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

时间:2023-08-11 17:2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体育素质;终身体育

一、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的以传授体育技术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偏重于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素质的提高,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游离于社会体育之外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这个大教育工程的发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要通过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不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掌握体育健身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即终身体育能力以及坚持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意志品质等的体育素质。

二、体育素质教育的含义

体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抵御疾病素质。体育素质是发展整体素质的物质基础,提高体育素质有助于发展品德素质和才智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素质教育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手段,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体育文化等素质形成的教育。根据体育素质的结构和作用,体育素质教育可分为三大类: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三、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1.确立符合体育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新型的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统一体,通过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活动机制,对人全面培养,旨在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克服以往普遍存在的“重育体、轻育心”和“重技术、轻思想品德”的弊端。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

2.完善以培养体育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新体系

体育教学是通过动作技术学习,传授运动技能,体育教学的质量就体现于动作术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的多寡。有效的体育教学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兴趣为先导,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该突出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三育”教学放在为培养能力服务与基础教育的方法途径层面上,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将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向纵深。教材内容要体现“四性”,即实用性、多样性、时代性、实效性,使学生既要发展身体,又要掌握那些现代生活最必需、最实用、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要求去选择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全面的基础。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个性化教育

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的个性化教育,正是从学习者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教育,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从体育学科动作技术学习的特点出发,应强调体育学习的体验。尽管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体验不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应提倡“快乐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说得最多、最关心的是“传授”,“教技术、教动作”,生硬僵化的技能教学一直占上风。体育教师应着重于设计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兴趣浓厚的练习。在练习中贯穿较多的思维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即时学习积极性,以利于提高课中的运动强度。为了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应加强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以有利于提高长期从事体育活动和健身的积极性。

4.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

教育的终身化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终身体育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思潮,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未来人才的优势,学生以后能否为祖国健康地工作都与终身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体育培育学生的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

体育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机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即学生毕业后,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特点,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地从事科学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体态状态、身体姿势及体育动作能做出判断,具备调整改进锻炼方法的技能。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

5.加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建设

学校体育教育要实现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目标,还要与家庭、社会(社区)相联系,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也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要求。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家庭和社会也要分担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就如有人用数学等式“100+0=50”来说明这一问题一样,学校教育若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必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强身效果好,生理负荷适中,欢悦和谐,自由度大,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内容,必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白莉.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刘汉生.学校体育改革之我见.

3.张维理.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简论.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生物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52-0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用“探本溯源”法,培养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我们以“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节课中的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为例,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做实验,当发现老师请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立刻集中到讲台上来,然后教师再请两位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按照教师的讲解操作,同时,请下面的学生密切注意两位同学的操作是否有误,如发现有误,教师就可以根据此时现成的例子加以纠正,并趁机教学生如何正确操作,以及本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必要时,教师应亲自操作演示,这样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比单纯的教师演示教授要好。

三、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四、优化目标,打好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第3篇

鲁迅先生认为美术可以表现文化,而美术的社会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他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术的认识作用。美术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美术的教育功能,在不同的美术种类和形态中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美术除了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审美功能。科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抽象真理,美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而且同时能够激发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美术教育有广狭两义之分,广义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教育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术教育专指与智力、体育、德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所以,中学的美术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在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的当代,全社会全面推行着素质教育,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才能更好地对中小学思想道德进行建设。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美育与德育是相互辅助相互加成的。美术教育利用“形象的作品”进行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并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共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下面就简述一下它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术教育是初中教育里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美术教育实质上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注重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审美教育和艺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

二、美术教育中的知识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学习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不孤立。美术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两个基本方面。而美术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学习有益,对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物理等的学科都有非常好的帮助,美术教育是锻炼观察力的最好方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美术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认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始,造型艺术也随之产生了。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慢慢培养造型技能,萌发出审美观念。人们对美也有了自己的感受,他们对美的追求从而影响了他们改造世界、推进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了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美术教育有利于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与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推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初中美术教育是中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个人的发展非常有利。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美术无处不在,而且实用性很强。它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大自然及艺术的感受与审美能力,能推动学生在德、智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它对全面的素质教育起着纵向的引导和横向的潜润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将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现代社会的发达,不仅提高了生产技术,而且产品的竞争也使得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各行业都向美术伸手,由此也就产生了许多新的领域,如工业美术、商业美术、印刷美术、装潢美术……而且在持续发展着。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健康、完善的新型人才才能推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爱心,这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入进去,但美术教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审美的提高是人类爱心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健全的人格理应如此。充满爱心的人必定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也一定是完善美满的社会。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如果全社会所有的美感都得到了良好的成长,不仅会使我们的环境更美、生活更美,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和人生都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陆云达.中国美术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2.

第4篇

关键词: 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1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 。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 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 ,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 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 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 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2.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2.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

2.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2.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2.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2.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 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

3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3.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

3.2 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3.2.1 幼儿的生活环境美

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3.2.2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以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是资历和学历。而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毕业生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及创新能力。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具有良好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很受企业欢迎。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本文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例,探讨了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简述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1974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D・梅腾斯(D・Mertens)提出的,该概念从提出就受到了各国的关注,成为很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指导思想。此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陆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对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职业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关注较晚。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并组织专家开发“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到2007年底,在基本完成《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上,国家相关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在2010年5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向正式向全国发文,推出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CVCC),开展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6大核心能力培训模块,并成立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进行教材开发、测评体系建立、考试题库建设和市场推广等工作。

二、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核心能力是应用某种技术方法去做事的能力,其目的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的改变,需通过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据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岗位群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构建课程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以“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引,搭建以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四大平台”为核心的能力本位化“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改革“老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个课程平台,对应每个学期设置课程、确定实训项目。

2.将“公共基础课程”调整为“职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把职业核心能力平台提高到首要位置,根据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将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开设对应的能力培养课程。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培养模块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中,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技能实训达到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此外,还引入教育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等级测试(CVCC),在学院内设立测评点,并开展2010和2011两届学生的测评试点工作,效果理想,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也展现出我院在深化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化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认证工作方面形成良好发展势头。

3.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程能力培养考核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方案,兼顾了硬能力和软能力的考核。制定每学期拟达到的能力指标,全程实践训练、测评能力或考取相应岗位证书,实行“知识和能力考核并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三、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培养途径

(一)加强素质教育,夯实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石

职业核心能力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没有适应未来发展的厚实够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没有高品位的人格素养,而仅仅注意培养职业专门技能,学生在未来长远的就业道路上就很难厚积薄发,展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事业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1.在第一课堂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外,还应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平台,拓展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比如创业与职业生涯设计、交际礼仪、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熏陶,打好文化基础。并且在课堂教学及实践实训环节,严格管理,培养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2.在第二课堂中推进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活动导向,这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特性很契合。所以,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实施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要在注重第一课堂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创建校园文化、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渠道,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增加社会经验,锻炼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在学科及技能竞赛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素养。通过科技文化节、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比赛、素质拓展等体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配合协商、调整控制等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全程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采用仿真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利用学校已有的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调试、运行等工作,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学生可从设计前期的调研以及文献查阅培养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解决设计过程以及设备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值班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和事故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各项工作过程中加强情绪管理教育、时间管理教育和压力管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采用项目教学,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对于有条件开展“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实际工作的工作任务中,形成一个项目下发给学生,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小组,制定小组的项目研究计划,确定分工和职责,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协同完成任务。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参与指导。

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生必须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三)优化考核评价,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考核的办法,它决不能采取“一张期末考试试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而是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是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建立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办法。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并纳入到过程评价体系中,体现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而不仅仅关注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适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适应职业现场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形式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仍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6(3):24-32.

[3]周静.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实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75-76.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素质教育;多元思维

毋庸置疑,初中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积极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成为最为主要的课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何从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出发,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多元思维的简述

积极研究思维活动规律成为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思维所涉及的内容众多,包括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是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基本概念分析,多元思维也被人们称为三维思维以及立体思维,该思维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与模式,是从整体角度出发对问题加以分析,能够将思维对象的外在全貌进行展示,从而更快地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从基本属性的分析,多元思维具有客观性、前瞻性、多维度的特点,是从空间、时间等角度出发,对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在新时期,积极树立正确的多元思维,对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元思维培养策略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备受关注,初中英语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也成为当前的关键因素,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因受几千年传统文化以及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者在面对教学时往往会呈现出特定的思维,其中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仅仅从一个角度出发,缺乏创新思维以及能力。然而多元思维最为主要的特征便是灵活性、独特性以及流畅性,所以初中英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突破传统的思维约束,从其他角度分析,不断解决问题。另外,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а生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加以分析,这样一来才能获得知识,才能发散思维。此外,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的解题、习作还有词汇等,均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与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发散性思维训练计划。举例说明,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2000多个词汇,但是因为受到国情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背诵、记录单词的时候往往存在难度,很多时候会出现学了新词忘旧词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初中英语教师需要从多元思维模式出发,可以将一个词与另外其他的词语进行关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仔细想想与哪些词汇有关,并且第一时间段内找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及逻辑性思维

在激发学生多元思维中,直觉思维以及逻辑思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主要集中在直觉思维,甚至未经思考便会得出答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但是因为直觉思维存在缺陷,所以还需要采取逻辑思维进行整理与分析,实现对问题的分析、观察、对比,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事项与问题。当然,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实现逻辑思维以及直接思维的整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则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要知道,初中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均有逻辑关系,比如,议论文会包含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记叙文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等。所以英语教师需要在课程中让学生对英语文章的主题、结构、衔接的方式有所了解,在掌握词汇基本含义的同时,能够通过语篇分析的方式锻炼其直觉思维以及逻辑思维。

(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可以让人更好地处理问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成为激发学生多元思维的关键因素,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识别真理、假象,那么才能进一步发散思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要实施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方式,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对作品的基本含义有所了解,并且还可以通过个人分析进行判断,从课本中寻找出有用的消息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四)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通常情况下,英语教师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多个小组,并且按照相应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划分,在优生的带领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英语教师提出相关问题之后,可以经过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在思考与验证中发散思维。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往往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且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关键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在多元思维能力培养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融合其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成绩以及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白宇.浅议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159.

[2]冯娜.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45-46.

[3]芦雪瑾.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3):32-37.

第7篇

实验引导探索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完成教师给定的探索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拨下,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获取新的知识的教学方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就需要改进,实验引导探索法的运用,使化学实验教学如虎添翼。为此,笔者就运用实践,探讨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同行参考。

1 实验教法的理论基础

1.1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是由教学特征和学科特征所决定的

首先,进入情境和再现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情境主动积极地学习是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重要保证,是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的重要阶段。再现情境也就是情境再现,这是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转变后必然发展结果,也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后整合的结晶。同时,再现情境是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的动力和催化剂。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符合当前教育的新发展。

其次,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教学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这一基本特征。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从实验中找出规律,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善于观察、思考、敢于质疑、探索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1.2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

化学教学要有利于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努力突破传统学习过程的继承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模式,将已成人类间接经验的化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演绎成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索直接经验的素材,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发扬创新精神。

2 实验教法的基本步骤

“实验引导探索法”可分为“设问激疑、实验探索、启发点拨、讨论释疑、检测讲评、运用创新”六个基本步骤,现简述如下。

2.1设问激疑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突出重点,要新颖、难易适度,要着眼于启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多方面的思考。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处理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学习的良好开端。

2.2实验探索

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一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给定的实验素材(仪器、药品、步骤、方法等)进行探索实验。关键是教师给定的实验素材要能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上能够完成好(注意要让学生适当跳起来摘“苹果”)。这是关键的一步,实验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本节课的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2.3启发点拨、讨论释疑

化学是中学生的启蒙学科,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是必然要遇到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估计,课中适时恰当启发点拨(注意:要“准确形象”,要“点到为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4检测讲评

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系统反馈环节。以测验检查的形式及时掌握学生达到的程度。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修正和调整教学活动,及时补救,达到教学目标。检测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考察学生能得几分,而主要是看教师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以便控制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2.5运用创新

是一种课后作业的形式,下课前布置给学生,内容要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难度,要尽可能变换问题的类型,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启发联想,能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对课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系统、完善和深化,为学生学习的迁移打好基础。

3 实验教法的基本特点

“实验引导探索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结构的主体性,教学对象的全体性,教学观念的发展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3.1教学结构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则是有其独立性、能动性,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实验引导探索法,在教学结构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开始的“设问激疑”到最后的“运用创新”都是围绕学生“思”――动脑、“做”――动手、“说”――动口、“练”――动笔,“立”――创新,通过主体的学习、操作,使学生既能学会,又会学习、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3.2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实验引导探索法,在这一点上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它依据“思维以问题始”的心理学原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接着是小组的探索实验,小群体的协作研究,学生人人都必须“在经验中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进行个别指导,使班级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

3.3教学观念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使学生一日学习,终身受用。实验引导探索法,它用发展的眼光设计现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训练,又进行了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方法,以及探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

3.4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实现引导探索法,以实验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聋生;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过程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聋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己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领域是如何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以便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聋生的综合素质结构是怎样的?它包括了哪几方面?它跟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系呢?

简单地可以把小聋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学习能力”各个方面包括的层面有:组织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求知欲、主动性、自信心; “社会能力”系列包括:参与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自治能力和合作性、主动性、责任感;“创造能力”包括:认知、思维的通畅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和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

以上简述了聋生综合素质的结构,那它与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联呢?

作为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素质教育与聋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探索如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1.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了聋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聋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教师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中与聋生进行“视界的融合”。

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要敢于动手,这就要激发聋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年级小朋友数空中飘舞的气球;玩乖乖熊游戏;帮小蜜蜂评选采蜜模范;玩有趣的益智游戏;在愉快的心情中孩子们学会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小聋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聋生的注意力,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聋生的操作能力。对于高年级的聋生,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上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聋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聋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以后,聋生们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聋生的“学习能力”。

2.学习信息技术课能培养聋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要想培养聋生的“生活能力”,就要提高小聋生在生活中的自护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让聋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我保护,如,可以看一些如何在火灾中自救和逃难的多媒体软件,可以玩一些机器人救火的游戏;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消防知识或一些地震知识。还可以,让聋生在做网页的过程中,做一些以自护为主题的网页,在学会做网页的同时,也学习了更多的课外知识。聋生在上网时,让聋生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聋生自觉遵守,从而,使聋生在INTERNET这个虚拟的时空里,不会容易受骗上当,身心健康不会受到伤害等。在教聋生“新建一个文件夹”这个知识点时,教会聋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电脑里的文件的同时,也可以渗透到生活中,教聋生在生活中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到有条不紊等。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我的孩子自从学了电脑以来,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反应事物的能力及思考问题都有较大的进步,树立了信心。真是感谢学校和老师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把教学内容渗透到生活中去,从而,就能培养聋生的“生活能力”,使聋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学习信息技术课中培养聋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聋生经常是分组进行讨论问题或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如分组完成一个网页的制作,完成一幅海报的制作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聋生的合作精神;开展一些小型的电脑作品比赛,提高了聋生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聋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每上课之前,都让聋生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电脑情况,看看是否被其它同学破坏了,监督是否有同学在电脑室乱扔垃圾等,增强了聋生的责任心。在学校网站中增设了“聋生之声”这一栏目,让聋生在此倾诉自己的心声或聋生之间进行交流,提高了聋生的心理素质;教会聋生如何在网上交朋友,增强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不是让聋生沉溺于虚拟的时空,而是,引导聋生进入现实生活,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等。要想成为一名“社会能力”,最起码的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责任感、自主性,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是不能缺少的。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上几个方面也能够渗透进去,培养聋生的“社会能力”。

4.学习信息技术课能培养聋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欲望,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着聋生大脑的兴奋区,使聋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为培养聋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进行用画图软件画图的课堂教学时,聋生画的画充分体现了聋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把聋生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带进了知识的宝库,让聋生们的思绪插上翅膀,展翅飞翔。

第9篇

关键词:戴维・埃里奥特 实践音乐教育观 我国音乐教育 实践性

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Elliott)博士现为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曾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学、西北大学、开普敦大学、北德州大学和里莫力克大学爱尔兰音乐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作为音乐教育理论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戴维・埃里奥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实践音乐教育观”,引起了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实践音乐教育观的论点简述

(一)多层面与多样性的实践性音乐教育基本主题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哲学源于“音乐”是一种社会实践,①也就是说,每个具体的“音乐”实例实际上比音乐作品更多。他认为音乐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层面所组成的社会集合体。

戴维・埃里奥特采用“音乐”一词的三种不同写法来概括实践性主题的基本内涵:(1)音乐(所有字母大写:MUSIC)是指世界上所有类型的音乐,包括世界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2)音乐(第一个字母M大写:Music)指一种具体的音乐实践(例如:爵士乐);(3)音乐(所有字母小写:music)指音乐实践中的某一具体内容。

戴维・埃里奥特还认为,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由各自不同的演奏技巧、独特的“音乐理解”所决定。他将“音乐理解”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包括音乐表演者和听众。他认为“音乐理解”一词代表着实践活动,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人应批判性地思考、反思,并能够创造性地和符合道德规范地进行表现和创作,以此来开展音乐创作活动和进行教学。

(二)全面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观点是将音乐教育作为演奏实践活动,意味着对各年龄段、具有各种音乐能力和个人目标的学生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应当是具有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创造性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爱心的活动。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实践性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让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够进行终身音乐创作,②在学校或社区里欣赏音乐,也就是说,把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意义上的音乐,让学生参与表演和欣赏、即兴演奏和欣赏、作曲和欣赏、排演和欣赏、指挥和欣赏、听录音和现场表演,并通过学习来提高音乐批评能力。他强调,实践主义必须是师生间的互动、教与学的变革。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扮演一种或多种角色,如教练、导师、顾问、协调员、指挥、领导、资源人等。

(三)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与音乐欣赏水平,进而服务于整个社会的音乐教育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教师在实践性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享受、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及通过持续不断的音乐活动来获得自信。同时,他特别强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感与责任感,还举例说明实践性音乐活动的社会价值,比如“活着的地球”音乐会、“青少年援助”音乐活动所、“音乐诗果酱”社团等。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性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进行多层面、多样性、全面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自身素质高并且有服务于社会意识的音乐教学活动模式。

二、我国现行音乐教育状况透视

(一)以“素质教育”为美育总目标之一,以审美为核心的新音乐课程标准

面对21世纪全球的科技与经济不断往前推演的时代,无论东西方都认识到,自工业革命后,独尊科技、偏重理性的教育内容与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多元的需求。素质教育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而这样的希望工程必须从小做起。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风潮应势而起,中国的教育再次迈步,出现新的气象。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彼此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此外,《决定》中首次从科学角度阐述了美育的作用及功能。如第六条指出:“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决定》具体且系统地规范出学校美育的任务、目标及实施途径。如在中小学部分,应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社会环境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必须以免费或优惠方式对学生开放,鼓励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等。

2000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国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中小学教师代表,研究与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明确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反映了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获得终身学习音乐的能力及美感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培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及主动学习、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能力。

(二)目的与现状的反差

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观念存在分歧,理念层次也存在较大分歧:多数教育者仍重音乐教育形式,而轻对非音乐本质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音乐教育的社会及娱乐功能;大学音乐教育则倡议多层面的音乐教育目标,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教师培育课程仍以专业音乐的课程培训未来的音乐教师,强调表演与培育精英的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主。

其次,培养目标与升学制度存在分歧:目前,我国仍然以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在中小学与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决定》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可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操,反而更多地注重于部分可能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的教学培养中小学生及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养,因为专业技巧过关了,可以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所以,培养目标与升学制度存在很大距离,使新课程标准在我国的中小学及普通高中阶段举步维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师资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这都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不便。

三、实践音乐教育观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之异合

作为对传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反叛,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依据。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的思想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的当代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主张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基本观点“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命题,是与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可以说,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理论,是随着时展而产生的音乐教育思想。然而,他的音乐教育实践观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巨大反差。

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强调音乐是一种社会实践。就学生自身来说,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首先具备基本的音乐听赏能力,继而具有音乐创造能力,最终成为社区及社会音乐活动的主力军,服务于整个社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中,兼容并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新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以“素质教育”为美育总目标之一,以审美为核心,显然,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与我国现行音乐新课标的目标不谋而合,两者对于提高全人类的整体素质及推进文化的繁荣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放眼现实,我们又与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差。也就是说,怎样评价音乐教育目标的可行性与实践性,怎样实施音乐教育?尤其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如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价值的未来的音乐人?作为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能马上更改现实,但我们应该反思:怎样平衡新音乐课程标准与现实的矛盾?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其实践观理念?

尽管如此,不管是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观,还是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在出发点上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而主要的问题都是怎样有机地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推动、引导社会的音乐活动及音乐文化的传承。

注释:

①②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41,122.

参考文献:

[1]马达.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J].人民音乐,2009(5).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10篇

摘 要: 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语言运用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破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枯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尽可能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语言的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语言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言教学 学习氛围 语言能力

一、营造良好语言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营造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培养的和谐文化氛围,让那些不爱交流的小学生,尽快熟悉语言教学环境,让他们在温馨而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汲取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否则小学生会逃避接受新知识,给语言教学增添麻烦,他们将越来越没有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孩子们营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孩子们自由大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提高民族文化语言教学的影响力,培养小学生面对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能够积极应对的信心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孩子们创设适宜的语言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作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教师必须抓好这个时期,构建适宜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以创新探索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奠定良好语言基础,使其具备扎实而顺畅的语言表述能力。加强语言交流与实践运用是构建和谐语文教学环境的心理基础,是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确保学生语言基础扎实,在良好氛围的影响下进一步强化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良好语言学习习惯

无论干什么工作,思想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良好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坦途,一些良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与生活习惯,有效培养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孩子们快速适应语言教学新环境的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习惯中渐渐培养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至关重要,还要正确处理好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语言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小学阶段是培养语言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语言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能够为小学生开拓展开形象思维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以此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的机械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孩子们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定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依据孩子们的合理需要和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开发小学生的语言运用潜能,力求使具有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三、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强调记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语言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小学生勤于学习民族文化语言的精华、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内外都要抓住和学生说话的机会,进行有意无意的语言训练,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好机会,能否坚持下去。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简述每天所做的主要事情,以此锻炼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加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写话训练,选择那些比较有特色的新鲜事和趣闻让同学们一起讲,看谁在最短时间内表述得最清楚,看谁讲得最生动。教师可以一边听,一边给孩子们修正表述不清的地方,对那些讲得生动形象的孩子给以进一步的鼓励。同时可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演示技术,让学生集中观看教学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内容、讲评主题等全方位的、生动有趣的语言训练活动,并且鼓励同学们围绕某一兴趣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说说长大以后想干什么,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另外语文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每一位孩子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语言练习作业,这样一方面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能使孩子在加强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获得老师或家长的启发和辅导。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过程及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通过多渠道反复锻炼,逐渐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辅导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极重要的决定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在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孩子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必须抓好这个机遇,构建适宜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创新探索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要得到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宽松、和谐自由的文化氛围,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59-01

每个学生因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且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就实施所谓的“全面教学”,而是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在新课改下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呢?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要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教材将学生按2:5:3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层。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组(跃进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组(发展层),是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C组(提高层),是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结合我校进行的学习广文中学的课堂改革,每个学习小组由5-6位同学构成,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学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二、根据学生实际,做好教学目标分层

在实施语文教学前,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难易适中的课堂目标。在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时,应制定好高、中、低各个层次应达到的目标,如教学目标可分为这样三个层次:A组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素质;B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组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这样做好教学目标分层,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同时鼓励和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向高一层目标迈进。

三、根据学生实际,做好练习分层设计

练习设计要因层制宜,应体现分层目标教学法,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对优生以鼓励创新为主;对中等生以激发兴趣为主,对后进生以增强信心为主。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练习不在乎量,而在于质;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对基础知识,要求全体学生特别是低层次的学生要做好;对反映教材重难点的典型习题,要求中、高层次特别是中层次的学生要做好;对反映教材较高要求的拓展性习题,重点要求学习成绩较好层次的学生去做好,当然也鼓励其他层次的学生量力而行去试一试。即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根据学生实际,做好作业批改、课堂评价的分层

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因人制宜。在批改作业时,一是不能只满足于打√、打×,或给个分,要因人给予评语,同时要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很快改正。二是要做好批改记录和认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应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去发现各个层次或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作好准备。

虽然我们要求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每个人都有所发展。但是每个学生的基础都是存在差异的,且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采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个学生,而是应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且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的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激励方法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对后进生主要是表扬,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乃至教师。

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的课外活动辅导

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外活动辅导时,也应当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比如在七八年级的培优补差活动中,对优等生我重点进行课外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和答题指导,作文知识的较系统的讲座及相应训练。培养他们的欣赏眼光,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而对中、困层次,尤其是较差层次的学生来说,主要应通过课外活动,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与爱好。比如让他们背诵古诗词,听、默写字词,抽背文学常识等,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通过这样的方法,一名平时不爱学习,语文基础较差的孩子在考试中竟取得了70多分的好成绩。

总之,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研学后教;五步教学法;初中语文

一、“研学后教”的内涵认识

开展“研学后教”新教学模式改革,是在当前国内学校课堂改革多种成功模式的结合而提出的。在这一模式下,五步教学法是以魏书生民主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和体现真本教育理念,以落实三维目标、激扬生命、培养人为宗旨,为学生好学、乐学、善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二、“研学后教”——五步教学法

1.定向自学——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般是指学生在研学案的引导下带着目标去学。时间不固定,教师依据实际教学进行处理,可以是上课前的导学自学,也可以是课堂中的课中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思路,尽力减少学生没有目的的独立思考。研学案是课堂“施工”的图纸,是学生自学的内容,多以题目的形式出现,让学生积累与整体感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兴趣,提高对相关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

2.合作学习——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又叫小组讨论互动学习,大约在5到8分钟左右,小组内进行讨论,对课前自学的情况进行交流。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要多方面进行。学生有更多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对同一问题,找出各种不同答案,为学生发挥自主创作能力提供更广阔的

空间。

3.成果展示——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叫多元展评。交流形式比较灵活,要求人人参与,时间大约是15到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或学生补充;也可以是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汇报交流;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等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来决定采取何种交流方式。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能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且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4.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安排时间8到12分钟,学生或教师归纳、小结。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归纳总结新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多维度,鼓励为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再指导,师生共同解疑、归纳、小结。

5.检测拓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即知识的当堂巩固,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拓展。可由教师出示基础性巩固练习或分层次、阶梯式的拓展题,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相出题。当堂完成,教师可当面批改,也可小组内集体批改,也可各小组交换批改。检测拓展,有利于检测学生学习接受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验师生互动效应。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拔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常见的点拨有: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去探求解决问题。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五步教学法,定向自学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难点”,成果展示是“重点”,总结归纳是“关键”,测评拓展是“目的”。它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尊重了学生的认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更好地促使了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提升,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艳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2]周冈.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