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

时间:2022-12-05 18:2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社会责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社会责任

第1篇

在我国,无论是学界还是企业界,当前对企业社会责任还不够重视。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还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也没有主导性的观点。在企业界,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还处于低级阶段,企业行为失范的现象比较普遍。[2]尤其是近年来,煤炭工业矿难频发,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劳动争议仲裁增多,环境污染时有曝光,伪劣商品屡禁不止,食品、药品安全面临挑战,这些问题无不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不仅使企业员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社会利益冲突,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立。从长远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既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立体审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及其表现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社会系统角度来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一)人本观的缺失

企业处理个人与企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应该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适当的专业培训、与员工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等。然而,现实中的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集中体现为人本观的缺失:

一是劳动合同问题。在现实中,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有合同,其劳动合同的内容也不规范。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存在没有规定雇工雇佣期限,没有涉及与工伤处理相关的工资发放、医疗、抚恤等问题。

二是劳资纠纷问题。近几年出现了雇主与雇员利益分化所带来的劳资冲突。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劳动仲裁受理的争议数量达到15.4万件,2o04年上升到26.o5万件,年均增长24。2002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8.47万件,2o06年上升到12.6万件,年均增长10.449。

三是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有的企业由于职工流动性大以及保险意识不强而造成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等方面的保险覆盖率偏低。不少企业为了节省投入而没有必要的安全生产防护,工作环境恶劣,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据2008年33日的《经济参考报》报道,2007年全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O6376起,死亡98340人。2003年,我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吨,全员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而百万吨死亡率则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3]

(二)法律观的缺失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是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基本要求,但在企业实际运行中,法律观的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生产销售假冒劣质商品现象。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在实际生活中,企业生产销售假冒劣质商品现象严重,如“苏丹红”、“三鹿奶粉”事件都是企业缺少社会责任的典型。二是偷漏税现象。偷漏税成为一些企业利用转型期体制上的漏洞和法制的不健全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据2008年4月25日《浙江日报》报道,仅浙江省国税局2OO7年就立案查处涉税案件12222件,补收税收14.78亿元,涉税税金100万以上的案件就有168件。三是虚假报表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取得上市的资格和条件,在上市前的准备中存在着大量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其中突出的就是做财务假账,如“银广厦”事件、“蓝田”事件等。四是商业贿赂现象。贿赂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的经济行为中,企业贿赂集中体现在贷款贿赂、工程招标贿赂、股票上市贿赂、拉拢客户贿赂等。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2007年以来,全国有260多万个企业事业单位和49个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共收缴不当所得12亿元,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l9085件、涉案总金额42.06亿元。

(三)信用观的缺失

2002年10月,商务部、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达到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企业信用缺失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做假账。2006年,国资委在对181家中央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突击检查后发现,有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结论与事实相反;120家财务审计报告不充分;80家总资产损失超一成;财务中介收钱后做假账。然而做假账的现象地方企业比中央企业更为严重,如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隐瞒缩小利润、上市公司则虚报扩大利润等。二是企业合同违约。据国家工商局及商务部统计,全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万亿元。1990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一909,6,1990年以后的10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有些地区的履约率甚至才30左右。三是企业相互拖欠货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四是广告虚假,信息失真。利用广告、信函、传单等散发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主要表现在:扩大产品性能和作用、产品名不副实、无中生有、不法分子或中介机构利用广告骗钱等。

(四)社会观的缺失

近年来,受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企业较少考虑环境保护。不少企业的利润是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导致经济、自然与环境之间产生大量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

一是能耗和物耗比较高。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对公司2005年经济活动分析中谈到:2005年,我国钢材消费约占全世界的1/4、氧化铝约占1/4、水泥约占1/2、煤炭约占1/3、发电量约占1/8,而GDP总值却不足全世界的1/30。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再生化率不高、循环经济比较落后。2005年,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5和20%。二是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少企业缺少环境保护意识,超标准地排放“三废”,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资源短缺等现象发生。全国城市地区大气质量很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天津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仅为241天和305天。三是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够关心。企业从社会所得之后,应该主动地回报社会。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数据统计,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企业不超过10万家。可见,企业慈善公益理念尚未形成,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深层剖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造成以上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各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企业本质和制度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必然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个体小生产者之所以向协作转化、组建企业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指出作为个体小生产者进行协作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协作生产具有比单个生产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获取更多的规模效益的诸多优越性。因此,企业的产生本身是为了自身更好的追求最大利润,这就是企业的经济属性,即企业的存在以盈利为目的。在利润和责任问题上,马克思曾做过经典性概括: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为了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虽然弗里德曼关于“企业的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已经失去了统治地位,但是企业的逐利性本质始终和社会责任是一对矛盾。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艰难地走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对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强烈欲望,在社会责任与利润最大化二者的权衡中往往屈从于后者。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市场体系还不成熟和完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法律滞后等因素成为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的客观所在。

(二)劳动力供求失衡和相关法律滞后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实性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严重的劳动力供求失衡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现象。美国学者朱迪斯·巴尼斯特为美国劳工统计局提供的2002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是64美分,而在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报告中,2002年美国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大批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同时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职工需要就业,劳动力的过剩和就业岗位的有限造成了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劳动力成本低廉。这种现状使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工人任意延长工时,压低工资。而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的工人处于弱势,加之缺乏基本的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就不得不接受剥削。相关法律的缺位与劳动力的严重过剩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致使企业在关于员工社会责任缺失问题上占据主动。立法是经济行为中维护经济秩序和制定经济规则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立法又往往滞后于现实需要。在新的规范确立之前,企业的行为无准确的原则可依,市场暂时的无序和混乱是必然的。立法的滞后性和经济规则的缺乏是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先发原因。

(三)社会价值观分化和利益相关者监管不够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外部性

当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社会价值观的分化。在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同时,消极、负面的东西在中国社会占了一席之地,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缺少应有的规范,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使企业的行为产生盲目性而失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哲学的定位,并从本质上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我国企业不仅在行业、规模上存在着差异,在文化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面对艰难发展中的价值选择,有些企业选择了逆时代的商业价值观,出现了为自身利益不顾社会后果的行为。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监管力度不够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外在因素,包括: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监控能力与执法力度不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不完善,利益相关者的维权意识与行动能力薄弱,社会机构、媒体与公众的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的影响不强等。其中,政府的促进和监管在利益相关者中的作用发挥尤其不够。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一是错误的政绩思想。地方政府把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作为造福一方的政绩,较少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政府在与资本的博弈中,使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任由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各种行为。2OO8年,山西省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尾矿库溃坝事故就是一起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典型的重大责任事故。二是官员认知上的贫乏。尽管国际上发起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传人中国已有时日,而且学界的探讨也已相当深入,但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仍然不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其意义和作用理解和认识不够。同时,消费者和员工作为主要相关利益者维权意识不够。新闻媒体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不够。

(四)企业经营者素质差异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不均衡性

现代经营理念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必须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相应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经营理念并没有渗透到企业的运营中去,导致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本土企业绝大多数未完整接触过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对社会责任的内涵没有统一认识,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表现出不均衡性。有的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就是付出有损于本企业利益的代价,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对立起来;有的认为企业责任是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同时赚取利润,因而企业只需要对股东及员工负责。有些经营者则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多捐助。认识的不一致和不全面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因而,一个企业如何理解和对待社会责任取决于企业管理者们的经营理念和思想境界。其实,企业既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实体,又是一个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活动的社会组织。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必须从道德的角度使自己的经营行为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责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28

1企业社会责任的探究背景、目的及重要性

11探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整合社会资源,不但创下了骄人的效益成绩,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个企业的优秀与否,不能单单靠效益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评价其优秀程度的重要指标。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管理专家认为,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国家稳定与和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因此,国外的许多政府机构都非常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维护与管理,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的企业责任管理制度,旨在规范企业的行为,为企业培养深厚的责任意识。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日益紧密,西方企业强烈的责任意识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与学习进程。第一,西方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往往把企业责任作为它们选择的首要标准;第二,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许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例如: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乱排垃圾废气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因此,要想使我国的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责任管理机制。

12探究目的

文章深入研究我国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旨在提出具体可行的管理措施,让我国企业自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文章采用资料分析法进行细致的探究,深入解析企业责任缺失的原因、表现以及改进措施,了解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的态度以及观点,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责任制度,从自身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双赢机制提供长效的指导方法。

13探究重要性

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社会地位、发展程度、经济效益以及政治观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有利于为企业领导者提供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日常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建立长效的责任履行机制。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自身利益、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及长久的建设措施,最终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指明具体的发展方向。

2企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2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按照自身发展的实际水平,对必须面对的各项社会事务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效发展机制。具体看来,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重大决策面前,不仅要照顾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还要顾及合作方的效益获得,更应该考虑社会与其他相关利益组织的建设现状;不仅要看到眼前的既得利益,还要不断开拓企业自身的长远视野。例如,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重工业,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资源的浪费以及严重的水污染等重大问题。如果企业在进行创建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诸如此类问题的防范与治理,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履行。

22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联系

企业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同时也是社会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企业的长效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基底作为依托,而责任的遵守与履行又要依靠企业具体实施,两者的联系应该向“嘴唇和牙X”一样,牙齿之所以感受不到寒冷是因为有嘴唇的保护,嘴唇之所以俏丽丰满是因为有牙齿的支撑,企业和自身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如此,两者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严格遵循相关的制度规定,承担起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不断创新建设方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融入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企业与社会的灵活联动机制,以实现双方更好的发展。

23常见的企业社会责任

231从法定角度看来

按照法定标准,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分为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和灵活机动的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主要指国家明文规定的、有具体的法律条例限制的企业社会责任。例如,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质检标准等。灵活机动的社会责任主要指没有强制的规范,企业愿意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捐赠善款,成立慈善基金会,保护社会环境,节约稀缺资源等。

232从结构维度看

从企业的建设结构看来,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内层结构和外层结构两大维度体系。所谓的企业内层结构对应应该承担的内部责任,即对领导者、合作者、企业员工等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外层结构对应的责任就是企业的外部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对国家、对政府、对竞争组织、对社会关联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4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来源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企业通过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另外,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延伸性意义,可以充分向外界展现本企业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发展价值观,保持长久的建设活力和建设生命力。从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讲,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营造一种宽松、积极的社会氛围,当企业面临重大改革时,社会责任性强的企业可以更好地集聚社会力量,为企业发展助力,降低因为社会因素造成的成本损耗问题。以此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增加。

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31时展的必然

就企业自身而言,企业不能单纯地被看作一个营利性的经济组,传统观念一般认为企业是为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存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特征看来,这种传统的观点不能很好地跟随时代的前进步伐,应该果断地摒弃或者是进行适当的改革。企业应该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但同时企业更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32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另外,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社会的支持是企业发展的支柱和保障力量,离开了社会的支持,企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成为无本之木。企业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基调是一致的,国家和社会是发展的整体,企业是发展的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包含部分,部分蕴含于整体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企业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及时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有效地分担整体工作,减轻整体发展的压力。相反,如果企业我行我素,不顾发展大局,那么它就会失去成长的依托,减弱前进中的外部支持力量,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既得利益。

33民主化运作的条件

现代企业倡导民主化的运作方式,所谓企业的民主化就是指企业拥有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利益关系。在企业中,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企业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力、创造力和参与力,企业拥有良好的福利保证机制和优秀的高层领导者,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企业切实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民主化运作的需要,也是促进整体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最大利益的获得为主要的经营目的,同时它又可以创造社会财富,集聚社会力量,对我国GDP的稳步前进起到了着实的推动作用,这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与之抗衡的。

要想实现与社会的有效整合,促进经济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必须着眼于长远的前进方向,使获得的经济利益符合社会民主发展的规范。

4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41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凸显的主要问题

411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不够

政府是一个国家各项重大事物施行的核心管理部门。如今,很多地方政府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条例,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施以及实施质量不管不问,缺乏具体的检测与了解。当地政府为了企业与自身获得更多的发展利益,实现经济的双赢与共利,过于重视企业为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对企业发展社会责任的管理,对于违背社会诚信度的重大过失问题,政府缺乏及时的应对机制,对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查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的惩罚措施。

412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

如今,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正常经营的过程中,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发展的同时给国家、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潜在伤害。例如,有的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既得利益,在发展的进程中存在重大的偷税、漏税现象;为了降低企业产品制造的成本,大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为了自身的便捷,肆无忌惮地排放废气、污水,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来,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的首要追求目标。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企业责任缺失问题。多年前,河北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一家制药企业为了追寻最大的企业利润,利用废弃的皮鞋处理加工之后作为制药的原材料,由于皮鞋在氧化加工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重金属,这样做出的药物不但不能很好地治疗疾病,还会与身体发生化学反应,诱发其他的病痛,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充分正视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建立健全责任监督机制和良好的责任意识。

413企业发展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严重

工业革命一声炮响,将人类带入了大机器时代,也给世界企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世界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无一例外地深受影响。在企业快速前进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如沉睡的猛兽迸发出了无限力量,但在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浪费。例如,全球冰山融化、气候变暖、旱涝不正常、臭氧层空洞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是由于在一些重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大量排放有毒气体所致。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攫取原材料,大量砍伐树木,引用公共水资源,从而造成树木再生困难、水资源短缺等严重影响人类生活问题的发生。因此,引起了社会对企业的声讨和信任度的降低。

42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企业出现诸多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除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之外。从宏观看来,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还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

421国家过于重视经济发展

在我国企业进行社会改革,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整体进程中,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进程中自然出现了些许的不足,包括企业制度的约束方面。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缺乏对一个企业的严格约束与监督,那么企业成长就会缺乏具体的行动规范,会导致利益与责任的混淆,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422企业没有养成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是因为在企业创立之初就没有树立良好的责任观念。从内外发展的各种因素看来,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缺乏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没有形成正确的生产经营观念;企业没有文化作为依托基底,从而很难建立诚信经营观念和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虽然企业的销售业绩、技术力量、创新观念以及资金总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但真正使企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还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423企业的环保系统发展不完善

企业之所以会在经济获得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过度浪费,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的环保系统发展很不完善,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休戚相关、紧密结合的。企业必须在建设的过程中树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环境的保护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因此,企业应该建设长效的环保机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5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对措施

51遵循基本的发展机制

511L效共赢机制

所谓长效共赢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只要顾及自身的切实利益,还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利益群体的整体利益,即不单单要注重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还要营造良好的诚信与责任氛围,关注综合效益的发展状况。

512可持续发展机制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长久发展,既不损害企业的发展效益,也要顾及环境的保护与健康开发。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实际上也是对社会责任的遵循与具体实践。

52找准利润与责任的平衡点

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按照法定程序合理纳税,依法履行法定的社会责任;积极与本地区的社会人民建立必要的联系,为本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和维护建言献策,合理整合现有资源;找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连接点,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用自身的努力回报社会,以此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帮助,树立企业在社会的良好形象。

53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之前,必须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对企业消费者、股东和社会民众的基本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企业职工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关心职工安危,创造特色的企业文化,明确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发展方向。重视政府赋予企业的权利,在履行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行使责任。企业还要回报社会,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的重大责任,为社会慈善事业奉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6结论

文章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探究意义进行细致的描述,明确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以及在履行责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对策做出了具体的指导与规划。旨在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建立长效的社会责任发展机制,更好地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发展目标。

(上接P27)互联网应运而生的在线旅游,关注因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手机预订,将这些引发顾客消费习惯和行为及休闲娱乐方式作为服务概念创新的切入点,设计出迎合顾客多元、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产品。

在顾客界面创新中,酒店企业首先应意识到新技术环境中,顾客在与企业的沟通互动中的角色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如顾客获取酒店信息的途径已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搜索信息、主动传递信息。其次酒店企业在充分认识顾客由服务对象向合作者角色转变的基础上,积极研发信息传递设备、拓展沟通渠道,建立实时性、互动性强的沟通界面,鼓励顾客参与设计服务和产品。

在服务传递系统创新中,建立与高效组织结构相匹配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酒店协同工作平台,实现酒店前台与后台信息的统一管理,集成客房管理系统、前台收银系统、预定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等的酒店内部信息平台。在构建工作平台以改善服务传递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员工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3).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经济法律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发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必然容易导致权利和力量集中到少数企业手中,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将如何使用这一力量和权力的担忧,以及对如何约束和规范这种力量的思考。这种担忧和思考就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发。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是1916年克拉克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提出:"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不需要到了1916年还来重新讨论。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此后,围绕企业社会责任,众多学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积极的研究。

1931年,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教授伯利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作为信托权利的公司权利》一文中就提出"那些赋予企业及企业管理者的权利就是时刻维护股东的权益,当他们行使的权利危机股东利益时,则必须予以限制",给企业权力的使用正式地加上了一个"紧箍咒"。次年(1932),时任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的多德同样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管理者是谁的受托人》一文,对伯利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多德认为"创造超额利润不是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还应服务于整个社会。"对此,伯利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强调在建立起对其他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前,企业还是要最大限度的做好对股东的责任。1953年鲍恩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还首次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因此,此书也被视为划时代的著作,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而鲍恩也被推崇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的建立

麦克奎尔在1963年明确地将企业社会责任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7O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得到了扩展。1978年,弗雷德里克关于企业社会响应的著名论文--《从CSR1到CSR2:企业与社会思想的成熟》才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文中明确定义了"企业社会回应为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响应从定义上给出明确区分。20世纪70年代中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又不断衍生出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经济伦理、企业公民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衍生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是否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1979年,卡罗尔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自行裁量的期望。"

三、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融合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者相关理论成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最常依据的理论框架,两者出现了全面结合的趋势。伍德(1991)是理论研究上第一个正式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广义企业社会责任里的学者。她在《再论企业社会表现》一文中指出:"相关利益者不仅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们对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理解与可接受度以及与企业社会表现的关系来对企业社会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克拉克森则是第一个在实证研究上从利益相关者管理角度来衡量企业社会表现的,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为分析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四、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踏上企业公民之路

进入21世纪,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又产生了企业公民的概念。其中,范·卢杰克(2001)认为,之所以产生企业公民的概念,是企业重新认识了其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那就是基本等同于社会中的公民,并与公民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韦多克(2000)则对各种评价企业公民行为表现的方式进行了归纳,指出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结合。罗格斯登和伍德(2002)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公民混合经营模式。"阿黛尔(2004)则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全球企业公民是看待跨越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五、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思想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较晚,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该书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但是过于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过于狭窄。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从法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进入21世纪,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后,涌现出一大批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如陈宏辉和贾生华(2003)基于综合社会契约观率先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周祖成、陈炳富(2005)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陈宏辉(2004)、沈洪涛和沈艺峰(2006)、田虹(2006)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推进。颜剩勇(2007)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推动研究者进一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衡量。唐更华(2008)、黎友焕(2008)和兰建平(2008)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推动了我国企业展开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发现:(1)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2)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应该在法律和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行,除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外还应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有关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方法还比较缺乏,各国学者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管理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还应更多地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等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力求以实证研究的结论,促进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知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源、发展与动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8,(11).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4]沈洪涛,沈艺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08-01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承担社会福利义务,具体从管理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责任,它要求企业遵纪守法,合法经营,按章纳税,履行合约;二是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基石。企业要不断创造财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股东争取最大的利益;三是道德责任,企业在担当法律责任的同时,遵守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四是慈善责任,企业自愿进行慈善性捐赠或捐献,自觉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直观体现。另外,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角度讲,主要包括股东、客户、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相关责任。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唯利是图。

2.2 人为缩小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还很不全面,仍停留在为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在社会遇到困难或者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时进行捐款的这种淡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可能把承担社会责任放在企业必须做的事情里去,社会责任是包括多方面的,例如环境责任、文化传播责任、资源责任等。可持续发展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应该全面认识企业社会责任。

2.3 有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不纯

一些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进行自我推销的手段,例如在汶川地震时,有不少企业把对灾区的捐款及捐献当做是一种推销产品、提升自身企业知名度的方法,这种出发点无疑是把捐献行为当做了一种变相的廉价的广告工具,如果是这样,那就失去社会责任本来的意义了。也有一些企业匿名捐款,像这样的企业是真正将社会责任当做了一种自发的动力,值得大力倡导。

2.4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长期机制

很多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中都是一劳永逸型的,认为履行了就可以了,并没有真正将承担社会责任当成一种长期的行为,缺乏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

2.5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过于单一

在社会面对重大灾难时,多数企业是选择捐款的方式进行捐助,没有仔细考虑灾难发生后的具体情况以及所捐款的用处等,这在汶川地震中就很好地反映出了这种现象,这说明现阶段我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不够成熟,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或者如何承担责任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规划。

3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3.1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创造财富,企业首先必须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谋求利益,这不仅让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更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加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

承担社会责任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降低企业效益,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消极影响是短期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公民会对其产生良好印象,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要着眼未来,从长远考虑其发展。正如张瑞敏所说:“企业最重要的是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当你尽到社会责任后,利益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4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

4.1 以法律手段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仅仅依靠道德观念和舆论的监督不足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强有力的约束。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资源和资本,一部分企业出于对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想方设法逃避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借助法律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监督。

4.2 加强政府引导

充分利用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化建设,建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机制、责任报告机制等。

第5篇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权威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中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可见全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追溯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和问题,由此提出促进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欧洲联盟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CSR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CSR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当今的世界经济面临着空前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需要相互交流与学习,相互分享经验。

1.美国企业社会责任

针对现代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开始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当时企业行为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Bowen(1953)在其所著《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企业有义务根据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这个定义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Bowen因此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60和70年代,则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CSR研究, 例如:Davis (1960,1973),Frederick (1960),以及Carroll (1979)。 基于对企业社会责任最初概念的理解,学者们都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然而,作为经济体的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这个阶段美国经济学家Friedman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具争议的问题即企业是否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他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事情,而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做了其不擅长也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他不赞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合法地经营并为股东创造财富。但是其他一些学者,如Davis与Blomstrom则认为社会责任是一种管理义务,无论就社会整体福利还是就组织利益而言企业都要采取行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70年代末期,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公众日益关注以往被忽视的企业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的问题。80年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企业都普遍接受这一观点:企业应对社会各方利益相关者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进入90年代,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更是成为热点。近些年,在美国市场上,企业社会责任被视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拥护。这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并能够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研究显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差异化战略的一个方面,能使企业通过有效地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需求从而在目标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Drumwright, 1994)。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企业产品或服务更有可能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市场认同,企业市场份额也会随之增加。反之不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危害:产品可能不被市场认同,企业难以培养长期的忠诚客户;企业声誉不佳将对企业市场拓展、资本市场融资、人才储备等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这些必然损害企业的长期价值,严重的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存。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一个选择,而变成了一种必要。因此,美国企业普遍认为CSR是投资者实现长期投资回报的重要保证。

2.欧洲企业社会责任

与美国相比,欧洲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明确提出这一问题,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联盟(欧盟)将可持续发展和CSR列入重要的公共政策议事日程,并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推动CSR工作。在欧盟各成员国,新兴企业采取积极战略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欧盟专门机构和国家政府以及其它利益相关集团如民间组织或投资者也是推动CSR发展的重要力量(CSR Europe, 2010)。传统上,国家立法和监管框架并没有涉及CSR中要求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和欧洲社会模式(European social model, ESM)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对话,伙伴关系和民主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这样国家作为社会福利主要提供者的作用就突显出来,而企业只需通过遵守法律规定之义务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缴纳税款和提供就业 (Idowu & Filho, 2009)。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欧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因素的变化,以及欧盟的扩大已迫使对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界限,以及他们各自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重新界定 (Jain, Leka, & Zwetsloot, 2011)。2000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欧盟峰会上,与会各方达成了可持续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共识。而在紧接着的2001年、2002年,欧盟分别提出了社会责任概念和实施方案,并将CSR纳入欧洲大学教育体系。2005年,欧洲企业责任协会了“企业社会责任: 欧洲发展路线图”。 2006?年3?月,了《实施以就业与发展为目标的伙伴关系:使欧洲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卓越标杆》。2011年10月,欧盟通过至2014年CSR行动规划。其重点内容包括:出台CSR良好行为准则;增加CSR透明度和公信力,奖励最佳CSR企业;完善企业披露CSR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把CSR理念引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建议各成员国出台履行CSR计划;企业将CSR纳入到经营战略中,在第三国开展业务时,也要遵守CSR规则,并关注所在国和相关企业CSR行为;对有效执行CSR的企业,予以市场回报。

欧盟倡导和推行的CSR有如下几个特点:(1)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广泛,包括:安全、健康、环境、劳资关系、人道关切等,所以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清单。(2)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履行之社会责任亦不完全一样。(3)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以非正式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4)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与法律规定区分开来,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要求以外的责任(孙华庆, 2011)。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信息

一、引言

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新在1968年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从此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随后,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也开始普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我国会计学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较晚,目前通常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描述为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探讨的是如何满足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把社会责任同会计学有机结合,以会计方法全面地反映和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企业不可能做到绝对独立,其经营离不开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支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效益最大化。从而有利于协调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抑制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意义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与过去相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不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管理者和参与者,而是从宏观上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当前我国正努力将社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生态的平衡发展、环境的合理保护,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传统会计在会计目标、会计方法、会计报告和会计监督等方面都已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有助于国家宏观职能部门依据企业提供的相关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掌握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社会公益事业等相关信息,从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以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地和谐发展,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波社会责任运动,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策略。国外各种企业排名显示出当前评价公司声望的指标已不再局限于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等经济项目,而更多是侧重于创新能力、发展与吸引人才能力、产品服务质量、社区和环境责任感等方面,这些指标都体现出社会责任标准评价公司的趋势。我国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取得与国外跨国公司平等的竞争地位,就必须加大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力度,与国际接轨。企业通过社会责任会计披露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业绩,体现企业对社会的关爱,对环境的爱护,对职工的关怀,可以充分展示自身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建立企业形象及信誉。同时“社会责任标准”(socialAccoumahility 8000,简称SA8000)也是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项新的国际贸易标准,它强调保护企业内部劳工的权利,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最低要求。企业如果通过了SAS000的认证,就能更好地证明自身履行社会责任,赢得公众的信任,突破非关税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因此,我国要加大出口力度,企业必须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兼顾局部利益和社会全局利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运用。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的“三鹿奶粉事件”使人们开始反思获利不应该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一个企业想要长期发展,就必须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取得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否则,企业的发展是不健全的,企业的成功也必然不可能持久。也就是说,要构建和谐社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环境、资源和员工福利等问题,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中国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迫在眉睫。通过科学构建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合理确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灵活选择计量方法,有效建立规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从而真实记录企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浪费情况,并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政府也可以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提供的信息,考核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包括人才培训储备、吸收失业人员就业、职工福利改进、劳动条件保护、企业环境美化、与员工交流等方面。此外,通过社会责任会计,运用会计手段定期反映企业提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督企业履行对社区及政府的责任,推动企业设立社会公共事业,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研究 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仍然很不健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界定模糊,也尚未确立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缺乏独立系统的核算体系。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制定也滞后。2006年我国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但是却没有涉及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准则。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从而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众多学者也开始对社会责任会计各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理论渊源、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情况介绍、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学科之间的比较、社会责任指标、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计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思路,初步架构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体系。但理论方法体系尚不成熟,在许多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高质量的文献专著也较少,很少研究是将会计学与社会学、经济学、计量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的。许多研究仅是借鉴国外已有成果,且往往避重就轻。与传统会计相比,社会责任会计还存在一些尚未突破的理论难题,如计量方法和报告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责任会计的应用难以推广。

(二)社会实践 早在20世纪8代,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就要求企业编制报送关于企业环境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但这类资料一般信息使用者很难获得。中国证监会在1999年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法律意见书中要注明公司是否由于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劳动安全等原因产生债权债务。财政部在2002年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中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指标,用以考核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深圳交易所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海交易所于2008年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均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充分关注职工、股东、债权人、客户、消费者以及社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国资委也于2008年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不仅明确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也详尽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但由于我国大型知名企业不多,

科技含量也不高,缺少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经济基础。尤其与传统会计相比,对社会成本和效益予以确认和计量较为困难,需要企业去做大量的数据调查与核实,导致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偏高。因此,目前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实施仍然停留在原始的自发阶段,会计核算内容模糊不清,计量方法缺乏标准,非货币计量方法较多。同时,社会责任量化信息披露较少,基本以文字性描述为主,且往往只愿意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鲜少揭示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导致社会责任会计在计算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时往往存在主观臆测,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银行均了社会责任报告书,但其报告水平并未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由此可见,在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是大势所趋,但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目前,各个国家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是依靠企业自愿性披露。然而,社会责任的履行属于企业的社会义务,当社会义务与经济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企业就可能不会履行这一责任。因此,从长远来看,为了规范社会责任信息,制定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强制性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是必然趋势。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历程和实施经验来看,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等方式规范社会责任会计,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强制企业执行,使企业行为得到调整,促进企业步人良好态势发展。例如,法国政府在1975年就提出了《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建议各家大公司每年公布企业的“社会报告”。之后还先后制定和修改了相关法律,强制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组织要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除此之外,英国制定了《工作和健康安全法》、《就业保护法》、《就业法》、《水资源安全及质量法》、《空气污染检查法》等一系列法律,美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如《环境政策法案》、《空气质量标准法案》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各国政府分别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推动了本国社会进步。我国虽然也颁布了一些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的法规,但主要侧重于环境方面,且比较空洞,对企业社会责任规定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议我国政府部门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制定一套具有实务可操作性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其内容应涵盖环境资源、社保、公共事业、劳动、产品质量和税收等各方面。同时,政府还应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落实各执法环节,严格监督企业的社会活动,修正和规范企业的经营目标,做到奖惩分明,使企业在国家机关的监督控制之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此外,社会责任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这是企业处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开展对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研究,规定社会责任成本和社会责任收益等具体内容和信息披露方式,使企业会计核算、披露信息时有相应的规范和准则可循,用以指导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践。

(二)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实务上的操作往往需要经由理论知识的指导,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尤其是在计量、报告环节上的研究盲点,使得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停滞不前。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我国会计界可参考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的社会计量委员会机构,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这个机构除了包括会计界的专家学者外,还应吸收经济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学、计量学、组织行为学和企业文化理论等学科的专家或学者,集百家之长,解决社会责任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并结合中国国情,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在构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应注意到社会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改变传统会计的思维模式。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社会效益,而不再仅限于经济效益;其核算内容不同于传统会计核算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是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由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的多样化,传统会计里的货币计量会计假设也不再适用;除了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外,社会责任会计还需要增加社会性、政策性和强制性等原则;由于会计核算对象的不同,社会责任会计在会计要素上也需要进行创新;与传统企业会计主要是从数量、金额方面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既可用文字叙述的形式,也可运用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收益表、增值表和环境损益与效益对照表等数字形式,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报告。只有通过分析比较。建立起一个不同于传统会计的理论体系,社会责任会计的实务操作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会计至今仍然存在较多的理论难题,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则的约束和监督,从而导致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自主性高。因此,企业作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其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否披露、披露是否全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首先就必须先加强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发达国家,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会计理论界和社会公众都非常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意义,创造条件培养企业自愿披露意识。反观我国,普遍存在着劳动合同不规范,工作环境恶劣,频繁的生产事故,以及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等问题,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也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和倡导社会责任观,组织社会责任方面的讲座,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尤其要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者长期形成的只重视经济利润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环保意识、人本意识等。教育企业管理当局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既要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要考虑社会的整体效益。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评,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还应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促使企业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也是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推动。美国正是由于社会公众勇于指出企业各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掠夺式经营行为,要求他们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从而推动了美国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因此,我国除了需要在企业界广泛开展社会责任的讨论和教育以外,也应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使社会各界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如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相关利益者就会抵制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有维权意识的企业职工和消费者也会使得只需求经济利益的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广大的舆论压力和新闻报道也会迫使企业不得不开始重视社会责任。这些都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教育 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关键,会计人员的观念、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效果。目前尽管有部分上市公司、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开展了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但其内容相对简

第7篇

(一)人本观的缺失

企业处理个人与企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应该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适当的专业培训、与员工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等。然而,现实中的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集中体现为人本观的缺失:

一是劳动合同问题。在现实中,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有合同,其劳动合同的内容也不规范。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存在没有规定雇工雇佣期限,没有涉及与工伤处理相关的工资发放、医疗、抚恤等问题。

二是劳资纠纷问题。近几年出现了雇主与雇员利益分化所带来的劳资冲突。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劳动仲裁受理的争议数量达到15.4万件,2o04年上升到26.o5万件,年均增长24。2002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8.47万件,2o06年上升到12.6万件,年均增长10.449。

三是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有的企业由于职工流动性大以及保险意识不强而造成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等方面的保险覆盖率偏低。不少企业为了节省投入而没有必要的安全生产防护,工作环境恶劣,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据2008年33日的《经济参考报》报道,2007年全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O6376起,死亡98340人。2003年,我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吨,全员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而百万吨死亡率则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3]

(二)法律观的缺失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是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基本要求,但在企业实际运行中,法律观的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生产销售假冒劣质商品现象。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在实际生活中,企业生产销售假冒劣质商品现象严重,如“苏丹红”、“三鹿奶粉”事件都是企业缺少社会责任的典型。二是偷漏税现象。偷漏税成为一些企业利用转型期体制上的漏洞和法制的不健全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据2008年4月25日《浙江日报》报道,仅浙江省国税局2OO7年就立案查处涉税案件12222件,补收税收14.78亿元,涉税税金100万以上的案件就有168件。三是虚假报表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取得上市的资格和条件,在上市前的准备中存在着大量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其中突出的就是做财务假账,如“银广厦”事件、“蓝田”事件等。四是商业贿赂现象。贿赂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的经济行为中,企业贿赂集中体现在贷款贿赂、工程招标贿赂、股票上市贿赂、拉拢客户贿赂等。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2007年以来,全国有260多万个企业事业单位和49个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共收缴不当所得12亿元,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l9085件、涉案总金额42.06亿元。

(三)信用观的缺失

2002年10月,商务部、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达到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企业信用缺失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做假账。2006年,国资委在对181家中央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突击检查后发现,有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结论与事实相反;120家财务审计报告不充分;80家总资产损失超一成;财务中介收钱后做假账。然而做假账的现象地方企业比中央企业更为严重,如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隐瞒缩小利润、上市公司则虚报扩大利润等。二是企业合同违约。据国家工商局及商务部统计,全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万亿元。1990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一909,6,1990年以后的10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有些地区的履约率甚至才30左右。三是企业相互拖欠货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四是广告虚假,信息失真。利用广告、信函、传单等散发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主要表现在:扩大产品性能和作用、产品名不副实、无中生有、不法分子或中介机构利用广告骗钱等。

(四)社会观的缺失

近年来,受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企业较少考虑环境保护。不少企业的利润是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导致经济、自然与环境之间产生大量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

一是能耗和物耗比较高。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对公司2005年经济活动分析中谈到:2005年,我国钢材消费约占全世界的1/4、氧化铝约占1/4、水泥约占1/2、煤炭约占1/3、发电量约占1/8,而GDP总值却不足全世界的1/30。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再生化率不高、循环经济比较落后。2005年,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5和20%。二是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少企业缺少环境保护意识,超标准地排放“三废”,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资源短缺等现象发生。全国城市地区大气质量很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天津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仅为241天和305天。三是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够关心。企业从社会所得之后,应该主动地回报社会。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数据统计,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企业不超过10万家。可见,企业慈善公益理念尚未形成,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深层剖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造成以上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各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企业本质和制度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必然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个体小生产者之所以向协作转化、组建企业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指出作为个体小生产者进行协作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协作生产具有比单个生产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获取更多的规模效益的诸多优越性。因此,企业的产生本身是为了自身更好的追求最大利润,这就是企业的经济属性,即企业的存在以盈利为目的。在利润和责任问题上,马克思曾做过经典性概括: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为了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虽然弗里德曼关于“企业的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已经失去了统治地位,但是企业的逐利性本质始终和社会责任是一对矛盾。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艰难地走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对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强烈欲望,在社会责任与利润最大化二者的权衡中往往屈从于后者。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市场体系还不成熟和完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法律滞后等因素成为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的客观所在。

(二)劳动力供求失衡和相关法律滞后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实性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严重的劳动力供求失衡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现象。美国学者朱迪斯·巴尼斯特为美国劳工统计局提供的2002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是64美分,而在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报告中,2002年美国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大批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同时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职工需要就业,劳动力的过剩和就业岗位的有限造成了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劳动力成本低廉。这种现状使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工人任意延长工时,压低工资。而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的工人处于弱势,加之缺乏基本的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就不得不接受剥削。相关法律的缺位与劳动力的严重过剩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致使企业在关于员工社会责任缺失问题上占据主动。立法是经济行为中维护经济秩序和制定经济规则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立法又往往滞后于现实需要。在新的规范确立之前,企业的行为无准确的原则可依,市场暂时的无序和混乱是必然的。立法的滞后性和经济规则的缺乏是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先发原因。

(三)社会价值观分化和利益相关者监管不够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外部性

当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社会价值观的分化。在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同时,消极、负面的东西在中国社会占了一席之地,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缺少应有的规范,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使企业的行为产生盲目性而失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哲学的定位,并从本质上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我国企业不仅在行业、规模上存在着差异,在文化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面对艰难发展中的价值选择,有些企业选择了逆时代的商业价值观,出现了为自身利益不顾社会后果的行为。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监管力度不够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外在因素,包括: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监控能力与执法力度不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不完善,利益相关者的维权意识与行动能力薄弱,社会机构、媒体与公众的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的影响不强等。其中,政府的促进和监管在利益相关者中的作用发挥尤其不够。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一是错误的政绩思想。地方政府把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作为造福一方的政绩,较少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政府在与资本的博弈中,使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任由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各种行为。2OO8年,山西省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尾矿库溃坝事故就是一起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典型的重大责任事故。二是官员认知上的贫乏。尽管国际上发起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传人中国已有时日,而且学界的探讨也已相当深入,但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仍然不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其意义和作用理解和认识不够。同时,消费者和员工作为主要相关利益者维权意识不够。新闻媒体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不够。

(四)企业经营者素质差异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不均衡性

现代经营理念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必须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相应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经营理念并没有渗透到企业的运营中去,导致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本土企业绝大多数未完整接触过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对社会责任的内涵没有统一认识,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表现出不均衡性。有的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就是付出有损于本企业利益的代价,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对立起来;有的认为企业责任是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同时赚取利润,因而企业只需要对股东及员工负责。有些经营者则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多捐助。认识的不一致和不全面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因而,一个企业如何理解和对待社会责任取决于企业管理者们的经营理念和思想境界。其实,企业既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实体,又是一个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活动的社会组织。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必须从道德的角度使自己的经营行为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三、加强措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由内外二种因素造成的,要使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样要依靠二种实现机制。一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首先,创新与“和谐企业”相适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体系。确立并创设和谐社会的企业使命,实现企业使命与社会进步、企业自身发展相和谐,确立持续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企业价值观,建设以诚信和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其次,创新与“和谐企业”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理念,确立劳动关系的和谐管理思想,完善现代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二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外在机制。第一,拓展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管职能。要把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纳入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管理者的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要加大企业违法的成本,促使企业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构建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体系。利用社会性他律机制,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构建不同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平台。

参考文献:

[1]汤正华.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再造及其实现[J].学海2008(1):187—188.

[2]潘士渠.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6(6):l9.

[3]李碧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根源、对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的解读[J].企业经济,2006(6):l2—13.

[4]韩颖,马增林.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o08(1):41.

第8篇

1.1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定义

由于在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也存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目前,由美国社会责任投资论坛(SIF)做出的定义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它将社会责任投资定义为一项投资过程,即在严密的金融分析框架中,以积极(即参照一个综合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等标准的评价体系来对投资对象作出选择)和消极(例如规避那些违背伦理或者道德标准的赌博、军火、烟草等行业)的投资选择方法,充分考虑投资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或结果。

社会责任投资相对于企业所有者利益至高无上的投资理念而言,更加合理。它将企业股东看作创造企业价值的多方中的一方,而并不是唯一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团体。它还将其他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团体也纳入考虑范围,这些其他团体包括企业供应商、债权人、员工、客户。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实际上扩展和丰富了传统投资理念,我们可以将这一投资过程理解成建立在多方利益相关者模型基础上的企业价值发现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理念是对传统投资理念的发展与丰富,而不是颠覆。

1.2 社会责任投资的三大特征

相比传统的财务投资及战略投资,社会责任投资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投资方式,具有非常独特之处。

投资目标的双重性。社会责任投资与传统投资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资目标的差别。传统投资的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从而使资本获得最大程度的增值;而社会责任投资的投资目的具有二元性,除了获取投资回报外,也包括具有公益性质的投资目标――积极推动被投资公司在职工权益保护、环境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做出良好表现。

投资项目筛选标准的复合化。由于社会责任投资目的的二元性,其在投资项目的筛选标准上与传统的投资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别。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传统的投资者主要关注目标被投资公司的当前财务状况和预期未来盈利能力;而对于社会责任投资对象的筛选,投资者不仅需要了解目标投资公司的相关财务状况,也会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公司治理、职工权益保护等有关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总而言之,社会责任投资将社会责任标准置于与传统的财务标准同等的位置并进行等量的考察。

奉行积极的股东行权策略。在公司经营不善时,传统投资者通常采用退出方式来避免进一步扩大投资损失,而很少通过采取积极参与治理的方式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进而实现盈利。与此相反,社会责任投资者奉行积极的股东行权策略,他们主动并且经常的与公司董事、经理等管理层沟通公司治理、职工权益、环境保护等有关社会责任的议题,采取各种方式敦促公司更好的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采用社会责任投资方式的投资者们认识到,仅通过退出方式无法预防公司作出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更无法促使公司采取主动态度满足社会公会对其履行责任的期望。因此,投资者必须驻守在公司的内部,通过主动行使相关的股东权利,阻止公司作出损害环境保护以及员工权益等的行为,从而促使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

2 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投资的意义

片面强调公司的营利性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例如污染环境、欺骗消费者、蒙蔽债权人、损害员工基本权益等。其实,除营利性之外,企业同时还具备社会性。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其对履行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而社会的和谐幸福反过来又依赖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社会责任感。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能够显著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2.1 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与外部环境

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的利润创造过程是通过众多利益相关者合作完成的。只有在充分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要求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履行了对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将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 有利于提升自身声誉和社会形象

企业的社会形象是社会公众在考虑企业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企业的总体评价和印象,良好的形象是一家企业所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由于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有助于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企业股东更容易得到可观的投资回报。从长期来看,公司的股票也会因此增值。在证券市场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往往是证券投资者们首选的投资对象。

2.3 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早已成为企业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竞争人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人们对其印象也较为深刻,在招募过程中,更有可能招到优秀的人才。由此能够给企业带来许多好处,如招聘、培训费用的节省,企业营运成本的降低。

3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策略

目前来说,公认的社会责任投资基本策略主要有下列3种:社会筛选、股东请愿和社区投资。

3.1 社会筛选

社会筛选是社会责任投资最简单但却是首要的投资策略。社会筛选是指同时采用财务标准和社会责任履行标准对目标投资公司进行细致评价从而确定是否进行投资的策略。社会筛选又可以划分为消极筛选与积极筛选。

消极筛选是指避免投资于那些在伦理、环境、社会标准等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糟糕的企业。因此,其有时候又被称为“剔除”或者“排除”筛选方法。消极筛选主要建立在下面这个事实的基础上:社会责任投资者会主动规避那些可能有损公众利益的产业。时至今日,这种筛选方法依然是社会筛选的最基本的方法。

积极筛选与消极筛选恰恰相反,积极筛选选择在伦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标准方面均表现出色即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投资。相对于消极筛选,积极筛选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广,而且通过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标准可以更清楚地评价公司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在确定投资对象过程中会同时采用消极与积极策略,先利用排除法剔除那些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糟糕的企业,然后再选择那些财务状况和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均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投资。

3.2 股东请愿

股东请愿是指公司股东积极行使被赋予的股东权利,通过提交议案、投票、与管理层对话等方式促进公司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在实践中,股东请愿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与管理层沟通。公司股东就社会责任政策与执行等事项与CEO、经理、董事等进行直接沟通交流,敦促公司管理层主动践行社会责任。二是提出股东决议。公司股东联合其它股东或者单独向股东大会提出有关公益捐赠、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等社会责任议案。股东请愿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股东通过积极行使被赋予的各项权利来影响公司的行为。

3.3 社区投资

社区投资是指将资本投资于那些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传统金融服务机构不愿意投资的社区,向其提供急需的资本、信贷以及其他基本金融产品。社区投资主要通过下列四类社区发展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社区发展信用合作社,社区发展银行,社区发展风险基金以及社区发展贷款基金。除此以外,投资者也能采取购买主要投资这几类社区发展金融机构的社会投资基金的方式,来实现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愿望。

4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4.1 我国社会责任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4.1.1 缺少有关法律环境的支持

研究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责任投资之所以能够得到良好发展,政府的立法支持是功不可没的。而至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与社会责任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目前已颁布的法律中,只有《公司法》要求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企业披露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法律支持的缺失,使得社会责任投资缺少法律的保障与规范,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我国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

4.1.2 缺乏足够数量的社会责任投资产品

兴业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是我国市场上目前唯一的一只社会责任投资产品,资本市场上出现的创新工具也较少,很少出现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对象。如我国的养老基金尚未被纳入社会责任投资的范围中,而其又非常适合进行社会责任投资,这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1.3 社会责任投资方法过于单一

如上文所述,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社会筛选、股东请愿以及社区投资。以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兴业全球基金为例,其进行社会投资的方法是单纯的社会筛选,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到股东请愿与社会投资的方法。单一的社会责任投资方法不能满足所有社会责任投资者的实际需求,而且社会筛选对社会责任投资的推动作用不是很显著。

4.1.4 缺乏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机制

目前在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大多是大型国有企业,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重视形式,缺少实质性内容。同时,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大多数对社会责任的披露依然采用定性披露的初级方法。

4.2 促进我国社会责任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4.2.1 健全社会责任投资的外部环境

社会责任投资的开展需要良好外部制度环境的支持,从而强化对企业行为的监管力度。如果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觉,不从外部对其进行明确有效的监督,则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很难实现所有企业对于其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外部制度环境主要就是法制建设。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在税收政策、贷款发放、政府采购等方面对那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优惠对待,而对那些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很差的企业进行惩罚或限制。这样,企业就会因为对可能后果的考虑而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

4.2.2 增加对有关社会责任投资的信息需求

首先,增强管理层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信息的需求。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把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社会责任投资要求企业除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外,还应当努力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因此,我们要改变流行于当前股票市场中的仅仅关注公司财务业绩的方法,将公司在伦理、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表现也作为投资者进行评估的依据;其次,增强金融市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信息的需求,这主要是指公司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或者增股扩股时,必须对公司将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以及筹集资金的流向作出披露。

4.2.3 向社会灌输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重要性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既是为了保证自身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回应社会对自身的期望。企业对社会期望作出回应的原因在于社会压力的存在,而社会压力的形成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在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投资这一观点上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我们要从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对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认真全面的思考与讨论,从而使社会大众,特别是企业家们清楚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对企业自身以及社会所具有的双重价值,最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能够促使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投资的良好氛围。

第9篇

摘要:伴随“皮革奶”“瘦肉精”的新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政府要如何加强监管,企业要如何对社会和公民负责,也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那么,中国的企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企业社会责任之路呢?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策略;珠江啤酒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65-02

伴随“皮革奶”“瘦肉精”的新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政府要如何加强监管,企业要如何对社会和公民负责,也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事实上,今天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媒体的监督和公众的压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遵守相关法律条规的要求,更是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必然要求。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正如前述的反面案例,当今中国的某些企业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要偶尔做做慈善,博个好名声就可以了;也有企业把它看成是社会强加于企业的负担,能避则避,应付过关就好,甚至出现欺诈、无视法律等行为。那么,中国的企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企业社会责任之路呢?

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最初诞生的企业并没有什么社会责任的概念,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盈利,即企业只需要承担经济责任就可以了。在19世纪,伴随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利润,但资本的盲目逐利也引发了一系列外部性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劳工待遇恶化、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等,这些企业成为了公众的主要谴责对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反思。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世纪初期的美国终于出现了现代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潮――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他指出企业经营应该与本产业内外所涉及的人类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义务。

从诞生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就在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共识。当前较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该理论认为,企业代表了特定利益集团的意志,特定利益集团不仅包括股东,而且还包括债权人、员工、客户、政府和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向企业提供不同的资源、承担不同的风险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要求。

除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模型阐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这就是2003年Mark S.Schwartz提出的“三个相交圆模型”。他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归结为三个方面:经济、制度、道德,认为中间的状态,也就是同时满足经济、道德、制度三方面的动因的状态是理想状态,因为它可以同时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

2 珠江啤酒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于1985年建成投产,是一家以啤酒业为主体、以啤酒配套和相关产业为辅助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江啤酒集团产能规模已从建厂初期的5万吨发展到180万吨,集团总部以150万吨产能成为全球单厂最大的啤酒酿造中心之一。笔者认为,从珠江啤酒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来看,可以清晰的了解利益相关者结论和三个相交圆模型对中国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啤酒业是食品领域内耗能较大、排废较多的行业之一。至2008年,我国啤酒产量达到3856万kL,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国内多数啤酒企业仍处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中,啤酒行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不容乐观。对于珠江啤酒而言,不仅面临资源消耗问题,作为坐落在广州市城区的生产企业,更需要面对环境、社区问题,那么,珠江啤酒是如何思考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呢?

2.1 珠江啤酒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珠江啤酒认为,啤酒企业要建立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实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循环经济的“珠啤模式”,主要是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模式,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做到高利用、低排放,把啤酒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2.2 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珠啤集团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全面采用生产效率高、生产周期短、能耗水平低、污染物排放少的先进的低碳技术工艺,制订完善了20多项涉及到能耗控制的管理标准,并建立了技术含量高、环保效益非常显著的“四大循环经济项目”:

珠啤的沼气回收发电项目是国内同行中的第一个,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后,2009年12月20日,该项目还成为国内同行第一家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通过将原来排放燃烧的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发电,余热用于制冷,珠啤每年产生电力750多万度,创造经济效益近600万元。

珠啤在用电节能方面,也是走在行业的前面。低压回路节电改造项目有效降低了谐波污染,一年可节电540万度,创造经济效益400多万元。而二次蒸汽回收项目,则通过间歇式煮沸工艺大大降低煮沸时间,不但使生产效率提高了,每年还可节约蒸汽5万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900多万元。

另外,四大项目中的错流膜过滤技术取代硅藻土过滤技术,更是我国乃至亚洲啤酒酿造技术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啤酒过滤消耗大量硅藻土资源及废硅藻土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又降低了能源及酒损等各项消耗。

在末端治理方面,珠啤集团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对污水处理设施和锅炉脱硫除尘系统进行改造。2009年,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COD、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同期减少20%以上。

除了关注自身,珠啤集团还积极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环保经济。对于上游企业,珠啤集团提倡使用轻量/高强度的纸箱、要求供应商回收重复使用原材物料的包装箱等。对于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珠啤集团也要求必须由符合环保要求、具备资质的单位回收利用,

通过践行“珠啤模式”,企业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5年来,珠江啤酒在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投入近1.7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超过3.82亿元,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

3 珠江啤酒与利益相关者

3.1 对股东

通过实践双赢战略,珠江啤酒的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2009年,虽然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但是经过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实现了利税同比增长8.53%,其中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7.57%,向股东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2 对行业

共同推动行业进步,是珠江啤酒一贯的做法。作为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委员会成员,珠江啤酒积级参与中国啤酒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参加了《啤酒瓶》、《啤酒》、《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发酵酒的卫生标准》和《啤酒企业HACCP实施指南》等一系列标准起草、修订和审核工作;参考欧洲啤酒酿造协会(EBC)标准制订了珠江啤酒产品和原材料标准,推动中国啤酒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发展。

3.3 对消费者

身处敏感的食品行业,珠江啤酒一向坚持品质第一的原则,严把产品质量关。通过引入预防为主的机制,对啤酒生产所有的原材物料以及各生产过程、设备、人员操作控制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了珠江啤酒质量安全。2009年,珠啤集团产品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产品出厂抽检合格率达100%。

3.4 对员工和合作伙伴

对员工,珠啤集团不仅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部劳动管理制度,也关注他们的安全、职业发展,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对合作伙伴,则紧密协作,提高其运营能力,并投入资源,与其共同成长。

3.5 对社会

第10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责任能提高公司形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通常能够获取更多的消费者支持,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管理层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更有可能投资社会责任。 学者们通常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托宾Q值、市场占有率增长率或资产增长率等代表公司的成长能力。本文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代表公司的成长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贡献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正相关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这就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更有可能投资社会责任。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代表企业盈利能力。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正相关

企业管理层在决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等,还要面临外界的压力。如来自债权人的压力。债权人首先关注的是自身资金的安全问题,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他们会通过合同或其他方式限制企业的举债或投资行为。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来自债权人的压力就越大。另外,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困难,企业管理层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就越低。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率与资产负债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公司规模。与规模小的企业相比,规模大的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大,所以外界对其社会责任的期望和压力也大,而且规模大的企业相对于规模小的企业更有资金和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4:公司社会责任贡献率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再融资需求。众所周知,口碑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取贷款。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相对于没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更渴望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树立形象的重要方面。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资金缺口越大,企业社会贡献率越高

控股股东的性质。控股股东分为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关心股东利益最大化。研究表明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往往忽视企业社会责任。所以,提出假设:

假设6:控股股东为民营的企业相对于控股股东为国有的企业社会贡献率要低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河南上市公司为样本。截止2009年末河南共有37家上市公司,剔除ST、PT公司,共得到有效样本28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

(三)变量定义 具体内容如下

(1)社会贡献率(Y)=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借鉴陈智、徐广成(2011)等的研究,社会责任贡献包括企业支付的各项税费净额、分派的现金股利、各种利息支出、分配给职工的工资、奖金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养老金、医疗保险金等现金支出、捐赠支出、环保支出等。社会责任贡献率指标的含义是:企业使用一单位资产,平均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该指标越高越好。

(6)再融资需求(X5)=用总资产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资金缺口。资金缺口等于当期长期投资、固定资产、营运资本的增加额与现金股利和当期财务费用之和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7)控股股东性质(X6):国有企业为1,民营企业为0。

(四)模型构建 根据前面的假设,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Y =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ε (1)

四、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了逐步回归(stepwise regression)的方法,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表3。

从表1和表2来看,模型2更优。模型2调整后的R2为23.7%,说明模型2(包括再融资需求和净资产收益率的模型)能解释社会责任贡献率变动的23.7%。F值为5.2远大于1,说明模型2统计上显著。但模型2中调整后的R2仅为23.7%,说明再融资需求和净资产收益率只能部分解释社会责任贡献率的变动,解释能力比较有限,还有一些影响社会责任贡献的未知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索。

从表3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的Beta值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为3%,且符号为正,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贡献率与公司盈利能力正相关,即其会随着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与假设一致。相反,再融资需求的Beta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随着公司再融资需求的增加公司社会责任贡献率反而会显著下降。这个结果与假设不符。公司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控股股东的性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进入模型2,说明它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贡献率变动的解释能力较弱,即对企业社会责任贡献的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越高。一方面,盈利能力好的公司更有能力承担公司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政治成本以及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将自己与其它公司区别开来,盈利能力好的上市公司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第11篇

    是一个整体,包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以及其他方面的责任。此模型扩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消弭了“社会责任”和“会计责任”之间的对立,而将它们包括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之内了。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认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这种发展变化,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会计服务于利润这一目标,一般只是将企业自身的经营“所得”与“所费”加以对比,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污染环境、消耗资源等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则不予计量。其结果,往往是用经营活动的“内部经济性”掩盖了“外部非经济性”。而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必须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履行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等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否则,环境、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就无从谈起。正是因为社会责任理论的广泛传播与社会责任实践的推行,使得企业责任会计于20世纪60年代的首先由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1968年第11期美国《会计师》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会计职业与社会进步》中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接着,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一次建立将履行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企业会计报表一项重要目标。1974年美国出版了奥斯特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专着。社会责任会计目前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责任本身概念界定的不成熟,导致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探讨中内容庞杂,无所不包,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的发展。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公众对于企业在雇员利益、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作为也越来越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评价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2008年以来,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对上市公司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强制性规定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出现井喷状的增长态势。2002年,中石油的“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2001)”是中国企业公开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2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582家A股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的同时同步披露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意识淡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充分重视或者不愿重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披露的内容不全面,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对自己相关的社会责任四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披露。即使有部分企业涉及到部分内容,也是很不充分和完善。当前我国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还相当匮乏,还远不能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履新情况的需要。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约束机制,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

    4.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方面还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缺乏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很少有企业独立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前提是有完善而科学的会计信息和资料作为基础,而要提供完善而科学的会计信息就必须首先解决好确认、计量和记录等技术问题,在这方面所有类型的会计都是一样的,社会责任会计也不例外。

    5. 在披露工具上还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我国很少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部门应根据社会责任会计的特点制定专门的会计准则,以规范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计量、核算、披露的规范,以实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应包括财务报告体系内的信息披露和独立于财务报告体系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前者主要披露企业在经济责任方面的作为,但由于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约束,使得大量其他社会责任信息无法通过财务报告体系得到披露,因此,独立于财务报告体系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够用来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更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但前提是企业披露信息的客观

    性、公正性和可比性。

    2.提升企业高管人员的社会责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受企业高管社会责任意识高低的影响,同时最终由企业会计人员加以披露和报告。因此,企业高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报表的质量和社会责任会计作用的发挥。改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 推行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逐步把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学科知识融入到我们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和培训中是改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切实可行的办法。

    3.在充分披露和可靠计量验证的基础上,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进行公正的评价是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各种类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客观、权威、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支撑。因此,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数据库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政府要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要在法律层面确立奖惩机制,对于那些有利的外部性贡献大的企业予以奖励与支持,对于那些有害的外部性大的企业予以惩罚与控制。一旦建立了行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考核机制,政府要以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在政府推动、全社会宣传、企业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一定会不断加大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实践的投入,这样可促进社会责任会计更好地发展。

    由于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且在计量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不可能一步到位,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试点后推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在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时,也可借鉴已经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国家的经验,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实施效果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如计量手段和计量方法、信息披露成本、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等,建议先在某一个地区或某一行业的某些企业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加以推广。可以选择一些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如矿业、化工、石油企业或对社会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的金融企业。针对这些试点单位,制定一些临时性法规,进行强制监督,并对其在实验期间遭受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通过试点检验的效果,不断修改完善相应规范。在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方面,可以先披露容易计量的项目,然后随着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责任会计实践的不断完善逐渐增加披露内容。社会责任会计不仅仅注重定量数据计算与分析,同样要重视无法通过数据反映的非定量数据,这样才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逐渐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伯凡,阳光等着《企业公民,从责任到能力》,中信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2].李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

    [3].王红英: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探讨,《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绩效;医药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28

1 前言

医药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事关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近几年我国药品、食品等安全事件却层出不穷,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也备受关注。有人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吸引人才、改善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进而提升企业绩效。也有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造成利润减少,影响企业绩效的提高。那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究竟对企业绩效有何影响?为了研究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文选取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直没有定论,但是大多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本文从消费者、员工、政府、社会、供应商五个方面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提出以下五个假设。

假设1: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履行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假设2: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假设3:企业对政府责任的履行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假设4: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假设5:企业对供应商责任的履行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浙江省医药上市公司为例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最终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6家浙江省医药企业为样本,所用数据均来自于各企业2014年财务报表。

2.3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2.3.1 变量定义

本文根据张雷,卞继红(2015)和曹阳,徐欣(2015)的研究,选择以下六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

因变量:企业的每股收益。

自变量:本文选取5个变量来代表企业的社会责任。用主营业务成本率(X1)衡量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员工福利水平(X2)衡量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营业务税费率(X3)衡量企业对政府的责任;捐赠支出比率(X4)衡量企业对社会公益的责任;应付账款周转率(X5)衡量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各变量的含义详见表1。

2.3.2 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选择,本文构建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Y=a+b1X1+b2X2+b3X3+b4X4+b5X5+ε

其中,a为常数项,b为随机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3 实证研究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3.1 描述性统计

为了对浙江省医药上市公司当前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得到六个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及标准差(详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医药企业总体盈利性较高,不过极大值为1.62,极小值为0.02,差距较大。此外,各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X5)履行情况也呈现出较大的差距,最大值为12.16,最小值为2.24,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倍。总体来看,除应付账款周转率的标准差大于1之外,其余各变量标准差均较小,由此可见,数据的分布还是较为均匀的。

3.2 回归分析

根据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直接使用进入法代入,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X2和X5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α=0.1),其余三个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应该重新建立回归方程。

通过采用向后回归的方法,自动完成解释变量的选择。对模型的汇总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经过了两次筛选,依次筛除了变量X1、X3,最终模型3的R2为0.718,由此可见该模型中,3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的大部分。因此,选择模型3为最终建立的模型。

表5是模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因此所建模型是合适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员工福利水平(X2)、捐赠支出比率(X4)和应付账款周转率X5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假设2、假设4和假设5是成立的,企业对员工责任、对社会责任、对供应商责任的履行可以显著提高提高企业绩效。

(2)由表3可以看出,主营业务成本率(X1)和主营业务税费率(X3)与企业绩效虽然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其相关性并不显著。即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履行及对政府责任的履行并不会使企业绩效得到显著的提高。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履行与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可以解释近年来为何会屡次出现药害事件。而企业对政府责任的履行与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一结果则可以解释企业的税收不遵从现象,各企业想尽办法逃税避税。

4.2 建议

(1)增强企业的社会公益责任、对员工及供应商的责任。因为它们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企业应把目光放长远,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应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福利、对社会的捐赠等。企业提高对员工的薪酬、福利等,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短期来看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期来看却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及工作积极性,同时慈善活动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从而改善企业绩效。

(2)针对近年来频发的药害事件,应对相关医药企业进行严惩,对其他医药企业形成有效的警示作用。此外,若要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政府应出台针对医药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雷,卞继红.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07):82-85.

[2]曹阳,徐欣.医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5,(09):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