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3-08-11 17:2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体现

引言

在教育制度改革中,国家将素质教育定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实现途径。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探讨,以推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我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把素质教育提到日程上来,而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道德的途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文知识、思想规范等。人文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环境的渲染,进而促进人们思想、道德、修养、气质等多方面品格的养成。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1]。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以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向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从内心深处让大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社会以后,用理性的思维看问题。

人文教育可以加强人文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的精神思想教育,两者的结合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通过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中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思想规范,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观念,让大学生接触到从思想教育中认识社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教育为基础,人文精神教育将人文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关注生命,尊重人的生存价值,清楚地认识社会和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自我发展。

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向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不分离的关系,均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属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但是两者的性质和体制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人文教育是为大学生提供文学、艺术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全方面、多视角的人文知识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大学生提供马克思哲学、理论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基础构建的一门学科,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目的。虽然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2]。

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

首先,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在学校中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受到了关注,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加入到教学目的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对当前大学生的知识教育现状进行改善,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个性、品德、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的产物。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也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部分领域,所以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最后,在大学生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发挥更好的时效性。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文教育增加色彩,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色彩,使其不再教条化和书面化,让大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活动[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文教育,在我国古代具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教育的出发点,重点对人的品格、人性、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当代的人文教育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进行弘扬。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思想精神的教育,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下的产物,促进高校教育时效性的发挥,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将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方法的互补性以及教学功能的相通性,是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虽然如此,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强弱上还是有不同之处,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启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的启示[4]。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中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的主要体现有:

(一)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教育的基础

人文教育可以促进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依靠人文教育长时间积累的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在社会道德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道德感。不管是学习何种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真学习自己祖国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了解和体会祖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将道德主义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内心,使其将个人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人格等的形成和锻炼

人是世界上情感最复杂的动物,在其情感中有个性也有共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情感非常充沛,有旺盛的精力,但是大学生的阅历少,他们的情感过于稚嫩,对其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将大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进行提高,在人文知识人体系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样,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5]。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在其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教育,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可以理性对待,避免进入社会出现一个极端的行为和情感。让大学生学习国家发展的历史,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为大学生的素质、道德、修养、个性等品格的培养做贡献。人文教育需要在丰富的人文知识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人文教育,两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人文教育,实现高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语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卫雪.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87-88.

[2]张春梅.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借鉴下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3(11):59-60.

[3]蒋平.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作用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0(10):192-193.

第2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教学 实践活动 校园网络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70-03

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忧民、仁爱宽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和理想人格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并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具有积极影响的价值体系、观念形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体表征。[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人的素质,起源于先天,在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不断丰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身思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怀,“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的处事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浩然正气,“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优良品德,这些优秀的思想历经数千年传承,已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使大学生以圣贤作为自身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此外,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利于扩展人文知识面,增强人文素质。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作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具感染力。例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内容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促使他们在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洗礼、熏陶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三)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以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事准则,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以“言必诚信,行必中正”的人格修养,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仁爱、诚信、友善等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一旦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且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就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二者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一是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者与引导者,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般都受过专门的培训,具备相对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但也有部分教育者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科文化知识不完整,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二是教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有的大学生推崇西方文化,而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却一知半解、知之甚少;有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主体性,不能从自身思想道德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主动从中汲取营养并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3]然而,这些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广泛。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内容中,少量地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而在政治观、法治观等教育内容中鲜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法治观念。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深入。在将抽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转化为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材、学校统一备课的课件资源和几本教师参考书为资料,而没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教育方法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形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所采用的手段、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技巧、技能的总和。[4]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起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而普遍使用的教育方法是理论灌输法,教育者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或“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理论性强、说教味浓,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睡觉、玩手机、看电脑、聊天”的现象,无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性与感染力;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名胜、组织社会服务、开展公益劳动等,但缺乏系统化和经常化,不能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影响,且很多实践活动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没有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教育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欠缺

学校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比较欠缺。一是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随着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日益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投入逐渐增多,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不少高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二是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比较偏重学科专业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全方位保证教学和科研需要,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的高校虽然也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但在大学精神、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中,未充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与道德准则,既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一方面,要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除了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外,还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使教师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专业理论的讲解提供丰厚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在世界观教育中,融入老子、道家学说的朴素辩证思维,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政治观教育中,融入我国古代不同派别,特别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政治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时,要有效地运用影视、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创新教学方式,运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展开,而且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不仅要在大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大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6]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还要拓展课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

1.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以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在大学群体中开展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以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开展尊师敬老、弘扬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并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还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以文化基地为依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本地区现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基地,组织大学生参观遗址遗迹、特色建筑,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角色体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加强感性认识,促进理性思考,增长才干,培养品质,锻炼毅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日益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网络。

1.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专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官方网站,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如“裳б蛔觥毖习教育、学讲话精神等专栏,但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宣传教育,依托高校官网、官微、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网络,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论坛,将社会热点事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网站,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园地,使学生更多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不仅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还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缓慢、容量受限、受众面窄的缺点,给大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展示和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课程,以实现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四)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马克思指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7]。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而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关键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积极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大学精神,传达着教育理念,是校园里无声的教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高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格调,以调动学生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如在校园雕塑、长廊、展示厅、陈列室、教学楼、图书馆、校训标牌中,加入中国古代优秀人物典范、励志格言等,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育人作用。

2.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应该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边。一方面,利用校园媒体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加强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在内的校园风气建设,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教学理念、打造大学精神,形成教师为人师表、学生自强不息的教风和学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国胜.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王为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全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6.

[4]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06.

[5].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第3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大数据”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教育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大数据的猛烈冲击,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如何深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其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网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模式,是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而随着网络大数据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应做出新的解释和新的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大数据促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与新方法,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与时代特征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被赋予新的维度,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纯的人为方式更多向数据化发展,教育目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也倾向于管理和服务于教育对象。因此,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运用网络大数据深刻了解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并有效分析利用大数据提高对教育对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新特征。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掌握更加全面,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更加平等,教育载体具有“微传播化”特征,教育方法更加定量化。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大数据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以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在大数据浪潮侵袭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挑战是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他们注重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领域、教学对象都相对统一、集中。而随着网络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对象从有限转变为无限等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课堂从之前的相对封闭转变为无限开放,对教育对象需要实施多角度的价值引导和干预。如何才能使学生不沉浸在网络之中,提高辅导员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数据资源,是视而不见还是合理利用,都影响着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辅导员是否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如果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技术支持以及工作素质等方面没有做出及时的改变,将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挑战

大数据具有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Value)4V的特征,这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技术层面上的挑战。面对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手段如果一味地回避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行不通的。数据的大量化及多样性使得从大量数据中辨别、提取有效信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难度系数增大。数据的广泛分布使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储存、数据的分析等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者耗费更多的分析处理时间。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正确地看待新技术带来的革新,没有及时地解决因网络信息而导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下降问题,都将深刻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获得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一方主体总是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更充分的信息,获取信息弱的一方,导致其弱势地位和不利因素增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庞大的数据量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在技术层面做出调整。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挑战

大数据在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消极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如洪流般的数据中难免夹杂着大量负面虚假信息,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不好影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这些虚假信息的冲击。这就对高校提出了必须对学生的信息数据进行不断地收集、挖掘和分析的要求,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引起数字鸿沟,造成信息差距扩大。这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降低,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使得数据传播速度快,信息透明度高,如果网络舆情不加以控制,容易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这也将考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新技术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不断进步的保证。在新的技术时代背景下,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大数据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方法,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互助者和伙伴,在教育范式、教育内涵、教育技术平台层面进行相关转换和突破,更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问题,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做好支持服务。

(一)认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确立数据思维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网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辅导员队伍的大数据意识培养要先行。正如学者们指出的一样,“大数据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底具有多大价值和革新力我们尚不能妄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数据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存在。”[3]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大数据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校辅导员们应该主动学习,深入了解大数据,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确立数据思维,树立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与预测的意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获取,提高主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实现适应与创新,紧跟时代的变化步伐,更新思想观念,将大数据技术及优秀的数据资源更多地运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仅把握住时代的前沿,也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作风。

(二)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研究范式

要更好地运用和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有深刻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理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一种创新,也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革命性的一种方法论变革。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及优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创新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等技术,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定量研究。因此,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融合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深刻的把握,树立创新研究范式的意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创新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获取大量有利数据,以便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第4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2

“中国梦”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将其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气象。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是世界的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三重内涵。“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对“中国梦”最精辟的一个界定;其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民生梦、尊严梦、成功梦;最后,“中国梦”又是世界梦,表现为“平等”“互利”“共赢”“共享”等。

2.“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从“中国梦”的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中国梦”具有整体性、时代性、超越性和实践性。“中国梦”是集体与个人的有机统一,它呈现了我国现阶段的时代特征:实力特征、幸福特征、文明特征、社会特征。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和途径,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科学把握“中国梦”的发展历程、本质要求、科学内涵、实践力量等,清晰地认识到实践“中国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理清个人梦、青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2.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与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显性教育具有公开性、目的性,隐性教育具有内隐性、愉悦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等显性教育方式,也要注重发挥榜样、环境、文化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中国梦”的高度关注、心理认同和主动践行,以展现“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3.一元主导与多样性并存

“中国梦”是在中国的新发展,势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大力弘扬“中国梦”的价值理念,才能在学生群体中推动“中国梦”的教育发展。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否定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是尊重他们个体发展,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个人梦、青、就业梦、成才梦,即一元主导与多样性并存,实现“中国梦”教育与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内在统一。

4.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

通过先进典型带动全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和先进积极分子的模范作用,率先垂范,引导他们在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然后,通过各种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先进典型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以投身到“中国梦”的教育中来。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掌握“中国梦”的基本理论知识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应将“中国梦”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坚持以“中国梦”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国梦”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 进学生头脑。第一,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领悟和传播“中国梦”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集中学习、接受培训、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梦”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实现途径,做“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成为大学生学习践行“中国梦”的示范者和引路人。第二,要把“中国梦”的思想内容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配合使用互动式、体验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和思想魅力。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感

“中国梦”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还应融入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感,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中国梦”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科学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刻领会到实现“中国梦”的任务艰巨,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自觉将自己培养成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

3.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认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渗透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工作等活动形式。要将“中国梦”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积极开展有关“中国梦”的系列党团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微博、微信、QQ等现代媒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日常“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影响力。同时,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4.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为了使“中国梦”成为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信念和价值取向,需建立“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分层实施,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其次,建立资金机制。物质支持是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保证。然后,建立评价机制。完善“中国梦”宣传教育指标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奖惩措施。最后,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成立检查小组,实时监督“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情况。

将“中国梦”融入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实现这一目标要把握好关键,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必然选择,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22-01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得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教师就要坚持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在探索与创新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传统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使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并不是否定、抛弃传统的一切,而是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应用,同时注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融入。例如,“说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有时也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表面服服帖帖,见了教师就想躲,二是形成大学生的叛逆意识,见了教师不太热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说教”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应用。首先,关注“谁对谁”的说教。一般情况下,不一样的人在对话、沟通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要确保“说教”的效果,先要让大学生对说教行为的发出者有钦佩、敬仰之情,才能说服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前,高校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要有亲和感、平易近人,这样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如此,大学生才愿意吐露心声,耐心听教师“唠叨”,并在教师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教师要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榜样”,在大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和较大的影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需求,及时引导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其次,注重“说教”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在教育大学生时,教师都会说“你这事做得……”。这种将自己的意识、判断强加给大学生的说话方式,往往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尝试另一种说话方式:“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有什么不对……是不是他……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都恰当吗?”这样,给大学生缓和心情的空间,让其思想、心情趋于平静,能够反思自己,然后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使其主动探究事件解决的最佳途径。再次,说教的发出者可以发生变化,注重利用人的情感去影响被教育者的心理,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最后,注意说教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人对人的说教,也可以在讨论中达到说教目的,还可以通过表演、参与活动、多媒体演示等达到说教目的。总之,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一要注重开阔思路;二要换位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三要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大学生感到新奇、又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新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时间少,很多教师感觉课时紧、教学内容繁重。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完全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就需要新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科学应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恐惧,也比较方便师生在倾听、诉说过程中的情绪控制和疏导。其次,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覆盖性,使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受时间空间影响,教师可以一对一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也可以选择多位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再次,互联网平台方便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沟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战争题材的影片、纪录片,这些都可以用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一些素材可以用于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积极作用。最后,互联网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大学生QQ空间、微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思想需求,有目的地设计教育主题,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工具的应用,比如微信转发等形式,分析思想话题,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以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抓住时代流行话题,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应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工具,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加稳定地发展,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9).

第6篇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认为,人的思想是在后天的外部教育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新媒体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大学生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更强,占有的信息更丰富,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主体地位,而这种提升也增加了施教的难度。由于多样化的信息手段,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环节上所需要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行获得而加以自我内化。这就要求教育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他们自行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这样就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各类信息的丰富性和获取便捷性,使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波动性和思想观念的实践检验周期增加,这使得思想政治过程教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增强。新媒体的出现,不但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性和渗透性的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适应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与之相适应,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青年学生自然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争夺的主要对象。在当前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的条件下,要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还要依靠具有知识的大学生。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面对虚拟网路的无情感状态,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使积极的情感因素向着有助于的健康方向发展。而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就明确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方向。新媒体条件下创设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正如同志所强调的:“……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努力的重点,而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把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文化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优势相互交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我们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后,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这为我们在新媒体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面对新的媒体环境,不断探索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适应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多媒体条件下仍应坚持并改善“灌输”方法。列宁强调:“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首先学会自我“灌输”才能“灌输”别人,形成有时代特色的有效的“灌输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和实践上的实事求是。在延安开展学习运动时就指出:“本领恐慌。”认为“开铺子”,就要不断进货,否则就易倒闭,所以自觉地学习的基本理论是根本。当然,理论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先进的方法,这就是要实现“灌输”内容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将教育的基本内容有机地融入新媒体的形式之中,让形式服务于内容,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要改变传统的简单说教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读经典著作,给学生以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和思想大师对话。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借助新媒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除传统的多媒体教学PPT之外,还可以加进各种与教学相关的视频链接、论坛、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主流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化解互联网上大量的不良信息给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困惑,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而在开设网络课堂和网络谈心等这些活动之外,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通过这个平台将最新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视频等音像资源,实现共享。要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质量的新媒体教学软件、数据库,加快数字化教材体系建设,并以此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最后,在实践中,应注重利用新媒体开展有关已发事件的调研和测评,掌握一些重大的政治和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以便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及时有效。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会如“研究会”、“三农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等都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让对人的教育与对社会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这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趋势,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双刃剑”功能中积极的一面,重视网络、关注网络并做好网络管理和网络控制工作,及时关注网络技术新进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活力又提出了挑战。作为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只有站在时代的最前端,合理地运用和开发新媒体的优势,规避新媒体在现实中诸多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使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当代青年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作者:吕振华 陈卫华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承担着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本科生的教学培养任务,己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新的生力军。由于独立学院起步晚,办学时间不长,无论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办学理念等软件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独立学院担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但目前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更严峻的困境。如何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青年大学生的主体特性及原因分析

(一)主体特性

1、渴望知识思维敏捷,但学习基础薄弱。独立学院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满足当代青年上大学,渴望求得新知识的需要。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一些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钻研精神等问题。

2、个性表现强烈,但合作意识较差。独立学院学生个性表现强烈,追求个性,突出个性,重视个人荣誉,,但虚荣心更强。活动能力较强,追求个人利益,在生活中忽视他人,忽视集体,团队合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弱化,缺乏团队组织的忠诚感和责任意识。

3、自信心较强,但缺少理想信念。独立学院学生一般表现在自信心较强,认为在同龄人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起码也是个本科生,比高职高专要强吧。有自信心值得肯定,但有些却不是建立在自身实力基础之上。有些青年学子在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等方面显得迷茫,糊里糊涂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连钟不想去撞。

4、获取网络信息能力强,但内心精神空虚。现代学生善于使用网络,他们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强,这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启迪了心智。但是,网络是一种虚拟世界,信息混杂,加之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实践生活与网络文化往往存在反差,部分学生因为内心精神荒芜、空虚,,易沉迷网络,致使他们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与朋友、与家人的交往、交流与沟通。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的主体分析,形成这种特性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有:

1、社会层面,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功利性的负面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取得巨大的成绩,但也一同带来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其对大学生腐蚀性影响不可小觑,导致部分大学生削弱了我国主流政治信仰,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往往只注重自身利益,无视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滋生的不讲诚信,不讲道德规范,功利主义思想,使得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追逐现实利益所取代,从而表现出对理想信念的冷漠弱化,因而陷入困惑、迷茫,导致诚信缺失,道德滑波,甚至于个别大学生中途退学,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教学层面,主要是注重共性而忽视了个性。

大学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主要场所和主要阵地。大学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然而,独立学院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活动忽视个性,是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

部分独立学院,特别是办学规模较小的独立学院,教育形式单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完全简单照搬一些一本或二本学校的做法,注重共性而忽视了独立学院个性,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认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特别在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独创性和个性。有的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造成了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缺失,引发了大学生精神空虚,理想信念弱化。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很少开展,有的仅仅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讲形式、走过场。有的虽然实施了大学生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但没有得到持续、有效的开展。

3、家庭教育层面,主要是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化功能。正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言:“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但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极面,特别是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家庭,影响着家长,使得有些家长直接把这种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传导”给孩子,导致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利己主义泛滥。

4、大学生自身层面,主要是心理素质不成熟。

“90后”已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爱国心较强、性格开朗、充满自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心理素质不成熟,其表现为对家长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集体观念淡薄,遇到困难和挫折易信心不足,有文化自卑的倾向。同时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较大,甚至盲目地追捧非主流文化。短信文化、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厕所文化等,在大学校园普遍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狂热追求。一些非主流文化内容平庸化、粗俗化、恶俗化,包含有消极颓废的人生信条,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如政协委员魏明伦所说:“年轻人的欣赏观正在由‘审美’变为‘逐臭’,由‘蝴蝶化’变为‘苍蝇化’,对于高雅、优美、正义的东西排斥抗拒,对于恶俗的、浮躁浮浅的东西趋之若鹜。”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思考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协同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即是指不同创新主体(国家、区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同效应的过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协同创新,必须要认识其重要性。

1、整合独立学院资源,激发协同创新的凝聚力。整合独立学院各方资源是协同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协同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般来说,独立学院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本校母体资源,又有校企合作资源;既有公办学校中的优势资源借鉴,又有民间学校资源灵活运用特点;既有来自高校退休的并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一线的老教授,又有来自企业退休的并长期从事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既有来自高校退休的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又有来自高校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等等。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把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协同发展,就能创新,就能激发协同创新的凝聚力,形成合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2、推进独立学院改革创新,增强协同创新的鲜活力。改革创新是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也是协同创新的鲜明特征。中国30多的巨大变化,力量来自改革创新,活力同样来自改革创新。独立学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为引领,以创新管理为抓手,破除内外部体制机制束缚,激发创新要素的鲜活力,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出相互协作的具有共同目标、共同意愿的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个班级等各个协同主体,真正实现各个协同主体的优势叠加和优势互补。早就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校长要管,青年团要管,教师要管,那时虽然没有协同创新的提法,其内涵是多个主体都应抓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党委组织宣传部门、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青年团、学生会,等等,切实建立起协同创新多个主体之间的人、财、物的有序流动、协同运行的新机制,要善于协调、及时沟通内部矛盾、利益诉求、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在现实中真正产生“1+1>2”的示范效果,形成齐抓共管,各方主体有责敢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增强协同创新的鲜活力。

3、健全独立学院规章制度,提升协同创新的执行力。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推进协同创新工作的重心,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要根据协同创新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要在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制度、教师考核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规则等,构建管理科学,规则有序,切合实际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好的制度在实践中要充发挥各自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及时执行,有效执行,提升协同创新的执行力。只有健全独立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不断提升协同创新的执行力,才能使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二)独立学院如何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在提高协同创新认识的基础上,如何具体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提升协同创新执行力的关键。

1、在体制机制上协同创新。

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科方向,专业特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新机制。校企双方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全过程,了解全过程,育人全过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新机制。校方和企业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由企业、学校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组成。校方对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的业务能力、思想表现、实习规则等要全面了解;企业对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的学习能力、思想表现、校规校纪遵守等要全面了解,以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做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之中,不会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各管一头,互不相干。通过协同创新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有利于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有利于学生跟班实习,顶岗实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有得于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赢得企业支持,家长和学生都满意。

2、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协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在学校学理论,再到工厂搞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分离。独立学院要在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直接同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空对空,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求大学生放下学生架子,甘当小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爱护车间仪器设备,与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虚心求教,既学到了工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又体验劳动艰辛,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这样才可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共需”与“共赢”同步推进。

3、在师资力量上协同创新。

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双方互聘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双方互聘的教师颁发证书,对在教书育人认真负责,

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校方和企业应给予双重奖励,让那些愿意从事教育,优秀人才终生从事教育的人得到应有的鼓励和报酬。这样做,在师资力量上通过协同创新,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的“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起来,对那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学生辅导员应给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资助。这样的师资接地气了,才能培养出接地气的学生、接地气的人才。

总之,独立学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正被协同创新的新观念所代替,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现状和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融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地帮助他们释惑解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生梦想而不断追梦圆梦。

[参考文献]

[1],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

[2]耿静超,潘伟洪,张涛,《协同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 年第9 期,81―88.

[3]田芳芳,《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条件和机制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年4 月,144―145.

[4]蒋强军,王华兵,《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 年5月,109―111.

第8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要求大学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推动思想教育工作。适当的人文关怀,不仅仅可以使大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建设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综合素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1.对人的需要的尊重和重视

大学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利益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以人为本,需要充分尊重学生,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社会交往等要求。最大程度服务学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由于每个人成长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或多或少存在差距,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正视这些差距,尊重学生。以学生自身想法为主,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利益,快速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

2.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关注

人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主体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这一特性展开。

3.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执着追求

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的要求逐渐由单一专业型人才转向综合性全面发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社会需求,从生理和心理上全面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在专业文化课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我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利用各种优良的环境培养自身素质,提高综合发展能力。

二、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1.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主要着力点是人文关怀

将人文关怀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做到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切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和形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权益,了解学生的认知。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文关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人为本,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等,给予充分肯定,结合实际使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当中去,全面提高发展能力。

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有效途径是人文关怀

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建设。以人文关怀为辅助,运用专业知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学生得到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从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方法论原则

1.公平公正的原则

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支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与主力军。时代的不同,学生的思维和以前也大有不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只会使不公平的现象延续下去,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也会引发更多问题的产生。公平公正的原则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始终,此类问题不应被搁置。

2.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教育是当代的热门话题,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疏导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关注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应适当舍弃,时代不同,学生的思维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是否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是否能够担负国家的重任,而以往的教学完全不能做到这点。所以,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应因人而异,要做到这点,教师应该努力,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改革。社会竞争激励,社会各界压力也非常大,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社会形势下,应该秉承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心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还能激发潜力,使其发挥出最大作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随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重视,对全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学校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做出一些改变,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现状,强化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校园中更多接触到正能量,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当前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情况

1.1对于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偏差。经济问题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主要根源。这直接导致了国家机构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的经济方面的支持远远高出了对其心理疏解和思想价值观的引导。经济援助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说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工作,是进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有效的方法。许多大学已经对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建立了一个普遍而完整的资金援助体系,结合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经济援助,确保高校能够在整个援助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思想、价值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农村贫困学生的处境十分复杂,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特殊阶段,受到工作复杂,精力有限等条件的制约,很难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物质支持上的帮助。在这种条件下,对贫困大学生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情况频繁发生。1.2对于贫困大学生特殊性忽略。农村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其二是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交流融合的经济困难的困境。主要来说:首先,如果不突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很难将做到区分教育方式。大学在教育农村贫困学生时应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对这一群体的照顾和监督。主要原因是农村大学的贫困学生在心理和经济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生,有着明显差异。这是使得大学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体现教育的差异性。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特殊性考虑欠佳。第二,大学过分强调农村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难以表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共性。大学强调农村贫困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很难表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共性。采用特殊待遇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正性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加剧不平等现象。因此,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大学必须保证贫困学生群体与非贫困学生群体的平等,同时为两种类型的学生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和谐的交流平台。

2高校精准扶贫优势

2.1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与模式。大学教育的精准扶贫是指,在大学扶贫工作中,深入了解扶贫、管理、培养,正确扶贫,以自我提高为主,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摆脱贫困,截断贫困一代之间的沟通[1]。适当的大学扶贫教育要求利用大学的优势和特点来确定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教育扶贫责任。这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进步,技术上的创新和系统上的变革,还需要广泛的参与教育扶贫实践[2]。建立适当的扶贫新模式,其中四个主要群体(农民,企业,大学和政府)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四螺旋模型,为大学在贫困地区促进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并为农村地区的扶贫和繁荣提供有效的指导[3]。2.2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精神贫困和技术贫困等,导致农村地区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这是大学教育适应贫困生的合理起点。大学致力于利用科研、能力、情报和资金优势来改善教育结构,以实现部分地区的教育扶贫。实现从根本上的改变“广泛消除贫困”是“准确消除贫困”,执行负担起地区准确消除贫困时代的关键任务[4]。

3有效发挥高校精准扶贫优势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的途径

3.1不断完善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层面的扶持。农村贫困大学生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特殊部分。也就是说,农村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经济问题上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在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物质经济方面做好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将扩大和分散贫困农村地区大学生的资助。大学可以通过促进公共关系以各种方式资助贫困的农村学生,例如向贫困学生捐款。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外部公共关系经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以充分发挥社会公益在学校中的作用,并鼓励农村贫困大学生学习和思考政治教育。其次,检查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在筹集资金的与发放经济援助的过程中,大学应提高向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的准确性。以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身份的认定为例,由于某些学生的动机不纯,使用虚假报告情况时有发生,从而阻碍了学校为真正的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支持。此外,某些部门中颁发的贫困证明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大学资助命令。在此为基础上,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认定制度,提高贫困大学生身份档案的可靠性。另外,大学应该专门设置资金援助业务咨询、匿名通报等热线电话,可以有助于大学整体资金援助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要对农村贫困大学生隐私保护工作加以重视。向贫困农村大学生提供财政援助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可以提高对贫困大学生的财政援助的说服力。但是,公示以后,一些贫困学生以后的人际关系会受到影响,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大学常常不得不指导贫困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方面,努力解决经济援助的真正含义,并改变观念。对贫困农村学生的援助措施的隐私和安全性是高校应该快着重注意的,必须确保工作内容得到保护。3.2促进培养贫困大学生开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5]。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身份的准确定位以便他们发展理论和政治教育以及学术技能的教育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大学通过交流支持贫困大学生,鼓励他们摆脱贫困,然后提高对思想政治文学人才的认识。其次,通过任命思想政治老师,大学可以帮助贫困农村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的对自身各个方面的了解变得更加清晰。大学需特别设有专门的学科部门,负责确定校长,教师和其他讲师的职责,并为来自贫困村庄的学生提供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大学需要对处境不利的学生进行培训,以学习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增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信息的能力。通过改善贫困学生的理论和政治教学方法,促进了她们对心理健康科学兴趣的形成,增加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对于处于特殊情况的大学生,大学需要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以改善其心理形象并确保其思想价值的恢复和稳定。

4总结

对于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的渠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的最高目标,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相比,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特殊大学生群体,要通过教育,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持续改进在增强他们对自我的信心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峰,王薇,刘璐.探析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2020,(4):8-10.

[2]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43-46.

[3]程华东,刘堃.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22.

[4]李子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路径转向[J].青海民族研究,2019,(3):57-62.

第10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互动模式建构

相对于以往的“主客体论”,“双主体论”指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发挥作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师生双方都可以成为主体和客体。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教师要将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进行充分地发挥;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就变为主体,教师就是客体,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尊重,将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二)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大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紧密结合生活中的难点、焦点和热点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来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高度认同。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进行了一定的规定。但是西方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则是比较隐蔽的,是通过隐蔽课程来完成的。

(二)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

美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推崇”实用主义” ,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将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来;英国主张的教育观念是偏向于能力的,认为客观实践是尤为重要的 ,要通过“做”达到“学”,以“做”带学, ;德国的双元制观念则主张职业学校和学校外的实习场所就是“双元”,认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在日本的体验式就业观念中,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和外界企业联系,将一些实习的工作机会提供给在校大学生。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措施分析

(一)要突出创新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

一是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审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把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尊重工作对象,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第三,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要深化创新环节:建立互动机制

1、课堂上的互动。在课堂上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允许大家平等争论,百家争鸣,最后达成统一认识,共同提高。这样的互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网络中的互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引导大家阅览讨论,鼓励大家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和意见,讨论热点难点,这样的互动交流和平等的方式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操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心理上的互动。如何应对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缺乏心理准备而产生 “焦虑”、“厌世”的悲观情绪?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通过种种励志方法,激起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心”效应。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提升创新目标:培养复合人才

如何围绕“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

1、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让大学生明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是要在全社会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高校要大力倡导和体现出对人、对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尊重。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30-02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高校同样不例外。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大范围的扩增,新媒体也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更大的难题。近几年,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领导针对新媒体采取了一定的处理措施,有效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信息获得方式更加多样化。新媒体时代以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现阶段,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拥有电脑,学生们每天都会接触新媒体技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中的杂志、报纸等资源都可以搬到互联网上,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随时查阅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并可以和亲人及朋友在网上交流。对于大学生而言,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报纸、书本以及广播,他们获得信息的来源正在变得更加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促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避免了信息的闭锁性。

2.扩大了人际交往空间。新媒体技术具有的平等性及交互性可以有效扩大学生间的人际交往空间。在新媒体技术未出现之前,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主要集中在教师、亲人及同学间,并且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的极大限制。新媒体的出现,为人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大学生在和亲朋好友联系时可以使用短信、微信、QQ等即时聊天软件。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大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同时新媒体技术中的匿名交流方式也为其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平台,扩大了人际交往空间。

(二)消极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学业以及身心健康。(1)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越来越依赖,并且这种依赖性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强烈,因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因而其思想和行为也受到网络的影响。而网络上的信息都比较复杂,若是大学生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就会被网络不良信息误导。(2)大学生沉溺网络的现象经常发生。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学生上网成瘾导致退学的报道。网络具有的虚拟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沉溺于网络,对网络过分依赖,很多大学生深陷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从而逃避现实中的生活。长期下去,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因沉迷网络导致精神以及生理方面的问题。

2.产生人际之间的障碍。(1)W生因长期处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减少甚至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很多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构建出了自己的虚拟世界,在他们看来,网络中的交流会为他们增强信心,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吐露心声的空间,但是大学生若是长期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中,就会影响现实中的正常交流。(2)对人际关系产生怀疑、恐惧的心理。在新媒体技术的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和不认识的人进行交往,同时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有些思想较为单纯的大学生常常受到伤害,进而会产生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使得他们无法对他人产生信任。这种心理的影响,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阻碍。

二、新媒体技术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世界观之上的,要坚持利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掌握教育的思想观念,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随着当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开放,网络的信息化发展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促进了思想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不断渗透。另外,网络信息量的巨大,也使得网络世界中的思想复杂化,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因而面对这样的教育背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得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

2.教育平台多样化。受到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告别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可以实现完全共享和扩散。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大学生不但可以通过主动吸收学习资源的方式来获得教育信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上各种教育专题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自身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也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网络上大量的视频以及图片信息等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挑战

1.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逐渐改变,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中,信息的获得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加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信息;同时,传统教材中的权威性内容逐渐被取代,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非常被动。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在新媒体技术不断深入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变得非常多样,在校园道路、宿舍以及课堂上随处可见大学生上网的身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学生不能有效地过滤其接收的信息,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也增加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高校要积极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络上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这就要求高校要强化对校园网络的建设。校园网可以充分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学风及科研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作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积极宣传立场和观点,从而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过程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2.完善进行博客教育的载体。首先要鼓励学校的知名教授,建立自己的博客。这些教授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在生活中经常和学生接触,针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学术中的引路者,也是其人生规划的导师。高校要积极利用@一重要的教育资源。知名教授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以及教育经验,学生可以对教授提出问题,因博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任何人都能进行阅读,因而可以对大部分学生进行间接地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建立不同群体间的博客,学生可以建立学生工作的博客,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建立本部门之间的博客。通过这一新媒体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信息或照片等,并和他人之间交换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平等的教育群体,从而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强化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新媒体技术正在以一种巨大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之中,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思维的方式。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以及平等性,这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间的交往空间和交往方式,不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而,高校唯有不断优化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小坤.新媒体发展的问题导向与破解思考――“新媒体发展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11,(08).

[2]朱清河,时潇锐.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的正向选择――从上海“钓鱼执法”事件谈起[J].当代传播,2011,(04).

第12篇

只有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作为地处甘孜藏区的民族高校,在加强民族理论教育和对大学生“四观两论”教育时,要做到理论贴近学校所处的藏区实际、学校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的实际、学校为藏区培养人才的实际。[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民族理论主题,坚持民族理论主题,坚持进行“三个离不开”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藏区社会实际、贴近藏区人才培养的实际,贴近藏区学生成长的实际。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的渠道学院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活动,以宣传栏、读报栏、黑板报、LED大屏幕、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为载体,将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给每位同学。

第一、开展党的基本理论的教育。学院党校和团校每学年举办两次培训,在党校、团校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训以及我党的关荣历史。党团组织双管齐下,做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覆盖。

第二、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学院团委、各级党团组织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如每年“五•四”,“十•一”院团委组织的五•四文艺晚会,“颂歌献祖国”大型合唱比赛,各系团总支组织的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征文比赛等。3、立足本地,服务藏区学院经常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本校各民族师生之间的团结问题,推动广大学生扎根奉献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夯实学生愿意在康巴藏区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开展国情、州情、校情教育,四川省在藏区实施的帐蓬新生活、牧民定居工程、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等民生工程,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藏区;开展“三个离不开”及艰苦奋斗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勇于在边远民族地区担岗尽责。在已经培养的2万余名毕业生中,近万名毕业生走向了建设民族地区不同岗位。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效性1、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第一、完善教育活动设施。目前学院设有学生活动中心两个,心理咨询室两个。学生社团联合会、各系学生党支部、团总支设有专门的办公室。第二、加大经费投入。对各项工作实行专款专用制度,保证每项活动款项落到实处。第三、加强科学研究。2、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近三年,四川民族学院根据党委工作重点,曾开设“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专题网页,校园网主页现设有“康巴发展研究”、“群众工作专题”、“华西思政网”等主题网页。在学院网站“课程资源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相关课件共享,供教职工和学生学习使用。3、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完善选聘机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选聘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并了解州情、校情的人员作为辅导员。二是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每学年举办一次学生工作研讨会,选派辅导员外出学习培训。三是完善辅导员管理机制。辅导员队伍实行校系“双重领导”和“双重身份管理”。四是完善辅导员保障机制,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五是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坚持考核制度,坚持座谈会制度,周检查制度,辅导员进公寓制度等。

二、建构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内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碰撞、交互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文化,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3]四川民族学院是一所以汉藏学生为主的多民族的民族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掘民族文化中康巴文化,将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一)大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1、2006年,学校启动了以“热爱祖国、热爱康巴”为主题,以“读康巴、说康巴、写康巴”为形式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这两项活动相继获得教育部和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励。此外,还创编具有浓郁康巴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美术(唐卡)、书法(藏文书法)作品;开展“巧手秀康巴”活动,每周开展“跳康巴锅庄”活动;充分发挥民族节日文化的作用,用藏历年、跑马节、彝族节、羌族年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等。2、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坚持组织师生深入康巴藏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康巴行,“民族地区调研与顶岗实践”,“重走路•读康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送文化“三下乡”,追踪毕业生在藏区工作生活情况等活动。开展精神文明共建和对口帮扶活动,发挥高校的科学文明辐射功能。

(二)打造康巴学研究的学术特色鉴于康巴藏区独特的学术科研价值,学院长期致力于康巴文化的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康巴藏区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开展康巴特色生物、民族政策与法学、旅游、歌舞艺术、方言与民间文学、民族经济、民间体育、民族教育、民族美术等研究。通过建校20多年的努力,学院建设了一支研究康巴文化的队伍,产生了一批研究康巴文化的科研成果。

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运用意识和教育教学活动技能的培养,积极通过进修、函授、在职读研、参加培训、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学历与学术水平。学院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有全面的认识,具备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学院建立起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牵头,各系部的书记、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共同参与的具有四川民院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体系。中心通过以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的信息网络掌握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人群,并对其进行监控,防止意外发生,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建立以来,中心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平台,构建了危机干预和预防的活动平台,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网络平台,对特殊学生人群的干预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围绕学业与就业的压力,情感挫折与性问题的困绕,人际环境适应不良,交往障碍与自卑,生活中应激事件等进行了上百人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转变就业观念作为一所远离中心城市、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山区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更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引导,开设一个学分、十八学时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需要进行必要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在学生的毕业学期,开设一个学分、十八学时的大学生择业技巧专题和就业相关知识培训及《就业指导》,来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