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环节所涉及的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铮.“走出去”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及防范[J].中国财政,2013.04.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 税务 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通常是指纳税人没有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或者税收风险规避措施失败而付出的代价。有效分析影响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效益因素,使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更具有效性和准确性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企业税务风险与管理谈一下粗略的认识。

一、提高对税务风a险管理的认识,认真研究宏观环境

要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尤为重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及财务工作人员对税务风险与管理的认识,做到认识上的再提高。

在提高认识基础上,要认真研究宏观发展环境。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作为企业来说,要想加强发展,可以通过调整企业本身的经营行为和策略,适应环境发展需要。例如,企业可以加大宏观环境的研究调研力度,特别是对那些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行业新规定、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等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仔细分析好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要统筹考虑好这些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产生税务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严重程度有多少,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二、建立基础信息系统,跟踪监控风险

企业应着眼于信息化,根据业务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与管理,构建起有效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就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企业应制定风险控制流程,按照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税务控制体系内,制定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同时,要注意设置好税务风险控制点,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

此外,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应加强关注,从而跟踪监控好企业的税务风险。企业的一些大的决策事项,主要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及一些重要经营活动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企业的存亡与兴衰的重要决策与经营,会涉及到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其中,认真进行分析,要做到事前做好分析预测、事中做好识别,做到有效防范风险,并做到跟踪监控好税务风险。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技巧

1、实现绝对税额的降低

实现绝对税额的降低,主要指的是直接减少应纳税款,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企业要选择好一些比较重要的税种,这样可以构筑防范税务风险的最大空间。二是税收优惠政策要尽量用好,尽可能为企业增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以防范税务风险,是现代企业发展经营中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加快企业发展,做好节税增收的着力点。三是全方位运用各项政策,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四是选择恰当的税务,合法地转移一部分税务风险。

2、实现相对税额的降低

实现相对税额的降低就是说税款总体数额不变,但企业赚取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重点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适当的成本费用分摊方法,减少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因此,企业可以统筹考虑,选择一些有利的方法来计算企业成本,从而达到减少税基的目的,实现各项成本费用和摊销额的最大化,以减少应税所得额,有效降低企业税务负担。二是实现整体税负的递延交纳,使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种方法所带来的并不是税金支出的减少,而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用某种纳税日期的时间差。

四、通过税收管理,让企业在税收筹划中获益

税收筹划,又称纳税筹划,是指企业为了加快发展,在税收政策允许范畴内,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经营、理财活动进行科学的准备筹划,以减轻企业发展中的税收负担,获取更大的税收利益。需要说明的是,税收筹划是在国家政策的允许范围之内,所取得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收益,因此它是受法律保护的,是纳税人应享受的基本权利。 税收筹划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

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那就是计税依据和税率。计税依据越小,税率越低,应纳税额也越小,反之,越大。比如,企业所得税种,计税依据就是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有3挡,在进行该税种税收筹划时,我们积极着眼于从税率因素考虑,税收筹划就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办税费用筹划

办税费用主要包括办税人员所必须花费的一些费用、企业单位人员的差旅费用、一些资料费用以及存款利息等。总的来说办税费用在纳税成本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本着节约精神,有对这些费用进行筹划的必要。在筹划时,例如可以强化企业财会人员兼职职能,由财会人员自己兼任办税员,能进行网上申报的就进行网上申报,从而可以降低资料费用等办法。

3、额外税收负担筹划

我们所说的额外税收负担,主要指的是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纳税,但是通过正常途径,完全可以避免的税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法规定,纳税企业兼营增值税应税项目适用不同税率的,应当单独对销售额进行核算,没有进行单独核算的,按照从高适用税率进行核算。第二,对纳税企业的一些账目不清或者一些原始资料、收人凭证等面目全非,税务部门难以进行查账的,对企业的纳税数额税务机关有权进行核定。第三,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单独核算免税、减税销售额,未单独核算销售额的,不能够进行免税、减税。对于企业存在的额外税收负担,纳税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部门着力强化财务核算,按照税务部门的要求履行好报批手续,履行好代扣代缴等方面的义务,通过做好纳税调整等有效途径进行解决。

做好企业税务风险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采取的措施也很多。只要我们在财务工作中多加重视,多加思考,采取更多的针对性强的措施,就会更有成效地加强税务管理,更好地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税务风险;企业;风险防范

企业税务风险,一般是指纳税人未能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或者使用税收风险规避措施失败而承担相应代价的可能性。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复杂的经济环境、多样化的经济活动、滞后的纳税人知识及对税收政策的误解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误解税收法规政策,执行失误而导致税务等有关部门对其采取征收税收滞纳金、追加罚款、罚金等处罚性措施,从而增加额外支出的可能性;另一种是企业因多缴纳税款或者未能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失去可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从以上分析可知,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防范可以增加企业经济利益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必须对其成因进行分析,鉴于成因提出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企业利益的损失的针对性措施。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经营发展的首要财务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具体表现为税后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一个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始终,都存在尽可能少缴纳税金以及延迟缴纳税金的动机。但是,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征管工作有严格的保障措施,税收的强制性最能体现这一点。在社会舆论、公民观念和公共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多重条件的限制与约束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企业主动调节财务的行为都很可能违反税法的相关规定,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会引发企业的税务风险,其形成原因既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

第一,经营者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层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的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纳税意识淡薄、税收等法律知识欠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潜在的经营风险;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必然尽可能降低成本,其中的一种途径就是降低税收负担;基于这一动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往往要求财务人员尽可能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减轻税收负担,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授意乃至唆使财务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达到目的。

第二,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一般来说,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越高,企业税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企业的办税人员对财务、会计、税务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掌握不够透彻,进而影响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这就导致出现办税人员虽然在主观意识上可能并未要偷税,但鉴于对税法知识掌握的不够透彻,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未能按照税收法规的要求去处理的情况,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务风险。另外,由于企业办税人员沟通能力的限制,未能与企业有关部门及税务机关进行有效沟通,进而影响税务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无法使其符合企业自身特点,更不能做到既合法又合理有效。

(二)外部因素

第一,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企业的纳税事项主要受所处的经济环境及税收政策的影响。

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财税政策。一般情况下,积极的财税政策能够鼓励企业大力进行生产和投资,这类政策包括减免税、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反之,消极的财税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政府应针对各自不同的行业及产品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差别化处理,即政府的税收政策应具有针对性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税收政策会应时应地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及时应对,否则会增加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这就对企业的税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对税收政策的高度敏感性、及时有效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建议决策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能力。

第二,执法机关的执行偏差。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资源不同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不同区域的税务行政人员及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导致同一税收政策在各个地区执法不一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区域发展战略,更有可能带来税务风险。而在税务机关中,收入和任务是其日常税收工作和税务稽查工作的主要重心。这就使得税务机关忽略了政策的重要性,盲目地对企业税收工作进行各种干预以完成指定目标,其结果就是税收管控过度甚至擅自变通国家税收政策,为个别企业提供特殊优惠,进一步给企业带来税收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培养企业纳税诚信文化

企业文化往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经营理念的核心体现,更是每个企业处事风格的集中体现,支撑着企业的发展。一个不诚信、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无视法律规定的企业文化,其违反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可能性更大。而税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对税务问题的处理必然也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文化导致税务风险的几率更大。反之,一个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企业文化,其税务处理会更加规范,犯错几率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因此,企业文化至关重要,为降低企业税务风险,需要培养和形成诚信纳税的文化,这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层的认同和支持;为实现该目标,企业管理层应积极发挥其作用。

(二)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

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这一目的:对相关人员进行税收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实时更新最新税务动态、锻炼税务风险规避能力等;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和防范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保证税务信息沟通及时有效

第一,建立和完善税收法规实时更新系统,最快更新并及时汇总适用于本企业的税收法规;同时,建立税收法规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同步更新机制,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及时反映税法的变化。第二,建立动态税务日历,实现各司其职的目的,且能够监督相关人员工作完成情况。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税务文档管理数据库,安全存储涉税信息;对重复性且有规律性的涉税事项由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同时,实现税务申报系统自动化管理,提高效率的前提下保证准确性;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提高信息收集效率,处理效果,实现及时有效沟通信息,积极预防和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

(四)提高税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首先,专人专岗,且对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专业资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这些人员需要具备对国家税收政策及税收法律法规的敏感性,能针对其变化不断更新税务及相关知识,正确处理税务事项,避免利益流失,甚至产生税务风险。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警惕性,以防忽视相关涉税项目;目光要长远,在积极应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企业收益。当然,为了更好地避免企业税务风险,税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品质及税务筹划能力,能够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充分了解,提出相应建议。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淑萍.论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机制创新[J].财贸经济,2005,11:30-33.

[2] 张平平.企业税务风险及防范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98-199.

第12篇

近几年,国家已加大对税务管理的工作,只是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对这方面管理仍旧存在疏漏以及不重视,是税务风险的成因、类型模糊。所以,我们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让税务风险明确化,编制可行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案。

一、企业税务内部控制各尽其职

企业在对内部环境实施内部控制措施时,应该结合业务性质与内部控制标准建立内部机构,并结合日常流程、特点把责任交给指定岗位的人负责,使各个岗位人员各司其责,切实发挥专业税务管理人的优势。使企业税务正常运行,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而且还要增加部门与企业之间的默契程度,相互结合,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优化企业税务内部控制。

二、分析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的不足

(一)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环境劣势

1.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缺乏。企业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管理者对税务风险不重视,无意识防范。员工相对怠慢无紧迫感,没有防范意识,将不利于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长期发展。

2.各岗位专业性,独特性欠缺。如果企业所设立的部门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深入的了解,对部门的发展可能会一种阻碍,其责任的分工也不清晰,一些专业的工作特点将被忽略。也不能使内部控制良好发展。

3.专业化的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失。没有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而是让一些会计师来完成,他们没有完备的专业税务知识,对税务风险意识也没有充足的认识。市场的变化是莫测的,如果不能及时安排专业人员,其税务风险将增加。

4.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对于绩效考核,是企业非常重要的部分,阶段性的考核可以使员工积极性增加,相应的奖惩也是工作效率提高。不过在税务风险方面的绩效考核还没有很大的完善,也使得税务风险的并未被重视。

5.没有开设企业税务的学习、培训的课程。企业明知这方面专业人员的缺失,而不加以改进,使得企业税务管理水平低,对税务风险意识也不是很了解。长期下去,企业税务管理会受到威胁。

(二)没有健全税务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内部发展中,风险评估体系是关键的一点。目前市场中的所存在的风险看到的只是片面,具体情况和企业自身情况都需要加以分析和评测,才可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而对该体系却不重视,经常忽略风险的严重性,不反思、不行动的方式对企业税务产生不利影响。

(三)内部控制活动的不完善

1.工作流程的不明确

工作流程需无差错,畅通的进行,如果某一环节疏漏,将导致后续工作的错误,加剧企业的税务风险。所以企业内部的复查很重要,可以及时发现疏漏,更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

企业没有对税务风险进行预警防范,很大程度上增加风险的可能。该体制可以对风险估计,及时解决存在的错误。建立防范机制不可缺少。

3.税务内部文件管理的疏松

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有关凭证、纳税资料等文件的保存,都应严格整理部署,以便需要时能及时找到,使得对外界的信息披露能够真实准确。

(四)税务信息的交流不畅通

企业税务工作的良好进行,需要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如果缺乏交流,企业的工作很难进行,使企业在一定层面上不了解税务情况,不利于企业预先对风险进行相应的筹划管理,及时采取措施。

三、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的策划思路

(一)??化税务内部控制的环境

内部环境是整个控制框架的基础,决定内部控制的基调,体现认识和对待内部控制的态度。要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意识和理念,高度警觉风险点,再有隐患意识的同时,还需要风险管理的督查。以防空廉政风险为目的,以量化考核和责任落实为保障,加强各环节廉政风险的排查,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规避思想道德,做好警戒预防工作。

(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要以绩效管理为引领,探索将税收执法责任 考核追究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除了不定期抽查税务管理部门的流程是否到位、详细税管员的工作记录外,还应追踪抽查报告执行和档案资料存档情况。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拓展内部控制的审计内容。

(三)积极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作用

企业税务构建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加规范,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是企业建立健全合法纳税和依法避税的重要手段。首先,使个涉税活动合法,其次,保证税收的合理性,最后是真实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