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业财一体化信息化

业财一体化信息化

时间:2023-08-11 17:2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业财一体化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业财一体化信息化

第1篇

财务业务一体化即在网络数据以及管理软件平台等一些信息化环境下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以及财务会计系统融为一体,以业务驱动业财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流程。财务会计人员只需要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系统中就能倚靠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处理,并自动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共享,发挥管理会计对财务信息的管控作用[1]。业财一体化作为一种平衡部门职能、提升管理水平的工具,其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其一,可以强化企业资金的动态管理;其二,可以减轻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其三,利用大数据的功能收集内外部信息,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持。2013年,政府出台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要求企业引入信息化技术,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与业财融合系统一体化,加快信息共享效率[2];2014年,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企业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要求,发挥管理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3]。这意味着现代化企业必须充分了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只有将管理会计高效地应用到业财一体化的体系中,才能更好地把控企业的经济决策与财务管理。

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方面

业财融合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才开始应用于企业中,因此业财融合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比较高。而现实是一些企业对信息化技术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内信息传递渠道阻塞,业财融合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就难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还有一些企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企业的财务数据具有严格保密性,在传递过程中受到繁琐程序的干扰,使企业进行项目决策或风险管控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数据信息,也无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最有效的判断。

(二)一体化融合方面

企业在建设业务财务一体化系统时,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或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导致业财一体化系统不全面、不严谨,进一步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的转型。一方面,信息系统更新不及时、基础设施环境差等都会影响业财一体化系统对业务完成各环节信息的及时获取和跟进;另一方面,管理层对执行层垂直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模式,垂直管理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要经过中间层层的部门,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财务部门难以及时处理分析数据,执行层各岗位间沟通不畅,管理层也不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实时监督,不利于企业的运营。

(三)人员专业素养方面

业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传统的手工核算到智能化核算系统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还需要财会人员能够熟悉电脑操作,树立管理意识。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还停留在财务核算、编制报表的基础工作上,无法适应新型管理模式的需求,影响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业务和财务一体化还需要业务相关人员能够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而财务管理人员也有业务知识的储备,企业内部人员知识能力不足都会使业财一体化的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标准和效果。

三、业财一体化下管理会计转型的准备工作

传统的核算型会计是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主要针对历史数据信息的分析,而管理会计则侧重如何利用数据信息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因此管理会计必须具备管理职能,通过对历史数据、实际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的预测方向向管理层提供决策建议,共同主导更科学的决策。在业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管理会计不但要掌握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并与数字化信息技术集合,从侧重于会计处理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财务管理方式。在这一基础上,管理会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做好资源配置和风险防范工作,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为了适应业财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方式,管理会计也要不断学习和储备知识技能,熟练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方法,在事务中进行创新应用,将管理会计与业财一体化更紧密的结合。

四、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

(一)树立一体化转型意识

以信息技术作为业财融合和会计转型的支撑,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管理改革,涉及到企业的业务项目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还会辐射到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企业想要抓住这次变革机会,将风险转化为机遇,必须树立业财一体化的转型意识,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些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利用到实践中,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企业还要在内部大力宣传业财一体化的思想,让基层员工也了解到业财一体化对企业的推动作用,并设置科学的管理流程,促进业财一体化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

(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主要风险之一,是企业完善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可以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防范,并采用一定的手段规避风险。其次,管理职能的转型还离不开财务导向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心,不仅是财务部门这一个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也不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部门,企业需要以财务创造价值为导向和目标,将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从财务部门中抽离出来。管理会计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内控,把握业务的获利点,发挥管理职能,实现经济价值目标。当然,在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业务部门与实际相结合,提出指导意见。同样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再局限于对业务活动的事后监督,必须以创造价值为目标和导向,加强对业务流程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将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递交给业务部门的人员,为今后的业务开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最后,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下企业实现了财务共享,将传统的核算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而财务会计也从以往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参与到财务战略中,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业财融合、财务战略共同构建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业务财务一体化下,管理会计的职能转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搭建企业的财务职能,例如立足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或将信息转化为数据,将制度运用到实际中,推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和成熟等。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财务管理人员是业财融合和会计转型的主体,企业只有具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才能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的贯彻落实。因此,企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的建立财务管理人员上升通道,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督促财务管理人员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现代化技术的操作水平,适应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建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业财融合的信息化体系,加强业财融合在企业内部的宣传,并将财务会计人员从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中抽离出来,更好地发挥其管理职能,创造企业价值。企业有优良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实现精细化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骄.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J].商,2015(1):154-154.

第2篇

按照省厅财办[108]号文件的精神,“2011年,平台一体化系统在市级财政部门全面投入运行,同时,启动系统在部分县(区)的推广实施。2012年,基本完成平台一体化系统在县(区)财政部门的推广实施,基本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财政部门之间平台一体化系统的纵向连通,支撑全省财政收支的及时汇总与决算即时生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近期作者对所属县区的财政信息化工作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本文拟就县区如何做好县区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做一探讨。

一、县区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一)信息化投入规模小从目前全国的财政总体形势来看,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增量,从收入规模还是支出规模,县区财政的总体财力规模是不大,尤其是对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很多区还是“吃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县区财政不可能象市级财政一样对信息化进行规模性投入。在我市,县财政部门由于省财政厅的统一指导建设,均建有专用机房,网络、安全及服务器硬件设备配置基本齐全,信息化硬件条件相对较好。而区财政部门因办公场地、技术人员、资金等条件限制,基本依托区政府的网络及硬件设备,自身硬件配置不足。

(二)从事财政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才少县区级财政业务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业务一线,尽管近年来不断有国家大专院校人才进入县区级财政机关,但总体来看,县区级财政管理人员计算机整体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信息化认识和规范,绝大多数县区都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尤其是缺乏既懂财政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年轻干部。例如我市除肥东县财政局成立信息中心配有专职技术人员以外,其他县区均未成立信息化机构,未配置专职技术人员。

(三)基层差异大,业务特点突出财政部相关领导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财政管理和改革为宗旨,积极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使信息技术较快融入财政核心业务。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县区财政都存在针对本地实际需要而形成的管理特色、实用经验,区县财政信息化建设要充分满足业务需要,就必须适应这些特点,满足这些需求,也同时决定了区县财政信息化相对省市级财政有更加明显的区县特色。

二、区县财政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先做规划,再做具体实施目前在财政部确立的“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的技术指导前提下,县区的财政业务系统特别是核心业务系统建设要建立规划,保证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在总体信息化建设规划确定的前提下,再按照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一体化系统的实施工作。

(二)先做标准,再做系统目前我市各区财政部门使用的业务系统主要有:非税收入征管、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编制、会计核算等,但这些系统都普遍存在不同信息系统间信息孤岛、业务断层等通病。财政部推广的应用支撑平台为全国各级财政部门财政业务系统搭建了基本技术标准,在县区推广应用“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时,要参照此类技术标准,采用取代与改造措施,将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纳入平台一体化系统实现协同作业,信息共享,避免随着业务推进而不断重建的怪圈,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区县财政信息化投入的节约。

(三)先出效益,再上规模以目前我局与各区共享内部信息系统工作为例,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各县区与市级财政联网问题。有人提出建立光纤专网的方案,建立高速度的市县专网的确是未来管理的需要,但是在没有实现基本的信息化效益的前提下,投入巨资进行网络建设,各级领导及业务人员可能都难以接受。先通过VPN拨号或者借助电子政务专网的办法,实现县区财政与市级的网络连接,让各级管理人员充分感受信息共享的巨大间接利益,随着应用的增多,改善网络环境就成为业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必然,也会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平台一体化系统在推进过程中也可借鉴此方法,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核心,后全面”的方法稳步开展工作。

(三)开展市场竞争,防止部门垄断近几年来,上级财政部门在推进财政业务管理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时,习惯采取配发标准管理软件的方式。他们的初衷无疑是好事,但也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这些软件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区县财政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从上级财政的需求出发,不适合地方需要;二是这些软件系统来自不同的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客观上造成使用上工作量的增加、信息的割裂,甚至同一部门配发的软件,也做不到互联互通;三是这些软件只是以简单的软件程序下发,没有配套的实施和技术支持服务,但是根据实际业务管理要求进行的实施和有保障的售后服务是系统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所以,近年来上级各部门配发的软件系统形成了事实上的极大浪费。其实,上级部门配发软件的目的,应该是保障上下级财政部门数据上传下达的规范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统一的数据或技术标准,让社会厂商去进行开发、实施和服务,通过引进市场竞争的优势,让区县花最少的钱,获取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四)加强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素质通过加强财政业务人员计算计知识培训和计算机中心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系统内部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既懂财政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同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考核、竞赛,激励业务人员主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总的来看,区县金财工程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区县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必须充分发挥县区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不可能仅靠几个红头文件、几个软件能实现得了的。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会计工作;作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14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23- 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越来越受重视,促进和发展医院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系统尤为重要。医院信息化对于医院实现经济目标,提升医院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医院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这种会计电算化系统基本只能提供原来由手工会计操作的传统会计报告,已不能为现代化医院财务管理和医院经营决策及时地提供可靠信息。解决医院会计电算化效率低下,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必须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快速提供信息的能力,提高会计信息加工效率的能力,促使财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医院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1 信息化在医院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1 提升财务管理重的要性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强化以财务会计理财和经营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有效融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要适应先进的医院管理需要,关键在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对会计、理财和经营管理方面要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同时,不能单纯地只从会计一个方面考虑,要把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不同的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满足医院整体需要,不断开拓信息化系统,适应医院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

1.2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经营管理素质。会计人员在医院中掌握大量的经济信息,又能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只有两者兼通,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的经济运行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不断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1.3 履行财务管理职能

积极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结合医院网络信息系统,使医院网络信息与会计电算化系统有机结合,适时为医院管理者收集、处理、快速反馈及跟踪信息。实现会计电算化和经营控制一体化,扩大经营管理功能,实现会计、财务、药品、器械、物资医疗集成一体系统化。树立与时代俱进的理念,加强现代化建设,才能为会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提供有用特色的信息资源,发挥系统应有功能和作用。不断满足医疗管理要求,又要符合财务管理一体化。促进医院整体发展,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1.4 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统一规化分析

通过医院网络一体化信息力量,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和快捷性,及时采集、处理、分析信息资源,明确医院经营管理活动,掌握医院的控制和管理活动需要的数据或信息数据应用流程,了解数据的财务目标的关联,努力实现财务管理和经济运行的网络信息化,保证会计财务收集其他管理职能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实现服务区域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共享,更大限度地发挥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的作用。

2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2.1 明确经济目标,完善信息系统

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要从原来的单纯的会计核算,进一步结合医院信息网络为医院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发挥更大财务管理信息资源。会计电算化只是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和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而建立医院网络信息联合体,是把从事后的会计反映转变成为事前控制,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原来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报告转移到获取医院经营控制需求,部分由原来财务部门承担的工作前移到一线具体的医护人员工作之中,财务人员不仅要关注过去的财务信息,而且要对未来的进行预测,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

2.2 遵守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化流程

建立医院信息一体化必须符合财政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并严格执行。从会计科目到凭证生成,从记账凭证到报表归结,从医疗运行入院就诊到出院费用结算各类数据,包括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等动态维护。建立财务与医疗业务同步运营,信息生成信息资源共享会计控制流程,及时动态反映医院整体运营与管理,是把财务管理和医疗业务管理有机的统一。实现信息前瞻性和灵活性,增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控制医院整体运行,不断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和医院长远发展规划的结合,从根本上提升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竞争力。提高组织运作效率,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2.3 完善医院网络系统,注重整体分析

发展医院网络信息化,将数据标准化和信息平台通用化有机的结合,针对不同的数据实行不同的管理,明确责任,保证信息安全。实现医院财务会计与其他业务、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区域服务内部实现了局域网络共享。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应当明确医院经营控制和管理活动,掌握医院经营和管理活动需要的数据和应用流程,实现实时采集与医疗业务同步,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真实性。注重医院整体分析,避免各个控制和经营活动部门分别建立信息系统,造成数据混乱,资源浪费,功能重复,建立一个综合精准优化的医院网络体系。财务人员将工作重点由原来的会计信息采集、处理、报告转移到获取信息用户的需求,参与医疗业务流程的分析与优化。提升财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结合医院财务管理实际,充分考虑医院发展战略做好长远规划,为医院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更大限度发挥医院信息化作用。

2.4 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

提高竞争力,迫使医院采用精细化管理,而信息化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非常必要的工具。信息系统的价值在于应用,应用创造价值。医院应当通过查缺补漏、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降低财务风险,提高管控能力,堵塞漏洞。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将医院临床科室、医技部门实行成本核算,细化若干个核算单元,核算单元收入成本结余。通过信息网络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为医院全成本核算和后期的报表分析提供信息资源,医院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做到全面细致既要考虑到当前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流程效率,减少人工干预,避免人为差错,保障财产安全,降低成本,消除浪费,提高速度,为医院管理和医院决策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资源。

第4篇

[关键词]财政 平台 一体化 管理 精细化

东营市财政局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全力推进 “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税收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核心业务系统的应用,保障了财政各项改革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财政信息化建设全方位推进

东营市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以三网(财政内部网、财税库银业务专网、城域网)为载体,以实施和完善四个核心系统应用(即预算编制系统、预算执行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为内容,以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库和统一组织实施)为原则,将财政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最终建成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全方位实施。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标准化机房。建设了300多平米的银行级标准化机房,配备了30KVA UPS、机房专用空调、防雷系统、气体消防设备以及小型机、高端服务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二是升级改造了财政系统内部网。省、市、县三级财政实现互联互通,正在向乡镇延伸。三是构建了财政与预算单位互通的城域网。基于数字化东营城域网构建了市财政与全市各级预算单位互联互通的城域网。四是构建了财税库银业务专网。以市人民银行为网络中心,联接市财政、市国税、市地税、市6家商业银行,形成一横十纵的财税库银业务专网。

(2)业务应用系统全面运行。一是加快推进基于平台的一体化业务系统建设。完成对东营区、河口区、利津县、开发区的主要业务系统市级集中部署应用,完成对广饶县工资统发系统的市级集中部署应用。二是财政办公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在市局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实现与省厅的远程收文。内部邮件系统在省、市、县三级财政系统全面运行。建设了市县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的贯通。三是财政门户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将会计管理、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等上网公开,为公众随时提供办事程序和公告通知服务,使门户网站成为宣传财政政策、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窗口。

(3)同步推进安全体系建设。基于平台的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涉及预算、收支管理全过程,对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建立和完善了以VPN、网闸、防火墙、病毒防护等信息安全防护设施,提高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并定期查看服务器、网络运行情况,及时进行数据备份,确保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二、财政信息化推广特点突出

(1)精心设计,构建大集中一体化系统。采用“生长为主,接入为辅”模式实施平台,依照统一的编码体系和数据字典,基于平台在市财政局集中构建一体化数据中心。各县区财政部门通过财政内部网、全市各预算单位通过城域网、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通过业务专网远程接入数据中心,全市共享一套网络资源、共享一套物理存储处理设备、共享一套数据库、共享一套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2)统一标准,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在吸取借鉴其它省市已实施平台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全市平台实施模式、工作思路和步骤,建立了以预算编制为源头,以收支管理为过程,以预算执行分析为回路的财政管理循环体系,取消了以往业务处理过程中流于形式的环节,再造了许多符合财政管理和适应预算单位及银行实际的业务流程。

(3)调配资源,加快推进平台实施。一是搭建市级集中管理的平台实施环境。在市财政局集中部署小型机、磁盘阵列、防火墙、数据库,全市一盘棋,防止了重复建设,大大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二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了财政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集中管理和集中风险控制,避免了人、财、物的浪费,降低了系统建设费用,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提高了系统的维护质量、安全性及可靠性。三是加快推进县区财政业务改革进程。按照平台标准化实施做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河口区、东营区、开发区的业务改革,避免了多走弯路。

三、财政信息化应用效果显著

(1)推进了财政管理的精细化。一是以平台为载体,使原有独立运行的业务应用系统和平台有机融合,实现了全部业务的基础数据统一和规范。二是将预算内资金、财政专户资金、单位自有资金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动态掌握财政资金运行轨迹,强化了资金监管水平。三是实现了主体业务全贯通,形成了预算执行全过程自动化控制和流水作业,提升了财政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5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职能转型 信息化 财务业务一体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对于企业而言,当下所处的时期颇为微妙。一方面,中国经济形势正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阵痛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精益管理,深挖内潜,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大数据革命又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传统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迫切需要财务组织从习惯于事后算账的理财幕僚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战略和业务决策、成为企业价值的发现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现阶段没有人否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在当今其真正能够获得企业管理层和业务单位认可的财务部门却并不多见。尤其是在面对经济新常态及信息化发展浪潮,基于传统财务管理职能面临的种种矛盾或缺陷,财务人员迫不及待地需要走出一条自我革新的财务转型之路。

二、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策略

会计界把手工记账的阶段称为“1.0时代”,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会计走进“2.0时代”,而随着网络发展,会计信息化如今已经进入到协同交互的“3.0时代”。互联网时代把会计人从繁杂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重点转向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决策。财务人也要自觉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会计管理模式,将日常财务管理系统与企业每一个业务系统形成以价值流为基础责任单位的集成化网络系统,这就引发了“财务数据业务化”及“财务业务一体化”思想。

笔者认为未来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应紧紧围绕“财务业务一体化”及“信息化”展开。其中“财务业务一体化”是核心或目标,“信息化”是手段或辅助工具。总体思路是通过对财务角色的重新思考,对于过去大量重复性、低价值的会计核算业务,尽量压缩其所占时间,重视管理会计的力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价值领域中去,进一步拓展财务职能的深度和广度,并不断加速信息化建设,通过财务业务流程一体化和共享数据平台搭建,加强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深入了解业务流程,找出短板,发现价值,协助业务部门完成绩效指标,提升运行效率,控制经营风险,真正发挥业务伙伴的作用与价值,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最终旨在准确的成本核算、精准的预算管理、快速的财务报表、有效的流程优化。

三、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财务部门的职能定位

企业财务人员角色除了从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之外,如何将财务角色融合到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更为重要的是以企I流程再造为中心,改善业务流程,防控财务风险,创造企业价值。让财务从事后管理走向事前管理,真正成为业务的合作伙伴。

面临新形势、新常态,传统的会计核算已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作为企业管理中心地位的财务部门必须从过去对交易事项的核算管理转变到未来企业对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预测预警和全面控制上。基于价值管理理念和业财深度融合思路,应按切块管理的原则将目前基于会计核算为核心的财务组织重新调整成立四大管理中心,即预算管理中心、成本控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预算管理中心包括公司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全方位落实企业预算目标,并对企业预算完成状况进行考核分析。成本控制中心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的统一归口核算管理以及日常经费管理。政策研究中心包括价格管理、税收筹划、投资管理和基础管理四部分,主要是及时了解分析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和市场变化,及时做好分析筹划提供决策依据。信息管理中心包括会计决算信息、统计信息以及信息化建设几个方面。

(二)借力信息化建立成本数据库实时生成报表

借力信息化手段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坚实的大数据库为基础,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将生产系统与财务软件直接对接,根据实时变动的生产信息、缴库信息、销售信息,通过软件实现成本日核算、利润即时生成,将管理触角前移,逐步搭建成本数据库,变“事后算赢”为“事前算赢”,并能随时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利润等报表信息只能跨月提供形成的数据滞后现象。

(三)融入业务,优化流程,发挥管理会计职能

财务不应仅仅面对单据计算数字,天天坐在办公室忙核算,而应深入业务流程,发现管理短板,剖析原因,以财务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协助业务部门开展优化流程管理工作。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企业可将业务部门按切块分配给财务人员,从而搭建起财务与业务融合桥梁,让财务人员真正走出办公室到生产现场或业务部门中间去,通过深入了解业务部门需求及第一手资料后,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工作,让财务部真正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

(四)财务人员培养新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现财务转型,新时期财务人员需要顺势而为,持续的更新知识结构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满足现代财务对复合型综合管理人才需求,一方面通过跨职能体系进行轮岗,不仅能够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培养他们的全局思维,还能充分利用内部资源,让财务人员深入了解业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内外部培训或聘请专业财务培训结构定制更契合企业现状或发展思路的系统人才培养方案,走出去请进来,开拓新视野,根植新理念。最后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打造知识结构多样化的财务队伍,适时引入非财务专业人员,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融合,为财务职能的转变注入新鲜的血液。甚至还可以将退居二线的业务部门领导引入财务系统担任顾问职务,借鉴其丰富的生产、采购、技术、销售等工作经验协助指导财务开展成本价格、预算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工作。

总之,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它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财务管理技术于一体。面对新形势,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已不再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财务管理职能转型迫在眉睫。作为财务工作人员,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应对,引入新理念,转变新思维,主动求变,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卓有成效的运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新时代财务管理的新路子,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服务。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离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将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会计信息化教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一般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干课程,近年来随着ERP系统应用的普及。虽然也尝试将财务软件的选择从单一的核算型软件升级为管理型ERP软件,并对这一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有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教学内容基本上只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片面地强调培养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这种状况主要源于各高职院校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认识不清,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会计信息化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称“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为“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沿用了二十余年,以至许多高校将会计电算化等同于会计信息化。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不同时期发展的产物,前者是为了改变我国财会工作手工核算的落后局面应运而生的,而后者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过程;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建立起为决策者提供可靠、实用的决策信息并能实时主动地报告财务信息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两者主要区别体现在:(1)从目标上看,会计电算化是实现核算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管理和人类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2)从范围上看,会计电算化涉及的部门仅限于财务部,由财务部门负责输入数据、输出会计信息并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涉及部门包括财务与其他业务管理部门,企业的各个部门可根据授权直接从系统中获取信息和输入信息;(3)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电算化主要采用计算机技术,会计信息化除了采用计算机技术,还采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从而使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可见,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在内涵、目标、范围、技术手段方面有显著的区别。将两者等同起来,无疑对当前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业务处理流程、会计的职能转变等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使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脚步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远远滞后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未能有机结合 高职财会类专业的传统课程是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融合,应当是财、会、审各门课程内容的信息化,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却是独立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和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双轨运行”,两者间未能有机结合。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个信息“孤岛”,而是ERP系统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ERP系统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财务角度看,ERP系统的应用使原先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处理开始端点从记账凭证上溯到原始凭证。会计核算的起点由原先的记账凭证录入转变为供、产、销环节的各种票据与单据的形成或录入,并能直接在相应的业务系统中生成凭证,传递到财务系统。ERP在会计中的应用导致会计作业模式的转变,要求财务人员熟悉ERP环境下的业务重组流程并掌握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如此体系庞大的软件,仅靠一两门独立的会计电算化或ERP课程根本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同时,ERP系统的应用对传统的财、会、审的程序和方法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各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均应反映出这种影响。因此,学生在学习传统的财、会、审课程时依然仅基于手工环境进行教学。只有会计信息化教学采用ERP系统进行的现状必须要改善。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实践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因此,实践教学是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重视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但缺乏科学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一般包括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部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及其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许多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不愿意让外来人员知道其真实的会计资料和财务状况,这就造成会计实践教学包括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随着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普及,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都开设了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训课程,先后引进了一些核算型财务软件和管理型ERP软件用于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教学,但教学时基本上只进行部分子系统如总账、报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等单独的模拟实训,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综合实训以及如何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使用很少涉及,而且要求和层次只停留于利用计算机进行给定步骤和详细资料、按部就班操作的基本训练上。此外,大部分高校上机实践环节仍以“封闭式”为主,即单机操作,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建立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实践内容仅仅是某个虚拟企业某一时期的部分业务,各部门相互联系的业务很少,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因此,笔者建议,可考虑专业方向进行重组,联合实习,共同完成所设计的实训课程,这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设想

(一)更新观念,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建立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在建立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时首先要更新观念,不能再把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跟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相适应。目前我国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会计处理的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应制定

比电算化时期的会计软件核算功能单一目标更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把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ERP系统中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甚至掌握审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包括进来,培养真正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信息化教学应该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把会计信息化教学融入到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实现财、会、审各门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同时,会计信息化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必须大力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通过财务软件模拟实训和ERP软件模拟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基本技能;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模拟会计(经济)环境进行运作,使学生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实训等来体会ERP的精髓,实训中还可分小组分岗位进行,并交换角色,以体会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职责,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校外实习环节薄弱的现状下,尽量提高校内模拟实训仿真度成为各院校关心的问题,在这方面,和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进行合作是一条可行之路。各软件厂商在抓紧抢占市场的同时,不乏一些有远见的供应商也瞄上了教育这一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的培育市场,他们非常愿意向高校提供会计信息化教学软件。对于院校来说,专业厂商数十年的软件开发经验、广泛的客户基础,可以在实验环境的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案例教学的真实资料等多方面为院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

(二)改革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笔者以时间为序,设计一种适合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学期一般都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为期一至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训,在课程综合实训中,先进行基础会计的手工模拟综合实训,然后将手工模拟的资料用财务软件(可以用核算型财务软件)进行验证,这样就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使用财务软件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帮助。从而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兴趣。同样,在第二学期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增加运用ERP系统相关系统模块完成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核算工作的操作,每个模块都基本按照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等流程进行处理,随后讲解具体的方法。在这种模式下,软件的应用步骤讲解不是重点,而重点是如何利用软件实现需要讲解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第三、四学期开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和配套的ERP软件模拟实训课程,可以将财务系统部分的学习安排在第三学期,而将业务系统部分的学习安排在第四学期,如此既照顾到两大系统所涉及的知识与技术的衔接关系,又避免了同时接触不同软件模块给学生带来的思维交叉。这一设计让学生首先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财务系统初始化、账务处理、报表编制以及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应用原理与操作技术,在对财务应用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与实践之后,着重学习购销存业务处理的方法与技巧。配套的实训课程还可以使用于不同公司的软件,培养学生在掌握软件的共性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同时,第三或第四学期还可以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以物理沙盘或电子沙盘为主要实训工具,在沙盘上模拟企业6~8年的经营,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概念不做过多解释,以学生体验为主,在沙盘上进行分组对抗,目的是使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企业的全局有一个总体认识,认识到会计是企业整个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7篇

关键词:业财融合;智能财务;人才培养

一、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趋势下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核算的覆盖使很多企业实现了财务共享、智能财务,传统的财务处理工作直接交由财务机器人高效处理,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以往企业的财务和业务都是相互分开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财务的职能不再是传统的简单记账、报销、成本核算等这些事后核算,在事中甚至事前控制也发挥着财务职能。时代在发展进步,企业要做大做强,传统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企业转型,财务先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动业财融合。财政部在2016年出台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企业应加强业财融合,更高效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职能[1]。业财融合,即业财一体化,财务向业务纵深延伸,深入参与到公司的产供销各业务环节当中,通过利用高科技信息工具和手段,财务业务部门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共同做出计划、决策、控制和评价,财务业务深度融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可见,业财融合使会计工作职能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无疑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模式,转向管理型会计。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会计核算等传统基础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已呈下降趋势,传统手工处理已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处理替代。而会计人员要做的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深入到各业务环节当中,在规划决策、控制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网络收集等方式对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工业、金融业等不同类型的50家中小型企业及财务主管、投融资管理、总账会计、出纳等财务类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财务经理、财务分析师、投融资管理的需求占比最高(见图1)。图1企业对财务类岗位需求情况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业财深度一体化的智能财务时代,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才掌握更全面的职业技能,由原来的会计核算技能逐渐向财务管理、税务处理等综合管理技能延伸。财务工作职能面临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显然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既精财务又懂业务,既精核算又懂管理分析,既要有信息化处理技能更要有管理分析思维。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评估定位,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就2007年和2018年相关企业对会计人才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2007年主要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并且职位越高,要求越高。到2018年,用人单位在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的基础上还看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与绩效评价、财务战略与资本运营等专业能力,且基本呈现职位越高能力要求越高的趋势。

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学重应试教育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从课程结构来看,部分学校财会类专业存在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问题。比如,将初级会计师的考证大纲内容关联到课程体系当中,大部分的专业课都为初级会计师考证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理论课时相对较多,教师讲授也以考证为导向而采取满堂灌的理论讲授为主。而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这些管理类的课程在目前的考证中比重不大,课程设置比重较低,有些甚至不开设这些课。此外,课程设置也向会计技能比赛倾斜,教师授课时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临时高压式的赛前演练。当然这样设置思路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如果通过考证,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会更有保障。但是,这样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设置的专业课程,只会让学生局限在考证知识技能点的学习以及在会计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对于考证及竞赛知识点以外的专业技能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况且,考证未必人人能够通过,竞赛也未必人人能参加,反而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战场。长此以往只会打击其余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数量及课量占比都相对较多。理论课以会计核算类的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少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尤其是在当前基础财务岗位大量缩减和智能财务的新要求下,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果还未进行改革优化,将无法适应新要求,最终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实训重基础核算技能轻信息及管理分析技能

实践课程体系以部分专业课的课程实训及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传统的独立实训课为主,未能及时有效结合当前业财融合、云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共享等这些新形势进行实践课更新优化。专业课的课程实训,比如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等,这些课程实训的授课课时不明确,教师在授课时容易与理论相混淆,甚至都偏向理论讲授为主,而且以实训内容核算为主且不系统,决策分析内容甚少,没有突出相关技能点,实训效果难以保障。而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中,强调的是传统的、基础性的会计技能,比如会计书写、点钞、收银、手工账、凭证装订等,电算化处理的内容还停留在将手工账务资料录入财务软件的初级阶段,跟经济业务处理独立分开,主要训练学生对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熟悉度,没有系统化、流程化、自动化处理,缺乏对学生智能信息化处理技能、数据分析以及决策评价能力的培养。在业财融合的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是信息技术能力和全面的财务管理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书写、核算。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及时根据行业需求更新,将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

(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守旧

目前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学设备相对传统落后的问题,尚未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智慧经济、智慧教育的今天,智慧性尚未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大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守旧固化,上课只是单纯的“教案+教材+讲义”,授课时按教材目录讲解,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三、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以综合技能素质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业财融合新形势下,企业需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懂管理分析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信息化技术及管理、分析决策的综合技能素质。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上,要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智能信息化的账务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管理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处理技能;简化核算类课程,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要进行整合优化;增加管理分析类的课程,比如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增加信息化课程的课时比重。此外,还要增加会计文化、文案写作、商务沟通等通识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了解会计发展前沿,增强专业文案写作技能及沟通能力。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内外兼修的会计人才。

(二)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

专业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就必须改革现有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数量及课时比重,并且要突出管理分析、信息技术类的实践课程。首先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课内实训的学时比重至少要达到40%。其次是增加管理类的实践课程,比如综合企业运营、账务处理于一体的财务管理技能实训课程,以小组创设并经营公司,角色扮演资金管理、运营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总监等职位,分工合作完成公司各项业务,真实体验公司运作,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业财一体化,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决策分析、运营管理及数据处理能力。最后是增加实践课程内容,比如在税务实训课程中,增加网络报税模块,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税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增加云财务平台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财务云平台的应用技巧规则,利用各种财务软件和工具进行财会业务的处理。

(三)创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

业财融合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管理分析、决策控制以及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紧贴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实践内容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像点钞、书写、纯手工账等在实务中已经由机器替代人工被高效化处理,因此这些传统基础性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要适当弱化,减少课时量。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优化,改革传统纯手工账务实操,将手工记账与实训平台操作相结合。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要从财务链向供应链内容延伸并深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处理案例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全盘账务流程处理以及报表分析,全方位掌握各个环节的勾稽关系。计算机应用课程,除了对Word、Excel、PPT等传统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要增加数据信息提取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有效数据的获取能力,适应智能时代对财务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

(四)构建智慧课堂

一是要营造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要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需要构建能体现职业场景、岗位实践、团队协作等要求,创建集设施配置、资源共享及空间突破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首先是科学配置教学基础设施,包括多媒体设备、网络设施和云服务端口、云教学平台、云实训平台等,具备教学环境互联畅通和智能自动的必备功能,实现智慧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次是通过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信息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并通过富媒体、开放共享等方式共享推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最后是打破传统空间限制,借助虚拟现实、视频互动等技术形成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空间的结合互通,打造学习、探究和实践等模块,实现院校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共享协作,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创新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教学模式。智慧教学是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教学改革,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与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通过云教学平台学习任务和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收集相关问题完善教学设计,建立翻转课堂,实现以学定教。课上,依托云教学平台授课,采取直播、录播、微课、慕课等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通过主题讨论、抢答、随堂测验、答疑、签到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云实训平台,建立虚拟仿真的职场环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岗位任务的智能化操作,犹如游戏般的实训既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又能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导向、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课后,通过平台成绩分析显示,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分类设计作业任务,并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评价反馈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见图2)。三是要推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有利于学生利用云平台打破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任务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建立对新知识点的基本认知,拓宽思维广度。课上,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及问题导向等方式参与学习,发挥个性特长,加深思维深度。课后,学生通过云平台成绩分析显示,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教师给予的学习评价、建议及辅导,及时改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四是要建立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而言,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更趋向于多元化,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评测、学习分析、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方法,提供教与学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2],构成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首先,智慧评价贯穿于全学习过程:课前评价学生预习情况,课中评价学生课堂学习及实训操作表现,课后评价学生作业任务完成的质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进行实时采集、动态反馈。其次,智慧评价具有诊断修正的功能,由于评价具体、实时,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及时掌握各自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反馈的问题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智慧评价能综合反映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情况,包括学习习惯和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及练习、考试测评、团队协作、实习实训等,构成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结语

面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必须科学合理设置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训实践;在教学模式上要积极构建智慧课堂,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总会计师,2016(10):15-16.

第8篇

【关键词】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管理体制;流程优化

1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1.1 概念和模式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是价值链理论和一体化理论在内河航区管理中的应用和拓展。该模式以管理部门提供的航道、港口、船舶船员、航运管理、水上安全、通航信息、航运市场等公共服务为基础,兼顾港口、航运企业、货主、企业等经营主体在信息、信息交互和信息共享上的需求,在功能上突出对港口经营、物流信息、船舶监管等业务资源的整合应用。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包含2个层面的内容:(1)拓展内河航区管理服务领域,加强对船舶、港口以及船代、货代等从业者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服务能力;(2)重点解决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在体制、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1.2 主要作用

1.2.1 拓展服务功能

(1)建立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将船舶智能终端、船公司应用系统或终端以及管理部门的船舶动态监管系统互联,实现管理部门、船公司和船舶之间管理指令和业务报表的交换。

(2)建立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将港口应用系统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互联,实现内河港口信息的查询、浏览和。港口和船舶可利用一体化平台发送和接收预抵港报、靠泊计划、离港报告等功能。

(3)建立物流服务信息系统。在物联网的智能化识别技术基础上,实现船、港、货对接,同时为货主及货运企业提供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船、箱、货全程跟踪查询功能。

(4)建立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将水上指挥中心和分中心各应用系统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或终端互联,实现对客船、危险货物运输的重点监管,指挥中心应急指令、救援方案等。

1.2.2 优化管理模式

突破原有航区局限,从船舶、港口、货物角度整合管理资源,提升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在内河水网地区推广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使之能在更高层次上运行,从而实现“水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目标。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从市场主体需求出发,合理设计管理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减少船户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减少船舶停靠次数,整合船舶、货物、港口等方面的管理流程,实现内河航区管理的“一站式”服务。

2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在 杭州航区的应用

自2009年起,杭州市港航管理局应用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从管理机制、平台、手段和流程等方面予以推进。

2.1 管理体制一体化

杭州航区以所辖航区为整体,打破原有独立单元管理界限,实施全航区一体化管理。首先,集中管理职能,变多站所管理为关键站所管理;其次,就近服务原则,船户可在其最近的站所接受服务;第三,科学调度管理人员,实现工作量和人员数量的匹配;第四,深化联动机制,实现局、处、所之间联动运行。

2.2 管理平台一体化

(1)整合管理信息资源。建立浙江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整合原有的船舶免停靠报港信息服务系统、浙江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和地方海事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实现船舶合法检查、基础数据采集、违章船舶管理、船舶报港管理、船舶签证和报表统计等功能。构建浙江省港航管理综合数据平台,用于提供船舶基础信息,包含船舶动态监管系统中所需的海事、运管、船检、稽征等船舶基础数据,实施基础数据资源的一体化应用。

(2)改进信息化设备。利用船舶电子报港卡记录船舶技术状况和营运状况信息,通过码头装卸货统计终端读取船舶信息,同时将货物装卸、码头操作情况反馈到综合数据平台。给船舶安装自动识别设备,包括船舶GPS定位通信终端和RFID卡等。通过终端设备,船户可实现免停靠报港并获取航区信息服务;管理人员则通过监管平台对航区船舶进行远程界面监管、检查。

2.3 管理流程一体化

(1)实施动态监管。现场监管由原来的以实船停靠检查为主、海事艇动态巡查为辅的模式,转变为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界面监管、平台监控为主,实行定向性实船检查和抽查相辅的模式。对安装并使用船舶GPS定位通信终端的船舶,沿途站点可实现免停靠监管。

(2)优化报港流程。内河船舶报港管理流程参照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具体流程为:船舶在航区首个管理站办理报港、领装/卸报港卡、检查、过闸排队登记――到码头装/卸,刷卡确认装卸量――到就近港航管理站办理签证、缴卡、缴纳规费――出港(见图1)。

(3)规范管理标准。杭州内河航区实现执法尺度和处罚标准统一化,将管理随意性降至最低。如船舶基本信息通过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读取,各费种费率实行系统统一设置,费收明细全部通过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并根据船舶装卸实际发生地和吨位,由港航管理局进行统一结算和划拨。

(4)创新管理机制。港航管理部门在航区内实施诚信航区制度,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和诚信管理机制。对符合奖励标准的船舶、港口及个人给予便利化的监管方式,对于缺乏诚信的单位及个人实施惩罚措施并剥夺其享受便捷管理的权利。

3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在 杭州航区应用评价

杭州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获得成效。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表示支持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9.53%,认为给其生产经营带来实惠和便利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8.38%,满意度大幅提升。

3.1 内河航道通航秩序得到全面改善

实施一体化管理后,航区内船舶流量和密度得到有效控制,航区内船舶通过能力大幅提升。如杭州三堡船闸过闸量,由2008年改革前最高的万t增长到2011年的万t,增幅达18.5%。同时,内河航区安全性也大幅提升。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第一年,航区内仅发生5起事故,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82%。

3.2 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2011年,杭州航区免停靠船舶261 234艘次,降低碳排放量6 883 t,月均减排量同比增长106%,船舶靠港时间也随之大幅减少,较好地实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的目标(见表1)。

表1 2011年杭州航区节能减排情况

3.3 改善管理部门形象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将船舶基本检查、装卸作业、签证、收费、过闸登记等业务统一成“流水线”式管理模型,有效规范了管理人员行为,将日常管理随意性降到最低。管理部门突出依法、公正、透明和高效管理,廉洁政务建设不断深入,大大改善了港航管理部门形象。

3.4 提升水运经济效益

据统计,2011年,仅减少船舶停靠一项就为辖区内船户节省运输成本逾万元。同时,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也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执法船舶、设备使用频率大幅减少,现场综合管理成本得到较大缩减,手工单、管理站房开支等也得到相应压缩。此外,管理站点优化配置带来了人员成本开支的有效压缩,改革后,杭州市港航局共减少53名在编人员和99名临时用工。

4 杭州航区经验对我国其他航区的启示

4.1 推广条件

4.1.1 管理体制

实施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面临很多体制上的困难,包括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以及既得利益者的主观抗拒。决策层的改革意志能否贯彻到基层管理机构并在执行子系统中发挥作用,是影响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能否有效施行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管理体制上应以垂直管理为佳,至少要使决策层能够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配置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此外,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多级管理机制是影响其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

4.1.2 航区条件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又被称为“水上高速公路”,顾名思义就是创造一个类似高速公路的封闭式内河航区,在出入航区的“扎口”设置管理站点,完成船舶的相关管理、检查、执法以及稽征等工作。如“扎口”过多,必然需要大量设置管理站点,增加管理设备及人员投入。因此要求航区必须在“扎口”的数量上有所控制,对一定区域或地市范围内相邻节点(省界、市界)的站点进行节点数量控制。此外,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还需要所在航区具备一定规模的航道网络,否则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会失去实践的意义。

4.1.3 政策支持

推广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体系,必须有充分的政策支持,必要时尚需寻求政策上的突破,如管理体制上的人才引进和人员分流问题、构建异地处罚机制等。此外,该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保障数据平台的构建和维护、信息设备和执法装备的购置、终端设备的政府补贴以及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建立等。

4.2 推广前景

随着我国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内河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缺乏有效的实时安全管理和物流信息沟通已成为内河航运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将内河航运管理上升到有序、合理、高效的管理层面已成为这些地区航运管理部门及航运企业的当务之急,因此,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应用前景。

浙江省是全国内河水运发达省份,嘉、湖、宁、绍、金、衢等地区作为省内重要的内河航区,在地理环境、水运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以及信息化条件上与杭州航区的发展情况比较接近,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条件,可以由浙江省交通及港航管理部门牵头、与各地区政府及港航部门配合实施,在全省进行推广和试点工作。

在长江流域,基于公共信息平台船舶联网技术已经部分开始应用于安全监管、船闸运行维护、航道整治等生产活动中。借助这一公共信息平台,水运监管部门与航运企业之间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同时监管方式也从传统监管模式向界面监管方式转变。随着这一技术在长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未来,整个长江流域都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可有效改变目前长江各航段条块分割、各地区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接口不畅等问题,使长江中下游形成一个大航区,进而实现长江大航区的一体化管理。

除长江外,随着通信技术的提升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京杭大运河和珠江水系内河航区一体化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能得到交通运输部及相关业务部门的有力支持以及各地方主管部门的鼎力配合,该项目有望在上海、江苏、江西、安徽、广东、山东、广西等我国内河航运资源丰富的省市应用和实施。

5 结 语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就是以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作为管理模式改革的先导,依托信息化技术,通过整合资源、简约流程、规范行为、信息共享等,实现管理模式的升级转型。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杭州的成功实践应用,表明这一管理模式对于当前我国航区管理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其他地区的港航管理部门可以借鉴杭州航区的管理改革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有条件地逐步将这一管理模式进行运用和推广,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内河水运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云涛,方莹, 钱伟锋.杭州内河将成全国首条水上“高速公路”[N].杭州日报,2010-08-26:2.

第9篇

基于云计算理念,部署成“小前台、大后台”的国大药房医药零售一体化平台让客人们,尤其是医药行业的CIO们产生了浓厚兴趣。

国大药房为IT“找药”

国大药房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属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上海国大药房,2001年成立之初仅仅拥有3家门店。经过10年的长足发展,到今年4月为止,国大药房的门店网络横跨15个省、市、自治区,员工数量近万人,门店数量亦达到1500余家。

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国大药房的“野心”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国大药房的目标是成为中国药品零售行业的第一品牌,以及成为中国医药健康产品零售业的领航者。此时的国大药房关注两个问题:自身存在哪些欠缺,以及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规划的发展目标?

国大药房高级副总经理章戈告诉记者,彼时的中国药品零售市场集中程度很低,即使到2010年,这种情况也没有很好改观,药品零售行业前三强的销售额只占整个市场份额的5.76%。另外,整个医药零售市场的39万余家药店中,单体药店就达到15万余家。行业极度分散,同时也意味着大型连锁零售药店发展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近5年来,国大药房通过整合国药集团旗下的医药零售连锁公司,自己也开设新店,以及以并购连锁药店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终端门店的快速递增,扩大了各区域市场的覆盖,同时也取得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销售额的翻番。但是,在这样优秀的成绩下,企业的管理逐渐显现力不从心的迹象,现有的信息化支撑也难以为继。

章戈表示:“这些系统中有的已经经过多次开发,加入了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些系统的服务商已经没有了,运维存在问题。虽然系统总体来讲还算比较稳定,但是很多后续的开发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业务的需要。另外,这种不同区域分公司采用不同信息系统的情况,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总部要完成跨区域的数据整合,以及形成总部管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鉴于此,国大药房管理层决定上报集团,对各区域公司的信息孤岛进行全面整合,建立一体化的医药零售平台,实现由上而下的专业化、一体化、精细化管理。

独一无二的零售系统设计

国大药房的一体化医药零售平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解决国大药房的管理难题,从集团的角度考虑,国药集团希望国大药房的改革适应国家新医疗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一体化医药零售平台纳入国药集团的“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国药集团的云战略。

中国医药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雷万云博士介绍道,原有医疗体制下的医药研发、生产、物流、配送都集中在了大中型城市,而新医改下的医疗卫生保障人口将进一步扩容,广大的农村市场及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终端市场将是医药企业竞争的主要阵地。因此,接下来的发展和竞争中,谁在医药流通领域占据终端谁就拥有未来。

为此,国药集团面向“十二五规划”,制定了信息化“155工程”。即打造一个云服务平台,聚合所有业务,形成一个为业务、为员工、为客户、为合作伙伴服务的合作中心;建立综合管理、决策、融合协同、共享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集团一体化工业ERP平台、医药物流分销一体化信息平台、国际经营一体化信息平台、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形成信息化人才保障体系、一体化集成门户及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管控体系。

国大药房一体化医药零售平台是国药集团“155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容,国药集团凭借国大药房全国布局的优势,对零售连锁业务寄予了厚望。

国大药房一体化零售ERP系统,包括零售ERP系统、财务系统、物流系统、前台POS系统,以及BI系统,构成一套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ERP建设,国大药房不仅要明确职责权限的界定,同时还要解决快递扩张与零售标准化的问题,要建立起从战略到运营的核心管理维度,以及完整的管理经营分析报表决策支持。

同时,新系统还要实现地域管理的概念,包括供应商地点、组织架构、仓库到仓库等地域管理的概念都纳入系统之中。与传统医药零售店的不同点是,系统要实现基于法人之上的架构,实现6层、多维度的考核,并在系统中可以进行门店自由组合。此外,ERP系统要完成基于法人之上的品类分类,实现分类统一,并打破法人区域限制,在商品管理中可以设置区域属性,考虑区域特性进行统一管理。

“基于云计算技术理念的前提下,实现标准的前端、集中统一的服务、强大的后台系统。”雷万云表明,“这样的系统设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国大药房成为医药零售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

云计算省力省钱

明确了新平台的设计思路,以及新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后,2009年,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一体化零售平台,由国药控股领导班子、信息部、法律部、审计部组成、国大药房参与、雷万云统一协调的论证小组诞生了。

鉴于新平台的惟一性和复杂性,国大药房新系统平台的选型和招标严谨有加。对于软件服务商和实施商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从公司背景、产品成熟度、总体解决方案、成功案例、技术架构、实施与售后服务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同时,对于实施商对云计算技术、一体化、医药行业、企业管理的理念,以及实施商的业务架构、IT架构、知识同享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考量。在多轮竞争和淘汰后,国大药房最终选择了IBM作为其ERP系统一期项目的实施商。

“国内企业中没有一家能在这些考核标准前过关,即便是IBM这样经验丰富的跨国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不过,现在看来我们的选择还是十分成功的,IBM确实很优秀地完成了这个项目。”作为国大药房ERP项目的总协调人,雷万云回忆说。

根据已经招标的ERP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系统将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部分是ERP核心系统,另一部分是前端门店的POS系统,而在数据中心的基础平台设计时,需要考虑两部分的硬件架构设计。

而在进行硬件支持的招标过程中,硬件成本压力太大。如果按照当时投标公司的预算,采用传统的硬件支持方式,新ERP平台中仅一套系统的支持就需要1500万元,而5套系统下来最少也要4000万元。考虑到多方因素,在雷万云指导下,公司决定综合运用虚拟服务器技术和物理服务器两种方式来对不同的软件模块进行支持。在基于云计算系统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数据中心以及虚拟化技术重新设计,形成了910万元的虚拟化硬件实现方案,为国大药房节省了30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

在新架构中,网络和存储均采用集中化原则,统一支持各资源池的使用。而计算资源则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划分为不同的资源池。这种方式体现了集中化的原则,最大化利用资源、提高投资利用率、便于集中管控。

据了解,整个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生产应用区,集中部署ERP、POS等系统的应用服务器。这个区域完全采用虚拟化的IBM x86应用服务器;第二个区域是生产数据库区。根据企业需求,数据库服务器选用了IBM Power服务器,通过对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公司可以将4套数据库同时部署在一台 服务器的4个分区上,提高IT集成效率,简化IT管理的复杂性。同时, Power服务器的性能不仅大幅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可用性,确保核心数据库的持续运行,同时使得基础设施硬件的投入大大降低,为企业节约了巨大的IT投入成本。

小前台大后台

经过两年的论证,今年3月,新系统上线实施后,实现了主数据管理权限统一,为国大药房未来战略资源的整合管控奠定了基础;利用系统管控的手段加强质量管理能力,提升行业标准的合规性管控,如资质、效期、批号等企业业务运作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与预警;改变了以前国大药房各分子公司业务信息系统各不相同、不稳定、可扩展性差,加强总部集中统一管控,并能兼顾区域差异化管理要求,实现零售业务一体化运营,支持国药控股各业态一体化经营和业态间协同;改变了以前业务财务数据一致性、及时性差的状况,统一了各区域和总部的会计核算规则,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需求,建立了核心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完整对接。

章戈表示,新系统上线后,从今年4月到8月,短短4个月时间,国大药房的连锁门店数量从1661家上升到2000家,相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而新一体化零售平台对此贡献很大,“小前台,大后台”的设计从两三个月新建一家缩减到一两周新建一家,对国大药房的快速扩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国大药房ERP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了由集团到国控,再到国大的三级战略分解落实,形成业务总体规划和蓝图设计。在国药控股ERP项目一期工程总结大会上,国药国大总经理李志刚表示,ERP项目将在国大药房的发展历史上成为一个里程碑,通过ERP的推广,国大药房将实现信息一体化,对今后国大药房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及保障。

对于国药大药房来说,全国范围的信息一体化平台,不仅把国药总部的后台、管理、服务集于一体,形成了以总部为中心的网络布局支持,同时为1600多家药店提供网络服务,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目前,国药控股的数据中心拥有80余台IBM服务器,总成本达到千万级,每年的硬件维护费达到百万级。

链接

国大药房ERP设计原则

结合国大药房的管理特点和云计算技术,新系统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和设备配置。

1.充分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国大药房一体化零售ERP系统仅仅是ERP系统建设的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应该围绕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应用架构、实现应用的各主要功能。因此,在底层架构设计上应该考虑未来的发展,并能够实现一个完整的架构设计,小而全,而不是过于简化而不利于后期发展。

2.面向云计算的可扩展架构。由于此系统属于系统新建设,整体架构不大,因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未来系统扩展的支持上,也就是需要设计一个便于扩展的系统架构。

第10篇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财政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绩效作为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提出了建设绩效导向型公共财政模式,将事后绩效评价前端化,形成事前绩效导向、事中绩效管理和事后绩效评价的“三位一体”格局,由追求支出绩效扩充为全面谋求收入绩效、支出绩效、改革绩效和管理绩效的“五财、三链”管理体系。

生财:一体化财源建设。淮安区统筹全区财源建设全局,综合利用政策、资金、融资担保等多种手段,统筹全区资产重组―运营生财、财源建设―项目生财、贴息担保―融资生财等并举的生财格局,使财政在生财领域的所有行为都得到计划控制和绩效反馈。

聚财:两段式收入监控。一方面,实施税收监控,变“按要求增收”为“应收尽收”。区政府成立综合治税办公室,建立税收监控例会制度、税务部门数据库采集制度、人民银行国库计税员制度等基本制度,使抓财政收入变得越来越直接和具体。另一方面,推行非税收入监管,向“应收尽收”迈进。实行“单位出单、银行开票、财政监督、政府统管”的非税收入直缴模式,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征收行为。

理财:绩效化精细理财。淮安区把绩效化审核的理念和措施贯穿到每一个业务环节,建立起财政资金“事前有部门预算,事中有政府采购、投资评审、总监联签、集中支付,事后有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的一体化监管流程。为实现支出绩效的前端控制,采取用绩效目标引导和约束项目资金投入的办法,建设全程化的绩效监管体系。项目资金申请,要先申报绩效目标,财政部门根据批复的绩效目标批准资金,对无绩效目标或目标不合理的不安排资金。

用财:民生化倾力支出。淮安区财政局下大力气压缩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积极应对破产、企业改制带来的特殊民生问题,集中财力、挤出资金把事情办到百姓心坎儿上,解决了改制企业职工债务等突出问题,以及政策性破产企业、“三无”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医保、工伤残人员保险、遗属生活补助等问题,积极着手解决全民医保、廉租房等历史性难题。

促财:三链式机关管理。淮安区财政局一改过去重业务、轻内部管理的状况,实施面向财政业务链、质量链和责任链的“三链管理”,建立项目组制度、周报表制度、质询会议制度、绩效面谈制度和工作日志制度,树立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学习型机关建设、强化财政科研、推行绩效导向的财政文化,确保了公共财政收支绩效的提升。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财政局赵长宝供稿)

第11篇

关键词:医疗“一卡通”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医院实行的医疗“一卡通”系统,将医院原来的“粗放式”管理转向了“精细化”管理,提升了财务管理效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为医院的经营管理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医疗“一卡通”的功能

(一)有效地节约了医生问诊的时间。医疗“一卡通”有效地将银行卡的支付功能与个人的各项信息集成一体,医疗“一卡通”的卡号,即是个人的身份证号,当病人来院就诊时,在挂号处挂号后到诊室就医时,医生不用询问病史,调出身份证号,病人的就诊信息就会详细地呈现在医生面前,大大节约了医生询问病史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节约了病人多次交费排队的时间,实现了“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模式。病人看完病后,结算交费、打印汇总发票等可同时完成,避免了病人多次交费排队,大大节约了时间。当病人卡中钱不够时,只要病人有银行储蓄,不论哪个银行都可以自动转账到“一卡通”,以支付医疗行为中的各项欠费。患者不用交押金,这种就诊模式拉近了医患距离,真正实现了“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模式。

二、医疗“一卡通”对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一)简化了医疗收费的多个环节,加速了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三个阶段,由最初的单机会计电算化,到医院内部建立局域网,再到医院与银行和社保中心合作,实现医院内外流程一体化,也就是医疗“一卡通”的应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由于病人的资金直接划入医院的账户,医院内的现金流量大大减少,省去了现金管理、现金结账、上缴结算等环节,使收费部门工作强度大大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医院内收费管理的同时,也减少了会计人员挪用公款的行为,杜绝了收入不入账、账外循环的部门“小金库”现象,从根本上拓宽了财务管理的空间和资金使用收益,加快了财务管理的实效。

(二)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应明确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目标,对医院内部各个层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分工,不得越权操作。将各个层级的权责有效结合,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医院的财务管理者与信息化管理者是相互分离的职务,不得兼职,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交叉设置,但有些岗位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要求,不能交叉设置,如软件操作岗位与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岗位为不相容岗位。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进行有效的分离,并且将职责与权限进行明确划分,并定期对收费员岗位轮换,加强对财务等重点岗位的核查。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通过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全面促进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

(三)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网络。目前,由于我国医疗财政经费严重不足,医院自负盈亏,决定了医院的各项经营项目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如何管好财,理好财,用好财,是财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不仅需要领导高度重视,还需要各个科室的大力配合。只有统筹规划,周密配合,才能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建立从纵向到横向的现代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对财务运行情况实行有效的把握和监控。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提供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一卡通”的实行为医院之间的竞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目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信息化水平与医院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不相适应,导致财务管理活动中信息不准确、无法及时共享,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医院的发展。医疗“一卡通”的实行,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尤其是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减少实际的操作运行差错的发生。

(五)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应建立健全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医院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直接影响了“一卡通”在实行过程中的作用。审计部门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内部控制环节的检查、监督、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医疗“一卡通”的实行过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并保证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才能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的发生,并保证在医疗“一卡通”的实行过程中,发挥医疗“一卡通”的最大服务功能。

三、不断完善医疗“一卡通”应用的建议

(一)医疗“一卡通”系统的财务安全控制。使用医疗“一卡通”加强财务管理时,对传统的财务管理中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尤为重要。首先,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其次,加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身份认证等。特别是要防止现代高科技犯罪行为,预防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和收费员联合篡改HIS系统记录,避免贪污和挪用,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培养适合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医疗“一卡通”的信息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的组合,它不能只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和提高财务的工作效率,还要方便病人治病看病,是“先看病,后付费”的医疗新模式的体验,更能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既懂财会管理,又对软件应用开发及信息技术比较精通的人,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比较缺乏,使得医疗“一卡通”的医疗新模式的后续服务不能及时跟上,制约了医疗“一卡通”的实施。

(三)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由于医疗“一卡通”实行“先看病,后付费”的医疗新模式,必须与社保和银行相互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减少坏账,保证医院的有效运转,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大力支持。

总之,医疗“一卡通”是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现代化管理的必经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我国信用机制的逐步建立,电子信息系统的日趋健全和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医疗“一卡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也使“先看病,后付费”的医疗新模式得到实现。只有不断的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使“一卡通”的各项功能与医院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一体化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才能使“一卡通”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第12篇

2020年是集团实施“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关键年,也是公司实现业务转型与发展,兑现业绩承诺的关键年,根据公司年初提出的年度十大任务,财资部全体人员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攻坚克难,群策群力,努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为公司领导应对复杂经营局面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现将本部门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 2020年工作总结

一、今年主要财务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2020年末公司预计实现总资产69.5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资产33.09亿元;资产负债率45.25%(其中母公司7.85%);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5.77亿元(其中母公司40.98亿元,风电公司4.79亿元),完成预算年度目标60亿元的76.28%;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50亿元(其中母公司实现3.14亿元),预计将圆满完成3.5亿元业绩承诺目标;预计净资产收益率8.15%。

二、完成财务核算信息化建设工作

公司原财务信息系统无法与集团预算管理系统和合并报表系统对接、匹配。为更好地满足集团财务管控的要求和适应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财资部从今年4月3日开始与软件提供方金蝶公司沟通确认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经历了近四个月的账套拆分和初始化录入建设周期,至8月6日正式结束初始化工作,然后经过了近三个月的试运行和调整阶段,目前财务信息化系统金蝶EAS(版本号V8.1)已正常运行,已初步完成了年初设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交付成果如下:

1.建立完成的财务核算系统是基于集团财务核算平台的独立账套、独立权限体系、独立数据库服务器、独立应用的财务管控平台。

2.已建立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总账管理、出纳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报表管理几大模块。

3.实现数据对接: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将能投风电公司原有账套数据从能投系统完整拆分至我公司财务系统中。实现了我公司账套与集团合并报表的集成使用,并能满足向集团数据对接和送数的要求。

三、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各项日常工作

1、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公司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数据更能清晰反映公司业务特点,并充分发挥财务核算与监督职能。

2、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建设:(1)通过建立和完善费用报销OA审批流程,使公司的费用报销工作更加信息化和规范化;(2)加强单据审核:单据的审核从签字齐全、印章完整、发票真伪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稽核原始票据,认真抓好凭证录入与审核等基础工作,从源头上切实提升会计报表信息质量。

3、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审批权限,严把资金支付控制关,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4、配合集团财务管控相关工作:(1)根据集团对下属子公司财务管控的要求,按月填报集团合并报表系统和预算系统月度统计报表,并按月提交统计报表分析报告;(2)完成国资委年报决算系统填报相关工作,稽核通过后上报集团。

5、往来账核对和催款工作:月末及时与公司业务人员及相关供应商、客户核对往来数据,清理往来账,并于每个季度末发书面催款函和对账函,确保款项的及时收回和往来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四、及时准确的完成定期报告对外披露工作

1、完成年报披露工作:我公司被证监局列为2019年重点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主要关注的重点是公司业绩的真实性、公司的商业模式交易实质、关联交易等。财资部就监管部门关注的问题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反复沟通,确保了2019年报公告各项财务数据和报表编制的准确性、及时性。

2、季报和半年报:及时准确地完成一季报、半年报及三季报的信息披露工作,确保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存在重大信息漏报、错报。

五、加强银企合作、重塑公司信用支撑体系

1、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和资金需求,财资部积极与各大银行沟通洽谈,重塑公司信用支撑体系,争取授信支持,为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方案。目前在中信银行取得10个亿的综合授信;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签订了120亿的意向性授信合同。

2、根据公司资金的安排,积极制定理财方案,利用闲置资金从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购买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努力实现公司资金收益的最大化,今年全年预计实现理财收益7500万元。

六、梳理和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内控工作要求,积极梳理和完善包括委托理财、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全面预算、收入成本管理、利润分配、税收管理等二十五项财务管理制度,编制财务管理制度汇编,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切实防范公司内控风险。

七、构建财务分析模型,努力实现财务角色转变

1.建立财务分析常态化机制,按月组织财务分析工作,坚持以准确、客观、及时和全面为原则,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2.建立和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制度。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定期分析、总结和评价公司经营管理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好坏,全面反映公司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八、补充公司财务队伍,完善人才引进

根据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今年上半年积极通过市场化招聘,新引进财务人员四名,较好地满足了财资部的人才需求。通过部门内部岗位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要求,促使整个部门工作的开展更加协调有效。

九、应对税务稽查,防范公司税务风险

1、应对四川省地税稽查局要求的2017-2020年度税收自查工作:公司作为重点税源企业被被四川省地税稽查局抽中为2019年度抽查对象,要求我公司在2020年3月底前完成2017-2020年度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全部税种的自查、自纠及税款入库事宜,不得延期。财资部人员加班加点于3月14日完成税款的清查,并于29日完成税款的申报缴纳。

2、公司在2020年5月作为重点税源企业被四川省国税抽查为2020年度抽查对象,要求我公司在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2016年-2019年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全部国税和地税税种的自查、自纠及税款入库事宜。

十、配合公司产业布局,作好重大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相关工作

(1)积极与中介机构及各方沟通公司的2020年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并于2020年11月完成对氢能资产20%的股权收购。

(2)积极与集团资本运营部就兴能动力基金转让事宜与相关资产评估和审计中介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协调,努力在2021年前实现公司的资产转让。

第二部分 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集团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年,也是公司实现业务转型和发展的关键年,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财资部认真梳理了本部门2021年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一套适应集团化财务管控的信息化体系

今年建设完成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财务核算系统,是相对初级的阶段,而未来我公司将会是一个集团化运作的公司,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一套适合集团化财务管控要求的信息化体系,目前仅有核算系统无法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客观上要求我们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强化数据共享,推动建立和完善包含资金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投资管理、费用管理等模块的智能化财务信息体系,实现数据的共享、共通和共联。

2、完善财务分析应用系统,建立财务分析体系是公司强化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需要,公司需要建立一套以EVA为核心的财务分析应用系统,完善对公司盈利质量、资金资产使用效率、业务风险以及并购项目等各项专题财务分析工作。

3、推进业务与财务核算一体化,加强数据的提取和分析工作,切实增加数据应用的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业务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使一体化的信息核算系统实现对审计监督、成本控制等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4、基于上市公司面临的定期报告、回复问询等各种监管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公告数据的抓取和填报,以及数据勾稽关系检查等功能,确保公告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切实提高公司对外公告的信息质量。

二、作好人才建设管理,推动会计职能的转型和发展

1、随着公司的发展和业务转型,也对财资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仅仅作好财务核算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财务人员需从核算会计角色逐步转变为管理会计角色,从分析财务数据和参与经营管理入手,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以及更多建设性方案和规划,帮助公司改善经营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更多战略性建议。

2、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学习成长机制,加强部门人员培训工作,提升财资部整体实力。

三、加强和完善内控建设相关工作

继续加强财务制度的梳理和完善,根据内控工作要求,完善梳理相关内控流程,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核算工作、查漏补缺,从制度上对各项工作进行规范。

四、继续配合作好对外信息披露相关工作

根据公司定期报告披露要求,组织好2020年报以及2021年半年报、季报的披露工作,及时准确披露相关财务信息,确保公司各项财务数据和报表编制的真实准确,确保不存在重大信息漏报、错报。

五、加强资金管理,拓宽筹融资渠道

1、切实作好资金规划工作:提高编制资金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努力实现公司资金收益的最大化。

2、继续加强与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公司信用支撑体系,争取更多授信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为公司的业务转型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六、配合公司新的产业布局作好税收筹划工作

根据公司产业布局新局面,财资部要围绕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积极与税务局保持沟通,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财税政策,争取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开展纳税筹划,为公司合理节税、避税,争创效益。在公司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运营决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税务意见,将税收筹划纳入公司经营战略的总体进行综合衡量,以期有效地为公司降低税收负担,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动预算的执行和考核

根据2020年预算的编制情况,切实加强预算的执行和考核工作,通过预算管理实现合理控制成本(费用),有效地发挥企业内部监督职能的目标,并根据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预算管理指标跟踪财务的执行情况,监控财务预算费用的执行和超财务预算费用的初步审核,为公司领导分忧,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精打细算,统筹规划。

八、共同面对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