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时间:2023-08-11 17:2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5]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6]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曹均伟,李凌.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争论与融合[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5).

[8]刘其昌.经济学研究工作要自觉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J].前线,1991.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数学 定量

一、相关概念及综述

(一)、定量分析的概念

经济学研究方法中所采用的定量研究,最早起源于近代西欧国家中对自然科学研究,并随着社会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学的光速发展,一度成为社科界研究经济问题首选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一般从对某种具体的社会现象的假设、理论的实证和对现象变化的预测着手。在定量的分析中研究者更多地运用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假设中推出最后的结论,再对结论进行系统性的检验。因此,在研究社会科学中应该集中于“是什么”,并通过数量分析去理解,探求社会互动与发展中的因果联系。

所谓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正如质是多方面的一样,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人们只能根据实践的客观需要,去把握事物的量。

(二)、定量分析的特点

1.实证性,即定量分析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最终得出结果是可以检验的。定量分析是用与研究相适应的数学方法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和结果都可以用具体的指标表示出来,接受逻辑的和事实的验证。实证性可以说是定量分析中最本质特征。

2.明确性,定量分析涉及的概念一般都具有确定的定义,并且一般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言语来表述,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分析不会引起歧义,从而使分析过程与结果容更易理解。

3.客观性,即无论研究者是谁,只要采用相同的数据和相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都只会得出相同的结果。

二、经济学研究中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中的统计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的范围十分的广泛,可以说统计分析方法是定量研究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描述统计学是整个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首要步骤,它包括对客观现象的度量,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用图表方法和数量方法综合分析统计资料等。推断统计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和统计研究工作的关键环节。推断统计离不开描述统计,只靠描述统计也难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趋势预测分析法。它对同一单位相关经济指标连续几年的数据作纵向对比,观察其成长性。通过趋势分析,分析者可以了解该企业在特定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趋势预测分析中,即包括在同一时期根据已有的事实测定未知事件的静态趋势预测,也包括根据已有的事实测定未来的未知事件的动态趋势预测。狭义的趋势预测,仅指动态趋势的预测。预测方法与个别领域现象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就产生了预测的各个分支,如人口预测、社会预测、经济预测、政治预测等

(三)相互对比分析法。它通过经济指标的相互比较来揭示经济指标之间的数量差异,既可以是本期同上期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还可以与标准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差距.进而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对比分析法的应用相对简单,但应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凡是涉及多二年以上的数据都可以应用相互对比分析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为深度分析打下基础。

(四)数学模型分析法。经济数学模型是研究分析经济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它是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中间环节。它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对经济现实进行简化,但在主要的本质方面又近似地反映了经济现实,所以是经济现实的抽象。经济数学模型能起明确思路、加工信息、验证理论、计算求解、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作用,特别是对量大面广、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更离不开经济数学模型的帮助。运用经济数学建模来分析经济问题,预测经济走向,提出经济对策已是大势所趋。

三、经济学中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使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具备了很强的实操性。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对现实中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指导,这亦是经济学的生命力的源泉。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定量方法的推进经济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且走进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马歇尔采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先例,研究了价格、供给、需求、竞争等具体问题,精确地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为人们了解价格、供给、需求等变量,制定价格策略、供给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凯恩斯科学也大量运用了数学研究方法,才使他的“宏观经济学”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翻开凯恩斯的全部经济学有关著作,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没有定量的研究就不可能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没有定量的研究也不可能使凯恩斯的理论令世人折服。

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情况,经济的分析更加应该侧重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优化配置以及如何使国民经济长久、健康的有序运行。而国民经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运行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关系,我们必须借助于定量的分析工具,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系统化的定量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社会发展中经济的运行规律。也唯其如此,才能进一步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有改变国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小结

第3篇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经济数学是一种严密、精确、实用的思维工具,是一门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以解决稀缺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科学。基于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可度量性,为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平,效率更高,经济必须借助于数学。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量,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运用数学的程度与数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极为抽象,但是它们都是从生产实践来的,并且能在其他学科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应用数学来发展现实世界的这种可能性根源在于:数学从这个世界本身提取出来,并且仅仅表现这个世界所固有的关系的形成部分,因此能够一般地加以应用。

由于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经济学中定量分析有了长足的进步,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已引入经济学,出现了数理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等分支,这些新分支统称为数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探索客观经济过程的数量规律,以便用来指导客观经济实践;在经济应用数学中,“成本函数”、“收益函数”、“需求函数”和“供应函数”等,得到广泛的应用,把“二次函数”和“分式函数”扩展为“多项式函数”和“有理函数”,并用它们构造了总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库存总量函数、边际函数等。所有这些函数思想在大学的应用数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利用,并且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集中体现了经济数学思想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下论述中我们针对企业管理的特点,重点阐述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以求对企业管理实务工作者有所裨益。

二、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决策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最佳销售价格,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即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其实质就是求得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时的选择变量的代数值。

1、成本与利润函数

企业成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成本的特点是短期内不发生变化,即不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固定成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第二类成本的特点是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动成本(通常有能源费用、原材料费用、劳动者的工资等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为总成本,即TC(q)=FC(q)+VC(q),其中q为企业的产品产量,这就是企业的成本函数。利润就是生产者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即收益与成本之差,L(q)=R(q)-C(q),这就是企业的利润函数。

生产者提供商品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决定生产规模也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生产者来说,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因而生产决策者不能只盲目地追求产量,还需要根据利润的变化情况确定适当的产量指标。利润函数L(q)=R(q)-C(q)=0时,此时生产者既不赢利也不亏损,即收支相抵,我们将满足收支相抵的点称为盈亏平衡点(又称为保本点)。盈亏分析常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定价或生产决策。

2、边际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若以原函数代表成本、收入、利润等,通常称之为总函数,如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而对应的导数就称之为总函数的边际函数。边际是对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在经济学中,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增加的总成本或增加这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定义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总成本函数在所给定点的导数。边际成本在一定产量水平以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产量以上,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此时,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越来越高,这是由于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后,要再增加生产需投资新的设备或增加工人工作时间等造成成本的增高。因而在生产管理中,边际成本的分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需求弹性分析

在经济学中,把某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称为弹性。需求函数弹性就是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Ep为需求变化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需求弹性有其实际的经济含义是表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其需求量将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经济学中,当Ep<-1时,称需求量富有弹性,也就是价格的变化将会引起需求的较大变化,这时需求量对价格的依赖是很大的,换句话说,适当涨价会使需求较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收入;当-1<Ep<0时,称需求量是缺乏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在适当涨价后,不会使需求量有太大的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收入;当Ep=-1时,称需求为单位弹性,这是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即商品的涨价或降价对商品的销售基本无大的影响。

在企业管理运用弹性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考虑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性质,如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可有可无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商品的替代性强弱,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一种商品其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越小,则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泛,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其弹性越大,从短期看,其弹性小。(2)考察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在产品富有弹性的情况下,提高价格反而使销售收入减少,降价却能增加销售收入。但随着价格的下调,需求价格弹性也随之降低,因此降价促销是有限度的。近几年的彩电大战、VCD大战实际上是降价大战,其结果是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弹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实战依据。(3)考察需求交叉弹性。交叉弹性Exy是指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当企业的产品有互补关系时,就其中一种产品,定价较低可能会减少这部分产品的收益,若其互补品的销量迅速增加,导致企业总的利润增加,则此降价方案可行。Exy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因此,企业决策人员应了解掌握本企业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除了采用灵活的价格策略外,更应把功夫放在开发产品、改进市场、降低成本等方面上,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4、最优化问题

在经济管理中,常常要寻求经济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值,这就是最优化问题。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目的,选择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是经济数学在经济管理中最显著的应用。设利润函数为L(q)=R(q)-C(q)(q≧0),为求出使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首先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即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其次,还必须满足充分条件,即当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时,二阶导数小于0。满足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产出水平将使利润最大。最优化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也经常碰到。

三、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经济学和数学在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门科学,二者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迥然不同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利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和方法,实现了经济理论的模型化,使之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系统能够得以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直接为经济实践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数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经济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然而,经济学不能变成为一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堆积,因为经济活动的规律纯粹用数学公式是推导不出来的,而且,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实践过程相当复杂和多变,同时还可能会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把经济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工作的发展。相反,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允许,盲目地生搬硬套各种公式和模型,把错综复杂、或明或暗的经济现象设计成一堆庞大且难以处理的数学符号,可能导致经济学成为一种完全虚构的假说。这样,无论对经济理论研究,还是经济实践过程,都将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

2、正确处理好经济分析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经济学是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融合的严密科学。经济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关系。质是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任何量总是具有一定质的量,量以质为基础,而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经济理论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定性分析上,势必导致经济理论的抽象化、空洞化和理想化,使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如果只片面强调数学语言和方法的运用,而没有把经济理论作为依存的基础和条件,这种分析则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也会导致经济理论的简单化、模型化和僵硬化。因此,数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必须以经济理论所论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基础。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我们也应该处理好决策中质与量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数学统计;现在经济与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O13;F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引言

数学学科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程学、经济学等等。数学学科中的统计方法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经济上决策的制定实施都需要应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因此,应当对数学统计在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数学统计法对于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意义

1.解决复杂问题

现代经济和管理领域问题需要严密精确的计算,而数学统计最大的特c是逻辑缜密。把数学统计的方法应用于现代经济和管理领域,可以有效解决复杂问题。数学方法和经济学和管理领域密切相关,衍生出数理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等多门专业学科,说明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1]。

2.进行科学决策

企业对经济管理领域活动进行评估,需要从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这一分析过程需要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在制定决策时,企业应用数学统计方法,来进行精确的分析决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决议的科学性,避免造成资金财力的损失。在决策之后,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状况有了准确认识,可以进一步提出发展规划,促进企业蓬勃发展。

3.分析现论

数学统计方法是分析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工具。经济学的数据比较繁杂,把统计方法和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相结合,可以化难为易,解决深奥的数学问题。近年来,人们尝试用统计方法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对质和量的判定都精准无误,为分析理论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渠道和途径。

4.指导经营活动

事物的发展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与管理领域的问题也不例外。因此,经济与管理领域问题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数学统计方法通过数量关系分析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理论进行分析之后,企业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指导经营活动。

二、数学统计法在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问题

1.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存在弊端

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解决经济与管理领域问题,有几个具体步骤。首先,要取出数学变量,建立相关模型。模型的建立需要对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要遵循相应的经济理论[2]。企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宏观的经济模型,这就要求数学统计法对宏观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只有保证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描述的客观性,以及宏观经济行为分析的科学性,才能确保数学统计法的顺利实施。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积极体系还不完善,许多基础的理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数学方法无法在经济学领域中有效应用。

2.目前数据统计水平相对较低

数据对事物的描述具有重要作用,而经济统计数据指的是对经济事物和与经济有关的对象进行描述。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分析经济管理问题的结果。数据统计法的对象便是数据,如果经济统计数据出现了问题,数据统计法也将失去效用。目前我国数据统计水平相对较低,可用数据口径不一,无法整合到一起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数据越来越繁杂,整理工作越来越困难,极大影响了我国的数据统计水平。

3.对数学统计的认识存在问题

数学统计方法的目的是化难为易,高效地解决经济与管理领域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在当下企业,一些经济分析师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盲目使用数学统计方法,认为只有应用这种方法才能提升工作水平。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极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3]。部分分析人员没有掌握数学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在解决问题时难免出现纰漏,造成经济事故。

三、数学统计法在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策略

1.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就上文分析的具体问题,将数学统计法应用于现代经济和管理领域,首先应当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应该挖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优化产业结构,使更多企业加入到市场的良性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4]。企业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数学统计法的过程中,应当总结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完善相关理论,从而进行科学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现代企业在良性竞争中发展,反之又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2.建立经济数据网络收集平台

经济数据是进行数据统计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经济数据的科学可靠,数据收集的及时有效,数据范围的广泛完备,才能使数据统计有效进行。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专门收集数据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我国经济数据的收集工作一般由经济部门完成,经济统计部门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数据统计体系,对应该收集的数据进行核实,对新兴的数据进行采集。同时,经济统计部门要加大调查力度,确保信息来源的全面性。最后,还应该调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实现数据的顺利收集。

3.科学合理应用数学统计方法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目的是把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企业经济部门人员应当科学合理地应用数学统计方法。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通常依据数学统计方法,但是定性分析拥有自己的专门方法。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应用中要合理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5]。

四、结论

数学统计在现代经济管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当重视应用数学统计法,精确分析相关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方案,从而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目前数学统计法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如果能全力配合,寻找有效策略,就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初旭.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01:202-203.

第5篇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时,中国记载管仲经济思想的《管子》一书中,已有关于市场价格变动的论述:“物藏则重,发则轻”,“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也有关于谷米、货币和万物三者间价格相互关系的论述:“粟重黄金轻,黄金重而粟轻”,“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

公元前六世纪时,范蠡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主张在不急需某种商品时预为收储,等待时机高价出售 。这说明范蠡已懂得供求和价格的关系,利用价格变动谋取利益。公元前五世纪时,李悝提出平粜说,主张政府在粮价低时收购、粮价高时抛售,吞吐粮食以稳定粮价和调剂供求。

虽然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价格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由于中国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价格理论一直局限于政府如何稳定物价的平粜、平准理论的探讨。

西方封建社会时期,价格理论也并不发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品关系渗入到社会经济生恬的每一角落,探求价格形成基础的价值论成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中的不同流派通常是以对价值的不同认识来区分的。

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斯密、李嘉图等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区分开来,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而形形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则以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等来反对劳动价值学说。

同时,对于价格运动的规律性,对于商品供求和商品价格关系,对于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供求对价格的不同影响,也基于不同的价值理论而有着不同的价格理论。近代西方的价格理论已逐步向计量化发展。

现代的价格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 、正在发展和完善的学科。价格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价格形成规律、价格变化规律、比价和差价以及怎样运用价格杠杆为生产经营服务等。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经济学要从理论上阐明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及其历史演变。商品价值虽然创造于生产过程,却要通过交换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市场供求各项因素的制约,因而商品价格很难同价值完全绝对一致,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因此需要认识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阐明在交换中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与相偏离的运动的规律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商品价格相互之间具有系列衔接关系,既有纵向联系的差价关系,又有横向联系的比价关系。价格运动不仅会发生水平的变化,还将引起种种连锁反应。要认识这种关系,须研究适合于计划商品经济的合理的价格体系。探索价格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价格运动的规律性,以便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为生产经营服务,从而使价格经济学研究对象同研究目的统一起来。

第6篇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项目预测分析,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第7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88-03

引言

竞争是社会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它能够促进社会诸多领域的进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竞争存在形式和新的竞争单位,是联系企业、产业、国家经济的桥梁。产业集群竞争力在提升各方面竞争力都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如今,从世界范围的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到,产业集群竞争力开始代替企业竞争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全球各种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每一个产业集群作为整体在资源和市场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来指导产业集群如何保持优势应对全球化经济的挑战。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

根据之前所阅读的文献,目前缺乏明确、统一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作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应该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一样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不能简单地用产业集群加上竞争力的模式来描述。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产业集群以及其竞争力认识的深入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竞争实力的体现,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解释可以归纳为:

1.因素观点。波特对产业集群(产业簇群)的竞争力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钻石模型。波特(1998)认为,如果将一个集群看做一个整体,其竞争力取决于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的支持产业;要素状况,包括气候条件、劳动力供给和技术供应、薪资水平及生活费用、税收、研究机构、政府支持等方面。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李勇等(2004)对波特的解释进行了补充,认为产业集群的机构稠密性、根植性、创新能力、战略定位、文化和制度特征等六个方面才是构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朱方伟等(2004)提出了从传统产业集群到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围绕生产要素而演进的规律,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低层次的、基于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只具有静态比较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要素是高层次的、基于知识集聚的高级生产要素,具有强劲的动态竞争优势。蔡宁、吴结兵(2002)认为,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集群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构成了新的竞争单位,其竞争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和集群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还认为在影响集群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集群的规模和集群结构是影响集群资源及其整合的根本因素。魏守华、石碧华(2002)从直接经济要素和非直接竞争要素两个方面来分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其中,直接经济要素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这几个方面;非直接经济要素主要体现在区域创新能力上。总之,因素观认为是各个因素的质量水平决定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因而强调的是质量水平导向。

2.能力观点。张辉(2003)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两种能力:一是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二是对不利于集群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经济规避能力。牟绍波(2005)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在于产业集群根据动态的环境,为适应外部环境和外部技术的变化,不断更新并创造新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魏后凯(2003)考察了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于以地理集中(集聚经济),灵活专业化(社会网络),创新环境,合作竞争和路径依赖等的存在的基础上形成并在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生产率,创新力等方面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能力观是从产业集群的各方面能力出发解释集群的竞争力,强调的是产业集群的能力水平。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是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产要素(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以及不断更新创造的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的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产业集群竞争力是非产业集群和集群外的企业无法拥有的,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落脚到竞争优势,囊括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能力的属性,最重要的是产业集群较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其所拥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具体可以表现在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四个方面。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的关键性转变,从而引导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转向集群之间的竞争行为。产业集群现有的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解析集群的竞争优势,从规范角度来分析;二是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收集产业集群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定量演算分析。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群体性经济,其规模、结构变动性大,而且产业集群边界比较复杂,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最好思路是规范性分析与定量演算相结合。

1.定性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性评价主要集中于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评价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质量水,从而得到某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概况。波特教授最早从规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他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开创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并得到普遍的应用。但是钻石模型分析集群的竞争优势是基于静态的产业环境,无法解释竞争优势的发展变化;波特教授也没有考虑到要素流动、技术溢出和企业战略趋同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钻石模型仅限于定性分析难以进行实证研究。基于“网络模型”的观点,Manuel (2001)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集群、国家等三个层面的组合;企业层面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所有企业及其之间的关系作用;集群层面来自于集群的组织管理、联合行为、相互信任、经济外部性等;国家层面来自于集群所能利用的宏观经济政府支持和政策体系等。唐利如(2010)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从新的角度揭示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内在规律,构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新的分析框架:一是明确地提出了集群网络、集群资源、集群政策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四个影响要素;二是阐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菱形模型的结构功能,分析这四个影响要素在菱形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探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菱形模型的运行机理、思考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菱形模型的持续发展等。Feser(2001)则考虑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诸多动态影响因素,从生命周期(时间)、地理(空间)和关联关系等三个维度来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定性分析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得到的结果也比较模糊,很难对竞争力的强弱作出很明确的定论。

2.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基于定性研究的大量成果,又在尽力探索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唐利如(2010)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以中国纺织产业集群为分析样本,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最终表现形式入手,通过多元线性方程回归,论证了定性分析中的菱形模型。在他的回归模型中自变量包括了劳动成本、集群原料、集群网络、集群资源、集群创新、集群政策和国际贸易等七个方面。因变量包括了经济规模和获利能力两个方面。随着欧美国家产业集群统计工作的发展,人们可以方便地得到翔实的产业集群统计资料,这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定量研究和应用,使世界范围内产业集群的竞争状况越来越清晰。美国哈佛大学战略与竞争力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ness)在波特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发起了集群分布测定项目。该项目应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工具,对美国各州产业集群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从产业集群内的规模、劳动生产率、集群出口额、集群收入、经济贡献率、员工雇用总量、员工增长率、平均工资、人均专利数和创造就业等多方面的统计指标来比较不同集群的竞争实力。集群与竞争力基金会(Clusters and Competitiveness Foundation)这个非营利性组织正在编写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研究报告,从全球竞争的视角客观、真实地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该报告不但广泛收集产业集群各项定量数据,而且访问一些企业家和专家代表,把有关的定性资料作为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并鼓励大量集群企业在线参与,报告结果为大家共享。该报告的特点是规模大,数据真实、来源可靠,评价指标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因此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面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优点在于结果比较明确。

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

在经济学领域,关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经济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马歇尔强调外部经济,认为在集群内部,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韦伯认为,集群的优势来自集聚经济,包括共同使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享某些辅助企业,减少能源和原料损耗,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增加本地市场需求,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技术创新,加快观念、思想和知识的传递等。波特运用钻石模型解释集群的竞争优势,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要素条件、企业竞争与战略)以及两个附加因素(机会和政府)等密切配合的重要性。以上传统的解释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使集群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将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还有很多方面。魏守华(2002)构造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机制,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论证:低成本优势和区位品牌优势来源于外部经济机制的作用,价值链分工和市场议价优势来源于合作机制的作用,技术垄断和产品技术差异化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和扩散机制的作用。另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来源于集群文化机制(或制度)的作用。张辉(2003)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经济机理在于:一方面因具有学习效用和利用区域资源而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规避柠檬问题和负外部性,从而获取规避负面效应而产生的竞争力。付跃龙(2005)引入了Logistic生物种群增长理论结合相应的数量模型和辛格的城市分布定理,通过对阳江剪刀工业产业集群的分析,提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于集群内部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企业创新,要素条件,各类企业竞争战略的差异,较完整的分工协作体系,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等方面。蔡宁、吴结兵(2002)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RBV)与结构―行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解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来源是集群特定的资源和能力,并且指出产业集群的本质是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者是社会化,所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来源于劳动分工原则,此外,还说明了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集群这个组织取长补短,集群的竞争优势还来源于所具备的资源创新性整合能力和由此带来的协同效应。

总结

本文是在阅览一些学者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的概述,可明确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本质,使产业集群竞争力这个模糊、复杂的概念趋向清晰,以统一对它的认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的关键性转变,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不同评价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粗略地理解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可以更明确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据此可以比较不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据此还可以有效地指导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行为;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进行分析,以探索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来源与途径,为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种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Edward J.Feser.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Analysis[R].Department of City &Regional Planning,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2001.

[2]PORTER M.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7-90.

[3]Porter.M.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83-241.

[4]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5]曹群.产业集群的升级: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J].学术交流,2006,(9).

[6]付跃龙.经济全球化:阳江刀剪工业集群竞争优势与劣势[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3).

[7]霍春辉.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分析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2006,(5).

[8]赖磊,姜农娟.基于动态能力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培育[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9]李刚.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探究[J].学习与探索,2005,(1):222-226.

[10]牟绍波.论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西华大学学报,2005,(12月增刊).

[11]唐利如.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33-242.

第8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现代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处在一个高度开放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因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财务危机,培养财务危机意识,加强财务危机管理,进而有效地处理财务危机。而有效防范财务危机的方法就是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有两种方法,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但两者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某种理论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发生,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处理,主要是对所得出结果的一种判断;定量分析方法是建立在财务危机防范研究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财务危机的各种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运算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各种模型的过程。本文以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给我国上市公司防范财务危机提供一个参考。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

要对财务危机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得对财务危机公司有一个较合理的界定。通常公认的财务危机有两种确定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

笔者认为,证监会“财务状况异常”基本体现了财务失败的内涵。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公司被“特别处理”(ST公司)界定为公司发生了“财务危机”,其理由为:

1、“特别处理”是一个客观发生的事件,有很高的可量度性;

2、从摆脱特别处理的公司看,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才摘掉“特别处理”帽子的,这说明特别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

二、定量分析法概述

定量分析法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比率分析。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及财务状况密切相关,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量化表现,其中财务指标在某些方面反映的信息比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绝对数信息更为重要,因而财务指标可以作为预测企业经济前景的计量指标。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这种渐进发展情况必然会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要准确测度企业财务状况和预测警情,从大量的财务因子中选好财务指标是关键。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很多,比较常用的包括一元判别回归分析法、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方法。

一元判别分析法是将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判别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困境状态的一种预测模型。一元判别分析法应用较少,主要是因为其缺点在于虽然财务比率是综合性较高的判别指标,但是仅用一个财务指标不可能充分反映所有的财务特征。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统计技术筛选出那些在两组间差别尽可能大,而在两组内部的离散度最小的变量,从而将多个标志变量在最小信息损失下转换为分类变量,获得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精度的多元线性判别方程。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又可细分为:贝叶斯判别、典型判别、主成分分析法、距离判别法。多元线性判别法虽然避免了一元线性判别法的缺点但会受到统计假设的约束。多元逻辑回归判别法是用来分析选用的非配对样本在财务失败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判别错误和分割点的关系。其目标是寻求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据此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此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了更广泛的使用范围。人工神经网络回归分析方法是一种非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式,其构建理念植基于生物大脑神经运作的模拟。此方法除具有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外,还可以克服统计等方法的限制,因它具有容错能力,对数据的分布要求不严格,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具备处理资料遗漏或是错误的能力,而且可以处理非量化的变量。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虽然是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创新,但实际效果却不很稳定。

总体上来说,对财务危机预测较理想的预警模型在选取指标时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即危机因素一旦萌生,能够在指标值上迅速反映出来;第二,一旦指标值趋于恶化,往往意味着危机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亦即应当属于危机初步产生时的先兆性指标,而非业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时的结果性指标。

三、实证研究

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破产都是由于现金流量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因此,财务预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现金及其流动,而不仅仅是盈利。

一般来说,现金流量指标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①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

②收益质量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③营运效率指标,包括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经营现金流量与资产总额比率。

将现金流量分析与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是:

①利用现金流量指标对会计盈余进行修正,并据以计算获利能力指标;

②偿债能力指标由现金流量指标和传统指标两部分组成,而现金流量指标应占有更大的权重;

③效率指标同样由两类指标构成,由传统指标占有更大的权重;

④成长指标则由传统指标组成。

本文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对上市公司财务的重要影响,以及指标的敏感性和先兆性,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财务指标建立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表1)

由于此处要建立一个模型来预测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但是从经济学上讲,企业财务危机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两分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存在一点,可以将企业截然分成陷入危机和不陷入危机两类(陈晓,2003)。因此,在预测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时,可预测其概率有多大。用概率来当因变量只有两个值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一个难点是预测值不能当作概率值解释。Logit逻辑模型能估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据此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这一模型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不需要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条件。Logistic模型假设了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P,并假设Ln[p/(1-P)]可以用财务比率线性解释。假定Ln[p/(1-p)]=a+bx,推导可以得出p=exp(a+bx)/[1+exp(a+bx)]从而计算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判别方法是首先根据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确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Z值,然后推导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条件概率。如果P值大于0.5,表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比较大;如果P值低于0.5,表明企业财务正常的概率较大,可判定企业财务正常。Logistic模型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另外,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效果好于线性判别模型,而机器学习方法预警的准确度高于这两种统计方法。郑茂把截至于2001年6月我国上海、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ST公司和PT公司共计60多家公司作为财务风险违约组处理。结合2000年年报选取其中的53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的一组样本,同时还从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中选择59家绩优股作为财务风险非违约组。得出结论是: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是有效的,并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能够预测其未来财务失败的概率。也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使用者能够根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做出预测;第二,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财务失败前一年的报表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7%和93%,依据财务失败前三年的报表预测,准确率为67%和73%,预测效果相当令人满意。

本文以建立logistic判定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如下:

1、有针对性地选取上交所、深交所共75家上市公司,收集相关财务数据。样本公司分两类:一类是绩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上市公司),此类公司我们认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为0;另一类是ST公司,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实际操作中,将其实施特别处理或特别转让(即ST或PT)。显然,该类股票的投资风险很大,因此当年被ST或PT的上市公司,我们认为其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为1。

2、以上市公司的A股作为样本,随机抽取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2006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上市公司39家,ST公司36家。

3、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

4、样本数据来自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中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

在进行分析时发现,现金流动负债比与现金负债总额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所以在计算时分别引入这两个指标。

从Eviews计算结果来看,现金流动负债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两个指标的Z统计量都不显著,去掉这两项指标后其余四个指标的Z统计量较显著。故所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为:

Ln(P/1-P)=0.053117JJ-45.42111JZ+1.215438ZZ-28.18829YZ

其中,P表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若用X1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X2表示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X3表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要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X4表示留存收益总资产比:(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产总额。则模型可表示为:

Ln(P/1-P)=0.0531X1-45.4211X2+1.2154X3

-28.1883X4

该回归模型表示:当某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已知时,代入模型后,就可估算出该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

5、模型的预测与分析。图1为经Eviews软件计算得出的上述样本公司的预测结果,CBF为被解释变量的预测值,即就是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估计值。(图1)

从图1可看出,前39个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估计值基本为0,即绩优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预测概率值为0。后36个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基本为1,即ST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预测概率值为1。

从上述拟合结果来看,该预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该方法作为一种财务诊断和分析方法,只是进行企业财务状况的整体判断的一种方法,其依据是企业财务报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直接影响预警模型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以及中介机构的道德诚信责任不足,造成财务报表扭曲现象普遍存在,投资者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这个因素的影响。

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强财务预警系统的后续管理。前期的财务预警系统构建固然重要,但科学完备的后续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因为它可以保证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预警功能的充分发挥。后续管理工作通常包括:1、日常监管和维护,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2、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预警临界标准等有序更新,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3、保障各项数据库的安全和完整,数据是预警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加强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非法操作等措施至关重要。

四、结语

虽然财务危机模型为财务危机的预警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增强了预测的科学性和指向性。但是这些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企业同样存在生命周期,但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有着不同的特征。如企业在初创期,企业现金短缺、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是常见现象,不能就此轻易地判断企业的失败。而在企业的成熟期,企业本应现金充沛,负债减少,而企业此时如果出现了现金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了。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报表中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都开始下降,有的甚至逐渐转为负数。所以,采用定量分析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另外,定量分析方法在当前财务危机防范研究中处于主流地位,但是由于财务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分析也具有有效性,特别是具备高素质管理人才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的公司,定性分析更为有效。定性分析可以解决定量分析中只能得出量化结果而不能及时提供解决方案的弊端。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晏静,裘益政.两种财务分析体系的对比――从银广夏事件谈起[J].财会通讯,2001.10.

[2]郑茂.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3.10.

第9篇

行政决策是具有公共事务及公共权威性质的一种行政行为,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的始终。从广义上讲,公共部门的政策制定、总体部署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方案实施均可纳入行政决策的范畴,即著名管理学大师西蒙所言的“管理即决策”。对于工商部门而言,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日益复杂的执法环境,领导班子必须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构建合理的决策体系,真正将行政决策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强化理性决策理念,实现领导决策法治化

这里说的“理性”决策理念,是在大量信息分析基础上,通过逻辑和推理达成目标的一种决策模式,是相对于单凭职业敏感和经验的传统决策模式而言的。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基础就是要造就一种理性精神,培养理性思维,将决策活动纳入法治责任状态,杜绝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无规则制约等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各级工商部门领导班子在决策权力运用、决策方案选择和决策程序执行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操作。首先。要依法行使决策权。行政决策必须在法律授权的基础上,在职责权限的范围内,根据权力责任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决策权力。避免决策不作为现象。其次,决策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着眼于本单位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决策。第三,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有机统一的原则,保证行政工作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更好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工作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运用科学决策方法,实现领导决策规范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透明性和公众参与性的增强,决策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决策的风险越来越大。要提升决策质量,降低决策风险必须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实现领导决策的规范化。目前决策较多采用定性分析,难以确保决策准确和科学。因此工商部门应加强定量分析,根据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运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学、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等理论和方法,建立政策分析的数学模型,将定量决策方法与定性决策方法有机结合,使工商部门作出的决策客观准确。

三、遵循动态决策过程,实现领导决策程序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决策呈现出多样化、交叉化、变化快等特点,必须从系统论出发,构建完善的决策程序。决策程序作为整个决策系统的运行模式,是决策系统有效运作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为确保领导决策程序化,必须遵循动态决策过程,把所在部门当作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决策时既要重视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协调合作关系,又要强调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通过系统与社会环境间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决策发挥最大的系统效益。领导班子在作出决策时,要依照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论证评估、方案选择等基本步骤,将决策过程视为内部决策系统与外部执法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一个输入反馈过程(如图所示)。工商部门要善于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着眼于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通过外部执法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内部决策体制的不断健全来提升工商部门决策的执行力。

四、构建民主决策机制,实现领导决策制度化

领导班子实现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的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进决策制度化。对于重要工作的部署、复杂事项的决策、大笔经费的开支和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问题,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领导集体决策机制、决策监督约束机制、干部意愿表达机制、方案调研论证机制,使行政决策沿着制度化的轨道进行,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相关决策,应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机制,专家咨询机制,政务公开机制,努力提高工商部门决策的质量和绩效,促进社会发展。增进民众福祉,提高民众对工商部门公共决策的认同度、支持度和满意度。

工商部门领导决策的质量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和效果。研究和探索提高行政决策质量的有效途径,将领导决策切实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对于有效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提升部门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10篇

鉴定标准是人们在鉴定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这些标准不是档案工作人员主观随意的产物,它是档案工作人员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历史性结论。因此,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长期以来,国内外档案学者对档案属性的标准以及主客体需要的标准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了指导和依据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数量的急剧增长,保存档案的物质条件虽然有很大改善但仍显得力不从心,这使得档案的鉴定者们不得不在鉴定档案时,考虑该档案的利用价值与保存其所付出的费用之间的比例。换言之,只有当档案发挥作用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因保存档案所付出的代价时,它才具有保存价值。这就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档案界提出的效益标准。效益标准的提出丰富了现时期的档案鉴定理论,这是对谢伦伯格鉴定思想的进一步发扬。早在50年代,谢伦伯格就认为,任何一份档案都可能在某个时候、某种场合发挥作用,但是不可能把它们都保存下来。社会用于保管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鲍尔提出:“价值一定要同费用放在一起权衡”。他指出:“一种严格而实在的费用核算是所有例行鉴定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②在国内,有许多档案学者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档案工作基本知识》、《档案管理学基础》的作者陈兆??、和宝荣教授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必须研究保存效益的观点。冯惠玲教授亦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的档案保存能力都是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必然直接制约档案保存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在鉴定工作中应摒弃不计成本、多多益善的观点,要考虑一下每份档案是否值得保存,值得保存多久。”③

由此看来,保管费用因素是确定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档案保管必须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客观必然要求所致。但有人认为,保管费用作为鉴定的系数之一,会影响鉴定工作的客观性,使鉴定标准受到经济市场的影响。其实,鉴定本质上是解决档案数量的无限增长性与人类有限的保存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最终解决体现的将是档案管理的效益问题,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部分。其中,社会效益在鉴定标准中主要是在档案内容属性标准及主客体需要标准中体现。但是作为经济效益方面在前两者中无法体现,所以,要想完整地体现档案管理的效益必须使用反映量化经济效益的保管费用因素,来作为衡量的客观标准,这不但不会影响鉴定工作的客观性,相反,它是确定档案保管价值的最客观的标准,它是完整的判定档案价值标准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用量化的标准确切地体现经济效益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这一点,对档案鉴定理论是一种丰富,同时,对目前经济转型时期的档案工作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依据作用。

二、保管费用的含义及与管理效益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保管文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即有很多方面的费用支出,如保存空间、装具、人力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着档案的鉴定,即档案鉴定人员在判定档案价值时必须考虑保管费用因素。所谓保管费用,是指对以后保管档案过程中所需各种费用的估计,它包括库房费用、处理费用、保护费用和参考费用。其中,库房费用是指建筑库房所需的费用;处理费用是指每立方英尺文件对其进行处理和编目所需的工时,它是档案鉴定中的一个永恒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保护费用是指文件在保护或修复过程中所需设备和材料的费用。①由此,档案人员必须权衡经费来源与所保存文件未来的用途。保存费用与研究价值的比较是鉴定人员鉴定档案的一个不变因素,若是两种材料包含基本相同的信息,则保存体积较小的,它可以节省库房面积。同时,若是一份或几份文件从宏观或微观上发挥作用的价值低于保存所付出的代价时,亦只能忍痛割爱。

三、重视费用因素将效益标准贯彻到档案鉴定中的对策

1转变观念,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人们将档案作为信息存储、保管和提供利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为了追求某种效益,所存档案若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或者保存档案的付出与满足的需求相比得不偿失,那么保管档案就变成了无效劳动。当然,这种效益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所谓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自然包含着那些可能是潜在的、间接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同时,现实存在的保管档案信息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具有合理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其论证结果既能向人们展示档案管理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又可为档案部门的投资提供依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档案部门财力有限,库房内又存诸多无须保存档案的状况下,更需转变原有的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的观念和作法,从总体上考察档案管理活动在经济上的合理性,重视保管费用因素对效益的影响,切实将其贯彻到鉴定工作中去,这对目前档案工作中优化馆藏提高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档案鉴定理论的研究,使其更有利于指导实践。由于效益因素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客观性,它应该在档案的鉴定依据——鉴定标准中体现出来,即鉴定档案的标准除了档案属性标准、主客体需要标准,还应有效益标准,以此来作为鉴定档案价值时衡量费用因素的理论依据。此外,档案部门应注重研究一些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并在制订细则时考虑到保管费用因素,如可修改现有保管期限表,将保管期限的划分进一步细分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7年、25年、75年、100年、永久等,在确定该文件究竟该保存多久时,应将费用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在鉴定的具体工作标准中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更能体现效益因素。

3完善鉴定组织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益。解决大量过期档案滞留在昂贵的库房中造成管理困难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起经常性的档案专业鉴定秩序。即应在各级档案机构中成立档案鉴定机构,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档案馆的鉴定专家以及富有较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专职负责档案鉴定、存留与销毁问题的研究及经常性的档案销毁鉴定工作,以保证档案始终处于被选择的状态中,从而提高管理效益。另外,鉴定的方法也应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定性分析法是运用自身特定的概念系统、特定的理性和规律从抽象思维中概括出来,它有利于对档案价值社会效益的评价。而定量分析法则是用数理方法或计量方法来体现成本/效益、功能/费用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档案价值经济效益的评价。当然,在采用定量方法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它毕竟不同于质能系统,档案作为信息本身的统计也不同于物质和能量,有时信息的投入与产出难以用确定的量来表达,这是由信息和信息活动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而很难确定计量单位和评价标准造成的。④因此,建议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科技档案或专门档案的价值的评定用定量分析法比较准确,当评定文书档案或党政档案时用定性分析法。在评价效益的过程中运用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指导定量分析,运用定量分析得出的数量指标可以为定性分析提供基础和进一步的证明,以引起有关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视,从而提高其效益意识,减少投入增加产出。

①转引自韩玉梅主编《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1版,83-8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②转引自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方法》,1版,23页,档案出版社,1998年。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购物;传统零售业;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最佳折点距离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人数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据统计,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人数为1.87亿人,交易规模高达7735.6亿元,增长速度为67.8%,并达到41.6%的渗透率。网络购物在我国商品销售中已经到了不可忽略的地步,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采用网络购物方式购买食品、服装、电器、日用品等,直观上讲,这可能会对传统零售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购物市场带来的商机,众多企业都寻求转变,已适应市场的发展,而巨大的消费市场也给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购物对传统零售业影响的定性分析

1.筛选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可能对传统零售业产生影响的因素十分丰富,如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快递量,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GDP,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民规模,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等。

由于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着重叠、对立、补充等联系,所以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法,以一定的标准选取前N个高度相关的变量进入模型,使得高维问题得以简化。

表1 选取变量的相关程度

得到相关性较高的变量为:网购成交额,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将以上3个变量就被选为影响零售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接下来的模型中这3个变量将作为分析的主要目标,而其余变量则作为扰动项处理。

2.协整分析

图1展示了这3个指标和零售业额在2005至2011各个季度的变化情况。

图1 2005年至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和网络购物成交额

由图1可见,从2005Q1到2011Q4全国经济有着巨大的发展。GDP和网络购物都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特别在2008年以来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传统零售业的增长则比较平缓。首先采用对数化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消除了异方差影响;然后为避免“伪回归”问题的出现,对序列进了行稳定性检验。

表2 4个变量的对数序列和差分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表2得出,各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采用Johenson检验法得到零售业与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网络购物成交额之间仅具有一个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Johenson检验结果如下

并得到协整关系式:

Lntraditional=0.87lnpcdi+0.15lnnetsale-0.14lngdp+3.64(滞后阶为4)

从上述误差修正模型中,可看出:

(1)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零售业的主要原因,其增长的速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零售业的发展速度。这与经济学上的解释相吻合,虽然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零售业的发展,但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直接影响了其购买力,从而无疑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网络购物业的增长也能促进零售业的发展。网络购物作为传统零售业发展的产物,是传统零售业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发展趋势也与传统零售业息息相关,它的增长也能够影射出当时经济发展的迅速和零售业的繁荣。

(3)我们得到GDP的影响为负值,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将趋于缓慢,这并不会对零售业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提高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经济的稳定将有助于人们消费。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GDP增速上明显放缓,但由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使得零售业仍然持续着增长趋势。

虽然以上实证结果表明模型变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是存在一种因果关系,这还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为lnnetsale极有可能(概率值为0.9170)是lntraditionalsale变动的原因,即网购成交额是对传统零售业成交金额造成影响的原因。

二、网络购物对传统零售业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

前文分别从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两个角度了网络购物对零售业影响的定性分析。而着两种方法只能判断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多大等定性结果,不能得到网络购物对零售业的定量影响是多少。为此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网络购物对零售业的影响模型,最佳折点距离法。

1.模型相关名词定义

折点:任取一个实验数据点(为了更准确的反应真实趋势,保证其前后至少有四个数据),用一条直线最佳逼近此数据点之前的所有数据点,用另一条直线最佳逼近选取数据点之后的所有数据点。则定义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为折点。

最佳折点:在所有折点中使全局残差平方和最小的点定义为最佳折点。本文认为最佳折点可以近似认为,在全局上,是这组数据发生显著变化的第一个数据。最佳折点所对应的横坐标(时间)为折点发生时刻。最佳折点对应的横坐标为研究对象发展趋势(斜率)发生显著变化的开始时刻。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学;实践教学;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41-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这一经济学理论教学体系已经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其中也包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来看,存在着培养方案趋同、应用性能力培养不突出,实践环节简单、与其他专业趋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简单,缺少有效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因此,研究比较中美两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的差异,对于我国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总体来讲,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多媒体演示和课堂模拟为主。但是,目前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主要是以各类实习为主,手段简单。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在毕业后的较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在今后的实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致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第一层面,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教学。在政治经济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以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学原理构建分析模型,研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据处理、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第二层面,校园内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种社团活动、人际交往沟通、各种比赛与竞技活动等等。第三层面,校园外的实践教学。比如实习基地的调研活动,假期的社会调查报告撰写、毕业专业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虽然很多高校都从不同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上似乎已经非常全面,但在实际运行过程效果不甚理想。我国的教育体系要求我们的经济学专业在形式上提供专门的实践教学,而根据经济学专业本身的特性,不像工科专业,也不像会计、市场营销等财经管理类专业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所以往往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特点:其一,泛专业性。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过于简单,且严重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趋同的情况。我国普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专业基本相同,无非是暑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虽然已有提及,但是由于书本教学内容过多,且又过于统一,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能力培养的实践太少了。其二,课程开设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脱节。将我国普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各个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相同,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课程雷同率更高。因此,可以说,从课程设置中难以看出对学生具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实践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脱离。尽管在前些年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很多高校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各本科院校为达标纷纷把实践教学融入到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本身也只限于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三、中美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比较

与我国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同,美国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单独或特定地提出什么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相反,他们是在日常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中,将对实践能力的指导融入其中。也就是说,美国的实践教学其实体现在其日常教学方式与方法的不同及对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所形成的培养上。具体如下:

1.与我国相较而言,美国大学本科教学中更注重启发式的讨论。美国大学教学中强调启发式教育,特别主张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争论。特别是这种启发式教学,体现在各个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并不一定存在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但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美国教师把“煽风点火”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把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起来,因此,在所有的课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2.经济学专业的案例教学应用更为广泛而且彻底。在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师,不管是哪个专业的本科教学一般都不会照本宣科,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面,同是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从教材到教学方法,都会不同。美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层面也不会刻意控制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只在学院或系一级的层面进行讨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导致,在美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特别是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特别广泛。教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参观实际企业的运作,也可以观看录像,听取企业家讲座并与其平等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案例教学中,既提高了兴趣又提高了实践分析能力。

3.美国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的定性分析要多过定量分析。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教育教学,应该以定性分析为主,还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在国内时有讨论。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经济学定性研究依然偏重,而教学中定量分析不足也使得理论教学空泛,并直接影响了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发展。

4.经济学专业实践内容的差异。在美国,经济学专业实践内容也主要以研究实践为主,基本上各个大学都存在各种形式的方便本科生培养研究能力的经验。以美国的MIT经济学系和宾州大学为例,该系为学生提供了至少三个渠道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1)以各专业课程为基础,展开专业的研究实践。一般至本科阶段始,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以计量经济学课程和数理经济学为基础,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题,撰写经济学专题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学会理论模型构建、数据收集与处理,最后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2)MIT的本科生研究项目实践。MIT凭借其理论研究方面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在本科生中间开始项目研究实践,在经济学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学研究,这为他们其后的继续研究进行准备。(3)参与本系教授研究项目。在美国宾州大学,本科生在暑假期间参与本系教授所主持的研究课题,并派往实际产业单位或研究机构进行暑假实习。

由此可见,美国大学在本科生阶段的实践教学,既密切了本科生与教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从事应用研究的兴趣,使他们在掌握和使用经济学知识方面都获得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从美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应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1.实践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改变。经济学本身的专业特性决定了,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或实验中,而应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学各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

2.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现有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实际仍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应该放松对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的管制,鼓励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比如案例教学、录像教学、企业实践教学等等。特别应加强经济学专业实验课、讨论课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

3.实践教学效果与评价系统的改善。在美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评价实践教学效果的责任下沉至学院以及系一级,在这个层面更加了解学生和社会对实践能力要求。这一点体现在其专业本身的设置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权力下沉上。因此,评价权利的下沉,可以构建更好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4.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国外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西方国家经济学实践教学开展得较早,有很多非常有成效的经验做法。本科院校需要加强研究国外的实践教学开展模式、方法及创新举措,从中获得值得借鉴的成果与经验,从而不断完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综上所述,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仍有诸多有待改善和值得努力之处。

参考文献:

[1]陈纪平.本科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董本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

[3]何湘宁,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4]李士忠,张素芳.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1).

[5]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

[6]闫昕,杨冬民.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模式[J].黑龙江高等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