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

时间:2023-08-11 17:2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

第1篇

[关键词] 金融物流;协同管理;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21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32- 03

1 引 言

金融物流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使得“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结合”从概念变成了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中的金融问题,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供应链系统管理水平不高,金融物流服务效率较低,金融风险较大,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等问题阻碍了金融物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协同管理方法融合了供应链的集成性、协作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有利于降低风险,加强控制,为供应链的良好运作提供保障。

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金融物流(Finance Logistics)是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结合的产物,不仅能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而且可以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全面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同时也能为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增加利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所构建的金融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是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该平台集存货质押、金融质押、风险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以金融质押为主体,实现了各模块无缝衔接,并融存货实物监管、工作量统计及成本核算于一身,为存货质押各方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决策依据。保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融合,同时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服务[1],还可以有效防范仓单质押服务风险、结算服务风险、融资服务风险等金融风险,提高业务运转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使物流监管方、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多方获利,最终提升产业链水平。

2 金融物流

2.1 金融物流的概念

金融物流,即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有机结合,主要是指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一种金融服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式的新型业务。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2]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有机结合,为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提供物流和金融集成式服务,从而实现传统物流的金融服务创新,实现供应链增值。

在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方面,国外相关的文献很多,成果也比较丰富。Buzacott和Zhang[3]则定量研究了业务中的一些重要指标(例如利率和贷款额度)的确定以及对业务风险的影响。Barsky和Catanach[4]认为与金融物流密切相关的商业融资不同于传统的信用贷款,实践业务控制应该由主体准入的基础风险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Diercks[5]认为金融物流业务必须严密监控,介绍了一些如何实现有效监控和提高管理的具体监控方法,阐明了要求第三方或物流企业参与监控的必要性。比较而言,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很少有现成的模型可用,风险控制水平较低,需要更多的关注。[6]

2.2 金融物流的业务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的金融物流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基于存货的金融物流模式,包括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两种业务形式。其二是基于贸易合同的金融物流业务模式,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和订单融资两种业务形式。[7]

本文研究的物流企业业务模式主要有仓单质押、全流程业务、海陆仓、未来货权4种。

仓单质押:以仓单为标的物,货主企业把质押品存储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然后凭借仓单(质物清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质押品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客户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授信额度。

全流程业务:物流公司对质押产品的整个运输和仓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监管,实现全程无缝动态监管。

海陆仓:指结合物流传统海运业务,借用仓单质押理念,基于海上在途监管并包含两端仓库(堆场)监管在内的一种全程质押监管模式。

未来货权:是指质押物分批入库,最后根据银行的出库指令统一出库的业务模式。

2.3 金融物流的监管模式

本地监管:物流公司利用全国各地的自有/自营仓库,存放各融资企业的质押产品。适用于仓单质押和未来货权业务。

输出监管:物流公司直接派驻专业监管人员进驻监管企业仓库或场地,对其质押给银行的质押产品执行现场监管。适用于仓单质押和未来货权业务,也是目前物流金融物流业务的主要监管模式。

在途监管:物流公司直接参与各融资客户的货物采购或销售运输业务,将监管范围延伸至收/交货地,将货物运输环节纳入监管范围。适用于全流程业务和海陆仓业务。

综合监管:物流公司对质押产品的整个运输和仓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监管,实现全程无缝动态监管。适用于全流程业务和海陆仓业务。

2.4 金融物流的金融风险

实施金融物流的风险一般包括:内部管理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

本文主要研究实施金融物流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2.4.1 仓单质押服务风险

仓单质押服务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质押产品,质押产品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润的获取,不对称的产品信息使得质押贷款业务有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主要的风险源于:质押产品价格通常随时间而波动,当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时,质押贷款的保障程度就会降低;质押产品来源不明或是走私产品,存在罚没风险;质押产品品质风险,可能存在品质不符合质押贷款协议要求的问题。此外仓单的唯一性得不到有效保证,存在造假风险。

2.4.2 结算服务风险

物流结算服务主要涉及金融物流服务企业利用各式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及其客户提供的金融结算服务,包括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物流业的高速运转性质,使金融物流所面对的风险被杠杆效应放大了。与传统的静态结算服务相比,物流结算服务的产品形态一直处于变动状态,带来了额外的管控风险。此外,金融物流结算业务涉及大量的金融创新和电子网络结算,这对金融企业的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3 融资服务风险

融资偿付是建立在企业资金流的有效性和交易的真实性之上的,虚假交易直接影响到资金的回收,而我国现在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信息,更增加了融资风险和对虚假交易的监督成本。融资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但现在缺乏参与各方的风险分担和收益互惠机制,导致各主体片面转嫁风险,出现“逆向选择”的融资风险。传统的融资风险评价体系难以适应金融物流的运转状况,体制上的缺陷也带来了额外的融资服务风险。

2.4.4 物流企业风险

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水平不高。中小物流企业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资产负债率通常都比较高,绝大部分财产已经抵押,因此导致新贷款申请抵押物严重不足。此外,一些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当经营出现困难时,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不但给金融机构贷款资金安全形成很大的威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增加了物流企业再次贷款的难度。[8]

3 基于协同管理的金融物流管理平台构建

要将金融和物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金融物流管理平台为企业服务,就必须依赖于协同管理。协同管理就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 包括人、客户、财物、信息、流程) 关联起来, 使之能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或目标而进行协调或运作,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消除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基于协同管理的系统包括4个主要元素:人员、信息、流程和应用,其中的核心是人的协同,信息、流程和应用的协同都是为实现人的高效协同服务的。

本文研究的金融物流管理平台覆盖传统物流企业运输、生产、营销和管理各环节,以及仓单质押、全流程业务、海陆仓、未来货权4种金融物流的业务模式,既能满足日常业务操作需求,也能满足统计分析、商务结算、决策管理方面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效率,减少了金融风险,实现了信息共享。

基于协同管理的金融物流管理平台主要解决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协同,以及各类数据的协同共享问题。仓单质押、全流程业务、海陆仓、未来货权4种金融物流的业务模式基本实现了人员、信息、流程、应用的协同。

(1)金融服务机构、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协同:物流企业通过银行信息接口和物流信息接口,连接金融服务机构和供应链企业,企业能够即时掌握供应链物流信息,物流企业也可以就业务中涉及的金融和款项信息与银行及时沟通。这样的信息系统平台建成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信息共享,降低金融风险。在物流企业内部,总部管控与分类的模块也需实现协同管理,总部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监督和管理各模块的运作流程,享有充分的管理权限。

(2)数据协同共享:如即时通讯E-mail、报表中心、基础数据等,实现相应的协同。如财务系统接口、Web服务管理实现应用协同。同时这样也使得数据在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协同共享。

4 应用案例介绍

该金融物流管理平台在国内某大型物流企业上线运行后,使物流企业的金融物流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效率方面,由先前的手工操作、人工监控,变为现在的全部信息化、系统化,将项目调研审批流程纳入系统管理。初步统一各片区原先混乱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缩短了审批时间。提供多种监管员分派方式,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掌握相关金融信息,能够及时掌握质押产品的情况,及时了解市场价格的变动,不至于因掌握金融信息的不完全造成巨大损失。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数据同步,保证财商数据一致,提高企业资信水平,便于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减少融资风险。提供多种监管员分派方式,并提供监管到期预警功能和出库操作预警功能,降低了风险。方便快捷的电子结算方式和结算业务不断创新,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承兑汇票等金融信息在同一信息系统内及时传递共享,使得金融物流参与方的金融风险大大降低。

在信息共享方面,建成了公司级业务数据中心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为企业管理及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构建了集中式作业平台,以信息化促进精细化管理,实现了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5 结 论

金融物流管理平台是物流公司开展金融物流业务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效率的技术保障。针对目前物流企业面临的管理水平较低,金融风险较大,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等问题,本文以协同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搭建了金融物流集中式标准化作业平台,初步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总部管控统一化,满足业务操作和物流企业管理的需求。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确保总部对下属网点的运营情况的严格管控,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促进精细化管理,使系统的管理作用得以逐步体现。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金融物流业务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金融风险,加强了对监管员的管理、提高了项目管理能力。建成公司级业务数据中心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完成和强化公司内部信息的一体化建设,为企业管理及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平台构建紧紧围绕着协同管理中的“人员、信息、流程、应用”四大核心要素,将协同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平台的开发和构建中。实际应用案例表明,该平台能够提升运作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规范和简化实际操作流程,促进不同组织和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提升企业内部的协同水平。因此,该管理平台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物流公司,以提高物流企业整体运作水平,提升其在国际和国内金融物流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冬春,李毅学,冯耕中. 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56-59.

[2]陈祥锋,朱道立. 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 物流技术,2005(3):4-15.

[3]J A Buzacott,R Q Zhang.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50(9):1274-1292.

[4]Barsky N P, Catanach A H. Evaluating Business Risks in the Commercial Lending Decision [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5,20(3):3-10.

[5]Diercks L A.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Troubled Borrowers in Asset-Based-Lending Scenarios [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4,19(3):38-41.

[6]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1):1-13.

[7]刘龙政,徐智凤. 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及其对物流业的影响[J]. 物流技术,2011(12): 65-67.

第2篇

最近,供应链金融引起了市场比较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从供应链金融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国经济金融环境来看,供应链金融在中国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通俗地讲,供应链金融是借助产业链中的信用、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手段,而传统金融则主要依赖主体信用,依靠抵押、担保等方式,因此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供应链金融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能做到紧随资金流向,紧跟项目走向。目前,中国不少企业集团都在探索、实践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世纪末的美国,供应链金融就已经诞生,当时正值美国工业全面超越英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供应链金融在美国兴起,首先是从银行向传统产业渗透开始的。但当时由于商业银行并没能真正把控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并不完全。直至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成为主导性力量,才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当然,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定位仅仅在于为核心企业的主业服务,因此没有更多进展,甚至出现负增长。

但是,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会很不相同。

首先,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技术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供应链金融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兴起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在中国,互联网对经济的塑造力、渗透力非常大,甚至超过全球互联网的先导者美国。有了大数据、云协作等技术支撑,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就能创造新的风险控制手段,使供应链金融能够紧跟资金流向、紧随整个生产过程和业务走向。并且,中国供应链金融一开始就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这与当年美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不同。

同时,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金融环境也与美国不同。金融抑制在中国长期存在,银行占据着垄断地位,资本市场发展依然缓慢,企业融资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天然偏好大型企业和政府隐性担保的部门,使得金融资源过多流向预算软约束部门,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研究表明,软约束部门的持续信贷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市场利率。

从上述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将远远突破现有的国际经验,它的业务定位和业务范围将得到广泛拓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中国金融体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第一,有助于解决金融风险控制的难题,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传统信贷模式下,管理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成本很高,这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风险管理是基于核心企业对产业链较强的控制力,以及大数据支持下的风险定价能力。核心企业与融资方在业务上一般都有长期往来、紧密联系和深入了解,也能建立更有效的违约惩罚机制,因而预防违约以及追偿债务的能力都较强。同时,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积累了资金运用端的数据。融资方可以凭借采购、销售等数据快速获得融资,几分钟内就能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过程,并且按日计息、随借随还。

第二,供应链金融发展将倒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就像早期P2P网贷大部分从民间借贷演化而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也是市场自发的创新,使商业信用向市场信用转化,极大地展示了金融脱媒的魅力。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每一笔资金都有真实的业务背景,能够顺利实现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的渗透。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形成大量民营龙头企业和控股集团,供应链金融工具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处于垄断地位的传统金融提出挑战。

第三,供应链金融将促进产业与融资的深度结合。在中国,由于监管约束,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产业投资还存在不少障碍。目前大型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大多采取“由产而融”的形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财务公司,或参股、控股金融机构,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供应链金融拓展了“由产而融”的途径,并且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产融结合形式,甚至有可能是基于流程和数据的产融结合机制。供应链金融将开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新模式,也将通过金融手段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

第四,供应链金融也将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可以为网贷平台提供风险可控的优质资产,另一方面,数据积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延伸性。例如,传统的保理业务只有在形成应收账款后才能给企业做融资,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可以被提到更前端的环节,由此拓展了融资空间。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金融完全有可能从单一产业链扩展到整个产业生态圈。同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将有助于解决互联网金融资金运用端的风险控制问题。

第3篇

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产证券化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为需要的人提供金融类服务,其能够对信息不对称相关问题进行一定解决,也能够达成金融普惠性目标,强化提升其便利性。遵照业务主体进行划分,其中包含互联网传统的金融机构、“互联网+电商平台”、“互联网企业+金融”等,“互联网+电商平台”就是当电商平台得到一定发展之后,因为具备大量供应商、消费者等数据信息,会逐渐延展至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一些金融服务的模式,例如,基于供应链金融向供应商提供服务,或者是基于消费金融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术语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的一种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消费模式。

当前国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自有供应链的消费型金融平台,另一种则是基于其他供应链实现的消费型金融平台,其中自有供应链也包含产业系与电商系。很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大亨都具备专属的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花呗、京东白条。电商系消费型的金融平台有自身的优势,如用户大数据及线上供应等,基于自身优势,电商平台能够获悉用户征信水平、消费能力,同时基于低成本对优质客户进行甄别,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完成客户甄别之后,制定出符合客户的小额贷款发放额度,客户在这个额度范围之内贷款消费。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可基于大数据对客户消费习惯进行了解,之后遵照喜好不同进行针对性推荐,提升销量。当前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也暴露出很多隐藏的问题,如过度授信及暴力催收等现象,其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对此,国家当前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资质及业务监管方面的政策,也就是说,我国的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开始进入整顿时期。通常来讲,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较为多样化,融资成本较低,而且风险管控、防御的能力需要改善。

互联网消费型金融企业为了对小微型企业与个人的消费诉求进行满足,外部的资金来源比较有限,会产生融资难的问题。平台融资预案一般同小贷公司进行对接,小贷公司方的资金来源遵照规定可以包含:股东注册时的资本金,至多两家银行的贷款,且贷款金额不允许超出注册时资本金的50%。上述两种途径难以对小贷企业的房贷诉求实现满足,因此需要对融资途径进行创新拓展,资产证券化是对资金来源进行丰富的一种有效方式。

互联网消费型金融企业因为自身资质方面的原因,融资成本偏高,基于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资金募集,其成本资金数量主要看基础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因为电商巨头具有良好的基础资金,同时在证券化发展中交易结构实现了增信,如果发起机构的信用水平持平,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就比较小,票面利率偏低,融资成本也就更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很多问题与风险也持续出现,非法集资、洗钱、虚假标的等诸多风险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资产证券化需要多方参与监管,并且进行评级、增级等,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渐实现规范化发展,强化自身应对风险问题的能力。

2资产证券化引起的财务效应

资产证券化引起的财务效应,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观点并不统一,不同企业其资产证券化产生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时候还会产生相悖的结果。但是资产证券化会对企业的财务形成正效应,基于资产未来的收益,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方式进行证券发行,其成本会比常规性债权、股票等发行成本低,可以减少融资的成本。在资金证券化的安排流程当中,因为应用专业机构进行基础资产的管理,可以对信息不对称有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减少投资者进行信息搜集产生的成本,也能够降低管理者成本。探析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效应,能够获悉资产证券化可以强化提升企业的营收水平,资产证券化企业对比其他企业的鼓动回报率来讲,资产证券化企业的回报率更高,同时实体企业当中会获得更为良好的业绩增加效应。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实际应用中,其会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可是其在银行融资渠道方面具有拓展作用,银行基于此种方式提升外部融资的额度,也就是提升了杠杆率,推动信贷扩张,倘若银行减少了放贷条件方面的限制影响,资产证券化会影响金融系统。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能够提升投资效率并创造效益,同时也导致银行放贷标准的降低,其可能会导致银行面对资产风险。

实际上,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国企财务状况的有效改善,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并且把资产未来收益转变成为既有现金收入,基于表外融资对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资产证券化会对企业财务产生积极作用,资产证券化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费用,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为资产证券化具有表外融资属性,可减少发行人方面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其会为企业带来长远收益,提升股东财富,并且提升短期的产债能力。同时在多年之后如果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降低,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加,资产证券化和企业净资产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及股东权益周转率等存在关联。

3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风险

3.1基础资产方面

传统金融有较高门槛,中低收入群体不在覆盖范围中,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则不同,其可为长尾用户提供服务,可是其也存在巨大风险。而个人消费贷款和传统形式的金融贷款不同,其不需要抵押、担保与质押等,还贷保证则是借贷人本身的信用情况,应用互联网消费型金融的很多都是中低收入群体,其中包含刚入职场的职员、大学生及蓝领等,其信用记录较少,甚至有的属于空白,这增加了信用风险,如果产生经济下行的情况,借贷人就会存在违约的概率,致使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资产出现现金流断裂情况,借款人存在违约风险,会对投资者利益产生侵蚀影响。

3.2原始的权益人

当前国内互联网消费型金融并未成熟,经营者存在资质上的缺陷,同时市场认可度较低。最近几年,经营者跑路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表明原始权益人长远、持续的运营能力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平台发展不够完善,也会面对操作失误、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等诸多问题,提升了操作方面的风险。企业资金限期的错配以及产品不具备转让行、备用金不足等诸多问题,会致使产生资金流动性方面的风险。很多原始权益人在资产服务机构中兼职,其产生丧失清偿能力的情况,原始权益人的资产与计划资产难以明确划分,会因为无法及时进行回收款收益导致资金被冻结。

3.3交易结构方面

一些个人的消费贷款,如京东金条、蚂蚁花呗等,其资产证券化有循环交易的结构,也就是说,个人消费型贷款的循环期限中,本金回收款可应用在下一笔个人消费贷款的购买中,补充并且替换既有资金池当中的资产,让信托当中的应收账款总额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循环的交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资源错配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可是此种交易结构在信用增级举措方面有严格要求。长存续期会致使证券出现多个不同的经济周期,致使基础资金的质量产生巨大变化,也会增加其附加风险。同时,基础资金的一次循环购买,就会产生基础资金的一个特定化过程,基础资金始终处在动态的调整中,致使原始权益人无法判断出售与破产隔离的达成情况。倘若需要再次达成真实的出售与破产隔离目标,一般需要把债权进行转让,并企稳再次进入到资金池当中,需要再次通知债务人。

4防控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4.1平台自身

风险管控工作中,要基于自身优势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累积,基于区块链技术等,拓展信贷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技术。基于信息优势,能够减少风险管控工作的成本,并且提升管控工作的精准度,有更多动力进行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对信息孤岛相关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要同其他互联网金融巨头、银行等进行信息合作,构建ABS联盟链。达成平台之间的合作,同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以免出现信息盲区。在实际构建中,对各种关系进行妥善处理。传统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资金资源,并且其风控能力较好,互联网金融的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强大,基于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多金融消费,二者需要进行协同合作,达成信息共享的目标。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会面临经营风险,其会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定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确保应收账款质量,基于稳定的现金流获得资产证券化资格,消费金融企业在实际运营中要重视放贷审查。在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着重防控风险并且进行成本管控,基于内部增信进行风险问题防控。在资金来源拓展中,积极引入国际上的评级机构。

4.2政府方面

各个企业在互联网消费型金融行业的发展良莠不一,防控风险的能力也并不相同,很多企业欠缺构建风控体系的原动力,政府在达成信息共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家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征信体系,如人民政府、依法成立的征信机构、政府部门等。可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征信平台的信息相对孤立,会对放贷信用的判断产生影响。倘若多层次体系可以获得有效改善,会对互联网消费型金融的证券化发展产生有效推动。

因为政策监管方面的不协调,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约束力不足,行业获得了野蛮生长,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监管,势必会对其长远、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开始对互联网消费型金融进行了集中整顿。资产证券化原始权益人的资质审查如果不够严格,就会让其风险波及其他行业,因此要对资产证券化有关法律等进行持续完善,强化提升互联网金融消费方面的监管,重视信贷产品创新发展衍生出的问题,及时进行立法完善。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管理

采购是石化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石化企业的采销业务已经开始了网络化运转,实现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程度较低,只是将人工方式转换成了计算机处理,不能实现对供应链的实时监控和反馈,因此完善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电子商务环境下石化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对传统企业的采销模式和供应链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商业环境。适应新的商业环境,紧跟时代步伐,抢占新兴市场,是当下所有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目前。许多石化企业采购部门与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非常不利于石化企业的发展,石化企业应该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采购与供应链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提高管理效率。从电子商务的特点来看,建立网站、进行网络化采销只是电子商务的一小部分,还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供应链的实时监管,提前发现供应链上下游的风险,提高资金流通速度,缩减交易环节,从而提高石化企业的效益,降低金融风险。

2电子商务环境下石化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石化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实现采购部门业务的延伸,纵向上与资金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协同,提高资金运转效率,与客户进行实时沟通,提高交易效率。横向上与生产部门进行实时沟通,及时、精准满足生产需求。第二,实现物资采购过程的电子商务化,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提高信息的透明程度,增加交易双方的信任度,确保采购物资的各项指标达到标准。第三,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进行价格的横向对比,利用信息软件分析市场价格趋势,监控价格波动,帮助企业设计合理的采购方案,节省资金[1]。第四,加强供应链上下游的监控与管理,加强供应链的信息流通,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供应链各个主体的交易效率。当前,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上述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应该继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模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提高信息管理的智能水平,使其与采购环境和供应链管理深度结合。

3石化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3.1应用基础

石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采用B/S框架的分层结构,构建分布式模型,采用组件重组技术,具有可扩展性、强伸缩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灵活的控制。为了满足大量的用户访问,石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要应用数据缓冲技术,保证系统的稳定。在系统的交互上,应该用服务器处理动态请求和事物管理请求,完善信息识别和信息处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采用XML技术来进行数据处理,保证对复杂数据的识别能力,实现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互。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营方面,要进行集成化管理,服务平台选择WebLogic,保证带宽足够,满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使用需求。

3.2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

石化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为决策层、战略层和战术层。决策层包括信息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战略层包括需求统计、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市场管理等功能。战术层包括质量管理、采购管理、商业管理、价格管理等功能。在三层框架体系下,能全面实现石化企业采购和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石化企业采购管理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石化企业的采购程序和采购决策模式应该向专业化、精细化、数据化的方向发展,石化企业需要建立采购业务集成平台。业务集成平台面向所有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权限依等级开放,主要包含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等业务,将有关交易的各种信息进行集中归纳,充分了解各个供应商的具体经营情况和产品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帮助石化企业做出最优的采购决策。采购业务集成平台也要包含公司审批、物资审查与接收、投标、招标、合同审批、出入库管理等功能,将交易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集合在平台上。各环节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平台实时查阅其他环节的进度,做好准备工作,使整个交易环节更加灵活、高效。在采购业务集成平台上,可以将各个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避免了各部门间相互推诿的情况,有助于实现权责统一,如果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找到各个环节的责任人,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都有记录,且有专门的负责人签名,提高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有利于石化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

5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石化销售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5.1公司计划管理

在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下,石化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随之改变。业务办理流程和办公模式也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因此石化销售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严谨。因此结合有关内容,公司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接受或者退回相关的物资采购,保证企业资金能够自由运转,直接进行书面物资需求进行分析管理,系统会根据公司所需物资的需求等有用信息,进行科学严谨的采购计划,保证企业物资的充足,并对物资的运行管理进行可控性实时跟踪,保证物资的安全性,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打下良好的物资基础。

5.2采购过程管理

采购过程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网上预约、咨询服务,对网上评价的好坏进行经销商的选择,使采购流程更加简单便捷,降低了人工运营成本和采购成本,为企业自身节省一定的费用支出。通过网络的快捷浏览,对采购物资有一定的了解,进行订单快速处理、协商议价等流程,确保采购流程严谨、可靠。不同于线下的人工采购,网络技术的发达,电子商务系统的高效管理,使得合同管理更加规范化,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渠道的真实,对采购管理有一定的保障,降低企业采购风险,大大提高了采购率,对长期稳定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5.3供应商管理

在采买的过程中,可以优先享受供销商共享资源的便利。因此,在采购过程中,系统对于供销商的管理更加严格,对供销商的审批更为严谨,对于物资产品不合格的供销商,没有资格加入到中石化供应商管理网络,因此为交易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供销商管理体系,确保供销商的货物来源安全可靠,对物资质量的把控更加人性化,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模式,买家对系统输入采买需求,系统会根据买家需求,对总体数值进行分析,推荐价格合理、物美价廉的供应商,供买家进行选择,交易结束后,安全的运输流程,让买家的需求得到最基本的保证,优质的服务体验,让买家有利于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5.4标准化管理

在物资运输过程中,系统会对物资进行物资编码管理,保证物资齐全,避免因人工工作不当导致的物资编码不规范和物资缺失现象的发生,系统将物资集中处理,通过科学严谨的物资代码,使物资容易辨别,对货物的运输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企业对物资的代码进行审批和提报,系统识别通过以后,对自动对物资进行编码处理,减少人工处理物资的时间,提高运行效率,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企业的采购力度。

第5篇

制定小微企业金融专属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落实小微企业专营理念,绝不能靠作秀与改换名目。为了推动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发展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商业银行应从总行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立足长远的战略。

商业银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小微专营机构在小微金融业务中的核心地位。明确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为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载体,小微企业产品、服务、管理创新的主体,小微企业金融技术、工具创新的主体,小微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的主体。

从总行层面规划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数量、发展步骤及总体布局。按照小微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机构分布特点,确定小微专营机构的数量和发展步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商圈、产业链、供应链、园区、集中市场等进行专营机构布局,新设离行式、持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为专门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按照小微企业的开发目标,积极进行市场和机构下沉,将小微专营机构向社区、县域、集镇等基层延伸。

从总行层面加强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支持。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四单原则”、“六项机制”的要求,为小微企业配备资源。主要包括:一是对信贷额度切块管理,将其中一部分留给小微专营机构,确保小微企业信贷增长完成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二是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使得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具备落实“四单原则”、“六项机制”的人力资源保证。三是针对小微专营机构出台单独的财务核算办法。

总行应针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业务制定相关事宜。制定专门的风险偏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专门的业务考核细则,鼓励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业务创新,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统筹考虑小微专营机构发展与商业银行原有发展思路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一是统筹考虑小微专营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避免小微专营机构与分支机构抢业务的情况。二是统筹考虑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布局与网点优化再造之间的关系。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有新设和原有机构改造两种方式,特别是涉及原有网点改造时,应与网点优化、转型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三是统筹考虑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与流程银行及社区银行打造的关系。

健全小微企业金融专有的管理体系

建立小微专营机构是落实小微金融专营理念的必要条件,要想使小微专营机构真正成为小微金融的核心、小微金融创新的主体,必须健全专有的管理体系。

建立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专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财务管理细则、产品创新制度、客户管理制度、考核细则,建立全行范围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标准化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其运转机制。

制定小微企业授信政策。明确一定时期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行业与客户。针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制定各产品、地区的授信限额。根据国家信贷政策导向,鼓励专营机构对专注主业、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予以支持。对授信政策、限额政策进行定期重检与更新。

设立事业部式的内部结构。在实践中,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应按照事业部的模式进行管理,设置综合管理部、营销管理部、授信审批部等内设部门,能够保证专营机构独立运转、独立运营与日常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有利于落实“四单原则”、“六项机制”的方向进行内部机构设置。

设置特有的授信流程。立足小微特点,对流程进行梳理,大力推进“评级、授信、押品评估和业务审批”流程的“四合一”,努力做到简单、快捷、一站式。通过差异化授权或者派驻独立审批人,将信贷审批权最大限度下放到营业机构,也可借助后台支持,实现快速审批与流程整合。不管用哪种方式,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授信项目要实行限时审批,提升服务效率。

明确各环节的尽职标准。在总行层面要明确界定从营销、受理到尽职调查、风险评价、授信审批、合同管理、支付审查、风险预警、风险分类、贷款催收、信贷档案管理直至不良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尽职标准。针对小微专营机构编写详尽的操作手册,明确各环节的风险点、合规要求,确保总行后台部门能够利用IT系统和相关文档资料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业务办理过程进行抽查和监控。

推出小微企业专享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

小微企业是发展快速且创新活跃的群体,其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因而,商业银行小微专营机构应该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思路,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

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的基点从小微企业的显性特征向需求挖掘转变。目前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主要针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所处的产业链及供应链、担保和信用增级、还款方式等显性特征进行创新。随着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将更加注重需求挖掘,推出更加特色化、差异化,更加贴近小微企业特点的授信产品。

小微企业授信从单户模式向批量模式转变。依托集中市场、园区、核心企业及其他各类核心第三方,小微企业金融专营机构能够开展批量化的授信业务,增加业务办理的效率。在批量授信过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也可依托总行设立的信贷工厂,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从受理、审查、审批的集中化办理。

金融服范围应从单一的信贷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方面发展。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要根据小微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上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移动金融服务、IC卡、理财、结算、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咨询、企业财务规划、税务筹划、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并购服务以及其他各类特色化增值服务,针对小微企业业主提供各类私人银行服务。

与客户的关系从点对点的单一结构转变为银行联合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模式。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应摒弃狭隘的竞争观点,拓宽思路,安排与各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共同构造更加完整的价值链,服务于小微企业。

与客户的接触方式由单一的柜面模式向综合渠道转变。商业银行应借助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包括手机银行、网上平台、自助设备在内的综合渠道体系,升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将以小微企业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具体化,提出要帮助更多的小微企业发展,有的商业银行也提出,小微企业客户的成功是小微专营机构成功的先决条件。实际上,商业银行小微专营机构在服务模式、产品方面的任何创新,如果能够优化小微企业资产负债表,如果能够深入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则一定能够获得小微企业的积极响应。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从这一点出发进行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一定能够实现小微客户与商业银行的双赢。

开发小微企业金融专用的配套技术和工具

细节决定成败。尽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引入是小微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如果没有配套技术和工具,不注重产品、模式创新过程中技术细节的优化,则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

精准营销相关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精准营销特别是交叉营销。对于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而言,今后将不可避免地加入这一行列,运用数据挖掘进行客户需求的挖掘、客户的细分,基于需求挖掘进行营销策划与安排。

强化授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目前已有的创新主要有财务还原的技术、非财务信息的应用、交叉检验的技术。随着数量技术的使用,很多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授信方面开始尝试打分卡技术,支持自动审批、快速审批。今后数量技术在调查、审查、风险评价、授信后管理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服务方案的设计、交易结构的设计方面,产品定制方面,以及在现金管理、电子银行、各类增值服务过程中均需要相应的技术和工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技术和工具,形成标准化文档以便广泛推广。

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定价技术。为了落实独立定价的机制,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定价能力。不论是基于风险或成本的定价、基于目标利润的定价,还是基于客户综合收益的定价、基于市场情况的定价,都需要建立模型,配置参数,明确公式,形成标准化的工具。

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总结完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可大力推广风险量化技术。

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是小微企业金融升级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没有风险控制体系的升级就没有小微金融的升级。因而,为了配合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支持其深耕本地市场,商业银行需要对风险控制方式和措施进行创新。

在总行层面对小微企业授信实行精细化的组合管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对小微企业经营的影响。运用一定的分析手段预先规划和调整小微企业授信的行业、地区、客户结构。数据与IT基础较好的银行,可以借助风险计量实现组合管理。

实行风险监控官、风险经理委派制,增强风控人员的专业性。由总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向专营机构派驻风险总监,主管专营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使授信否决权和风险监督权,与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形成制约。建立风险经理制,通过平行作业的方式实现风险关口前移。选派熟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客户经理队伍或者风险经理队伍,加强实业、技术与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对小微企业发展前景以及主要风险点的把控能力。精细化地设计小微专营机构的问责模式,用过程问责取传统的事后问责,用概率考核取代单笔考核。

不断总结风险识别、监控、预警、处置的技术,将其标准化并嵌入相应的业务流程。条件具备的商业银行可探索将数据挖掘技术、风险量化技术植入业务营销、授信调查、审查、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到期催收及不良资产处置各环节。

对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的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如前文所述,与小微企业的活跃创新相一致,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必然是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的创新主体,这就要求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做好业务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第6篇

关键词: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 风险 风控 融合

互联网从1987年进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缓慢的发展,在2011年开始了进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质性热潮,到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达到一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业务寻找互联网为依托,逐步形成了网上支付,网上购买,网上集资,网上理财等线上金融服务的选择。

传统金融打个比喻可以称为“凳子金融”,最大特点是“守株待兔,等客上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凭借自身具有牌照优势来谋取利息差的一种“衙门式”服务模式。相比“凳子金融”,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平台和区块链技术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通融并且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使传统金融不得不撤销凳子,真正回归“便捷、对称、互动、普惠”这一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充分展现出其创新强、覆盖广、成本低、效率高等特性。金融的核心能力是议价能力和风险定价。客户金融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在传统金融中操作难度较大,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通过互联网金融,金融产品或服务尊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为导向,反向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将金融化于无形,去中介化,通过交互式营销,这些操作只需要用指尖点击鼠标或者用指尖触摸手机即可完成。称为"指尖金融”。

今年暑假,有幸与几个同学组织了闻融互联社会实践队,实践的主题是考察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重点考察了P2P代表公司红岭创投、O2O代表公司深圳淘金山公司,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及网络安全公司深圳广道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互联网股权投融资平台的深圳众投邦公司、提供小微金融理财服务信贷工厂的联金所、创新型互联网抵押贷款平台钱来网公司,通过调研并在各个方面搜集资料,认识到目前金融已经实现大跨越的发展,传统的金融从交易各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需要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进行操作,发展到互联网金融供求各方的信息获取趋于相对对等透明,通过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跨越了实践和空间的限制,彻底改变了“凳子金融”的运行操作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用数据云计算通过设定的各种风控模型,寻找相应的客户群体,快速进行决策,降低服务成本,改善服务效率,提高服务的覆盖面,使供求各方信息沟通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各方真正实现了资金的对接。

现代金融发展从“凳子金融”到“指尖金融”的跨时代的演化,形式改变了,但金融的核心本质-信用与风险却没有改变。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使数据信息更及时、更透明、更多元、更动态、更可靠,对金融需求双方的信息对称和交流作用凸现,使需求双方匹配的时间、空间更广、更宽、更分散,金融风险匹配和防范能力更强,信用识别效率更高。解决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历史难题,更为高效便捷地实现数据分析、信息透明、资源整合,给“凳子金融”生态圈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刹那间,“指尖金融”成为掘金利器,各路精英云集,各种新概念频生,各种模式呈现,各种平台云起,欣欣向荣的景象,难免也出现各种乱象,坏账、跑路、破产等等问题,究其根本是对风险的无所敬畏。 “指尖金融”的风险究竟有哪些? 同属于金融领域,相对于“凳子金融”,但发生的诱因、形式等不同,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信用风险:借款方不愿意或者无力履约造成未能及时或者足额偿还而违约的可能性;

(2)道德风险:企业内部欺诈、流程不完善漏洞、员工违规操作等;

(3)交易风险:交易操作风险;

(4)技术风险:于经营的平台信息技术系统发生故障,使得系统失灵或者业务中断不能保证交易有效、及时、有序、顺利进行;

(5)监管风险:由于国家监管或者政策法规,自律性的组织制定等各类规定涉及的可能遭受到的法律或者监管的处罚从而造成的重大财务损失风险;

(6)市场风险:未预料或者对市场利率、国际汇率、借款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市场波动进而未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的潜在风险。

金融服务的本质在于收益实现的延迟性,与普通的商品交换不同,在商品交易交换、支付完成以后,收益立刻体现,即使存在赊销方式,也是金融服务的范围。正是由于这种本金归还的延迟性,就形成风险后置,所以就必须搭建相应的风控系统。针对上述的信用、道德、市场、政策、监管、技术等风险,设定相应的风控体系。

目前国内的各家平台的风控体系良莠不齐,针对不同的平台运营模式(表现为纯线上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线下债权模式、公益模式等)可以归为下面几种风控形式:信用认证包括信用报告等;引入保险模式、机构担保或者抵押物、质押物等担保方式;采用风险备用金计划;快标分散风险;债权拆分组合进行转让;平台保证自担风险模式;金融机构信用模式;小额贷款担保模式;同时,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目前国内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多选择了和专业的第三方风控软件提供商合作的模式,将自有模式和三方结合起来,比如国内的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使用的风控反欺诈服务。但由于征信系统不开放,假冒猖獗,投资人不成熟,热衷刚性对付,征信不完备,需要作大量的前期工作;引入各种担保模式,难管理,目前企业担保的数百倍于自己净资产的交易,杠杠放大过大;而且目前担保行业也是鱼龙混杂,无异于同床异梦;风险准备金模式很难将不良资产覆盖,而且监管不严会被挪用。看似完美的风控背后也会让人心头一紧。

“指尖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一个淘汰,去伪存真的过程,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的对待,既不能谈“互联网”就色变,把“指尖金融” 看成混乱不堪,不加甄别一巴掌拍死,全面枪毙;另一方面也不能任“指尖金融” 衍生出“草根金融” 放任自由生长,对其风险及控制不理不睬,要认真对待,寻求规范发展的道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其充分生长壮大。同时也要以金融创新和金融重塑的姿态积极推动并对其规范监管和引导,并学习传统金融多年的监管经验,摒弃不足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方式,通过海量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逐步形成适应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思路体系,从而突破“凳子金融”的监管理念,适应“指尖金融”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运行规律,为互联网金融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凳子金融”和“指尖金融”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传统金融具有口碑强、多年积累的甄别风险能力、资本、规模效益、客户群体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灵活处理各种复杂大额的借款情况,而互联网金融却在数据挖掘和数据积累等方面优势,能够低成本拓展客户和发展业务。二者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金融功能上的优势互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营销对象的互补。“指尖金融”实际上是对“凳子金融”传统业务较少涉及或服务盲区的领域进行补充。传统金融追求规模经济性,集中将资源分配到对利润贡献大的业务领域,出于成本与风险的考虑,针对中小企业或者次级借款方面由于获取信息成本较高,需要花费较高的人力、物力、时间等各种成本,收益与成本不成比例,从而小微企业扶植力度欠缺。但“指尖金融”规避了这一弊端,成功将“长尾理论”运用到金融业务服务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利用率,弥补这一不足。“指尖金融”凭借其互联网覆盖范围广、操作便利的先天优势,建立具有门槛低、效率高、手续简单特点的融资平台来满足小微企业和次级借款者的融资的实际需求,对“凳子金融”服务范围进行了有效扩展。但在高端客户群体的点对点的个性化全方位服务则是“指尖金融”的短板。

二是思维方式互补。“凳子金融”由于具有独特的牌照优势,更多依赖于雄厚的资本以及口碑以及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与监管政策的指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导致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而“指尖金融”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分析互联网用户的行为习惯,利用数据分析和处理为客户提供多维度的用户体验,注重创新思维的经营管理模式需要传统金融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思维方式上看,“指尖金融”与“凳子金融”之间形成一种线上与线下、互联网思维与传统金融理念的优势互补关系。互联网金融业务在运营管理中运用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数据云计算思维、用户体验思维以及平台交互思维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思维。

三是运用技术互补。互联网优化了“凳子金融”服务手段,改变了以本身为主导出发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满足用户需求而服务点对点的资金对接服务手段。“指尖金融”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和海量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手段,通过建立用户、云、产品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动态、多维的生态系统,从而深入挖掘不同用户消费偏好归纳出个性化需求,跨越时间和空间,为客户带来丰富的多元化产品和完美的用户体验,交易效率大幅提高、交易成本更低、操作更便利。

从上面的介绍和分析,“指尖金融”并不是对“凳子金融”进行毁灭性和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下进行二者的融合,向着智慧银行方向进行变革。融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数据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共享是“凳子金融”与“指尖金融”进行战略合作的前提。互联网金融拥有大量的用户行为、用户习惯、购买行为、交易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获得用户需求,而传统金融对客户群体的资信各种财务数据以及资质状况比较了解。将两者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全面地了解各种用户群的相关需求及各种信息,从而对后续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提供更完善的数据。

二是建立共同评级系统。“凳子金融”和“指尖金融”在征信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评级系统。各方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完成这个数据系统。数据共享以后,信用信息更完备,根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重新建认评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以较低的成本,高效的分析客户信用评级,拓展客户规模和客户群,提升整个利润空间。

三是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凳子金融”与“指尖金融”进行战略合作以后,在金融这个大框架体系下可以从金融理财、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等等多个角度、多维度进行,通过互联网技术金融碎片化的思想,通过产业创新可以实现更多的跨界的多元化金融产品,提高金融覆盖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是建立共同风控系统。“凳子金融”经过多年的发展并经过市场检验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的风控系统。“指尖金融”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海量大数据也形成了数据特色的风控模型,通过战略合作,发挥二者的优势,扬长避短,构建完整的金融生态圈,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第7篇

摘要:随着民营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债务也快速攀升,为了防范其债务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甚至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2016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列为2016年的五大任务之一。伴随着去杠杆政策的实施,企业对外融资难度加大,资金不足会严重困扰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企业生产和发展影响巨大。企业应透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强化资金管理,做好资金风险防范,以盘活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快消行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快消行业;资金管理

一、快消行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来源渠道少。目前,我国快消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使得快消品行业资金占用体量急剧增加,然而传统银行贷款难度较大、成本偏高,且一般无资产抵押很难贷到所需资金。而通过民间金融机构贷款,同样需要资产抵押,导致资产较少的小微企业很难通过这个途径融资,企业资金来源基本都是股东自筹,金额有限,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二)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良莠不齐。由于快消行业自身特点,其资金流动性强,物流代收现金和业务代收现金业务比率较高,因此对资金管控要求较高。但在实务中,部分企业管理模式粗犷,造成其疏于对回款及资金风险进行监管,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造成资源浪费。快消行业属于高工作量低利润行业,导致该行业整体薪资水平低于其他行业,因此,无法吸引高水平财务人员,财务负责人大都缺乏统筹管理经验,尤其是快消企业的资金管理人员,往往无资金使用计划,致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三)管理意识差,机制落后。快消经销商大部分都是从最初的小规模个体逐步发展起来,用人机制主观性强,收款缺少监管,付款没有规范的流程,资金管理意识薄弱,资金富余时缺乏有效增值运作,资金不足时临时举借高成本债务,资金收支存在脱节不能统筹,部分企业有时会因为不能及时筹集到资金而失去赚取利润的机会。

二、加强民营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做好资金风险防范工作。一是规范资金审批方式。日常资金零星支付及费用报销,应按照既定的程序审批,对于重大金额支付,如企业购入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或支付高额货款时,应实行集体决策制。二是严格规定支付程序。(1)支付申请。单位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并填制相应的统一印制的申请单,注明用款人、款项的用途、本次支取金额、费用预算总额、支付方式(现金或银行结算)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2)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或令其按规定改正后重新审批。对于仍做业务执行用途的经济合同原件或相关证明文件,可在审批后以复制件代替原件作为审批的依据。三是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对经复核有误的支付申请,复核人有权要求审批人重新进行审批。出纳人员不得办理未经复核的支付申请或复核人不同意的支付申请。四是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经审批、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结算办法》的相关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要求,出纳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出纳人员可根据本单位的职责分工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出纳簿或日记账册。(二)做好资金统筹管理。(1)加强库存管理,提高周转频率。快消行业库存单品繁多,区别于耐用消费品,快消品保质期短,容易过期,加之有的经销商下游客户为大连锁卖场和BC类连锁店,店面存放大量货品,所以库存管理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应合理控制各类库存,以发挥其在运营中的最大价值,使库存资金占用率降到最低。首先,公司要跟进实际业务情况确定各单品安全库存,根据安全库存量制定科学准确的市场预测管理方法,比如每个月定期书面收集汇总经理和业务员提报的销售计划,根据信息系统库存周转情况,考虑商品保质期、现有物流大仓库存、下游卖场库存、在途库存、淡旺季、去年同期等因素,制定科学计算模板,将货品采购细化到每个单品SKU。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缩短采购周期,加快库存周转,以避免过多库存积压,降低资金占用。同时,需要考虑客观原因影响,比如天气对于道路运输、上游供应商意外情况供应中断等。(2)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快消企业给予下游客户一定的赊销周期和商业折扣作为一种商业业态已经越来越普遍。快消行业下游客户渠道较为复杂,可以分为卖场客户、BC类店、小网点、代销店、餐饮、医院、批发商等,按照结算方式可以分为现结客户和账期客户。对于现结客户,客户能够及时回款,资金周转相对较快。而对于账期客户,大部分下游卖场和BC类店合同账期都在30天,加之应收对账、开票、递票和卖场回款时间,基本上账期都在70天左右。快消行业应收账款管理业态相对较多,客户数量众多,管理难度大,因此对于每个下游客户应收账款的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包括下游客户管理、购销合同管理、应收账款对账和档案管理、应收账款债权催收、应收账款分析报表等多个方面,高水平的应收账款管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缩短收账周期,减少呆账、坏账损失。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应主要建立以下几项制度:第一,建立下游客户导入制度,建立客户管理档案。企业应在新客户导入时,制定相应的审批制度,尤其是账期客户,客户账期、授信额度的审批需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未经审批的客户不得私自给予账期和授信。与此同时,对于既有客户,企业应建立客户信用等级体系,包括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账期管理、授信额度管理和追债管理等,从而有效帮助企业进行客户管理、降低应收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制定科学决策,以达到减少坏账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第二,建立购销合同规范制度,严格控制合同的签定、审批、履行。合同是企业应收账款催收过程中受法律保护的有效证据,企业应建立严格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在签订下游客户购销合同时,应经企业风控法务人员审核。同时销售人员应严格遵照合同条款从事销售发货,发现客户有违约情况时应立即汇报领导并通知停止业务进行,准备应对策略。企业财务应收会计应按照付款条款的相关内容,及时告知企业催款人员或向客户提示付款,以跟踪应收账款回款。第三,建立定期的财务对账制度和应收账款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应收会计应根据每个下游客户账期和授信额度,建立客户应收台账,到账期及时与下游客户对账,并和业务员或催款人员确认,由销售员或催款人员进行催款,避免造成呆、死账现象,同时对账要形成书面对账函,不能以口头承诺完成。对于相关原始单证:包括购销合同、销售发票、发货单、货款欠条等,要由有关经办人书面交接档案,明确责任,并由专人归档管理,以备后期使用。第四,制定有效的销售激励及回款责任制。企业要强化销售人员销售回款意识,将销售回款率或回款额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制订合理的应收账款奖惩制度,凡因人为原因导致货款被拖欠的,要区分情况进行处罚,造成的呆死账,要有明确的赔偿制度,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应收账款报表管理。快消行业客户众多,交易频繁,要从众多笔业务中快速分析应回未回款及回款异常交易,传统操作工作量大,也容易疏漏,因此,应制定科学的应收分析报表模板,根据客户账期和授信额度,设定与业务匹配的计算模型,开发信息系统线上或制作手工线下报表分析模板,通过数据提取清晰快速追踪到每笔异常交易,从而指导业务或催收人员及时催收货款,达到有效降低应收金额和防范应收风险的目的。(3)加强代垫费用管理。代垫费用指厂家(供应商)承诺承担,由经销商先行垫付后由其返还的促销活动物品或资金支付,按照代垫的物品形式分为货物代垫和资金代垫。代垫费用在管理中,要建立代垫支付审批程序,获取手续齐全的厂家(供应商)书面承诺函件,财务应付会计需根据代垫函定期和厂家(供应商)对账,按照承诺函规定的时间催收代垫返还,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汇报有关领导,并停止代垫业务。(4)加强上游应付账款管理。应付账款是从上游供应商处采购商品的应付款。应使合同条款清晰明了,准确把控合同中支付货币、付款时间、付款金额、付款方式的规定,还可以尽量采取赊购方式采购,支付方式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等手段,以降低预付款资金占用,为企业争取最大利益空间。财务应定期取得上游经销商对账函,对账完成后形成书面确认函,妥善保管,以备后用。财务还应该根据合同进货奖励条款,定期核算上游经销商应返还销售折扣和返利,及时催促厂家返还,或冲减采购货款。对于长期挂账预付账款,应和上游厂家和有关人员核实该款项的确定用途和使用计划,防范资金长期占用。(5)做好资金计划。快消企业应通过预算计划期的资金流入量和资金支出量进行收支平衡的预算。资金计划是进行资金动态平衡管理最直观的一种,资金预算可以按年度、季度,也可按月或周来编制,通常年度预算主要是为企业年度融资战略服务,日常管理按月编制比较普遍。企业通过编制较为详细的资金预测,可以规划与运营相匹配的资金流,从而确定较为合理资金闲置或资金缺口,以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6)拓展融资途径。企业应强化自身财务核算,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经营和财务信息,增强企业运营的透明度,提高自身信用等级,招聘和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金融人才,熟悉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配置应收、预付、存货等金融产品,寻找新型融资方式,利用应收保理,库存保理等融资方法,拓展企业融资途径,最大限度确保企业资金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达.马园野.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19).

[2]赵洪宝.企业资金管理业务探讨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9(18).

[3]郑跃堂.新常态下优化企业资金管理的思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9(13).

[4]王永辉.新时期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6).

第8篇

新常态小微企业融资对策

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庞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可以为全国75%的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在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调整周期的过程中,如何正确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及转变经济房展模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融资、融资贵的难题,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热议的话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因素

从理论上讲,信息不对称往往会造成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负面效应,这也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因素之一。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财务核算不规范,导致其不能够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效的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一方面,银行出于谨慎性原则在不能准确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的情况下的会选择谨慎放贷,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实现融资目标很可能会粉饰相关财务报表,隐瞒相关不利信息或者捏造相关的虚假信息,骗取银行的贷款资金。上述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仅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益造成损害也导致资质良好的小微企业不能够获得正常的银行资金支持,造成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彼此利益受损。

(二)小微企业自身因素

从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其产品结构单一加上,同质产品较多,技术含量较少,再加上小微企业运营模式单一,自身规模小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破产风险,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小微企业往往不重视自身的风险管理以及信誉管理,没有严格规模的财务核算系统,不能有效对自身的财务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衡量,给小微企业的融资带来了难度,加上,小微企业数量庞大,资金需求方式多样,资金需求紧急,这些特点都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大。

(三)外部配套环境滞后

一方面,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部分企业的融资的首要渠道。对银行来说,小微企业的金融风险高于大中型企业,对于小微企业的贷前检查以及贷后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相应的增加了银行的信贷业务成本。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小微企业的数量大、规模小的特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以及相应的信用评估方法体系。第二,小微企业因为自身固定资产规模小,相关的抵押物和信誉都不足以得到银行的抵押贷款往往需要借助外部的担保机构,我国的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比较落后,担保公司的运作比较混乱,对于小微企业收取的高昂的担保费用,间接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度。第三,政府在小微企业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还比较少,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从而不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小微企业管理,强化信用观念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小微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完善提高市场竞争适应经济社会。首先,小微企业应该规范操作,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强化信用观念。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严格按照会计制度、法律准则进行财务的登记,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披露财务信息的及时性、规范性。企业自身定期评估企业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对小微企业管理层的道德建设,杜绝管理层卷款潜逃事件,强化对管理层的信用意识,减少故意违约现象的发生,树立良好的小微企业形象,与银行建立良好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互利共赢。

(二)银行应创新融资模式,完善信贷制度

银行金融资产充沛,一直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一方面,银行与企业应该建立合作共赢的模式,根据小微企业类型的不同,融资需求的不同,银行及时创新融资供应链,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另一方面,银行要适当的进行工厂式的集中管理,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审批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切实为小微企业服务,高效并切实的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金融信贷服务,缩短融资周期减少银行融Y的时间成本。银行可以适当的下放下属分支机构的贷款的审批权,精简流程、减少融资周期,高效的为小微企业服务。最后,银行应该针对小微企业建立一套适用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把控,确实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与体系,做到心中有数,防范信贷风险,对信誉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加快小微企业担保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担保体系还比较落后,不能做到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及时有效的担保。一方对现有的担保公司进行规范,严查担保公司乱收费现象,规范担保公司的操作。第二个方面,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各级政府以及财政部应该组织成立相应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对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提多层次、多方面的融资担保,并落实担保公司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和免征增值税政策。

(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相对于传统模式的种种限制,互联网金额给小微企业打开了一种新的便利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没有地域限制,相对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互联网金融成本更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效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给小微企业带来新的融资渠道,能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考虑划拨资金与银行金融合作建立官方的公共网络平台,同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操作,保障平台和小微企业的利益,使互联网金融不仅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能得到良性发展,助力我国金融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业务特征;风险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12.031

1导论

我们先看一则上市公司公告:2014年7月17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间接控股子公司三浦威特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拟以其所拥有的固安工业园区地下管网以售后回租方式向正光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融资人民币30000万元(资产价值:33631.79万元),期限为3年。公告同时称:通过融资租赁业务,利用公司现有资产进行融资,有利于拓宽公司融资渠道,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费用。这是这家上市公司今年以来第三次售后回租公告。除了华夏幸福外,近年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如渤海租赁、顺鑫农业、中环股份、金鸿能源、莱美药业、泸天化、双环科技、海润光伏、新乡化纤等等)陆续通过售后回租融资资金。

根据有关数据估计,2014年上半年全国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合同规模已达1.5万亿元,远超直租业务规模。如此庞大的数据势必会引起关注和相关分析。那么售后回租业务如此受青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背后隐含了哪些风险因素?作为风险主要承担者租赁公司如何应对和控制?作为资金的主要提供方商业银行如何在发生此类信贷业务时分析和防范风险隐患?在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融资租赁的发展历史。

2融资租赁的发展情况以及售后回租与抵押贷款的异同性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形式,在我国得到全面开展还是近几年的事。但实际上租赁活动由来已久,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租赁可以被追溯到3 000年以前的腓尼基人对船只的租赁。经过几个世纪,它跨越了国界,成为国际租赁业务。现代融资租赁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二战”后急需实现民,解决中小企业生产设备陈旧需要更新但缺少资金问题,由于银行不可能直接放款,于是产生了中介机构――融资租赁公司,银行将贷款放给租赁公司,由租赁公司先替企业购买设备再租给企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融资租赁已成为与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信托、保险并列的五大金融形式之一。中国租赁的历史也很悠久,据《卫鼎(甲)铭》记载,西周时期邦君厉把周王赐给他的五田出租了其中的四田,这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我国最早的租赁行为。中国现代融资租赁的历史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中国民航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联合境外公司,从美国租进第一架波音747SP飞机,标志着我国融资租赁的开端。经过30多年的崎岖发展,由中国融资租赁联盟编写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已达到1026家,比2012年增长83.2%;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21000亿元,比2012年增长35.5%。截至2014年6月底,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共约1350家,比年初增加324家;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260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约5000亿元,发展速度惊人。

什么是融资性售后回租?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2014年第3号),售后回租业务是指承租人将自有物件出卖给出租人,同时与出租人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再将该物件从出租人处租回的融资租赁形式。售后回租是与直接租赁相对应,以租赁设备选择流程方向的不同来区分。当承租人缺乏生产设备,出租人从厂商购买后再租给了承租人,这是直租;而当承租人有了设备但缺乏流动资金,把现成的设备卖给出租人,反过来又将该设备租回,即承租人和供应商为同一人,这就是回租。

首批获批设立的外商独资西门子财务租赁有限公司(SFLL)副总裁杨钢说,“融资租赁是一个供应商驱动的市场”。租赁公司创办初衷是为了其产品更有利于销售出去,所以以直租为主。而我国国内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无论是金融系的还是内资或实际由境内个人控制的外资公司,更青睐于售后回租业务。根据《2013―2014年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售后回租在国内金融租赁公司中的业务高达84%,在内资和外资中的占比也超过60%。按此比例推算,2014年上半年售后回租合同业务规模已达到1.5万亿元,发展速度更惊人。

正因为售后回租业务发展太快,有专家认为“售后回租就是变相抵押贷款”,还出现“售后回租资金变相进入房地产领域”、是“影子银行”等论调,使售后回租业务面临着政策的十字路口。要区分售后回租与抵押贷款是不难的:出租人(债权人)是否同时拥有物权和债权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租赁公司靠租赁关系生存,银行靠信贷关系生存,两者的经营基础不同,所依据的法律关系也不一样。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3月出台《关于融资租赁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不认可“售后回租实为抵押贷款”的说法。

但是,从形式来说,两者并无多大区别。售后回租筹资方式采用:资产转让、放款、还款、资产回购;抵押贷款流程采用:资产抵押、放款、还款、抵押撤销。两者均有资产作融资的保证。售后回租中承租人支付租金等于支付贷款的利息或本息,所支付的租金抵补了出租人的全部投资,相当于借款人始终背负银行负债。可以说售后回租和银行抵押贷款一样反映了两者的债权债务关系。

3售后回租业务的特征及受青睐的原因分析

依据售后回租的定义及上面的阐述,已经引出了售后回租的某些特征和优势。相比银行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融资租赁(一般指直租)的特征和优势有:第一,融资租赁开辟了新的资金市场,让出租人拥有物权和债权,承租人拥有占有权和使用权,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降低了对用款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的过度依赖,解决了贷款中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而且信贷资金流向租赁公司,做到专业专注,也分散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第二,融资租赁是以融物为特征的融资,通过融物可以引导融资资金投向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控制资金的去向。第三,融资租赁的租金不计入企业借款,降低了承租人的资产负债率,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另外,融资租赁使企业减少了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让企业大笔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周转,并发挥资金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而且,还租期限可长可短,延缓了企业短期还款压力。

售后回租除了具备直租的上述优势外,还具有以下四个独特优势。

第一,在售后回租交易中,承租人将自有物件出售给出租人后又将其租回,整个交易过程承租人一直毫无间断地占有和使用租赁物,原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而且,回租由于不需要直租那么多烦琐的程序,交验手续也相对简单。有些资产如飞机只有航空公司才有进口许可资格,且购买和租赁有着不同的税收待遇,所以飞机融资采用售后回租方式比较多,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采用售后回租能为承租人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见上市公司公告),即可将固定资产向流动资产转换,从而增强了长期资产价值的流动性。特别是当前企业实行产业转型的关键点上,选择回租用于盘活存量资产远比采用直租扩大资产规模迫切得多。对一些上市公司,美化报表远比增加业绩容易得多,采用回租融到了现金,但不增加负债率;还可通过回租适当减少当期负债和财务成本,躲过当期亏损,起到美化或粉饰财务报表。而且,承租人通过售后回租融到的资金,其使用没有明确的限制,用途相对灵活,不像银行贷款对资金的监管那么严格。

第三,对租赁物限制少,融资比例高,还租灵活。售后回租可选择的标的租赁物范围广、品种多,如通用和专用设备、移动资产(如汽车)以及其他资产(如地下管网)都可评估后出售。而通过银行融资,一般只接受房产抵押。公告中的工业园区地下管网银行是不予接受的。由于相关监管条例没有规定融资比例,名义上承租人可按100%融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承租人可能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但企业一般很难用设备抵押向银行借款,即使银行接受通用设备抵押,抵押率一般也不会超过50%。而且采用回租融资期限可根据回租资产的寿命期来定期限,如5年以上。较长的融资期能有效缓解企业短期还款压力。而银行抵押贷款偏重于短中期,且有流动性指标限制。

第四,现行规定售后回租业务中出售资产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考虑其他因素,采用售后回租业务可能更节税。假如一家企业设备总支出1000万元,如采用售后回租(3年期)比一次性买断(折旧年限5年,残值5%)可节所得税95万元(所得税税率按25%计),即降低了税负又调节了利润。

4售后回租风险和问题评价

4.1金融风险

售后回租风险问题的产生是由其业务自身的特征以及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相比直租,回租更接近金融活动,具有借贷属性,所以必然摆脱不了金融风险的共性问题。国际上对金融风险通常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售后回租业务同样面临着这四大类风险。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法律和政策风险,这些属于外部因素。融资租赁其实是将融资压力和经营风险转移到了出租人,而承租人仅仅是通过支付租金来补偿租赁公司的风险成本。当内外部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承租人的道德风险、经营不善等都有可能导致租金不能偿还,是出租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融资租赁业务中最难克服的问题,因为该风险来自企业外部,具有不可控性。如对一家养鸡企业来讲,尽管自家的产品完好,也会因外部的禽流感遭受毁灭性的冲击。法律和政策因素对售后回租业务影响很大。比如,税收政策的变化几乎左右售后回租业务的发展进程。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13号文)规定,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13号文后,售后回租业务迅速发展壮大。但随着2013年8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37号文)规定,“不管新老合同,售后回租业务的本金和租息均须全额征收增值税”,导致出租人税负大幅增加,使国内融资租赁行业遭受到近几年来最大的冲击。好在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12月13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替代了原“37号文”的相关规定。售后回租又重回快速发展轨道。

操作风险属于管理风险,是内部因素。租赁公司如果没有管理运营经验,缺乏专业人员,不是按照科学估值租赁物,没有设置有效的全流程风控措施,甚至通过私人关系盲目扩展业务规模。其结果会使租赁公司陷入风险泥潭不能自拔。

4.2融资租赁评价

除了上述的金融风险外,笔者从经营的角度分析,融资租赁(含售后回租)还存在着市场定位偏颇、“重融资轻融物”、流动性风险、“假租赁真放贷”、租赁资产不实等方面的问题。

4.2.1经营理念错位、市场定位偏颇、行业集中度过高

(1)错位的经营理念是将融资租赁业务作为转贷业务来做,特别是金融系的租赁公司普遍采用售后回租业务,把租赁公司看作是银行贷款的补充或资金投放的备选项。还有的租赁公司往往侧重承租人的信用,对物的自身价值,以及带来的控制风险能力和附加收益并不十分关心。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售后回租业务难以发挥物权对债权的保障作用,可能成为银行的“二道贩子”,整个行业将会受到监管。

(2)在行业选择上,租赁公司都不约而同将目标锁定在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航空、船舶、电力、矿产等大型设备行业,或选定于政府背景公司、园区、医院和学校等。前者多数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会随经济形势大起大落,易产生系统性风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下尤其要关注其风险。后者受周期性影响小,且有一定的垄断性。但这些资产大都是公益性的,无法处置;如涉及平台融资,还有监管风险。

(3)没有主攻小企业。有30多年从业经历的专家费思仲(Jonathan Fales)说:“和长期信贷相比,融资租赁的手续更简便,审查范围小,租金支付方式也比较灵活,特别适宜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融资租赁业务巨大的市场来自中小企业市场。但是,目前中国很多租赁公司主要面向外资、大型企业和政府背景类公司,将自己定位于中小企业的很少,原因在于中国的信用环境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真正需求的市场我们没有全力以赴去做,没能发挥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作用,长此以往就会失去租赁业务长期发展的基础,也会受到政策的限制。

4.2.2资金来源不足,流动性风险不容小觑

当前保理、资产证券化、物权转让等渠道不畅,对于资产规模高速扩张的租赁公司,流动性明显不足,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受信贷规模限制和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不可能满足其资金需求。

但目前不少租赁公司不断以短期限的负债来运营长期限的资产,造成“短借长用”和期限错配,导致资产负债奇高、经营净现金流长期为负。只要管理和风控稍有不慎,就会加剧流动性风险。而且一旦出现承租人集体违约,或大客户相继违约,就可能会出现现金流中断。

4.2.3“假租赁真放贷”现象屡有出现

由于目前资金面紧张,对一些企业来说对资金的需求比引进设备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一些租赁公司为了迎合这些借款企业的不合理要求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或者为了扩大市场的规模罔顾风险,表面是融资租赁,私底下再签借款合同,实际上没有采用资产转让或抵押,风险隐患毕现。融资租赁的特点就是出租人同时拥有物权和债权,物权是债权的基础,一旦租赁公司失去物权的债权其风险和一般的贷款没有什么区别,违背了融资租赁创办初衷,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上述情况已有法院判例,判决租赁公司违规。

4.2.4租赁资产仅为名义取得,评估不实、处置困难

在售后回租中,租赁物的所有权往往仅是名义取得,因为实际上租赁物一直由承租人占有。部分租赁物如公路、桥梁、地下管网等资产是否可作为租赁资产?所有权是归政府所有还是归政府出资的公司所有?权属不清。大部分设备类租赁物的买卖价格按照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转让交易,没有专门评估,存在明显的低值高买,租赁公司内部没有专门评估制度,外部评估也很难做到审慎客观。一些部分设备类租赁物比较零碎、标识不清、专业性强、无相关登记;有些设备本身区分性不大,如整条生产线中的一部分;有些设备如纺织设备、水泥生产线、电力设备等安装之后不能再次挪动。这些导致租赁公司无法实现对租赁物的处置或者利用租赁物的物权来控制风险。目前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立的融资租赁款登记公示系统,其适用的广泛性及法律效力的强制性仍十分有限。

5融资租赁业务(售后回租)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和风险,应从融资租赁行业可持续发展着手,使租赁公司的经营理念由资金引导型向物权引导型转换,市场定位和行业选择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提高资产流动性和经营现金流,把关租赁资产价值和可处置性,建立全流程的风控措施和人才激励机制等。

5.1经营理念回归物权,市场定位和行业选择走差异化道路

正确的经营理念是融资租赁业健康成长的前提,应重视物权管理和处置,将租赁物的选择、评估、可处置性以及残值的回购作为售后回租业务的重要工作做,确立物权为主导,回归融资租赁的本来面目。

租赁公司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适应转型发展、节能减排以及带动消费、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要求,在选择行业时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走差异化道路。租赁公司要专注于一系列相关行业,打通产业链,贯穿上下游,提供一揽子的融资租赁金融解决方案;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业,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避免租赁项目的投向、投量过多集中于个别行业,分散租赁资产的行业风险。租赁公司选择中小企业广阔市场是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要优先选择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半径内产业集群化、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地区,以及具备一定比较优势、有品牌和处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

租赁公司应避开过剩、高污染、高能耗和受国家调控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焦、铁合金、电石、钢贸、煤贸,这些行业往往是银行压缩退出的周期性行业,有系统性风险。应避免政府融资平台、公益性的城镇化、二级公路、保障房等项目,这些往往受政策影响大,面临着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

5.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产流动性

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有限,除资本金以外,主要依赖于向银行借款或接受投资人的委托融资租赁资金。为此,租赁公司要适应政策环境变化,适当时机将租赁产品进入金融市场。可借助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手段从社会上募集闲散资金,也可以通过单一资金信托获得融资等。开源的同时要节流,就是要防止违约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防止像钢贸一样的“集体违约”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较为常规的做法是分散行业和客户,控制自身的资产负债,提高经营现金流入。

5.3把握租赁资产入口,注重租赁资产产权清晰和可处置性

租赁资产标的物选择是要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银监会和商务部的两个“管理办法”要求。笔者认为,作为租赁资产必须具备:权属清晰、可处置;评估价值合理;租赁资产能持续产生效益(现金流)。

5.3.1权属清晰、有处分权

一是要选择有清晰权属关系、承租人真实拥有、没有存疑、可自由处分的租赁资产,像上述公告中的地下管网作为租赁资产,因其权属不清、不可处置而不适合作为租赁资产。任何变相接受已设置抵押、权属存在争议或存在其他瑕疵的资产作为售后回租业务标的物,将增大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二是选择通用性强、技术先进、规格型号统一、可分割的单体或整套物件作为租赁标的物,避免选择不可辨识、不可明确标记、不可分割的物件作为标的物,如灌装流水线中的一个组件。

5.3.2评估价值合理

租赁资产的价值大小往往意味着融资金额的多少,应对租赁标的物进行专业、审慎、客观地资产评估,然而给予一定的融资比例。不应仅仅根据标的物的账面价值甚至是未计提折旧的价值来确定买卖价格。

5.3.3租赁资产能持续产生效益(现金流)

实际上这一点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一般都是市场上容易处置的资产。具体办理业务时,我们要重点考量租赁设备产生的现金流和财务效益能否覆盖融资租赁成本。

另外,应认真做好融资租赁登记。近期,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立融资租赁公示系统(《关于使用融资租赁登记系统进行融资租赁交易查询的通知》银发〔2014〕93号),该系统的设立将为全国范围内的机构提供租赁物权利登记公示与查询服务。这将有利于保障租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明晰法律界定和操作规范,促进其稳健发展。

5.3.4建立全流程的风控措施

完善的风控措施是业务发展的前提。租赁公司要借鉴商业银行的经验,以信贷的思维去做融资租赁业务,像审批贷款一样审查融资租赁项目。租赁前对项目要有充分的尽职调查,租赁中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租赁后对用款企业进行持续的跟踪管理。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措施和内控评价体系,对履行项目进行全程实时监控。

要抓住融资租赁项目流程中几个风险关键点,如租赁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缓释措施、用途监管和对用款企业还租能力分析等。

(1)设定风险缓释措施,就是为租金偿还和回购设立担保相关措施,包括: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对租赁资产保险、抵质押、承租人母公司或第三方担保、实际控制人担保以及供应商回购(或承租人回购)等,并采取强制公证、账户监管等风控措施。把风险锁定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把企业风险分解为社会风险。

(2)要对融资资金特别是售后回租的融资资金的用途监管起来,这是租赁公司普遍忽视或不重视的。应要求在租赁合同中明确实际用途并经常现场检查、账户监控,使其真正用于经营周转或改善资产负债结构,防止挪用到与承租人自身经营无关的项目,避免成为银行信贷政策之外的监管套利途径。

(3)对承租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要着重分析承租人的有效资产能否覆盖总负债,现金流能否覆盖到期贷款,并防止用款企业过度融资和重复融资。

另外,租赁运营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既要懂经济、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税收、会计等知识,又要懂得租赁物专业知识。所以,租赁公司还应该有一批专业人才,特别是专业管理人才。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考核监督机制,这比单纯许诺要好得多。

6银行应对融资租赁(含售后回租)风险的建议

从国家统计局得到的数据估算,中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才8.66%。这比过去的3%~5%有了显著的增长,但和发达国家的15%~30%还有较大的距离。市场机会是相当大的,为银行信贷资金开辟了新的业务渠道。但是,目前融资租赁行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旺盛。由于租赁公司靠放大比例来做业务,风险也随之放大;各类融资租赁公司鱼龙混杂,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良莠不齐。如果我们不加选择租赁公司、不加甄别租赁项目、放松对风控措施的要求;特别是对售后回租业务“重融资、轻融物”“假租赁、真放贷”等方面问题不重视,那么商业银行刚从钢贸中出来又会陷入到融资租赁的风险漩涡中。

6.1银行对租赁公司授信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银行对租赁公司授信存在着的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流动资金贷款占比大,占所有贷款的四分之三。流动资金贷款占比大的原因主要是操作方便,使用规定比较笼统,不像融资租赁保理业务要求那么高。但问题也出现了,由于流动资金贷款用途没有对应具体项目,不符合监管部门受托支付的要求,信贷资金被挪用、混用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大量的短期(1~3年)贷款与长期(3~5年)租赁合同期限错配,使部分租赁公司资金链紧张,个别公司已经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即靠一家银行贷款置换他行贷款,名为不增加银行融资额度,实际上反映了租赁公司靠自身的现金流不足以归还到期负债,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第二,售后回租占比较大,约占60%以上。售后回租占比高已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金融类和新成立的公司普遍采用售后回租业务。但售后回租业务在操作中普遍不注重租赁物,难以发挥一般租赁业务中物权保护债权和直租中资金用途的监管优势。

第三,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业务普遍不在本地。银监局近期提示融资租赁业信贷风险,指出融资租赁业贷款增幅较大;涉船舶、钢贸、工程机械、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客户坏账率上升。目前这些情况稍好些,有涉及过剩行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飞机、政府类公司、园区、医院、学校等,集中度也较高。政府类公司、园区项目虽然信用风险较低,但如果政府特别是第三、四线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带来的风险也不小,而且有被卷入变相平台贷款的监管风险。另外,政府类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管道)等,且大都属于代建性质,权属存疑,也无法处置,不符合融资租赁管理办法。医院、学校也比较受租赁公司特别是民营租赁公司喜欢,因为医院、学校属于事业单位,信用风险比较小。而且此类单位财政资金逐步划拨到位,比较适合做直租或回租。但问题是租赁物无法处置、难以登记。

另外,调查发现,授信租赁公司的业务基本都不在本地,不利于调查、核实,银行只能依赖于租赁公司。

第四,租赁公司普遍存在着负债率高、经营现金流为负情况。租赁公司由于采购租赁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借款,造成资产负债率偏高;当前所投入的资金远大于当前回收的租金,导致现金流量为负数。一些新成立的租赁公司运营时间不长,尚在原始积累阶段,盈利能力一般,风控措施尚在摸索阶段,人员依靠挖人、许诺组成,其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存疑。

第五,部分贷后管理欠缺,仍有部分客户尚未实现专户管理,个别贷款资金支用模式与贷款新规要求存在差异,如贷款资金统一划付至集团财务公司使用,不符合监管要求。

6.2对融资租赁类贷款相应的分析及风控措施建议

融资租赁企业是金融企业,但在利用银行贷款时,与银行的关系是客户的借贷关系。在租赁公司利用银行的授信额度自主运营时,银行要承担信贷资金安全的风险,还必须承担其资金挪用等道德风险。

笔者认为,银行在与租赁公司合作时要抓住以下三个风险控制的关键点。一是对租赁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风控水平等考量,包括: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经营现金流、盈利能力、风控流程和专业人员稳定性等。二是对承租人偿债能力和项目的风险缓释措施的评价,包括对承租人的行业、负债水平、偿债能力,以及还租担保措施等。三是对租赁项目的评估,包括租赁物的权属是否清晰、价值实不实、是否可处置以及租赁债权变现途径及退出机制的安排等。下面是对银行融资租赁业务风控管理的四点建议。

第一,分类建立租赁行业审批底线。按金融类、国有控股类以及新成立和民营类分别设定重要准入指标,如: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经营净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和项目的融资比例等。对于杠杆率,越大风险也越放大,给予多少杠杆率取决于租赁公司管理能力、风控能力高低,对于新成立的、民营租赁公司不应高于5倍。对于资产负债率,给予多少取决于租赁公司管理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对新成立的、民营租赁公司不高于70%~80%。其他以此类推。

有关部门应出台专门的融资租赁贷款产品管理办法,规范准入标准、统一风险偏好,特别要对售后回租适用情况做出指导性意见。

第二,对应项目管理,确保用途符合规定。应积极鼓励经营单位采用保理业务。融资租赁的还款以逐月到位的租金为主,因此保理业务在贷款资金专款专用以及回款监控方面,较流动资金贷款更有优势,所以应逐步压缩存量流动资金贷款,增加更为合理的保理业务。对于流动资金贷款也要逐步对应项目,并按照项目管理要求,逐笔落实资本金(首付比例),防止贷款被挪用、混用。对于符合受托支付要求的,应通过借款人账户直接发放给交易对手。对于售后回租,应约定资金用途,或用于经营周转,或用于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不得挪用到与经营无关的其他项目上去。应避免银团贷款中将资金划入集团资金池而失去对贷款的全流程监控,确保贷款用途合规性。

第三,优选租赁公司、优选行业和项目。在优选租赁公司时,要注重对股东背景和实力、市场地位和定位、经营管理和风控能力以及专业人员的稳定性等考察。有些租赁公司看似外资,追根溯源实际上是境内个人控制的,这就要把实际控制人拉到担保中。要关注租赁公司是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流程风控措施及执行情况;有没有高水平、懂业务的专业人才。民营租赁公司靠高薪、许以股份等挖人,但也可能被挖;一旦某个核心人员被挖,对其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另外,对刚成立的租赁公司由于缺乏知名度只能在市场的缝隙里生存,从业经验较少、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应特别注意。

应优选那些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行业和项目,如: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信息产业、电力、水利、公共设施业以及城镇化建设项目等。也应优选有市场需求、有前景的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较大,整体行业现有产能不足;二是企业已获得长期较为稳定的订单;三是生产用于替代进口或出口创汇型产品且有相应的政策扶持的企业;四是新兴产业内、产品需求潜力大的企业;五是供应链环节中的供应商等。应远离压缩退出的“二高一剩”行业。

第四,做好贷后管理。要加强贷后监管,重点分析租赁公司重要指标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对贷款用途和租金回笼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不能因为贷款给租赁公司就对承租人不闻不问,也要分析和防范承租人的偿租风险,重点关注:承租人所处的行业、股东实力、负债程度和项目的风险缓释措施,以及经营现金流是否足以覆盖贷款本息,贷款期限与租赁期限是否匹配,项目是否存在重复融资,租赁物值不值、权属清不清、能否可处置等。

7结论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期,控制资金市场流动性、抑制低质量的经济过热、转型发展已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主要政策导向。金融市场原有的格局将会发生改变,金融类的企业同样面临着转型发展。为此,租赁公司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紧紧抓住“以融物达到融资”这根主线创新发展;借款企业要根据自己转型发展的需要,量力而行,无论选择直租还是选择回租融资都要以自身的经营现金流能覆盖为核心;而商业银行在与融资租赁公司发生信贷关系时既要注重对出租人的负债能力、风控能力和租赁物价值的分析,又要强化对承租人的现金流和还款能力分析。使融资租赁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振兴、助力企业转型发展、便利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发挥传统金融业务所不具备的作用,为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春颖.论融资性售后回租[J].经济视角(下),2012(2).

[2]李中华.融资租赁运作实务与法律风险防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8).

[3]姜仲勤.融资租赁在中国[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12).

[4]中国租赁联盟.2013年中国融资租赁蓝皮书[EB/OL].[2014-01].http:///.

[5]郭清马.银行系金融租赁:扩张、风险与对策[J].金融与保险,2010(8).

[6]胡晓媛.融资租赁出租人风险承担及其控制[J].法学,2011(1).

第10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网络金融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从实体扩大到以互联网为中介进行的各种金融服务活动,诞生新的金融形式—“网络金融”,它是在实体金融服务活动运作模式、市场以及流程上的巨大创新,也是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互联网经济大潮,网络金融和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挑战,推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和服务品种的转变。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创新;网络金融;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095-03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曹锦阳(1994-),男(回族),河南信阳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宏观经济、税收理论。

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从经营理念、服务方式、组织形式、服务内容等各个方面冲击传统的金融服务。而商业银行主动融合信息技术革命变化,金融电子化进程赋予商业银行全新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信息科技应用推动商业银行营销渠道变迁,使电子银行发展进入移动金融时代。金融服务虚拟化程度日益提高,呈现出单一物理网点营销渠道向多渠道营销策略转变,非金融企业与金融机构服务领域界限日益模糊,银行服务半径从金融服务延展到非金融服务。

一、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机遇与创新特征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金融渠道。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创新有如下显著特征:

1、信息化与虚拟性。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一体化和网络性。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大幅降低顾客时间和费用成本,降低实体店服务数量进而降低运营成本。而贷款和电商结合,实现了互联网供应链融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和在线控制的实现,使贷款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3、服务化和针对性。互联网金融为改善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互联网普及和网上金融消费习惯形成奠定客户群体基础,而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发展能将社交网络、传递和共享的广泛、全面、冗余的个人或机构信息筛选、再加工及组织形成针对性、标准性、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互联网银行和大数据技术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相关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突破地理距离限制使得小微客户信用行为透明度大大提高。在信息充分收集的情况下,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状态。

二、网络化对银行间竞争结构的影响与变动趋势

(一)银行业与非银行业的竞争——新进入者威胁

1、银行业务的同质化倾向。随着金融业体系的自由化和互联的普及,传统银行业的市场价值链被瓦解,银行业与非银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争夺市场的博弈过程中不同的企业都看这些非银行的企业在未来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领域,因而纷纷加入对网络银行客户的争夺中。作为新进入者,这些大企业没有传统银行所承担的历史包袱,而由于这些企业来自部分完全竞争市场,其所具有的崭新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会给传统的银行带来一些冲击。

2、银行的非中介化倾向。银行业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起源于金融市场的信息的不对称,银行的出现降低客户的搜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的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讲来自于:所掌握和垄断的客户的账户信息,体现在银行搜寻、储存和整理客户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搜寻、储存和加工整理的成本大大降低。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行业管制壁垒和技术壁垒进一步降低,传统银行逐渐失去了向客户提供某类服务的专利和主动权,在与新进入者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二)客户的竞争——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1、客户的需求特征发生变化。客户需求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在传统银行,客户对银行的需求主要是围绕着银行的传统业务,客户关心的是产品的种类和价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客户越来越看重银行的服务质量、递送渠道和品牌优势。因此在传统的银行业,客户在与银行的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为客户分析、评价和判断银行服务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同时,它还以其交互式的沟通方式满足了客户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还丰富了银行服务的递送渠道,改变了以往分行固定网点的营销概念。

2、客户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一方面,由于客户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懂得金融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的鉴别能力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趋势,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也层不出穷。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多的竞争对手,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思维定势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影响和挑战

(一)国外银行业发展的思维定势与借鉴

1、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从国外银行看,有两种模式:一是成立渠道管理部,统一管理电子渠道与物理渠道。以加拿大BankOfMontreal(蒙特利尔银行)为例,该行专门成立渠道管理部门,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ATM等电子渠道以及传统的网点柜台纳入专门的管理,由渠道管理部统一进行管理。二是电子银行部作为后台支持部门。以加拿大TheBankofNovaScotia(丰业银行)为例,电子银行部门作为向其他业务部门提供销售的支持部门。

2、整合营销渠道。NORDEA一直致力于银行不同渠道的整合,并继续引导客户面对诸如电视银行、移动银行等新界面。NORDEA营销渠道包括电子银行、移动银行、电视银行、ATM和以分行为基础的传统银行与呼叫中心。借助这些渠道,银行可以实现客户互联。客户可选择分支银行,寻求面对面的解决方案。

3、打造产品易用性。在各家银行提供的网银功能都相近的情况下,网上银行的易用性和便捷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消费者的选择,美洲银行和诺迪亚银行的网银功能为用户提供的网银服务好用、方便。瑞典银行的网页是北欧客户访问最多的网页。该行在网页设计上力求层次分明、通用性强、尽量用最简单的画面和操作让客户完成各种交易。

4、明确的目标客户群。INGDirect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且全力维护客户同质性,提供标准化服务,减少技术上的过多创新,以降低服务成本。该行目标客户定位于年龄界于30~50岁之间的中产阶层,此部分客户工作繁忙、经常上网消费、财产规模有限,主要通过高息存款和低吸贷款留住客户。

5、与战略伙伴开展合作。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不仅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也是商业银行的盟友,双方可共同开辟新的市场。花旗银行与脸谱(facebook)合作,将积分分享从官方网站转移到社交网络。吸引更多人来办理信用卡和注册积分会员,摆脱常规市场调研、回馈环节,集中精力完成精准营销。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面临的影响和挑战

1、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主要竞争对手不仅在战略上高度重视,而且在机制构建、人员配备、资源投入和产品创新等各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各行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便捷性、安全程度和成本效益的微小差别,都可能导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市场面临重新瓜分的态势。新的市场参与者不断加入,支付领域的创新和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快速发展,凭借其超脱于银行的中介地位,加快了在支付结算、账户储值、财务管理甚至是资金融通等各领域的拓展,对电子银行业务和市场形成了更大的竞争和冲击。类似“余额宝”等新兴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对银行等传统的理财渠道形成直接冲击。

3、新技术带来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生活模式。随着Web2.0、云计算、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客户的行为和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这对电子银行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面临着金融风险的挑战。银行在大数据时代,面临传统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竞争,还面临互联网企业的竞争。面对竞争和大趋势,墨守成规是最大风险。但是急于求成,也面临翻车的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如果人才、机制和管理跟不上更容易出现风险。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还面临新的风险,比如IT风险、客户隐私保护风险,防范这些新的风险需要新的管理手段。

5、与战略伙伴开展合作。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不仅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也是商业银行的盟友,只要合作得当,双方可以共同开辟新的市场。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应对商业银行网络业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服务理念,逐步搭建开放式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单个行业无法为整个互联网产业链提供全部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增强客户黏性,就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一方面,要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聚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共生关系。

(二)改进服务方式,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的独特优势,对传统银行业将构成无形的压力。这就像传统零售百货一样,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销售增长的步伐已经停滞甚至后退,应对挑战的生存之道,除了积极拥抱、迅速转型以改变固有商业模式外,别无他途。互联网企业正携带着数据及电子商务优势,深入支付结算和信贷这两项银行核心业务。随着社会对电子银行认识的日益提高,加上互联网企业的引导,潜在的网络化金融需求纷纷涌现出来,如网络贷款、现金管理、电子商业票据、网络金融社区、在线理财等。互联网金融要求商业银行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且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及业务流程上都需要深层次变革。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挖掘金融服务,将电子银行从“交易主渠道”上升到专业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信息、资金、产品服务手段。

(三)走出金融业藩篱,推动电商平台构建。在电子商务交易浪潮中,银行处在支付结算的最末端。在大数据时代,谁能掌握数据谁就能抢占制高点。银行业只有走出行业藩篱,主动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中介的合作,或打造自己可掌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深度挖掘大数据,掌握信息流,才能巩固客户基础,保证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在推动电子银行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物理网点建设。物理网点建设仍有其不可替代性,银行卡、风控等业务,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度较高。在推动电子银行标准化服务的同时,要兼顾传统服务方式的优化。二是在采用信息技术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要始终兼顾创新的理念不动摇。加快全方位的业务创新,始终把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作为增强电子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长远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提升电子银行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在采用信息技术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要坚守风险管理底线不放松。随着网上业务的拓展,诸如信用卡号失窃、电子欺骗等金融犯罪活动逐年增加,来自互联网的各类攻击、病毒及黑客入侵对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在推动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降低互联网银行业务风险。

(四)构造新型价值链,实现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传统价值链认为,一个业务流程就是以一组以顾客为中心的开始到结束的连续活动。顾客可以是外部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也可以是业务流程内部的产品的使用者。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是顾客满意,即通过降低顾客成本、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在信息时代,价值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建立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基础结构是能够。当工业经济转变到信息经济时,银行网络化的优势就变得更为清晰。借助帮助银行将客户、员工和整个金融体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崭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价值网。在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及企业需求的前提下,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服务,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将银行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以及实体商户三者紧密结合,建立互利多赢的电子商圈营销体系。

(五)搭建技术平台,完善网络银行的发展技术支持。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要有强大的后台技术支持与维护作为保障。包括两部分:(1)硬件技术,主要指网络化服务所依赖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功能强大的网络服务器、有指纹鉴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可擦写的智能钱夹、系统终端以及用户终端的先进设备。(2)软件技术,主要指数据挖掘技术(datamining)数据仓库技术(datewarehousing)和知识整合技术,包括网络安全系统、语音鉴别系统、电子转账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众多软件系统集成。现阶段,商业银行尤其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与开发,将先进的科技引入业务领域,从根本上改善服务手段和方式,提高商业银行的科技竞争力。(3)在措施上有:一是及时进行数据的灾难新备份,以保障网络系统在遭受到不可抗力的侵害,发生软件故障和数据备份等故障后能及时恢复;二是增强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范能力,要采用客户端的乱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数字签证和身份证认证等技术措施来加强网络的安全性;三是加快网络化应用环境风险防范,如加大对计算机硬件安全实施的投入和严格中心机房的管理制度等。四是完善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准确的掌握与预测客户的金融需求。

(六)实施人才战略,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网络银行是知识型的新生事物,是计算机网络和金融的高度融合,决定其成败的基本因素在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应在银行内部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激烈机制,改革不合格适宜的用人体系;另一方面,应主动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内部培养,并积极通过人才的外部或战略联盟的形式获取外部的智力支持以降低成本,有实力的银行还要及时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七)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适应网络化要求的企业文化。银行网络的发展对管理文化提出新的要求。网络化发展应重视网络经济所需要的组织理念、组织价值观以及人员思想、意识和精神方面的建设,并根据网络组织的特点,创造一种有利于银行内部员工发挥其积极性,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文化氛围,形成与网络组织和管理相适应的价值观。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涵养企业网络文化的发展。而科学的网络管理文化,要求在银行内部培养一种富有创行力的组织文化。在网络经济时代,创新是核心银行业每天都面临着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压力。没有创新,银行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因此,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是银行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葛兆强,许燕.略论金融工程学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1).

[2]曹树武.试论金融功能有效发挥及其创新风险的防范策略[J].金融教育研究,2010,(4).

[3]周立.金融工程的战略位置及在我国的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5).

[4]齐群跃,曹树武.试论税收信息化管理[J].郑州:《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5]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11).

[6]MertonH.Miller:FinancialInnovation.ThelastTwentyyearsandtheNext,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Dec,1986)。默顿·米勒:金融创新。在过去二十年和未来[J].金融和定量分析杂志,1986,(12).

[7]王辉民.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济南金融,2000,(12).

[8]曹树武.关于创建学习型税务组织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改革;民间金融;温州金改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20-04

《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2012年3月28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发展改革正式启动。面临改革带来的多重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需要秉承创新与风控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与民间金融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做好温州金融改革的“推动器”和“剂”。

一、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政策解读

(一)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1、《方案》鼓励民间资金介入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商业保理和民营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从政策层面降低了小微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旨在探索民间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可行路径。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状况,银监会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至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提出2009~2011年间批准建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计划,但实际仅完成70%左右的目标任务,离预期差距较大;截至2011年底,温州也仅有6家村镇银行和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未如预期中快速发展,进入门槛较高是原因之一。《方案》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为数量巨大的民间资金介入小微金融市场提供了一条路径,也旨在利用充裕的民间资金探索小微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同时,《方案》支持商业保理机构发展,为缓解温州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探寻出路;鼓励发展民营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是探索民间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物流和资金流周转的另一尝试。

2、《方案》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进一步拓宽了民间资金介入小微金融市场的通道。创业投资是解决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方式。2011年11月,温州市出台了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发展的“1+8”政策,其中就包括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举措。《方案》允许民间资金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是对温州上述金融创新改革的一种肯定,旨在将股东及关联人的自有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将部分民间资金引上地面,有利于抑制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对规范和加强民间资金有序和有效管理有积极意义。

3、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是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核心,也是以存量改革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困境的举措。相对于新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小微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存量主体。但是,小微企业不能按照传统放贷评估机制进行评估,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和技术优势的发挥,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创新,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即是《方案》提出的改革方向。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现有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实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小微企业的发展瓶颈,比如以融资租赁业务满足小微企业机械设备购置及更新需要。

(二)推进金融创新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政策亮点

1、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被认为是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亮点,不但拓宽了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也是人民币资本项目渐进可兑换的一次改革实践。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区,温州个人、企业的境外投资热情极高。但境内个人投资境外企业,目前合法途径只有QDII,审批手续繁琐,不利于把握商机。2011年初《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因“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提出异议”而暂缓实施,此次改革再次提出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其意图不但在于疏导温州数额庞大的民间资金,也在于探索性推进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步伐。

2、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旨在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是政策层面对地方发展资本市场的一次回应和尝试。2011年以来,各地要求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次改革提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产权、文化产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农村土地承包权和林地流转等产权交易,有利于拓宽温州小微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机会,体现了国家一直提倡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路。

3、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又一解决方案。2011年10月,银监会“银十条”补充通知,其中着重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相关统计显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拟发或已发行的小微企业金融债总计已达2800亿元。相对于信贷和股权融资,推动更多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可以说是最方便快捷、最安全的方法。《方案》还提出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债券发行提供增信支持。不难看出,政策层面为小微企业多渠道融资做了周全的方案设计。

4、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探索保险资金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困境的辅助政策路径。

(三)健全金融管理体制机制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制度保障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困境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其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影响金融机构正常的授信评级流程。而在民间金融市场,小微企业往往凭借的是个人信誉,一旦经营环境遭遇“寒流”,对于借贷双方都将带来致命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2011年10月,国务院就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此次温州金融改革特别提出信用体系建设,不但是缓解小微金融市场融资困境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也是国家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实质举措。

2、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是防范金融改革风险的配套制度设计,也是国家建立分层次监管体系政策意图的体现。在以国有大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完成之后,金融创新与改革的重心就转移到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上来。随着温州成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区域,小微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将获得快速发展,各类金融组织的产品创新活动将日渐活跃,跨业经营范围将不断拓展,这些趋势将对当前分业监管体制形成挑战。创新金融监管体制,构建分层次监管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以及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就成为现实需要。

二、温州金融改革实施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及策略探讨

(一)温州金融改革为商业银行带来多重业务拓展机遇

1、鼓励金融创新的诸多举措,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在拓展传统业务方面,《方案》鼓励银行机构创新信贷业务,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机制的改革任务,为商业银行创新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新型信贷产品,提升在县域和农村市场的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拓展新兴业务方面,《方案》提出要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开展多种类型产权交易以及扩大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将为银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养老金业务、债务融资业务以及开展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在内的新型产权交易市场咨询、顾问等中介服务等创造出巨大机遇。

在发展综合化业务方面,《方案》提出发展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支持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业务。对于正积极提高综合化经营水平的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温州金融改革为其在温开拓专业保险市场和融资租赁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2、多元金融机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商业银行间接拓展相关业务提供了新的契机。首先,小微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根据2007年银监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和2009年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应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也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因此,民间资金无论是想直接投资组建村镇银行还是参与小额贷款公司转制,都需要商业银行作为合作伙伴,相应地为商业银行借力民间资金力量开拓小微金融市场提供了契机。

其次,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健康发展也需要商业银行的积极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于民间,具有服务“三农”的天然优势,然而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缓慢的瓶颈因素之一是融资困难。在相关扶持政策完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不失为间接拓展“三农”金融市场的途径之一。

最后,民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拓展牌照类投行业务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无法直接开展牌照类投资银行业务,但商业银行在非照牌类投行业务领域积累的客户甄别、风险管理经验与民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资金优势形成良好的互补,两类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私募股权及相关业务具有广阔前景。

3、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建立,为商业银行降低业务拓展风险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风险无疑是商业银行服务小微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方案》试点推出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服务中心、商业保理机构,鼓励农村保险互助社提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新险种、鼓励农村资金互助社为社员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增信支持等改革措施,有益于优化温州金融生态环境,为商业银行借助相关机构的专业力量,降低市场拓展、业务创新及贷后管理等环节的风险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温州金融改革也为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竞争压力与挑战

在《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鼓励与支持下,规模庞大的民间资金有望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微金融机构快速发展。这些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需要成立的专业金融机构,相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具有熟悉当地客户、体制机制灵活等特殊优势,将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基层金融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使商业银行面对的竞争形势更趋激烈。

目前,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正处于“开疆括土”阶段,资产管理是各家银行积极寻求拓展的业务领域,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猛发展已经给商业银行的在线支付等业务带来了现实挑战,商业保理机构也必将与商业银行争夺保理业务的市场空间。《方案》推动民间资金积极介入资产管理、第三方支付、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行业,在为商业银行提供间接业务拓展机会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在温拓展相关业务增加了竞争对手。

(三)温州金融改革实施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策略探讨

1、理性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积极参与新型金融机构体系培育,主动寻求业务合作机会。当前,在拓展小微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拥有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优势与民间资金拥有的资金和信息优势恰好形成互补。对于欲扩张在温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来说,吸纳民间资金联合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是入股合适的小额贷款公司并推动其转制为村镇银行,都具有节约投资成本和降低客户信息获取成本的双重优势。

同时,在小微金融机构体系日渐完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联合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与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发展前途的项目提供再融资服务,甚至联合小微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推出多方合作型融资业务,更有效率地推动相关业务发展。

2、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积极进行适应小微企业和“三农”需求的全方位业务拓展与创新。传统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挖掘小微企业和农村潜力市场、支持温州金融改革的首要着力点。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倾斜性政策和温州民营企业集聚的现状,扩大信贷抵押和担保范围,创新推出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农户联合担保贷款、政策性担保贷款、个人声誉担保贷款、二次抵押贷款、结构化小企业集合贷款、供应链融资、产业集群融资等新型信贷产品或业务。

新兴业务的拓展与创新空间则涵盖债券、年金、非牌照类投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多个领域。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政策鼓励债券类产品发展和再担保体系完善的机遇,大力拓展企业债、短融债、中期票据等债券承销发行业务;利用政策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机遇,积极开拓当地规模庞大的民营企业年金业务市场;利用政策鼓励发展多类型产权交易的机遇,探索碳金融业务、产权交易业务等非牌照类投行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利用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着力营销当地客户,特别是具有跨境贸易关系的民营企业家群体,进一步丰富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线。

温州金融改革也为商业银行创新和探索集团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体制机制提供了试验空间。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政策扶持相关业务发展的机会,探索与创新有利于推动总分行、境内外业务联动及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在温业务潜力,并根据业务实践检验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效,以待条件成熟时向其他地区推广。

3、创新管理思维与流程,切实注重风险防控,避免过度创新。由于适用于大企业、大项目的业务处理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特点的信贷处理和风险管理流程、方法与技术,比如建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委托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服务中心进行客户资信调查、将贷后管理外包至商业保理机构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切实防范过度创新风险。无论是参与创建小微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门槛还是简化业务流程,都必须加强政策研读和全面风险评估,务必以风险可控为基本前提,严防以风险换效率和市场的行为。

4、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及中介机构的合作。在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制约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拓展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信息获取问题。地方发改委、工商税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部门,掌握着较为全面的市场信息,行业协会、评级机构等非官方组织也相对拥有更为丰富的客户信息,商业银行加强与上述机构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客户信息及其动态变化,可为其政策拟定、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作为全国金融改革首个试验区,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为推进改革实施,有望推出系列后续配套政策与制度安排,也可能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商业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当地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不但有助于对政策变化作出更快反应,也可能推动某些倾斜性政策出台,助推小微金融业务拓展。

三、推动温州金融改革、规范治理民间金融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开辟多元民间投资渠道与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是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的内在要求

1、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需要积极开辟多元民间投资渠道。金融业是资金、技术、人才都较为密集的行业,即使降低政策门槛,也并非所有民间资金都有能力或者意愿介入,在引导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采取联合、入股等方式成立合作制民间金融组织的同时,需要加快拓展多元民间投资渠道,将民间资本形成的“国内热钱”引导到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上来。一方面,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降低民间投资进入的门槛,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指导,特别是要通过倾斜性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实体经济增长引擎行业以及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加快推动个人海外直接投资发展步伐,支持商业银行高收益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为民间资金提供尽可能多的高收益投资选择。

2、破解小微金融主体融资困境亟需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小微金融机构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优势,是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弥补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的重要力量。但是,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经济优势和业务创新能力不容忽视。政策性金融、资本市场也是服务小微金融主体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破解小微金融主体融资困境,需要充分发挥大型银行、小微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的合力,形成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产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小微企业及“三农”融资服务需求。要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中应充分发挥鼓励、引导和协调作用,积极参与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创新,适时提供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多层次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

(二)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管的体制机制是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的基本保障

首先,应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民间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在强化一行三会监管合作的同时,切实落实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力求把民间金融风险管控纳入宏观金融调控视野。其次,应尽快建立全方位的民间金融监测、统计和预警体系,包括建立民间金融活动备案和信息登记制度、建立科学的民间金融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对放贷大户的跟踪监测调查制度和民间借贷群发性异常变动情况调查制度、鼓励民间金融中介组织和机构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开展民间金融业务普查公证等,对民间金融的规模、投向和风险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放开民间金融的问题上,应以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为限,强调“管字优先、开放有度”,在甄别分类的基础上,将监管水平和能力覆盖范围内的民间金融形态先行阳光化和规范化,对不具备准入条件的民间金融形态要从严治理、限期整改,坚决取缔以谋取暴利或其他非法目的为导向的民间金融活动。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叶聃.从制度变迁看温州金融改革[J].中国金融,2012,(9):18-19。

[2]潘正彦.温州金改亟需宏观金融配合[J].上海国资,2012,(5):46-47。

[3]邢少文.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赞与忧[J].南风窗,2012,(8):16。

第1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发展的趋势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给企业市场营销更好地进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为了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在新的时代也需要将其现代化和创新能力体现出来。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高价值的市场营销理念,但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这也给企业更好地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便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来完善和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一、工商管理中的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商管理中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当前企业利用电子信息开展网络营销已经非常普遍,市场营销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利用通信技术开展市场交易,进行平台的建设能够给买卖双方更好地沟通提供帮助。通过网络商家和客户可以更好地沟通,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便能够达成交易。随着时展,电子商务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具体而言,理解电子商务概念的时候可以从下面两个层次出发。首先,电子商务的形式比较简单,以往企业市场开展交易需要买方和卖方商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并且需要形成书面文书,通过电子商务这种方式来进行交易,可以制定电子化的合同文本,若是买卖双方后期交易的时候出现问题,那么这个文本可以作为依据。其次,电子商务业务形式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综合性业务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平台或者计算机技术进行市场交易,这个过程中需要买卖双方一起进行。

工商管理中,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相辅相成。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融合能够给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和安全的业务环境,能够推动市场营销改革创新的进行。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运用到了营销中去,电子营销也成为营销的一种新模式。在业务交易服务开展的时候,电子营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给我国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二、工商管理中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造成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也给市场营销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改变了市场营销的模式,推动了市场营销的创新,在认识到其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电子商务发展给市场营销带来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市场营销中去,帮助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给其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一)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积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市场营销造成了积极影响,用户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达成交易。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企业能更好地和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用户的相关需求,真正做到知己知彼[1]。只有全面了解用户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才能够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利用实时沟通能够确保企业的成本不会被浪费,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节约资源和金钱。随着竞争的激烈,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与时俱进,综合性地分析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根据企业当前和将来的发展,进行营销方案的制定,确保营销方案能够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营销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社会时代变化不断地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从而给企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发展给市场营销带来的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进行网络营销便是存在一定风险的,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营销现状可以发现,当前税务部门还没有进行科学方案制定来对买卖双方进行约束,这种情况的存在也直接导致了网络税收不够清晰,导致税收流失严重的情况出现,这也会增加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2]。

其次,对于网络而言,病毒和黑客入侵是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也给网络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且,现在网络信息还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有些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采取一些和网络市场营销发展规则相违背的措施,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往往会进行虚假信息的,这样会给市场营销更好地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还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利益,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济犯罪活动,这也会给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更好地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发展路径分析

新的环境下,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想要更好地发展便必须转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及时更新理念和手段。

(一)适时地进行管理重心的转变

对于企业而言,市场营销理念往往和其所处的时代有着直接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消费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仅重视产品的实际用途,对其外观等方面也有一定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也会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制造产品。这种模式本身便和以往大批量生产然后再销售的模式不同。并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需求更容易被企业掌握和了解,这也能够让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加个性。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更好地满足其实际需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消费者非常重视的信誉、价格和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企业也已经逐步实现了公开和透明,这种新的市场营销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其选择产品的时候,对于商家服务的兴趣也越来越大[3]。企业需要将消费者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进行市场竞争,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營销模式的创新,只有买卖关系真正和谐,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重视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发展

电子商务营销的发展也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消费者消费时也更加愿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物,这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现在很多营销类企业都已经将电子商务渠道运用到营销中,电子商务平台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营销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虽然短期内电子商务模式无法帮助企业获得很多的利益,但是其能够扩大产品知名度,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品牌效益。通过分析和调查可以发现,我国产品一般会选择硬伤定制、网络销售以及厂商连锁店专卖三种模式,这给产品商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帮助,并且电子商务模式的运用也能够将销售周期缩短,能够降低库存积压危机出现的概率。

(三)重视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在电子商务大环境下,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需要根据客户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客户服务模块的建设,还应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和灵活地调整客户服务模块。市场营销的时候,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渠道将物流和客户服务结合在一起,通过电子商务的物流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客户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4]。并且,客户服务模块还必须对客户需求进行严格的把控,做好有价值信息的汇总工作,并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市场营销方案的调整,此外,企业还应该将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渠道运用进来,做好消费者售后服务相关的工作,进行跟踪回访制度的建设,对于消费者的新需求和想法,企业必须及时了解,还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网络营销应急机制的建立,通过数据分析避免各种营销问题的出现,这样能够让企业营销更加快速地适应当前的电子商务环境,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

(四)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的完善和调整

随着市场营销的发展,以往的营销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实际的情况和需要,这也导致很多企业营销的效果比较差,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所以,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和调整,帮助企业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给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帮助[5]。并且,企业还应该转变以往的B2C模式,将更加先进和科学的B2B模式运用进来,在市场竞争的时候,将竞争重心从以往的产品竞争逐步地转变成为售后服务的竞争,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发展也给市场营销更好地进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确保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市场的实际动态,做好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期工作,确保企业产品定位的准确性,将商标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体现产品本身的品牌价值。B2B营销模式特点比较明显,主要包含了下面几点。首先,企业经济用途会直接决定产品本的价值;其次,B2B模式支配消费者市场的能力更强,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再次,销售过程比较复杂,能够将销售的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环节包含进去;最后,买卖双方需要一起进行产品价格的协商,并且,渠道管理也会随着供应链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四、结语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转变了市场营销的环境,为了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现代企业必须积极地转变市场营销的理念,将网络信息合理地运用进来,做好市场的调研和市场的分析工作,及时地转变市场营销的重心,更加重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将电子商务的优势运用进来,推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化、市场化、环保化发展方向,帮助企业切实提高其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参考文献:

[1]楊明.电子商务时代跨境电商市场营销的新途径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20(10).

[2]蒋兆年.工商管理中的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研究[J].中国市场,2020(15).

[3]李倩.工商管理中的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0).

[4]金鑫.工商管理中的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J].中国市场,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