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学科内容

工商管理学科内容

时间:2023-08-11 17:26:31

工商管理学科内容

第1篇

1.工商管理专业领域宽泛但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多数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有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专业特长比较分散,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都懂一些,但深度都不够。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与我国实践紧密联系,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较少,部分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所用教材内容结合国情不够,创新不多,生搬硬套国外现成理论较多。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现有工商管理教学任务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较重,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普遍遵循“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专业人才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教育界也就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研究,如夏家莉等提出了以ERP为核心的三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用以解决软件工程专业的“师生主客对立、教学情知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大问题,以期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崔柳惠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周愉晴提出了“三层、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但这些教学模式变革主要关注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的细化和提升,没有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建立贯穿于实践学习的始终。

二、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工商管理专业各科知识体系,为企业资源的有效运行提供决策管理平台。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开设多年,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从多年实践来看,ERP沙盘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ERP沙盘推演课程预备知识体系涉及生产运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本科主要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各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运用。在专业知识方面,ERP沙盘模拟单个企业市场运营的全过程,囊括了从市场定位、订单竞争、厂房租赁,生产线建设、原材料订购,生产计划,产品销售,成本控制及财务报表分析等各个重要环节,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扎实的掌握。

2.基础知识全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开设ERP课程之前通常已修完本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如工商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如果学生欠缺相关课程的知识则会在ERP沙盘推演过程的相应环节出现困难,甚至直接造成企业模拟经营的破产。

3.重视团队协作。ERP沙盘模拟从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等岗位职责分工,每个团队经过组建、磨合逐渐形成默契,直至完全进入协作状态。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战则会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成员也会因无效沟通而引起团队内部的争论不休,团队成员只有学会换位思考与沟通协作,在遵守工作规范、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氛围下才能在沙盘推演中取得较好成绩。

4.注重应变能力。ERP最大的变化是订单的发放、资格证的获取及市场规则的调整修正均由指导教师控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全体团队沙盘推演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法规,而各个团队必须要迅速熟悉这些市场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方案。如果团队成员因循守旧,思维方式无法转变或应变速度太慢就会被市场淘汰。ERP沙盘课程的上述特点使得ERP沙盘推演课程集科学、简易、实用、趣味为一体,其体验式教学方式成为突破现有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方式瓶颈的典范,实现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并着力建设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工商管理本科层次人才的实践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知识技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创新。由于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创新就是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突出教学教材的“四化”,即教学内容的背景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内容的应用化。

3.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由于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很强,而其本科层次的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也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正因如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采用启发式讲授、分组讨论、实战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培养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学效果的好坏可以企业实训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与现实市场行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由于在教学方法上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融于一体,将有利于营造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培养氛围。学生在理论学习与能力锻炼过程中所遇到的涉及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均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寻求答案。

第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商品学;思考[中图分类号]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9-01

1 引 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商品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商品学,如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商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各类商品学教材非常多,这些教材有的是针对本科专业、有的是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但内容和其他无二样。这些教材内容多、覆盖面广,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没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突出重点,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使得物流管理商品学的理论教学更要求能结合专业所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取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技能课程学习的服务性,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3.1 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3.2 教材内容上突出物流管理专业性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如市场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第3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86-03

工商管理是研究企业经济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宏观运营和内部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主要培养学生管理学与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能,使学生能在工商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及相关工作。但是,随着各个相关经管类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本文尝试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思路入手,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现状,重点分析《运营管理》课程的变革思路。

一、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及建设思路

1.国内工商管理专业现状。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很广的适用性,所以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属于有广泛需求的专业。但是,正因为专业适应面太广,涉及专业领域太多,所学课程太杂,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专业空心化。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是学分制教育,对于学分总量有严格的要求。我国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和数学)约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余课时才是专业课程的教育。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如会计、物流、机械工程等把专业课程设置合理点尚可组织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而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涉及学科面太广,所学课程涉及财经、营销、人力资源、金融、证券、项目管理等各个学科。在如此紧张的课时下几乎每门课程都存在课时严重不足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每门课程都不能深入学习,面面俱到的结果是“空心化”严重。

第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时不足,课程面广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课程直接往往缺乏互补性与衔接性;其二,学生在每门专业课32~48学时的情况下很难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学风日下,茫然无所适从。

第三,就业竞争激烈。在专业空心化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影响下,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广泛性需要学生在各个领域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职位。例如与会计与金融专业学生竞争银行业的职位,与行政与文秘专业的学生竞争办公室白领岗位。

2.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1]在前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问题背景下,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均在思考本专业建设的方向。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在综合分析了学生就业情况、教师配置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第一,以学生就业方向以及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中企业实务方面的内容。通过大量的企业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逐步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情况

第二,注重学生基础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如文案写作、策划书、投标书、商务文件等方面的培养。

第三,加强学生在课外自我学习时的导航工作。

显然,这些思路的主要载体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各个主干课程,秉承上述思路,各个课程均应进行一定的变革与优化,以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因此,我们从《运营管理》这一主干课程进行探索,拟提高课程的专业性、适应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运营管理》课程又名《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以生产制造业为主[2]。目前,《运营管理》课程所选用的许多教材大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对象,以机械制造业为背景进行编写。高校所拟定的教学大纲,主要偏重于企业生产制造,对企业的服务运作也略有涉及。但是,教材和大纲对企业整体运营,日常事务标准化运作以及制度体系等内容很少涉及。

2.《运营管理》课程前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前置课程。目前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涉及生产领域,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却很少涉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工科专业在学习生产运营的基础方面要优于工商管理专业。

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直观的感受。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像工科专业那样有较多的企业生产现场实习的机会,因此对企业的设备、仪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流水线等缺乏直观的感受。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制造业生产管理职位就业相对较少。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虽然就业方向很广,但是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很少。主要原因是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工业技术基础,因此即便去生产制造业,从事的也是其他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品质管理、日常业务流程管理等。

三、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运营管理》课程的变革思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运营管理》教学大纲与内容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作者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有大量的企业培训与管理实践经验,在与本科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方面对运营管理课程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期取得良好的成效。

1.《运营管理》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首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多学科性,学生可以从事企业大多数管理岗位的工作;其次,企业运营管理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日常运营模式的熟悉与了解;最后,运营管理课程涉及大量企业管理实用工具、技巧与理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很有帮助。

2《运营管理》大纲的框架应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根据工商管理专业适应面较广的特点,运营管理课程所分析研究的企业应不仅限于生产制造行业,包括证券、金融、IT、政府服务机构等均应考虑。因此,课程研究与讲述的内容应具备上述企业的共性,即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体系。

企业的运营分为宏观运营与微观运营。

企业的宏观运营主要涉及运营战略、供应链、企业OEM、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等方面内容。在宏观运营方面进行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战略的角度了解企业运营特点。

企业的微观运营主要涉及的是企业事务性运作,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主要从事的工作。企业微观运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规范性与程序性,也是各大企业日常运营的工作共性。因此,企业微观运营应作为运营管理大纲的重要方面。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涉及精益生产、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计划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运营进行分析,重点在于企业流程的设计与管理3],研究企业流程管理战略、关键流程绩效指标等内容。以流程为主线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思路。

3.《运营管理》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注重基础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企业微观运营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实用管理工具与方法,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这也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微观运营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工具包括:流程图、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蓝图、5S管理、现场与目视管理、看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管理工具需要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学习并应用。

四、《运营管理》课程变革思路的难点

运营管理课程进行上述变革,符合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因为所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目前企业日常运作管理中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理念,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管理岗位也有通用性。但是,课程的变革也有一些难点。

1.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因为课程教学内容实战性较强,若学生对企业运营实际不太熟悉,则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证引导,同时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以辅助教学。

2.课程所涉及的管理基础技能与素养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与企业管理实际紧密结合,因此教师的备课、案例的积累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同时,运营管理的课时是有限的,需要学生课后学习很多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自觉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都是考验。

参考文献:

[1]曹华林,李军峰.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2013[Z].

第4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分包合同管理;重要性

1工程项目管理中分包合同管理的作用

在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建设项目规模比较大、涉及专业多、施工环节交错复杂,为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确保工程项目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完成,整体优化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应该基于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的模式,整体优化双方的权责以及利润分配,加强协调沟通,不断推动工程项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中,分包合同管理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基于分包合同来维护双方的利益

伴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大型的工程项目,仅仅依靠一个施工企业或者一个承包商显然是不够的,在施工进度上也不允许。因此,在大部分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都会采用到项目分包的方式,以此来发挥各自专业化的优势,整体提升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中,基于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能够将建设单位、总承包商、分包商等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等明确规定在合同中,以清晰条例的合同内容来保障各方的核心利益。同时,基于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还能够起到规范和约束各方的行为。无论是总承包商,亦或是项目分包商,都需要严格遵照合同办事,无论是总承包方,还是专业分包方,都应该严格遵守合同。从这点来看,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事实上能起到保护分包商利益的目的。

1.2基于分包合同来明确行为准则

合同受法律保护,如果不履行合同责任或违反合同规定,则必须接受经济以及法律的处罚。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中,由于项目工程量比较庞大,参与主体众多,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等的不同分包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总承包商将工程项目总揽下来,然后按照工程项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分工来寻找分包商。对于分包商而言,总承包商属于甲方,自身属于乙方。若分包商的实力比较雄厚,那么总承包商在对于这类型分包商时可能会持有平等尊重的态度。但若分包商的实力比较薄弱,那总承包商可能会以工程分包为由来进行多方的刁难,甚至直接侵害分包商的利益。基于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能够从法律层面来杜绝这类行为的出现。对于分包商,亦或是总承包商而言,分包合同内容是行为规范的遵照,更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任何一方都不能违背。

1.3基于分包合同来联系多个参与主体

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中,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还能够基于标准规范统一的合同内容来实现不同参与主体的快速高效沟通。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虽然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同专业方向或者不同技术工种的区分,但事实上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每个环节之间可能都需要做好技术衔接以及技术交底,只有这样才能整体保障工程项目的开展质量与成效。但在工程项目的开展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环节脱节或者参与主体沟通不畅等问题,继而出现同一工程项目采用不同的标准建设,这不仅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基于此,在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基于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能够将各个专业性的工作或者分包商有机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配合与协同,始终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来科学作业。

1.4基于分包合同来解决双方的纠纷和矛盾

在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特别是采用项目分包模式,由于参与主体比较多样化,极有可能会出现利益纠纷或者其他纷争。比如在分包合同中,规定了分包商的工程量。但分包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工程量增加的情况。这对于分包商而言,实际上是挤占了自身的利益空间,若按照原先合同规定的利润分配,无疑对自身不利。当存在这类问题时,分包商可能难以按照合同来进行履职,而是试图争取自身最大的利益。实践证明,总承包商与分包商在工程量上存在的矛盾与纠纷是比较多样化的。为有效缓解这一纠纷,分包合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科学的分包合同,争执的判定以合同作为法律依据。即以合同条文判定争执的性质,谁对争执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等。

2工程项目管理中分包合同管理的优化对策

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为整体优化工程项目的开展质量,全面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充分保障参与主体的自身利益,应该加强分包合同的管理,同时不断优化分包合同管理。

2.1实现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的高度融合

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事实上是一种全过程、动态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能够整体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与安全。为优化分包合同管理的作用,全面保障不同参与主体的核心利益,在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将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融合起来,以项目管理的形式来贯彻和渗透分包合同管理,以分包合同管理来整体提升项目管理的水平。比如在选择分包商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分包合同为基准来选择具有相应资质、作业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优秀的施工团队。经过阳光招标流程确定专业分包方后,签署专业及通用条款清晰地分包合同,明确双方应严格遵守的合同条款。

2.2科学采用标准化的合同文本

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中,充分发挥分包合同管理的重要作用,整体优化分包合同管理的整体成效,应该在合同文本的选择上,科学采用标准规范的合同文本。一方面,在分包合同的签署前,应该对分包合同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评审,着重审核分包合同的内容是否全面、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能够涵盖全面的内容。要保证分包合同的严谨性、规范性、公平性。另一方面,在分包合同的审核过程中,应该严格审核合同内容的精细化程度。分包合同涉及到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可能都会预留下后期的纠纷和矛盾。因此,在合同正式签署前,要反复审核合同内容的具体明细和目录。此外,为督促合同双方能够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在合同中应该明确指出违约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此来达到警示的作用。

3结论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分包合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分包合同管理,能够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能够促使各个分包商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来开展施工与建设,继而整体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安全,全面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于国宝.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6):177-178.

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问题;设计思路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实验教学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也开设了多门实验课程。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实验课程设置和不完善的实验设施,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实验相互衔接不够,缺乏有效的实验体系结构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都有开设实验内容或者实验项目,但各课程实验及项目不能有效连接,课程或者项目间有重复、脱节、知识点覆盖不全等现象,直接割裂了管理类课程间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联系,造成了实验要求难以达标和课程自身要求的不能很好实现。

2、实验教学内容僵化固定,考核流于形式

就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内容来看,基本都是对基本知识的验证,缺乏对知识运用的实验内容,而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讲解实验具体内容和详细实验步骤,学生根据教师讲授重复实验过程,还停留在传授知识和技能阶段,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内容远远不够。从实验内容实现的条件来看,都是利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软件模拟操作,与企业普遍使用的软件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高。实验课程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实验成绩的好坏对所学课程成绩影响不大,造成学生重理论而轻实验。

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与实际联系不够

工商管理实验教学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演示为辅的方法,还未能完全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看的多实际动手的机会少。当然这主要在于实验教师大多来自传统理论教学队伍,习惯讲授,虽然也有演示等常规教学方法,但还是缺乏诸如沙盘推演、决策仿真、投资模拟等先进、灵活的方法应用。实验形式只有模拟实验,与实际存在差距。缩小差距必须把实验教学与企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校企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引入工商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在企业建设校外实验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现实的氛围中感悟管理理念、学习管理方法、积累管理经验。[1]

4、实验室建设存在盲目性,资源利用率不高

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大,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在各高校均有建设,但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定位不清和缺乏科学论证,大多都是因教学评估需要临时建设或者跟风创建。实验室建设主要集中在占地方、购买软硬件设备资源,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与之相应的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很多实验设备资源不能发挥其作用,闲置浪费严重。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实验资源多而分散的情况,不能兼顾相似相近专业对资源共享的要求,导致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难以开设,实验设备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针对以上的问题,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基本原则

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需要遵循能力培养原则、系统化原则、资源共享原则。能力的培养也可以看成是实验教学的目标,同样属于人才培养范畴,任何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使人具备各种能力。工商管理属于实践性强的学科,其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解决工商管理实际工作需要,支持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条件就是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系统性原则,实验教学体系设计要符合管理的系统原理,应把所有实验教学要素及其要素间的关系置于一个统一框架之中,从整体考虑设计,分部分完成。一是对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内容安排分好层次,同时兼顾各层次实验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二是要配套理论教学体系,明确有效的界定实验项目和实验课程内容与要求,实现实验教学人才培养的功能;三是要处理好使用价值和学科发展的平衡关系,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进而推动专业发展。资源共享原则,学科专业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决定了实验资源必须服务多门课程教学和满足不同专业间的要求。实验资源的集成、整合和共享就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选择。共享原则可以使有限的资源统一集中,通过信息技术和综合平台的途径,提高各种实验设备软件的利用率。

2、设计思路

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决定着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所以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随目标而定。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针对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需遵循的原则,提出以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1)需求和能力导向。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统一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形势下。实验教学体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来满足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需求和能力导向这一设计思路,也体现了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专业能力因素和创新精神因素的目标要求。需求是实验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能力是实验教学的根本所在。所以要立足实际需求和能力培养,结合人才培养新变化和学生特点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2)课程体系导向。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面反映出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实验教学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的有利支撑,其体系来源于专业课程体系,但又独立于专业课程体系。这种相关而又独立的特殊性正是实验教学体系体现工商管理学科交叉及综合应用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课程导向下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优势在于:一是学生可掌握工商管理的系统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2];二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研究素养和实践创新素养。[3]应以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为导向,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系统。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体系指一类事务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表现出整体的明确功能。实验教学体系的价值在于实验教学的要素构成结构及其逻辑关系产生的整体功能会指向人才培养的明确结果,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服务学科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主要涉及课程结构规划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实验教学方法手段改进、实验资源利用等一系列内容。

1、规划实验课程体系调整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基于认知的逻辑规律,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横纵结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即形成以课程基础实验为横向支撑,以课程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为纵向牵引的课程导向实验结构新体系。横向上课程节点着力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纵向上课程节点重在训练学生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综合实务能力和创新精神[4]。以横纵两条线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来实现实验教学的学科覆盖宽度与专业知识深度相互统一问题,同时也可解决实验课程的选择和建设问题。

2、联系企业实际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内容僵化不灵活的现实,从企业实际待解决的问题入手,优化开发实验内容,达成“干中学”的效果。具体来说,一是对实验课程的优化开发。立足知识点,进行课程知识验证实验,紧抓能力培养主线,设计开发知识运用性实验。二是同企业合作开发精品实验项目,围绕企业管理运营实践中的问题,结合学科理论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实验内容和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建立综合性的精品实验项目。整体上验证性实验内容及课程要逐步减少,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和项目要系统增加。同时,还要改革实验教学考核,由原来的单一纬度考核学生转变为考核学生、教师、效益三个纬度,以三维度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实验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3、利用现代技术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实验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条件。首先,运用现代电教设备实现实验教学组织方式的灵活丰富,以及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电教设备通过投影、摄像等技术手段,能促使学生较好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和分析实验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实验教学的时空约束和设备局限。多媒体音图文一体的功能表现,增加实验教学接近现实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其次,利用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完善实验内容和提高实验效果。这两种现代技术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营造企业环境,建立模拟企业,模拟企业经营状态。使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实践中,体验管理决策和生产运作。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个人学习潜力。

4、整合开放提高实验资源利用

工商管理学科内容的宽泛而复杂,决定着其实验教学体系的分层与分类多。相应的实验教学资源需求和要求也就多。整合开放实验资源,包括场地、设备及师资就变的十分必要。所谓整合,其目的是实验资源的有效配置,具体指全校实验资源一盘棋,各学院或各专业实验室之间应相互利用。可以通过建立实验管理中心的形式,将实验设备和条件充分利用,甚至还可以整合相关企业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集中服务于实验教学场地选择、设备购置、课程教学、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等。所谓开放共享,旨在满足不同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实验需求,主要在于依靠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体系。

四、结语

第6篇

 

而在农科类高校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农科类院校的非农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不高。据最新的江苏省高招办公布的就业信息,非特色专业的就业率与特色专业的就业率相差甚远,例如:某高校的林业工程的就业率为82.9%,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率仅为54.92%.工商管理类,今年毕业生总数为59174人,就业率73.51%;2007年为47452人,同期就业率为79.40%。这对于农科类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一方面与农业院校的专注农学特色教育有关,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农科类管理类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没有特色,即农科类院校培养的管理类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合,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实贱能力的缺失。

 

首先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实贱能力方面的缺少针对性的培养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性不明显,复合性强

 

与高校所设置的各专业相比,相当部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觉得大学四年好像学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学到。而在校的学生,则对于自己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心里没底。这既说明学生对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完整了解,又说明了学生也不知道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哪些技能,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相比金融投资、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相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方向性确实不够鲜明,但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复合性,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养,强调各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应用和实际操作。

 

(二)能力结构上既强调掌握理论,更强调在实贱中的应用能力

 

在能力结构上,本专业要求掌握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该专业更强调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动手、动嘴、动笔等实际操作能力。而理论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但是实贱能力,单单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奏效,而这类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所学内容“见效慢”

 

正是因为以上的两个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难以马上体现,往往要在较长的工作中逐渐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处,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也需要在较长的时间中体现出来。同时,管理理论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解决思路,而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是在学习各种先进的思维方式,培养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

 

上述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导致了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贱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相对独立的实贱教学计划。长期以来,实贱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贱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是验证理论教学内容;二是实贱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系统性。由于受实践教学地位的制约,实践教学学时被平均分配在四个学年中,导致实贱教学内容零碎,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每项教学内容分配学时较少,实贱教学存在着过场现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用不明显。传统型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过于刻板、僵化,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考核形式单一。学生进行社会实贱的机会和创新训练严重不足,系统研宄的训练也不到位,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脱节,学生毕业后,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承担实质性的工商管理工作。

 

其次,现行的工商管理本科阶段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的弊端

 

现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共性趋同。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②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③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中专、专科、本科及研宄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区别,层次性不明显,从而使毕业生特色不鲜明。④适应能力差。短短几年的理论培养不足以使学生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普及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急需我们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提高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情况。

 

上述的这些问题在各个农科类院校中又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一味地与其他综合性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趋同,而放弃了农科类院校自身的一些优势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出现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

 

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有其独特性或者很强的针对性,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各种管理中却是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农业正在缓慢地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农业转变:一、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缺少和工业或者服务业一样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统筹规划;二、或者虽然有这些管理人员的存在,但是其所学所运用的知识都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对象得出的经验,没有很好地结合农业的特点,明显脱离工作实际。而现今农科类院校开始设置工商管理等相关的管理专业正是这一转变的契机,如何让工商管理和农林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培养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贱能力,这是我们农科类高校将要面对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虽然农林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院校相比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相比之下,农林院校也有很多别的类型的院校不具有的特点:

 

(D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

 

(2)他们往往是这个区域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

 

(3)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往往更倾向于适应地方。

 

另一方面,虽然农科类院校在非农专业的办学经验与其他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也存在很多将农学与其他专业的特殊结合起来:像农林经济管理,就是将农业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从事的特殊领域---第二产业,使得工商管理在农科类院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农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的课程设计基本都是和我国大部分院校一样重视理论而忽视了管理学科的核心一---实贱能力,这就导致了:在外部工商管理招聘需求不理想的状态下,使得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就业的更加不利。

 

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一第二产业工业,和农业基本上是没有直接相关因素。唯一的连接点就是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提供物质保障,这是农科类院校工商管理实贱能力探索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这很大的原因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的步伐不一致,导致农业企业发展现状不如预期。而农业产业化与工业的纽带就是半工业的企业也就是农产品加工成工业产品这个产业链。而农业产业的初级联结学科就是农林经济管理。作为农科类院校,拥有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学术研宄成果,农业企业现在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那么下一个联结点就可以由农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来完成。其特色为:通过将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领域中的企业管理知识与半成品农业企业结合起来,相当于做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的整合纽带,使得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真正的结合起来。而这个纽带所需的知识大部分还是与工商管理专业有关,其主要的能力体现也就是实贱能力的体现。

 

那么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是文中强调的农科类院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贱能力?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或者学习中需要达到的目标,正如会计或者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知道要掌握如何做财务报表和做出投资分析一样,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必须落实到各个小目标上,而不是笼统地掌握一个范围的大致内容,具体到农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设定掌握农林方面的知识,农林企业的特色,农林产品的特征等等,结合管理学的原理总结出一套农科类企业管理的理论。

 

2、注重知行结合,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贱,进而进行对比反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贱能力是重中之重,由于我们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如果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与实贱结合起来那这些知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地淡忘,最后在就业时会发现我们所学的知识都“不见”了。虽然学校会安排一些暑期的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机会相对来说还是较少,时间有限,而且在实习期间的实贱能力培养很有限。所以高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贱时间来反思所学习的知识,不间断的实习机会或者长期的在企业中进行实战实习都是很好的选择。

第7篇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商业经济和工商管理哪个更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商业经济和工商管理哪个更有用

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所从事的专业不同,工商管理主要是从事工商管理系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而商业经济主要是从事商业工作的,是企业性质的,专业不同,工作也不同,所以考试的专业科目也不同。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和商业的考试内容及侧重点不同,就业范围也是不同的。

商业经济一般是商会或负责经济促进工作的相关人员报考

商业主要商品流通运行、商品流通组织、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运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市场预测与经营举出、商品流通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字眼规划与控制、商品流通企业渠道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国家商务运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商品流通企业人力自奥运战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商品流通宏观调控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等与商业相关的内容。

工商管理主要考查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上传营销与品牌管理、生产管理与控制、物流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企业投资决策及重组、电子商务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能规范等与工商管理相关的内容。

【2】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两个专业有何区别

工商管理研究的是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商业是专门研究商业部门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商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商业主体、客体运行,商业的载体和个体,商业经营类型与交易方式,市场营销,商业经济效益,商业宏观调控与商业企业管理。

【3】工商管理是学什么的

工商管理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经济法、现代公司制概论、经营管理、公司金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工商管理类包括很多专业

第8篇

民办高校的历史成因及所处生存环境,形成了以下特点:

1.应用性

与公办院校比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偏低,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录取的生源知识基础较差;二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少等;三是科研力量薄弱。尽管许多民办高校在科研上有大量投入,并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措施,但终因民办高校的这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教学科研底子薄,加之师资流动性强、知识资源存量少、社会支持性资源少等因素,使民办高校的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维艰。这些都决定了民办高校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办学将定位于“应用性”。

2.生源地方性

民办高校生源地方性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招生体制的限制,民办高校一般在本地招生;二是费用高阻挡了外地考生。如广东培正学院在2005年批准在全国招生后,在四川与重庆等地录取了6名学生,但其家长不辞辛劳与成本,亲自到学校取走档案,结果只报到了两名;三是即使招到了外地的学生,等这些学生毕业后也会有相当的同学留在当地工作。如海南财经大学2004年从内蒙古招了约120名学生,结果在2007年毕业后大部分在海南或广东工作。地方性特点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及就业定位。

3.就业面向中小企业

广东培正学院对多届毕业生就业的统计表明,约有90%以上的学生就业于广东中小企业。出现这种现象,表面上与民办高校办学层次有直接的关系,但更深层次的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趋向于大众化教育所致。这种趋势相对与传统观念来看,似乎更加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但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特点不够一致

民办院校在其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均存在模式单一和雷同现象。在实践中,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往往以全国著名大学为榜样,参照其办学模式和培养计划。这种做法使得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不出“地方”及“民办”的特色与优势,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与地方工商企业需要不吻合。

2.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不够吻合

当今经管类高校一方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突出“一技之长”,这就使工商管理的概念或专业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已经独立成为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这样形成了有“一技之长”的带有“方向性”的管理类专业群。狭义的工商管理则侧重强调的是计划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等职能管理。由此引起了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不明确。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作为一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而且还成为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二级学科的核心课程,致使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自身专业特长。因此,出现了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看似很多人都认为“就业适应性广”的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变成了“工商管理无专业”的“万不能”专业。

3.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有差距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应用性现以达成共识,不论是培养哪一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无论怎么强调其“实践性”也不过分。但不得不承认,民办高校中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普遍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过程中“空对空”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一是课题教学中基本上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说教式”的方式,情景模拟操练少,忽视学生的参与;二是缺乏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概念或做法就是加重案例教学。大部分学生也呼吁多加一些案例。为此,许多教师也加大了应用案例分析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解释或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上大部分案例教学形式一般停留在解析应用题层次上,表现为格式化与文本化。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有“隔靴挠痒”的感觉,缺乏亲身体验与操作练习的效果。

(2)实践教学环节不健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只设置了毕业实习,没有设置阶段性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这就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目标与意义的认识缺乏连续、渐进的过程;另外,专业课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的课程设计环节。对此,许多民办高校也建立了模拟实验室及相应的模拟实验软件,但大部分软件由软件开发商研制,与专业课程内容练习需要有相当的差距,使模拟实验设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它的社会性实践或教、学、研相结合的相关活动设计的目的性、效果评估及实施控制等工作也有待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思路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新的视角审视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

1.明确民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容。就民办高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而言,首先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这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基础;其二是明确为工商企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其三是追求特色,即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这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广东培正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制定该专业培养目标时,就明确规定了办学要面向广东经济、重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民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办学定位,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民办高校来看,应用型的特点应体现在:第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企业基层管理的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知识的掌握;第二,这种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管理技能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些特点正是管理专门人才职业生涯的起点。所谓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区别于大专层次的技能应用性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应用能力,但同时必须具备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其使命是对应用的研究、对技术的创新和对各类技能进行有效组合和优化。

2.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的课程体系是民办高校立足的保证。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提倡建立“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则根据办学特点及条件,其课程体系以“厚基础、重特色”为指导原则进行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优化组合的特征,实行了“模块-平台”的课程优化体系。其中,厚基础表现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在课程中由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形成;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地方外向型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了相当量的各类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广东外贸型企业的特点;二是设置了组织行为学、中小企业管理、文案写作等职业特色课程,以适应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整合职能管理的教学内容。应用能力上要开发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当然,在保证了“厚基础”的同时,要设置大量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课的选择也应突出“特色”,如可以设置“家族企业管理”、“创业学”等课程,以适应家族企业学子及创业学子的需要。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拓宽知识与技能范围,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教育必须针对中小工商企业的实际要求,强化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习、模拟实验、课程实践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实习环节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实习教学环节,一是要健全实习内容,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二是要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进入工商企业实习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的最佳途径。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契约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这种方式无可非仪,但问题是企校双方对毕业实习的认识和要求不是很一致,其任务与责任也不是很明确,往往是企业很少履行毕业实习课程教学的任务,而是把学生当成劳动力来对待,学校则认为是把学生委托给企业去“实习”了。这种情况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学校应加大对实习基地的投入,要将实习基地纳入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实施。另外,学校建立实习基地也需要投入,为学生实习时配备所需要的师资、设施与资料。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实践基地。其它类型的实践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程教学、假期社会活动、校园活动中进行。当然,在组织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有周密的实施方案。如教学大纲、指导书、考核方式与标准等。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各种实践性训练活动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其方案设计,既实现实践活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专业策划与组织能力。

四、强化课程教学改革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是由课程教学“作业”过程形成的。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能与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不再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空中课堂”获取大量知识与信息。作为学校与任课教师首先要知道和理解当今的课程是什么,还必须应明白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1.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

对于未来管理者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应置入“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因为当今的管理已经由“效率第一原则”,转变为提高相关关系人满意度的“人本第一”原则。教学管理中的人性化应体现为:一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关系问题。应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方式;二是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等技术将课程制作成“空中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灵活掌握自己的上课时间与地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改变教师的职能。在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化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为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服务;四是改变以前那种交作业、记考勤、闭卷“背”、开卷“抄”的考评方式,要为学生提供方式灵活、能发掘学生的创意、体现学生获取、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评方式。

2.科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应体现管理过程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特点,要用系统的、开放的思维去分析课程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具体内容为:首先,要在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任务。其次,要确定教学过程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模式经历了“以教为主”、“以学为主”,现在要转到教学互动的模式上来,实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当今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设计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来驱动的教学策略。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要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综合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体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3.开发综合性课程[3]

综合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开设基于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内涵体现在:第一,实施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培养计划及教学方案的制定,使培养目标与定位契合实际;第二,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要力争在真实环境中或仿真环境下实施综合性课程实践教学;第三,要开发反映企业实用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典型综合性项目和相关教学方案,建设开发相应综合性课程教材、实践指导书等系列教学资源;第四,尽量引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施项目式案例教学;第五,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4.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

第9篇

关键词:专业文献研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15―02

专业文献研读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思维和丰富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文献研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缓解这些问题以进一步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一直是高校专家学者重视的教学研究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问题的广泛讨论,进而探讨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和途径,这将可以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文献研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1.1思想意识不重视专业文献研读

尽管在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专业文献研读是一门必修课,但部分本科生却存在一种固有的思维,即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甚多,研读的专业文献专业术语众多,文献资料比较枯燥冗长乏味,而且其对日后从事实践性工作的作用不明显,因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重视掌握专业文献研读的关键要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在他们提交的课程作业中,不少存在专业术语贫乏或误用、参考资料缺乏针对性,所引文献较少涉及经典论文,百科全书和非学术型资料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了部分本科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下功夫认真筛选和研读文献,较为草率地罗列良莠不齐的文章敷衍了事,不重视专业文献研读的现象甚为普遍。在课堂教学中,当要求本科生列举工商管理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诸位学者及其主要论著与学术思想时,部分学生却对此支支吾吾、难以启齿;而且常常听到本科生提出应该如何撰写专业文献的类似问题,但却很少听说他们在思考应该如何阅读学术论文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于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良好习惯。

1.2学术论文研读量较为缺乏,研读深度较浅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1.3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2.1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置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2.2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2.3重视传授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训练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教师一方面应该将查阅专业文献的基本技巧通过原理介绍、实例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可包括查阅途径、查阅规则、常用文献资源库、权威期刊与出版社清单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专业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并通过选取工商管理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例子,深入浅出地展示高质量的专业文献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判别专业文献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由于研究方法存在多样性(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均有多种方法),故在归结工商管理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时,教师除了澄清专业文献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基于不同方法形成的专业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优点与缺点等,从而让学生在研读专业文献时能够有清晰的标准和蓝本作借鉴。此外,教师通过选取工商管理外文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精读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训练,引导各小小学生置身于专业文献的写作背景中,重点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文献是如何提炼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运用它们、研究结论与研究价值如何形成、如何从文献中发掘出与研究领域相关的线索等关键研读问题的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逻辑思维和能力模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自身实力。工商管理是结合经济学管理理论与法务、会计学等知识,根据企业市场前景集中分析企业制度改革与生产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措施解决,是现代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环节。因而要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就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关于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方法分析如下:

一、发展人才培养

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传统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要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就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工商管理体系应用在企业制度改革中的要求。由于我国企业经营组织形式时间较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从企业角度来说,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训,一方面要更新人才选聘制度,工商管理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投资、企业管理、企业策划等内容,因而对于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选用要求。人才培养以经验培养为主,一般可以是老员工带新员工,促进新人在实践中增长经验与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内部需要建立起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提高技能培训频率,增强员工对企业事务了解。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企业可以安排培训学习,也可以增加组织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工商管理技能实训水平,促进人才竞争发展机制增长。[1]

二、增加培训内容

工商管理涉及企业事务管理多个方面,因而工商管理实践培训内容要实时创新,随机应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实力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计划,针对企业发展现状与内部经营需求,需要在原有的工商管理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如信息技术和媒体应用技术等。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重点是在企业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等,这两大部门是企业管理核心部分。财务管理在工商管理培训中也不应只有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部分,账簿保管、会计信息搜集和凭证制作等,这些均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工商管理体系繁多,培训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语音补充和增删,促进工商管理培训的实用性与必要性发展。[2]

三、创新培训方式

工商管理中应用到的知识类别较多,包括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和经融学等,这些知识科目分类较细,学习难度较大,在专业培训时,需要变换形式、创新方法,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例如在传统的企业培训中,一般是采用演讲和讲座的形式,由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工商管理研究人员或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领导人员进行现场讲说,其他人员听、记,并写总结分心感想。这种形式的培训形式性强,实际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限。还有的企业会安排部分人员学习专业课程,弥补工商管理中的技能性不足,这种类型的培训,员工学习压力较大,培训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可以采取员工参观学习的方式,在形成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安排工商管理人员进行互动、交流和学习,以组织成建的形式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参与进来。创新工商管理培训还可以采用阶段化推进的层次,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对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和管理需求以制度形式列明,要求不同管理部门人员制定出自己的管理方案与管理决策,并在部门会议中讨论、总结。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应该多元化发展,加快培训理念转变,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3]

四、培训科目综合化

工商管理中涵盖财务、商务、会计、营销等内容,而工商管理培训内容则不应局限于此,需要综合利用统计、法学、企业生产、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数学等知识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和生产监督管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哟啊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就要在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中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培养综合性人才。例如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提要制定出合理的财务管理计划,就要结合企业生产状况,以及资产、负债等内容,分析和预判市场行情,利用财务报表,比较年营业额与年利润率。五、结语市场经济与企业制度在发展中,需要利用工商管理知识,统筹企业内部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将企业内部工作统一调控、协调发展。工商管理培训是对工商管理人员予于理论和技术上的补充与完善,企业领导层需要重视这一问题,并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将工商管理培训内容与企业内部发展需求相结合,提高管理决策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实事求是、与时俊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需要是实践中积极引导、做好宣传工作,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将培训中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作者:张伟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锦,方明.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88.

第11篇

1.工商管理课程的定义

工商管理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是工商管理课程的核心,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设计工商管理课程可以充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促进社会的进步。

2.工商管理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课程在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情况下拥有自己的体系和知识结构,而且大部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涉及广泛的内容体系,综合性比较强。其所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定律、原理以及理论,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感性层面,设置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由于课本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不符合学习的目的,不利于进行社会实践。

二、工商管理课程的实施

课程是信息、知识以及经验的有效传播途径。合理开发以及有效运用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实现工程管理的目的。我国目前的大学课程主要采用的是科层制教学方法,教师具有单主体性,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地位,而教师是主动管理的执行者。在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体系中,教师在科层管理中处于最底层的位置,具备一定的课程执行权,但是在选择课程资源时的权力非常小;因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不具备积极学习的动力。同时,工商管理课程中知识一般是单向沟通的,实施课程时应采用的是具有一定信息反馈的双向沟通教学方式。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课程采用单向沟通的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但要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其他能力,比如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则必须加大双向沟通模式的使用力度。

三、我国工程管理课程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课程进行调研,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以及划分非常不合理

工商管理既属于一级学科的范畴,又属于二级学科,课程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管理等许多领域,但没有处于核心地位的主线课程,这样就导致了培养能力和目标非常模糊。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课程存在划分过细的情况,导致了一些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和重叠的现象,根本无法体现专业特色。这样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形成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主干课程采取平行设置的方式,使得主干课程之间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违背了科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递进。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只能低层次掌握知识,不能满足工商管理教育的要求。同时,依照工商管理硕士的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不符合现实企业的要求。在人才的定位方面,着重于综合管理方面的才能,这也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的需求。高等院校目前存在的工商管理课程大都内容陈旧、落后、更新换代慢,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而教育方面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很多课程内容不能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都存在过多、过细和过窄的缺陷。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制定统一的教科书,使得工商管理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专业课过专,而基础课又非常狭窄,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一直是培养进行教学以及科研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课程模式大都是以理论为核心的,要求每个课程都必须系统和完整,这样就导致了前面所说的很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就不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的工商管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形成完备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2.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

目前存在的工商管理课程都有非常完备的课程体系,但是这些课程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的教授。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也是对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一般不涉及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落,二是,缺乏改革的动力,没有充分掌握一些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此外,虽然有一些老师已经认识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训练,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时间知识,所以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次。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大都感觉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没什么作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工商管理课程的这种体系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的教授为主,方法十分单一

当前的教学硬件设备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教师的上课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一张嘴、一本教材加一个U盘”,是当前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教师系统讲授仍是现在课堂的主要模式。虽然许多教师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提问的次数,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就总体而言,教学的方法十分落后和单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牵着鼻子走”,即听讲加记笔记仍是课堂的主要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导致了不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可否认,系统讲授的方法能够透彻的讲授理论知识,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将知识记住后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不符合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培养目标,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4.忽视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新特点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21世纪的大学生有着自己的突出学习特点,他们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在就业压力面前,他们的学习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特点:(1)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更喜欢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被动接受,并且这方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目的性越来越强。他们往往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许多大学生并不满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还参加第二学位的学习,各种职业资格的考试,参与一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竞赛等等,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已充分意识到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课堂知识(3)实践性不断加强。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将知识进行应用,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强化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4)更加具有创造性。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创造欲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却没有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这些学习新特点,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培养目标也得不到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对工商管理课程加以改革和创新。四、工商管理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

1.对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进行改革的研究

研究工商管理课程目标价值是为了研究如何课程领域实现教育价值观的目的。舒伯特在课程论方面是权威专家,他将课程目标取向分为了四种类型,包括“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行为性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拉尔夫.泰勒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行为方式得以改变,其目标应有利于指导教学和选择学习经验。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应对学生养成何种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指出该行为的内容和应用领域。实际上,开发课程时只依据某一课程目标是背离教育价值观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一个职业人,而应包括健全的人格,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应采用多元化的模式,将各种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研究课程目标的来源

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容选择应严格依照目标进行,也就是说有何种目标,就有何种内容,目标与内容必须达到一致。泰勒把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有效来源,这也是我们进行工商管理课程改革目标来源的框架。

(1)社会生活的需要

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现实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需要。依据学校的社会需要和功能以及知识学科的不同性质,在课程的选择方面存在六项原则,其中第一和第二位的是:有效和内容和与现实相一致。

(2)学科的发展需要

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学科知识的发展。课程目标与学科作用是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学科本身的专业作用,这样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学科中的整体教育职能,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而既满足个人的需要,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进行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改革一样,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改革也是必要和必须的,单纯“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或者“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根本无法达到整体教育的目的。所以,对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和目标要进行改革,使其既满足工商管理类学生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工商管理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所以,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要对学生进行各种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设计以及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并尽力适应其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任何偏离学生特点的工商管理课程,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研究选择课程内容的取向

组织课程内容的准则主要涉及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准则整合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1)整合性

整合性要求加强各个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组织横向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形成统一的观点,并用自己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会计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处理会计问题时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更应考虑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在使学生形成相应概念时,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概念与其他概念以及学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概念,逐渐形成统一的技能、看法和态度。

(2)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采用直线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陈述。比如,如果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课程目标是准确把握“审计”概念时,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安排上,就应使学生在课程的各个部分有机会反复和连续使用这个概念,这样就能达到准确把握概念的目的。

(3)顺序性

顺序性是与连续性密切相关的,但是它又超越了连续性的内容,它不再是简单的强调重复,而是要求将后继内容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处理。顺序性要求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来研究后继内容,同时不断推进后继内容的深入和广泛研究。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态度以及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五、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对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应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工商管理人才的特点,以推动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将培养学生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采用传统的系统讲授办法,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笔者认为,对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应注意一下几点:

1.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商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理论、技能以及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强化、拓展和验证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以完善工商管理课程的科学实践体系。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集中环节外,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的特点,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实习场所进行参观调查,分散性的实践环节包括很多种,比如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等等。这些灵活的实践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更加透彻的把握,而且能够充分进行社会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2.坚持“创新、创业和创造”的理念,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应坚持新的理念,只能这样才能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新的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能提高其创造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中应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法,以使得改革的效果达到最佳。首先,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采用鲜活的贴近管理实际的案例,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而学生发挥的是主体作用,它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其主动思考,并且让其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系统讲授法的缺陷得到弥补,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教学相长。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选择的案例具有吸引力和恰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师对案例讨论进行掌控、指导以及点评,可以保证案例分析模式达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情景模拟的形式有很多种,在此主要介绍其中的两种:第一种是针对某些学生不易懂得课程中、这些课程往往有复杂的程序,可以通过演示让学生深刻理解。比如在授课以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运用这种方法在课堂上将其形象的演示出来。这样可以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一是使得课堂气氛极为活跃,知识吸引力不断加强;二是加强了学生对于一些相关知识点的初步认识以及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种模式;三是能推动参与演示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其更加主动的自主学习,以利于锻炼他们的表达、思考、组织和协作能力。第二种是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小品等有趣的形式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理解和把握案例的能力,促进其形成一定的判断力,从而增强案例的吸引力。再次,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创造实际的机会或情境,以展示或还原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感情。比如,我们可以组建一定的模拟公司,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扮演,从而加强学生在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充分理解公司各个部门的运作流程、职能和分工协作,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能够加深理解。另外,还可组织一系列的知识竞赛和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对知识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第12篇

国外经历促使选择

国内选择先于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也有院校称为企业管理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如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通晓企业运营管理的人才,是造就未来职业经理人的“摇篮”。

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源自管理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工商管理实践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通过对工作进行分析改善,提高工作效率。后经霍桑实验(20世纪20~30年代),梅奥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工商管理进入人本管理时代,随后管理学进入大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了工商管理专业在商学院的繁荣。哈佛大学最早开设了商学院,教授工商管理课程。但国外许多大学不倾向在本科开设工商管理课程,比较推崇的教育方式是本科学习某一门文、理专业,待工作约2年后,如果确实对管理岗位有兴趣,且也表现出一定的管理潜质,再报名读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用1~2年时间全面学习工商管理的知识。中国的院校大部分在本科阶段就设置了工商管理课程。目前在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工商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除此之外,技术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专业都属于工商管理类的分支,与工商管理专业也有不少交集。

工商管理与人力、

财管和营销如何取舍?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围绕企业运作的内容展开,管理类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经济类课程有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金融理论与实务等。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是让你对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未来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的基础。

工商管理专业还分有三个方向,分别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堪称企管专业的“三朵金花”。有许多院校将这三者独立出来,成为并列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有些同学会疑惑:是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好,还是选择市场营销等这些学习内容更具体的专业呢?对此,有必要在此作简单的介绍:市场营销方向侧重学习营销,人力资源方向侧重培养人才招聘、选拔、培训、薪酬制定、考核等技能,财务管理方向重点培养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工商管理就上文提到的课程看来,可以说三者都有涉及。由于学习内容范畴广,专业性来说不如前三者。如果你能在上大学之前就确定学习方向和兴趣,那么可以直接选择具体专业,这样会学得更深入透彻,未来就业的针对性也更强;否则你也可以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待确定对哪方面感兴趣后再深入学习。

如果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你可以在大学期间多看些这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企业营销方面的新闻事例,多研究一些现实企业的营销策略,并参加一些专业资格考试,如营销员资格证书等,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作积累。我有位本科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大学期间他对会计这门课很感兴趣,通过努力学习,他在本科毕业后两年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后来他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工作。所以说,事在人为,大学的专业教育只是一个基础的学习,具体的学习兴趣需要你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探索,在专业的积淀上不断地钻研、努力。

案例是活跃思维的

一剂良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会广泛地用到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组织结构时采用了乐百氏公司组织结构变迁的案例,使我们深入理解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方式。再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观看雅芳公司的现场招聘视频,总结分析人员选拔的方法。大家会针对某一个人的选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则最后才给出具体的分析和理由。总之,课堂的活跃有趣离不开案例教学对思维的开发。

除案例教学外,实训内容也是工商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常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实训内容,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一家公司,为公司命名,确立行业和经营项目,选出领导班子和组织结构;或者调查一家公司、组织现场模拟面试、模拟谈判等。通过实训环节,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学生还能到实践基地进行考察,我曾参加过燕京啤酒和蒙牛公司的考察,得以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切身体验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

总之,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在学习中,你的兴趣将会被激发,好奇心被带动,对企业的真实考察会让你切身感受管理的学以致用,说不定还会激发你创业的热情,未来自立门户成为企业家。

市场营销门槛低

人力资源重名校

财务管理易留学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一直比较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介绍,根据网络招聘信息的汇总,工商管理专业在职位需求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总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职业经理人。目前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相对缺乏,中国急需一个健全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一般而言,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都要从基层做起,就算进入大型企业作为管理培训生,也要在各基层岗位轮岗2~3年,之后才有可能确定在某个部门作为中层的管理者。如果你在该领域做出优异成绩,也有机会成为高层的“左膀右臂”,担任如市场总监、销售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职位。

如果你已经选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也可专攻这些行业。如市场营销,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处于初创或中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营销人才,就业门槛低,营销方向的毕业生一直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总体的收入在企业中也是相对较高。

人力资源近些年比较热门,就业渠道也很广泛,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岗位。如果想进入外企或者大国企,名校的学习经历较为被看重。不过,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不够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职能不够明确,很多与行政混杂,专业性不够突出。但中国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人力资源岗位将会得到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方向,选择这个方向需要对数字敏感,如果你的个性沉稳安静内向,喜欢分析数据,不妨可以考虑做财务类的相关工作。企业理财师、会计、证券金融行业的财务分析师和财务策划师等,都是不错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