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3-08-11 17:2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 动点 动法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课堂以外,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

学生对游戏有着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于是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有时我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

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在课堂上,我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设计了《跟我做生态瓶》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瓶”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

3.探究实验类

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

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

怎么办?

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鱼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

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

方法四:“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

课上有的学生对我介绍的方法还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可见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这样具有开放性活动化的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不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内容吗?

4.设计与创作类

我们开展了营养食谱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眼、脑、手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当然在实施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会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初步实验;设计能力;培养浅议

初中生的初步实验设计能力指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目的,为自己的实验学习选择最恰当的探究方式和所需的器材工具,采用适当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巧,对其进行灵活、综合的运用,并拟定出具备可行性方案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而且还要扎根于厚实的专业基础之上。

1.物理初步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原则与策略

1.1培养原则

初步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原则的确立能够为教学效果的实现奠定基础。首先是循序渐进,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知识教学逻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顺序,让学生能够更加有序的、系统完整的接受学科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慢慢的潜移默化,让学生边学边用,体会知识的乐趣,阶段性的解决学术中的难题。第二个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教学层面的深广度以及进度都能够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的才能品行都能够充分发展。第三为激励性原则,作为一种动力因素的存在,教师要争取能够利用多种方式去激励学生获得前进的动力,逐步形成热爱学习的习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第四为主体性原则,充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引导主体人员——学生,学会充分结合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放心尝试,主动进行探索追求,同时尊重学生在学术思想上的无限追求和创造力,教会其如何去独立思考。最后为反馈内化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身在学习及其它活动中的表现,再通过参与和选择,不断将教师的要求转变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1.2教学策略

实验设计环节是物理实验当中最为高级的层次,同时也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更多实验设计的机会,体会到设计的重要性所在,认识最基本的原则,掌握具体的设计方法。可以从加强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开始,充分利用课本中出现的探究性实验案例,不再是一味的跟从教师的思路走,学生可以适当活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者将某些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到处找实验内容。

例如对于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等的实验。将验证性变为探究性,不断扩大学生的实践空间、提高思维分析能力。教师也可以主动将一些疑难问题,列为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内容。在解答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时,如果具备探究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来动手进行实践,通过分析归纳最后得到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上的提高。也可以将生产或者生活的具体素材投放到实验教学中来,物理学科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回到生活也是理所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走进物理。不断规范实验设计的思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授学生分析设计的方法,有意识的将规范性的设计方案交与学生。把握好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问题,不仅需要科学的思维能力,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步骤,最后还要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现象的发生,记录下所有的一切。

此外也要培养良好的品质思维,此为核心环节。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解决新奇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一题多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缜密与思维收敛。同时,也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物理用语,教师最初就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而学生也要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提高答题规范的能力。

2.物理初步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分析

案例举隅:《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掌握电压电流表测量技术,认识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三者的关系,学会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器材:开关、电流电压表各一个、滑动变阻器、不同规格的电阻器各一个、干电池若干、导线若干、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教学设计:从“如何让灯泡发光或者变暗”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合理猜想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提示:针对物理问题,仅靠猜想是不行的,应该勇敢进行实验、进行验证,教会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此后进行实验设计环节,询问学生需要准备什么实验的器具,保持什么要素不变,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利用投影显示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画出起先准备好的电路图。继续围绕该电路的形式,探讨能否进行电流与电阻的探究,根据学生各自设计的方案,表格填写完整,将所有数据如实记录。接着是交流讨论的时间,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学生们的实验数据以及图像,分析实验结果。实验应用表格如图1、图2所示:

(图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最后对课堂实验进行总结,引出欧姆定律的来由和公式,投影介绍欧姆的故事,课后再针对欧姆定律的具体内容布置作业练习,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生物备课 生物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怎样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备课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保证学生有效学习。通俗地讲,备课就是预先设计这节课怎样上,精心构造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怎样实现教学目标,怎样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上课时按照这个备好的模式实践。可以说,备课是对授课的设计和准备,对能否实现教学目标,能否上好一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备课?备课时要有哪些指导思想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知识基础

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知识基础,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新授的知识点,学生会怎么理解,有哪些疑问,教师要提前预估出来,然后拿出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备课时,教师要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提出问题,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站在教师角度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最切实有效的帮助。

二、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越少。因此,对于所讲的某一节教材,一定要熟悉它的内容,必须做到自己十分清楚,对于有疑问的知识点,同科老师要互相研究、查找资料,保证讲课时自然流畅、情感鲜明,使学生从教师这里直接快速地获得正确无误的知识。其次,了解教材特点,例如,教材的难易程度,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预估学生对哪部分知识感兴趣,对哪部分知识接受起来有困难。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时就会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三、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都是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通俗地讲,教学目标就是在指导上课需要讲什么,整堂课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针对每一个教学目标,我们都要动脑筋设计。这时,集体备课的优势很明显,教学目标怎么实现,大家坐在一起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最后得出最佳设计方案,这是得到大家认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可行性、实用性很强。例如:我们在讲《输血和血型》这一节时,教材探究栏目里有关模拟鉴定血型的活动,我和同课教师经过研讨一致认为:模拟凝血现象和真正凝血不同,加之初一学生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因此对这个实验活动很陌生,不容易理解。怎么办呢?一个老师提议看血型鉴定的光盘效果可能比模拟试验好些。因为光盘上展示的是真实的采血、真实的凝血,学生能更直观真实地看到血液凝固现象和不凝时的情况。随之出现一个问题,血型鉴定的视频录像要在教学进行到哪里适时播放呢?上课开始就播放引出要讲的血型知识?还是对ABO血型做必要讲解以后再播放呢?大家经过对教材内容、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分析,一致认为:在学生对ABO血型有了一定理论上的认识后再播放视频效果会更好。确定以后,大家决定分头上网查找血型鉴定的视频资料。然后使用最能说明问题、最清晰的视频资料。经过这样的备课,教师准备得很充分、很精准,讲课时就会有条不紊,因为这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得出来的备课方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听起来会很认真。

四、根据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这里面有两点最重要的含义:1.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都能在原有知识水平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2.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注意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设计的问题要分出层次,配备的课堂练习题要照顾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对于有难度的题叫学习好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叫成绩一般甚至成绩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提高成绩差的同学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小活动、小实践或小游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尤其是尽可能多地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参与,借此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参与其中的事情总是很感兴趣的。例如,讲《输血和血型》这一节时,讲完了ABO血型的输血原则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目的是复习巩固输血原则的知识。设计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做ABO八个血型牌,分别由八个同学拿着,按ABO血型分成两组,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按能否输血“找朋友”。通过做这个小游戏,学生在轻松新奇的气氛中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亲身参与、印象深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备课设计的教学环节上课,注意观察学生反映,注意观察各个教学环节取得的效果,把学生的反馈信息收集回来。上完课后同科的几个老师坐在一起进行总结反思。根据收集的学生反馈信息,找出本节教学设计的不足,大家群策群力,研究更好的改进方法,在进行下一个教研活动时注意完善提高。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在以后教学中发扬光大。经过这样认真备课、认真反思,使我们的教研水平逐步提高,高效地上好每一堂课,成为具有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71-001

初中生物教学,应按照“六大解放”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为学生减轻负担、培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1.在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的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2.在制作类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3.在探究实验类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5篇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的第二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大部分,是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的延续。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内容涉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元之间的传导、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按照教材编写顺序,开篇讲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下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微观世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考虑到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由旧知识人手进行过渡,能很快把学生带人新的知识情境中,所以把教材的内容顺序做了一个调换,由膝跳反射实验人手,先讲反射弧,再由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过渡到兴奋的传导,做一个自然衔接。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出现的许多知识,如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反射、反射弧的五个环节等生物学知识,以及电位差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等物理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自然衔接。经过一学年的课堂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与图群,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整合,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经验,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巧妙的学习情境,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提供丰富的资料信息,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四、教学片段回顾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弧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回顾,教学时设计问题串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可采用师生的谈话、学生实验、结合讨论的方式进行。建议采用宏观到微观的学习顺序,先由反射和反射弧开始,随后由兴奋的本质引出神经元的结构。

设计相关的思考题:(1)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2)什么是反射?请举例说明;(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4)做膝跳反射实验,并尝试解释反射过程。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用实例: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来强调反射必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

学生饶有兴趣地做完膝跳反射实验后,回忆初中学过的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分析产生膝跳反射的全过程。教师则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人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如果损伤的是传出神经或脊髓相应的中枢呢?引发学生的讨论,强调反射弧必需完整,反射才能发生。

反射弧是宏观的结构,神经元是微观结构,如何让两个概念间发牛巧妙过渡?可以用一个小知识来衔接:据测定,传导速度最快的坐骨神经每秒钟“行走”速度是120m,细而无髓鞘的神经传导速度每秒钟只有0.5-2cm,尽管传导速度相差悬殊,但在“滴答”一声中,人体的任何部分的刺激和感觉都能立即传到“司令部”(如钉子扎到脚的缩脚反射,仅需要几十分之一秒)。学生对小知识非常感兴趣,产生疑惑“是什么在神经上传导?”这时教师抛出有关兴奋的话题: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兴奋如何产生又如何传导?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新阶段的学习过程。

教师这时用一个自然过渡,威尔逊曾经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都需要到细胞中寻找答案。”在什么细胞中能寻找到神经调节的奥秘呢?出示神经元图片和结构模式图,并向学生提供科学史实①:1873年,意大利科学家卡米洛・高尔基采用铬酸盐――硝酸银染色法揭开了神经元的神秘面纱。学生根据示意图学习神经元的结构,并对轴突、树突、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做进一步认知。

播放展示神经元上的兴奋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Flash,并向学生提供科学史实②:1771年,伽尔瓦尼用两种金属导体在肌肉和神经之间建立起回路,肌肉就会产生颤抖,即发生收缩。于是他认为这种收缩是由于从肌肉内部流出来并沿着神经到达肌肉表面的电流刺激引起的。这时学生能说出神经元上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兴奋的本质是一种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Ⅱq神经冲动,从而为下而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过程以科学史的发展为线索,使前后连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让学生体验着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发展历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供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思路:神经元接受刺激,能产生兴奋,即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接受刺激时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给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请设计实验探究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膜内外是否存在电位差?提供实验材料:(1)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2)一个玻璃微电极(能直接插入神经纤维内部);(3)一个电流表。

这个探究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事实人手理解静息电位,所以要淡化探究的全过程,给予一些特定的实验材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方案,减少探究花费的时间。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是可以很快设计出方案的,在学生汇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展示科学家对“静息电位”的探究过程:

①用电流表在神经元外侧检测

②用电流表在神经元内外检测

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在设计、探究、剖析的过程中体会着科学家的探索方式。学生发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与科学家的研究相吻合,体会至Ⅱ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增加学习信心。

接下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通过完成表格对神经纤维在受刺激前后膜电位的变化和原因进行初步认知。

阅读后学生能做出归纳,但识记的成分更多一些,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这段抽象的叙述。通过展示科学家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再以两个Flash模拟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形成电位差的过程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直观地演示微观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精讲。

由于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分析完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建立一个兴奋传导的完整过程。Flash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学习过程,因此播放“局部电流的形成及兴奋的传导”的动画,并做出讲解:兴奋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出现电位差,导致局部电流回路的产生,该电流回路对邻近的部位又形成一个新的刺激,引起相邻部位依次发生电位变化,原来兴奋部位迅速恢复,沿着神经纤维不断向前移动的电流回路就是一个不断向前传导的神经冲动。同时让学生发现并归纳: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电流方向

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所有的图示和Flash都存在一个小遗憾,没有能反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因此借助一个反馈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这样的整体概念:由于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存在着电位差,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应该是双向的,从而归纳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特点。

附反馈训练: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正确的是

(C)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人手,引发学生思考: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至少需要几个?并质疑: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个神经元传递的?高尔基认为,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类似血管构成循环系统,是完全贯通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出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和科学史实③:拉蒙・卡哈尔在高尔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突触结构。学生观察发现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不可能通过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必然以其他方式传递兴奋。

充分利用教材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的积极思维活动,提出问题串:(1)什么叫突触?(2)指图说出突触的结构;(3)突触小体内有较多的线粒体,说明什么问题?(4)神经冲动如何从前膜经间隙传到后膜?(5)兴奋为何不能从树突传到轴突?(6)突触传递的特点怎样?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供科学史:1970年,卡茨(英),奥伊勒(瑞典),阿克塞尔拉德(美),发现神经末梢的体液传递物质――神经递质。并通过连续播放两个反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Flash,揭示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使钠离子通道打开,从而使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发生变化。并用“神经驿道上的秘密信使”来形容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很好的喻意。

对于神经递质的类型,教材中并没有提及,因此提供小资料: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几十种递质,有传递兴奋的,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有传递抑制的,如甘氨基酸、γ-氨基丁酸,但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或是兴奋的,或是抑制的。引发学生思考:若递质不被水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让学生对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最好的检验,因此用三个生活小常识让学生自由讨论:事实1: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牢固结合;事实2: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神经递质。讨论:当发生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相应肌肉出现的症状分别是什么?事实3: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最后让学生归纳有关神经递质相关知识点,从而建构有关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故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给予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汇报交流,初步建构知识,教师要做出充分的资料准备,尽量用Flash把静态的图形动态化,把平面的图形立体化,并通过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五、案例反思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关于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及反射弧的环节,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已学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问题探究为线索,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推测,逐步建立新知。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教学过程以科学史的发展为主线,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神经调节的本质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实验探究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膜内外是否存在电位差?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材料,降低实验设计的难度,学生现有的物理知识足以设计出方案,与展示的科学家的探究实验一致,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另外一些常见题型通常都会以此实验为原型,要求判断电流表中指针的偏转情况,有了实验设计的经历,对解题很有帮助。

在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积极思维活动,编制问题串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图群,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

3.提供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