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学理论分析

经济学理论分析

时间:2023-08-11 17:2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学理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学理论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碳交易;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01-03

针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各国纷纷采取行动进行节能减排以控制温室气气体排放。为此,国际社会经过漫长的谈判过程,终于达成了一系列多变法律框架协议,取得了显著的合作减排的成果。从某种角度来讲,全球合作应对气候问题的举措与其说是一个环境条约,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贸易条约。因此,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背后蕴涵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碳交易的定义与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即在一定范围内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条件下,授予国家或私人以一定数量合法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权,允许对排放权视同商品进行买卖,调剂余缺,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碳交易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密切相关。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以下简称《公约》),并于同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该公约由序言以及26条正文组成,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公约》将全球各国分成两组: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1]。前者是指那些对气候变化负有重大历史责任的工业化国家; 后者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和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要求对气候变化负有重大历史责任的工业化国家采取具体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任何过程的活动; “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的任何过程或活动)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同时,《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2]。但是,在此公约中,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对其确立的“最终目标”——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安全水平中的概念“安全水平”予以量化界定。只规定各国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由附件I国家首先采取行动,在2000年底以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到本国1990年的水平。因此,它也成为了后来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

(二)《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及发展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经过了复杂激烈的谈判之后,终于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议定书》比之《公约》规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它是各国政府第一次考虑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或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第二,它建立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温室气体减缓成本的、创新性的“合作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Interb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IET)、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 、清洁发展机制(CDM)[3]。IET允许附件I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容许的排放量”(“排放配额单位”);JI允许附件I国家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结果实际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而CDM允许附件I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认证的减排量” 。

因为有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也具有了商品的价值和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并最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由于二氧化碳是最普遍的温室气体,也因为其他五种温室气体根据不同的全球变暖潜能,以二氧化碳来计算其最终的排放量,因此,国际上把这一市场简称为“碳市场”。

二、碳交易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在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之中,产品是市场需要的产物,通过市场的消费,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产品的生产者实现他们的利益[4]。环境问题的产生也是根植于生产活动这一人类最本质的活动的。在从事生产活动的时候人们面临要处理的两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作用与被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紧张,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侵害直接反过来又威胁到了人类本身的生活状态,环境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这也是全球环境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一)制度经济学理论

这种论点直接来源于科斯(Coase)的产权管理思想的经济学解释。现代产权理论是对传统的外部性理论的扩展,主要讨论了外部侵害导致的“社会成本问题”。它用制度分析的方法研究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如何达到最佳配置,并且依据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性范畴和力量模型来分析“个人和企业实施一定行动的权利转让及其对生产和销售的影响”。

假设产权明晰和没有交易成本,拥有产权的各方可以在不需要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讨价还价协调利益,实现无成本的优化管理。由于对于大气等人类共有资源,产权不易界定,于是国际组织或政府之间通过谈判分配许可额度,来建立许可额度的交易市场。因此,这也可理解为一种市场优化的配置,也是一种对产权管理方法的近似值。西方学者在应用这种经济学理论分析气候变化的问题时,将大气作为人类的共有资源。温室气体排放表现为全球外部性,在非合作的条件下,一国的减排水平决定于本国的减排成本与全球总边际效益曲线交点的局部最优;在合作的条件下,减排水平取决于自身的减排成本与全球总边际损失曲线的交点,即社会最优。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看待各国,所有国家都希望自己获利,而此时一国拥有的廉价减排机会为全球共享,同时它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国际资源转移加以补偿[5]。现实当中,在非合作条件下,不同损失情况时的减排都主要集中在欧盟和美国,撇开发展中国家不讨论,因为这些国家相对减排成本太高;在合作条件下,全球减排1个百分点,全球总福利上升,CDM机制中的附件I国家也获得了GDP的净增值利益。

(二)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一词是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并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对交易成本的含义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科斯指出:任何一项交易的达成,都需要契约的议定、对合约执行的监督、讨价还价以及了解有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与需求的信息等,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就是“交易成本”[6]。由于市场交易不是处于一种没有摩擦力的真空状态,所以,“零交易成本”是不可能存在的。相反,有时候因成本过高而使交易无法达成。为了克服市场交易的固有缺陷,企业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奥立弗·威廉姆森在科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交易成本还分为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前者是指起草、谈判和保障契约履行的成本,后者指的是调整契约、纠正事后的不适当而进行讨价还价的成本、与管理结构有关的组织与操作成本、约束成本等。①

在科斯定律所假定的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交易来改变初始的权利界定。这说明,在这个假定世界里,法律规定对于资源效益配置是不起作用的,就好比摩擦力相对物体运动在真空世界不起阻力作用一样(第一定律) 。然而,这个假定正是为了证明在有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法律制度所起的作用: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制度,则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第二定律) 。

在研究方法上,交易成本理论从法律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功能出发,为论证法律的合理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进而通过主体对交易规则的理性选择而实现法律的优化。正因如此,交易成本理论才成为经济分析法学之法律经济分析的基本路径。

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态,变动不居、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国际关系,总是表现为竞争与合作混合状态。由于权利的稀缺性使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常态,也正是由于权利的稀缺性促使国家必须进行权利的交易以满足各自需要。而全球化的浪潮更是“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交易的前提是权利的界定,原则是构成国际秩序的基石。国家作为国际市场的平等主体,在各种形式的国际交往中让渡着自己的国家权利。而这种国家权利的存在是正常国际交易的前提和实质性内容。在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世界中,任何国家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与其他国家展开广泛的交往。要想实现正常的国际交往,国家之间必然需要相互出让各自的某些权利。因此,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国家间权利的相互让渡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国家间的交往形式也以明示或者默示的契约形态表现出来。可以说,以“契约性条约”②为基本形式、以国家间的权利让渡为主要内容是国家间交往的核心和实质。国际法之经济分析的理论意义在于,当汉斯·摩根索和爱德华·卡尔等现实主义学者对国际法作用产生质疑的时候,国际法的经济分析论证了国际法在国际社会的基本功能。国家以条约确定彼此间的权利归属,用准确的语言设定权利义务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和促进稳定的预期。国际组织将国际交往的规则固定化,并以组织化特征使国际法的强制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的监督机制和大量的国际司法及仲裁机构则构成了国际交往的外部监督机制。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

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合作路径上,交易主体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理性地选择最有效的国际法律制度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实现对国际法本身的优化,这是推动国际环境合作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之一。比如,为了降低缔约成本,《京都议定书》的出台便是循着这一路径达成的条约。所以,对国际法各个领域的经济分析也应该成为国际法学的新的研究路径。

(三)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建立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为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

外部性理论即是指一种向第三人施加其并不情愿的成本或者效益的行为,换言之,是一种其影响无法完全体现在价格和市场交易之上的行为。外部性又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又称为外部经济性。当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治理污染的好方法时,这一方法所带来的益处将被其他很多人所享用,但这些人却并未向发明者付费,这就是一种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性。同样的,负外部性又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排污的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引起负面影响的行为,而排污者并未将这些负面影响纳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因此,若排污者从排污行为中获益,而治理污染的费用转嫁到他人身上,就形成了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性。

对于环境资源这样的公共物品来说,因为产权难以界定,环境资源易有被滥用的问题。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免费使用环境资源,减少在排污行为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庇古教授提出了“庇古税”的说法,即根据由权威机构或者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了一个合理负价格,据此征税。“庇古税”根据排污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来征税,以此弥补私人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运用经济调控的手段,具有极强的理想色彩,在实践操作中却面临很多的困难。比如说缺乏确定最优排污量标准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庇古税”的征收标准的确定必须以对边际私人纯收益和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为前提条件,而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是十分困难的,环保部门要了解并掌握边际私人纯收益曲线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使排污者向政府如实报告其成本和收益情况。

虽然这样的一个理论带着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也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实践中,通过拍卖的方式取得温室气体排放权指标,超出排放许可向大气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要受到行政处罚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路的体现。

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律是西方学者进行法律研究的常用方法。随着经济学这一学科的演进,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环境保护法律合作的领域,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考察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气候合作的理论支撑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250.

[2]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M]. Switzerland: IUCC,1992:6.

[3] 《京都议定书》.coi.省略/question/q208a..htm 2006-12-22.

[4] 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4.

[5] 陈迎.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2000,(5):65-73.

[6] R. H.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 Law & Econ,1960,(1):15.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trading

CHEN Guan-ling

(International law college,south-west politics and law university,Chongqing 401120,China)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行为;行为经济学;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逃课是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堂存在的普遍现象,当学生未提交缺席申请而无故逃避课堂教学,或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集中于无关学习事务的行为,均属于逃课。大学生逃课按行为方式的差异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从字面意思理解,“显性逃课”是指能够明显看到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没有参与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即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隐性逃课”,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比较隐蔽的逃课行为。如当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但并未集中其精力于课堂教学内容上的行为(杜小丽等,2016)。目前高校学生的逃课现象非常普遍(王志标,2012),甚至出现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刘艳芹(2011)调查数据显示:70%的大学生有过偶尔逃课行为,10%的大学生属于经常逃课群体,而仅有20%的学生从未有过逃课行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学生逃课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理论分析

1.自我约束模型分析

在行为经济学中,马修·拉宾提出:人们受到自我约束的局限,会出现“拖延”的“偏好反转”等行为。拉宾根据自我约束问题意识程度不同,将人分为成熟型、偏幼稚型、幼稚型三类,大学生逃课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显然是属于自我约束模型中的幼稚型。在大学生面对上课或者不上课﹑学习或者不学习等选择时,总是在乎自己即刻的满足感,即效用。去上课会要求他承受即时的代价,但会产生无穷的延时效益。比如用上课代替逃课,在这时可以睡觉、约会、打游戏等。与此同时,去上课将会使这些满足感和即时收益转换成去上课所带来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会在两者之间加以比较。但同时他们也会担心逃课会被老师点名,或者有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忧虑,此时便会给自己在未来如何行动的信念。如老师点名对自己分数的影响可以通过期末考试成绩互相抵消,考试时突击复习几个通宵以加大自己通过考试的几率。在产生这些信念之后,自己通过对逃课和上课之间效益的比较,便会做出是否逃课的决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属于幼稚型,即在自我约束问题的看法上会很容易低估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做了一个决定:逃课!

2.双曲贴现模型分析

所谓“贴现”,指的是你将一张尚未到期的汇票转让给银行,从而获得现金的行为。在汇票到期前兑换的现金比汇票到期后能获得的收益要少,这个折扣的比率就称为贴现率。

时间贴现倘若呈现两种选择:报酬较多却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报酬较少却能较早获得,人们往往表现出即时倾向,不理智地选择快而少的报酬。经济学家常用双曲贴现的说法解释一些行为人明知有害,却为了即时满足而放弃长远利益的社会现象,逃课现象即属于这一类。大学生逃课为学生带来的短期效益包括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主动逃课获取时间支配权的满足感等。在大学期间的长期目标是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但这些长远的目标都被短期的效益所压倒,从而导致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普遍发生。

二、大学生逃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既有研究根据变量对不同群体的逃课行为产生的影响,将其分为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变量。大学校园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方式和课程考试考核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同一班级的学生行为影响是相同的,将这些因素归于外部环境变量。由于大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因素对同一班级的学生行为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学生个体特征因素属于内部变量(张二庆,2008;葛静霞,2013;潘彤,2013;李士萍、康晓辉,2007)。

学者们研究发现,除了跟学校相关的课程与考试安排、课程内容、教师行为、班级规模等原因,家庭原因也是影响学生逃课行为的外部因素之一,包括家长对学生的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以及受自身家庭情况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逃课的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对课程或课堂喜欢程度、生活安排、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性别、酗酒频繁度、兼职工作、年级、考试成绩、学习动机、对任课教师的满意程度等。

三、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拓宽思维领域

学校的教学制度可以用来约束学生行为,但制度的约束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将大学的课堂教学从被动型的過程学习转换成主动型的目标学习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大的学习主动权,在课堂上的学习将不会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而是学生主动想要获得更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的情况都能得到改善。因此,高校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拓宽思维领域。

2.改善高校考试、考核方法以及评分系统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传统的考试及考核方法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学生若在考试前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知识记忆,即使经常逃课的学生也有较大几率通过考核甚至取得高分成绩。因此,建议对学生的考试及考核方法应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主,不应该局限于笔试客观题,应设置更为灵活的考试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在考试中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以自己的逻辑去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优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考勤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保证高校制度顺利实施,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综合性教育。高校应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可从课堂考勤的保密性和随机性出发,对逃课学生加以警示,减少逃课行为的发生几率。在减少逃课行为的同时可提高教学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逃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小丽,姚利民,陈玥玙.国外大学生逃课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6(4):64-69. 

[2]王志标.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影响与对策——基于河南大学调查资料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46-50. 

[3]刘艳芹.大学生逃课问题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67-68. 

[4]张二庆.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94-97. 

[5]葛静霞.高职生“隐性逃课”背景下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7):177-178. 

[6]潘 彤.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逃课行为矫正[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第3篇

>> 经济学理论的不足与管理经济学的补充 自由意志论的缺陷中映射法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 规制与经济学理论 连锁经营优势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国际碳交易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旅游者行为分析 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思考 房地产市场“限购令”的法经济学与经济法学思考 实验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分析 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基于系统法学理论研究的森林法修改 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统一与分立 会计理论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与经济学理论创新 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论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范式逻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搜狗百科.张国庆[EB/OL].(2013-07-15)[2014-06-18]..

[9] 李宝明.中国系统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EB/OL].(2003-10-27)[2014-06-18]..

[10]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4-06-18].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 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 uid=3344&do=blog&id=674444.

[11] 张国庆.发展学[EB/OL].(2013-7-14)[2014-06-18].科学网,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6,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quickfor ward=1&id=707994.

[12]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13]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14]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58-159.

[1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EB/OL].(2013-07-18)[2014-06-18].科学网,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16] 王冰.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162-164.

[17] 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18]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4-05-18].科学网,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839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6.

[19]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2-20)[2014-05-18].科学网,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8389,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4.

[20] 涂玉节.基于系统法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172-174.

[21] 程毛根.基于系统法学理论研究的森林法修改[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176-177.

第4篇

1、方法论

在哲学当中,方法论源于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也可以说方法论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方法论可以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最高层次的方法。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哲学思想,这也为区域经济学家开辟新思路提供了一种动力。每一位学者都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区域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他们的方法论的形成极其重要,会对整个行业的进步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基本方法

首先要说的是观察法,所谓观察法是指人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下同通过观察推测来进行理论研究,研究中所使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考察。在这个观测和考察的过程中,要依靠一定的感性判断来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当然,这种感性也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之上。因为能做出科学合理的感性判断,就说明其本身对想要感知的事物有一个整体上的领悟和了解,而领悟和了解又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之上。另外,观察法并不局限于现有的对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数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合理的想象。

其次是系统法,在科学领域的研究当中,系统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当中,更是将系统法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重点推进。譬如说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实践和外界环境关系、分析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探索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学实践的联系等,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系统法,也可以说,系统法有着其他方法不可代替的优越性。

然后是抽象思维法,事实上,抽象思维法蕴含着两个分支,分别是形象逻辑和辩证逻辑。前者强调程序化,这一程序化又包括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或者方法存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最终使其自身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和公理性。后者主要是前者的深化,可以说辩证逻辑从侧面矛盾上入手,具体分析了矛盾在思维活动中存在方式和解决方法。辩证逻辑不仅以全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一系列方法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够将每一个关系看做一个矛盾体,从哲学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抽象思维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抽象思维方法的使用和分析不容小觑。

最后要说的是假说法,假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它可以被应用到任何一个理论学说的领域。用假说法来探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崭新的方法,也就是实证法。众所周知,实证法需要一定的假说,并将这些假说有选择的运用到实际需求当中,这样一来,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这种纯理论学术就不再受到主观猜想缺陷而带来的阻碍,使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科学研究的属性。

3、具体方法

根据有关数据现实,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依靠两种方法,一种是系统分析法,一种是统计图表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把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系统,并且将系统当中的每一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也会注意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质量。统计图表分析法主要将统计数据作为一种可依靠的条件,在此前提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就务必要牢牢掌握统计学的技术,并熟练掌握图表信息。由于图表具有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特点,所以也可以说,统计图表将统计数据进一步通俗化,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工具。

二、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教学创新

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其课程内容与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涉及到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1-2]。产业经济学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分析、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规制等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与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息息相关,产业经济学教学要求结合中国经济实践,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与内容上的创新[3-4]。

一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现状

(一)产业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应用经济性质,本科教学过程中易强化理论忽略应用产业经济学是相对新兴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其起源于美国,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作为桥梁作用的中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起源并建立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森与贝恩的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为主要理论体系,并由此构成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核心[5]。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并且成熟于上世纪70年代后的芝加哥学派,区别于结构主义者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以自由经济为理论核心,崇尚市场效率的作用。随后还有新奥地利学派等学派的形成,产业经济学在争议中不断更新完善其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是以前苏联为基础,1998年,原国家教委调整学科设置,整合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专业,设立产业经济学专业。我国产业经济学教材内容大多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分析我国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呈现了一些独特规律,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其一定的普适性,却无法有效解释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无法跟上我国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分析产业经济理论的同时,更多考虑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有利于拓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解决分析实际经济问题[6,7]。

(二)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本科生社会阅历不多,知识面较窄,难以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本科产业经济学教学面向的是本科生,虽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基础,但社会经验不足,知识面相对比较窄,如果在课堂上简单直接地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兴趣与普及,“互联网+”概念与各个行业深入结合,引起一些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变革,原有的课本上单一产业理论教材和固有授课方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学生无法结合实际理解理论,也提不起对产业经济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经济发展现实,结合产业发展案例,同时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拓宽学生视野,在实践问题中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并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发现经济问题,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8]。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创新探索与教学效果

(一)案例法教学

为帮助学生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提高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分析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上分析产业政策时,可以引入2016年下半年我国学术界关于产业政策的大讨论,简要介绍我国经济学家中干预性产业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同时以日本产业政策为例,介绍日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政策的变化,以支持或者限制不同产业的发展,分析日本“防止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干预政策。帮助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尝试理解并分析我们政府层面的产业政策规制,产业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企业层面的市场经营战略[9]。

(二)互动式教学

在产业经济学课堂上,摒弃单纯的依赖教材,传授理论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采用Teamwork的形式,给学生四周的准备时间,大约4人一组让学生分组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产业分析,并要求学生明确小组分工,各司其职分别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制作PPT,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上讲台进行宣讲,让学生切实感受分析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产业,通过对该产业发展历史、发展进程、统计数据、产业政策以及过往发展经验的分析,把产业经济学理论从书本中提炼出来,发现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掌握相关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提高产业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全面增强理论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与启示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产业经济学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取得一定的教学心得。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的内容结合产经新闻、产业发展规划、行业研究报告,吸引学生思考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强化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经济问题并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经济实现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对某个产业的思考形成文字,制作成PPT,并上台宣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表达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实践表明,加入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以后,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与老师交流自己对经济学问题的相关看法的意愿也显著增强,表明互动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产业经济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就有显著的问题导向特征,因此产业经济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与解释,还需要将现实经济问题引入课堂,加强产业经济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提高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也强化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月友.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5(14):174-175.

[2]李志献.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33):243.

[3]杜传忠.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探讨[J].山东警官学院学报,2006,(11):124-126.

[4]柯颖.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68-169.

[5]喻言.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88-89.

[6]汪芳,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12):101-102.

[7]谭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32):71-71.

[8]侯茂章,朱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80-181.

第6篇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依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吸取并研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

当代西方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科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它为西方国家制定正确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是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逐渐的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有效的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经济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选择适用于我国并且行之有效的经济学理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一、借鉴西方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理论,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配置

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进行微观和宏观分析研究的主要目标,合理配置资源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认为资源应该有效的分为自然资源和先辈留下的资源这种类型。这两种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是属于稀缺的资源。不管是对于人类还是社会而言,它们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用途。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生产以及经营,进而就可以最大化的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的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我国的资源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最大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既定目标。有效的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生产力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是有效实现我国资源合理配置,以及确保资源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根据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可知,要想有效的确保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提高企业的内部工作效率;二是提升产业的内部工作效率;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不断努力,就可以有效的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1.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观点

首先,企业的内部工作效率要想提高必须要有效的保持供给和需求保持平衡。企业如果在生产的过程中按照最低的生产成本,就说明各种资源在目前的技术生产水平下得到了最为有效的使用,实现了产量的最大化。另外,由于产品价格等于产品的平均成本,因此产品的价格也处于最低价位。除此之外,当产品的边际成本与产品的价格相一致的时候,这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最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其次,在生产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下列观点对于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加强企业管理水平和促进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就是厂商均衡的观点,这一经济学理论有利于确保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之间实现均衡,进而可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第二,生产要素组合观点。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企业更好的实现生产优速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方向和思路;第三,边际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主要作用在于有效的控制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掌握经营的时机,尽可能的规避亏损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益;第四,存货管理观点。这一观点主要是指导企业在面对产品滞销的局面时如何正确的处理积压产品,将产品销售出去,避免企业遭受损失。

最后,在消费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主要有以下观点值得借鉴:首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掌握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就可以保证企业的经营理念始终围绕着消费者为中心,进而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第二,商品的替代或者互补的观点,这一观点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结构实现合理化和科学化,进而有利于推动产品结构实现合理化;第三,消费者的观点,这一观点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增强消费保护意识,有利于消费者能够在现有水平下获得最大的消费满足。

2.提高产业内部工作效率的观点

有效的实现产业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必须通过规模经济这一途径。根据西方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主要是在一定的规模下,能够实现企业最大的生产效率,收获最佳的经济效益。可以借鉴一下观点:其一,可以根据实现领域进行规模的划分,将其分为生产和经营两种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经济可以借助现代化专业手段实现大批量的生产,这样大规模的生产就可以促使生产成本的降低;经营上的规模经济就是最大程度的利用生产要素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其二,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经济性,通过两个方面的合理分析,可以帮助我国快速的对产业经济的规模进行正确的认识,促进生产规模发展适度化,确保收益始终呈增长的状态,避免生产规模盲目扩大,出现经济过热的局面,有效的提高产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借鉴西方经济学市场机制理论,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市场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市场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及时的反映和了解,这样就可以确保企业的生产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推动社会资源得到最为有效的分配和利用。

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以下观点可以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其一,供给和需求双方之间的交换的观点,这一观点有助于帮助我国快速的了解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建立既能满足民众需求又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价格理论中的弹性观点,对供求弹性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进而可以制定出科学的价格政策,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三,竞争理论。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没有竞争的经济是不完整、不协调的市场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为基本的特点,合理的竞争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而言,竞争应该是不同所有制下企业的公平合理的同步竞争。

三、借鉴宏观调控理论,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机制也有一定的缺陷,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机制中的一些障碍会导致资源配置出现不合理或者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局面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尽可能的保证市场经济能够得到平稳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宏观调控而言,需要借鉴一下观点:第一,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借鉴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国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世界各国物价上涨出现的原因,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国家的通货膨胀的措施,有助于我国快速的实现消除通货膨胀这一目标;第二,乘数和加速理论。借鉴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国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宏观经济中的投入、就业等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进而正确的使用和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第三,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学习这一观点,我国就可以对经济的周期波动有一个科学而全面的了解,同时积极的采用供求管理和货币政策交互的管理,渐渐的淡化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确保国民经济能够平稳的运行;第四,经济增长及发展观点。学习并借鉴这一观点,可以正确的了解并认识我国的国情,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需求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四、借鉴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理论,推动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目前,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市场经济的标签,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西方国家紧抓时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的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现代化信息技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快速的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首先,我国要快速的普及民众的信息意识,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进程,让人们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信息产业打造程经济发展中的第四产业;其次,政府应该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指导,避免信息资源的孤立发展或者重复开发,确保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协调性;最后,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力度,推动我国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信息技术作为信息资源开发最为主要的手段,必须要时刻关注国际的最新发展动态,紧跟时展的脚步,快速的提高我国的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水平,并对已开发的信息资源进行定期的完善和维护,确保信息资源为我国快速发展经济做出重要的贡献。

五、结语

总之,对于内容丰富,门类旁多的西方经济学而言,我国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时候不可盲目照搬,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西方经济学,进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有选择、有针对的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对于那些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要有选择的借鉴,有效的利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

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结语

第8篇

引言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但根据大多数同学毕业后直接就业的目标,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更应该注重计量经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以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应用目标为导向,使绝大多数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后能够用学习到的计量经济学知识通过计量经济学建模的过程分析实际问题,将枯燥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穿插到实际的经济管理实际问题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如何将以枯燥抽象的数学分析过程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EVIEWS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知识穿插到以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的具体讲授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效果。因此,本文的研究,从理论意义来讲可以完善以应用型导向为培养目标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提出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国内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和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的完善提供参考。从实践价值来讲,可以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操作应用EVIEWS软件的实践技能,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研究竞争力。

1.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在将近五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对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1.1教学内容的理论分析主导降低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教学中将大部分课时间用在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的教授上,根据笔者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反馈,学生对有过重的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要求听课的学生具备概率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已学过的《微积分》和《概论与数理统计》掌握得不好。同时,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设置中是以各种估计理论分析为主线,把理论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大部分课时用于陈述理论假设和进行各种公式推导。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固然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对于强调理论知识运用的经管类本科生而言,这种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畏难情绪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果。

1.2教学内容中案例偏少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其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该以应用案例导向下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的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兴趣。但目前由于教师水平的局限、课时的约束等原因,教师课堂上没有或者很少增加一些特色案例,照本宣科的现象严重,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内容时便觉得枯燥无趣,体会不到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

1.3教学内容中应用软件操作性分析缺失计量经济学中的案例模型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一种软件,但由于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这些软件,导致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AS、SPSS等软件的使用能力很差,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运用软件,更不用说用其来操作和分析计量经济学的某些问题了。特别是学生对对选择好模型和获得数据后如何进行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对软件运算结果的分析解释的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操作层面的知识讲解的也很少,并且其案例以EVIEWS软件运行的结果分析,但却没有关键的软件菜单操作过程或附录说明,使学生不知所以然。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国内外对比借鉴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按照课程内容深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经济学、管理学类非统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的水平上,以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和经典的线性单方程及经典的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在北美,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是两门课构成的一个计量经济学系列,即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和计量经济学初步,共一年课程;目前中国经济学管理学本科生必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这与上述北美课程设置类似。就课程内容体系而言,北美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是应用导向的,以密西根大学的Wooldridge的《IntroductoryEconometrics》为代表,各个章节的内容均穿插美国的经济社会案例,应用导向性很强,但其案例和中国的社会经济相差较大,笔者认为其内容体系不宜直接作为我国学生的教材。

而以我国的清华大学的李子奈教授为代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各个章节虽然也穿插中国的经济社会案例,但并且就其具体内容而言都是宏观案例,并且未对案例的整个建模过程进行分析,且虽然以EVIEWS软件分析实例,但没有说明软件操作的关键菜单的说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教材中内容讲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偏多,讲授如何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实际经济社会现象的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内容偏少。根据邱东、李子奈、肖红叶(2007年)等对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4.0%)、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57.8%)、教学方法单一(52.1%)、缺乏案例教学(47.5%)和忽视个性培养(44.7%)。表明各院校在教学中讲授理论普遍过多,讲授具体应用太少,这不仅小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计量经济学的价值,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目前为止,针对上述问题的以应用导向为目标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急需改革,以适应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

3.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改进方向

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结合应用案例数据的分析,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讲授的主要方向,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案例导向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讲授

#p#分页标题#e# 由于经济管理类的本科生大多数将直接走向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岗位,因此在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为: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同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因此,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在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思想之后,引导学生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教授,应用案例讲解并逐步培养学生把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和软件应用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现实问题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过程中,要努力增加特色经济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对模型建立和结果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基础理论。案例教学需要有合适的案例素材,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设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借鉴国内外水平较高的学术期刊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讲授解决,如《数量技术经济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等杂志上的论文,让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论文中存在的疑问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加以适当的讲解。

第9篇

随着2008-2012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导致目前全球经济状况呈现不景气的状况。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针对全球经济的复苏上,在“新常态”下,有必要对经济与金融学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为经济复苏提供理论基础。

二、“新常态”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粗放式的GDP已经不适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调整,对经济学的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转变,来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整,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在对经济和金融学进行创新理论方面,主要对经济和金融学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容进行调整。在实践操作上,要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目前在部分国家中,金融体系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很严重的干扰,没有呈现真实的财富增长。

因此,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原因是金融体系的建设依靠货币、信用等形式来对经济与金融体系进行综合配置。金融体系的运转对宏观经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便是实例,让金融体系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认清并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系。

三、基于“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方法论创新

要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系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必须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和金融学创新理论。但是实际情况是,目前国际上在相关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操作上,对金融因素的影响未能引起及时的重视,甚至没有相应的内生性金融经济理论,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没有理论指导外,也造成相关方面的理论危机。因此,解决上述问题,要重建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论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虽然金融危机产生的问题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进行分析,但是大量经济学家在理论的阐述上,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表达,甚至出现走向“死胡同”的情况发生。

科学的理论建立在符合事实的假设前提与逻辑在建构上的有机结合。经济学的方法论的设立必须要有经验、行为、实践三大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论必须经过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立足于市场的规律,能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实践点。理论的改革必须符合两者深度的兼容,这样才能对新理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重要的基础。新常态背景下,对现有经济和金融学理论进行反思,是对现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理论、政策、实践等重新进行综合整合,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对科学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重新回归。使相关的理论进行一次整体性的系统变革,要根据现今世情的变化,构建一个崭新、有效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新范式。

四、基于“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新范式

目前理论的构建是要重新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建设,使金融与实体经济这现实中最重要的两大支柱纳入相应的理论框架,这样可以解决主流经济学界在理论创新上面临的困境,也在实践操作上,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在金融学的理论上,要重建宏观微观相统一的理论。国际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对经济发展起到理论指导上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没有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传统金融学理论对宏观与微观的分离没有引起重视。这就要求在金融学的新建理论上,对金融体系的规律与运转进行相应的研究,并阐述出相应的理论框架。

其次,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虽然经济学的理论当中涉及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但是要在此基础上内容要有创新。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上,系统的把金融体系作为一个重要框架纳入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上。在此基础上,经济学理论要在结构上进行整体分析,对相应的框架进行理论上的重建。通过对经济学的整体理论框架的建设与完善,使理论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理论构建当中,要注意金融体系与??体经济的联系与作用,实现理论基础与政策实践的相统一。

第10篇

1 图示教学法的定义、特点、优点及运作机理

1.1 图示教学法的定义。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

1.2 图示教学法的特点:图示法是书面语表达思想的辅助方式和手段。当用书面语表达思想时,用传统文字书写,再配以浓缩的文字、符号、线条、表格等组成的“图示”,在教学中应用图示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示法更注重与人脑的交融,与人脑的思维“挂钩”,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知识点间的比较,有的图示体现了思维的过程。图示教学法“越过”直线型“文字”语言思维的“障碍”,直接与人脑深层思维“挂钩”,免去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翻译”、转化程序,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 图示教学法的优点。图示教学法的优点很多,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形象记忆,有利于强化知识的信息,有利于知识的联想,有利于信息的传递等优点。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图示教学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美育,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4 运作机理。图示教学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创新,是在国外(前苏联)“纲要信号”图表数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将数学学科特点,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等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大胆实践,图示教学法是更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2 《经济学基础》教学采用图示教学法的必要性

2.1 经济学基础自身学科特征所致。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具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包括:①微观部分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②宏观部分则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核心,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2.2 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为突出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整合,《西方经济学》整合为《经济学基础》,由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前,没有任何经济类先行课程(不同于本科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已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等前期辅助课程),学生学习这些复杂难懂的理论有一定困难。

2.3 当前高职学生特点。一是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不愿深入。而对理论化的,特别是需要进行计算的内容不习惯。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专业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又有成人教育的学生,文科理科在同一班,学生入学分数差距较大,导致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导致授课效果不好。三是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经济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在课前和课后不能自学,对经济学缺乏兴趣。

3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示教学法的演示过程

3.1 单个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短期生产中,不仅产品市场的价格是既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是无法改变的,即厂商只能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所以,厂商只有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可以用图1.1来说明。我们用三条成本曲线SMC,SAC,和SAVC共同代表厂商的既定的短期生产规模;厂商所面临的五条需求曲线d1、d2、d3、d4和d5,分别代表在五个不同市场价格水平下的厂商的收益状况。对于一个厂商的一个既定的生产规模来说,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的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

3.2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盈亏状况的五种情况图示比较分析(见下图)。第一种情况:图(a)表示平均收益大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R>SAC,图中阴影部分代表厂商获取超额利润。第二种情况:图(b)表示平均收益等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R=SAC,厂商获得正常利润。第三种情况:图(c)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变动成本且小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VC

3.3 图示教学法的思想方法。图示教学法在经济学理论讲授中的应用是把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图形、图像、表格等有机融合为一体。它是通过更直观的图形演示过程对经济学理论形成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更高层次上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解释和概括。利用转化思想把复杂、抽象、已知和未知通过数量和图形转化为平面问题,从而使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4 图示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单纯记住图示,而把具体的、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抛掷在一旁,就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把时间过多的用在描绘图例上,缩短实际讲授新知识的时间,教学则显得空洞干瘪、枯燥无味。所以不是堂堂课都可以使用图示法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11篇

高等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高等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高校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

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12篇

当代中国的各大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专业课,但是当代大学生对这两门专业课的认知程度不足,不能够从正确的角度认识两者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联系角度来进行分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共同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二者从不同的角度都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两者理论的基础,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持有正确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关键词:

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足

威廉•配第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马克思指出:“我所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从威廉•配第以来的一切这样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相反,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古典政治经济学之所以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要服务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能对资产阶级的经济从质上进行分析,所以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但是又区别于重商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是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完全科学的。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历史来看,古典政治经济学起源者威廉•配第在他的著作《赋税论》最早提出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命题。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威廉•配第曾说:“还不确定而概括地谈到商品的价值是由等量劳动来计量的。”“劳动种类的差别在这里是毫无意义的——一切只取决于劳动时间。”但是威廉•配第没有区别好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没有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仅仅认为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但是他没有区别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继承和发展了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使得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独立科学的体系建立起来。亚当•斯密指出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特征,他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还认为商品价值有工资、地租、利润三种收入共同决定和调节的,现在的学者将这个理论称为“收入决定价值理论”。在亚当•斯密之后,大为•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形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写到:“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时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个半世纪以上的研究得出的批判性的最后成果;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分析清楚到底什么劳动决定价值,使得以后的理论带有非科学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科学性但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科学部分也有不科学的部分。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共同的来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共同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为代表的,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为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继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后,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成了两个支流,一个支流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合理的部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另一个支流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它是由英国马歇尔和凯恩斯,美国萨缪尔森和斯蒂里茨发展的经济学,经过现代西方经济学者的发展,成为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将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一棵大树,引用:将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比喻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树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当中不同的理论,都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扬弃。

三、西方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来源一样,同样,西方经济学也扬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现代的西方经济学是由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构成的,宏观经济学主要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理论的,微观经济学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理论的。均衡价格论的本质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批判继承了亚当•斯密“收入决定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论是由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等理论有机组合的产物。西方经济学是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体系。无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地继承了劳动价值论,使得它们的理论体系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理论来源都是一样的。

四、大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要树立正确认知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可以观看相关的电影和书籍。其次,大学生要从感性和理性上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认识,大学要在学校课堂上认真听课,课下要积极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再次,大学生对两者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起来,从实践中再获得认识。最后,大学生要能力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回归与实践,要与当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弗•谢•阿法纳西耶夫.《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