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时间:2023-08-11 17:2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股市中的经济学原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理财的必要性 学习途径 理财应用

一、高中生理财的必要性

近年来,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压岁钱管理相比从前会更宽松一些,相对有独立能力的高中生就更是如此了。由于人们普遍的认为成年后就应该自己生活并自己理财,而法律上界定成年与否的标准是年龄,大部分高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到18周岁之间,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一般被认为心理年龄成熟度较高,就得到了比较普遍的、程度比较大的理财自由。

可惜的是,课本中的理财知识非常少,仅仅有一句“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和一些关于股票债券的笼统概括,这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高中生阶段的未成年人自以为对金钱有所了解,实际上他们中的大部分对金钱的概念更多的限于数额。不知读者是否听过身边的大学生们说起“钱原来这样值钱,以前父母给付钱的时候都没什么感觉”之类的言语,笔者曾多次听到学生这样抱怨,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部分学生高中时期都跟父母同居,生活起居由父母供给,平时的支出由父母控制,到了大学后,财务完全由自己来进行打理的时候,他们才渐渐的开始有了明确的金钱概念。因此,高中生非常容易因为金钱概念的模糊而花钱大手大脚。

根据一份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约20%左右的高中生拥有超过5000元的年存储额,而年存储额超过1000元的高中生则大约有62%,该调查报告在最后根据调查人数和全国高中生总人数(不含港澳台)大致预计,全国高中生一年的总存储额大约为一百五十亿元。笔者私以为,这样可观的数额不论是被没有金钱概念的拥有者随意挥霍掉、或是躺在银行中等待每年的微薄利息,都是很可惜的;因此,倘若高中生多多接触金融理财知识,这样资源浪费的情况就能大大改善。

二、合理利用金融方向的书籍、报纸与新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高尔基的名言。此言不假,想在要对金融理财有更多的了解,读书看报是最直接的了解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新闻,可以通过了解国家的政策,帮助高中生从侧面的了解经济背景。

(一)通过书籍接触金融理财知识

国内外金融方向的书籍大约分为入门、中级、高级等。一般来说,针对高中生的年龄段,能够涉猎一些入门书籍,对一些经济学原理有所了解,并拥有对经济体系的运转有所看法也就足够。在所有的此类书籍中,内容最为严谨的大都是教材,故而下文笔者将介绍几本适合高中生作为读物的经济学教材。首先,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学习金融方向内容的人大多知道曼昆,他绝对称得上该领域的大家。而这本教材大多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使用,内容基础、行文优美有趣,很适合高中生略作赏读。其次,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该作者研究的内容横跨多个相关的领域,因此他的书行文竟是难得的结构宏大,糅合甚多元素。此书对于高中生这样的初学者而言,可以快速的帮助他们在思想中构建一个对经济学的认知框架。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上述的两本书虽然出自大家之手又各有优势,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公允性,很好的补充了前两者的不足。最后,由我国知名学者梁小民、宁承先、尹伯成等人编纂的相关书籍大都行文严谨,均适合高中生选读。

(二)通过报纸接触金融理财知识

受益于证券市场近年的繁荣,金融类报纸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其实,理财包括的不只是支出,更多的是怎么样投资。近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股市,然而高收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因此笔者虽推荐高中生可以阅读一些财经报,却并不建议受高中生此类报纸的影响而轻率的将手头尚算微薄的资金投入股市。最值得一看的金融类报纸有:《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第一财经日报》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联播。虽然大部分的内容似乎是民生、我国与各国的互相访问,却会从侧面看出当下值得投资的产业和项目。

三、理财类应用

目前应用市场上有大量的理财应用,通过下载其中比较合适的应用,关注它们的推送消息,可以对金融理财知识有所了解。这一类应用在设计时由于面向的人群较广,会考虑到使用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将使用方式设计的比较简单,不会有太专业的理财模块直接划分。

虽然针对高中生群体的理财应用较少,但也不是没有,此处推荐几个较为合适的应用:压岁宝、快乐宝、未来宝和财富宝等。这几个应用针对高存储性的高中生群体设计,比较适合高中生使用。

理财夏令营这个模式最早在美国出现,别名“省钱夏令营”。是的,就是通过夏令营教导孩子怎样适度消费。不过,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也称它为“赚钱夏令营”,通过参加这样的夏令营,可以帮助高中生进行理财实践。在美国早期,此类夏令营通过教导孩子们对入门的经济规则和财富观念帮助其培养较好的投资理财素养,最直接的是帮助他们防止因大手大脚过度消费成为“卡奴”甚至陷入更深的债务危机;众所周知,这是美国人的消费常态。当这种模式运营的夏令营进入中国时,考虑到中国家长一手包办家庭财政的模式,更多的会帮助理财知识还为零的中国孩子了解金融理财知识,并通过让他们尝试建立自己的账户并进行管理的过程优化他们的理财思维和模式,这能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金钱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渐渐的对投资有涉猎,进而有一些自己的见解;这会使得他们在金钱管理上拥有比同龄人更超前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总体来说,对于理财基础薄弱的高中生群体这样的夏令营其实值得一试。

高中生可以直接与长辈交流,一般来说,长辈的理财经验多是比较丰富的。而平辈中已步入社会的兄长姊姊,甚至同学朋友中理财比较成功者都是可以交流的对象。同时社区、银行和学校举办的理财讲座应积极参加,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与讲师进行交流,相信可以有所进益。

四、结论

在高中生阶段,孩子就应该自己接触金融理财知识,避免日后因突然的理财自由而产生无法负担的债务,或者是月初大手大脚月末啃泡面的中国大学生常态。大致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收看新闻、尝试使用理财类应用、参加理财夏令营以及与经验丰富者的交流等方法丰富自己的金融理财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晨.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途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

[2]胡广宇.高中生消费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09).

第2篇

【关键词】信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从众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如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

易对象众多,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1、确定性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与可能的结果相比,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既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获得300元和100%概率获得150元之间选择,前景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后者;又如,纳税人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之间选择时,预期效益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节税最多的结果,而前景理论认为,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纳税人更应选择后者,尽管两种都节税,但与标准扣除相比,分项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确定,故更有可能选择标准扣税。对信用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确定性效应。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是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选择哪一方,假如当选择守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选择失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失信行为,因为守信时有30%被蒙骗的可能性;当选择守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选择失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推定,假如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简明、易于操作,且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严厉,威慑作用强大,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使失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这样,就促使交易主体优选守信行为取向;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繁琐、难以操作,且对守信行为的保护性差,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难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甚至守信也会面临一定风险,且失信的风险小,在这种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体就会优选失信行为取向。

2、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人们在最终决策时依赖于信息显示,尽管这些信息对决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可能导致其偏好与选择的不一致,即产生所谓的分离效应。如抛硬币就表明了分离效应对决策的影响:在第一次抛硬币打赌的结果出来以后,问所有参赌的人是否愿意再赌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赌取决于是否赢了第一次赌”,尽管第一次赌的输赢与第二次赌的实际结果的影响不大;若第一次赌赢了,大多数人愿意再赌一把,否则,大都不愿再赌。

当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受前期决策实际结果的影响,前期盈利增强人们的风险偏好,以平滑当期的损失;前期损失会加剧以后损失的痛苦,人们的风险厌恶会增强。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经常大于成本,会助长其失信偏好,不断重复失信行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为违规者造假获得的收益远大于违规成本,利润颇丰,且每次违规后所受到的处罚很轻,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职业造假违规的专业人士。股市中因不诚信而造假的触目惊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规模的造假失信行为,但因屡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励,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严惩不怠,失信者就会被强化为风险厌恶者,失信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守信行为就会受到弘扬。

3、从众行为。

不守信用的从众行为源于行为主体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看,行为经济学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从众行为。我们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有两家饭馆相互紧挨着,每个顾客都要从中选择一家来就餐。第一位顾客选择在哪家就餐是完全根据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顾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来做决定之外,还可能受第一个顾客的影响,如果前两个顾客的选择相同,则第三个人看到其中一家饭馆有两个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却没有顾客,也可能会选择人多的饭馆。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顾客都会选择同一家饭馆就餐。但是实际上,选中的那家饭馆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论可用来分析信用问题,失信者通过观察别人的信用选择行为,或通过不合理的推理认为他人选择失信行为而获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惩处的代价低于失信所获得的收益,即使被惩处,大多只是被要求弥补对方成本或罚点款了事,个人受到制裁甚少,这样,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管理者们产生了“法不责众”、“跟风无过”的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所导致的行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简单复制和添加,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严重。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活动之中的,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众心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根据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价值观是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个性之中支配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市场经济下,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诱惑随之产生,相应地,一些丑陋现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不守信用而欺骗另一方交易者。

从外因看,产生这种从众行为的外部原因在于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太小。行为经济学家指出,人们作决策、作判断时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法必定要受到惩罚。如果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触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试法”,在于他们觉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在作决策判断时,不会是完全理性的。正如一个小偷在他第一次行窃“成功”后,发现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尝到甜头后胆子会越来越大,罪行也会越来越严重。同理,当交易一方发现不守信用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失信行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一方交易者会为了收益而放弃诚信操守。另外,监督成本过高,违规成本、诉讼收益太低,这就诱致众多行为人选择失信,失信案例层出不穷,社会信用普遍较差。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信用问题治理

信用问题治理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探索并力求予以解决的课题,构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决信用问题的主题。笔者根据以上对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1、第一层面是根据确定性效应,构建规范、简明、易于操作的信用体系,交易主体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把自己规范在自觉守信行为层面。按照前景理论中的确定性效应,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所以,应创造条件,增加人们面临“获得”的概率。为使守信的“获得”概率增加,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社会征信机制,使人们易于获得全社会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降低单一行为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获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尽量使社会征信机制和信用交换机制在规范的基础上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导尽量多的大众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尽量通过正式规范信用体系渠道获取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减少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用信息,如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或道听途说。

2、第二层面是根据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使交易主体之间一对一的失信行为演变为失信者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通过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机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强化为守信行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惩罚之间的灰色地带的失信行为得以递减。培育发达的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是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能够中断的关键,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础上,生产出可以交换的市场能够接受的信用产品,同时建立规范的信用产品交易市场。这样,一旦某一交易行为主体不守信用,其失信行为很快通过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也即通过信用产品在信用交易市场上交换并扩散出去,导致失信者对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为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失信行为,失信者将会丧失与社会中任一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机会,作为他不守信用的代价,这种代价会伴随他较长时间甚至一生,其惩罚和威慑作用是很显著的。这样就能中断失信者的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3、第三层面是根据从众行为特性,完善失信行为的法律机制,强化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弱化失信行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随者摄于法律的严惩,而由失信行为取向转变为守信行为取向。行为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故处罚比奖励对人的“刺激”更大。根据该理论,让失信者彻底放弃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惩罚力度,让违法者们意识到不守信用必将付出沉重代价。为此,一是要加快我国的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业监管,加大惩罚力度,以解决行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二是要加强执法机关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对违反法律的失信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

目前国内加快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个人征信系统运行,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的区域信用体系构建等,随着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获收益的成功率逐渐变得更为不确定,客观上强化了交易主体守信收益的稳定性,引致社会交往、经济交易中个人、企业守信行为趋于强化。

【参考文献】

邱曙东《灰色经济造成信用缺失潮汕背上假货标签》新华社通稿2001年11月7日

[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5页

阮德信《区域信用体系与和谐社会构建路径》《求实》2005年第6期

薛求知黄佩燕《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71-79页

第3篇

关键词:处置效应;价值函数

一、引言

经济学原理中蕴含许多假设,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是很强的条件,但是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人们在参与金融市场投资的时候,他们的决策和判断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于陷入认识陷阱,形成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主要包括处置效应、过度交易、有限注意力驱动交易、羊群效应、本土偏差、恶性增资等,认知与心理学原理能够对金融市场上出现的这些偏差做出相应的解释。

本文通过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去解释我国的投资者的行为,并且用数据表明我国确实存在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规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股票赚钱时会轻易卖掉,但赔钱时留着不放”和“炒股炒成了股东”等这些名言都是对这种行为偏差的描述,在中国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欧汀发现在一万个股民交易记录中,他们卖掉的股票收益率要比没有卖掉但是已经亏损的股票的收益率的表现要更好。三个月后,被卖掉的股票回报率平均要比留下的但已经亏损股票回报率高1.03%,一年内平均多3.41%。

二、价值函数对处置效应的解释

许多学者对处置效应进行了研究,比较有说服力的一个方法是从参考点出发来解释,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最初的购买价格就成为决策的参考点,投资者以买价和心理价格作为参考点来决定是否出卖或者继续持有股票。如果投资一个股票,投资者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高的足以让他来承担风险,那么投资者买价作为参考点,若股票价格上涨,投资者会盈利,这时候的价值函数是个凹函数,表现为风险规避。若投资者认为未来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会下降,投资者会倾向于卖掉股票;若股票价格下跌,会产生损失,这时的价值函数为凸函数,表现为风险偏好,这时候即使投资人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收益降低到他无法承受原来的风险,那么投资者会倾向继续持仓。同样,若投资者同时持有两个股票,若这时候一只股票涨一只股票跌,那么当投资者面临流动性的需要急需套现时,投资者会选择哪支股票呢?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卖掉盈利的股票。股票价格上涨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下跌则带来损失。在收益区域和损失区域都可能存在价格上涨和下降两种可能,那么根据价值函数的特点,两个区域上收益或者损失增加或减少,导致价值不等额的变化,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人们在两个区域做出不同的选择。

三、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

我们将沪深交易所所有2010年9月30日以前上市的A股,按照回报率的高低从高到低分成3组,每组约700家公司,然后算出个公司的股东人数从2010年9月30日到2011年9月30日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回报率最高的公司的股东人数在这期间是呈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很多人在购买回报率较高公司的股票时,只要一赚到钱,差不多达到他的心理价位,他就会选择卖出股票,相反,回报率最低公司的股东人数则大幅度增加了120%,表明很多人在购买了该股票后只要出现亏损就会选择持股不动,只到解套为止,因此,才会导致回报率低的公司,股东人数一直在增加。另外,介于高回报率和低回报率之间的中等回报率公司的股东人数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因此,上表充分的表明了在我国股市中进行操作的广大股民都存在这样一种行为,即行为金融学上所提到的“处置效应”。

第4篇

四川与上海的物价比较

去过西方国家的人,都感慨那边的物价太贵,一只茄子的价格居然超过中国的一筐茄子,这其实就是最朴素的关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物价有差距,世界经济却能保持稳态的疑问。

张卫星先生在与笔者谈到货币与国家财富流动的问题时,我们曾推衍过一个模型:“为什么上海比四川的物价高两倍,我们感觉在四川,钱比上海值钱,而资金却没有从上海流向四川?”

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简化为我们熟悉的两个省市,可以使我们化繁为简,形象地理解其中的经济矛盾关系。

事实上,四川比上海便宜的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比如服务业、本地的低档纺织业这些日常消费品,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比如机器、电脑要比上海贵得多。而前一部分商品恰好是构成普通人在四川生活的主要要素,因此,我们的感觉是四川的东西比上海便宜两倍,这其实更多的是饭馆的菜谱、菜市场的水果给我们的直观感受。而这些东西,一旦大规模地输出运到上海,经过运输和中间环节后,利润微乎其微,而上海的产品,主要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商品,比如高档纺织业、机电、汽车、电脑等等,可以在四川维持一个很高的垄断价格。这就好比我们坐在宋代的饭馆吃饭,和坐在现代的饭馆吃饭,感觉可能没什么不同,但是坐在宋代的轿子上出门,就立即能感觉到现代汽车和飞机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高低效应和同一地区经济发展在时间上的高低效应十分类似。

因此,实际上可以看出,上海和四川两地的经济不在一个级别上,四川处在社会发展的低端,上海处在社会发展的高端,四川大量的劳动和农产品、原材料等实物――这些东西到处都有,是“不值钱”的东西――卖到上海去换了汽车、工业设备等只有上海有技术生产的“好东西”。上海人的收入,远远高于四川人,上海人的经济活力与生活水平也远远高于四川人。

一句话,科学技术的优势和产业结构的优势,使资本――“钱”――在上海运转的效率更高,因而,钱和人才都能留在上海,而不会去生活成本更低的四川,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社会发展的高低不平等地位。

这个例子,可以简单地解释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态本质,即为什么过去,许多小国的货币盯死美元,甚至与美元是自由兑换的关系,却没有导致美国经济的崩溃,反而往往导致小国经济的状况越来越糟糕。

人民币目前也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但为什么唯独中国这样做会引起美国的非议呢?

美国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把“四川一上海”经济模型中的主角还原回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尤其是其中的代表:中国和美国,来看一眼今天的世界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最初,处于高端的美国并不担心发展中国家的联系汇率,这个时候,美国经济总量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世界和美国的贸易,都用美元结算,美国就占了大便宜,因为,双方结算都用的是美元,那美国政府只要印钱,就可以到在全球(包括中国)换东西。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对美国经济的促进秘密就在于此。

这个模型里边,如果都是蕞尔小国,那美国的这个优势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但是,中国是个极其特殊的国家。

中国人因为和美国常年保持贸易顺差,每一年下来都积攒了大量的美元,中国变成了世界上第一大美元储蓄国,几十年来,勤劳的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和货物,很大一部分出口到了美国,换成了这些外汇储备。这些储备,一方面可以应付平时从美国进口机器设备的需要,另一部分,购买了美国发行的政府债券(美国国债),以获得利息收入,可以看到,中国人积攒的纸片――美元,又重新回到了美国人的中央银行体系,换成了另一种新的纸片――美国债券,正是由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经济的互补性和双方强弱地位的秩序,维持着美国与中国的不平等关系,维持着美国的繁荣,而这些,都依赖一个现实:中国人和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对美国经济有无限的信心。

终于,美国人意识到遇到麻烦了,首先,服装、鞋类、家电、塑料制品、手机、洗发液、汽车配件、个人电脑配件这些产业纷纷搬迁到了中国。现在,汽车、特种钢、石化产品和微芯片居然也在向中国转移。但由于涌人了大量的廉价中国商品与生活必需品,使得美国的生活物价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又反过来促使美国的社会消费得以被提升,正是中国的廉价商品降低了美国人的生活成本,美国并没有发生经济衰退,尽管按照经典经济学原理,美国应该会发生经济衰退。但是,这种无根的繁荣导致一个麻烦有增无减: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进一步升高了,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对于美元的信心,美元开始出现贬值的压力。

1、美国国内储蓄短缺创造历史记录,外国储蓄进入美国国债市场1.8万亿美元,外国认购美国资产总量2.7万亿美元;

2、美国贸易赤字和国家现金赤字创造历史记录,经常账赤字今年6600亿美元;

3、美国国民家庭债务创造历史记录,家庭债务10万亿美元;

4、美国政府预算赤字记录,今年超过4000亿美元;

5、美国政府积累的债务达到5万亿美元。

如果从公平与正义的角度讲,美国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美国全面增税、减少支出,但是,毫无疑问,美国选民会让这样的政府立即下台,因此,布什主义的美国,必然选择另一条道路:

美国将继续扩大支出,特别是军事支出,以维持美国独霸全球的硬件条件,同时借着美元贬值+加息,将美国的问题输出,由全球各国分担。而后借以重建储蓄、扭转它的赤字,再恢复它强势美元的地位。这就是布什政府承诺在四年后减少一半财政赤字,但同时又通过追加预算3880亿美元的原因。也是布什本人和财长斯诺表示“强势美元的政策不变”,但同时却又放任美元持续贬值的真正原因。

美元贬值造成的整个欧元区的升值效应,已在2004年第三季全面发酵。日本受创的程度不逊于欧。

而中国经济又一次逃脱厄运,这是因为我们的汇率政策像个防波堤,阻挡了美国的攻势。正如太平洋的台风无法影响青海湖一样,绝不是因为青海湖比太平洋更伟大。

小棉袜的威力

2004年12月3日,商务部长与美国公使谢伟森就美国制裁中国“棉袜倾销”的对话颇不投机,薄部长说:“我觉得你们也太敏感了,这个棉袜子能够对你们强大的美国构成什么威胁呢?”谢伟森反驳:“你永远都猜不到这样小的棉袜子威力到底有多大。”

在中国一双小棉袜,价格是1元人民币,我们既不觉得小棉袜贵也不觉得便宜,因为我们这里的小棉袜与人民币基本是平衡的,1元人民币确实基本上是1双小棉袜的等价物。

在美国一双小棉袜,售价是1美元,美国人既不觉得小棉袜贵也不觉得便宜,因为他们那里的小棉袜与美元也是基本是平衡的,1美元确实基本上是1双小棉袜的等价物。

但是,随着中美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钱的问题就产生了。人民币盯死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已经使美国的同行变得岌岌可危,一句话,中国的人民币在8.3:1的地方盯住美元,使中国的货物价格永远“价廉”,而当美国的赤字大到无法再大时,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输出赤字的伎俩却无法攻击到中国――盯死美元的汇率使人民币也同时贬值。

毫无疑问,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无法通过贬值美元使其赤字问题被全球均摊,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举足轻重。

显然,美国必须终止中国的产业结构上升趋势,同时把中国赶进欧洲与日本的羊群,而“人民币升值”恰好是最有效的办法。

为什么小棉袜就不应该是1元人民币/双,而一定要是1美元/双呢?既然世界是动态的,人民币与美元是分裂的,那么就必须公正地承认中国的制造业崛起有充足的理由使世界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价,而不是把人民币重新定价,这其实就是以美国利益为思考标准和以中国利益为思考标准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本质的分歧!

而这个“中国的制造业崛起使世界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价”只有发生在中国产业结构完全升级结束之后,才对中国最有利。

现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还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只有继续发展,完成与日本、德国类似的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币币值重估的时机才是瓜熟蒂落。否则,“升值”这个外力会中断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进化的“妊娠”,我们将永远是个给美国生产“棉袜”的大国。

自从西方世界金融资产超过了实物资产后,西方各国与其说是在康庄大道上赛跑的选手,不如说是一群走在平衡木上摇摇晃晃的巨人,随时面临经济危机的威胁。

而中国经济,由于处在转型期,也站到了平衡木上,中国的平衡木没有崩溃,其实靠的是三点支撑:

1、大批青年国民加入就业大军的人口红利时期。

2、国民的高储蓄率传统。

3、吸引外资与对美贸易巨额顺差。

既然大家都在平衡木上,那这种比赛,就是比稳,而且彼此之间互相捣乱,看谁先令对方失去平衡,跌人深渊。

如果中国政府因美元进入“贬值+加息”通道带来的压力而被迫使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将使中国经济的脆弱平衡随之崩溃,因为,人民币升值固然可以使中国的GDP立即增大,中国人的钱包立即变鼓,但这叫“通货财富泡沫”,“通货财富泡沫”开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货财富泡沫”增加的过程缺乏健康的“实物”分配秩序,这就会引发混乱甚至崩溃,反而演变成“实物财富黑洞”。

中国的制造业虽然推着中国的经济实力排到了世界第二,但是,中国国内的各种矛盾,无论是社会矛盾,还是经济矛盾,都已经拉得紧紧的。人民币提前进入升值周期,是使中国的整体经济成本和价值相对于全世界瞬间提升,人为地制造出一个财富泡沫。但是,离把释放人民币坚挺的“红利”留给中国人民,就是最终形成稳定的强势人民币,却离得更远了。需要牺牲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增长,来调整和充实这个财富泡沫。

在美元贬值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升值的效应,就像给中国经济做了一次拔苗助长,人为地使中国经济跳到了更加不稳定的高处,其必然带来的中国GDP增幅下跌(实物补通货),会至少引起以下四个方面的危机。

1、高科技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骤然下降,传统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停止。

2、银行与政府潜在财政赤字,将因升值恶化,在银行体系改革尚未完成之际,这有可能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也将使国民的高储蓄率传统轰然崩溃。

3、农业与失业问题,农业将面临因升值带来的竞争力整体下降而导致农民脱离土地,升值同时必然导致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大衰落,也将增加城市失业率,加之大量青年国民不停地加入劳动大军,在社会失业救济体系尚未健全的中国,这些都意味着社会动荡的危机。

4、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受人民币进入持续升值周期的预期影响,引来国际与国内的游资追炒,造成进一步飙升,房地产泡沫将在中国的各中心城市全面发育成型。

“人民币升值时机”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从外部讲,只要美元处在“贬值+加息”周期中,人民币就决不能进入升值周期;从内部讲,只要银行体系与投资体系没有建立健全,人民币就决不能进入升值周期。