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时间:2023-08-11 17:2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企业信息化定义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学者最早提出了“信息化”一词,并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信息词汇,即“Informationaliza-tion”,其本意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与共享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从信息化的概念衍生出来的,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不同的学者都结合自己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乌家培老师给出的定义是“企业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最终能够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到提升作用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高俊书学者则认为,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应用,从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过程。国内的其他学者也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了各自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这些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指出,企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相关业务活动的效率与水平,进而为提升企业的绩效做出相应贡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各个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都不甘落后,纷纷制定相应政策推动经济信息化建设。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好坏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有的企业都希望通过进行信息化建设来对以往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业务处理方式做出改变,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提升企业的绩效,使得企业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辅助管理决策。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企业信息化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企业也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也是逐步进行开展的,不同的企业、单位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个别的企业其信息化开展得比较好,而有些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得可能就比较差,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信息化开展情况,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无非就是买几台电脑,简单地把手工业务结合计算机进行处理,这样就算企业信息化了,可实际上,这根本谈不上是企业信息化,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就可以看出,这样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作用的本意。第二,对企业信息化所需投入认识不够明确、清楚。众所周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长期进行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与企业很多方面息息相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及相关业务需求不断地进行投入,而且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更多回报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投入就会产生所需的效益,由于这样的错误认知,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资金预算没有充分的考虑,导致预算不足,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或终止,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亦不完整。第三,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整体部署和规划。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开展的过程中采用平铺的方式进行,不管企业实际情况,所有的部门一同展开,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资金流动,也对企业的生产业务活动产生影响,开展得不好甚至会导致企业因资金链条出现断裂而倒闭。第四,过于夸大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自从企业信息化概念出现以来,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其重要作用,对其非常重视,专门组织人力、物力从事信息化建设,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过分地相信甚至夸大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可逆的负面效应。要知道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永远是一个辅助手段,能够为企业的各项建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建设得好也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但如果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相比,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比较典型的代表企业是黑龙江省富裕斯达造纸厂,作为全国信息化行业的标兵单位,其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得非常好,仅企业自身研发的软件信息系统就有1000多个,可是在2007年被山东晨鸣集团收购,后又由于产能较小,产品竞争力不足而被抛弃。第五,对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没有充分的认识。据有关文献统计,多数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没有十分明确的认知,大多不清楚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不是很清楚,这对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为不利,企业不能够针对弱项加以改进,就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合理开展。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让企业信息化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动力,而非掣肘,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尽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针对上述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强化对企业信息化概念的理解,确定企业信息化各项工作内容。企业的中、高领导层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概念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了解并掌握其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与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并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的效益,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使用企业相关信息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手工工作自动化。第二,熟知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充分估计企业信息化相关投入额度与进程安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建设投入是一个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企业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做好充分地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不会因为预算不足的问题而导致信息化建设活动停滞,进而影响到企业后续的发展。第三,合理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分阶段、分步骤展开的,不能所有的部门一同开展,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业务处理量大、业务处理时效性强的部门率先展开,同时应不断总结经验,为后面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如应先在财务部门运用信息系统辅助日常工作,之后在生产、加工、仓储部门逐步展开,企业按照既定的建设规划开展,就能够有效避免资金投入分散、不便于管理等问题。第四,加强对企业信息化作用的认知。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应从实际的角度来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展得比较好是能够为企业增光添彩的,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形象,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应的间接效益;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其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只关心你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会关心你企业信息化开展得如何,所以企业信息化永远是辅助手段。第五,对企业信息化开展综合评价,了解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真实水平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发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要进行信息化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简便性、定量与定性结合等原则进行设计。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应尽量选取能够抓住企业信息化水平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最有代表性的相应指标;系统性原则是将把能够影响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诸多因素从系统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设计,这个系统包含了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诸多合理要素,应是完整的,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对信息化水平有影响的要素,应包含企业自身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水平、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等等。系统性的原则是要把这些诸多要素综合反映,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评价,这样才能从客观的角度,相对全面地评估出企业信息化的真实水平;可行性原则是指在设置指标的时候,要对设计的各项指标表示的含义清晰具体,反映的数据应具有可靠性,避免因文字理解出现歧义现象,同时对于指标的数量设置要加以考虑,数量要适当,各个指标之间尽量避免交叉,因为一旦交叉就会产生冗余信息,加大了某一方面的权重,影响到评估的准确程度;可比性是指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是普遍适用的,A企业适用,B企业也要适用,指标涉及的各项经济内容、时空范围以及计算的方法都应该是可比的,这就方便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对比,找出差距与不足,对企业在同行业、同地区的状况有清楚地认识;简便性是指指标的设置数量不宜过多,能很好地测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即可;定性和定量结合是因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这一概念其本身就非常抽象,在有些时刻需要考量的内容往往不能数字化体现,因此,在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识别和开展综合评价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到能够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指标。有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后,我们就可以来确定企业各指标的具体情况,然后进行评价方法的选取。当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如主成分分析方法、因子评价方法、功效系数法、AHP、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模糊综合评价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能够对各指标情况借鉴专家进行打分,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归类判断,使得企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同时也能够根据评价的具体过程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未来应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每个企业都很重要,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比较有效的手段。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需要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对企业信息化的水平有清楚的认知,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以及更长的时间内,企业还需要就信息化建设做哪些工作,应如何开展等等。文中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是很多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开展过程当中经常能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并不是全部内容,提出的解决对策建议也仅仅是针对问题而言,在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或有信息化建设想法的企业提供一定借鉴,使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少走些弯路,希望所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都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贡献企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俊书.浅议企业信息化[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8(3):23-24

[2]茹文.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方略及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学院,2003.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论文百事通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78-02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1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日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2.1 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2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I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2.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第4篇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信息化 管理创新模式

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指房地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目前,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的决策要依赖于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信息化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房地产业是一个时刻与资金流、物流、人流发生错综复杂关系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中信息在企业、行业之间的流通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因此,信息化在房地产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面大,实践广泛,从项目立项到物业管理,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收集到企业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

(2)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降低营业成本。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房屋产企业经营数据链,不仅使房地产企业各种信息传递更加通畅,而且能够大幅降低其各种营业成本,从物料调度、仓储管理、房产设计、物业管理,甚至是可视会议、网上交流、电子信息传递等,都能使营业成本获得较大削减。

(3)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科学化。信息化在中国企业发展的比较晚,尤其是中国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往往忽视了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办公处在手工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手段,提高办公质量,还可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4)有利于形成新的营销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房地产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摆脱过去那种小范围、服务不到位的缺陷,可以扩大企业的营销范围,提高服力质量,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品牌,将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之上。

(5)能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不仅能够使本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络和运营更加顺畅,而且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迅速反馈和解决客户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

3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具体特点进行改造,其信息化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必需按下列途径来着手:

(1)面向职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面向职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按着系统观和过程论的要求,对这些方面按照职能的特点进行全过程管理,使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职能分工互相合作、协调发展,为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利益进行运作。

(2)面向过程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由于房地产企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的企业,其项目运作过程包括房地产的规划、设计、建造、系统管理、维护与物业管理等,项目的运作过程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因此,要求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对计算机硬、软件选型、物理系统的实施、编码、测试、数据准备与录入等要进行全过程管理,其任务是保证系统安全、正常、可靠地运行,同时,还要对系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性能,以充分发挥构建的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3)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协同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联系紧密: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电子商务是由企业信息化孕育产生的,并由此推动着向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对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存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才更显著。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时代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改进企业信息收集、加工、管理和传递方式,就需要实施企业商务协同模式,帮助优化和改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工作流程,提高企业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4)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在集成管理模式下要求房地产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增加自动化设备的应用的比重,通过采用智能化生产制造设备,有效地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使企业设计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数字化,并且同时在企业经营、决策层面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后,企业内部数据比较散乱得到很大的改观,以前很多地方出现了数据不一致的地方不再存在。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的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后,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4 结语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那些中小房地企业信息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这种状况给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程,它涉及到房地产企业运 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只有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现代化管理,全面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赵峰.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果测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 67-69.

[2]赵峰,张娅萍. 企业人力资源长效培训研究[J].知识经济.2013,(6):17.

[3]张杰,孙曰瑶.基于AdaBoost组合算法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2, 7(7):41-44.

[4]赵峰,张娅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3,(7):13-14.

[5]张杰,赵峰.流数据概念漂移的检测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3,28(1):30-35.

[6]张杰,孙曰瑶.数据流分类中的概念漂移转移估计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12):19-25.

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61

1 信息化和电力信息化的概念

进入20世纪,信息技术迎来了一场重大的革命,人们从此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信息技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描述来定义信息化。本文综合人们对信息化的共同认识,对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是:信息化是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状态下而广泛运用的过程,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运用和推广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增长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信息化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信息化是指电力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全过程,通过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范围和运用深度,实现电力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共享而有效利用信息的过程,从而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增强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则是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要素[2]。

2 电力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和风险分析

(1)普遍存在计算机病毒的威胁。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企业是最早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行业,电力信息化来带的方便、快捷、高效的工作效率,我们是有目共睹。然而随着电力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生产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不断加强,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需要有更快更强更加可靠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保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而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和入侵会直接影响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在改造升级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计算机病毒入侵的防护工作。从调查数据中分析,计算机病毒是破坏网络安全的首要威胁,其中木马病毒成为首要因素。

(2)传递信息的过程安全性不容忽视。电力行业作为最先引进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生产的企业,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网络建设、主机系统架构和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4],可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主机系统安全和管理系统上还存在不少的风险。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后,电力企业还引进管理信息化技术,如: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供电营销系统等重要管理营运系统投入使用,许多企业内部的重要信息和机密文件通过企业内网进行传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加快工作效率的同时,带来了信息安全性的隐患,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能相互传送重要数据和信息,可能会出现企业人员信息、财务数据外涉的危机。电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企业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2.2 电力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力部门在提倡统一化管理、统一化贯彻和统一化领导的原则在电力企业实行信息化过程中没有贯彻落实执行[5]。如我国现在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大多数使用国网、省网集中部署的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也存在企业级的信息编码、接口规范,然而面对众多的信息编程软件,因为技术规范没有统一要求,信息系统出现重复研究与开发,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不一致,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全面实现电力信息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2)电力企业对信息化存在错误的认识。不少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纯粹依靠网络和机械代替人的劳动,购买大量的机械设备,引进先进的信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然而却忽略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忽略了网络技术程序的升级改造。另外一些电力企业管理者单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由信息部门人员专门负责的,与企业的其他员工没有关系,把信息化工作任务集中分配到信息专业人员身上,企业内部员工没能形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出一份力量的思想。电力企业人员的认识误区,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电力企业缺乏强大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信息化是一门先进的高科技技术,电力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建设队伍作为建设的动力和保障。正是看到这一点,电力企业对员工培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电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不断促进电力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电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仍需要强大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对引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时刻监控、定期升级、优化,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运用等工作。

3 加强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的措施

(1)开展定期的网络安全监测和评估,根据电力企业引进的信息技术的类型,结合相关的案例分析,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应急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影响及时找出和处理网络的病毒威胁。

(2)加强企业员工网络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制定对企业内部信息安全、保密的管理机制,让员工深入了解重要数据和机密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促进企业信息化知识水平和防范意识的提高。

(3)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规范和机制,引进网络版杀毒软件,加强网络行为管理和入侵检测,定期扫描信息安全漏洞,加大信息化科研能力投入,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建设,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确保全方位地保护电力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4)加大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全面实现电力信息化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必须有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通力合作。政府部门应统筹各地区信息化进度,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战略性发展计划,每年的财政支出中恰当调拨一部分资金支持电力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团体应做好监督协调的工作,当电力企业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建设管理电力信息化时,应当及时举报,同时对电力信息化的规划、设计、管理提供宝贵的意见和技术支持;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学习创新的管理方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纲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5)培养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专业性队伍,信息化建设是先进技术与先进思想有机结合的过程,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度。电力企业要关注人才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极力吸收、培养和保留一批批信息化的专业性人才,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出谋划策。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实现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必须正确认识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针对阻碍电力信息化发展而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合适的、可行的方法去解决和完善,着眼未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技术技能,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才能越走越远,国民经济才能越走越强。

参考文献:

[1]何光富.电力企业的信息化问题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0(01):28-29.

[2]张念红.基于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力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3]王乐.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厦门大学,2013.

[4]黄兴,王朝凤.信息时代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4):155-156.

第6篇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信息化 探讨

一、前言

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正以它的神奇力量改变着企业的生存模式,电子商务、远程办公、虚拟企业和虚拟组织的产生引起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模式、信息交流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变化。引起全新的企业经营革命。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模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建立适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概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根据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水平又较低。信息化建设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对信息的需求量是大量的、多方面的。造就形成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其次,加入WTO,与国际市场对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也迫切要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市场竞争的效率。再次,有利于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伟大战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3)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信息化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企业信息化也是如此。而且正是企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了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也将不断发展与完善,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

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在企业信息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在传统的三大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基础上,信息将成为企业的第四大战略资源,并且作为生产要素。其重要程度将日益增大,并引起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方面一系列的变革。

3)信息化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

很多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使用计算机连接因特网。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的确,企业信息化是要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但是,信息化作为一种时代进步的推动力,早已经突破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范畴,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以制造企业为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和组织结构信息化。

4)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具有市场竞争、需求拉动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卓越、利润驱动的内在动力,才会有使用先进技术的迫切要求。尽管企业信息化需要

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巨资,还必须忍受组织结构转变的阵痛,而且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就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企业实施信息他的目的就在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组织结构等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通过形成差异产品或服务、改变竞争方式、扩大竞争领域、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七个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改变经营观念、激发人员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三、新会计准则下推进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化人才缺失

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职能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采集、处理的实时性和自动化,使会计人员摆脱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能将工作重点更多地转向非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企业的业务活动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据此制定有关的信息记录、存储、维护和报告的规则等。因此,会计的管理职能得以真正实现,会计人员角色也将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环境无论是对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还是对会计人员的角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精通会计、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财务软件开发人才严重不足,使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在高起点基础上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大打折扣。

(2)期末不按规定结账,甚至还可以“反结账”

新会计准则规定,“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包括月、季、年末)结账”;《会计法》也明确规定,“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的方法更正”。但我们发现,很多会计软件可以期末不结账就可以生成会计报表,甚至还可以在结账后发现原来处理有误,或者因为管理层的“特别需要”,采取“反结账”的方式,彻底原来的会计记录,并且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这是与我国会计法规严重相违背的。

(3)操作权限不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

多数商品化会计软件存在“超级用户”,即以一个身份(如系统管理员)登陆,就可处理完会计核算的所有事项。这是与新会计准则内控制度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相违背的。其次,还存在系统管理员与财务主管岗位、会计核算具体岗位分工不清的问题。有些虽然有分工,但也没有在软件中体现出哪些是相容岗位、哪些是不相容岗位。四,新会计准则下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措施

(1)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会计人员能科学使用会计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也应不断地在发展中体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信息技术人员不同,会计人员适应会计信息化需求的应变能力重点表现在以下三点:

①根据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

②制定各种业务活动、会计控制和会计信息的规则,协助信息技术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相关规则。

③在信息技术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2)在投入会计信息化建设前。企业应有明确的规划

确使软件系统的规划和公司业务流程的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企业管理者意识的改变也很重要。信息化必然带来流程的标准化,企业管理者应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将标准化带来的短期损害降到最低,否则,标准化就有可能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计信息化管理就会进入“死胡同”。再次,管理者对于信息化建设是基于战略上的考虑,而软件公司则是基于企业现状,前瞻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如何实现二线并行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化既要满足现实需求,还要给将来业务发展留有后路,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可扩充性至关重要。

第7篇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主席指出“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生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的这段讲话明确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因此我们既不能强调工业化未完成而推迟信息化,也不能因搞信息化而放弃工业化,应该两者并举、相互促进。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合理组织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增加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简化贸易流程,提高贸易效率,加速实现信息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电信网络和数据化传媒技术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经营活动,它涉及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各个方面间通过电子工具如EDI、WEH技术,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易。它包括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生产计划安排、物资调配、客户联系、营销、流通等。而从事电子商务最直接的工具就是计算机网络。

电子商务按照交易对象可分为四类:

(a).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toB);(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toC);(:.)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t0A);(d).消费者对政府的电子商务(Ct0A),当前流行的主要是前两种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运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交易前:卖方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产品的有关信息,买方寻找适合自己的商品交易机会,买卖双方通过网络交换信息,比较价格和交易条件,并了解对方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贸易政策,并且提供广告宣传服务、网上咨询服务。第二阶段,交易中:签订合同,进行交易。交易过程中涉及面比较广泛,象金融机构、运输部门、税务机关、海关等。电子商务必须提供电子单证的交换、电子支付以及交易洽谈,产品订购,货币支付,交易活动管理等服务。第三阶段,交易之后,商品交付运输部门投送或直接通过电子化方式传送信息产品或提供服务,并向用户提供通知信息。这就是理论上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一个过程。

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买卖双方均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即可交易。其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和交货方式快速的特点,使其发展潜力巨大,前景极好,它是商务领域的一场信息革命,刘一人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预言,若千年后世界贸易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电子商务来进行的,

2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i一十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企业的内联网和外联网,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方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前面已经谈了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都只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市场在网上,它的发展依赖于网络的发展,更依赖网上用户数量的发展。而网上的发展,网上用户的增加都要求有更广泛、更深层的信息支撑,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是广泛、深层信息的主要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并为企业构筑了巨大的新市场,特别是要求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响应,促使企业对内部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整合,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在高速增长,全球互联网用户从19%年不足0.4亿,增长到目前的2.6亿,预计2005年将超过10亿。1998年美国有24%的企业开展了BtoB业务,2000年将有56%的企业实现BtoB,预计到2002年,BtoB的发展将为美国企业节约开支6000亿美元,到2003年BtoB的交易额约为1.3万亿美元,占美国销售总额9%,而全世界BtoB的交易额将达3.2万亿美元,占世界销售总额的5%。正是由于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巨大市场,各国都投入巨资积极构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根据有关资料,1999年仅美国企业在此方面的投人就高达1530亿美元。

我国企业从70年代末期就开展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工作,1993年“金”系列工程启动,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工作正式起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产生了“8848”这样成功的商务网站。但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很落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来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的发展滞后于网络建设;在信息服务的方式和层次上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在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方面更为突出;信息化人才的匾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制建设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实践要求;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缺乏有机衔接配合;各地发展存在不平衡性等。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而意义重大的事情,我想就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自己肤浅的看法。

a.融合与创新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决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应走有自身特点的信息发展之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应该很好地加以总结推广,政府应选择一些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试点,并加以政策扶植,以跟上世界电子商务认知上的进步和发展,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创新是电子商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生命力的体现。发展创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己迫在眉捷。建立网站品牌信任度、更新经营理念、找到平台上供求信息的对接点、到电子商务和传统产业的结合点、找到网站赢利的创收点就是我们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我们需要创新的电子商务基础技术,以提升电子商务的综合实力,更需要创新的经营理念,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等级和水平。

b.发挥制度的优势,强化政府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除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外,更需要政府带头组织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及跨行业合作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政府应配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制定必要的法规,进行观念引导,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织各行业和厂商制定一些技术和管理规范,以保证交易的安全可靠。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冲突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8-0124-06

一、企业信息化冲突相关文献回顾

组织冲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Pondy于1967年发表了“组织冲突:概念与模型”一文,初步奠定了组织冲突理论基础。Thomas发展了冲突的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两位学者的研究使组织冲突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初具雏形,并引导后来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Barker等认为,当不相容的行动出现时,冲突就存在了。在冲突中,一方的行动伤害、干扰、阻碍、反对或以某些方式使他方的行动和地位变得无效。冲突既可以出现在合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在竞争的情况下。Morrill认为,冲突可以是对抗性的或非对抗性的抱怨的沟通,对抗是当事方之间通过语言或行动直接表达的抱怨,而非对抗则是指抱怨不通过直接的语言行动表达。这样宽泛的定义允许人们对以抱怨为基础的现象进行广泛地分析,而当事方回避是典型的非对抗性冲突的解决方式,谈判则是对抗性冲突的解决方法。Darling和Walker研究认为,冲突源于各种因素,在目标、期望、价值、行动方式以及关于怎样把握环境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人们将难以预计的未来因素加入到这些差异中去的时候,冲突就更加激烈和无所不在了。冲突代表了面向未来的一种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冲突是组织活力的象征。Wall和Callister将冲突的成因归为三方面:第一是个人特质方面,如个性、价值观、目标、压力感、对自由的要求等。第二是人际因素,包括知觉因素,如误解、不信任等;交流因素,如敌对、不喜欢、侮辱等;行为因素,如权力斗争、阻碍别人的目标等;结构因素,如权力不平衡、地位的差异等;以往的互动因素,如过去合作的失败经历、以往的冲突经历等。第三是冲突的问题特性,如复杂的、多面的、模糊的问题往往引起冲突。

相对于管理学领域的其他研究相比,对管理冲突的研究比较少,拉巴隆巴拉对《哈佛商业评论》所做的文章统计分析,从1975-1999年中期发表的6500多篇文章中只有3篇的标题有“冲突”这个词汇。以往的冲突研究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的人际冲突、团队冲突或部门冲突,采用的是微观视角。托马斯・谢林指出,冲突的第一种理解是将冲突看成是一种组织的不正常状态,要寻找冲突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予以根除。这种观点被称为“冲突的传统观点”,盛行于20世纪30-40年代(罗宾斯,1997)。谢林的冲突第二种理解认为冲突的产生具有合理性,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研究分析与冲突相关的各种行为。罗宾斯认为,抑制冲突的文化过去行得通,但是,在激烈竞争全球化经济中却是绝对不行的。那些不支持、不鼓励、不同意见的组织将无法生存下去。员工来源的多样化及适度的冲突,即可以保持组织的活力,又可以提高组织、生产率水平。这种结论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冲突管理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框架主要有三个,即基于资源稀缺的冲突分析框架、基于利益矛盾的冲突分析框架和基于特质差异的冲突分析框架。这三个框架下的冲突也分别称为资源冲突、利益冲突和特质冲突。资源冲突分析框架认为,冲突主要来自于资源的稀缺性,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个人、团队或组织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分析框架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的矛盾,不同的个人、团队或组织拥有不同的偏好和目标,也就有了不同的利益追求,正是因为利益的矛盾,冲突就产生了;特质冲突分析框架则认为,冲突是由个人、团队或组织的特质的认同和相互对抗引起的,也就是说,冲突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的深层次需要,如尊严、承认、安全、控制、目的和功效等遭到了威胁和挫折。基于对冲突的不同理解,这三种框架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三类不同的分析冲突的视角和管理冲突的技术。典型的冲突管理的“硬策略”如威胁、竞争, “软策略”如妥协、回避、迁就,“折中策略”如谈判、合作,“冲突激发策略”如沟通、引进新人、组织重构、任命吹毛求疵者等(Barker et al,1988,Thomas 1992,罗宾斯1997)。

国外企业信息化冲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Halsey,John J.研究认为管理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之间的冲突已经被发展了,他建议人们认识两个领域的相似和区别并理解他们,信息系统与管理科学对公司的各种管理具有许多相似性,无论是长期的战略计划和短期的成本降低,两者都是有帮助的。两者的不同在于领域的界定和数据的处理,管理科学和信息服务都应投资,以利于提升两方面的技能。信息服务提供数据,管理科学提供各种数据如何应用的建议,帮助评估或建立合适的模块。Daniel Robey,Dana LFarrow,Charles R.Franz发表的论文《系统开发的组成过程和冲突》认为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促成了组织的成员进入到一个具有潜在冲突的过程中,项目组的冲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被系统开发忽略了。建立了参与,影响,冲突,冲突结果的冲突模型。Smith,Mckeen研究认为,信息系统和用户部门之间关系通常被描绘为缺乏信任。四个冲突的根源被识别为:(1)关于计算机化控制的意见分歧;(2)区别在目标和经理时间表不一致;(3)缺乏可测量的益处;(4)在系统开发期间的角色和责任的分歧。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认为:(1)这些表现出的趋势影响是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关系;(2)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3)对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的改变;(4)管理控制和决策制定的侵蚀。美国南明尼苏达大学的Trimmer,Kenneth James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讨论了跨职能团队的信息化冲突,他认为冲突是跨职能团队一个固有组成部分,并且包括两个类型,感性和实质。冲突的两个类型可能导致团队满意度水平降低,也可能导致团队生存能力和团队整体效率水平的降低。冲突,特别是实质或面向任务的冲突的决议,是功能良好和有发展团队的特征。Kumar,kuldeep;van Dissel,Han G研究了跨组织的系统引起的冲突问题,他们把跨组织的系统(10s)类型分为三种:合并资源的IOS,价值或

者供应链IOS和网络的IOS,将系统中潜在的冲突的性质分为经济的、技术的和社会一政治原因。

国内企业信息化冲突的研究起步较晚,丁祥海,唐任伸将信息化冲突分为技术冲突和利益冲突,技术冲突可以通过专家协商的和利用知识库解决,高诚毅从组织管理角度对信息化冲突产生的根源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唐东平从ERP实施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冲突特点,提出冲突管理模型及对策,屈丽萍,王雨晴从项目管理视角对企业信息化冲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冲突的办法。

二、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冲突机理

要研究分析企业信息化冲突的机理,探索其对企业管理活动的种类影响效应,并确立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原则,必须首先明确信息化冲突的类型、不同类型信息化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识别信息化冲突发展的内在过程和阶段特征。

1、企业信息化冲突类型

2、企业信息化冲突模式

信息化冲突会给组织带来不利情绪,如紧张、不安、烦燥、恼怒、怨恨、疑心,对组织来说,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和效应都会是信息化冲突的结果。我们把给企业组织带来正面效应的信息化冲突称为良性信息化冲突,把给企业组织带来负面效应的信息化冲突称为恶性信息化冲突。要有效地激发和诱导良性的信息化冲突,规避或转化恶性信息化冲突,必须探究信息化冲突的发展过程。

Pondy把冲突的一般过程分成五个步骤,即潜在冲突、知觉冲突、感觉冲突、显现冲突和冲突结果。由于信息化冲突的主体异质性的特点,其过程包括产生、发展、转换、结果四个环节,如图l所示。在初始阶段,良性信息化冲突和恶性信息化冲突表现为信息化行为的碰撞。随着冲突的发展,冲突各方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产生多种冲突的结果,使冲突得以化解。

3、企业信息化冲突的层次结构

企业信息化冲突从时间和过程层次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前准备阶段的不足引起的冲突,如决策失误、系统分析不完善、技术不成熟等引起的,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来。第二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起的冲突,如流程变革、组织结构调整,等等,这些冲突是伴随着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突显出来,企业的大部分人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领导者对其准备也不充分,冲突随着信息化的实施逐步化解。第三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后,进入日常管理阶段产生的冲突,冲突的特点是局部的,小范围的。

从范围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企业间冲突、部门间冲突和个体间冲突。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冲突将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企业间冲突主要表现为客户企业、咨询公司和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冲突。部门间冲突主要表现为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冲突。个体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对企业信息化的抵触,其中有工作和利益原因,也有个人的性格、背景原因。

从产生的原因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技术方面原因产生的冲突,如系统冲突、设计冲突、时间冲突、数据冲突等引起的技术冲突,另一类是实施中各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如权限分配的冲突、组织角色的冲突等的利益冲突,也可称为管理冲突。

4、企业信息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1)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倡导的是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作业流的网络化和所有数据的透明实时的管理。这和传统企业原有的“背靠背”式的、各个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是格格不入的。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就牵涉到企业的内部流程管理费用和管理者思想上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跃进的过程,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2)企业信息化高起点管理方式和传统企业滞后的手工管理方式所产生的碰撞

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带来利益回报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系统的使用者能够准确详尽地采集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对数据做维护和回馈。由于企业原有的手工操作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好这项工作,因而在系统的实施和上线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要求企业的员工改变自己的日常工作习惯来配合系统的更好运行。这种改变自然会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痛苦期。

(3)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信息系统过高的期望值之间矛盾心情

信息化项目实施失败的报道时时出现,这使得企业的领导和项目的参与人员出现了这样一种心态:信息化是个好东西,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我们到底能不能做成呢?其实,这就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这种冲突在决策阶段就表现出来,属于第一层次的冲突。

(4)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作业流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企业信息化从文化角度看主要是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物流的供应链,在企业外部则通过灵敏高效的反应机制最大化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它所倡导的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意识。企业信息化要求学习在企业文化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还要有改革旧文化的需求和欲望,实施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就是激情加坚持不懈的毅力。企业文化本身更多地强调企业的使命和文化理念,体现的是企业的宗旨、目标和企业价值观,这些文化理念经过长久的培育,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而且企业的全体成员都共同遵守。实施企业信息化不仅要变革企业的流程和模式,而且也是必然带来企业文化的变革,保持企业运行模式和文化的协调统一。这种变化无疑引起企业新旧文化的冲突。

(5)企业信息化中的速度冲突

对信息化企业来说,依托网络进行的信息化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时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实时跟踪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不间断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实时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全天不间断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快速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这种管理方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工作时间的概念,通过网络技术企业实现了经营速度的加快和时间的延长。这将引起企业管理层和操作层以及决策层相应的响应速度的加快,这种加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往往是滞后性问题出现才研究解决的办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能实现组织与系统的协调一致。

(6)企业信息化中的人事管理冲突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并且是专门的计算机技能,但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每隔几年都在更新,要求人员原有的计

算机技能也要更新。也许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员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要求,一些员工的能力会不适应这种更新的变化,从而产生对信息化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知识工人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传统工人的比例缩小,对企业的人员裁剪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冲突。

(7)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和传统管理层次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来改造公司的流程和管理方式的过程,相应地要求减少管理的层级,大幅度的减少管理人员,导致权力重新分配。在传统的组织中,权力是按照等级分配,权力越大,掌握的信息就越多,信息与权力相匹配,成为等级的标志。由于等级性的传递,使信息产生迟滞和变形,因此,企业信息化要求信息传递同步性、同时性,这必然引来权力和利益的冲突,失去传统的信息控制能力。

(8)企业信息化与企业规模的冲突

企业在规模上有较大的差距,导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管理、业务发展上与大企业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上也是一样,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很难像大公司那样通过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来推动。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企业的人才储备也不一样,大企业人才济济,实施信息化与中小企业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无论从规划、实施、运营、维护、更新换代都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从财力上来说,大企业财力雄厚,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所以大企业会上更好的系统。但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因都是一致的,这种规模上的不同必然导致企业信息化的理想与实际的冲突,以及决策中的利益权衡冲突。

三、化解企业信息化冲突方法

我们研究冲突的目的不应该是消弥冲突,而应该是有效地管理冲突。认为冲突都是好的和都是坏的看法显然并不恰当也不够成熟。冲突是好是坏取决于冲突的类型。管理者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这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罗宾斯认为,冲突可以分成功能正常和功能失调两种类型。功能正常的冲突是具有建设性的、利于组织发展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是具有破坏性的、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企业信息化中的冲突重新进行审视,应该对冲突的类型、冲突的原因、冲突的作用、冲突的演变、冲突的管理等进行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研究。

针对管理中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际冲突方面,其中以托马斯(Thomas K.W.)提出的五因素模型影响最为广泛。托马斯从满足自身利益和满足他人利益两个维度上来确定个体应采取的冲突处理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解决冲突的五种策略:回避,即置身事外、不作处理;强迫,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为达到目标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迁就,只考虑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或者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合作,即通常所说的双赢方式;折衷,即双方各让一步。这五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分别代表了武断性和合作性的不同的组合。

对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过程包括诊断、处理和效果反馈三个主要过程。破解冲突首先要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诊断,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对冲突的水平和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是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的前提。

首先,明确企业信息化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内在需要。信息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是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是为了“作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宜适时、适度、适用,不要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

其次,企业信息化要整体规划,逐步实现。由于实施信息化初期,一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现有的信息化项目很多不成功。其中大部分是因为规划失度,盲目求大求全,从而导致虎头蛇尾,最后草草了事。以上两项诊断是要解决决策阶段的信息化冲突问题。

破解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产生冲突的方案:

1、维持现状

如果采用这个办法,企业继续在自己当前的信息系统架构内处理信息。维持现状可以让冲突自行解决,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些冲突会逐渐缓解,直至消除。

2、采用优选信息系统

优选最佳信息系统加以整合实施企业信息化,可以解决存在的许多信息化冲突问题,并在所涉及的业务项目产生规模经济。

3、转用全新系统

新系统不仅容许兼并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运作,而且为将来升级的运作留有余地。这种办法要求所有当前的信息系统运行必须转而适应新系统,所有人员必须同时接受培训以便使用新系统,推动了团队气氛,因为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必须经历相同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大刀阔斧消除冲突的办法。

4、实行全面信息化管理

从开始阶段就要求全员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保持大家对企业信息化的激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能把信息化仅仅看成是企业信息化部门的事。信息化是管理上的一场管理革命,从以往的失败案例看,往往是错误的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是上一个计算机系统,忽视了可能给企业管理带来的问题。所以,搞企业信息化一定要企业全员、全过程的动员起来。

5、实施在后培训先行

信息化成功要有一个好的基础,提高企业的基础工作水平和全员素质是信息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消除冲突,增进理解和谅解最有效的办法。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至关重要,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会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失败的信息化项目会极大地损害企业的实力,因此,防止毁灭性冲突,化解常规性冲突,激发保健性和激励性冲突。这是破解企业信息化冲突的原则。

第9篇

这个由国外民间组织一手烹制出来的企业信息化评价基准与自我评价指南能否落户中国?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成共识的情况下,它对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又有何价值呢?

软脑公司研发部经理张京宇认为,该“指南”进入中国有着“四轮驱动”:非盈利的日本经济生产性本部能够得到与中国同行交流的机会;软脑公司可凭借这个价格在一二千元左右的指南展开咨询的前期工作;中国相关政策制订部门通过借鉴与交流,能制订更科学的企业信息化标准;量化了信息化效益,汇集了对市场及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的信息系统的指南,则为企业提供了自我检验IT利用度的工具和对策。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当然对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标准自然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信息技术推广部部长邓超认为:“做标准的目的不是市场,而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基于中国企业现状,对现实工作有着指导意义的标准的出台是一项急迫的任务。但是评价体系毕竟是一套复杂的系统,资源共享有好处。”

时至今日,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发生了太多失败的案例,ERP和CRM的成功率还不到30%。为什么信息化项目成功率如此之低?中国的企业(包括政府)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化?什么才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企业信息化潮流?越来越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必答题。在信息化上强调中国特色,也许会自筑城墙,也可能被淘汰。

但任何一个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南或标准,其主体作用是给一个概念来剖析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如何利用好这把“尺子”,更应该是企业考虑的问题。采用信息化评价决不是仅仅来显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更不是为了宣传,而应是从评价内容得到启示,并深入考虑信息化的应有状态。

评价其价值不能忽略这一“指南”的产生背景。

日本企业界在对经济泡沫的反思后发现,日本经济陷入低迷状态有其外部原因,更有深层次的内部因素。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如今则转入买方市场,顾客主宰着买卖关系,但日本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改造营业过程的重要性;而在 Internet的冲击波中,虽然日本企业多在1995年左右完成了硬件建设,但是并没有变革营业模式。现在的经济社会中应该重在对营业过程的管理,而信息化是进行整个营业领域变革的工具,“自我评价指南”由此而生。

与此同时的20多年间,中国企业信息化从以“工具电子化”为标志的“办公室自动化”转向了以“流程规范化”为标志的“业务流程管理”的阶段。然而与国外相比,差距依旧难以跨越,多数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CIO的层次。更有甚者,为响应信息化建设而建设信息化的现象不在少数。

有用的信息不会凭空出世,只有在目的的驱动下,才可能得到必要的信息。要达到这样的良性发展,必须普及这样的理念:不论是最高经营者、管理层还是CEO,所应考虑的头等大事是如何在具备技术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真正地用来地运营信息化,用它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强化关系,达到盈利的根本目的。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化咨询 咨询市场 咨询绩效 咨询评价 企业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产品供应商与用户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严重。博弈中,用户的弱势地位突显,致使企业信息化非理性因素增加,风险加大,信息化规划、实施和运行的效率与效能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应运而生,用户对咨询介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那么,咨询介入真能改善企业信息化高失败率的尴尬局面吗?为此,本文分析了国内百余家企业信息化案例,并对河北56家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分析显示围绕企业信息化咨询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分别存在于信息化咨询市场、咨询服务提供方和用户方,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发育和正常运行。

咨询介入与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认识企业信息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这些问题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咨询介入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了解企业信息化,正确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作用,进而使企业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的市场环境。脱离这些来谈企业的信息化,只能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也是没有成功基础的。

从宏观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有它的共性,其内容大体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但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常常见到一些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有意或无意误导用户,将管理信息化等同于企业信息化,更有甚者将实施ERP等同于企业信息化。许多管理咨询顾问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纷纷加入到企业信息化咨询的行列,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咨询业务。这些管理咨询顾问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能迅速弥补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的缺憾,这是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管理咨询顾问由于其专业领域的局限性,往往夸大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管理轻技术与重技术轻管理这两种极端的观念都是非常危险的。其危害在于以偏概全,将企业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割裂开,使企业业务流程中出现信息化盲区。这样做既违背了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规律,也压缩了企业信息化战略纵深,加重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盲目性。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误导下上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做规划时不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全业务流程考虑,而是只关注管理环节,致使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既没有考虑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兼容性,也没预留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数据交换、转换和共享的接口。最后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是成了信息孤岛,便是其作用有限、名实不符。信息化提供商兼做咨询服务时,往往围绕其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和应用的技术来定义信息化,背离了企业需求。还有一些咨询顾问追求面面俱到,贪大求全,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把信息化变成了企业的包袱。

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决策时首先要问的就是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许多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都能列举出一大堆信息化会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诸如降低库存、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

当企业确信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回报时,往往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引导下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这样就使企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策,而使信息化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最终企业不仅不能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甚至还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当企业发现信息化并不像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所描述的那样,尤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平平,再看看其他企业信息化实践,成功的案例少,失败的案例多,就难免使企业对信息化心存疑虑。另有一些企业出于种种原因,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往往会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从而使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整体规划。最终花费了大量资金,即使在个别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局上却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这些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甚至产生负效益,从而使企业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资本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市场竞争由红海向蓝海演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作为信息化咨询顾问,应使用户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利益不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提高企业的协同竞争力。

准确把握信息化的作用应是咨询顾问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企业正确制订信息化战略的前提。

咨询介入的利益导向

一个规范的信息化咨询市场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应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咨询顾问团队应十分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为企业定义信息化,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

调查显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有四种实现方式:

完全自助。企业自己设计战略、流程并实施。 这种途径的优点是企业熟悉自身,成本低;缺点是专业化程度差,市场化速度较慢,同时可能存在管理的盲点。

打包服务。购买厂商产品的同时,由信息化提供商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性的咨询服务。

战略咨询与自主实施。由管理咨询设计战略,企业自己实施。

完全外包。由咨询公司设计战略,系统集成商实施,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企业选择完全自助并非信息化建设最佳途径,往往是企业基于对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服务方不信任的无奈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客户希望咨询公司能够同时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的实施,因此目前的趋势是一揽子解决方案:不仅提供技术和决策咨询,还参与具体方案的实施。

信息化提供商往往是系统集成商,在兼作咨询服务时,其咨询介入的本质是技术导向和利益导向。他们受利益的驱使,会围绕其所掌握或能提供的技术与服务,诱导企业应用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他们关注的是能否将其产品推销给企业,咨询的目的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咨询服务在信息不对称下很难保证其客观和公正性,也难符合企业需求。

有些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设计战略,自己去设计具体的流程并实施。由于缺乏对流程与信息技术的掌握,企业无法很好地整合战略与技术。这就使得战略很难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而得以实施。这就是很多大型信息化咨询项目在实际中很难取得彻底成功的原因。管理咨询公司在做信息化咨询时往往有业务导向倾向,他们夸大自己业务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不能真正站在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高度和从四流集成的角度整体审视、规划企业信息化项目。

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专家也纷纷从事企业信息化咨询。这些专家学者型咨询顾问往往没有企业经验,缺乏企业实践。他们基于自己研究领域和熟知的知识为企业信息化咨询,很多是生搬硬套一些知识和模式,对企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典型的知识导向特点。

上述几类咨询,很容易误导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或以偏概全,以局部代全局;或使企业信息化背离企业需求,进而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合理的信息化咨询应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的企业战略、信息化规划要符合企业实际,其信息化实施、监理、培训等咨询环节也应围绕企业需求来进行。

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

面对迅速成长并相对混乱的信息化咨询市场,谁应成为咨询服务的主力军?按照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进一步分为三类: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与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咨询的市场;第三方咨询服务的市场。

目前,前两个细分市场仍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在第一个市场上,用户企业与信息化提供商是直接的甲方乙方关系,由于缺乏第三方,双方利益冲突常常出现且无法调停。一方面,用户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双方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用户企业或者徘徊观望,拒绝信息化,错过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的机会,或者盲目听从乙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增大信息化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乙方的信息化提供商一般对甲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不熟悉,加上甲方人员可能不予积极配合、沟通不畅,乙方对甲方的需求分析、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到位,不仅导致项目失败率高,造成甲方投资损失,而且,在没有第三方帮助沟通、调解的情况下,因双方常常对项目是否完工、成功与否等问题认识不同而产生纠纷,也可能使乙方套牢在一个项目中难以自拔。

在第二个市场上,表面看,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优势互补,携手为甲方服务。但是,由于咨询服务商实际上是信息化提供商的商,利益驱使决定了他们共同作为乙方与甲方的合作关系,第一个市场的弊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仍然使用户企业得不到优质、诚信的咨询服务,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反过来影响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自身的发展。

在第三个市场上,存在着学院派咨询和咨询公司自主提供中立、第三方咨询服务两种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学院派咨询也普遍存在,这类咨询最明显的优势是理论和思想的沉淀。但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咨询方案尽管很系统,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而企业信息化咨询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能够有效的实施。二是缺少真正咨询公司必备的组织体系和人力体系。通常由导师带领几个学生为企业咨询,而缺乏一个咨询公司必须具有的资讯、研发、咨询和培训开发的核心体系。

作为厂商和客户之外的专业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站在一个较公正、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上,对客户的应用现状作全面分析,并且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对于客户来说,客观性和公正性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而后依次是技术专家的实力、对业界的洞察力、项目管理水平。但是第三方咨询公司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咨询专家,缺乏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基础;国内大多数信息化咨询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品牌;还有的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

上述三个细分市场中,虽然前两个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我们分析认为,问题就是机遇,需求决定供给。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呼唤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商,去沟通、协调甲方、乙方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选型招标、实施监理和验收评估,保护企业信息化投资,提高项目成功率。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IT企业、咨询公司与用户企业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咨询介入的价值分析

咨询介入有价值吗?其价值在哪里?价值是如何体现和度量的?信息化咨询市场发育不全、企业信息化咨询项目效果不佳、咨询介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缺乏度量手段,使人们对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产生疑惑。

由于咨询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无形、动态的知识产品,而用户支付的咨询费用则是有形的、静态的。用户寻找信息化咨询顾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和效能。这也是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体现。

调查发现:企业的咨询意识已有了普遍提高。约有90%的企业明确表示需要咨询顾问帮助;多数企业不知道怎样找到或找不到理想的咨询公司,75%的企业不知道自己需要咨询什么,选择谁来提供咨询服务,不知谁真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多数企业对咨询公司的运作方式和作业质量不满意。在与咨询公司接触过或合作过的37家企业中,有29家表示不满意甚至反感。鉴于此,我们认为,信息化咨询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由无序状态向规范化转变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用户方和咨询方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咨询服务质量、咨询服务效率和咨询效果评价。

信息化咨询服务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信息化项目风险降低,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知识转移。

信息化项目风险是否降低直接决定了咨询介入是否有效;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则涉及到如何度量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与利用,计算并解释财务赢利指标,度量和报告咨询介入的非财务性收益。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说明了咨询活动是否正确实施。知识转移是要看用户学到了什么。在不规范的市场运作下,加上缺乏度量依据,信息化咨询介入的质量如雾里看花,不仅用户说不清,咨询方也难以解释清楚。增加了用户对咨询介入效果的困惑和不信任。

服务效率也难以指标量化和测定。在信息化咨询服务中,一个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企业所利用其实不仅企业没法把握,就连咨询公司也模棱两可。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服务时间不充分,更在于服务者和客户之间的知识领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企业信息化咨询的内容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咨询介入仍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很难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全程信息化咨询服务。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并且动态信息源不够,不能向用户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表达信息。咨询的需求方明显的感觉就是产品没有档次。在咨询过程之中双方的不信任和在时间、费用、咨询目标等方面的背离使得咨询的成功性大大的降低。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选择咨询服务、咨询什么内容已成为困扰企业的又一难题。

较之传统的管理咨询,企业信息化咨询具有以下特点:其主要服务方式为集合多家供应商及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形成最贴近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其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企业把信息技术和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信息化咨询服务更侧重于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客户和咨询服务提供商两方,同时还有提供信息技术产品的厂商。在此过程中,咨询方需要完全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帮助用户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战略方案或信息化规划,根据用户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用户的产品,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理,同时向他们提品的相关服务,如关于产品的管理、使用、维护等的培训项目。为此,信息化咨询方自身既要熟知企业运作、企业战略规划、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和用户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及工艺,还要对信息技术产品有着准确深入的了解,包括对产品技术性能的优缺点的了解,对实施这一产品的相关成本的了解等。

企业信息化咨询人才标准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领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目前,造成信息化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的关键原因就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咨询人才极度匮乏,这也是困扰信息化咨询服务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多学科领域、多专业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化咨询人才应具有工业工程、企业和工商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这类人才应该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和项目管理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内部业务和流程,了解用户企业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特点,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企业信息化,能将信息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能将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相结合,并能将常规的管理技术与企业特点相结合。当然这样的祈求只能是一种奢望。一般来讲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顾问组成的团队,这些顾问大多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由这样一些顾问组成的团队参与传统咨询项目还是能胜任的,但是由他们去承担企业信息化咨询就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原因是专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咨询顾问对企业信息化全局的把握,造成了以偏概全,甚至指鹿为马;专业背景的差异造成沟通障碍,导致理解上的歧异,难以保证信息化项目的高质量实施。

所以企业信息化第三方咨询顾问应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复合而成的一种人才,在掌握至少两个专业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不同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相互渗透、互补、衔接而达到融合,实现互为所用。这样的人才才是复合型人才,也正是企业信息化咨询稀缺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财.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方咨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第11篇

【关键词】云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

一、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一词由谷歌在07年末提出,它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既是对虚拟化、效用计算、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的融合创新,又是对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的继承与发展。云计算将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多层的虚拟与抽象,为用户提供可靠地服务。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推出了自己的云平台,其中,国外以Google云平台、IBM“蓝云”计算平台、Sun云平台、Amazon弹性云和微软的Windows Azure平台为代表;国内新浪、盛大和阿里巴巴等企业也推出了自己的云平台。

云计算在科研、医学、网络安全、图形和图像处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用户需求主要提供以下几种不同层次的服务:

1.云基础设施

云基础设施服务,即将提供虚拟化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资源作为一项服务。具体应用如:Amazon的弹性计算云。

2.云存储

云存储服务,是一种涉及数据存储的类似数据库的服务,具体应用如:Amazon的简单存储服务和Google的BigTable数据存数。

3.云平台

云平台服务,直接提供计算平台和解决方案服务,方便应用程序的部署、节约搭建平台的软硬件成本。具体应用如:Google AppEngine

4.云应用

云应用服务,服务端提供应用程序使用服务,免除了用户安装和维护应用的负担。具体应用有Facebook网络应用。

在云计算模式下,多个用户共享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用户不拥有有形的资源,而是获得各种资源的使用权。对用户来说,节省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的支出又能根据需要扩展和缩减服务,从而使这种方式更为经济和灵活。同时第三方供应商对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用户的维护成本。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信息时代,信息要素成为劳动力、资金、技术三大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至关重要的新的竞争要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经从“大鱼吃小鱼”转变为“快鱼吃慢鱼”。谁能掌握有用的信息,并快速做出反应,谁就能掌握主动,因此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企业也逐渐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产、设计自动化;管理、决策辅助系统;电子商务等已经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创造了60%的GDP、40%的税收和75%的就业机会,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和业务拓展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其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首先,表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覆盖率低,09年中国信息化研究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率不足10%。其次,信息化应用层次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网站建设方面,很少拥有以业务为导向的全面ERP、CRM以及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

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够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认知水平受企业管理者影响很大,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的偏差和不重视会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障碍。最常见误区表现为认为信息化就是买设备、组网络、上系统。没有从整合业务的角度看待,导致效果不显著甚至放弃信息化的现象出现。

2.通用系统不能满足需求,定制系统投入较高

由于中小企业往往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特定地区开展业务,因此其对于信息系统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强,通用的系统不能满足其需求,而定制新系统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投入。

3.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差

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其经营策略和范围不断变化。传统信息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针对性,当企业经营模式变化时,原有系统需要作巨大改动甚至重新设计,这将产生一笔新的开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不能满足需求。

4.系统开发周期长,见效慢

企业希望投入能快速见效,但是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见效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难耗得起。

5.系统维护成本高

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很高,中小企业中专业信息技术支持人员有限,对于数据、设备、系统的维护,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难度很大。但由IT厂商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三、云计算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云计算的出现给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套更加灵活的模式。他将一切信息技术资源看作服务,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软硬件和计算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软硬件成本,更具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人才和成本两大难题,为其实现信息化铺平道路。

具体说来,云计算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影响有以下几点:

1.低成本

对于企业来说,低成本主要表现在客户端、IT基础设施和软件成本三个方面。首先,云计算环境下,所有应用都运行在云端,而不是在个人计算机上,因此对云客户端设备要求降低了。低价、具有小的硬盘和内存的机器就能满足需要。其次,企业无需投资于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最后,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完全按需购买,只为具有实际需求的员工定制相应的云应用,而不必为每台电脑都安装软件。

2.实施的更新和维护

云计算模式的出现,使企业从系统维护中脱离出来投入到经营中去。所有的软硬件配置维护都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负责。同时,用户也不必纠结于繁琐的软件升级工作。只需要在云端升级,客户端立即同步更新,并且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

3.可扩展的计算能力

传统模式下,企业为了应对非常规的业务和访问量迅速增加,往往投入资本购买过剩设备,造成资源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空闲状态,资源利用率极低。云计算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访问量和处理能力的需要决定租用不同的服务,这种弹性分配资源的方式使企业既能应对特殊情况又能节约成本。

4.增强的数据安全

与本地存储相比,云计算服务器中的数据是实时备份的,防止因某台设备崩溃而造成数据丢失。同时云计算下数据集中维护,权限控制、加密等技术保证信息不被泄露。

5.系统兼容性强

云计算解决了不同操作系统间的通信问题。传统模式下企业需要搭建高成本的兼容性构架来解决不同操作系统间通信。而云计算模式下,客户端设备作为显示终端,不同终端通信都要通过云端作为中转,由云端统一处理,用户不必关心通信问题。

6.性能优势

云服务提供商对平台的统一维护和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可靠、稳定的服务,能防止因特殊情况造成的系统崩溃。同时,与传统方式相比,相同投入下用户所拥有的计算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因此,云计算对于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其以极低的成本达到与大企业相似的信息化能力,以灵活的方式选择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兼容性和强大计算能力的安全的信息服务,而不用关心系统的维护与升级。

四、结束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计算模式和管理模式,对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云计算以其自身显著特点,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道路上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是中小企业仍需注意,在选择云服务时,企业员工从上到下都应有充分的认识,使所选的服务能切实满足其业务需要。同时,对各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加强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打破内部部门分工的障碍,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相信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振东.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J].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0.

[2]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吴吉义,平玲娣,潘学增,李卓.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浙江:浙江大学,2009.

[4]彭长青.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J].吉林:吉林大学,2006.

[5]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0.

[6]魏星,崔旭.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陕西:西北大学,2012.

[7]陈鹏,薛恒新.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SaaS应用研究[J].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8.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44-02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所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使信息化的投资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流于形式,而并未真正达到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目的。有的企业只是单纯地做业务,没有致力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果这样下去,不但会使信息化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而且会使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的信息化评价方法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应对竞争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企业的总体战略,根据企业特点进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一、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在企业理念和实施效果之间建立联系。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zKaplan)与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在对当时绩效评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论文《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所谓平衡计分卡就是着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创造企业未来良好业绩的驱动因素的分析,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综合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1.财务维度

企业的各项活动都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平衡计分卡的财务角度是要提高企业的业务价值以及投资收益,尽可能的满足股东。它要求企业要时刻关注三个方面:“收益增长与组合”、“成本降低-改进生产力”、“资产利用-投资收益”。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不同,因而其财务指标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2.顾客维度

是否能很好的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重视顾客这一维度。在顾客这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高顾客忠诚度、获得新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等。平衡计分卡发明者从产品―服务、顾客关系、企业形象三方面阐述顾客维度的指标。

3.企业内部流程维度

企业针对内部流程维度首先要明确企业优势,充分利用优势。它包括创新、经营、售后服务等内容。要创新就要跟上市场的步伐,不断开发产品,提供新型服务模式。经营过程是实现由产到销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优化流程、减少费用、提高利润。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时间,投资回报等指标进行衡量。售后服务直接关系着顾客维度的效果,评价售后效果的指标有投诉处理时间、售后成功率等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如今,企业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的学习与成长能力,而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又表现为人的学习与成长。企业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实现目标。学习与成长维度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平衡计分卡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必须与企业长远战略密切联系。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

企业信息化评价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微观层面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划分为以战略实施、管理控制和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宏观评价主要是政府根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的要求,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的测度方法,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信息化绩效的标准值,作为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绩效横向比较的依据,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同区域的水平地位和主要差距,更有利于绩效评价制度的科学性。此外,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服务商而言,宏观层面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有助于他们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方向。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已经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

1.基本指标

该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用于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2.效能指标

该指标评价信息化行为的合理性和信息化的成效,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效能指标的重要评价思想是“标杆值”法,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和创新灵敏度等。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水平的客观定量分析结论。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评价

1.企业信息化平衡计分卡构建

企业在确立信息化目标前,要综合企业资源优势及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以此进行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资,但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因此,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以财务和非财务的绩效方法,围绕企业核心战略进行评价。企业可以组成一个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团队,负责确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收集整理数据、考核、以及进行修订指标,进而反馈给信息化实施人员进行改善。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需从企业战略、客户、信息化流程、发展四个角度,形成企业信息化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图1反映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思路。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推动战略实施,从而获得利润。利润的提高来自于客户的获得,所以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又需要对内部流程进行改善,既要进行流程创新,提高流程柔性及可用性,又要注意安全和保密,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从而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成长潜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企业需注重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同时进行信息集成、提高人员素质技能来进行高效的管理。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设计的信息化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综合,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每个维度的目标,所设立的目标要很好地概括企业在此方面应重视的内容,尽量不要有所遗漏。其次,对前面所设立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后,分别从四个维度各项指标对企业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这一过程可以请专家确定。详细过程如下:

(1)确定四个维度的权重,再将每个维度进行细分得目标层1。如表1。

(2)将目标层1继续细分得目标层2,并赋以权重。如果有需要,可继续细分,如表2 信息化战略维度目标层2。

(3)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效果给最低层的目标计分,乘以相应权重。

(4)依次向上级目标计分,最后计算到信息化实施的总得分。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

[2] 游战清,李苏剑.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9-32.

[3] 赵兴春.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5.

[5] 汪莹.企业信息化的效应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5-16.

[6] Jianjun Cheng,Sencheng Cheng,and Meiju Yang.Evaluating the e-government based on BSC[J].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rient to E-Society,2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